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1章 大结局上
大同三年三月初三,上巳节。
神都城中,曲江池畔人潮涌动。
“这是半个神都城的人都挤过来了吧。”一名身穿禁军服饰的年轻小将一边观察着人流的走向,准备好随时上前维护秩序,一边抬手擦了擦脑门的汗。
上巳节有到水边祈福的习俗,而神都城中唯一的一条大河就是曲江池。因为来水边祈福的人太多,为了维护治安,朝廷派了一万禁军出来执勤。
“半个说的太少了,今天是上巳节,肯定家家户户都出来。”他的同伴搭话道,“应该说是一整个神都城的人,只不过来的早晚不一样。这个时辰,正是人最多的时候。”
“听说去年陛下一家也扮成寻常百姓,出来和大家一起祈福了。”年轻士兵眼中出现向往,“我堂哥去年在这儿执勤,离陛下他们就两丈远,看得清清楚楚的。今年好不容易抢到了名额,陛下居然不来了。”
说完之后,他叹了口气。他还没见过陛下跟娘娘呢,还有河南王、小公主,能见一个也行啊。不知道娘娘和河南王跟庙里供奉的神像像不像?听说小公主降生的时候天边出了一只凤凰,她能给整个大历和所有百姓带来祥瑞,真想见一眼啊。
“别想了。”同伴闻言摆了摆手,“听说朝里那帮老头子又闹起来了,陛下娘娘肯定忙得焦头烂额,今年是不会出来了。”
“闹?闹什么?”年轻士兵疑惑道,“你怎么知道的?”
“我堂伯在翰林院任职,我听他说的。”同伴道,“陛下和娘娘要推行新法,那帮老头子不同意。然后就一哭二闹三上吊,已经连续闹了快半个月了。”
“新法?”年轻士兵问,“又是什么新法?”
自当今登基以来,大历的律法几乎就没停止过变革。婚制变,商法变,官职也变,到处都在变。
他想起他爹跟她娘吵架的场景,每次吵不过的时候,他爹就骂骂咧咧地说:“要不是现在朝廷不让纳妾,老子一定要纳他十个八个。”
其实年轻士兵心里明白,他爹不是没机会,是没钱。
一夫一妻制是在元亨十年开始实行的,朝廷规定,那一年之后男子娶妻只能娶一妻,不能纳妾,而那一年之前已经纳过妾室的,全部去当地官府登记造册,只要有文书,律法都认。
“听说要要废除奴仆买卖。”同伴道,“以后就不让人牙子再买人卖人了。”
“那岂不是没婢女也没小厮了!”年轻士兵惊讶道,“这怎么可能!”
“不是不让有婢女小厮,是不让买卖了。”同伴解释道,“我堂伯说陛下跟娘娘的意思是从今以后把买卖人口定位触犯律法的事。大家可以继续使用婢女跟小厮,但只能雇佣,不能直接买回家。”
“哦。”年轻士兵懂了,“就是说不能随便打死人了。”
按照旧律,没入贱籍的人生杀大权都掌握在主人手里。杀良民犯法,杀自家的奴隶则是主家的权利。
这条新法……那些达官贵人怎么可能同意?
怪不得要闹呢。
“那你堂伯有没有说,这一回谁能赢?”
“那还用说,肯定是……”
“你们俩,干什么呢!”二人正聊的热络,来自顶头上司的呵斥忽然传来,“好好执勤,出了岔子看我不扒了你俩的皮!”
“是!”
二人连忙住嘴,全神贯注地站岗,再也不敢多聊一句了。
皇宫。
相较于上次推行一夫一妻制,这一次紫宸殿外跪的人多了两倍有余。六部尚书来了四位,左右二相则领跪在最前头。
顾青山和孟常怀都在反对,这出乎文武百官的预料。要知道,自当今登基以来,右相顾青山可是全力支持和辅佐,任何决断他都会站在陛下那一方。三朝元老的他,在这一朝成了名副其实的“保皇党”。
而左相孟常怀,那可是潜邸里就跟在陛下跟娘娘身边的。
他们俩一出面,原本犹豫不决的众人便立刻站了出来。朝堂上能说得上话的官员里,也就剩下刑部尚书魏意之和户部尚书康斯穆依旧站在帝后这边。
当然,分封在各地去掌兵的侯爷们没有算在内。
“顾相,孟相。”肖墨下学之后由福满陪着来到紫宸殿,她没有直接进殿,而是拐道孟常怀和顾青山身边来,看着二人道,“你们怎么还在这里跪着呀?”
