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游戏竞技货币战争TXT下载货币战争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货币战争全文阅读

作者:宋鸿兵     货币战争txt下载     货币战争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1912年大选烽烟(1)

星期二,普林斯顿的校长将会当选你们(新泽西州)的州长。他不会完成他的任期。在1912年11月,他将当选美国总统。1917年3月,他将连任总统。他将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拉比·怀斯在新泽西的演讲,1910年

    这个后来成为威尔逊总统亲密智囊的怀斯能在两年前准确预测总统大选的结果,甚至准确预测六年之后的总统大选结果,并不是因为他的手中真有神奇的水晶球,而是因为所有的结果都是事先由银行家们精确谋划出来的。

    不出国际银行家们所料,1907年的银行危机的确极大地震撼了美国社会。人们对信托投资公司的愤怒,对银行倒闭的恐慌,与对华尔街金融寡头势力的畏惧掺和在一起,一股反对一切金融垄断的强大民意潮流席卷全国。

    普林斯顿大学校长伍德罗·威尔逊就是一位著名的反对金融垄断的活跃分子。纽约国家城市银行的总裁范德利普曾这样说道:“我写信邀请普林斯顿的伍德罗·威尔逊参加一个晚宴并发表演讲。为了让他知道这是一次重要的机会,我提到了参议员奥尔德里奇也要到场并发表演讲。我的朋友威尔逊博士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他拒绝和奥尔德里奇参议员同台发表演说。”[7]

    参议员奥尔德里奇当时权倾朝野,他在40年的国会生涯中,有36年为参议员,又是权力极大的参议院金融委员会的主席,身为小约翰·洛克菲勒的岳父,他与华尔街银行界过从甚密。1908年,奥尔德里奇提议在紧急情况下,银行可以发行货币,并以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债券和铁路债券做抵押。天下竟有如此好事,风险由政府和人民扛着,好处全是银行家得,让人不得不佩服华尔街的手段。该法案被称为《紧急货币法案》(EmergencyCurrencyAct),这个法案成为五年以后《美联储法案》的立法基础。奥尔德里奇被社会认为是华尔街的代言人。

    伍德罗·威尔逊1879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后进入弗吉尼亚大学深造法律,于1886年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02年就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学究气十足的伍德罗·威尔逊一贯高调反对金融垄断,自然不肯与金融寡头的代言人亲近。学术上的精深造诣和理想主义的情怀并不能弥补他金融行业知识的极度缺乏,他对华尔街银行家们的赚钱技巧更是一窍不通。

    银行家们正是看中了威尔逊的单纯而容易被利用的特点,又是社会公认的反金融垄断的著名活动家,形象清新可人,真是一块难得的璞玉。银行家们准备在他身上投下重金,悉心“雕琢”,以备大用。

    正好,纽约国家城市银行的董事克里夫兰·道奇(ClevelandDodge)是威尔逊在普林斯顿的大学同学,1902年威尔逊能够顺利当上普林斯顿的校长,就是财大气粗的道奇鼎力相助的结果。有了这一层不浅的关系,道奇在银行家们的策划下,开始在华尔街放风说威尔逊是一块当总统的料。

    一个上任才几年的校长突然被人捧为是当总统的料,心中一阵窃喜也是人之常情。当然,被捧红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威尔逊开始背地里和华尔街黏糊起来。果然,威尔逊很快在华尔街大佬们的扶持下,于1910年当选新泽西州的州长。

    在公开的场合下,威尔逊仍然义正词严地抨击华尔街金融垄断,私下里也明白他的地位和政治前途完全要依赖银行家的势力。银行家们对威尔逊的抨击出奇地容忍和克制,双方保持了一种微妙而不可言传的默契。

    正当威尔逊声誉日隆的时候,银行家紧锣密鼓地为他筹措竞选总统的经费。道奇在纽约百老汇大道42号设立了为威尔逊筹款的办公室,并建立了银行账户,道奇捐上第一张1000美元的支票。很快,道奇通过直邮的方式,迅速在银行家的圈子里征集到了大笔经费,其中2/3的经费来源于七个华尔街银行家。[8]

    威尔逊在获得总统竞选提名后,难耐激动的心情,他在给道奇的信中说,“我的喜悦无法言表”。自此,威尔逊已经完全扑进了银行家的怀抱。作为民主党候选人的威尔逊肩负着民主党的莫大希望,失去总统宝座多年的民主党对权力的饥渴和威尔逊一样强烈。

1912年大选烽烟(2)

威尔逊挑战的是时任总统塔夫特,与当时在全国范围内还名不见经传的威尔逊相比,塔夫特拥有很大的优势。

    正当踌躇满志准备着连任总统的塔夫特表示不准备对奥尔德里奇法案开绿灯时,一件前所未见的怪事发生了,塔夫特的前任总统老罗斯福突然横刀杀出,居然又要参加总统竞选,这对于老罗斯福自己挑选的接班人和同是共和党的塔夫特而言,真是天大的噩耗。

