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爆竹声中一岁除
“啪,啪,啪…”
苏府大院中升起了一团篝火,灵儿拉着妞妞,将一个个竹节扔进火堆,发出“啪,啪”脆响。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除夕夜,最不能少的就是爆竹了。
见两个小丫头玩的开心,画儿也拿起几根竹节,小心的扔进火堆,然后迅速跑远。
苏府的爆竹,并不是后世那种被叫做鞭炮的爆竹,而是真真正正的竹子。
眼下火药尚未普及,而且从未流入民间,因此自然不会出现鞭炮。
那人们是如何燃放爆竹的呢?
其实也简单,爆竹嘛,就是爆裂的竹子。
除夕之夜,人们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因此被称为爆竹。而苏家现在燃烧的,就是这种爆竹。
虽然知道火药的配方,制作几个爆竹也是易如反掌,但自觉遵纪守法的苏某人是万万不会这么做的。
原因很简单,眼下火药在大魏乃是绝密,配方更是只有寥寥数人知晓。而除了苏家之外的人,都在为老皇帝卖命,苏瑾不要命了才会冒险听个响。
要知道,如今那处火药作坊乃是大魏的绝密之地,防卫等级恐怕都不弱于老皇帝的寝宫。
那火药的所有制作和分配之事,都由老皇帝一人决定,就连几位皇子也不得经手,凡靠近火药作坊十里之内者,可是要格杀勿论的。
而见过那一纸火药配方的人,恐怕比见过老皇帝内、裤的人都少。不对,若是说出来,应该叫龙裤才对。
若是有人胆敢在除夕夜燃放鞭炮,那简直就是老寿星上吊——活得不耐烦了。
因为只要有鞭炮出现,那就代表火药配方外泄了。
其后果,简直像是光明正大的告诉皇宫里那位真龙天子,我偷了你的内、裤,而且要放出来让大家伙都瞧一瞧……
不对,可能后果还要更严重一些,毕竟偷了老皇帝龙裤还可能有的活,偷了火药,则必死无疑。
不过有这些竹节,也足够满足几个小丫头了,要是真的弄出鞭炮,说不定还会吓到她们呢。
又将几根竹节扔进火堆,画儿三两步跑到苏瑾身边,小声问道:“少爷,我们今晚为什么要点爆竹呀?”
对于这个问题,若是火药已经普及,苏瑾定会说出《神异经》上的一段记载。
“西方山中有焉,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热,名曰山魈惊惮,后人遂象其形,以火药为之。”
因为这是爆竹起源最早的记载,说明当初人们燃竹而爆,是为了驱吓危害人们的山魈。据说山魈最怕火光和响声,所以每到除夕,人们便“燃竹而爆”,把山魈吓跑。
可惜现在没有火药,苏瑾只得放出一段流传最广的说法了。
“因为很久很久以前,每次除夕都会出现一种叫做年的猛兽,人们放爆竹就是为了驱逐它。”
灵儿一听,马上支起了耳朵,出现了,又是传说中的很久很久以前。
可是某个无良哥哥说了这么一句,就闭口不言了,惹得小丫头一阵不满。
自家老哥已经很久没有给自己讲过故事了,于是扔下竹节跑了过来。妞妞虽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也是连忙跟上,因为在她的印象里,能让灵儿姐姐放下玩具的,只有好吃的!
见自家小妹充满探知欲的眼神,还有四周好奇的目光,苏瑾才继续讲述。
“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妞妞幻想着这种猛兽,一定会特别大,肉特别多吧?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小丫鬟画儿揪住少爷的衣袖,没想到还有这么可怕的怪兽,还会吃人呢,自己这种皮薄肉嫩娇俏可人的姑娘一定特别危险!
“………”
“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灵儿恍然大悟的点点头,怪不得今天自己家里都贴上了红对联,每个房间还都点了烛火,想到这里,小姑娘又向火堆扔了几个竹节。
妞妞则不以为意,只是有些可惜,这么大一头“年”兽,居然没人尝尝好不好吃。
放完了爆竹,众人都回了大厅,虽说天气开始放暖,但晚上还是会有阵阵寒意的。
尚未到夜半子时,但厅中已经开始热闹起来。
今夜府中人少了许多,在这附近有家眷的,都已经回家过除夕夜了。虽然人少了一些,但气氛丝毫不差,毕竟过年,大家哪能不开心呢?
看妞妞和灵儿摸着小肚子,不时地向厨房的方向看一眼,苏瑾哈哈一笑,吩咐可以上菜了,俩小姑娘听说今夜有丰盛的晚宴,可是都留着肚子了。
灵儿欢呼一声,终于可以开饭了,可有人比她更快,佛印和尚已经冲进了厨房,很快端着一条大鱼出来,摆放在主桌正中。
都说年年有余,年夜饭上这鱼可是必不可少的。
紧随其后的,是各式各样的美味佳肴,众人喜笑颜开,厅中鲜香四溢。
平日里从不喝酒的林赵氏,这时也端起了一杯酒,作为苏府主母,也正改由她起头才能开席。
“老身是个乡下人,妇道人家不懂什么大道理,不过这除夕之夜,能够坐到这里的,都可以说是自家人。”
说着还特意看了一眼坐在她身边乖巧的灵雨,又道:“苏府没有那么多规矩,不论诸位是何出身,不过既然大家有幸坐在此处,就当为苏府昌盛而努力。”
“………”
“这除夕之夜,祝各位福寿安康,祝苏家族运兴旺。诸位,满饮此杯!”
虽说林赵氏夫家姓林,可是现在身份不同,这是苏家唯一的小少爷的养母,由她来讲这些并不显得突兀,而大多数人也都有种被认可的激动。
在座都起身回礼,大声祝贺,灵儿和妞妞也都举起果汁,开心的喊着“干杯”。
不过林赵氏也就只喝了一杯,坐下拍拍灵雨的胳膊,而灵雨因为她的那句都是自家人,正在走神。
………
幽州,燕王向着京都的方向举起酒杯,一饮而尽,一旁的幽州刺史,忧心忡忡的叹了口气。
武国,武帝正笑着看下方诸位皇子的表现,赵忻在皇宫晚宴默默饮着杯中美酒。
草原,一处大帐中还在争论着开春后如何进取,以及利益分配。但其中汉人打扮的那人,淡淡的看着那群莽汉,眼中毫无波澜,仿佛,眼前乃是一群死人……
第185章 守岁与变态的小明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作为一年中最特殊的一个夜晚,除夕还有一个独特的活动——照虚耗,又称守夜或者熬年。
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以燃灯照岁。
守岁习俗由来已久,《风土记》:“蜀之风俗,晚岁相与馈问,谓之馈岁;酒食相邀为别岁;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夜色已深,苏府却依然热闹。不只苏府,恐怕整个京都,甚至整个大魏,都是类似的景象,大家都在等候第一声鸡鸣。
大魏风俗中,两年的界限并非是夜半子时,各家多以第一声鸡鸣区分二年。
待第一声鸡啼之后,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均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然后走亲串友,相互道贺祝福。
此时的大魏沃土,处处闪光溢彩,从初一到十五,人们一直沉浸在欢乐、祥和、文明的节日气氛中。
年夜饭已经享用完毕,或许是菜品足够丰盛的缘故,众人都没有顾得上喝太多酒,满桌无一人醉倒。
画儿跟着灵雨,在各处房间巡查了一遍,确定各处都点上了灯火。
………
“好无聊呀…”
淑宁撑着下巴,看着殿中翩翩起舞的舞姬昏昏欲睡。这守岁真没有意思,那些舞姬穿的那么少那么薄,她看着就不喜欢,还不如先生家活蹦乱跳的小鹿有意思。
绥宁在一旁赞同的点点头,就是嘛,旁边歌姬唱的什么呀,还不如采蘑菇的小姑娘好听呢。
“二弟不日便要随军出任并州都督了,为兄在此提前祝二弟早日凯旋!”
