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野地瓜
阿雯好想掏出钱来坐车,可无奈的是她那点钱都不够三人坐车的。
路上阿雯把自己接到书铺抄书的活告诉了梁嘉华,以此来转移注意力,让自己觉得不那么热。得到梁嘉华的夸赞,一时间也很高兴。
梁嘉华是知道妹妹写得一手娟秀小楷的,父亲当时还是从院长那里讨要的,为了让妹妹写好字,不知道被罚了多少次。
自然他也是相同的,有一位严厉的父亲也是痛苦并快乐的存在。
炎热的夏季大家都在家里歇午觉,三人回村时村里只有一些狗在叫,基本都没有见着人。
快速的回到家,阿雯把东西放下就拿着一旁的蒲扇大大的给自己打扇,实在是太热了。
梁嘉华把东西放下后,便去了父亲屋,见父亲安然睡着,便退了出来,也学着阿雯的样子,拿着蒲扇对着自己打扇。
今年的天气格外的炎热,像是要把人给烤熟了一样。
梁嘉芬见兄妹俩一个样也笑了,她也热,但是也习惯性去厨房检查一下。
待见着母亲她们都安排好了,便端着一盆温水去阿雯的房间,喊道:“阿雯,你歇歇去擦洗一下,把衣服换下来。”
阿雯连连点头,“嗯嗯,谢谢大姐。”
梁嘉芬安排了阿雯,准备去嘱咐阿华的时候,发现他已经自己去厨房端水了,见到她看来,笑着说:“大姐也去擦洗一下换身衣服。”
梁嘉芬笑了笑点头。
衣裳虽然不多,但是夏天也干得快,一会换下后搓洗了,晚上就能干。
三人都收拾了一番,梁嘉芬直接接过阿雯的衣服,待去接阿华的衣服时候,却被他拒绝了。
“大姐不用帮我洗,在书院生活时都是学子自己洗的。”
梁嘉芬也不勉强,端着她的跟阿雯的衣裳,就在家里用点水就行。
梁嘉华也在家洗了,一是太阳依旧很大,二是夏天的衣服用不了多少水。
阿雯直接回房间赚钱去了,她打算尽快给周掌柜送去,然后看能不能把书库的书拿出来卖。
只有卖书银子才来得快,爹爹的腿是不能拖的。
擦洗身子后没那么炎热了,她便在自己房间的桌子前坐下,打开窗子很亮堂也较凉快。
把墨先研好,心头的燥热也慢慢平静下来,然后才提笔接着写今天上午的三字经。
三字经她是会背的,所以默写对她来说不算什么。
想着之前小点时原身被父亲罚了很多次练习字,她身上的皮就紧了紧。
好在现在已经算小成,父亲要求没那么严了,不然,她怕是会哭的。
写了大约两页纸,听到外面的声音,抬头一看,发现大伯娘她们回来了。
她放下手中的笔,转动酸点的胳膊朝着外面跑去。
“今天运气还是不错的,瞧瞧这都快有二两了吧。”
奶奶带着喜悦的声音说着。
大伯娘也很高兴,直点头:“是运气不错。”
阿雯出来看见娘亲端来水,让奶奶先洗,然后跟着洗干净后便回屋看望爹去了。
她朝着大伯娘手中的背篓望去,原来是去山上捡蝉壳去了。
这时,身边挤过来二姐,对着她眨眼,两人就偷偷的跑去房间了。
躲在屋里的两姐妹说起了悄悄话。
“诺,给你,这是在山上摘的野地瓜。”梁嘉莉从挎着的包里面掏出洗得干干净净,圆圆滚滚胖乎乎的粉色野地瓜。
野地瓜太熟了,放在包里有些压着了,看着有些不好看,但是却丝毫不影响两姐妹的高涨情绪。
第17章 我想长大
阿雯迫不及待的拿了一颗放在嘴里,甜的眼睛都亮晶晶的。
“好吃。”
梁嘉莉也拿了一颗放在嘴里,直点头。
阿雯想到大姐还在外面忙,连忙抓了几颗跑出去,在厨房里找到了大姐。
“大姐你弯腰下,我有话说。”
梁家芬以为阿雯有什么不好意思的话,也没在意,弯腰望着她。
阿雯左看右看,然后快速的拔野地瓜放在梁嘉芬的手里。
梁家芬看着有些哭笑不得,不过也快速的吃到嘴里,还别说,挺甜的。
“谢谢阿雯。”
阿雯露出微笑:“不客气。”
说完又溜了。
梁嘉芬看着直摇头,估计又是找阿莉去了。
阿雯确实是去找梁嘉莉去了,两个姑娘就像做贼一样吃着野地瓜。
自然,她们也给自己想要留的人留了几颗。
其他的,都进了两人的肚子。
然后小姐妹就在交流今天发生的事情。
当梁嘉莉知晓阿雯能抄书赚钱的时候,眼睛雪亮,然后立马暗下来了:“你的字写得最好,人家看上也是应该的。”
阿雯挠头,一脸不好意思:“你就是坐不住,你静下来肯定写得比我好。”她就是个高仿,有些担不起二姐的夸奖。
梁嘉莉撇撇嘴:“写字有什么好玩的,能认识字,能写出来就行了,我们女孩子又不需要去考功名。”
阿雯点头,她也这样觉得。
“对了,大哥回来了吧。”
阿雯点头:“下午一起回来的。”
“明天我们叫上大哥一起去山上,不跟奶奶她们一块。”
阿雯蠢蠢欲动,但是很快又压下去了,她摇头:“我就不去了,我要抄书。”
梁嘉莉望着她,小大人一样叹气,拍拍她的肩膀点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阿雯白了她一眼:“去。”
接着又问:“怎么没看到阿静跟你们一块去呢?”
梁嘉文撇嘴,一脸不高兴:“二婶说她需要阿静看着,怕有什么事情没人跑路。”
阿雯有些无语,这是打着孩子的旗号不干活啊。
“奶奶不说吗?”
“奶奶脸上不高兴,却没有说什么,估计是看在二婶肚里的弟弟吧。”
“是弟弟妹妹还不知道呢?”
