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09章 团建(上)
收割机保养好了,周老爹又重新开回了仓库里,等待“抢收大战”到来。
没啥用的周岩,又被赶回去上班。
而周岩重新上班的第一天就遇上了“重大问题”:项目部经理申请整个项目部外出搞集体野炊。
这不就是方兴未艾的“团建”嘛!
周岩扫了一眼干巴巴的申请书,想了想,拿起笔,写了一句批语。
“原则上同意,策划书拿出来之后,进入准备阶段……”
项目经理李南拿着不知道是已经通过还是没通过的申请书回到了办公室。
“李总,通过了吗?”
李南将申请书扔到了部门的开心果跟前:“自己看!”
开心果刘妍拿过申请书看了一下,想了想:“这个嘛,咱们可以问周总的领导嘛!”
“周总的领导?”李南有点懵。
“秦工!”
李南恍然大悟,将策划书往前一推:“刘妍,一事不烦二主,麻烦你了!”
虽然秦若舒也是第一次驻项目工地,没什么经验,可毕竟门路在那里,打电话给老领导,寒暄了一通,顺便打听了一下以前的项目搞“团建”的策划书。
不到十分钟,团建策划书的样本,出现在了秦若舒的邮箱里。
“刘妍,范本我发给你了!”
刘妍又转给了李南……
不过,到最后,负责文案的,还是刘妍。
安排“团建”活动过程,刘妍倒不陌生,上大学的时候,跟着学生会的大佬们组织过;只是,活动物资和资金的预算,就有点超出刘妍的能力范围了。
“舒姐,这个活动预算资金详情,该怎么填?”
被问住的秦若舒拿起电话,“摇人”。
放下电话之后,回头看了看刘妍:“问财务,卡着上限申请,食品、食材、饮料尽量多采购,剩下的预算,水果、高档酒水……”
“知道了!”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申请多少活动资金,一分也不能剩下……”
申请再次提交之后,审批速度自然快了不少。
而只有二三十人的项目部,消息自然流传得快:第二天,“周末全员出去烧烤”的消息,已经传开了,就连应波和常宁俩“外人”都知道了。
当天上午,后勤部就开着皮卡外出采购食品、食材、酒水饮料。
活动时间定在了周五上午,而活动地点,镇子河口边上的大树林里。
踩点是设计部门的驴友做的,就连“土生土长”的周岩,都不知道镇上还有这样幽静的地方。
郁郁葱葱的杨树,撑起了遮天蔽日般的树荫,而离树荫十步之遥,是绵软的河滩,往前,就是清澈的河水,各种各样的小鱼游弋其中……
周岩开着皮卡跟在野战炊事车的背后,满满地驶进了秘境。
“老公,你们老家还有这种地方?”
“不少,”周岩笑笑,“光我知道的,就两处小时候过六一儿童节常用的场地,还有三河口那边……”
等到了地方,周岩发现员工们很“自觉”地用开过来的车辆把场地围了起来,然后拿工兵铲,清理树荫下的杂草。
“呦,还有知了猴?”
然后,很多人都眼睛亮了:夏天又有好玩的活动了。
看了一会儿热闹,周岩指挥着厨师将炊事车停到了下风口,固定好之后,将炊事车展开……
“老周,这玩意儿从哪搞的?”一旁常宁满脸艳羡地打量着炊事车,“这玩意儿,可是野外作业的利器。”
“从PLA后勤装备部们订的,”周岩笑笑,“星瀚所有的项目部都会配备,施工队伍是什么情况,你应该也清楚,这玩意儿出了能够应急,也能给那些包工头脑子里上跟弦儿……”
星瀚采购的野战炊事车,是标准的军规产品,是具备行军炊事能力的。
不过,现在才九点多,时间充裕得很,自然不需要路上就开火。
等厨师们把炊事车展开,树荫下的地面杂草也清理完毕。一群打工人美滋滋地从周岩的皮卡车上卸下了折叠桌椅,展开,摆放好。
摆上小零食和饮料之后,所有人都将目光投向了周岩。
“不用看我,今天出来玩,只是为了放松,该怎么玩儿,就怎么玩……”
说完周岩径直走向了皮卡车,从后备箱的箱子里取了钓鱼用的抄网,然后脱掉鞋子,撸起了裤腿,直扑河水。
不到三分钟,周岩就收货了四五条足足有一尺长的黑色黄颡鱼。“老周,你捉这玩意儿干嘛,刺有毒……”
“这可是好东西,”一旁秦若舒乐了,“这边很少吃这个,可外边黄颡鱼三十十一斤……”
忙活了半个多小时,周岩收货了一大桶。
“给,老丁,中午加餐,酱焖黄颡鱼……”
“周总,这可是好东西,这么多年,还是头一次见这么大的黄颡鱼……”
而一旁的应波,似乎是想起了什么,抓起车钥匙,开车离开了,没多久,带着一大堆泛青的麦穗回来了。
“波哥,你这是干嘛,打算糟蹋粮食?”
