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八章 凡事有阴即有阳,有常必有特
这还是诸葛老大的初步构想,而在我将后世的一些政治故事改头换面向诸葛老大透露一些后,诸葛老大就向我讲述了一些对这个汉羌骑兵集团以后的构想,那就是如果大汉复兴,此兵团应该会扩大到五万人规模左右,乃是汉室对外征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万正兵,加上后勤和后备兵员的话,这个骑兵集团就大概为十万人左右,足以定期从羌族那边抽取精兵强将来补充了,然后这个集团设一主将两副将,现时的话主将当时是马铁,副将就是关兴、赵统两人,如无意外的话,按照惯例来的话,只要这三家不背叛的话,以后此骑兵集团大概率都是这三家执掌的了,主将轮流来,其余两家任副将,既是牵制不使专权,也是保证随时有接班之人。
毕竟马铁现在年龄才五十岁出头,关兴、赵统才二十来岁,等马铁干到六十岁出头,关兴、赵统应该成长起来了,以后三家自成军事世家,不断补充子弟进入军中及研究骑兵战法即可。
这却是诸葛老大听了我对世家、军队、官员的定位和设想后,认为凡事有阴即有阳,有常必有特,定位太过清晰,有时候并不一定是一件好事,大体定位可以清晰,但是个别可以区分对待,大汉此番若能浴火重生,为酬殊功,当有特赏。
以诸葛老大现时的想法,就是对先主刘备开国的五虎将四家(关张赵马黄,由于黄忠无后,自然忽略)、加上诸葛和糜两家作此特赏。
按诸葛老大规划,关、赵、马三家分去执掌骑兵集团,主要负责对外征讨,诸葛和张家则辅助刘家执掌羽林军,拱卫皇城,糜家则从政,利用家学辅助天子掌握商业方面的东西(也就是类似少府这类机构)。
至于此次北伐表现优异的魏延、王平、姜维等人,诸葛老大的意思就是留给以后刘禅陛下按功封赏便是,反正诸葛老大认为如此特赏,当限于九,乃是数之极。
诸葛老大的这些设想,我也品出了不同的意思,首先就是让刘姓皇室有了两支坚定的军团支持,虽然骑兵军团由关、赵、马三家共掌,但是关家乃是先主结义兄弟所出,必是皇室铁杆,赵家也与皇室关系匪浅,即使现今主将是马铁,此骑军也是不会脱离掌控的。
而羽林军方面更是如此,皇室刘姓为羽林军主将肯定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张家既同为先主结义兄弟所出,亦是如今陛下皇后之家,断断无不支持皇室之理,而诸葛老大现今可谓是帝师,若然汉室光复,诸葛家就是与皇室同命运的家族了。
这两支军团各有三家掌握,只要其中一家依然支持皇室,就断无轻易背叛之理,如果皇室连其中一家都争取不到支持(有一家还是自己),那就真的是“天厌之”了。
其次就是汉室赐下如此特赏,可谓开国之先例,若然汉室往后再有什么意外发生,再次失国的话,援此先例,相信有不少人会奋不顾身为汉室效命。
最后就是人为制造“纯臣”了,此六家或九家获此特赏的家族,势必凌驾于其余世家之上,但又无法与其他世家的利益完全一致,定引来其余世家的隐隐敌视,故此为求自保,只能紧紧拥护皇室。
诸葛老大为刘姓皇室谋算至此,可谓“卖完性命卖子孙”的典范,虽然也算是为子孙后代找到了一张长期稳定的饭票,但无论是哪个时代来说,都可以称作“忠义”了。
当然了,这些都是我自己私下猜测而已,诸葛老大是不会和我说明这些的,我也不会傻到将这些摊出来直接与诸葛老大探讨,因为这些严格来说就是帝王之术,拿出来探讨非人臣本分啊。
第三百零九章 羽林军的大体架构
这些将来的事,终究还是设想而已,诸葛老大跟我说了一会,就没有继续说这些了,而是说回马铁征召足够的骑兵后,已经开始回返,届时希望以我和马铁的关系,向马铁介绍一下赵统,使得赵统能够尽快与马铁熟悉起来,共同研究骑兵的新式战法。
而等马铁、关兴、赵统熟悉起来后,我就可以功成身退,回来长安招抚遗孤,重建大汉羽林军,诸葛老大之前已经与刘禅陛下商量好,为我讨得了羽林左监一职,也是将来诸葛家所处的位置,现在我既是诸葛老大的女婿,任此职正是合适。
至于羽林中郎将一职,暂无人担任,按照诸葛老大的说法,其与刘禅陛下商讨之时,参考了我的一些说法(我将后世历史上一些太子培育不当以致国家遭殃的事情,变换面目托作大秦之事与诸葛老大诉说),此职将来会是太子担任。
当今太子刘璿年龄已大,自是直接担任羽林中郎将一职,但是往后的太子,将在十五岁的时候入羽林军中充当士卒,宿卫皇宫,期间可以有所优待,但不准泄其身份,正常来说,在羽林军中待上五年直到弱冠之年(二十岁)就可担任羽林中郎将之职,当然了,表现优秀的话可以提前。
如此一来,太子可以适当体现军中生活,不致“长于深宫妇人之手”,有充分的阳刚之气,而又不致过分危险,毕竟宿卫皇宫不同沙场厮杀,甚少凶险。
太子乃是关乎社稷之本,又不是要培育成绝世猛将,自是不用过分体现军中艰苦,但是也不能完全不知道征战之艰难,故此羽林军中锻炼一二正是合适。
而太子在羽林军中锻炼数年,只要稍有手段,自能结识不少心腹,将来担任羽林中郎将之职也没有被架空之虞,甚至将来登基,也能对自己的安全充分放心。
总的来说,就是要太子对军旅生活有所了解,但也不用彻彻底底地去体验,这也是为了培养其统治才能而已,而且羽林军按照我们的设想,其中优秀者可是会有机会派去边军领兵作战的,若然太子甚有眼力,能自微时就相中此等将才,那对将来统治自是大大有利,因为军中最重同袍之情,他朝君臣再会,定然是一段佳话。
羽林中郎将一职,在太子到适合年龄之前,按照诸葛老大的想法,就是皇室中人担任,而这个人选,大体会是将来的宗正,如此一来,方不虞皇室里面的人不满,正常的传接是未来宗正担任羽林中郎将,待太子达到适合条件就让太子担任,此人会去担任宗正(一般都做了十年左右羽林中郎将,原来的宗正一般都够年龄致仕退休了),直到太子为帝,又会命合适之人接任,如无特殊情况,就如此周而复始。
而羽林左监,管的乃是羽林军组建、训练、后勤之事,是将来诸葛家族的保留地了,如今正好给我用来实行自己的想法。
羽林右监,将来是由张家担任的,管的却是羽林军轮值、配置、调动之事,是关乎整个皇城安全最核心的职责,羽林中郎将则是管辖羽林左、右监,统率整支羽林军。
