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二章 礼物
既然获得了夏侯楙的首肯,而公事和私事都已经与夏侯楙约定好了,我便向夏侯楙告辞离开,并言不日就会约董允和张苞两人到他的太守府中议事,顺道大家小聚一下。
此事来说,夏侯楙正是乐见其成,便再次欣然答允,然后才亲自送我到太守府大门处,目送我登车离开之后才转身回府。
本着打铁趁热的原则,今天亲身去拜访董允和张苞实在有点仓促了,但是也不能白白浪费时间,于是我便回府,在书房中修书两封,再遣人分别送往城外张苞军营之中和董允府邸。
因为张苞身在军营,若无正事贸然往营中拜访实在有点不妥,而董允更是在皇宫之中当值,更是没可能在其办公期间拜访的,故此只能给他们两人各自修书一封,约他们明日到我府中相聚,顺道商议要事了。
当然了,凭着我现今的身份,以及与董允和张苞两人的关系,他们是没什么可能拒绝我的邀请的,果然,往张苞处送信的人回来报信说,只是等候了张苞一刻钟左右就得到了张苞的回信,言其明日上午必定到我府中一聚。
而往董允府中送信的人回来,便说董允今日在宫中当值,未能将书信送到董允手上,但是董允府中管家亲自收了我的心,并保证等董允回府之后,就会立刻将书信递交给董允。
如此便好,按理来说董允届时自会给我回信,于是我也不将此事放在心上,便命人准备好坎离浴室,再叫上袭人,好好享受一番生活先。
运动一番之后松松筋骨,果然是人生难得的享受,难怪后世相当一段时间,许多跑业务的人,都喜欢带客户在午饭之后,到一些洗浴中心泡个澡,捏一下背和四肢了。
等我洗完坎离浴之后,回到书房安坐,顺道准备读一下书的时候,马兑就敲门进来通报,说董允那边有书信过来了。
看看天色,董允那边也是下值不久,想必是第一时间给我回信了,于是我便让马兑立刻将董允的书信拿来,我要亲自拆看。
马兑便当即从自己怀中掏出一封书信,双手递上给我,我接过来拆开一看,果是董允的笔迹,便挥挥手让马兑退下,再慢慢细看信中内容。
却是董允知道我的意思后,正好其明日休沐(估计绝不是如此巧合,应该是与人调休了。)在家,定必在上午过来我的府中一聚。
既然敲定了此事,我便命人再次找来马兑,向其吩咐,准备好明日午宴之事并从府中库房提出两盒“四君子”牌,以备明日送礼之用。
马兑欣然领命,我便顺道说了一句,近来估计还要送出不少“四君子”牌,让其命人多做一些,以三十盒为限。
马兑恭谨应命而去,而我看看天色,时间尚早,便翻出一册《战国策》,仔细翻阅起来,然后便是如往常一样的晚饭、温存、歇息了。
饱睡醒来,已是早上辰时了,吃过早饭,再仿效后世那些退休大爷的生活,在院中散步两刻钟,再打上两刻钟的太极,然后梳洗一番,我便回到书房里面,边看书边静静等候董允、张苞两人的到访了。
到了巳时过两刻左右,马兑便来通报,董允到了府中,已经招呼其到客厅等候了,我便让马兑将董允请来书房之内,并说道张苞来到之后,也直接请来书房之中便是了。
马兑领命退下,出去请来董允,我便收拾一下书案上的东西,然后找出马兑拿来的三盒“四君子”牌,其中一盒是一会用来玩的,另外两盒自是准备送予董允和张苞的了。
第六百四十三章 公开意图
稍过一会,董允就来到书房中了,我俩自然是寒暄数句,这才分宾主而坐,喝过两盏茶,闲聊一会,我便大概就今天请他来的意思向董允说了一遍。
董允听了我从诸葛老大处接来的任务之后,便笑着说道,既是丞相将整个长安城交付予我,他定必鼎力帮助我稳定好长安局势。
听了董允这么保证,我自是起身郑重行礼谢过,董允回礼之后我们重新落座品茗闲聊,这个时候,马兑就再次来到通报,张苞到了,就在离书房不远处了。
于是我和董允就各自起身,往书房外迎去,我们三人在书房外见面之后,笑谈了一会之后,我才招呼着两人往书房内走去。
我们三人各自落座之后,我就将诸葛老大对我的最新任命向董允和张苞都说了一遍,然后就将自己的计划也说了出来。
两人既然是诸葛老大培养出来的人,与我又是好友,自然是慨然应诺,说定然全力协助我完成这些计划,而张苞更是表示,只要我那边的羽林军到来,他便率选调好的精兵往北伐大营处驻扎,并助我接管剩下的兵马,稳定好城外大营。
张苞此说,确实是一番好意,毕竟后世那些影视之中所表现的军队交接,都是只要军令一宣,帅印一接就完事了。
但是其实古代的军队交接,不是如此简单的,因为古代军队并不是现代军队一般的纯粹以国家为效忠对象的组织,而是多多少少有向将帅本人效忠的倾向,虽然说是私兵还不至于,不过如果将帅稍有不满,领兵反抗却是既有可能成事的。
而且就算将帅愿意服从,其原来下属不服新任将帅的话,联合起来架空新任将帅也是常有之事。
故此古代将帅身边,必有一队亲兵相护,尤其是接任的时候,这队亲兵的作用就更加大了,如有不服之下属,全赖这队亲兵制服下属,或打或杀才有执行的条件,不然全指望原来士卒的话,随时会出现尴尬的局面。
所以古代不论为官为将,亲兵亲随这些都是不能缺少的,不然的话,一旦新任一地一军之主之时,原来的官员或将领不服,无人执行自己命令的话,随时就会被人架空,成为一个傀儡木偶的。
张苞这边保证完毕,董允那边也慨然说道,长安城防之事,其虽然平时没有参与其中,但是其与城中守军另一将领吴懿的感情匪浅,稍后可以代为引见,让我和吴懿更为熟悉,以方便之后行事。
二人如此鼎力相助,我自然是起来躬身一礼谢过,二人当即起身还礼,如此我们三人团团一拜之后,顿时爽朗大笑。
这个时候我深深感到,或许这就是蜀汉这个政权的魅力所在了,自先主刘备与麾下各文臣武将的相处自如开始,蜀汉就继承了这种公私合一的令人愉悦的工作氛围,故此才能吸引诸多优秀人才。
正事说完,我就说起了诸葛老大另外一个指令来了,就是设法将夏侯楙完全拉到大汉这边,因为之后北伐,还有不少需要用到他的地方。
董允和张苞两人估计也是隐隐从诸葛老大那边接收过这种意向,于是对此事也没有什么抗拒之意,只是问我要如何操作而已。
于是我便将昨日前往夏侯楙的长安太守府中,与夏侯楙大致商定了如何接替夏侯楙的职务之事说了一遍,然后还说了“四君子”牌之事。
