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玄幻魔法走进不科学TXT下载走进不科学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走进不科学全文阅读

作者:新手钓鱼人     走进不科学txt下载     走进不科学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八百三十章 会展结束

    李清照点了点头:“没错,同样出自皇城司的文献。”

    在说这番话的时候,李清照的语气中也带着一抹感慨。

    看过《走进不科学》的同学应该都知道。

    徐云当初在经历老苏副本的时候便已经发现过这两个设备的踪迹,并且从逻辑上也证明过它们的合理性:老苏当初鼓捣的浑仪转动装置以及“天衡"系统,那都是现代天文台转移钟和现代机械钟表的雏形,李约瑟当初亲自为苏做过评价:苏颂把时钟机械和观测用浑仪结合起来,在原理上已经取得完全成功。

    他比欧洲人罗伯特·胡克先行了6个世纪,比方和斐先行了7个世纪。

    "而摆轮游丝作为机械钟表核心中的核心,被老苏一同造出,这是完全经得起推敲的事情。

    但另一方面。

    徐云在副本中的经历仅有他自己可知,在没有实物证明的情况下你推测的再合理,想在公众层面上让社会认同却也是没读书计时:10秒可能的。

    否则的话任何发明以后都不需要实物,只要合乎逻辑就可以认为它存在了-一这岂不是分分钟就要乱套?结果徐云无论如何都没想到的是。

    这两项原本他以为永远都无法为老苏证明的古代科学成果,居然随着《永乐大典》的出现而一同问世了。

    翁同等人不但在皇城司的文献中找到了相关记载,甚至还发现了自吸泵的完整设计图纸一一那是徐云头一次感觉古代特务机构这玩意儿居然还有存在的意义..可以预见的是。

    随着今天这场展会热度的扩散,老苏的知名度也会逐渐增加,至能够让他离他本该享有的历史高度更近一些。

    当然了。

    同样可以预见的是期间必然会有各种持反对态度的观点出现,认为这是兔子们在造假的yy,不过这些虫注定将会淹没在人民群众的口诛笔伐里。

    如果有些虫暂时依旧没死,那只能是因为咱们的航母还不够多。

    一个小时后。

    参观完北13厅以及后续北14厅的王通等人来到了展馆出口,他们的观展之旅即将在这里画上一个句号。

    “居士,朱先生。

    "张莹有些感伤的看了眼朱祁镇与李清照,恋恋不舍的说道:“咱们今后还会再见吗?”

    尽管明知面前的两位都是虚拟的数字人,但在强大算力的支持下,王通张莹在整个过程中几乎都是把他们当做了真人看待。

    这一个多小时里几人的友谊不算深厚,但绝对难以轻易释怀--毕竟这可是相隔千年的对话...听到张莹这番话,李清照与朱祁镇对视了一眼,笑着点了点头:“当然有机会了,我们的相关数据会完全保留在服务器的后台,这次的展览也绝非偶尔为之。

    "“在今后的时间里,国博方面还会继续举行类似的活动,到时候别说苏颂府邸了,你们甚至可能参观北宋汴京,去游览盛唐河山,甚至有可能亲临狼居胥。

    "“单纯从''生命''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们可能活的要比你们更加长久一点呢”李清照的解释可不是敷衍,国博方面确实有计划进一步发展数字展览,毕竟这种模式比起常规观展可是要有意思的多了。

    实际上如果不是时间有限,国博这次确实有可能复原出完整的汴京。

    譬如有件的话国博可以事先准备好虚拟现实技术配套的活动地面,就是类似跑步机那样随着你人走动可以360度抽拉的设备,这玩意儿比起mr技术甚至还要更加现实一些一一如今很多自然灾害体验馆就已经在用它了。

    虽然除了场地之外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但至少从技术难度上看并不算什么大问题,或者说有对应的可行性。

    至于再见到李清照和朱祁镇...这可就太简单了。

    国博用大成本搞出这么些数字人可不是只准备用这么一次的,每个数字人背后都有对应的ai模型和算力支撑,只要保留这些数据,这些数字人就与真人无异。

    如果王通张莹愿意支付一定相对昂贵的代价,他们甚至能加上李清照和朱祁镇的微信好友,直接进行语言乃至视频聊天,而且对话内容绝不会是人工智障那样的质量一一这类数字人服务现在其实就有机构提供订阅,只不过水准差距极大。

