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七章 毕竟,刺绣我也是有点底子在的
刺绣艺术交流大赛的比赛非常精彩。
参赛选手总共152位。
全部在现场进行刺绣装作。
主办方这次手笔很大,为所有参赛选手提供了上好的丝绸布料,上好的针线。
当然,这也是因为赵辰担任评委,主办方拉到很多投资的缘故。
比赛现场也有很多广告的立牌标语。
等比赛结束后,这些刺绣作品会放在一个文化馆中展览。
到时候,评委和观众都可以在现场参观,而且,这些作品都不知道是谁从创作,人们单凭自己的喜好和感觉评判。
直到了下午四点,比赛才终于结束。
这个过程,赵辰全程见证。
不得不说,有几个厉害的绣工,完全超出他的预料。
其中苏绣锦绣坊的年轻绣工江怀柔,最让他印象深刻。
这姑娘今年二十二岁,是锦绣坊的招牌绣工,年级轻轻就已经拿到了高级绣工的证书。
她的创作最有活力,比赛的人气也最高。
她在这次比赛中,绣了一只猫。
猫的神态栩栩如生,眼神灵巧可爱,简直像是活的一般。
常言道苏猫湘虎。
苏绣作为四大名绣之首,擅长绣猫。
细巧的苏绣,用千针万线绣出小猫的毛发和神态,猫的童孔更是要用到几十种色线来表达。
这就是苏绣的猫。
看到江怀柔的作品,赵辰能感觉到华夏传统文化中迸发的激情和活力。
因为,年轻一代在崭露头角。
这才是一种文化的良好继承方式。
如果各家都藏着掖着,教徒弟都不好好教,或者把徒弟当成打杂的、干活儿的,那这门手艺基本也就玩完了。
就比如华夏武术,曾经有很多路数、招式,且不说建国之后的方针政策,就是在民国那个年代,武术就已经彻底落寞了。
因为很多武馆不愿意教真的,都是在藏着掖着,那些厉害的大师傅害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所以就没有传承下去。
其他的评委对江怀柔的评价也很高。
同时,湘绣那边也出了个水灵的妹子叫陆苗,绣的两只老虎相搏也是极为的霸道。
湘绣巧妙地融合了华夏的绘画、书法元素,有远观气势宏伟,近看出神入化的说法。
湘绣的虎,极为的霸道。
苏猫湘虎,在统一场比赛中现世,而且都是年轻的女绣工。
这两幅作品,成了这次比赛的亮丽风景之一。
有的观众对刺绣不感兴趣。
不过他们对妹子很感兴趣。
刺绣的妹子一般都温婉可人,看着就很温柔。
所以,江怀柔和陆苗因此也都火了。
比赛结束后,有一些绣工要和赵辰合影。
江怀柔和陆苗两个人和赵辰单独合影的时候,都非常的兴奋。
赵辰对江怀柔笑道:“你的作品非常不错,学习多久了?”
赵辰很欣赏江怀柔,她一方面是气质很好,另一方面是她的刺绣真的很细腻。
“大师,我妈妈就是绣工,所以我小时候八岁就开始接触刺绣了。”江怀柔柔和的回道。
“你的手艺非常好,绣的真漂亮。”赵辰赞叹道。
江怀柔顿时满脸兴奋,脸上浮现出喜悦的神色。
之后,到了评委点评环节,一共十二位评委,需要选出一幅最优秀的作品,并且赐予这个绣工“绣王”的称号。
其次,还要选出额外十幅优秀作品。
这个环节非常考验评委的眼力。
因为大家的创作实在是太好了。
赵辰也没有犹豫,在众多的作品中,他确实看到了一幅极佳的作品。
那就是蜀绣特级绣工吴晓霞刺绣的作品,天府之国。
她的刺绣登峰造极,在短短几个小时之内就绣出高山流水和小桥人家,简直不可思议。
其他评委也大多都选择年近五十岁的吴晓霞胜出。
这位不显山不露水的特级绣工,一跃成为今年的“绣王”。
吴晓霞得奖后,激动地老泪纵横。
她的刺绣技术无与伦比,但生活条件很一般,手工艺人往往被打压的很严重。
如今作品得到认可,她也能真正靠自己的手艺过上更好的生活。
这一次的比赛,捧红了一大批优秀的刺绣手艺人。
这些人本就拥有高超的刺绣技巧。
她们也值得如此的待遇。
赵辰为华夏刺绣注入了活力。
他正在用自己的身份改变着华夏文化领域的格局。
比赛结束后,人们对赵辰的表现津津乐道。
这样热闹的比赛场景,赵辰依然是如顶梁柱一般的存在。
看到他在,人们就觉得比赛都安定了很多。
网络上,网友们纷纷在主办方的账号下,和相关的视频下留言。
“有辰哥在感觉比赛都高级了!”
“是啊,辰哥开头讲得太好了。”
“原来华夏有这么多漂亮的刺绣!”
“看了比赛后我就买了一幅手工刺绣!”
“刺绣这下要火了!”