而我的意思就是,借着“竞上游”这个游戏,继续加深我们四人之间的感情,如此的话,相信夏侯楙也能感受到我们的诚意,就不会对大汉有太多猜疑之处,届时北伐的话,也定会多多配合诸葛老大的了。
第六百四十四章 令人眼瞎的鸡
这本来就是后世各种“麻将外交”的抄袭,正是通过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游戏交流,才能不显得太刻意地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
董允和张苞对我的这个提议,都表示相当赞成,既然计划通过,我就随手拿过一盒“四君子”牌打开,开始对他们两人进行“竞上游”这个游戏的教学。
还好两人的智力水平也是不低,董允就不用说了,身为“蜀汉四相”之一,智力起码都是这个时代的次一线等级,而张苞估计也是深受其父影响,外表粗豪但是却内秀,心中谋划也不算差的。
故此两人经过两把“明牌”教学之后,对“竞上游”这个游戏的基本规则都已经是了然于胸了,于是我们三人便开始了正式的游戏。
开始的话,两人都只是只会基本操作,有牌出牌,无牌放弃,但是经过我的数次洗礼之后,慢慢都无师自通了一些策略,诸如“虚张声势”、“藏牌”、“口头威吓”等战术都不时出现了。
譬如手握梅2和兰2,出牌的时候却只出兰2,让其它两家怀疑对方手握梅2不出,是有什么想法,如此彼此牵制,让自己坐享渔利。
又或者会认为梅2在剩下一家没人选的牌里面,如此的话,两家自然会大意起来,就会被自己打个出其不意。
还有就是明明手中没有五张组合成型的牌,但是别人出牌的时候作势要出牌,最后犹犹豫豫放弃,好让别人觉得有埋伏,不敢再出五张组合的牌。
如此数个回合之后,董允和张苞两人都逐渐熟悉这个玩法,而为了加强策略性,我就建议采用后世一种三人玩法,那就是每家各发十七张牌,剩下的一张作为弃牌处理。
这样的话,牌型组合会更多,而且不出现的牌只有一张,要记的牌就会相应增加不少,记牌也成为了可能,如此一来,烧脑程度就会加强了。
新的玩法,一说董允和张苞两人也明白到其中关键之处,也同意了这个提议,于是我们三人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大战”。
如此烧脑的玩法,玩起来大家都有点上头了,期间还出现了不少让人捧腹大笑的场景,这就是牌类游戏的魅力所在,因为其中要考虑的要素太多,有时候明明手握兰2,但是梅2没出,不敢轻易出牌,不过有时候却是天意弄人,梅2竟然就在那张弃牌那里,让人白白错过胜利的机会。
这样打起牌来,我们三人不知不觉就消磨了一个时辰,若不是马兑敲门询问我们午饭已经准备好了,是不是到饭厅用膳的话,有可能我们三人都忘记了吃饭呢。
不过我看董允和张苞都正在兴头上,便征询一下他们两人的意见,要不就让人将酒食搬到书房里面,我们稍稍用过午膳之后,再继续决一高下如何。
董允和张苞听了我的建议,都是欣然同意,于是我便命马兑将酒食送来书房里面,而我们三人相视一眼,就利用这段时间再来一局了。
直到马兑领着两名仆人捧着酒食进来,我们还在继续打着牌局,看他们进来之后,我便让他们先候着,我们三人从从容容打完这局牌,才收拾好案上的“四君子”牌,然后才让马兑三人布置酒菜。
这次的午宴,也没搞什么复杂的菜式,只是简简单单搞了个赛螃蟹、麒麟豆腐、野菜炒鸡杂,最后来了个特别点的“叫花鸡”。
毕竟这个菜其实十分简单,只是做法没什么人想到而已,董允和张苞却是首次见识这个菜,眼见一大块泥捧上来,当即也是难免有点眼瞎。
第六百四十五章 童子鸡
不过中国菜的最大卖点就是,往往能够化腐朽为神奇,等到将泥块敲碎,露出里面的莲叶,顿时有一股香味扑鼻而来。
这是混合了莲香和鸡肉香味的味道,令人顿觉食指大动,眼见董允和张苞两人面上露出的神色,我便亲自下手,招呼两人趁热快吃。
这“叫花鸡”,或许真的是应了那个乞丐偷鸡,无锅烹煮的传说,不用刀切,而用手撕更为滋味。
董允和张苞定睛看我亲手撕下一个鸡翅,拿到口中大吃,顿时领悟其中精粹,便索性学我一样,各自动手撕下自己看中的部位,大口吃了起来。
也实在是这道菜太过充满新奇性,味道也确实是不俗,而且鸡肉这样处理,整只鸡泥封起来,所有肉汁肉香都被鸡肉全部吸收,特别嫩滑鲜香。
故此我们三人都不急着吃其它菜式,都奔着这只“叫花鸡”下手,期间吃的兴起还频频举爵喝酒。
直到将整只“叫花鸡”吃到七七八八,剩下的零零碎碎大家都不好意思下手了,这才慢慢开始品尝其它菜式,并喝酒聊天起来。
期间董允和张苞两人自是好奇“叫花鸡”的做法,便询问我这个做法是谁想出来的,有什么秘诀之类。
他们两人如此询问,我自是不能将后世“叫花鸡”的传说照搬出来,毕竟这个年代名声是十分紧要的,乞丐所做的食物,像我们这种身份的人是不能吃的。
于是我就将“叫花鸡”的传说换了一个版本,就说是以前在游学的时候,偶然遇见数个小孩在做这个鸡,我便上前询问,得知他们在山中玩耍,捉到了一只野鸡。
而鸡并不大,拿回去数家也不好分,正好他们疯玩之后又腹中饥饿,不过苦于无锅烹煮,但是有个小孩提出这个做法,于是数人便照此方法做出了这道美味的鸡了。
当时我正好路过,闻到香味,便用手中的干粮换了少许鸡肉品尝,一尝之下竟然异常味美,所以便记下了这个做法。
当然了,为了纪念这几个作出这道鸡的小孩,我将其命名为“童子鸡”,以表示尊重这几名小孩的创作。
董允和张苞想不到小小的一道“叫花鸡”,竟然藏有这么一个小故事,顿时听到津津有味,期间也连喝了三五爵酒。
眼见案上的菜肴已经迟了差不多一半有多,而两人的进食也渐渐缓慢,我肚中也隐约有了八分多的饱意。
于是我便询问一下他们两人,可已吃好,还要加点什么菜肴吗,两人各自摆手道已经饱了,听了此话,我便叫人进来,收拾案上的碗筷餐具了。
然后再命人换上热的茶水,闲闲说了一会话,喝过三五盏茶水,稍微消消食之后,我就提议到,如若他们两人午后没什么事的话,要不我们继续刚才的牌局如何?
