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牛吏之帝王崛起TXT下载牛吏之帝王崛起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牛吏之帝王崛起全文阅读

作者:天下九九     牛吏之帝王崛起txt下载     牛吏之帝王崛起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561.汝南袁氏

    “周嘉是个人才啊!”杨延寿读过周嘉的《周氏请迁长陵书》之后,叹息着说道。

    果然是家学渊源,汝南周氏底蕴十足。周嘉的上书写得情真意切,一看就让人觉得周氏很明事理。虽然上书中表达的不过愿为朝廷分忧,愿为陛下效力的意思,但同样的话,有的人说出来就是让人信服,让人觉得有水平、有高度。

    袁昌笑道:“周嘉这封上书写得精彩,不过下吏看了有一个感觉,这封上书不只是写给太守看的。”

    “哦?那是给谁看的?”杨延寿看了他一眼。

    “这个语气,这个句式,足可供陛下一览,也可供天下人一观。”

    “哈哈!”杨延寿笑了,“周氏吃了这么大的亏,却这般高姿态,奢望有所回报亦是应当的。我正要将此书上达天听,请陛下一观。”

    这样做自然为周氏刷了名望,对于杨延寿来说也是好事,在他的治下出现了这样的高贤大德之家,说明汝南郡的德治很成功,他这个太守当然功不可没,这也是他杨延寿的政绩。

    这就好像是周氏与杨延寿心照不宣的一项合作,这项合作对双方都是有利的。

    “两个月后齐氏、周氏迁徙,在他们迁走之前,还是汝南郡治下之民,我欲举周嘉为孝廉,以嘉奖周氏的识大体。”

    孝廉是汉代官吏晋升的正途,相当于宋朝时的“东华门外唱名者”,对于被举者本人和其家族来说是极光荣的事。

    “察举制”用于官吏选拔,察是平时的考察,举是推举,意思是要地方长官在自己的辖区之内随时考察,定时推举贤才。这项制度的渊源要追至汉高祖,刘邦得天下后,下诏求贤,要求郡国推荐贤才。

    到了汉武帝时期,察举制基本完备,确定了各项制度和相关科目,使之成为一种选才的统一标准,也有了确定的考试办法。

    被举的孝廉在郡国举荐之后,到朝廷要通过考试,之后一般入朝为郎官,有近距离接触皇帝的机会,前程远大,升迁很快,因此很被看重。

    汉武帝时要求各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可见这个名额十分金贵,对于汝南这种名门如云的大郡来说,就是七大姓子弟也要排队等候,不知道哪一年才能轮得上一个孝廉名额。

    刘钰定天下之后,为了宠络关东士人,除了每年选拔官吏的“岁科”之外,又开了“特科”,令各郡国再举孝廉各一人。

    杨延寿要把这个特科的孝廉给周嘉,袁昌心里有点不是滋味。他和周嘉年纪相仿,都精通儒家经典,于俗务上也都很能干,是太守手下最得力的两个人。如今周嘉在他之前举了孝廉,在仕途上比他领先了一步。

    “周氏这般表现,这个孝廉实至名归。”杨延寿忽地伸手拍了拍袁昌的肩膀,说道:“子义,你的才干不在周嘉之下,前途也将不逊于他,努力!”

    袁昌暗暗在心里腹谤杨延寿滑头,只给他隐隐的希望,却没有明确的承诺,表面上却诚惶诚恐,起身施礼道:“下吏能为太守效力,不负太守的信任,便已心满意足,怎么敢奢望别的呢?”

    汝南郡的迁徙名额定了下来,两个月后,齐氏和周氏便要迁徙长陵。可只过了半个月,齐太公就死了。

    齐太公今年七十一岁,在那个年代属于高寿者。这次迁徙之事,让他一股火出不去,直接病倒了,病中一直在骂穆氏无信,明明说好了不互相推举,还是拉了齐氏来挡灾。

    齐氏的田宅产业甚多,却要在两个月内处理完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一定是要压价处理的了,可是依旧没什么买主。因为自从迁长陵令出来之后,民间突然出现了一股卖田潮,使得田价更低。想必豪强们都看明白了,田多不一定是什么好事。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官府才有这么大的能力接收这些产业,当然官府买田一定是低价收购,齐氏与周氏之田大都被官府收了去。

