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3. 为国民所用4
赵友诚心里也知道,苏喜儿的顾虑是对的。可是他都已经答应了那些名士,现在回去说只能一两个人参加,这张脸往哪搁啊?再说了,就这一两个名额不管给谁,不是就得罪了大部分人吗?
问题是苏喜儿也是一个拗性子,认准了事就不变。
赵友诚的嘴皮都磨破了,小丫头就是死活不同意。
没办法,赵友诚只能来找秦晓鸾了。
听完他的话,秦晓鸾也犯了难。
且别说现在人视台已经不归她管,就算还是属于秦家班,这事喜儿说的也是对的。可现在如果拒绝,不管话说得多么委婉,赵友诚始终心有芥蒂。
就在不知道该怎么处理的时候,李经来了。
李经还真是有正事。
既然自己现在已经接手了,那么荆州城墙的建造速度他肯定是非常重视的。
昨天收到报告,现在夯土的活已经做得差不多了,石料运输和加工也正常,可是城砖运来的数量却非常的少。李经就是来问秦晓鸾这是怎么回事的。
还没等李经说话,秦晓鸾抢先开了口:“殿下来的正好,这件事只有您能解决了。赵导师,要不你自己和殿下说说?”
说这话的时候秦晓鸾心中暗自得意。赵友诚这事还真是个烫手山芋,现在甩给太子是再合适不过了。
不管太子怎么处理,赵友诚和喜儿都只能乖乖地照办,而且不敢有任何意见。
赵友诚也没想到会遇上太子。尽管李经天天都在台下看人视,但一般人哪敢上去搭话?所以,这还是他第一次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太子。
心情激动之余,不免也松了一口气。
其实他今天来找秦晓鸾,自己也知道不好办。只是他不得不这么做,不然实在对那帮人没法交代。
现在太子在这里,就算是直接否了,回去也好说了。
听他说完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李经露出轻蔑的一笑。
李经并没有直接回答那件事,而是问道:“赵导师,你在达人秀上的精彩点评我也都看过,委实知识渊博啊。”
赵友诚急忙答道:“殿下过奖,小民愧不敢当。”
李经摆摆手:“不过孤王有个问题想要请教一下赵导师,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赵友诚愣了一了,随即答道:“读书可以明智、知礼。”
李经点点头:“还有呢?”
赵友诚低头答道:“能使人充足。所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李经不置可否地摇摇头:“还有呢?”
赵友诚想不到李经还会继续追问,可他实在是找不出其他什么了,于是摇了摇头,表示自己不知。
李经双臂环抱在胸前,长长地吐出一口气之后,缓缓吐出四个字:“经世济用。”
说完之后凝视着赵友诚的眼睛说道:“而这四个字中,最重要的就是最后一个字。”
赵友诚长身行礼:“多谢殿下教诲。”
李经接着说道:“有些人啊,并不一定读了多少书,但身上的本事都能为国为民所用——比如于奇正。若不是他,便无秦家班建造荆州城。若不是他,就不会有人视台这么一个平台。反之,就算一个人学富五车,但尽是不切实际的高谈阔论,于国何益?于民何益?朝廷要这样的人,又有何益?”
赵友诚羞得无地自容。
284. 先生的地位1
虽然并不是针对谁,但这话也是非常直接地揭到了那些名士的短处。
赵友诚知道,这些人的小心思都被李经看穿了,这简直就是啪啪啪打脸啊。
秦晓鸾不一定想到这一层,对太子李经来说,根本就是不需要去想的事情。从小到大,绝大多数接近他的人,不都是这种目的吗?
看到赵友诚无地自容的样子,李经也觉得自己说的太直接了,于是得把话往回拉一拉:“赵卿家,父皇曾经感叹过,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还望你我共勉之。”
用人之道千变万化。有时候一个称呼一改,整句话的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
说这句话的时候,李经用到的是“赵卿家”这个词,也就是说现在是皇储的身份。而且是“父皇告诫”、“你我共勉”,这样一来,意思就变成了君臣袒露心迹,而不是揭短刺人了。
赵友诚先是一愣,又是一喜,然后恭恭敬敬地行礼问道:“殿下教诲,草民必牢记在心。只是草民愚钝,有件事实在心中困扰还望殿下解惑。”
李经点了点头:“请讲。”
赵友诚正色说道:“启禀殿下,有一句俗话叫做百无一用是书生。说实话,草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能如何做实事?”
听到他这句话,李经心里暗想:还好,这人还有得救。
要知道,这些文人就是“鸭子死了嘴壳子硬”。明明自己没个什么本事,但死活都不会承认。既然赵友诚能说出这样的话,证明这人还比较实在,也确实是想过这方面的问题。只不过这一时半会之间,要李经指出他们能做什么事,也说不上来啊。
见两人僵在那里,秦晓鸾突然眼睛一动,心里有了想法。
秦家班现在已经有了一千多的员工,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还会增长。现在已经出现了一个瓶颈,那就是缺少基层管理,各项政策制度的培训难度比较大。造成这种现象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文化水平实在是太低,基本上都是文盲。
其实这并不是仅仅秦家班所遇到的难题。在这个年代,绝大多数普通人家的孩子根本就没有可能去读书,文盲率高达百分之八十以上。
如果能开办一所学校,提高秦家班的整体文化水平,那么必定会迅速的提高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除此之外,还能让秦家班员工的适龄孩童有读书的机会。尽管是多了一份开支,但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非常值得的。
听赵友诚的口气,他不是想干实事吗?教育才是最大的实事啊!
