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骁骑悍卒TXT下载骁骑悍卒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骁骑悍卒全文阅读

作者:老枪兵     骁骑悍卒txt下载     骁骑悍卒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三百零一章 各个击破(一)

    侯君集并不知道骁骑军已到了他的左侧,就在他噤声前行之时,忽然一阵马蹄声从左侧响起。当侯君集刚想要大声喊防御之时,一阵疾速的箭羽是扑面而来,当场将唐军们射的是人仰马翻、溃不成军。

    当侯君集好不容易将大军集结到了身边时,罗士信则带着骑兵们是退了开去,让侯君集根本看不清骑兵们的具体位置。

    此时天空中竟下起了小雨,让行进的道路也更加艰难了起来。侯君集不敢让人升起火把,他知道这样做会成为弓弩手们的靶子,因此他在叹息了一声后,也加强了四周的防御。

    而罗士信见自己的目地达到后,也消失在了黑夜之中。当有部将问他为何不趁夜向唐军发起进攻时,罗士信摇了摇头,便说道:“黑夜进攻的变数太大,现在敌我双方都知道对方的存在,所以也肯定会做一些御敌的布署的。若是我军闯进了陷阱之中,岂不会造成不小的伤亡,别忘了我们的兵力本来就比唐军少,为何还要去冒这个险呢。等到天亮以后,咱们继续与他们僵持下去,岂不更好!”

    这时候的部将们完全明白了罗士信的意思,那就是要耗死这些唐军们,并且还让他们片刻得不到安宁。

    果然当唐军安静下来时,骁骑军们又开始了箭羽的袭击,气得侯君集派出大军想要扭转局面时,没成想骁骑军根本不接战。反而依靠骑兵的灵活性,将唐军甩得远远的,让唐军一晚上出动了数次,全都是无功而返。

    当天色渐渐亮起来时,天空中的雨水也停了下来。不过道路却更加泥泞了起来,这给唐军的行军速度更增添了难度。

    就在侯君集下令并继续前行时,罗士信率领的骑兵们又出现在了唐军的左侧,依然是箭羽的袭击,让侯君集不得不又摆开了阵势,并抵挡着骁骑军的进攻。

    而罗士信并没有急于求成,反而不紧不慢地与唐军纠缠着,把唐军弄得是疲惫不堪。此时的侯君集已经明白了骁骑军的用意,只见他派出了数十骑前往乾县,并寻求乾县中的唐军来接应他们。

    可这数十骑刚派出去没多久,就遭到了骁骑军的猎杀。虽然仍有漏网之鱼,但罗士信并不紧张,因为他知道乾县里并没有多少唐军。

    正如罗士信所猜测的那样,整个乾县县城里只有五百守军。当乾县县令接到了侯君集的求援信时,不得不咬牙派出了三百人的队伍去接应侯君集的大军。

    可惜这三百人才刚出乾县十几里,就遭到了数百骁骑军的袭击,当场将唐军是杀得大败而溃。而骁骑军也趁势强攻了乾县,好在城中还有两百多守军,这才堪堪挡住了骁骑军的进攻。

    而没有了接应的援军后,侯君集不得不冒着箭羽朝乾县跑去。不过这一路上的袭杀,也至少造成了数千人的伤亡,把侯君集气得是咬牙切齿。

    眼看离乾县越来越近时,没成想前方竟又出现了一支骑兵,其人数竟有万余,这可把侯君集给吓得不轻。

    当他看清前方那支骑兵所打出的旗号时,心里不由得是哀叹了一声“完了”,前有猛虎后有群狼,哪里还有他们的容身之地。

    原来前方出现的兵马竟是薛万均所率领的大军,当初他从长安城下撤出来时,只比萧墨宸他们晚了三天。就在他与李靖打过招呼,准备继续追上萧墨宸的大军时,没曾想萧墨宸却给他下达了指令,让他率军去拦截侯君集的大军,因此他才会出现在这里,并与罗士信一起,前后夹击了侯君集的大军。

    这一次骁骑军们可没有手软,一万五的骑兵,对上不到两万人马的步兵,这一场仗打得毫无悬念,唐军完败在了骁骑军之手。

    而罗士信也对上了侯君集,两人在厮杀了数十个回合后,罗士信凭着他那天生神力的本事,将侯君集是斩落马下,至此这支唐军的援兵并被罗士信和薛万均消灭在了乾县城下。

    当万余骑兵出现在了乾县城下时,乾县的县令早已接到了唐军惨败的消息。近两万大军都败在了骁骑军的手中,他手里仅剩下的两百余人又哪里会是骁骑军的对手,因此他不得不选择了开城投降。

    而罗士信等人也没有杀他,只是将乾县给占领了下来。当罗士信与薛万均继续率军北上时,萧墨宸所率领的五万铁骑也出现在了新平城下。

    不过这时候的他已经知道李世民逃去了定安城,所以他轻蔑地看了看新平城的城头,然后率军绕过了城池,并继续朝定安城赶去。

    萧墨宸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李世民。只要拿下了李世民,所有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所以萧墨宸才没有将这些城里的守军是放在眼里。

    也正如萧墨宸所想的那样,城墙上的守军们在见到骁骑军时,脸上无不露出了惊惧的表情出来。当看到骁骑军绕城而过时,悬着的心这才放松了下来。

    他们可没想过要出城去拦截骁骑大军,这跟送死没什么区别,所以见到骁骑军离开时,反而是松了一口气下来。

    而守将们也同样如此,城中的守军本就不多,哪里敢出城与骁骑军一战。当初李世民赶往定安城时,可是带走了大批的唐军,而新平城中只留下了不到三千兵力,因此他们也只能目送着骁骑军的离开。

    而就在萧墨宸率大军赶往定安城时,罗士信与薛万均也快速追上了萧墨宸的大军。当萧墨宸得知他们已全歼了侯君集的大军时,不由得是哈哈大笑地说道:“李世民,你已是穷途末路,这次本王看你还往哪里逃。”

    当萧墨宸又得知徐世勣在安定郡设下了伏兵时,立刻传令道:“令单雄信等人拿下安定郡,然后再率军来定安城与本王会合。同时令徐世勣等人拿下武功县,并与长安城下的李靖等人会合。长安城虽然没有重兵把守,但本王料定那李渊绝不会俯首称臣的,所以攻打长安必会成为一场艰难的攻坚战。”

第三百零二章 各个击破(二)

    当初徐世勣给萧墨宸报信的时候,萧墨宸就已猜到了李氏父子在打什么主意,因此才果断地下令给了薛万均,并让他率军拦截了从武功县城中跑出来的唐军。

    而现在援军已覆灭,不管是长安城还是定安城都已成了一座孤城。而李氏父子也绝不是那种坐以待毙之人,他们必会发起疯狂的反抗,这也更增添了攻城战的难度,所以萧墨宸才要将大军集结到一起。

