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章 鸿鹄歌
刘邦患病平叛,又遭受英布箭伤,还不戒酒,再加上卢绾反叛,令他心力绞竭。
此时,刘邦只有一个心愿:更立太子。
刘邦更立太子,遭到了群臣强烈反对。其中有两个人被记录下来。
一个是留侯张良,另一个是汉朝礼仪的制定者叔孙通。
张良劝谏,刘邦不听。张良不想卷入汉家皇储之争,拖病不再理事。
叔孙通是文化人,以古今劝谏,旁征博引。
先用古说法:晋献公宠幸骊姬,废掉太子,立了奚齐,使晋国大乱几十年,被天下人耻笑。
再用今说法:秦始皇不立扶苏,赵高欺诈,立胡亥,秦二世而亡。
如果说晋献公年代久远,没有说服力。那么,刘邦历经秦始皇一生,大秦二世而亡,是最具有说服力。
叔孙通又说了两件事:
1.太子仁义忠孝,天下人尽知。
2.吕后与刘邦患难与共,不可背弃。
进而,告诉刘邦一个潜在的意思。
太子无罪被废,天下人不答应。
吕后被弃,吕氏及支持者也不答应。
最后,叔孙通表明立场:陛下必欲废适而立少,臣愿先伏诛,以颈削污地。
刘邦更立太子,遭到了很多人反对。为了转移矛盾,说了一句话:我不过是开玩笑,你不要紧张。
叔孙通不依不饶,逼刘邦表明态度: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振动,奈何以天下为戏!
刘邦无奈,只好说:我听你的,不会更立太子。
刘邦嘴上是这样说,但,心里还是想更立太子。
刘邦一直在找机会,知道四个老人的出现,彻底让刘邦再也没有更换太子的心思。
平定异姓诸侯王叛乱,稳定南北疆局势。刘邦为了庆贺,设宴款待平叛有功之臣。
这次宴会,有个闪亮点。那就是在太子刘盈身后有四位老者,特别醒目。
这四位老人,年过八旬,须眉洁白,衣冠非常壮美奇特。
这四位老人就是吕释之按照张良出的主意,请商山四皓出山,辅佐太子治理天下。
按照张良设定那样,这四位老人一下出现在刘邦面前,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刘邦见状,很好奇,就问他们是谁?是干什么的。
这四位老人,向前对答,各自说出姓名: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里先生周术。
这四个人刘邦寻找了多年,也请了多年。却没想到,这四位老人就在他的眼前。
刘邦看着这四位老人主动站在太子刘盈的身后,想必已经为他所用。
刘邦问了一句: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保自从吾儿游乎?(我请你们出山,你们避而远之。为何,追随我儿)
也可以这样认为:刘邦需要这四位老人给一个解释。
这四位老人直言,先说了不效忠刘邦的原因: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
又说了追随太子的原因:太子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
刘邦听了,不是滋味。他请不来的人,被儿子请来。
这个儿子,没他想象中那般不中用。
在他眼中,刘盈性格懦弱,成不了大事。但,这一次,令刘邦刮目相看。
他请不来的人,被儿子请来了。
这四位还说了一句:太子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
这一句也是告诉刘邦,你要早点打消废太子的心思。
刘邦看破不说破,因为是祝寿,正在高兴,说了一句话:劳烦你们,辅佐太子治理天下。
