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九十九章 完结
刚开始宝琳还十分拘谨,不过在一起笑过几次后,倒是渐渐熟悉了起来,那种在陌生人面前的紧张拘束感稍稍减退了一些,整个人也自在了一些。
两个老人住的地方离的并不是很远,虽然一行四人走的很慢,可到底没花多长的时间就到了。
王老太看到文灿很是惊讶,没想到今年过年,他还真回来了,紧接着就是激动了,人老了,就喜欢热闹,年节的时候,就图一个团圆平安。
文灿是老太太亲手带大的,他每个月寄回来的钱,她都有好好收着,都记着账呢!等文灿要结婚了,到时候再给他,李桃是指望不上的,她就希望文灿存在她那里的那些钱,能帮上他。
她可不像李桃那个没心没肺的,他妈不为他打算,她总得多看顾几分,现在文灿都二十五了,还没个对象,虽然她已经在尽量张罗了,可她一个早已经分家不住一起的老太太,到底帮不上太大的忙,直到现在,还没寻摸到好姑娘。
其实上河村就有不少的小姑娘对文灿有意思,毕竟他一个月能挣二十七块五,还有不少的票,即使不能随军,结婚后夫妻会分隔两地,可以他的能力,养家还是不成问题的,光这点,他就比地里刨食的其他同龄人要强。
可关键是老太太不愿意啊!在她心里,自家乖孙自然是千好万好的,如果要找个村里姑娘,她何必费那个心思去找关系托人呢!
她想给文灿找个城里对象,如果不是城里人,那至少也要读过书,初中毕业的那种。
可真正读过书的姑娘,光依靠媒人介绍,是真的难找,再说,文灿的条件很多媒人都不太看得上。
首先,李桃的名声早就传出去了,现在她在外面就是又蠢又懒的代名词,其次,文灿后面还有两个弟弟,才刚刚上小学,这意味着家里人不但帮不了小两口,甚至还需要他们接济,才能过日子。
事实也确实是这样,文辉和文灿每个月都需要给父母五块钱,要知道,李桃今年才四十多,王建国也才刚刚过了五十一岁的生日,在乡下,他们这还属于壮年时期,正是挣钱养家的时候。
可他们两口子却已经在伸手向两个儿子要钱要东西了,等他们以后年老了,肯定会更过分,这纯纯就是个大拖累啊!
相较于面对文灿时,老太太脸上那灿烂的笑容,她眼睛看着王宝琳跟小文勋的时候,倒显得正常多了。
不过,很快,老头老太太就把视线投到了另外一个人身上,一个陌生的男娃,这是谁啊?
还不待他们发问,文灿就主动介绍了:“爷奶,这是我在部队的战友,也是好兄弟,这次带他来家里串串门。”
“好好.这小伙子长的还真精神,快,里面坐”
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四个人告别了极力挽留的老两口,出了门,之前在屋子里的时候,他们就约好了等会儿一起去河边砸冰窟,捞鱼吃。
不过在此之前,他们需要回家拿工具,双方分开了。
文灿也没有冒冒然的带着兄弟去他二叔二婶家,被村里其他人看到这一幕,是要说闲话的,如果最后没成,到时候恐怕会对宝琳的名声有影响。
再说,他这没有提前打招呼,就要给宝琳介绍对象,还一点分寸都没有的把人带家里去了,说不准他会被他二叔二婶打出来。
宝琳回去后,把邓卫国这个人跟她爸妈说了,他们也明白,那可能是文灿特意带回来,想让他跟宝琳相看的,明着说相亲宝琳肯定不会同意,可这种“意外偶遇”就说不准了,说不定他们一眼就看对眼了呢!
对于这个事,夫妻俩是乐见其成的,文灿的人品他们还是相信的,毕竟是从小看着长大的孩子,跟他们家宝琳关系一直都不错,没必要这么处心积虑的来害她。
再说,他们又不是废人,真要是有苗头了,看对眼了,他们也可以去打听那个男娃家里面的信息啊!反正是本地人,土生土长的那种,还怕打听不到他家的事情吗?
那个叫邓卫国的真要是个孬的,他们也不会同意这个亲事,只要他们不同意,这个事就成不了,也许别人家的闺女是女生外向,可他们家的宝琳,他们知道,父母在她心里的地位一直很重,在宝琳没有生孩子之前,他们有把握在她心里,父母是排在第一位的。
宝琳对邓卫国还是有些好感的,出门前,还特意梳了梳头发,当然,也没忘了文勋小朋友,气氛尴尬的时候,他就是一个很好的缓冲带,能缓和气氛的那种。
当然,还有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她自己有些社恐,熟的人还好说,可要是有陌生人在,身边有个弟弟一直陪着,她的心才会定下来。
苏红英和王建党高高兴兴的送着姐弟俩出门了,宝琳既然愿意出门跟人去砸鱼,那说明她对于那人是满意的,看样子,在宝琳二十六岁之前把她嫁出去这个事,有眉目了。
邓卫国并没有回家,当天晚上直接睡在了老宅,第二天一大早,跟文灿一起,骑着自行车去镇上买了热腾腾的肉包回来,自行车骑到村口,先把肉包子给宝琳家送去。