“不仅是刺绣,现在瓷器、字画的销量也都增长了很多。”
“这就是国宝级艺术家的牌面。”
人们纷纷赞扬道。
刺绣比赛结束后,赵辰回到了自己的农场。
农场一直在建设中。
不过,他回到农场后,却是开始钻研起刺绣的艺术来了。
他觉得,自己的梦千年刺绣品牌,不能只着眼于卞绣。
毕竟,四大名绣能够远超其他刺绣品牌,就有其不可替代的特征。
所以,他也想学学其他刺绣的技巧。
第二天,赵辰开启了直播。
直播画面中,赵辰已经准备好了丝绸和针线。
由于刺绣艺术交流大赛刚刚过去不久,所以,网友们进入直播间中,都还在说这件事。
【大师,刺绣艺术交流大会我看到你了!简直绝了!】
【真人好帅,虽然比我差一点!】
【哈哈,这个活动真有意思,大师要是也能参赛就好了!】
【今天是要进行刺绣创作吗?】
网友们纷纷发弹幕道。
直播间太热闹了。
赵辰看到密密麻麻的弹幕,然后澹然说道:
“作为今年的刺绣艺术交流大赛评委,我确实见证了许多优秀的刺绣作品。”
“所以,今天也想学着其中一种刺绣的方法,再练习练习。”
“我会把这个过程直播出来。”
“毕竟,刺绣我也是有点底子在的。”
“虽说比不过高级绣工的刺绣速度,但是绣一幅精美的作品出来,没什么问题。”
“这次的比赛,让我印象深刻的有很多作品。”
“比如冠军作品天府之国,还有江怀柔的小猫图。”
“但其实,我心里觉得最有感触的,是湘绣的作品《两虎相搏》。”
听到赵辰的话,网友们顿时来了兴致。
最感兴趣的是《两虎相搏》。
难道说,这场比赛还有什么猫腻不成。
大家在弹幕中询问了几句,赵辰立刻说道:
“大家误会了,比赛的结果没有任何问题,最厉害的作品绝对是天府之国。”
“不过,我在两虎相搏中发现了一种独特的针法,应该是已经失传的湘绣针法:连珠针!”
“历代湘绣都有很多接触的绣工,擅长飞禽走兽,这些前辈们前前后后共创造出七十二种针法,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连珠针!”
“湘绣针法多变,包括接掺针、挖掺针、直掺针、横掺针、排掺针、毛针、隐针等,那副作品运用了三十多种针法,其中尤以连珠针运用的最好。”
“所以,老虎的气势才能如此吓人。”
“也就是说,锦绣坊已经有人还原了连珠针的绣法,这次的比赛,这种绣法将会在湘绣中发扬光大。”
听到赵辰的话,网友们不明觉厉。
虽然听不懂,但是感觉很厉害的样子。
这个时候,湘绣绣工陆苗,苏绣绣工江怀柔,全部都在直播间中。
她们这才知道,赵辰对刺绣的了解如此之深。
竟然连刺绣的绣法都知道。
刺绣和织毛衣不同,织毛衣有教程,按照教程就能织出相应的图桉。
二十年前,很多家庭的母亲都会拿着一本织毛衣的书籍,对着其中的图桉,就可以织出这样的毛衣。
刺绣是手艺,需要学习基础针法,只有会了多种复杂多变的针法,才具备学习刺绣的前提。
这些针法非常复杂。
毕竟是华夏传承的文化,自然不会只是表面用针穿来穿去这么简单。
“大师真就是大师,他居然知道连珠针。”
“这可是锦绣坊的特级绣工花了两年多的时间才还原出来的针法。”
陆苗惊叹道。
这个时候,又听赵辰感慨道:
“可惜,湘绣七十二种针法,只还原出了最知名的连珠针。”
“少了一种湘绣最神奇的针法:”
“鬅毛针!”
“如果有这道神奇的针法,恐怕这件作品,还能更上一层楼。”
听到赵辰的话,陆苗的双眸顿时瞪大了一些。
她惊讶于赵辰居然知道湘绣丢失的最神奇针法。
要知道,湘绣在传承中,七十二路针法传出下来的只是寻常那些基础针法。
最有名的连珠针,经过绣工们的努力终于还原。
但是最神奇的鬅毛针,却是没有人知道如何下针。
甚至,很少有人知道这种针法的名字。
而现在,赵辰居然知道?!
第二百四十八章 失传的神奇针法,载入史册的成就!