这里就会有个问题:刘邦见了商山四皓,就放弃了更立太子的想法。
张良劝,刘邦不听。
叔孙通劝,刘邦假意符合。
来看一下,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里先生周术,这四位老人那些事。
他们在大秦时,学问极高,是七十名博士之一。
研究学术:黄老之学。
他们有职责:通古今,辨然否,典教职。
他们是饱学之士,因秦始皇焚书,离开朝堂。四人淡泊名利,不愿做官,长期隐居在商山。
他们在民间有很高的声望,代表天下读书人。
商山四皓出山,刘邦看了一点。
太子羽翼丰满。毕竟,大汉皇帝都请不动的人,却被儿子请动了。
帮助太子请人的势力,才是最关键。
现在的太子刘盈,有朝堂各种势力支持,还有民间舆论导向。
若刘邦执意更立太子,将会引发皇储之争。
刘邦老了,也掌控不了超局。
刘邦一意孤行,哪怕成功更立太子。他死后,刘如意势单力薄,难以抗衡吕后的势力。
大汉朝廷就会分为两派,一派支持刘如意,另一派废太子刘盈。
两派相争,轻者,同室操戈。重者,四分五裂,国破家亡。
也可以这样说,商山四皓是吕后、太子刘盈朝刘邦亮剑。如果刘邦执意废太子,吕后等势力,将会用武力反抗。
为了顾全大局,刘邦只能无奈妥协,放弃废立之事。
刘邦看着商山四皓,只能接受现实。
酒宴过后,刘邦对着戚夫人无奈说了两句话:
1.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
2.吕后真而主矣。
这两句话表明,刘邦看清了朝堂局势,也接受了现实。他没能力废掉刘盈,更难撼动吕后的地位。
想到此处,悲从中来,不能自拔。有悲伤,就会有音律。
戚夫人哭,刘邦也无能为力,说了一句话: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
戚夫人用她最擅长的武器(眼泪),来做最后的挣扎。
刘邦心感无力,也暗藏悲伤,说了一句:为我楚舞。
进而流传了一首大汉开国皇帝有感而发的哀歌:鸿鹄歌。
来看一下这首楚歌的内容: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羽翮已就,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当可奈何?
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这首楚歌,是什么意思。
我就不多说了。
西楚霸王项羽被围,形式危急,面对江山美人,写下了《垓下歌》。
大汉开国皇帝刘邦易储无望,命不久矣,写下了《鸿鹄歌》。
都是为江山,为美人而歌。
一个西楚霸王时代的缔造者,另一个大汉王朝的开创者。
只不过,项羽不知天命,而刘邦知天命。
原来,帝王也会深感无力,充满无奈。
江山美人,永远是帝王,最放心不下的大事。
第一百六十三章 第三批刘姓诸侯王
刘邦不能易储,也不能掌控朝堂,更担心戚夫人和刘如意的安危,整天闷闷不乐。
这一日,刘邦慷慨悲歌,来抒发内心的悲伤。
但,朝中大臣,只是觉得很奇怪,仅此而已。
其实,这些朝臣岂能不知,刘邦所想。夺嫡风波,在朝堂不是秘密。只不过,这些人见刘邦病重,时日不多,选择支持太子和吕后。
这时,有个人听出了刘邦内心所想。他认为这是谋求富贵的途径。
只要解决了皇帝的心事,就能高官厚禄,指日可待。
有这种心思的人,就是赵尧。
赵尧见大臣都走光了,来到跟前,问:陛下不乐,莫非是因为赵王年轻,而戚夫人和吕后二人又不和睦。陛下担心在万岁之后,赵王不能保全自己?