    像某些套壳的电子公司只要你花一两百块钱就能搞出劳什子ai女友,但言行极其愚蠢,目前想要比较靠谱的服务每个月大概要两到三千块钱..唔,扯远了扯远了…..总而言之。

    今天分别之后,再见并非难事。

    也许再过一些年科技更加发达了,游客不需要戴着头显都能裸眼进行参观呢。

    想通了这些,王通与张莹二人的表情顿时舒缓了一大截。

    他们还真担心李清照会冒出一句自此一别就是永诀呢..“王先生,张女士。

    "一旁的朱祁镇看了眼这对小情侣,接话说道:“咱们的时间也差不多了,不如就此别过吧。

    “出了门后你们只要按下最开始的启动键,就可以关闭头显将它摘下来了。

    "王通张莹二人沉默片刻,齐齐点了点头。

    随后他们径直走出了门外,王通与张莹在语音中沟通了一句,齐齐朝朱祁镇和李清照做了个拱手的礼节。

    朱祁镇与李清照亦是笑吟吟的回了个礼。

    接着王通深吸一口气,按下了头显的开关。

    就在王通按下开关的瞬间,他的视野里忽然警见苏府大门旁出现了一位老者。

    此人须发皆白,脸型方正威严,身穿华服,年龄大约七八十上下。

    尽管没有任何证据,王通的脑海中却骤然冒出了一个名字:苏颂。

    不过王通却来不及与老者打招呼,下一秒,他面前的朱祁镇、李清照以及苏府院落便瞬间消失不见。

    取而代之的,则是北14厅的出口通道,以及等候在出口做引导的工作人员。

    “.”取下头盔般的头显之后,王通与张莹对视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些许怅然。

    王通前前后后参加过不少的展会,但这次的国博展览,绝对是他此生中最难忘的一次展会经历。

    过了一会儿王通正准备喊上张莹离开展厅,结果眼角的余光又警到了什么,嘴里发出了一道轻。

    只见距离他们身边不远处,一位穿着白衣的年轻男子,此时同样在做着拱手的姿势。

    这位年轻人王通谈不上熟悉,但也并不陌生:之前平乐堂中站在李清照身边的人就是他,在一个多小时的游览里几人也做过简单的交流。

    此时摘下头显后王通发现,对方穿的居然是科大的纪念衫一一受徐云的影响,他对科大的好感度还是挺高的。

    同时令王通有些奇怪的是。

    年轻男子此时拱手的朝向并非朱祁镇和李清照的所在方位,反倒有点像...苏颂出现的位置。

    于是王通停下了脚步,等到年轻人摘下头显后带着张莹走到了对方面前:“小兄弟,之前戴着头显没注意,原来你也是科大的?”

    年轻人似乎对头显设备的操作有点不习惯,鼓捣了一会儿才将它顺利交到了工作人员的手里,闻言点了点头:“嗯,科大的。

    "王通打量了他一眼:“徐云认识不?就是那个啾啾啾。

    "能在第一批入场的科大学生,王通估摸着和徐云应该也有点关系。

    年轻人再次点了点头:“认识,他是我一个专业的...学弟。

    "“哦?”

    王通顿时来了兴致,主动伸出手说道:“那可巧了,我和徐云也认识来着,自我介绍一下,我叫王通,这是我女朋友张莹。

    "年轻人沉默了一会儿,同样伸出了手:“苏颂,苏颂的苏,苏颂的颂。

    "21

第八百三十一章 答辩之前

    苏颂?

    听到年轻人嘴里冒出的这个名字。

    王通整个人顿时一怔,看着面前这位年轻人的目光也变得有些微妙了起来。

    在过去的这一个小时里他可没少听到这名字,连带着对于苏颂也有了些许崇敬。

    结果没想到观展过程中,自己的身边就跟着一位同名同姓的苏颂?

    随后王通又仔细的打量了一番这个小伙子,眼中的微妙之色逐渐被一抹惊疑取代。

    也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的错觉,他忽然感觉

    这个叫做苏颂的小年轻,似乎与最后出现的老者有几分相似???

    尤其是二人的脸型,都是那种不算特别英俊但却很有威严感的国字脸,剑眉粗浓,浑身上下透着一股说不出道不明的书卷气息。

    这也太巧了吧?

    随后王通犹豫片刻,不确定的对苏颂问道:

    “小苏是吧.你这名字可有点特殊哦,和易安居士介绍的那位子容先生一模一样.”

