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1.为日后打算
夏九出了正厅就看到了彦霖公子,他对夏九说了一声“抱歉”,除此之外没有别的话。她按规矩行了一礼,一言不发地离开了睿王府。
刚出府不久,一位管事小跑过来给夏九一个盒子,说是彦霖公子送的。这一次,夏九没收。
次日,夏九就带着自己拟定的一份转让协议去找夏夫人,明明白白地说:“我要去芦山城大展拳脚,京城这边生意怕是顾不上,而且还缺点启动资金,所以,想把香满楼和小吃街卖给你,你看看条款合不合适?”
“呵呵,你这话早几天说我还能相信一下。”夏夫人不看协议,问,“被逼的?”
“不算,我想离那些尔虞我诈远一些,进宫这一趟吓着我了,我想过安稳的小日子。”夏九换了一个说辞。
“好吧,勉强信你了。”夏夫人这才拿起协议来看,看着看着,有些不满地说,“你这小算盘打得挺响!可惜我不同意!保留你二成的份额,每季新品必须麻溜儿地送到。”
她有看了看,才继续说:“剩下的等我嫂子看过之后再定吧。”说完就带着夏九直接去了贺相府。
夏九和贺家的合作一直十分愉快,所以,这次的转让协议夏九也没想多要,双方客客气气就把事情办妥了。当然,贺家也没占夏九的便宜,按夏夫人说的,保留了她两成的份额,不过对外就不提了。
五日后,贺家一反往常的低调,大张旗鼓地接收香满楼和小吃街,并更换了大部分的管事,就差拿着喇叭对柯大小姐说,香满楼易主了,别再来找麻烦了!
听说,柯大小姐事后去一家大酒楼庆祝,大肆渲染自己的战果,还扬言要把夏九赶出京城。
为此,蒋耕生特意到平义伯府询问情况,并在她们不知情的时候带着厚礼去拜访了负责平义伯府附近巡防的城防军,拜托他们多加照顾。
这事儿,谭庆知道后便告了半天假,专程跑到平义伯府告诉她们情况,夸蒋耕生是个值得托付的人。
在蒋耕生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在他即将出发的前夕,秋云终于点头答应了亲事。葛家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是看蒋耕生的情况,怕他心急把人娶过门去,特意交代了“三书六礼”的规矩不能少。
这个要求就算葛家不提,严裕逊也是会去交待的。
值得一提的是,经过了柯大小姐的事情,睿王觉得武将需要一位知书达理的贤内助稳定后方,认真教导子女。因此,睿王亲自为蒋耕生和葛秋云挑选了一对定亲信物,并立来了一条规矩:宫女与武将成婚者,不论年龄,均可在成婚前离宫。同时,鼓励武将取书香门第的女子为妻。
夏九一边帮忙准备春暖的婚事,一边准备去芦山城的事宜。丁小勇因为没了小吃街那边的事儿,成天无聊的很,自告奋勇地提出要去芦山城探探路,摸摸情况。夏九想着他在危险的时候两次出门采买粮食都没事,交待了一句注意安全便由着他去了。
482.春暖的婚礼
时间转眼即逝,夏九一睁眼就到了春暖出嫁那天凌晨。
“什么时辰了?”夏九听见外头吵吵闹闹的声音,迅速从被窝里钻了出来,飞快地穿好衣服。
芳草端来了热水,笑呵呵地说:“姑娘慢点儿,刚到卯时,来得及,来得及。”
“都已经卯时了?怎么不叫我!”夏九有些抓狂,“不知道前面怎么样了,人都来了没有,外头……”
“姑娘,我的好姑娘,大姑奶奶、二姑奶奶、五姑娘、六姑娘都在,您就是再睡上一个时辰,事儿也耽误不了。”芳草现在胆子越来越大,笑着对夏九说。
夏九套上衣服就急急忙忙赶去前边儿,方才在她身后追着她,让她务必吃点东西。
很多东西都是昨天就已经摆放好的,可有些东西需要新鲜的才好,可这个时候,已经陆续摆出来了。大家井然有序地忙碌着,几乎所有的准备工作就接近了尾声。
秋雨看到夏九,让她没事儿就去四姐姐院子里看看去,说四姐姐今天漂亮极了。
夏九兴冲冲地跑去了春暖的院子,此时,春暖已经梳妆完毕,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就让人觉得是最美的女子。一旁,母亲杨丽丽正在春暖身边嘱咐着成婚后的事情,也有婆子、丫头们说着祝福的话。林婶十分舍不得春暖,叮嘱她日后一定要好好照顾自己。
算算时间,这会儿范家迎亲的队伍应该已经在路上了,拦门的人员都开始准备起来了。夏九想看热闹,便又到前边去了。
宗诚作为拦门的主力今天表现十分给力,把平日里先生给他的难题都搬了出来。只不过,范二公子是正儿八经读过书的,根本不会被这样的题目难倒,可他十分有耐心地一一解答,偶尔还做出一点为难的样子惹宗诚一笑。
热闹一番之后,范二公子成功将新娘请了出来,两人在众人的祝福声中拜别长辈。
正式出嫁的这一刻,母亲杨丽丽也十分不舍,拉着春暖的手不愿意放开,直到范二公子一再保证一定会好好照顾春暖后才松了手。
春艳、秋雨、夏九、宗诚作为娘家同辈的代表送亲,一同到了范家。范家的亲戚比葛家多好多,在距离范家还有一条街的地方就有孩子一边跑一边喊:新娘子来了!
在范家门口停下了轿子,礼乐的声音却更欢快了。请新娘下轿、跨马鞍、过火盆、撒铜钱、拜天地、送入洞房。
随后最热闹的便是晒嫁妆的地方。范家的很多人并不看好这门婚事,觉得平义伯府实在落魄,可看到嫁妆的那一刻,他们对平义伯府有了改观。
在京城的大家世族里面,春暖的嫁妆只能说是平平无奇,不过,只要不是挥霍无度,就能保证她这一辈子吃喝不愁。再者,是先前平义伯府实在穷得叮当响,几乎所有人都不认为春暖能有一份像样的嫁妆,眼前这些已经远远超过了那些人的预期。
自此,京城的大家族才逐渐愿意与平义伯府正常走动,不再像之前那样避之唯恐不及。
此刻的春暖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嫁妆改变了什么,正不安地坐在喜床上静静等待着。
483.春暖回门
在不知春暖在夫家是否适应,过得好不好之类的一系列疑问中,她们等来了春暖回门。
“姑娘,五姑奶奶和五姑爷快进门了。”芳草欢喜地向夏九报告情况。
五姑爷一进门,发现平义伯府除了三姑爷长期在外没回来,其他人都一个不少在家里等着,足见媳妇在娘家人中的分量,心里想着,日后一定不能怠慢了媳妇。
家里的所有人在看到春暖笑容的那一刹那,都放下心来。春暖现在的样子,写着满满当当的幸福!