以此推想,诸葛老大肯定是考虑过其中亲疏关系,才作出了这种安排计划,毕竟现在诸葛老大虽说与刘氏皇室关系密切,但权力始终过大,若然负责羽林军的直接调配等事,未免过于敏感,容易引来皇室的惊惧,甚至让一些有心人抓住此事大做文章就麻烦了。
所以羽林右监一职还是交由与皇室有联姻之谊的张家,那样比较让人接受,也不会引来皇室的无端怀疑,张苞如今在前线作战,估计会由其弟弟张绍来做此职吧。
第三百一十章 婚期将近
不过现在说这些为时尚早,毕竟羽林军只是得到允许重建而已,还是没影的事,一切还要靠我去努力啊,还好这是汉室传统,有先例可循。
如今大汉气势大旺,陛下和诸葛老大都十分支持我将这个牌子立起来,抚孤恤幼,使前线拼命战斗之将士无后顾之忧,这种做法还是很能取得人心的,朝中上下也是乐见其成。
故此诸葛老大从刘禅陛下处取得了不少支持,首先就是编制问题已经商定,此次许我先招三千遗孤以为羽林军种子,若教导得当,能够让刘禅陛下和诸葛老大满意,就会让我再招两千遗孤和朝中勋贵后人,共成合计为五千之数的羽林军。
而若羽林军成军之后,表现得到刘禅陛下和诸葛老大肯定的话,就会被允许扩大成一万人,这也是现阶段刘禅陛下和诸葛老大商议后认可的羽林军规模。
届时一万羽林军与二万虎贲军就会共同组成皇城的守卫力量,按照我的猜测,大概会是分片分区域守卫,有虎贲军守卫外围,羽林军守卫内圈,不过当然了,守卫皇城不用三万人如此之多,基本是各自出一半人守卫,另一半休息,如此往复不断。
一万五千人守卫皇城,应是卓卓有余了,足以能够分配好轮休、巡逻、站岗等工作了,何况万一真的有事的话,还可以呼唤在营中休息的另一半人手呢。
探讨完这些事后,诸葛老大就向我说起了其他事情,那就是我和诸葛果的婚事了,诸葛老大计划等我和马铁交接完毕,回来长安后,就选一个黄道吉日为我和诸葛果完婚,这样我担任羽林左监一职就更是顺理成章了。
既然诸葛老大如此安排,我也自然没有什么理由有异议,于是说了句“一切但凭老师做主。”,就算是答应了此事。
诸葛老大见我答应下来,就豪爽地表示,我既忙于国事,族中又没有什么够份量的人主持诸般事务,诸葛老大会让师娘黄月英以他的名义,着手为我准备一切,让我继续专心为国效力就是,莫要为此事分心。
这难道就是后世自由民主社会口诛笔伐的“包办婚姻”吗?但是我为什么却感到一阵莫名的轻松和感谢呢?或许是看多了后世那些“搞一场婚礼比打仗还累”、“整场婚礼就像一个扯线木偶一样”的分享故事吧。
一切既已商定完毕,诸葛老大也没有继续再说什么特别的事,只是和我谈论以前说过的一些事(都是我假托山中老人书中看到的只言片语),于是看看天色已晚,我就顺势告退了。
回到自己的府邸中,这段时间马兑已是派遣了一部分人手过来管理我这边的府邸,再过一些时日,待马兑处理好成都那边的诸般事务后,自会带领大部分族人迁来长安,只留少数人管理成都的府邸和产业。
故此,如今我此处长安府邸,已经算是整理得不错,起码不会像以前那样,一眼看上去就是凋空多年,毫无人烟之气的了。
不过既然不久我就要在长安这边大婚了,单凭这里的人手,也是略嫌不足啊,想到这里,我就回去书房修书一封,大意就是让马兑带上一班精明能干之人尽快赶来,成都那边的首尾,大可以交给马艮负责,毕竟将来成都那边的事,也是马艮打点的了。
书信写完密封好,我就交给一名心腹,让他明天启程,尽快赶回成都,将书信交予马兑,并向马兑言明,估计一个多月的时间,我就要在长安举行大婚,要他心中有数。
第三百一十一章 阶层晋升渠道
写好信并吩咐人明天送信给马兑后,我就回卧室休息去了,一宿无话,次日醒来,一番洗嗽及吃过早饭后,我就去到诸葛老大的丞相府,向他辞行,准备返回街亭那边营寨了。
诸葛老大就顺势和我说了,既然一切都已经拟定,他准备让蒋琬先暂代我开始一些羽林军重建的筹备工作,首先就是战殁人员遗孤的筛选工作,按照我们之前商议过的,原则上就是八岁到十二岁这个年龄范围内的小儿。
因为年龄太小的话需要特别用心照料,不适合统一集体生活,以这个时代的惯例,还是交由其母抚养长大为妥,就算其母已殁,也可以由族中亲人抚养长大。
而年龄过大的话,大部分已经可以算是家中劳动力,有些会是家中唯一劳动力,甚至极端点已经是独立当家了,并不适宜调来长安成军,而且年龄偏大,思维三观已经多少定型,并不适合我将来或许用到的一些新式训练方法。
当然了,按照我参考后世的兵役登记制度,年龄不到八岁的战殁人员遗孤,也会尽量记录下来,做成别册存放,这就是羽林军将来的后备人选,也彰显了大汉对殁于国事人员的重视。
将来羽林军的发展壮大,此名册就会发挥很大的作用了,甚至将来如果刘禅陛下和诸葛老大允许的话,我会建议下一道诏令,让这些遗孤家中,只要这些遗孤长大到八岁以上,家中同意的话,可以到郡县所在申请,要求郡县遣人送这些遗孤到天子所在的羽林军中受训。
这可是天子亲军,相信那些郡县长官断无拒绝之理,而且也可以趁机结好未来的将军,提早投资一点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此事一旦能够落实,可比一些普通手段更能激发军中将士的斗志,为汉室奋不顾身之人必定大增,甚至如果以后遗孤太多的话,也可以来个择优录取,到都城之中接受挑选,怎么也能见上天子一面,如此自能增加不少彻底效忠汉室之人。
而已古代这种君臣关系,皇帝被视为天子的情况之下,这种事可能会变得更为神圣,我心中暗暗猜想,或许会变成后世征兵入伍的那种“一人参军,全家光荣”、“一次服役,终生受益”情形。
当时候全村全族敲锣打鼓欢送族人前往都城应征为羽林军,甚至能否应征成功成为了各家、各族互相攀比炫耀的资本。
这种画面实在太美,我不禁臆想连连,如果真的变成这样的话,军人地位自然会水涨船高,大汉勇武奋斗之精神自能生生不息。
大不了就多成立一些英雄部队,如细柳营、白毦兵、虎步军等,甚至还能恢复禁卫军八校尉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这些部队,如果羽林军选拨不上的话,可以充入这些部队之中。