在场的,除了几个农村出来的,其他人都不知道应波这是打算做什么。
而应波则是笑着将一大堆麦穗推给了周岩:“周总,看你的手艺了……”
“老公,你打算怎么做?”
对于农村的孩子而言,端午节前后,除了粽子,最美味的莫过于烧麦穗了。而其中味道最香的,莫过于微绿泛黄的麦穗。
不过,烧麦穗需要特别的技巧,火大了,直接就烂糊了,火小了,泛生。
“说起来,我也好多年没吃过这玩意儿了……”
不过,周岩没打算用最原始的手法制作,而是跟厨师要了一把丁烷喷枪,打着火,用火烧放在铁盆里的麦穗。
边烤变翻面,不到三十秒,一股麦香就从铁盆里升起来。
周岩笑着瞅了瞅在一旁端着盆子的应波,又看了看眼巴巴地盯着麦穗的秦若舒,笑着抓了一大把,放到一旁,然后将剩下的递给了应波。
“唉,对了,老应,这些麦穗你从哪搞的,逮着一家薅,这会儿,人家指不定改怎么骂你呢!”
“怎么可能,我去我们自己家地里菜的……”
“那……”周岩乐了,“晚上回家,可有你受的了……”
说着,周岩抓起一旁桌上的麦穗,放在收心,快速地揉搓,然后轻吹一口气,吹掉里面的麦芒,只剩已经烤的金光的麦粒留在手心。
“给……”周岩哪敢自己独吞,而是放到了秦若舒手里。
“这……怎么吃?”
“嫌有灰,可以用矿泉水冲一下……”
“不用了……”秦若舒轻轻地捻起几粒,放进嘴里。
“好香!”
“味道没变,只是再也尝不到曾经的幸福感了……”
第0810章 团建(中)
虽然应波采了一大袋麦穗,可在场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一人顶多也就分两三个麦穗。而带着麦香的烤麦穗实在是太香了……
然后,正在跟应波常宁聊天的周岩,就发现有几个员工,骑上自行车,悄悄地溜了出去。
“偷麦穗,被逮着,别说自己是星瀚集团的,我丢不起那人……”
“周总,”某个正打算开溜的员工,回过头,满脸悬念,“我们是打算去买点……”
“行了,去吧……”
等几个员工走远了,应波悻悻地问了一句:“岩哥,要不我再回家采点?”
“算了,让他们自己去买吧,不过,估计人家也不会要他们的钱……”
出去“采麦”的员工离开了,其他员工也没闲下来,掏出了扑克和麻将。
周岩伸头䁖了一眼,发现“彩头”只有樱桃和饮料之后,就懒得再搭理。
“周岩……”
听到常宁叫自己,周岩回过头,发现常宁笑嘻嘻地盯着自己,有点意外。
“老常,怎么了?”
“你打算在老家呆多久?”
这下,就连应波的好奇心都被勾了起来。
“说不准,最起码得等孩子生下来,”周岩想了想,“要是情况允许,最好是能在老家呆到孩子上幼儿园之前……”
“不过……”周岩迟疑了一下。
“不过什么?”
“那也只是理想状况,估计孩子生下来之后,就得返回首都了,”周岩叹了口气,“硕士阶段,混就混了,博士再混,就有点说不过去了,而且导师那边似乎也有点想法……”
“站着说话不腰疼……”常宁翻了翻白眼,“早点回去吧,首都不比家里强多了?”
