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三章 木制扑克牌的首次亮相
舒舒服服在府中洗了一个坎离浴,神元气足地与诸葛果共进晚餐之后,自是理所应当地来上一个周公之礼了。
所谓“小别胜新婚”,在得知我明天或是后天就要再出一次远门之后,诸葛果显得分外痴缠,最后还让袭人也上榻来一起服侍我,让我享受了一番齐人之乐。
左拥右抱,一晚好梦,次日醒来,梳洗完毕之后吃过早饭,我就前去拜访董允了,看看他的行程可已计划好。
到了董允府邸,已经通报就有人直接带我进去了,看来昨天诸葛老大确实已经和董允通过气了,所以董允早已安排好。
到了董允书房与他相见,一别数日自是一番寒暄,然后我就直接问道凉州之行究竟如何,打算何时起行。
董允就爽快说道,只等我回返长安而已,如今我既已回到城中,他打算让我好好休息一天,明天就启程前往凉州了。
如此的话,也与我的估计差不多了,虽说也是有点急,不过之前已经是说过这个行程了,也没什么突兀之处。
于是我就一口应下,与董允约定明日在他府邸中汇合,然后再一同出发前去凉州现时的州府天水郡。
说起来,天水郡取代武威郡成为了凉州新的州府,也是之前姜维工作的成果,之前姜维劝服天水郡内各豪强投效大汉,这也是其中一个砝码。
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对于这些郡内豪强来说,自己所在的郡成为了州府,自家的地位自然会水涨船高,也算是酬功的一种形式了。
加上天水地势险要,祁山、上邽、街亭等战略要冲都在此郡,只要此郡不失的话,陇右六郡就不会脱离大汉的掌控。
而且如今马铁等人率领的骑军就驻扎在街亭之处,正好用来弹压凉州羌族等不稳因素,也与马岱相互呼应,以助马岱迅速掌控住凉州全境。
与董允约好此事之后,我就顺道问起近来朝中有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董允就说也没什么特别的事,只是费祎奉命往曹魏而去,闻说是负有特别使命。
看来在我离去的这段时间,费祎也已经休整完毕,前往曹魏了,只是他此次的身份有点尴尬,既不是外交使臣,又不是完全的私人探访,所以刘禅陛下和诸葛老大也没有在朝上公开说明此事。
而董允这样说,显然诸葛老大也没有将其中细节向他说明,既然如此,我也自不会贸贸然将费祎此去曹魏的真正目的向董允说出。
于是我就特意岔开话题,说道自己既然回来了,自当去拜访一下故友,以免到时被人怪责,董允便道此是人之常情,我可自去。
向董允告辞之后,我就登车一一往张苞、魏延、夏侯楙等人处拜访一下,在各人处稍稍逗留,叙话一二就离去了。
就是这样人情往来,也花了一个上午的时间,剩余的半天时间,我就陪着诸葛果消磨一下了,不外乎是在花园中溜达、闲聊而已。
幸好这个时代还没有什么商业街,不然估计我也难逃后世逛街逛到脚软的命运,不过一个大男人陪着一名女性光是散步、闲聊也确实有点无聊。
想起之前吩咐马兑制作的木制扑克牌,已经是有试用版制作成功了,如今正是使用的适合时候啊。
于是我就让诸葛果找来袭人,我们三人在凉亭处坐下,叫马兑送来木制扑克牌,打算用此玩意消磨剩下的时间了。
等到一切准备就绪,我拿起木牌细细观察,制作虽然精美,但是也确实不如纸牌手感舒服,但也不能太吹毛求疵了,姑且先试用一下吧。
第四百九十四章 占花魁
不过这可能也是由于我收到后世的记忆影响而已,毕竟后世的扑克牌,可是经过数百年演变而成的终极娱乐道具,不算魔术、占卜等方式,光是扑克玩法就有锄大D、百家乐、二十一点、潜乌龟、梭哈、斗地主、桥牌、红心大战、拖拉机等林林总总,大众小众,只有没玩过,没有没想过的玩法。
至于我们现在有三个人,而且牌也只有一副,那么锄大D、拖拉机这种四人合作或是竞技的玩法自然就不适宜了。
而百家乐、二十一点、梭哈等这些比较适合赌博的玩法,我可不想培养出一个沉迷赌博的后宫,重蹈星爷《唐伯虎点秋香》里面唐寅的覆辙,所以这种玩法我也绝不会提出来的。
那么后世相当受欢迎的玩法——斗地主,因为规则有点复杂,时间有限,我也不想太浪费唇舌,因此也暂时搁置。
最后我提出的玩法就是潜乌龟了,不过由于名字不好听,我就把名字改为了“抽花魁”,正好为了配合梅兰菊竹四君子的意境,我之前命人制作的扑克牌里面,将“大小王”换成了“雪梅”和“白梅”。
为了突出这两张“花魁”牌,我又当了一回文抄公了,“雪梅”抄的自是宋代王安石大大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说的是梅花傲风霜,风骨天生为第一品。
“白梅”抄的则是元代王冕的“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不与寻常花草齐放,脱俗乃是第二品。
而“大小王”(也叫大小鬼)的名称既然改了,为了配合这个名称,玩法也自然不会叫“潜乌龟”或是“抽鬼牌”了,只能叫做“占花魁”。
玩法的规则也为了迎合这个新名称,改了不少,过程还是一样,各自分好手中的牌,一对一对的拿掉,剩下不成对的互相抽牌凑对拿掉。
本来“潜乌龟”的玩法,就是剩下最后手中还有“鬼牌”的那个人视为失败者,其他手上的牌凑对全部出掉的人为胜利者。
但是现在的玩法既然是叫“占花魁”了,胜负的判决自然是掉过来了,就是最后手中还有“花魁”牌的那个人为胜利者,其他拿不到“花魁”牌或是不能保留“花魁”牌到最后的人,都是失败者。
不过扑克牌的玩法规则,说再多也是没什么用的,一切还是实操数次方能完全摸清楚其中的规则。
所以我也只是粗略地说了一遍这个相当简单的玩法,然后我们就开始发牌实际玩上一次看看了。
幸好这个玩法也确实是老少咸宜的,诸葛果和袭人只是玩上了两三次,就基本上摸清楚了其中的玩法,连诱导这些话术玩法也无师自通起来了。
熟悉其中玩法之后,两人自是随意多了,不是会有娇嗔声发出,于是我们三人就围坐在一起,边喝茶吃点心,边打牌闲聊了。
如此耍乐,不知不觉就消磨了一个多时辰,直至马兑来询问,晚饭可有什么需要特别吩咐的时候,我才发觉时间过得这么快啊。