    名叫苏颂的年轻人微微垂下眼睑,没让王通察觉自己眸光中的复杂,语气平静的说道:

    “嗯,是和那位苏颂一样——按照族谱溯源,我这支的源头便是子容先生。”

    王通再次愣了几秒钟,不过很快,脸上的表情便彻底化作了释然。

    原来是苏颂的后代啊

    难怪他们的长相隐隐有点相似,合着是基因潜在的影响——考虑到这位小苏和徐云的关系,展馆中苏颂的人物形象说不定都是参照小苏来进行的还原呢。

    至于重名这种事情就更不算什么了,苏颂这名字虽然不像王伟李华那样烂大街,但也不是啥稀罕词儿,至少比什么苏鬙、苏螡、苏州梅友机场常见多了

    甚至不提别人,哪怕是王通这个名字在古代也有对应的名人呢,还是个险些封圣的儒家大人物——这可是王阳明的评语。

    想通了这些,王通的心绪也逐渐恢复了正常。

    随后他看了眼身后展厅的大门,熟稔的一拍苏颂肩膀,笑着说道:

    “小苏,咱们能这样认识也算是有缘分,不如加个吧。”

    “我这人没啥大本事,不过京城这边有啥大佬讲座之类的活动我多少能拿到几张票,以后要是有机会可以一起溜达溜达。”

    老苏不对,应该说小苏在进场的时候便见到过王通与徐云在聊天,知道王通并不是在托大,便当即点了点头,掏出了手机。

    滴答——

    看着新出现在手机上的聊天框,心情大好的王通又是一搂小苏:

    “小苏,现在也差不多该吃午饭了,走,哥们儿请你吃个好东西!”

    王通的态度很坚决,小苏客套了几下发现推辞不过,便也只好点了点头:

    “那就麻烦王哥了对了,您准备吃些什么?”

    小苏最后这句话可不是出于吃货角度问出来的,而是有些担心王通手笔太大破费钱包。

    “放心吧,不是啥轮胎餐厅。”

    王通一眼看出了小苏的顾虑,很是豪爽的哈哈一笑,朝某个方位一比划大拇指:

    “那家店就在隔壁,正宗的驴肉火锅!”

    “听易安居士说子容先生离京前的那顿饭便是驴肉火烧,虽然北宋的京城和现在的燕京不是一个地方,但性质都是国家首都嘛。”

    “子容先生离京前的那顿饭我请不了,如今你这位小子容先生头一次从庐州到京城,请你吃顿驴肉火锅还是没啥压力的。”

    说罢。

    王通揽着小苏肩膀的右手加大了些许力度:

    “好了,别墨迹了,走吧!”

    看着有说有笑离开的二人,被王通留在原地的张莹瞬间一脸问号:

    “?????”

    不是,你女朋友不要辣?

    就在王通带着小苏离开国博的同一时间。

    让二人产生交集的那头驴.错了,那头徐云,此时正聚精会神的站在一块落地镜面前,仔细校正着自己的着装。

    徐云的身边则站着两位男子,其中一人是华盾生科的coo顾群青,也算是徐云在商业上的老搭档了。

    而另一名男子则剃着个小平头,鼻梁上架着一副金丝眼镜,身材不算健硕,头顶的虚空中隐隐有一个2-13的亚索六级狗牌在反复闪烁,赫然便是徐云有段时间没见的陆朝阳。

    过了一会儿。

    陆朝阳看了眼衬衫+藏青色西裤的徐云,摸着下巴道:

    “嗯,不错,很有精神,但总觉得好像缺了点什么.”

    顾群青见状也跟着扫了遍徐云的着装,接着右手握拳轻轻在左手手掌上一锤:

    “手表,还差个手表!”

    陆朝阳微微一怔,旋即也反应了过来:

    “对对对,手表,我就说总感觉差个啥部件”

    随后顾群青径直从手腕上脱下了自己的手表,递到徐云面前:

    “小徐,我的表你先戴着,宇联熊猫盘,两万出头的价格,没那么张扬,配你的身份正好。”

    说来也巧。

    今天除了国博展会之外,也是徐云硕士答辩的日子,两件事儿恰好撞在一起了。

    于是徐云只能贼拉苦逼的先在国博场馆处理好相关事项,然后将现场工作交给公司的mr负责人卢潇,自己哼哧哼哧地赶到了高能所。

    结果刚一进所,他便被顾群青和陆朝阳拉到了这间屋子里,半强迫的让他换起了衣服

    看着顾群青递到面前的手表,徐云嘴角抽动了几下:

    “aaron,有必要搞这阵势嘛,又是西裤又是手表的.”

    然而徐云话没说完,便被顾群青和陆朝阳齐齐打断了:

    “当然有必要了!”

    只见顾群青用居委会大妈的同款目光狠狠地剐了徐云一眼,恨铁不成钢地说道:

    “这他喵是你的毕业答辩啊,评委会还是神仙阵容,捯饬好点儿是最基本的要求!”

    “俗话说花花轿子人人抬,那几位大佬虽然早就超过了装门脸的层次,但你作为后辈该表示的姿态总是要表示出来的。”

    “况且我们又不是叫你穿kion或者zilli这种奢侈品牌,你这身行头除了手表外也就五六千块钱,这有啥不能接受的?”