主意打定之后,当即把这个想法说了出来。
可是两人的反应,却让秦晓鸾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赵友诚面露难色,而李经则是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赵友诚说道:“秦班主,通过这段时间当导师,我个人是不抗拒教学生的。但其他人……”
秦晓鸾明白了。
这个年代除了官学之外,就是私塾了。
在官学里面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有权有钱家庭的孩子。和那些家长相比,教书先生的地位并不高。
285.老师的自信2
至于私塾就更不用说,直接收主家报酬的教书先生,地位就更低了。
因此除非生活所迫,以读书人的清高,是不会去做教书先生的。
赵友诚他们这帮名士,都是家庭条件不错没有生活压力的人,让他们放下身段做教师,自然心理上过不了这一坎了。
而李经的想法则是上升到了国家层面上。
自战国起,关于如何管理百姓就有各种各样的争论。其中就有一派观点,认为应该采取“愚民”政策。老子在《道德经》里说:“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智也。”
大多数朝代的统治者,都推崇并实施愚民政策。
本朝大力提倡科举制之后,这种现象有所改观。但科举制的初衷和目的并不是“启民智”,而是用以对付门阀制度。
到底是“愚民”,还是“智民”,对李经来说,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
秦晓鸾并不知道李经的想法,对她来说现在的任务就是说服赵友诚:“赵先生,我知道您的顾忌。不过请您听完我所讲的。”
接着她就说出了自己的打算。
传统的学堂和私塾教书先生地位低,是因为两个原因。
第一是收入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经济收入,则没有任何体面而言;反之经济收入上去了,这份职业的社会地位必定是水涨船高。所以秦家班这次办的学堂首先第一件事就是提高先生们的待遇。目前暂时不定具体的数,但最低最低不会低于秦家班员工的两倍。
第二个原因还是和经济有关。不管是官学还是私塾,教书先生都得去找学生家长收取费用。这样一来,双方之间无形中就已经是不平等关系了。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点,秦晓鸾决定将账务分开。学堂所需的费用全部由秦家班拨放,而学生缴纳学费也是交到秦家班手上。先生和学生之间并不直接产生利益。
为了表示和之前传统学堂私塾的不同,秦家班设立的叫做“学校”,先生叫做“老师”。
我们一定要把“学校”建立成为秦家班最神圣的机构,让“老师”成为最受人尊敬的职业。
听到最后这句话,赵友诚激动得脸都红了,大声叫了起来:“好,好,好!这样变得好!”
秦晓鸾笑道:“变则通,通则达,达则兼济天下。桃李满天下,这可是做的最大的实事啊。”
赵友诚连忙点头:“秦班主说得对,我愿意来做这件事。”
秦晓鸾继续笑着说道:“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咱们的老师,首先自己要有自信。不仅仅是经济自信,更要有文化自信——就像您在达人秀舞台上表现出来的那样。老师有了自信,敢教肯教能教,学生才能学到东西能学好东西。这么一来,反过来又会更加尊敬老师,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赵友诚不断用右掌拍着左拳表示赞许,不过马上就想到一个问题:“可是有个问题啊,班主您刚才说的给老师们很高的待遇,秦家不是要贴很多钱吗?”
这个担心不无道理。假如老师的待遇不能实现,这一切设想都只是空中楼阁。
286.奇女子晓鸾3
对这个问题,秦晓鸾早有计划。
秦家班学校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对适龄学童的教育,这一块将会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变革。最大的变革体现在两点。
第一点是采取大班制统一教学,即一个班定额五十个学生,有多少学生就招多少个班。据秦晓鸾估计,以目前秦家班员工数量来说,应该招满三个班没问题。虽然收取每个学生费用比较低,但人数多了总金额也就高了。
第二点变革就是老师分科教学,教《四书》的专门教《四书》,教《五经》的专门教五经,提高教师的专业性。然后每个班有一个老师当“班主任”。
另外一部分是对在职员工的文化培训。由于白天都要做事,所以采取夜校性质。未来秦家班所有管理人员,文化考核成绩将会成为一个硬标准。这样一来,光是需要参加培训的员工就不少了。
说到这里,秦晓鸾笑着说:“有文化的员工,对秦家班来说是多多益善。”
她们说这些话的时候,李经虽然表无表情,但内心中却掀起了滔天巨浪。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话说得实在是太好了!
秦晓鸾说的很多话,完全可以套用到国家管理中。
把学校建立成为秦家班最神圣的机构,让老师成为最受人尊敬的职业——把政府建立成为国家最神圣的机构,让官吏成为最受人尊敬的职业。
有文化的员工,对秦家班来说是多多益善——有文化的国民,对我大仪朝来说是多多益善。
为什么要“愚民”?说穿了就是统治者没有自信。
一个小小的营造队伍,一个女流之辈,都能有这种自信和胆识,我李经身为太子,难道这点自信都没有?
秦晓鸾关于继承与发展、创新和变革的诸多观点,上次在达人秀中李经就大为触动,但是一时间也想不出能从哪里着手。
今天本来是在说秦家班学校的事情,但一下子打开李经的思路——“智民”。
一旦实施这个政策,整个国家面貌将会完全改观。
秦晓鸾啊秦晓鸾,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奇女子啊?李经不断偷偷地打量着秦晓鸾思绪万千。
等赵友诚走了之后,秦晓鸾问他有什么事的时候,李经一下子忘了今天来的目的。
可对李经来说,既不能说自己忘了,也不能说没什么事,只能先随便找个话题搪塞一下:“哦对了,我是来告诉你,破虏将军已经到京城了,估计立即就要向北边开拔了。”
“啊?”秦晓鸾不自觉地愣了一下,刚才那种“女强人”的风采荡然无存。
片刻之后,她也发现了自己的失态,于是撅着嘴巴说道:“他去哪也不关我什么事吧。”
李经微微一叹:“兵凶战危,孤王倒是挺为他担心的。”
秦晓鸾忍不住抢白道:“那还不是你派他去的?”
李经一下子被塞住了,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于奇正这事,确实连他自己也不知道怎么会发展成这样的,甚至都不知道父皇是怎么会做出这样一个可以称得上荒唐的决定。可是,他总不能在秦晓鸾面前这么说吧。
秦晓鸾幽幽一叹,不再做声。
不知道为什么,李经又感觉到一股子老坛酸菜的味道——还是正宗的。
287. 长耳朵没有4
就在李经他们担心的时候,于奇正觉得自己一个头两个大。
飞鹰铁甲刚刚出发不久,后面就赶来了两辆马车。
李墨宁急不可耐地从马车上跳了下来,不顾形象地跑了过来。
公主驾到,飞鹰铁甲纷纷下马单膝跪地行礼。
于奇正也单膝跪了下去,口里叫着“参见公主”,心里却念叨着“她来干什么”?