“可是二伯娘一直都在强调是儿子呀。”
阿雯望着梁嘉莉一脸感叹:“二婶就是喜欢耍小聪明。”
梁嘉莉深有同感:“真不想长大。”
“我想长大,长大了就能赚很多的钱,替我爹治腿,长大了就能走出村,走出县城去更远的地方看看。”
“行吧,那我就陪着你一同长大,虽然我一点也不想长大,然后去你说的外面看看。”
“你明年都十二了,在大户人家都是可以订亲的人了。”
“那又如何,我以后的婚事也得我自己拿主意,就算我爹娘都不行。”
阿雯对着她竖起大拇指,二姐这个古人能有这样的思想真的很厉害。
两姐妹就在房间里嘀嘀咕咕,待外面喊吃饭了两人才出来。
此时,太阳还有着余晖,两人赶紧帮忙把桌子摆去院子里,这样吃饭还能欣赏一下星空。
其实是为了少烧点灯油,节约是美德。
加上夏天天气长,吃了饭还能做点其他的事情。
第18章 对立的祖孙
最近几天,梁有根三父子也在赶工期,城里一户人家嫁女,需要打一些陪嫁,木料都是买好的,他们去只管做。
晚上一般都是摸黑回家,再天不亮又出发。
所以,晚上便没有等他们三父子。
饭菜都是留出来放在一旁,等三人回来再热。
今天晚上是娘亲朱氏做的,味道谈不上不好吃,但也不难吃。
毕竟材料就那样,农家人也不会如城里人那般挑剔。
一张桌子摆上了晚上的饭菜,一份炒南瓜,一份丝瓜汤,辣椒炒白肉,辣椒炒土豆丝,红薯尖一个青菜,五菜一汤,在农家也算很殷实的家底了。
奶奶许春花收拾好自己便出来坐在座位上,大伯娘见四下都没有二弟妹,便唤来梁嘉莉去唤。
阿雯见她去了,本也想去的,但看到娘亲还在收拾,便打消念头。
她跟着朱氏后面进进出出,帮着拿点碗筷。
而今天回来的梁嘉华,却被奶奶拉着坐在那里问他在书院如何。
梁嘉华自然是挑好听的说,自然把许春花心头听得很是得意。
待梁嘉华问到父亲的腿时,许春花脸上的笑容便淡了。
她自然也是希望老三的腿能快点医好,可家里的情况就那样。
一年到头也就存不下什么钱,如今大房丫头大了,这嫁妆总是要留出来,二房添人,这么多年都没添过人了,她非常重视。
小四也要娶妻生子,这那里都是钱,如何能余多少钱去治疗老三的腿。
最多也就是帮着把身体上的其他毛病医好,至于腿真是不太好说。
她也不好当着孙子说这些,只得道:“你只管好好念书,你爷他会想办法的。”
许春花的话让梁嘉华心中没底,他只能如实回答:“孙儿把书院的课停了,父亲这样孙儿没心思去做学问。”
许春花一愣,随机冷了脸,训斥:“你怎么不跟家里人商量一下,你这样怎么对得起你爷他们辛苦赚来的钱。”
“他们花大价钱把你送去书院,是为了上你学有所成,光耀门楣,你如今读了几年书主意大了,居然直接就停课,真是有什么样的父亲,就有怎样的儿子。”
梁嘉华低着头听着奶奶的训斥,他心头有些受伤,因为这是他第一次见到奶奶这般模样。
说话尖锐,让人心中很不舒服。
他是读书人,更是为人子孙,就算再不愿,夫子教的尊重长辈他不能忘。
更伤人的便是奶奶那句‘有什么样的父亲,就有怎样的儿子’,他觉得需要重新认识一下奶奶,或者是整个梁家。
朱氏端菜上桌听见婆婆的话,她不能去反驳什么,越是与她争执,受伤的越是三房。
她只能担忧的望着儿子,给他使眼色。
梁嘉华却不能苟同,但是作为子孙,作为梁嘉未来的支柱,他必须要把这些风气改了。
如他当了官,家里人都是这般不知事,他得官运估计也不远。
“奶奶,阿华是花着家里的钱在读书,可父亲的养育也是不能少的,做人不能忘恩,就比如父亲如果考中进士,不认奶奶,不认爷爷,您觉得对吗?”
第19章 有什么苦衷
“他敢!看我不打断他的腿,就算告到京城去我也有理。”
梁嘉华点头:“同理,父亲现在摔断腿了,作为儿子不能只顾自己前程,日后被查出来也是会被诟病的,甚至会写在档案里。”
许春花一时望着梁嘉华,她发现自己有些看不透这个孙子了。
这时,小王氏带着梁嘉静来了,后面还跟着一脸气呼呼的梁嘉莉。
许春花看着小王氏,有些恼怒:“吃饭还需要人去请,你是大家闺秀吗?谁家媳妇怀个娃不用干活?就你娇贵,教个丫头也教不好,等下吃了饭把碗筷给洗了。”
小王氏咬着牙听着许春花的教导,脸上还不能带不满的情绪,她见许春花说完了,这才低低的应着。
小王氏心里很是憋屈,她好好的来吃饭怎么就被许春花给说上了?
大王氏带着两闺女一言不发的把吃食摆好,大家都坐下后,许春花先夹了菜后,大家这才动手。
梁家并没有食不言寝不语,但今晚这顿饭却是最安静的一顿。
朱氏快速的吃完碗里的饭,然后拿着碗帮梁长鹤端去。
因这顿饭吃得太压抑,大家都吃得很快,至于吃饱没?那就只能自己知道了。
小王氏有许春花这个婆婆命令,她就算想偷懒也不行。
朱氏在梁长鹤吃了饭后,也跟着去厨房忙碌,本身就是她洗碗,今天少洗一次,其他的活却是还要做的。
吃完饭的许春花独自回房间生闷气去了。
梁嘉华便去了父亲的屋,下午父亲午睡后他没有过来,此刻才吃了晚饭精神应该是不错的。
梁长鹤在梁嘉华来时,他手里还拿着一本书,那是一本课外阅读书籍。
“父亲。”他上山把书拿开,叮嘱:“父亲还是等伤好了再看书,伤神。”
梁长鹤听到梁嘉华的关心抬起头,看着自己的儿子,心中很是欣慰的。
“坐。”
他的这两个孩子都是好的。
“父亲腿如何了?”
梁长鹤看着自己的腿,安抚一笑:“无碍,日后估计是只能待在这一方天地了。”
梁嘉华心中一沉,他虽小,却已慢慢的喜欢把什么事都放在心里。
“阿华,以后你便是家里的希望,莫要让为父失望。”
梁嘉华苦笑:“估计现在父亲就要失望了。”
梁长鹤望着他带着不解,在院子里与许春花的对话他并未听到。
“孩儿休学了。”
“为何?”
“父亲觉得孩儿能安心读书做学问吗?”