“安昭公主。”二人本就跪在地上,就着姿势就给肖墨见了礼。
“爹爹跟娘亲不让你们进去吗?”肖墨问。
二人相视一眼,无言。
他们前几天已经进去过好多趟了,谈不拢,双方谁也不能说服谁,所以才在这里跪着的。早场正常上,没到下朝,就过来跪着,跪到天黑赶在宫门下钥前回府。
他们要以此来表明自己的决心,同时也规劝帝后,听一听他们的建议。
反对新法,他们并不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是为了社稷安稳。当初一夫一妻制推行的时候,就在民间引发了小股的暴乱。要是废除奴仆买卖的新法开始推行,一定会引出更大更多的混乱。
当前的大历有着前所未有的生机,只要稳步走下去,迎接他们的将士一片辉煌。这个档口,他们要做的就是维稳,不能出乱子啊!
“顾相,阿章姐姐最近还好吗?”二人不回答肖墨的话,她也不在意。看向顾青山,闲话家常一样提起了顾云章。
顾青山一愣,随即回答道:“多谢小殿下关心,阿章一切都好。”
顾云章在大同元年春天自请从黄梁调去了凸勒,以二十岁的年纪,女子的身份,当上了一州刺史。
“顾相,阿章姐姐有没有说她什么时候回来?”肖墨瞪着大大的瑞凤眼,期待地说道,“她要是回来的话,你一定要提前跟我说哦,我要跟她学习。”
这话让顾青山一头雾水。
肖墨解释道:“前年因为推行科举制引发凸勒上层不满,道内发生暴乱的事情爹爹娘亲都跟我说了。”
“其实那些事情是爹爹和娘亲已经预料到的,凸勒在并入大历之前从来没有实行过科举制,他们的官员都是由拥有话语权的贵族们选出来的。日久天长,习惯称自然,那里的百姓就认为这样是理所应当的。所以进行变革,一定会让他们产生抵触,反应过激就是暴乱。”
“但是娘亲说,没有什么事一成不变的,不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都要在改变中才能越来越好。”她黑白分明的眼睛里满是纯真,“娘亲特别称赞了阿章姐姐,说她虽然是文官,但是非常有胆识。在平定暴乱的过程中和军队配合的非常好。凸勒道内的暴乱能够那么快平定下来,极大地减少了不必要的流血和牺牲,阿章姐姐功不可没。”
“顾相,我偷偷跟你说哦。”肖墨靠近顾青山,用小手挡住嘴巴,神秘兮兮地低声道,“娘亲说过了今年就要给阿章姐姐升官了。但是这是个秘密,我只跟你说,不要告诉别人哦。”
第662章 大结局 中
大同三年十月,朝廷颁下法令,大历朝正式废除奴仆买卖制度。自新法生效之日起,大历百姓再无良民贱籍之分,律法禁止所有形式的人口买卖。
与此同时,数学被正式纳入科举考试的范畴,单独成为考试科目之一。
由肖砚主持修建的理工学院坐落于神都城外一片山林之中,大同二年年底,大同三年九月招收第一批学生。
这里欢迎来自各地、各国的精通理工知识的人才,只要通过入学考试,就能成为正式的理工学生。在这里完成为期四年的学习之后,就可获得官府编织,被派往各地教授理工知识,和官员一样领朝廷发放的饷银。
同年,坐落于各道的医学院相继落成。梅知雪亲自游走各地,说服各个医学世家的传人出任医学院院长或者教习先生,像儒家遍收天下弟子,运用自己所学施惠于天下。
太医院改编为医学部,也像其他六部那样设置各级官员,梅知雪由太医令变为医学部尚书,掌管天下意医疗。各地的院长和先生会成为医学部的官员,拥有正式编制,按月领取饷银。
从前十四和左丘玥因为各自的事务经常分隔两地,没想到肖砚和梅知雪也步了他们的后尘,一个不得不守在神都,一个必须要周游各地。
自进入大同年间起,一连三年,小两口每年相聚的时间都不足两月,其中还包括肖砚手头事务不紧的时候跑去找梅知雪的时间。
是以每年除夕夜宴聚在一起的时候,顾凛都要感慨,幸好当时求姑姑将他和松果分到了一个地方当官。他宁愿不要兵权,改行去管经济,也一定要跟松果待在一起。
“越来越觉得,我当初的决定可太明智了。”又一年除夕夜宴,众臣欢聚太极殿。顾凛看着松果已经明显隆起的腹部,再次感慨道。
梅知雪正抱着小侄女逗弄,闻言忍不住抬首道:“知道你春风得意,也用不着每年都炫耀一回。”
“知雪姐姐你别理他。”松果跟梅知雪坐在一起,看着她怀里玉雪可爱的梅若衣,羡慕极了,只期待自己肚子里怀着的也是一个女儿。
“姐姐,你能帮我看一下吗?”她把手腕悄悄伸到梅知雪手边,低声道。
“看什么?”梅知雪以为她是不舒服,便紧张起来,“你怎么了?”