如此一来,也等于给予了一些落后地区人员进入全国第一城市生活的机会,按照后世的说法,就是给了他们一条阶层晋升的稳定渠道,只要效忠汉室,就有机会获得这种渠道。
第三百一十二章 四海为家的出处
其次就是羽林军的场地问题不过如今长安城中,已经是稍嫌拥挤,如果硬要在长安城中立下羽林军的营寨的话,并没有多少适合的地方,就算使有,也没有多么开阔。
所以诸葛老大之前曾经提及,打算向刘禅陛下进言,恢复汉朝的皇家园林——上林苑,毕竟这也是有先例可循的,所谓“非壮丽无以重威”嘛。
史料记载,当年大汉初立,四方未定,在一次平定叛乱后汉高祖刘邦回到长安,竟然发现丞相萧何正在规划建造宏伟壮丽、异常奢华的未央宫。
于是刘邦大怒,责问萧何,认为如今天下战乱多年,民生凋敝,营造如此宫殿未免不恤民力,似有暴秦灭亡之兆。
但是萧何听了刘邦的责问,没有请罪,而是缓缓说出了一番话,那就是“天下方未定,故可因遂就宫室。且夫天子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如今正因为天下未定,才应该趁这个时候营造宫室(从表面上看似乎是说不通,不过应该是战略意图,也就是展示肌肉,震慑潜在敌对分子。),况且天子拥有四海,整个天下都是他的家,不营造如此壮丽的宫室,就无法彰显天子的威严,而且宫室营造的如此壮丽,可以令到后世的君王没有理由继续加建宫室(也就是一次投入,将来节省回来的意思)。
当然了,汉代的上林苑据后世考证可是有二千五百到三千平方公里那么大的,而清朝最著名的园林建筑,号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按照测算占地面积为三百五十公顷,也就是3.5平方公里,上林苑足足是圆明园的几百倍,真的是历代皇家园林之最,不愧“强汉”之名。
不过如此巨大的上林苑,却并不只是供皇帝赏玩如此单一功能的,据一些史料记载,这里也是汉朝皇帝用来围猎、训练将士的地方,汉朝天子的亲卫部队期门军、羽林军等,都是长期驻扎在这里训练和日常生活的,只是有一部分在皇宫里面守卫天子而已。
而且按照一些传闻推论,周亚夫的细柳营,也是极可能就在上林苑中的,因为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上就写到:“上林禁苑,跨谷弥阜。东至鼎湖,邪界细柳。掩长杨而联五柞,绕黄山而款牛首。缭垣绵联,四百余里。”,“邪界细柳”就是“斜界细柳”,也就是从细柳(今咸阳市区)沿汉长安城南,向东南至鼎湖(今蓝田焦岱镇)所划定的一条斜线,这就是上林苑的其中一条界线。
上林苑占地如此广大,汉代天子亦历来有将近卫部队驻扎在自己园林中的惯例,而“细柳营”就是因为驻扎于“细柳”而得名的,故此可以推断,细柳营驻扎地点在上林苑里面是十分合理的。
上林苑除了用作驻扎天子亲军之外,还是天子属下机构少府重要产出之地,里面各种农、林、渔、猎所得,都是供应皇室用度的重要来源,这在西汉司马相如所写的《上林赋》和扬雄所写的《羽猎赋》中就可以体现出来。
《上林赋》中写到:“终始灞浐,出入泾渭;酆镐潦潏,纡馀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东西南北,驰骛往来,出乎椒丘之阙,行乎洲淤之浦,经乎桂林之中,过乎泱漭之野。”
《羽猎赋》中则写到:“武帝广开上林,东南至宜春、鼎湖、御宿、昆吾;旁南山,西至长杨、五柞;北绕黄山,滨渭而东。周袤数百里。”
这两段描写,说明了上林苑四周围绕着灞、浐、泾、渭、涝、沣、镐、潏这四条水流,如此,可想而知上林苑的土地是多么肥沃,产出必定不少。
第三百一十三章 上林苑与东方朔
上林苑土地之肥美,在汉武帝扩建之时,东方朔就说出了“上乏国家之用,下夺农桑之业”这样的谏言,可见上林苑所占土地是多么膏腴了。
要知道东方朔可是以“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闻名于世的,就算是向汉武帝劝谏,也多是以故事、传说等形式婉转地表达出自己要说的意思,让东方朔说出如此正经的谏言,可是绝无仅有的,由此可知上林苑的扩建,花费定然颇巨,所占之地也必定是水草丰茂之极。
就连东方朔这个在世人眼中汉武帝的弄臣、近臣都如此劝谏,可想而知其他的大臣会作出多么激烈的劝谏了,但是汉武帝最后还是一意孤行将上林苑扩大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程度。
而根据传闻,上林苑其实还具备了一定的赈灾功能,就是当关中之地遭逢天灾,百姓流离失所的时候,天子就会开放上林苑,让百姓能够进入上林苑中打猎、捕鱼,以度过灾荒之年。
甚至一些人能够在上林苑中租借到土地耕种,就犹如后世地主租借土地给人耕种一样,只要缴纳足够的粮食给少府就可以了,而且其中优秀或是有一技之长的人,还可能会被少府吸纳,成为直接服务于天子的奴仆。
上林苑具备这些功能,相信也是汉朝天子用来遮掩悠悠众口的方法,毕竟历史上的商纣王子受德被周武王誓师讨伐时,其营建酒池肉林及鹿台就是罪状之一。
而历代皇帝,造高台、建园林、修宫室都基本上会被打上“骄奢淫逸”的罪名,但是汉代皇帝拥有远超当时建筑水平的宫室(未央宫,周回二十八里,利用龙首山的地势为台殿,高出长安城,前殿东西五十丈,周围台殿四十三座,宫十三座,池一个,汉武帝修缮后的未央宫,以香木为栋椽,以杏木作梁柱;建章宫位于长安城外,在未央宫西,跨城池作飞阁,两宫相通,皇帝乘辇往来于两宫之间,据史书上说有高二十余丈的阙,阙上有铜凤凰。),还拥有规模空前绝后的皇家园林。
但是当代或是后世,都没有人将这些作为罪状按在汉朝皇帝身上,汉朝灭亡的原因也没有“皇帝挥霍无度以致国库空虚”这一条。
如此可见,汉朝皇帝拉拢民心的手段,自从汉文帝刘恒说出了“朕闻之,天生蒸民,为之置君以养治之。”、“农,天下之本,其开籍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等重农惜民的名言后,已经是炉火纯青了,就犹如汉宣帝刘病已脱口而出的“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一样,想必已经是汉室皇族的基本教育了。