“首都?”周岩微微叹了口气,“首都又何尝不是一个围城,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
说着,周岩回头瞅了瞅玩得开心的员工们:“你别看他们现在玩得挺开心的,一回到宿舍,不是查资料,就是看书充实自己……”
“这我倒见过……”常宁似乎想起了什么,“住我对门那俩小伙子,宿舍里书堆了一大堆,晚上十点多,还在查资料,老周,不是我说你,你这当老板的……”
“这可真不怪我……”周岩苦笑,“星瀚的员工,不像首都其他公司的员工,还得担心在首都混不下去,我们的员工,只要能熬过试用期,基本不存在在首都混不下去的说法……”
“那……”
“还不是因为大环境……”一旁吃完烤麦穗,嘴边沾上了黑渍的秦若舒,拍了拍手,“你到首都做过地铁和公交就知道了,很多人出门都带着书籍和资料,有人上进,就会形成鲶鱼效应,给其他人带来恐慌。
老周喜欢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种现象,内卷。”
“这不是好事儿吗?”常宁有点不解。
“我们公司刚成立的星瀚电子终端,你应该知道吧?”周岩笑着解释道,“这家新分离出来的公司,研发部门的很多员工都是喜欢上班摸鱼的主儿……”
“这样的员工,不开除了,还留着过年呀!”常宁大感意外。
“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周岩笑着摇了摇头,“公司内部做过一个统计,公司所属发明专利中,有相当一部分发明人,业务生活都很清闲,有一些五花八门的小爱好……”
“为什么?”这下,连应波都有点意外。
“整天沉浸在专业知识里的人,很少有心思去考虑专业之外的东西,”周岩微微一笑,“而专利的实质,却是创新。
虽然说温故而知新,可当你接触专业知识的时间长了,认知固化,想要创新,就难上加难……”
“可是……”没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常宁,不知道该怎么反驳周岩。
“我知道你想说的是什么,”周岩低下了头,“每年有很多专利,都是由硕士、博士这些高级研究人员创造的,对吧?”
常宁点了点头:“是真么回事。”
“那你有没有想过,这些创新,只是研究过程中的必然,即便他们没有发现,短时间内也会有别人发现?”周岩透过树叶的空隙,看了一眼湛蓝的天空,“个人看来,只有那些颠覆性的专利,才能算是创新,创造新的东西。而有些创新跟自然规律类似,它是通往真理的必备工具,只不过是被发现得早晚不同而已……”
“所以……”常宁瞅了一眼正在玩纸牌和麻将的员工们,“你给员工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只是不想将他们局限在固有的知识体系里。换个说法,是想榨取更大的剩余价值……”
四个老同学谈话的时候,并没有刻意地避着一群玩游戏的员工。
虽然有人玩得很投入,可也有心思没放在玩上,就连出游也带着资料的。
只是,当这些人听到周岩关于创新的评价,全都有点蒙圈,有几分误入歧途的懊悔。
更有甚者,壮着胆子凑到周岩跟前。“周总,讲一讲创新呗?!”
“听我讲课,可是得花钱的,前一阵子,五道口叫我去做个演讲,一个小时给十万,我都没去……”
“行了,别吹了……”秦若舒从一旁拿起一罐饮料,打开递了过去,“可以开始了吧?”
“创新,”周岩接过饮料喝了一小口,刚想放下,发现员工全都放下了手里的伙计,抱着小板凳凑了过来,“抓紧时间……”
“创新,追根溯源,还是得从温故而知新。这个"故",这里理解成已有、现有的知识体系。
因此,创新的第一个前提,是你对现有、已有的知识体系,有一定的了解,或者说是见地。
在这里友情提醒你们一下,除了某些天才,或者心思灵活之辈,一般人最少也得到高级职称阶段,才能说是了解现有知识体系,有一定的见地。
其二,你了解知识体系的同时,并没有受到知识体系的局限,或者并没有因为长时间的重复工作,形成固有思维。
具有跳出体系,观察原知识体系的思维。或者说是,见贤思齐,见到好的方式方法,能想到引用到自己所熟悉的体系中。
又或者,在工作中遇到难点,并不只是从现有的知识体系中寻找解决办法……”
“那你这要求也太高了,要求学得精,而且还得会活学活用……”常宁翻了翻白眼,“哪有那么多天才?”
“未必……”周岩神秘地摇了摇头,“现有的应试教育知识体系,培养的都是按部就班的人才,可没有通过应试教育选拔的,未必就没有,你说的那种,能够跳出框架的天才……”
在场的所有人都沉默了,三观也有点颠覆:能通过应试教育重重考核的,有谁不是从“照葫芦画瓢”开始,一直在模仿,从未有能力超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