梁嘉华的反问让梁长鹤无法回答。
“阿雯都知道要赚钱了,家里发生了什么,父亲不打算告诉孩儿吗?”
梁长鹤沉默了。
如今的他没什么希望,只能寄托在儿子身上,可他也必须明白是谁供养着他,日后好回报。
“爹的腿……有些不好治,但是爹饿不死,待身子好了便向全村招收学子,收一点束脩也是能养活我们三人,你就只管做学问,争取早日考中进士。”
“爹的意思是不治了?”
梁长鹤满嘴苦涩:“没法治。”
梁嘉华眉头皱着,这话的含义还是很有空间的。
没法治不代表不能治,父亲有什么苦衷吗?
第20章 阿雯会赚钱供哥哥读书
家里必定是出了什么事,父亲昨天才摔的,按理说昨天就应该前往县城看腿。
村里的陈大夫医术是不错,但也不是对所有人,依旧还是要去找懂腿的大夫看。
这拖得越久越是棘手,说不定明明能医好的腿就这样生生拖残了呢。
看着明显不想多说话的父亲,梁嘉华只好自己出去,他走到妹妹窗前,看着她就着还有一点亮堂在默写着三字经。
写得谨慎小心,完全是对照着书籍的排版,这一手好字看得很是赏心悦目呢。
他就站在那里看着妹妹写,也不去打扰,余晖很快落下,见着再写下去会伤眼睛,他出声提醒。
“莫要再写了,伤眼。”
家里是不会给多余的油灯的,因大家都要节约着供两读书人。
阿雯望着站在窗边的哥哥,一身农家短打,丝毫不见了学院那股儒雅,但周身气度还是比农家小子出众。
“嗯嗯,不写了。”
阿雯放下笔,把东西收拾好,出来与哥哥一同纳凉。
兄妹两人就坐在院子里,一手拿着蒲扇驱蚊,一边抬头望着天空。
慢慢黑下来的天空出现了很多星子,又无风,看来明日又是一个大晴天。
“爹的腿,哥哥会赚钱医治的。”
“嗯,阿雯也会赚钱。”
“哥哥不读书了,阿雯会不会觉得哥哥没出息?”
“百善孝为先,哥哥做的是对的,以后阿雯也会赚钱供哥哥读书。”
梁嘉华鼻子一酸,望着刚出来的月亮把眼泪逼回去。
是啊,百善孝为先,这读书读得不就是明理、知礼。
为什么他会觉得这个家开始变了?
从什么时候开始,家里对于他们父子的关系变淡了?
不是他敏感,今日奶奶的话给他心里带来了很大的伤害。
是否爷爷心中也这样想?
读书,读的是明是非、辩对错,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别人达不到的目标。
如今他才十一岁,可身上的担子却是那么重。
光耀门楣,说得简单,他爹读了二十几年也才到秀才,他虽不差,也能考个秀才回来,可之后呢?
也学着走他爹的老路?
如今爹腿断了,没有说第一时间送去医治本就有些不对,又不提医或不医,这模凌两可的说法有些让人气愤。
可他终究是小辈,可不能去质问长辈。
“哥哥去陈大夫家一趟,阿雯要一起吗?”
梁嘉华说着起身,拿着蒲扇望着坐着的妹妹。
阿雯跟着也起身,点头:“去。”就当散步。
在家中也是没什么事情做,娘亲把厨房里的活计做完后便会端着爹爹的药去,她在或是不在都没有关系。
兄妹朝着陈大夫家中去。
村中房屋都建得不远,二人慢悠悠的走着,一会就到了。
就是晚上蚊子比较多,让兄妹俩有些应接不暇。
陈大夫吃了晚饭也在院子里纳凉,家里就他与老伴,儿子女儿各自成家,也都各在一方。
有时候也会回家看望二老。
听到声音,陈大夫坐起身看着来的两兄妹,笑着:“怎么走到我这来了。”
梁嘉华朝着陈大夫作揖行礼,道明来意:“爹爹的腿是陈爷爷看的,想过来再询问一二。”
第21章 父慈子才孝
陈大夫望着梁嘉华,有些叹气。
他也不瞒着,这孩子虽然才十一岁,可周身的沉着冷静,让他一下子想到梁长鹤年轻时候。
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
“你爹的腿是直接摔断的,那么高的山崖能有命活着是最大的幸运,他的腿我也没法接,能做的便是帮他把里面的淤血除去。”
梁嘉华听懂了,大夫说的是他没法接,是其他人能接的意思吗?
“陈爷爷是说其他大夫能医治吗?”梁嘉华声音都带着激动。
阿雯望着哥哥,难道娘亲没有告诉哥哥爹爹的腿还是能治的吗?
她那里知道,从下午她娘亲回来就一直收拾这里收拾那里,根本就没有空闲说这事。
梁长鹤也有心不想儿子在这事情上与梁家离心,所以也是未提。
就是儿子追问他也没说。
此时听到陈大夫的话,梁嘉华心中是高兴的。
至少还是有希望的。
陈大夫有些奇怪的看着梁嘉华,但是他也没说什么,只是点点头。
“腿应该是能治的,至于能治疗到什么程度只有去找比我厉害的骨科大夫。”
阿雯这时插嘴:“爷爷昨天说知道一位医者,不知是谁?”
陈大夫望着阿雯,叹息:“你们知道了又能如何,那位诊金都要五十两,还不要说其他。”
阿雯低头摸着脖子上的银锁,眼睛一片闪亮。
她基本上可以确定就是这个银锁是那个空间书库。
有它在甭说五十两,再多的钱都有,只是她需要时间。
这应该是她昨天摔倒把血无意中滴在上面解开了,但她还没有摸熟。
她需要时间,看来晚上必须摸熟。
梁嘉华眼中熠熠生辉,只要能治,钱财都能挣回来。
兄妹询问了地址便离开了,陈大夫看着两兄妹也是叹气。
这梁家也真是太现实了,兄妹小小年纪就要担起家里重担。
这好好的一个读书人就这样落下残疾也是一大憾事。
兄妹俩又慢慢摇回家,看着厨房堂屋都亮堂起来便知道是爷爷他们三人回来了。
踏着星空回来的兄妹走到堂屋跟着爷爷三人打招呼。
阿雯打了招呼便去找阿莉了,梁嘉华却被爷爷留了下来。
他问:“怎么不在学院好好读书。”
梁嘉华望着年过半百的老人,他有白色头发了,眼神浑浊却不糊涂,这样的老人他怎么也质问不出口。
“父亲摔了,孙儿无心思读书。”
梁有根望着大孙子,个子已经算村里拔尖的,又在读书,一身的气度与他们做农活的汉子不同,一看就斯斯文文的。
此刻他就端正坐在那里,与其他没有骨头乱坐的三个儿子有很大的区别。
这就是读过书的,那与老三相似的眉眼低垂着,让人看不清楚眼里藏着什么。
“你明日便去书院,家里有人。”
梁嘉华看了眼梁有根,没有点头,也没有摇头,只说:“爷爷会医治父亲的吧。”
梁有根一噎,他盯着桌子,嘴唇抿成一条直线。
随后他还是艰难开口:“家里并不宽裕。”
梁嘉华懂了,爷爷不是不想帮,是家里不够宽裕这才不能帮。
他心中一松,有一种松口气的感觉。
“你小叔也是要成亲了,所以……”后面的话怎么说怎么残忍。
梁嘉华眼睛一下子红了,他盯着梁有根就那样望着这个梁家的顶梁柱。
百善孝为先,这话是没有错。
但是还有一句,父慈子才孝。
爷爷这是顾着自己的幺子,却忽略同样需要的三子吗?