一场歌舞后,殿中舞姬退场,赵王突然举起杯向李瑜祝酒。
“多谢皇兄,此次有秦老将军领军,定能大胜而归!”
李瑜吃不准赵王什么意思,但也没多加考虑,举杯道谢。
“自从二弟在武定府归来,便数次立功,开蒙学造火炕,倒是让为兄好生羡慕啊,可惜为兄今年无所事事啊。”
魏公公撇了大皇子一眼,说是羡慕,你是巴不得所有皇子都不在京都吧?
“作为皇子,为父皇分忧,为黎民生计,本就是分内之事。”
“二弟说的极是,可惜为兄不通武事,不然也定要向父皇请命戍边,提三尺青锋,以保我大魏太平!”
李瑜心里冷笑一声,他不过是暂时提领并州军事,就被说是戍边,这话自然不能接。
“皇兄何必烦忧,为弟不过是承蒙父皇信任,暂领并州副都督一职,此次领兵的可是秦老将军。”
“哈哈,都一样,能保得一州太平,也好过为兄一事无成。”
“皇兄说笑了,坐镇京都帮父皇处理政务,也是为父皇分忧,若皇兄有意,可以请父皇调换啊。”
李瑜太了解自己这个大哥了,嘴上说得好,他才不乐意去并州呢。
果然,就听赵王哈哈一笑道:“父皇认命二弟赴任并州,自然有父皇的深意,我等各领皇命为父皇分忧才好。”
“大哥说的不错,这杯我们应当共敬父皇才对!”
“二弟所言极是,我等共敬父皇!”
老皇帝看着眼前“兄友弟恭”的一幕,满意的举杯与他们同饮。
蜀王李至看着自家老爹和两位兄长,无奈叹了口气。
何必呢,整天这样不累吗?
李至觉得这种晚宴真是没有意思,还不如在家多做几道先生布置的魏数题呢。
也不知为何,先生年前居然布置了这么多的习题,美其名曰“寒假作业”,李至每天面对那厚厚的习题册头都大了。
也不知那个小明是何许人也,过了年一定要去问问先生,一定要让那个小明好看!
真是大胆,居然好在华清池一边注水一边放水,还要算什么时候水满,这不是个变态吗?你要注水你还放水做什么啊?
还有,那华清池自己都没去过,那小明居然敢在里边放水,一定是宫里的某个太监,到时候让父皇打他板子。
不过自己不知道,皇姐也一定会知道的,想到这里,李至悄悄向旁边挪了一下。
“皇姐,先生有没有告诉你,小明是谁啊?”
正在和绥宁说悄悄话的淑宁一怔,自己这愚蠢的欧豆豆在说什么,哪来的小明?
见皇姐不说话,李至一急,自己都快被小明折磨疯了,一定要问出来!
“皇姐不会不知道吧,先生没告诉你?”
淑宁翻了个白眼,自己哪有这么无聊,没好气道:“想知道自己问去!”
李至眼珠一转,叹道:“我怕先生不告诉我啊,先生最喜欢你了,你要去问先生一定会说的。”
说完李至又准备挪回去。
正准备不搭理傻弟弟的淑宁,脸上绽放出笑颜,又努力蹦住,一扭脖子道:“哼,你刚刚说要问什么?”
“问一下小明是谁。”
淑宁一怔,好奇道:“哪来的小明?”
“先生让做的习题册上的啊?”
先生还给习题册了?我怎么不知道?尽管疑惑,淑宁还是若无其事道:“你是没有做完吧?跟我说说怎么回事。”
李至一惊,皇姐都做完了?想到这里,他说话的声音都小了一些,道:“也…也不是没做完,就是特别讨厌那个小明。”
淑宁来了兴趣,道:“跟我说说。”
“小明数出笼子里鸡和兔子一共八只,又数出笼子里一共二十六条腿,皇姐算的鸡和兔子各自多少?”
“他数了这么多,就不知道自己数一下?一共才八只啊!”
李至张了张嘴,又道:“那小明早出门,故意慢行等他哥哥,他哥哥要走多快才能赶上他,而且他们都不会耽误了课业?”
淑宁瞪大了眼睛:“他为什么要在路上等,他们一块出门不行吗?”
李至又张了张嘴,说不出话。
“还有呢还有呢,你再跟我说说!”
“………”
“这个小明是变态吧?不会是你自己编出来的吧,哪有这么无聊的人!”
看着皇姐怀疑的眼神,李至悲愤欲绝,眼泪都快出来了。
不是因为皇姐怀疑自己,而是他发现,那本“寒假作业”,可能只有自己才有……
第186章 密室与刀
热热闹闹的年节过了七天,但是这七天里,苏剑等人并没有闲着。
受当年武国兵变的影响,周边各国对于各家私兵进行严格限制。
为避免皇帝猜忌,各大家族纷纷解散私兵。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私兵虽然解散了,但各大家族掌握的力量,似乎并没有削弱多少。
私兵最多的,要数当年的开国勋贵们,当年手握重兵的各大将领,哪个人家里没有个几百私兵?
可惜当年苏家老爷子带头解散私兵,军中将领只得纷纷效仿。
那当年解散的私兵去了哪里呢?