李墨宁眼里根本就没有其他人,快步跑到于奇正面前,伸出双手抓住他的手拉了起来,一下子扑进他的怀中。
于奇正全身木然,一动也不敢动。这、这这是干什么?
最开始听说是一个连仗都没打过的小年轻来当主帅,飞鹰铁甲暗地里还是有些议论,圣上是不是不太重视咱们了啊?
结果今天最开始是尉迟将军来立威,现在且不说公主的态度,陪同公主来的可是圣上身边的王公公,也就是说这是圣上和皇后娘娘都默认了的驸马爷啊。把自己女婿派出来带队,还要怎么重视?
至于驸马爷会不会打仗有什么关系?不是还专门派了齐将军来辅佐吗?
李墨宁抬起头望着于奇正的脸,忍着打着转的眼泪说:“她们都说哭不吉利。我不哭,我不会哭的。”
于奇正更是尴尬得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公主殿下……”
一声公鸭嗓子的叫声,终于让失态的李墨宁冷静下来,从于奇正怀中退了出来。
“哟宝哥,你怎么来了?”于奇正找到了化解尴尬的机会:“我就说吧,咱们很快就会见面的。”
不提这茬还好,听到这话,王忠宝气得白眼直翻,冷着一张臭脸说:“于将军还是先看公主有什么交代吧。”
李墨宁眼都不眨地凝视着于奇正的脸,柔声说道:“蛮族人很残暴,你一定要小心点啊。你可要记住,千万不要逞强去好勇斗狠。”
于奇正躬身答道:“多谢公主,微臣知道了。”
李墨宁继续说道:“那边冷,一定要记得多穿点衣服。还有,要按时吃饭,知道吗?”
于奇正强自把一声“娘”咽回肚子里,乖乖地答道:“知道了。”
李墨宁拿出一个布包:“还有,膝盖处特别容易着凉。我给你做了一副护膝护肘,一定要记得戴上。不许脱下来啊。”
于奇正苦着脸接过护膝护肘,应了一声“喏”。
“对了,我昨晚给你们做了一面旗帜。”李墨宁吩咐道:“婉儿,拿过来。”
侍女婉儿急忙双手捧过一个布包。
李墨宁说道:“打开看看,喜不喜欢?”
于奇正接过布包,一层一层去打开。
齐超群走过来双手抱拳说道:“于帅,我来吧。”
于奇正心想这实在再好不过了,于是将手中的旗帜递给了齐超群。
齐超群双手接过旗帜,转身一个加速跑,右手猛地一样,一面绣着金黄色“于”字的大旗在空中展开。
不等旗帜坠落下来,齐超群一把拿过一个士兵手里的长枪,准准地插入了侧面的布带。
紧接着一个飞身上马,一边驱马狂奔一边高声叫了起来:“于郎部将,旗亡人亡!”
飞鹰铁甲都是一帮热血方刚的青年,见到此景不由得血脉贲张,纷纷举起手里的兵器叫了起来。
于奇正鼻子都快气歪了,丫的这齐超群就没干过半点好事。
288. 绣得好看吗1
正好齐超群这跑了一圈回来,于奇正直着喉咙叫了起来:“你给我过来!”
齐超群将旗帜交给一个士兵之后,脸色激动地过来。
“亡尼玛个蛋啊!”于奇正破口大骂起来:“你特莫的爱亡你去亡去,老子不亡!早上都说了,要大家爱惜自己。刚才人家公主也专门交代,不要逞强去好勇斗狠,你到底长耳朵没有?”
齐超群虽然并不知道主帅发这么大火的原因,但也只有唯唯诺诺应答。
比较高兴的人就是李墨宁了,不管怎么说,这家伙能这么想,至少安全了很多。不过回头想想,自己之前也是白担心了。就他这怂货,怎么可能争取和蛮族人以命相搏?
王忠宝立马出来打圆场:“齐将军啊,也不怪于帅生气。你那话虽然豪气可嘉,但未免有些不吉。要本公公来说啊,不如叫——天门于郎,生擒蛮王。”
说这话,其实王忠宝也是考虑过了的。
尽管对于奇正那张乌鸦嘴很是不爽,但他那避战的态度,也正好合了他的心意。
对王忠宝来说,当然是能不打就不打嘛。很显然,齐超群那句口号一喊出来,士兵们肯定是嗷嗷叫着要去打仗。而他用的这句话,听上去好像很牛逼,但实际上谁都知道这就是不可能办到的一句空口号。
于奇正白了王忠宝一眼,心想我特莫的也不是这个意思,不过这话这么叫叫也无所谓了。
齐超群急忙躬身答道:“公公言之有理。天门于郎……”
众军士也就跟着叫起来:“生擒蛮王!”
李墨宁撒娇地问道:“于郎,你还没说我绣得好不好嘛?”
其实这个问题刚才她就问过一遍,好在齐超群拿上旗帜一跑一叫,把话题扯了开。
没想到她居然还揪着这事不放了。
王忠宝见到这个情形,眼睛一转抢着说:“公主殿下亲自绣旗,飞鹰铁甲士气大振……”
“没让你说!”李墨宁不满地瞪了王忠宝一眼。
于奇正见实在躲不过去了,只得有样学样地说道:“公主殿下亲自绣旗,飞鹰铁甲士……”
“不是啦,”李墨宁跺着脚:“人家是问你绣得好不好看?”
这可真是个让人头凸的问题,尽管心里知道这时候应该回答好看,可如果真这么回答,于奇正很怕突然天上打个雷劈死自己。
“好不好看”这个问题根本就是不存在的啊,应该是“难不难看”,哦不对,应该是“有多难看”。
无论布料还是针线,都是用的最好的没错。可那字绣得……就是几条蚯蚓爬在上面,根本就看不出还是个字好不好?