    就在萧墨宸加快行军的速度时,梁师都率领的大军也赶到了弘化郡,只要过了弘化郡便可进入北地郡的地界了。

    此时的梁师都不仅在朔方集结了三万大军,同时他还在延安郡和弘化郡抽调了近两万人马,并组成了一个五万大军的队伍朝北地郡赶去。

    而这时候的萧墨宸已赶到了定安城下,只见定安城墙上早已站满了唐军。由于萧墨宸所率领的大军都是骑兵,所以他们并没有携带攻城的器械。

    此时的萧墨宸来到了城下后,看了看城墙上的唐军,他知道定安城中至少有五万大军,这也是李世民最后的底蕴。

    萧墨宸并没想过要攻打定安城,他只是想把李世民等人困在城中。等到他的援军到来之后,在集结兵力攻打定安城也不迟。

    不过在围困唐军之时,萧墨宸也不介意打击一下唐军的士气。只见他站在城下并大声地喊道:“李世民,可出来与本王一叙。”

    听到萧墨宸的喊话声后,李世民从容不迫地站了出来,说道:“朕在此,不知汉王有何指教?”

    “李世民,一别经年,你可是苍老了不少。当初在碛口村见到你时,可是意气风发,而现在却少了当年的风采。”

    当初在碛口村一战,由于李世民的轻敌,所以才惨败在了萧墨宸的手上。现在听到萧墨宸提起当年之事时,李世民咬了咬牙,便说道:“当年朕确实小看了你,才会被你逼到如此这般的境地。早知如此,当初就该集结大军彻底的铲除掉你。”

    听到李世民那后悔不已的语气,萧墨宸是一点不生气,反而还乐呵呵地说道:“李世民,不是本王小瞧了你们李唐,就算当初你们李家父子集结再多的兵力,也奈何不了本王,因为本王比你们更得民心,也更有战斗力。

    而你们李氏只不过是鲜卑人的后裔,又凭什么与我汉人争夺天下。天时、地利、人和都站在本王这一边,你又凭什么想要霸占我汉人的江山。

    现在你已被本王困在了城中,看在你还有几分执政的能力,所以本王可以免你一死。只要你开城投降,以前的事情本王概不追究,这也是本王给你最后一次活命的机会。”

    听到萧墨宸的话时,李世民已被气得是全身发抖。他感觉萧墨宸是在故意羞辱他,所以他怒气冲冲地就说道:“萧墨宸,你死了这条心吧,朕就算是死也绝不会向你屈服的。”

    看着李世民那咬牙切齿的样子,萧墨宸摇了摇头,道:“李世民,你太自私了,为了自己的权欲竟要带上这么多人陪你一起送死,难道你的良心不会痛吗?对了,本王忘了告诉你,你等的援军已经来不了了,因为他们已被本王歼灭。”说着萧墨宸一挥手,就见罗士信提着侯君集的人头就来到了城墙下。

    当李世民在见到侯君集的人头时,一口鲜血就喷了出来,吓得他身边的侍卫们连忙上前就扶住了他。

    而这时的李世民缓缓地睁开眼后,就说道:“不可放任何人出城,大军交由刘师立来指挥,长孙无忌为军中司马,代朕驻守城防。”

    李世民在说完这番话后,便被人是搀扶了下去。而侯君集的死,也预示着他们又少了一路援军。看着李世民那苍白的脸色,众将们无不感到了担忧。

    而这时的长孙无忌不得不站出来,为将士们打气道:“诸位将士不必担忧,虽然我军受到了重创,但也不是没有翻身的机会。我们还有更多的援军正朝这里赶来,到时定能围剿骁骑军,并将那叛贼萧墨宸是生擒活捉过来。”

    长孙无忌并没有透露是哪路援军,而刘师立等众将则知道是大梁国的兵马,因此也开始安抚起了城墙上的士卒来。

    看着李世民口吐鲜血后,萧墨宸知道自己的目地达到了,因此也让将士们是安营扎寨了起来。就在萧墨宸等着大军来与他会合时,忽然有侍卫来禀报说;定安城中射出了一封书信,并请王爷亲启。

    当萧墨宸接过这封书信后,才知道是千机殿的人发射出来的。看来千机殿的细作已经混进了定安城,所以才会在这时候给他通风报信。

    当萧墨宸仔细看过了这封书信后,不由得是紧锁眉头并沉思了起来。信中的内容很简单,其意思就是唐军不止一路援军,他们还留了后手。至于是哪路援军会赶到北地郡,此事还有待查询。

    看着这书信的内容,萧墨宸仿佛想到了什么。只见他将众将们召集到一起后,也将书信的内容是告诉给了大家,并让大家仔细想想;还有哪路人马会来救援这里的唐军。

    众将们在听了萧墨宸的话后,果然是议论纷纷了起来。甚至还有人找来了地图,并对地图上的标识做了一番分析,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梁师都,大梁国的援军。

    见众将们在找出了答案后,萧墨宸也赞许地点了点头,说道:“现在唯一能救李世民的援军,也只有梁师都的大梁军了。而梁师都的地盘又紧靠北地郡,若本王没猜错的话,那李世民早就派人去联系了梁师都,所以他们才会加强定安城的城防,并以守代攻。

    当初本王平定了东突厥时,那梁师都也曾来信愿归附我新汉。可这家伙竟在信中提到要保留他的大梁国,当即就被本王否定了下来。其实本王根本看不上这家伙,这家伙坏事做尽,本王迟早会将他彻底剿灭的。”

第三百零三章 各个击破(三)

    众将们在听了萧墨宸的话后,是纷纷请战,要剿灭大梁国的援军。而萧墨宸则派出了大批的斥候,去探查大梁国援军的动向。只要发现了这支援军的踪迹,他便会立刻起兵截杀这支援军。

    就在萧墨宸等着斥候们的消息时,梁师都率领的五万大军已经来到了弘化郡的首府庆阳城中。当他得知萧墨宸已到了定安城下时,立刻就询问对方带了多少兵力。

    当斥候禀报对方有数万骑兵时,梁师都的脸色就有些犹豫不决了起来。他这里才五万步兵,而对方竟有数万铁骑,这仗可怎么打。骁骑军的实力可是不弱于突厥人的,就更不用说他这些参差不齐的大梁兵了。