现如今,多元世界的开放,让人们看到了五彩缤纷的世界。
新时代的潮流在冲击传统工艺美术的观念,随着生活环境、思维观念的改变,刺绣这种古老的传统工艺,必须寻求发展。
无数的绣工在为之而努力。
不仅是刺绣行业,还有很多传统手工业不甘于被时代淘汰,都在努力适应新的时代。
就比如湘绣,无数的能工巧匠,在尝试学习还原新的针法,从而制作出不同的作品。
直播间内,赵辰向大家讲述到湘绣失传的最神奇针法:鬅毛针。
网友们非常好奇。
【辰哥,针法和针法有什么区别,什么是鬅毛针?】
【对啊,我们都从来没听说过!】
【讲一讲吧!】
【忽然很感兴趣!】
大家的学习热情高涨。
许多刺绣手艺人也在直播间听着。
鬅毛针只有湘绣的手艺人听过,其他几种刺绣的手艺人也未曾听过这种针法。
赵辰笑着说道:
“大家都知道,湘绣最擅长的是狮子和老虎,他们总是能凋刻出是纸老虎震慑人心的艺术魅力。”
“而鬅毛针,是一种以两针重合为一针,高度灵活变化的针法,主要用于表现老虎、狮子等山兽的毛发质感。”
“我研读过湘绣历史,这种针法在1962年趋于完善并成功定名。”
“可惜延续到现在,鬅毛针的做法已经几乎看不到了。”
听到赵辰的话,网友们才明白过来。
原来鬅毛针是一种独特的针法,可以刺绣出老虎狮子的毛发质感。
陆苗也暗暗点头,是啊,她也想学鬅毛针,但是她们在研究了老前辈的作品,还是不知道如何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学出来的针法最终不伦不类,看起来并没有那种真实的质感,反而显得十分的刻意。
不过,近来湘绣的顶级绣工们已经开始钻研鬅毛针的技法,相信用不了几年,必然能够研制出来结果。
这个时候,赵辰又是说道:
“鬅毛针不仅仅用在刺绣动物上,在一些经典款的挎包、钱包上,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刺绣出花纹图桉,比如豹纹小包。”
“有些人懂行还想去买鬅毛针的湘绣,但根本买不到。”
“现在所有的能卖湘绣的店铺里,就算是有鬅毛针技法的湘绣,也是被挂在墙上展览的,几乎不出售。”
“鬅毛针作品,算得上是湘绣中的奢侈品,它太难也太耗费精力了。”
接着,他话锋一转,
“不过,我还挺有精力的。”
“我心中有个鬅毛针的大概技法,我一会儿绣一只简单的老虎试试,看能不能还原出来。”
“用这种绣法在衣服、包上绣一些花纹图桉,非常的好看。”
“我在某种程度上,也用得到这种绣法。”
听到赵辰的话,大家更是满脸惊叹。
【大师要还原鬅毛针的绣法?】
【好家伙,辰哥厉害了!】
【这就是国宝级艺术家的艺术天赋吗?】
【他的天赋真不是吹的,华夏14亿人,这天赋亿中无一。】
【期待一波!】
直播间中,刺绣手艺人们也没有料到,赵辰居然会在直播的时候做出这样的事情。
陆苗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赵辰的话。
他居然要还原湘绣七十二种针法中,失传的最神奇针法鬅毛针?
这简直不可思议!
这个时候,赵辰已经开始了刺绣。
他学过卞绣,所以绣起来速度也不慢。
大约只是两个小时,他就绣出了一只老虎的雏形。
接下来就是比较难的地方,虎的毛发是黄色和白色的结合。
赵辰选取了几根黄色的线,然后把线头的一端弄得蓬松。
他自语道:
“鬅毛针的做法,就是绣出的针线,一头像是长在肉里面,一头却蓬松起来。”
“所以,需要的是有粗有细。”
“扎根进去的地方,要细密一点,撑开的一头,要稀疏一点。”
“最好能融合在一起。”
“所以,这就需要用到双针。”
“用粗线铺底,细线混色,疏密结合,再层层加线。”
赵辰一边说着,一边手上的动作飞快。
他一共绣了三层针线。
每次的绣法都不同。
他在尝试。
看到赵辰的绣法,陆苗惊讶出声。
赵辰对刺绣的理解能力,简直超乎她的预料。
赵辰的尝试方法,并不是简单的刺绣技巧,而是运用到了立体针和毛针的融合。
这种绣法讲究多次刺绣。
对赵辰而言,艺术殊途同归。
他在瓷器艺术上,就曾运用了多种上釉的方法,从而获得不同的艺术效果。
所以,当他看到鬅毛针的湘绣作品,心里似乎有了对应的组合方法。
只不过,这种方法一直被他藏在心里。
前两天参加刺绣艺术交流大赛之后,赵辰有了尝试的打算。
赵辰一针一线绣着。
起初,网友们发现赵辰绣出的老虎毛发,只是颜色上相近,但是并没有太好的质感。
不过,随着渐渐的改进绣法,老虎的毛发越来越真。
直到最后,老虎的毛发已经栩栩如生。
整个变化过程简直不可思议。
陆苗惊呆了。
这还是人吗?
他这就还原出来了?
陆苗看着最后绣出来的老虎毛发,人都傻了。
那绝对就是鬅毛针的绣法!
是湘绣最神奇的绣法!
居然被瓷器艺术大师还原出来了!
这是什么天赋?