王忠宝急忙救火:“公主的手工天下无双,这一笔一划似飞龙在天……”
“王忠宝!”李墨宁尖声叫了起来“你给我闭嘴。”
说完之后可怜兮兮地望着于奇正:“我知道自己绣得不好看,你是不是很嫌弃啊?”
“不不不不不……”于奇正立忙双手乱摆,可实在找不出什么话来应对。
“哼!没良心!”侍女婉儿终于忍不住了:“公主金枝玉叶,昨晚为了赶出来连觉都没睡,手上都被针扎了好多次。你自己看!”
289. 在哪里安营2
“婉儿你乱说什么呢!”李墨宁脸上绯红,急忙把双手缩到身后。
这下于奇正心里也不免一阵感动,不过随即想到了一个办法。说实话,举着这么一面旗到处晃悠,还真丢不起那个脸。可公主这么在乎这件事,我就说个不忍其风吹雨晒,将其珍藏于营帐内,岂不是一举两得?哎呀,我怎么个就这么聪明呢?
注意打定,当即抱拳说道:“公主赐旗,微臣深感肺腑。您放心,臣必……”
李墨宁脸上一边,上前一把捂住他的嘴:“不要说这些,只要你平安归来就好。”
于奇正简直抓狂了,看公主这样子,肯定是以为自己要说的是什么“马革裹尸死而后已”之类的。可这话也真没法再解释啊啊啊!
对飞鹰铁甲来说,这真的是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的一件事。
“八百单身狗”被人强行把狗粮塞嘴里,这种痛苦有谁知啊?问题是:这狗粮还不能不吃!
“公主,您先回去吧,咱们军务紧急,得出发了。”感受到众怒的于奇正躬身说道。
“行,那你们动身吧。我就在这里看着你们。”李墨宁一双明眸里含着无限的深情。
于奇正哪敢和她对视,急忙转身上马高叫道:“各位老少爷们,走喽。”
走了没多远,就发现一直骑在另一匹马上的王忠宝一直跟着。当即笑着说:“宝哥,您也不用送了,回去吧。”
王忠宝气得是七窍生烟,你特莫的以为谁愿意跟着你啊!
得知是圣上派他来跟着自己时,于奇正先是一愣,随即哈哈大笑起来。
别看这里有大几百人,可以一个和我同心同德的人都没有。还别说飞鹰铁甲和齐超群了,就小乙和丁武这两货,都一天到晚想着上阵杀敌。
其实我了,这么多人里面,居然一个怕死的同类都没有,实在是太孤独了!
现在好,有了王忠宝这货,也算是有了个“怕死伴”了。
一行人浩浩荡荡地朝着边关进发了。
走了大半天,于奇正就把齐超群叫了过来:“和大伙说,今儿个不走了,找个地方休息。”
“啊?”齐超群完全愣住了。
今天一大早连任何准备都没有,立即出发,大家都知道肯定是边关军情紧急,一刻都不能耽误,都做好了昼夜行军的思想准备。
可现在太阳还早着呢,按照常理至少还能赶一两个时辰的路,于奇正突然就通知停止行军,这操作实在是太迷了,齐超群一下子没反应过来。
于奇正是有苦难言啊。
和到军营之前舒舒服服坐在轿子不同,行军起来别说是轿子了,就连马车都没有。虽然之前也骑过马,但和这种骑在军马上行军完全就不是一个概念。这也就一天时间,于奇正小腿肚上的皮都磨破了,一动就火辣辣的疼。
能晚点到边关不也就能晚点遇到蛮族人吗,赶个屁的路?再说了,尉迟来说的时候也只说了要他们立即动身,又没规定什么时间到哪里,怕个啥啊?
尽管大惑不解,但齐超群还是没多问,只是拿出地图问了一个问题:在哪里安营扎寨?
290. 真乃菩萨心3
扎寨?扎个屁的寨?老子要住城里!
听到主帅的要求,齐超群答道:“如果于帅要住城里,咱们就急行军到距此还有百余里岐州。”
急尼玛的头!老子一步都不想走了。算了算了,扎寨就扎寨吧。
不过,这安营扎寨可是一门大学问。
对领兵打仗的将军来说,这是最基本的专业素养。从营房扎得好不好,就能侧面看出将官的指挥和调动能力。因此,部队在野外时,这件事都是主将亲自决定的。
齐超群也知道于奇正不懂这些,于是给他解释起来。什么高处、向阳、水源、配给、竖旗、钉木、立辕等等等等,没听几句于奇正就一个头两个大。
“我问你,这附近有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借宿的啊?”于奇正突然开口问道。
这一下子大几百人马,连小的城镇都容纳不下,不然刚才齐超群也不会提出赶到岐州去了。还借宿?
于奇正接着问道:“比如说什么大一点的庙宇道观之类?”
别说,距此不远还真有座拈花寺。
其实这一点齐超群不是没想过。只是由于兵者肃杀,于佛门慈悲不太相容,因此尽量避免入住寺庙。还有一点现实中不太方便的地方就是佛门忌荤腥,而部队饮食少不了肉类。
听完他的说法,于奇正叫了起来:“死脑筋!咱们在庙外做饭吃,进去睡觉不就行了?”
齐超群简直是无语。这说法给人感觉是,跑到人家庙门口杀猪宰羊吃完火锅,然后抹着油嘴跑人家庙里面说:今晚我睡你这儿哈。
不过转念想想好像也没什么毛病啊,当即通知部队前往拈花寺“借宿”。
按照于奇正的安排,一群兵哥在外面吃得饱饱的之后,进到寺庙里面的空地上搭了临时帐篷住下了。
而于奇正这些当官的自然就去住寺里的客房了。
得知来的是破虏将军,拈花寺主持迦叶方丈自然亲自来迎。
反正时间还早,就坐在一起闲聊起来。
“唉,还是你们当和尚好啊,不用和人打来打去的。”于奇正发自肺腑地叹息道:“我要是早当了和尚,何至于沦落到今天这种地步啊?”