    当年老罗斯福因迫使北方证券解体而名声大噪,享有反垄断决不手软的胜誉,他的突然出现将会严重侵蚀塔夫特的选票。

    事实上,三个竞选人背后全都是银行家在支持,只不过银行家在三个人中间暗地偏向最具可控制性的威尔逊罢了。

    在华尔街的安排下,老罗斯福果然

    “不小心”重创塔夫特,使得威尔逊顺利当选。这一幕和1992年老布什被佩里抢走大量选票而意外地败于新手克林顿有异曲同工之妙。

B计划

银行巨头们在哲基尔岛的策划十分机密,出于严谨的职业本能,他们准备了两份计划。

    第一份就是由奥尔德里奇参议员主持的计划,负责佯攻,以便吸引反对派的火力,共和党是奥尔德里奇计划的支持者。

    另一份被称为B计划的方案才是真正的主攻方向,这就是后来的《美联储法案》,民主党是主要推动力量。

    其实这两份计划并无本质区别,只是措辞有所不同而已。总统大选也是围绕这个核心目标而展开的。

    奥尔德里奇参议员和华尔街的关系是尽人皆知的事,在当时全国普遍强烈地反华尔街的氛围中,他所提出的金融改革法案必然失败。

    而远离权力中心已有多年的民主党,一直扮演着强烈批评金融垄断的角色,再加上形象清新的威尔逊,这一切使得民主党所支持的《美联储法案》有着更大的机会被接受。

    1907年的危机设计巧妙地达成了金融体制必须改革的两党共识,为了

    “顺应”民意,此时银行家们牺牲共和党而成全民主党,就成为逻辑上的必然。

    为了进一步迷惑公众,银行家们使出了让实际上是支持同一内容不同版本的两派互相攻击的高招。

    奥尔德里奇参议员率先发难,他词严色厉地指责民主党的提案对银行怀有敌意,而且不利于政府。

    他宣称一切背离金本位的法定货币政策都是对银行家的严重挑战。《国家》(Nation)杂志在1913年10月23日指出:“奥尔德里奇先生所反对的没有黄金支撑的政府法定货币,恰恰是他自己在1908年所提出的法案(《紧急货币法案》)所要做的事。他还应该知道,政府事实上与货币发行毫无关系,是联邦储备委员会全权控制着货币发行。”民主党对奥尔德里奇提案的指责同样令人大开眼界,他们声称奥尔德里奇维护的是华尔街银行家的利益和金融垄断地位,而民主党所提出的美联储提案旨在打破这种垄断,建立起一套地区分立、总统任命、国会审核、银行家提供专家意见的相互制约、分权分立的完美的中央银行系统。

    不谙金融事务的威尔逊诚心实意地相信这个方案打破了华尔街银行家们对金融的垄断。

    正是由于奥尔德里奇和范德利普以及华尔街不遗余力地反对和指责,反而使得民主党的《美联储法案》赢得了民众的好感,银行家们把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谋发挥到了令人拍案叫绝的程度。

《美联储法案》过关,银行家美

威尔逊当选总统的同时,B计划正式启动。

    1913年6月26日,即威尔逊入主白宫仅三个月,由弗吉尼亚的众议员银行家格拉斯(CarterGlass)在众议院正式抛出了B计划:格拉斯提案(TheGlassBill),他刻意避免了中央银行等过于刺激的用词,代之以美联储。9月18日,该提案在多数众议员不知就里的情况下以287对85票获得通过。

    该提案被转送到参议院后变成格拉斯信肺奶岚福℅lassOwenBill),参议员欧文(RobertL.Owen)也是一位银行家。参议院的提案于12月19日获得通过。此时,两份提案中尚有40多处分歧有待解决,按照两院的惯例,圣诞节前的一周之内不会通过重要法案,按照当时两院提案的差距推算,在正常情况下,只能等到第二年再讨论,所以许多重要的反对该法案的议员纷纷离开华盛顿回家过节去了。

    此时,在国会山设有一个临时办公室,在“战地”直接指挥的保罗·沃伯格瞧准了这一千载难逢的时机,发动了一场闪电战。在他的办公室里,每隔一个小时就有一批议员赶到,商讨下一步的计划。12月20日星期六的晚上,参众两院召开联席会议继续商讨重要分歧。此时,国会弥漫着一种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在圣诞节前通过《美联储法案》的气氛,白宫甚至在12月17日宣布,已经开始考虑第一届美联储董事成员名单。但是直到20日深夜,重要的分歧一个也未能解决。看起来,要在12月22日星期一通过《美联储法案》已经不太可能了。

    在银行家们的催逼之下,联席会议决定21日星期天全天继续开会,不解决问题决不休会。

    到20日深夜,参众两院在若干重要问题上仍然没有达成一致。这些分歧包括:美联储地区银行的数量;如何确保储备金;黄金储备的比例;国内国际贸易中的货币结算问题;储备金更改提案;美联储发行的货币能否成为商业银行的储备金;政府债券作为联储货币发行抵押品的比例;通货膨胀问题等。[9]

    在经过21日紧张的一天之后,22日星期一《纽约时报》头版登出“货币提案今天可能成为法律”的重要新闻,这篇文章热情洋溢地称赞国会的效率,“以这种几乎是前所未有的速度,联席会议修正了两院提案的差异,在今天早晨全部完工”。这篇文章提到的时间段大约是星期一的凌晨1点30分到4点。一个即将影响每一个美国人的每一天生活的重要法案就是在这样一种仓促和压力之下进行的,绝大多数议员根本没有来得及仔细阅读修改之处,更别说提出修正案了。

    22日凌晨4点30分,最后文件被送交打印。

    7点整,最后校稿。

    下午2点,打印好的文件放在了议员的办公桌上,并通知下午4点开会。

    下午4点,会议开始。

    6点整,最后联席会议报告提交,此时大多数议员已经去吃晚饭了,会场上的议员寥寥无几。

    晚7点30分,格拉斯开始20分钟演讲,然后进入辩论阶段。

    晚11点开始表决,最后以298对60票获得众议院通过。

    23日,圣诞节前两天,参议院表决以43对25票(27人缺席)通过了《美联储法案》。威尔逊总统为报华尔街的知遇之恩,在参议院通过《美联储法案》仅一小时,就正式签署了该法案。

    华尔街和伦敦金融城顿时一片欢腾。

    林德伯格(Lindbergh)议员在这一天对众议院发表演讲:

    这个法案(《美联储法案》)授权了地球上最大的信用。当总统签署这个法案后,金钱权力这个看不见的政府将被合法化。人民在短期内不会知道这一点,但几年以后他们会看到这一切的。到时候,人民需要再次宣告《独立宣言》才能将自己从金钱权力之下解放出来。这个金钱权力将能够最终控制国会。如果我们的参议员和众议员不欺骗国会,华尔街是无法欺骗我们的。如果我们拥有一个人民的国会,人民将会有稳定(的生活)。国会最大的犯罪就是它的货币系统法案(《美联储法案》)。这个银行法案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严重的立法犯罪。两党的头头和秘密会议再一次剥夺了人民从自己的政府得到益处的机会。[10]

《美联储法案》过关,银行家美

威尔逊当选总统的同时,B计划正式启动。

    1913年6月26日,即威尔逊入主白宫仅三个月,由弗吉尼亚的众议员银行家格拉斯(CarterGlass)在众议院正式抛出了B计划:格拉斯提案(TheGlassBill),他刻意避免了中央银行等过于刺激的用词,代之以美联储。9月18日,该提案在多数众议员不知就里的情况下以287对85票获得通过。