第22章 轻重缓急
不,明明是父亲的事情最大,可以先帮父亲治腿,再帮小叔成亲。
小叔也才十八,不算太大,为什么就不愿意多等两年呢?
事情有轻重缓急,为何不先着重的处理。
爷爷这位父亲是否已经有失偏颇了,父亲听到自己亲爹这番话,心头又是怎样的难过。
难过、心痛又或者自暴自弃。
反正此刻他是对爷爷很失望的。
这时,大伯母带着大姐送来饭菜,梁嘉华起身,对着梁有根行礼:“爷爷先用饭,孙儿回房了。”
梁嘉华说完便走了,他现在明白为何阿雯那么积极的赚钱。
梁家怕是要散了,这样的家就算不散心也散了。
这样没有情谊只有攀比的家庭,他也会不喜欢的。
次日,一大早起床的梁嘉华收拾好自己便去把妹妹从床上挖起来,在院子里活动了一下就洗漱。
他望着有些懵的妹妹笑道:“我们早点吃早食,然后去山中转转。”
阿雯顿时眼睛一亮,立马跑去洗漱。
她可是好久没去山中了,爹爹娘亲觉得她太小了不让去,家里也觉得她娇弱不带她去。
可是她却忽然犹豫了,昨天二姐也是如此说的。
梁嘉华好笑的看着满脸犹豫的阿雯,说:“总不能一天就完成的,劳逸结合效率才能更高。”
阿雯立马点头,就是这样的。
她绝不会觉得自己是去玩的。
这还是她来这世界三个月来最开心的一天。
终于可以体验一下爬山找鸟蛋,找果子,找各种东西。
昨晚他对着书库研究了好久,她发现里面的书都是可以拿出来的,这让她高兴了好久。
再有,书库还可以装点其他东西,根据她观察,只要不是太脏的东西都可以暂时存放,又让阿雯兴奋得不得了。
所以,她一点也不担心山中找不着什么。
阿雯找到二姐,两姐妹快速的收拾好自己,拿着吃食带着水,跟大伯娘打了个招呼,背上背篓就朝着梁嘉华走去。
今天轮到大伯娘做家务活了,大姐在家里帮忙。
夏天就算大早上走着也出了一身汗水,三人步履不停朝着村中那一处不算高的山走去。
走了半个时辰才走到山脚下,梁嘉莉立马拉着阿雯跑去昨天摘野地瓜处。
夏日的气温大,吃食当日摘了,第二日又熟了,依旧可以摘。
两姐妹跑过去,高高兴兴的蹲在地上摘野地瓜。
今天东西带得齐全,至少野地瓜也是有东西可以装的。
梁嘉莉拿出一个圆圆的篮子,那是她缠着爷爷编的,爷爷当时一共编了三个,除去大姐没有,她们三个都有。
阿雯的篮子她放在房中装笔墨,二姐的就用来装她喜欢的东西。
不想今天她会带上这个篮子。
带了也好,这样就不会放在兜里压坏了。
梁嘉华看着两人走到她们中间,他也蹲下来刨野地瓜,这东西可是甜的,拿回家给家人她们都可以吃。
三人刨了一篮子,红彤彤的看着就有食欲。
三人就这样没有规律性的乱寻找,看着什么有用的就都收进背篓里。
有时候在树上找找有没有蝉壳,又看看有没有菌菇。
“哥,哥,你看。”阿雯一脸兴奋的指着一树上的鸟窝。
有鸟窝就表示会有蛋的可能性,所以阿雯这么开心。
有鸟蛋就可以拿去给爹爹补身体。
虽然她现在有书库空间,但是这些野外的东西也很滋补的。
梁嘉华也不啰嗦,放下背篓直接朝着树上爬,可不要觉得读书人就一定斯文。
第23章 上山
梁嘉莉看着利落爬树的梁嘉华,嘴里抽抽同时,也有些庆幸这山中没人,不然定会骂他粗鄙不堪。
堂堂一读书人居然做爬树这种事,真是怎么看怎么可爱呢。
阿雯其实也想体验一下爬树,想到那么高万一摔了岂不是小命休矣,她的书库空间还没派上用场呢。
所以,为了安全,她还是把爬树的机会交给男孩子去吧。
梁嘉华爬上去,看着鸟窝里面躺着的一窝蛋,笑的莫名开心。
阿雯望着梁嘉华笑有些心酸,在她们那里,梁嘉华都还只是小学生,更不用担负着这么重的重担。
“二姐,你把你身上的袋子取下来我用一下。”
梁嘉莉放下背篓从身上取下,然后朝着树上的梁嘉华扔去。
待梁嘉华从树上下来,两姐妹看着得有十几个鸟蛋都开心。
几人又朝着上走,她们走在方向都不是平常大家去的方向,不然也不会有这样的收获了。
梁嘉华背着背篓手中拿着一根粗大的棍子,这是用来把蛇驱赶走的。
他胆子还没有大到可以抓蛇。
三人又走一会,看着树上挂着的枣子嘴馋了。
看来这边今年还没有什么人过来过。
三人又停下来摘枣子,梁嘉华望着旁边长有野生藿香,顺便也都喜摘了。
藿香泡茶清热解毒,他又向四周延伸,看能不能找到其他的清热解暑的药茶。
马上就要收稻谷了,这些备着也可以随时煮茶喝。
总比喝白水的好。
望着一颗红红的刺泡,梁嘉华眼睛一亮。
这东西虽不算什么好东西,但是对于农家的孩子来说也算一小零食。
主要这东西不要钱。
他小心的摘下,用巴掌大的树叶装着,然后放在二姐那篮子上。
这东西跟野地瓜一样小气得很,一点压都不能受。
在摘刺泡时,他看到缠绕在刺泡藤上的海金沙。
这东西对于他们来说没用,对于陈爷爷或许有用,于是他也把那一团海金沙也给扯了回去。
转身看着两姐妹欢喜得打着野枣,笑着嘱咐:“差不多就行了,总要留点其他人。”
阿雯汗水淋淋的望着哥哥,认真点头:“放心,放心,我们不会做那种雁过拔毛的事情。”
梁嘉莉也跟腔:“你二姐是那样的人吗?”