吃过回门后,春暖担心地问夏九:“你真打算去芦山城了?什么时候回来?就不能不去么?你一个人去陌生的地方,叫姐姐怎么放心。”
“我的好姐姐,那是我的地盘,先皇下了旨,户部办了手续的,我怎么可能不去。”夏九不知道第几次说明,“芦山城离京城不远,不过几日路程,等那边安顿好了,姐姐姐夫随时可以过去看我的。也想回也可以随时回来,比宜宾城近多了。”
“四姐姐你放心,到时候我同她一块儿去,去看看有什么大一点的地方适合种草药。”秋雨帮着夏九说话。
“什么时候启程,到时候我和你四姐姐来送送?”五姐夫客气地说。
夏九早就定下了日子,脱口而出:“我们下午就出发,不用到时候,一会儿就可以送。”
“这么赶?”五姐夫明显惊讶了。
“最初是因为礼部没有正式册封我为郡主,不方便去,等礼部、户部那边所有的手续办完,离你们成婚的日子很近,所以我才等到了今天。”夏九如实说。
“你们就这么去,不会被人欺负吧?”他还是有些担心。
大姐夫笑着说:“你担心这丫头?那还是担心一下当地那些人吧,她可比一般人危险多了,杀人放火都不怕。”
大姐姐春意脸一黑:“提这事儿干嘛!以后都不准再提了!”
家里人都知道是宫里那一晚的事情,只有五姑爷误以为夏九真的敢杀人放火。
对于别人的关心,夏九总是真心以对:“五姐夫放心,我们提前派了人过去,在那边已经有所安排,去了不会有什么不便利的。”顺带提了一嘴,“如今芦山城的房价、地价都便宜,你们家里要是有兴趣可以过去置办一些。丁小勇那小子在那儿买了间房子,剩下的积蓄全买了地,纪卓也买了三间房子。”
他对置办产业没什么概念,只好说回去转告父亲。
本来是等回门宴结束后,夏九和秋雨出发去芦山城,现在略有改动,变成春暖和五姑爷送了她们出城再返回范家。
即使提前去了一批,这次的队伍依旧庞大。连人带行李满满当当六辆大马车,这还没算上骑马的几个人。
五姑爷想了想,似乎范家也没多少人能够有这阵仗。看来,自己的小九姨不像传闻中那边不受新皇待见,至少是个实打实的郡主。
夏九许久没有骑马,出了城就按耐不住,非要房策把马让给她骑。房策从小就让着夏九,哪里经得住夏九说,没几句就同意了。
纪卓凉凉地说了一句:“上次遇袭就在城门口,这么快就忘了?万一再有危险该如何是好!”
话刚说完,夏九嘟着嘴乖乖地回马车坐好。虽说上次的事件刑部给出了定论,但经历过宫里的事之后,夏九对刑部那个定论的可信度打了大大的问号。
484.荒废的城主府
在一个午后,夏九一行人到达了芦山城。
芦山城被叫做城,是因为这里在数百年前曾是一个人口密集的地方。如今,曾经的城墙倒塌大半,老的城区内只住着少量的民众,大部分人都居住在离洛川湖附近。
丁小勇知道夏九她们出发的时间,一早就带着小吏在城外的必经之路上等候,引她们进城。
“姑娘,是打算直接去休息的地方还是在城里转转?”丁小勇问。
想着这么多人这么多行李,夏九说:“先去休息的地方,得了空再去别处转转。”
又走了小半个时辰,她们才到了丁小勇安排好的地方。丁小勇介绍说:“这里据说是块风水宝地,背山靠水,视野敞亮,这院子原本是京城一个大户人家的别院,后来转卖到一个商户手里。那商户原本经常过来住,这两年这边的生意少,不太住就想出手,正好叫我买下了。”
小吏战战兢兢地说:“郡主殿下是一城之主,理应住城主府。”
“这里还有城主府?先前怎么没听你说过?我买这宅子的时候你可一个字都没提!”丁小勇生气地吼了几句。
小吏弱弱地说:“丁大爷,您也没说是提郡主殿下买的啊。”
“行了,带我们去看一看城主府。”夏九没兴趣听前因后果。她也是从户部办完手续之后才知道城主府的事,那会儿丁小勇已经替她买下了这个宅子,便没多说。
夏九只带了几个人去城主府,盲猜那里的情况都好不到哪里去,肯定不能住人,剩下的人继续在这里安顿。
城主府距离那个宅子有一些路,马车走了好一阵子才到。
城主府位于老城区内,最初的城主府建于数百年前,几经扩大和修缮才有了现在的规模。
据芦山城城志记载,这座城主府上一次有人居住是在七十九年前,主人便是太皇爷。太皇爷成为太子之后这里便空置了下来,后来,似乎所有人都把这里遗忘了,连日常的修缮都不曾有过。如今,城主府的围墙已经有好几处坍塌,全然没有一座府邸还有的样子。
通往城主府正门的路上长满了半人高的草,几乎不能通行,丁小勇连忙说:“下午我找几个人清理一下,姑娘明儿再过来看吧。”
“来都来了,进去看看呗。”夏九带着好奇心,掰开草丛一步一步往前走。
纪卓见夏九坚持,返回马车取了备用的大刀,飞速砍出一条小路来。
到了大门口,他们才看到门口有一对石狮子,一只完全躺在了地上,一只倾斜着,上面爬满了不知名的草,把石头的部分裹得严严实实一点都看不见。一侧的大门破了个大洞,斜靠在门的内侧,另一处的大门早已不知去向。
他们的到来似乎惊扰了许多小动物,不断有细小的声音从四周传来。
门内有许多的石板路,因此草长得不那么密集,比外头好走一些。走过一个大大的院子,有一个类似大厅的地方,算起来,也只比院子多了几根柱子和一个顶,墙么,勉勉强强有个一大半。
再往里,四处是高大的树木,茂盛的杂草,依稀可见几个凉亭几座院子。
小吏说,现在看到的只是城主府的一小部分,从这里到山脚下,全部都是城主府的地方。据芦山城城志记载,这座城主府占地八十多亩。
夏九忍不住扶额,单单是修缮城主府,只怕就需要数年时间!她想说,她不想要这破地方了!