迦叶方丈很想把手里敲木鱼的棒槌敲到他头上。
这还是人能说出来的话吗?
你一个三品大员,还是手握军权的将军,在我一个和尚面前这么嘚瑟,有意思吗?
于奇正睁着无辜的双眼问道:“怎么?你们为什么都要用这种眼神看着我?”
众人差点晕倒。
为什么这么看你难道你真的心里没有一点AC数吗?
如果王忠宝去后世混两天,保证发微博控诉这个“凡尔赛.于”,真的实在是太过分了!
“不是不是,你们误会我了。”凡尔赛.于也有所察觉,然后解释起来:“其实吧,我这人最老实了。从小到大,连架都没和人吵过。不是我说的话,这一天到晚打来打去的有意思吗?”
齐超群插嘴进来:“于帅,其实不是咱们想打,是蛮族人老是来挑衅咱们。”
于奇正说道:“那咱们也应该以德服人嘛。实在不行大家吵吵嘴也行嘛。为什么非要你死我活的呢?”
齐超群觉得很无语,不过也懒得和他辩。
倒是迦叶方丈,起身双手合十说道:“阿弥陀佛,善哉善哉,于将军真乃菩萨心肠也。”
291. 要和尚的渔4
迦叶方丈对这位破虏将军的观感一下子就好了起来。
对出家人来说,不管是什么情况,杀伐总是不好的。
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领兵打仗的将军哪个不是把人命看得很淡?更有甚者,可称得上视人命如草芥。
像于奇正这样具备慈悲心的将军,实在是太少了。
其实那位齐将军说的也对,战争的起因都是蛮族人来烧杀抢掠。面对侵略挺身而出,这是对护国护民的大慈悲;但真正到战争的时候尽量少行杀戮之事,对交战双方的士兵和平民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大慈悲。
迦叶方丈突然想到,看到于将军的时候,他似乎走路不太便利,于是就开口问了起来。
于奇正有些扭捏地说腿皮被磨破了。
迦叶方丈说道:“老衲略通医术,愿为将军试治之。”
看过于奇正磨伤的地方之后,迦叶方丈去拿了一团黑乎乎的不知道啥玩意的东西,涂抹在于奇正腿上。
说来也有点神奇,药膏抹上之后,只觉得一阵清凉,再也没什么疼痛之感。
次日清晨醒来,于奇正惊异地发现伤处红肿全部消退了,不由得心中大喜。
原本想着再多找老和尚要点药膏带着,但不知怎么的脑子里灵光一闪,要他的鱼不如要他的渔。
不管要多少带着,总有用完的时候。再说了,这老和尚医术这么高明,以后有个头疼脑热啥的,带在身边多放心啊。不行不行,一定要把老和尚给忽悠到手里。
可是,人家好好当人家的和尚,怎么才能说动呢?
片刻之后便想出了一个念头。
迦叶方丈原本以为部队会很早出发,但没想到的是居然一直没有动静。问过徒弟才知道,破虏将军一直非常虔诚地跪在大雄宝殿祷告。
毕竟人家那个身份,自己不去看看不好,于是就走了过去。
“菩萨,求您保佑我飞鹰铁甲上下无死无伤,班师回朝之时,必重塑金身。”于奇正不断念念有词。
迦叶方丈心里不由得又是一阵感动。
正常来说,出征前都是祈祷“大胜归来”之类,而破虏将军所求的,却是士兵们的安全。
见到迦叶方丈,于奇正低声说道:“方丈,我有个问题想请教您一下。”
迦叶方丈急忙合掌回礼:“将军请说。”
于奇正仰起头望向上方,眼中隐隐泛出了泪光:“方丈,实不相瞒,吾等此次出征,当是九死一生。现在在这殿外的兄弟,不知能有几人回还。”
迦叶方丈微微一叹,诵了一声佛号。
于奇正继续说道:“吾等身为军人,埋骨他乡也是应尽的本份。我想请问大师的是,咱们战死沙场时,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超度?”
迦叶方丈为难了起来。
这超度亡魂是需要做法事的,可那些军人死在战场上,哪有人去给他们做法事呢?
经过昨天的接触,迦叶方丈完全可以肯定,这位于将军所率领的,绝对不是那种暴虐的军队,而是真正的正义之师。
这些为国为民的军人死在异国他乡的战场上,英魂不得超度,确实是一件令人扼腕长叹的事情。
292. 来试探咱们1
再说了,于将军对拈花寺如此虔诚,立下重塑金身大愿,身为主持难道就不应该做点什么吗?
犹豫片刻之后,迦叶方丈说道:“将军,老衲愿从贵军共赴塞外,不让贵军有一缕英魂不得安息。”
于奇正大喜,急忙再三叩谢之后下令出发。
路上齐超群的脸色一直不太好看。
于奇正不会打仗这一点,他很清楚,也有了非常充足的心理准备。换一句话说,于奇正的军事能力等于零是预料中事。万万想不到的是,现在不是等于零的问题,而是完全是一个负数。
部队出征,最关键的是什么?士气!
任何一个军事长官,都会想尽所能地提高部队的士气。可是苍天啊,你看看咱们这老大都干了些啥?
先前一直把“要爱惜自己”挂在嘴边也就不说了,现在居然没事搞个和尚到队伍里面来?
这是要干啥?让这和尚呆在部队里面天天念“阿米豆腐”,然后告诫士兵们不要杀生?
你说说,要是被这和尚忽悠得去信了佛,就算只是很少量的人,对整支部队的影响都非常不好啊。
可是,毕竟于奇正是长官,而且自己背上还背着尉迟将军的钢鞭,总不至于自己第一个违抗他吧?
