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六十二章 兵临
罗信说到这里,突然停了下来,眼睛放出光来。见到罗信不说话了,戚继光不由唤道:
“大人,大人……”
“哦!”罗信从灵光一现中醒了过来,脸上现出喜色道:“想到了一些事情,我们接着说。北方的卫所几乎被这两次屠戮摧毁得差不多了,而后来两次反击草原鞑子,再加上前些日子抵抗高丽入侵,便把卫所的士兵都召集到边关,如今还都在边关呢。所以,北方的卫所已经是名存实亡。
当然,看现在的局势,大明已经没有什么大的战事,那些被调往卫所的士兵也应该返回卫所了。一旦这些士兵返回卫所,北方的卫所便会重新建立起来。但是,因为朝堂有了裁撤卫所的想法,所以一直没有给边关的卫所下调令。那些卫所的士兵此时心中虽然有着彷徨,但是在边军的大营内,却也不敢闹事。如果他们闹事,很容易会被边军收拾了。
但是,南方不同。
正因为他们还能够勉强过得下去,而又不知道一旦他们被裁掉,他们以什么为生,所以才有着更大的彷徨和慌乱。再加上有心人一鼓动,便跟着造反了。
而那些有心人,便是那些占据了九成屯田的武官。国家裁掉卫所,那些屯田自然也要收回国有。而那些屯田早就被那些武官视为己有,他们可能愿意叫出来?
再说了,交出来之后,他们以什么生活?
所以,他们便不愿意裁军。
利益趋势他们走到了这一步。”
“那……我们这次……”
罗信叹息了一声道:“之所以裁军的事情拖延这么久,就是因为朝堂要对这些卫所士兵负责,要给他们寻找一条生活下去的出路。国家不会不管他们的。但是,他们已经造反了,那也只有杀了。
不过,不会都杀掉。领头的武官是必须杀的,盲从的那些士兵,我还是会尽量给他们一条活路的。都是一些可怜人。”
第二日黄昏。
罗信带着戚继光的军队来到了皇城下,罗信只是淡淡地看了一眼城墙之上的反军,便道:
“安营扎寨,做饭,休息!”
罗信只是下达了一个概括的命令,至于安排值哨等细的命令,自然会由戚继光去做。
黄县城墙上,那些反军脸色苍白,他们没有想到朝堂派来的军队这么快,更没有想到会是罗信亲自来。
罗信的大明在南方家喻户晓,大明军神的威名谁不知道?
“将军!”城墙之上,一个依旧穿着大明军服的人对一个络腮胡子的人说道:“罗信来了。”
那位将军勉强镇定了自己的神色道:“罗信又如何?只有几千人,而且还都是骑兵,他们会攻城吗?
去联系伊王的事情怎么样了?还有联系其它卫所的人有没有回来?”
“罗信来的速度太快了,出去的人还没有回来。”那个人哭丧着脸说道。
“啪!”那位将军一巴掌拍在那个人的头上道:“哭丧着个脸干什么?罗信是厉害,但那是兵法。在这里需要兵法吗?
不需要!
他们需要的就是攻城!
三千人攻城?我们城里有近两万的兄弟,而且从来都是守城的占便宜,我就不信他们三千不会攻城的骑兵能够攻上来。
我们不求在他们攻城的时候,全歼了他们,活捉了罗信。只要他们多坚持一段时间,嗯,坚持十天半个月,让整个大明的卫所兄弟们看到,就算是大明军神也奈何不了我们,到时候全国的卫所都会反起来。那个时候,我们就不是守城了,而是向着京城进攻。
来,将旗子竖起来。”
立刻便有人竖起了旗子。
“老爷。”鲁大庆放下手中的望远镜转头对罗信道:“对方城墙上竖起了一面旗子。”
“嗯?”罗信伸出手道:“我来看看。”
鲁大庆将手中的望远镜递给了罗信,罗信接过望远镜,放在眼前,向着城墙上的那面旗子望去,随后便无语地摇了摇头。那面旗子上竟然写着“清君侧,诛佞臣”六个大字。将望远镜递给了鲁大庆道:
“他们折腾吧,不作死就不会死。睡觉。”
城内的反军紧张了一夜,知道第二天清晨,疲惫的他们也没有发现罗信他们攻城。几个头领走上城墙,脸色灰败地向着对面的罗信大营望去,便见到大营内已经升起了炊烟。看到炊烟,这些头领也饿了,便让城墙上的斥候监视着罗信的动静,他们则是回去吃饭。
刚吃完饭,便有斥候前来报告说,罗信的大营有动静了。
这一下,那些头领慌乱了起来,罗信的军神之名,给他们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急匆匆地来到了城墙之上,向着对面望去,便见到一些士兵扛着巨大的厚厚的木制盾牌,高举过头,一个个盾牌靠在一起,在盾牌下面是一个个士兵扛着沙袋,向着护城河逼进,而且他们逼进的只有一个方向,就是城门的方向。
“放箭!”
城墙上的头领一声大喝,城墙上便“嗖嗖嗖”地射出一片箭雨。
“哆哆哆……”
那些箭雨俱都被盾牌挡住,而且很快地移动到城门口的护城河,将沙袋扔了进去,然后掉头就走,后面的人借着将沙袋扔进去。
城墙上的人有些傻眼,这个距离扔滚木雷石还够不到戚继光的那些骑兵,滚木雷石是用在士兵攻城爬城墙的时候,才能够发挥巨大的左右,如今的距离太远了。只有弓箭能够够到距离,但是却都被巨大的盾牌挡住了。
“怎么办?”
城墙上的人只能够眼睁睁地看着城门口的护城河被填满,城墙上的首领喝道:
“他们一定是想要用圆木撞开城墙。各位兄弟给我注意了,只要他们一靠近城门,立刻把滚木雷石给砸下去。”
“是!”城墙上的人大声的呼喝着,给自己壮胆。
而就在这个时候,却见到城下一个个士兵举着巨大的盾牌保护着下面的士兵开始回撤,只留下了两个人,那两个人各自举着一个盾牌,保护着盾牌下面的第三个人。那个人此时正将背后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大包取了下来,放在了地面上,然后回头看着那些往回撤的人。
*
求月票!求推荐票!
*
*
第一千二百六十三章 破城
那些回撤的人回到了自己的阵营,便纷纷扔掉了手中的盾牌,然后翻身上马,取出了兵器,向着城门虎视眈眈。这不由让城墙上的那些反军也紧张了起来,将目光也都望向了留在护城河沙袋上的那三个人的头上的盾牌。
实在是他们只能够看到两个巨大的盾牌,而看不到盾牌下面。
而此时,全国各地的目光都汇聚在这个广东小小的县城,只是绝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罗信已经来到了这里,他们以为罗信还在路上。这些人都计算着,估摸着罗信应该在胡宗宪那里呆上一天,却没有想到罗信当日便带着戚继光出发了。但是在南方的那些卫所和皇亲国戚可是时刻注意着罗信的举动,他们可是知道罗信已经到了黄县。
只要黄县能够抵挡罗信三天,他们就有信心了。一个小小的县城如果都能够挡住罗信三天,那罗信也没有什么可怕的。而且如果罗信攻城三天还没有攻下来,那三千骑兵应该最少死亡一半。到时候,干脆整个南方都反了吧,将罗信彻底杀死在南方。大明没有了军神罗信,到时候再去鼓动胡宗宪反了,攻进京城指日可待。
在这个时候,在两个盾牌下面的那个人,从怀里取出来一个火折子,拔开火折子,那火折子便冒出火光。那个士兵将火折子凑近那个四四方方的大包上垂下来的一根引线上。
“嘶嘶……”
那根引线立刻便被点燃,冒出了火花。那个士兵将那个大包双手抬了起来,向着城门狠狠的扔了过去。
那个大包砰地落在了地上,然后又朝前滚了几滚,砰在城门上不动了。而此时站在沙袋上的三个人却掉头狂奔而去。城墙上的那些反军愕然地望着下方,他们看不到城门洞的情况,不知道方才扔进去的东西究竟是什么。
但是,正是因为不知道是什么,心中才慌乱。正当他们心中的不安越来越大的时候,耳边就听到一声山崩地裂般的巨响。
“轰……”
整个县城都在摇晃,城墙上的人都被震得东倒西歪。那城门被那个大炸药包炸得四分五裂,城门洞开。
“杀!”戚继光大喊了一声,率先冲向了城门。
“杀!”
戚继光的三千骑兵和五军营的一千骑兵已经如同一条洪流一般地冲向了城门,还没有等到城墙上的人反应过来,便已经冲进了城门。
罗信带着鲁大庆和万大全他们也冲进了城门,此时的县城内,已经喊杀声一片,不过喊杀的都是罗信这边的人,而那些反军都在四处逃亡。
步兵原本就不是骑兵的对手,更何况,这些骑兵还是戚继光的军队和五军营的骑兵!
整个战争结束的非常快,不到一个时辰的时间,整个县城便掌握在了罗信的手中。那些反军都被集中在广场上,罗信果断地下了命令,凡是带官职的人全部杀掉,那些大头兵,整理成一支步兵,罗信亲自训话,告诉他们,只要他们跟着自己去平叛,就可让他们将功折罪。当然,他们也可以逃跑。只不过后果自负。
逃跑?
往哪儿逃?
这些人并不傻,他们跑得过骑兵吗?
更何况……
罗信还答应了他们,可以将功折罪。所以,这些人都老老实实地跟着罗信在第二天,启程去下一作占领的县城。
那一座县城内的反军早就乱成了一片,他们已经把罗信想得很厉害了,却没有想到罗信竟然厉害到如此程度,竟然只用了一天……
周围最先得到消息的各个还在观望的卫所,老朱家的王爷,一个个都傻眼了。一颗颗躁动的心便像是猛然被按了暂停键,他们此时想的不再是什么清君侧,诛佞臣,而是想着罗信会怎么对付他们。
那些老朱家的王爷们,倒是并没有太大的担心,毕竟他们只是关注这件事,虽然那些卫所的人也来找过他们,甚至有几个人现在还住在他们的府中。但是,只要将那几个杀掉,便不会被波及。只是要紧关大门,小心翼翼就是了。
他们可以这样,但是那些观望的卫所就不同了。他们也可以像那些老朱家的王爷一样,将那几个来联系他们的造反的人秘密杀掉,这场造反的风波便有着很大的一部分波及不到他们。但是,这不意味着他们没有责任。
毕竟他们是卫所,担负着保护国家的责任。当那几个卫所造反的时候,州府的高官是命令他们出兵剿灭的,但是他们都消极的抵抗,拒不出兵,这个责任并不小。
而且就算这个责任可以消除,但是他们的目的是抵抗朝堂的裁军,经此一事之后,他们未来的命运会如何?
反不反?
反了,罗信就在南方,随时可以灭掉他们。
不反,难道就等着被裁掉?
不仅是他们心中惶然,就是那些文官心中也惶然。在他们管辖的范围内,出现了兵变,而且攻打了两座县城,他们还不能够有效地进行剿灭,哪怕是摆出一副出兵的态势也行。
但是,没有!
完全没有!