“先回去吧,我们先想办法赚点钱再说,不然可修不起这城主府。”夏九无奈地说。
485.故人来
芦山城一直以来都是有官吏管理的,现在夏九成为实际的拥有者,自然就有管理权,原有的部分官吏会在完成交接后离任,由夏九另行委派,或者,由夏九直接管理。
夏九本想偷懒,让原有的官吏继续管着。想到自己对这里的官吏一无所知,不知道他们的品性如何,便没有贸然下决定。
所以,等她们从城主府回到宅子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官吏都已经在那里等待夏九。
为首的官吏是石玉宏,有个领着县令的头衔,管着芦山城和隔壁亭江县两个地方的事务,他着急交出芦山城,好轻松一些。师爷也是同石玉宏一样的情况,交接后肯定是留不住的。
剩下几个没有品级的问官是当地几位举人担任,另外是一个捕头和两个捕快。
石县令在交接一事上已经安排好了所有的流程,只要夏九配合一点,一个城所有的事务可以在五天内交接完成。
夏九愣住:“石县令,没有人告诉我我还要兼着县令的活,这个,我不会啊!你,你且等等,等我找个能干这个的人来,你再同那个人交接。”
石玉宏满脸的失望,可看着夏九有些稚嫩的脸,他实在说不出拒绝的话。
大晚上的,夏九正寻思着找谁来才合适。
淳于先生的弟子,她的师兄们,论能力大多数都没有问题,可,万一,他们都像徐衍亮一样,睿王一句话就能不声不响地走掉,那找来又怎么放心?!
其他人,还能找谁?
这时,晴宝来报说,有一个奇怪的人来找她,对方没说名字,只说是一位故人。
故人???她在这地方哪里来的故人?想着对方就一个人,自己这边这么多人呢,她就大着胆子去见了。
夏九远远看着这人的身形就有些熟悉,只是,实在想不起来这个人是谁。等她看到对方的容貌时,她十分肯定,自己没有见过这张脸。
“你到底是谁?要是不说的话,我立马把你赶出去!”夏九很凶地说。
她身后的纪卓立即戒备起来,只要对方有任何危险举动,他就立即出手。
“你手上的指环还在么?”他的声音有些沙哑,左手在右手食指指节处指了指。神态自若,一点都不害怕,似乎是断定了夏九不会伤害他。
夏九右手食指上戴着一个指环,是在宫里的时候南宫福锦给她防身用的。后来事情多,南宫福锦一直没有收回去,直到……
记得南宫福锦给她指环的时候没有旁人在场!事后她也没可以提过指环的事情,只有给指环补过一次药剂的秋雨知道这个。
这人的身形很南宫福锦有点像,但脸和声音都明显不是。更何况,南宫福锦已经死了,刑部和大理寺都去看过确实是他。
夏九皱眉问:“你到底是谁?你怎么知道指环的事?”
“给你指环的时候只有你我在场,你说我是谁?”那人一副嫌弃夏九笨的样子。
这神情这语气——
夏九惊讶地张大了嘴巴,然后围着他转了好几圈,问:“到底怎么回事?”
486.送上门的人才
南宫福锦,不,南一诺自顾自地坐下来,调整了一个舒适的坐姿,说:“如你所见,我还活着。”
“你诈死!那天的刺杀是你自导自演的?”夏九屏退了伺候的人,只留下纪卓时才问出口。
“刺杀是真,火烧也是真。”南一诺似乎不愿意回忆当时的情形,可他还是跟夏九说了,“当时确实有人潜入我家杀我,我功夫不济,身受重伤,是先皇给我的影卫救了我。我的声音是当时吸入了浓烟所致,容貌么,自然是易容的。”
“我知道太多皇室的秘密,尤其接触了翟相爷的那封信,他怎么可能容许我活!所以,出宫之后我就想好了诈死这条路。没想到,我还没机会实施计划,他的人就杀上门来。在大火中,我知道是实施计划的好时机,就趁机偷梁换柱。可惜,最终还是连累了家人。”
“活着就好,好死不如赖活着。”夏九开心地说。她知道,事情的经过不会像他现在说的这般简单,稍有差池就不能安然脱身。更何况,他的家人是真的被牵连致死,只剩下他一人了。
“对了,阿柒,出来吧。”南一诺对着房梁叫了一声,随后,一个高大的身影就出现在了房子里。
纪卓看着阿柒,眉头紧锁。他早就在这里了,可是他没有感觉到他的存在。
“阿柒原本是先皇给你的影卫。可子安救我的时候受了重伤,无法继续任务,只好让阿柒替他继续完成任务。所以……也幸好你安然无恙。”南一诺看了看夏九,笑着说。
阿柒郑重地向夏九行了一礼,说:“当时情况紧急,且判断保护南公子的任务更加重要,故而更换保护对象。为了弥补您,我愿意指导那小子武功。”
他们知道夏九遇刺的事情,当时他们还躲在城内养伤。事后,他们了解了一下当时的情况,加上一两日的近距离观察,很容易发现纪卓是个习武的好苗子,而且基础相当好。
“师傅在上,请受徒儿一拜!”纪卓只稍微一愣,立即跪在阿柒面前行了一个大礼。他早就听说过皇帝的影卫十分厉害,今天不但见到了,对方还愿意指点他,这样的机会怎么能错过。
阿柒本没有收徒的意思,不过看纪卓顺眼,收也就收了。
“所以,你要留在芦山城?”夏九两眼放光地问。
南一诺被看得有点害怕,反问:“你打什么主意?”
“小隐于野,中隐于市,大隐于朝。与其躲躲藏藏,不如大大方方走于人前!所以,做本郡主的长使,替我打理芦山城吧!”夏九眼巴巴地看着南一诺,“这里虽然距离京城不远,可京城过来的人到底是少数,跟你熟悉的人更少,对吧?就算他们来了,你的相貌和声音都有变化,谁有证据证明你就是南宫福锦?再说,成为长使之后能够第一时间掌握芦山城的情况,有什么人来,会不会有危险什么的,不都可以在第一时间知道。”
“十分大胆的想法!”南一诺确实有在芦山城藏身的想法,但没想过是以这样的方式。
片刻的思考过后,南一诺就答应了下来。不过,两人的际遇等等需要编造一个合理的故事,避免因为她身边突然出现生人而惹人怀疑。毕竟,彦霖公子等人对夏九是蛮关心的,突如其来的人容易引起他们的警觉。
487.了解芦山城
接下来,夏九在芦山城各处张贴了招聘郡主长使的公告,让希望参加的人员在某年某月某日巳时到城主府门口参加考核。
这个日期实在五日后,正常来说,从芦山城得了消息传递到京城再过来的话是来不及的。不过,如果是飞鸽传书或者快马加鞭的话,能够赶得上。
换句话说,如果到时候出现了夏九相熟的人,就可以肯定芦山城里有京城的探子!