    “我跟你讲,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学术圈,你如果不重视门脸,今后是会吃大亏的。”

    说到最后,顾群青的语气已经变得相当严肃了起来。

    作为一名在欧美药企工作过的顶尖打工人,顾群青在专业知识上或许差徐云十条街,但在涉及到学术圈潜规则的时候,他的见识阅历可要比徐云丰富太多太多了。

    他很清楚,即便你现在是杨振宁、温伯格那种级别的大佬,在出席一些重要场合的时候也必须要准备好合适的行头,否则很容易得罪人。

    这可不是夸张,2004年盖尔曼在出席马普所举行的mpi会议时穿了拖鞋,硬生生被口诛笔伐到了被迫道歉,甚至马普所还将盖尔曼拉了两年的黑名单。

    要知道,那时候的盖尔曼早已功成名就,妥妥当世前十级别的大佬,结果愣是被欧洲学术圈暗戳戳抵制了两年。

    如今有种言论认为只有华夏人重视这种***,实际上国外比咱们看重的多了

    你可以在欧美的演出上见到不穿衣服的艺人,可以在小金人颁奖现场见到lgbh,甚至你还能在海对面的国会上见到老头窜稀,但唯独在诺奖现场见不到那些奇行种。

    看着表情无比严肃的顾群青,徐云沉默了一会儿,最后接过了顾群青的手表:

    “我明白了,多谢,aaron。“

    上辈子徐云只是个普通的小镇做题家,虽然在科研圈里吃饭,但还真没看过山顶处的风景。

    因此在阅历以及行业潜规则这块他确实存在短板,毕竟与两弹一星副本中所有人一心为公不一样,如今即便是华夏的科研圈,也依旧存在很多沟沟壑壑。

    随后徐云将顾群青的手表戴在了手上,右手摸了摸额头:

    “aaron,师兄,现在我怎么样了?”

    顾群青和陆朝阳同时退后了几步扫了遍徐云,方才满意的点了点头:

    “很好,有点那味儿了。”

    “没问题,很棒。”

    徐云顿时表情一松。

    接着他又仔细检查了一遍自己的u盘,确认无误后安静在屋内等起了时间。

    过了大概十分钟。

    咚咚咚——

    有人在外头敲了敲门:

    “徐博士。”

    徐云当即从座位上站了起来,走到把手边将房门一开。

    只见屋外此时正站着一位戴着眼镜的圆脸女孩,年龄大概也是二十来岁,很是文静地将一个记事本抱在怀里:

    “徐博士,我是周光召院士的助理翟小楠,您的答辩时间就快到了,请问您准备好了吗?”

    徐云面色平静的朝她扬了扬手中的公文包:

    “准备好了。”

    翟小楠做了个请的动作:

    “那咱们过去吧?”

    徐云点了点头,又转身看了眼陆朝阳和顾群青。

    顾群青朝徐云竖了根大拇指,陆朝阳则做了个魏大勋上春山时的同款握拳动作:

    “加油!”

    徐云同样挥了挥拳头。

    随后在翟小楠的带领下二人离开了休息室,在同楼层内走了一会儿,最后停在了一处会议厅外。

    这里便是徐云此番答辩的

    主战场。

    39314546。。

    ...

    免费阅读

第八百三十二章 载入史册的答辩(上)

    “徐博士。”

    来到会议厅外后,翟小楠便停下了脚步:

    “这间屋子就是您硕士答辩的地点,几位评审都在屋内,我就不陪您进去了。”

    说罢。

    翟小楠还有些好奇的看了徐云一眼。

    在过去这段时间里,徐云可是高能所或者说科院圈内的一位知名人物,大家没少在茶余饭后聊到过他。

    首先是徐云的学位研修情况。

    高能所里虽然不缺各类双学位乃至更多学位的怪物,但一般情况下,多学位的研修方向通常都是关联性比较大的专业。

    比如经济和计量,核物理与数学等

    但徐云的研修专业却是凝聚态物理和生命科学,二者虽然同属理科,但彼此之间却存在着很明显的专业壁垒。

    这种情况下想要顺利毕业,没点儿本事那绝对是不行的。

    而且大多数人拿到双学位的方式往往都是拿到前一个毕业证后再去读下一个,要不就是稍微取巧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因为由于学籍档案的缘故,国内对于同时攻读两个研究生学位的限制非常高,比本科辅修双学位超出了不知道多少倍。

    想要突破这种限制,首先学校的排名要相当靠前,其次则是申请人的成绩水准要极强,用的术语来说就是凤毛麟角般的存在。

    同时除了学历之外,徐云之前的社死发布会、商业上的成就以及暗物质发布会也都颇具戏剧性。

    在科院里工作的也是人,大家对于徐云有所讨论实属正常。

    不过徐云却没注意到翟小楠好奇的眼神,此时此刻,他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到了面前的这间会议室上。

