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五章 紫气东来
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
道门可以截断北龙之气,帝京方面当然知情,所以也做出了应对,那就是在太平时节储存龙气,以应对道门的“合闸”。
不过“合闸”对于道门来说不是一个技术难题,可储存龙气对于大玄朝廷来说却是个技术难题。
首先,储存少量龙气不难,储存大量龙气很难,主要是缺少储存区域,且无法长期储存,若是储存时间太长,龙气会逐渐变成普通地气。再有就是帝京大阵的消耗太大,对于个人来说很多的龙气,对于帝京大阵来说杯水车薪。
以帝京的实际情况而言,储存龙气不能说没用,还是可以防备突袭。如果齐玄素行险,切断北龙之气,搞一出神兵天降,奇袭帝京,在这种时候储存的龙气就能发挥作用了,可以强行启动帝京大阵,然后等待援军合围来一个中心开花。
可齐玄素没有行险,而是稳扎稳打稳步推进,这就使得储存龙气没有太大意义,因为没有援军了,只有一座孤城。
无非是多耗一点时间。
半个月。
当七娘和老殷先生成功“合闸”之后,齐玄素用半个月的时间耗尽了帝京的最后一点龙气,帝京大阵停止了运转。
这是一个颇为敏感的时间节点,齐玄素调动了大量的道门高层,包括凤麟洲道府、两个婆罗洲道府的掌府大真人。如果再拖下去,那么这些地方的攘道派也许就要趁着主事人不在开始想点子了。而且帝京被断绝漕运,作为一个百万人口规模的巨城,粮食问题已经开始逐渐显现,齐玄素不想造成人道主义危机。
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考虑,这场内战都到了必须结束的时候。
齐玄素以道门大掌教的名义下达了全面进攻的命令。
人过一万,无边无际。
人过十万,接天连地。
齐玄素刚开始发兵时,西线大军十万,东线大军十二万,北线大军人数最多,也不过十五万,合计三十七万。
只是一路打到帝京城下,就如滚雪球一般,投降的、起义的、俘虏的不是一个小数目,就算除去留守地方道府的人马,也有五十万大军。
站在帝京城头向外望去,只能看到黑压压的大潮,无论是黑衣人,还是灵官,乃至道士,都以玄色衣着为主,组成了黑色的大潮,一直蔓延至视线的尽头,数不清的旌旗飘扬,连成一片,仿佛海潮一般起伏。
这还不止,上空是道门的庞大舰队,鹤舟、剑舟成群,“黄螭”“紫蛟”相接,更有“应龙”如同空中堡垒,巍峨如山,真正意义上的遮天蔽日。
组成这支大军的人来自天南海北,从南大陆到婆罗洲,从凤麟洲到西域,从昆仑之巅到东海之滨,就如道门之疆域,无论何时,总有一块领土会沐浴在太阳的光芒之下。
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
何敌不摧?何城不克?
天兵既至,诛罚必申。
面对如此威势,帝京虽是雄城,但此刻也显得孱弱渺小。
城内之人只能瑟瑟发抖,等待最后的审判。
不过城外的道门大军此时却是肃然无声,只能听到旌旗的猎猎作响声,战马的响鼻声,偶尔的铁甲碰撞声,飞舟悬空时的风雨声。
似乎所有人都在屏息凝神地等待着什么到来。
等待什么呢?
答案很快就被揭晓。
只见在东方天际的尽头出现了一抹淡淡的紫意,然后这抹紫意越来越浓,越来越重,最终化作一线紫色大潮朝着帝京迅速蔓延过来,将半个天幕都染成了紫色。
无数紫云汇聚,绵延数万里,形状如飞龙,由东海向西滚滚而来。
那是……
帝京城头上的守军张大了嘴巴。
就连秦权殊和王太冲都微微失神。
那是紫气东来三万里。
上一个摆出如此仪仗来到帝京的人还是五代大掌教。
可就算是五代大掌教,也没有这么多的兵,没有这么多的飞舟,没有这么多的仙人。
紧接着,飞舟舰队向两侧分开。
就见一艘白龙楼船在众多“应龙”的护卫下缓缓驶来。
滚滚紫气在白龙楼船的下方汇聚成一条长河,使其看起来不像是飞在天上,而是行于水面之上,乘风破浪。
继而,许多声音从“应龙”和各路飞舟上传来,却是大掌教亲军们的呐喊,让所有人都能听得清清楚楚——“大掌教驾临帝京!”