    这么大的损失,说不心疼是假的。齐太公原本就病着,这下子病势愈发沉重,竟然一下子呜呼哀哉了。

    齐太公的孙子齐宏性情刚烈,因祖父死得窝囊,心中不平,将这股怨恨加在了推举齐氏的穆氏头上,竟纠集了一些豪侠之士,去穆氏门口逡巡,寻机杀死了两名穆氏子弟,其中一人是穆氏宗主的长孙。

    这一下子捅了马蜂窝,郡里的贼曹掾就出自穆氏,当即带着差人去齐氏府上捉拿凶手,而齐氏也很强硬,竟然拒绝官差入府拿人。

    当时这些豪强都是有自己的武装的,动辄成百上千人,郡县的几十个差人到了人家的地头上,根本就不是对手。贼曹掾见敌不过,只好回到郡里,添油加醋地向太守禀报,说齐氏因迁徙之事,对太守有怨恨,不服官府管理,纠集党羽,图谋不轨。对付这种刁民只能动用军队,那意思竟是要将齐氏灭门。

    杨延寿是个人精,岂能被他几句话唬住?如今因为迁徙之事,折腾了半个郡的豪强,家家都憋着一口气,只是没处发泄。眼下他们的怨恨都对着别的豪强,官府处于一个中立的地位,正可以坐收渔翁之力,加强对豪强的掌控。

    齐氏原本是迁徙对象,受了委屈,豪强们免不了兔死狐悲,对齐氏颇有些同情,如果官府因为豪强内部矛盾灭了齐氏,那很可能会引火烧身,将豪强的怒火吸引到官府身上。

    杨延寿不傻,虽然当着属吏的面怒斥齐氏刁滑,其实心里拿定了主意要将这件事降调处理。他正想着法子,却收到齐宏派人送来的急信,说是因为贼曹掾是穆氏子弟,他不敢将性命交托在他的手上,才会拒绝上门的官差。齐氏只信任太守,愿服太守之法,如今他马上要来郡里投案自首。

    杨延寿松了口气,心想,看来齐氏还是明事理的,给了官府这个台阶,此事交到太守手上,他自然会依法处置。从概率上来说,齐宏死的可能并不大,因为汉代经常会大赦天下,遇到大赦死罪也能免除。

    皇帝新定天下,大赦天下的可能性更大,齐宏只要吃上一阵子牢饭,等到个大赦,这条命就算是捡回来了。

    何况在当时有一种风气,在所谓的儒家“大复仇”精神背景下,社会对于为亲人复仇而杀人宽容度很高,有的竟然会得到全社会的赞赏。齐宏为祖父复仇杀人还真不一定会被判处死刑。

    让人没想到的是,意外又发生了。

    齐宏刚到了郡里,还没走到太守府,竟然遇到了贼曹掾,二话不说上前拿人,也不听他辩解,在争执过程中一刀将齐宏杀死了。

    用脚也能想到,贼曹掾一定是得到了风声,知道齐宏进了城,抢在他到达太守府之前下手,以拒捕为名将他杀死。

    可他不知道太守手中有齐宏要自首的书信,他本来就是来投案的,所谓的拒捕之说根本站不住脚。如此擅作主张,假公事报私仇,使得杨太守勃然大怒,当即命人将贼曹掾下狱,扬言要严厉惩处。

    齐、穆两姓如今势同水火,其余诸豪强也不消停,因这次迁徙结仇的豪强很多,互相之间都看不顺眼,摩擦不断。这使得郡县官府成了香饽饽。

    原来的局势是豪强联手,依靠他们在当地的势力,多少不把官府放在眼里,官府要做什么事都要和豪门打商量,多少有点求着他们。可是如今,豪强们的联盟破裂了,为了获得支持,他们都分别向官府靠拢,试图借助官府的力量打压仇敌。

    不仅汝南郡如此,其他各郡亦然。这次虽然一共只迁徙了豪强一百余家,但是却将各郡折腾得够呛,豪强们之间生出了嫌隙,官府的权威加重。

    朝廷借这次迁徙度了很多豪强的田地,收回大批闲田,削弱了豪门的力量。因为担心日后的命运,豪强们对于兼并土地的热情减退,社会上甚至出现了大量田地抛售现象,田价持续走低。皇帝下令官府出手,低价收购田地,豪强们被狠狠地薅了一把羊毛。

    朝廷手中掌握了闲田多了,自然需要释放人力来耕种。

    皇帝下令,将军中三十岁以上的士卒放归家中,授与他们田地,让他们耕作,对于打江山的士卒,当然是要有所优待的,每人授田百亩,皆是上田,所有权归自己所有,与当年在长安解散的赤眉军待遇相当。