但是如果不管的话,部队这么下去可不是个事啊。不行不行,这事我必须管,我必须要对士兵们的生命负责。齐超群决定去和军官们通个气。
几个百夫长到了后,齐超群开门见山地说道:“有件事我得给大伙说一下,你们都要随时掌握各自士兵的想法,一定要保持旺盛的士气。有些事情要特别注意,比如今天来的那个和尚,如果要和兵卒们说什么信佛之类的,千万不要听啊。”
本来以为大家都会很认真的对待这件事,想不到的是所有的百夫长都是一副似笑非笑的样子。
不等齐超群开口,一个叫做常固的百夫长就笑着说道:“齐哥,是于帅让你来试探咱们的吧?”
试探?试什么探?齐超群觉得有点蒙。
“齐哥,你放心了。别说咱们这些人了,就是下面的兵,也都没这么笨的。”常固继续说道。
当兵的都是实在人,也都明白一件事:不要看一个人说了什么,要看他做了什么。
有很多人平时叫得比谁都响,真到战场上马上就怂了。还有些人平时不吭不哈的,但关键时刻就能硬顶上。
咱们看看于帅都做了些什么事?
首先是从没点错过将的圣上亲自点他的将。不过这一点大家猜不着,也不敢乱猜。如果圣上的深思远虑这么容易明白,也就不是第一军事大师了。
接着就是尉迟将军来军营。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尉迟将军没有交代任何战略战术方面的事情。
圣上和尉迟将军那都是什么人?打过的仗比咱们听过的还多。他们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答案就是,他们对破虏将军的能力是完全信任的,而且是完全放权的。
接下来就是,长阳公主来送行为什么再三强调要破虏将军“活着回来”?
把这一点想通了,后面的事情就都通了。
293. 常固讲道理2
再来看长阳公主的表现。
傻子都能看出,长阳公主对咱们于帅情深义重。
她得到心上人要出征的消息,一定会去想尽办法的打听这件事。
他们这次的作战方案应该是绝密的。飞鹰铁甲里除了于帅之外其他人都不知道,估计朝中大臣们知道具体作战方案的人也一定极少。
这件事别人打听不出来,只有她能问出一点点眉目。
你想啊,本来她就是圣上最宠爱的一个公主。加上圣上派的是她的“准驸马”出征,多少都要给她一点交代对不对?
如果真的就如外界所传的那样,他们就是去转一圈让驸马爷混点军功的话,长阳公主绝对不会那么紧张。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直接证据。
本朝军队出征,从来没有过太监随军的先例。这次宫里派出了王公公来随军,他又不会打仗,跟着来做什么?通过今天的观察也能得出结论。
王公公今天什么都没做,就是记录下于帅的一言一行。难道是来监视于帅的?用脚指头都能想出当然不是!
只有一个答案:将来万一于帅不幸以身殉国,其忠烈之行必然要在史书中大书特书!
种种迹象表明,别看于帅口上说的那些话似乎不是很刚,实际上他自己本人已经存了死志!
由此还可以推算出,于帅一定是在酝酿一个非常重大的军事行动!之所以再三告诫大家说要爱惜武器马匹和性命,是因为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而绝不是贪生怕死!
齐超群觉得有点头晕。难道于帅真的是这样的?可是我和他接触这么久了,他不应该是这种人啊?
常固继续说了起来。
把前面这些事搞明白后,就能知道于帅今天举动的意思了。
他在庙里和老和尚的对话情形,也被小乙丁武传了出来。
于帅说的是什么?“吾等此次出征,当是九死一生。身为军人,埋骨他乡也是应尽的本份。”
当时在里面的人很少,所以于帅才袒露出了真正的心迹啊!
真情流露之时,他所顾念的是“殿外的兄弟,不知能有几人回还”以及“战死沙场时弟兄们的魂魄能不能超度”!叫上那个和尚,也就是做这件事的。
下面的弟兄们都在说:“身为驸马把自个儿视死如归,而心心念念着的是弟兄们。活着他照顾咱们,死了他也照顾咱们,到哪去找这么好的统帅啊?咱们还不拼命的话,还是人吗?”
齐超群完全凌乱了。难道说,真的是我错了?
常固抱拳行礼道:“还望齐哥转告于帅,让他不用瞧不起咱们飞鹰铁甲。”
齐超群纳闷地说道:“此话怎讲?”
常固笑道:“齐哥您也就别揣着明白装糊涂了。听说咱们这次出征,于帅自己的部曲也会全部跟来,是吗?”
齐超群这才记了起来确有此事。于奇正在县城收的那帮部曲现在应该也在路上。只是那批人都是步兵,没那么快到而已。现在常固问起,齐超群也就点了点头。
可这事怎么会扯上于奇正瞧不起飞鹰铁甲呢?
常固说道:“咱们还听说,于帅部曲以死字为旗,可有此事?”
这事齐超群也知道,于是又点了点头。
294. 实在是惭愧3
常固语气中不乏忿忿之意:“那些乡下农民都能如此,我们飞鹰铁甲会比他们差吗?”
旁边一群军官纷纷点头,表示就是如此。
这时,另外一个叫王策的百夫长笑道:“老常啊,这一点我倒和你有不同看法。”
一众军官都望了过去。
王策说道:“所谓请将不如激将,于帅这是故意激咱们来着。不过要我说啊,激得好!现在我下面那帮崽子,一个个嗷嗷叫着要试试钢火呢。”
众军官纷纷笑了起来:“不错,激得好!”
齐超群眼睛都直了。
现在飞鹰铁甲不仅士气旺盛,而且都对这位新任主帅心服口服。
在此之前,他也只见过圣上能将带兵之道用到这种出神入化的地步。
难道说,于帅真的是带兵的天才?
不不不,我怎么能怀疑呢?种种证据表明,事实真就是这样。
惭愧啊!实在是惭愧啊!常固他们这些才和于帅接触一天的人,都能想明白的这些道理,我作为最早跟着于帅的人,居然还在怀疑于帅!