    看着梁师都那阴晴不定的表情,一旁的宇文歆顿时就有些紧张了起来。现在李世民可是正等着他去救援,要是梁师都打了退堂鼓,那自己的一番心血岂不就要前功尽弃。

    此时的宇文歆在想明白这利害关系后,不由得就对梁师都说道:“梁王,那萧墨宸并不知道我们两家已结为了盟友,此刻出兵正好可以打他个措手不及。某已派人联系了陛下,而我定安城中同样有数万大军,到时咱们里应外合,定能一举歼灭萧墨宸的大军。”

    宇文歆的话确实让梁师都有了一丝心动,而宇文歆又趁热打铁地说道:“梁王,我们完全可以出其不意地杀入骁骑军的大营,一旦引燃了营中的火势,我唐军也必会杀出城外,到时咱们两军便可前后夹击骁骑军的大营,而那萧墨宸也必会成为我们的瓮中之鳖。若是真能擒住这逆贼,那新汉的江山和财富岂不就能垂手可得。”

    听到宇文歆的话时,梁师都的眼睛不由得就亮了起来。只见他在屋子里来回地转了几圈后,最后一拍桌子就说道:“好,本王干了,只要能抓到逆贼萧墨宸,付出再大的代价也是值得的。”

    很快梁师都点齐兵马就朝北地郡杀了过来,而大梁军的出征并没有瞒过骁骑军的斥候们。当他们一人双骑地跑回了骁骑军大营时,萧墨宸也立马是接到了消息。

    当他得知大梁军已出了庆阳城时,立刻召来众将并说道:“梁师都已率军前往了北地,按时间推算,此刻应该到了合水县一带,过不了几日便可抵达北地郡了。”

    听到萧墨宸的话后,众将们又开始请战了起来。而萧墨宸指着地图上的标识就说道:“这里是马莲河,一直贯通到了定安境内。想要进入定安城,这马莲河也是大梁军的必经之路。本王会在马莲河的对岸设下伏兵,一旦大梁军渡河成功,就是我们出击之时。”

    “王爷,这马莲河贯通了整个北地郡,可知大梁军会在哪里渡河吗?”

    听到薛万均的询问,萧墨宸点了点头,说道:“从合水县过境必会抵达襄乐城,而襄乐城至今还掌握在唐军的手里。虽然城中的守军不足千人,但也算是一座大城。

    而大梁军在过境之后,肯定会联系襄乐城里的唐军,并等着他们的接应。若是襄乐城有示警传出,大梁军必会改道去下一个渡口登岸,因此襄乐城绝不可攻取。”

    听萧墨宸这么一说,众将们立刻就猜到王爷这是要吞下整个大梁军来啊。而这时的尉迟恭也站了出来,说道:“王爷,若是大梁军不靠岸,而是一直乘船并抵达定安城下又该如何呢?”

    “不会的,大梁国根本就没有这么多的船只,而且马莲河也并不宽广,数十艘小船绑在一起,就能架起一座浮桥来了,所以大梁军绝不会乘船抵达定安城下的。唯有在襄乐城的附近登岸后,便可快速抵达定安城下了。

    对了,本王若是没猜错的话,那梁师都肯定会以为本王并不知道他与李唐结盟的事情,所以他在快速抵达定安城的同时,也想打我们一个措手不及。到时再加上定安城内的唐军,便可形成两面夹击之势。若本王一直被他们蒙在鼓里的话,说不定还真会中了他们的奸计。”

    接下来萧墨宸做出了一系列的布署,而众将们在接到指令后,也是兴奋而去。当晚五万骁骑军悄然地就离开了大营,并朝襄乐城的方向而去。

    此刻他们并不是去攻打襄乐城,而是准备在襄乐城的左近奇袭梁师都的大军。同时萧墨宸也留下了一万铁骑驻守大营,并随时监视着定安城内的动静。

    留下的主将是薛万均,他依照萧墨宸的布署,依然将整座大营布置的是人声鼎沸,看上去就像是满员一样。

    当李世民巡视城防之时,也是仔细看了城外的骁骑军大营,虽然看不出什么来,但李世民总感觉有哪里不对,但一时半会儿又说不上来,只能派出探马继续监视骁骑军的大营。

    当时间又过去了两天,李世民再次站到了城墙上时,忽然看到骁骑军大营的炊烟比以前少了许多时,李世民仿佛想到了什么。只见他眼前一黑,差点又晕了过去。

    就在众人手忙脚乱地救醒了他时,李世民睁开了眼就大声说道:“大梁军到了哪里,是否已过了弘化郡。快快派探马去通知他们,谨防骁骑军的偷袭。”

    当李世民在说完这番话时,身边的人无不是面面相觑。最后还是长孙无忌反应了过来,说道:“陛下,你的意思是说,骁骑军已经知道了我们与大梁国结盟之事,并且也知道了梁师都会来救援我们,所以他已派出了兵马想要拦截梁师都的大军。”

    听到长孙无忌的话时,李世民痛苦地点了点头,道:“辅机,你也随朕统兵了多年,增兵减灶之计你也该听说过。而今日朕巡视城防时,却发现骁骑军的大营少了许多的炊烟,若朕没猜错的话,那萧墨宸定是想到了梁师都这路援军,所以才故意留下了一少部分兵力在大营中,其目的就是想迷惑我等的判断。

    两日前,朕就已经发现了不对。虽然骁骑军大营依然是旌旗招展、人吼马嘶,但在气势上却是差强人意。今日一见他们营中的炊烟时,顿时就让朕明白了过来,所以朕才要派快马去通知梁师都,让他谨防骁骑军的突袭。”

第三百零四章 各个击破(四)

    就在李世民说完了这番话时,所有人都瞬间明白了过来。正如李世民所说的那样,增兵减灶之计在平时用得,唯有在这里用不到,因为骁骑军在围城,这样的手段根本没有什么效果。现在已证明骁骑军确实出兵了,而且矛头就是指向了梁师都的大梁军。

    难怪李世民会气急攻心,大梁军可是他们唯一的希望啊。众人在明白事情的严重性后,也立刻派出了快骑去给梁师都报信,让他千万不要中了骁骑军的埋伏。

    同时大家也在集思广益,看看如何才能化解这场危机。当有人提议去进攻骁骑军的大营时,李世民摇了摇头,便说道:“骁骑大营里至少还留下了上万人马,而且他们又是骑兵。只要咱们一打开城门,他们立马就会得到消息,到时我们两条腿又如何跑得过他们四条腿。

    还有一旦出了城,必会受到他们的纠缠,到时不仅会损兵折将,还未必能打败骁骑军。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将计就计,让城外的骁骑军自以为我们已经中了他们的声东击西之计。然后再派出大军去接应梁师都的援军,一旦在路上遇到了他们两军作战,我们也正好可以两面夹击骁骑大军。”

