当前位置: UU小说现代都市他的大学!TXT下载他的大学!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他的大学!全文阅读

作者:定神君     他的大学!txt下载     他的大学!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一百三十七章 公路和休息

    包泽森回答道:“他们都习惯了,我现在很少干农活了,。也忍受不了这么酷暑的天气。我也时常劝他们晚一点再出去干活,不过我自己劝不住,要不是他们年龄有些大了,精力有些跟不上,即使再热的天气,他们中午都不休息,直接就去干农活的,他们一天天就是闲不住,而且对自己的庄稼看得非常贵重,这可能是他们经历了我们从未经历过的饥饿的时代吧。”李数数说道:“包泽森,我太累了,睡觉的地方在哪里,我去睡一觉,好好的歇一歇,郑亮和赵启学要不要也休息一下。”

    赵启学回答道:“我就不去了,你们累了,就去歇息吧,我四处逛一逛。”

    李数数说道:“这里有什么好逛的,再说这么热的天,你不嫌太阳晒呀,那我和郑亮去休息了,你和包泽森自己逛吧。”包泽森带着李数数和郑亮上了二楼,进入房间睡觉。随后,赵启学就和包泽森在村子周围闲逛了起来。

    赵启学走在村里的要道上,对着包泽森说道:“你们村的这条道路也太窄了吧,基本上就只容得下一辆车通过,你们村修路的时候怎么这么规划?如果双向有来车,这怎么解决?我看你们这个村各户都自己修建了房屋,应该也有非常多的家庭购买了小轿车吧,过年的时候,来往的车子应该非常多,你们这里不堵车吗?”

    包泽森回答道:“我也不是太清楚这个事情,附近的村子都是修建3.6米的道路,这条路已经修建了有好几年了,可能是因为财政资金不足的缘故吧。不过现在新修的道路就比较宽敞了,来往的车辆相遇,不会影响双方的行驶。虽然我们的道路比较窄,只能容一辆车通行,过年过节的时候来回的车辆非常多,不过也不会出现堵车的情况。”

    “赵启学请看,各个村新修建的房子都是紧挨着村里的这条道路,每家每户门前都有一片空地用于晾晒粮食的地方,这个地方又和村里的公路是连接起来的,如果有车辆相遇,需要错车,这些地方就是非常好的错车地方。即使有车辆没有在这些地方相遇,而是相遇其他地方,倒车一段距离就会有错车的地方,所以我们这条路虽然非常的窄,行驶的车辆多也不会出现堵车的现象。”

    赵启学说道:“这样的确非常完美地解决了车辆相遇需要错车的情况,不过你们村里怎么都建在公路边上呀,如果来回的车辆比较多,噪音是非常多的,你们晚上睡觉不觉得吵吗?而且在晚上,每辆车打着灯光,射进你们这些屋里来,强烈的光线也会影响你们夜晚的睡眠。”

    包泽森回答道:“我们将房子修建在公路旁边,这应该是为了方便的缘故吧,其实我也不喜欢将房屋修建在公路旁边的,确实有些吵,晚上也有车辆的光照进屋里,而且自己家想养一点鸡也不方便,来往的车辆对他们的威胁非常大,只能将鸡圈在屋子里喂养。不过现在都是将自己家的房屋修建在公路旁边,我们的父辈都是这样的想法,而且修建的房屋都比较巨大,我也没有什么办法。”

    赵启学说道:“这天气挺热的,我们回去吧,等天气稍微凉快一点,我们再出来逛一逛。”说完,赵启学和包泽森就往家里走去。

    回到家,赵启学就看见李数数和郑亮两个在电风扇下吹着,赵启学问道:“你们两个不是去睡觉了吗?怎么这么快就起来了,我刚和包泽森才逛了一会。”

    李数数抱怨道:“天气太热了,我和郑亮刚睡没多久,就被热醒了,这不赶紧下来吹吹风扇凉快一下。楼上也太热了,太阳直接从窗户上晒了进来,窗户也没有窗帘,不过有窗帘也应该没有多大的作用,真不知道包泽森同学是怎么受得了的。”

    郑亮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包泽森,不好意思,李数数同学心直口快,你不要计较才是。”

    包泽森回答道:“没有关系,有什么事情就提出来,我不介意的,如果你们真觉得楼上睡觉太热,这样,你们就在楼下睡觉就行。”

    包泽森走到房屋的一旁,将挨着墙的凉床移动几下,很快就变成了一张床的样子。包泽森对着李数数和郑亮说道:“这个东西,在我们这里被称为凉床,折叠一下就是一张非常长的凳子,展开就是一张床,你们应该都没有见过。你们如果想继续睡觉的话,就躺在这上面睡吧,不过你们两个一起的话,这个凉床就显得有些窄了,没有你们睡觉翻身的地方。还有,这就是木板拼接而成的,你们睡觉都有床垫之类的东西,你们躺上去不要觉得不舒服才是。”

    李数数和郑亮走到凉床身边,用手按了按,随后躺了上去,说道:“的确有些硌得慌,不过不管了,这里睡觉总比在楼上热好。”

    包泽森将电风扇提到李数数和郑亮的身前,说道:“你们怕热,这个电风扇就放到你们这里。赵启学,你要不要也休息一下,你们坐了这么久的车,应该都挺累的,你等我一会儿,我给你摆东西去。”

    包泽森说完就从另一个房间搬出一块用竹子编制成板子的样子,随后又搬来三根板凳依次放好,将竹子编的板子放到了板凳上,对着赵启学说道:“赵启学,这个东西我们这里称为凉板,是用竹片编制而成的,你可以在上面睡觉休息。不过这个相对于李数数睡觉的凉床来说,更加的硌人,不知道赵启学是否能够适应,我在热天的时候经常在上面睡觉的,我现在睡上去刚开始还是有些不适应。”

    赵启学走到凉板前,用手压了压,感受着凉板的力度,这个凉板虽然简陋,不过相对于平整的凉床,却非常透气,随后就在凉板上躺了下来。赵启学刚躺在凉板上,感觉是有些不习惯,而且随着自己的重量压在凉板上,凉板有些轻微的变形。不过,很快赵启学就适应了凉板的感觉,坐起来对包泽森说道:“包泽森,这个挺不错的,虽然不平整,不过应该比凉床舒服一些,非常的通气。你呢,你自己不休息吗?”

    包泽森说道:“你们不用担心我,我家的凉板挺多的,都是我爷爷闲时自己编制的,非常简单,你们都可以按照这个样子自己编制一个。既然你们没有什么问题,那我也要休息一会。”说完,包泽森到另一间房屋搬了凉板和板凳休息起来。

第一百三十八章 农村作息思考1

    赵启学躺在凉板上休息,忽然听见开门的声音,立刻从凉板上坐了起来,包泽森也从凉板上起身,来到门口,对着来人说道:“爷爷奶奶回来啦,东西我帮你拿进屋,这么热的天气,回来先歇一歇。”

    包泽森的爷爷说道:“泽森呀,不用把东西拿回屋,就放在门前就行了。你同学来家里了,你还是和同学一起玩吧,我和你奶奶休息一会儿,就准备做午饭了,现在时间不早了,下午一点多了。”

    李数数和郑亮听见包泽森的说话声,也从熟睡中醒了过来,揉了揉有些迷糊的眼睛。赵启学、李数数和郑亮立刻来到包泽森的爷爷奶奶面前,说道:“爷爷奶奶好,我们来你们家里做客,得麻烦你们一段时间了。”

    包泽森的爷爷说道:“有什么麻烦的,你们都是包泽森的同学,能到我们家里来,是我们家的荣幸。不过我们家里非常简陋,比不得你们城里面的生活条件,各种设施齐全,你们不要嫌弃才好。”

    赵启学说道:“爷爷这话就见外了,我们都是包泽森的同学,来你们家不增添麻烦就好了,怎么会嫌弃你们家简陋呢?我们都是吃得了苦的人,爷爷就当我们是你的亲孙子一样就行,不用过多的替我们考虑,有什么事情我们直接和包泽森说的。爷爷奶奶忙碌了一上午了,天气这么热,先好好休息吧,你不用管我们。”

    包泽森的爷爷说道:“行吧,那你们自己玩吧,我和老婆子休息一下,一会给你做饭去。现在都一点多了吧,你们城里人这个时候应该已经早就吃完饭了吧,不过我们农村吃饭比较晚,一般都在下午二三点,你们现在应该都有些饿了吧。”

    “泽森啊,你自己也不知道那些东西给你同学垫垫肚子,你去看看房屋后面的桃子树上还有桃子没有,给你同学摘几个吃。还有,你看旁边的李子树上的李子熟了没有,也摘一些给你们同学尝一尝。后面那块地种的黄瓜,你也摘一些回来,给你同学吃一吃。”

    赵启学、李数数和郑亮回答道:“爷爷,我们不饿的,不用这么麻烦。”

    包泽森的爷爷说道:“这有什么麻烦的,就在房屋的旁边,家里没有什么零食之类的,也没有买其他东西回来给你垫垫肚子,还好家里种了几棵果树,现在正是成熟的季节,你们恰好赶上时候,再来晚一点,都没有了。家里种的几个果树本来就是自己种来尝尝鲜的,不是用来卖钱的。我和老婆子年纪都大了,也吃不了多少,每年基本上都是留给自己的孙儿泽森吃的。水果虽然是好东西,吃多了也不太好,每年都有很多的来不及吃掉而坏掉了。附近邻居家里基本都种有几个果树,所以送给邻居也不成的。好了,泽森啊,你就带着你的同学去摘一些果子吧,不过你要注意安全。”

    包泽森回答道:“好的,爷爷,那你们在家休息,我们一会就回来。”说完对着赵启学、李数数和郑亮说道:“走吧,我带你们尝尝我们自己的种的水果,和城里卖的的有非常大的区别。虽然品相没有城里面卖的好看,不过味道挺不错的,你们应该没有吃到过。”

    包泽森带着赵启学、李数数、和郑亮刚出大门,包泽森的奶奶拿着一个竹兜出来说道:“泽森,把这个竹兜拿上,否则,你们怎么将果子拿回来,一人拿一点,还是直接吃饱了回来?”说完,就将手里的竹兜递给包泽森。

    包泽森接过奶奶的竹兜,笑着说道:“谢谢奶奶,我有些着急,就忘了那东西去装了。”说完带着自己同学向自己的果林走去。

    在行进的路程中,郑亮有些好奇地问道:“包泽森,你们农村都是下午两三点吃饭的吗,怎么这么晚呀,你们都饿的吗?”赵启学和李数数听见郑亮的问话,心里也十分好奇。

    包泽森回答道:“我们农村都是这个时间吃饭的,我们都不会饿的,这应该是我们农村的作息规律吧。我们农村和你们城里的作息有非常大的不同,饮食的方式也有非常大的区别。我们早中晚三餐都是吃饭的,是真的吃饭,没有城里面拥有各种各样的餐饮方式。我们早餐的时间和你们城里的时间基本上是差不多的,早上八九点吃饭,即使有的家庭早上吃的比较晚,一般也会在十点前结束。”

    李数数说道:“你这叫和城里人的早餐时间差不多,这明明就是非常不同。如果是早上九点开始上班的上班人,离公司近一点的可能八点吃早饭,稍远一点的肯定得七点多就得吃早餐了,或者在去公司的路上买早餐吃。而对于一些八点就开始上班的公司,吃早饭的时间就肯定在八点之前了。就那我们上学来说,如果早上有课,开始的时间就是八点多,还不得早上早早的起来去食堂吃早饭,也是七点多的时间。哪里像你们这里的农村,早上吃饭在八九点,还说十点前会吃完早饭的,这时间差距非常的大好吧。”赵启学和郑亮非常赞同李数数的话,不自觉地点头。

    包泽森说道:“李数数说得非常有道理。不过这是我们国家的领土非常广袤,东西的距离非常远,经度差距有些大,天亮的时间有差异造成的。我们大学处于我国比较靠东边位置上,而我家就处于稍微有点靠西的位置上,天亮的时间说不定有一个小时的差距呢。我们各个地区虽然天亮的时间有些差异,不过上学的时间基本上都是一样的,没有任何差别。”