两人估计也是正在瘾头上,便欣然同意,于是我便重新拿出刚才收好的“四君子”牌,这次我就不再一个人单独担任荷官了,而是按照后世的方法,第一把由我发牌,之后的牌局由第二名担任荷官发牌。
于是我们各自坐好之后,就战火重开了,就这样在我们三人的斗智斗勇之下,牌局一直持续了一个多时辰。
直至我们三人都觉得玩得差不多了,我便提议牌局结束,毕竟明日我还约了夏侯楙,要玩他府中商议长安城接下来的布置,顺便组个牌局大家沟通一下感情。
我将此事向董允和张苞两人说了,两人得知明日在夏侯楙府中还有牌局,于是也同意牌局就此结束了,并答应下来明日早上到夏侯楙府中的事。
第六百四十六章 四人牌局
既然牌局就此结束,我们便稍稍计算一下输赢,不过大家既是好友,在牌局中也不会做得太难看,基本上赢了一把大的,都会有意放放水,所以其实输赢也并不是太大。
最后计算下来,却是张苞小输了,于是我和董允对视一眼,就说道反正数目不大,不若张苞下次在家中设宴招待一下我们就算了。
本来就是好友见打发消磨时间的游戏,挂点彩只是为了刺激一点而已,谁也没有将此事太当真,于是张苞听了我和董允所言,便拍胸表示来日定当在府中好好摆上一席好酒好菜,让我们尽兴一下。
张苞既然答应下来了,我和董允自是不会不依不饶,于是便笑着说道届时定要将张苞家中的好酒全部喝光为止。
说完此话,我们当即一起大笑起来,笑完之后,董允就顺势向我告辞了,看看天色也是不早了,我便亲自送他们两人出府登车了,顺道将早已准备好的两盒“四君子”分别送给他们两人,并在临告别之时,特意提醒他们明日记得往夏侯楙那边就是了。
二人都是满口答应,然后便各自归家去了,而我自然也是回府中一如既往地洗浴、吃晚饭、散步、歇息去了。
次日早上醒来,吃过一碗白粥加两个煎荷包蛋之后,静静在书房中看上两刻钟书,让自己难得地独自思考一下。
做完这些事之后,我就让人备好马车,往夏侯楙的太守府中拜访他去了,到了夏侯楙府中,他早就让人等候我了。
于是我便随着带路之人,直入府中后院,到了书房处,夏侯楙已经在里面安坐等候我了,见我到来,当即起身相迎。
我们两人见礼完毕,夏侯楙就循例问我可吃过早饭,我当然是照直说了已经吃过,于是夏侯楙就命人奉上茶水,我们就着茶水闲聊起来。
说了一会话之后,夏侯楙就问我,前天所说之事是否已经有眉目了,我便接着他的话头,说道昨日已经与董允和张苞约定好了,他们两人稍后就会陆续到来的了。
夏侯楙听我说完,知道今日的牌局有着落了,便高兴地拿出我送给他的那盒“四君子”牌,提议我们先玩几把,让他好好熟习一下游戏规则,免得一会在董允和张苞两人面前出丑了。
夏侯楙既然这样说了,我也只好舍命陪君子,两人开始打起牌来,就这样,我们两人开始了有点无聊的两人牌局。
幸亏董允不久之后就来到了,把我和夏侯楙从两人牌局中解救出来,我们三人寒暄一会,而夏侯楙从我口中得知董允已经从我那里学会了“竞上游”的玩法之后,便直接邀请董允加入我们两人的牌局。
董允本来就是受到我的邀请来的,自是不会推辞,很快我们三人就进入状态开始“大战”起来。
三人牌局果是有趣多了,不经不觉我们就打了一刻多钟,而夏侯楙府中管事之人也来通报,张苞到了。
于是我们三人就一起站起来,欢迎张苞的到来,又是一番寒暄,我们四人便重新落座,开始了准备良久的四人牌局了。
四个人玩的“竞上游”,就更是花样百出了,两人或三人隐隐结盟对抗其余两人或是最有实力的一人,上次牌局还是盟友,这次牌局就是死敌了,诸如此类,种种情节不断发生,果然是刺激多了。
甚至还有人无师自通,利用上局牌帮了其中一家脱难的筹码,在这局牌里面刻意诱导这家,然后在关键时刻出卖,使得自己成为了最后的赢家。
第六百四十七章 羽林军到了
四个人深陷在这斗智斗勇的游戏里面,一局接一局打下来,很快就消磨了一个上午,直到夏侯楙的管家来询问是否开宴,我们四人才觉得肚中空乏。
于是我们便打完手上的这局牌,就随着夏侯楙往饭厅而去,顺道活动活动手脚促进一下血液循环。
趁着午饭的时候,我就跟他们三人说了大汉启动北伐之后,我的一些计划,并征询一下他们三人的意见,我们四人便顺势沟通了一下。
果然后世有些话是十分有道理的,只要关系够了,其实很多事都是一句话的功夫就能解决的,在我和董允、张苞的刻意经营之下,夏侯楙已经算是被拉入到我们这边了,对我们三人提出的一些想法也是充分支持的。
就这样,利用这半个时辰的午饭时间,我们就将一些问题全部敲定了,其实主要也是夏侯楙这个长安太守府愿意从中协调就可以的了。
正事谈完,我们也是酒饱饭足了,于是夏侯楙就提议到,要不我们回去边品茗消消食,边继续牌局如何。
反正董允和张苞今天也是受我之约来的,下午也没有什么事,于是我们三人就应下了夏侯楙的邀请。
这次夏侯倒没有再带我们到书房里面,而是在后院中找了一处亭子,摆放好几案,让我们边品茗边吃着小零食,然后舒舒服服地打起牌来。
凉风习习,喝着热茶,尝着零食,惬意地打着牌,让人实在感到是太享受了,难怪后世的一些富豪老喜欢找些人来陪自己打牌了。
就这样,我们闲闲地又开始打着牌,聊起天来,直至打了一个多时辰之后,我们才各自向夏侯楙告辞。
于是牌局结束,我们就进行结算了,这次却是我和董允略有亏损,小输了一些,夏侯楙却是大赢家,张苞也跟着赢了一点,本来我和董允都打算让夏侯楙和张苞两人命仆从跟我们回府取若干财物了账。
不过夏侯楙却说道,这段时间我们都在长安城中忙着交接之事,正好大家常常相聚沟通一下,如此的话,倒也不忙了账,不若待日后再算便是。
夏侯楙此话,倒也有理,于是张苞也随即附和,我和董允自是没有异议,就此我们四人牌局的基本规矩就这样定下了。
四名牌友确定下来之后,我们又约定牌局轮流在各人府中进行,也就是轮流做东的意思了,然后还约定虽然大家都是好友,财物之类不太计较,但是了账之事还是要的,只是不用每次清算,约定每月清算一次便可以了。