    不知不觉间,徐云的左手已经握成了拳。

    这一天终于来了

    由于种种原因使然,徐云目前在明面上的物理成就要远低于他的实际贡献。

    譬如他鼓捣出来的重力梯度仪扑如今是国家绝密,属于可以影响到国际局势的大杀招,短时间内肯定无法对外公布。

    孤点粒子的功劳呢,则被徐云推到了潘院士和赵政国身上——这事儿也是徐云主动做的。

    毕竟有光环在身,孤点粒子这类发现注定不会是孤例,徐云今后有大把的机会去重复获得诺奖。

    但对于潘院士与赵政国院士而言,这可能是他们此生仅有的机会了。

    潘院士与赵政国帮过徐云不少忙,两辈子的情分在这儿,况且如果没有他们出手,徐云也完全不会关注到孤点粒子具备暗物质效应的特性。

    因此截止到目前。

    徐云在物理上的明面成就,仅限于暗物质发布会上与周绍平、杨老联手计算出的成果而已。

    反倒是在生物与数学方面,徐云的名气还要大点儿——第五代吡虫啉上过了《nucleicacidre》,而梅森素数的推导更是解决了数学界的一大争议。

    不过今天过后,很多事情恐怕就不一样了。

    徐云将会真正登上人类的科学史舞台——以一位物理学家的身份。

    过了大概十几秒。

    徐云用力深吸了一口气,对翟小楠道:

    “翟助理,那我就先进去了,有空的请您吃饭。”

    翟小楠笑着点了点头:

    “加油。”

    随后徐云径直走到了会议室门边,毫不迟疑的转动了门把手。

    这间会议室是高能所去年刚翻新的房间,大门开启时没有发出任何声响,徐云只感觉握把丝滑的向前一推,眼前便看清了屋内的全貌:

    这是一间面积大概有一百五十平米左右的多功能会议室,内部采用了幅度不是很高的阶梯布局,最前方是一张白色的金属桌面,整体简洁而又干练。

    此时此刻。

    会议室内赫然坐着六名男子,其中一人坐在相对靠右的区域,剩下五人都在第一排居中而坐。

    右侧的那位男子便是徐云的导师,潘建伟潘帅,剩下的五人徐云也不陌生。

    五人中最左边的是位头发浓密的斜刘海中年人,外表看上去也就五十出头,浑身上下带着一股儒雅的气质。

    如果在路上见到对方,很多人或许还会以为他从事的是文艺行业。

    徐云虽然与对方素未谋面,但却早已神交已久,一眼便认出了此人的身份:

    不久前刚获得巴克利奖的薛其坤院士,如今最有可能获得诺奖的华夏本土物理学家之一。

    薛其坤身边坐着一位圆脸男子,面容宽厚,两鬓斑白。

    徐云在现实中与这位老者同样是第一次见面,但在不久前的两弹一星副本中却没少与对方打交道——这位小老头儿便是如今为数不多依旧在世的两弹一星功勋,华夏科学院院士周光召。

    而除了薛其坤、周光召之外,现场的其他三人也是徐云的老熟人了:

    坐在中间的是杨振宁,杨振宁身侧则是王希季王老以及周绍平周老。

    或许是坐的有些久的缘故,杨老、王老以及周光召三位近百或者已经破百的长者脸上都带着些许疲态,徐云进屋的时候都在闭目养神,还是在周围人提醒后才睁开了眼睛。

    徐云见状连忙快步走到台前,先朝杨老等人鞠了个躬:

    “前辈们好。”

    徐云这句话用的是【前辈】而非【评审】,很明显这是出于私人角度的感激,而非公式化的答辩问候。

    要知道。

    这几位大佬要么已经退居二线颐养天年,要么则是每天都有大量事务或者会议要参加的大忙人。

    他们能够聚集在这里参加个小硕士的毕业答辩,换做任何人内心都不会平静得下来。

    看着表情坦诚的徐云,台下的几位大佬脸色也浮现出了些许柔和,纷纷朝徐云点了点头算是打过了招呼。

    接着杨老轻咳一声,转头对潘院士说道:

    “潘院士,既然答辩人已经到场,咱们就开始答辩吧。”

    杨老没有直呼小潘或者小徐,毕竟这种场合也还是要避下嫌的。

    潘院士显然也明白这点,闻言平静的道了声是,走到教室后方,开启了一套摄像设备。

    作为徐云的导师,潘院士并没有进入评审委员会的资格,更没有替学生回答问题的义务,不过在答辩前后倒是可以向答辩委员介绍学生情况——当然了,这也不是硬性规定。

    譬如疫情期间很多高校进行线上答辩,就会要求导师在答辩开始后退出会议,全程交给主持人和评审委员处理。

    在开启摄像设备后,潘院士也走到了台前,拿着个小型麦克风说道:

    “各位评审委员上午好,这里是华夏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近代物理系的硕士答辩现场,我是答辩人徐云的指导老师潘建伟。”

    “答辩人徐云在校期间学习态度勤勉,成绩出众,作风正派,在拥有赤子之身的同时也有一颗赤子之心。”

    “经院系内部考核,并以《华夏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第十七条、十八条以及二十条为法理依据,现准许徐云进行结业答辩。”

    “如答辩通过,将授予答辩人硕士学位,并准许其开展下阶段研修”

    “本次答辩由徐云本人进行内容陈述,答辩时间建议不超过三小时,答辩过程将全程进行影像及文字纪要,影像将在结束后上传至教育部及中科大档案处,文字内容备份于《走进不科学》第832章.”

    潘院士洋洋洒洒的介绍了一遍答辩规则,徐云全程在一旁当起了乖巧.jpg的表情包。

    五分钟后。

    潘院士内容介绍完毕,语气顿了顿,对徐云说道:

    “答辩人,请将你的毕业论文交给答辩委员会吧。”

    参加过答辩的同学应该都知道。

    在正式答辩之前,答辩人的论文通常都会先经过几轮审查。

    比如说校审、外审以及盲审。

    其中校审一般在校内进行,通常由所属学院的老师进行审核,有相应要求,只要你在老师上厕所的时候炸粪坑基本都能过。

    外审和盲审则是由第三方单位进行,其中外审通常有导师跟进,也就是把你的论文发到外校的导师手里评议。

    盲审则要严格很多,这是由教育部主持的审核,伱不知道你的论文会送到谁的手里,审稿人也不知道自己审核的是谁的论文。

    换而言之。

    大多数情况下,答辩论文的内容在答辩之前就已经公开了,评审们知不知道内容完全取决于他们想不想先了解。

    但徐云这次却不一样。

    除了潘院士和陆朝阳之外,没有任何人事先了解徐云的论文内容。

    这其实有点不符合常规情况,别的不说,外审这个步骤就是一个99%硕士答辩要走的环节了。

    但没办法,谁让徐云在科院那儿的地位不一般呢

    随后在潘院士的指示下。

    徐云将打事先准备好的论文交到了潘院士手里,由潘院士发到评审手中,徐云本人则去讲台上调试起了u盘。

    看着潘院士递来的论文,薛其坤院士先是用手指感触了一番厚度,微微点了点头。

    硕士学位论文的规范要求是3万字起步,也就是三十页左右,实操上大概是60-90页。

    博士论文则通常在150-200页之间,如果图表多的话扩到300也正常——大多数情况下文科的页数会比理科多。

    顺带一提。

    学术圈最长的博士论文出自历史学家约阿希姆·舒马赫之手,他在康斯坦茨大学答辩的时候拿出了一篇2654页的论文

    徐云这次准备的论文大概有600页左右,姑且不论内容质量,至少态度上还是做的比较端正的。

    薛其坤很清楚科院领导对徐云的期待,倘若徐云只拿出一叠60页的论文,那么薛其坤绝对立马就会将徐云拉入黑名单——理科论文页数反馈的其实是课题难度,能用60页解答的课题能有啥质量?

    随后薛其坤扶了扶眼镜,看起了论文标题。

    “《有关高温超导现象机理的探讨》.”

    “嘎??!!”

    注:

    之前有同学猜到了常温超导,为啥不多拓展一下思路想到高温超导呢,太可惜了呀

    今天已经顺利落地深圳,明天去南科大,应该有机会线下见一见薛其坤院士

第八百三十三章 载入史册的答辩(下)

    .”

    会议室内。

    看着面前的论文标题,薛其坤院士下意识做出了一个有些滑稽的举动:

    只见他缓缓摘下眼镜,用指关节用力揉搓了两下眼睛,方才重新瞪大双眼望向了论文。

    然后

    嗯,那行字依旧没有任何变化:

    《有关高温超导现象机理的探讨》。

    见此情形。

    砰砰砰——

    薛其坤院士那颗获得巴克利奖时都没怎么波动的大心脏,瞬间剧烈的跳动了起来。

    在如今这个时代,超导概念对于很多人而言并不陌生。

    物理上,超导是材料在低于一定温度时电阻变为0的现象,转变后的材料称为超导体。

    上过高中的同学应该都知道。

    在一个电路中,导线里的电荷在电压驱动下会像跑步运动员一样运动,从而形成电流,但经过导体的电阻会阻碍它们的运动。

    如果电路由超导体组成,电荷就能在电路中自由自在地奔跑,电流会一直流动下去。

    在一个超导铅制成的环路中,可以连续几个月都观测不到电流有减弱的迹象。

    超导现象最早由昂内斯在1911年发现,他用液氦冷却汞,发现汞在-268.98°c时电阻变为零,从而推开了超导世界的大门。

    从商业和科技角度上来说。

    超导材料一旦能应用化,那么人类的科技将会迎来一轮全新的飞跃。

    比如说输电领域,比如说家电设备,又比如说交通出行——那时候所有移动物体的轮都可以去掉了。

    那时候一级方程式赛车锦标赛会被《星球大战》里的低空悬浮飞车比赛顶替,你能能开着悬浮车和悬浮船,到达这个世界上每一句角落

    不过可惜的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直到目前为止,超导体的实际应用还主要集中在粒子加速器、磁悬浮、超导量子干涉仪等特定情境中。