冬天宝琳是家里起的最早的那个,看着面前热腾腾的肉包,还有他那张笑容璀璨的清秀脸庞,宝琳迟疑了一会儿,随后抬起眼眸定定的看了他一眼,看到那双她所钟爱的眼睛里倒映出她的面容,宝琳突然像是下定了什么决心,一把接过了装着包子的油纸袋子,笑着说道:“谢谢。”
邓卫国跟着愣了一会儿,在那双澄澈的杏眸里,他看到了自己的倒影,这一刻,他觉得这是自己看过的最美的眼睛。
两人都有些发愣,不过很快就回过了神,邓卫国像是被什么烫到了似的,把自己还伸着的手一把缩了回来:“不不用客气,你喜欢就好。”
站在两人不远处的文灿笑眯了眼,他有一种非常强烈的直觉,这事能成。
番外章 宝琳
过年那几天,宝琳跟邓卫国两人并没有确定什么关系,时间太仓促了,双方只是互相有了好感,还没来得及发展,宝琳就去厂里面上班了。
邓卫国虽然有心,在大年三十那天中午还给她送了饺子过去,可他并没有多长时间的假期,大年初三他就背上行囊回了部队。
接下来的时间,两人都是通过书信互相问候的,上面写的都是一些日常的琐事,内容并不肉麻,有些许关心,但并不出格,总的来说就是恋人未满,朋友以上。
之前相处还略微有些别扭的两人,通过这种方式,靠近了一些,对对方的了解也增多了。
等到国庆放假,邓卫国从部队回来,两人再见面,他们中间倒是多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
邓卫国的父亲就在钢铁厂上班,是一名五级锻工,还有三个哥哥一个嫂子,那都是钢铁厂的工人,宝琳有心,跟人闲聊的时候,自然能打听到他家的情况。
她虽然对邓卫国有了好感,可如果他家的“条件”太过于严苛,她还能赶在跟他关系确定之前悬崖勒马,及时止步。
这个条件并不是指邓卫国家房子多大多好,家里有多少钱,而是他家的整个家庭氛围,他父母的性子如何?如果有兄弟姐妹嫂子那些,人好相处吗?这都很重要。
她打听到的情况还挺符合她的心理期望的,邓卫国的父母都是性子比较和善的那种,特别是他母亲,一辈子都没跟人红过脸,是个老好人。
至于兄嫂,只他大哥一家跟老人一起住,另外两个兄弟,结婚后就分出去经营自己的小家了。
分家的时候,父母会补贴一部分钱财,如果他们有本事,那就从厂里分房子,这钱就当支援他们小家的建设了,如果没本事,那就去租房子或者是买房子住,总归别一大家子挤在一起,住不下,吵吵闹闹的,感情都磨没了,只剩下算计。
现在邓卫国还没成家,他自然是跟他父母还有大哥一家一起住的,不过按照惯例,等他结婚了,就会被分出去,跟他前面两个哥哥一样。
国庆假期,两人正式确定了恋爱关系,邓卫国带着宝琳回了家,这时候谈对象都是奔着结婚去的,不然那叫耍流氓,玩弄感情,确定关系后,见家长那是常规操作。
当然,在见面之前,肯定会先跟父母打招呼,把事情解释清楚,不会突然袭击,带着对象来家里。
邓卫国在跟宝琳确定关系的第一时间,就告诉了父母,邓家人就开始准备起来了。
宝琳去的那天,饭菜准备的十分丰盛,当然,她也给邓家人准备了小礼物,礼数得准备周到,毕竟是奔着结婚,以后好好过日子去的,第一印象很重要。
去了邓卫国家的隔天,两人回了上河村,大包小包的东西在自行车前头挂着,邓卫国坐在前面骑车,宝琳在他自行车后座上坐着,这副场景很是浪漫。
对于他们俩的事,王建党和苏红英自然是乐见其成的,不止他们,就连宝琳爷奶也是乐呵的,毕竟这个孙女马上就过二十六岁的生日了,可还没嫁出去,真挺丢人的,比她小七八岁的宝珠都已经在年初出嫁了,两个月前,有人来家里报信,说她怀上了。
这一天,两人迎来了村里长辈们数不尽、带着善意的调侃,不过,他们的事总算是定下来了。
国庆假期并不长,最后一天,一大早,宝琳亲自送邓卫国去了火车站,在候车厅的边角位置,两人情不自禁,轻轻的抱了一下,一触即分,这是两人第一次离的那么近。
现在他们还没有结婚,这种行为对于他们来说,已经很是出格了,只不过这里是火车站,相拥后离别,成了这里最常见的场景,他们才显得不打眼,要是在外面大街上拥抱,那肯定会有人“管”的。
火车鸣笛进站了,等火车停稳后,邓卫国不得不挥手与宝琳告别,两人约定好,写信联系。
小小的邮票,薄薄的纸片,承载着两人的情丝。
两人修成正果是在确定恋爱关系后的第二年二月,正是草长莺飞,拂堤杨柳的好时候,两人举行了婚礼,并没有很隆重,只双方的亲朋好友参加了,摆了六桌。
邓卫国给的聘礼是一台缝纫机和一块手表,六十六块钱,外加二十斤猪肉。
缝纫机和手表宝琳都带走了,除此之外,还有她爸妈给的四百块钱和七十二条腿,被子两条,都是厚实的棉被。
宝琳临出嫁的时候,晒嫁妆的那天,整个上河村都被震到了,他们没想到王建党和苏红英竟然这么阔气,给宝琳陪嫁那么多东西,这可是十里八乡头一份啊!