    该提案被转送到参议院后变成格拉斯信肺奶岚福℅lassOwenBill),参议员欧文(RobertL.Owen)也是一位银行家。参议院的提案于12月19日获得通过。此时,两份提案中尚有40多处分歧有待解决,按照两院的惯例,圣诞节前的一周之内不会通过重要法案,按照当时两院提案的差距推算,在正常情况下,只能等到第二年再讨论,所以许多重要的反对该法案的议员纷纷离开华盛顿回家过节去了。

    此时,在国会山设有一个临时办公室,在“战地”直接指挥的保罗·沃伯格瞧准了这一千载难逢的时机,发动了一场闪电战。在他的办公室里,每隔一个小时就有一批议员赶到,商讨下一步的计划。12月20日星期六的晚上,参众两院召开联席会议继续商讨重要分歧。此时,国会弥漫着一种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在圣诞节前通过《美联储法案》的气氛,白宫甚至在12月17日宣布,已经开始考虑第一届美联储董事成员名单。但是直到20日深夜,重要的分歧一个也未能解决。看起来,要在12月22日星期一通过《美联储法案》已经不太可能了。

    在银行家们的催逼之下,联席会议决定21日星期天全天继续开会,不解决问题决不休会。

    到20日深夜,参众两院在若干重要问题上仍然没有达成一致。这些分歧包括:美联储地区银行的数量;如何确保储备金;黄金储备的比例;国内国际贸易中的货币结算问题;储备金更改提案;美联储发行的货币能否成为商业银行的储备金;政府债券作为联储货币发行抵押品的比例;通货膨胀问题等。[9]

    在经过21日紧张的一天之后,22日星期一《纽约时报》头版登出“货币提案今天可能成为法律”的重要新闻,这篇文章热情洋溢地称赞国会的效率,“以这种几乎是前所未有的速度,联席会议修正了两院提案的差异,在今天早晨全部完工”。这篇文章提到的时间段大约是星期一的凌晨1点30分到4点。一个即将影响每一个美国人的每一天生活的重要法案就是在这样一种仓促和压力之下进行的,绝大多数议员根本没有来得及仔细阅读修改之处,更别说提出修正案了。

    22日凌晨4点30分,最后文件被送交打印。

    7点整,最后校稿。

    下午2点,打印好的文件放在了议员的办公桌上,并通知下午4点开会。

    下午4点,会议开始。

    6点整,最后联席会议报告提交,此时大多数议员已经去吃晚饭了,会场上的议员寥寥无几。

    晚7点30分,格拉斯开始20分钟演讲,然后进入辩论阶段。

    晚11点开始表决,最后以298对60票获得众议院通过。

    23日,圣诞节前两天,参议院表决以43对25票(27人缺席)通过了《美联储法案》。威尔逊总统为报华尔街的知遇之恩,在参议院通过《美联储法案》仅一小时,就正式签署了该法案。

    华尔街和伦敦金融城顿时一片欢腾。

    林德伯格(Lindbergh)议员在这一天对众议院发表演讲:

    这个法案(《美联储法案》)授权了地球上最大的信用。当总统签署这个法案后,金钱权力这个看不见的政府将被合法化。人民在短期内不会知道这一点,但几年以后他们会看到这一切的。到时候,人民需要再次宣告《独立宣言》才能将自己从金钱权力之下解放出来。这个金钱权力将能够最终控制国会。如果我们的参议员和众议员不欺骗国会,华尔街是无法欺骗我们的。如果我们拥有一个人民的国会,人民将会有稳定(的生活)。国会最大的犯罪就是它的货币系统法案(《美联储法案》)。这个银行法案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严重的立法犯罪。两党的头头和秘密会议再一次剥夺了人民从自己的政府得到益处的机会。[10]

谁拥有美联储?

许多年以来,究竟谁拥有美联储一直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美联储自己总是含糊其辞。和英格兰银行一样,美联储对股东情况严守秘密。众议员赖特·帕特曼(WrightPatman)担任众议院银行和货币委员会主席长达40年,在其中20年里,他不断地提案要求废除美联储,他也一直在试图发现究竟谁拥有美联储。

    这个秘密终于被发现了。《美联储的秘密》(SecretsofFederalReserve)一书的作者尤斯塔斯(EustaceMullins)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研究,终于得到了12个美联储银行最初的企业营业执照(OrganizationCertificates),上面清楚地记录了每个联储银行的股份构成。

    美联储纽约银行是美联储系统的实际控制者,它在1914年5月19日向货币审计署(ComptrolleroftheCurrency)报备的文件上记录着股份发行总数为203053股,其中:

    ?洛克菲勒和库恩雷波公司所控制的纽约国家城市银行,拥有最多的股份,持有3万股。

    ?摩根的第一国家银行拥有万股。

    当这两家公司在1955年合并成花旗银行后,它拥有美联储纽约银行近1/4的股份,它实际上决定着美联储主席的候选人,美国总统的任命只是一枚橡皮图章而已,而国会听证会更像一场走过场的表演。

    ?保罗·沃伯格的纽约国家商业银行拥有万股。

    ?田罗斯柴尔德家族担任董事的汉诺威银行(HanoverBank)拥有万股。

    ?大通银行(ChaseNationalBank)拥有6000股。

    ?汉华银行(ChemicalBank)拥有6000股。

    这六家银行共持有40%的美联储纽约银行股份,到1983年,他们总共拥有53%的股份。经过调整后,他们的持股比例是:花旗银行15%,大通曼哈顿14%,摩根信托9%,汉诺威制造7%,汉华银行8%。[11]

    美联储纽约银行的注册资本金为亿美元,上述这些银行究竟是否支付了这笔钱仍然是个谜。有些历史学家认为他们只付了一半现金,另一些历史学家则认为他们根本没出任何现金,而仅仅是用支票支付,而他们自己所拥有的美联储的账户上只有几个数字的变动而已,美联储的运作其实就是“以纸张做抵押发行纸张”。难怪有的历史学家讥讽联邦储备银行系统既不是“联邦”,又没有“储备”,也不是银行。