    赵启学说道:“包泽森说得非常有道理,不过应该是我们中午吃饭的时间限制了我们上学和工作的时间才对。虽然各个地方因为经度的问题,天亮的时间有差异,各个地区有怎样的风俗,不过我们中午的吃饭时间基本上都是一样的,都是到了中午十二点左右,前半天的学习和工作结束,每个人吃午饭和进行短暂的休息,然后进行一天另一段时间的工作。有的公司早上九点上班,下午六点下班,或者其他的作息时间安排,下午的工作时间总是比上午的时间长很多的。”

    “当然了,在东部地区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上午和下午的工作时间基本上是差不多的,这些地方早上上班的时间比较早。西部地区就不能将上班时间规定得比较早,西部地区天亮的比较晚,所以起床的时间也比较晚。特别是到了冬天,天亮得更晚,而且天气还非常寒冷,有些离自己工作的人就不得不天不亮就要起来准备去工作了,这可能就是天还没有亮就要起来工作的来源吧。”

第一百三十九章 农村作息思考2

    李数数说道:“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天还没有亮的缘故,人要工作或者做其他方面的事情,看不见是非常麻烦的一件事情。即使非要看不见也要进行工作,这样的工作效率是非常低的,所以要在黑暗中工作是不可能的,天不亮就开始工作这个故事应该是假的吧。”

    一旁的郑亮说道:“天虽然没有亮,我们是看不见,不过我们用灯光照明呀,这样就可以正常地进行工作了。”

    包泽森说道:“天不亮就开始工作这个故事应该是存在的,不过应该不是李数数所说的在黑夜中工作,也不是郑亮所说的用灯光照明进行工作,我有自己的猜测,你们可以分析参考一下。”

    李数数说道:“包泽森,你有什么样的好想法,赶紧给我们讲一讲,我就觉得这里面哪里有些不太对。”

    包泽森回答道:“你们刚说的确实有些问题,天不亮就开始工作这个故事应该是出现在我国古代时期,并不是出现在我们近代或者现代社会。所以刚才郑亮说用灯光照明在天没亮的黑夜中工作是不现实的,电力照明工具是近代才出现的发明,古时候根本没有条件进行有效地照明的。”

    郑亮反驳道:“古时候即使没有电力照明工具,还可以用其他照明工具呀,如蜡烛或是用桐油做成的油灯等,甚至可以点燃一堆木柴或者其他物品进行照明。”

    包泽森回答道:“古时候是有各种各样的照明工具,不过有些照明工具不是普通家庭使用得起的,其他如油灯这种比较便宜的夜间照明工具,对于普通的家庭来说,长期使用还是非常花钱的,更加不可能用油灯来进行照明而进行工作。在黑暗中进行工作,即使有油灯进行照明,工作的效率也非常的低,工作的成果和油灯所花的油钱来说,更加是非常不值得的,所以不可能用油灯来照明进行工作。至于你说用点燃木柴或其他物品来进行照明,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有足够的木柴,我想这个家庭更愿意将这些木柴运到集市上卖给富贵家族,这样他们赚取的钱财更多,而不是用来为了夜间进行低效率的工作。你们也经常看古装剧吧,里面经常有卖柴为生的老翁。”

    李数数问道:“如果按照你这样说的话,根本就不存在天不亮就开始工作的情况了。”

    包泽森回答道:“李数数你急什么呀,我还没有说完呢,天不亮就开始工作的情况是存在的,我接下来就给你们讲一讲。所谓在天还没亮就开始工作,指的应该是在夜晚星光非常灿烂或者月亮比较大的时候,人们起来开始工作。璀璨的星光或者皎洁的月光从夜空中照耀下来,虽然没有白天太阳光那么强烈,但也足够让人模模糊糊看见眼前的东西,不太影响他们的正常工作。而且在夜晚进行工作,天气非常凉爽,在非常炎热的夏季和秋季特别适合。在夏秋季节,白天天气非常炎热,晚上非常凉爽,夜空基本上是万里无云,所以晚上在璀璨的星光或者是皎洁的月光照耀下,可视条件还是非常好的,对于不是非常精细的工作来说没有什么影响,反而比白天在炎热的天气下工作效率要高。”

    郑亮问道:“依你这么说,包泽森经历过在夜晚中星空和月亮照耀下进行工作的经历,来给我说说,我挺感兴趣的。”一旁的李数数也附和道

    包泽森说道:“这又不是什么有趣的事情,既然你们想听,我就简单给你说上一说。我自己好像没有经历过天还没亮就起来工作的事情,我们农村应该不叫做工作,应该称为干农活才对。我虽然没有经历过天还没亮就起来干农活的事情,不过小时候还是经历过在满天星辰和皎洁的月光下干农活的事情。我的父母在白天没有将农活干完,还剩一点点,就趁着夜空中的光照将剩下的农活干完了。我呢,放学回家,吃完饭就去帮自己的父母忙而已,做一些非常简单的工作。”

    “在我小时候,我的父母和爷爷奶奶有一段时间经常天不亮就起来干农活了。在我小时候,各种农用机械非常的不发达,我们这个落后的乡村都没有什么农用机械的,各种农作物的翻地、栽种、施肥、除草和最后的收割,都是由人工完成的。一直到我们现在,我们村虽然多了一些农用的机械,各种机械进行了不断改良和升级,不过我们现在很多农作物还是全部人工进行完成的,只有玉米的脱离和稻谷的收割是用机械完成的。哦,忘记了,现在的水田是用机器进行翻耕的。”

    “夏秋季节是收割玉米和水稻的季节,特别是水稻的收割,花费的精力是最大的,这大概是因为我们这里水田稍微多一些的原因,反正我记得我家水田的面积比旱地的面积多许多,其他各个家庭也一样。家里人为了抢收水稻,我的父母和爷爷奶奶就会在星星或者月亮非常亮夜晚收割水稻,而我自己因为年龄比较小,还有自己适应不了的缘故,以及父母和爷爷奶奶对自己照顾的原因,自己就没有参与他们的在天还没亮就起来劳作的事情。不过我也不是没有事情做,我得早早的起来,为父母和爷爷奶奶准备晚饭。不过我经常刚开始做饭不久,我妈妈或者奶奶就会提前回来为其他人做早饭,而我自己基本上没做什么家务,只能简单的帮帮忙而已。”

    李数数说道:“原来如此,你们农村的生活非常艰辛呀,还好现在有非常大的改变,各种农用机械总算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减轻了你们的一些工作。不过听你说,很少用农用机械,这是什么原因呢?我看电视上我国有各种各样的农用机械,你们怎么不用呢?”

    包泽森回答道:“我们各家各户虽然拥有田地,不过面积都比较少,而且很多田地根本无法用农用机械耕种。即使可以用农用机械进行耕种,可是各种农用机械的种类非常多,而且有的价格非常昂贵,即使有国家对购买农用机械进行补贴的政策,价格还是比较高,或者对我们这个地方的人来说,有些得不偿失的,性价比非常的低,像我们这里水稻的收割,都是外地的人开着机器过来收割的,我们自己付出一点费用。”

第一百四十章 农村作息思考3

    郑亮说道:“对了,刚才赵启学说道作息时间的问题,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刚才因为李数数的问题将这个事情落下了。赵启学是不是觉得各个地区将中午吃饭的时间规定在十二点有些不太对,各个地区应该进行调整才正确?”

    赵启学说道:“我有这方面的想法,我国的东西经度跨度非常大,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存在一定的时差,虽然我国是根据我国中心点的位置来进行计时的,我觉得有些根据这个时间来规定作息时间存在一些问题的。离我国计时地点比较近的地方可能没有什么问题,不过离计时地点比较远的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差异就比较大了。”

    “我国东部地区的商业非常发达,各种作息制度基本上也是东部地区先建立,然后逐渐规范起来的。东部地区的工作时间一半比较早,一半都早于九点开始工作的,甚至八点就开始了正是的工作。这些公司将业务发展到了西部地区,也将这一套作息制度沿袭了下来,这对西部地区的人非常麻烦的,早起一个小时的时间对绝大对数就是一个天大的困难。不过很多公司慢慢降这个制度进行了调整,将上班的时间稍微调整到了九点,不过中午十二点吃饭和休息的这个时间没有进行顺延,这个就有些问题。”

    李数数说道:“赵启学说的非常有道理,不过如果将中午吃饭和休息的时间进行了顺延,下午上班和下班的时间也得进行顺延才是。我们还需注意的是,天亮时间不同带来的温度变化有非常很大的不同。我们玄学会在上学期最后一次社团讨论活动上就提出过这个问题,温度的变化和太阳照射的时间存在一定的延时。虽然当初是讲的四季变化,我们这里所说的每一天的温度变化也是一样的。”

    “我们一般觉得中午十二点左右是天气最热的时候,时间上存在很大的时间误差的。东部地区中午十二点左右可能是天气最热的时间,温度最高,而中部地区就可能要延迟一段时间才会是一天天气最热、温度最高的时间,西部地区这个时间就需要进行更加的延后了。如果将休息和吃饭直接统一规定在中午十二点以后,有的地区可能下午上班的时间是处于这一天天气最热、温度最高的一天。对于室内的人来说,有各种降温设备,没有多大的影响;而对于工作在室外的人来说,这就非常麻烦了,他们非常容易中暑的,而且对这些人精力的消耗也是最大的,希望有这方面的研究,制定各个地方中午吃饭休息的时间。”

    赵启学说道:“李数数讲的非常有道理,我刚才听见包泽森关于农村和城市的作息时间不同,就有这方面的想法。不过不是所有的工作时间就需要调整的,我觉得我们国家关于学校的的作息时间规定就比较合理。各个学生上课的地点离学校非常的近,有的学生就住宿在学校,各位上课的老师离学校也比较近。对了,包泽森,你刚刚说了你们这里吃早饭和午饭的时间,那你们晚饭什么时间吃呢?”

    包泽森回答道:“我们吃完饭的时间一般在晚上七八点吧,基本上都是天黑以后,如果在夏季,有的家庭因为做农活比较晚,吃晚饭的时间就可能超过晚上九点了。不过这样的事情都是发生在以前,现在很少出现超过晚上九点才吃晚饭的,我们吃饭的时间应该和城里时间差不多的。如果一个人上班离自己家比较远,又是下午六点下班的话,经过漫长的下班旅途,到家也是七点多了,在家里做饭是要花一定的时间的,吃饭的时间差不多就到了晚上八点左右了。”

    “当然了,如果自己不回家做饭,直接在外面吃,下班的时间比较早,吃饭的时间应该也在七点左右了。如果他们公司有事情加班,回家的时间更晚,他们吃饭的时间就更晚了。我们学校就非常不一样了,有专门的食堂为我们准备晚饭,不用花时间自己来做饭,吃饭的时间就是我们下午放学不久,吃饭的时间都应该早于下午六点半吧。”

    郑亮说道:“虽然是包泽森说的这样,不过晚饭的时间离中午吃饭的时间还是最长。虽然我中午吃的是正餐,自己吃得也比较饱,不过每次到了下午最后一节课的时候,自己总是感觉有些饿。”

    李数数也立刻回答道:“我也是,每次在下午最后一节课的时候,有饥饿的感觉,所以每次下午最后两节课有课,我总是带着一些零食或者去食堂买一点东西先垫垫自己的肚子,否则饥饿的感觉有些影响自己的上课效率。”

    赵启学说道:“包泽森,刚才听你说自己放学回来吃完晚饭还要去帮父母干活,这和你自己所讲的有些矛盾呀,你不是说你们天黑才吃晚饭的吗?”

    包泽森回答道:“在夏季,天黑的比较晚,我放学回到家的时候,离天黑就还有很久的一段时间,父母为了怕我挨饿,就会提前做饭,让我放学回家后有饭可以吃。在我们农村,没有零食用来给自己垫肚子的。虽然有各种的小卖部,我自己也不愿意花钱买一些零食给自己垫肚子,有些不值得。父母天黑后回家,如果有些饿的话或者干农活的时间比较长,我们还会再一次做饭,一天就吃四顿饭了。”

    赵启学说道:“包泽森是一个爱勤俭节约的好同学。对了,你以前在哪里上的学,我们明天到你学校参观一下,你们家离你上学的地方远不远呀?”