“大掌教驾临帝京!”
这声音仿佛有着某种力量,迅速感染了所有人。
先是从“应龙”传递到了整个飞舟舰队。
“大掌教驾临帝京!”
然后又从天上传递到了地上,漫山遍野,漫天遍野,整个帝京城四面的合围大军都开始高呼:“大掌教驾临帝京!”
数以万计,数以十万计的大军,仰头望着天空中宛若神迹的景象,口中高呼着,所有的声音汇聚成一道洪流,响彻天地,冲散浮云,震颤大地,哪怕是帝京也要颤抖。
天上地下,惟我独尊。
大掌教的身影出现在白龙楼船的船头,身着“阴阳仙衣”,头戴“玲珑宝冠”,腰佩“顺天剑”,紫霄宫掌宫大真人齐吾作为大掌教的首席秘书立于其右侧,手中捧着“三宝如意”。
左侧则是大掌教夫人、代理正一道大真人张月鹿。
张月鹿的左侧是全真道大真人姚齐和太一道大真人苏元仪,齐吾的右侧是灵宝道大真人澹台震霄和太平道大真人张气寒。
后面一排则是一众平章大真人,俱是仙人修为。
小殷被老殷先生抱在怀里,在第二排露了个小脸,是除了张月鹿之外,唯一混迹其中的伪仙。
小殷向下望去,向四周望去,入目所及,俱是道门的旌旗,黑压压,不计其数,整个大地已经是一片黑色的海洋。
小殷受到感染,吸满了一口气,猛地大喊一声:“万岁!万岁!”
齐玄素终于开口,不仅对小殷的话做出了修正,而且压过了所有的声音:“道门万岁!”
“大掌教驾临帝京,道门万岁!”
所有人都开始重复这两句话,似乎因此生出了无穷的力量,似乎这两句话比无数重炮的炮弹呼啸破空声音还要有压迫力。
天上紫色的大潮,地上黑色的大潮,化作了接天连地的洪流,欲要彻底淹没帝京。
人定胜天,乃万万之人,而非一人。
城内所有人都感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没了大阵庇护的帝京城似乎在无声呜咽。
就在这时,谢知世爬上城头,手中高举着一块玉佩,名为“朱环”,乃是儒门仙物。上一枚“朱环”已经毁掉了,这是儒门重新炼制的新“朱环”。
这正是谢知世拼了命也要来到帝京的原因,他本是儒门的一张王牌。
只见“朱环”化作无数光点,飘洒而出。
帝京城下起了一场雨。
如春雨一般,如牛毛,似细针,细细密密地斜织着,笼罩了整个帝京城。
雨雾弥漫,雨丝串成珠帘,如烟如云。
沙沙的雨声好似蚕食桑叶。
然后细雨变成了一场光雨,好似除夕夜绚烂的烟火,又似数不清的萤火虫成群飞舞,瞬间淹没了谢知世的身形。
谢知世对此早有预料,心情十分平静,他只觉得这些光雨透过他的衣衫,渗入他的体内。
文庙正中最高处悬挂着至圣先师的画像,其下是亚圣画像,亚圣左侧是理学圣人画像,右侧是心学圣人画像。
便在此时,理学圣人的画像飘摇落地。
天生异象。
天空中突然绽放出无数炫目的雪白光亮,光与暗相互交织,构建出一幕支离破碎的斑驳景象,城外仍旧紫气漫天,城内却是一轮明月高悬。
月印万川,一个月亮高挂夜空,人间的江河湖泊中却可以看到无数个月亮,无数的月亮最终归于一个月亮。
物物有一太极,人人有一太极,事事有一太极,时时有一太极,似月印万川,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洒在江湖,随处可见。