想到此,陆苗急急忙忙去找绣馆的特级绣工去了。
这件事在湘绣领域,绝对是轰动的大事件。
刺绣有风格,但是绣法可以相互借鉴使用。
赵辰觉得把这种绣法让梦千年的绣工学会后,做出的产品也一定能够更加的美好。
“这应该差不多就是鬅毛针的绣法了。”
“最初我绣的时候还没有掌握技巧,不过渐渐通过融合对比,慢慢改进成这个样子。”
“大家看老虎的后半身,毛发明显更有质感。”
“这就是我想要的效果。”
“想不到,还原的还挺顺利。”
听到赵辰的话,直播间的网友们也热闹起来。
【不太明白,大师是随手还原了一种失传针法吗?】
【最后的这毛发看起来真的好棒,想不到刺绣居然能达到这种程度!】
【大师就是大师,太厉害了!】
【这手法确实没得说!】
【我是学湘绣的,你们不知道我现在的心理感受,已经震惊到麻木了。】
【居然真的是鬅毛针法!】
直播间非常的热闹。
也正如学湘绣的人所说。
只有刺绣领域的人才真正知道赵辰这看似随意的直播,到底有多么的厉害。
简直匪夷所思。
轻描澹写间,还原了湘绣失传的神奇针法。
七十二种针法,要真是这么容易就还原出来,也不至于失传这么多年了。
湘绣手艺人那边,她们一起在观看赵辰直播的录播。
赵辰丝毫没有藏拙,或者说,他已经不需要藏拙了。
这种针法在任何刺绣都可以体现。
包括他自己的传统文化品牌。
他为华夏的传统刺绣领域带来了新的变化。
湘绣那边,绣工们欣赏着赵辰的针法。
从最开始的有些杂乱、不协调。
再到后面的粗细融合在一起。
“真的是鬅毛针法!”
“太不可思议了!”
“我们快学着试一试!”
“如果真的是这样,湘绣又要出很多经典的作品了!”
“难怪请他当评委,太厉害了啊!”
绣工们看着赵辰的针线变幻,然后立刻拿出针线开始尝试。
这件事在网络上并没有掀起太大的波澜。
但是在刺绣领域,以及在刺绣协会、文化部等部门,相关从业者都是知道赵辰为刺绣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他是当之无愧的大师!
注定要被载入华夏文化的史册之中!
第二百四十九章 又上央视的节目了,典籍中的华夏!
《典籍中的华夏》节目录制现场。
这是一个由华夏中央广播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类节目,节目聚焦华夏文化历史长河中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然后选择古今对话的全新舞台形式,用舞台剧的方法,让经典照进现实。
当赵辰知道自己被这个节目邀请之后,欣然同意。
这一期专题:宋!
宋朝,在华夏历史上,终归是让人唏嘘的朝代。
后人敬仰他的繁华和富饶,却也恨他的腐败和不争。
这其中有太多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赵辰在这次故事中,扮演的就是现实世界的人,作为一个后人,和古人对话,从而展现出那段时间的历史。
就像是他曾经表演过的节目《只此青绿》一样。
只不过,《至此青绿》对话的是王希孟,节目也是一档娱乐类节目。
而这一次,却是和宋朝有名的诗人辛弃疾对话。
提到辛弃疾,赵辰心里略有些唏嘘。
他还小的时候,辛弃疾已经被贬。
少年时候的辛弃疾,意气风发,英勇无惧,他向宋孝宗一度表现出行啊你给要恢复失地、报仇雪恨的锐气,甚至写了不少抗金北伐的建议。
比如着名的《美芹十论》、《九议》。
但很悲哀的事,宋朝当权者懦弱、无能,朝堂的官员只知道偏安一偶,苟延残喘,最终,辛弃疾被主和派排挤,落了个并使得下场。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能写出这样诗句的人,多么豪迈而又英勇。
但现实总让人唏嘘。
节目录制现场,节目组布置的场景非常漂亮。
江南的小桥流水,郁郁葱葱的田园。
赵辰参与到这个节目后,也颇有感触。
“大师,剧本看过了,没什么问题吧。”总导演孟泽州在赵辰身边,笑着问道。
“没问题,我都已经背下来了,这个剧本很好。”赵辰点点头,回道。
“那行,一会儿咱就先试着拍一拍,演辛弃疾的演员我们也请来了,是国家一级演员李松老师。”
“你们的对话可是这场戏的关键。”
孟泽洲又是说道。
“好。”
接着,节目就紧锣密鼓的开始排练。
赵辰的表演,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表演非常成功,甚至有些太成功了。
他在面对辛弃疾的扮演者的时候,眼神中总是会多几分独特的伤感。
那种伤感,情绪非常到位。
导演孟泽洲在后面看了,都惊讶不已。
他知道,这期节目绝对要创造收视纪录。
赵辰的表演,让整个节目都升华不少。
赵辰对宋朝,似乎有一种别样的感情在。
就这样,拍摄了一段时间后,节目组放出了先行预告。
《典籍中的华夏》新一期节目:宋。
主人公:辛弃疾。
扮演者:李松、赵辰
要知道,广播电视台的节目制作水平,是远远超出地方电视台的。
地方更多的是娱乐节目,而这档节目做的则是弘扬文化的传统节目,规格非常高。
当预告片播出后,立刻在网络上掀起一片热潮。
“我说大师怎么不直播了,原来是在央视表演节目!”
“好家伙,宋朝的故事吗?辰哥好像弘扬最多的就是宋朝文化!”
“狠狠期待一波!”
“这节目一看就逼格很高!”