苏红英和王建党倒是没觉得有什么,缝纫机和手表是人邓卫国送过来的聘礼,那四百块钱还是宝琳自己的,只不过是代由他们两口子攒着。
这么多年,每个月十块,宝琳交到苏红英手里的钱,有八百多块,她都没花,原本是想全部让宝琳带走的,可两人胶着了半天,最后带走了四百,剩下的,宝琳让她妈给她存着,以后她有困难了,再来向她要。
当然,说是存,其实是让她爸妈留着,这钱本来就是给他们的,从没想过再要回来,那四百块钱,还是推辞不过,收下的,他们说要给她做脸,给她撑腰。
对于这个婚事,无论是邓家还是宝琳家都很满意的,王宝琳有本事,邓家人不会觉得她一个农村娃配不上邓卫国,王家就更不用说,宝琳能在三十岁前嫁出去,他们就已经谢天谢地了,毕竟这时候的主流思想就是这样,你到了年纪,不结婚不生娃,那就是思想有问题,出门都会被人用异样的眼神洗礼。
邓卫国准备的聘礼,都是他自己花钱买的,就是缝纫机和手表的票比较难得,他在带宝琳回去看过爸妈后,就让他们留意票了。
宝琳的嫁妆,在她带着邓卫国,提着大巴小包的东西回村的第二天,王建党和苏红英就已经在准备,三个月的时间,七十二条腿的家具和两条大棉被,就都准备好了。
番外章 宝琳(2)
邓卫国的婚假只有半个月,时间一到,即使他心里再不舍,也得背上行囊,归队。
在回部队的火车上,他第一次认真的考虑了退伍转业这件事,以前他是舍不得,舍不得部队朝夕相处的队友好兄弟,可现在,他心里已经有了更加割舍不下的人。
邓卫国一走,宝琳站在空荡荡的房子里,感觉心都空了一块。
邓卫国在婚前就已经把房子准备好了,离钢铁厂不远的一栋青砖大瓦房,高高的墙,把整栋屋子围的那叫一个严实。
院子并不大,但也有三十多平,屋子倒是有五间,厨房、洗澡间和厕所都在一个屋子,只不过用木板隔开了。
房子装修的时候,邓卫国着重参考了宝琳的意见,所以,厕所厨房这些地方,修的比较“现代化”,简约方便为主。
当然,这个房子也不便宜,毕竟地段很好,离钢铁厂很近,他花了整整六百块才拿下,就这个价还是因为这个屋子已经好几年没住人,看起来十分潦草荒芜,为了修整这个屋子,邓家花了不少的人力物力,钱当然是邓卫国出的,不过邓家其他人确实是除了不少力,特别是他的父母。
为了买这个房子,邓卫国就已经把这些年积攒的积蓄花了大半,聘礼和结婚的钱,他父母支援了一部分,两百块钱,跟他那两个分出去的哥哥一样,他也向他爸妈借了三百块钱,打了借条,上面约定好最迟还款时间的那种,十分正式,这是要还的,并不是空手套白狼。
宝琳在婚后从她大嫂那得知邓卫国有向公公婆婆借钱的事,她是想用她爸妈给她准备的四百块钱嫁妆钱还掉的,毕竟夫妻一体,既然选择了在一起,那么在一些事情上,就要共同面对。
欠了别人钱,心里面总归是不安稳的,即使债主是父母,更不用说父母还不止自己一个孩子,他也被分出去了。
邓大嫂也没有别的意思,就想让老四一家早点还钱,虽然钱是借公婆的,可两个老人一直跟他们大房住,她早就把老人的钱财视为自己的囊中之物,现在借出去了三百块钱,可不是着急吗?就跟自己的钱被老四借走了一样,心慌啊!怕要不回来了。
邓卫国想都没想就拒绝了宝琳的提议,他是个男人,买房子给她一个家,下聘让她风光大嫁,那是应该的,怎么能要她的嫁妆钱,他知道,嫁妆就是一个女人的底气,他怎么能动用。
邓家父母已经是五十七八的老人了,要不了几年,等孙子孙女高中毕业了,他们就要退下来了。
说实话,他们早就想退了,年轻的时候吃了不少苦,等到年纪一大,病痛都找上门来了,之前是小四一直没有成亲,定下来,他们这心才一直提着,放心不下。
撑到现在,小四也成家了,他们一下子就松懈了,接下来的时间,安享晚年才是正理,都辛苦一辈子了,最后的时间松快松快,那才不枉此生。
他们老两口也算是子孙满堂了,除了刚刚结婚没多久的老四,其他的三个儿子,在生孩子这方面,那是较着劲的,老大五个孩子,三儿两女,老二四个孩子,全是男娃,老三两个孩子,一儿一女,现在老三媳妇肚子里还怀着一个,都六个月了,要不了多久,就要生了。
在邓卫国去了部队一个半月后,宝琳从空间拿出一条海鱼,原本想红烧了的,可她一闻到鱼腥味就抑制不住的反胃恶心,刚开始还没反应过来,后面想到以前电视剧里的那些场景,心里有了猜测,她可能是怀上了。
第二天她请假去了医院,果不其然,已经怀上一个多月了,宝琳直接去了公婆家,跟他们说了这个事,还顺带在那吃了顿中午饭。
邓卫国那里也立马写信去了,虽然遗憾他不在身边,可他是军人,这一天,她早就有了准备,他有他的任务。
宝琳跟公婆兄弟妯娌的关系一直处于不近不远的状态,因为他们之间的纽带邓卫国在部队,所以,不太能亲近的起来,到底还是隔了一层,等过个几年,熟悉了,说不准会有所改变。
在她五个月的时候,她妈带着弟弟来了县城,一个是照顾宝琳的身子,再一个就是把文勋转到了县城里的小学读书,陈家庄小学的教学条件到底比不了县城,有宝琳这个例子在前,苏红英跟王建党自然是对儿子的学习情况异常上心,即使现在没有了高考,可在他们心中,读书仍旧是改变命运的不二之选。
自从她妈到了她那里,宝琳下班后的日子过的那叫一个潇洒,她妈现在对她就跟对那珍惜的国宝似的,生怕累着她,就连晚上辅导文勋作业这个事,也不让了,说太费神了,等生了后,再好好的辅导他。
邓卫国自从收到宝琳的信,知道她怀上了后,那叫一个心焦,既高兴又着急,高兴是他要做爸爸了,着急则是因为他不在家,看不到她,那颗心就始终落不到实处。
他不知道宝琳吃的好不好?孩子乖不乖?他什么忙都帮不上,这个时候,他的内心满是愧疚,既是对宝琳的,也是对孩子的。
不过还好,他丈母娘去了家里帮忙,不然家里就宝琳一个人,肯定会更难过。
至于他老娘,三嫂那胎快要生了,另外两个孩子一个三岁多一个一岁多,都是离不开人的时候,光他们一家,就足够把他老娘拖的死死的了。
他三婶跟娘家人关系特别僵,亲妈早就没了,娘家人帮不上任何忙,而他媳妇娘家有亲妈,且关系特别好,他老娘会去帮哪边,他就是用屁股都能想得到。
宝琳十月怀胎生了个闺女,不管别人怎么想,她自己很高兴就是了,她又多了个血脉相连的亲人。
在宝琳怀上二胎的时候,邓卫国到底从部队转业回来了,他放心不下宝琳和闺女,还是得自己回来亲自看顾着,他才能放心。
宝琳这一辈子虽然幼时有些许的坎坷,不过其他时候,不能说完全一帆风顺,但大致是顺的向前的。
她与邓卫国一共生育了四个孩子,虽然有些磕绊争执,不过感情却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越发深刻,等到后面,他们直接把对方当成了最密不可分的亲人。
这一辈子虽然很平淡,但宝琳觉得很值,因为她过的很真实,她觉得自己是幸福的,这就足够了。
番外章 李家人
李老太死在李桃偷拿了王老太钱财那一年,一喜一惊之下,身子就不太好了,后面更不用说,跟王家人闹了一场,压根没占到丝毫便宜,她觉得心里憋闷,再加上在家里的待遇比之前段时间,直线下滑。
最终,在深冬的一场大雪中,饥寒交迫的去了。
徐秀英这个儿媳妇对于这个“光吃不干活”的老婆子,早就恨的牙痒痒了,这会子去了,心里面只有快意,并没有什么感伤,以前的事她还记着念着呢!