天上一轮月,世间无数月,天上一位圣人,世间无数圣人。
圣人降世。
不过齐玄素对此早有预料,并不惊讶。
当年玄圣平定天下,儒门就玩过这一手,不稀奇。
玄圣是个喜欢讲道理的人,喜欢辩经,喜欢治病救人,所以玄圣遇到圣人降世,还是啰嗦了许多话语。
齐玄素不喜欢讲道理,也不想跟这些儒门圣人有什么交流,只想尽快打完内战。
齐玄素没有去拔腰间佩剑,而是横臂伸手,从虚空中一寸一寸地抽出仙剑“叩天门”,剑身上生出种种天象变化,日月东升西落,山河沧海桑田,草木枯荣变化。
若论境界修为,齐玄素并不比当初对上儒门圣人的玄圣更高明,但是现在的齐玄素不是一个人,在他身后有十位以上的仙人,在他脚下有数十万大军。
此乃大势。
在大势的加持下,“叩天门”的天地共鸣节节攀升,转眼间便突破了准一劫仙人的限制,直达一劫仙人的境界,甚至还没有止歇。
齐玄素只是一剑而已。
直之无前,举之无上,案之无下,运之无旁。
谢知世什么都没来得及说,没有大义凛然,没有怒斥质问,直接被一剑斩杀。
第二百二十六章 天无二日
如此一剑之威,方才对得起紫气东来三万里的排场。
若是大掌教乘紫气而来,与一个无名小卒大战三百回合,道门大军的气势不说一泻千里,也会变得十分尴尬。
现在自然没有发生这种情况,大掌教一剑斩敌,将道门大军的气势推向了顶点,在短暂的沉寂之后,响起了更加响彻天地的呼喊声。
道门万岁的声音几乎要压死城内的每一个人。
齐玄素沐浴山呼,没来由想起一句话。
当年玄圣领道门大军分三路汇合帝京城下,魏帝见大势已去,宣告退位。
二百余年后,也正是在帝京城下,我有幸亲率五十万健儿,征讨大玄末代皇帝秦权殊,大获全胜。
道门归于一统,可谓占尽天时,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景象就在眼前。
不过齐玄素没有把这个话说出口,只是继续向前,一众仙人也随之离开白龙楼船,跟随在大掌教的身后,依次排开,气势惊人。
大掌教这边人多势众,皇帝那边就显得形单影只了。
秦权殊同样缓缓升空,身边只有两人,一个是宣徽院的老祖宗,在帝京城内可以发挥出仙人实力,另一个就是儒门大祭酒王太冲了。
一个宦官,一个文臣,也算是末代皇帝的标准配置了。
不得不说,秦李联盟的底蕴的确雄厚,打了这么久,投降了那么多人,现在还能凑出三个仙人。
秦权殊仍旧维持了一个皇帝该有的体面,右手持“太阿剑”,左手持“赶山鞭”,头顶高悬“传国玺”,不见“定日针”。
“大掌教愿意亲自送我一程吗?只做二人之争。”秦权殊当先开口道。
齐玄素没有回答,那就是不愿意。
他调集了这么多仙人,难道是来当观众的吗?
没当大掌教的时候,他要单打独斗,现在做了大掌教,还要单打独斗,那么这个大掌教不是白当了吗?
一路走来,齐玄素又是招降纳叛,又是搞政治团结,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不都是为了现在能够以多欺少吗?