不是他们不想,而是在这个时候,他们已经指挥不了军队,而且还不敢像之前那般对军队呵斥,心中恐惧逼反了那些卫所,将他们杀了,造反。
所以,他们这也是失职。
再想到罗信当初在南方赈灾的时候,杀得人头滚滚,谁知道罗信这次会不会拿他们的人头祭旗?
特别是徐党的他,每天都过得心惊胆战。
而就在他们这种惶惶不可终日中,罗信已经到了另一座被反军占据的县城。罗信见到那些反军还据守在县城内,他悬起来的心终于放下。
实际上,这是他看到的最好的结果。这些叛军聚在县城内,罗信便可以一举歼灭。如果这些叛军逃走了,化整为零,变成若干小股四处纵横,罗信想要剿灭他们,就需要废很大的精力和时间。毕竟他只有四千骑兵。而剿灭叛军的时间一旦拖延了下来,很可能就会爆发出更大的事件。
*
*
第一千二百六十四章 平叛
但是,这些叛军显然没有想到这一点,或者是对于罗信的恐惧,总觉得躲在城内更加安全一些。这就给了罗信快速结束叛军的机会。
这次,罗信没有再让骑兵去填护城河,有着黄县那些俘获的叛军,自然这一切都让他们去做。而且那些叛军也知道这是给他们将功赎罪的机会,很快就将城门前的护城河用沙袋填满,然后由罗信手下有经验的人,将城门炸开,骑兵便蜂拥而入,很快就平息了叛乱。
凡是叛军中有官职的,全部杀掉。不杀也不行,罗信知道自己保不住他们,嘉靖帝绝对不会允许他们活着。倒是那些大兵,罗信还是想要保住他们。
罗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兵变平息,然后将两面清君侧,诛佞臣的旗子,连同自己的奏章,用八百里加急送往京城。
然后罗信坐镇广东,留下自己从五军营带来的一千骑兵,然后将戚继光的三千骑兵分成若干小队,开始向着整个南方的各个卫所飞驰而去。他们的目的非常清晰,只是去将各个卫所所有的资料全部收缴上来,这上面包括各个卫所应该有的屯田数量,还有各个卫所实际的兵丁数量等等。
同时,罗信找到了负责整个南方的锦衣卫同知,两个人秘密会谈了一个时辰,那个锦衣卫同知便匆匆离去。
京城。
罗信剿灭叛军的事情,已经通过锦衣卫迅速地送到了嘉靖帝的面前。时间要比罗信的奏章早上一些。
此时,徐阶和高拱正在和嘉靖帝议事,刘守有便带着两面旗子和罗信的奏章匆匆地走了进来。见到刘守有进来,嘉靖帝的目光便望向了刘守有道:
“那是什么?”
“这是叛军的旗子!”刘守有恭敬地说道。
“展开看看。”嘉靖帝淡淡地说道。
刘守有背后的两个锦衣卫,便将两面旗子在地面上展开,清君侧,诛佞臣六个大字,便清晰地展现在嘉靖帝,徐阶和高拱的眼帘中。
徐阶和高拱看得目瞪口呆,他们没有想到那些卫所的兵将竟然敢打出这样的称号。
清君侧,诛佞臣!
什么人才算得上君侧?
当然得是位高权重的人,在大明称得上位高权重的人,自然就是他们两个,内阁首辅徐阶和内阁次辅高拱。
两个人的脸色都非常不好看,原本裁军的事情是由海瑞引起来的,徐阶和高拱又将黑锅抛给了罗信,在他们两个看来,这件事成功了,最大的功劳自然是他们的,这件事失败了,背黑锅的就是罗信和海瑞。
无论是什么样的结果,他们都会片叶不沾身。
但是……
如今这两面旗子挂住来,这毛头便直指他们两个人了。
大殿内寂静无声,空气都几乎凝固。
嘉靖帝的胸膛剧烈地起伏着,眼中现出了无尽的杀意。
清君侧,诛佞臣!
嘉靖帝用屁股都能够想到,如果罗信不能够迅速地剿灭叛军,这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老朱家的那些他的兄弟子侄会如何利用这样的机会。
瞬间,嘉靖帝的身上就冒出了一层冷汗,哆哆嗦嗦地喝道:
“胆大包天!”
但是,他也只是骂了一声,因为此时最重要的事情是了解罗信有没有剿灭叛军,向着刘守有道:
“把折子呈上来。”
“是!陛下!”
刘守有双手呈上罗信的奏章,黄锦快步走了过来,接过了奏章,又快步地来到了嘉靖帝的面前,将奏章放在了御书案上。嘉靖帝拿起了奏章,飞快地看了起来,一旁的徐阶和高拱也紧张地望着嘉靖帝。
这两个人是真的紧张,特别是徐阶。
如果罗信没有剿灭叛军,反而让叛军壮大了起来,朝堂就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调动大军前往南方剿灭叛军,那事情就大条了,整个南方都会变成战乱之地。而北方又是大灾,就算是最终剿灭了叛军,他这个内阁首辅也要引咎辞职了。如果最终没有剿灭叛军,那就更需要一个替罪羊,而到了那个时候,海瑞也好,罗信也罢,已经没有资格做替罪羊了,因为分量不够。
那谁够分量?
只有徐阶和高拱。
嘉靖帝会选择谁?
徐阶不认为嘉靖帝会选择高拱来做替罪羊,那么就只有他自己。
所以,此时的徐阶非常紧张。
嘉靖帝快速地看着奏章,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难看的脸色也变得舒缓了起来,甚至开口赞道:
“不愧是大明的军神!”
徐阶和高拱悬起来的心,一下子就放回了肚子里,不过心中也生出了嫉妒之心。恐怕这次之后,罗信又该升官了。徐阶的心中突然升起了自己已经老迈的感觉。
“你们看看吧!”
黄锦将奏章拿给了徐阶,徐阶急忙接过了奏章,飞速地看了起来,看完之后,神色阴晴不定地将奏章递给了高拱,高拱看完,神色也在不停地变幻。
罗信这封奏章上不仅是描述了剿灭叛军的事情,还提出了自己的忧虑。裁军的事情必须尽快实行,否则天下会大乱。希望朝堂能够尽快地做出抉择。
见到徐阶和高拱两个人都看完了,嘉靖帝望着两个人道:
“说说吧!”
高拱沉吟了一下道:“陛下,如今裁军之事必须进行。如果在没有叛军出现之前,朝堂还可以将裁军之事搁置。但是如今,却是势在必行。”
“陛下,这件事朝堂后退不得。”徐阶也认真地点头道。
“说说你们的建议吧。”嘉靖帝点头道。
两个人面面相觑,这件事真是十分令人头疼的事情,一个处理不好,就会引起全国的兵变。如果他们两个有主意,早就说了,怎么会等到现在?
徐阶目光闪动了一下道:“陛下,如今罗信是最了解裁军之事,不如就将此事交给罗信去处理。”
嘉靖帝淡淡地望着徐阶,直到徐阶额头上都冒出了冷汗,这才转向了高拱道:
“你也这样认为?”
“臣……”高拱的额头上也冒出冷汗道:“朝堂可以立刻裁掉卫所,让那些士兵解甲归田。”
*
*
第一千二百六十五章 回京
万分感谢sym0719的打赏!
*
“解甲归田?他们有田吗?”嘉靖帝嗤笑了一声道:“没有田,让他们卸甲,是要逼他们造反吗?”
“臣……”
“要你们何用?”嘉靖帝的声音变得冷厉起来:“剿灭倭寇,你们内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吗?
北征草原,你们内阁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吗?
抗击高丽,你们内阁又起了什么作用?
建立市舶司,创办互市,解决大明财政,你们又在哪里?
你们自己说说,你们这个内阁究竟给朕做了什么事儿?”
徐阶和高拱满脸通红地低头站在那里,嘉靖帝呼呼喘了半响气,然后摆摆手道:
“下去吧,赶紧想出一个章程。”
“是!”徐阶和高拱退了下去。
此时的罗信已经离开了广东,开始往京城回来。只是这次没有在骑马,而是坐在一个舒适的马上上。
车厢内,琴双在看一卷卷卷宗,这些卷宗都是从各个卫所收缴上来的,旁边还放着一卷卷锦衣卫送来的密函。琴双每看完一个卷宗,便找到锦衣卫送上来的,对应的密函,然后在纸上记录着什么。
便是这般,一直到京城,罗信也没有将所有的卷宗和密函看完。先去了礼部,将这些卷宗和密函入库。然后去和严纳报道。和严纳还没有聊上几句,便有太监来找罗信,说是皇上召见。
罗信便随着太监来到了偏殿,拜见了嘉靖帝之后,嘉靖帝便急忙开口问道:
“罗信,广东不会再有问题了吧?”
“暂时不会有问题。”
“暂时?”嘉靖帝微微一皱眉头。
“嗯!”罗信点头道:“叛乱已经平息,只是各个卫所都人心惶惶,十分不稳定。如果裁军的事情不能够尽快解决,恐怕下一次的爆发会更加猛烈。”
嘉靖帝闻听,害怕麻烦的性子又来了,心中不由恨起来海瑞,真想把海瑞拉出去给杀了。但是,此时他也知道不能够动海瑞,一旦动了海瑞,就证明他怕了那些军方。目光灼灼地望着罗信道:
“罗信,你可有什么办法?”
“也不是没有办法,虽然不能够算作完美,但是也能够尽可能地将事态的严重性降到最低。”
“快讲!”嘉靖帝的目光一亮。
罗信思索了一下道:“陛下,臣这次去南方,将南方所有卫所的资料都收了上来,虽然臣现在只是看了三分之一,但是,窥一斑而知全豹。如今南方的各个卫所根本都是虚报名额。没有满额的。臣统计了这三分之一,实数大概只有名额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说,一个卫所如果名册上有一千人,实际上才有两百五十人。卫所吃了七百五十人的空饷。”
“砰!”嘉靖帝一拍御书案,脸色铁青道:“这帮子军痞,该杀。”
话落,嘉靖帝迅速地在脑子里计算了起来,眼睛渐渐地亮了起来道:
“卫所名册有二百七十多万人,如此说来,岂不是只有七十多万?如此裁撤麻烦就少了很多。”
“不好说!”罗信沉吟了一下道:“毕竟臣如今只看了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二没有看。而且这还只是南方的,北方的还没有看。臣在离开京城之前,已经让张居正他们去收集了,如今应该也都收集上来了。不过,总之来说,实际的人数应该比名册上的人数少很多。
但是,这也很麻烦。
陛下,每个士兵都有着一个家庭,就算只有七十万实数,但是加上他们的家人,就要有三百万了。朝堂可以裁军,但是必须给他们一条活路。否则,等待着朝堂的便是遍地烽火。”
嘉靖帝沉吟了片刻道:“不是有屯田吗?既然实际人数不多,可以将那些屯田分给他们。”
“不够!”罗信摇头道:“而且大部分屯田都已经被侵占了。”
“侵占屯田?”嘉靖帝目光一厉道:“他们是想死吗?”
“都是一些世家大族。”
嘉靖帝闭上了眼睛,他知道那些世家大族的厉害,在这个时候,如果将那些屯田也从世家大族的手中要回来,恐怕那些世家大族真的会挑动天下造反了。
“这怎么般?”