以前她在李家受的委屈,在这十几年里,通通还了回去,甚至还有过之而无不及,没什么好遗憾的。
李强这个“大孝子”更不用说,自从觉得老娘没用之后,就把她弃之如敝履,当初李婷的行为只不过把这个结果提前了一段时间罢了,就算没有她,等到李老太年老力竭了,最终,肯定也逃不开这个结局。
李宝蛋从小被家里人当宝贝蛋似的宠大,也许是一根独苗的缘故,一大家子人都哄着他供着他,他小的时候,一直觉得自己只要一哭一闹,就能如愿,等他真正长大了,明白自己是生在一个什么家庭,那种落差感让他十分失落。
小时候光顾着玩了,对读书没兴趣,上学这条路是断了的,下地挣工分太苦,他干不来,吊儿郎当的混了一段时间后,后面学着他爸李强,跟一群小混混混在了一起,成了一个二流子,三五天都不会回一次家,对于那个从小疼爱他,一手把他拉扯大的奶奶,他没什么感情,老人年纪大了,没了就没了吧!还省心。
李菊李娟两姐妹倒是回来看了看,不过两人并不是因为跟奶奶感情深厚而回来的,她们是想看这个从小“欺压”她们的长辈最后落得个什么下场,看她自小护着的孙子到底有多好多孝顺。
最后,也就周围两个跟她关系比较要好的阿婆感慨了几句。
头天晚上去世,第二天中午,李老太就在李桃和两个孙女的啼哭声中,草席裹身,被十分简陋的埋到了后山,坟坑挖的有些浅,坟包堆的很小,李强草草埋了老娘后,下午就走了,再次回来,已经是半个月后了。
无论是男人还是儿子都不着家,徐秀英那日子也越过越没意思,早年间,她在前夫那边,受了不少的罪,现在年纪一大,家里时常就她一个人,忍饥挨饿的,身体就不太好了。
如果不是她唯一的儿子李宝蛋还没有娶亲生子,她咽不下那口气,可能她现在早就已经倒下了。
儿媳妇的事,徐秀英直接托付给了她的两个女儿,告诉她们,不管用什么手段,也不限身份,一定要她们给弟弟找个媳妇,不然她死了也不会闭眼,到时候一直缠着她们不放,看她们有什么好日子过。
可惜,她这一番威胁对于李菊和李娟来说,那叫一个不疼不痒,明面上应的好好的,可暗地里,要多敷衍有多敷衍,压根没把这事放在心上。
徐秀英苦熬了十一年,最后还是没能喝上媳妇茶,瞪大了眼睛,长着嘴巴咽了气。
这个时候,她唯一的儿子李宝蛋还在西北的农场劳改,一年前,李宝蛋因为聚众闹事被送到了那里,直到她走到生命的尽头,她都没见到李宝蛋的面,咽气的时候,因为不甘心,面目很是有些狰狞。
她死了的第二天,邻居因为没看到人出来,进去叫人,没反应,门又是从里面锁上的,压根推不开门,她察觉到出事了,赶紧把徐秀英的两个闺女叫来了。
因为这个事,李菊和李娟两人可没少被老婆婆穿小鞋,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她们管的太宽了,毕竟徐秀英不是没儿子。
至于李强,他在老娘去后的第三年,因为跟陈寡妇的另外一个姘头争风吃醋,被人用石头打死了,那人也是个老光棍,除了把人抓去枪毙了外,李强的妻儿并没有得到什么别的物质上的补偿。
不仅没有补偿,因为李强去的十分不光彩,给儿女身上笼罩了一层黑雾,那段时间,一出去,就会被人指指点点,用异样的眼光打量,一大家子人都恨死他了。
即使已经去世了多年,别人不经意间提起他的时候,他的儿女对他不仅没有丝毫敬意,还会跟着咒骂几句,不得不说,他这一生十分失败可悲。
徐秀英去世了这个事,宝琳还特意写信告诉了李婷,毕竟是她亲妈,别的她不予评价,可血缘这个事,是断不了的,来与不来,都是她的选择,她有知道且自己做出决定的权利。
李婷收到信,让她小学三年级的大儿子给她念了书信的内容后,倒是沉默了许久,她没想到,记恨了大半辈子的人就这么去了。
以前恨她恨的牙痒痒,骤然得知她的死讯,她还以为自己会很痛快,可她发现,自己的内心竟然没有太大的波动,难道经过这么多年时间的冲刷,她已经把那些仇人忘了吗?