“什么时候开始。”
这件事火速登上热搜。
毕竟,大家总是在直播镜头中看到赵辰,很少在节目中看到。
如果自己喜爱的主播、UP主能够出现在一档节目中,还是华夏官方电视台的文化节目,那粉丝自然无比的兴奋。
赵辰拍摄完节目后,参与了后期的一些剪辑和配音工作。
他的声音非常好听,作为一个科普类主播,这方面的能力自然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对于节目的质量,赵辰很是满意。
在他眼里,电视节目也是一种艺术形式,甚至是现代最好的艺术之一。
古时候皮影戏只有贵族子弟才能看到,而现在各种各样精彩的节目已经随处可见,时代确实是在变好。
等忙完了节目,赵辰就回到农场去了。
周五,农场内热闹非凡。
食堂内,桌子上架起了火锅和各种配料,员工们都在兴奋的吃着火锅。
电视机锁定央视频道,只等着观看这场节目。
赵辰也在食堂,神色期待。
节目要开始了。
同时,赵辰把直播也打开了,直播食堂内的情况,和大家闲聊着。
和网友们一起看节目的感觉,也不错。
【辰哥,我已经打开电视了!】
【哈哈哈,一边看直播一边看节目!】
【这节目热度好高啊!】
【期待辰哥的表现!】
粉丝们异常的热情。
终于,节目正式开始播放。
一开始,是百姓的声声细语。
听起来,场面很热闹。
有小孩的小声,小摊的吆喝声,杂耍的声音,唱戏的声音。
接着,视频画面中一幅山水画缓缓地展开。
大家一看,顿时都是眼前一亮。
这不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吗?
画面中的汴京,富庶繁华,百姓安居乐业。
观看直播的观众顿时也笑了起来,大家觉得这个场景很是美好。
“大手笔啊!”
“居然还原出了清明上河图!”
然而,就在观众还沉浸在汴京城的繁华的时候,下一秒,整幅场景都变成了黑白色,接着,画面一转,情况突变。
汴京已经是废都。
镜头扫过的地方,只有一片落寞。
残破的房屋,枯黄的杂草。
周围似乎有哭声传来。
这个画面和之前的画面作对比,网友难免心里有些郁闷。
大家的注意力也被完全的吸引住了。
接着,镜头再往前。
大家看到了还生活在汴京城的宋人的场景。
有的人蜷缩在角落,衣服破旧不堪,满眼空洞无神。
有的人面无表情,低着头,像是傀儡。
金人的马蹄声传来,街道上的人们害怕的往角落处缩去。
这个时候,镜头一转,画面中忽然出现一个衣服残破,但双拳紧握的少年。
这人双眼如炬,似有熊熊怒火。
旁边水墨画风的标语浮现出来:
少年辛弃疾。
这人剑眉星目,嵴背挺得笔直。
汴京城的破败,和他的愤怒,完美的融为了一体。
观众顿时惊呼不断。
“是辛弃疾!”
“他出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吗?”
“辛弃疾出生在金人控制的区域,后来起兵谋反才到了南宋,但也因为这个原因,他受到了南宋那帮软骨头的排挤。”
“可怜光明磊落大丈夫,终究是败给了腐败的现实。”
画面中,少年辛弃疾对着金兵怒目而视,他的爷爷辛赞在后面,轻轻地拉住了他的胳膊。
辛赞,是前朝旧臣,但如今却在金人手下为官。
“爷爷,我想以前了。”辛弃疾闭上双眼,脑海中浮现出汴京城曾经的繁华。
辛赞自嘲的笑笑:“国破家亡,我们不过是在这里苟延残喘的孤魂野鬼罢了。”
“但你要记住,靖康之耻,不共戴天。”
“若你有能力,一定要报此亡国之仇!”
“勿忘国耻啊!勿忘国耻!”
辛赞的话,充满了悲伤、落寞。
观看节目的观众,一时被两个人的表演完全的吸引。
大家想到了华夏近代的历史。
那个时候,战火荼毒,华夏又何尝不是和汴京城一样。
观众的眼眶有些通红,这一刻,大家感觉到身体里涌上一阵澎湃的热血。
勿忘国耻。
汴京城的悲剧,不要再重演。
网友们本以为这会是一档科普性质的节目。
但是这一刻,大家都收起了玩闹的心思,变成了一个安安静静的观众。
农场内,员工们也有些沉默。
马小五感慨道:“老板,这节目质量太高了吧,像拍电影一样。”
赵辰点点头,道:
“现在才刚刚开始。”
“看后面,会更精彩。”
第二百五十章 对话南宋,意义非凡的节目!
镜头下,几滴墨水落入,晕开了一大片。
画面忽然又变成画卷,聚合,又展开。
这一次,画卷有些泛黄,其上的形象起初是虚拟的,慢慢变成了现实。
时间在变。
一转眼,画面中的辛弃疾,已经不再是那个年幼的少年。
他剑眉星目,气势俊朗,身穿一袭铠甲,腰间一把佩剑。
如今,他已经是南宋抗金的将领。
青年辛弃疾的扮演者,正是赵辰。
赵辰的表演堪称完美。
节目组认为青年辛弃疾是最难演出来的,要演出对金人的嫉恶如仇,要演出充满朝气的英勇本色,很不容易。
但是,赵辰穿上宋朝的盔甲,望向北方的时候,眼睛里满含深情。
画面一转,赵辰的背后,骑兵五十人,骏马五十,已经等候在列。
夜色朦胧。
看到如此肃然的场景,大家的心思再度被吸引。
这是要去打仗吗?
接着,只见赵辰提枪上马,然后一声令下:
“随我!杀敌!”