“一步步来吧,现在都不好说,先将数字统计出来再说,总是能够找到办法。”
实际上,罗信的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办法,只是此时还缺少数据支持,当着嘉靖帝的面不能够乱说。嘉靖帝点点头道:
“需要多久?”
“多则七天,少则三天。”
“好,你去吧,朕静候佳音。”
“是!臣告退。”
罗信离开了御书房,还没有走上十几米,便见到一个书吏走了上来道:“罗大人,高大人有请。”
罗信点点头,便跟着那个书吏来到了高拱的值房,那个书吏退了出去,将房门关上。值房内很暖,高拱坐在火炕上,向着罗信招手道:
“不器,上炕暖和暖和。”
“谢大人!”
罗信脱了鞋,坐到了火炕上,看着面前的小桌上,摆着四个菜,还有一壶酒道:
“大人,这是?”
高拱便含笑道:“你刚刚进京,恐怕还没有吃饭吧?我们爷俩吃点儿。”
罗信便道:“下官还真是饿了,多谢大人了。”
“和我客套什么,来,赶紧吃。”
话落,率先拿起了筷子,罗信也不客气,他也确实饿了,两个人默默地吃完饭,高拱又唤人送上茶水,这才望着罗信道:
“不器,咱们爷俩都是辅佐裕王的人,而且一向亲密,但是最近老夫觉得你和老夫疏远了很多啊。”
罗信心中微微楞了一下,他没有想到高拱如此单刀直入。只是脸上却露出笑容道:
“大人误会了吧?下官倒是没有觉得。”
高拱淡淡地说道:“我们之间见面的次数要少了很多。”
罗信的脸上便露出了苦笑道:“大人,下官倒是想多向大人请教,只是这个裁军的事情……”
说到这里,罗信的脸上充满了无奈道:“下官被调往礼部好好的,裁军和礼部有什么关系?和下官有什么关系?
*
*
第一千二百六十六章 集中办公
原本向着进入到礼部,终于可以清闲下来了,也是有时间来大人这里蹭茶喝,和大人请教一下学问。
但是……
怎么就稀里糊涂地也卷入到裁军的事情中了,而且还是负责人。
大人,您也知道,这裁军是一个多麻烦的事情,而且这也不是单纯的裁军的事情,拔出萝卜带出泥,涉猎范围极广,是一个非常得罪人的活,你说下官还哪里有时间和心情来这里向您请教学问啊?”
罗信话里话外带出来的意思,实际上非常清楚。
我在礼部呆的好好的,你们把我生拉进来背黑锅,我一个背黑锅的人,如果经常来找你,你能见我吗?
你会见一个背黑锅的人吗?
高拱闻听,脸上现出了一丝尴尬,沉吟了片刻道:
“不器,提出成立小六部的事情是徐阶。事前并没有和我商议。”
罗信摇摇头,并没有言语。但是那意思却十分明显,你高拱不是也没有反对吗?
只是这句话他也说不出口,徐阶既然当着嘉靖帝的面提出来,他高拱除了有更好的办法,也确实无法反对。
高拱轻轻叹息了一声道:“不过,裁军之事也确实到了势在必行,否则大明就会被这些蛀虫拖垮。”
罗信依旧没有言语,不多心中暗道:“军人是蛀虫,文官就不是了?”
不过,如今卫所制确实是大问题,罗信也认为到了解决的时候了,而如今大明财政正好没有问题,有着市舶司和互市源源不断地输血,相对来说,这个时候裁军,要比前几年容易许多。
“大人可是有良策?”
高拱摇了摇头道:“很难,裁军是为了大明更加稳定,不是为了让大明更乱。所以,对于那些卫所兵丁必须有一个好的安排。但是,那些兵丁不会经商,大字不识,只会种地,又哪里有地给他们?”
“而且卫所也不能够全部裁掉。”罗信轻声道:“或者是说,取消卫所制后,还是应该保留一部分军队,只是军制要改变。”
“为什么?”高拱愕然相问。
“大明这么大,难保什么时候会出现强盗,马贼,绿林,流寇等,这些事情指望不上各州府的衙门,所以还是需要有一定的军队驻军。只不过不需要那么多。不需要像之前每个县都有卫所,下官觉得每个州府保留一支驻军就可以了。”
高拱眼睛一亮道:“如此裁掉的军队就少了一些,留下一些精壮,直接转变军制就行了。”
“也不是不行,只是那些卫所都烂透了,还有能站之兵吗?这需要好好合计一下。”
两个人商议了一个多时辰,最终高拱道:“这一切都建立在统计出来的数据上。”
“是啊,下官争取尽快将这些数据统计出来。”
冬日的白天很短,高拱望了一眼已经昏暗下来的天色道:
“从回京到现在,你还没有回家,赶紧回去吧。”
“下官告辞了!”
第二天清晨。
罗信早早的起来,练了一趟武,吃完早饭后,便来到了礼部。派书吏将张居正,诸大绶,陶大临,温应禄和陈瑾请来。
彼此相聚也都不远,所以很快五个人就来到了罗信这里。罗信也没有上茶,直接问道:
“各位负责的卫所资料可都已经收集上来?”
“都已经收集完毕。”张居正五个人纷纷点头。
“那我也不请你们喝茶了,你们立刻回去,将所有的卷宗带来,我向严尚书申请一个地方,我们就在那里办公,去了那里,我在给各位准备好茶。”
“好,半个时辰的时间,我们就将所有的卷宗搬来。”张居正起身道。
陶大临也起身道:“不器,可要真正的雨前茶啊!”
诸大绶也含笑道:“既然卷宗都搬过来,估计我们要一起点灯熬夜工作了,先说好了,不吃衙门内厨房做的饭,你要给我们在太白居定酒菜。”
“对对对!”温应禄和陈瑾等人也纷纷含笑道。
“你们这是要吃大户啊!”罗信伸出手指点着他们几个。
众人哈哈大笑而去,罗信便急忙向着严纳的值房走去。严纳听了罗信的要求,便立刻安排给罗信倒出来一个独院,如今裁军的事情最为重要,没有人敢懈怠。而罗信也征得了严纳的同意,从今日起,罗信会安排自己的家丁日夜守在那个独院外,想要进入那里,必须得到罗信的同意。
所以,等到张居正和诸大绶等人先后到来的时候,万大全等人已经将那个独院防卫得密不透风。这个架势,也让张居正等人严肃了起来。
张居正等人,每个人都带来了一车的卷宗,一个上午,没干别的,只是将这些卷宗搬进放进来,然后分门别类放好,就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罗信让鲁大庆去太白居定了一桌酒席送了过来,众人吃完饭之后,便都望向了罗信,等着罗信拿出来一个章程。
“我们各自负责自己的部分,首先列出每个卫所应有多少名额,实际有多少名额。其次,每个卫所应有多少亩屯田。这次我把南方所有的卫所走了一个遍,亲自检查了每个卫所的实际人数,我已经整理了三分之一。我走之前,将北方的卫所分给了大家,既然卷宗都已经拿来了,想必你们也都亲自去了北方。”
“是!”张居正点头道:“在你离开京城之后,我们也分头去了北方各个卫所。北方的卫所和南方的卫所又不同。南方这两年没有战事,所以也没有调动卫所兵将。但是,北方刚刚经历了和高丽的战争,调动了大量的北方卫所兵将。
这么说吧,北方卫所的八成都被调到了边关,因为刚刚结束和高丽的战争,各个卫所的兵将还没有返回,此时都留在了边关。我们用很短的时间,便将剩下的两成卫所检查完,然后便前往边关,从边关那里拿回了卷宗,虽然还没有细看,但是卫所的兵将数量大幅度减少,死在了和高丽战争中的卫所兵将很多。”
罗信沉默了片刻,点点头道:“我们开始吧。”
*
第一千二百六十七章 逼迫
罗信等人便开始亲自统计起来,屋子里没有其他的书吏,只有他们六个人,一切数字都什么亲历而为计算出来。
虽然罗信已经统计出来三分之一,但是罗信需要统计的是整个南方所有的卫所。而整个北方却被分成了五份,分别有诸大绶,张居正,陶大临,陈瑾和温应禄五个人分别统计。所以,他们的速度便快了很多。到了第三天上午,当罗信还差着五分之一的时候,张居正等人已经先后统计完毕,看着统计数字,张居正五个人脸色好了许多,聚在一起,一边喝茶一边轻声议论着。
一直到黄昏时分,罗信也终于完成了整个南方的统计。用手搓了搓脸道:
“下班,回家。明天我们把整个南北的统计汇总一下。”
众人纷纷应是,神色也都轻松了一些,一起向着外面走去。罗信回到了府中,陆元便上前道:
“老爷,刘将军来了。”
罗信平静的眸光略动,然后点点头道:“在哪儿?”
“花厅!”
罗信举步向着花厅走去,一步迈入花厅之中,那刘守有已经站了起来,两个人相互拱手施礼,罗信的目光落在了刘守有旁边桌子上的一个包袱,然后望向了刘守有,刘守有点点头,轻声道:
“北方的!”
“我们去书房!”
刘守有点点头,拿起包袱跟着罗信向着书房走去,罗信一边走,一边吩咐下人,准备酒菜送到书房内。
两个人来到了书房,罗信接过了包袱打开,里面是一叠厚厚的纸张。罗信一页一页飞快地看了起来,只是看了五分之一,罗信的脸上便微微现出了轻松之色,吐出了一口气道:
“果然,北方的状况要比南方好了许多。”
刘守有不由苦笑道:“南方几乎没有什么战争,即便是当初有倭寇,那些倭寇也只是在沿海闹腾,对南方的那些世家大族并没有什么实际上的伤害,甚至还和那些世家大族有着勾结。如今倭寇早就被消灭了好几年了,那些世家大族更是活得有滋有味。
但是北方不同。
北方在这几年,先后经历了阿拉坦汗和黄台吉两次兵临京城,屠戮北方,北方的卫所几乎都被打残了,而且北方的世家大族原本就不如南方多,经历了两次屠戮,更是让很多世家大族连根被拔起,别说他们曾经侵占的屯田,便是他们原本拥有的田地都成为了无主之田。”
琴双点点头,北方的情况他比刘守有还了解。这些年,北方战事不断,先后有阿拉坦汗和黄台吉兵临京城,后有高丽兵犯北方。让北方一直处于危险的笼罩之下,特别是大量的大小宗族被阿拉坦汗和黄台吉屠戮了七八成,就是剩下的那些家族也变卖了大量的田产,搬到了南方。
实在是没有人愿意活在屠刀之下,所以如今北方什么最少?
人最少。
什么最多?
地最多。
地广人稀!
如此北方的问题就要简单了许多,这让罗信轻松了许多,而且心中也隐隐地有了一个想法。
放开了心情,和刘守有边吃边聊。如今刘守有的精神头不同了,因为如今裕王已经基本上被定位储君了。他早早地投奔了裕王,如此便不用担心裕王登基之后,自己的尴尬了。想到当初,心中还真是对罗信有着感激。
第二天.