想起明日就要出发往凉州了,今晚的饭菜也不要搞那么特殊了,不然的话我还真的有点怀念之前的鱼脍啊,故此我就让马兑去准备五六个普通的家常菜肴就算了,免得到时吃坏了肚子,耽误事情啊。
马兑听完我的吩咐之后,就下去着手命厨房准备今晚的晚饭了,而我打了这么久的牌,也有点腰酸背痛了,便让诸葛果和袭人回房梳洗,我则打算去搞个坎离浴好好放松放松筋骨啊。
第四百九十五章 吴懿
再在家里面度过了一个舒舒服服、满是春色的夜晚之后,次日一早起来,吃过早饭之后,我就去董允府上找他了。
我们两人一番寒暄之后,董允就招呼我入内,等他命人奉茶上来,我们各喝了两口茶后,我就直接向董允问道,准备何时出发。
董允望了望四周,然后缓缓说道,还要等两个人才能出发,我倒是觉得有点奇怪了,董允这次乃是主事之人,怎么还有人要他等的呢。
于是我就直截了当继续问道,还要等什么人,董允就说道,还要等两兄弟,乃是此次凉州之行辅助他考核官员的重要人物。
而这两兄弟还不是什么寻常人物,一个叫吴昀,一个叫吴峰,是现时太后兄长、都亭侯吴懿的子侄。
原来如此,说起来吴懿这人,在历史上名声不显,但其实在蜀汉政权里面也算是一个相当重要的人物。
其因为父亲与刘焉交情很好,少年时就全家随刘焉入蜀,后刘焉心怀自立为帝的想法,善于面相的人又说吴懿妹妹吴氏日后将有极尊贵的地位,于是让跟随自己入蜀的儿子刘瑁迎娶了吴氏。
后来刘备入蜀,吴懿与张任、刘璝、冷苞、邓贤等将领率兵在涪县抵抗刘备的兵马,虽然被刘备率兵击败退守绵竹关,最后还向刘备投降了。
但是刘备为了安定人心,争取益州将领的支持,也没有待薄吴懿,将他任为讨逆将军。
及后刘备平定益州,吴懿算是东州派(随刘焉入蜀的一班人,当时亦是益州里面的当权派,法正、李严、孟达等人都是这一派。)的领军人物,刘备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稳定,就迎娶吴懿当时身为寡妇的妹妹吴氏为夫人。
之后刘备为汉中王,立吴夫人就是王后,后刘备称帝,亦立吴夫人为皇后,到了刘备去世,太子刘禅即位,尊嫡母吴氏为皇太后。
由此可见,吴懿的权位一直都是蜀汉里面属于前列的,只是历史上诸葛老大北伐一直不顺,不敢胡乱任用其他派系之人,怕被坑,所以一直重用荆州派及元老派的一班人,东州派的只是拉拢为主,虽有高位但是实权不多,只是为了联合东州派打压益州本地豪强而已。
所以吴懿在历史上,虽有领兵之能,但是只在刘备攻取益州的时候有过一段亮眼表现,之后诸葛老大的北伐,也只是偶有数次出场机会,跟魏延、关兴、张苞等人的待遇可谓大相径庭。
直到历史上诸葛老大五丈原病逝之后,吴懿才受命为汉中都督,出镇蜀汉军事重镇汉中郡,并迁任车骑将军,授予节符,领雍州刺史,进封济阳侯。
要知道汉代的车骑将军,金印紫绶,位仅次于大将军及骠骑将军,而在卫将军及前、后、左、右将军之上,位次上卿,或比三公,可是汉朝最高级的武将官阶了。
而蜀汉的第一代车骑将军,乃是张飞张翼德,可想而知,在蜀汉,车骑将军的含金量绝对不低,绝对是位高权重的。
如此重量级人物的子侄,也难怪董允要另眼相看了,只不知道这两兄弟的任职,是通过哪个环节进行的,诸葛老大是否知情呢。
还好以我和董允的交情,就算直接询问也不会引起什么误会,于是我就直言相询,问道这两兄弟的由来,是否会影响此次凉州之行。
董允就向我解释道,这两兄弟虽然是吴懿介绍的,但诸葛老大也曾经与这两兄弟细谈过,认为这两兄弟亦算可造之材。
如今大汉疆域大大扩充,正是需要这些功臣子弟出力的时候,而在这个没有科举和公务员考试的年代,推荐自己的亲族本来就是常例,所谓“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正是这个时代官员任职的写照。
第四百九十六章 刘备的平衡大法
听了董允如此说法,我也明白到这两兄弟虽说是吴懿举荐的,不过也应该是有一定才能,就算不是如蒋琬、董允这类,估计也与庞兴此类人差不多,要说让他总揽大局或许不行,但是具体负责某方面工作的话,大体也差不离了。
想来也是,毕竟吴懿此人,在历史上可是留下了“车骑高劲,惟其泛爱,以弱制强,不陷危坠。”的评价,这评语中的“高劲”可不简单,是指品德高尚,性情刚直,超出凡俗。
所以估计就算吴懿举荐自己的亲族,也不会真的推荐一些不可雕的“朽木”和不可涂的“粪土之墙”,怎么说也会是能用之人。
而有诸葛老大亲自过目的话,我就更放心了,起码也不会是什么跋扈的世家子弟,到时候就真的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了。
但是要劳动诸葛老大的大驾,我也有点想明白了,历史上的蜀汉,以诸葛老大为首的荆州派联合以关张赵为首的元老派,拉拢东州派,压制益州派。
后来荆州剧变,关羽和张飞先后去世,糜芳投敌,糜竺黯然,元老派可谓青黄不接,大受打击,再无力支援荆州派,反而要诸葛老大设法保全。
事出无奈,蜀汉政权只能将荆州派和元老派组成的双头马车,换成由荆州派和东州派来拉了,所以才有了东州派大佬李严出场,与诸葛老大一起成为刘备的托孤之臣,由此蜀汉政权由荆州派和东州派把持,继续压制着益州派。
而益州派本地豪强自刘备入蜀以来,就一直遭受到压制,这基本成为了蜀汉的基本国策,因为由刘焉、刘璋到刘备,莫不是外来之人,刘焉和刘备都是带着一套领导班子进蜀统治益州的。
如此一来,定然是分薄了本地益州派的利益和权力,刘焉、刘璋的时候还好点,东州派和益州派勉强可以共存,虽然自是以东州派为主。
到了刘备入主益州之后,其本身就有一大班人要安置,加上当时掌握实权的东州派不能轻动,所以最后只能将刀子动到益州派身上了。
本来的话,刘备玩这套是驾轻就熟的,其一直带着自己的一套班子四处奔波,徐州如此、荆州如此,手下的亲信都能与本地人相安无事。
这主要就是刘备的企业文化做得好,他一直宣扬的最终目标一直是兴复汉室,那么刘备的地位最后要么是皇帝,要么就是丞相或是摄政王。
这样的话,其手下最终也会水涨船高,混个列侯基本都没有问题,所以大家都能互相忍让,一起齐心合力助刘备收复汉室江山。
而以我估计,刘备入蜀后虽然将益州本地派系压制得死死的,但是私下应该也会与益州派系的领军人物沟通过这只是一时之策,待他日收复汉室江山之后自会有所补偿,对他们一一酬功的。