    在电力工程方面,尤其是被寄予厚望的超导线长距离输电,大范围应用仍然遥遥无期。

    而什么限制了超导体的大范围应用呢?

    根本原因只有一个:

    温度。

    材料转变为超导体的温度被称为超导临界温度(t),低于这个t,超导体才能保持自身的超导性质。

    然而,绝大多数材料的t都非常低,基本都在-220c以下,需要借助液氮或液氦等维持低温环境。

    想象一下。

    你辛辛苦苦建造了一条几百公里的超导输电线,还需要全程浸泡在液氮中冷却,成本得多么夸张

    所以为了让超导体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必须要找到t更高、最好是室温条件下(大约25c左右)也能保持超导性质的材料。

    从发现超导现象开始,物理学家对高t超导体的寻找从未停止,但一直举步维艰。

    在发现超导最开始的70多年内,t的上限连突破-240c都很困难。

    还好后来物理学家陆续发现t超过-173c的超导体,目前超导体最高临界温度的记录保持者是150万个大气压下的硫化氢,t大约是-73c,离理想的室温还是有一定距离,如此高压的条件也意味着难以实际应用。

    与此同时。

    基于以上这些概念,超导材料又引申出了两个小支路:

    室温超导以及高温超导。

    一般情况下。

    我们把临界温度高于40k的超导体称为高温超导体,而把临界温度高于300k左右的超导体称为室温超导。

    也就是说在超导界,“室温”其实是要比“高温”高得多的。

    更特殊的是

    直到如今这个时期,物理学界对于高温超导的完整机理依旧没有定论。

    这是一个凝聚态物理领域中的黑洞,如今凝聚态物理公认推不动的问题只有两个:

    一个是强关联体系,另一个就是高温超导的完整机理。(注:也有些观点把两者看做一个问题,这就和车厘子和美早樱桃是不是一个物种一样具体取决于你怎么看)

    除此以外,即便是薛其坤院士专精的分数量子霍尔效应都只能算是经典问题,而非绝路。

    诚然。

    由于这个机理无限接近理论层次的缘故,想要单独靠着它获得诺奖其实没多少可能,但对于物理界的从业者来说,解开这个机理带来的意义丝毫不亚于获得诺奖。

    如今国内和国际上从事机理推导的团队有很多,就连薛其坤院士名下都有两个课题组在推这个课题,项目组的领头人一个是长江,另一个是杰青。

    结果没想到的是。

    薛其坤院士居然在徐云的硕士答辩现场,见到了这么个惊天动地的标题?

    是徐云在刻意擦边,最后玩上一手模棱两可的文字游戏?

    还是说.他真的摘下了这颗凝聚态物理的明珠?

    “周老,周老!”

    就在薛其坤院士震撼莫名之际,周光召院士位置的桌面上,一台通讯设备中忽然传来了一阵有些急促的声音:

    “周老,您的心跳刚刚破百了!杨老和王老的数据也很高!”

    “是不是出什么状况了?需不需要保健小组进场?”

    早先提及过。

    此时屋内的七人(包括徐云)里有三位年龄都接近或者已经破百,三者中最‘年轻’的周光召都95岁了。

    因此为了保证几位国宝的安全,科院事先便筹建了一个医疗小组,在场外通过几位大佬佩戴在身上的设备进行实时监控。

    就在刚刚,负责保健事项的医生忽然发现了一个异常:

    几位大佬的心率同时开始升高,其中周光召院士的数值甚至从每分钟57窜到了峰值102,吓得保健小组医生们的心率也跟着飙向了180+

    “我没事。”

    就在医疗小组负责人琢磨着要不要拎起医疗箱冲进屋内的时候,周光召对着通讯设备开口了:

    “只是看到了一些比较意外的内容罢了,不用进来。”

    “杨老和希季也都没问题,我们的意识都很清醒,真要是身体不舒服我会通知伱们的。”

    通讯设备对面的人沉默了一会儿,最终无奈的叹了口气:

    “.收到。”

    作为专门为这些科研圈老前辈提供医疗保健的专家,医疗小组的成员们自然也知道这些小老头儿的脾气。

    别看他们平时乐乐呵呵的,一遇到学术上的事儿就会变得特犟,怎么劝都劝不动。

    反倒是那些政治圈内退下来的老干部会更加配合医疗团队,这大抵就是头部文科生和理科生的区别吧

    挂断通讯设备后。

    周光召院士整个人身子微微靠后,双手将徐云的论文拿到了面前又看了几眼,抬头望向了徐云:

    “徐云同学,你这个标题是认真的?”