罗信刚刚来到了礼部门口,便见到一个书吏站在大门口,见到罗信下轿,便急忙上前施礼道:
“罗大人,徐大人有请。”
罗信便微微皱了皱眉头,如今虽然罗信是徐阶的手下,但是满朝文武都知道罗信和徐阶之间的关系,如果别人不搭理徐阶,会被视为骄狂,而罗信还真的不会。而且以罗信目前的地位,徐阶也拿罗信没有什么好办法。那个书吏见到罗信皱眉,心中就是一抖,生怕罗信不去,让他无法交代,便急忙道:
“罗大人,高大人也在。”
罗信闻听,眉头皱得更紧,两个阁老在一起要见自己,这是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当下点头道:
“走吧!”
很快,罗信就站在了徐阶和高拱的面前,还没有等高拱开口,徐阶便含笑道:
“不器,快坐。大冷天的让你过来,有件事想要问问你。”
“徐大人请问。”罗信落座之后,淡淡地说道。
“听说你将南北卫所的卷宗都集中了起来,在调查卫所名额之事,不知道结果如何?”
罗信对于徐阶和高拱知道此事,并不奇怪。别说有着张居正在,就是没有张居正在,从南北各地抽调卷宗,徐阶和高拱也不可能不知道。而且自己这方面的进程,高拱和徐阶都应该一清二楚。他们两个今日叫自己过来,不是要问统计结果,而是想要知道自己统计完之后,接下来的计划。因为那统计结果,他们两个人早就应该已经拿到手中。
当然,他们拿到的只是一部分,是属于他们自己人掌握的那一部分。最起码,南方的统计他们不知道。
“昨日刚刚统计完,今日准备汇总。所以具体的数据还没有完全出来。”罗信平静地说道。
“数据出来之后,不器可有良策?”徐阶目光灼灼地望着罗信。
“没有!”罗信断然摇头道。
“没有!”徐阶目光微缩,一旁的高拱神色也是一凝,浅声道:“不器,如今国本风雨飘摇,今日请你过来,就是大家商议出来一个良策,你有什么想法,不如说出来,我们商议一下。”
罗信心中升起一丝讥讽,不过神色还是平静道:“高大人,我们这个所谓的小六部,只是做一些具体的工作,比如这统计数据,真正拿主意的是陛下和内阁。我能够有什么主意?”
“不能够这么说!”徐阶立刻打断了罗信的话道:“这件事具体的负责人就是你们这个小六部。你们不仅要拿出统计数据,还要拿出解决的方案,然后由内阁再商议决定。”
*
*
第一千二百六十八章 嘉靖怒
罗信摇了摇头道:“原来是这样啊,卑职倒是不知道。前些日子面君的时候,陛下只是让我拿出统计数据,上交给陛下,我还以为陛下拿到数据之后,会和两位阁老商议,我们只是等着陛下和两位阁老下令,去执行具体的工作,所以我们这些日子都扑在统计数据上,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想之后的问题。”
徐阶和高拱神色一愣,徐阶的神色变得阴沉,高拱沉吟了一下道:
“陛下让你把统计数据交给他?”
“是!”罗信点头道:“而且我答应了陛下,多则七日,少则三日,如今已经是第四日了,卑职争取今日将数据汇总完毕,明日便上交陛下,如此只用了六日,却是没有误了陛下的事情。”
罗信连日子都说出来了,徐阶和高拱一下子就相信了罗信。在这样的事情上,罗信不敢说谎。但是,如此一来,却让两个人心中不安和紧张了起来。
嘉靖帝这是直接越过了他们两个的内阁,直接对罗信负责了。也就是说,罗信和嘉靖帝直接对话。这将内阁置于何地?
这还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罗信交上数据之后,嘉靖帝到时候将事情交给内阁,那个时候,他们两个就不要说什么,小六部负责,他们只是审核和决定了。一切都要由内阁来负责。再想要拿捏罗信,是不可能了。
而且,两个人的心中都隐隐的有一种感觉,那就是罗信有办法,只是不说。往好的方面讲,罗信会在上交数据的时候,将解决此事的权力争取到手,以后这件事就与内阁没有什么关系了。
惹了麻烦,都是罗信的。立下了功劳也是罗信的。
往坏的方面想,罗信会一推六二五,让陛下将此事交给内阁。而且按照正常的程序,也应该是这样
但是,他们两个有解决的方案吗?
答案是没有!
没有解决方案,势必会引起大麻烦。如今军方就像一个火药桶,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引爆。一旦引爆,就会像当初徐阶不去赈灾,修建玉熙宮一样,如果最后还是罗信出来,收拾了乱局。这内阁的脸可是被打得啪啪响,内阁的声望必定受到严重的打击,而罗信的声望却会如日中天。
“不器!”高拱有些干涩地开口道:“现在有很多人来我这里打听消息,或者是做说客的,都希望我们尽快拿出一个章程。”
徐阶神色严肃道:“不器,这件事一直由你负责,你的心里应该有一个章程吧?”
“尼玛,还一个玩红脸,一个玩白脸。”
罗信心中充满了气愤和讥讽,但是脸上还是一副惊讶和无辜之色道:
“我负责的不就是统计数据吗?这些任务我很快就会完成。至于章程不是应该内阁来做吗?这所有人都知道吧?否则,那些人怎么会找两位大人打听消息?”
高拱和徐阶两个人神色就是一僵,便是高拱的神色也不由阴沉了下来,罗信却是站了起来,向着两个人拱手道:
“下官还需要回去统计数据,告辞了。”
原本两个黑脸的人,这一下又绷不住了。高拱站起来道:
“不器,当初这件事让你总负责,可不是仅仅负责数据,也包括章程。”
罗信淡淡地摇了摇头道:“下官还真是不知道,而且以下官的年龄和资历,也不足以负责这么大的事情。这可是涉及到二百七十万军队,这样大的事情,交给一个三品侍郎总负责,而且还是一个礼部侍郎,从古到今,没有听说过。这样的大事,一定是要像高大人和徐大人这种高位的人才能够来做。”
“不器,没有让你全权负责,只是让你拿出来一个基本的章程,然后由内阁来定夺。”徐阶也站了起来道。
“徐大人,下官说过,下官的年级和资历都不够,经验更是不够。根本想不出来什么章程。”
罗信停顿一下道:“这样吧,我也不会让两位大人为难。我会去向陛下请罪,辞去这份差事。”
高拱神色一变,徐阶声音一沉道:“为官之道,便是为陛下解忧。你若是辞去这份儿差事,恐怕丢掉的就不是仅仅这份儿差事了。”
“呵呵……”罗信只是呵呵了两声,便拱手告辞。
“太不像话了!”徐阶怒声道。
高拱却是叹息了一声,这种结果他早已经料到,因为他知道罗信不是傻子,反而智慧的很。这种出事背黑锅,出成绩得不到荣誉的事情,罗信怎么会干?
除非这件事能够明确责任和荣誉,但是高拱和徐阶都想着出事,罗信背黑锅,出成绩,荣誉是他们的,罗信又不傻!
“不行,我们去面圣!”
高拱想了想,这件事情也确实需要和皇上说一说,不能够让罗信和皇上单独对上,能够争多少功劳,还是要争的。
罗信干净利落地走了,他真的是不害怕嘉靖帝剥夺了他所有的官职。因为他知道嘉靖帝活不了多久,等着裕王登基,他自然就会王者归来。
而且……
嘉靖帝会在这个时候,剥夺罗信的官职吗?
罗信摇了摇头,心中暗道:“你们把嘉靖帝想傻了,而且你们两个如今变得越来越不自信了啊!
人不自信,就难免心中慌乱,人一慌乱,难免就脑子不清楚啊!”
御书房。
嘉靖帝冷冷地扫视着徐阶和高拱,让两个人后背渗出冷汗。
“你们的意思是,将罗信罢官为民?”
高拱闭口不言,只是低着头。徐阶硬着头皮道:
“皇上,像罗信这种不愿意为陛下分忧的人,便是不忠。如果罗信没有能力也就罢了,但是他并非没有能力,却不愿意为陛下分忧解难,这是为什么?”
“你说是为什么?”嘉靖帝冷然问道。
“这是他的心中对陛下有怨气,怨恨陛下没有给他高官厚禄。这是对陛下的要挟,此风不可长啊!”
“啪!”嘉靖帝一拍御书案道:“你到是给朕分忧解难啊!”
徐阶神色一僵,还没有等到他回话,嘉靖帝的话就如同冰锤一般刺向了他。
“将罗信罢官为民?你是想要让大明大乱,想要毁掉朕的江山吗?”
*
*
第一千二百六十九章 安排
“陛下……”
“这个时候你要罢官罗信?”嘉靖帝劈头盖脸地打断了徐阶道:“你知道罗信除了三品礼部侍郎,还有什么身份吗?
他还是二等候,还是大明军神。在裁军的这个时候,你要夺罗信的武爵,要把罗信的官,你这不是逼军队造反吗?
你究竟安的什么心?”
徐阶就是一哆嗦,噗通一声跪了下去。
罗信回到了礼部,笑眯眯地和大家将最后的数据统计完,便招呼着大家下班。回到了家,洗漱更衣之后,便和父母一起吃饭。吃完饭,带着陆如黛和父母一起回到了父母的房间,将房门关上,罗平便低声问道:
“发生了什么事情?”
看着罗信严肃谨慎的模样,大家心中都有些不安。罗信落座之后,摆摆手道:
“不用紧张,只是想要母亲带着黛儿和羽儿去城外的庄园住一些时日。”
罗氏和黛儿脸色都是一变,已经两岁的罗羽感觉到屋子内严肃的气氛,老老实实地缩在黛儿的怀里,大眼睛咕噜里地来回望着屋子里面的几个人。罗平凝声道:
“问题严重了?”
罗信点点头道:“陛下裁军的决心已定,裁军从来就不是一件小事。而且徐阶和高拱一直想要把我当做背黑锅的人。一旦我背了黑锅,谁知道陛下会如何针对我?
我会派万大全带着一百骑兵和你们一起去庄园,一旦京城有变,我们可以乘坐马车以最快的速度前往塘沽口,在那里有堂兄常年准备的一条船,带着我们前往台湾。”
“有怎么严重?”黛儿的神色有些慌乱。
罗信握住黛儿的手道:“不用担心,我在京城有着鲁大庆和五十个家丁,一旦出事,我会父亲汇合,然后以最快地速度前往寻你们。你的父亲我也有安排,阳林县距离草原很近,大哥在阳林县留下一队人,到时候能够带着岳父一家,安全地离开大明,进入草原。”
罗平沉吟了片刻道:“就这样吧。明日一早,你们就离开。”
第二天.
罗平第一个离开,回五军营。罗信第二个离开,乘坐着轿子,前往礼部。坐在轿子里,罗信的情绪不高,半响,叹息了一声,感觉到自己最近有些消沉,便使劲儿地甩了甩头,打起了精神。
轿子停下,罗信从轿子内走出来,望着礼部大门两旁的大树都挂满了雪花,整个礼部都被银装素裹,显现出一种凛冽。
“寒意袭人啊!”
当罗信举步走进礼部大门的时候,罗府的后门也打开了,罗母带着黛儿和罗羽,在万大全的保护下,从府中出来,离开了京城,向着城外的庄园行去。
罗信来到了办公房间,便见到张居正等人都已经到达。见到罗信走进来,便纷纷站起。罗信含笑点头,来到自己的座位上,将统计好的数据又检查了一遍,然后起身道:
“我去见陛下了,希望陛下能够表扬我们,然后将这些数据交给内阁,以后裁军之事就不再需要我们。”
“我们很期待!”陶大临含笑道,其他人也都含笑点头,只是眼中的神色却各不相同。
罗信离开了礼部,便直接向着御书房行去。在他的背后,张居正等人重新落座。温应禄低声道:
“你们说陛下会解散我们这个小六部吗?”