就算齐玄素自己想不开要跟秦权殊单打独斗,一众副掌教大真人和平章大真人也是要劝谏的,秦权殊可不是阿猫阿狗,曾一剑斩去姚令的头颅,就算杀不了大掌教,众目睽睽之下伤到了大掌教,那还了得?大掌教固然狼狈,他们这些道门仙人更是被生生打脸。
好在大掌教没有这种不成熟的想法,只是抬起左手。
跟在大掌教身后的仙人们立时散开,将秦权殊三人团团围住。
秦权殊谈不上失望,如果他在齐玄素的位置上,也不会同意单打独斗,毕竟他们的定位是领袖,而不是什么猛将。
齐玄素忽然望向那位宦官老祖:“当年五行山‘定心猿’,主犯三人,除了你之外,还有吴光璧和秦权骁,如今吴、秦二人已死,也该轮到你了。”
话音未落,齐玄素又举起“叩天门”朝着这宦官一剑劈下。
宦官虽然靠着储存的龙气有了仙人实力,但如何能与齐玄素这样的准一劫仙人相提并论?谢知世一声不吭就死了,他又如何幸免,哪怕这一剑恢复了正常水平,也够他受的。
这一剑虽然没能杀了这位宦官老祖,却把他打回了原形。
便在这时,混在一众仙人中的小殷突然出现,直接一棍子抡了上去。
宦官老祖还有伪仙修为,自然不肯坐以待毙,不过老殷先生召唤出一只邪眼,从邪眼中延伸出一根黑线,直接没入此人的眉心之中,使其心神为之凝滞。
趁此时机,小殷奋起千钧大棒,直接将老宦官的脑袋打了个粉碎。
齐玄素和老殷先生相继出手给小殷铺垫,这位宦官老祖倒是死得不冤。
如此一来,吴光璧、秦权骁、宦官老祖都是死在了小殷的手中,五行山的三个主谋被小殷一锅端了。
秦权殊也没有坐以待毙,趁着齐玄素出剑的时机,直接祭出“定日针”,精准定住了齐玄素,甚至让齐玄素没来得及开启“玲珑宝塔”。
不过那又如何?
齐玄素不仅是齐玄素,还是大掌教。
当秦权殊奋起一剑斩向齐玄素,一只手掌直接从旁伸出,徒手抓住了“太阿剑”,五指的指肚裂出一线血痕,但不等流出鲜血,便恢复常态,眨眼之间,如此重复上百次,“太阿剑”始终没能斩断这只手掌。
因为手掌的主人是澹台震霄,天下第一武夫。
“定日针”的极限也不过是定住两位仙人,不可能把十余位仙人全部定住,否则反噬会直接冲垮秦权殊。
秦权殊一剑无功,五娘已经近身,以手中的“三宝如意”把秦权殊打得跌了个跟头。
动手的也不止五娘一人,当秦权殊勉强稳住身形,兰大真人已经祭出“通幽灯”,灯火如风中残烛一般飘摇不定,似乎随时都会熄灭,光线越发黯淡,以这盏黑灯为中心,形成一个如漩涡一般的环形空间,其中只有深沉的黑暗,偏偏在黑暗的正中位置,一豆灯火又照亮了一个极小的范围。
一眼望去,兰大真人整个人已经隐没在黑暗之中,唯独持灯之手被照亮。
灯光照出一个影子。
然后这个影子迅速凝实,直接化作一把魔刀,斩向秦权殊的脖颈。
“太阿剑”被澹台震霄死死握住,动弹不得,秦权殊只得挥动“赶山鞭”挡下这一刀。
当此之时,七娘手持大斧“戚天”又从侧面攻来,直接一斧劈下,秦权殊只得弃了“太阿剑”,徒手一挡,他并非人仙体魄,如何能与仙物抗衡?却是被七娘砍断一条手臂。
七娘挥舞大斧不停,颇有当日姚令的风范。
只是那日姚令只有一人,今日七娘却不是一人。
齐教正和徐载之一起出手,集合两位仙人之力将秦权殊头顶高悬的“传国玺”直接打落。别看两人都是初晋仙人,那也是仙人,两人联手对付一件仙物还是杀鸡用牛刀。
澹台震霄一拳正中秦权殊心口,打得他气息飘摇不定。
王太冲目眦欲裂,高呼“陛下”,想要驰援,却被张气寒、苏元仪、李长诗、姚武四人联手拦下,继而陷入到被四人围攻的境地之中,别说驰援秦权殊,自身都要难保。