所以,汉武帝一边大规模扩建上林苑,一边在上林苑建好后,在一些灾荒之年,允许灾民进入上林苑中打猎捕鱼以糊口,还是十分有可能的。
不过当然了,要一下子恢复汉武帝时期那么规模巨大的上林苑,那是绝无可能的,如果这样做的话基本就是自杀行为,汉室也不用再想兴复了。
按照诸葛老大的打算,先搞一个一百到两百平方公里的上林苑,方便安排羽林军的驻扎,也顺便让少府这个为汉天子服务的机构复活。
至于之后上林苑是否继续扩建,就要看汉室复兴之路能否稳稳当当地走下去,若然一切顺利的话,自会扩建一二,但是以诸葛老大的想法,最终也就是建成一个占地五百到六百平方公里的上林苑,就足以彰显汉朝皇室的威权了。
毕竟历史上的上林苑规模过于巨大,也使朝廷负担加重不少,最后历经汉元帝、汉成帝先后缩减规模,将其中一部分田地、林地和水域,划归民用,准许百姓耕种和捕猎,这才稳定了下来。
第三百一十四章 少年行
羽林军的营寨,既然已经决定建立在上林苑内,我亦无需留在长安城中慢慢逐一选定合适地方了,与诸葛老大商谈了一会,决定就在将要划为上林苑的地方内先建起简易营寨即可。
如此一来,就可以放心交给蒋琬去做了,只等蒋琬召集来足够的“羽林孤儿”,就可以开拔到上林苑处建立营寨了,到时候我那边也已经交割完毕,可以回来实践一些想法了。
不过清朝皇室命袁世凯训练新军,却被袁世凯“小站练兵”整出了一支忠于自己,借此称霸民国的“北洋军”,而袁世凯最后更是凭着这支军队成为了民国总统,最传奇的还是,这支“北洋军”中还出了袁世凯、冯国璋、徐世昌、曹锟四个总统,唐绍仪,段祺瑞,徐世昌,王士珍几个总理,成为了北洋军阀这个派系。
而孙中山建立黄埔军校,自己做甩手掌柜,让蒋介石做校长,结果从黄埔军校毕业的国民党军官都基本上只听从蒋介石调遣,由是这些黄埔军官所带领的军队,全部都变成了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蒋介石便是凭借这些嫡系,一路建功立业,成为了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以及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最后更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与武汉汪精卫所在的“国民政府”对峙,成为了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和军事委员会主席。
清朝让袁世凯练兵和孙中山命蒋介石练兵的两个惨痛案例给予了后人一个教训,练兵初期如果丝毫都不介入的话,那么这支军队训练出来之后,基本上就不会对你有什么认同的了。
所以虽然可以将一些羽林军前置工作交予蒋琬负责,但是如果我在这个羽林军草建的时候,毫无存在感的话,那么将来这些人定必不太认同我,那么很多工作就不好做了。
不过幸好我在和诸葛老大提议要重建大汉羽林军的时候,已经有过一些考虑,如今正好将这些想法提前布置一番就是了。
想到这里,我就向诸葛老大说道:“老师,弟子近来长居军旅,思及羽林军之事,偶得一诗,还望老师斧正,若其尚可,还请老师送交乐府编曲,弟子欲作羽林新军之军歌。”
“哦,难得幼常又如此雅兴,为师自当乐成其事,且给为师道来,若能符合羽林之军,为师自当命乐府令谱曲,正是激励军心之举。”
“老师且听,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弟子才拙,仅得四句,还望老师斧正。”
“幼常何言才拙,高祖之《大风歌》仅仅三句,便言明匡扶之志,孔子亦云‘志之所至,诗亦至焉’,可见诗乃志之声,幼常此诗虽短,却已言明从军之志,其中赋比兴之法,深得《诗经》三昧,正是佳作,不知可有诗名?”
“弟子欲以《少年行》为其诗名,未知老师认为何如?”
“不俗不俗,正是符合羽林孤儿从军之念,幼常确有才情,只是为何不自行编曲,如此方能直抒其志,亦是佳话一则。”
“弟子惭愧,于乐曲一事不甚精熟,恐难编出合韵之曲(开玩笑了,做做文抄公还可以,毕竟王维的这首《少年行》后世很是出名,但是乐府曲韵,后世经已失传,只能是一些音乐大能仿古而作一些古曲,至于是否跟原版一样,真是天知晓了,而我更是对音乐之道一窍不通,如何能编写曲韵),故此事还望老师费心一二。”
“嗯,此亦是难免之事,幼常所学甚广,与曲乐一道甚少涉猎,也是合理,此事既然托于为师,为师自当命乐府令精心编曲,届时再让幼常品鉴。”
第三百一十五章 羽林学堂的构想
“谢过老师,如无他事,弟子这便告退。”既然此事已经由诸葛老大接手了,我便完全放心了,只待诗歌的曲韵编好,让那些将来的羽林孤儿传唱,我就算是与羽林军紧紧结合在一起了,也不虞将来训练之时无人认可。
诸葛老大见我告辞,想了一下,就挥挥手让我自行离去了,于是我就离开丞相府,回到自己的府邸,带齐人马返回街亭那边的营寨去了。
时光荏苒,一切如故,转眼间,马铁就领着关兴及二万骑兵到达街亭这边了,在此期间,营寨中也陆陆续续囤积起供三万骑兵使用的马镫、马鞍和马蹄铁,马刀也准备了一万五千把,可以让马铁挑选一些羌族骑兵列装了。
新式骑兵装备的打造也算是告一段落,诸葛老大的意思就是准备将新式骑兵装备的打造迁移到上林苑中,由虎贲禁卫负责保卫工作,毕竟刘禅陛下已经和诸葛老大商定,虎贲禁卫将来也是要列装新式骑兵装备的,不过就不是全军列装,而是挑选其中五千精锐变为骑兵,列装新式骑兵装备。
当然了,羽林军将来也是会列装新式骑兵装备的,不过也不是全军,而是三分之一,也就是先期列装一千,将来满编的话就有三千骑兵。
而虎贲禁卫和羽林军的长期驻地都在上林苑内,正是便于就近保卫打造新式骑兵装备的营寨,也便于日后秘密列装,毕竟打造贮藏的话,在城下还能勉强保密,但是一旦列装训练,在长安城如此耳目众多的地方,肯定难以保密的。