“怎么?你还真把小六部当成六部了?”陈瑾喝了一口茶道。
“不是!”温应禄急忙摇头道:“累一点儿没有问题,但是就怕被当作替罪羊啊!所以,我也希望能够早一点儿解散这个小六部。”
“是啊,这活还真是不好干啊!”陶大临摇着头叹息着说道。
“不好干没什么。”诸大绶凝声道:“我相信以我们这些人的性格,没有人会临阵退缩,怕活不好干。难就难在,得不到真正的支持。活干了,却落不到好。泰岳兄,你怎么看?”
众人的目光都望向了张居正,张居正平静地说道:
“我们这个临时的小六部,说白了,就是为内阁分忧的。我们没有全力决定干不干,但是却能够决定自己是否好好干。我觉得,为了陛下,为了天下百姓,我们还是要将这件事好好干下去。”
房间内一下子寂静了下来,每个人都低下头,拿起都已经统计过的资料看了起来。仿佛是有什么统计错误了一般。张居正的嘴角泛起了苦笑,他心中也不愿意这么说,但是为了心学,他不得不这么说。
如今徐阶搞出这么一出,完全出乎心学的预料。但是事情已经出了,已经如在弦之箭,心学也只能够改变计划,放弃张居正,保徐阶。
如果只是徐阶的命令,即便张居正是徐阶的学生,他也可以寻求心学的帮助,但是如今是整个心学的决定,张居正就无力反对了。
叹息了一声,张居正无奈地摇了摇头,他还是得尽力劝说陶大临他们同意自己的观点,然后在一起劝说罗信,继续负责此事。
“各位,咱们可以这样想,如果这件事在我们小六部的手中解决了,这会是一场什么样的功绩?我们会获益多少,这就不用我说了吧?
关键是,我们为国为民解决了真正的问题,即便是我们最终没有获得真实的好处,但是却得到了名传千古的名声,这还不够吗?”
众人闻听,都怦然心动。但是却依旧没有人说话。张居正继续说道:
“如今我们已经将各项数据统计出来了,左右闲着无事,不如我们讨论一下,以我们这些人的才能,说不定就能够想出一点有效的方法呢?”
众人不由将头从卷宗上抬起,相互交流了一下目光,张居正心中一喜道: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更何况我们不是臭皮匠,一旦我们想出一点办法,我们便可以群策群力,就此点拓展开来。一旦我们真的解决了问题,这个功绩谁也抢不走。”
“是抢不走!”诸大绶淡淡地说道:“但是会被分润是吧?”
*
第一千二百七十章 数据
张居正却是脸色一整道:“即便是我们想出了办法,真正实行的也必须是内阁,也只有内阁才有这个权力。而且相对于内阁两位大人来说,即便是我们想出了点子,恐怕也有许多不周全之处,需要内阁两位大人补全,所以内阁分润功绩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呵呵”诸大绶笑了两声道:“恐怕不是分润那么简单吧?而是分润的绝大部分。”
张居正沉默,这件事很明显,而且在座的人没有傻子,他不可能忽悠他们。
“这也没有什么。”诸大绶又开口道:“上官分润大部分功绩,已经成了习俗。但是如果事情砸了,上官让我们背黑锅也是习俗吧?”
张居正默然,众人默然,房间内一下子寂静了下来。
御书房。
罗信站在嘉靖帝的面前,嘉靖帝在低头认真看着罗信的奏章。半响,抬起头,望着罗信,眼中很是凝重道:
“罗信,虽然你调查的数据表明,卫所的人数只有一百一十八万六千七百二十八人,并没有两千七百万那么多,但是这也不是旋目啊!”
罗信点点头道:“陛下,不能够仅仅算这些人数。”
“嗯?”
罗信神色凝重道:“还要把这些人的家属算上,朝廷裁军,必须给这些家庭一个活路,否则就是逼反了他们。”
嘉靖帝不由有些头疼,抬起手揉着眉心道:“算上家属,得有三百万了吧?”
“最少!”
嘉靖帝不由头更疼,思索了一会儿道:“总还是要留一些军队吧?”
“留的不多!”罗信沉吟了一下道:“如今在北方有一百二十万军队,其中的卫所军队大约只有三十五万,而且这三十五万人都是经历了战争的淘汰,可谓是精锐,和之前那些卫所的兵痞不同,当初一起从卫所征调的那些人,凡是兵痞,没有战斗力的人,都死在了沙场。剩下的这些人可以保留。在南方,因为倭寇战事已经结束很久了,所以当初胡部堂征调的那些卫所士兵都已经回到了卫所,而且实话说,那些人和兵痞没有什么区别。臣认为,南方卫所的兵都可以裁掉。
南北两地要有两大军事重地。南方,着重布防在海岸线,虽然倭寇已经被灭掉,但是我们不敢肯定在未来,会不会有其它藩国的军队来攻打大明。所以,必须有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驻守。”
罗信顿了一下,飞快地看了一眼嘉靖帝,继续说道:
“胡部堂手下有两支军队,一个是戚继光的军队,一个是俞大猷的军队。可以让胡部堂以这两个军队为中心,建立起一支镇守南方的军队。如今除去南方卫所,胡部堂手中大约有四十万军队,臣是这样想的,可以从这四十万军队中,挑选出三十万精锐,然后由这三十万精锐成为常规军,镇守广东,福建,苏杭一带。而剩下的十万军队可以成为南方其它州府的驻守军队。同时再把北方的那三十五万卫所中的十万军队调到南方,剩下的二十五军队驻守北方各州府。
这样就解决了大明失去卫所之后,无人驻守各地州府的问题。
相比原来的二百七十万,如今只有四十五万人,大明减去了很多的负担。而且这四十五万人留下是必要的。一旦有事情发生,可以就近发兵。
另一个军事重地就是北方。
北方的战线很长,所以要比南方留下更多的军队。但是去掉那三十五万卫所兵之外,七十五万人也足够了。在很长时间,臣认为边关不会再爆发战争。
除了南北两个军事重地,还有一个军事重地便是京城。
京市五军营就可以了,十万五军营,加上七十五万北方常规军和三十万南方常规军,还有四十五万”
罗信顿了一下道:“我们可以把五军营称之为中央军,把南北两大重地的军队称之为野战军,把原来的卫所军队称之为常规军。
总共一百六十万军队。
这个人数用足够了。”
嘉靖帝想了想道:“如此说来,还是要裁掉八十多万人,算上他们的家属也有近三百万人。”
“是!”罗信点头。
“你有什么想法吗?”
“没有!”罗信曳道:“我们这个临时部门不就是统计数据,上交给陛下,然后由陛下和内阁商议吗?”
嘉靖帝皱了一下眉头道:“把原来的屯田分给那些兵丁如何?”
罗信又从怀里取出了一个折子双手递出去,黄锦走上前来,接过了折子,放在了御书案上。嘉靖帝看了罗信一眼,如何拿起那份折子翻看了起来。只是看了几眼,便面沉似水,当看完整个折子的时候,“啪”的一声,将折子摔在了御书案上。
“该杀!”
“陛下!”罗信唤了一声,如何眼睛扫了一下周围。
嘉靖帝深深地吸了几口气,然后喝道:“都下去!”
御书房内的太监都匆匆地退了出去,黄锦来到大门前,将御书房的大门关上。站在了门口。屋子里只剩下了嘉靖帝和罗信,嘉靖帝望着罗信道:
“属实?”
“属实!”罗信认真点头道:“实际上,南北的屯田六成以上都被世家豪门,还有皇亲国戚给占有了。剩下的四成也被卫所的那些武将给瓜分了。那些士兵每天做的根本就不是训练,而是给那些武将种地,干家务,完全就是一个长工。”
“杀!杀!把他们都给朕杀了!”嘉靖帝吼道。
罗信微微曳道:“不能杀,最起码眼前不能够杀!”
“为什么?”嘉靖帝凶厉地盯着罗信。
“怕大乱啊!”罗信无奈地说道:“如今我们裁军,还只是动武官体系的利益,别说我们去杀那些强占屯田的世家大族和皇亲国戚,便是将那些屯田要回来,都会引起文官体系的反弹。那个时候,文官体系和武官体系一旦联手”
嘉靖帝的脸色变了,半响道:“难道就这么算了?”
*
*
[记住网址 . 三五中文网]
第一千二百七十一章 裁军司
“慢慢来吧,反正不能够这个时候做收回屯田的事情。而且,陛下和内阁商议的时候,最好不要把这份数据给内阁看,以免让那些人知道,陛下您已经开始关注他们了。”
“你这些数据?”
“锦衣卫!”
嘉靖帝明白了,罗信除了用正常渠道得到卷宗来统计数据,还请锦衣卫暗中调查,这才得到了详实的数据。
御书房内寂静了下来,半响道:“罗信。”
“臣在!”
“这件事情就交给你和你那个临时部门处理吧。”
“陛下,还是交给内阁吧。臣资历浅,年龄轻,经验少,能力低……”
“闭嘴!”嘉靖帝喝道。
罗信闭上了嘴巴,即便是如今的嘉靖帝心中很烦,听到罗信刚才那番话,也不禁感觉到好笑。望着罗信道:
“这件事就交给你了,暂时成立一个裁军司,负责裁军事宜,直接对朕负责。你为总负责人。”
“这……抛开内阁不好吧?”罗信支吾道:“臣会被内阁记恨的。”
“那你就不怕被朕记恨?”
“怕!”罗信双肩一垮,然后又抬起头道:“陛下,裁军属于兵部的事情,就算总负责也应该是兵部侍郎,不应该是礼部侍郎啊,您看?”
“哪儿那么多废话?赶紧滚。”
罗信已经看出来嘉靖帝的不耐烦,便叹息了一声道:“好吧,臣告退。”
当罗信走到门口时候,背后传来了嘉靖帝的声音:
“好好做!”
罗信转过身,向着嘉靖帝施了一礼道:
“臣遵旨!”
走出了御书房,罗信的脸上现出如释重负之色。他的心中早就决定要负责这次裁军之事,因为他知道,如此大面积的裁军,一旦处理不好,必定引起动荡,甚至遍地烽火。
他来大明这些年,一直在努力,为了什么?
不就是为了华夏繁荣富强吗?
而且这不仅仅是裁军的问题,而是整个军制的改革。不是说徐阶和高拱智慧不够,而是时代局限了他们的想象力。他们没有罗信来自后世的眼光,能够解决问题的人,不是罗信自负,在整个大明也只有罗信,没有人会比他解决得更好。
但是……
这需要他成为总负责人,需要皇帝的鼎力支持,而不是在他的头上还有一堆公公婆婆。今日,他终于取得了第一步的胜利,成为总负责人,直接对嘉靖帝负责。
小六部的临时办公值房,张居正五个人都有些神思不属地沉默,不时地将目光望向门口。
突然,五个人整齐地将目光望向了门口。随后,便见到罗信一脸凝重地走了进来。见到罗信凝重的神色,五个人的心中都升起了不安,不由都站了起来,诸大绶率先开口道:
“不器……”
“唉……”罗信叹息了一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坐下,然后又叹息了一声。
张居正小心翼翼地问道:“不器,怎么了?”