“定日针”的效果逐渐消散,恢复行动能力的齐玄素却没有出手的意思,而是将手中的“叩天门”丢了出去。
这是李家的仙剑,只能李家人来接。
李长歌正在彷徨之际,清微真人已经伸手接住“叩天门”,轻声道:“永言,你且退下,还是我来吧。”
说罢,清微真人不管李长歌如何反应,已经手持“叩天门”掠出,来到秦权殊的面前。
秦权殊此时已经知道自己的下场,也明白为何是清微真人出手,不外乎是投名状罢了,并无太多悲愤之色,反而是颇为释然。
清微真人神色略显复杂,不过手中动作没有丝毫迟疑,直接奋力横斩。
这一剑的风采,使得空间都有了刹那的错位偏移。
一剑之后,秦权殊的头颅坠落,手中的“赶山鞭”也无力垂下。
清微真人看也不看,转身回到大掌教面前,双手将“叩天门”呈上。
齐玄素淡淡道:“这把剑,李祖用过,玄圣用过,东皇也用过,到底是与李家有缘,便由你继续执掌吧,希望你不要重蹈李长庚的覆辙,要引以为戒。”
李无垢低下头去:“多谢大掌教。”
小殷拎起秦权殊的头颅,献宝一般送到齐玄素的面前。
齐玄素只是看了一眼,说道:“连同尸身、断臂一起安葬了吧。”
五娘应下。
就在说话的时候,王太冲也不敌四位仙人的围攻,陨落当场。
这位儒门之人本有机会成为三教大议的座上宾,可他偏偏在秦权殊已经显露颓势的时候为了道统传承而毅然站到了齐玄素的对立面,最终以身殉道。对他而言,倒也算是死得其所了,死给诸多儒门弟子看,证明儒门还有舍生成仁取义之人,也算是对道统传承有莫大贡献了。
齐玄素没有过多理会这位儒门之人,既没有贬低,也没有赞扬。
三位仙人转眼间灰飞烟灭,帝京大开城门,道门大军开始入城。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无伤破城,没有一人死伤。
齐玄素和一众道门高层从天而降,落在帝京中轴线的御路上,左右两侧便是大玄朝廷的各种衙门所在,此时官吏们纷纷从衙门中走出,按照传统的旧例跪在御路两侧,恭迎帝京的新主。
胜利者不需要理会这些,只是自顾前行。
齐玄素在众人的簇拥下穿过与国同名的大玄门,穿过那座巨大的白玉广场,最终登上了承天门的城楼。
很快,入城的道门大军也从四面八方涌入了白玉广场,瞬间将其铺满,放眼望去,竟是再也看不到丁点的白色,只有如墨的黑色。
诸位副掌教大真人、平章大真人很有默契地各自散开,凸显出正中位置的大掌教。
无数的道士、灵官、黑衣人望向城楼,欢呼着,沸腾着。
城楼上的副掌教大真人、平章大真人们也望向大掌教,纷纷开始鼓掌。
大掌教缓缓抬起右手,挥手致意。
一个旧的时代结束了,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从今日起,大掌教和皇帝又重归一体,天无二日,国无二主。
第二百二十七章 世事有新说
齐玄素不是第一次来帝京,上次来的时候,他还只是个四品祭酒道士,离开帝京就直奔凤麟洲,此后一路辗转各地,竟是再也没有回来过。
现在再回来,已然换了人间,人生际遇之难料,着实让人感叹。
如今齐玄素要完成改制的最重要一环,也是影响最大的一环。
齐玄素打下帝京不是来做皇帝的,而是来废除帝制的。
无论是道门,还是儒门,其实都已经有了相应的心理准备,不愿意接受的已经用实际行动激烈反对过了,不过被齐玄素镇压。
剩下的人不管心里到底如何想,表面上都是坚决拥护大掌教和太上议事的决定,支持废除皇室和帝制。