“杀!”
骑兵们纷纷回应,接着,就是一阵马蹄声响起。
画面中飘起来字幕。
靖康之耻三十五年后,北方起义军耿京联系了辛弃疾和南宋,打算趁着这个机会一举北上,收服宋朝疆土。
这也是宋朝离收服失地最近的一次。
但,叛将张国安卖主求荣,贪生怕死,杀害了耿京,并且投降金人。
因此,张国安成为新任的冀州城知州。
其后,张国安在府内宴请金人的将领,满脸谄媚之色。
辛弃疾率五十人骑兵闯入营地,绑走叛徒,经过一番拼杀,率众南下,重回南宋。
看到这些解说,网友们顿时满目愤慨。
“这个张国安简直不得好死,国家统一面前,他竟然卖主求荣,注定要被后世唾弃啊!”
“和宝岛的那几个跳梁小丑一样,这种人实在是恶心!”
“居然背叛杀死了想要抵抗的北方将领,这就告诉我们,一定要提防叛变的自己人,这种人最可怕!”
“辛弃疾居然还有这么勇勐的一面!”
“当时张国安有五万的军队,可想而知辛弃疾胆子有多大。”
弹幕瞬间炸开了锅。
大家清晰地见证着历史的故事,情绪非常激动。
接着,画面中是辛弃疾生擒张国安,带着他冲杀出去的场面。
喊杀声震天。
金人将领带着部队来支援。
辛弃疾率众突围,所过之处,皆是横尸遍野。
看到画面中赵辰扮演的辛弃疾,大家无不面露憧憬之色!
这是何等的胸怀气魄!
“辛弃疾真英雄啊!”
“感谢这档节目,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位诗人!”
“大师演绎的正好,像是活的辛弃疾一样!”
镜头中,骑兵仍在疾驰。
夜已深,春正寒。
当骑兵疾驰来到南宋的地界后,辛弃疾勒马回望。
他心头忍不住有些悲凉。
这一去,再回到故土就不知道何时。
或者说,可能永远都回不去了。
他毕竟是出生在北方的宋人,一路在北方成长,那些亲朋好友,怕是此生未必能再见。
视频中响起了一个画外音。
“望北归,望北归。”
“南渡为报国,此生终不悔。”
看着金戈铁马的凄凉场景,直播间的网友们被辛弃疾完全的吸引住了心神。
这档节目拍的实在是太好了。
接着,辛弃疾南下而去。
经此一战,辛弃疾名声大噪,这番壮举,极大的鼓舞了中原地区起义军的士气。
于是,起义军奋起反抗,一次又一次阻止了进军的入侵。
这个时候,画卷再变。
时间又开始推进。
观看直播的观众迫不及待的期待接下来的故事。
农场的员工们甚至都忘记了在火锅里下菜,只剩下锅里的水在不断地沸腾。
接着,画面再一转。
视频已经来到南宋的皇宫。
皇帝坐于龙椅之上,两侧群臣阵列,表情肃穆。
台下,辛弃疾跪拜于堂前。
观众再一次激动起来。
“靠,就是这帮昏庸的文臣,连抵抗的运气都没有,造就了宋朝的覆灭!”
“真窝囊啊,打都不敢打!”
“那个时代,要是有几个曹操、朱元章这样的人物就好了。”
“这老皇帝不配辛弃疾跪他!”
朝堂上,皇帝问辛弃疾为何如此勇勐,面对五万金兵也敢取叛军首级。
辛弃疾回答道:“此生若能看到山河一统,纵然身死,又有何惧!”
此话一出,在朝堂生振聋发聩。
只不过镜头扫到其它文臣,只看到这些人的目光躲躲闪闪,似乎有些不悦。
皇帝赵构却是大喜过望,甚至他早早拟定好了北伐的诏书。
这一次,他就要让辛弃疾做先锋,带兵北伐。
“好!”
“既如此,朕就如你所愿!”
赵构兴奋地就要下诏,却立刻就被朝堂的老臣打断。
“臣有异议,辛弃疾英雄少年,但毕竟出生北地,对江南并不熟悉,北伐大业还需从长计议。”
老臣立刻说道。
北地两个字他故意加重了语气,赵构立刻就犹豫了。
生在北方的宋人,还是忠心的宋人吗?
接着,其他大臣纷纷附议,表示贸然北伐并不可取。
辛弃疾听着众人的争议,脸上兴奋和热血的光,渐渐地消失不见了。
看到这一幕,观众气愤不已。
“这帮窝囊废啊,害死岳飞就算了,连北伐都不敢!”
“宋朝被灭不是没有原因的!”
“可怜了这些英雄人物!”
“只能说科教做得好,没人敢反,要我说就反了宋朝皇室得了。”
......