    1978年6月15日,美国参议院政府事务委员会(GovernmentAffairs)发布了美国主要公司的利益互锁问题的报告,该报告显示,上述银行在美国130家最主要公司里拥有470个董事席位,平均每个主要公司里有个董事席位属于银行家们。

    其中,花旗银行控制了97个董事席位;摩根公司控制了99个;汉华银行控制了96个;大通曼哈顿控制了89个;汉诺威制造控制了89个。

    1914年9月3日,《纽约时报》在美联储出售股份的时候,公布了主要银行的股份构成:

    ?纽约国家城市银行发行了25万股票,詹姆斯·斯蒂尔曼拥有47498股;摩根公司14500股;威廉·洛克菲勒1万股;约翰·洛克菲勒1750股。

    ?纽约国家商业银行发行了25万股票,乔治·贝克拥有1万股;摩根公司7800股;玛丽·哈里曼5650股;保罗·沃伯格3000股;雅各布·希夫1000股,小摩根1000股。

    ?大通银行,乔治·贝克拥有13408股。

    ?汉诺威银行,詹姆斯·斯蒂尔曼拥有4000股;威廉·洛克菲勒1540股。

    从1914年美联储建立以来,无可辩驳的事实显示了银行家们操纵着美国金融命脉、工商业命脉和政治命脉,过去如此,现在仍然如此。而这些华尔街的银行家都与伦敦城的罗斯柴尔德家族保持着密切联系。

    银行家信托公司(BankersTrust)的总裁本杰明·斯特朗被选为第一任美联储纽约银行董事会主席。“在斯特朗的控制下,联储系统与英格兰银行和法兰西银行形成了互锁(Interlocking)关系。本杰明·斯特朗作为纽约美联储银行董事于1928年突然死亡,当时国会正在调查美联储董事和欧洲中央银行巨头们的秘密会议,而这些秘密会议导致了1929年经济大衰退。”[12]

美联储第一届董事会

威尔逊后来自己承认,他只被允许指定一名美联储董事,其余都是由纽约的银行家挑选。在保罗·沃伯格被提名和任命为董事的过程中,参议院要求他于1914年6月到国会回答质询,主要是了解他在《美联储法案》拟定过程中的角色,结果被他断然拒绝。保罗在写给国会的信中宣称,如果他被要求回答任何问题,都会影响他在美联储董事会的作用,因此他宁愿拒绝接受美联储董事的提名。《纽约时报》立即跳出来为保罗鸣冤,在其1914年7月10日的报道中谴责参议院不该无中生有地质询保罗。

    保罗自然是美联储系统的核心人物,除了他只怕当时没有第二个人知道美联储到底该如何运转。在他强硬的态度面前,国会只有低头,提出可以事前提供所有问题的清单,如果保罗觉得某些问题“会影响他的作用”,他可以不予回答。保罗最后勉强答应了,但要求非正式见面。

    委员会问:我知道你是一个共和党人,但是当罗斯福先生参选时,你却成了威尔逊先生的同情者并且支持他(民主党)?

    保罗答:是的。

    委员会问:但是你的哥哥(费里克斯·沃伯格)却支持塔夫特(共和党)?

    保罗答:是的。[13]

    有意思的是,库恩雷波公司的三个合伙人却支持了三个不同的总统候选人,其中奥图(OttoKahn)支持老罗斯福,保罗的解释是他们三人彼此不干涉对方的政治理念,因为“金融与政治无关”。保罗顺利通过国会听证,成为美联储第一届董事,后成为董事会副主席。

    除了保罗以外,另外任命的四名董事会成员是:

    ?阿道夫·米勒(AdolphMiller),经济学家,出身于洛克菲勒资助的芝加哥大学和摩根资助的哈佛大学。

    ?查尔斯·哈姆林(CharlesHamlin),曾任助理财政部长。

    ?弗雷德里克·戴拉诺(FrederickDelano),罗斯福的亲戚,铁路银行家。

    ?哈丁(W.P.GHarding),亚特兰大第一国家银行总裁。

    威尔逊总统自己提名的托马斯·琼斯被记者发现正在被美国司法部调查和起诉,后来琼斯自己提出退出董事会提名。

    美联储另外两名成员是财政部长和货币审计员。

不为人知的联邦咨询委员会

联邦咨询委员会(FederalAdvisoryCouncil)是保罗·沃伯格精心设计的一个秘密的遥控装置,以此操控美联储董事会。

    在美联储90多年的运作中,联邦咨询委员会非常出色地实现了保罗当年的构想,几乎没有人注意过这个机构和它的运作,也没有大量文献可供研究。

    1913年,格拉斯议员在众议院大力推销联邦咨询委员会的概念,他说:“这里面不可能有什么邪恶的东西。每年(联储董事会)与银行家的咨询委员会谈四次,每个成员代表自己所在的联储地区。还有什么比这种安排更能保护公众的利益吗?”格拉斯议员自己就是银行家,他没有解释或提供任何证据来表明银行家在美国的历史上何曾保护过公众的利益。

    联邦咨询委员会由12家联储地区银行各推选一名代表组成,每年在华盛顿与美联储董事会的成员会谈四次,银行家们向美联储的董事们提出各种货币政策的

    “建议”,每名银行家都代表本地区的经济利益,每人都有相同的投票权,在理论上简直无懈可击,但在银行业激烈残酷的现实中却全然是另一套规则。

    难以设想一个辛辛那提的小银行家和保罗·沃伯格、摩根这样的国际金融巨头坐在一个会议桌前,向这些巨头提出

    “货币政策的建议”,这两个巨头中的任何一个随便从口袋里摸出一张支票画上两笔,就足以使这个小银行家倾家荡产。

    事实上,12个联储地区中的每一个中小银行的生存,都完全取决于华尔街的五大银行巨头的恩赐,五巨头有意地把和欧洲银行的大笔交易化整为零,交给自己在各地的

    “卫星银行”去办理,

    “卫星银行”为得到这些高回报的生意自然更加俯首帖耳,而五巨头也拥有这些小银行的股份。

    当这些

    “代表各自地区利益”的小银行们和五巨头坐在一处探讨美国货币政策的时候,探讨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