这却也是应有之义了,刘禅陛下和诸葛老大竟然深知道新式骑兵装备的厉害之处,身为拱卫皇室的禁卫部队,焉能不优先列装此等利器,正好还让马铁摸索一二用来借鉴。
说起羽林军,这段时间我来往长安和街亭两地,也已经听过了乐府编写的曲,果然是铿锵激昂,短短数句有朗朗上口,正是适合那些少年羽林军所唱。
而趁这段时间,我也和诸葛老大商定了,日后羽林军中设学堂,教授兵法、为将、为臣之道,山长当然是皇帝陛下,祭酒为丞相和太尉,当然了,这数人都是久不久过来视察而已,日常教学管理诸事,自然是羽林左监(也就是我)负责。
不过我可没有袁世凯和常凯申那样的野心,妄图染指如此重要的禁卫军权,所以供上皇帝陛下作为最高首领,再拉上丞相和太尉这样一文一武两派首领,自是万分稳妥的了。
诸葛老大听了我的这番言论,也是频频点头,称赞我有人臣本分,而我也趁热打铁,向诸葛老大提议在学堂上悬挂三幅图像,分别是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先主刘备三人的画像。
这就是表明蜀汉乃是大汉正统,这三人分别是西汉、东汉、蜀汉的开国之君,不过这就是后世所言的了,在如今这个时代,都是以大汉相称,这三人就是大汉开国之祖、大汉中兴之主、大汉三兴之主,如此一来,只要在学堂中学习,就能明白乃是大汉一脉相承的三个君主,表明先主得国之正了。
诸葛老大对此事当然是大加赞赏,并让我准备一二,其立即进宫与刘禅陛下商议此事,明日就会宣我进宫面呈陛下,想来也是,毕竟先主与诸葛老大有知遇之恩,如此一来,正是回报此恩最直接的方法,也难怪诸葛老大如此急切要落实此事了。
翌日进宫,我就向刘禅陛下禀报了最近筹备羽林军的种种细节,刘禅陛下自是对我赞赏不已,尤其表示,羽林学堂首次开放上课的那天,必定到场。
第三百一十六章 逐草四方沙漠苍茫,哪惧雪霜扑面
得到了刘禅陛下如此肯定,我心怀大畅,见刘禅陛下再没其他事,便出言告退,返回丞相府中等候诸葛老大回来,看看还有没有事要吩咐于我。
约莫等了一个多时辰,诸葛老大就回府了,向我说道如今陛下已经同意羽林军种种设想,他自会让蒋琬按照我的想法建造羽林军营地,让我无须担心。
想来蒋琬在“三国志”这款战略游戏中也是政治九十以上的人物,这种基本事情交给他也应该是完全没有难度的了,于是我只是提了一下后世三旗同挂时的惯例,就是中间汉高祖刘邦的画像最高,右方汉光武帝刘秀的画像略低,左方先主刘备的画像再次之,然后便向诸葛老大告退了。
诸葛老大认为我的提议很是合理,如此一来也很是符合以“孝”为立国之本的汉朝国情,于是便让我回去街亭那边继续好好办事,悬挂画像之事,其自会向刘禅陛下言明。
话说马铁领着一众人马来到街亭营寨,我自是亲到营门迎接,一番寒暄扰攘,我就拉着马铁同到中军大帐叙旧,吩咐赵统好好招呼关兴,其余将士自是有人安顿。
回到中军大帐,我和马铁分宾主之位安坐,先是我介绍了如今营寨中的种种情况,重点是说明了新式骑兵装备的贮备情况,并向马铁言明如今长安城中打造新式骑兵装备的地点就会有所变动,待安定下来后,还会运送一批新式骑兵装备到来,保证他们这边有十分一的贮备作为替换,然后还顺便点了一下赵统,让马铁知道了赵统的身份,并且现今营寨中诸般事务都是赵统负责,意思就是赵统是一个能干且值得信任的人,可以放心使用。
马铁对我的说明表示谢意,并且说会好好教导赵统一番,这就是说会按照诸葛老大的意思,会让赵统与关兴一样,在骑军中好好学习一番了。
于是宾主尽欢,我见使命达成,便让人摆上酒菜,我们二人可以放松下来,饮酒吃饭闲聊了,酒席间,我就向马铁透露了之后的行止,并言明回去长安后,可能过一段时间就会与诸葛果完婚,届时请其务必出席我们的婚宴。
马铁先是恭贺我一番,然后拍着胸膛保证一定出席我的婚宴,毕竟大家是同族之人了,只是可惜马岱还要再凉州那边镇守,以防羌族或地方豪强有变,估计是难以返回长安出席我的婚宴了。
我便表示,此时凉州方定,自是国家为重,届时去信一封向马岱说明一下,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了,大不了下次重聚,好好喝上一顿就是。
大家都是血性男儿,自是不会多作小女儿之态,于是我和马铁就不再扯谈这个话题,转而讲述了一番马铁在凉州的所作所为了。
马铁对我自是不用忌讳,将动用马超名头,寻回昔日好友兄弟之事一一向我详述一遍,这些事虽然我已从诸葛老大口中得知,但是由当事人讲述,自是别有一番感触。
尤其从马铁口中听闻草原上万马奔腾、骑兵纵横的景象,心中顿时响起了《铁血丹心》的音乐,脑中不禁浮现出“逐草四方沙漠苍茫,哪惧雪霜扑面,射雕引弓塞外奔驰,笑傲此生无厌倦。”的画面来,果然“男人天生就喜欢在草原上策马奔腾”的话,是十分有道理的,光是听一听旁人的转述,我就已经有了飞身前去,策骑一番的冲动了。
从马铁处得知如此壮丽宏大,令人热血澎湃的场面,令我不由豪气起来,连连与马铁碰杯,酒过三巡,稍有醉意,我意识到实在有点孟浪了,于是我转回正题,让马铁他们今天好好歇息,明日再设宴为他们洗尘,正好也正式介绍赵统让他认识认识。
第三百一十七章 苦命的赵统
说完这些安排,我也顺便谈及之后自己的行程,就是明日设宴为他们接风洗尘后,后日我就会离开营寨回到长安城中,这个中军大帐也会交回给马铁。
说了一会这些琐事,酒意也下去不少,于是我们两人继续吃吃喝喝,酒饱饭足之后,马铁就告辞回去巡视营寨去了,我也正好休息休息。
翌日醒来,吃过早饭,找上马铁,带上关兴和赵统,一起实地巡查一下整个营寨,由赵统逐一向马铁说明种种布置,看了一会骑兵训练,之后我们就全部人一起去到库房那边,点算一下新式骑兵装备的数量去了,毕竟这才是重中之重啊。
数名仓吏就在我们几个人的注视下,开始点算起来,有二十名士卒轮流搬运装备,那几名仓吏负责点算,我们一起看了小半个时辰,没有什么异常之后,马铁和我就各留数名亲兵在库房监看,而我们就回去中军大帐叙话去了。
回到中军大帐,两名亲兵正在收拾我的行装,我也没有什么好遮瞒的,就笑着向马铁说道,明日此处便交回马铁使用,还请让我借宿一宵云云。