所以益州派虽然受到了压制,手上的权力被削减不少,但是由于眼下势力不如人,反抗未必有好果子吃,而将来期望的收益也颇为可观,故此自是服从刘备的统治,在刘备手下乖乖做事了。
而刘备若然不是平服了这些益州派的怒意,也断断不能与曹操争雄于汉中,最终将曹操击退,占有了汉中,得到了通往关中的车票。
得到了汉中,益州派这班人就更是看到了刘备画的大饼实现的希望,自然更没有反抗刘备统治的理由了,可惜曹操也不愧是一代枭雄,就算退出汉中也是将汉中人口迁移了不少。
如此的话,汉中虽然被蜀汉吃到了嘴里,但是也真的是应了杨修那句,成为了“鸡肋”,单凭如此的汉中,是绝不能平衡到荆州派(元老派相对人少,也可以计入此派。)、东州派和益州派三班人的利益的。
第四百九十七章 益州派的卓越一击
刘备从曹操手中夺下了汉中,暂且算是压下了蜀汉益州派的不满,这才有了后来称帝并举全国之兵讨伐东吴的资本。
蜀汉拿下了汉中之后,一片大好局势,真的形成了当年诸葛老大“隆中对”里面的布局,从汉中和荆州两面对曹魏展开了钳制,只待局面进一步稳定,协调好各方面再进军关中的话,诸葛老大当年兴复汉室的计划真的是大有可为的。
可惜关武圣出于种种考虑,在未与刘备川蜀方面军取得足够沟通和配合下,突然攻曹魏不备,来了一场威震华夏的荆襄战役。
之后经历了大意失荆州及夷陵之败后,蜀汉可谓是元气大伤,国内各势力也是蠢蠢欲动,一派不稳之势。
估计刘备也是有见及此,当即命诸葛老大和李严同为托孤大臣,抬出了东州派来一起压制益州本地势力,这才险险将政权交到刘禅手上。
而之后诸葛老大更是手段高妙,政治技能点满,充分打好了刘备留下来东州派这张牌,短短数年就将蜀汉政局完全稳定下来了,还足兵存粮平定了南中雍闿、孟获之乱,为蜀汉谋求到一个稳定的后方。
就是收割了南中蛮族的人口财富,诸葛老大才有了第一次北伐的资本,可惜最后是屡屡失利,到了能够在五丈原站稳开分基地的时候,诸葛老大又身体不适以致病逝,留下了悲壮的一生让后人不断叹息。
自刘焉、刘璋、刘备到诸葛老大的执政时期,益州派一直被压制,朝中重臣基本上没有益州本地人担任,其中累积的不满可想而知有多大了。
到了诸葛老大星陨五丈原之后,蒋琬、董允、费祎相继执政,也只能大体维持蜀汉的证局,但是由于蜀汉北伐功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迟迟没有功成,益州一派的利益也再不能轻忽,自此益州派系亦渐渐抬头。
至此之时,荆州派和元老派也可谓是割舍自己的利益以安抚益州派了,使得蜀汉权力平衡达至一个微妙的局面。
可惜蒋琬、董允、费祎故是经世之才,但也没到诸葛老大这个举世绝伦的级别,所以无法做到一边维持国内政局,一边举兵北伐,常常有顾此失彼之感。
而蒋琬、董允、费祎勉励维持的局面,在他们一一逝世之后也逐渐失衡,军事上姜维主理,十一次北伐,其结果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
虽说总体上胜多败少,但也相当耗费国力,政治上没有能人把持,使得耗费的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补充,蜀汉渐渐失血而衰弱。
益州派长期收到压制,累积的不满,加上姜维北伐所耗费的钱粮、人口,都使得益州派蒙受相当大的损失,由此益州派到了姜维掌权的后期,已是大张旗鼓地表示不欲再北伐,提出息兵休养的政治愿望。
所谓“汉贼不两立”,益州派当时领头人物谯周提出了不再北伐的《仇国论》,已经可以说是与蜀汉的立国理想背道而驰,但是限于当时局势,北伐一直没有客观的成绩,朝中也不少人抱有这种思想,所以谯周也没有因为这件事受到任何处分。
但是已经是益州派表达自身不满,以及对蜀汉外来统治集团无声反抗的一个十分清晰的信号了。
到了这个时候,益州派已经可以说是与荆州派、元老派话不投机了,等到魏国攻打蜀汉的时候,益州派这班人就已经化身成典型的投降派了。
看看邓艾轻兵突进,竟然没有受到有效的阻拦,就知道益州派这些本地人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了。
最后到了邓艾这支偏师兵临成都,谯周竟然劝刘禅投降,以半劝半威胁的话术,让刘禅毫不抵抗地投降,自己获得了一个“全国之功”,受封阳城亭侯,迁骑都尉。
第四百九十八章 北伐的艰难抉择
至此,益州派可谓对历年来自己收到的不公,作出了最凌厉的反击,可惜如此作为的益州派,也成为了蜀汉投降派的代名词,受到了不少人的唾骂。
总的来说,益州派的遭遇,就向后世的一些公司股东一样,本来占了公司的大半分股份,拥有决策权。
只是自己经营不善,为了让公司(益州)取得更好的发展,接受了融资(让刘焉成为益州的话事人),这个时候,虽然是失去了公司的决策权,但是公司实际上是发展得更好了,分红多了,而且新来的董事长也颇为尊重自身,于是也只能顺水推舟,接受这个现实了。
只不过好景不长,董事长二代(刘璋)是个无才之人,公司在他的领导下日渐衰弱,连分公司也支棱起来,分公司经理(张鲁)更是时常对总公司龇牙咧嘴一副凶相,口中常说要去总公司而代之,日子过得实在糟心。
公司不断败落,只好与一家大企业(刘备势力)联手合作,最起码也要压下那个分公司自保,而且合作的企业老总乃是全国闻名的经营能手,令人倍是放心此次合作。
但是合作的这个企业老总实在是太能干了,令到公司内一些不得志的中层管理(张松、法正等)纷纷向其投效,将自己公司内部的虚实尽数相告。
被合作企业知道了自己公司只是一个空壳子后,合作方就理所当然发起了强行收购,被别人强硬合并之后,原来股东的股份自然进一步被摊薄。
而新的董事长手段确实高明,虽然稀释了原来股东的股份,但也画了一张超级大饼,承诺将来企业做大之后,分红自然会大大增多,甚至会为他们配发干股成为实权股东呢。
面对这个强力的董事长,加上预期的收益绝对令人心动,于是这些原来的股东也自然会静观其变,看看这个新董事长的手段怎样。
于是一个新的合并企业就面世了,而新董事长及其手下的能兵悍将也确实有过人之处,不久就将原来的分公司拿了回来(收回汉中),还将企业最大的竞争对手(曹魏)逼退了。