商定好这些事之后,我和董允、张苞三人就此向夏侯楙告别,各自返回自己府中去了,夏侯楙也是做足礼仪,亲自将我们三人送出府门。
自此之后,我们四人都各自忙着交接手中的各种事务,董允就从中牵线搭桥,让我和吴懿熟悉起来,为日后做事消除障碍。
而在此期间,我们也先后约了四五次牌局,有时候是日间,有时候却是晚间,就看各人的状况而定,尤其是张苞身在军营之中,主要还是迁就他的时间了。
直至十日之后,马坤领着一千羽林军到达长安城中,我自是亲自率领他们去到张苞所在的城外军营安置。
而张苞也是如之前承诺我的一样,当即让这一千名羽林军驻扎于中军大帐附近,便在中军大帐旁立了一个副帐,并言一日之后就会领军往诸葛老大所建北伐军大营处驻扎。
当晚张苞在中军大帐内设宴,向我介绍一下军中的将校,特意点了其中几名将校,言明其随丞相北伐之后,这些人都会留在军中协助我。
第六百四十八章 复命
在张苞的刻意配合下,一场晚宴,就助我笼住了这些中层将校的心了,一顿酒喝下来之后,这些将校都明白了张苞的心思,都拍着胸膛保证定必助我做好长安城的防御之事。
如此这般,我就算是顺利接管了整个军营,次日一早吃过朝食,张苞就领着他挑选出来的精兵开拔,而我则与马兑、庞兴一起巡视整个军营,熟悉所有情况。
自此之后,可就不如之前那么轻松了,想必夏侯楙也很快就会被诸葛老大征召走的,我们的四人牌局看来也要就此暂停了。
等到巡视完一轮军营之后,我在巡视期间顺便与马坤两人商量好了一些细节,针对之前张苞的种种布置,或取消或继承或改进,用了整整一个上午,才初步处理好军营中的事务,这还是得到了张苞旧部的全力协助的结果。
稍稍稳定整个军营之后,吃过午饭,我就让马坤暂代我处理军营中的事务,而我则匆匆返回长安城中,目的自然是向诸葛老大复命了。
见到诸葛老大之后,我先是将已经接管了城外军营的事向诸葛老大汇报了,这可谓是当务之急,有了这个凭借,不管长安城中如何波谲云诡,我都自然有擎天之力,不惧任何风雨了。
汇报完这件重中之重的事之后,我就继续向诸葛老大讲述最近这段时间,我联合董允和张苞,与夏侯楙接触的种种事情,并说了自己对夏侯楙的观感。
诸葛老大从我的口中,知道了夏侯楙的种种近况,按照我和董允、张苞三个人的判断,夏侯楙以前或许还有少许不安定,但是经历过这么长的时间,以及我们这段往来之后,夏侯楙已经与大汉建立了相当牢固的关系。
故此我和董允、张苞三人都认为,夏侯楙如今,已经确实是真心向大汉投效的了,想必在将要到来的北伐中,定必会发挥不同凡响的作用。
诸葛老大听我如此说,也说道子林亦非是愚钝之人,这么久的时间,想必也能明白大汉对他的期望。
这就是领导评语了,然后诸葛老大就说道,既是如此,他就决定三日之后,正式离开长安城中,往北伐大营主持一切事务了,顺便也会召夏侯楙一同前往,姑且让夏侯楙先任参军一职,至于长安城中诸般事务,就交由我、董允、赵云及一干官员负责了。
诸葛老大这般说法,就是正式将整座长安城托付予我了,不过其也不是完全的赶鸭子上架,先是让我跟着夏侯楙熟悉了城中事务,如今也只是往北伐大营整顿军务,想必还有十日八日的时间,万一有事的话,也能及时赶回城中主持大局的。
既然诸葛老大将如此重大的责任交给我,而且还处处为我想方设法保驾护航,我若是退缩的话就未免太不为人子了,于是我便郑重向诸葛老大施礼,并保证定必不负他的期望,与董允、赵云、吴懿等人通力合作,确保大汉北伐期间,长安城绝对安稳。
诸葛老大见我如此表态,便继续说道,如此的话,一事不烦二主,让我去夏侯楙府中传递这个消息便是了。
这却是我不容拒绝的任务了,我自然是慨然应诺,于是诸葛老大就让我稍候一下,他当即书写一纸手令,用上印鉴之后,就打发我前往夏侯楙府中了。
到了夏侯楙府中,在客厅处循例的寒暄之后,夏侯楙得知我的来意,就将我请至书房内细谈,从我手中接过诸葛老大的手令,夏侯楙沉吟片刻,竟说出了一番让我大为吃惊的话语来。
第六百四十九章 杨仪
夏侯楙的意思就是,由于其未曾在丞相府中任事,对诸葛老大的种种事情都不大清楚,如此的话,恐怕其任参军一职不能胜任。
正当我以为夏侯楙此话是婉转拒绝的时候,夏侯楙话锋一转,接着说道若是诸葛老大允许的话,他希望这数日时间,就在丞相府中食住,以便他尽快熟悉丞相府中的一切运作。
至于长安太守府,自然就提早交予我办公了,夏侯楙这番说话,我细细咀嚼一遍,顿时明白这是夏侯楙彻底向大汉效忠的表示了。
而且夏侯楙此番举动是确实精彩,趁着诸葛老大还在的时候,就提早将长安太守一职向我完全交接,不会待到最后一刻才交给我。
有时候,主动与被动,简简单单一个举动,就能完全体现出来了,夏侯楙这种行为,可谓是高风亮节了,定然给诸葛老大一个好印象。
只是夏侯楙继续说道,他想是这样想,但不知道诸葛老大是否允许,而由他直接向诸葛老大直接陈述自己的想法,未免有点尴尬。
所以夏侯楙最后的意思,就是希望我代为为他说项,这样的话,不论诸葛老大是否允许其搬进丞相府中居住,也能给他们两人一点转圜余地。
夏侯楙既然如此拜托,我想了一下,自己确实是最合适的人,而且此事与我的关系匪浅,我也是责无旁贷的了。
想到这里,我就直接答应了夏侯楙此事,然后就向夏侯楙告辞,为他往丞相府跑腿去了。
到了丞相府之后,向诸葛老大说了夏侯楙的想法,诸葛老大沉吟了一会,就说道此事甚好,他这便命人准备好房间,让夏侯楙住在蕫厥旁边就是,也让他们两人好好亲近一下。
说完此事,诸葛老大还说了一事,那就是让我明日到丞相府中一次,他还有事要嘱咐我,我顿时有点好奇,便随口问了一句何事。
诸葛老大之淡淡说道乃是杨仪之事,哦,原来是此人之事,也难怪诸葛老大这个时候才说及了。
诸葛老大见我面有不豫之色,便简单说了数句,原来杨仪亦是丞相府参军,也是甚为得力的人,只是其与魏延素来不和,之前北伐魏延屡立大功,杨仪竟然偶有不忿之言,故此此前诸葛老大为免闹出什么事,将杨仪调往成都辅助太子刘璿处理各种事务。