要知道,被当做私兵的,一般都是真正的亲信,起码大多数是这样。所以哪怕这群兵丁皆英勇善战,却没有几支军队敢接收他们。
于是,各地出现了一个个诸如苏家庄、秦家庄之类的村庄。
方面的开国勋贵们,可能最不缺的就是田产了,每次攻城拔寨,太祖爷都会赏赐下大片田地。
私兵解散后,分散在自家将军的田地上,形成了一个个庄子…
这是开国勋贵们的私兵,至于传承已久的各大世家,他们有多少死士,那就只有他们家主知道了。
可将军们出兵打仗,自身安全也是需要保障的。因此,军中将领都会配备数量不等的亲兵。
根据各大将领品阶和家世不同,亲兵数量也不同,少的只有数人,多的则有上百。
苏瑾只是一个兵部司郎中,被此次军中主将点名随军,按理来讲是用不到多少亲兵的,甚至不少兵部随军官员直接没有亲兵。
正因如此,苏剑等人在此期间,仔细挑选了一些亲兵。
数量不多,不加之前的护卫,也就……一百五十人。
同僚们不带亲兵是他们的事,作为苏家独苗,苏瑾怎么可能不带亲兵?
正月初七,为苏瑾准备的所有亲兵集结完毕后,苏三也拿出了为他们准备的兵甲。
以苏家的财力物力,为自家小少爷的亲兵打造甲胄自然轻而易举,苏瑾只是瞥了一眼未曾在意,真正令他侧目的,是亲兵们的兵器。
苏家庄男丁,皆自幼联系刀法,为他们准备的兵器自然是刀。
在大魏,最着名的也最常用的刀,乃是环首刀,军中最常用的刀,同样也是环首刀。
可苏三这次拿出来的,却是跟环首刀完全不同的一种刀具。
苏瑾拿过一柄打量一番,惊讶的问这些刀是哪里来的,苏三笑着说这是苏家独有。
这刀与宽厚的环首刀不同,要更加细长一些,刀长一米有余,宽约三指,最厚处约一指。
相比于普通的刀,此刀又形似剑,却比剑要短。
刀身挺直,刀尖处有弧度,刀尖至刀背约二十厘米处开有反刃。
仔细一看,苏瑾终于想起这刀为何如此眼熟了,只因他曾经在网上见到过这种刀的图片。
苏瑾之前之所以了解过这种刀,是因为一首诗。
明朝嘉靖年间,明世宗朱厚熜钦点兵部尚书毛伯温南下,前往安南平息番乱。
毛伯温出征之时,明世宗赐一诗:“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
这种刀,正是诗中的秋水雁翎刀!
刀名的由来,也是因为刀身形似雁翎。
雁翎刀造型精美,杀伤力大,在唐横刀失传后,成为了明清时期流行的腰刀。
可惜的是,比起唐横刀,更加强悍的雁翎刀,在名气上要稍微差一些,不少人甚至直接没有听说过它的名号。
说起雁翎刀的名气可能稍微差一些,可是在明朝却有一种精致版的制式雁翎刀,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提起明朝,有一个无法绕过的组织——锦衣卫。
身穿飞鱼服,腰别绣春刀,震慑文臣两百载,后世抹黑为那般,血洒疆场保家国,安知我辈是英豪。
飞鱼服与绣春刀,几乎是所有人对锦衣卫的第一印象。
提起锦衣卫,人们在脑海中联想到的画面,基本是一致的。
身着锦衣,手握一把神兵,精致与残酷相携,一刀挥过,便是血溅三尺,刀光剑影中血腥与狠厉显现无疑。
锦衣卫手中的神兵,便是大名鼎鼎的绣春刀,而威名赫赫的绣春刀,便是精致版的雁翎刀!
此刻,第一次摸到如此宝刀,苏瑾如何不心生欢喜?
至于为什么是第一次摸到雁翎刀,自然是因为苏瑾前世并没有摸过这种刀,因为雁翎刀和其他刀剑一起,拥有一个更加响亮的名号——管制刀具。
见到苏瑾喜爱雁翎刀,苏三哈哈一笑,带他来到了苏府书房,屏退左右只带他一人进入。
见到苏三老头如此神神秘秘的,苏瑾不禁升起几分好奇心,连忙跟他进入书房。
只见苏三带他来到书房最深处,在几处墙边纷纷拍打几下,书房墙角地面哄然裂开。
此刻他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墙、墙裂了?”
仔细一看,苏瑾瞪大了眼睛,这哪里是地面裂开啊,分明是一条通往地下的通道!
来到苏府这么久,苏瑾也常来书房,可他从来不知道书房里还有这么一套玩意。
刚刚苏三老头按密码一般的操作,大概也是开启这条通道的机关吧?
受苏三老头的“墙裂”推荐,苏瑾跟着他进入了地下通道。
通道中,不时可以发现一个个明珠模样的东西,照的发亮,走了约二十几米,前方出现了两条分叉路口。
正当苏瑾为走哪条路而纠结的时候,苏三老头又走向了正前方的墙壁。
只见他双手快速的拍打了墙壁的几处地方,苏瑾面前,墙又裂了……
墙裂之后,一间密室出现在了苏瑾面前,只看面积,竟不必苏府的书房小多少!
跟着苏三老头的脚步,苏瑾来到了密室深处,苏三老头伸手,在一处木架上拿下一个长盒。
结果苏三老头手中的盒子,苏瑾没有犹豫便打开了,伴随着一丝桐油的味道,一柄精美的长刀出现在了他的眼前。
长刀形似雁翎刀,却更加精美,刀身花纹间,刻有两个大字——龙雀!
第167章 玉帝还写日记?
还没来得及仔细欣赏这把看起来就不一般的刀,苏瑾发现苏三老头走到了木架的另一方,伸手取下一个歪歪扭扭的盒子。
“这是什么?”
接过苏三递过来的盒子,苏瑾表情有些期待。
手中的盒子通体金属质地,造型古朴,在这间密室的众多宝物中显得平平无奇。
但苏瑾可不会觉得这个盒子普通,毕竟这个金属盒子看起来有些年头了,却没有丝毫的锈迹。
重要的是,在盒子的几个方向,排列着大大小小的,各式各样的锁!
“小少爷稍后便知。”
说着,苏三又在密室的不同地方取出了数个小盒子,打开后取出数个钥匙。
见到苏三老头拿出了这么多钥匙,苏瑾不由得更期待了,但他心里却感觉有几分奇怪。
因为这个盒子,在这里显得太违和了。
盒子虽然是金属质地,但并没有金属光泽,外加这坑坑洼洼的造型,若是丢在路边,苏瑾定会觉得那是块普通的石头,看都不会多看一眼。
但是在这一间密室里,这个不一样的盒子,就有些惹眼了。
按常理推断,打造一个这样的盒子,定然是为了保存一些重要的东西,随便扔在一个角落里都不会引人注意。
可是若是真的放了宝贝,不应该这样放在这里吧?
再加上上面那些各式各样的锁是为了什么?掩耳盗铃吗?