    尽管联邦咨询委员会的

    “建议”对美联储的董事决策没有强制约束力,但是华尔街五巨头每年四次不辞劳苦地跑到华盛顿,不会是仅仅为了和联储的几位董事喝喝咖啡。

    要知道,像摩根这样身兼63个公司的董事职务的超级大忙人,如果他们的

    “建议”得不到任何考虑,而他们仍然乐此不疲地来回奔波,那实在是奇怪之极了。

真相何在(1)

绝大多数美国人并不真正理解国际放贷者的运作方式。美联储的账目从来就没有被审计过。它完全在国会控制的范围之外运作,它操纵着美国的信用(供应)。

    参议员巴里·戈德华特

    为了制造高价格,美联储只需要降低利率,来扩张信用和造就一个繁荣的股市。当工商业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利率环境之后,美联储又将通过任意提高利息来中止这种繁荣。

    它(美联储和拥有美联储的银行家们)可以通过轻微调息使市场的价格钟摆般温柔地起伏,也可以猛烈调息来使市场价格剧烈波动,无论哪种情况,它将拥有金融状况的内部信息,事先得知即将到来的变化。

    这是一种任何政府从未给予的,少数特权阶层所拥有的最怪异和最危险的(市场信息)先知权。

    这个系统是私有的,它运作的全部目的就是利用别人的金钱来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

    他们事先知道什么时候制造恐慌来创造对他们最有利的情况。他们同样知道什么时候停止恐慌。当他们控制了金融的时候,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在实现他们的目的方面同样有效率。

    众议员查尔斯·林德伯格

    每一元流通中的美联储券(FederalReserveNote,美元)都代表欠着美联储一美元的债务。

    货币报告,众院银行与货币委员会

    美联储地区银行不是政府机构,而是独立的,私人拥有的和地方控制的公司。

    刘易斯,1982年

    美联储是世界上最为腐败的机构之一。所有能听见我讲话(国会演讲)的人,没有一个人不知道我们的国家实际上是被国际银行家统治着。

    有些人以为美联储银行是美国政府的机构。它们(美联储银行)不是政府机构。它们是私有的信贷垄断者,美联储为了自己和外国骗子的利益盘剥着美国人民。

    众议员麦克法登

    当你和我写支票的时候,我们的账户上必须要有足够的钱来支撑支票的金额。但是,当美联储写支票时,账户上是没有任何钱做支撑的。当美联储写支票时,它是在创造货币。

    波士顿美联储银行

    从1913年到1949年,美联储的资产由亿美元暴涨到450亿美元,这些钱直接进了美联储银行股东们的腰包。

    埃斯塔克·穆林斯

    如此众多的总统对金钱权力的威胁反复发出过警告,如此大量的国会记录和法律案例明白无误地说明了美联储的私有性质,可是有多少美国人、中国人和其他国家的人知道这一点呢?这才是问题的可怕之处!我们以为“自由公正”的西方权威新闻媒体会报道一切真相,原来真相是大量的事实被它们有意地“过滤”掉了。那么美国的教科书呢?事实是,各种以国际银行家们的名字命名的基金会,在为美国的下一代挑选着“内容健康”的教科书。

    在威尔逊总统去世之前,他承认自己在美联储的问题上是被“欺骗”了,他内疚地表示:“我在无意之中摧毁了我的国家。”

    当1914年10月25日美联储正式开始运作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又一个完美的时间“巧合”,美联储的股东们注定要大发一笔横财了!

    注释

    [1]Quotedin"NationalEconomyandtheBankingSystem,"SenateDocumentsCo.3,No.23,Seventy-sixthCongress,Firstsession,1939.

    [2]JohnMoody,TheSevenMen,McClure'sMagazine,August,1911,p.418.

    [3]WilliamGuyCarr,PawnsInTheGame(LegionfortheSurvivalofFreedom,1978).

    [4]EustaceMullins,TheSecretsoftheFederalReserve(JohnMcLaughlin1993)Chapter3.

    [5]PaulMWarburg,Defectsandneedsofourbankingsystem,1907.

    [6]RonChernow,TheHouseofMorgan(GroovePress,1990),p128.

真相何在(2)

[7]AntonyC.Sutton,TheFederalReserveConspiracy(TabBooks,1995)p78.

    [8]Ibid.,p83.

    [9]EustaceMullins,SecretsofFederalReserve(JohnMcLaughlin,1993)Chapter3.

    [10]CongressmanCharlesLindbergSr.SpeechonflooroftheCongress,December23,1913.

    [11]EustaceMullins,TheSecretsoftheFederalReserve(JohnMcLaughlin1993)p178.

    [12]FerdinandLundberg,America誷60families(HalcyonHouse,1939).

    [13]EustaceMullins,TheSecretsoftheFederalReserve(JohnMcLaughlin1993)Chapter3.

一战与大衰退:国际银行家“丰

我们共和国的真正威胁是这个看不见的政府,它就像一只巨大的章鱼,用它无数黏稠的触角紧紧裹挟着我们的城市、州和国家。这只章鱼的头是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集团和一小撮被称为国际银行家的具有极大能量的金融寡头,他们实际上操纵着美国政府来满足他们自己的私欲。

    通过控制货币供应来控制政府,这样使剥削一个国家的公民和资源变得更加容易。这就是为什么这些大家族从这个国家诞生之初就竭尽全力来使权力(他们将我们的“领导者”玩弄于股掌之间)和财富(他们通过美联储的货币发行来汲取社会财富)高度集中。

    这些国际银行家和洛克菲勒标准石油集团控制了这个国家大多数的报纸和杂志。他们用这些报纸的专栏评论来钳制政府官员,对于那些不肯就范的人,他们则通过舆论将这些官员赶出政府机构。

    他们(银行家)实际上控制着两党(共和党与民主党),草拟(两党的)政治纲领,控制政治领袖,任用私有公司的头头,利用一切手段在政府高层安插顺从于他们腐败的大生意的候选人。[1]

    约翰·海兰,纽约市市长,1927年

    本章导读

    打仗就要花钱,越大的战争花钱越多,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问题是,谁花谁的钱?由于欧美政府没有货币发行权,政府必须也只能向银行家借钱。战争使物资消耗达到燃烧般的速度,战争使交战国砸锅卖铁也要坚持,战争使不惜一切代价的政府不计条件地向银行家融资,难怪战争始终是银行家的最爱。他们策划战争,他们挑动战争,他们资助战争,国际银行家们华丽的大厦,从来就是建立在死亡枕籍的废墟之上。