幸好南一诺是个真正有才能的人,否则,这么玩儿万一出个能人就不好收场了。
这几日,丁小勇雇人在城主府主楼附近除草以及做基本的打扫。房策跟着秋雨天天往山里跑。夏九带着纪卓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逛着。
芦山城或许曾经辉煌过,但现在只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地方,连真正意义上的商人都很少,经济估计还比不上一个好一点的县城。
有老人说,他们小时候城里还是很热闹的,这些年,人越来越少了。
夏九总结了一下芦山城现在的情况:芦山城的大部分地方都处于半山腰,道路年久失修,交通不便;城区内外只有两家小私塾,教育条件太差;总人口不多,尤其是青年劳动力不足;区域内没有特色的农产品或者可以形成规模的工艺。
说这里穷吧,这里土壤肥沃,农作物都生长得不错,这里的人极少有挨饿的。只是这里的人都不算勤快,荒地很多。
依照芦山城的自然资源来说,可以考虑大量种植粮食或者草药,打造成农业大城。而在人口就是生产力的年代,首先得解决人口问题。
想解决人口问题,则需要解决水源问题。
老城区内原本有两条比较大的溪流,是城区的主要水源,现在两条溪流都没有水,里面的居民为了方便不得不外迁。
带着诸多疑问,夏九主动找了石玉宏。
石玉宏一到就说:“我知道郡主殿下肯定要找我,原以为会是定下长使的人选之后,没想到殿下怎么早就来了。”
“你能猜到我来,那你能猜到我想问什么么?”夏九突然对这个人有了一丝好奇。
石县令清了清嗓子,说:“芦山城的整体规模比县城大很多,按照正常的人员配置,至少会有一名单独的县令进行管理。这里的上上一任县令是本地人,七十多岁在任上走的,他的孙子就是现在的高书吏。上一任县令是京城那边委派的一位新科进士,据说是二甲十分靠前的名次。他曾经豪言壮志,也采取了很多的措施想要这里重新辉煌起来,而现实是,大量的居民因为适应不了他的管理方式而搬离,导致这里的人越来越少。”
“一年半后,他主动提了辞呈,人走也就算了,还留下了一个大窟窿,补都补不平。去看过县衙么?那里但凡可以挪动的东西都被搬走了,一个正经办公的地方都没有。后来,还曾派过一个县令来,一看那县衙,直接落荒而逃!你知道么,那窟窿补了又补,到现在还没补完,那些个书吏和捕快的俸禄还欠着一年多。”
夏九以为人口少纯属自然变迁,没想到还有人为因素。那县衙,她自然是去看过的,那破落且无人的情况让她以为县衙搬迁了,没想到就是那堆废墟。
又听石县令说了一些事儿,越听越觉得这个地方想发展起来,难!很难!非常难!
488.了解芦山城(二)
见石县令迟迟没有讲起城内两条溪流的事情,夏九直接问:“石县令可知道那两条溪流的情况?”
“两条溪流都是从山上流下来的山泉水,据芦山城城志记载,西安泉于五十多面前干枯,东宁溪则是在三十多年前干枯的。上任县令曾经想要复通这两处溪流,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可惜,始终没有成功。”
“有当时复通工程的施工记录么?”夏九问。如果有,至少可以看看当时的情况,为什么当时不能复通,再去查情况会比什么都没有强太多。
石县令遗憾地摇头,解释道:“据说当时一时之间没人接手,是封了档案直接送到州府的。那些资料不属于必须转交的部分,存放在这里的衙门,后来出了那么大的乱子,资料自然就没有了。”
另外,石县令还说起了一个情况:“我刚才漏说了,前几年有灾荒的时候,四处都有难民、流民,芦山城当然也有,只不过那会儿这里没人管,所以没做统计什么的。我接手之后,没钱又没人,还忙得不得了,也就拖着没办。不过您放心,至少我在任期间,这里没出过流民伤人案,估摸着留下来的,都是可怜人。”
说了几句具体情况,紧接着强调:“不过,先皇驾崩前有下令追捕出逃的官奴。这个命令一直没有撤回,还要求每月汇报情况,这事儿您得记一下,要是真有逃跑的官奴混在难民里头就麻烦了。”
这命令能够和当初宫里的事情联系起来,现在还没有撤销,说明人还没有抓到。看来,和平的表象下依然隐藏着风险。
另外,原本想着房策对自己的庄子比较熟悉,想让他去各个庄子上找些人来,眼下查得紧,还是不让他随便出门的好。
夏九想了想,说:“反正这芦山城现在也没什么人,要是那些难民真的无处可去,留下来也未尝不可。”
“确无不可,不过,安置流民有章程,郡主殿下还需按章办事才可。”石县令见夏九年纪小,在长使一事上又看出她无可靠的有朝堂背景的长辈帮衬,忍不住提醒了一下。
石县令既然提到了,夏九就顺势好好请教了一下。
一番交流下来,夏九发现石玉宏看起来冷淡,其实心肠挺好,为人处世中规中矩,踏实实在,是个好官。
转眼就到了应聘者集中考核的日子。一大清早,夏九就见到了严裕逊、严裕远两兄弟,两人居然相互不知道对方要来,是在宅子里遇上了才知道。
严裕逊看到严裕远就指责他胡闹,说他不该擅离职守。而严裕远反驳说,这是他正常的假期,只不过是担心夏九一个人应付不来,过来看看而已!