“我想看看是男是女。”
闻言,梅知雪才放心下来。将梅若衣放到自己腿上,含着笑摸上了松果的脉搏。
松果一脸期待:“看出来了吗?”
“是个侄儿。”梅知雪笑着道,“小家伙儿在你肚子里长得非常好。”
“啊,是男孩儿呀。”
“你这是什么表情?”梅知雪笑问,“是男孩儿就嫌弃不成?”
“当然不是。”松果伸手抚了抚自己隆起的小腹,道,“他是我的孩子,我当然爱他。就是……”
“就是你想生个女儿,是吗?”梅知雪了然,道,“急什么,先生一个哥哥,然后再给她添一个妹妹不就行了。你看母亲,她也是先有了阿砚,然后遇到了你,最后又生了阿芑。有儿有女,多热闹。”
“那要是下一胎还是儿子怎么办?”松果转头望望坐在左丘玥身边的肖墨,再看看梅知雪怀里的梅若衣,羡慕之情溢于言表。真的很想要一个女儿啊。
梅知雪显然没想好要真是出现这种情况要怎么办,闻言愣住了。
只见松果想了想,然后道:“要真是那样的话,我就像义母收养我一样,收一个聪明又漂亮的女儿来身边养。”
她的思维跳的这么快,也是梅知雪没想到的。
“噗。”她嗤笑出声,“别想那么远了,先把你腹中的小家伙儿生下来吧。他要是知道他娘亲怀着他的时候却在想着收养女儿,肯定会伤心的。”
松果闻言不再说了。又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肚子,摸了摸,似乎在跟里面的小家伙儿解释。
说起收养,便不得不提银朱和兰泽夫妇。
他们二人一人任河北道都指挥使,一人任凸勒道都指挥使。听着像两地分离,实则一个把军营建在了河北道最西面,一个领着凸勒数十万大军到凸勒道最东面驻扎,两个营地都处在两道的交界处,实际相聚不过几十里地而已。
骑上一匹快马,半天的时间就能横穿。
两人在去年年底完婚,领养了十二名战场遗孤。这些孩子唤兰泽父亲,唤银朱母亲,让他们一下子成为了十二个孩子的父母。
“你们有没有发现今年除夕夜宴跟往年有什么不同?”顾凛从进殿之后就觉得不对劲,一边喝酒一边在打量,终于让他看出了端倪。
肖砚闻言微微抬眸,立刻便懂了他说的是什么。他没有说话,低头继续斟酒。
“有什么不同?”齐乐成应声道,“来的人比往年多吗?”
往年都是四品以上的官员才会带着家眷一起过来参加宴会,但是今年却有很多一看就是初入官场的年轻人。齐乐成自然也察觉到了,但是觉得这是帝后有意鼓励青年才俊,就没放在心上。
“是多了不少人。”顾凛看向他,眼神有些奇怪,“那你有没有留意,多出来的都是些什么人?”