说着三人也都停下了手里的动作,忙了这么久也有点累了。
阿雯看着篮子里面放着的刺泡,连忙喊梁嘉莉。
“二姐快来,有刺泡。”
她能认识刺泡都是原主的记忆,待吃了一颗后,眉头一皱,这东西扎舌头,不过扎了后便是清甜。
然后两人就坐在背篓边上吃,虽然扎舌可她们依旧吃得开心。
“你们倒是留点。”
说完他也走过来一屁股坐在地上,也跟着拿刺泡吃。
摘不好摘,吃却是好吃,那点扎嘴可以不计。
阿雯最小,此刻也有些累,她一手抱着背篓,一手拿着枣子啃。
农家生活不好,没什么油水,一家人都长得清瘦,也是严重的营养不良。
她决定日后赚钱了定要好好的改善一下伙食。
野枣口感虽不算好,总归比没有强。
吃着枣就想到了冰糖葫芦,这个家估计没法做。
梁嘉华拿过竹筒递给她,自己也吃了几个红枣。
梁嘉莉休息了一会又去找东西去了。
梁嘉华也跟着起身,嘱咐阿雯看东西,并把手中的棍子递给她。
阿雯点点头,她本也是累了,那么早出来,又走了这么久,还蹲下捡了那么久枣子,消耗能量过大。
她歇息好了,便在这四周看看还有没什么能捡到的。
她用棍子就这样这里打打,那里戳戳,忽然在一毛草堆里漏出一块如棍子般的东西。
她先是用棍子戳戳,看到有动物咬过的痕迹,这才把这东西捡起来。
第24章 同窗
握着看着外皮是褐色带着黑点,还有点须,被动物咬过的地方是白色带着黏糊糊的。
这东西怎么看怎么像山药呢?放在一旁,她又到处翻,运气好像用完了似的,找了很远都没看见。
这时二姐兴奋的声音传来:“走走走,我找到了好多木耳,咱们去摘。”
阿雯也是眼睛一亮,立马大声吆喝:“哥,二姐找到木耳了,你在哪里?”
梁嘉华声音从很远传回,并嘱咐两人小心点。
阿雯立马腾空一个背篓,背着跟着梁嘉莉去摘木耳。
至于东西,这山中一般都不会拿东西,就算有人看到也只不过拿两个吃的,所以并不担心。
梁嘉莉带着阿雯朝着木耳那里去,一路上草多,但好在不深。
梁嘉莉带着阿雯来到一颗断掉的树前,树木因山中空气湿润生长了许多木耳,能吃好久呢,两姐妹也不多话立马开动。
看着黑黑的东西,炒出来却是非常好吃,当然如果能忽略掉它在锅里爆炸的话。
木耳炒肉、凉拌木耳、泡木耳都是非常好吃的。
其实阿雯不是很喜欢炒的,他更喜欢凉拌跟泡得。
放点小米椒,清脆爽口开胃的小菜夏天最合适了。
口水都快流了,真是好久没吃到了。
通力合作,快速的把木耳摘了,得有背篓三分之一了。
看来可以吃好久的。
开心的背着出来,阿雯觉得左手很痒,那是拿山药过敏所致,主要她不知道这里的人知不知道这东西能吃。
知道还好,不知道她就要想办法了。
山药是可以炒可以吨,也可以做点心的,健胃健脾,促进血液循环以及帮忙人消化吸收功能等等。
“二姐,我们收拾一下下山吧,今天也算收获多多。”阿雯望了望天,看来也快中午了,该回去吃午饭了,她早饿了。
梁嘉莉点点头,虽有些意犹未尽,倒也同意。
回到放背篓处,望着梁嘉华已经回来了,正拿着阿雯捡的山药研究。
他觉得很眼熟,就是想不起来那里见过了。
阿雯见哥哥一直盯着那东西看,问:“哥哥认识此物?”
梁嘉华眉峰皱着:“有些眼熟。”
“刚刚在那边捡的,我看有动物吃过,想来人也可以吃,就捡回来研究研究。”
她现在不能说认识,她一个农女去哪里认识的这东西。
“嗯,先是放着吧,回去再研究。”
梁嘉华把东西放在一旁,背着最重的野枣,梁嘉莉背着木耳,阿雯便背着轻巧的一些藿香等。
看来哥哥也是觉得今日收获颇丰打道回府了呢。
三人从山上一下来,顿时热气扑面而来,把三人热得像狗。
果真还是山中凉快。
此刻也到晌午时分,也是太阳最毒辣的时刻。
顶着毒辣的大太阳快速的朝着家里去,晒得三人皮肤火辣辣的。
回到家那火辣辣的感觉总算没有了。
大伯娘跟娘亲见三人回来了,立马出来,看着三孩子红彤彤的脸就笑。
还真是三个傻子,这么大太阳也不知道弄点东西盖头上。
“阿华,你同窗来了。”
梁嘉华眉眼一亮,顿时知道是谁来了。
他在学院里面也就那么一个最好的朋友。
“阿雯,你把这海金沙送去给陈爷爷,还有把这个带去给陈爷爷看看,我见着眼熟,但是记不起来是什么了。”
说着把阿雯捡回来的山药一起丢在一个背篓里面。
阿雯朝着哥哥摆手:“你去忙,我知道了。”
梁嘉华望着这丫头居然这么跟他说话,气笑了,伸手捏捏她脸颊。
第25章 知足吧
梁嘉华洗了手,朝着父亲房间走去。
家里男人都出门做活了,只有躺着的梁长鹤,估计他同窗就是他爹在招待。
果不其然,他刚走进去就听到梁长鹤爽朗的笑声:“段同学日后可以考虑走武官之路,这可比文官更是难走。”
因当今天下太平,那里需要什么将才,而文官却是什么时候都缺。
“小生也在愁,不是不用功读书,是完全读不进去。”
一年约十一二岁的男童,穿衣嵩山书院的学子服,端坐着没有一点礼仪,被老师见了又是一顿训诫。
“段家宏,你怎么来了?”梁嘉华进来直呼其名。
段家宏起身,对着梁嘉华行礼,抬起头:“昨日你走得匆忙,我不见你就去询问老师,老师说你休学了,后我又去问院长,得知你家中出事,今日便来探望一下。”
梁长鹤出声看着梁嘉华,笑着:“你带段同学去你房间,晚上早点吃晚饭,然后送一送他。”
段家宏笑呵呵点头:“那感情好。”
梁嘉华点头,朝着梁长鹤行礼后带着段家宏去了他自己的屋。
一进屋,他就像只没有骨头的猫,懒懒的靠在桌子前的椅子上。
“还是家里舒服。”
“嗯。”
“你今天跟夫子又请了什么假?”