简单的对话足以说明严裕逊是受托而来,至于是谁的托,夏九并不关心,横竖就是那两个人。
参加的人员主要是本地和周围县城里的十几位举人,京城特地赶过来的两个人,南一诺以及流民中的一名男子。
郡主府长使是朝廷认可的官员,一般来说需要举人以上的人方可授予,但它是属于郡主府的,最终的决定权自然在郡主手上,没有功名的未必就不能做这个官。而夏九并没有在招聘公告上对这一情况做出要求,那位流民自认为自己有能力可以胜任,坚持报名。
夏九并没有拒绝,因为参加的人员越杂,对南一诺的身份就越是有掩护作用。只不过,这个口子一开,人群中不少秀才,甚至童生都跃跃欲试。而夏九则是来着不拒。
后果是,登记完所有人员,一数,居然有四十多人。
489.长使选拔
除了草的城主府院子空空荡荡,足够容纳百人,可夏九她们完全没想到参与这有这么多,桌椅和笔墨纸砚,她们只准备了十套。不得已,临时改变了一下选拔的规则。
当场制作了与参与者人数相同的签,让所有人抽签决定参与的顺序,并做好登记。在这个时间,夏九默写了一篇《管子·轻重》中对于农业生产的论述,不算长,约三百多字。
第一场的规则如下:参与者按照签的顺序一次上前,准备就绪后点燃一炷香,参与者需要在一炷香的时间内记住纸上的内容并到座位上默写下来。第一位到座位上默写时,第二位上前看题,依次往复。当参与者的那一炷香燃毕,这一场考核结束。结束后,字迹工整、清晰可辨,默写下一半以上准确内容的可进入下一轮,否则淘汰。
这一场考验的是记忆力,当然,事先有看过这一篇的人就占据了极大的优势。比如南一诺,夏九前天送了这本书给他,这篇是折角的几篇中的一篇。再比如,有一位举人看到文就忍不住笑了几声,看了没一会儿就去默写,显然是事先背诵过。
比起科考,这第一轮有些简单了,一轮过后,余下二十七人。有举人功名的只淘汰了两位,其他的是后来临时报名的那些人。
第二轮也不难,夏九早就准备好的题目,是一份模拟的账簿,能够计算出正确余额者可进入下一轮,否则淘汰。这一轮分了三组进行,虽说时间顺序有差异,可后面的两组不可能提前看到题目,也就与第一组进行的一样了。
这个题目中有夏九设计的小小陷阱,如果不够细心仔细,很容易被误导,所以,这一轮淘汰了十二人,余十五人:南一诺、京城来的二人、流民、两名年轻的秀才,九名举人。
这一轮结束,夏九吩咐人发放了午饭。是夏九带来的厨子们临时在城主府院子的一个角落里搭的火,烧的两菜一汤,优先给参与者打了饭菜,多余的份分给了老幼,年轻人就分不到了。好在,没人抱怨,都各自回家吃饭去了。
那位流民吃完饭巴巴地上前问:“若是今日不能选上长使,能否到郡主府做个长随?”
夏九反问:“公子四肢健全满腹经纶,为什么会在这里做流民?”
“诶,说来话长,说来话长,改日再说。”流民叹了口气,环顾了一下四周,没说出详情。
是个有故事的人,夏九理解他不愿意在大庭广众下说自己的私事,答复道:“虽说长使只有一人,但芦山城人才缺得紧,只要你德行无缺,才学够用,我自然愿意用你。”
听到这样的答复,那人一下子精神了许多,干劲十足。
休息过后,缺少的五张桌子也补齐了,第三轮开始了。第三轮有四个题目,时限是一个半时辰,提前完成可以提前交。
题目是:现行课税制度、鼓励农业发展措施、芦山城可行的教育举措、流民安置相关条例。
等待的时候,严裕逊过去偷看了一下题目,把夏九拉到一边说:“这次选的两个年轻人都是有真才实学的,就算今日没选上长使,我也希望你能把人留下。”即使他不了解芦山城的现状也知道那四个问题都跟芦山城日后的规划和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他带来的这两个,还是年轻了些。
“留下?然后呢?到危急时刻再次消失?”夏九看着严裕逊,严肃地说,“同样的事情发生一次就够了,这两个人我是无论如何都不会收的!”
“难道你宁可用一个完全不知底细的人,也不愿意用我们推荐的人么?”严裕逊艰难地确认。
“是!”夏九肯定的回答,“对我来说,所有人都是不知底细的人,这里的大多数人都是本地的,对芦山城的情况比较清楚,而他们两个是外来的,人生地不熟,还有随时消失的风险,我留着他们干嘛?这里这么大的一个摊子,处处要用钱,我没闲钱养着这俩!”
这样的理由严裕逊几乎无法反驳,他咬了咬牙说:“我保证那样的事情绝不会发生第二次,他们的工钱我给,不用你出,把他们留下,行不?”
夏九松了口:“他们爱留就留呗,能在这里自力更生就行,反正这里缺人。”
这两个留可不是一回事,严裕逊说的,是让他们作为这里的管理者留下,而夏九说的,只是纯粹的臣民,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最终,严裕逊不忍心蹉跎了两个年轻人,说:“算了,我带回去吧。”他知道,即使勉强将人留在夏九身边也不会得到重用。
一个半时辰之后,所有人交卷。夏九当场阅卷,严裕远先忍不住凑过来看,没多久,严裕逊也过来了。
不出所料,现行课税制度、流民安置相关条例写得最齐全的是南一诺,他的其他两个举措写得也不差。
流民安置条例写得跟南一诺差不多的人就是那个流民,叫梅启江。鼓励农业发展措施写得最详实,看着最为可行的人是周边县里面的一个举人,叫常满仓。教育举措写得让夏九最为认同的也是周边的一位举人,叫农勇飞。
除了这几人,还有两人夏九觉得不错,也记了下来,是举人邢道贵和年轻的秀才于江涛。
夏九当初公布,郡主府长使为南一诺,并请其余几位留一留,想了解一下详细的情况。
没想到严裕远站出来指责说夏九行事过于草率,要问清楚南一诺的情况才行,说万一是个有才无德的人又该如何处理等等。
夏九瞪大了眼睛,无语地说:“阿远哥哥,他今天得了第一,我自然是要选他的,至于他人好不好,相处几天不久知道了。若是日后觉得不合适,梅启江、常满仓他们都是备选,我又没说长使一旦任命终身不变。”
“那也应该问清楚基本情况。”严裕远依旧不满意。
夏九拿出早上所有人都填写的那张纸,说:“基础信息都写在这里了,剩下的明天慢慢问不迟。”
严裕远依旧跟夏九争执着,严裕逊则默默地翻出了南一诺的那张,看起了他的基本信息。虽说事先不知道他们回来,但也做了这方面的准备,既然写出来了,自然是不怕别人看的。看完之后,严裕逊又问了几个问题,见南一诺的回答都没什么问题,只好就此作罢。
而严裕远的纠缠不休,最最主要的还是不放心夏九一个人面对这一切,这个问题只有时间可以解答。
490.对外求援
看着留下来的五人,夏九十分高兴地说:“几位虽然没能选上长使,但我同样认可你们的才能,希望你们能够留在郡主府,一起努力让芦山城变得更好。”
流民梅启江一口答应。
年轻秀才于江涛则坦率说自己刚才就是凑热闹才参加的,自己还要继续读书科考,谢了夏九的赏识就离开了。