    “陛下,不知梁师都他们会在哪里登岸,若是寻不到地方,那咱们岂不要白跑一趟。”

    听到兵曹参军杜淹的询问,李世民立马就回答道:“朕已经与梁师都说好了,他会在襄乐城的附近登岸。到时襄乐城的唐军也会去接应他们,所以我们只需要赶往襄乐城附近就行。”

    听了李世民的回答后,众人也不再迟疑,立刻点齐三万大军就出了西城门。而唐军的出行并没有瞒过骁骑军的探子,当薛万均在得知此事后,不由得是哈哈一笑,道:“果然不出王爷所料,那李世民还真的出兵去救援梁师都了。这样也好,缩在城里咱们奈何不了他们,可要是出了城,就休想再回来。

    来人,传令各营,做好出兵的准备。一旦有唐军败退而回,立刻就展开围杀,决不允许放一名唐军跑回了定安城。”

    而就在李世民亲自领军前往襄乐城时,萧墨宸所率领的大军早已来到了襄乐城的左近。据斥候传回的消息,襄乐城中确实有唐军出了城门,并一直守在了五十里处的一个渡口岸边。

    当萧墨宸在得到这消息时,立刻率军绕过了襄乐城,并距离那处渡口还有二十里时,便将大军隐藏在了一处山坳间里。

    他知道用不了多久大梁军就会开到渡口处,所以他又加派了斥候,并让他们监视着那些唐军和对岸的一举一动。

    果然在等待了一个晚上后,就有斥候来禀报说;对岸出现了大批人马,而唐军们也早已在马莲河上架起了两座浮桥。

    在得到了准确情报后,萧墨宸立刻下令,只等大梁军一过河,就立刻出兵袭击大梁军的兵马。而此时的梁师都也确实率军来到了襄乐城的对岸,当他看到河面上架起的两座浮桥后,这才满意地点了点头,说道:“看来那萧墨宸果然没有发现我军的动向,否则这里就不会架起两座浮桥来了。”

    听到梁师都的话后,一旁的宇文歆也同样点着头说道:“那萧墨宸做梦也不会想到梁王会出兵攻打他的大营,到时你我两家在攻占了他的大营后,必能生擒活捉此逆贼。”

    “哼,这萧墨宸也不过是浪得虚名之辈,到时看本王如何羞辱于他。”说着梁师都一挥手,便让大军上了浮桥。

    梁师都对萧墨宸可没有什么好感,当初要不是看到萧墨宸势大,他也不会委曲求全地想要依附在萧墨宸的麾下了。

    可是那萧墨宸并不领情,反而还训斥了他派去的使者,并且让他无条件的归降,这怎能不让梁师都是怀恨在心。

    本以为自己会一直缩在朔方,没曾想老天竟给了他一次逆转的机会,所以梁师都的野心也瞬间就膨胀了起来。

    经过数个时辰的渡河,五万大军也已基本通过了浮桥。就在梁师都与他的亲卫们也踏上了浮桥之时,忽然远处扬起了大片的尘土。

    同时一阵阵的马蹄声也惊得大梁军们是头皮发麻,当骑兵越来越近,并终于看清是骁骑军的铁骑时,数万大梁军们顿时就陷入了惊慌失措之中。

    此时就连梁师都与宇文歆等人也惊得是目瞪口呆,他们万万没想到骁骑军会出现在这里。就在梁师都大声喊着御敌时,由尉迟恭和秦用率领的骑兵们已经冲入了大梁军的阵营。只见他一排排的马槊及横刀,杀得大梁军们毫无还手之力。

    骑兵的冲击力又岂是这些步兵们能比拟的,再加上大梁军的人马参差不齐,毫无军纪可言,简直就是一群乌合之众。若是打顺风仗还好说,可一旦遇上了强军,这些大梁军们哪里还顾得上别人,率先就朝浮桥上是冲了过去。

    而此时的骁骑军们依然在渡口处是横冲直撞,将一些顽抗之敌纷纷斩杀在了当场。就算还没有死的也纷纷跑上了浮桥,使得整座浮桥也是晃荡不已。

    特别是一些凶残的大梁兵们,眼看骁骑军就快要杀过来时,他们竟然调转了枪头,将拦路的袍泽们是砍翻在了地上。同时冲上了浮桥的大梁兵们,为了摆脱掉骁骑军的斩杀,竟不顾自己人的安危,纷纷朝对岸是冲了过去。

    而这一路上不知有多少大梁兵们被挤下了浮桥,最终葬身在了河底。同时互相推挤、踩踏的事件也频频发生,搞得整个渡口到处是一片凄惨的场面。

    而这时的梁师都早已逃回到了对岸,看着自己的人马不停地倒在骁骑军的刀下时,他终于忍不住对宇文歆是怒吼道:“宇文歆,你不是说骁骑军并不知道你我两家的结盟吗?为什么他们的大军会出现在这里,而你们唐军却迟迟没有赶到?”

第三百零五章 各个击破(五)

    梁师都的怒吼声,吓得宇文歆是不知所措。他哪里知道骁骑军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而且还正好赶上了他们渡河之时,这分明就是骁骑军的阴谋。他们一定早就知道了大梁军的到来,所以才提前在这里设下了埋伏。

    至于唐军为什么还没有赶来,恐怕也没有料到骁骑军会出现在这里。其实宇文歆心里并不想让唐军卷入到这场战争中来,因为骁骑军实在是太强势了,就算唐军在勇猛,拼到最后吃亏的依然是唐军,所以不赶来这里才能更好的保存实力。

    而梁师都见宇文歆不说话,更是气得拔出宝剑就刺向了宇文歆。而宇文歆根本没料到梁师都会对他动手,在猝不及防之下,梁师都手中的利剑就刺进了他的胸膛,当场将宇文歆是刺死在了马背上。

    看着宇文歆一头栽下了马背后,梁师都不得已只好收拢残兵并朝弘化郡的方向逃去。不过在逃跑前,梁师都还让人毁去了浮桥,以免被骁骑军给追了上来。

    而浮桥一毁,也使更多的大梁军们陷入了绝望之中。好在骁骑军们并未大开杀戒,凡投降的大梁军们便可免去一死。

    就在大梁军们纷纷跪地请降之时,李世民所率领的三万大军,也已来到了襄乐城的地界。就在他继续朝渡口处赶去时,他派出的快骑是一身血渍地跑了回来,并向他禀报道:“启禀陛下,大事不好。骁骑军已率先袭击了渡口上的大梁军,而大梁军在措不及防之下,是死伤惨重。

    现在那梁王梁师都已逃向了弘化郡,而余下的大梁军们在走投无路之下,也纷纷投降了骁骑军。现在渡口处已被骁骑军攻占,而大梁军们不是死就是降。”