马铁立即笑着回应,若我愿意,大可以在此长住,只是丞相处恐不能饶过我了,这就明显是开我的玩笑了,岂不是说我有逃婚之嫌,于是我连连摆手求饶。
一时引来马铁爽朗大笑,关兴和赵统也不禁莞尔一笑,于是我就让两名亲兵先不用收拾行装了,反正也收拾得七七八八,让他们送上茶水,我们几个人喝茶聊天。
两名亲兵依令送来茶水,然后就退到帐外守卫了,我们几人便轻轻松松地开始喝茶聊天,都是行伍之中,自是说说兵法之类,马铁和关兴说说凉州那边的逸事,我说说长安城中的种种见闻,赵统说说这些时日骑军营寨中种种情况,也算是一种圈子内的互通消息了。
而经过数番交谈认识,马铁和赵统也算是熟络起来,看来诸葛老大交托我的事也算是顺利完成了,不过也是,都是将门之后,又是将来的同袍,利益亦是一致,除非有一方头壳坏了,不然也不应该存在矛盾的。
就这样,我们四人在大帐内边讲述过往,边研究近况,边展望未来,不知不觉就快到午时了,我自然是留他们几个人在大帐一同吃饭,众人没有异议,于是就在大帐中吃了一顿简单的饭。
午饭过后,我们就各自散去,分头做自己的事了,只是约好今晚到我帐中小酌一番,算是为马铁洗尘,也是为我饯行了。
当晚大家如约相聚,小酌即止,而我和马铁也算是私下完成了交接工作,于是各自回营歇息去了,次日卯时一刻,击鼓聚将,当着众人之面宣读朝廷的命令,此处营寨及骑军就正式交予马铁负责了,马铁在我的招呼下,当仁不让坐于主将之位,发号施令,不外乎就是军中自此之后,以马铁为主,关兴、赵统为副,其余众将各安其位,未有新任命前继续做好自己本身的事即可。
一番号令,帐内诸将凛然听令,于是马铁便命诸将退下,待诸将退下,马铁便留我在帐中吃早饭,我们四人同案吃过朝食,马铁便联同关兴、赵统一起送我出营。
营门之外,我们依依惜别,我也顺势说了不久之后,我将与诸葛老大之女完婚的事,马铁、关兴、赵统三人便连声道贺,并言若是朝廷允许的话,到时定当出席我的婚宴。
在我看来,这却是有点难度了,如今这支新建骑兵如此重要,他们三人怎么也要留一个再次镇守的了,而三人之中,估计也是赵统留守居多,谁让长安城中,赵家还有赵云这个灵魂人物在,而马家和关家,却是只有马铁和关兴两个重量级人物了。
第三百一十八章 渭水之盟
心中虽然作如此之想,不过就犹如孔子说过的话一样“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不观察对方的神色,明知道有些话会惹怒对方还要强说出来,就犹如瞎子一样。
我可不会做这种如同瞎子一样的举动,于是就将心中所想全部掩埋心中,客气地对马铁三人表示了谢意,并说道婚宴之日一旦确定,自会遣人前来告知他们,望他们一定到时出席我的婚宴。
一番扰攘,与他们三人拜别,我就领着十名亲兵往长安城而去了,到了长安城中,首要之事当然是前往丞相府中向诸葛老大报到了。
顺利见到诸葛老大,向诸葛老大说了已经与马铁交接好骑兵之事,并将马铁在凉州的一些所见所谓向诸葛老大汇报了一番,其中着重提及了马铁的那个铁杆羌族兄弟。
这个名叫日渥不基(羌族语中就是大山之子的意思)的族长,其部落与马超家族可算是世交,早在马超父亲马腾那一代就来往甚密,而其常常与马超在汉室区域中出入,所以有一个汉名叫寇先布(纪念永远的人生赢家先寇布)。
这个寇先布族长,也算是有勇有谋了,在这次帮助马铁的过程中,其部落经过一番操作,吸纳了不少好手,如今已经是西凉羌族中实力颇强的部落了,估计位于前五,而为了与马家紧密联系,将自己的一名孙女硬塞给了马铁,至于为什么不是女儿,实在是因为他的女儿年龄都大了,全部嫁人了,只好将一个年方十三的孙女塞进了马铁房中(这个时代可没有什么“三年起步,最高死刑”的规定,十三四岁结婚的大有人在,很多人十六岁左右就有儿有女了。)。
而寇先布的部落与马家重新拉上关系,在现在凉州主事人马岱的照拂下,肯定能够大大兴旺起来,在不久的将来跃升为西凉羌族排名前三的部落也是很有可能的。
反正养外族对抗外族乃是汉朝的基本技能,匈奴分裂为南北匈奴后,汉朝就是养着南匈奴,作为防备和对抗北匈奴的重要手段,当时东汉可是设有匈奴中郎将直接节制南匈奴的。
而本着“异端比异教徒更该死”的原则,南北匈奴对杀起来可是丝毫不含糊的,后来南匈奴就是在不断消磨中日渐衰弱,被腹黑的曹老板分为左右南北中五部匈奴,派汉人为司马监督,等于将南匈奴部完全纳入曹魏军中,这才有了鲜卑族的崛起。
在这个“一汉当五胡”的强汉时代,汉朝常常凭一郡一州之兵就杀得外族人头滚滚,当年白马将军公孙瓒就是凭借幽州之兵,杀得乌桓族大败逃遁,不敢来犯。
故此寇先布这种公然投靠汉朝的做法,在“强者为尊”的外族中却是司空见惯的了,莫说外族了,就算是汉族,向强者借力以发展自身也不是什么不能说的事情。
就像隋唐时代的各方势力,在北方的势力,基本都在突厥的铁蹄威胁之下,所以薛举、刘武周、梁师都、高开道、窦建德、刘黑闼等北方势力,都是得到了突厥公开或半公开的支持,才能在北方立足,同时也向突厥纳贡不少。
就连唐高祖李渊,刚刚起兵攻占长安的时候,甚至据闻有突厥骑兵在军中相助,想必是许诺了不少好处给突厥,就连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也在“玄武门之变”刚刚登基后,遭到了突厥举兵威逼长安的事情,无奈之下与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订下了“渭水之盟”,不致一登基就遭受围城之耻。
第三百一十九章 饮食改善
所以诸葛老大听到寇先布种种举动后,只是点点头表示知道了,一副乐见其成的样子,然后才缓缓说了一句,马铁和马岱如此接纳寇先布,正是为我大汉在凉州豢养了一条恶犬守门而已,只是恶犬未驯服之前,还是饿狼一只,还是要提醒马铁和马岱一句,小心被狼反咬一口啊。
诸葛老大如此说法,明显就是让我传话给马铁知道,以避免一些尴尬,于是我便随即说道,老师所言甚为有理,弟子觅一良机,就会与马铁细说此事。
此事算是揭过,我见左右无事,便向诸葛老大告辞离去了,诸葛老大颔首同意,随口说了一句,让我回府邸好好休息一两天,如无他事,诸葛老大这几天就会带我前去上林苑那边,探视一番,顺便拿羽林左监的官印给我去与蒋琬交接一下。