邢道贵其实心里并不看好夏九一个小女孩,想着郡主长使也是个正儿八经的官,说不定可以当个台阶去更高的地方。现在这个台阶站不上去,他自然不会留下来。
常满仓和农勇飞对夏九的印象很好,在询问了职务和待遇之后,都决定留下来试一试。
南一诺和梅启江当天就跟夏九去了宅子,常满仓和农勇飞还需要回家交代一下,收拾着东西才来,约定三日后到宅子那边报道。
夏九乘着天还没黑,派小厮给石县令送了消息,约定正式交接事务的时间。
晚饭后,严裕逊和严裕远不约而同地要连夜回京。他们很忙,扣除路上的时间,在这里待上一整天已经是极限。
平时巴不得严裕逊快点儿离开的夏九却把人拦住了:“严大人既然回京城,帮我带几封信呗。”
“这种小忙我自然会帮,信给我吧。”严裕逊十分自然地说。
夏九拿出刚才抽空写的信,说:“这一封是报平安的家书,帮忙送到平义伯府即可;这一封请送到十全阁的邱三公子手里;还有这封,是请工部派遣擅长水利的先生过来,转交的时候还请多帮忙说几句好话。”
“你要修河道?”严裕逊和严裕远同时皱眉。修河道是重大的水利工程,需要层层报批,可不是谁一两句话能够决定的事。
“这里原本有两条溪流,多年前也曾经修缮过,我想找个懂行的人来看看到底能不能继续通水。以后不管是种植还是其他,都需要考虑水源不是。要是真不能通水,这城主府我都懒得修了。”既然要人帮忙说话,情况必须解释清楚。
听完这话,两人同时松了一口气。原来有河道,只是维护和修缮的话,确是是当地官员可以决定的事情。夏九不懂水利,求助工部是合理合规的事情。
“那你找那个邱三又干什么?”严裕远不满地问。
夏九无奈地说:“那么大的城主府,周围县城里的工匠都不敢修,找他要人。”
“你怎么不用九趣工坊的人?”严裕逊觉得夏九对他们过分见外了。
夏九客观地说:“九趣工坊有能力的工匠并不多,剩下的只是标准流程线上的熟练工。这么大的城主府,需要的工匠不少,把为数不多的能人抽调了,九趣工坊怎么办?不说新品出不了,现有的产品都得停产。”
“信我一定送到。若还有其他事情需要帮忙,可以直接给我写信。”严裕逊清楚九趣工坊的事,见严裕远都没有反驳,想来情况确实如此。
送走了这一对兄弟,夏九才有时间同南一诺单独说一会儿话。她担心地问:“万一他们查你怎么办?”
南一诺无语望天:“你现在才想到你身边的人会被他们调查么?”
“我,我真没想到啊!以前我找个人用个人他们没那么在意的。”夏九缴着手指紧张地说。
“放心吧,他们查不出异常的。”南一诺自信地说,“不过,他们对你并没有十分放心,城里必然还会有他们的探子。”
“有就有吧,有探子给他们传递消息,他们才能放心吧。”夏九反过来想,觉得不是件坏事,想徐衍亮、范晓晖,虽然会突然消失,干活的事情也是实打实干的,没有敷衍和虚假。
“那个梅启江必定是个有故事的人,没摸清楚情况前务必留个心眼。”南一诺提醒道。
“知道啦,明天一早我就问。”夏九说着自己的打算。
491.再养几个孩子
没等夏九去找梅启江,他便自己找来了,兴奋地手舞足蹈的样子,两眼放光地说:“郡主殿下您,您收养那些孩子,那,您介不介意再收养几个?”
“啊?”夏九听得有些莫名其妙。昨天的梅启江穿着一身干净却有着几十个补丁的衣服,穿今天这身新衣看着一下子好看了许多,只是瘦弱了些。
梅启江说自己在灾年的时候陆陆续续捡到了几个孩子,好不容易随着逃难的人到了京城,却到处被赶,几经波折才到了芦山城,在这里废弃的破房子里安顿下来,这一安顿就是几年。他在宅子里看到那一群孩子,一问之下才知道是夏九收养的难民,所以十分激动地找来了。
难怪他不肯住在宅子里,坚持要回去住,原来是家里有那么多孩子要照看。
云裳立即警惕地问了一句:“你收留了几个孩子?都多大了?”
“一开始的时候也就十来个孩子,有大有小,后来,他们住的地方附件总有莫名其妙被丢的孩子,就越来越多,现在足足有三十二个。”梅启江的声音越来越弱。
“后来的,还大部分都是女婴吧?”云裳挑眉问道。
梅启江低着头,弱弱地说了一声:“是。”
“这么多孩子都是你一个人养着?”夏九惊奇地问。
“我怎么养得起啊!”梅启江讲了这几年他和孩子们的艰难日子,也讲了很多这几年来一直默默帮助他们的人。而石县令就是其中之一,他几乎每个月都会送一些米粮给他们。他总结了一下,他们之所以能够平安地留在这里,除了有遮风挡雨的废弃房屋,还有淳朴善良的原住民,更有乐意助人的官吏。
夏九这才明白,石县令没有履行职责是因为不忍心赶他们走。
“但是,人太多了,没地方住。”夏九无奈地告诉他现实情况,“这宅子也就这么点大,现在大家住着已经蛮拥挤了。不过,你们现在的住处若是需要修缮,这边的人有空可以帮去帮忙。”
说着,又转头看向云裳:“云裳,你和花容过去看看,看情况安置一下,若是那边比这边还挤,可以看情况带几个回来。”
云裳哀怨地说:“前头那几个还没长大呢,又多那么多张嘴,得多挣多少银子还能养活啊!”动作倒是挺快,叫上花容、花铃,准备一些吃的用的就打算过去看看。
夏九本打算带南一诺和梅启江一起去交接,眼下这情形,还是让梅启江先处理孩子们的事情,否则,他去了也无法安心办公。
南一诺昨天就顺理成章地住进了宅子,知道梅启江到了之后还想着聊个天套套话的,结果就听到了他和夏九全部的对话。他听到三十多个孩子的时候都一阵头疼,不太明天夏九是怎么做到若无其事地说管就管的。
南一诺不太赞成夏九这么做,但,她既然已经管了,好像也只有更加努力一点,想办法帮忙把孩子养活。
492.办理交接
不多时,石县令就带着师爷以及三大箱的文书资料过来交接。
文书资料只有近两年的,其余的资料全部存放在上一级衙门,有需要可以去取。所以,文书资料的交接很快,交接加讲解也就用了两个时辰。其他的事务交接就相对麻烦一些,有的需要实地走访,有的需要当事人在场。
下午,高永亮、魏协、岑竹生三名衙门的书吏也都到了,各自说了一下自己的工作范围,以及先前的一些工作情况。值得惊喜的是,在他们提起先前两条溪流的通水工程一事的时候,高书吏说,当时有一部分的资料还在他的家中。是衙门那边偶有冲突又没出大乱子之前,他偷偷藏起来的,不知道有没有用。
“为什么你一直没提起过这份资料?”石县令有些不悦。
高书吏老实地说:“当初张县令是为了大家好才坚持修缮溪流,没想到是这个结局,你是他之后唯一一个肯接手我们这地方的官,我不想因为这两条溪流的事儿再把你弄走了。”
一听这话,真是又心酸又无奈。
南一诺补了一句:“如今可以放心了,芦山城成了嘉敏郡主的封地,还是先皇赐的,想改都改不了了。”
“哼!你也别想跑!”夏九大有拽着南一诺不放的架势。
夏九派了小厮同高书吏一起去将当时的资料拿了过来,交接事宜暂时告一段落之后,夏九就迫不及待地拿出来翻翻。
石县令对这个事情也有些好奇,便留下来一起看了。正好夏九对这里的地形还不是很熟悉,有他在可以随时问一些情况。
翻了半天,看了半天,夏九也没看出个名堂来,气鼓鼓地说:“画怎么多图,怎么也不知道写个结论!”