好在没等他多想,苏三已经打开了那个盒子,可他手里还剩下几把钥匙,苏瑾连忙探头看向了盒子里的东西。
结果就这一眼,苏瑾就满头黑线的收回了目光,无语的看着苏三。
只见那个盒子里面,还是一个上了锁的盒子,而那个盒子上面贴着一张纸,上面写着八个大字。
苏瑾将那张纸拿起来,有些蛋疼的念了出来:“开了你就是我儿子!”
见此,苏三笑呵呵的递了一把钥匙过来,道:“这是少爷留下的盒子,打开吧。”
苏三口里的少爷,就是苏瑾的老爹了。
苏瑾一口老槽不知道在哪里吐,只得有些蛋疼的接过了钥匙。
可是打开以后,又是一张纸:你还真开了?再开后面你就真是我儿子了!
苏瑾面无表情的接过苏三再次递过来的钥匙,也不知道自家老爹又搞什么幺蛾子,特么的自己就是他儿子啊!
这样反复几次后,苏瑾终于见到了里面的东西。
只见最后一个盒子里面,静静地躺着一个小册子模样的东西,感觉像是一本书,上面写着——禁止偷看。
无视了册子上的字,苏瑾淡定的翻开。
但打开的第一页就让他满头黑线。
第一页上写着——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日记!
苏瑾目瞪口呆,什么鬼?玉皇大帝写日记了?
之后他就在日记前面发现了几个比米粒还小一点的字,要不是他眼尖,根本就看不清!
无视了身后憋着笑的苏三,苏瑾无语的嘀咕一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的小粉丝苏乾的日记?”
苏三老头肩膀抖动几下,强忍着没有笑出声来,连忙走向了密室的另一边。
苏瑾深吸了一口气,压住把自家老爹从坟里挖出来打一顿的冲动,翻开了第二页。
“大魏十二年三月十八日,天气晴,气温十好几度,今天注定是个伟大的日子。
或许这一天不会写在史书上,但谁也无法遮掩它的光辉。因为在这一天,大魏第一靓仔,也可能是地球和银河系第一靓仔的苏乾,开始写日记了!
嗯,应该没写错,应该都低调了。
不过地球和银河系是啥玩意,为啥会突然在本靓仔的脑子里冒出来?哎?靓仔是啥意思?
算了不管了,说不定跟最近做的那些奇怪的梦有关呢!
苏三那个家伙,今天又想教我练武,本少爷才不呢,本少爷如此英俊的面庞,怎么受得了风吹日晒?
不过老爹说得对,我该换个活法。
老爹最近身体不好,皇上脾气也开始变差了,听说今天又有个大官被抄家了。
啧,官场真不好混,当官的太惨了。
不过我该干点啥呢?又不想当官,怎么才能一直过温润的生活呢?我最近研究了一下,我家就能。
家里有花不完的银子,有老爹在还能避开朝堂的争斗,平日里大亏小亏都吃不到,美滋滋。
不过也不能避开朝堂争斗吧?昨天还惹到一个当官的呢,还说我们没教养,要替我爹管教一下,真不要脸,我们还是个孩子啊!
好在那个当官的今天被抄家了,真是活该,昨天李惕和李睿那俩小子也气坏了,今天都没出来玩呢。
不过我还是要换个活法,今天出门看到那家叫做怡红院的酒楼不错,好多人去呢,明天我也要去见识见识,叫上李惕和李睿那俩小子,省的他们说我没意气。”
“三月十九日,被打了。
被我爹打的,连同李惕和李睿那俩小子一起,被他拿着棍子从怡红院一路打到家门口,京都三杰的脸都丢尽了,以后京都不好混了啊,唉!
日记是趴着写的,屁股好疼,不敢躺下,老头子真狠啊,都肿了。
虽说老子打儿子天经地义,可是不能等回家再打吗?
不行,这口气不能忍,记在小本本上,等他老了拔他氧气管子。
哎?氧气是啥?
老头子说我年纪小不能去那种地方,那不是什么好地方,可是为啥能在里边碰见他?
里面的小姐姐们穿的真少,那个叫桃红的真白真大,可惜老爹不让我再去了。
唉!”
“三月二十,天气晴,屁股疼,不想动。”
“三月二十一,天气阴,屁股疼,不想动。”
“………”
“三月二十六,小雨,我已经好几天没有出门了,不过这几天脑子里多了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搞不懂。
今天李惕和李睿来了,他们也趴了好几天,不过李睿临走前,悄咪咪跟我说,他发现了一个不比怡红院差的地方,好像叫丽春院?
不管了,明天一定要去看看!”
苏瑾找了个地方坐下,无语的看着自家老爹的日记,这家伙小时候一定是个熊孩子!
怪不得呢,把这日记藏的这么严实。
PS:前两章章节名打错了,应该是第165和166章,并不是中间被屏蔽了二十章,作者是个正经作者,怎么会被屏蔽呢?不过已经不能改了。
感谢书友1512232…0226的两张月票。
第168章 苏乾的日记 上
“清明,一大早就淅淅沥沥下起了雨,老头子躲在书房,也不知道在干什么。
别人家今都要祭拜祖先了,李惕和李睿也上午不过来了,可是我们家一点动静都没有,真是奇怪。
唉,别人家都在祭拜,我要不要学学呢?
可是我连自家祖坟在哪都不知道啊,要不把老头子挂起来拜一拜?
(一整段划掉)
算了,老头子还活着,以后有的是时间去拜他,也不用这么着急。
外面热热闹闹的,我居然一大早就趴在屋里写日记,城里的大姑娘媳妇们,见不到京城第一靓仔,她们该多失望啊?
唉,惆怅!
先写到这,去书房看看老头子在干啥。”
“接上页,老头子在书房不知道在写一些什么,之后又拿出一张画像拜了几下,见他出门了,我就偷偷溜了进去。
老爷子好像约了人,出门比较匆忙,画像都没收起来。
呸,不要脸,老头子居然在拜自己的画像!
火盆里的那些纸还没烧完,幸好本少爷来得早,把它们抢救了出来。
满满当当的几张纸,看样子是写的诗,老头子居然还会写诗?
可惜被烧了大半,很多都看不清了,不过有些本少爷怎么觉得有些耳熟?”
“接上页,闲着也是闲着,本少爷就把那些残句补全了。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怡红院。
嘿,本少爷补的不错吧?老头子上次就在怡红院喝花酒,那里的酒一定好。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这个上两句烧没了,而且还有个错别字,不过意思我明白,怪不得老头子这么急着出门,原来是去怡红院找流萤姑娘了吧!
一会要不要跟娘一声?
算了,老头子也不容易。
不过那流萤姑娘真不错,又大又白。
啧,老头子真会玩!