    包泽森回答道:“我家离上学的地方不是太远,走路的话,也就半个小时的时间。不过有些村里上学的地方就比较远了,上学差不多需要花费一个多小时吧。我小学就在我们村办的小学,初中就在我们乡办的初中,不过高中我就在我们县城读书了,离我家就非常远了。当时交通也不方便,我在高中都是住校的,平常周末都不回家,只有五一和国庆放假才回家一趟。那时候五一还是放七天假,我才回家,后来五一改成放三天假了,我就只有国庆放假才回家一趟了。明天我就带各位同学去我上学读书的地方看一看,不过其实也没有什么好看的,你们要做好准备才行,可能会让你们大失所望的。”

第一百四十一章 采摘桃子和黄瓜

    赵启学、李数数和郑亮在包泽森的领路下,来到包泽森房屋后面的一小片果林。说是一小片果林,更加确切地说是栽种十来颗果树的荒地,每棵树都长得非常高大,茂密的枝叶将包泽森房屋后面的墙的阳光基本都挡住了。

    赵启学几人仔细看了一下,一棵高大的桃子树,树上结了不少半红的桃子;还有两棵李子树结满了李子,不过李子的颜色非常翠绿,看着有些青,应该还没有成熟吧;还有一棵非常高大的树木,叶子比较宽大,应该是枇杷树;最后就是几棵挂着青色果子的橘子树,有些橘子树的果实比较大,有些橘子树的果实比较小,应该是几种不同种类的橘子树。

    包泽森指着面前的果树介绍到:“各位同学都认识眼前的几种果树吧,这是桃子树,树上的果子已经熟了,有的果子都掉地上了;这是李子树,树上的李子还没有成熟,还要等几天才会成熟;这几颗是橘子树,这几棵树是无核桔,下个月应该可是成熟,各位同学有品尝的机会;那几个也是橘树,不过要到深秋才能成熟,各位同学就没有品尝的机会了,不过我放寒假回来应该还要的,你们如果想吃的话,我可以给你们邮寄过去,让你们尝一尝。那边一棵就是枇杷树了,成熟的时间在春末夏初的季节,最近几年我也没有机会吃到。好了,你们就在站在这里吧,我爬树上摘一些桃子给各位尝一尝。”

    包泽森说完就提着竹篮来到桃子树下,非常敏捷地就爬上了树子,不断地向竹篮采摘桃子。赵启学几人在下面看见包泽森熟练的动作,就知道他从小应该经常爬树,小时候应该是一个比较淘气活跃的小孩。

    包泽森不一会儿就采摘了满满一竹篮的桃子,迅速地从树上下来了。包泽森从竹篮中拿起一个桃子,用手擦了擦,就直接吃了起来,并将竹篮递给赵启学几人说道:“你们自己拿着吃,吃完了我又到树上摘去,树上还有许多,再不吃,就会坏掉了。”

    赵启学、李数数和郑亮分别从竹篮中拿过一个桃子,可没有急着吃。包泽森看见他们几人的样子说道:“这桃子的确有些脏,等会用水给你们洗一下再吃,不过我就没这么讲究,直接就吃了,我以前习惯了。当然了,你们也可以把桃子用力掰开,直接吃里面的果肉就行,外面的果皮扔掉就行了。”

    赵启学说道:“我没有那么的讲究,既然包泽森同学能吃,我也就能吃的。”说完,赵启学用手擦了擦,也直接吃了起来。李数数和郑亮正要学着赵启学直接吃,不过包泽森直接从竹篮中拿出桃子,用力掰开,将桃子递给李数数,随后又掰开一个桃子拿给郑亮。来数数和郑亮也不矫情,拿着包泽森掰开的桃子吃了起来。

    赵启学吃着手中的桃子,品尝着它的味道,味道的确非常不错,汁水不是非常多,却是非常的香甜可口,有些鲜红的果肉没有水蜜桃那么的软,也没有自己平常买的脆桃脆,软硬程度应该是两者的中和,而且桃子的香气也非常浓郁,和自己在城市购买的桃子的香气差距非常的大。

    李数数和郑亮也对这个桃子赞不绝口,吃得津津有味,几人很快吃完了手中的桃子,又从竹篮中拿起一个吃了起来。这时李数数和郑亮也不讲究桃子有些脏了,也学着包泽森和赵启学一样,用手擦了擦,直接大口地吃了起来。

    包泽森带领赵启学、李数数和郑亮来到自己家的另一块菜地,三排栽种的黄瓜顺着插在土里的树枝攀援生长。包泽森对赵启几位同学说道:“这就是黄瓜了,你们在这里,我去摘一些黄瓜。”

    李数数说道:“我还没有摘过黄瓜呢,我也尝试一下,这应该没有什么难度吧。”赵启学和郑亮也跃跃欲试地附和道。

    几人走到黄瓜面前,看见藤蔓上长着的黄瓜和他们自己在城市里面看到的黄瓜非常不一样,长度比较短,比城里面超市卖的黄瓜短很多,这地里面的黄瓜至少要三根才能有超市里卖的黄瓜一样长,而且颜色也不是青色的,而是黄白色的,只有瓜蒂的部分才是青绿色的。

    李数数看到黄瓜这个样子,有些怀疑地向包泽森问道:“这真的是黄瓜,怎么和我们知道的样子大不相同?”

    包泽森说道:“这真的是黄瓜,我们农村本地黄瓜,这才是黄瓜本来的样子,颜色是黄白的,老了和老南瓜的颜色一样,外表是金黄色的。不过黄瓜老了就不好吃了,或者说我们根本就不会吃老黄瓜,只能留着作为种子使用。黄瓜,顾名思义,外表肯定是和黄色相关的嘛,否则怎么称呼为黄瓜呢?你是不是有这样的疑问,明明黄瓜是青色的,怎么会称为黄瓜呢?”

    “城市超市中卖的黄瓜应该是经过杂交育种培育出来的,长得比较长,产量应该也比较高,果皮也比较厚。我们本地的黄瓜就不一样了,长得很短,果皮比较薄,而且接近瓜蒂的地方是青色的,非常不好吃,吃起来有些苦,我们这里的人都不吃挨着瓜蒂那一小段,可食用的部分就更少了。你们可以自己摘一个尝一尝,不过你们要注意的是,黄瓜的叶子背面有非常多细小的毛,有些扎手,黄瓜上也有一些非常小的刺,你们小心一些。很多藤蔓之类的蔬菜,叶子和藤蔓都有细小的毛,有些扎手的。”

    赵启学几人听见包泽森的解释和吩咐,采摘黄瓜的时候都变得小心翼翼起来,不过几人都是穿着短袖衣服,时不时的将自己的手臂和黄瓜的藤叶相接触,藤叶上的毛刺让他们手臂变得有些痒痒,不断地用自己的手去挠痒痒。

    几人虽然被黄瓜的藤叶长着的毛刺弄得有些不舒服,不过几人都忍了下来,继续将在黄瓜的藤蔓上找寻着比较大的黄瓜,将其一一采摘了下来,一只手里还拿着一根黄瓜吃个不停,毕竟采摘黄瓜的兴趣远远大于自己所受到的一点点小伤害。

    几人很快将黄瓜采摘完毕,包泽森说道:“是不是这个黄瓜和城里的黄瓜有很大的区别,还有你们吃到有些苦的黄瓜就直接扔掉了,不要觉得不好意思和有些浪费,你们吃一个桃子,换一下口味,这样就不觉得嘴巴有些苦了。”

    包泽森看了一下地上堆着很多刚刚采摘的黄瓜继续说道:“走吧,我们回去吧,这些黄瓜有点多,刚才这个竹篮就装满了桃子,吃了几个,也装不了这么多黄瓜,我们先回去,我一会拿一个篮子过来装回去。”

    李数数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不好意思啊,我们刚才一时兴起,没有注意,将黄瓜都采摘下来了。”

    包泽森回答道:“没关系的,我又没提醒你们,这些黄瓜即使不采摘下来,过了一两天,黄瓜很快就会老了,这些老了的黄瓜也会摘下来扔掉的。在我们现在的这个季节,正是各种蔬菜大量成熟的时候,根本吃不完的,许多蔬菜因为没有及时采摘就变老了,不好吃了,都会扔掉的。及时采摘了回来,家里也吃不了,蔬菜也放不了多长时间,最后还是扔掉。”

第一百四十二章 农村的各种蔬菜

    赵启学说道:“不用回去拿竹篮了,我们一人拿一点,应该就可以将黄瓜拿回去了,免得再跑一趟。”李数数和郑亮都非常赞同,预算几人捡了一些黄瓜进要装满桃子的竹篮,随后各自捡起地上的黄瓜,又抱又拿地一起回到了包泽森的家里。

    赵启学几人回到家里,包泽森的爷爷奶奶已经开始在做午饭,包泽森的爷爷正坐在灶台下边上的凳子上烧火,而包泽森的奶奶就忙于灶台上的事情,准备各种午饭的菜。包泽森看着爷爷奶奶忙碌的身影,想过去帮忙,不过被拒绝了,让他和自己的同学玩耍。

    赵启学几人也无法过去帮忙,看了一眼包泽森准备的菜品,发现基本上都不认识这些是什么蔬菜。对于他们这些一直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来说,饭也没有做过,帮助自己父母做饭的次数也非常少,逛超市也很少进入蔬菜售卖的区域,对这些蔬菜的认识非常有限,而且包泽森奶奶准备的很多蔬菜,在超市也没有卖的。

    李数数说道:“包泽森,你奶奶准备的什么蔬菜,我怎么都没见过,给我简单讲解一番,让我们这些一直在城里长大的人也认识一下。好不容易来一趟农村,还是尽量认识一下各种蔬菜作物,这样我们来农村这一趟才有一定的意义。而且呀,我们虽然认识很多蔬菜果实,可是我们并没有见过这些结果的枝叶,搞得我们都是一群文盲一样。”赵启学和郑亮非常赞同李数数的话。

    包泽森说道:“那我就给你们简单介绍一下我们这里的蔬菜和农作物,你们如果有兴趣的话,我也可以给你们介绍我们这里一些野果之类,吃起来挺不错的。”

    郑亮闻言,立刻高兴地说道:“是吗?既然来了,肯定要吃一下不一样的东西,各种野果都要吃一遍才行,我看今天下午,包泽森就带着我们认识农村的各种蔬菜和农作物,并尝一尝各种美味的野果,当然了,明天也可以,我都有一些急不可耐了。”李数数和赵启学纷纷附和。

    包泽森回答道:“也行吧,如果下午没有什么事情的话,我就带着各位同学领略一下我们农村的风景,认识一下我们农村的各种农作物和蔬菜,尝一下我们农村存在的各种野果。不过有些野果离我家有些远,生长在一些特殊的地方。好了,我给各位介绍一些我们农村的蔬菜吧。”

    包泽森来到自己存放蔬菜的地方,这些蔬菜就随意地放在一张非常大的方桌下面。包泽森指着几样东西说道:“这是茄子,各位同学都应该认识,这是四季豆,不过马上就要下季,过不了多少天,我们就吃不到了。这是豇豆,各位同学也见过和吃过。这是南瓜,各位同学也见过和吃过。”

    包泽森指着另一种长条形的蔬菜说道:“这个蔬菜各位同学应该没有见过和吃过吧,这是瓠子,和黄瓜和丝瓜比较像,不过这和它们还是有非常大的区别的。瓠子我们经常用来做成汤,也可以用来炒着吃,做法和丝瓜应该说是一模一样。不过颜色和丝瓜有非常大的区别,和我们农村黄瓜的颜色有些相近,不过长得比丝瓜要长,也比丝瓜长得要大。而且它和南瓜一样,藤蔓是在地上生长,而黄瓜和丝瓜需要用竹竿或者树枝来引导它们的枝叶生长。瓠子的味道和丝瓜有些接近,硬度比丝瓜更加软一些,各位同学等会可以尝一尝。”

    包泽森带着赵启学几人走出房屋,指着地坝边缘的一株植物说道:“这是鹅米豆,我们这里称呼,其他地方可能对此的称呼不一样,学名我也不清楚。你们看它长得和爬山虎有些类似,开出的花和胡豆有些类似,紫色的小花,结的果实和荷兰豆有些相似,不过颜色和味道有非常大的区别,各位同学可以到近处仔细观看,好像城里超市也没有这种蔬菜。”

    赵启学几人来到鹅米豆这个植株前,仔细观察,和包泽森的所讲非常吻合。李数数说道:“我刚到你家的时候,就看见了你们家门前的这个植物,我还真以为是一棵爬山虎呢,原来是一种蔬菜呀,长见识了,这种蔬菜我确实没有吃到过,等会一定尝一尝。”

    郑亮说道:“急什么,你想一次性将自己没有吃过的蔬菜尝一遍呀,别人做饭不辛苦吗?有几种好吃的就行了,反正我们要在这里度过一个暑假的,有的是机会慢慢吃,不怕吃不到的。”

    赵启学说道:“郑亮说得非常有道理,我想包泽森会非常大方的用各种我们吃过的蔬菜招待我们的,我们就慢慢品尝吧。”

    包泽森回答道:“虽然我们农村这个季节的蔬菜种类非常多,可是种类还是比较少的,没有反季节蔬菜,只能吃当季的蔬菜,只怕你们吃不惯这些蔬菜,或者天天就吃这几种蔬菜,会吃腻的。”

    赵启学说道:“这个不用担心,我们不是非常挑食的,这么多不同种类的蔬菜,总有我们非常喜欢的几种,不喜欢吃的蔬菜应该比较少的。我们虽然会在你家住上一段时间,不过也没有多长的,还不至于就将吃腻了,学校的饭菜种类也不多,我们还不是没有吃腻的感觉。”

    李数数来到地坝的另一边,对着包泽森问道:“这是什么蔬菜,叶子的颜色怎么是紫红色的,枝干也是紫红色?”