齐超群这副羞愧的神色落在常固他们眼里,更是证实了刚才那个“于帅派齐将军来试探咱们”的判断。
而“视死如归”的于帅本人,现在心里正在琢磨着一件事:这伙人一个个像是打了鸡血一样,去了边关肯定得出事。一定得想出个什么办法,给他们倒点冷水。
。。。。。。。。。。
卖蜜饯的关习已经乐得找不到北了,他非常庆幸自己做出了人生中最为正确的一次决定。
三天前,杨不羡经过认真的查验之后,同意了“关家蜜饯”在人视台做广告。
可是在谈到广告费用的时候,关习吓了一大跳。
一个月五十两纹银!
这可不是个小数目。而且关习来这边这么久,一直都是亏损转态,现在手里也就几十两银子的流动资金了。
如果做广告的话,就相当于手里完全没钱了。
关习想了想,与其这么慢慢的一直亏完,不如干脆赌一把。赌赢了生意就能做下去,赌输了直接卷铺盖回家得了。于是最后咬牙和杨不羡签了契约。
别说,钱虽然是收得贵了点,服务还是蛮周到的。
“广告部”专门为他设计了一段让人过目难忘的桥段不说,还让目前非常受欢迎的《还花格格》的两位主演来做这个广告。
“紫薇,原来你在这里啊。我正到处找你呢。”
“呀,小燕子!我好想你呢。”
“嗯……紫薇,我要结婚了。”
“真的?!哇,太好了太好了!咦,你给我这个是什么?”
“这个是我们结婚报喜的喜蜜饯,希望大家都开开心心甜甜蜜蜜。”
“啊?我尝尝我尝尝。呀,好甜啊!”
“对呀,这可是城东关家蜜饯的,颗颗都是精选好果子,传统制作工艺,当然甜了。”
“真好吃,寓意又好。我结婚的时候也要用城东关家蜜饯去报喜。”
“其实也不光是结婚,走亲访友什么的都可以做礼物。”
“平时做零食吃也很好吃,而且又不贵。”
“对呀对呀。不过,一定要认准关家蜜饯哦。”
……
不仅如此,杨不羡还专门让服装厂做了一些小袋子,里面装上三、四颗蜜饯,做广告时抛下去。
结果第二天令关习意想不到的情况就出现了。
295.蜜饯火爆了4
最早来的是三五成群的小姑娘。
《还花格格》最狂热的粉丝就是十三、四岁的少女,“小燕子”和“紫薇”的广告对她们来说,可谓杀伤力巨大。加上蜜饯这种零嘴也不是什么大件,价格也不贵,于是一大早就来买“偶像都爱吃”的蜜饯了。不过有一点很是让她们不满,那就是偶像手里的蜜饯是从一个精致的小布荷包里面取出来的,而这里卖的没有。
“粉丝客户”还没接待完,就又来了一批新的种类的客户——关习的蜜饯终于开始批发了。
小孩子有她们自己的世界。
尽管大人们对此不以为然,但对孩子来说,那是一个非常完整的世界。
而小孩子呢,都会是比他们大一点的孩子的“跟屁虫”。
第一批少女粉丝回去之后,立即掀起了一阵“蜜饯流行潮”。这股风潮从十三岁年龄段迅速扩展到了十岁并一直降低到六岁年龄段。
这些小一点的孩子虽然自己不能去,但他们会找家长哭啊。
家长被闹得受不了了,于是就到附近的杂货店去问。问的人一多,杂货店以及走街串巷的货郎们马上来关家蜜饯进货。
关习和他请的小伙计忙得根奔转不开,心里不由得更是感激“秦家广告部”了。
签订契约的时候,杨不羡就专门写了一条进去:除了保证质量之外,价格不得在短时间内大幅波动。
关习想了一下,干脆直接把所有产品明码标价,批发多少钱,零售多少钱。
其实这个问题之前就困扰过关习。
相对而言,这边的人比他老家那边的人喜欢讲价多了,关习对此很是不厌其烦。加上他是做批发生意的,对那些购买一点点还讲半天价的客户更是不耐烦。
所以之前是一个恶性循环。越是不会讲价就越卖不出去,越是卖不出去名气就越是打不开。
现在这么明码标价,不管谁来都是牌子上的价格,就省去了很多麻烦。而买的人一看大家都一样,也不担心买上当,也就无所谓了。
那些批发商一来之后,关家蜜饯的生意就一下子爆发了。
人都有从众心理,生意越好就越好。
看到这家生意这么好,走过路过的就都会进来看看。大家心里想的是:肯定是很划算的东西,不然能有这么多人吗?
批发商的购物行为,直接催发了最为恐怖的一个群体。
那就是在后世天下无敌的“中国大妈”。
这些中老年妇女看到这么多人买,而且还有很多人都是大袋大袋的背出去,立即就怒了:本大妈要是不买那不是亏了吗?
千万不要忽视大妈们购物时的智慧。
很快就有大妈发现了一个问题:这里讲不了价。
自己最擅长的“杀手锏”排不上用场,让大妈们很郁闷。但很快又有大妈发现了“规则漏洞”——批发价比零售价便宜很多。
大妈们立即众志成城自发团结在一起,咱几个人凑足批发的数量去买了然后分,不就可以买到批发价了吗?
“占到规则便宜”的大妈们立即有了极大的热情,不管认不认识都可以相互聊着“凑单”。
看到了这种方法之后,其他的人就发现如果自己再用零售价去买简直就是傻子。
也有人试图说服老板,你既然那个价格卖得起,就按那个价格少卖一点我嘛。
在这个问题上,关老板的态度很坚决:你们凑份子没问题,但低于批发量了一文钱价都不讲。
于是就有人干脆等着,有新人来凑成单了再去买。
这样一来,停留在蜜饯店的人就变得多了起来。
人越多呢,来的人就又越多了。
296. 一起去看看1
到了下午的时候,又来了另外一种客户。
有些家里近期娶媳嫁女,看到人视台的广告之后,一寻思这还真是个好的小礼物。
送喜帖的时候附送一点蜜饯,既能表达主人的心意,又不用花太多的钱。
最重要的是像广告中那样,“甜甜蜜蜜”的寓意多吉利啊。
办喜事的人一下订,数量可就不少了。
一直忙到晚上,打烊后关习一清点,今天一天竟然收到了一百四十两银子之多!这还没算只收了少量定金还没送货的办喜事的部分。
稍微冷静一点之后,关习就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今天来的大部分都问到了小布袋的事。既然客户有需求,那就一定要想办法满足,反正谁要小布袋谁加钱就行了。
于是急匆匆地去找服装厂,希望能定制一批小布袋。
可卢桂花她们自己都已经忙得冒烟,哪有空接他的单?