我答应了一声,然后就转身离开诸葛老大的书房,出去丞相府后,本想回去自己的府邸中好好休息一番的,不过想起张苞现在还领兵驻扎在长安城外,还是去找他打个招呼为好。
于是我就调过马头,往城外张苞军营走去,经过一番通报,在中军大帐内见到张苞,好久未见,我们两人自是好一番寒暄,张苞更是盛情留我中午再次小酌一番,好好聚一聚。
想来进两日也是无事,小酌一番也是无碍,于是我便答应下来,见我如此爽快,张苞越发笑得爽朗,气氛更是轻松,我们便各自安坐,谈天说地起来。
说了一会闲话,我就顺口问起如今工匠营区那边如何了,张苞笑着说道百闻不如一见,反正现下无事,不妨亲自与我走上一趟,看看营区那边现状。
如此也好,我自是没有理由推托,于是便在张苞的带领下,往之前的工匠营区走去,到了地方一看,只有哨塔还在,其余营帐布置等已经完全不同了。
张苞见我好像有点惊愕,便向我说道,此处自那些工匠搬离后,已经变成武器装备仓库,为了保密起见,熔炉、铁砧等一些打铁的东西还有保留,甚至最近还特意命铁匠加快修复和保养残旧的武器装备,以免打铁的声音突然没了,引致不必要的猜疑。
张苞看来真是颇费心机了,不过有些事还是不得不做的,于是我就笑着提出。进去营区内再看看自己原来的营帐可还在,张苞便领着我继续向里面走去。
我们两个领着数名亲兵就在营区内转了一圈,我还着重往记忆中的模坑铸造区和当时测试新式骑兵装备的区域仔细查看了一番。
模坑铸造区那边已是一片平地,模坑已经全部填平,细心看看,整片土地还有平整的痕迹,看来是填完土后,还有隐约的坑印,然后用脚全部踏平过的。
新式骑兵装备测试区域那边,则是全部拆除了,特别是那个养着战马的马厩,拆得干干净净,了无痕迹,那些测试木桩、靶子,更是一丁点的影子也没有了。
这个效果,真是令人满意,于是我也放下心来,看看也是接近午时了,我就笑着说有点饿了,不知道张苞今天有什么好吃的招待我。
张苞就笑着回应,好酒好肉有的是,不过却是有点班门弄斧的意思,我顿时大惑不解,正欲询问之时,张苞可能看我一面问号,便快步向前,向我说道,等我到了一看就知道了。
此情此景,我也不好多问,就索性跟着张苞回去,看看他这个葫芦里究竟卖什么药了,到了中军大帐,我俩在帐中大案坐好,未几,就有人捧着酒食上来了。
我仔细一看,原来如此,只见眼前乃是三盘菜,一盘炒肉片,一盘炒鸡蛋,一盘炒野菜,香气诱人,原来张苞说的就是此事,看来他们几家已经拿到了铁锅的制作方法,连炒菜的技巧也学到了。
第三百二十章 访友
张苞边指着案上的菜肴边向我说道,如今从我府中得到了这些烹饪器具和方法后,却是顿顿不离了,没有了炒菜简直是吃嘛嘛不香了。
不过这也难怪张苞,后世用铁锅做菜乃是烹饪中国菜的主要手段,诸多烹饪手法如炒、爆、熘、烹、煎、贴、烧、焖等,都是用铁锅才能演绎出来的。
可以说中国菜系如此绚丽多彩,没有了铁锅的话就废了大半,而中国的八大菜系,其实也是自清朝之时才慢慢分开地域逐渐形成的,满打满算也就四百年左右的历史,这还是在宋朝出现铁锅后,各种烹饪方法发展了五六百年沉淀下来才有的结果。
也就是后世中国菜的代表“八大菜系”,是历经了九百到一千年的演变才形成的,如今铁锅提前了七百多年出现,对以后中国菜系的影响,应该是极其巨大的了,可能会出现“九大菜系”,甚至是“十大菜系”也并不出奇。
想到我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就可能改变整个中国厨艺界,心中还真的幻想自己是《中华一番》里面的刘昴星呢。
可惜中二之魂在炽热,也终归要回到现实,于是我就借机从张苞口中得知,自从董允、费祎、蒋琬等人从我那里得到了坎离浴和铁锅等物事后,由于我没有言及要搞什么保密措施,而且诸葛老大家中也早已经得到了这些物事,所以亲近诸葛老大的一干人物,已经慢慢知晓这些物事,而关家和张家这等关系亲密的家族,更是直接从诸葛老大处拿到了这些物事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故此张苞用此等菜肴招待我时,才有班门弄斧之意,甚至从张苞口中得知,如今皇宫内的刘禅陛下,已经开始享用这些物事了。
看来我的人类膳食改善计划,已经是迈上了康庄大道,正好集思广益,任各家的厨子研究多些食谱,届时可以集各家食谱出一本书,书名我也想好了,就抢占《食经》之名,成书后大可以献给刘禅陛下,也是一桩趣事。
知道了自己之前所做下的事有了不少回响,我兴致也是高昂起来,与张苞不断推杯换盏,渐渐有了五六分醉意,醺醺然几有坡仙“乘风归去”之感。
这是开始上头的表现了,我便立马刹车,刻意将话题引到我今后的行止上,张苞得知我准备上任羽林左监一职,为刘禅陛下重建羽林军,还要抚恤战殁者的遗孤,当然是大加赞赏。
于是我就趁机让张苞撤去酒席,上些茶水,我们两人据案而坐,就羽林军种种事项商讨起来,张苞此等武将,对此事自是大有兴趣,与我又是多年好友,当然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了。
就这样,我们两人的这场小聚,足足花了差不多一个时辰,要说的事情基本说完,我的酒意也差不多全散了,于是我就起身告辞了。
估计张苞午后也是有军务要处理,他也不多留我,就亲自将我送出军营大门去了,离去张苞所在军营,我慢慢策骑回去城中。
走到城门处,突然想起如今虽然诸葛老大与重建天子少府,但是少府初立,定然没有多少力量可以支援各方,那么我手上的羽林军草建,还是要多多依仗长安库房啊。
如此想来,就肯定绕不过夏侯楙此人了,想想反正也是无事,既然去会过张苞这名好友了,也不妨再去长安太守府中,会会夏侯楙这个好友,增进一下双方感情也不是什么坏事啊。
想到便做,我便策骑回去自己府邸,命人前去太守府送上拜帖给夏侯楙,我梳洗一番之后,再坐马车前去拜访夏侯楙一番。
第三百二十一章 胸甲骑兵的计划
梳洗整理一番,主要是彻彻底底冲洗全身,确定身上完全没有酒味后,我就乘坐马车前去长安太守府中探访夏侯楙了。
马车到达太守府门前,自有仆人上前通报,当我从车上下来后,夏侯楙已经在门后迎接我了,许久不见,我们两人自是好一番叙话。