    包泽森、赵启学和郑亮来到李数数身前,看向李数数所指的植物,包泽森说道:“这是汉菜,汉就是我们汉族的汉,我们这里是这样称呼的。它的生命力非常的强,可以在缝隙中生长,也不用去施肥,就能长得非常好。好像我们农村很多的蔬菜都很少施肥,基本上都是由它自己自由生长,即使施肥也就是在它刚栽种不久,还是非常小的幼苗的时候。这个汉菜应该是种子飘到这里了,然后它自己生长起来了,我们农村有很多地方就是自然而然地长了各种蔬菜或者一些树木。”

    “汉菜的味道我也觉得非常不错,不过就是掉色非常严重。你吃一点点,紫红色的汁水就会将你的嘴巴和饭碗也染成紫红色。它和我们这里的一种野菜有些相似,这种野菜叫做观音菜,叶子的颜色和汉菜类似,不过味道不好吃,即使煮熟了,吃着也有些硬。如果你吃过汉菜,就绝不会再吃观音菜了,两者味道差别太大了,反正这是我自己的观感。”

第一百四十三章 农村的各种农作物

    李数数指着另一旁的一种植物说道:“这应该不是蔬菜了,看着像一种非常大的杂草,又像一株树。”

    包泽森看向李数数所指的植物,回答道:“这的确不是可以吃的蔬菜,不过也不是树,算是一种草吧,这个在我们这里叫做铁耙树,长大了用来做扫把的,所以称为铁耙树。它的韧性非常好,枝叶非常繁茂,用来做扫把非常的合适,而且做起来也非常方便,只需将枝叶稍微修剪一下,将几根铁耙树用绳子绑在一起,一个非常好用的扫把就做好了。屋里有做成的扫把,你们可以去使用一下。虽然将它称为带树的名字,不过应该是一种草,到了秋季,它就会老死的,来年也不会重新活过来。”

    包泽森随后带着自己的几位同学认识了自己周围的各种植物,并对各种植物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有紫色的茄子,即将成熟的玉米,刚抽穗的稻谷,本地的小辣椒,比较少见的香椿树,像弯刀一样的刀豆,结满果实的大豆,结了许多果实的南瓜,长在土里的红薯和土豆,另一种长在土里,城市比较少见的地瓜,开了黄色小花的花生,一种结了非常多一串一串红色果实的绿色植物,当地称为木耳菜,用这个植物长着的叶子用来制作汤菜的美食,绿油油的空心菜等等。

    包泽森还向各位同学介绍了这个季节没有的其他各种农作物,如胡豆、大白菜、包菜、大头菜、菠菜、儿菜、青菜、牛皮菜、冬寒菜、黄花菜、冬小麦、莴笋、油菜等等。还有几种他们村基本上没有种植的农作物,如高粱、黄麻等等。最后包泽森向各位同学介绍了当地的一些树木,不过包泽森对这些树木的学名不是很清楚,村里的树木也是零星的几棵,不知道是谁种下的,也不知道是何时种下的。

    赵启学几位同学听完包泽森的介绍,发出不愧是“天府之国”的感慨,这里的各种农作物种类之繁多,几乎涵盖了我国各个地方的各种农作物,还能非常适应地在这个地方进行生长,产量可能不是非常高,但是也不低,而且可食用的部分没有因为地理因素的原因有不适合食用的问题。听包泽森的介绍,很多蔬菜和果树的果实的口感非常不错,赵启学几位没尝过的同学都非常希望品尝一下。

    赵启学几人回到家里,休息了一会儿,互相讲述着小时候的生活。赵启学、李数数好郑亮作为在城市生活的孩子,各种物质条件非常好,学习生活非常充实,而包泽森小时候的学习生活就非常简陋了,应该是只有学校的学习生活,放学后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基本上就没有学习生活了。

    赵启学几人的学习生活非常类似,小时候的玩耍的项目也基本相同,不过和包泽森比较起来,那基本上上可以说是两种不同的生活,包泽森的玩耍充满调皮的色彩,爬树掏鸟窝,到农村各个地方到处跑,采摘各种野果。赵启学几人实在想不到包泽森小时候这么的调皮,现在看着抱着文静的样子,一看就是一个非常认真读书的好学生,一点也不像一个顽皮的少年,这和包泽森小时候描述的生活有非常大的差距。赵启学几人也不得不对包泽森非常佩服,在那么简陋的学习条件上,没有什么课外辅导书,就经过三年高中刻苦的生活,就能弥补城市各种教育丰富教育资源的差距,考试浙江大学,成为自己的同学。

    经过包泽森爷爷奶奶辛苦的忙碌,一顿菜品非常丰富的午餐做好了。虽然这顿午餐没有大鱼大肉,也没有鸡鸭鹅肉,只有包泽森家存放了非常久的老腊肉做成的两道肉类菜,不过各种蔬菜做成的菜非常多,味道非常不错,而且很多蔬菜都是赵启学几人第一次吃到,初步满足了赵启学几人想尝遍农村各种蔬菜做成美食的愿望。

    在夏天这个炎热的季节,赵启学几人都不太喜欢吃比较油腻的肉类菜,比较喜欢吃各种蔬菜做成的美食。包泽森的爷爷奶奶还比较担心自己做的菜不够丰盛,准备买一些肉或者杀只鸡给赵启学几人尝一尝,不过在赵启学几人非常诚恳的劝说下,才让包泽森的爷爷奶奶打消了这个念头,让他们不要特意准备肉类食物,做一些蔬菜食物就行了,他们喜欢吃蔬菜,不太愿意吃肉。

    农村的蔬菜和城市里面卖的蔬菜吃起来有些区别,感觉农村的蔬菜要比城市的蔬菜好吃很多。赵启学几人开始还认为是做菜的手法问题,还特意向包泽森的爷爷奶奶进行请教,听了他们的讲述,做个菜就放油盐就行,最多放一点的辣椒进行调味,做菜的步骤真是简单到了极点,赵启学几人有些难以置信。包泽森解释道,他们这里做菜就是这个样子,没有饭店里面各种花里胡哨的步骤和各式各样的调料,就是最简单的烹饪手法,包泽森自己就会做很多种菜。赵启学几人想起了《舌尖上的中国》中的话语:“最好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简单的烹饪方式,”包泽森这里的农村就是最直观的体验,而且是最简单的食材也是最简单的烹饪方式,做出来的菜却非常美味。

    赵启学几人吃过午饭,就各自休息起来,包泽森的爷爷奶奶休息了没多久,就冒着炎热的天气出去干农活去了。赵启学几人劝说包泽森的爷爷奶奶晚一点出去干农活,可是他们自己非常坚持,怎么劝说都不听,赵启学几人只好看着他们拿着农具出去干活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太阳逐渐向西边落下,外面的天气似乎变得稍微凉快一点,赵启学商量后决定出去走一走,决定到包泽森的原来所住的村庄看一看。

    赵启学几位同学向包泽森原来所住的村庄走去,路途中,包泽森不断向各位同学介绍路上看到的各种农作物。虽然包泽森已经向赵启学几位同学对自己家的农作物进行了简单介绍,不过有很多农作物,赵启学几人只是心里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而没有亲自见过,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随着在路上见到各种长在地里的各种农作物,脑海里的印象变得深刻了起来。

第一百四十四章 包泽森生活的非凡村庄1

    赵启学几人经过十多分钟的慢行,来到包泽森小时候生活的村庄,几人看着眼前的比较大的村庄,被各种树木和竹子包围在里面,进入里面,看到的基本上是一个非常破败的村庄,这里只有几户人在这里居住在这里。

    李数数有些不太相信地问道:“包泽森,这里就是你以前所住村庄,怎么这么破败呀,一点也看不出是可以住人的样子。”

    包泽森回答道:“这确实是我以前生活的地方,只是过了差不多有十年了吧,以前这个村庄是我们村这个队最大的村庄了,里面住着有二十多户人家吧,不过大多数都在其他地方新修了房屋,剩下的几户人家,房屋都经过翻修,自己的子女在城里买了房子,而且乡里的支公路不是也修到这里来了嘛,所以还是生活在这里几户人家就没打算进行搬离了。这些老房子年久失修,缺少人气,所以衰败得非常快,这非常正常嘛,其他村庄也是这个样子的。”

    郑亮兴致勃勃地说道:“我看你们这个村庄有些历史悠久呀,什么时候建成的,里面有什么比较古老的东西?”

    李数数说道:“郑亮这么有兴致啊,也是,你是考古学专业的,对这种存在比较久远的村庄应该非常感兴趣,说不定还能从里面发现非常有价值的古董呢。走吧,我们进去仔细观看一番。”

    赵启学说道:“我们不慌进去,想在外面大致观察一下。”说完,赵启学放下自己的背包,从中取出一个盒子。赵启学慢慢地打开盒子,里面装着的是一架无人机。赵启学将无人机拿出来,进行组装和调试。

    李数数看见赵启学拿出的无人机,说道:“我说这么热的天气,你还背一个背包呢,原来是早有准备呀,随身带了一个无人机。赵启学,你也太不够意思了,你在学校的时候也不提醒提醒我,让我也把无人机带上,我的无人机还在学校宿舍的衣柜里呢。不行,赵启学,你得给我玩一会儿才行。”

    赵启学一边组装无人机,一边说道:“这是你自己的问题,你赖谁呢,你要玩无人机也可以,不过不用玩我的,郑亮同学应该也带了,你不看他自己也背了一个背包,而且这个背包比我的大多了,无人机肯定比我的大,要好玩很多。”

    李数数立刻看向郑亮,说道:“郑亮,赵启学说得是不是,赶快将无人机拿出来,还放在背包里面干什么?”

    郑亮看了一眼正在组装无人机的赵启学,回答道:“我背包里面确实有一个无人机,和赵启学的大小应该是一样的,说不定还没有赵启学的无人机好呢。我背包比较大,是因为我的背包装了其他东西,一些考古的装备而已。既然赵启学同学准备用无人机进行观察了,那我就不把无人机拿出来了,这个村庄四周各处都有树子和竹子,如果操作不当,损坏了无人机就得不偿失了,我们直接观看赵启学无人机拍摄的画面就是。”

    李数数有些无奈,只好将自己的目光放到赵启学身上。这时候,赵启学已经将无人机组装好,进行飞行前的调试。很快,赵启学就将无人机调试好。赵启学选了一个方位,无人机就飞快地飞了出去,这个村庄的面貌随着无人机的镜头,快速地映入了几人的眼帘。

    包泽森看着这个自小非常熟悉的村庄通过眼前的屏幕映入自己的眼帘,自己还是第一次从空中俯瞰自己的村庄,一时有些恍惚,不过很快就回神了过来,对着屏幕的景色对着各位同学介绍自己的村庄。

    包泽森说道:“这是我们左边的存户,没有和中间的存户直接连起来,中间有些少许的距离。沿着这一条路进去,就可以进入中间的存户了。”

    李数数说道:“如果从这一条路进去,不是穿过了别人家的房屋了吗,你是不是搞错了呀?”