如果说以前,她还念着想着等自家的条件好了,回上河村让那些瞧不起她,欺侮过她的人看看,她李婷现在过的很好。
她就想扬眉吐气,堂堂正正的站在上河村的土地上,可现在,她发现,自己的志向变了,她只想他们一家人好好的生活在一起,健康平安就好。
秦大山和她一共生了六个孩子,只老三在他四岁的时候,下河玩水没了,其他孩子,她都好好的拉扯大了。
在秦小山二十一岁那年,李婷还找人托关系,给他说了个媳妇,那是个二婚的寡妇,带着两个女娃。
她也是命苦,嫁的男人既赌博又爱喝,喝醉了还会上手打人,母女三人来了秦家后,脸上的笑容倒是多了不少。
秦小山是个和善的人,这些年看着他哥一家人热热闹闹的在一起生活,他早就眼热了,十分渴望拥有属于自己小家,即使他媳妇是个寡妇,他也一点不嫌弃,带来的两个女儿,也是视若己出,后面两人还有了自己的孩子,两儿一女,一大家子人过的十分幸福。
番外章 徐子华
参加了五次高考,但都没有考上的徐子华,在周围人的眼中,那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如果说前面两年,他的家人还会为此辩解,把他说给家人们听的借口拿出来堵村里人的嘴,可后面几年,徐家人在村里人谈论到徐子华的时候,却不肯再开口了,他们选择了远远避开,只想着等徐子华考上大学再好好的打那些人的脸。
可谁知道,这一等就没了结果,人王文辉考两次就考上了,就他,不进反退,五次高考,均以失败告终。
可想而知,这样的他,心里承受的压力有多大,他的家人,对他有多失望。
王文辉考上了大学后,彻底让徐家人死心了,虽然徐子华还是不死心的,去了学校,想要参加下一届的高考,他一直把高考视为改变人生命运的机会,绝不肯轻易放弃。
无论如何,他都不想放弃,他已经参加了那么多次,付出了那么多,他不甘心失败,因为他知道,只要他一认输,那他将会彻底的一无所有,彻彻底底的成为人们口中那个失败者。
参加高考学籍的是,他是自己去办的,找到了以前的班主任,一番恳求,到底是得到了考试资格。
虽然家里人已经对他彻底绝望了,可他依旧满怀希望的等待着,在他空闲时间里,书一直在他手里,紧紧的抓着,像是抓着那根唯一能救赎他的救命稻草。
没想到,还没等到高考那一天,四月份的时候,就传出了取消高考的事情,以后想要上大学,就要靠推举了。
知道了这个消息后,徐子华彻底陷入了绝望之中,他知道,自己彻彻底底的输了,他输的一败涂地。
在沉寂颓废了两年后,他偶然从小侄子口中得知陈家庄小学有一名老教师即将退休的事,到时候,小学将会空出一个老师的名额,徐子华把这个当做了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救命稻草。
这些年,他受够了村里人明里暗里的冷嘲热讽,看够了别人似有若无的嘲讽,乃至在他看来十分可笑的怜悯,他一个上过十几年学,有高中毕业证的人,还需要他们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泥腿子来怜悯吗?
村里的一切都让他觉得窒息,现在,成为陈家庄老师就是他的唯一机会,脱离现在处境的唯一机会。
于是,一向目无下尘,看不上村里那些泥腿子的他,开始主动跟人搭话,最主要的是打听陈家庄小学的情况,特别是领导阶层的。
当他得知小学陈校长有一个待嫁的闺女的时候,他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费尽心机的创造两人见面的机会。
羞涩的少女,遇见大胆示爱的青年,很快陷入被精心编制的情网里面,无法自拔。
徐子华长的并不难看,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怎么挨饿受苦,这就导致他的身架子十分高大,稍微一打扮,高中时候最爱的学生装一穿上,就是个妥妥的知识男青年,把陈校长的小闺女陈静迷的是五迷三道的。
两人偷偷摸摸的约了几次会后,陈静就非他不嫁了,她从来没跟异性相处过,徐子华追求她的过程,她是享受的,慢慢的,徐子华给她灌输那些情啊爱的,她认真入了心,坚定的认为这就是爱情。
年少爱慕,那是带了一层厚厚滤镜的,为了那美好的爱情,她愿意付出一切。
在经过一系列纠缠过后,徐子华如愿的在陈家庄小学执教了,与此同时,他与陈静的婚事也定了下来,婚礼定的十分仓促,从下定到结婚,没超过十天。
徐子华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虽然每月工资只有十块,因为还在试用期,等转正了,每个月能拿到十二块。
陈家庄小学虽然是公办的,可到底是村里面的小学,镇上的财政支持很是有限,工资低待遇差,那是肯定的,比不过厂里面的工人。
比不过工人归比不过,但相较于在地里上工挣工分,这个老师的职位却是如同金疙瘩般的存在,这可是多少人求都求不来的好位置,不用风吹日晒,活计轻松,还受人尊敬,再没有比这还要好的了。
徐子华成为一名老师,已经算是彻底脱离过去,改头换面了。
徐家人经此一事抖了起来了,特别是徐老娘跟徐晴母女两个,张口闭口就是我家老三我弟弟,恨不得敲锣打鼓在整个上河村宣言一番徐子华的出息,这可真的是扬眉吐气了。