日暮笙歌去收拾流萤姑娘,大白的,呸,老流氓(划掉)
人乞祭余骄妾妇,这是什么意思?
老头子刚刚祭拜,是为了祈求给他再来几个妾?嘿,被我抓到把柄了吧!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这又是干啥?老头子要找流萤姑娘和飞蝶姑娘双戏?嘶必须要跟娘!
后面好像还有好多,可惜都烧干净了啊。
算了,看你一把年纪了,我就行行好帮你把这些也烧干净吧。
唉,谁让我这么孝顺呢!
不过下午李惕和李睿要来,听今是个踏春的日子,可惜下雨了,不过也没啥,带他俩去丽春院踏春去。”
“四月六日,气晴,又被打了,屁股好疼。
老头子不讲信用,自己写的是去怡红院找流萤姑娘和飞蝶姑娘双戏,结果跟他在丽春院碰上了!
不过这次被打的轻了一点,应该是娘的名头管用,不过他威胁我,昨的事情不能跟娘。”
“四月七日,气晴,昨老头子下手轻,已经痊愈了。
唉,怡红院和丽春院不能去了啊,我就是想去听个曲,怎么每次都能碰上老头子?难道我跟青楼犯冲?
罢了,我苏乾在此立誓,此生再也不去青楼,否则就让老爹逛青楼被抓!(反正每次都能碰到他)”
“四月八日,气阴,乌云遮住了阳光,乌云黑的像老爹的心,空阴沉的就像老娘的脸。
李睿城西有一家新开的燕春楼,非要拉着我去听曲,我再三拒绝,可是他力气太大了,硬要拉着我去。
刚在燕春楼坐好,我就看到了老头子进来了,他抬头看到了我,然后若无其事的移开目光,可我总有种不祥的预福
我本想马上来,可是飞燕姑娘的腿太长了,还那么白。唉,飞燕姑娘误我!
虽然飞燕姑娘跳舞很好看,可我心里总是一颤一颤的,有种心慌的感觉。
我跟李睿了,他应该是飞燕姑娘颤的太厉害了,他也看的有些心慌,我再三确认了几眼,感觉他得对。
半个时辰后,我看到老头子突然瞪大了眼睛,冷汗直流,我顺着他的目光看过去,吓得肝胆欲裂,娘怎么来了!
大约五分之一柱香后,我和老头子被老娘拧着耳朵拎了出来。
我觉得这一顿打是免不了了,还好有老头子帮我吸引火力,应该不会太惨,可事实证明是我太年轻了。
就在下一瞬,老头子突然挣脱了老娘的手,义正言辞的他是来抓我的,顺便给了我一脚。
世上怎能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本来指望有人可以分摊压力的我,遭遇六娘混合双打,做人太难了。
我真傻,真的。
明明就发了誓不去青楼,为什么就不长记性?
这次一定要记住,下次不能再去了。”
“四月九日,屁股疼,浑身疼,不能动。”
“四月十日,不能动。”
“……”
“四月十五日,又做了奇怪的梦,梦里有一本奇怪的书,叫唐史,可惜不知道里面的内容,是史书吗?唐朝是什么朝代?”
“四月十六日,气晴,金凤楼看到老爹,我转身就跑,半个时辰后,老娘出现在了金凤楼门口,老爹被揪着耳朵拎了出来。
唉,男人真惨,老爹太可怜的,看得我笑出了声。”
“四月十七日,气晴,被老爹揍了一顿,他一定是我昨去告密了。
你这当爹的怎么不讲道理?亏我昨还同情了他一瞬,呸,活该!
他看我不服,又揍了我一顿。
记下来,以后有了儿子,我也要这么干!”
“四月十八,气阴,馨雅阁看到老爹,然后转身就跑,十分之一柱香后,他也转身就跑,被赶来的老娘撞上。
老头子被娘揪着耳朵回家了,明我要一大早就出门,不能遭受不白之冤。”
“四月十九日,气阴,醉花楼门口碰到老头子,他带我去了附近一处真正的酒楼,半个时辰后,老娘准时出现。
当晚,老头子找我谈心,我到了该上进的年纪了,不能整这样。
我想了一下,老爹得对,最近确实应该找点事情干,整跟老娘捉迷藏算什么意思?
临走前,老爹跟我,明不要去丁芳阁。
这是什么意思?”
第169章 苏乾的日记 中
“四月二十日,天气晴,李惕被禁足两天,要帮陛下处理公务,哈哈哈笑死我了,他懂个屁的政务。
李睿表示见到李惕成长了也很开心,约我出去庆祝。
走到丁芳阁门口,我忽然意识到了什么,转身带他去了对面杏花楼。
我寻了个靠窗的位置,刚刚坐下不足一炷香的时间,一曲都没听完,就看到对面丁芳阁门口,老娘拎着老头子的耳朵走了出来。
似乎是听到了李睿的笑声,老头子忽然抬头,四目相对的一瞬间,我意识到了什么,九十八分之一炷香后,李睿拔腿就跑。下一瞬,老头子伸手指向了我。
‘我是来抓这小子的!’
果然,我听到了一声极其无耻的狡辩,看到了一张义正言辞的脸,我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
‘爹,你怎么又来这种地方?我特意选了一个方便观察的位置,就是为了防止你犯错误!’
没等他反驳,我意识到这一句话杀伤力并不大,必须要转移娘的注意力,不然这一顿打是免不了了。
‘身为朝廷大员,你怎能整日留恋这烟花之地?再说你方才搂在怀里的丁香姑娘,也比不上娘的半分貌美啊!’
见到娘看着我逐渐缓和的眼神,以及老头子瞪大的眼睛我决定再添一把火。
‘还有,方才你将手伸进芳芳姑娘怀里那么久,是在找什么东西吗?要不我找人帮你一块找吧?’
果然,这一句话说完,老爹发出了震天的惨叫声。
迎着李睿崇拜的目光,我拿起折扇轻笑一声起身下楼,无敌,真是寂寞啊!”
“四月二十一日,天气晴,老头子以跌倒受伤为由没有参加早朝。
我洗漱之后,换了一身更为鲜亮的衣服,准备重战杏花楼,昨日发挥的还有一点瑕疵,期望今日还能碰到老头子。
推房门而出,复行数百步,只见府门紧闭,一回头,便见到了某个称病的宰相大人。
只见那宰相大人,手拿红缨枪,腰挂环首刀,身后一柄画杆方天戟,斧钺刀剑立在身旁,大喝一声:‘逆子,亮兵器吧!’