如此的表现,更是让股东们看到了企业发展成为全国第一的希望,自然更是死心塌地跟随这名董事长打拼了。
可惜时局变化得真的是想不到的快,企业最大的获利盘(荆州)先是大幅度增长(荆襄大捷),然后又突然爆破清盘。
之后经过调查,竟然是企业最大的合作方(东吴)出卖并侵占自己的利益,最终导致自己企业最出色的开拓经理(关羽)退场了。
而董事长(刘备)大受刺激,全然不顾公司大部分高层的劝说,将公司的大部分资产一次性拿出来与出卖自己的二五仔对赌。
结果天不从人愿,董事长一次过输光了自己十多年积累的资本,自己也备受打击,吐血而亡。
整间企业也是濒临崩溃,幸好董事长临终前找到了一个十分靠谱的首席执行官来挽救企业,才没让企业当场解体。
诸葛老大这个CEO好不容易将濒临崩溃的蜀汉起死回生,也让益州派这些股东再次看到了实现前董事长刘备承诺的希望。
故此这班股东又得到了继续坚持下去的动力,这样分析的话,其实历史上的诸葛老大,首次北伐失利后还是不断北伐,或许是有报刘备恩义和实现自己理想的原因,但是也未尝不是如果不继续北伐,让益州派这班股东有将刘备发的债券变现的希望的话,蜀汉内部必然就会陷入争权夺利的内乱。
基于这种考虑,不论从立国理想和政治现实考虑,诸葛老大的北伐才不能不坚持下去,而且还要耗尽心力,就算不能得胜,也决计不能大败折损过甚,不然的话国中也自然会出现内乱的。
第四百九十九章 蜀汉的悲哀
诸葛老大这个杰出的CEO,在满足益州派这班股东的幻想同时,没让这班股东有多少损失,所以终其一生,才能得到蜀汉上下支持,不断发起北伐。
反观其学生姜维,能力手段没有诸葛老大高明,只是北伐稍稍有数次损失,就让益州派这班股东感受到了切肤之痛,朝野上下顿时冒出不少反对北伐的声音。
等到后来败于邓艾之手,损失甚巨的时候,当时擅权的宦官黄皓更是胆敢进言刘禅,欲废掉姜维这个大将军兼武侯学生,估计应该得到了朝中不少人的支持。
姜维也不是善男信女,不会坐以待毙,也当即上书进言,说宦官黄皓骄横弄权、蒙蔽圣上,请刘禅斩杀黄皓。
但是刘禅或许是出于平衡的考虑,两边的进言都没有采纳,两件事就都不了了之,不过自此姜维也不敢回成都了,只率兵在沓中种麦,积粮练兵,以待时机再次北伐,如此才有了之后诸多事情。
综上所述,说刘备和诸葛老大一直压制益州派也不是一个十分正确的说法,应该说他们两人是想借助益州本土的资源,顺利达成收复汉室江山的宏大目标,只是这些资源,基本上都是掌握在益州派系手上。
所以刘备和诸葛老大才会采取半威胁半利诱的方法,将各种资源从益州派手上拿过来分配给荆州派和元老派手上,让这些资源确确实实能够用到北伐曹魏的事业之上。
而如果只是白生生将这些资源从益州派手上夺走的话,肯定会引来不少反抗的,到时政局绝对会乱。
于是刘备肯定只能给出一些久远的承诺,以换取益州派手上的各种资源的,这样的做法,其实就等于是刘备发行债券换取资源了。
本来这种发行债券的办法,还是十分有效了,顺利用当时相对小的代价将益州派拉上了刘备集团的战车,在一段时间内也发挥出不俗的战斗力。
可惜债券的清偿能力没有一直保持下去,在夷陵之战后几乎是公司破产,资不抵债,债券几乎变成废纸了,所以面对诸葛老大的挽救之举,这些益州派才没有发出什么异议,好让诸葛老大顺利将蜀汉抢救回来。
只不过后来的各任CEO,再没有诸葛老大的能力,蒋琬、董允、费祎这几任还算勉强,虽然没有为这些股东带来多少分红,但也起码保本了。
但是到了姜维这任CEO,却是光顾开拓进取,没有深化运营,以致开拓(北伐曹魏)一旦受阻,造成了相当损失的话,就没有其它途径补充这些损失。
股东的利益受到大的损害,开始不断亏本,也难怪益州派最后破罐子破摔,宁愿将自己手握的债券当为烂纸烧掉,也要让其它企业收购自己了。
实在是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眼看历任董事长和首席行政官画下来的大饼,迟迟不能兑现,而自己投入的成本倒开始亏蚀,真的是有如后世炒股票的那些股民,眼看着自己购入的优绩股迟迟不涨,还慢慢下跌,到最后只能忍痛割肉将手中的股票折价卖出了。
历史上的蜀汉,没有资源兑现自己的承诺,导致国内的各方势力的利益得不到充分的保证,结果最后出了益州派这些烂事。
如今大汉新得了偌大地盘,自然是要酬谢历来对大汉有功的人,其中最重要的方式当然就是让各功臣推荐自己的族人,到合适的岗位为大汉服务,也令到各功臣与大汉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了。
所以只要各功臣推荐的人不是十分离谱,完全不适合他们要求的岗位的话,自刘禅陛下到诸葛老大再到三公九卿,甚至下面的各主官,都是没有理由拒绝这种事情的。
第五百章 出发凉州
毕竟汉朝自开国一来,各官员贵族就有推荐人才的权力和义务,甚至极端点来说,不少官员自身不用能打,属下能打或者是推荐的人能打,自己的官员生活依旧能够过得有滋有味的。
所以才出了一个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门生故旧满天下,使得袁绍和袁术两兄弟,孤身一人,只要亮出身份就能取得偌大地盘。
不要说“天下楷模”袁绍了,就算是被评为“冢中枯骨”的袁术,只凭其袁氏嫡子的名号,就能坐拥江东六郡(即吴郡、会稽郡、丹阳郡、豫章郡、庐陵郡和庐江郡)、豫州的汝南郡、徐州的广陵郡和下邳郡,几乎是后来东吴的地盘都在袁术的统治之下。
就是拥有了这么庞大的地盘,袁术才有实力和胆量僭号称仲氏,也就是第二的意思,故此后世说袁术称帝其实不是太严格的事实。
因为袁术既没有举行登基仪式,也没有制定年号和国号,顶多就只能说他有不臣之心,或许有称帝的计划,但是没来得及实行就被曹操、刘备、吕布、孙策等人打爆了。
就汉朝这个举荐人才的惯例来说,诸葛老大亲自面见一下这两个受吴懿举荐的人,已经是为了董允和我考虑了,不然按照常理来说,吴懿一张口举荐,诸葛老大问一下基本情况,只要吴懿举荐的人不痴不傻,就基本是默认了。