    包泽森回答道:“我怎么会弄错呢,这是我从小生活的地方,我自己非常熟悉。这一条路本来就是要穿过这户人家的房屋的,而且到了右边,同样需要穿过其他人家的房屋才能通过,我们以前走路都是这样走的。虽然靠近这个房屋两头都有一个门,不过这个门只有一个门框,没有安装门的,我们来往也没有说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大概可能是大家习以为常了,没有往这方面想罢了。”

    赵启学根据包泽森的指示,将左边的房屋拍摄完毕后,沿着他指着的这条路小心翼翼地从门洞中飞过,来到了一个比较空旷的地方。包泽森继续说道:“这是我们村庄的下堂屋,那边还有一个上堂屋和中堂屋,上堂屋的地方稍微比较高一点,为了区分开来,就是这样分开进行称呼。再沿着这条路向前走,就到了中堂屋,再往前走,就到了上堂屋,从上堂屋穿过这户人家,就脱离了中间住户的村落了。再往前,前面有一大家族住在那里,往上面走,也有两户人家住在那里。”

    赵启学控制着无人机按照包泽森的线路小心翼翼地走了一遍,随后飞上高空,沿着这个村落飞行了一圈,大致将这个村落的景色记录了下来,包泽森还向各位同学说了几条村落的横向和竖向道路,让各位同学对这个村落的道路有了一个大概认识。不过李数数和郑亮就有些糊涂,只有赵启学学习的专业和建筑非常相关,所以自己心里有一个大概的认识,不由赞叹这个村落的设计非常巧妙,设计这个村落的人有非常高超的建筑知识。根据这个村落的高低不平的地形,将这个村落设计得错落有致,特别是中间这一条横贯整个村落的道路,更是别出心裁,将整个村落连接成一个整体。赵启学猜测,这个村落非常有可能就是一个大家族的聚集地,根本就不是由不同家庭组成的村落。

    赵启学将整个村落拍摄完成,将无人机飞了回来,然后将其拆卸后放回了自己的背包,说道:“好了,我们就进入这个村落仔细瞧一瞧,仔细看一看包泽森的村落,我们就沿着这一条道路进去,然后沿着这一条横贯这个村落的道路走一遍,然后再沿其他道路走一走。”

第一百四十五章 包泽森生活的非凡村庄2

    赵启学几人沿着道路前行,脚下踩着的是间隔着一小段距离的石板,李数数指着道路旁边乱石倒塌的地方说道:“包泽森,这是做什么的,看着像是用石头搭砌成的房屋,不过这个房屋太小了,和你们居住的地方有一定的距离?”

    包泽森回答道:“这是一户人家的猪圈,也是这户人家相当于厕所的地方,刚才我们在无人机画面里看到的散落在村庄附近废弃的房屋,大多是用石头砌筑而成的,上面再用木头搭建的小房屋,就是各家各户养猪和厕所的地方,村落里面没有设置厕所的地方。”

    赵启学说道:“照你这么说的话,你们以前的村庄是被猪圈包围了起来,不过为什么用石头来进行砌筑呀?你们这里的房子的地基都是石头砌筑的吧,我们脚下的路也是一块块石头铺就的,你们这个村庄的石头非常多吗,难道以前还是一块石头山开辟出来的?”

    包泽森回答道:“我们这个村庄肯定不是一块石头开辟出来的,没有这么大的精力和实力开辟一块石头山的。我们这个村庄叫做斑竹林,听名字就知道是一片斑竹生长的地方,不过不知道什么原因,村庄里的斑竹全部被砍伐了,没有斑竹的存在。至于我们这个村庄为什么要用石头来砌筑猪圈,这个我就不知道原因了,反正自从我记事起就是这个样子,有可能就是我们这里的习俗吧,因为我们附近其他村庄好像也是用石头来砌筑猪圈的,我记得是这样的,一会我们可以到其他村庄逛一下。”

    李数数说道:“这有什么好猜测的,我们等会回去问包泽森的爷爷奶奶就是,他们应该知道这个原因,毕竟他们生活在这个地方有好几十年了,应该比较清楚这个原因。”

    郑亮说道:“我对这些石头的来历有些猜测,就不用回去问包泽森的爷爷奶奶的事情了,这不是一件太好的事情。”

    李数数说道:“那你倒是说啊,说话说一半,不把人憋死呀,赶快说说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郑亮回答道:“你急什么,没看见赵启学和包泽森都不急吧,我还是暂时不说了,免得你心里会产生不好的想法,我们先进村庄仔细看看包泽森生活的地方再说吧。”

    李数数还想说话,不过赵启学阻止了李数数,沿着道路向村庄进发。赵启学几人进入村庄,看见眼前低落的房屋,建筑的材料各种各样,非常原始。地基是用条石砌筑的,不知道地基有多少层,漫长的岁月过去,没有发现地基下沉的迹象。赵启学几人各自摸着斑驳的墙壁,有用青砖砌筑的墙壁,不过青砖缝隙里面看不见水泥的成分,就只是薄薄的一层黏土。有用木板树立起来当墙壁使用,这是郑亮最感兴趣的地方,从自己的背包取出一大堆工具仔细的研究着。有用竹片编织成的墙壁,外面沾着一层带着杂草的泥土,也有直接是非常厚实的黄土做成的墙壁。

    赵启学几人穿过一栋房屋,来到这个村庄的下堂屋,堂屋挨着墙壁的一侧放着一根非常长的板凳,大概有十来米长,从堂屋的里面一直延伸到了堂屋的尽头,凳子的中间有五六组缺脚的凳脚。这立刻吸引了几人的注意力,几人还直接坐在凳子上,发现还非常结实。岁月虽然在这一条板凳上留下各种痕迹,不过它还是非常结实,不知道是用什么树子做成的。

    李数数踩着堂屋下的土地,看着黑黝黝的地面说道:“你们这个堂屋的地怎么这么不平整呀,就不知道将地面弄得光滑一点吗?”

    包泽森说道:“我们的堂屋就是这个样子,地面又没有经过水泥砂浆的硬化处理,这就是纯粹的土壤。这片土壤经过人们来回的行走,已经变得非常平整了。我们这里的住户都没有对地面进行硬化处理的,都是这个样子,只有新修的房屋才对地面进行了硬化处理。”

    李数数说道:“我看这个地面比较表面有一层油光色,以为这个地面做过硬化处理呢?好了,我们再往前走吧。”

    几人走到堂屋的边缘,面前有一条石头砌成的阳沟,将下堂屋和中间的居住人家分开来,并分开一条阳沟从中间延伸了过去。赵启学几人向左行走,道路的尽头就是这个村庄的背后了,向右行走,就是这个村庄的前面,是一条进入村庄的道路,而且他们所处的位置还有一定的高度,前面有十多级阶梯。

    赵启学几人回到堂屋中间的地方,向里面走去,很快就来到了这个村庄的中堂屋。这个中堂屋非常宽广,又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上下部分都被屋顶遮盖了,中间堂屋像一个四合院的天井,地面是用石板砌筑的,即使经过长期雨水的冲刷和烈日的曝晒,也没有发生变形的迹象,显得非常的平整,石缝中间也没有杂草生长。

    包泽森看着非常破败的堂屋,屋顶有阳光从中穿透而出,也一阵感慨。包泽森说道:“这中堂屋上面的墙上还有一块牌匾的,不过字迹非常模糊,我也不知道写的是什么字,现在这个牌匾不知道是掉在地下了,还是被人拿走了。”

    郑亮对这个牌匾非常感兴趣,说道:“这个堂屋又不是非常的高,牌匾的位置也应该也不会挂太高,你走近一点就可以看见这个牌匾上写的字,你怎么会不知道牌匾上写的是什么呢?要不,我们到里面去翻找一番,说不定就会找到这块牌匾了。我认为这块牌匾具有非常大的研究价值,万一是一件名贵木头做成的,我们就发财了呀。”

    李数数闻言,也非常激动,一副跃跃欲试的感觉,只有赵启学不为所动,感觉这里面肯定有些不简单,还是稳重一点再说,于是对包泽森问道:“这个中堂屋有什么名堂,包泽森给我们简单讲一下吧,我怕犯忌讳。”

    李数数和郑亮听见赵启学的问话,立刻变得安静了下来,他们一向认为赵启学的问话非常有道理的,不得不看向也没有动作的包泽森。

    包泽森回答道:“赵启学果然聪慧,不像某些人非常冲动,一副跃跃欲试的模样。我们这个中堂屋是专门祭祀的地方,每当我们村里面有老人过世,他的遗体就是放在这里给他的后人进行祭拜,做完法事后才进行安葬。每次到了中元节,村里每户人家也要到这里进行祭祀的。我还记得这个堂屋靠墙的地方还有牌位,好像是堂屋的两个角落里各有一块牌位,我们堂屋两边的人家分别进行祭祀还是一起祭祀,我就记不得了,主要是时间太过久远了,我记不清楚了。因为这里是祭祀的地方,我们小时候虽然经常在这里玩耍,也是在这个堂屋的边上,不会靠近里面的,我们小时候还是非常害怕鬼神之类的东西。所以这个堂屋上面的牌匾上面写的是什么字,我就不清楚了,至于放在堂屋角落里面的牌位,就更不清楚上面写没写字,材质也不清楚,只记得牌位是灰扑扑的。”

第一百四十六章 奇怪的墓葬地

    李数数听完包泽森的讲话,不由得打了一身冷颤,幸好自己没有冲动。一旁的郑亮也有些害怕,往堂屋里面看了看,凌乱的杂物中间不知道埋藏着什么东西,也不提去翻找一番的话语。包泽森说完就看着赵启学,等着赵启学做决定,毕竟赵启学好像不是非常害怕鬼怪之类的东西。

    赵启学看见几人都看着自己,就说道:“你们几人看着我做什么,你觉得我会进去翻找一番吗?我对鬼神之类是敬而远之的,这是我经常说过的话。既然这个地方是包泽森祭祀的地方,现在虽然被废弃了,但是还是要抱以敬畏之心的,我们既然来到这里,就对着里面作个揖吧,以表示我们的敬畏之心。”赵启学说完,就对着堂屋作了三个揖,李数数、郑亮和包泽森见状,也对着堂屋作了三个揖。

    赵启学几人向堂屋深深地看了一眼,就来到中堂屋的下面,走出下面的堂屋,发现是十几步由石头切成的台阶,每节台阶非常的长,台阶下方是一个由石板切成的平台。这里才是这个村庄进入的主入口,中间的这一圈房屋应该是一个非常大的四合院,上面的堂屋好像是这个村庄聚义厅的地方,说不定上面堂屋牌匾写着的就是‘聚义厅’三个字。

    赵启学几人感觉好像是来到了一个土匪窝,上面堂屋是聚义厅,中间堂屋他们这个堂屋是演武的地方,下面的石板切成的地方应该是放置牛马的地方,因为赵启学几人看见下面石板边上还有一个石墩,上面有一个孔,估计是用来拴马匹或者牛的。

    李数数将自己的想法告诉给了包泽森,包泽森没有想到自己的同学有这么丰富的联想,于是说道:“各位同学的想法有一定的道理,不过我从没有往这方面想过,可能是我长期生活在这个地方的原因。下面的那个石墩确实是用来拴住牛用的,以前这里有一户人家养了一头牛,就是将拴牛的绳子绑在那个石墩的孔上。我们村不止这一个石墩,还有好几个,都是用来拴牛用的,我们村又不是只有一头牛,有好几头,以前我们翻耕农田就是靠牛的,不过我们家没有养过牛,有些可惜了。”

    赵启学说道:“我们不要再进行猜测了,难不成李数数还想到上面去将牌匾翻出来看一看呀?”