齐乐成被他看得一阵莫名其妙:“你有话直说。”
顾凛神神秘秘地凑近一些,道:“这些多出来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那就是,都尚未婚配。”
齐乐成:“……”
他又看了一圈,发现顾凛说的确实是对的。本不该出现在这里却偏偏来了的那些人,都是年纪轻轻,尚未婚配的。
加上顾云章和李若愚的话,女子有四名,男子则多达十余名。
除了他们,今年来的官眷似乎也多了些,尤其是各家的女儿。
“……我看你是闲得。”齐乐成推开顾凛,“操不完的心。”
“我操谁的心你还能不知道?”顾凛又贴上来,把话挑明,“你也是这当中的一名啊。”
齐乐成去拿酒壶的动作一顿,继而若无其事地给自己倒酒,像是没听见顾凛的话。
顾凛朝肖砚使了个眼色。
“哦,阿成猜的没错。”肖砚解释道,“娘亲考虑到朝中许多适龄官员都因为公务繁忙没有婚嫁,所以打算在来年春天办一场相亲宴,替大家撮合撮合。”
他看向齐乐成:“你,也在其中。”
第663章 大结局 下
齐乐成的婚事确实是武安侯府一大心病。不是因为他急,相反,就是因为他不急,太不急了。
眼看着过了年他就二十七岁,终身大事却一直没有解决,齐天衡夫妇简直要愁出白头发。
而齐乐成则因为夫妻二人不停的催促,时常宿在军营不回去。老夫妻两个虽然住在侯府里,却和从前住在镖局没有任何区别,都是一样看不到儿子。
齐夫人终于意识到齐乐成早就不是那个任她掌控的小孩子了。从很久之前就不是了,只不过她现在才意识到。
而有齐先在一旁做活生生的例子,她是真怕齐乐成因为郑二娘的事情被女人伤得太深,走上跟齐先一样的路子。
一时间,急得是茶饭不思,天天往佛寺道观跑。香火钱不知道捐了多少,只祈求诸天神佛能保佑她儿子早日成亲,给齐家留下血脉。齐家的香火要是在她这里断了,她就是齐家的大罪人,死后都没颜面去见列祖列宗。
眼见齐夫人几乎要住在山上当出家人了,齐天衡心一横,提笔给十四写了信。恰巧当时方如许调任户部员外郎,要带着家眷入都任职,齐天衡就把信交给肖十六娘,请她一定要亲手交给十四。
于是乎,才有了这一场相亲宴。
原本,齐乐成等人在神都过完年就要各自返回驻地的。但今年十四把众人都留了下来,要他们延后一个月再出发。
虽然她没有明说是为什么,但是小道消息很快传出来,众人也都明白了是怎么回事。
有人欢喜有人愁。
帝后居所,春秋宫。
十四正跟梅知雪、松果、银朱、相麻衣、肖十六娘、方三娘等人坐在一起看小孩子们玩耍,宫人传话说孟玉章和李若愚来了。
“你们俩过来是为了公事还是私事?”十四看着穿着官袍的两人,问道。
二人对视一眼,孟玉章首先开口道:“回禀娘娘,微臣此次前来既是为了私事,也是为了公事。”
“哦?说说看。”
“那微臣说了,娘娘可别生气。”
“不生气。”十四道,“阿章公差办得好,向来不会出错,我生什么气。”
顾云章抿抿嘴,明白十四这是已经知道她要说什么了。可是想了想,这话今天非说不可。于是不顾众人都在场,直言道:“娘娘,臣此一生愿为大历百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家只会阻碍臣办差,是以臣打算……此生不成家。”
顾云章话落,众人面面相觑。
只有十四还算镇定,她望着顾云章,柔声道:“阿章,话不能说的这么绝对。你看银朱和兰泽,就是很好的例子。他们两人都有公差在身,但并不影响他们做夫妻。”
“像陛下与娘娘,还有镇北侯和宁北侯这样的佳偶,乃是上天注定的缘分,世间难遇。”顾云章道,“臣自认没有这么好的运气,语气费力在这上面,还不如多处理几份公务,替陛下与娘娘分忧。”
“不试一试,怎么知道遇不到呢?”十四道,“还有阿愚,你们年纪轻轻的,看待事物要乐观一些才对。”
“这样吧,几日后的宴会会照常给你发帖子,你们也额照常参加。不过姻缘乃是天定,本宫不会强求。你们就当做一场寻常的宴会,多认识几个朋友。”
十四把话说到了这个份儿上,顾云章二人自然不好再回绝。
于是便接了帖子,正月十五上元节这天,一同来宫中参加宴会。
“嚯,姑姑可真是大手笔。”一进春秋宫,顾凛便被满院繁花晃了眼。刚刚立春三天,柳梢初绽新绿,百花应该尚未苏醒,今日却开满了春秋宫的院子。
而进入殿内,一个个宫装丽人或站或坐,更是比那院中的繁花更加惹眼。
顾凛扫视一圈,得出一个结论:“姑姑对这场相亲宴是认真的。”
一连两句话齐乐成都没接话,他扭头看向他,却见他眉目肃然,仿佛现在身处的不是佳丽环绕的宴会,而是兵将在侧的军营。
“我说,你能不能笑一笑?”他忍不住道,“武安侯,齐将军,你这样很容易把人吓跑的。人家女孩子看到你就怕,谁还敢跟你相亲。”
齐乐成对他的话恍若未闻,环伺一圈之后发现十四跟肖墨都不在,便道:“里头炭火太热,闷得慌,出去透透气。”
“哎……”
未待顾凛有反应,他已经大步流星往外走。
两人本就站在离门口不远的地方,齐乐成仗着腿长,没几步都跨了出去。
顾凛连忙追出来:“宴会在里面,你跑出来干什么?”