    皇帝又颁下诏令,赦免逃籍的隐户,号召他们还乡,原本有田者回去继续耕种,无田者由官府组织参加民屯。为了鼓励屯田,朝廷答应凡是屯田六年以上者,所种田地归耕作者所有,之后不需按比例向官府缴纳收成,只需按三十分之一的比例交纳田税即可。

    也就是说,只要为官府打工六年,在六年间按一半比例交纳收成,之后这田地就是自己的了。

    关西的屯田大都已过了六年,当屯田百姓得知自己将拥有这块田时,顿时欢声雷动,齐声称颂建世皇帝陛下。他们当年都是一无所有的流民,得到皇帝庇佑,给了他们饭吃,让他们活了下来,如今又给他们田地,让他们成为有产者,百姓怎么能不感激呢?

    关东的隐户和流民得知这个政策,立即掀起了还乡潮,使关东的屯田又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起来。典农中郎将曹金忙得不可开交,好在大汉屯田这么多年,他手下有成熟的屯田班子,不过是从关西移到关东罢了,这些事他们早已驾轻就熟了。

    朝中有大臣看风向,体察皇帝的意思,上奏书提议释放奴婢和囚犯,进一步增加社会上的人力供应。

    皇帝看了,放在一边,说道:“不急,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人一下子涌出太多,搞不好会闹田荒的。大汉奴婢何止千万,都放出来,朕哪有那么多田给他们种?到时他们无以为生,反倒会怨恨朕。让那些豪门大户先养着好了,等朕有田了再说。”

    杨音道:“陛下,那些狱中的囚犯,可没有豪门大户养着,他们吃的都是朝廷的粮。”

    “你说得对!得让他们种田,朕不养闲人。”皇帝皱了皱眉头,说道:“不过,他们触犯了国家法度,不仅不受罚,反倒要种朕的田,哪有这样的好事儿?这样的话,大家都要去以身试法了!”

    他沉吟片刻,说道:“依旧例,把天下囚犯都迁走,向北向西,充实边塞,向南边烟瘴之地,开发南疆,让他们到人烟稀少的地方去,去屯田,去放牛放羊,越远越好!”

    迁长陵令执行得几乎完美,虽然难免有不自量力的豪强与官府对抗,但是皇帝并不是一味仁慈的人,挥动屠刀的时候他一点也不会心软,渔阳便有一户倒霉的豪强大户被灭了族,使得整个幽州豪门震恐。

    为了对付远在辽东的刘秀,此时全天下驻军最多的地方就是幽州了,皇帝正要趁着这个机会好好地治理幽州,使这块边远之地知道朝廷之威,这时还敢闹事的豪强真叫不知死活。

    政策执行需要赏罚分明,除去强力手段之外,对于主动与朝廷配合的豪门,皇帝予以大力表彰,汝南周氏因为主动迁徙之事,让皇帝大加赞赏。

    周嘉的《周氏请迁长陵书》一夜间传遍天下,成为一篇传世名文。皇帝对于周氏大加赏赐,赐钱赐田,使其豪富不下在汝南之时。周嘉本人以汝南郡孝廉的身分入长安,被皇帝破格使用,直接留在身边为侍郎,因他对郡县豪强之事十分清楚,本人又十分能干,皇帝对他很是器重,之后的朝廷豪强政策常有他的意见在里面。

    有一次周嘉侍奉皇帝时,两人闲聊汝南人物,偶然提到了别驾袁昌,一听说姓袁,皇帝顿了一下,问道:“汝南姓袁的?莫非是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

    “陛下,袁昌出身淮阳袁氏,三年前才迁来汝南,汝南并没有四世三公的袁氏,不知您说的是哪一姓?”

    皇帝这才回过味来,他所说的四世三公的袁氏,其实是三国时候的袁绍袁术的家族,那已是一百多年之后的事了。看来现在汝南袁氏还没发迹。

    皇帝忽地问道:“袁昌的家族中可有叫袁安的?”

    “袁安?没有。”周嘉摇了摇头,忽然停住了,脸上露出不可思议的神色,“有,确实有袁安!袁昌前年新生的幼子,名字就叫做袁安,当年我去送过贺礼的!可袁安只是个孩童啊,陛下,您,您是如何得知的?”