今日的风儿,甚是喧嚣啊”
“四月二十二日,小雨,我还活着。
昨日幸得推门而入的陛下相救,身上并没有少什么零件。
听说昨日早朝都没上,陛下翘班带着文武百官前来探访‘受伤’的宰相大人,半数文武都被入门的一幕吓了个半死。
一个没有眼力见的小吏,跳出来指责宰相大人欲行不轨,被陛下一刀砍翻在地。
在李睿那里得知了事情的经过,陛下绷着脸走出府门,片刻后,我听到了外面不加掩饰的大笑。
半个时辰后,陛下赏赐了我五车珊瑚明珠等各式珍宝。”
“四月二十三日,天气晴,老头子喊我晚饭后去书房,说要跟我谈一谈。
思来想去,发现自己推脱不掉,我穿着盔甲来到了书房。
结果老头子并没有动手打我,而是认真的跟我谈话,说以后不要互相伤害了,让我少去那些烟柳之地,等长大了再去。
老头子说了很多,听起来情真意切,我记不住那么多,总结了几点。
最重要的,不要跟他同时出现在那条街。
还有就是让我趁着年轻多学点东西,好像说什么……妓多不压身?
嗯,老爹的忠言逆耳,果然发人深省,我要学的还有很多。
见我如此听话,老头子很是欣慰,起身给我找出一块木牌,并说了几句让我不敢相信的话。
原来有几家青楼是我们家开的?最近府里进项不多,老爹去那里只是了解一下行情?原来是我错怪他了,老爹不惜屈尊亲自前往青楼,都是为了这个家啊!
可是冷静下来,我又觉得哪里不对,可是老爹很快又告诉我,持此木牌可以在不少青楼免费。
果然,老爹还是爱我的!”
“四月二十四日,青楼听曲,木牌真好用。”
“四月二十五日,青楼听曲。”
“四月二十六日,青楼听曲,李惕问我为何如此快乐?因为白嫖使我快乐。”
“四月二十七日,苏乾啊苏乾,你怎么如此堕落了?家里都快揭不开锅了,老爹都要亲自卧底青楼了,你却整日在自家场子里白嫖?
不行,一定要想个办法,给家里赚些银子,先赚他一个亿。
咦?一个亿是多少,十万两吗?把陛下给的那几车东西卖了就够了吧?
不行,银子只有自己赚的才香,从明天起,发愤图强。”
“四月二十八日,青楼听曲。”
………
“五月一日,老头子说今天劳动节,大魏还有这个节日?
昨日又做了奇怪的梦,化学是什么学?还有那个皂化反应是个什么东西?
choc17h35+3naoh3c17h36-a+ch2oh-choh-ch2oh
真实些奇怪的玩意,算了不管了,先试试吧,万一成真了呢。
猪油,烧碱…咦,还要用盐,啧,再来点香料。”
“五月二日,将昨天做出来的东西给了娘,并告诉她怎么用,娘很开心,给了我一万两零花钱,说家里再也不会缺钱花了。
没想到梦里的东西居然是真的,真好,老爹终于不用每天屈尊往青楼跑了,不过他怎么看起来没有那么高兴?”
“五月三日,青楼听曲。”
………
“五月二十日,香皂的生意越来越好做了,三天两头家里就有一车一车的银子运过来,老爹已经半个月没去青楼了,老娘心情也越来越好。
今天娘给了我四个丫鬟,以前爹好像也有四个,不过现在都是我姨娘了。
我给她们取名叫做诗酒花茶,啧,我果然是取名天才。
啧,有了贴身丫鬟的感觉还不错,以后有了儿子,我也给他安排上。”
“五月二十一日,青楼听曲。”
………
“六月七日,一个叫做秦怀安的年轻将军上门拜访,似乎是打了胜仗回来了,一进门见到老爹就跪下了,似乎在哭。
我偷听了一会,原来那个将军是老爹提拔的,似乎以前过的挺惨,怪不得之前这么失态。
临走前,老爹又给了他一册兵书,那人又开始眼圈发红了,当将军的都没这么爱哭吗?
不过老爹似乎很欣赏他,嗯,我记住了,有空带他出去玩。”
第170章 苏乾的日记 下
“六月八日,太阳热的像个火球,晒得翠韵楼胖老鸨的脸上直冒油。
太遭罪了,这天简直不让人活,庄子上种的麦子熟了,老头子让我去看看,但我听他跟娘说,今天带我去庄子上,晚间就不回来了。
这话也就骗骗我单纯善良又能打的老娘了,别以为我不知道你个糟老头子去哪了,呵,男人。
到了庄子上,天越来越热,本来想找点事情做,可惜没人敢使唤我干活,只得在树荫下期待几丝凉风。
就在我昏昏欲睡的时候,被几个熊孩子吵醒了,熊孩子分成两拨,吵的面红耳赤,看样子快打起来了。
仔细一听,原来是两个熊孩子在讨论早上和中午,什么时候太阳离人最近。
一个小孩说,早上太阳大,中午太阳小,所以早上离得最近。
另一个说,早上不如中午热,离得越近才会越热,所以中午离得近。
我偷偷推了一下一个孩子,果然,下一刻他们就打起来了。
最近读书的时候好像见到过类似的故事,我决定将这件事和那个故事结合起来。
孔子东游,三月不知肉味,见两小儿,便(划掉)辩日。
后面不记得了,等想起来再写吧。
看他们打架正看得起劲,忽然那两个争吵的小孩看到我,让我给评评理。
熊孩子真讨厌,这我哪知道啊,这时候居然有时间在这打架,肯定是活太少了。我在地头喊了几声,很快,耳边传来了熊孩子们的惨叫声。”
“六月九日,阴天了,麦子还没收完,造孽啊,这时候可千万别下雨。
没有太阳,依然热的要死,在屋里不动都汗流浃背,不禁想出去玩玩。
转头向窗外一看,只见窗外是一架紫藤,藤蔓蜿蜒曲折,花繁而叶茂,淡紫色的花儿一串一串的,仿佛一只只紫色蝴蝶点缀其上,威风吹过,藤蔓摇曳生姿。
见猎心喜,这屋里是再也坐不住了,唤来几个熊孩子,问他们附近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结果还没等他们争论出结果,府里就来人催我回府了,呵,我才不会去呢,老头子等着挨打吧!”
“六月十日,天晴了,谢天谢地,昨天的雨没有下起来。
听熊孩子们说,附近有个湖,天刚蒙蒙亮,他们就来找我了。
据说,之前某个糟老头子见这湖水澄亮如明镜,遂取名叫做明镜湖。
夏日的明镜湖,山光水色,美不胜收,恰逢红日初升,万道霞光铺陈在上百顷的湖面上,金波潋滟,远处有几条小船,庄子上的几人正在撒网捕鱼。
不过今天我们可不是来看他们捕鱼的,在熊孩子的指引下,我们来到湖畔,近岸的荷叶亭亭如盖,粉色与白色的荷花掩藏其中。
临近中午,摘了一堆的莲蓬回到庄子,熊孩子们照例又挨了一顿揍。”
“六月十一日,天气晴,老头子派人把我抓了回来,他果然挨揍了。
回来的时候,老娘没在家,说是进宫陪皇后拉呱了,老头子沉着脸问我昨天为什么不回来,我急中生智说是学有所得,游湖去了。
老头子听完把刀放下,让我以游湖所见,七步之内吟诗一首,呵,这有何难,我可是梦见过不少,何须岂不,本少爷张口就来。
昨天见过不少荷花荷叶,似乎就有写这个的,我自信一笑。
小荷才露尖尖角……
糟!前面是啥来着?后面呢?
