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什么样的方式奖励和惩罚孩子是一个非常非常困难的问题。
现实的情况很复杂!
叶凡在询问后发现那不是简单的一句话可以概括的。
还是从简单的开始说,相比于惩罚,还是奖励比较好说。
叶凡从理论研究上发现有三种方式
言语激励:你好棒,你真棒,你真厉害,你真聪明等等
精神激励:奖状、证书、小红花、盖章等等
物质激励:铅笔,橡皮,本子,零食等等。
可以说奖励的方式五花八门。
但是叶凡实际询问其他老师后发现大家其实前面两种激励方式用的比较多,物质激励用的比较少。
叶凡有些奇怪。
于是询问了一下风老师,她笑笑说:“这咋奖得起!”
“本子啥的,这才几个钱?”
“全班的孩子,你试试。”风老师盯着叶凡。
“额,额,额……”叶凡有点尴尬。
这咋奖得起!
“可是效果最好的还是物质奖励呀!”
“你可以把这个当做杀手锏,关键时刻用!”风老师提醒叶凡。
叶凡觉得很有道理,那具体该如何实施呢?
叶凡觉得这就需要实际研究了。
先观察观察孩子们平常的反应。
言语鼓励的形式是否对孩子有效!
根据孩子们的道德发展理论,此时6-7岁他们信奉权威,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
于是课上叶凡对于回答正确的孩子进行表扬比如说:
“回答正确”
……
孩子们满足而快乐,为了得到更多的表扬和称赞,上课认真听课,积极回答问题,有效!
但是这只吸引了一部分的孩子,并没有吸引更多的孩子。
那么如何增加表扬的程度呢?
这就需要看老师的操作。
正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叶凡仔细观察其他老师的精彩表现。
每个老师的奇思妙想都让人打开眼界。
有的话语生动活泼。
有让孩子们一起表扬这个孩子的,增加表扬的力度。
有对孩子的表现进行记录,回答一个问题奖励一朵小红花贴纸。
……
叶凡才发现即使是一个简单的言语表扬也不是那么容易。
不是一句干巴巴的“回答正确”
而是用贴合学生的语言,丰富多彩的内容,精妙绝伦的表扬活动来使得孩子们感受到愉悦,从而形成正反馈。
比如:当一个孩子回答正确,要说“你的回答都是对,非常棒”
语调要抑扬顿挫中带着愉悦,表情中带着鼓励和赞扬。
这样孩子才能感受到快乐。
而不是板着一张脸语言平淡毫无变化地说回答正确。
这样是无法激起学生的满足感。
而精神表扬,是用学习标兵,生活小能手,安全小卫士等等来表现。
用一系列的称呼来鼓励孩子们改变自己。
这个对于孩子们来说比较有效,但是如果时间很长,孩子们无法坚持。
叶凡发现不少老师就结合小红花贴纸来帮助孩子从长期目标变成短期目标,看到自己每一点的进步和变化。
在后面的墙上用一个栏目让孩子把贴纸贴上去,比较数目,看自己啥时候能达到定下的目标比如5个或者6个。
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墙!
这个活动对孩子们的作用还是非常的明显。
为了获得小红花,孩子们都会使出浑身解数。
而物质奖励就更加丰富多彩,铅笔,橡皮,尺子,玩具,零食……
但是通过跟风老师一聊。
叶凡知道这个方式好归好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
最大的问题不在于他本身而是叶凡自己。
穷!
奖不起,更尴尬的是现在的孩子可能是眼界高了。
生活好了,看不上老师批发的廉价的学习用品。
相比于铅笔,尺子,橡皮,他们更偏爱于吃的。
这让叶凡感觉现在的孩子真是难带!
那该咋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