    当李世民在听到这名快骑的禀报后,便知道自己来晚了一步,于是他立马下令快速返回定安城。可就在唐军调转马头,刚要撤回定安城时,忽然身后传来了阵阵的马蹄声,很快一队队的骁骑骑兵就出现在了他们的眼前。

    而当先一人正是汉王萧墨宸,原来萧墨宸早就算到李世民会来援救梁师都的大梁军,所以他便将人马分为了两队。一队由尉迟恭和秦用率领,共三万铁骑袭击梁师都的大梁军。而另一队人马则由他亲自率领,并与薛万彻、罗士信一起等着李世民的自投罗网。

    果然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让他等到了机会,所以他便亲自率队杀向了李世民的大军。而这时的李世民也同样看到了萧墨宸,只见他咬了咬牙,并当机立断地就说道:“现在撤回定安城已经来不及了,快随朕撤往襄乐城。

    屈突盖、屈突寿,朕命你二人率五千精兵,阻挡骁骑军的进攻。只要能挡住一个时辰,便可撤往襄乐城,到时朕会派兵来接应你们的。”

    屈突盖是屈突通的兄弟,而屈突寿则是屈突通的长子。两叔侄都有一身不俗的武艺,所以李世民才留下他们二人为大军断后。

    而屈突盖和屈突寿接到命令后,没有丝毫迟疑,立刻率领五千唐军就挡在了大道的中央处。看着李世民要跑,萧墨宸哪里肯放过,只见他一抬手中的“耀星奔雷槊”,就朝屈突盖等人是冲杀了过去。

    屈突盖临危不惧,一边沉着地指挥弓弩手们放箭,一边又摆开了阵势并阻挡骁骑军的进攻。而萧墨宸也摆出了雁形方阵,以自己为头雁,两翼则交给了罗士信和薛万彻,并横向地就冲杀了过来。

    当萧墨宸在挑飞了射来的箭羽时,大军已快冲到了唐军的阵前。这时候就听萧墨宸怒吼了一声,手中的奔雷槊就砸在了盾墙上,当场将面前的唐军给砸飞了出去。

    同时萧墨宸坐下的宝马良驹也趁势冲进了人群中,将近身的唐军们是直接就撞出了数米远的距离。而这时候的萧墨宸同样没有歇着,只见他挥舞着手中的奔雷槊,就将冲上前的唐军们是一一斩杀在了地上。

    而这时候的罗士信与薛万彻也冲进了唐军的阵营里,两人如同猛虎下山一般,在阵营中是横冲直撞,而在他们的面前也根本没有一合之将。

    当萧墨宸在对上了屈突盖时,并未认出此人是谁,但看到他的长相和面容时,也猜到了几分。既然此人是李世民的心腹,那就没必要再留下,所以萧墨宸没有过多的与他纠缠,而是直接用上了周法尚曾教他的绝技“星辰”,并轻松地就化解掉了屈突盖的攻势。

    紧跟着第二式“袭风”,就直刺屈突盖的咽喉。而屈突盖根本没料到萧墨宸的武技竟如此厉害,就在他刚想要躲过这招时,萧墨宸竟冷笑了一声,第三式“雷霆灭”就罩向了屈突盖的全身。

    而屈突盖哪里见过如此厉害的招式,在躲闪不及的情况下,竟被萧墨宸刺穿了胸膛,并一头就栽下了马背。

    在做掉了屈突盖后,萧墨宸的攻势也更加凶猛了起来,凡是拦路的唐军都纷纷倒在了他的槊下,吓得其他的唐军们根本不敢靠近萧墨宸的身旁。

    而这时候的罗士信也一枪干掉了屈突寿,使得阵营中的唐军们彻底大乱了起来。而萧墨宸哪里还顾得上这些唐军,只见他一挥手,又继续率军朝李世民撤离的方向是追了上去。

    而此刻的李世民并没有跑出多远,毕竟他所带领的唐军大多为步兵,哪里跑得过骁骑军的铁骑。而萧墨宸等人又太过凶猛,断后的唐军连半个时辰都不到就败下了阵来,这也使李世民生出了一丝惊惧之心来。

    眼看骁骑军越追越近,李世民不得已又留下了李神通之子李道彦为其断后。可李道彦的武技还不如屈突盖叔侄,所以同样没阻拦多久就大败而溃,而李道彦也死在了薛万彻的刀下。

    此刻李世民离襄乐城还有数十里的距离,当长史于志宁提议抛下步兵,只带骑兵逃往襄乐城时,李世民在万般无奈之下,也只能是应允了此事。

第三百零六章 最后的疯狂

    就在李世民抛下自己的步兵,只带着五千“玄甲骑兵”逃往了襄乐城时,那留下断后的万余唐军们,哪里挡得住骁骑军的进攻,是一击而溃地就败下了阵来。

    此时的萧墨宸哪里顾得上这些四散而溃的唐军,他主要的目标就是李世民,所以一见自己的大军击溃了这些唐军后,立刻又马不停蹄地朝李世民逃走的方向是追了上去。

    而此刻的李世民离襄乐城还有十余里的距离,眼看襄乐城的影子已出现在视野中时,李世民心里也不由得是松了一口气。

    只要躲进了襄乐城,那萧墨宸就休想在奈何与他。不过一想到自己的身边已无大将和兵力时,李世民的脸色也变得越发难看了起来。而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那汉王萧墨宸。

    现在李世民一想到这个名字时,就气得是咬牙切齿。就在他们离襄乐城越来越近时,忽然前方又冲出来一支骑兵,而领头之人竟是萧墨宸手下的大将尉迟敬德。

    原来尉迟敬德在得到斥候的禀报后,立刻就率自己的“破军精骑”是赶了过来,并刚好就拦截到了李世民的主力。

    当两支精骑终于撞到了一起时,那争斗的场面也是尤为激烈。一方为李世民的精锐“玄甲骑兵”,而另一方则是萧墨宸手中的精骑“破军骑兵”,所以这两方人马遇到一起时,可算得上是针尖对上了麦芒。

    “玄甲骑兵”不愧为唐军中的精锐,厮杀起来竟不在“破军精骑”之下。好在“破军精骑”的主将乃是有猛将之称的尉迟恭,这才堪堪拦住了玄甲骑兵的进攻。

    就在双方人马死命拼杀之时,随后追来的萧墨宸与罗士信等人也加入了战斗,这一下就彻底压制住了玄甲骑兵的气势。

    不管李世民如何指挥战斗,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他也只能是束手无策。而这时候的萧墨宸已经盯上了李世民,只见他在扫清了面前的障碍后,就直接朝李世民站立的位置是冲了过去。