于是齐玄素在太圣殿召集了一众宗室和官吏。过去皇帝在太圣殿举行盛大典礼,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千秋、新年、冬至等节日,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除此之外,还在太圣殿举行新科进士的殿试。至于皇帝上朝的地点,其实不在太圣殿,而是选在太圣门,又称御门听政。
现在大约是太圣殿最后一次举行如此盛大的“典礼”了。
齐玄素当然没有坐在那把龙椅上,让人把龙椅暂时撤了下去,换成是七把椅子,他与六位副掌教大真人一起坐在上面,齐玄素居中。
其余王公贵族、诸大臣便只能站在
五娘起身宣读了《关于废除皇室结束帝制实施办法》。
废除皇帝之位,废除皇室的一切名誉、地位和优待,废除亲王、郡王、公、侯、伯、子、男等贵族爵位,并取消一切特权优待。
若有道门方面的荣誉或者身份,则不在此列。
废除庙号和年号,统一使用道门纪年,以玄圣确立道门统治为道门元年。
没收包括皇庄在内的诸多田庄,废除残留的佃户制度,取消人身依附,不过可以保留最低限度的住宅和十亩以内的私人土地。
没收一切非法所得之财产,收归国有。
原皇室成员限期迁出皇宫,返回朝阳府秦家祖宅居住,已经出嫁的公主不在此列,皇宫改建为道宫。
除部分特殊情况外,没收各地的王府、公主府,收归地方道府所有。宗室没有过多要求,允许居住各地,包括玉京的轩辕坊。
废除太庙,有道门认可的超品大真人称号者,如大玄高祖皇帝,以太一道大真人的名义移至玉京祖师殿东殿,配享太庙的有功之臣酌情移至祖师殿西殿或者先贤祠。
秦权殊不在此列,废除秦权殊的一切称号,开除道籍。
遣散宦官,予以安置。
结束儒门体系下的科举制度,统一改为道门大考。
取消奴仆贱籍,允许雇佣仆役。废除一夫一妻多妾制度,实行一夫一妻制度,在此办法正式施行之前纳妾者,去留随意。
废除内阁、六部等机构,统一归金阙、九堂领导。
其他衙门进行改制,参照地方官府改为同道府,由紫微堂统一督导。
原朝廷官吏经过紫微堂甄别考核之后,身份清白且考核优异者可以留用,赐同道士出身,不合格者,勒令辞职,没有任何情面可讲。
废除“客栈”和青鸾卫,追究部分人的罪责。
追究战犯责任,无论皇室、宗室、勋贵、官员,最高处以极刑。
还有需要补充或者解释的地方,以太上议事的决定为准。
同时齐玄素也赦免了部分皇室中人,比如秦权翊、秦衡华等,虽然剥夺了他们的亲王和公主爵位,但是允许他们保留住宅和私人财产,秦权翊被授予二品太乙道士身份,允许他竞选太一道参知真人之位,秦衡华被授予四品祭酒道士身份,被划归太平道。
秦权翊决定与多年的老相好石冰云正式结成道侣。
秦衡华明面上不敢表示什么,却偷偷哭了几回,小殷还登门看望了,只是两人之间难免尴尬,毕竟我爹杀了你爹,虽然都不是亲爹,但也很难说。
秦凌阁流放罗娑洲,由齐教正看管,其所持仙物收归紫霄宫。一并被收归紫霄宫的还有“定日针”“太阿剑”“传国玺”“赶山鞭”“天子六玺”“朱环”等等。
原齐王秦卓殊被流放南婆罗洲,由林元妙看管。
原琅琊郡王被流放西域,由龙小白看管。
秦权涣此时早已在昆仑道府服刑,不必再议。
太后在得知秦权殊的死讯之后,选择自尽,她是李家的贵女,又嫁给大玄的皇帝,儿子也是大玄皇帝,一直都是天底下最尊贵的女人之一,不愿意沦为阶下囚,自己给了自己一个体面。
毕竟齐玄素是绝不可能赦免她的。不过齐玄素仍旧让李若水给太后收尸,允许将其葬入李家的祖坟,而不是与大玄皇帝合葬。