毕竟吴懿举荐的人,谋取的也不是主事之位,只是辅助的位置,可见其也是颇为用心为公之人,不会贸然举荐一些毫无经验的人来坏事。
我和董允聊了这么多之后,董允的亲随就来报说,吴昀和吴峰已经到了府门外面,问是否带他们进来。
董允就问了我,看我是否要在这里先认识一下这两兄弟,我想了想,所谓“多个朋友多条路”,这样的情况,我也没什么理由抱着得罪吴昀和吴峰两兄弟的可能,就此各自上车离开,还是正式认识一下比较尊重人。
于是我就回答董允道,若是行程不急的话,大家都是为汉室效力之人,就此见面认识一下也是甚善的。
董允听我这样说,就让那名亲随出去带吴昀和吴峰两兄弟进来,他顺道命人再拿来两个茶盏。
不一会,那名亲随就带着两个人进来了,董允就当即迎了上去,我就知道正主来了,便也立刻站起身来,落后数个身位跟着董允走去。
双方碰头,董允先是和吴昀、吴峰两兄弟寒暄一二,然后才向我介绍他们两人,再向他们两人介绍我。
我们三人互相见礼之后,自然是寒暄起来,顺道说了各自的来历,我这才知道,吴昀和吴峰,其实不是吴懿的亲侄子,而是他的堂侄子,也难怪吴懿这么保守了,没有一来就介绍他们两人去什么重要位置,而是跟随董允练练手了。
寒暄完毕,董允就招呼我们几人各自落座,奉上茶水,喝了两盏茶,董允就说了之后的行程,然后才问吴昀和吴峰两人,行装可已备好,现时出发可有什么问题。
吴昀和吴峰就爽快应道,一切已经准备就绪,只要董允发令,就可以一同出发前往凉州而去了。
董允听了他们如此回答,就循例问我可已准备妥当,虽然我早已和董允说好了,但是如今在吴昀和吴峰两人面前,这些程序还是要走个过场的。
于是我就稍稍沉吟一下,就说道一切已经妥当,随时可以出发,董允就说了一声好,便请我们三人一同离去,这就整备车马,准备出发。
我们数人便一起走出董允的府门,门外早已备好五辆马车,其中董允和我一同坐一辆,行装各人一辆,吴昀和吴峰两人坐一辆,行装一辆。
第五百零一章 九品中正法具体实施方案
五辆马车,二十来个董允、我和吴昀、吴峰两兄弟的亲随,一行人便扬鞭起行,同往凉州方向而去。
行行重行行,一大队人马奔驰在官道上,自是无惊无险就到达了凉州天水郡内了,本来路过街亭附近,我还心血来潮想去探望一下马铁,顺便看看那些骑兵的训练进度的,不过想想自己这队人马,人数并不少,难免人多口杂,为防意外导致泄密,还是安全一点,所以最终也没有成行。
到了天水郡之后,第一件事当然是去找马岱了,马岱现今主政一方,当然是在刺史府中了,我们经过一番通报,凭着诸葛老大下发的公文,自是顺利见到了马岱这个凉州刺史了。
所谓“居移气,养移体”,马岱如今身居高位,已没有之前那么随意,在正厅会见我们一行人之后,首先与董允交谈一番,明白了我们此来的目的之后,才招呼我们一众人等纷纷落座。
而与我只是稍稍寒暄一下,聊了数句而已,可见他明显是明白到了“先公后私”这个职场千古定律,如此才能服人呢。
奉上茶水,喝过数盏之后,待我们一行人缓过气后,马岱就开始询问我们考核官员的程序计划了。
还好此事我和董允早有定议,而且前期工作也由朝廷行文给了马岱,相信这么多时日,应该是早已准备妥当了。
于是我们也不藏着掖着,就由董允直接向马岱说明其中详细程序了,首先是各级受考核的官员履历,每名官员的履历都抄录九份,到时候分给负责评等的九名官员分别在上面书写考评级别。
这项抄写工作甚为繁复,所以之前早就让马岱准备好了这些资料,然后就是各级官员的名录了。
这个倒是简单,只要用一张红色大纸,将每级官员名单抄写上去,再一个一个名字裁剪下来,就可以用来抽签了。
没错,为了公平起见,我们商定的选取全部考评官员的手段就是抽签,抽到谁都是未知数,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保持公平了。
而为了表示对本地官员的尊重,我向董允的建议就是,由凉州本地最高级别的官员,也就是凉州刺史马岱先抽一名官员,再由董允抽一名官员,如此轮换,最终就是有一半官员是由马岱抽取的,而另一半是由董允抽取的。
这个规则之后会向刘禅陛下和诸葛老大禀报,如无意外就会形成定例,也就是全部考评官员中,一半的官员由本州刺史抽取,另外一半官员则由中央派下来的专职官员抽取。
这样的话,既体现了中央的权威,也让地方官员感受到中央的尊重,不致会激发地方官员的过度反感。
举例来说,州一级的官员,考评由董允、吴昀、吴峰,再加上州一级的三名官员和郡一级的三名官员,合共九名官员进行考评。
到了郡一级,就由已经抽取出来的州一级三名官员和郡一级三名官员,再加上县一级的三名官员,进行考评,已经抽取的洲级和郡级官员不用再重新抽取。
之后的县级和乡级官员,也是遵循这个原则进行考评,至于州级最高官员刺史,就自然不纳入这种考评里面,只由中央对其进行考评。
而乡级官员由县、乡、亭三级官员进行考评,下面的亭级官员(相当于后世的村书记、村主任、村委委员。)就由郡县自行任免,原则上不需要这么专业的考评机制了。
毕竟这个时代可不是后世,虽则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但是实在没有那个资源和手段对那么多的亭级官员进行考核了,做到乡一级已经是极致了。
第五百零二章 献祭
所以总的来说,一次全州的考评,就由中央派三名官员,再从州里面抽取三名州级官员、三名郡级官员、三名县级官员、三名乡级官员、三名亭级官员,合共十八名官员就构成了整次考评的评核团了。
而为了公平起见,我最终向董允提出的方法,就是类似后世贡院科考的分房制考试,不过我们不是考试,而是填写考评等级而已。
每个被抽签选中的官员,都有一个独立的房间,按规定在考核的这段时间内是不得离开这个房间的,以避免有人串连以影响考评结果。
按照我们的计划,每一级的考核用时是三天,这是充分考虑了考评官员的精力、体力,以及考核效率的综合因素的。
但是由于中央派来的三名官员,只参加州级官员的考评,而且之后还要去监督各级的考评,就是类似监考官的角色,以防有人妨碍考评的公正性。
所以我们的设定就是,中央来的三名官员,在到达州府之后,只要资料准备齐全,就要先在州刺史的监督之后,各自分开房间,先完成对州级官员的考评,等州级官员的其他考评出来后,再合起来确定评等。