    皇帝没有理他,只是若有所思地笑了笑,袁安,汝南袁氏之祖,带领袁氏一飞冲天的关键人物。汝南袁氏,源头原来在这儿。

    刘钰心里充满了探究到历史真相的成就感。

562.天下归一

    一年之后,建世皇帝连下两道诏书。其中一道禁止百姓买卖妻子,百姓有出卖妻子为奴婢,其妻子想归其父母者,从其便,如主人从中阻挠,按律令论处;另一道是针对王莽时期吏民被当作奴婢的,若是当时的事情不符合汉法,则将这些奴婢一律免为平民。

    这两道诏书在解放奴婢方面比较克制,只是一个序幕,但是仍然释放出了一大批人力,这些当初卖身为奴者,自然都是彻头彻尾的无产者,官府仍旧依照旧法,组织他们屯田。

    这一年,出现大批无家可归的流民和奴婢投奔官府,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皇帝会让他们吃上饱饭。对于这些人,由各地官府组织将其就近迁至战乱严重人少田多之处屯田,充实当地人口,发展当地农业生产。

    洛阳一直是两汉战场的前沿,人口损失最大,因此成为了最大的迁徙目的地,一年时间,皇帝迁徙了数万百姓充实洛阳,使这个千年故都慢慢地恢复了人气。除洛阳之外,寿春、合肥、黎阳、蓟城等地也涌入大量人口,原本荒芜的土地上又有了人烟,整个国家向着恢复繁荣而努力。

    尚书令郑深每天都在忙,大汉处于大战后的元气恢复期,事情太多了,作为一个政策执行机构的最高长官,他总是有没完没了的事情要做。

    郑深虽然年龄大了,但是心头的劲儿却很足,他觉得自己生在了一个好的时代,遇到了好的皇帝,才能像现在这样,充分地发挥才能,做着与国有益的事情。达则兼济天下本就是他的理想,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是最幸福快乐的事。

    想起当年在临晋之时,他差一点就离开了刘钰,投到刘秀的怀抱,郑深有些后怕,人的命啊,也许在转瞬之间就会走上完全不同的道路,带来完全不同的人生。

    郑深不知道,那个野心勃勃的皇帝也时常慨叹,如果当初不是来到华山,如果当初没有一个跟头摔下山坡,他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有时他有一种奇怪的想法,那个魔都里的三十平方米的小窝,如今是谁在住着,会不会是那个老实巴交的放牛娃?

    他曾问郑深:“子渊,若是生在太平盛世,不须如此为天下忙碌,不须为衣食奔忙,每个人只需要为自己而活着,你想要做什么?”

    “臣,大概是要做学问吧!陛下呢?”

    “朕,或许就是个宅男,吃了睡,睡了吃,天天猫在家里。。。玩游戏。”

    郑深虽然第一次听说宅男这个词,但是立即懂得了它的含义。他只当皇帝是偶发感慨,心思立即回到了天下大事上。

    “陛下,臣还有个疑问。如今天下已有中兴之兆,若能恢复到武昭宣盛世之时,甚至比当时更加强盛,人口越来越多,田地不够耕种,那时该当如何呢?”

    皇帝笑了,“子渊,你以为,朕一直打击豪强,最终的结果会是什么?”

    “是避免土地集中在少数人之手,一步一步平均田地,让天下百姓都有田种?”

    “这只是权宜之计,是根据当下的经济形态采取的措施。”皇帝顿了一顿,好像是在思考如何解释得更清楚,“其实朕并不是绝对反对土地兼并,实际上将农田集中耕作效率更高。”

    郑深瞪大了眼睛,看着年轻的皇帝,越发觉得看不透他,不知道他的脑袋里还有什么稀奇古怪的想法。在他看来,抑制土地兼并是历朝历代都要做的事情,否则只富了少数豪强,老百姓没有地种怎么维持生活?

    皇帝又道:“凭借现在的耕种方式和土地产出,需要全天下百姓一道辛勤耕作,才能勉强维持温饱。可是子渊,你想没想过,若是以后我们有了更好的农具,可以更高效地耕作,有了亩产更高的粮食作物,人人都吃饱之后,天下尚有余粮。也许大汉只需要一半的人口,种出的粮便能满足全天下人食用,那剩下的那些人做什么?”

    “闲了一半人口,要出大乱子的。臣以为更需要打击豪强,平均田地,让人人有田种,有事做。”

    “人越来越多,就让他们在人均越来越小的土地上刨食吃?那样太低效了!朕不这么想。”皇帝若有所思,“或许我们可将田交到少数人手里耕作,其余的人去晒盐、开矿、营造房屋、修路、造纸、造玻璃,还要一大批人去货殖,让他们将田主手中的粮米贩到无地人之手,将南方物产贩到北方。”

    “陛下是说要兴工商之业?”