赵尧一言击中刘邦内心所想,他无奈地说:我的确担心赵王的安危,可,我没办法应对。
刘邦言下之意是说:你看穿我内心所想,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赵尧能发现问题,又敢站出来对刘邦说明问题,自然有解决问题的办法。
赵尧出了一个主意:陛下派一位令吕后、太子和群臣都敬畏的人,去赵国当赵相,辅佐赵王。
赵尧能想到,刘邦也能想到,深感无奈地说:我也想这样做,可,满朝文武谁能担当此任。
赵尧听出了刘邦的话外音,是要他举荐人才,说了一个人名:御史大夫周昌。
赵尧又说了为什么举荐他:周昌,为人坚强耿直,从吕后、太子到满朝文武,人人对他都一直敬畏,只有他才能够担此重任。
周昌敢说刘邦是夏桀商纣之君。
敢在朝堂正面反对刘邦更立太子。
吕后曾因为这件事,亲自下跪代子感谢。
周昌为人刚正不阿,不谄媚权贵,敢仗义直言,又不结党营私。
他不属于任何一方势力,却让任何一方势力畏惧。
周昌,是最合适的人选。
周昌,我,刘邦记住你了。
刘邦找到周昌,不是以君臣的口吻,而是以孩子父亲的口吻说:我想让你去赵国为相,辅佐赵王。
赵王刘如意是大汉朝廷危险的人物,谁靠近他都会祸及自身。
一旦,刘邦去世,刘如意是吕后会重点打击对象。
所以,聪明的大臣,自觉远离。
周昌为人刚正耿直,但,不傻。
朝堂储君风波越演越烈,他也是支持太子的人。却没想到,刘邦让他去辅佐赵王刘如意。
周昌没有直接说,我不去,你这不是坑我。而是打出感情牌,这样说的:我从陛下起义反秦,一直跟随左右。陛下独奈何中道而弃之于诸侯。
刘邦知道周昌不想去,也亏待他,但,除了他,没有人能够保护赵如意。
周昌不想去,也要去。
刘邦没有用君王的口吻,命令周昌。也没用霸道的方式,警告他,不去就杀了他。
刘邦说了这样一段话:我知道这是降职,但,我又为赵王担心,除你之外,其他人谁也不行。我真是迫不得已,你就为我勉强走一遭吧!
这段话,提现出两个信息。
1.刘邦爱子心切,却又真的很无奈。
2.肯定了周昌个人能力。
刘邦这番言语,打动了周昌。
周昌能够拒绝君王的命令,可以指出君王的错误。但,他拒绝不了,刘邦以慈父的口吻真切的恳求。
周昌拒绝不了,就只能答应。
周昌走了,御史大夫的职位空了出来。
刘邦拿着御史大夫的官印,若有所思的问:谁才是御史大夫最佳人选。
说完这句话,刘邦看着赵尧。为了答谢赵尧替他解决心中的难题,直接说:没有人比赵尧更合适。
刘邦这样说了,群臣也无话可说。
刘邦奈何不了吕后、太子,掌控不了朝局,但,他是大汉皇帝,封个高官还是能够做主。
刘邦这样做,还有更深层的意思:大汉江山,我说了还算。你们为我做事,不会被亏待。
赵尧年轻,懂得察颜观色,替刘邦解决了头号难题,保住赵王刘如意。
他还有战功,因功封侯,又是刘邦亲近之人。
就这样,赵尧成为了大汉王朝第三位御史大夫,也是最年轻的御史大夫。
这里,还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赵尧年轻,却显露才干,被一个人看后,认为能干大事,位居高位。
这个人是赵国人,叫方与公。
这个人具体叫什么,史料没有记载。
按照楚制,对有威望的人,称为公。
方与是邑,归泗水郡管辖。这座城,与刘邦恩怨不断。
他在方与有威望,称呼他为方与公。
方与公有个特长:见小知微。
方与公很善于识别人才,他对赵尧有很深的了解。甚至,他断定赵尧能够取代周昌。
方与公和周昌关系不错,直言:赵尧年纪虽轻,但他却是一个奇才。
虽然,现在的赵尧年资不足,官位低下,没有军功。只是一个掌管符玺的普通御史,但,方与公认为赵尧未来的前程一片光明。
因此,方与公叮嘱周昌:要善待赵尧。
还给出一个理由:赵尧将来要代替他的职位。
周昌听后,不认可方与公说,说了这样一句话:赵尧年纪轻,只不过是一个刀笔小吏罢了。哪里会到这种地步!