“有图至少比什么都没有强。”南一诺认真看着图纸说,“再说,你看不出名堂,又不是别人也看不出,你不是让严裕逊去找工部的人了么,等人来呗。”
“什么时候能来还不一定,不能全指望他们。”夏九真的不敢断定人能不能来。
南一诺笑了笑,继续说:“这是几年前的图纸,现状估计已经有所改变,我们先去看一看,回头人到了也能节省一些时间。”
“你为什么觉得人能来?”夏九听着南一诺的话,觉得他几乎是肯定人会来。
南一诺笑而不语。
石县令恍然大悟:“两位是旧相识啊!我还以为你们才认识不久。”
“谁跟他旧相识!”夏九立即反驳。
南一诺笑到:“好歹认识几天了,一个小姑娘还搞不定怎么能算——”他一边躲着夏九的“攻击”,一边继续说,“好长使,我一定好好做这个长使。”
石县令以为南一诺就是为了夏九来的,对夏九的情况有所了解,所以能够判断出上头对她的态度。毕竟,削尖了脑袋想往上爬的人多了去了。
“根据史料记载,这两条溪流都取的山上的山泉水,比河水更加清澈冷冽,用溪水泡的茶都有独特的味道。”石县令先前就了解过一些情况,现在看到图纸,多少能猜到一些,“而根据图纸来看,当初是想人为的凿出几条沟渠来重新汇成溪流,从结果看,并不成功。”
夏九想了想说:“想法没错,那就是执行中的问题。”
“在一座山中,怎么样才能汇聚出水,不是我们擅长的事情。”南一诺说,“我们还是在擅长的领域多多努力吧。”
三人兴致勃勃地翻看资料,灰溜溜地把东西又整理回去。
493.能给的最好的
石县令走后,云裳才过来汇报说:“姑娘,那边就一两间小破屋,所有的孩子都挤在木板上睡,连条完整的被子都没有,实在太可怜了。我做主带了九个小丫头回来,我们几个人的房里还能摆几张小床,能照看一些。”
“梅启江呢?”夏九问。
“我们带走孩子,剩下的好多个都在哭,他留在那儿哄孩子了。”花容解释道。
南一诺听说住处不够,便说:“我搬回原来的地方住,让孩子们住进来吧。”他比夏九先来,之前就跟梅启江他们打过交道,知道他们确实困难。既然帮了,那就帮到底吧。
“姑娘,难民不止他们那一窝,在他们的住处附近还有一群人,听梅启江说是在山林里多了好几年,几个月前才在这里落脚的,凶得很。”花容还提了另外的人。
提起那伙人,云裳忍不住笑了:“今天那边有个孩子拿着一直死兔子过去,把几个小女孩吓得直哭,那孩子直挺挺地拎着兔子站在门口,一脸懵。那边年纪大些的听到哭声出来,解释了才知道,他们今天进山打猎了,给她们送只兔子来加餐。”
夏九眼睛一亮,说:“云裳,明天去问问他们能不能多打一些野味,我们问他们买,或者拿别的东西换,都行。”
现在宅子里的吃食都是丁小勇提前备好的,种类比较丰富。实际上本地能够买到的吃食并不多,而他们也不可能为了一点吃的每次都跑老远去采买,成本太高。若是能够在本地解决是最好不过的。
“问过了,他们要换米、面,还有被褥、成衣之类的。今天打猎来的已经送去隔壁县城卖了,得等上几天才有。”云裳猜到夏九会有这想法,提前问好了。
夏九跟着云裳和花容去看了那九个孩子。三个稍大一点的孩子,每个孩子一边牵一个很小的孩子,很明显是一个大的负责照看两个小的。九个孩子都很瘦,头发即使打理过也十分毛躁,一看就是长期营养不良。
花容注意到了夏九的眼神,温和地说:“姑娘,这些孩子能被养活,能长大就很好了,以后咱们不会再饿着她们,慢慢就养好了。”
“嗯。”夏九点点头,说,“让她们先熟悉几天,以后就按照纪信他们几个的规矩来吧。住处也按照他们一样处理,让那几个也帮忙照顾妹妹们。”这是能给她们的最好的生活了!
云裳和花容离开后,夏九就找到了纪卓,问:“你那几个朋友现在怎么样了?”刚到这里的时候夏九就问过,他只说他们很好,现在还不是出现的好时机,只能日后慢慢来。
“姑娘,他们在旧城区山脚下占了一座废弃的屋子,依靠打猎换取一些生活物资,没有人怀疑他们的身份。”纪卓说了详细的情况,然后问,“姑娘怎么想起来问他们了?”