“还能够怎么了?”罗信没好气地说道:“昨日两位内阁大人召见我,我就觉得事情不妙,昨日那两位大人便反复要求我们这个临时的小六部拿出裁军的方案,被我推辞了。我言道,我们只是统计数据,拿主意的应该是内阁。结果我和两位内阁大人不欢而散,算是得罪了两位大人。”
说到这里,罗信看了一眼张居正,张居正也知道大家都知道自己是徐阶的弟子,这里发生的事情,数据统计的速度,一定会通知徐阶。所以,张居正虽然心里别扭,却也神色平静。
“没有想到,今日我去向陛下汇报统计数据,陛下却让我们这个临时的小六部全权负责裁军事宜。”
房间内沉默了下来,每个人都觉得压力山大。
“我和陛下说,这裁军应该是兵部的事情啊……”
兵部侍郎温应禄腾地一声跳了起来,神色慌张道:“不器,你可被害我!”
罗信无奈地摆摆手道:“你不用担心,陛下让我总负责。”
“呼……”温应禄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气,拍着胸脯道:“你别大喘气好不好,吓死我了。”
罗信翻了一个白眼道:“我没有大喘气好不好,是你抢话的。”
温应禄作揖道:“我的错,我的错,只要不让我总负责,都是我的错。”
罗信摆摆手,沉默地坐在那里。屋子里变得沉默下来,感觉到空气都有了压力,仿佛要让人窒息一般。众人不时地望向罗信和张居正,张居正坐在那里很不自在,知道这些人都肯定在责怪他,谁让他是张居正的弟子呢?
但是,他也是有苦说不出来,他张居正如今也被徐阶算计好不好?
但是还不能不配合!
半响,陶大临轻声道:“不器,我们怎么办?这事儿很麻烦啊!说不定就要背黑锅啊!”
“不是说不定!”陈瑾黑着脸道:“而是很大的可能。”
“是啊!”诸大绶叹息了一声道:“那些兵痞哪里那么容易对付?还没有怎么,广东那么就反了。不器,你说说,我们怎么个章程?”
“是啊!”此时张居正也不得不开口道:“你文武全才,我们都听你的,你怎么说,我们怎么做。”
罗信抬起了一直垂着的眼帘,沉声道:“你们也不用担心,既然我是总负责,如果真的解决了这件事,大家利益均沾。大家也都知道我罗信,我罗信从来没有贪过功劳。”
众人纷纷点头,就连张居正也不得不服气,罗信还真是从来没有贪过功,反而经常把自己的功劳分润给别人。人品绝对信得过。
“如果这是办差了,黑锅我来背。”
“不器不可!”诸大绶如今已经是复兴社的人,所以当即反对道:“这是我们大家的责任。我们一起背。”
“对对对!”众人纷纷开口道:“我们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罗信摆摆手道:“说句自负的话,我们六个人当中,应该是我为朝廷立功最多吧?”
“那当然!”
对于这一点,无论是谁,不服气都不行。别说是他们了,就是内阁的徐阶和高拱都没法比,如果不是罗信太过年轻,此时早已经进入内阁了。
*
第一千二百七十二章 煽动
“所以我背黑锅的能力在我们六个人当中也最强,这个黑锅我背了,最严重也就是把是夺爵罢官,性命应该无碍,毕竟我有那么多的功劳顶着。如果这个黑锅让你们背了,很可能就不是背黑锅了,而是替罪羊。”
说到这里,罗信将手在自己脖子上一割。
众人的脸色都变了。
这并非不可能!
一旦军方哗变,天下四处烽火,那个时候真的需要一个替罪羊出来。以他们的小身板,一旦被退出来顶罪,那就是一个死。
众人望向罗信的目光都充满了感动,张居正也不例外。再想到徐阶,看看罗信。这是多么大的区别啊!
“不器……”五个人的声音都有些哽咽。
罗信严肃道:“当然,真的到那一天,我们这个小六部肯定人人都有责任,我能够抢着背最大的黑锅,但是你们也跑步了,虽然有我在,你们性命无忧,但是恐怕仕途也会受到影响。”
罗信将目光望向了张居正道:“泰岳,我们今后的命运绑在了一起,所以我也就实话实说,没有针对徐阶的意思。真的到了那个时候,便是徐阶想保你,也保不住。”
“我明白!”张居正神色阴沉,此时他的心中对徐阶真的有了深深的恨意。
“啪啪!”罗信拍了拍巴掌道:“大家振作起来,我在这里问大家一句。”
“你说!”
五个人都正襟危坐,拿出面见上官的姿态,而且是从心底摆出这种姿态。罗信的表态太让他们感动了。虽然罗信不是他们实际意义上的上官,但是他们真想罗信成为他们的上官。
“就算我背了最大的黑锅,你们也不想背个小黑锅,这辈子仕途无望,蹉跎岁月吧?”
五个人都是聪明之人,瞬间就明白了罗信的话。诸大绶第一个开口道:
“不器,从今天……不,从此刻起,我不知道别人怎么想,你让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而且是全力去做,绝对不打丝毫折扣。”
“对,我也是。”温应禄也急忙说道。
“我也是。”陈瑾也开口道。
“不器,你放心。没有人想背黑锅,哪怕这个黑锅很小。”张居正也表态道。
“泰岳说的不错,我们一定会听从你的领导。”陶大临也接口说道。
罗信看看张居正,又看看陶大临,点点头。大家心中都知道,张居正是徐阶的人,陶大临的高拱的人。
“好,我还有两个问题。”罗信伸出一根手指道:“第一个问题,从此刻起,我需要保密。所有的事情,只能够我们六个知道。裁军的事情,原本就敏感难做,一旦有些行动提前泄露出去,那个时候,别说我罗信不给背黑锅,谁泄露出去的,这个黑锅谁背。你们能做到吗?”
“能!”
五个人一起点头,不管是心中怎么想的,但是此时必须点头。罗信心中也没有完全相信他们会不泄露出去,只是在这里下个伏笔。
他为人仗义是不假,但是却不是傻子。如果真的因为某个人泄露了秘密,而引发了事情,这个黑锅他真的不背。
“第二个问题!”罗信伸出第二个手指道:“如果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便是一场大功劳。所以,第二个问题还是保密。我不希望,当我们胜利在望的时候,有人因为得知了我们的计划,来摘桃子。我们不去抢别人功劳,但是也不允许别人来抢我们的功劳。哪怕是内阁那些大人物。所以,第二个问题,还是保密,你们能做到吗?”
“能!”五个人又是立刻点头。
“不保密,两个结果。一个是我们将事情因为不保密做砸了,蹉跎岁月,仕途无望。一个是我们将问题解决了,但是因为不保密,被人抢了桃子。辛辛苦苦,却最后只能够坐在一旁,看别人笑,自己躲着哭。
今天我们什么也不做,你们就好好想想这两个结果吧。”
话落,罗信起身便离开了值房,乘坐着轿子回家了。
屋子里的五个人,没有人说话,也没有相互张望,一个个都低着头,想着罗信的话。
没有人不为自己的前途着想,否则他们读书做什么?他们做官做什么?
做到三品侍郎的位置容易吗?
如果因为自己不保密,最终被罢官,这前半辈子地努力和辛苦不就白费了?
下半辈子怎么办?
如果罗信有能力带着他们解决问题,却因为自己不保密,被内阁夺了桃子,自己就眼睁睁地看着?
凭什么?
此时张居正只觉心中有一股怒气,对徐阶和对心学的怒气。
陶大临心中也别扭,他是高拱的人。但是人难免有自私的心理,罗信已经把话说的十分清楚了。裁军之事可以说是一场风暴,而自己就陷在这个风暴之中。事无巨细地告诉高拱,自己很可能像罗信所说的那样,成为替罪羊,或者被抢去了功劳。如果向高拱保密,以后还有仕途吗?
纠结之中,心中也没有下定决心。
罗信乘坐在轿子里,思索着裁军的事宜,心中突然一动,自己应该借助这次机会,让自己的兄弟们都动一动了。
像周玉,张洵等人都已经外放,不过因为资历问题,如今的品级也都不高,大概都在正六品和从五品之间。
“是时候让几个人回京了!自己在京城也需要帮手啊!”
罗信开始细细思量,直到回府,依旧在思量中,一边思量着,一边回到了自己的跨院,却没有见到陆如黛和罗羽,便道:
“羽儿呢?”
“老爷,老太太和太太带着少爷去了城外的庄子。”
罗信一拍额头,这才想了起来,今天一早,家人都去了城外的庄子。便道:
“吩咐厨房,弄几个小菜,送到书房。”
“是,老爷!”
罗信进入到书房,便将心思又沉在了思索之中。
如今在地方最重要的两个职位,便是北方的互市和南方的市舶司。
北方的互市掌握在徐时行的手中,徐时行是自己人,北方互市便掌握在罗信的手中。南方的市舶司在张居正回京之后,徐阶又争取了一个人前往杭州,所以如今的市舶司掌握在徐阶的手中。
*
第一千二百七十三章 谋划
不过,整个东南可以说都掌握在罗信的手中,所以罗信并不惧怕市舶司在名义上归徐阶。而且嘉靖帝不是傻子,不可能让北方互市和南方市舶司这两条命脉都掌握在罗信的手中。而罗信也不会去抢那个名义上的位置,即便是将来徐阶倒了,那个位置罗信也不会和高拱去抢。
而且在南七北六一十三省中,复兴社的人虽然如今都不是高官,但是也占据了地方的中坚力量。而且便是地方高官也有一些投奔了罗信,让罗信的势力在稳步的增长中。
唯有京城,罗信的经营要差一些,这也是罗信在京城的时间太少。
不过,即便是如此,罗信如今也完全掌握了詹士府,基本上掌握了翰林院,礼部的掌控力则是要差了很多。至于对其它部门,几乎就没有多少掌控了。
“现在是一个好机会啊!”
但是,让谁回来,回来几个?
这不但要考虑自己那些兄弟的能力,如今的地位,还要考虑嘉靖帝是否同意。
最终,罗信准备让周玉和张洵回来,这两个人的能力虽然不是最顶尖的,却也属于上佳,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两个人是自己的发小,是自己最信任的人。
也只能够调动这两个人,如今想要通过高拱和徐阶调动,已经完全不可能。这两个人不使绊子就不错了。所以,罗信想要调动周玉和张洵,就必须直接向嘉靖帝禀报,让嘉靖帝钦点。
嘉靖帝会不知道周玉和张洵是罗信的人吗?
一定会知道!