而之后的各级考评,理论上来说,每个官员都只参加两级的官员考评,就是最多只是进行六日的考评工作,然后就可以离去了。
举例来说,州级抽取出来的三名官员,只是参加本级州级官员的考评,和下级郡级官员的考评,再下一级县级官员的考评,就没有他的事了。
如此类推,每级官员的考评都是如此进行,工作量虽然也不少,但绝对比后世科举考试的组织工作相对容易得多了。
怎么说一州组织这样的考评,只是抽取十五名各级官员上来,而每级官员理论上只参加两级官员的考评,也就是最多只要安排其六天的吃喝拉睡而已。
相比后世科举考试,动辄数百上千名学子的考试,动用的资源可谓是天壤之别了,光是用来维持秩序的人手,就不可以道里来计算了。
而从抽签决定考核官员人选到组织他们进各自房间里面对其他官员考核,是严令保密的,尽量不给他们提早知道并进行串连的机会。
等到他们各自进入自己的房间后,才会由专人向他们一一讲解其中的细节,我们是否定了统一进行培训这个选项的,目的也是怕他们在一起培训的时候就搞起了串连。
如此最大限度地不让他们知道考核的官员有哪些人,又不给机会他们进行串连互保,这样出来的考核评等才有公平公正的味道。
当然了,这些负责考评的官员,也要对自己进行考评的,所以我的设计里面才有去除一个最高评等和最低评等的设置,就是为了不让他们的自评太过影响公平性。
等这些负责考核的官员完成了同一级官员的全部考评后,我们就会让人去收取这些考评纸,立马进行评等的确定,这也是为了最快能够统计处考评等次。
毕竟就算这些被抽取上来的官员,事后想到了怎么影响考评等级,但只要我们足够迅速将考评等次确定下来的话,自然就没有时间让他们施展各种各样的手段来影响最终的考评等次了。
总之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首次“九品中正法”的公平公正,来凉州的一路上,我和董允都耗费了不少时间去推敲此次考评,脑细胞也确实是献祭了不少才最终有了大概的定稿。
不过这些终究也是推想出来的,始终还是要注意实行,才能知道其中的得失正误,好让我们能够纠正过来,为以后的考评积累经验。
第五百零三章 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马岱听完董允的讲解之后,对此次考评的具体实施有了大概的了解,董允就顺势向马岱询问,可有什么改进的建议。
马岱沉吟一下,就说道此事前所未闻,只是他听董允的讲解,感觉还是相当可行的,不过此还是留于纸面上的东西,一切还要实际操作起来,才能知道有没有什么可以改进之处的。
看来马岱这几个月也不是白过的,为政之道还是颇有见地,明白到了太祖所说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以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这些理论。
万事万物,没有经历过、没有尝试过,就贸然提出改进的意见,那是十分浅薄而且很容易犯错误的。
真正的聪明人,始终还是应该遵循孔子所说的“讷于言、敏于事”,不是不说话,而是应该在事情做过之后才说,做事在前,说话在后,这样才不会犯上“失言”或是“食言”这些错误的。
既然马岱听完董允的说明之后,觉得还是可行的,董允和我就更是放心,于是董允就向我示意,看我有没有什么要补充的。
我当然是十分识趣地不发一言,只微微摇头让董允知道我没有什么要补充的,董允见我如此,便直接进入下一步环节了。
那就是先向马岱询问了一下,之前朝廷行文,让他准备好的那些文书材料,可已经准备妥当了,马岱随即说道,已经早已准备好了。
董允得知后,就说道如此的话,就按照方才说的方案,进行吧,马岱就询问董允到,准备什么时候开始。
董允沉吟一下就说道,今日原来,众人精神不是太好,待今晚好好休息一晚,养足精神之后,就在明天开始吧。
马岱听董允如此说道,便说了一声好,然后就向董允继续说道,午间将在宴厅准备酒宴,权当为大家洗尘,还望赏面。
这也是常例了,董允就一口答应下来,马岱就命人带董允他们下去,他已经早就准备好他们休息的房间了。
而我就默契地留在最后,打算与马岱好好聊一聊,马岱果然会意,等董允他们走远后就留住了我,与我交流起了各自的情况。
从马岱口中,我得知了现如今,马铁的那名羌族兄弟所在的部落,已经发展壮大得不错,实力算是在凉州的羌族中排行前五了。
如果配合上马岱手中的兵力,绝对能够威胁到凉州羌族中任何一个部族,只不过之前马岱已经收到诸葛老大的密令,莫要让一个部落一家独大,掌控整个羌族。
而且马铁那名羌族兄弟部落的崛起,已经隐隐引来来其他强大部落的敌视,所以马岱也趁机劝了马铁的那名羌族兄弟,莫要继续发展壮大了,这才熄灭了那名马铁那名羌族兄弟的野心。
马铁凭着这个助力和马铁“神威天将军”的威望,已经将凉州稳定下来,加上姜维之前在天水郡内打下的基础,如今整个凉州,不敢说如益州那般稳定及支持大汉,但也是绝对没有大汉之外的第二个声音的了。
听到凉州境内形势如此大好,我也是恭贺马岱,单凭此功劳,朝廷当有大赏,马岱笑着谦谢。
说完凉州之事,马岱也问我此来凉州有什么行止,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我也便照直说了此来自己的作用。
听了我此来是顾问身份,不用担当什么实责,马岱就打趣说道果然是丞相爱徒兼爱婿,方有如此优差。
此事虽然也是事实,不敢我可不敢乱认,于是便解释说道,毕竟此事是我提议出来的,之前一直忙于羽林军左监之事,诸葛老大只好找其他人具体负责。
如今我虽然能抽身出来,但是也不好轻易换人,只是此事毕竟史无前例,诸葛老大为保万全,方有让我陪董允同来之举。
第五百零四章 宴约
马岱听了我如此说法,也明白到其中的关节,于是也不再多言此事,只是附和道诸葛老大果是英明谨慎,连此等事也考虑周全了。
确定了我来此的任务后,马岱就与我商量,明日安排好董允他们三人各自进入书写考核评等的房间后,这段时间的监督,可否让我分担一二,因为马岱他还有不少政务需要处理,而委托他人,他也并不放心,如今我就是最好的人选了。