    李数数回答道:“我才没有这个想法,即使以前上面的堂屋是聚义厅,不过后来也改变了用途,我才不去呢,我们还是去上堂屋看看吧,我有点不想待着这个地方了,感觉阴森森的。”

    赵启学几人来到上堂屋,上堂屋和下堂屋是一样的,靠墙的位置也有一条非常长的板凳,地面是这个村庄最高的地方,一条石头砌筑的阳沟将中间住户和上堂屋住户区别开来,这个村庄的阳沟是工字型的阳沟。

    赵启学沿着这个村庄的道路随处走看,发现几处废弃的石磨碾盘,没有发现其他有价值的东西,作为考古学专业的郑亮没有发挥自己专长的余地,有些不太满意。赵启学几人逛完这个村庄的各个地方,就准备回去了,包泽森就带着几人沿着另外一条道路回去。

    赵启学几人穿过西面的住宅区,来到一处生长着树木的荒地,李数数看见荒地中凸起的土包,有些怀疑地说道:“包泽森,我们是不是走错了地方,你仔细看一看,我怎么感觉我们来到一处坟地?”

    包泽森回答道:“我们没有走错路,我们在赵启学的无人机的屏幕里就看到过这个地方,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以前我经常走这条路的,没有什么可怕的。现在还是大白天,我以前晚上还走过很多次,也没有遇到什么奇怪的事情。再往前面走几步,还住着一个大家庭呢,你看见前面的房屋了吗?”

    郑亮说道:“这片坟地离你们住的地方也太近了吧,应该不到一百米的距离,你们住在这里,晚上就不怕吗,不感觉瘆得慌吗?”

    包泽森回答道:“习惯了就不害怕了,这里面全部都是古坟,我都不知道这些坟是什么时候的,除了一座坟是十多年前新建的外,另一座坟是下面一家人的祖辈以外,其他坟没有人进行祭祀的,我们村里人也不知道这些坟的来历,这些坟也没有墓碑什么的。”

    包泽森突然想起了一些事情继续说道:“哦,对了,有一座坟头前有一块非常大的墓碑,上面是弧形的,而且这块墓碑非常的厚,是一块整块石头雕刻成的。不过这块墓碑上面没有复杂的雕刻花纹,上面也没有一个字,可能是一块无字墓碑,也有可能是这块墓碑经过岁月的侵蚀,字迹变得模糊不清了。”

    郑亮有些激动地说道:“在哪里,我们过去瞧一瞧,说不定有非常重大的发现,解开你们这个村庄的历史。”

    包泽森指着前面说道:“就在这条路的前面,不过那块墓碑不知道还在不在,我就不清楚了。”赵启学几人来到这座坟前,发现根本就没有墓碑,四处看了一下,也没有发现包泽森所说的墓碑存在。突然,李数数传来一声叫声,包泽森立刻问道:“李数数,出什么事了,你叫这么大声做什么?”

    李数数吞吞吐吐地说道:“你们看这里,这个坟被盗了,这里有一个非常大的盗洞,刚刚看到,吓了我一大跳,就有些害怕地叫了一声。”

    赵启学几人沿着李数数的目光看过去,确实发现眼前的一座坟有一个很大的洞,不过洞不是非常大,不太像是盗洞的形状。

    包泽森解释道:“这个洞存在了非常长的时间,反正从我记事起,这个洞就存在了。这可能是有人偷盗这座坟的陪葬品吧,直接在这个坟堆的后面打了一个不太大的洞,用东西向里面钩取东西。”

    郑亮反驳道:“不会吧,一般的墓都是将人埋在土坑里,上面这个土包只是用土垒起来。”

    包泽森回答道:“郑亮同学说的不错,我们现在这里都是按照你说的这种说法进行下葬的,不过这个坟是以前的坟,和我们现在的下葬方法应该有非常大的区别。这个凸起的土包中间是空的,我可以非常确定,因为我不只见过这样的一座坟。我以前上学的时候,会经过一片更大的坟地,就出现了和这样一模一样的坟,坟后面有一个非常大的洞,里面是空心的。”

第一百四十七章 包泽森门前的古墓

    郑亮还是非常不愿意相信,赵启学和李数数也觉得包泽森的讲述非常的不合理,有谁会将自己的坟墓做成这个样子,太不合理了吧。郑亮继续说道:“这个坟包这么小,其他的坟包也非常小,显得非常不合理。即使以前生活在这里的人因为物质缺乏的原因,身高比较矮,这里的坟墓的长度也太短了吧。还有,你说这些坟包是空心的,即使下葬的人用了一副很好的棺材,也会因为时间的缘故而腐烂的。如果有大型的动物或者人不小心从上面走过,这个坟包肯定会塌陷的。”

    包泽森解释道:“这个坟包的长度其实并不短,下面有一段埋入土里了,如果你斜着或者躺着看,就不会觉得这个坟包短了,不信你用尺子量一下就知道了。至于坟包没有出现塌陷的原因,我可以告诉你,你不要认为这个坟包上面生长了一些杂草,就认为这个坟包是用土垒成的,其实根本就不是。这个坟包非常结实的,它是用三合土砌筑而成的。你们可能不知道什么是三合土,三合土就是用黏土混合着石灰和沙子搅拌而成的混合物,强度虽然没有我们现在用的水泥混凝土高,但是强度也是最高的混合物了,我们以前硬化地面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古人也是采用的这种办法。”

    “你们可以仔细看这个坟堆,上面根本就没有生产多少植物,基本上都是一些苔藓类的植物,杂草也非常的少,因为植物根本不可能在三合土上进行生长。在我们村另一处非常大的坟地,有一座坟就可以非常直接的看到是用三合土砌筑而成的,表面比较光滑,上面没有生长任何的植物,颜色是灰白色的。在我小的时候,各处有很多的捉蛇的人,他们到处捉蛇去卖,这个坟墓的大洞就是这些捉蛇人每次光顾的地方。每次捉蛇的人来到这里,好像都会从这个坟墓中捉到一条蛇,听说有人还从里面捉到一条带着蛇冠的大蛇,我也不知道真假,那时候我还比较小,而且自己也非常害怕蛇。”

    李数数问道:“郑亮,你不是考古学专业的嘛,应该对墓葬之类的知识非常了解吧,给我们解释一下吧。”

    郑亮回答道:“我是学习考古学的,可我又不是古代墓葬专业,考古学专业又不是都是学习墓葬之类的知识,其他考古方面的知识非常多,墓葬知识只是我们学习的一个方面而已,我也无法理解为什么这些坟会这样进行设计,还要用三合土砌筑成一个圆弧形的样子,圆弧是非常难以砌筑的一种建筑,我感觉这坟设计得非常不科学呀。难道棺椁还在更下面,那上面这个空着的圆弧形坟堆又是做什么的呢?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赵启学说道:“我们站在墓葬之地讨论这个问题感觉有些不太合适吧,我们赶紧离开这里才是。我们又不是研究墓葬文化的,难道你们还想挖开这个坟墓研究一番?”

    李数数听见赵启学所言,身上立刻起了一层疙瘩,有些害怕,立刻催促几人赶快离开这里。郑亮也打消了进一步研究的念头,沿着道路往前走,包泽森立刻小跑几步,来到众人的前面,带着几人往家里走去。几人走过坟地,来到坟地紧挨着的一个大户人家。李数数说道:“这户人家离这个坟地也太近了吧,可以说是紧挨着坟地,房子距离最近一个坟的距离不超过三米,晚上睡觉就不怕吗?不会感觉到瘆得慌吗?”

    包泽森回答道:“习惯就好了,你们刚看到了这里面最大的一个坟,坟头用石头砌筑过的,这个坟是这一大家的先辈,有什么可怕的。给你们说一件事,其实我新修的家那里,也有一座古坟的,离我家门口也就只有几米的距离,就在我们家门前的地坝下面。这个坟是我们家平整场地,一不小心碰到了这个坟修筑的墓石。”

    李数数说道:“墓室?这个坟墓很大吗?还有墓室?你们在这个墓室里面发现了什么宝贝?”

    包泽森回答道:“是因为这个坟头是用石头修建的,是这个墓石,不是这个坟墓有一个墓室,明白了吧。看你刚才还有些害怕的样子,怎么一听到有好东西的样子,就一点没有害怕的影子了,真不知道你刚才害怕的样子是不是装的。”

    李数数回答道:“我刚才确实有点害怕,谁会喜欢在坟地里面久留呀。你们既然将别人的坟墓不小心挖到了,而你们又没有出任何事,我有什么好怕的。刚刚还以为你们挖到了一个非常大的坟墓,里面还有一个非常大的墓室呢,原来是墓石呀,白激动一场。”

    郑亮非常感兴趣地问道:“这个墓既然是存在墓石,至少说明这个墓的家庭还是比较富裕的,一般人不会用石头来修建已故先人的坟墓。我们刚刚路过的坟地,有那么多的坟墓,坟头用石头修建的就非常少,你们家真没有在这个坟墓里面发现什么陪葬品之类的东西?”

    包泽森回答道:“哪有什么陪葬品,即使这个坟墓以前确实有陪葬品,经过漫长岁月的腐蚀,陪葬品早就不存在了。我们家不小心发现这个坟墓,不小心弄坏他的坟头,本来就对这个埋葬这里的人有些不敬了,哪里还敢仔细去探究这个坟墓里面的东西。那时候我还比较小,这个坟头的石头还是非常重的,我父亲找了村里的人帮忙将几块石头抬了起来,让我们家比较好平整场地,方便硬化就行了。从这个坟墓中抬出的石头就放在我们地坝旁边,你们看到我们地坝旁边堆着的石头,里面有几块就是这个坟墓里面抬出来的。”

    郑亮继续问道:“你们发现这个坟墓的墓碑没有,上面有关于记载这个坟墓的信息吗?”

    包泽森回答道:“没有发现这个坟墓的墓碑,也有可能这个坟墓本来就没有墓碑,反正我们没有找到,或者还埋在土里吧,这个坟墓的石头我们家又不是全部都将它们抬起来了。抬起来的石头就放在我们地坝那里,等会到家了,郑亮同学可以自己仔细去研究一下,看一看有什么重大的发现。那些石头上还雕刻着一些非常简单的花纹,你也可以查查历史,看看那个时期的坟墓是雕刻成那种花纹的。”

    包泽森继续说道:“对了,这个坟墓还是有些奇怪的,这个坟墓底下有一块非常巨大的石头,非常平整的,你知不知道为什么要在坟墓底下放置一块非常巨大的石头呢?我们这里也有对坟墓用石头进行修筑的,不过都是在坟墓的外围一圈用石头砌筑一番,没见过在坟墓底下放置一块巨大的石头的。”

第一百四十八章 又一座奇怪的坟墓

    郑亮回答道:“你问我,我也不知道,你们这里的墓葬真是非常的特别,都不按照常规套路,一种是用三合土修建一个圆弧形的坟墓,一种又是在坟墓的底下放置一块巨大的石头的,真是让人难以进行猜测。”

    李数数说道:“那块石头有没有可能是这个坟墓倒塌了,外围的一块非常大的石头倒在了这个坟墓的中间形成的?还有没有可能这块石头是这个坟墓石棺的一部分,你们发现的很有可能就是这个石棺的顶盖,你们抬起来的石头只是这个坟墓坟头的建筑,你们根本就没有打开这个坟墓最重要的地方。包泽森你仔细想一想,是不是这个情况。”

    包泽森仔细想了想,说道:“我也记不清楚了,我们抬起来的石头都在这块巨石的两边,这些石头离下面的石头好像还是有一点距离的,至于底下的石头是不是石棺的顶盖,我们也不清楚。由于这块石头非常巨大,也就没有将它也抬起来的想法,我们就将周围的几块石头抬了起来,然后就回填了。”

    郑亮有些惋惜地说道:“难道你们就没有想过这是一块石棺的顶盖,或者再往周围挖一挖,就把石头抬起来呢?”