最近一年随着北伐日近,事务愈发繁多,而诸葛老大考察杨仪之后,觉得他问题不大了,便将他调回长安丞相府中协助其处理各种事务。
随着大汉有蒸蒸日上之势,加上诸葛老大的心理辅导,以及丞相府中蕫厥等人的疏导,杨仪对魏延的种种情绪已是淡化下来。
加上近一年来杨仪的表现也是不错,故此诸葛老大打算当他领军北伐之后,丞相府中各项日常事务就暂由杨仪代理,诸葛老大会任杨仪为丞相府长史的,也算是不枉杨仪多年劳苦,更是诸葛老大爱惜人才之举了。
如此一来,诸葛老大领军北伐之后,宫中有董允,丞相府有杨仪,长安城有我,可谓是布局严密,不会让朝政有什么不稳定的因素了。
而听诸葛老大的种种语气,隐隐有让我小心杨仪的想法,但是此事也不便宣之于口,只是隐隐点出,让我心中有数而已。
想来也是,历史上杨仪与魏延之间发生的事,可谓是蜀汉的一大损失,甚至有人认为杨仪的种种举动,乃是逼反了魏延,要不然魏延当时可谓是三国里面硕果仅存的名将,有其在蜀汉,蜀汉不至于那么快灭亡的。
第六百五十章 魏延与杨仪
诸葛老大用魏延,可谓是既防又用,故此魏延虽则稍有不满,但是也不致对诸葛老大生出怨怼之心。
不过历史上的杨仪对魏延,可谓是只防不用,故此最后魏延所谓的“谋反”也是见仁见智了,后世不少人都为魏延鸣不平的。
而以诸葛老大这么高超的政治水平,肯定早就看出了杨仪和魏延的不对路,在历史上蜀汉北伐无望的时候,当然是主推杨仪了,但是如今大汉北伐功成,正是谋求进攻曹魏的时候,压一下杨仪自是理所应当的选择了。
毕竟历史上诸葛老大星陨,蜀汉当然是守成为上,杨仪的作用绝对大于魏延,诸葛老大让杨仪率全军返回益州自是最稳妥的做法。
但是如今大汉处于攻势,反过来自然是魏延的作用比杨仪大了,那么调离杨仪让其调整自己的心态之后,再酌情决定怎么用他也是正常的了。
故此诸葛老大话中有意没意提醒我要留意杨仪这人,也实在是有他的道理,毕竟历史上不论杨仪是否有意逼反魏延,但是他对魏延的所作所为,明显不是完全出自公心,肯定是混杂了其私心在里面,结果让蜀汉在内耗中折损了一名当世一流的猛将,真真正正是削减了不少气数啊。
不过既然如今有诸葛老大的提醒,我对此人自是有所提防,加上宫中有董允负责陛下的防卫,长安城中由我掌管一应防卫,整个长安城的兵力,都在我、董允和吴懿这三名铁杆的大汉忠臣手中,料想杨仪就算想有什么举动,都不是那么容易成功了。
于是我就接着诸葛老大的话头说道,我与杨仪之前已是认识,只是最近事务繁忙,少有相见之机而已,如此的话,明日定当到来丞相府中与他再叙前谊。
诸葛老大见我神色,已是明白我了解到他话语中的意思,而我便顺势向诸葛老大告辞,说如无他事,我这便回去向夏侯楙传递诸葛老大的意思了。
诸葛老大挥挥手,便让我回去夏侯楙府邸了,只是在我临走之时,特意提醒了我一下,让我只到长安太守府中办公即可,万万不能搬进太守府后院居住。
此事我早就明白其中利害之处,只要不搬进太守府中居住,那么诸葛老大承诺夏侯楙的不取代他的事还在实处,若是搬进太守府中居住了,那么诸葛老大对夏侯楙的承诺就变成空话了,夏侯楙想不乱想都难了。
于是我就郑重向诸葛老大说了我对夏侯楙的承诺,绝对只在太守府前院办公,不会在太守府中居住的,下班之后就自然会返回自己府邸中。
诸葛老大听了我的陈述,当即微笑着点头表示认可,然后就让我自去了,返回夏侯楙的府邸,其早已命人在等候我了。
我一到府门,自有管事之人领我道了夏侯楙的书房处,此次我们就不用寒暄了,夏侯楙招呼我坐下之后,我就直接向夏侯楙道明了诸葛老大的意思。
夏侯楙听完诸葛老大的回复之后,当即大喜,命人换过茶水,却是奉上美酒和果点,正式向我道谢了。
既然明日还与诸葛老大有了约定,我自然不会在夏侯楙府中饮酒过度了,只是浅浅喝上数爵,领了夏侯楙的谢意就是。
如此喝了两刻钟左右,只是有点微醺而已,我就向夏侯楙告辞了,夏侯楙便顺势说道既然诸葛老大允许其搬到丞相府中,今日时间有点匆促,那么他打算明日才正是搬往丞相府,让我明日即可到太守府中办公了。
听了夏侯楙的打算,我想起明日还要到诸葛老大那边议事,如此的话难免与夏侯楙相遇,于是我就向夏侯楙说道,明日上午我还要到丞相府中议事,只能等到下午才到太守府中办公了。
第六百五十一章 初识
夏侯楙知道我明日还要到丞相府中,并与我约定到时再见,然后我们便互相告别,夏侯楙亲自送我出府了。
次日一早吃过早饭之后,我便如约去见诸葛老大了,这次诸葛老大倒没有在书房内接见我,而是改在政厅处了。
待我向诸葛老大行礼之后,诸葛老大便招呼我落座,稍稍提醒一下我一会要注意神态,然后就命人去找杨仪过来了。
我们二人相见,由于其实我和杨仪都是旧识,只是关系不算太亲密而已,诸葛老大倒不用为我们两人作介绍,直接向我们说了对方现时的官职,然后便直接说了今日找我们来的意思。
此事估计诸葛老大已经与杨仪商量过了,故此我们两人都没有什么太惊讶的地方,都向诸葛老大躬身行礼,表示谨受命便是。
然后诸葛老大就让我们两人互相沟通一下,以初步确定之后丞相府和长安太守府如何配合的问题。
于是我和杨仪两人便在诸葛老大的注视下,互相拱手一礼,重叙以前的情谊了,虽然说我们两人之前并无太过深刻的交集,但是所谓“花花轿子人抬人”,如此场面,我们两人都不是什么白痴,自然明白拆台只会为大家尴尬,无法继续之后的议程的。
不过我之前得了诸葛老大的某些暗示,当然是率先上前于杨仪打招呼了,什么很久没见了、最近过得怎么样之类的好友久别重逢的话,张口就来,刻意拉近了我和杨仪的关系。
而杨仪能混到诸葛老大身边做丞相府长史,也不是省油的灯,自然懂得如何与我配合,于是我们两人就真的仿似两个久别重逢的好友一般,双双热闹地叙起话来。
说了好一会话,顺便敲定了为更好地沟通各方信息,我、杨仪和董允每十日一次在丞相府中相聚,碰碰头并各自说一下近况。