马岱既然如此拜托,反正我也别无他事,董允他们考核官员的这段时间,我也只能无聊地等候他们,这么想来,我就一口答应下来此事了。
商量好此事后,马岱就与我约好,午宴之后,他带我回去自家私宅,让我参拜一下马家的列祖列宗,这倒是奇怪了。
明明之前马家祖祠还在成都的,当时合宗我还前去拜祭过,就算是随国都迁移,也应该迁到了长安啊,怎么马家祖祠跑到天水了。
即使退一万步来说,马岱和马铁担心国都政治复杂,恐防祖祠放在国都里面会受牵连,也应该是迁回马铁他们的祖籍,关中扶风郡去啊。
既然此是宗族之事,我就大大方方向马岱询问了,而马岱也不遮掩,就向我开诚布公说了一个详细。
原来此事是经马岱和马铁再三研究决定的,马岱和马铁的身份,现今有点尴尬,本来马超为兄,马岱为弟,宗族之事一切自是以马超为主。
但是现在这么一弄,变成了马岱为兄,马铁为弟,虽然马铁现在表现得一切以扬名立万,复国兴家为主,不过如是以后马家之事,都以马岱为主,迟早双方定会生出龌龊。
所以马岱与马铁掏心窝商量之后,决定效法春秋时期不少宗族的做法,搞大宗小宗,现时的大宗就是马岱这支,趁马岱现在为凉州刺史之机,在天水郡之内扎根,安心在此发展。
而马铁此支则为小宗,暂且在长安城发展,至于将来的发展,马岱向我言明了,毕竟国都之中,一切都不方便,光是添置族产以养宗族此项就容易惹人注目招致仇怨了。
所以他们两兄弟商量之后确定,马铁此支,最后还是要回归扶风祖地的,如此方是“衣锦还乡”的做法,也符合汉代人的理念。
如此规划之下,马岱此支留在天水郡内为官、繁衍,不断壮大,马铁此支留在长安为官,未来则在扶风郡繁衍,而且天水、扶风两地相距亦不是太远,正好方便互相呼应。
至于将来汉室如果真的再定江山的话,马铁此支自会迁到新的国都之中,而扶风郡还是会作为马铁此支的祖地。
这也是自春秋战国以来,世家大族的保全之道,所以世家虽然常常有倾覆之祸,但总有后人能够逃出生天,只不过要改名换姓而已,故此历史上才有陈、田同源,姜、吕一家等记载。
就算是诸葛老大的诸葛一姓,也是此种变故而来,相传伯夷的后裔葛伯的封国灭亡后,原居于琅琊郡诸县之葛氏有一支迁徙至阳都,因阳都已有葛姓,遂称后迁来的葛姓为诸葛氏。
如此做法,也是历来的惯常之举,所以我也不多作评论了,只是答应马岱,午宴之后与董允交待一下,就会来寻他,然后一起前去他的私宅。
马岱见我宗族观念甚厚,于是微笑道,今晚正好与我好好一聚,他自会命人料理好一支鲜嫩羊羔,到时候让我好好品尝一下凉州地道的烤全羊。
这个也是我来凉州的一大目的,马岱既然如此关照,我自也是不会客气,就说道今晚定要好好与他喝上一顿。
第五百零五章 枯燥而乏味的工作
与马岱约好此事之后,我就返回自己的房间小憩去了,小寐之后,董允就来叫醒我,说时间已经差不多了,是时候去午宴了。
我走出房门,看到吴昀和吴峰两兄弟也已经在外面等候了,便说声抱歉,让他们就等了,然后我们一行人就缓步走去宴厅了。
步入宴厅,马岱已经坐在里面等候我们了,下首还坐着一个人,见我们一众人来到后,马岱就与那个人一起往我们迎了上来。
听马岱介绍,这个人叫做姜煦,乃是他的副手,现任别驾一职,既是姜姓,估计也与姜维是沾亲带故的了,不过也是时代惯例了。
而与姜煦寒暄之后,听其自我介绍,果然是姜维的亲族,只是已出三服,不过还在五服之内,也就是姜维家中如有丧事,其也要服丧,所以还算是比较亲密的族人了。
不过历史上并无此人的记载,想必是姜维投效蜀汉后,被曹魏本地官僚清洗了其大部分亲族所致的了。
一番见礼之后,马岱这个主人就招呼我们各自落座,而董允与马岱早已说好,因为明日还有重要公事,所以大家就只是小酌一番,权当洗尘而已。
饮酒之量收到限制的话,其实酒宴也没有多久,小半个时辰之后就完结了,之后就由马岱和姜煦带着董允和我,前去查看准备好的各种资料了。
到了存放资料的书室,姜煦就命人搬来各种书册,都是抄录好的官员名单和各名官员的简单履历,然后马岱就请董允和我上前细看。
仔细一看,马岱他们也果是费心,所有书册都用纸张糊好封漆,上面盖着凉州刺史的印鉴,显是抄好之后就直接封存,不让别人有涂改或调换的机会。
董允见状,就大赞马岱心细谨慎,公事当前,董允也不客气,上去就直接抽出几份书册,问过马岱之后,就直接拆封验看起来。
期间还招呼我上前一同观看,我就用带着歉意的目光望了马岱一眼,但也毫不犹豫上前跟董允一起查验了。
看着放在书案上,由董允抽出来的七八卷书册,尽皆封漆完好,显见马岱也颇是重视此事,没有让人有机会动手脚。
我和董允互相传阅,看过所有封好的书册,都没有破坏涂改的痕迹,里面的文字也没有错漏之处,便放心将手上的书册放下。
然后董允就向马岱拱手一礼,谢过他的用心,为此次考核开了一个好头,也让董允他们接下来的工作轻松不少。
马岱自是谦拒,说只是分内之事,不值一提,此是谦辞,董允也不再提了,接着就与马岱商量,这些书册按例当由他们接管了,可否进行下一步。
马岱当即回答,一切按照董允的意思来办就是,于是董允就让吴昀和吴峰两兄弟进来,当着马岱的面,逐一查验书册,并重新封漆,盖上董允的印鉴。
之后的工作就是枯燥而乏味的了,吴昀和吴峰两兄弟在机械化工作,姜煦在一旁观看,而董允、我和马岱则站在一旁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着。
眼看整个重新封漆的工作进行了三分之一,大概花了半个时辰左右,其中也没有发生什么问题,于是马岱就向董允说道,还有要事处理,留下姜煦在此陪同,然后他就离去了。
临走之前,以目示意一下我,我当即会意,等马岱走后,就向董允说道,我有点事要找马岱询问,这边既然别无他事,我也先走了。
董允没有异议,我便先行离去了,出了书室,在外面找几个士卒询问之后,我就往马岱办公之处走去,与马岱汇合了。
第五百零六章 只要够快,漏洞就不是漏洞
顺利见到马岱之后,马岱还正在向人吩咐事情,见我到了,就与那人匆匆说了数句,然后往我迎来。
先是询问了我,在其走后董允他们那边可有什么新的情况发生,我回道并无新事,一切如常而已。
马岱听我如此说,便接着问道,我此来可还要回去董允处,我看了看天色,在估摸了一下时间,方才自马岱离去后,到如今我找来马岱这边,又已经过了两刻多钟,这样算来,董允那边也应该差不多完成了。