聊了一会,夏侯楙便招呼我进去,我们两人在前厅分主客安坐,分别讲述了自己的近况,夏侯楙这边倒是没什么特别的,因为都是习以为常的事,可谓是驾轻就熟,其属下都基本可以自行处理了。
而我就说了之前诸葛老大所命之事已经完毕,此次回长安后应该会有很长一段时间停留,而刘禅陛下有意任命我为羽林左监,重建羽林军,若是成事,还望夏侯楙届时鼎力相助。
夏侯楙听了我的近况,当即有点激动起来,拍着胸膛向我保证,到时一定全力相助,不会妨碍我重建如此有历史意义的羽林军,看他的样子,比我还要着紧,看来是知道自己搭上的人没有令自己失望,所以才有此反应了。
此事诸葛老大之前也曾经向我提及过,这也是人之常情,反正对复兴汉室大业也是有利无害,大汉君臣却是乐见其成了,诸葛老大让我也要刻意与夏侯楙保持友谊,勿使夏侯楙有疏离感,毕竟夏侯楙向汉室投诚还是很有政治意义的,将来也能做不少文章。
主要目的已经达成,再与夏侯楙闲聊了两刻钟,在我们谈兴逐减的时候,我就起身告辞,言自己刚回长安,府中还有不少杂务需要安排。
夏侯楙也没有强留我,而是礼送我出去大门处,只是在途中邀请我今晚过府饮宴,既是为我洗尘,亦是有些事需要我给点意见。
咦,这就奇怪了,方才竟然不说,还要留到晚上才询问我,于是我忍不住好奇,就向夏侯楙直接问道有什么事。
夏侯楙也不隐瞒,说是从诸葛老大那边新得了一些新物事,知道乃是由我府中传出来的,所以想问问我的意见,看看他现在府中造的可有什么问题。
哦,原来是此事,估计也就是坎离浴和铁锅之事了,看来诸葛老大果真对夏侯楙甚是用心,未免其产生不必要的想法,连这些琐事也考虑到了。
不过这事其实也是夏侯楙借题发挥,拉近与我的关系而已,毕竟其余众人都是如此按照我传出来的图纸照做的,其他人没有问题的话,夏侯楙这边的肯定也是没问题。
但是夏侯楙既然有心向我,也就是我身后的诸葛老大靠拢的话,我也自然没有理由拒绝,以免让我们现在的友情蒙上不必要的阴影,于是我就爽快地答应下来了。
夏侯楙得到我的应允,满面笑容送我上了马车,约定今晚在府中设宴招待我,我想了一想,正好让夏侯楙多多与我们这方的人接触,便提出多带一人作陪的要求。
夏侯楙就随即问道是谁人,现今蒋琬在上林苑忙着羽林军之事,费祎又不知道从东吴回来没有,那么就只好邀请董允一起赴宴了。
我将心中的人选向夏侯楙说出后,夏侯楙连连点头,表示十分欢迎我们两人一起出席宴会,于是我就放心离去了。
离开太守府回到自己的府邸后,我先是修书一封,派人往董允府中送信,邀请他今晚一起到夏侯楙府中作客,而我则回去书房中,将之前在街亭营寨那边抄写下来的东西,分别放进各抽屉中。
其中对水碓的一些用法当然是重中之重了,毕竟这是关系到骑兵进阶兵种胸甲骑兵最重要的装备——胸甲,只有通过水碓的改造,造出了水力重锤,那么才有希望大量锻造出板甲护胸,从而列装大批骑兵。
第三百二十二章 曹魏出使东吴
收拾好自己行装中各样东西后,再小小眯了一会儿,送信去董允府上的人就来回报了,说董允已经答允此事,而且稍后就会过府与我碰面,然后一起赴宴。
既是如此,我也不敢怠慢,连忙让人准备一下,预先开好门迎客,我则去梳洗一番,稍稍擦身洗面之后,我就预先去到前厅等候。
约莫过了一刻多钟,门口等候的人就来报说,董允已经骑马过来了,于是我就立马出去相迎,我们两人就在前厅到大门的步道上迎上了。
多日不见,我们两个好朋友都是有点激动,难免一轮抱头揽颈,说了好一会别后情形,我就招呼董允到前厅安坐,让人送上茶水。
喝过一盏茶,调整好情绪之后,董允先是恭贺我即将与诸葛小娘成婚,我当即起身向董允施礼,说道还要谢过董允如此大媒。
董允连忙回礼道,区区小事,正是为友应尽之义,何况其与诸葛老大之关系,知道两家既是有意,当时是乐见其成,所谓“君子成人之美”也,不足言谢。
说是这么说,毕竟也是承了董允的情,我就举起案上茶盏,以茶代酒敬上董允一杯,并言过两天当专门设宴,定要向董允致谢一番,正好回来后未与一众好友相聚,届时看看长安城中有哪些好友有闲暇,当延请过府相聚。
说道这里,董允当即应下了,说早就听闻我府中厨子做得一手好菜,而且自我府中传出铁锅这件物事后,应该更是出类拨萃了,正好来尝尝鲜。
我就直接向董允说了,届时欲邀请张苞、夏侯楙、蒋琬、费祎等人,只是不知道蒋琬是否有空,费祎又是否返回长安了。
董允就拍着胸膛说,蒋琬那边他保证请来,其在上林苑负责羽林军之事,已经算是上了轨道,大可以交给手下人暂管一日,也正好向我这个羽林左监汇报一下情况。
至于费祎的话,其还在东吴,归期未定,闻说曹魏那边已经遣使臣出使东吴,似有所图,所以费祎还要留在东吴那边,以静观其变。
想来这也是正常之举,如今汉魏交战,曹魏失利,自然会防范东吴会被我大汉鼓动,出兵襄阳或合肥一线以夺取自己的利益,那么用外交手段稳住东吴也是恰当。
不过如此一来,恐防东吴有变啊,看来还要找机会与诸葛老大好好请教一下此事,只是费祎恐怕要在东吴再多待上一两个月了。
于是我就多口问了一下曹魏此次出使东吴的使臣是谁,费祎回答说是邢贞,哦,就是那个先主刘备领大军讨伐东吴,东吴为稳住曹魏,向曹魏称臣,当时魏主曹丕遣去册封孙权为吴王的那个人。
而这个邢贞,自己不出名,反而因为这次出使东吴被两个名人怼了,才在史书上有一席之地,首先是东吴名相张昭,由于邢贞到达建业城门,孙权到来迎接,邢贞连车都不下,态度傲慢无礼,张昭就斥责说道:“夫礼无不敬,故法无不行。而君敢自尊大,岂以江南寡弱,无方寸之刃故乎”,邢贞听到如此斥责,这才下车与孙权以礼相见。
接着是东吴大将徐盛见此情形,大哭道:“吾等不能奋身舍命,为主并魏吞蜀,乃令主公受人封爵,不亦辱乎!”,其声忿愤,使人不觉动容。
于是邢贞感慨言道:“江东将相如此,非久下人者也。”,也使得曹魏对东吴的评价甚为不俗,认为孙权能统合文武至此,绝对不容小觑,终孙权一生,都不敢欺辱东吴。
曹魏遣邢贞此人出使东吴,想必也是存了其人与东吴亦算有旧,应有事半功倍之效的想法,只是不知道汉吴已经先一步有了密约,如今就看东吴之主孙权会有什么想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