基调定了,剩下的也没什么好说的了,诸葛老大见我们没有什么在交流沟通的了,便直接说道如此的话,在他领军北伐之后,长安就交予我们数人负责了,然后顺道提了一下,以后长安城的库房,就不再由长安太守府管理了,直接交回到丞相府管理。
我一听,顿时明白这也是政治上分权平衡之理,也不是什么特别之处,只是之前夏侯楙还在长安太守这个职位上,基于夏侯楙敏感的身份,故此刘禅陛下和诸葛老大之前都不太愿意将长安太守的职权太过削弱。
只是如今既然有正当理由调离夏侯楙,长安太守一职暂由我这名大汉铁杆担任的话,诸葛老大自然是趁机调整长安太守的职权了,而长安库房这个后勤关键点,成为了诸葛老大首先收回的职权也是理所应当的了。
心中稍微推敲一下,明白了其中关键所在,我自然拥护诸葛老大的这个决议,便承诺下来,只待我正式接管长安城之后,自会与杨仪交接此事。
诸葛老大点点头,正待要说什么话的时候,蕫厥就前来报告,说夏侯楙到了,真的是“说曹操曹操就到”,方才心中只是念叨一下,夏侯楙这就来了。
于是诸葛老大便说道正欲与我和杨仪说一下夏侯楙之事,如今他既然来到,正好让我们互相熟悉一下,之后他再有吩咐。
说完此话,诸葛老大便让蕫厥带夏侯楙进来,待夏侯楙进来之后,由于杨仪和夏侯楙算是初识(估计双方都知道有这个人,但是并没有什么交集。),故此诸葛老大就郑重地介绍一下我们三人认识,我这个时候为了照顾杨仪的感情,自然不会与夏侯楙玩什么基情满满的游戏,而是服从诸葛老大的安排,与杨仪、夏侯楙两人郑重互相行礼相拜了。
第六百五十二章 保险狂人
然后我便刻意引导着话题,让杨仪和夏侯楙慢慢熟悉起来,聊了一会之后,诸葛老大便发话到,让杨仪这名丞相府长史带着夏侯楙这名参军下去熟悉一下地方及工作,而我则被留下来了。
等到杨仪带着夏侯楙离去之后,诸葛老大就向我道明了留我下来的意思,主要就是告诉我之后他的行止。
按照诸葛老大所说,马铁那边已经动兵,魏延也已经领兵紧随其后,而他所组织的北伐大军,已经整顿多日,现在张苞麾下的精兵到了,那么只要再整顿个三五日,就能开拔了。
而诸葛老大之前已经看准,五日之后乃是黄道吉日,正好请刘禅陛下到军中誓师出发,正式开启大汉的二次北伐正途。
至于我的安排,诸葛老大就直接说道,我身负长安防卫重责,在此等关键时刻,大军誓师之事就不用我参与了,只命我与赵云将军好好配合,保证长安城中不出现什么不和谐的因素就可以了。
诸葛老大如此吩咐,我自是凛然应命,然后诸葛老大就提醒了我一下,之前与我商定的那些事,等到大军开拔之后,再与杨仪交接亦未迟。
这却是老成之举,随后诸葛老大就继续说道,北伐大军开拔之后,我自领一万兵马进驻长安城中,城外军营就留下两万人马即可,加上吴懿那边的三万人马,长安城平常有一万兵马驻防,万一有事可调进城外大军,足足有六万兵马守御,就算是长安城这种大城,也是够用的了。
再加上宫中刘禅陛下手上也有一万虎贲军,加上长安太守府平日手上的人马以及各官员府邸的仆从,整个长安要动员的话,轻易就能组织起八万人马,如果再算上城中民众,十万人马也是能够随时凑齐的。
故此长安城不论怎么说,都应该是固若金汤的了,而诸葛老大为了保险起见,吸取了之前大汉攻陷长安的教训,更是在长安城外数个高地,设置了烽火台,当然城中也设置了相应的烽火台了。
只要长安城出现警情,烽火台点起狼烟,城外烽火台相继点起狼烟的话,那么身在潼关的王平自会来救援的了。
不过这些其实都是诸葛老大以防万一的措施而已,以大汉现在的疆域地图来说,应该是不会有大军在沿途郡县不知情的情况下出现在长安城外的了,敌军要来的话,基本就只有潼关一个方向的了。
但是以诸葛老大谨慎的性格,当然是有那么多保险就买那么多保险的了,于是与我说完这些事后,又塞给我一道军令。
此道军令却是诸葛老大给我的密令,让我好好保管,不到情况危急的时候不能动用,这就是诸葛老大之前与我说过的,万一后方有事,可以调动王平回来领军出征平乱。
而这道密令就是调动王平离开潼关的凭证了,不然的话,没有诸葛老大或是刘禅陛下的命令,王平是死也不会离开潼关的。
说完长安城里里外外种种布置之后,诸葛老大便问我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诸葛老大都已经做了这么多思考,面对他这种“卷王”,我也只能无奈投降,表示自己已经没有疑问了。
于是诸葛老大便让我回去好好休息一下,稍后再到长安太守府接管各种事务即可,我自然是遵照诸葛老大的意思,自行告退了。
当然了,为了免遭意外,出去之后,我还是老老实实找到夏侯楙,预先向他打好招呼了,而夏侯楙见我特意来寻他,也是相当高兴,说道在他离府之前,已经吩咐好夏侯济了,让我可以找夏侯济了解一切便是。
第六百五十三章 办公室
跟夏侯楙说完此事,算是给足面子他了,之后我就向他告别,自行返回府邸处休息一下,毕竟下午我还要到长安太守府接管呢。
回家休息一下吃过午饭,在后院处散步的时候,突然想起自从大汉收复长安城后,我都好像没有在城中好好逛一下,如今我既然算是接管长安城了,不若趁着这个机会,好好在长安城中逛一下,顺道也算是散步消消食了。
想到就做,于是我就吩咐下去,让数名亲随准备一下,等下陪我一同步行往长安太守府中。
稍等了一刻钟左右,马兑就来报告,说一切已经准备妥当了,我点点头就走往府门处,已经有六名亲随在此等候了,因为还在午时,日光有点强烈,所以每人都戴上草帽。
我自然也不会例外,全部人戴好草帽后,我们就出发了,离开府门到了街上之后,六名亲随不用我吩咐,就熟练地各自分工做好本分工作,两人往前面走去带路,隐隐有开路的意思,但是没有后世一些影视里面的那么公然推开路上行人让自己的主人通过,只是在我不太远的地方自然向前走,剩下的人跟着就是。
而剩下的四名亲随,两人在我后方不远处跟随,两人则自动分成左右两边走,隐隐有保护的意思就是。
就这样,我们一行人走走停停,遇上一些我有兴趣的地方就会停留一下,稍稍观察一会,走了约半个时辰之后,我们就到了长安太守府中。