如此罗信自然不敢多提出名额,而且还不能够只要两个人,要多要人,余下的名额交给嘉靖帝钦点,这样才能够取得嘉靖帝的信任,顺利地将周玉和张洵调回来。
心中有了主意,第二天,罗信没有去礼部,而是先去了皇宫,面见嘉靖帝。
“有想法了?”见到罗信一大早就来见自己,嘉靖帝的眼中露出了期待之色道。
罗信的目光向着四下一扫,嘉靖帝便朝着黄锦摆摆手。黄锦便将御书房内所有的太监都轰了出去,然后他将御书房的房门关上,亲自站在那里。
“有一点儿想法!”罗信轻声说。
“哦?”嘉靖帝神色一振道:“说说看。”
罗信点点头,随后又严肃地说道:“不过,如果陛下认为这个方案可行的话,只能够陛下和臣知道。一旦泄密,恐怕会引起大乱。”
“嗯,朕明白。”
“陛下,如今南方人烟稠密,而且南方卫所的士兵最多,根本没有田地分给他们。
但是,北方这几年连续战争,被阿拉坦汗和黄台吉先后两次屠戮,北方人口十室九空,不仅是北方的卫所死伤惨重,已经没有多少卫所士兵,而且那些北方大族被杀的杀,卖掉田地逃亡南方的更多。所以,北方有着大量的土地,而且是无主田地,这些年都荒着。”
“你的意思是?”嘉靖帝眼睛一亮。
“将南方卫所裁掉的人都拉到北方,给他们分田地。有了地,他们也就没有了怨气,而且八成会十分高兴,对陛下感恩戴德。”
嘉靖帝轻轻点头,眼中释放着欣喜的光芒。但是,随后他的神色又严肃了起来道:
“但是,这些人都久居南方,他们愿意来北方吗?”
“如果我们就这样去南方告诉那些人,他们肯定不愿意啊!谁知道,他们到了北方,朝堂会不会分给他们田地。而且没有人愿意背井离乡,哪怕他在家乡混得很惨。”
“是啊!”嘉靖帝点头道:“那你有什么办法?”
“分两步走!”罗信轻声道:“第一步,需要陛下给臣一个六份圣旨。”
“六份圣旨?”嘉靖帝瞪大了眼睛。
“嗯!”罗信点头道:“这六份圣旨的内容是一样的,到时候由臣,张居正,诸大绶,陶大临,陈瑾和温应禄各自持一份,我们分成六个方向,前往南方六省。
这些日子,锦衣卫已经收集了到了南方六省卫所小旗以上的武官贪墨之罪。罪证属实,以大明法律,俱都可以判砍头之罪。
这些人欺上瞒下,光明正大的贪污受贿,甚至草菅人命,杀了他们,没有一个杀错的。”
“这第一步就是让我们这些人带着陛下的圣旨前往南方六省,以和北方草原侵边,调动卫所军队前往北方作战为借口,先将这些该杀之人全部杀掉。剩下的那些普通士兵没有了武官挑头,便失去了主心骨,反不起来。能够保证我们将南方卫所七十几万士兵安全地带到南方。”
“你是让朕下一道调兵圣旨?”
“是!”罗信点头道:“所以要保密。”
嘉靖帝点点头,这个消息自然不能够透露,而且他自己也知道,自己一辈子就是在和世家争夺权力。自从严嵩倒台之后,虽然严嵩的倒台是嘉靖帝的主意,但是嘉靖帝也感觉到,随着自己的年老,那些世家又蠢蠢欲动,在处理严嵩的过程中,不得不承认,嘉靖帝受到了世家的逼迫。
所以,保密的必须的。
“罗信,这件事不好保密啊!恐怕你们离京不到片刻,圣旨的内容就会被内阁知道,内阁知道了,差不多该知道的人也就都知道了。
以那些世家的智慧,恐怕仔细思索一番,就会想出真相。毕竟,北方还十分安全,互市都开着呢。”
罗信也皱着眉头思索了片刻道:“那就说是高丽又出兵了,陛下给臣一道密旨,臣让人带着去见马芳,让马芳配合我们。我们不需要多久时间,只要将卫所的兵丁从南方拉出来,就可以了。已经上路了,就由不得他们了。”
“那第二步呢?”
“第二步,将卫所士兵带到了北方之后,便给他们分田地,每人一百亩,这对他们绝对是一个巨大的惊喜。他们不会再有怨言,只会高兴。
然后让他们写家书,在家书里面再放上每个人的信物。再少量地挑选出一些士兵,每个卫所挑选出来两个就可以,然后立刻将在边关的三十五万北方卫所士兵抽调出来,告诉他们不会裁撤他们。而且其中的十万会留在南方。
让这三十五万人带着书信和信物,再加上抽调出来的南方每个卫所的两个人,一起回到南方。
那些南方卫所士兵的家人,看到书信,看到信物,再有跟着回去的每个卫所的两个熟悉的人,那些家属便会相信,然后组织那些家族,迁徙至北方。
如此,卫所的裁军可以告一段落。”
*
第一千二百七十四章 为兄弟谋福利
“嘉靖帝思索了片刻,不由一拍掌道:“妙!那三十五万北方卫所士兵呢?”
“十万先打散,分成七个军队,驻扎在南方七省。其余的二十五万兵将保护着南方卫所的家属迁移到北方,将每个家属都送到他们的亲人身边。然后这而二十五万卫所士兵打散,分成六个军队,驻扎在北方六省。”
“不是要从胡宗宪那里抽调出十万人吗?”
“暂时不行!”罗信摇头道:“要缓一缓,不能够同时进行,否则会让那些边军等军队认为朝堂也要对他们裁军,会引起大乱子。”
嘉靖帝又思索了一会儿,最后点头道:“此计可行。”
“陛下,臣人手不够啊!”罗信趁机言道。
嘉靖帝看了罗信一眼道:“你有什么想法?”
“臣想从六部中再各自抽调一个郎中。”
嘉靖帝似笑非笑地看了一眼罗信道:“你准备提名谁?”
“嘿嘿……”罗信干笑了两声道:“周玉和张洵。”
“你可真是举贤不避亲啊!”嘉靖帝淡淡地说道。
“陛下,臣负责这么大的事情,总要有两个贴心信任的人啊!”
“嗯,只提名两个,你还算是知进退。”嘉靖帝淡淡地说道:“周玉让他进兵部任郎中吧,张洵让他进礼部任郎中。”
罗信心中就是一喜,嘉靖帝这是帮他往兵部和吏部参沙子啊!如此,以后在兵部和吏部也算有自己的人了。
郎中这个官职品级在京城虽然不算什么,但是位置也不算轻了。而且就算品级,那也是正五品,对于周玉和张洵这个年龄和资历,绝对是破格提拔了。
罗信心中清楚,嘉靖帝之所以这么做,一方面是不想让罗信在礼部占据主导地位。别看罗信此时只是一个礼部侍郎,并不是礼部一把手。但是如果将张洵和周玉也分进了礼部,罗信就有了左膀右臂,说不定就把严纳给架空了。
另一方面,嘉靖帝也意识到如今的六部都被徐阶和高拱给瓜分了,他这个皇帝竟然无法掌控任何一部,既然掌控不了,那就让六部更乱一些,只有更乱,他才能够重新掌控。
让周玉去了兵部,让张洵去了吏部,就是要给徐阶和高拱一个感觉,罗信开始在京城的官场争权夺利了。让徐阶和高拱的双雄会变成三国杀。
罗信当然无所谓,嘉靖帝只要答应了自己的请求就好。张洵和周玉这一进京,代表的意义重大。
一方面,周玉和张洵成为京官,而且还直升正五品,以后会对罗信有着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也让复兴社的其他人看到了希望。看到了罗信的能力,让他们知道,跟着罗信没有错,会让复兴社的凝聚力更强。
其余的四个名额自然是由嘉靖帝决定了,罗信就不管了。告辞了嘉靖帝,便回到了礼部。到了下午,便有四个官员到罗信这里报道,三天后,周玉和张洵便风尘仆仆地赶到了京城,直接来到礼部向罗信报道,罗信只是简单地和他们说了两句,便让他们先去兵部和吏部报道,然后回家休息一天,明天在上班,晚上给他们两个接风洗尘。
黄昏时分。
罗信回到了府中,周玉和张洵早已经来到了罗府,两个人像是在自己家一样,反正此时罗府除了下人,女眷也都不在,他们两个直接吩咐厨房置办了一座酒席,两个人已经在那里喝上了,见到罗信回来,便大笑道:
“不器,快过来,我们好久没有在一起喝酒了。”
“我马上来!”
罗信笑着进到屋子里,换了一身便服,然后简单地洗漱了一下,便来到桌子前坐下,端起酒杯道:
“什么也别说了,先干一杯。”
“干!”
三个人碰了一杯,放下酒杯,周玉道:“不器,裁军的事情,你有什么计划?”
罗信便将自己的计划详细地说了一遍,周玉和张洵两个认真听着,随后抚掌大笑道:
“妙!”
罗信却是摇了摇头道:“如今都是纸上谈兵,但是具体实施的时候,那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全局。我是在刀尖上跳舞,不成功,便成仁啊!”
周玉和张洵的脸色也严肃了起来,张洵道:“陛下是一心求道的人,特别是到了晚年,更是怕麻烦,这次怎么会弄出这么大的事情?这个海瑞可真是能够闹大乱子。”
“海瑞只不过是一个引子罢了。”罗信摇了摇头道。
“怎么说?”张洵神色一愣道:“难道这次是陛下的主意?”
“嗯!”罗信点点头道:“不管陛下如何一心求道,他也是老朱家的人,江山还是要放在第一位的,否则他如何去见老朱家的列祖列宗?”
张洵和周玉脸色一变道:“陛下他……”
“嗯!”罗信点点头。
“嘶……”
周玉和张洵两个人不由色变,半响,周玉压低了声音道:“陛下是想要为裕王殿下铺好路?”
罗信点头道:“裕王殿下性子懦弱,陛下也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恐怕活不了多久,便想着在死前尽可能地为裕王殿下解决麻烦。
实际上,陛下也知道如今大明军队的问题非常严重,已经到了不得不解决的时候。陛下不解决,他的后辈也得解决。如果他的后辈也不解决,大明也气数……”
罗信的思绪飘忽起来,华夏历朝历代的变迁,都不是被外敌所败,实际上都是因为内部原因。哪怕是被外族灭国的宋朝,如果岳飞不死,结局绝对会不同。
而以如今大明的****,迟早会生出大乱子。推翻大明的李自成,也是卫所的一个武将。也就是说,大明的灭亡,便是兵变的结果。
如今大明的军队还没有烂到根子,这个时候对大明军制改革,还不晚。
只是这是要将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说死就死了。历朝历代,改革的人都没有好下场。
“这事还真是危险重重啊!”周玉叹息了一声。
“敢做吗?”罗信微笑道。
*
*
第一千二百七十五章 边关告急
周玉眉头一扬道:“有何不敢?”
“那就好!”
“要我们做什么?”
“诸大绶会带着你们六个郎中前往北方。”
“北方?不是南方吗?”
“我们五个侍郎去南方,诸大绶带着你们去北方,规划田产,等到我们将南方卫所的人都带到北方之后,能够在第一时间,立刻分田到户。”
“这个不难!”
“是不难,但是工作却十分繁重,不要出了差错。”
“我们明白。”
第二日。
罗信来到了礼部,将周玉和张洵向大家介绍了一下,然后便回到了自己的房间。不一会儿,诸大绶,张居正等五个侍郎便都来到了罗信的房间。罗信招呼他们坐下之后,张居正便开口道:
“罗大人,陛下已经宣旨,裁军之事,由我们这个临时小六部负责。这都过去四天了,你倒是拿个主意啊.”