他今天之所以会过来,就是要完成十四交给他的任务:看住齐乐成。
“等宴会开始再回去也不迟。”
他明显是对这场宴会不感兴趣,之所以过来也是因为不想拂了十四的心意。顾凛明白这点,也知道这事强求不来,能把人看住不让他半途溜走就不错了。所以想了想,所有由着他逛,他在旁边跟着及时把他带回宴会就行。
长春宫就在御花园旁边,二人出来之后很快来到这里。但是正值开春,这里的花儿还不如长春宫的多。
来到一片湖畔的时候,看到天上漂着几个风筝。
不远处传来少女的欢笑声。
齐乐成闻声要转身。
“阿芑,我的超过你的了!”
阿芑?
“是阿芑他们在放风筝吗?”顾凛也听到了,“我们去看看?”
话音刚落,便见一只飞的正好的风筝忽然断了线,在风中跌宕了几下之后便簌簌落下来,正好卡在了几步之外的一棵刚刚冒出新芽的柳树上。
带齐乐成将风筝从树上取下来,放风筝的人也从假山的另一边追了过来。只有两个人,跑在前面的是一身淡黄宫装的肖墨,跟在后面的女子比她大,看上去十六七岁左右,着一身浅红宫装,生得明眸善睐。
“阿成哥哥!阿凛哥哥!”肖墨一边跑,一边朝齐乐成和顾凛挥手,“你们已经帮阿窈姐姐把风筝找到了呀。”
听到肖墨对后面那名女子的称呼,又走近看了几眼,齐乐成才认出来:这是河南转运使王佑的女儿王舒窈。近些年她一直跟随父亲生活在登州,上次见面还是五六年前。
“见过武安侯。”王舒窈站在齐乐成面前,因为方才的奔跑面上带着微微的红晕,双眸亮晶晶的,像盛着春日里波光粼粼的湖水。她微微仰头,看着齐乐成:“阿成哥哥,还记得我吗?”
春日里的阳光淡淡地洒在二人身上,男子一身绛紫官袍,长身玉立,手上拿着一只五彩斑斓的风筝;女子着浅红宫装,仰头微笑,微风拂过她额前的碎发,娇妍明媚,灼若芙蕖生绿波。
这一幅春日好景,悉数收于远方一支的镜筒中。
高台上,十四将望远镜从眼前拿下,唇边渐渐扬起笑意。她看向身侧的左丘玥:“今日,起码能了却一件心事。”
“这么有把握?”
“那当然。”十四略带傲娇地说道,“我的直觉可是很准的。”
左丘玥一笑,无条件地道:“我信你。”
两人携手下了高台,向别处逛去。
“你真要今年就宣布,不缓一缓?”
“早晚都要说,早说的话他们能多一些适应的时间。这样等我们将担子交给阿芑之后,也能放心出去云游。”
“那你做好准备,我觉得他们至少要跪在紫宸殿前哭半年。”
自古以来第一位皇太女啊,十四能猜到那些大臣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的反应。
左丘玥不以为然:“不论是立阿砚还是立阿芑,他们总要闹,我早就做好准备了。”
肖砚无意继承皇位,是以大同元年封了他做河南王。恰巧,自幼在太极殿和紫宸殿长大的肖墨对政事有着浓厚的兴趣。大同元年封赏众臣起,十四和左丘玥已经开始为她铺路。
他们相信,在兄长和一众官员的辅佐下,肖墨能带领大历朝走向新的辉煌。
……
暖阳普照大地,亲吻着寸寸河山,见证着因为奇迹聚在一起的两个人。以及他们联手打造的,海清河晏,盛景昌明的大历朝。
这个故事到这里就正式结束啦。
这是第一次尝试写超过百万字的长篇,创作过程中发现了很多不足,也学习到了很多。
虽然这不是一个尽善尽美的故事,它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这是笔力的问题,需要提升的是执笔写下他们故事的人--执笔人威亚。关于故事里的每个人,祝福他们在他们的世界活得幸福,继续接下来的故事。相信即存在。
临近毕业,所以接下来一段时间会全心投入毕设中,再开文的话应该在下半年了。下一段故事,威亚会努力,给大家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感。
衷心感谢每一个喜欢这个故事的朋友,爱你们。
下个故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