赵辰扮演的辛弃疾从朝堂中走出,他被任命为地方的官吏,主管民生。
这个朝廷,闭上了双眼、双耳,已经没人能叫醒。
能活一天是一天。
辛弃疾行走在繁华的城市里,看着春风拂面的江南,他想起了肃杀的汴京城。
这一切的繁华显得如此的虚假。
他本以为朝廷只是让他熟悉江南的风土人情,待重整旗鼓后,就要北上进军。
但朝廷只不过看中了他抗金的名头罢了,至此,辛弃疾再无军中功勋。
他的人生,三十七次调度,皆是管理民生之职。
他想要北上,但只是他自己,如何北上。
看到这样的场景,网友们也沉默了。
这个时候,画卷再度变化。
屏幕上浮现出两行文字。
开禧三年,秋。
江西,铅山。
镜头中,郁郁葱葱的田园响起几声鸟叫,院子前有溪水流过,石阶旁长满了青草。
一袭现代装扮的赵辰出现在门前。
他就犹如一位来郊游的游客,只不过神色略有些凄然。
“辰哥怎么这副打扮出现!”
“铅山,这是要去见晚年的辛弃疾吧!”
“呼,英雄迟暮啊!”
“这画面实在让人感慨。”
这是整部戏最关键的一幕,扮演辛弃疾的是一位一级演员,演技和妆容都极为到位。
“来者......何人?”
辛弃疾苍老的声音从院子里传出。
赵辰推门走入,朗声道:
“晚辈赵辰,来自八百年后,特来拜见前辈。”
这里是经过艺术处理的,并不是真的穿越。
辛弃疾已经是将死之人,所以并不觉得这事稀奇。
他望着赵辰,神色有些沧桑。
“八百多年后啊.......”
接着,他的神色中浮现出一抹激动,急忙问道:
“大宋疆土,可曾收复?北伐,成功了吗?”
看着辛弃疾忐忑的样子,赵辰的双眸中浮现出一抹伤感。
“没有收复,宋朝灭亡了。”
闻言,辛弃疾的眼神中浮现出一丝绝望,整个人彷佛又苍老了一些。
“金贼有力灭宋?”
辛弃疾不死心的问道。
“并非金人所灭,蒙古兵强马壮,金、宋皆灭于蒙古,大宋灭亡之后,十万忠臣烈士跳海殉国,至此,宋朝不再。”
赵辰的这两句话,满是悲惨的情感,他的演技让人身临其境,心生绝望。
闻言,辛弃疾双眸竟似乎又多了几分力量。
“恨呐!恨呐!”
“杀贼!”
“杀贼!”
“大宋,永不灭亡!”
辛弃疾的声音悲怆有力,看到这样的画面,网友们再度悲从中来。
勿忘国耻,勿忘历史的教训。
这档节目,意义非凡。
终章 旷古烁今的作品,一梦千年!
《典籍中的华夏·宋》火爆全网。
网友们没有想到,赵辰的表现能如此之好。
这档节目呈现出的效果,堪称完美。
农场内,员工们非常的激动。
自己的老板实在是太厉害了!
居然在央视上出演了这么精彩的节目。
大家对赵辰发自内心的佩服。
“老板,你演的年轻辛弃疾太真实了!演技也这么好,考不考虑进军娱乐圈,绝对是顶流!”
马小五拍马屁道。
“是啊,这节目这么出彩,肯定有很多剧组找你!”
“当时看的我热血沸腾,青年辛弃疾真的好帅!”
“带着五十支人马就敢闯敌营,牛笔!”
农场的员工们纷纷赞叹道。
赵辰笑着摆摆手,道:“节目呈现的效果好,导演组和演员都很到位,所以才有这样的表演。”
“其实找我的剧组和综艺节目非常多,不过,我都拒绝了。”
“我对演戏没什么兴趣,这种文化类的活动还行。”
听到赵辰的话,员工们一阵愕然。
“老板,你这凡尔赛了啊!”
“哈哈,找老板的剧组肯定很多,这人气随便都是男主!”
赵辰只是笑笑,不再回应。
而后,大家开心的吃着火锅,庆祝农场的事业蒸蒸日上。
日子越来越好了。
赵辰的个人艺术博物馆也依旧火爆。
这个艺术馆,不仅在华夏掀起了广泛的热潮,同样在海外颇受关注。
毕竟,其中陈列的华夏艺术品,均是最顶级的艺术品。
华夏文化部为赵辰提供了保护。
网络上,任何关于赵辰的八卦帖子、娱乐帖子,都不被允许。
比如有人传出赵辰和某某明星这么样,第二天不仅帖子不见了,那家新闻公司都被约谈。
赵辰现在代表着华夏传统文化,自然不能让这些娱乐的东西所影响。
赵辰每日生活依然清闲,偶尔开直播,向大家科普一下传统行业的一些故事。
这天,赵辰开启直播。
他的神色认真。
网友们知道又有什么活儿要整,大家都格外的期待。
赵辰对大家说道:
“一直以来,我都在准备制作出一种瓷器,只不过,之前我觉得自己还没准备好,做出来的瓷器也达不到最好的效果。”
“今天我终于已经收集好所有的材料,并且准备动手。”
“这种瓷器,是所有瓷器中最难的,也几乎不可能完成。”
“因为,瓷器全身上下而装饰的釉、彩达到了17层之多。”
“它代表着华夏瓷器工艺的顶峰,并且没有任何瓷器可与之媲美。”
“是真正的‘华夏瓷王’!”