“是啊!”陶大临也开口道:“这件事拖不得,外面不知道有多少只眼睛在看着我们。而且卫所也很不平稳,一旦在发生广东那样的事情,我们六个可是吃不了兜着走。”
罗信一脸的忧愁,抬起手揉了揉眉心道:“我这几天也一直在想办法,只是一直没有良策,你们有什么办法,说出来,我们商议一下。”
五个人交流了一下目光,不由也是一脸的沮丧。这些日子,五个人也在思索着办法,罗信当初的话,他们也听进去了,知道这次他们都脱不了干系,也都想要想出来一个可行的办法,但是,几天下来,却是一筹莫展。
看着五个人的模样,罗信也叹息了一声道:“我们这几天都好好想想,看看能不能商议出来一个可行的办法。”
“好!”众人无奈地应道。
接下来的几天,罗信六个人每天都聚在一起,商议着裁军的事情,有时候整个房间里闷得没有一丝声音,大家都苦闷地坐在那里拧眉思索,有时候却是争吵得要把屋盖给掀飞了出去。
这一日。
罗信六个人正聚在房间里商议裁军之事,一连商议了几天,都没有可行的办法,就是张居正的脸上也都现出了焦躁之色,只有罗信一个人神色依旧平静。
“罗大人,我们不能够这样拖下去了。”张居正语气有些焦躁地说道:“如今朝堂之上对我们说什么的都有,我听闻,那些御使都准备弹劾我们了。”
“让他们弹劾好了。”罗信淡淡地说道:“他们不就是干这个的吗?除了这个,他们还会干别的吗?”
心中却是在想道:“密旨和自己的书信早就送往边关,算算日子,马芳也应该有消息了吧?”
“不是!”张居正急了:“我们总得做点儿什么吧?陛下把权力给我们了,人也给我们了,我们多少也应该有点儿……”
张居正刚说到这里,便听到外面的街道上传来了喧哗声,不由停住口,转头望向了外面。很快,门外就传来了脚步声,随后便是敲门声。
“进来!”
门被推开,周玉和张洵等人站在外面。周玉走进来道:
“大人,外面有从边关传来来的八百里加急,去了皇宫。”
罗信脸色一变道:“边关八百里加急?”
“是!”
“难道是草原发生兵事?”张居正神色凝重。
“应该不会!”罗信摇头道:“如今我们和草原互市,关系正融洽。”
“难道是高丽?”诸大绶道。
“有可能!”罗信凝重点头道:“虽然上次灭掉了高丽八万人,但是高丽国内还有着十万军队左右。说不定又攻打边关了。”
“他们还真不知死啊!”温应禄道:“罗大人,你这次再帅兵去边关的话,干脆打进高丽,将高丽给灭掉算了。”
罗信翻了一个白眼道:“你以为打仗那么容易?”
“你不是军神嘛!嘿嘿……”
几个人也把裁军的事情放在了一边,议论起高丽侵边的事情。突然,从外面走进来一个太监。
“罗大人。”
众人不由转头,这才看到那个太监,罗信倒是认识那个太监,便站起来道:
“梁公公,可是有事?”
“陛下召见罗大人。”
罗信点点头,对张居正等人说道:“你们在这里继续研究裁军之事,我去见陛下。”
“罗大人,如今边关开战,还能够裁军吗?”陶大临道。
“是否继续裁军,那是陛下思考的事情!”罗信望着陶大临凝声道:“陛下一日没有下旨取消裁军,我们就要继续想办法。”
随后,便一挥袍袖走出了房门。
御书房。
罗信进来的时候,见到徐阶和高拱都已经来了,而且看那模样,已经来了不短的时间。拜见了嘉靖帝之后,嘉靖帝便让黄锦递给罗信一封折子,罗信接过来,迅速地看了一遍,神色变得严肃道:
“高丽不足为虑,但是马大人奏章上说,草原也蠢蠢欲动,这才是令我们大明必须重视之处。”
“是啊!”高拱开口道:“如果只是高丽,马芳在边关足矣。但是,如果草原也蠢蠢欲动,这就是大事了。所以,马芳要将大部分兵力防备草原,不能够调动去应战高丽。”
“罗信,你是大明军神,有何良策?”徐阶笑眯眯地望着罗信。
罗信却没有去看徐阶,而是向着嘉靖帝施礼道:“全凭陛下乾纲独断。”
徐阶的神色就是一滞,他没有想到罗信这样狡猾,这让他再怎么说?
怎么说都不合适,难道你还不让嘉靖帝乾纲独断了?
不由黑着脸站在那里。
嘉靖帝却是没有搭理徐阶和高拱,这是他和罗信早就定好的计策,这个时候便佯装皱着眉头在那里沉思,大殿内寂静了下来。徐阶和高拱这个时候,自然还不知道边关根本没有什么高丽犯边,这都是嘉靖帝,罗信和马芳联合的计策,还在那里紧锁着眉头思索着计策。两个人的思维都在快速地转着,都向着自己一旦想出来计策,便能够赢得嘉靖帝的信任。而就在这个时候,嘉靖帝却是一拍桌子道:
“那些卫所不是不想要裁撤吗?朕就给他们机会。”
*
*
第一千二百七十六章 南下调兵
徐阶和高拱神色一愣,心中暗道,这怎么又跑到裁军的事情上去了?不是打仗的事情吗?
“罗信!”嘉靖帝凝声喝道。
“臣在!”罗信急忙应道。
“北方的卫所如今都集结在边关吧?”
“是!”
“那就让他们继续跟着马芳防备草原,你立刻动身前往南方,将南方所有的卫所都集结起来,前往北方边关,驱逐高丽。他们想要不裁军,就要拿出说服朕的本事来。”
“是!”罗信有些愁眉苦脸地应道。
徐阶的心中就是一喜,南方那些卫所的军队,大明没有人不了解,就是一堆烂泥。当初几百个倭寇,就能够追着一万多卫所士兵打,让那些人去打高丽?
“呵呵……”
罗信带领着这样一堆烂泥去打高丽,结果只有一个,失败。说不定罗信还死在了战场。
一旁的高拱见到罗信为难的神色,心中叹息了一声。想到一旦罗信带领着这些卫所士兵兵败,会引起边关动荡,便上前一步道:
“陛下,南方卫所已经糜烂,恐怕打不过高丽的虎狼之师。不如调动胡宗宪的军队吧。”
“朕意已决,不用多说。朕这是给卫所一次证明自己的机会。”
罗信的动作非常快,第二天,便从五军营中抽调了六千士兵,从锦衣卫和东厂各自抽调了一千人,总共八千人,离开了京城,向着南方行去。
离成十里。
大军停下,罗信将诸大绶和除周玉和张洵之外的四个郎中叫到了面前,诸大绶望着罗信道:
“罗大人,有何吩咐?”
“诸大人,你带着周玉他们六个郎中先去北方,面见马将军。”
说到这里,向着一个锦衣卫招手,那个锦衣卫便来到了罗信的跟前,施礼道:
“见过罗大人。”
你带着一百锦衣卫护送诸大人前往北方边关。
“是!”
罗信取过来一个长匣,长匣上有着封印,将长匣递给那个锦衣卫道:
“这个长匣你带着,不容有失。一直到了边关,你,马将军和诸大人一起打开。”说到这里,转向诸大绶道:
“这个长匣内有着我的计划,到时候你们按照计划行事即可。”
“嗯!”诸大绶虽然觉得罗信这样做,对自己有些不信任,但是还是点头,没有说别的。
“张大人。”
“在!”张居正上前一步。
罗信一招手,有一个锦衣卫上前。罗信又从鲁大庆手中接过了一个长匣,递给那个锦衣卫道:
“这个长匣你拿着,带着三百锦衣卫,护送张大人,不容有失。”
“是!”那个锦衣卫接过了长匣。
罗信望向了张居正道:“张大人,你带着五军营一千士兵和三百锦衣卫,立刻前往四川,到达四川之后,按照长匣内的计划行事。如果走漏了消息,或者是将事情办杂了,往重里说,你项上的脑袋就不是你的了,往轻里说,以后你与仕途无缘了。”
张居正脸色就是一紧,他突然感觉,这次行动似乎并不是征调南方卫所去北方边关那么简单。但是,此时罗信的计划都在那个长匣内,而那个长匣又被锦衣卫保留,他根本无法知道罗信究竟是什么计划。只好郁闷地点点头。
随后,罗信又安排了陶大临去江西,陈瑾去湖广,温应禄去广西,周玉去福建,张洵去广东,而罗信自己则是因为浙江有着胡宗宪,别人去了可能会被胡宗宪使绊子,更何况,如今胡宗宪究竟是什么心思,就是罗信也弄不明白,所以罗信去浙江。每个人都带着一千士兵和三百锦衣卫,或者是三百东厂。只有罗信只是带了一千士兵和一百个锦衣卫。
如此,南七省都有了派往的人。众人立刻分别,各自向着自己的目的地赶去。
京城就在北方,最先赶到目的地的自然是诸大绶。
见到了马芳,和马芳一谈,诸大绶才知道根本就没有什么高丽犯边,是嘉靖帝,罗信和马芳的计策。当着三个人的面,打开了那个长匣。里面有着一封信和一个圣旨。三个人看完了嘉靖帝的圣旨和罗信的信之后,才明白他们要做的任务,要提前规划和丈量好土地,等着南七省的卫所士兵到来,便能够立刻将田地分下去。
马芳直接抽调了一批人,跟随着诸大绶开始在北方忙乎了起来。
第二个到达目的地的便是路途第二近的罗信,罗信直接奔苏州,在胡宗宪的房间内,两个人先是酒过三巡,胡宗宪才试探地问道:
“不器,你这次来的真实目的是?”
“自然是调卫所军队前往北方边关。”罗信含笑道。
胡宗宪便是眉头一皱道:“只是高丽犯边,马将军应该能够抵挡吧?没有必要南兵北调吧?”
“如果只有高丽犯边,这自然不需要南兵北调!”罗信叹息了一声道:“但是,最近草原有所异动,草原可不是高丽能够相比的,所以北方边关的士兵不敢调动,必须应对北方的变化。”
胡宗宪眉头舒展开来,但是随后又皱了起来道:
“既然如此,也应该调动我去啊,那些卫所士兵去了不是送死吗?即便是你这个军神率领,但是那些兵痞都烂到的根子,根本没哟战斗力啊。
不器,你不是糊涂了吧,便是朝堂不信任我,也应该将我的手下俞大猷和戚继光调过去吧?”
罗信沉默了片刻,最终却是叹息了一声道:
“老哥,小弟问你一句实话,如果陛下征调你去北方边关,你会去吗?你会不会抗旨不尊?”
“我……”
胡宗宪沉默了,他在罗信面前没有装模作样,他知道罗信对他十分了解。罗信的话问到了点之上。如果嘉靖帝征调胡宗宪,胡宗宪扪心自问,自己会去吗?
如果带兵去了北方,到了马芳的地盘,到时候嘉靖帝一个旨意下来,将他抓起来,他根本就没有反抗的能力。
马芳的大军包围,俞大猷和戚继光又不是自己真正的心腹,只有被押解进京一条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