跟徐子华结婚后的生活并没有陈静想象中那么好,她以为的婚后生活是诗情画意、你侬我侬,可现实中的婚后生活却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徐子华工资低就算了,她不嫌弃,可跟徐家一大家人住这点她不是很高兴,更不用说,每个月徐子华的工资,绝大多数都被徐家人收走了,这是她无法忍受的,婚后的第三个月,陈静借着怀孕的事情闹了分家。
她想要一个属于自己一家人的小家,而不是一大家子人挤在泥巴稻草底下,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
刚开始的时候,徐子华是万分赞同分家的,他也不愿意把自己挣来的工资花在供养他读书上学的亲人身上。
闹着闹着,两口子如愿,彻底分了家,与徐家其他人,已经到了半撕破脸皮的地步,两口子也搬出了徐家老宅,住到了陈家庄小学的宿舍里面。
宿舍是校长特意给他分的,原本是想给离家很远的老师住的,最后却是便宜给了他女儿女婿。
等孩子一生,徐子华总算是明白了鸡飞狗跳的日子到底是怎么样的,孩子实在是闹腾。
孩子一生,陷入情网中的女孩子迅速情醒了过来,恢复了以往“娇俏”的性子,把徐子华使唤的团团转。
徐子华有心反抗,想在家树立他徐子华、一家之主的权威,每次他的手都举起来了,最后却都不了了之,他不敢,校长是他岳父,如果他打了他宝贝闺女,说不准马上就会被开了,到时候,他之前所做的全部努力,都会化为飞灰
随着一次次的妥协,徐子华在家的腰杆越来越弯,后面渐渐习惯了,成了一个妻管严。
家里的孩子越来越多,五个孩子哪是他那点工资能养得起的,后面一家人又搬回了上河村,不过却始终融入不进去,受尽了排挤。
番外章 王老太
老两口自从分家了后,日子过的很是潇洒,两口子每日干些除草捉虫之类的简单活计,一天加起来也能挣八九个工分,养活他们自己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没分家的时候,王老头每天还要背锄头,卖力干活,挣七八个工分,分家后,王老太就不许他去干重活了,他们两个老的辛苦了一辈子,临了,合该好好享福才对。
她可不想为儿孙当牛做马、辛辛苦苦一辈子,那太累了。
在六八年的年尾,除夕夜的前一天,苏红英和王建党两口子带了五十斤粮食和五块钱去了老两口的屋子,之前约定好的十年之期到来,他们也信守承诺的把老两口的养老粮和养老钱带来了。
现在老两口都已经六十好几,年纪一大把了,给些东西让他们过个好年也是应该的,虽然他们并不缺这一点,可这些东西是他们为人子孙该给的,与他们缺不缺这点并无干系。
老两口很富,当初分家的两百块,还有那一百多斤粮食,除此之外,每年他们老两口能分三四百斤的粮食,家里儿孙逢年过节给的红包,这些零零总总的全部加起来,不少了。
在给老两口送养老钱粮去的前一天,苏红英跟王建党去了老宅,他们现在还住在那里,并没有搬。
这种事情当然要提前商量一下,不然可能会被另外两房说闲话。
苏红英还偶然间听到徐晴说那些个酸话,说他们二房的人惯会哄两个老的,面忠实奸,心里憋着坏,想哄两个老的养老钱,包括两个老的现在住的房子。
可他们真没那个意思,真要是想要他们的钱,之前分家的时候,就该收下老太太要分给他们家的一百五十块钱,哪还用得着现在费尽心思的表现哄人,那时候直接开口应下,钱就到手了,多简单啊!
除了二房,大房和三房都拒绝了,给出的理由是家里孩子多,自家人的口粮都紧巴巴的,孩子瘦的不行,哪有多余的粮食给老人,更何况,他们两个老的条件好着呢!
再说,李桃和徐晴都还在心里暗暗埋怨两个老的不会为儿孙考虑,分家的时候,竟然抓了那么多钱,也太过自私了,并且两人都在私下里猜测,老太太背着他们两家藏了多少私房钱,说的越多,这心里的不满也随之增多。
当然,最主要的是他们知道老两口还没到需要他们管的地步,现在他们两个的日子过的比他们这些儿孙还要舒服,哪有再给他们养老钱粮的道理,他们可不会为了面子丢了里子。
老二他们既然有心,给了东西,老两口也收着了,还是那句话,老二他们一家不缺这一点半点的,老大老三他们压力更大一些,这些粮食,也能让几个小的,在他们这,多混几口吃的。
苏红英和王建党不是不知道老两口的偏心行为,不过他们也不是很在意,反正东西是给他们了,按照村里养老的标准来的,两个老的有权利支配那些东西,随他们去吧!早就不在意这些了。
刚开始那两年,老两口还比较富裕,大房和三房的四个孩子隔三差五的就会来家里吃顿饭,虽然闹腾,但两个老的乐在其中,不过,后面,他们的压力就有些大了。
俗话说,半大小子,吃穷老子,这四个小的,那胃就跟无底洞似的,无论拿多少东西给他们,都不会有剩的。
几个小的,几年下来,都习惯了,先在家吃饭,然后再去爷爷奶奶那里找吃的,打打牙祭。
徐晴和李桃又有意纵容,最后就演变成了只要老两口开饭,只要被他们几个小的碰上了,他们习惯性拿碗就吃,两个老的为了不饿肚子,那定然是要多下点粮食的。
于是,老两口从两个人吃饭,渐渐变成了三四个人一起吃饭,如果说凑巧四个孙子都在的话,那就是六个人一起吃饭,这么多人的粮食,他们两个老的是负担不起的。
如果说刚开始他们是抱着老大老三日子难过,补贴一点的心态的话,后面则是被拖住了,他们老两口已经补贴不起了,不过看着孙子可怜巴巴的模样,到底还是会心软。
这一补贴,就是好几年,直到王老头在一天上工的时候,不小心踩空,从田埂上摔了下来,虽然也不是很高,就半人高的样子,可架不住老头年纪大了,骨头早就脆了,稍微有点磕碰,那就是大事。