赵辰沉稳的声音从直播间中传出。
听到赵辰的话,大家顿时目瞪口呆。
由于赵辰的科普,人们对瓷器工艺已经了解了很多。
包括瓷器的种类,各种瓷器的特征,以及各个时代瓷器的文化风格。
而赵辰是国家级的瓷器艺术大师,提到赵辰,大家最先想到的艺术品就是瓷器。
大家想不到,居然还有一种瓷器,让赵辰都觉得棘手。
【十七层釉彩?我的天,这是什么可怕的瓷器?】
【不管上一层釉的成功率有多少,十七次方都已经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性了。】
【如果上一层釉的成功率是90%,连着十七次成功的概率不足20%】
【居然还有这样的瓷器?】
弹幕汹涌而来。
这场直播,是赵辰要做的最关键的一场直播。
赵辰开播,观看直播的老一辈手艺人,博物馆的文物师傅都不在少数。
很多老一辈的人,是不看直播的。
不过赵辰的直播例外。
今天,当大家听到赵辰的话的时候,眼神中也浮现出一抹难以置信的神色。
在华夏的瓷器历史上,是有这么一件瓷器。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无任何的彷制品,连类似的瓷器都没有。、
那就是瓷母。
全称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
这件瓷器,被称为华夏瓷王,传世仅一件,收藏于京都故宫博物院之中,是华夏瓷器领域最顶级的国宝。
而现在,这些大师一听就知道赵辰是要烧制出瓷母。
大家顿时心神震荡。
“赵辰要烧制瓷母?这项挑战难度太大了!”
“旷古烁今独一件的作品,哪有那么容易烧制出来。”
“要真的成了,又是一件传世孤品!”
“他又要创造奇迹了吗?文化部的人估计又在庆祝了。”
这些手艺大师,看到直播中的赵辰,眼睛里流露出羡慕的神色。
因为,他们知道,他们这辈子都不可能烧制出十七种釉的瓷母。
甚至连想象都觉得绝望。
但是直播画面中的赵辰,却显得格外的澹定。
赵辰在自己的工作间,缓缓说道:
“我要烧制的作品,叫做瓷母。”
“瓷母使用的釉上彩,包括金彩、珐琅彩、粉彩,使用的釉下彩,是青花。”
“除此之外,好包括釉上彩和釉下彩结合的斗彩。”
“所使用的的釉有彷哥釉、松石绿釉、窑变釉、粉青釉、汝釉、官窑釉等。”
“其中包含六福写实图画,以及几十种字符、标志等等。”
“将这些全部结合起来,并且充满自然地感觉,才是瓷母。”
“要想烧制成功,难度非常大。”
“我也不敢保证百分之百能成功。”
听到赵辰的话,网友们又是一幅不明觉厉的样子。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他们听不懂赵辰在讲什么,但是还是觉得很厉害的样子。
接着,赵辰开始了自己的烧制过程。
依然是古井无波,依然是不急不缓。
一次次上釉,一次次烧制。
他在瓷器上勾勒着图画。
这一次,他发挥了自己百分之一百二的实力。
赵辰把自己养的所有动物都画在了瓷器上。
他知道,如果这件瓷器能够烧制成功,那么绝对是现代手工艺的国宝级作品。
这件作品一定会被国家保护好,并且永久的传承下去。
他希望自己的名字在传承下去的时候,这些小家伙们也能陪着自己一起。
这次的瓷器注定要载入史册。
瓷母的制作惊呆了很多人。
文化部的领导都被惊动。
瓷器协会就连会长都不批文件了,而是开始观看起赵辰的直播。
各地的瓷器手艺人也被他的直播所吸引。
光是把一种瓷器烧制巅峰,都已经凤毛麟角。
如果能融合了十七种釉色,那将会是世界艺术的巅峰。
华夏历史上,也只有清朝的手艺人,集结了前面所有朝代的瓷器工艺,耗费了无数的材料,才只烧出来一件。
真正的华夏瓷王。
如果赵辰烧出来,
那么,他的地位将无人可以撼动。
光是这一件产品,就让他稳坐华夏第一国宝级艺术家的位置。
窑火燃起又熄灭。
瓷器一点一点发生变化。
不同地釉烧制出不同的图桉。
每一步都惊心动魄,但是每一步都很顺利。
就这样,时间一点一点过去。
烧制瓷母需要的时间很长。
赵辰再一次扎根在自己的工作间中。
工作间的烟囱升起鸟鸟炊烟。
小动物们在松软的草坪上,抬头望着炊烟,知道赵辰又在忙碌,它们便开始相互之间玩闹起来。
画面定格在农场。
一切都很漂亮,像是一幅画一样。
最终,经过半个月的时间烧制,瓷母终于被他烧制出来。
整个过程,出乎意料的顺利。
当这件精美的瓷瓶展现在世人的面前,大家都沉浸在这件艺术品的绚丽之中。
瓷母绝对是华夏制瓷工艺的巅峰,无人能出其右。
赵辰用他的作品,再度惊艳了世界。
之后,文化部专门来人,希望这件作品在献礼祖国的活动中展出,赵辰也欣然同意。
一代大师的故事还在继续。
一梦千年。
赵辰躺在农场的草坪上,抱着小猫咪和狐狸,黑背安安静静趴在他的脚边,白马在一旁悠闲的吃草。
他抬头望着天边云卷云舒,感慨万千。
这个时代的生活,真好。
希望一直这么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