关习也想过找附近的一些妇女来帮着做一下,但转念一想这样不行。生意这么好,都是因为人视台的广告。如果做出来的和广告里的不一样,别人不一定买账。
荆州城能批量做出相同产品的,也只有秦家服装厂了。这事啊,还非得找她们不可。
于是开动脑筋,跑去找杨不羡希望能帮着走走关系,让服装厂帮他做一点先应急。
这事杨不羡还真帮他给做到了。
杨不羡跑到服装厂,说了一番要给他做这个订单的重大意义。
首先,关家蜜饯销售得好,对人视台是非常有利的;这相当于间接为人视台打了广告“看,在这里做广告的生意多好啊”。
其次,人视台的广告生意好,咱们广告部的生意就好;
第三,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在人视台面前表表功,维持好了和他们的关系;
第四,这也是为服装厂做了广告。在小布包里夹一张写有服装厂的小纸片,告诉大家服装厂可以接批量做衣服的订单。
被他这么舌绽莲花,卢桂花只能答应了。
可这么一来,服装厂再不招工的话,怎么都解决不了目前的难题。
卢桂花只能去找秦晓鸾。
到了办公室门口,就看到太子李经又到了秦晓鸾办公室,也就只好在外面等着。
原来,李经回去走到一半,就记起来自己过来是来问城砖的事,于是又返回秦晓鸾办公室了。
这事秦晓鸾也知道,最近黄铁柱他们已经来问了很多次城砖的事,秦晓鸾也派人去张家港那边问过。
段飞总是说正在解决正在解决,但一直产量都没上来。
本来秦晓鸾也准备去实地看看,但这几天实在是太忙了,一来二去事情就耽搁了。
现在李经来问起,当即表示自己立即动身去那边看看。
李经说道:“行吧,反正我手头也没什么事,和你一起去看看吧。”
秦晓鸾也只能点头同意。
两人当即一会也不耽搁,马上就动身出发。
卢桂花见到秦晓鸾这么忙,又是和太子在一起,也只能暂时先回去了。
半个时辰后。
李经拨开马车帘子,若有所思地望着车外。看了好一阵后,幽幽地叹了一口气:“也不知道奇正他们现在到哪里了。”
297.蛮王的难题2
被他这么一说,秦晓鸾心里一阵烦躁。唉,但愿去那边不会打仗吧。
似乎猜到了她的心思一样,李经又叹了一口气:“我明白父皇为什么这么急要飞鹰铁甲出征了。”
秦晓鸾忍不住问道:“为什么?”
李经解释了起来。
和以往相比,这次蛮族人出动几万大军不同寻常。
以前虽然一年四季都有来骚扰,但大规模的南下通常都是冬季,不会是现在这个时间。
朝中曾经有大臣专门分析过这方面的事情。
蛮族人为什么总是要侵略我们?
从古至今,我朝都是以农耕为主体。春种秋收,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换丰衣足食。
而蛮族人则不同,他们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也不是说他们懒惰,只是他们的地理环境根本就不适合耕种,所以只能依靠放牧来解决生活。
但生活在苦寒之地,一年也就那么几个月草长畜旺。其它时候连草都是枯的,所以畜牧也被局限在一定的量。更别说遇到极冷天气时,牛羊都会被冻死,那就连生活都会好处问题了。
所谓“饱暖思**,饥寒起盗心”,当面临饥饿威胁的时候,就会起坏心。
由于长年生活在马背上,具备速度的优势,当然也就更加便于掠夺。
每次来这边都能掠夺到丰厚的食物和其他物资,比自己养牛羊划算多了,于是就形成了这么一个情况。
夏秋季节蛮族人有丰富的水草,肥硕的牛羊,日子还过得去的情况下,抢掠的冲动就没那么强烈。到了冬天,尤其是他们年成不好的时候,就会疯狂的来抢掠。这是其一。
其二就是,蛮族人常年生活在苦寒之地,对于寒冷的耐受力远远高于我们汉人。
就算是咱们北方汉人,在寒冷天气下的行动也没有他们自如。
我们一直是防御状况,需要更多的人力。所以军中还有很多像于奇正这样的南方人,对寒冷天气的抵御就更加差一点了。
这段时间以来,李经就一直在思考蛮族人为什么这次要在夏初大举南下这个问题。
十几年前英国公大败蛮族人,老蛮王回去之后不久就因病去世。
和我朝的大一统不同的是,蛮族人的内部是由许多个不同的部族组成的。
我们这边叫的“蛮王”实际上应该是叫“大蛮王”。
每个部族都有自己的王,所以实际上有十个蛮王。其中实力最强、威信最高的就会被推举为“大蛮王”,其他部族都得听从大蛮王的号令。
老的大蛮王死后,蛮族内部为了争夺大蛮王之位,因此很是乱了那么一阵子。
在蛮族第一勇士赤撘儿等人的支持下,老蛮王的儿子息哈蝦瘌花了几年时间压下了作乱的部族,坐稳了大蛮王的位置。现在的蛮族又全部以大蛮王息哈蝦瘌马首是瞻。
把内部安定下来之后,息哈蝦瘌的目光就又把目光投向“肥羊南人”身上。
在他面前,也摆着一道难题。
中原王朝内部安定的时候,他们从来就没得到过太大的好处。但是不来抢掠一番,又心有不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