见老头子脸沉了下来,我急中生智,大声念出:轻拢慢捻抹复挑!
当这句话出口的下一瞬,我意识到今天这顿打逃不了了,果然,只见老头子在兵器库取出一杆方天画戟。”
………
“七月四日,天气晴,炎热依旧,不,似乎更热了几分,七月流火名不虚传。
冰窖里的冰所剩无几了,这日子可怎么过啊!
咦,冰?我忽然想起了什么,谁说冰要没了的,看我巴啦啦能量。
吩咐管家取来硝石,我端着一盆水去找娘,自信的告诉她,我学会了仙术,可以取水为冰,下一刻,我将硝石粉末扔进了水盆。
马上,水盆冒起了阵阵寒气,我仰头静静等着老娘的夸赞,下一刻,一双巧手攀上了我的耳朵。
顾不得耳朵上的剧痛,我头一瞧,水还是那一盆水,可是冰去哪了?梦里不是这样的啊!
在老娘的毒打下,我承诺今天一定会把冰造出来。
试验了整整一天,终于用最凉的一口井中的水造出了冰。
唉,装逼需谨慎啊!”
………
“八月十二日,夏天似乎过去了,天气开始凉快了,终于又恢复了青楼听曲的生活。
听老头子说,大夏三国似乎有些不安分,老头子举荐上次那个将军领兵前往边境,陛下同意了。”
………
“九月二日,听说边境打起来了,不过规模不大,想来应该没啥问题。
更值得注意的是,今天抓到一只特别肥的蛇,我好像对这玩意有些印象,似乎叫什么……王锦蛇?
这名字一听就很霸气,一定是蛇中霸主,而轻易抓住它的本少爷,果然是天人之姿,今晚就用它下酒,让老头子知道,本少爷再也不是他能随便打的了。
把蛇扔进厨房,我风轻云淡的转身就走,却听胖厨子笑着说了一句:呦,少爷抓了一条这么肥的菜花蛇啊。
菜……菜花蛇?
这名字一听就是一盘菜啊!不是王锦蛇吗?
尤其是菜花这个神奇的名字,用到植物身上是美景,例如油菜花;用在动物身上就是美食,例如这条菜花蛇;用在人身上……咦?是什么病来着?”
………
“十一月二十,那个秦怀安班师回朝,他似乎受伤了,不过还是撑着参加了献俘,陛下亲自将他扶起。
见秦怀安盔甲上满是干涸的血迹,老皇帝长叹一声:爱卿辛苦了,朕与将军解战袍。
这时候没人敢说话,不知怎么的,我突发灵感,一句芙蓉帐暖度春宵脱口而出,陛下的手僵在了那里。
下一刻,我遭受了老头子和陛下混合双打。
有个不开眼的御史说应该治我大不敬之罪,然后被陛下一脚踹出去两米多,回来继续揍我。
唉,一个本该名传千古的大才子,在诗词上的天分,就这样被他们生生扼杀。
唉,人间不值得!”
第171章 老君背剑与春风十里
“小少爷…我们该出去了。”
苏瑾回过神来,看了一眼含笑站在一旁的苏三,缓缓将手里的日记本合上。
“少爷当年在上面写了不少东西,小少爷可不要跟他学。”
见苏瑾将东西收好,苏三又笑呵呵的开口。
“你指的是什么?”
苏三表情里有一丝古怪,但还是开口道:“之前少爷几乎每天都要写那个叫做日记的东西,说是等老了可以追忆童年。”
顿了一下,又道:“可是老爷说少爷不干点正事,正经人不会写那玩意的。”
苏瑾想到日记里的内容,也是一阵牙疼,自家那个便宜老爹,都干了些什么事啊!
连带着,他对自家祖父的印象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之前在他的印象里,祖父应该是文武双全开国功臣,或是英武不凡的朝堂大佬,又或者是个对爵位不屑一顾的“老乡”。
可现在,看了日记本上的内容。他从大权在握的一朝宰辅,摇身一变,成了一个整日在青楼与自家傻儿子斗智斗勇的糟老头子。
“对了,这盒子上的这么多锁,是怎么回事?”
“老爷对偷看少爷的日记颇有兴趣,每次发现日记被偷看了,少爷就会加一把锁,攒到现在,就这么多了。”
得了,苏瑾对那爷俩已经彻底不抱希望了。
日记本厚厚的一摞,若是不在意其中那些不忍直视的内容,确实是个可以很好的帮他了解大魏的宝贝。
不同于史书上光明伟岸的各位大臣,这日记本上记载的,却是人们不曾了解到的,他们藏在人后的风趣和龌龊。
就比如……谁知道当今陛下当年在青楼差点被扣下,原因是没带钱?
还有一些自家便宜老爹,在自家便宜祖父那里听到的各种故事。
走出密室,先令护卫们解散,苏瑾忽然朝凌霄老道问道:“道长可认识苍松真人?”
凌霄老道一怔,忽而红着眼问道:“你知道我师父?”
“祖父曾经在家里讲过,苍松真人是个真正的道家高人。”
凌霄老道红着眼站在原地,他对师父的印象并不深,在他还是个道童的时候,师父有一日匆忙下山,再也没有回归道观。
那是他上山不久,有一日,几个香客面色惶惶的入道观避难,师父提剑解决了后面追赶的贼寇,向他们询问缘由。
在那些人口中得知,外面越来越乱了,大大小小的乱军贼寇,开始屠村充当军粮。
不少地方百姓已经十不存一,活着的也大多加入乱军。年轻点的还可以加入乱军,妇孺老幼,大多已经成了军粮了。
师父在老君像前枯坐一夜,第二日一早,便收拾好行囊背剑下山,自家傻乎乎的跟在同样不明缘由的师兄后面送他。
到了山脚下,师兄才开口询问。
“师父此去何为何为?”
“平乱寇,济太平!”
“师父何时再回?”
“为师若回,必是盛世!倘若不回……那便不回了!”
师兄沉默一阵,道:“徒儿随行,帮您背剑吧。”
“凌道,无量观就我们师徒三人了,今日起,你就是观主,你师弟还小,照顾好他!”