在他摔倒的第一时间,周围的人就已经走过去了,看他狼狈的在田地里寻摸,想要找到支撑点,站起来,立马上去帮忙了。
老头摔到了腿,即使有人扶着,也有些站不稳,踉跄着被人扶到了田埂上坐着。
刚开始还不咋疼,只是看起来有微微的肿,老头压根没当回事,年轻的时候什么大风大浪都过来了,想着他现在只不过是在田埂上摔了一跤,能有什么事,休息一会儿不疼了,就能继续干活。
可过了半个小时,他就不那么想了,原本只是微微发肿的脚踝,现在肿的老高了,还疼的不行,一碰更加疼的厉害,他摔的那条腿,压根就不能动了。
等村里的赤脚大夫王柏青来看了,一眼就看出他这腿是摔着了,老人骨头脆性,一摔很有可能伤到骨头了,这有关于骨头的事,哪是他这个赤脚医生能管的,当即让王家人送医院去,让正规医院里的医生来给他治疗。
王建党背着老头子,直接背着他去了镇上的卫生院。
那里有个从省医院下放的老中医,听说医术很是高明。
王老太不放心,在后面跟着一起去了,不过她的速度要慢很多。
路上走着走着,这老太太因为担心老头,眼泪水就出来了,她无法想象没有老头,自己一个人过后的日子。
医生看过后,说问题不是很大,是脚踝连接处有一小块骨头出来了一点点,虽然被他按回去了,可伤筋动骨一百天,老人家的恢复能力还要格外差一些,总归,三个月之内不要干活了,最后,还给他腿上了个夹板,给他固定好。
番外章 王老太(2)
王老头腿脚不便,王老太要在家照顾他,还要操持家务,自然是不能去上工了,这样,老两口的吃喝就出现问题了。
当天晚上,老太太把三个儿子叫家里来商量养老粮的事,之前只老二一家在给钱给东西,老大和老三她体谅他们的不容易,一直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他们老两口已经到了需要儿子供养的地步,哪还能再继续体谅他们的难处,现在该轮到他们来体谅他们两个老东西的难处了。
可她失望了,无论是王建国还是王建军,说话都是支支吾吾的,含糊其词,就是不肯给她一个明确的答复,话里话外的意思都是他们做不了家里的主,粮食和钱都在李桃徐晴手里。
至于王建党,倒是没他啥事,叫他过来主要是给老大和老三施加压力,可惜没派上用场,老大和老三太滑了,无论怎么说,就是不接话。
时间一晃过了一个多月,王老头的腿还没有好,走是能慢慢走了,可用不了劲,不然腿还是会疼,医生也让他在家好好修养几个月,如果每天能吃点有营养的东西,那自然是最好的了。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王老太去过很多次老宅,可都要不到粮食,刚开始是被敷衍,后面婆媳直接就开始吵,她一个人吵不过两个儿媳妇,每次都被气的够呛,可拿他们没法子啊!
王建党倒是背了五十斤粮食过去,可也撑不了多久了,之前老两口养着四个小孙子,家里哪还有多少粮食剩下。
老头摔伤了腿,医生说要吃点有营养的东西补身体,一向把家里那只老母鸡当宝贝的老太太,直接对它下了杀手,闻着味过来的四个小孙子,连口汤都没分到。
王老太这次是彻底被老大和老三伤到了,年老体衰的她清楚的认知到了儿孙的不可靠,真的只有他们老两口相依为命了。
虽然老二一家该给的都给了,可她却清楚的知道,他们母子之间隔着太多的东西,都这么多年过去了,隔阂早已深入骨髓,哪是三言两语就能化解的,冷淡这两个字已经成为他们母子关系的主要形容词。
更不要说她跟苏红英的婆媳关系有多恶劣了,她相信苏红英还没老年痴呆的忘了以前的事,以前尽心为之打算的老大老三都不可信,更何况是平时多有刻薄算计的老二。
如果说,她现在对老二一家是拘谨克制中带着几分懊悔、难堪的话,那对老大和老三一家就是彻彻底底的厌恶了,没错,包括那个她以前最喜欢的老三。
别的不说,她怀胎十月,痛苦分娩,辛辛苦苦养大他们两兄弟,给他们娶了媳妇,还带大了儿女,没有功劳也该有苦劳的,可他们是怎么对他们老两口的?
分家这么些年,就没怎么见过他们的东西,她体谅他们一大家子人的不容易,可他们呢?
应该的养老钱粮一推二五六,摆明了不想给,家里现在的情况可不容乐观,老头子就算之后腿好了,恢复了行走,可大概率是不能再干活上工了,可不上工,没有工分,家里要吃的粮食从哪来?
虽然能用钱买,可到底招人闲话,再说,那些钱是她用来防着以后的,如果现在就大手大脚的用了,等他们老两口更不方便的时候,哪还有钱剩!
她现在最信的就是钱了,唯一能抓紧的也是钱,现在能省一些是一些,免得以后真正要用了拿不出来。
等到累人的秋收结束,王老太苦着一张脸去找了村干部,既然老大老三不要良心,那她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的揭了他们的脸皮,直接找大队干部要他们老两口应得的养老钱粮。
她也不贪心,跟老二一样,一家五十斤粮食和五块钱就行了,这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什么负担不起的重担。
她如愿了,当然,与老大和老三两家人的关系也降到了冰点。
现在谁在路上看到他们两家人,不指指点点一番,作为上河村不肖子孙的典型代表,他们恨两个老东西恨的要死,平时帮不上他们忙就不说了,关键时候还拖后腿,把他们这些后辈的名声搞臭,对他们老两口有什么好处!