段家宏一本正经的看着他:“同窗家的父亲病重,我去探望一下,以表示同窗之谊。”
梁嘉华嘴里抽抽,他爹那里病重了?明明就只是腿的问题。
“我想向你借点钱。”
段家宏一脸我就知道的表情,从怀里掏出五两放在书桌上。
“多的我也没有。”
“谢谢。”
“咱们哥俩还客气什么。”段家宏一脸不以为意。
梁嘉华却知道,越是这样的时候,越是能考验人心。
“你天天下课去偷学武术,你就不怕你家人知道吗?”
段家宏一副生无可恋:“我去年就跟我爹谈过,可是没什么效果,他觉得做文官有出息一点,可我就是喜欢武术,梁嘉华,我很羡慕你有一个开明的爹,要是我爹同意我去学武,以后我一定能当大将军,也是一样光耀门楣啊,为什么我爹就是这么死板呢?唉!”
梁嘉华看着他翻个白眼:“你就知足吧。”
梁嘉华是知道梁家二老做些一些小本生意,他们是已经分家了的,所以他体会不了他现在的心情。
一转眼段家宏看见他书桌上一张清秀的小楷,眼睛一亮,坏笑:“这是那个小姑娘写的,你小小年纪不学好,小心我告诉你父亲。”
梁嘉华走过去,拿走他手中的纸,白了他一眼:“这是我妹妹阿雯写的。”
“就是你经常在我耳边夸的天仙一样的妹妹。”
梁嘉华再是无语,他什么时候在他耳边夸妹妹是天仙了,只不过是偶尔想起妹妹的时候,提了那么一嘴。
“给我看看,刚刚都没仔细看。”
梁嘉华也不理他,丢给他又坐在一旁了。
“还别说,你妹妹的字写得真不错。”
“那是。”梁嘉华感觉比夸他还要高兴。
第26章 像拜堂成亲
段家宏忽然神来一句:“你下半年就十二了,想过找怎样的媳妇?”
梁嘉华一脸无语的看着这个孩子,带着很是无奈的语气:“段家宏,你才多大就开始想娶媳妇的事了。”
段家宏挺起胸脯,拍拍自己,一脸骄傲:“下半年也十二岁了,如果算虚岁就是十三,是可以订亲的了。”
梁嘉华扶额:“弟弟,你也说是虚岁,咱能想点现实吗?”
段家宏一下子就泄气了,他就想一下子长大,然后去干他想干的事情。
沉默的时间,也让两人在思考。
长大是不错,但是长大都是有代价的,不是说长大就能一下子长大。
谁都有青春年少,谁都有自己的苦难,没有走出来如何长大,又如何能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哥哥,哥哥。”阿雯一脸兴匆匆跑进来,看着梁嘉华满脸兴奋:“陈大夫说那个叫山药,是可以吃的药材,我们明天去山上找吧。”
段家宏就这样望着忽然闯进来的小女孩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梳着两条麻花辫的小丫头声音脆脆的,那满脸的喜悦仿佛能感染他人,让他的心情也莫名的跟着好起来。
“对,就是山药,我就说那东西怎么眼熟,原来是山药,在学院偶尔也会买点吃,软软糯糯的还挺好吃的。”梁嘉华也恍然大悟。
阿雯也开心了,终于有识货的了。
“你手怎么了?”
段家宏忽然发现阿雯手擦了一些药汁。
阿雯看着自己的手,又望着梁嘉华,笑着:“不是什么大事,陈爷爷说我这是过敏没有及时用水清洗,上点药汁就好。”
梁嘉华思索了一下,又点头:“是有听学院的厨师讨论过,一些过敏体质是不能接触山药的。”
段家宏这时也点头:“你妹妹现在也是过敏体质了。”
阿雯不好意思一笑:“没有那么严重,陈爷爷说是我太小,皮肤太嫩,日后长大了就好。”
梁嘉华点点头。
段家宏望着阿雯,心中很是喜欢这个小丫头,不仅字写得好,人也是如此乖巧伶俐,他道:“我是你哥哥的同窗好友,我叫段家宏,可以跟着你哥哥唤你阿雯吗?”