    包泽森回答道:“我们真没有想过这是一块石棺的顶盖,毕竟我们这里是农村,也没有听说过用石头做棺材的,就没有往这个方面去想。至于向四周再挖一挖,也不太现实,将那几块石头抬起来就非常麻烦了,如果想将下面的石头也抬起来,不知道要花费多大的功夫,而且这些石头也没有多大的用处,值不了几个钱。我们家将那几块石头抬起来也就是看看将来有什么用处,毕竟当时石头在我们那里的用处挺广的,不过后来也没有什么用处,就是用来放在草棚的下面,防止下面的稻草被雨水打湿而已。现在我们家没有搭建草棚了,就随意地堆在那里。你们所说的石棺的顶盖的推测,也有这一种可能,不过也很有可能是错误的。我看电视里面存在石棺的地方,都是有一个非常大的墓室的,我们没有发现这个坟墓有墓室存在的。”

    郑亮说道:“那是电视,虚构的,谁说用石棺下葬的坟墓一定会有墓室的,而且你们也没有对这个坟墓进行仔细探索,草草地就回填了,你们也不能确定这个坟墓存不存在墓室的。算了,等会回到家,我仔细研究你们从这个坟墓抬出来的石头,希望有所重大发现。对了,你们这里有比较古老的建筑没有?我跟着你们来体验农村生活,就是希望找到一处存在古建筑的地方让我研究研究。”

    李数数说道:“我们刚才经过的堂屋里面不是有一块牌匾吗,下面还埋藏着两个牌位,应该非常古老,郑亮同学要不要回去翻找一番,找出来仔细好好研究?”

    包泽森仔细想了想,回答道:“我反正是没有看到过我们这里哪里有古建筑的,不过呢,我知道一个地方存在一种古墓,可能是古墓吧,反正建造的非常特别,郑亮同学要不要去看一下?”

    郑亮回答道:“我是学习考古学的,不是学习墓葬专业的,更不是盗墓的,包泽森,你就不能给我找一处历史比较久远的建筑吗?怎么都是古墓?”不过郑亮马上感兴趣地问道:“那个确实是古墓吗?坟头有精美的雕刻,还是有墓碑记录是什么时代的吗?”

    包泽森回答道:“我也不确定是古墓,我也没见过有人对那个坟墓祭祀过,也可能是离我们村有些距离的原因,我又不经常往那个地方去,那个地方挨着其他村子。那个坟墓好像也没有精美的雕刻,也没发现墓碑,记录那个坟墓的资料也没有,就是那个坟头砌筑得非常奇怪,你要不要去看一下?”

    赵启学说道:“走吧,我们过去看看,现在时间还早,离天黑还有一段时间,现在不去,郑亮同学肯定会耐不住寂寞,过几天也要去看一下的。我们今天看见和听见的奇怪坟墓还挺多的,一起去将这个坟墓也看了吧。包泽森,地方远不远?赶紧在前面带路,等会天黑了就麻烦了。”

    包泽森说道:“不是很远的,我们走快一点,应该十多分钟就能到那里。”说完,包泽森带着赵启学几人快速地向那处坟墓赶去。

    赵启学几人重新穿过包泽森生活的村庄,来到一条小路上,就看见远处的一个山梁上生长着一棵巨大的黄果树,四周没有任何的树木,屹立在那个山梁上。

    赵启学几人跟着包泽森,走着杂草丛生的道路来到这颗黄果树下,沿途非常多的田地也是杂草丛生,很多杂草已经没过几人的腰腹,一看就是荒废了很多年的土地。

    包泽森对着黄果树说道:“小时候经常来爬这棵黄果树,采摘黄果苞吃。你们可能没有吃过,黄果树生长嫩叶的时候,刚开始有些像花苞的形状,我们这里称为黄国苞,黄果树的每一层叶子外面都被包裹着一层薄的叶子之类的东西,我们就吃这个东西,味道吃起来是酸的。如果这个黄国苞已经长的比较大了,有叶子露出来了,酸味就会比较少了,这样吃起来要好吃很多。”

    李数数说道:“你们怎么什么都吃呀,我从来没有听说过黄果树上的东西还能吃的,你还吃过什么让人难以理解的东西?”

    包泽森想了想说道:“好像没有其他东西了吧,不知道吃槐树花算不算?槐树花,我们小时候也经常吃的,经常爬到槐树上去折断槐树枝,然后拿着槐树枝慢慢品尝槐树花的味道,甜美的花香味道,非常好吃的,好久没有尝过了,现在的小孩也没有尝过黄国苞和槐树花的味道,缺少了一种童趣,这可能是现在物质丰富的原因吧。”

    赵启学说道:“一个人得到一些东西,可能就会失去一些东西,物质的丰富和科技的进步会改变很多东西的。”赵启学看着眼前这一棵非常巨大的黄果树说道:“这棵黄果树和我们学校的黄果树差别非常大,这一棵树长得非常笔直,长到一段后,进行了分枝,各个树枝的大小都一样大,没有主次之分,向各个方向的枝叶都一样繁茂,不过这里怎么有一棵树枝被人锯断了,这人锯断黄果树的树枝做什么?像这类的树木是可以随便进行砍伐的吗?”

    包泽森回答道:“我不知道这是谁锯断了一根树枝,我们这里的人对黄果树这种非常巨大的树子,都抱有一定的敬畏之心的,不敢随意进行毁伤的。好了,前面不远就是那个奇怪坟墓的位置了,我们赶紧过去看看吧。”

第一百四十九章 行走在墓石上的村庄1

    赵启学几人又沿着杂草丛生的道路走了一会儿,终于到了包泽森所说的奇怪坟墓的地方。赵启学几人隔着道路看着不远处的坟墓,建造得确实非常的特别,坟墓比较巨大,和常规的坟墓有非常大的区别,这不是一座坟墓,而是一起建造的双墓。坟头虽然分开了,可下面用石头砌筑的建筑物是连接起来的,一看就是一个整体。最让人不解的是这个坟头下面用石头隔成七条道路的形状,每个坟头下面各自有三条,两个坟头中间形成一条道路,就形成了七条道路的形状。

    站在路旁向里面看去,这七条道路也不是非常宽敞,小孩应该可以从这几条路进去,成年人也可以蹲着从这几条路进去。赵启学几人又蹲着查看了一番,里面幽深黑暗,没有电筒的照明,看不清里面到底有多么的幽深。赵启学几人又仔细看了修筑这个坟墓的石头,石头比较简陋,没有经过打磨处理,石头上也好像没有任何的雕刻花纹和文字的痕迹。

    郑亮对着包泽森问道:“你们就没有仔细去探究这个坟墓吗?”

    包泽森回答道:“坟墓这种东西,谁有这么大的胆子去探究,我们对坟墓肯定是敬而远之的,可能只有你们这些学习考古学专业和盗墓的人才无所顾忌。我们路过这种地方,也是尽快地走过去,谁愿意在这种地方久留,更不要说仔细去探究了。你如果要仔细的探究,那你自己过去探究就行,我就在站在这个道路上为你壮胆。”

    郑亮看向赵启学和李数数,二者都不为所动,没有一点想要近处观看的意思。郑亮说道:“包泽森,你们村庄不是和坟地挨着非常近吗,你家门前就埋藏着一座古墓,你应该对坟墓习以为常了呀,还怕什么?跟我一起到近处仔细看一看。”

    包泽森回答道:“话是这么说,但我们必须对坟墓足够的敬畏之心,我刚才已经说过了,坟墓越大,修建的越宏伟,我们更应该敬而远之才行,我是不愿意沾染上这种巨大坟墓的因果的。郑亮同学,你自己也最好注意一下,虽然考古是一门学问,最好还是少沾染这种类似的东西。”

    赵启学说道:“包泽森讲得非常有道理,虽然鬼神之类的东西非常渺茫,我们要相信科学,但人还是要有敬畏之心的,特别是你们学习考古学专业的。电视上盗墓的人都有自己的原则,我不知道这是真的,还是假的,我希望你以后自己注意一下,不管是对已经被盗过的墓穴进行发掘,还是对新发现的墓穴进行发掘,希望你都能对这样的墓穴抱有敬畏之心,最好在进行发掘之前,对着坟墓祭拜一番,发掘后也祭拜一番。”

    “我也不知道你们考古人员对墓地发掘后是怎么处理的,如果有可能的话,你最好在发掘的墓地中拿出墓穴之物埋葬在另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合适的物品,带走墓穴中的一堆泥土也行。然后,你有空的话,在清明节或者中元节祭拜一番,算作是你打扰这些坟墓主人的赔罪,这样可能减少你所沾染的因果。当然了,我就只是说说而已,你要怎么做,是你自己的决定。”

    郑亮说道:“你说的话我会牢记在心的,我从现在开始就改变自己的认知,对一切东西都抱有敬畏之心。”

    李数数问道:“郑亮,你到底过去不过去仔细研究一番,现在天虽然还没有黑,不过太阳已经下山了,我可不想待在这个充满坟墓的地方。”

    郑亮回答道:“你们都不陪我过去看一看,我过去看什么,如果有这个坟墓相关的线索,可能这个坟墓早就被盗了。其实我挺奇怪的,这么大一个坟墓,没有丝毫被盗的痕迹,你们这里就没有盗墓贼吗?”

    包泽森回答道:“我们这里就是一个默默无名的村庄,历史上也没有出现过什么著名的人物,也就不会有著名的墓葬出现。你们仔细看一看这个地方,脚下踩着的是什么?我们脚下所踩的是一片巨大的石头,这里的土壤非常薄的,那两座坟墓很有可能就是建在巨石当中的,外面用石头砌筑的坟头就可能是从里面挖出来的石头。我们这一大片全是石头,盗墓者再厉害,来到这个地方,也可能没有任何的办法。你们看到那上面那个地方没有,是不是一片光秃秃的样子,那全是裸露在外面的石头,一点土壤都没有,任何植物都不能在上面生长的。这两个坟墓其实也不是很大,就是建筑非常奇怪而已。走吧,我们回家吧。”

    包泽森带着几人往家里走去,李数数走在一块块形状大小各异的石板上说道:“包泽森,这应该是你们以前经常行走的主路吧,整条路都是用石板铺成的,不过这些石板的大小和现状差异也太大了吧,好像厚度也不一样。你们既然要用石板修路,就好好把路修好,感觉你们村修路太不严谨了。”

    包泽森回答道:“这是我们以前经常走的道路,不过现在很少有人走了,现在我们经常走的道路都是用混凝土修建的便民路,很少有这种石板铺就的道路了,我们来时走的路就是便民路,你没有发现吗?至于我们脚下所走的石板路,这些石板的来历,我有些猜测,不过我暂时不告诉你了,回到家再给你说吧,免得你一惊一乍的,可能走路就不安生了。赵启学和郑亮,你们猜到了这些石板的来历了吗?”

    赵启学点了点头,郑亮回答道:“我也有猜测,李数数同学可以好好地想一想,说不定你会猜到这些石板的来历,不过不要被这些石板吓一跳才是,你走路非常喜欢踩在这些石板上。”

    李数数说道:“既然你们都知道了,就我一个人不知道,这太不公平了吧,赶紧告诉我这些石板的来历。”

    赵启学说道:“李数数,还是我们到了包泽森家里再告诉你吧,你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低,为了防止你出现意外,我们还是暂时不告诉你了,不过,你可以慢慢想,我们到家还有一段距离。”

    包泽森指着远处的一个梁子说道:“那个地方就是我所说用三合土修筑坟墓的地方,也是我们这个村庄最大的坟墓聚集地,地名就叫做大坟坝。郑亮同学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到里面去逛一逛,说不定会发现非常值得研究的古墓。”

第一百五十章 行走在墓石上的村庄2

    赵启学几人望去,那个地方确实有非常多的坟墓,郑亮回答道:“我只是对古建筑感兴趣,又不是对古墓感兴趣,你不要混淆一谈。”

    包泽森回答道:“即使你过去,也不一定能发现古墓的,你们现在看到的坟墓,都是我们村里的人去世后埋葬在那里的。你想挖掘古坟,得往地下挖几层才行,地表的古坟很少,而且应该没有任何的价值。”

    赵启学几人看了远处的坟堆一眼,继续往包泽森家里走去,不过一会儿,几人终于回到了包泽森家里,李数数还是没有猜到刚才所走路上石板的来历,立刻说道:“现在到家了,你们现在总可以告诉我刚才所走石板的来历了吧?”