    而此刻玄甲骑兵已把李世民保护在了中央,并边打边退地朝襄乐城撤去。萧墨宸看出了其中的缘由,立刻下令尉迟恭堵住玄甲骑兵的退路,然后又令罗士信和薛万彻各率五千骑兵进攻玄甲军的两侧,并将他们团团围在了襄乐城城下,并让其进不能进、而退也不能退。

    当李世民见自己的骑兵被骁骑军团团包围后,也立即下令只攻前方的敌军,只要冲出一条血路便是成功。

    同时李世民还派出快骑,命令襄乐城的唐军出城增援。而襄乐城守将在接到李世民的命令后,不敢迟疑,立刻将城里仅存的两千人马分出去了一大半。

    当襄乐城的唐军冲出城门之时,一直守在城门边上的秦用立刻率领骑兵就朝唐军是冲杀了过去,吓得那些唐军们不知是进还是退。

    而就在他们迟疑之时,秦用率先冲上了吊桥,只见他用手里的大锤在击碎了吊桥的锁链后,就直接朝城中冲去。而襄乐城的守将一见有骁骑军冲进了城门时,吓得连忙命弓弩手放箭,想要阻挡骁骑军的进攻。

    可这时候秦用已经进到了城中,手中的大锤也舞得是水泼不进,并很快就冲到了弓弩手的面前,并将弓弩手的阵营砸的是七零八落。而紧随其后的骑兵们,也同样冲了进来,很快就将襄乐城中的唐军杀得是四散而溃,就连那名守将也死在了秦用的锤下。

    当秦用再拿下了襄乐城时,又率领数千骑兵是冲出了城门,并向玄甲骑兵是冲杀了过去,使得玄甲骑兵在重重包围之下,是死伤惨重。就连李世民的后背也不知何时中了一箭流矢,好在他的铠甲挡住了流矢的冲力,因此也受了一点轻微的伤势。

    看着身边的玄甲骑兵们不断倒在骁骑军的刀下,使得李世民也彻底的疯狂了起来。只见他手持马槊,并不断地将骁骑军是挑落马下,气得萧墨宸一拍坐下的良驹,就朝李世民是冲杀了过去。

    当两位主帅狭路相逢之时,萧墨宸一抬手中的“耀星奔雷槊”就说道:“李世民,本王最后给你一次机会,只要你放下武器投降,本王将既往不咎。别为了一时的面子,而误了你的性命。想想你的家人和你的族人,若是你不在了,他们也不可能独活。”

    此时的萧墨宸还真不忍心杀了李世民,他知道李世民的丰功伟绩,若不是自己穿越而来,这天下迟早也是李家的,所以他还是想劝李世民投降,并成为自己的助力。

    可李世民哪里肯屈服在萧墨宸的帐下,只见他一咬牙便说道:“朕驰骋沙场多年,未曾如今日这般败得惨烈。萧墨宸,你休要再劝,朕是绝不会向你投降的。我大唐只有战死的帝王,绝没有投降的李世民。”说着李世民手持马槊就朝萧墨宸是直刺了过去。

    而萧墨宸在架住了李世民的攻势后,只是冷冷地看了他一眼,道:“好,既然你不肯降,那本王就成全你,到时本王会将你的遗体送回长安城的。”说着萧墨宸一用力,在荡开了李世民的攻势后,也趁势朝李世民是斩杀了过去,很快两人就在襄乐城下是战成了一团。

    说起来李世民的武艺也并不弱,可惜他遇上的对手也同样是一位强者。加上萧墨宸的太极枪法,很快就让李世民陷入了左支右绌之中。

    当两人在战了数十个回合后,萧墨宸一记“星辰”绝技,就打掉了李世民的头盔。而李世民在大惊之下,刚想要做出反击时,没成想萧墨宸的速度比他更快,又是一记“袭风”就直刺他的咽喉。

    当李世民侧身刚躲过了这招时,忽然眼前寒光一闪,自己的前胸处竟多出了一个窟窿出来。而此时的萧墨宸早已错马而过,并未再回头望李世民一眼。

    刚才的那招撒手锏就是“雷霆灭”,他知道李世民中招后,会命不久矣,因此他在等着李世民的坠落。

第三百零七章 忠勇之士

    很快鲜血就从李世民的手指缝中是流了出来,而李世民一边捂着胸口,一边对萧墨宸说道:“萧墨宸,朕败了,以后这天下也尽归你新汉之手。不过在朕离去之前,恳请你放过那些唐军,若是他们愿意卸甲归田、并隐居山林者,还请你随了他们的心愿吧。”

    听到李世民的话后,萧墨宸默默地点了点头,道:“放心的去吧,本王答应你的请求,会放过这些勇士的。”

    萧墨宸的承诺让李世民是含笑九泉,而李世民的死也让那些玄甲骑兵们是悲痛欲绝。尤其是于志宁、苏世长等人,无不举剑是自刎当场。而剩下来的千余玄甲骑兵,也同样如此。

    看着这堆积如山的尸体,萧墨宸忍不住是叹息道:“都是一群忠勇之士,将他们都厚葬了吧。”至于李世民的遗体,萧墨宸打算带回定安城以及长安城等地。

    当尉迟恭等人在处理完尸体后,萧墨宸坐在襄乐城中对众人说道:“传本王命令,令单雄信等人拿下陇西及陇右诸郡。而尉迟恭、秦用听令,本王令你二人,率一万骑兵攻弘化、延安、朔方、雕阴等诸郡,将梁师都的地盘彻底抢占过来。

    同时抓获的三万余大梁军也编入你们的队伍,让他们去攻城拔寨,凡不服从命令者,一律格杀勿论。其余人等随本王回定安城,等解决了定安城里的唐军后,在前往长安城下,希望李靖他们能拿下长安城才是。”

    萧墨宸的命令一经发出,所有人立刻就准备了起来。而萧墨宸在襄乐城呆了两天后,并带着李世民的灵柩就前往了定安城下。

    此时李世民战死的消息已经传到了定安城里,那长孙皇后在得知此消息后,竟自尽在了内院之中。当长孙无忌赶到时,已经是晚了一步,他不由得在长叹了一声后,就对刘师立等人说道:“李唐大势已去,诸位不必在守护城池,还是各自归去的好。

    萧墨宸虽然是我等的大敌,但好在此人并不滥杀无辜,我相信只要无人反对于他,他也不会对诸位痛下杀手的。当然,若是诸位想依附在萧墨宸的麾下,我相信他也会知人善用的。人各有志,某也就不规劝诸位了。”