一到长安太守府,亮明身份之后,估计把守府门处的士卒早就已经得到吩咐,并没有需要通报的程序,而是直接请我进去了。
想来也对,毕竟我现在的身份,在太守府中已经不是什么来客了,而是主人了(虽然只是暂时的。),如果再要在府门处通报的话,就未免有点奇怪了,早说了,如今夏侯楙不在府中,要通报的话也不知道向谁通报呢。
如此我令这一众亲随直接进入太守府中,之前已经熟悉过地方了,我便毫不客气,直奔政厅而去。
到了政厅之中,我也名正言顺地自行坐到主位之中,然后就命人前去找来夏侯济,我有事向其相询。
稍过一会之后,夏侯济就来到政厅了,一见到我,当时是郑重行礼之后肃立在下首位置,等候我的吩咐了。
于是我也不绕什么弯了,直接向其说道,今早在丞相府中,我与夏侯楙相会之后,夏侯楙说已经命其安排一切,所以我如今请他来,就是想知道夏侯楙有何安排了。
夏侯济也不含糊,立马就回答道,夏侯楙早已吩咐了,让其为我准备一间办公房间,而现在已经为我准备好了,如我现在有空,这就可以带我过去看看。
我一听,顿时明白夏侯楙这是担心我不用他后院的书房,平日办公或是有什么机密事情商议,没有一个合适的地方,故此才有这个安排。
毕竟身为一个部门的主管,如果没有自己独立的办公地方的话,确实是有很多事情不方便啊,所以夏侯楙的这个好意我就欣然接受了。
故此我便向夏侯济说道,既是如此,这便带我过去吧,夏侯济自是领命,向我躬身一礼之后,就请我跟着他走。
七拐八拐之后,我们就到了一个房间处,夏侯济就介绍到,这是一个离书吏们办公处不远的房间,原来是某个书吏的住处,现在我有需要,当然是让其搬离另外寻一个房间住了。
说着这话,夏侯济就指了指不远处的一个地方,说那就是书吏们办公之处了,我稍稍看了一看,两边也就相距一分多两分钟左右的脚程而已,想必夏侯济选中这个地方,也是揣摩良久的了。
第一章 顺利接管
对于这个夏侯楙命夏侯济准备的办公室,我也相当满意,于是便在夏侯济的带领下走了进去,看看里面的陈设,与夏侯楙的书房也是相差无几。
看来夏侯楙也是一个“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的人,在我表明自己不会占用他的书房之后,便命人准备了这个房间给我办公,内种布置也参照他自己的书房来,这样就显得十分尊重我了。
我走进房间,就命两名亲随在门口处把守,自此之后,这个房间如果没有我的允许,是谁也不让进去的,而其余四名亲随,其中两名我打发回去府中调来马车,好让我下班之后坐车回去,说真的,方才走来太守府,也确实有点累了,回去就不想再走了。
至于剩下的两名亲随,我就让夏侯济找个房间安顿一下,因为这两名亲随就会和现在把守房门的两名亲随轮流当值,当然了,当值时间就是日间而已,夜间的话自会锁上房门。
夏侯济依命而去,临走前我就说道,让他安顿好我的亲随之后,就回来这里,我还要他带着去书吏办公处那边熟悉一下,顺便让府中书吏知道我已经暂时接管了太守府,以方便之后的工作。
夏侯济听了我的吩咐,这边下去办事了,而我左右无事,就走到书架前面翻看一下有什么书了,仔细一看,竟然有《战国策》,看来之前与夏侯楙的来往也不是白费的,夏侯楙果然记得我最近在看什么书。
于是我也不用客气,径直拿起这册书,坐回中央大案处,边喝茶边悠闲地看起书来,看了差不多两刻钟左右的书,夏侯济便回来了。
一回来,夏侯济自然是向我汇报,已经安排好我的两名亲随了,并也准备好两间房间给现在把守房门的亲随。
这个夏侯济,果然不愧是夏侯楙向我郑重介绍的人,相当伶俐聪明,不用我说就做好了此事,于是我就淡然说道,辛苦他了。
夏侯楙当然不敢就这样接受我的赞赏,连连摆手道这是他应分之事,何言辛苦一说,看夏侯济如此上道,我也甚为放心。
见其再无他话,我就吩咐他,让他现在就带我前往书吏他们的办公房,待我熟悉一下他们。
夏侯济自是没有二话,待我收拾一下书架之后,就跟我一起往书吏们所在都去了,到了地方,自是由夏侯济向众人介绍我了。
虽然之前我也随夏侯楙来过这边,但是当时我就是所谓“名不正言不顺”的情况,夏侯楙只是跟我简单介绍下情况,并没有向一众书吏介绍我。
故此在这里的大部分书吏,估计都不会认识我,只是可能其中有数个十分敏感的书吏才会记住我而已。
夏侯济如今向一众人等介绍我暂代长安太守一职,在未来一段日子里面,我就是这里所有人的长官了,让大家务必听从我的命令。
在场所有人听夏侯济如此郑重说明,当即上前一一向我施礼拜见,我也是和蔼地与众人打过招呼,当然了,就这样匆匆数句说话,也只是让众人记住我而已,而我想就这样记住在场十数人那是基本不可能的。
而这就是夏侯济的作用了,他就等于后世的一些中层干部,估计按实际来说,夏侯楙应该也不能将眼前十数人一一叫出名字来,想必也只是对其中三五个有深刻印象的人熟悉而已,平日要指使这些人做事还要靠夏侯济的。
一一与这些人认识过之后,我就说道,今日我新接管长安太守府,今晚就请大家饮宴一番,加深一下认识,还望诸君赏面。
现在我已经算是太守府中最大的官,众人自是表示定当参与,于是我就转头向夏侯济吩咐此事,让他务必准备妥当。
第二章 长安城的秩序维持者
夏侯济这个明白人,当然知道我的心思了,所以绝不敢这个时候拆我的台,而是认真地应下了此事,于是我便放心离开,让他们继续正常工作了。
回到我自己的房间后,我沉思了一下,看来长安太守府这边,文的系统我已经算是拿下了,接下来就是武的系统了,也就是夏侯固负责的那方面了。
想到这里,我就命人去找来夏侯固,估计夏侯楙临离开之前,确实有好好吩咐过夏侯济和夏侯固两人,所以估计两人今日都在太守府中静候我的会见,故此只过了一刻多钟左右,夏侯固就来到我的面前了。
不过如今天色已经不早了,时间上已是来不及,不然我还想让夏侯固找来其手下的骨干,起码也要互相认识认识,留个印象。