    国际银行家另一个赚大钱的手段就是制造经济衰退。首先是扩大信贷,将泡沫吹起来,等人民的财富大量投入投机狂潮后,然后猛抽银根,制造经济衰退与资产暴跌。当优质资产价格暴跌到正常价格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时,他们再出手以超级低廉的价格收购,这在国际银行家们的术语中叫做“剪羊毛”。当私有中央银行成立后,“剪羊毛”行动的力度和范围都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程度。

    最近的一次“剪羊毛”行动,发生在1997年的亚洲“小龙”和“小虎”们身上。中国这只大肥羊最终能否避免被“剪羊毛”的厄运,就要看中国是否认真去研究发生在历史上的一幕幕触目惊心的“剪羊毛”惨剧了。

    外资银行全面进入中国之后,与以前最根本的不同就在于,从前的国有银行虽然有推动资产通货膨胀来赚取利润的冲动,但绝没有恶意制造通货紧缩来血洗人民财富的意图与能力。中国自建国以来之所以从未出现重大的经济危机,其原因就是没有人有恶意制造经济危机的主观意图和客观能力。当国际银行家全面进入中国之后,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没有美联储,就没有第一次世界

基辛格在其名著《大外交》一书中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评论,他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令人惊讶之处,并不是其爆发的原因仅仅是一件与以前其他危机相比显得无足轻重的事件,而是因为它(战争)拖了这么久才爆发。”[2]

    1914年6月28日,欧洲正统王室哈布斯堡王朝的王储斐迪南大公来到1908年被奥地利吞并的波斯尼亚视察,被一位年轻的塞尔维亚刺客刺杀。这原本只是一个性质单纯的恐怖组织策划的复仇行为,当时只怕没有任何人会想到这件事竟然成为引爆了一场涉及30多个国家,卷入15亿人口,伤亡高达3000多万人的世界级战争的导火索。

    自普法战争以来,法国与德国成了世仇,当英国不得不从“光荣孤立”的欧洲大陆政策中走出来时,面临的是德强法弱的局面。德国已是欧洲第一强国,若不加以遏制,势必成为英国的心腹大患。于是,英国拉上对德国也颇为忌惮的俄国,与法国一起缔结了三国协约(TripleEntente),德国则与奥地利结盟,欧洲两大对立集团就此成型。

    两大阵营不断扩军备战,保持着大规模的常备军,各国政府都因此陷入深深的债务泥潭。“一项详细的欧洲公共债务收入报告显示,各种债券的利息支出和本金偿付每年高达亿美元。欧洲各国的金融已深陷其中,政府不禁要问,尽管战争有各种可怕的可能,但是比起如此昂贵和不稳定的和平来说,战争或许是一种更值得考虑的选择。如果欧洲的军事准备最终不是以战争来结束,那就必然是以各国政府破产而告终。”[3]

    从1887年到1914年,这种不稳定和昂贵的和平僵持着,高度武装但已接近破产边缘的欧洲各国政府仍在怒目相视着。俗话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由罗斯柴尔德家族发展并建立起来的欧洲银行体系向对立的各方提供信贷,全力促成了这种军事对峙。

    战争实际上打的是钱粮,到1914年时,很明显欧洲的主要国家都已经不能负担一场大规模的战争了。他们虽然拥有庞大的常备军、得到普及的军事动员体制,以及现代化的武器系统,但他们的经济却无力支撑巨额的战争费用。情况恰如俄国枢密院大臣在1914年2月向沙皇的进言中所指出的那样,“作战的花费无疑将超出俄罗斯的有限财力所能负担的。我国势必需要向盟邦及中立国借贷,不过代价不菲。如果战争结果对我国不利,则战败的经济后果将难以估量,全国的经济将陷于全面瘫痪。即使是战争取得了胜利,对我国的财政也极为不利,德国一败涂地后将无力赔偿我国的军费。和约将受制于英国的利益,不会给德国经济充分复苏来偿还我们的债务的机会,甚至在战争结束很久以后也不可能”。[4]

    在这种情况下,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是无法想象的。如果真的开战,也只能是局部的、短暂的和低程度的,可能更像是持续10个月左右的1870年的普法战争。但这样的战争结果,只能缓解而无法平复欧洲的对立局面。于是,开战的时间就只有在不稳定和昂贵的和平中拖延着,直至美联储的成立。

    大洋彼岸的美国虽然当时已是世界第一的工业强国,拥有庞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丰富的资源,但是,直到1913年以前却仍是一个依赖外债的国家,很少能向国外提供信贷。原因就在于缺少中央银行,纽约的银行家们难以集中调动全国的金融资源(MobilizationofCredit)。但是,银行家的天性使得他们对大规模战争兴趣浓厚,战争能够毫无疑问地为银行家带来丰厚的利润。当《美联储法案》通过后,国际银行家们立即行动起来,1914年8月3日,罗斯柴尔德在法国的银行就给摩根发报,建议立即组织1亿美元的信贷用于法国向美国购买物资。威尔逊闻讯立即表示反对,国务卿威廉·布莱恩(WilliamJenningsBryan)谴责这项贷款为“最恶劣的非法交易”。

    德国与美国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素无过节,当时的美国有大约800万德国后裔,约占全国人口的10%,在美国建国之初,德语差一点成为美国的官方语言,德裔美国人拥有着不小的政治影响力。加之美国的爱尔兰移民对英国素无好感,美国政府又曾和英国几度交战,所以在战争之初,美国政府对英法与德国之间的战争抱着事不关己的观望态度。与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的银行家相比,美国政府显得冷静和正常得多。情况居然是,银行家积极主张对德宣战,政府则坚决反战,严守中立。

没有美联储,就没有第一次世界

基辛格在其名著《大外交》一书中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评论,他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令人惊讶之处,并不是其爆发的原因仅仅是一件与以前其他危机相比显得无足轻重的事件,而是因为它(战争)拖了这么久才爆发。”[2]