倒是秦无病得益于自家老父亲早早加入了三教大议,且念其长期驻守边疆有功,非但没有被追责,反而被授予二品太乙道士的身份,允许竞选太一道参知真人。
值得一提的是,秦湘也没有被追责,她本也没什么责任,县主是做不成了,同样被划归至太一道,做了一名普通的四品祭酒道士。
还有许多人就不再一一赘述,更多由道门体制处置,而不是齐玄素亲自过问。
至此,大玄朝廷走向灭亡,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实现了以道门为核心的天下共和。
张月鹿不由想起当初她说给齐玄素的二十四个字:“帝冠落地,君王梦破。前赴后继,血染山河。天崩地裂,世事新说。”
其他副掌教大真人、平章大真人先一步陆续离去,齐玄素在帝京城中盘桓月余时间后,留下太一道大真人苏元仪主持大局,也返回了玉京。
回到玉京的齐玄素召开了太上议事,首先讨论了关于张月鹿的问题,齐玄素认为张月鹿在正式跻身仙人之前,还是不要去掉“代理”二字,得到一致通过。
又讨论了太一道和太平道的划分问题。
首先是太平道,齐州道府被肢解,渤海府划归原帝京道府,不过“帝京”其实是职务,其名称是顺天府,如今去掉职务且被改名为燕京府,又把云中府划了过来,所以现在是燕云道府了。辽东部分则划归辽东道府,新罗半岛新建新罗道府。
太平道还剩下四个道府,分别是:齐州道府、芦州道府、晋州道府、凤麟洲道府。
然后是太一道,北庭新建北庭道府,再加上燕云道府、辽东道府、新罗道府,也是四个道府。
等同是把河北拆分成两半,两道各有一部分。
南大陆决定设立四个道府,具体划分由澹台震霄负责。
相较而言,全真道有些过于庞大了,齐玄素决定对全真道进行拆分,把中州道府和西域道府改为直辖道府。
各道的中枢议事席位待到六代弟子们飞升之后再做具体调整。
对李长庚做出明确处罚,开除其道籍,撤销一切称号、荣誉,不许入祖师殿,公布其罪行,定性为反道门集团主要成员之一,这个集团中还有姚令、秦权殊、程太渊等人。
当年的三师有两人身败名裂,只有天师躲过一劫,也不得不让人感叹,天师的手段高超,几乎算是张家的中兴之祖了。
何罗神、三大阴物、伊希切尔、张无恨等人有功,经太上议事研究决定,特批准其在百年期满后飞升离世。
在此之后,佛门空王亲自前往玉京,觐见大掌教,承认错误,做出深刻检讨,愿意出任三教大议的次席,位列张太虚之后。由此也定下了三教顺序,道门为首,儒门次之,佛门再次之。
道门一统,天下归心。
齐玄素率领道门高层再次前往祖师殿祭拜太上道祖和玄圣,以及历代大掌教。
祭祀结束之后,齐玄素和张月鹿漫步于祖师殿外围,齐玄素感慨道:“内战结束,普天欢庆,不过对于我们来说,这才是刚刚迈出了第一步,如何收复西婆娑洲,如何深入改革,乃至真正改变道门,打破周期律,路长且阻。”
张月鹿微笑着说道:“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好一个未来可期。”齐玄素拊掌笑道,“我就喜欢你这种乐观主义精神。”
祖师殿位于玉京最高处,两人并肩携手一起俯瞰玉京,目光越过紫府、玄都,一直望向绵延起伏的昆仑群山,久久无言。
便在这时,不远处传来小殷大呼小叫的声音,然后便是老殷先生的斥责声,五娘的回护声,七娘的打趣声,柳湖的惊呼声。
使得这处清净之地多了些烟火气。
齐玄素和张月鹿不由相视一笑,却是没有干预。
张月鹿感怀道:“换了人间。”
齐玄素道:“世事有新说。”
这正是:
看九州四海渐倾颓,何处觅太平?