听云裳说起的时候,夏九就想到了纪卓的朋友,现在看来,云裳遇到的就是他们。她跟纪卓说了今天的事情,然后说了说自己的流民安置计划,让纪卓通知他们自己事先编好自己的故事,免得临时准备容易出错。
纪卓自己就是混在难民里,以难民的身份重新登记的户籍,自然知道是洗身份的好时机,当下保证一定会去交代清楚。
494.帮手来了
当夏九这边还千头万绪、一团乱麻的时候,秋雨已经挑选好了自己的药田,买好地皮准备离开了。
秋雨选的是山脚下的一块荒地,正好给新成立的府衙增加了第一笔收入。她的下一步是去买苗,找药农来种植。另外,她在山上转了几圈,发现这里野生的草药种类比较多,决定没隔一段时间来这里收购一次,前期需要发布公告,好叫人知道,那些村民才会去山上采草药。
夏九还叫房策同秋雨一起走,一方面两个人有个照应,另一方面,秋雨去物色药农的时候,房策可以顺道从庄子上带几个人过来。
又过了几日,邱三公子带着六个工匠到了。他一道就说夏九太不够意思,有了这么大的地盘都不知道事先告诉他一声。他还是在礼部正式册封夏九为郡主的时候才知道消息,更没想到夏九会到自己的封地上居住。
“既然是郡主,封地不应该是一个郡么?为什么你只有一座城?也就比县主的待遇好一点点。”邱三公子听说,夏九这个郡主是先皇糊涂的时候乱封的,同夏九开玩笑的说。
夏九笑了:“我又不是有皇族血脉的郡主,自然得不到最好的待遇,能有这个地方就知足了。就现在这样,可不京城那些有郡主名头,只有俸禄没有封地的强很多了。”
“改明儿我来这里开个分店?”邱三公子试探地问。
“十全阁的东西在这里可没有销路,等几年吧,等这里热闹起来,我一定给你留一个最好的铺面!”夏九认真地说。
“好,那就这么定了。”邱三公子这才问,“你要工匠做什么?这几个都是好手,有事你只管吩咐就是。”
夏九带着他们到了偌大的城主府。主要的建筑已经粗粗打扫过一遍,周边的草也清理地差不多了,坍塌的围墙正在重新砌,即使这样,依然没有改变这里萧条的味道。
好半天,邱三公子憋出一句话:“这里真是,够大,够荒凉!”
略过最大的主建筑,夏九指着一幢小楼和一个较大的院子说:“我想先把小楼收拾出来办公用,旁边的院子可以独立上锁,可以住人。其他的,只能慢慢来了。”
“办公怎么不去衙门?”邱三公子想都没想就问。
夏九扶额:“衙门比这儿还破。衙门找了附近的工匠们修缮,这边的,他们不敢修。”
听到这话,工匠们立马来了兴趣,在得到夏九的同意后跑去看小楼的情况。不多时,一位年长的工匠兴奋地跑出来说:“我们愿意修,就是需要的时间长一些,从木材到工艺都需要最好的。”
找他们来就是为了修缮的,花费更多的时间也在意料之中。夏九指了指远处的房子说:“若是缺失窗户之类的,可以从后面的院子里去拆,反正肯定有一处的凑不齐的,到时候统一做新的就好。”
这位工匠也是经手过大工程的,明白了夏九的意思,表示他们随时可以开工。
夏九吩咐纪卓安排一下工匠们的住处,让他们先好好休息,等休息好了再开工不迟。另夏九没有想到的是,几位工匠在收拾好行李之后,都去了小楼继续查看情况,当天就列出了一整张需要的材料清单。
看到这样一份材料清单,夏九顿时感到压力巨大,万幸的是,所需的贵重木材可以在山里寻到,否则,真的是修不起啊!
495.缺钱
另一边,南一诺忙得不可开交,常满仓和农勇飞的工作也逐渐步入正轨,梅启江却始终顾着那些个孩子不能全心全意干活,夏九忍不住说了他几句,并把流民安置的事情全权交给他负责,说:“你若是真为这些人着想,就好好把这件事办好,这样,他们才有了正经的身份,日后才能好好做工、经商、科考,否则,一旦失去保护,她们只能是被到处贩卖的奴隶。”
夏九知道,梅启江想要把所有的孩子都送到夏九这边,至少再把年纪小的那几个送过来,可是,实在没什么地方住了。不说夏九自己的宅子,就是丁小勇的房子、纪卓的房子,也都住满了人。况且,梅启江那边的房子已经过去整理过,比当初好了许多,实在没必要为了她们再委屈别人。
一番重话以及日后有了合适的住处必定改善孩子们的生活之后,才让梅启江认清轻重缓急,安顿好孩子们就开始埋头工作。
另外,这成天大笔的支出,却没有多少收入来源,一旦没了钱,就是上百人的生计问题,这让夏九越来越焦虑。
南一诺最先察觉出夏九的异样,问:“怎么了?”
“从京城带出来的钱已经花了一半了,这边什么进项都还没个影子。”夏九老实说,或许是之前南一诺给他的印象太厉害,她总觉得他会有办法。
“首先,管理一座城与打理几桩生意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打理生意,是你自己掏出去钱之后,通过买卖,钱就直接回到你的手里,但是,管理一座城不能这样,因为你不可能把这里收拾收拾打包卖了,是吧。……”
南一诺讲了很多很多,还举了很多生动的例子,夏九都十分耐心地听完了。可是,听的时候感觉自己懂了,听完又完全懵了。
原本就没指望夏九能一下子懂,给了一个引导性的建议:“我们可以想办法让一些生意人来做生意,只要能够吸引人来,不管是常住还是游玩,都能让衙门增加课税的收成,这些钱才能继续用于修筑城墙等事务上。”
夏九想了想,给林坊主写了一封信,正好让回京城的邱三公子带过去。林坊主原来的绣坊是跟九趣工坊合作的,现在夏九几乎全面退出的九趣工坊,不知道林坊主那边有没有收到影响。不过,不管怎么说,都可以考虑在芦山城建立一个成衣工坊或者绣坊,当然,若是林坊主觉得不合适,她也不会硬拉。
另外……夏九一时半会儿没什么好主意,打算周边县城逛逛,找找灵感去。
一圈走下来,夏九得出结论,芦山城缺一条好路,而铺路,尤其是宽敞的大路,需要银子,大量的银子!绕了一圈,问题又回到了原点。
在夏九为钱着急的时候,徐衍亮送来了银票。这部分钱,是彦霖公子赎回趣味山庄的钱,大概是市场价格的七折左右。
夏九不知道彦霖公子为什么突然想起来要给她这笔钱,但眼下正缺钱,自然就不客气地收下了。钱不算很多,好歹等继续用一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