阿雯看了眼哥哥,又看着他,点点头行礼:“段哥哥好。”
段家宏心中瞬间舒坦了,他也是有妹妹的人了。
“阿雯妹妹好。”他也同阿雯一样对着她行礼。
扑哧,梁嘉华笑了:“你们俩看着像是成亲拜堂一样。”
瞬间两人成了大红脸。
阿雯有些生气哥哥乱说话,跺跺脚哼着跑了。
她发现自己越来越适应这个身份了。
段家宏也难得闹了个大红脸。
阿雯直接回房继续抄书,晌午送完东西回来时便吃了饭,至于哥哥,他需要招待客人,想必端去房间吃了吧。
阿雯觉得那里需要那么麻烦,直接一桌子吃热热闹闹的多好,可大伯娘跟娘亲都觉得不妥。
古人就是讲究。
她摒弃杂念专心默写,上午浪费了,下午就的多做点活。
晚上在去书库空间继续写,这也是她这几次发现的。
书库空间里面的时间永远是白天,时间与外面也有时差,但相差不大,比正常时间慢半个小时。
第27章 爷爷可以借点钱给我吗
晚上早早吃了晚饭,哥哥把段家宏送走了。
阿雯吃了饭依旧赶着抄书,顺便还挑选了一本比较简单的菜谱出来。
她打算把娘亲培养出来,吃了三个月的粗茶淡饭,她都快怀疑人生了。
但是这本书得有个出处,那就算书铺掌柜借她抄的书。
只有这样才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她们,日后她也就好甩锅。
这本三字经还差一点,晚上熬夜写完,估计明天就可以去给周掌柜看了。
梁嘉华送完段家宏回来看见阿雯这么努力,他也回房抄书去了。
总不能这么让妹妹养家吧。
他决定明天去外祖父家借点钱,先送父亲去看看腿。
当然,既然外祖父家都开口了,爷爷叔叔那里也是要开口的。
天黑了下来,他停下笔,转动酸掉的胳膊,有些羡慕妹妹用的鸡毛笔。
至少比他这毛笔硬,也是好写很多。
收拾好自己已经写好的稿子,整理成册,一并拿去给阿雯,明日又是赶集日,阿雯定会去守摊。
有点来源也好,至少分家了后还能有钱买点调料。
稻谷已经成熟,距离收割也就这几天了。
小叔必然也是收了稻谷成亲,也就没有多少时间了。
阿雯看着梁嘉华拿着两册书籍给她,明白这是给书铺的,立马收好放在一旁的包袱里。
她还是很想要一个双肩背包,看来有空时候就要跟娘亲提一下。
“哥明天去外祖家,你叫上大姐或者二姐,别一个人去。”
阿雯乖巧点头,这个一个哥哥对妹妹的爱护,她自然不会去反驳。
“哥去外祖家是去借钱吗?”
原谅她对外祖家影像模糊,因原主很小时候去过,这都有两三年没去了,每年都是娘亲回去一趟又快速回来。
梁嘉华摸着阿雯的头,眸子深色一点:“钱的事情哥哥想办法,阿雯不要太累了。”
阿雯望着沉稳的梁嘉华感叹,古人就是早熟,瞧把这少年逼迫得。
阿雯只能乖乖点头,不点头还能干嘛,唱反调吗?
这么疼她的哥,她珍惜还来不及呢。
黑夜中,踩着星子回来的三人很快吃上了饭,因着雇主结钱了,父子三人都很高兴。
许春花在梁有根回来后出来跟他唠叨,不然,家里的事就是田地的事。
说着说着,她就问梁有根:“村长家明天打算开廉,我们跟着开吗?你们不在家,也没个劳力,我们女的也盘不动。”
梁有根望着老伴点头:“明天开廉吧,今天把活计都是赶好了,明天也不用去。”
“这才做两天就不去了?”
“那家人闺女觉得我们父子刻的花不够好看,请了别人。”
许春花也是跟着叹气,这好好的活又没了。
不过想到能快速收完稻谷也就没再说什么。
许春花叫来大王氏一同去收拾明天要用的东西,可不能到了田里发现少东少西。
梁有根坐在院子里纳凉,等三个儿子先洗澡。
梁嘉华走到梁有根旁边,端着个小板凳坐着。
梁有根看了他一眼:“还没睡?”
梁嘉华点头,看着他:“爷爷可以借点钱给我吗?”
第28章 谈崩了
梁有根望着这个大孙子:“借多少。”
“二十两。”
梁有根一下子做直了身体。
梁嘉华继续说:“陈爷爷说那个医者看诊费需要五十两,我再去外祖家借点,加上其他地方借点,应该能凑齐。”
二十两不是小数目,他一下子拿不定主意。
许春花收完农具回来听到这话,脸一下子就拉了下来:“二十两,你以为钱是大风刮来的,你爷他父子三人在城里起早贪黑,这两天也才不过一吊钱,你怎么开得了口。”
梁嘉华望着冷脸的奶奶,也有些生气:“我是向爷爷借,又不是不还。”
许春花直接冷笑:“拿什么还?你爹从出生就是我们养着,开蒙后夫子说他聪明,能读书,我跟你爷就供着他,如今这都二十七了也就帮家里考了个秀才回来,税也就免五十亩,家里四个人的农田,除去五十亩,剩下七十亩交完税也剩不下多少。”
“加上这么一大家子人不要吃喝?你们父子不要买笔墨书籍,你自己不知道书籍多贵吗?”
梁嘉华是知道书籍多贵的,所以他一直都在抄书就为能多买几本书。
可这被奶奶这样说出来就感觉变了味。
他能理解望子成龙的父母,也能理解一个农家供养出一名学子的心酸。
可如今却是人还未考中,就找要被抛弃了吗?
这是没有利用价值了,然后毫不犹豫选择了放弃?
梁嘉华就那样望着许春花,这是他奶奶,亲的,躺在床上的是她的亲儿子,她怎么就不愿意拿钱给她儿子治病呢。
花销太大?他也说了,他是借钱,他会还的。
可如今借钱都成奢望吗?
以前能和平相处是不涉及到自身利益,所以才能共处吗?
陌生的二老让梁嘉华看到了人心的自私。
“奶奶不希望父亲腿能好吗?”梁嘉华漠然的望着眼前的老人。
以前那慈爱的的形象全部坍塌。
“当然希望老三腿能好,可我们都知道,他的腿断了,村里的人那个不知腿断了就是断了,医好也是跛的,还不如不医,免得浪费那个钱。”
许春花又拿着村里的例子做比较。
梁嘉华又转头问爷爷:“爷爷也觉得奶奶说的对吗?”