    包泽森回答道:“我们刚才所走的石板来历呀,是修建坟墓的墓石,被人拆下来后,然后就用来铺路了,这下你明白了吧。”

    李数数惊呼道:“不可能吧,谁会将别人的坟墓上的石头拆了,然后拿来铺路,这也太不道德了吧,这不就相当于挖别人祖坟吗?”

    包泽森解释道:“这有什么不可能的,你没发现我们农村基本上不存在古坟吗?那些坟墓到哪里去了,还不是被挖了,然后被整理成了田地。我以前走在这些石板路上的时候,好几次就发现石板上面雕刻着字,上面写着某某人之墓的字样。我们村庄里面的所有人差不多都是外来人口,我爷爷奶奶上一辈的坟墓就没在这个地方,我也不知道在哪里。我们的村庄是一个行走在墓石上的村庄。”

    郑亮说道:“包泽森,你这句话总结得非常到位,你们这个村庄的人是行走在墓石上的,应该是你们附近的村庄都是这个样子吧,还是我国的农村都是这样的情况?”

    包泽森回答道:“你问我,我怎么知道,反正我们附近连接各个村庄的道路都存在各种石板的,形状大小和我们刚才走过的路上的石板差不多大,这些石板是不是从坟墓上拆下来的墓石,我就不清楚了,我走路又不会盯着每一块石板看,而且也只有墓碑上才会有文字留下,其他石板也没有证据表明这些是墓石的。虽然我很早就看见了石板上写着某某之墓的文字,也没有在意的,也根本没有想到我们这些路上铺着的石板全是墓石拆下来的。”

    “以前上学的时候,如果是下雨天,道路非常泥泞,我们都是小心翼翼地踩着一块块石板去上学的。即使不是下雨天,我们还是习惯走在石板路上,这样需要踏实一些。这得怪你,如果你不是对古建筑类的感兴趣,我根本就不会往这方面去想,就这样浑浑噩噩地过来了。我们村里有这么多的人,其他村也有很多人,肯定早就有人发现了石板的秘密,有一些非常年长的老人可能非常清楚这件事,可是从来也没有人和我们说过这个事情。不管是什么原因,拆掉别人的墓石,甚至可能毁掉别人的坟墓,这本来就是一件非常不光彩的事情,这可能就是没人愿意提起这件事的原因吧。我们虽然知道了这一件事,就将这件事埋在心里吧,不要将这件事随意的讲出来,也不要向任何人打听这件事情的真相,就将它永远埋藏在历史当中吧。”

    赵启学说道:“包泽森说得非常对,我们谁也不要提起这件事情,不管这件事情背后的真相是什么,挖掘别人坟墓的事情是非常不光彩的事情。郑亮同学,你回到学校后,可以将这里的奇怪坟墓告诉给你们的老师,其他的就不要多说了。”

    郑亮回答道:“赵启学和包泽森放心,我会注意自己的延长的。对了,你们应该已经猜到这里的猪圈为什么用石头砌筑的原因了吧,那些石头很有可能也是从别人坟墓上拆下来的,所以才非常嫌弃,或者有些忌讳,都不愿意作为房子的地基,而直接用在了猪圈牛舍这些牲畜住的地方。当然了,这只是我的猜测而已,不一定准确,也有可能就是用剩余作为地基的石头剩下的。好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包泽森抬起来的墓石吧,看看有什么发现。”

    包泽森带着几人来到地坝的一旁,边上杂乱地堆着一些石头,包泽森说道:“所有的石头都在这里了,里面有一些是我们房子打地基剩下来的,我也分不清楚那些石头是从坟墓中抬出来的了。不过我们打地基的石头比较方正,没有经过人工的平整,这个比较好辨认。墓石一般都经过雕刻平整的,有几块石头上还有花纹,那应该就是墓石了。你们自己慢慢看吧,我是看过很多次了,没有发现任何的价值。”

    赵启学几人仔细查看了面前的石头,还是非常容易地找到了墓石,发现了上面的非常粗糙的花纹,并来回搬动了石头进行仔细观察,没有发现任何有价值的东西,赵启学和李数数就不感兴趣了,只有郑亮同学还在那里仔细研究。

    李数数说道:“包泽森,你还记得这个坟墓的位置吗?我见郑亮同学这么执着,要不我们将你们的地坝挖开,让郑亮仔细研究一下,也好解答这个奇怪的坟墓,说不定我们还能在这个坟墓里面发现非常值钱的古董呢?”

    郑亮立刻说道:“这怎么可以呢,没有发现就算了,我又不强求。既然这个坟墓已经被回填了,再次挖开有什么意义呢?就让它埋藏在土里吧,它无意中被包泽森家里人打扰了一次,就不要再去打扰它了。”

    赵启学问道:“包泽森,你们这个村庄周围好像到处都有坟墓,每一个梁子上都有坟墓的。你们这里不有一个叫大坟坝的地方吗,很多人去世后就埋葬在那里,其他地方怎么还有很多的坟墓?你们这个村庄被一片坟墓包围着。”

    包泽森回答道:“那个地方虽然叫大坟坝,坟墓也比较多,不过农地也非常多的,那个地方不是专门埋葬去世的人的地方。我们农村的老人去世后,都会请一个风水先生选择墓地的,墓地就不可能一直选择在大坟坝那个地方,其他地方也就会有坟墓了。即使将坟地选择在大坟坝那个地方,如果那块地不是你自己家的地,还需要找这块地的主人进行换地,如果这块地的主人不愿意更换,那还是得另外选择墓地。”

    “我们农村的人将自己地看得非常的严,不是那么轻易好进行更换的,所以墓地一般都是在自己家的土地上。不过现在好多了,种庄稼又不赚钱,更换地非常简单,修各种道路也非常方便。像我们村里的便民道路和支公路,在以前是不可能修建而成的,大多数都不愿意自己家的地拿去修路了。现在就不一样了,随便怎么修,很多地都是荒着的,没人愿意种,也没有精力去种,只有极少数人不太好商量。”

第一百五十一章 农村的现状

    李数数问道:“你们农村的田地不是国家承包给你们的吗,听你这话怎么感觉这些地成为你们自己家的了?”

    包泽森回答道:“这些地确实是承包给我们农村这些家庭的,可是我们农村这些人在这些土地上耕作了几十年,对这些土地上的各种情况都非常了解,有着非常巨大的感情,我们农村每次耕作都花费了非常大的精力,很多人的一生就永远地生活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你让他们这些人怎么不珍视这些土地。只有我们这些读书比较多或者外出务工过的人,才没有将这些土地看得非常重要,我其实很长一段时间来就无法理解他们这些人对土地的感情,现在也不能太理解这种感情。”

    赵启学说道:“包泽森,你土生土长在这里,你都不能理解这种感情,我们就更加不能理解他们对土地的感情了。或许只有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作几十年,我们才能理解这种深邃的感情;或许随着他们这代人的逝去,就再也没人能够理解他们对土地的感情了。”

    郑亮问道:“我们回来的时候,看见非常多的田地都荒芜了很久了,包泽森,你知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包泽森回答道:“我大概知道一点吧,你们也看见了,我们村庄留下的都是一些老人,年轻力壮的人很少在农村生活的,基本上都外出务工了,种植农作物的收益太少了,如果要将各种成本都算进去的话,收益可能是负数。农作物没有什么收益,各户家庭也没有足够的劳力对田地进行耕种,所以就逐渐荒芜了下来。这里面还有我们这些年轻人的一部分功劳,我们回来也干不动非常繁重的农活,我和我的父母也经常劝说我的爷爷奶奶,让他们不要过于辛苦了,少种一些耕地,维持自己的生活就行了,也可以上集市购买各种物资所需。”

    “虽然我们这里荒芜了很多土地,不过这些土地都是离自己家比较远的地方,耕种也非常不方便。你们可以看到,在我们这些村庄的周围的土地,基本上都是种满了各种农作物。作为我们南方主食的水稻,前面的田野上一片连着一片,耕种得非常多的,每个家庭每年种植的水稻足够自己家几年的食用,不会影响国家的粮食安全的。我们虽然无法将所有田地都种上农作物,但也不需要国家向我们农村提供粮食的,我们每年还可以向国家上缴部分粮食,虽然这部分粮食非常少,也算是我们农村对国家的贡献吧。”

    “你们今天和我到处走了一番,基本上了解了我们这里的地势,我们这里是非常典型的丘陵地区,每隔一两百米就是一个山梁子,基本上没有平坦的地方。你们眼前一片一片的水稻田,看起来是非常平坦的地方,其实根本就不是,各个稻田存在一定的水平差的。农地我就不用多说了,非常的直观,农地都有非常大的坡度。”

    “我们这里的田地不是将每户家庭的田地分到一块的,而是分布在我们村庄的各个不同位置,每户家庭的田地杂乱地分布在各个位置,有的田地离这户人家的家还非常的远。这是因为田地所处的位置不同,土壤的肥力和雨水都有非常大的区别,有上田、中田和下田之分,粮食的产量就有一些区别,这也是为了各户的田地比较公平。所以,想在我们农村进行一种农作物的规模化种植,统筹好各户的土地就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

    “作为最好改造的水稻田,非常适合进行其他农作物的规模化种植,如种植莲藕这种经济效益较高的农作物,就难以取得村里人的同意。如果将农村的水稻田改种了其他农作物,村里人就得买米吃饭。作为在这个村子里靠自己的双手种植水稻吃饭的人来说,是不可能接受这样的情况发生的,哪怕换其他农作物带来的收益非常高。即使对我这种很少干农活的读书人,或者经常外出务工的人来说,也是非常难以接受这样的变化。我们农村有句古话:家里有粮,万事不慌。”

    “现在国家为了保证我国粮食的安全,这些水稻田更加不可能用来种植其他农作物了。所以,想要提高农村的收入,只能在农地里面想办法,可是农地的条件限制了农业的发展,农地的耕种花费的精力更多,各种农用机械基本上是用不了,全部得靠人工进行耕种,而且农地的地势更加受到干旱天气的影响,经常发生减产的情况,甚至颗粒无收的情况。这就是我们这个农村的现状,而且已经进行过水渠和道路的改造,要是再以前,情况会更加的恶劣。我常常也思考各种办法,希望能够提高我们乡村人民的收入,可是没有想到任何可行的办法。”

    李数数说道:“赵启学,你比我们聪明,你经常有出人意料的想法,来为这个地方想一想解决的良策。”

    赵启学回答道:“我暂时是没有任何好的想法,需要深入地了解他们这里的生活状况。当然了,你也不要抱有非常好的期待,农村本来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多少人为了提高农村人民的收入想尽了办法,可至今还是没有一个合理的方法。所以,我可能也无法想出一个适合的办法,特别是国家为了保证粮食的安全,很多非常适合用来发展农作物产业的土地就不能动了,只剩下这些高差非常严重的农地,农地的水利设施也没有,只能靠天吃饭。”

    郑亮问道:“包泽森,你们这里的荒地确实非常花精力去耕种,既然你们以前能够耕种,现在不愿意耕作了,你们也在这些农地里可以栽树呀,让这些树子自己生长,十多年后就可以长成比较大的树子了,也能卖掉树子挣一些钱吧。”

    李数数说道:“郑亮这个想法非常不错。”

    包泽森回答道:“我们农村没有想到这个想法,即使有种树的想法,种什么树也是非常麻烦的一件事,我们农村对树子的经济价值不了解的,而且树子的成长年限太长了,中途出现任何变故就得不偿失了。最后,树苗也是一个大难题,我们也不知道哪里去买树苗。如果从网上购买,树苗的运输时间非常的长,成活率可能非常的低。还有一个原因,我们农村的这些荒芜的土地,不是同时开始荒芜的,而是一户人家或者几户人家慢慢开始放弃不进行耕作的,过了几年才形成的一大片荒芜的田地。所以,即使我们自己不进行耕种了,也不可能在自己的田地里面栽种树木的,这会影响周围农田的农作物的生长。现在农作物杂草丛生,再想进行种植就非常麻烦了。”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net/r45813/ 第一时间欣赏他的大学!最新章节! 作者:定神君所写的《他的大学!》为转载作品,他的大学!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他的大学!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他的大学!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他的大学!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他的大学!介绍:
帅气的赵启学,以省状元的身份考入大学,汇聚一群志同道合的学子。他的大学!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他的大学!,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他的大学!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