    “是啊!只要工商业的蛋糕,哦,只要工商业的规模足够大,可以容纳更多的人力。人人都有生活来源,那么就算土地兼并,就算田集中在少数人手里,也不是不行,大规模耕作效率比起碎片化的耕作更高效。”

    “陛下在全天下推行纸张,在各郡开设造纸作坊,就是为此么?”

    “不全是,如今人力不足,还不能大兴工商,营建造纸作坊主要是为了推行纸张,降低书藉成本,让更多的人能够读书。多少年后,等到普通百姓也能读书,能够参加科举,哦,朕说的是国家的选官考试,当官吏不再被豪门垄断,那么即便他们占据最多的土地,也不过是普通的富人,权势下降,便不能称之为豪强,朝廷也不必专门对付他们了。”

    皇帝笑着道:“当然,这都是后话,现在朕还是不能放过他们,明年再迁一批豪强来五陵邑吧!”

    郑深晕晕乎乎地出了宫,他虽然是天下一等一的聪明人,可还是不能完全理解皇帝的想法,也不太相信能出现皇帝所说的那种情形。

    “有时我真觉得陛下不像是这世上的人。”郑深摇着头叹道。

    建世十一年,皇帝颁布《迁茂陵令》,又迁了三百余户豪强充实茂陵邑,这一次的迁徙没有第一次那么顺利,有一些豪强作乱,被强力镇压下去,又免不了灭族流血的戏码。

    可这场风波并没有就此结束,皇帝命令各州刺史严查迁徙风波的来由,发现一些郡县长官与地方豪强勾结,在迁徙过程中作了手脚,没有按照规定迁徙,致命豪强不服生乱。

    皇帝大怒之下,下旨严办,杀了四个太守,十余个县令,及几十个涉及的郡县官吏,这桩大案被称为“迁陵大案”。

    在这次大规模整肃之后,豪强震怖,贪官恐惧,刘钰估计日后的迁徙会顺利得多。

    在朝廷一力打击豪强的时候,耿弇的北征大军在寇恂的一力支持下,一点一点侵消建武汉残余势力。刘秀在辽东与高句丽混战不休,又面临大汉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压力,生存环境日渐窘迫。

    经过三年多的征战,刘秀的势力已退缩至辽东郡的一角,治下的军民越来越少。

    在大汉蒸蒸日上之时,辽东从官吏到士兵到百姓,掀起了大规模的叛逃潮,谁都向往阳光,不想为一个日落西山的小朝廷殉葬,刘秀禁之不绝,只能徒唤奈何。

    建武十一年冬,长安城刚下过一场雪,全城都是白茫茫的一片,在这么严寒的天气,不出门猫在家里是唯一舒服的事情。

    皇帝也不例外,他留在暖烘烘的殿里,正在热气腾腾地吃火锅。

    忽然有人急急地求见,皇帝吃得正高兴,不喜欢有人打扰,挥手说不见。可是门外的人却不肯走,而是高声大喊道:“陛下,是骠骑大将军的捷报,辽东平定了!”

    刘钰立即撂下筷子,唤人进来,打开捷报观看。

    耿弇的信写得很细致,详细记述了平定辽东的经过。

    辽东今年暴发了粮荒,刘秀军中粮秣不足,人多疾病,马匹死伤极多,实力大大削弱。耿弇趁机发动了秋季攻势,试图毕其功于一役。刘秀军顽强抵抗,但是在汉军的强大攻势下节节败退,最终被逼在西安平一带。

    耿弇大军围困数日,不断有将士来大营投降,耿弇料想刘秀不过是垂死挣扎,他坚持不了几天了。

    有一天有斥侯来报,说是海面上突然出现大批船只,刘秀军正在弃岸上船,好像是要远遁海外,耿弇下令发动总攻,经过一天的激战,终于攻破敌营。

    辽东平定,但是刘秀远遁海外,带着他的英雄事迹和失败记忆,离开了。

    随着捷报还有一封信,刘钰先看了一下落款,是冯异。

    这个建武皇帝的忠臣借着招降张步的机会离开刘钰,从转附港出海,在茫茫大海上漂泊了两个多月,才登陆上岸。

    冯异谦卑地自称为臣,像是向君主上奏一样向刘钰禀报了他的行踪。他确定登陆的地方是倭国,也就是后世的日本。

    冯异一行人在倭国生存下来,期间经历了辛苦的拓荒和与当地土著的征战,如果不是身处海外岛屿,距离大汉太远,恐怕他的人早就逃光了。

    依照冯异在信里的描述,倭国多山,有大岛四,小岛无数,凡百余国。那里的土地适合种植禾稻,养蚕种桑,当地人已能织布,其地多出白珠、青玉,建有城栅居室。父母兄弟异处,饮食以手,以蹲踞为恭敬,人性嗜酒,长寿者众。