梁有根心里其实是想帮三儿腿医好的,可是他也拿不出这么多钱,加上就算腿没了,他也能活得比一般人好,教导两个学生也是可以的。
所以,他沉默了,可他的沉默就代表他同意许春花的话。
梁嘉华还真是被自家爷爷奶奶给气笑了,他一直觉得自己家是培养出有秀才功名的人家,最是讲理不过。
此刻,他觉得,在不伤害自己利益的前提下确实讲理。有损自己利益的事,他们就是理。
他不愿跟这样的爷奶纠缠,起身回自己屋了。
这是第一次,他没有朝着他们行礼。
他们的行为伤透了梁嘉华的心,他不愿再向着这样不讲理的爷奶行礼。
院中祖孙三人的谈话,不一会大家都知晓了。
梁长海觉得父亲母亲态度有点伤人。
第29章 大房相帮
大王氏也是第一次觉得自己的公婆有些不讲理。
她看着丈夫,欲言又止。
梁长海与她夫妻几十年又怎么会不知道她的想法。
她念老三教导两个丫头,又是喜欢三房的两孩子,想着日后他们二老不在了,阿华能替两丫头撑腰。
梁长海心中一叹,妻子最大的心愿就是想生下一个儿子,不仅仅能替两丫头撑腰,也是让他不做绝户。
他自己但是没什么感觉,两丫头贴心又乖巧,怎么就不好了。
母亲就有些重男轻女,阿华还小时候也是经常吃到鸡蛋的,后来读书去了,也就把这样的好东西给了老四。
反正他们家丫头没得到什么实质性的好处。
真分家了也不错,至少两丫头能吃得好点。
“我们并没有多少钱,这么多年除去上交公中六成,我们手中只有二十两,还要留点给大丫头成亲时候用,能借的也不多。”
大王氏望着自己选的男人,心中很是感动,至少他不像公婆那般无情。
人都是会有困难的时候,能伸手一把就伸手一下。
再加上那还是亲兄弟呢。
这也说明了这个男人是一名很称职的长兄。
当然,更是称职的父亲、丈夫。
大王氏得到了当家人的同意后,她去了大女儿的房间。
“阿芬,娘来找你商量点事。”
梁嘉芬拉着大王氏坐在窗边,那里还能看见天上那轮明月,余晖也能照亮整个房间。
“娘,找我什么事。”
大王氏摸着大女儿的头,笑的慈爱:“你也快十五了,也是时候估摸着相看夫家,但是你三叔的的事情让大家都喘不过气,你爷奶偏心小叔,不愿拿钱出来,我跟你爹商量先借他们十两。”
梁嘉芬听到相看夫家一下子脸都红了,又听到借钱给三叔她连忙说:“爹跟娘决定就好。”
大王氏满意看着大女儿,这份大度就不是其他女娃能比的。
“自然也是需要跟你说一下,毕竟我跟你爹就你跟阿莉,你们两的嫁妆都是一样,借钱出去不定什么时候能收回来,所以你们的嫁妆都要少很多,阿芬,你心里介意吗?”
梁嘉芬笑着摇头:“借给三叔家阿芬不介意,不论是阿雯还是阿华,他们都是知恩图报之人,如果是二叔家我想我会介意。”
大王氏得到了满意的答复便回去把十两银子拿出来,这是他们夫妇十多年的积攒下来的。
她直接踏着月光去了梁嘉华的屋里,无意外他正对着月亮发呆。
大王氏有些心疼他,安慰:“你爷他们还未想通,想通了就好。”
梁嘉华听到大伯娘的声音,立马起身行礼,之后扯嘴一笑,有些嘲弄,有些冷意。
“大伯娘这么晚了还没休息,找阿华有什么事吗?”
大王氏拉着梁嘉华的手把手里的银子放在他手中:“大伯跟大伯娘帮不到你多少,这十两你先拿去应急。”
大王氏说完便走了。
梁嘉华愣愣的看着手中的十两银子,眼睛一下子红了,他拿着银子朝着大伯娘走的方向深深的行了个大礼。
第30章 清河书屋
大王氏为何直接给梁嘉华,她也是有私心的。
如果日后他出息了,希望能记得今日的恩情对自己的两女儿好点。
做父母的那个不为自己的孩子打算。
阿雯正在空间努力赶着抄书,她明天必须把这本书给卖了。
也亏得这个书库有书桌不然她估计得趴着写了。
忽然她停下笔,想起看到的三字经注解,起身把注解拿在手里。
嗯,这注解的字一看就知是正版。
明天要不把这个配套去卖?
大不了便宜点,谁让她现在这么缺钱呢。
要是能转换成她的字就好了,这样还能说成是她译出来的,必然能很好的搭配卖的。
遗憾的放在一旁,拿起笔继续,还有一点点就抄完了。
次日一大早,阿雯有些哈欠起身。
望着院子里早起的大家有些懵,天还没亮呢,怎么大家都起了。
娘亲走过来拉着她走到一旁洗漱,顺便说今天要开始开廉,让她忙完了早些回家。
阿雯这才知道,今天这么齐,是要割稻谷了。
大王氏做好早饭大家吃了就一起去田里。
二伯娘自然在家养胎,大姐被拉去干活了,二姐被大伯娘指派给她。
至于梁嘉静,她在家跟着二婶做午饭,当然她很二姐也是要早些赶回来一起做的。
今天也是因她要去书铺交书,这才没有被奶奶拉壮丁,不过下午估计就跑不掉了。
阿雯拉着梁嘉莉快速吃完早饭就朝着县城走了。
两人特别开心,阿雯也喜欢赶集,热闹。
你追我赶,居然只用就大半个时辰就到了。
此刻还早,阿雯决定先摆摊。
“阿雯。”一声男声传进了姐妹俩的耳里。
阿雯转头一看,这不是昨天来家里的那位哥哥的同窗吗。
“段哥哥好。”阿雯朝着他行礼。
梁嘉莉见了也跟着行礼。
“以后都是你来摆摊了吗?”
阿雯摇头:“不知道,看哥哥愿不愿意来。”
确实,她也在考虑梁嘉华不读书了该做点什么。
至少最近没法读,总不能在家里一直呆着做农活吧。
“段哥哥怎么走在城西。”
段家宏笑着:“我父母在城西卖点杂货,我们便住在城西,正要去书院,看见你们打个招呼。”
阿雯望着一身学子服的段家宏点头,笑着:“哥哥快去吧,我们也开摊了。”
段家宏点头,看着她们说:“你们有什么事可以来书院找我。”
“好。”
段家宏走了,其实阿雯一点也不想唤他什么段哥哥,感觉画风很奇怪。
她以前也有二十多岁的人,如今唤着一个十一二岁的男娃叫哥哥。
这感觉很奇特,也很憋屈。她哥也就算了,那是这具身体正儿八经的亲哥,能一样吗?
今天只是摆摊,两姐妹就眼巴巴的看着人群,希望来两个写家书的。
坐了一个时辰,一个人都没有,阿雯泄气了。
因梁长鹤不愿替人写状子,不想太过掺杂在这些事情里面,所以,来摊位的一般都是写家书,又或者过年写一些对联,喜庆的话语。
所以,没人来那就是真的没人来。
她看着梁嘉莉说:“要不我们先去把抄的书拿去书铺吧。”
梁嘉莉点头,确实这样坐下去也没有办法。
于是阿雯在桌上写了临时有事,离开一下几个字后,便拿着包袱朝城东去了。
这书铺也是巧的很,它就开在嵩山书院不远处,倒是好找。
现在时间不早不晚,阿雯拿着包袱走进这家叫做清河书屋的书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