从这句话当中可以看出两点:
1.周昌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
2.周昌看不起年轻人赵尧。
此时,周昌正得势,深受刘邦重用,朝臣爱戴。
赵尧要年资,没有。
要功勋,不够。
论经验,不足。
只要周昌还在,就不可能被赵尧取代。
的确,周昌有说这句话的资本。
谁曾知,方与公一语成谶。
赵尧取代了周昌,成为了大汉王朝第三位御史大夫。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见微知著。
刘邦自感大限将至,开始安排儿子们的后事。就这样,第三批诸侯王离开长安前往封地。
第三子刘如意(公元前205年出生),受封赵王,定都邯郸,管辖邯郸、代、常山。
第四子刘恒(公元前202年出生),受封代王,定都晋阳,管辖太原、定襄、雁门、云中郡。
第五子刘恢(出生没记载),受封梁王,定都定陶,管辖东郡、砀郡。
第六子刘友(出生没记载),受封淮阳王,定都陈,管辖陈、沛、颖川三郡。
第七子刘长(出生于公元前198年),受封淮南王,定都寿春,管辖九江、庐江、衡山、豫章四郡。
第八子刘建(出生没有记载),受封燕王,定都蓟,管辖上谷郡、右北平郡、渔阳郡、辽西郡、辽东郡五郡。
再加上长子刘肥(出生未记载),受封齐王,定都临淄,管辖胶东郡、胶西郡、临淄郡、济北郡、博阳郡、城阳郡五个郡。
刘邦弟弟刘交,受封楚王,定都彭城,管辖薛郡、东海郡、彭城郡三个郡。
侄儿刘濞,受封吴王,定都广陵,辖东阳郡、吴郡、鄣郡。
刘姓诸侯王,占领大汉疆域。
从此,天下安定,长治久安。
这是刘邦的想法。
进而,开创了汉初刘姓诸侯王的局面。
也许,在刘邦看来,异姓诸侯王不可靠。那就大量封同姓诸侯王,来替他固守大汉江山。尤其是他八个儿子,将会继承他的千秋基业。
朕的江山,后继有人了。
这是,刘邦最真切的想法。
第一百六十四章 完结篇
刘邦预感大限将至,积极安排后事,守卫汉家天下。
对外,他在原有异姓诸侯王的土地分封刘氏宗族为诸侯王,史称同姓九王。
在刘邦眼里,异姓诸侯王靠不住,那就封同宗。尤其是他的儿子们,继承他开创的基业。这片大地,都是刘姓掌控,大汉江山,来自外部的威胁解决。
对内,开始托孤。
吕后找来一位医者,为病重的刘邦看病。
刘邦问:他的病情怎么样。
医者告诉他:可以治好。
刘邦的身体,自己岂能不知。见医者欺君,大怒:
我一个平民,手提三尺之剑,最终取得天下,这不是由于天命?
人的命运决定于上天,纵然你是扁鹊,又有什么用。
按道理说,君王发怒,祸及他人。然,刘邦发怒,只骂了几句,做出了一个反常举动。
我的病治不好,不是你的错,不治了。
又赏赐医者五十斤黄金,让他离开。
吕后从医者哪里得知,刘邦身体每况愈下,活不了多久。
表面上,吕后是来问候,实则是来了解情况。
对于吕后而言,他不关心刘邦,却关心刘邦的汉家天下。
简单问候之后,吕后开始问他身后事:陛下百年之后,如果萧相国也死了,让谁来接替他做相国。
刘邦不喜欢吕后,但,欣赏她的能力。吕后的政治手腕,刘邦是见识过。
刘邦的天下,交给她,汉家天下无忧。
吕后会为了儿子刘盈,会用尽一生守护。
刘盈也不敢瞎折腾,汉家天下将会一直传下去。
秦始皇的梦想,也是他的梦想。刘姓汉家天下,要一直传下去。
刘邦自知时日无多,也要开始托孤。