凌霄懵懵懂懂的跟着师兄跪下,看着那道大步向前的瘦弱身影。
………
“咦,老牛鼻子你怎么哭了?”
回过神来,凌霄老道面无表情的看着眼前那个胖和尚,没好气道:“被你们这些肠肥脑满的和尚气的。”
“哎?贫僧好心安慰你,你这是什么态度?”
“再说了,贫僧这可是富贵相,这可不是吃出来的!”
见凌霄老道不理他,佛印和尚又道:“到底怎么了?”
“没什么,只是想起了师父。”
“苍松道长?那确实是位高人啊,你们无量观的规矩也是他定下的,天下有道则隐,无道则见。”
“那当然!师父的境界,哪是你们这些肥头大耳的和尚能够理解的!”
“老牛鼻子,你这话过分了!我们佛门高人同样不缺。”
“太平佛门迎香客,道君深山独自藏。乱世菩提不问事,老君背剑救沧桑。这可是开国前,苏相亲自题字送到我无量观的!”
佛印气急败坏道:“苏相说的是当年的少林,我金山寺杀的贼寇,摞起来你们无量观都装不开!”
凌霄老道嗤笑一声,昂头走开。
院中,灵儿飞奔过来,今日难得换上了童子装,前发齐眉,垂髫披肩。
纤细的身腰,配上乘云绣文长裙,眉眼如画,脸蛋如羊脂美玉雕琢而成,双颊还有一丝婴儿肥,肥嘟嘟的可爱至极,两只大眼睛水灵灵的,长而密的睫毛一眨一眨。
可她矫健的身姿,却将这一份静谧消磨殆尽。
“哥,你要出远门了吗,能不能带上灵儿?”
“谁告诉你我要出远门的?”
“灵雨姐姐啊!”
摸了摸灵儿的脑袋,跟着她来到温室花圃,正见灵雨有些出神的盯着眼前花圃,那里花团锦簇,而她却显得有些茫然。
灵雨稍微一低头,在一团各色花丛中寻到一簇鲜红,她伸手过去,摘下一朵芍药,慢慢凑到眼前。
未及,灵雨转头看向温室门口,刚刚似乎有人影闪过,如今却空空如也,可在温室门边,一节青竹压着一张纸条。
灵雨取下纸条,看着上面熟悉的字迹,未等念完,忽然红了眼眶。
未及,佳人洋溢出明媚的笑颜,温室百花,皆黯然失色。
巧巧推门而入,见此有些愣神,轻声问道:“姐姐,碰到什么事了,竟能让你如此开心?”
灵雨还未来得及反应,手上的纸条便被巧巧夺过,急忙伸手想要夺回,可巧巧转身就跑,顺便看到了纸上的内容。
很快,温室内便传来了少女艳羡的声音。
“秋千水,竹马道,一眼见你,万物不及。
春水初生,春林初茂,春风十里,不如你……”
温室外,灵儿好奇的问道:“哥,你不是找灵雨姐姐吗,刚刚为什么不让我说话呀?”
苏瑾轻轻摸了摸她的头,没有言语。
那个日记本果然是宝贝,自己需要学的,还很多啊……
第172章 有个书生…万户侯
正月十六,元宵节后,魏国老将秦怀安,率军十万出京师,齐王李瑜随军。
大军开拔十余日后,并州军报,匈奴单于呼征兵犯并州,突厥并无动静,秦怀安并齐王引兵四万驰援,令苏瑾与秦家次子秦阳,率军六万屯兵幽并边境。
二月,幽州刺史方谦,巡查边境时遭遇突厥攻城,突厥处罗可汗率军围城。
强攻一日有余,双方皆死伤惨重,处罗可汗阿史那·弗设亲自遣使劝降,诱之以重利,此时城内仅剩残兵一千有余。
方谦拔剑高呼:“诸位将士,我们身后,便是我魏国腹地,那里有我们千千万万的同胞,有我们的父母妻儿,有我在此一日,便要阻突厥一日。”
“若生,我等皆为大魏功臣;若死,我等亦可青史留名!”
“只要我方谦一息尚存,突厥,就休想入这渔阳城,将士们,何惜此身,可敢随我死战?”
说完,剑斩来使。
城内士卒皆拔刀高呼:“愿随刺史,死战不退!”
又三日,方谦战死,渔阳城内再无一兵一卒,城中青壮皆守城战死,渔阳城破。
燕王李恒引兵来援,然碰上兵锋正盛的突厥骑兵,一战而溃。
两日后,燕王李恒与幽州残兵被困孤山,得知山上有位大魏皇子,处罗可汗大喜,下令活捉。
水尽粮绝,面对山下的劝降,李恒仰天而笑。
“孤乃大魏皇子,岂可降与你这蛮夷之辈?”
“此刻,草原贼寇杀我子民,欺我国土,诸位将士,身后乃是中原腹地,乃是我们的父母同胞,本王今日当与诸君同生共死,大魏只有战死的李恒,没有投降的燕王,诸君,死战!”
见此,突厥可汗下令攻山,取燕王首级者,赏牛羊万匹,奴隶三千。
一日后,接到军令的苏瑾援军赶到,救下李恒,此时幽州军并不足百,燕王重伤昏迷。
秦阳率魏军铁浮屠冲阵,击溃突厥骑兵,幽州之困暂解。
突厥可汗聚齐兵马准备再战,却遭遇大魏箭阵,突厥士兵死伤惨重,士气皆无。
又十日,秦怀安率军赶到,突厥兵马被围困幽州,进出不得。
大魏四十九年三月,草原霸主处罗可汗身死幽州。
同年四月,幽并二州合军而出。
六月,伴随着一声震天巨响,突厥王庭轰然倒塌,魏军俘获牛羊数十万,奴隶八万。
八月,匈奴各部归顺大魏。
自此,大魏再无草原之威胁。
九月,大魏王师凯旋而归,魏帝亲自出城十里相迎。
献俘仪式后,随军将士各有封赏,苏瑾因解幽州兵困,斩首处罗可汗之功,封厌次侯,食邑万户。
………
大魏五十三年冬,帝崩于长安,临终传位于齐王李瑜。
同年,赵王联合礼部尚书韦廷谋反,被燕王李恒活捉,赵王被囚于深宫,韦家灭族。
次年春,凌霄老道与佛印和尚离京云游天下,苏瑾再三挽留,二人拒绝,但保证回京后定会再次登门。
不知何时起,苏瑾也开始写起了日记,并在首页写到:嘿,后面来的,叫爸爸!
………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厌次县,一家私塾内,几个小孩子见先生出去,欢呼一声放下书本,抱怨道:“整天背着个,读书有什么用啊?”
隔壁女童笑吟吟道:“别不服气,咱们这曾经有个书生,封了万户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