    看着周光召略带审视的目光,徐云的心中忽然冒出了一股有些复杂的情绪。

    副本中徐云和周光召不说是割头换命的交情吧,至少可以说是朝夕共处的革命战友,合力完成过不少艰巨的任务,但现实中的周老爷子却与自己素未谋面,直白点说语气甚至带着些许质疑。

    副本中的战友,现实中的陌生人。

    所谓错位时空,大抵就是这么种感觉吧

    不过这缕情绪在徐云心中只是稍纵即逝,很快他便调整好了状态:

    “周院士您好,很荣幸您能参加我的毕业答辩,关于您的一些想法我也大致可以理解——毕竟这个标题涉及到的层次或许比较高,不像是一位硕士能够接触到的范畴。”

    “但另一方面,从我个人角度而言,这次硕士答辩也是一个不容有失的重要人生节点,我没有任何理由去毁掉这次答辩。”

    “因此说句可能有点托大的话,对于这篇论文的内容质量.我还是比较有信心的。”

    徐云说话时整个人的姿态放的很低,但表情上并没有太过拘束,语气委婉但态度坚决的回答了周光召的问题。

    毕竟正如他所说。

    他所写的这篇论文可不是整活标题党,更不是模棱两可的擦两下边,而是明确的阐述了高温超导的完整机理。

    周光召闻言沉默了一会儿,转头与薛其坤对视了一眼,对徐云说道:

    “既然如此.徐云同学,你可以开始答辩了。”

    徐云见状点了点头,从讲台侧面走到了讲台中央,目光飞快的一扫现场,开口道:

    “各位评审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答辩人徐云,24岁,是研究生,学号为114514”

    “今天我的答辩内容是《有关高温超导现象机理的探讨》,一个凝聚态领域中非常有热度与争议的话题。”

    说着徐云顿了顿,一按遥控笔,投影仪上很快投放出了徐云论文的画面:

    “高温超导一般是指超导临界温度在40k以上的超导体,是相对于汞和铅等低温超导.也就是临界温度10k左右而言的概念。”

    “至于应用上则通常特指ybacuo和hgbacacuo等铜氧化物陶瓷超导体,其超导临界温度在100k左右,比概念要更高一些。”

    “超导现象最早由昂内斯在1911年发现,接着在超导发现44年之后的1957年,bardeen、cooper和hrieffer三位科学家提出了著名的bc理论,圆满的解释了hg和pb一类超导体中的超导现象——他们也因此于197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bc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低温超导体的一些性质,如能隙、迈斯纳效应、同位素效应,然而,高温超导体中发现了许多有违bc理论的现象,如赝能隙、线性电阻、电荷自旋分离、强超导位相涨落等等”

    “这表明高温超导体中存在强关联的电子系统,难以用微扰论或平均场来处理。”

    “因此我在论文里摒除了bc理论的框架,采用了另一个思路来解释高温超导。”

    注:

    明天大结局,会是个大章,写下这句话的时候我手有点发抖,2021年11.26发书,整整两年半的时间,感谢各位一路陪伴。

咳咳,番外已经发布了

    原定于10月更新的番外终于发布啦,不考虑年份只看月份的话提前了足足四个月,泪目.jpg......

    等下半部分发完后会再发一个完本感言,聊聊下本书的一些事,大家敬请期待。

    另外几个社交平台求关注

    b站:不想码字的钓鱼佬

    某音:无名小扑街(粉毛头像)

    公众号:新手钓鱼人

    读者群啥的也可以加起来~我会在群里冒泡哒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net/r36027/ 第一时间欣赏走进不科学最新章节! 作者:新手钓鱼人所写的《走进不科学》为转载作品,走进不科学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走进不科学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走进不科学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走进不科学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走进不科学介绍:
我曾与牛顿坐而论道,也曾与爱因斯坦并肩齐行。
我弄乱过普朗克的发型,也曾为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提过前序。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学霸穿梭于古今中外各个时空,用前人智慧开启人类未来的故事。
什么?你说这不科学?
不,这很科学!
注:
本书为黑科技文,非诸天流非无限流,主角不会超能力加身,大家看下去就知道了。
另有老书《异世界征服手册》高定30000均订8000+,欢迎阅读。走进不科学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走进不科学,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走进不科学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