既然今天不行,那就定在明天吧,于是我就直接向夏侯固吩咐道,让他明天带其手下(就是长安城中的皂隶,也就是后世的衙役了。)来到太守府中,等我可以问询一下,再深入了解长安城的情况。
夏侯固就向我述说道,现今长安城中,光是皂隶就有一百多人,就算只唤来其中的骨干(相当于组长的角色)也有二十多三十人,这个房间却是怎么也容纳不下的。
听了夏侯固的这番说法,我顿时明白了,也是啊,要维持长安城这么一个庞大城池的秩序,最起码也需要四五百人。
当然了,我也不是认为夏侯固在说谎,只是他所说的一百多人,明显就是只计算了长安太守府直接控制且有编制的人员。
至于剩下的人,有些就是编制外长安太守府可以直接控制的人,例如皂隶的亲属之类,有些就是编制外长安太守府间接控制的人,例如城中一些有产有业者(就好像之前说过的屠户这样,而一些店铺主也在这类人里面。),最后的就是长安太守府无法控制,但是可以影响的人,例如城中各地下组织如黑道之类。
没错,在这个时代,其实黑道组织可以说是半公开的,因为受限于通讯手段和交通手段,统治组织在这个时代是没有办法完全控制到底层一级的。
所谓“皇权不下乡村”就是这个事实的总结,同理,在城中,虽然统治组织的控制力度可以加大,但是始终也有一些地方、一些行业是难以完全控制到位的。
这样的话,官府统治力度的不足,这些领域自然就会产生相应的非政府组织来制订规则管理这些领域,这就是所谓的黑道组织了。
当然了,官府要铲除这些黑道组织,是肯定可以做到的,但是由于前述的官府统治力度不足这个原因无法消除,就算铲除了一个黑道组织,很快这些领域里面也会产生另一个黑道组织,可谓是“春风吹又生”。
无法完全根除,加上铲除这些黑道组织对官府来说利益不大,甚至可能要赔上不少人的性命,故此这些黑道组织,只要不集众、不囤积盔甲弓弩、不犯重案,加上愿意向官府缴纳税费,明面上支持官府的统治,暗地里就算破坏官府统治,只要不被别人发现的话,官府对这些黑道组织的存在其实是隐性地默许的。
总的来说,其实这个时代的黑道组织,与后世如《九亿探长雷洛传》、《黑社会》里面描述的香港、九龙城寨的一样,都是与官方组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官府有一些不好处理的事情,都会让人带话给这些组织去处理的。
所以其实夏侯固所说的一百多人,其中肯定有不少与这些黑道组织有所联系,也是能够影响这些黑道组织行动的人。
那么也就是说,虽然夏侯固说的是长安太守府直接控制的只有一百多人,但是这些人直接或是间接影响的,其实起码有一千多到两千人左右,这股力量足以维持长安城中的种种秩序的了。
第三章 适当的插手
故此夏侯固七除八扣之后,认为有必要带来太守府中让我认识一下(同时也让这些人认识一下我,以免以后发生什么不和谐的事)的人,只有二十多三十人已是十分精简的了。
这个规模的人数,我自然不会在这个办公房间内接见了,于是我想了一下,就让夏侯固明天将那些人带到政厅那边,虽然在此处接见这些皂隶有点出格,但是事急从权,而且不是常例的话,也不会有人提什么意见的。
夏侯固听我如此吩咐,便点头应命,见我没有什么事要吩咐的了,就向我告辞下去办事了,我便说了句,让他今晚到府中赴宴,然后便让他离去了。
夏侯固听到我的邀请,明显愣了一下,然后就大礼一拜向我称谢,说其晚上必定到宴。
说真的,这个时代既不同于汉初,也不是后世时代,本来夏侯固这个属于“武将”系统的人,是没有资格参与今晚属于“文臣”系统的宴会的。
换成是汉初那个时代,“文”“武”不分,许多领军打仗的武将也会担任文臣的角色,出谋划策或是论郑治国都是常有的事,文武两个系统都有不少互相混合的人,故此区分不大。
而到了后世的时代,更是人权高涨,人类的基本权利差不多都一样了,不说官员、商人和贩夫走卒同席吃喝了,就算是搬运工与政府官员同台吃饭也是有可能的,尤其是一些特殊日子,譬如环卫节的时候,政府官员不说与扫地工人一起吃饭了,互相敬酒或是有一些拥抱、拍肩之类的亲密动作也不为奇。
甚至极端点来说,若是有一间地处偏僻但是味道极好的小店,而且消费也相当亲民的话,那么千万富翁与流浪汉、乞丐一起吃东西也是有机会的。
但是在汉末这个时代,“文”“武”分治已是大势所趁,除了一些特殊人物特殊职务,如曹操的汉丞相、周瑜(鲁肃、陆逊)的都督、诸葛老大的丞相等以文臣行武事或武职行文事之外,其余人的职务都是文武分明,不容混淆的。
故此按理来说,夏侯固就算知道今晚太守府中半晚宴,也会明白是没有自己份的,但是我如今特意叫上他,也算是一种抬举了,可以突出他的地位。
虽然这个时代还没有后世宋之后的“文贵武轻”思想,但是文职宴会,特意叫上一个武职的话,就会让众人明白这个武职在上官眼中并不寻常了。
所以虽然这个时代还没有“文贵武轻”的思想,但是我如此做的话,夏侯固在太守府中的地位自然会水涨船高,故此他才会郑重向我致谢的。
不过说真的,本来长安太守一职,我就是暂代的,而且在这个时候,武事肯定重于文事,文事方面,我还能完全放手给夏侯济去处理,但是武事方面,我可不敢太过依赖夏侯固了。
出于这种考虑,未来的一段日子,我肯定要从夏侯固手中分薄不少权力的,故此我才特意这样做,刻意拉拢一下夏侯固,也让其明白我并没有针对他。
当然了,文事方面,我也不是真的完全不管的,但是毕竟之前跟夏侯楙这样说了,而且却是也难以绕过夏侯济这名深知其中关键的人。
故此我的想法就是,平日我在长安太守府中的时候,除了为我看守房门的两名亲随之外,我带来的其余两名亲随便可以在府中闲逛,不在乎了解多少府中的情况,只要留意一下府中有什么异常之事即可。
至于武事方面,我也不会太过分夏侯固的权,只是会让几名亲随多点参与一下接近皇城范围和长安城东面的一些事务,以备不时之需,这样对夏侯固也容易说话,不会太过引起夏侯固的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