    1914年6月28日,欧洲正统王室哈布斯堡王朝的王储斐迪南大公来到1908年被奥地利吞并的波斯尼亚视察,被一位年轻的塞尔维亚刺客刺杀。这原本只是一个性质单纯的恐怖组织策划的复仇行为,当时只怕没有任何人会想到这件事竟然成为引爆了一场涉及30多个国家,卷入15亿人口,伤亡高达3000多万人的世界级战争的导火索。

    自普法战争以来,法国与德国成了世仇,当英国不得不从“光荣孤立”的欧洲大陆政策中走出来时,面临的是德强法弱的局面。德国已是欧洲第一强国,若不加以遏制,势必成为英国的心腹大患。于是,英国拉上对德国也颇为忌惮的俄国,与法国一起缔结了三国协约(TripleEntente),德国则与奥地利结盟,欧洲两大对立集团就此成型。

    两大阵营不断扩军备战,保持着大规模的常备军,各国政府都因此陷入深深的债务泥潭。“一项详细的欧洲公共债务收入报告显示,各种债券的利息支出和本金偿付每年高达亿美元。欧洲各国的金融已深陷其中,政府不禁要问,尽管战争有各种可怕的可能,但是比起如此昂贵和不稳定的和平来说,战争或许是一种更值得考虑的选择。如果欧洲的军事准备最终不是以战争来结束,那就必然是以各国政府破产而告终。”[3]

    从1887年到1914年,这种不稳定和昂贵的和平僵持着,高度武装但已接近破产边缘的欧洲各国政府仍在怒目相视着。俗话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由罗斯柴尔德家族发展并建立起来的欧洲银行体系向对立的各方提供信贷,全力促成了这种军事对峙。

    战争实际上打的是钱粮,到1914年时,很明显欧洲的主要国家都已经不能负担一场大规模的战争了。他们虽然拥有庞大的常备军、得到普及的军事动员体制,以及现代化的武器系统,但他们的经济却无力支撑巨额的战争费用。情况恰如俄国枢密院大臣在1914年2月向沙皇的进言中所指出的那样,“作战的花费无疑将超出俄罗斯的有限财力所能负担的。我国势必需要向盟邦及中立国借贷,不过代价不菲。如果战争结果对我国不利,则战败的经济后果将难以估量,全国的经济将陷于全面瘫痪。即使是战争取得了胜利,对我国的财政也极为不利,德国一败涂地后将无力赔偿我国的军费。和约将受制于英国的利益,不会给德国经济充分复苏来偿还我们的债务的机会,甚至在战争结束很久以后也不可能”。[4]

    在这种情况下,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是无法想象的。如果真的开战,也只能是局部的、短暂的和低程度的,可能更像是持续10个月左右的1870年的普法战争。但这样的战争结果,只能缓解而无法平复欧洲的对立局面。于是,开战的时间就只有在不稳定和昂贵的和平中拖延着,直至美联储的成立。

    大洋彼岸的美国虽然当时已是世界第一的工业强国,拥有庞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丰富的资源,但是,直到1913年以前却仍是一个依赖外债的国家,很少能向国外提供信贷。原因就在于缺少中央银行,纽约的银行家们难以集中调动全国的金融资源(MobilizationofCredit)。但是,银行家的天性使得他们对大规模战争兴趣浓厚,战争能够毫无疑问地为银行家带来丰厚的利润。当《美联储法案》通过后,国际银行家们立即行动起来,1914年8月3日,罗斯柴尔德在法国的银行就给摩根发报,建议立即组织1亿美元的信贷用于法国向美国购买物资。威尔逊闻讯立即表示反对,国务卿威廉·布莱恩(WilliamJenningsBryan)谴责这项贷款为“最恶劣的非法交易”。

    德国与美国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素无过节,当时的美国有大约800万德国后裔,约占全国人口的10%,在美国建国之初,德语差一点成为美国的官方语言,德裔美国人拥有着不小的政治影响力。加之美国的爱尔兰移民对英国素无好感,美国政府又曾和英国几度交战,所以在战争之初,美国政府对英法与德国之间的战争抱着事不关己的观望态度。与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的银行家相比,美国政府显得冷静和正常得多。情况居然是,银行家积极主张对德宣战,政府则坚决反战,严守中立。

斯特朗操纵下的战时美联储

本杰明·斯特朗开始引起公众瞩目是在1904年当他成为银行家信托(BankersTrust)的董事长的时候。

    当时,摩根的亲信戴维森对日益崛起的信托公司越来越担心,这些信托公司的业务范围比商业银行更加广泛,所受的政府监管却更少,因此能够以更高的利息吸引资金。

    为了应付这种新的竞争,戴维森在得到摩根的授意后,于1903年也干起了信托的买卖,斯特朗成为戴维森的具体执行人。

    在随后的1907年风暴中,银行家信托还加入拯救其他金融机构的行动,斯特朗因此而名声大噪。

    1913年美联储成立之后,戴维森和保罗·沃伯格找到斯特朗进行了一次深谈,希望斯特朗出任美联储纽约银行董事长这一关键职务,斯特朗爽快地答应了。

    从此,斯特朗成为美联储系统实质上的首脑人物,摩根、保罗、希夫等华尔街巨擎的意图在美联储得到了不折不扣的贯彻执行。

    斯特朗迅速适应了新的角色,他成立了非正式的美联储董事论坛的组织,定期聚会商讨战争时期的美联储行动准则。

    他以非常巧妙的手法操纵了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并将分散于12个美联储地区银行的权力集中到美联储纽约银行手中。

    美联储系统表面上允许各地12家联储银行根据本地区实际需要,制订各自的贴现率和商业票据抵押政策,换句话说,各地联储董事会有权决定何种商业票据可以作为抵押而获得何种贴现率。

    到1917年,至少13种不同类别的商业票据抵押准则被建立起来。

    [7]但是,由于战争,美联储纽约银行事实上只将迅速增加的国债作为抵押票据。

    由于国债数额远远大于其他商业票据的总和,并且增长迅猛,很快就将美联储其他地区银行的票据抵押政策边缘化。

    在斯特朗控制下的

    “公开市场操作”,不久就将国债确定为主要和唯一的抵押票据,从而全面控制了整个美联储系统。

    由于资助欧洲战争的大规模的债券发售,使得美国货币流通量巨减,中央银行的威力开始显现出来。

    美国政府开始海量增加国债,美联储也以惊人的胃口吃进,巨额的美联储券(FederalReserveNote)如江河决堤一般扑向了流通领域,弥补了欧洲战争债券所导致的货币紧缩。