吕后有能力,也难以驾驭功臣。刘邦告诉她,萧何死后,曹参可以为相。
吕后认真听,追问:曹参之后,谁可以为相。
刘邦说出了一个人名:王陵。
刘邦话音刚落,觉得王陵有个缺点:迂愚刚直(说话太直,会得罪人,也会让君王难堪)。
根据王陵的缺点,他又提了一个人名:陈平。
可,刘邦还不放心,认为陈平智慧有余,难以独自担当重任。
刘邦又说了一个人名:周勃。
他对周勃有个评价:深沉厚道,缺少文才。安定刘氏天下者,周勃也。
然后,给了周勃一个官职:太尉。
在刘邦眼中,萧何、曹参是完美的人,能文能武。
王陵是次要人选,就是说话太直,不懂言语艺术。
陈平会说话,擅长阴谋,上不了台面,只能辅佐。
王陵主政,陈平辅政,周勃负责军事,这样的安排,就能保证天下无忧。
他也相信,吕后会按照他说的那样做。
吕后再问:他们三人之后。
刘邦来了一个有意思的回答:再以后的事,也就不是你所能知道。
吕后死了,他的儿子们就长大了。
刘邦也相信,他的儿子,会替他守住江山社稷。
对于年幼的儿子们,刘邦也不担心。
汉初大批封侯和能臣,会帮他儿子守住疆域。
周勃在燕、傅宽在代、曹参在齐、周昌在代、灌婴在荥阳、张仓在淮南。
刘邦成为皇帝,虽多次公开言论,如意像我,想要废掉刘盈。
不仅遭到朝臣的反对,更遭到吕氏的反对。一旦,刘盈被废。刘家和吕家,势必会分家。
大汉也将会分裂。刘邦想废太子,只是想想,没有半点实际行动。
及至,韩王信叛乱,吕泽为国事战死。
刘吕两家,才发生了微末的变化。
刘邦才敢多次公开场合,扬言更换太子。
无论朝臣如何劝阻,刘邦拒不采纳。
当商山四皓出场,刘邦才意识到吕氏的强大。
没有吕泽,吕氏依旧可以与刘邦分庭抗礼。
哪怕,刘如意被刘邦强行扶上帝位,吕氏不会善罢甘休,将会引发一场宫廷内乱。
刘邦看清大势已去,放弃了更立太子的想法。悲伤至极,唱了一首楚歌(鸿鹄)。
汉初功臣列表中,有三个人定天下,他们分别是夏侯婴、张良、陈平。
张良用阳谋、陈平用阴谋,只是献策。
夏侯婴是跟随刘邦,征战四方。
唯有吕泽,是靠打出来的军功。太史公为了避讳,也给出一个最高评价:佐高祖定天下。
可惜,太史公不仅没有为吕泽留下太多的文字记载。连吕泽部将,也没有记载。
吕泽的事迹,也成为千古之谜。
刘邦也意识到吕氏的力量,刘盈在,汉家天下,不会改姓。
刘盈若不在,汉家天下,就可能会姓吕。
为了限制吕氏,也为了限制吕后挟持刘盈,壮大吕氏的力量。
刘邦也想了一个办法:如何封王。
这就是流传下来的一个典故:白马会盟。
盟约只有一条核心:非刘氏而王,天下共诛之。
只有姓刘氏宗族才能为王,其他人不能称王。
不姓刘,称王天下诛之。岂能有人若敢僭越,称帝。
对内、对外,都安排好了。
刘邦也完成了他的任务。
三年反秦,五年灭楚,七年平定异姓诸侯王,大封同宗为王。
刘邦建立汉家天下,守住了汉家天下。
刘邦死了,离开了这个他眷恋的世界。同时,也标志着草根皇帝汉高祖刘邦的事迹,也告一段落。
吕后守住了儿子刘盈的太子之位。
刘邦已经成为过去,刘盈是大汉的未来。
吕后要告诉天下人,她不仅是大汉开国第一位皇后,也是历史上第一位皇后。
她要俯视这个危机重重刚建立的大汉王朝。
她虽然是女儿身,但,其志不弱男儿。她不仅为刘邦生儿育女,还能治理天下。
大汉,我来守护你。
长安,我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