    长孙无忌在说完这番话后,立刻让人准备好棺木,并亲手将自己的妹妹是放了进去。而至于李世民的子嗣,长孙无忌也带在了身边。

    当有人问长孙无忌有何打算时,长孙无忌抬头望了望天,道:“一切都已命中注定,等某收敛了陛下的遗体后,会亲自去骁骑营中向萧墨宸请罪。”

    听了长孙无忌的话后,众人脸上无不露出悲痛之色来。当萧墨宸终于赶到了定安城下时,长孙无忌立刻派出使者,并请求萧墨宸归还李世民的遗体,同时他们也愿开城投降骁骑军。

    现在李唐的主心骨已经没有了,再战下去已没有了任何意义,因此长孙无忌才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而萧墨宸也同意了长孙无忌的请求,并派人扶着李世民的灵柩就送入了城中。当长孙无忌等人在见到李世民的灵柩时,无不是悲痛欲绝。当长孙无忌亲自为李世民操办丧事时,骁骑军也驻进了定安城中。

    当骁骑军在接管了城防以后,对城中的百姓们也是秋毫不犯。就连那些唐军们,只要放下了武器投降,都可免去一死。

    而此时的萧墨宸并没有去打扰李世民的丧事,同时他依然住在城外的军营之中,而城中的接防则交给了薛万均和薛万彻两兄弟。

    当头七一过,长孙无忌是自缚双手就来到了萧墨宸的大营之中。而萧墨宸也在军帐中是见到了他,当长孙无忌请求萧墨宸放过李世民的孩子时,萧墨宸毫不犹豫地点了点头,说道:“本王敬重李世民,既然他已经去了,那他的孩子本王也不会伤害他们。不过本王要提醒的是;若是将来仍有李氏族人作乱,那可就别怪本王株连九族了。”

    在得到萧墨宸的承诺后,长孙无忌是感恩戴德,并发誓绝不会有这样的事情出现。其实李世民的子嗣中,并没有什么大才之人,所以萧墨宸才轻易地放过了他们。

    不过萧墨宸知道,千机殿以及阴士杰等人,是绝不会放松对李氏族人的警惕的。一旦发现他们有任何图谋不轨的行为,那等待他们的必将是一场屠杀及灭族,所以萧墨宸并不担心他们有任何的反意。

    在解决完定安城的事情后,萧墨宸又立马率军朝长安城行去。而这次的归途中再无任何阻拦,就连新平城也打开了城门,并向萧墨宸是俯首称臣。萧墨宸没有为难那些李唐的官员,愿意归附于他的人,他也全都收下,至于城中的十几万百姓,也被他是发回了原籍。

    就在萧墨宸穿过了北地郡的地界时,长安城在李靖的强攻之下,也早已是摇摇欲坠。特别是李世民身死的消息传到了长安城里后,那些守城的唐军们无不是军心大乱了起来。

    而此刻的太上皇李渊也早已是心如死灰,当他回到太极殿中时,竟引燃了殿中的火油,并最终自焚在了太极殿中。李渊的死,更让唐军们没有了守城之心,当骁骑军终于攻上了城墙时,也迫使唐军们撤回到了城中。

    随着城门的失守,这座大城也自然成了骁骑军的囊中之物。当萧墨宸率军赶到长安城下时,李靖早已平息了城中的叛乱,并亲率众将们在城门处是迎接了萧墨宸等人的到来。

    当萧墨宸听到李渊已自焚在宫中后,也微微点了点头,道:“这样也好,至少是一个体面的死法。”萧墨宸可没想过要留李渊一命,就算他不自焚,萧墨宸也绝不会任由他活下去的,毕竟此人在关中威信太高,对新汉的政权也极其不利,所以他死了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随着李唐的覆灭,新汉也彻底掌管了整个天下。此时让萧墨宸登基称帝的呼声也是越来越高,就连文武百官也是联名上奏,并希望萧墨宸能早日登基,成为新汉的帝王。

第三百零八章 天下一统(终结章)

    在众人千呼万唤之下,萧墨宸终于在公元629年(永昌十二年)登基称帝,改年号为贞观,这也是萧墨宸为纪念贞观之治,特意选择的这个年号,而众大臣们对此年号也是欣然接受。

    就在萧墨宸登基成为帝王之后,临朔宫也成为了萧墨宸的行宫。此时的临朔宫比以前扩大了数倍,其规模并不在东都及长安城之下。

    公元629年(贞观初年)三月,单雄信所率领的大军平定了陇西及陇右之地。而尉迟恭与秦用所率领的大军也先后平定了弘化、延安、上郡及雕阴等地。

    当大军攻到了朔方郡时,大梁国已覆灭在即。可梁师都依然不肯降,最终被其叔伯兄弟斩杀于岩绿城中。而他的兄弟梁洛仁则率众开城投降,至此大梁国彻底灭亡。

    公元630年(贞观二年)五月,萧墨宸集结二十万大军征讨室韦、靺鞨两国。其中突厥军五万,奚、霫两族三万,骁骑军十二万,一起攻入了室韦和靺鞨两国的边境。两国君长曾派使者求和,但却被萧墨宸拒绝。

    经过三个月的征战,最终将室韦与靺鞨也并入了新汉的版图。而这时的萧墨宸并没有停止征战,当他将兵力集结在了靺鞨的边境上时,其目标也对准了高句丽国。

    当初他可是从高句丽国杀出来的战俘,这对他来说简直就是一种耻辱。正所谓主辱臣死,他那帮属下们为了替萧墨宸出这口恶气,竟直接率军就杀入了高句丽国。

    而这时的高句丽王高武早已吓得是瑟瑟发抖,就连他身边的权臣渊盖苏文也是束手无策。骁骑军的实力实在是太强大了,根本不是他们高句丽兵能比拟的。

    好在萧墨宸并没有大开杀戒,当大军直接杀到了平壤城下时,高武为了活命,不得不向萧墨宸是缴械投降。

    萧墨宸对高武并没有什么好感,但此刻见高武投降后,也不好杀他。当萧墨宸又提兵征讨百济与新罗时,留在平壤城中的魏公晋则充当了刽子手,他亲手将高武及渊盖苏文等大臣是斩杀在了皇宫之中。

    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这些人阴谋叛乱,他不得已而除之。当萧墨宸在得知此事后,只是责备了几句,便不了了之。

    当萧墨宸率军攻下了新罗和百济后,便将这三个小国划入了辽东郡的范围,并任命瞿荣飞为了辽东总管。

    公元631年(贞观三年),萧墨宸又任命李靖为行军总管,徐世勣为副总管。并集结兵力十五万,征讨了西突厥和西域诸国。

    而西突厥和西域诸国哪里是骁骑军的对手,很快就被骁骑军是平定了下来。当有人提议再接再厉,拿下吐蕃国时,萧墨宸则摇了摇头,说道:“吐蕃国乃高原地带,我骁骑军很难适应高原反应,可先平定吐谷浑。等到将士们适应了高原上的气候后,再征讨吐蕃国也不迟。”