    代价是美国国债的直线上升,结果仅在美联储开始全速运作的短短四年(1916~1920)中,美国的国债就由10亿美元暴涨25倍达到250亿美元[8],所有的国债都是用美国人民的未来纳税作为抵押,结果是在战争中,银行家们大赚其钱,而人民却出钱、出力和流血。

“为了民主和道德原则”,威尔

“为了民主和道德原则”,威尔逊走入战争

    当德国驻土耳其大使满腹狐疑地问他的美国同僚,为什么美国要和德国打仗,美国大使答曰:“我们美国人是为了道德原则而投入战争的。”这样的回答让世界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基辛格博士是这样向人们解释的:“美国自开国以来始终自诩与众不同,在外交上形成了两种相互矛盾的态度:一是美国在国内使民主更趋于完美;二是美国的价值观使美国人自认为有义务向全世界推广这些价值观。”[9]

    美国的经历的确与众不同,美国的民主价值理念也的确为世人称道,但是要硬说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仅仅是为了道德和理想,基辛格博士可能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了。

    1917年3月5日,美国驻英国大使佩奇(WalterHinesPage)在给威尔逊总统的密信中说:“我认为正在到来的危机的压力已经超越了摩根公司提供给英国和法国贷款的承受能力。我们能够提供给盟国最大的帮助是信用。除非我们与德国开战,我国政府将无法(向盟国)提供直接信用。”[10]

    此时,美国的重工业系统已经为参战准备了一年的时间了,美国陆军和海军部门已经从1916年起开始大量采购军事装备。为了进一步增加财源,银行家们和他们掌中的政治家开始考虑更多的措施,“当前的冲突(第一次世界大战)迫使我们考虑进一步发展收入所得税的概念,这是一个尚未被开发的重要资源。收入所得税的法案已经为满足战争的需要建立起来了。”[11]

    注意,这里的收入所得税是针对公司收入而言,而不是个人收入所得税。银行家们在1916年两次试图通过个人收入需要交税的法案,但两次均被最高法院驳回。在美国,个人收入需要交税的规定从来就没有法律依据。2006年7月28日在美国各地公映的电影《美国,从自由到法西斯》(America:FreedomToFascism)中,曾六次获得奥斯卡提名的美国著名导演阿伦·拉索(AaronRusso)以令人震撼的镜头展示了这一铁的事实。该电影在2006年戛纳电影节放映时引起了观众的强烈震撼,当人们面对一个真实的、与美国媒体宣传完全不同的美国政府和其背后的金融势力之后,所有人的第一感觉就是难以置信。美国3000多家电影院中只有区区5家敢于公开放映这部电影。但是,当这部大片被放到互联网上之后,在美国还是产生了巨大影响,94万人下载了该片,参与评分的8100人几乎一致给出了最高评价。[12]

    1917年10月13日,威尔逊总统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说:“迫在眉睫的任务是必须将美国的银行资源彻底动员起来。(对盟国贷款)的压力和权力必须由这个国家的每一个银行机构来承担。我相信这样的银行合作在此刻是一种爱国责任,美联储的成员银行就是这样独特和重要的爱国主义的证明。”[13]

    大学教授出身的威尔逊身上带着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本不足为奇,他略带迂腐但并不愚蠢,他深知是谁把他送进了白宫,也懂得投桃报李。威尔逊总统自己也不相信所谓的“民主拯救世界”的圣战,他后来承认“世界大战为的是经济竞争”。

    事实是,美国对协约国提供了30亿美元的贷款和60亿美元的出口物资,这笔巨款尚未偿还。如果德国取胜,银行家手中的协约国债券就会一文不值,摩根、洛克菲勒、保罗·沃伯格和希夫为了保护他们的贷款而竭尽全力将美国推向战争。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net/r4106/ 第一时间欣赏货币战争最新章节! 作者:宋鸿兵所写的《货币战争》为转载作品,货币战争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货币战争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货币战争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货币战争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货币战争介绍:
<货币战争>
破译美元的“达分奇密码
为什么你不知道美联储是私有的中央银行?
谁拥有美联储?
谁控制着美国的货币行权?
为什么美国总统遇刺的比例高于美军诺曼底登6一线部队的伤亡率?
谁是这个世界真正的统治者?
当心“世界统一zf 和世界统一货币”!
谁在做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霸盘生意”?
为什么房地产贷款增加越快,你手中的人民币就越不值钱?
为什么债务“货币化”与部分准备金制度注定了贫富分化?
为什么美国的国债和mBs 是在给中国人民“打白条”?
为什么要求人民币升值是声东击西?
他们将如何打垮中国的金融体系?
谁在“妖魔化”黄金?
为什么黄金是真正的“货币之王”?
为什么黄金是美元这个庞然大物的死穴?
战争已经开始,虽然看不见硝烟!
“只要让我控制一个国家的货币行,我不在乎谁制定法律。”
梅耶.罗斯切尔德
“我坚信银行机构对我们的自由的威胁比敌人的军队更严重。”
“如果美国人民最终让私人银行控制了国家的货币行,那么这些银行将先是通过通货膨胀,
然后是通货紧缩,来剥夺人民的财产,直到有一天早晨当他们的孩子们一觉醒过来时,他们
已经失去了他们的家园和他们父辈曾经开拓过的大6。”
美国第3 届总统托马斯.杰弗逊
“银行想要杀了我,但我将杀死银行”
美国第7 届总统安德鲁.杰克逊
“我有两个主要的敌人:我面前的南方军队,还有在我后面的金融机构。在这两者之中,后
者才是最大的威胁。我看见未来的一场令我颤抖的危机正在向我们靠近,让我对我们的国家
的安危颤栗不已。金钱的力量将继续统治并伤害着人民,直到财富最终积聚到少数人手里,
我们的共和国将会被摧毁。我现在对这个国家安危的焦虑胜过以往任何时候,甚至是在战争
之中也是如此。”
美国第16 届总统林肯
货币战争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货币战争,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货币战争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