    据他的叙述,刘钰觉得,日本当时处于奴隶社会。

    冯异在倭国两年多,征服了十余个小国,占据了一整座岛屿,俨然已是一国之主。

    而他的目的并不是海外称王,而是心心念念记挂着故主刘秀。

    他在倭国站稳了脚跟,便扬帆出海,远赴辽东,在刘秀穷途末路之时,将其接走,远遁倭国去了。

    刘钰想,走了挺好,去日本教化一下倭人,相当于海外殖民。以刘秀和冯异的本领,日本那些小国不是对手。将来日本也必将沐浴大汉的教化,成为礼仪之邦。

    刘钰放下信,站起身,走出殿外,望着漫天飞雪。

    雪越下越大了,模糊了天地的界限,入眼是一片纯净的白色。

    天气虽冷,刘钰却觉得胸口一股热气,激得他全身的血都要沸腾起来。

    他突然向着天空大喊道:“你看到了吗?我做到了!我比你做得更好!我的国家更强大,更富裕,我的臣民更幸福,更快乐。这是比你治下更好的国家。我刘钰,没有白来这世上一遭!”

    这是大汉的天下,是他刘钰亲手打拼出来的天下,他将以无比的热情,无比的自信,带领着大汉走向富强,那将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而他,刘钰,将成为一个被后世传颂的独一无二的伟大帝王。

    全文完

    二零二一年五月三十一日

完本!感谢!

    没想到啊,我真的完成了一部历史小说,有点小激动,有点小骄傲。

    当初动笔的时候是有些忐忑的,担心知识积累不够,担心出错被读者嫌弃,担心不能坚持到最后。

    好在有万能的度娘,知识不够问度娘。写完这一本,我跟着把这一段历史学习了一遍,受益良多。

    从本书成绩来看,确实是被嫌弃了,但还是有一些忠实的读者陪我到最后,没有你们我恐怕坚持不下去。在此表示万分感谢,感激涕零!

    当然,如果成绩更好的话,一定会写得更长,还有很多可写的内容,来个南部大开发,再来个重开西域,定匈奴,甚至往西去找找安息帝国和罗马帝国也不是不可能。但是写到现在也可以交待了,谁让我扑街了呢?先告一段落吧!

    总结一下经验教训,本书前期的夸张搞笑风格应该是走错了路,虽然后期有意转变了,但是大部分读者已经在开头被劝退,任我后期再努力也请不回来了,这大概是本书扑街的主要原因。男主女票的出场也劝退了一大波,好吧现在知道了,历史书大概是不怎么需要女性角色的,如果需要也要温柔贤淑的那种,吃一堑长一智,以后改正!

    下一部依然想写历史,目前构思一个五胡十六国时期,出身奴隶的主角在极限条件下挣扎求存,慢慢发展,一统天下的故事。原型参考石勒,当然我的男主一定是汉人。在想是要架空呢?还是继续穿越回去,干翻刘渊和石勒那些人?架空轻松一些,也不怕出错。但是不知道读者喜欢哪一种,有人可以提个建议吗?

    还有个想法,想写个大骗子,时代是北宋,想让他从民间骗到皇宫,无往不利。带一些悬疑色彩,但是比较费脑啊,不知道能不能把握好。

    不管怎么样,先歇歇再说!

    谢谢大家,下一部再见!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net/r45673/ 第一时间欣赏牛吏之帝王崛起最新章节! 作者:天下九九所写的《牛吏之帝王崛起》为转载作品,牛吏之帝王崛起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牛吏之帝王崛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牛吏之帝王崛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牛吏之帝王崛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牛吏之帝王崛起介绍:
“来孩子,抽个签,抽中了你就是皇帝了。”
“我只会放牛,不会做皇帝!”
“恭喜你抽中了,吾皇万岁!”
“555,我不想做皇帝,不想去和刘秀争天下!”牛吏之帝王崛起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牛吏之帝王崛起,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牛吏之帝王崛起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