    此时吐蕃国的国主囊日松赞已病逝,由他的儿子松赞干布继承了他的王位。而松赞干布自小聪慧、沉毅,又骁武绝人,雄才大略。在贞观三年(629年)里,就一举平定了旧贵族的叛乱,并坐实了他赞普的宝座。

    同时松赞干布也知道骁骑军对吐蕃国的威胁,为了能平息这场纷争,他派出了自己的叔父论科耳,想与萧墨宸联姻。

    原来萧墨宸已纳了贵妃和淑妃两人,而两位妃子也给了他生了一子一女,松赞干布想娶的就是萧墨宸的长女,今年才一岁多。而松赞干布也很年轻,才十五岁。

    松赞干布打算先将婚事定下来,等到这位长公主成人之后,再纳为蒙萨妃。当论科耳在见到萧墨宸时,不仅提出了联姻,而且还想要回被俘的宰相尚囊等人。

    当萧墨宸在听到论科耳的话时,不由得是冷笑地说道:“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朕之后人绝不与外藩和亲。正所谓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你们最好死了这条心吧。要么称臣、要么灭亡,皆有你们自己选择。”

    萧墨宸此话一出,让殿上的文武大臣们无不是热血沸腾。而论科耳也没想到萧墨宸竟如此强势,当他在对上了萧墨宸的双眼时,萧墨宸那犀利的目光让他感到如同掉进了深渊一般。

    此时的他哪里还说得出半句话来,只见他是战战兢兢地就伏倒在了萧墨宸的面前。萧墨宸懒得在搭理他,竟将他是打发了出去。

    当论科耳回到吐蕃国后,是加油添醋地说了一番萧墨宸的不是,并且还指责萧墨宸狂妄自大,想要攻打他们的吐蕃国。

    而此时的松赞干布一直紧锁眉头,新汉的强大他也是知道的。当初新汉还没有一统天下时,就曾一把火灭掉了他们十万大军。而现在新汉更了不得,不仅侵占了吐谷浑,还将战火引到了吐蕃国的家门口。要不是吐蕃国内有天然的屏障,说不定这会儿新汉已经打上门来了。

    既然联姻不成,那就要做好防范,以免遭到骁骑军的突袭。就在松赞干布整合吐蕃国的大军时,萧墨宸则在临朔宫里是大赏群臣,并且还提议要修建凌烟阁,将所有有功之臣的画像及铜像等物全都放在凌烟阁中,并受后人祭拜与瞻仰。

    此提议一出,立刻得到了群臣们的拥护和支持。这可是光宗耀祖的大喜事,没有人愿意落后于此。

    经过一番讨论后,共有三十六功臣榜上有名。排在第一位的是魏公晋,封太尉及赵国公。第二位的是阴士杰,封千机殿总督及邳襄公。第三位秦隐,封辽西总督及燕国公。第四位的是侯保兴,封谯襄公及兵部侍郎。第五位则是逝去的陈小刀,被赐封为了扬州都督及褒忠壮公。

    这前五位都是跟随萧墨宸从高句丽国杀出来的老臣,因此萧墨宸也特别厚待他们。而第六位的是房玄龄,封司空及梁国公。第七位的是杜如晦,封司空及莱国成公。第八位的是李靖,封兵部尚书及卫国公。第九位的是裴矩,封司徒及莒国公。

    第十位的是来整,封渤海水军都督及忠勇公。第十一位的是周绍范,封东莱水军都督及蒋忠公。第十二位的是太史兆林,封平壤总督及郧节公。第十三位的是瞿荣飞、封辽东总督及郧国公。第十四位的是薛万均,封左屯卫大将军及潞国公。第十五位的是薛万彻,封右武卫大将军及武安郡公。第十六位的是尉迟恭,封右武候大将军及鄂国公。第十七位的是秦用,封左武候大将军及宋国公。第十八位的是魏徵,封左仆射、太子太师及郑国公。第十九位的是温彦博;封户部尚书、右仆射及虞国公。第二十位的是虞世南,封礼部尚书及永兴文懿公。

    第二十一位的是皇甫无逸,封刑部尚书及滑国公。第二十二位的是何稠,封工部尚书及舒国公。第二十三位的是薛收,封定州刺史,太常卿及蒲国公。第二十四位的是徐世勣,封辅国大将军及英国公。第二十五位的是秦琼,封河南总督及护国公。第二十六位的是罗士信,封河北总督及剡国公。第二十七位的是苏定方,封左骁卫大将军及邢国公。第二十八位的是牛进达,封右骁卫大将军及琅琊郡公。第二十九位的是程知节,封左领军大将军及卢国公。第三十位的是张公谨,封右领军大将军、都护府总督及郯襄公。

    第三十一位的是陈棱,封荆扬水军总督及襄安郡公。第三十二位的是裴仁基,封原州都督及河东郡公。第三十三位的是裴行俨,封左辅大将军及绛郡公。第三十四位的是阿史大奈,封右辅大将军及窦国公。第三十五位的是萧瑀,封光禄大夫及宋国公,第三十六位的是南均玉,封并州总督及雁门郡公。

    凌烟阁三十六功臣的名单出来以后,其他未上榜的文臣武将也同样受到了封赏。同时萧墨宸还承诺;只要是对新汉做出了杰出贡献的文臣武将们,均可以将画像及铜像等物放入凌烟阁中,这也大大提升了文臣武将的斗志和积极性。

    公元641年(贞观十三年),骁骑军在备战了十年后,终于攻进了吐蕃国。在卫国公李靖的指挥之下,斩松赞干布、论科耳、禄东赞等人于逻些王宫。至此新汉平定吐蕃国,使版图也扩大了到了天竺一带。而新汉的边境上也在无敌手,使新汉迎来了开国以来最大的盛世。

    ——全书完——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net/r44532/ 第一时间欣赏骁骑悍卒最新章节! 作者:老枪兵所写的《骁骑悍卒》为转载作品,骁骑悍卒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骁骑悍卒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骁骑悍卒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骁骑悍卒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骁骑悍卒介绍:
隋末杨广三征高句丽,不仅征伐失败,而且还留下了三十万的隋军俘虏及数万民夫。萧墨宸,做为一名现代特工,不幸穿越成了一名隋军俘虏。为了能重回故土,不惜以身犯险率部众杀出重重包围,并最终与诸多反王群雄逐鹿,谁主沉浮!骁骑悍卒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骁骑悍卒,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骁骑悍卒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