如此的话,我也不用特意回去了,于是我就向马岱说道,离去前已经与董允说过,我有事要去处理,故此可不用回去了。
马岱便说道,既是如此,且等他处理完手上的事务后,便带我回府,先祭拜一下马氏先祖,然后与我好好喝上一顿。
说完,马岱就让我坐下,命人丰上茶水,然后就与方才那人继续说话,等我喝过两盏茶后,马岱就已经处理好手上的事情。
于是我们两人便离开刺史府,动身回去马岱的私宅了,到了地方,自有人出来迎接马岱,马岱和我下了马车后,就直接往后院家祠而去。
既然不管怎么来说,合宗之事,我都是受益的一方,而且按照这个时代的人的诚信度来说,马岱和马铁也不大可能欺骗我。
再加上以这个时代的识字率和知识程度来说,荆州地方突然冒出一个马姓的望族也不大可能,所以我这个身体的原主人,极大可能真的是马援后裔呢。
所以自从合宗以来,我还真的是将马铁、马岱当作为同宗同族之人呢,故此让我祭拜马氏列祖列宗,我倒是心甘情愿的。
一番诚心拜祭之后,马岱就将我拉到一边,悄声问我此番考核之法,其中可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
看来马岱进入角色倒快,不过也应该说这个时代的世家大族,这般想法和操作基本都属于本能来的了,他憋到现在才向我询问,已经算是耐性不俗的了。
不过这个考核方法可是关乎国本,而且我自从将这个考核方法向诸葛老大和盘托出之后,也帮着完善了不少地方,加上诸葛老大如此神人,在其中留点后手或是保险的话,真的一点也不出奇。
我可不想踏上历史上李严的后尘,不知不觉就被人玩死了呢,而且现在我和马岱还是同族,更不想无故被他拖雷,还是尽早打消他的念头好了。
于是我就照直向马岱说道,此番考核,经诸葛老大、董允和我等诸多人推敲良久,基本上其中所有漏洞都填补上了,故此考核之法应当是十分完善,万无错漏的了,只要经过此番实际操作,确实没有问题的话,汉室官员以后的考核,大概都会按照此法执行。
而董允和马岱主持此番考核,必定名留青史,让后人永志不忘,考核之法的详细流程,董允之前已经与马岱说过。
等董允那边重新将所有资料封漆之后,明日便会启封州级官员的履历,让董允、吴昀、吴峰三人考评。
待他们三人考评完之后,考评资料自然是密封保全,等来日其他官员考核完州级官员后,再一并统计定等。
而等董允他们三人考评完之后,就会让马岱和董允一起抽签,决定州、郡、县、乡、亭各级的考核官员。
理论上来说,一等抽签名单确定,马岱就要派人与董允一起前去请来州级官员,然后安置妥当,让他们各自一间房进行考核。
而吴昀、吴峰两人,一个负责带人前去请来郡、县官员,一个负责带人前去请来乡、亭官员,整个程序,都有中央派来的人参与并监督,加上时间上如此急切,按理来说,完全是没有时间让这些考核官员串联的了。
第五百零七章 黑箱操作可能会翻车
整个考核程序里面,就这个环节最容易出问题,只要串联了这十数名考核官员就足以操控整个考核程序了,不过如今我们这样操作的话,完全就堵死了这条路。
毕竟抽签完毕之后,吴昀和吴峰两个人,没人负责带六名官员回来,怎么来说也是十分容易监控好的,时间也不会用多久。
这么以快打慢,就算是再有想法,也不足以影响考核程序了,所以从理论上来说,考核程序一旦开始,基本就没有什么漏洞可钻了,因为样本太多,而且太多未知数了。
首先是中央派什么人下来未知,其次是负责考核的官员未知,最后是这些考核官员给出什么评等未知,贸然行动随时可能弄巧反拙。
当然了,如果极端点来说,要操控这个考核也是有方法的,那就是完全控制了整个州上至州郡、下至乡亭的所有官员。
这样一来的话,就可以想怎么评等就怎么评等了,不过如果某个人或是某个势力能够完全控制整个州的所有官员,而没有一个人举报的话,那差不多等于这个州已经独立与朝廷之外的,离造反也只差半步了。
如果一个州的证据败坏至此,而朝廷仍然是一无所知的话,那么这个朝廷也离灭亡差不远了,考核官员、肃清吏治也已经是多余了。
而如果朝廷尚算稳定,如此操作的某个人或是某个势力亦不想造反的话,如此行事,波及这么多人,要保密的话基本是不可能的了。
就如后世要保证公平、公正一样,只要增加透明度,让更多的人能够知情的话,那么所谓的黑箱操作就根本不存在的。
整个州的官员都知情,要想一个也不向朝廷举报的话,可以说是自人类开始玩政治以来,是未曾有过的事情。
所以这个本办法,基本就可以说不是办法来的,在加上我之前和诸葛老大商讨之后定下的补丁,全甲或是全丙评等的话,中央就会启动深入调查机制。
这样的话,就最大限度避免了官员考核遭到操控了,以为后世的诸多选举或是评选已经证明,就算操控了投票人员或是评委,如果没有一个十分确定的投票意向的话,是很容易翻车的。
举例来说,一个团体里面有五十个人,要抽出十一个人匿名投票决定某一项事务,假设某人已经全部控制了这五十个人,那么要抽出来的十一个人全部投赞成票或是全部投反对票的话,是十分简单的,只要一句话就可以了,
但是如果投票规则改变了,要有一票中立或是一票反对的话,此次投票才算有效,这项事务才能通过的话,那么就麻烦了。
因为这十一个人,是随机抽取出来的,某人不能确定这十一个人的具体名单的话,自然不能预先安排哪个人投中立或是反对票,其他人投赞成票。
而这十一个人都知道投票规则,又想帮助某个人通过这项事务的话,没有充分沟通的前提下,很可能全部人都会投反对票,或者是过半数人投反对票,无论那样,最终某个人想通过这项事务的意愿都会被颠覆了。
所以说,一个好的制度,不是说完全杜绝黑箱操作的可能,而是尽可能减少黑箱操作,或是设计成为黑箱操作的话,很可能会导致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后果。
想黑箱操作的人,最后是花了巨大的代价进行黑箱操作,但是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这样的话,就等于无限加大了黑箱操作的代价,使得想黑箱操作的人望而却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