问来时踪迹,对此茫茫,无路归程
是处飘摇风雨,人世苦伶仃。
唯有生民泪,长照汗青。
不见苍天欲堕,看英雄试手,誓补青冥
更一腔碧血,此世任飘零。
想当年、素王玄圣,挽几回,大厦又将倾。
应看我,一清天下,还与太平。
全书完。
后记
《过河卒》结束了,历时三年,七百万字,是我写的最长一篇。
其实写这本书的时候很放松,不再是紧绷着我非要写得如何如何,写得很随意,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从凤麟洲到南大陆,从火铳到所谓的赛博修仙,不再局限于条条框框里的传统仙侠,反而收获了比《太平客栈》时期好更好的成绩。
当然了,问题也有很多。
比如后期有烂梗的趋势,废话和解释说明太多,显得啰嗦。
有几个点没有处理好。比如说七代大掌教,这个剧情从一开始就定下了,我最开始是打算让他直接战死的,只是写的时候又手软了,反而搞得他的人物形象很割裂,所以到了秦权殊的时候,我不再犹豫,该死就死,而且死得干净利落。
姚令死,李长庚亡,张无寿笑到最后,这是一开始定下的,没有改变。
七娘本来是悲剧结局,不过我还是舍不得,留下了七娘,所以七娘后期的剧情很少,她本就该杀青的。
从我看到的角色评价中,有两个人很受欢迎,前期是张月鹿,后期是小殷,齐玄素的口碑不算很好,远不如李玄都,也在意料之中。大家还是更喜欢有些英雄气的主角。
感谢各位书友的大力支持,无论是哪个方面的支持。
大约是社恐的原因,我总觉得真挚的感情不应总挂在口头,多了难免有敷衍之意。所以对于书友们的支持,我总是吝啬于言辞,现在我郑重感谢大家:你们是支撑我和这本书的重要基石,感谢。
新书《天上白玉京》是整个系列的第三部,大概也是系列的收官之作。
第一部中后期的时候,灵山十一巫登场,而第二部基本围绕大巫们展开。第二部中后期的时候,域外天魔登场,那么第三部也会围绕域外天魔展开。
新书勉强跟诸天流沾一点边,主角会经历多个世界,不过这些世界并非各自独立的,都会与主世界紧密相连,力量体系也会有较大的改变,毕竟末法时代了。
如果说《过河卒》的主线是内斗,外部敌人不值一提,那么《天上白玉京》大概会反过来,内部的斗争还是会有,不过并不能影响大局,外敌才是大头。
另外,新书肯定会有新读者,他们没有看过前两部,所以一些设定还是要在新书中提及的,比如三级议事和道士品级,我会尽量简略,做到不重复,请老读者们保持耐心。
最后借用“殷大白”的话给新书做一个感言:
当旌旗掠过乱世烽烟,我们曾共饮江湖冷暖,见侠者于人心倾颓处重燃灯火。
当棋局铺展命运经纬,我们又共睹微末之子执炬逆行,以凡躯为舟楫,渡苍生于迷局。
而今,这簇由“紫府”与“天渊”淬炼的星火,终要燎原为照亮末法时代暗河的不灭长灯。
太平非桃源,是战出来的净土;
过河非终局,是燎原前的星火;
天上白玉京,是蛰龙惊梦的雷音,是我们写给此方世道的“山河图”:
我们是愿挽天倾者。
以血温墨,以骨为锋,
在末法的裂缝中,凿出一条通向长生的通天坦途!
“本来应该发在作品相关,只是迟迟不能审核通过,便发在正文了。”
后记感言
《过河卒》结束了,是整个系列的第二部,感觉各位书友的大力支持,无论是哪个方面的支持。
大约是社恐的原因,我总觉得真挚的感情不应总挂在口头,多了难免有敷衍之意。所以对于书友们的支持,我总是吝啬于言辞,现在我郑重感谢大家:你们是支撑我和这本书的重要基石,感谢。
新书《天上白玉京》
是整个系列的第三部,大概也是系列的收官之作。
第一部中后期的时候,灵山十一巫登场,而第二部基本围绕大巫们展开。第二部中后期的时候,域外天魔登场,那么第三部也会围绕域外天魔展开。
当旌旗掠过乱世烽烟,我们曾共饮江湖冷暖,见侠者于人心倾颓处重燃灯火。
当棋局铺展命运经纬,我们又共睹微末之子执炬逆行,以凡躯为舟楫,渡苍生于迷局。
而今,这簇由“紫府”与“天渊”淬炼的星火,终要燎原为照亮末法时代暗河的不灭长灯。
太平非桃源,是战出来的净土;
过河非终局,是燎原前的星火;
天上白玉京,是蛰龙惊梦的雷音,是我们写给此方世道的“山河图”:
我们是愿挽天倾者。
以血温墨,以骨为锋,
在末法的裂缝中,凿出一条通向长生的通天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