如果是真的困难,想要他们养老,可以好好说啊!大家有商有量着来,何必弄的那么难看。
这个时候的老大和老三两口子显然已经忘记了之前老太太想要好好说的时候,他们态度的敷衍乃至恶劣,如果真的有别的办法,她一个平生最爱脸面的老太太,何至于把自家人的脸面扔到外面去,任人踩踏。
因为发生了这个事,李桃和徐晴都不许家里的孩子去找两个老的了,往日里十分热闹的家里一下子就冷清了下来,平时王老太在路上遇到几个小孙子,他们也因为父母的叮嘱,能躲就躲,气的老太太直骂白眼狼,这么多年的心血全都喂了狗了。
过年的时候,老头的腿已经能走动了,不过微微有点跛,走路是没问题的,不过干活嘛,自然是没有之前利索的。
六十九岁的王老头,头发早在前几年就已经全部花白了,老太太的年前的时候,花白的头发中还夹杂着几根青丝,不过到现在,已经全白了,都是急的,儿孙都靠不住,可不是急嘛!
除夕夜的前天,王建党送了二十斤粮食和五块钱过来,但老大和老三加的人,直到大年初二,他们都没见过他们的身影,连年都没有过来拜。
这会子,老太太倒是有些知道他们的意思了,这是眼瞅着丢脸已经丢到外面去了,虱子多了不痒,债多了不愁,也不怕被人说道了,索性彻底撕破脸皮,不管不顾了起来。
往后逢年过节,直接二房跟老宅走动,当然,文辉和文灿如果放假,从城里回来,也是会带着东西去爷爷奶奶那里看看的,不过他们到底在城里扎根了,上河村的老人,是真的看顾不到什么。
老头老太太靠着三个儿子每年给的一百五十斤粮食,十五块钱,过的也还行,只要自个勤快一些,再用钱从队里买一些粮食,过的可比以前好多了,也不再需要硬着头皮接济几个小孙子。
老两口在七九年冬天的深夜一起去了,相互扶持几十年,两人早已把对方当做活下去的动力,一个人去了,另一个人也没什么活下去的支撑了。
葬礼还算是热闹,以往对老两口不闻不问的老大和老三,在他们去了后,倒是当着所有人的面真真切切的哭了一回,不过老两口是听不着了。
番外章 空间
宝琳在她六十五岁时送走了老伴,老伴走了后,她自己一个人住在婚前邓卫国买的那套小院,都住了好几十年,住出感情来了,没打算搬。
她不想跟儿孙一起住,太吵了,如果不是因为这个,她也不会在孩子成家后,就把他们全都分了出去。
她爸妈在十几年前就去了,临走时还拉着她和弟弟的手,让他们姐弟俩相互扶持。
文勋参加了八三年的高考,跟她一样,考上了湘南大学,毕业后,直接分配在湘南市参加工作,随后结婚生子,一年到头,也就回来个两三次。
上河村虽然有房子,还是上好的青砖大瓦房,可自从父母去世后,也就宝琳放假的时候会回去住几天,打理打理院子里的杂草,给父母烧纸上香。
不过在她退休后,回去住的时间倒是长了很多,虽然她早已经嫁出去了,可在她心里,上河村一直都是她的家,跟以前一样,那里有她太多美好的回忆。
也许是一个人待着太无聊了,宝琳没事就开始打整自她结婚生子后,就没怎么动过的空间。
那些杂七杂八的东西全都理了出来,重新规整了一遍,有用且回忆感满满的东西留下,没啥用也不喜欢的直接就处理了。
她还去钢铁厂找熟人,给她打了三个铁架子,都是靠墙摆放的,就这三个架子,就快把那十多平的房间占满了,只中间留了一米见方的空地出来。
往空间里存了六百斤的大米,两百斤的面粉,五十斤盐,一百斤的油,五十斤肉和五十只村里养的走地鸡,还有一些她非常喜欢的熟食,以前城里不许私人经营小饭馆,八十年代后,这些倒是渐渐多了起来,这么多东西,一个架子被装满了。
她也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第三世,但就是想存点吃的,如果刚开始的时候,她空间里能有那么多吃的,他们家的日子会好过很多的,衣食住行,她一直都是把食放在第一位的,这些粮食足够一个人吃上半年了。
另一个架子,宝琳放的是书,满满的书,她这一辈子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了,读书笔记都写了厚厚的七本。
以书为伴,书陪她渡过了太多的时间,特别是五十岁以后,她有一段时间,非常喜欢在地摊上买书,都是旧书,越旧的她越喜欢,小说,哲学,经典著作等等之类的,都有所涉猎,有的很是喜欢,有的却只看了十几二十页,就兴致缺缺的被丟到了一边。
年轻的时候没有手机电视,等她年老了,就又不稀罕了,唯一的爱好就是戴着随身听听歌了,为此配备了好几个充电宝。
她还用木盒子把以前的手机充电宝mp3歌词本之类的,全部收起来了,这都是她前世存在的痕迹,另一个故乡的回忆。
最后一个架子,宝琳收集的是她觉得有趣的玩意,比如说瑶族姑娘的全套衣服和银饰,实在太漂亮了,看到有卖的,她直接就下手了,但她已经不是小姑娘了,害怕别人异样的眼光,那些漂亮的少数民族服饰都有没穿戴过,全都留着收藏了。
八十年代初,古玩市场实在是太风靡了,宝琳出差去其他城市,必逛的就是古玩市场,她也不怎么会看东西,只要合她的眼缘,价格还不高的,她都会买下来,就图一个开心。
这些她很喜欢的东西,宝琳想带走,所以,都装空间里去了,儿孙问起来,就说是找人处理了。
邓卫国一辈子的积蓄,在他去了后,宝琳直接均分给了四个孩子,并没有谁多谁少的问题,在她眼里,孩子都是一样的。
闹也没用,她根本懒的搭理那些不识趣的。
至于她的积蓄,全都换成了小金块存在空间里,等她要去了,就分一部分给儿孙,她又不会投资,更不想买房,自家人有房子住就行了,所以,直接把钱换成了贵金属,如果她的记忆没出错的话,黄金应该也挺保值的。
至于剩下的一部分,会放在空间里面,留待后世,这是她做的准备之一,给自己留一部分钱财。
除了黄金,宝琳还买了不少珍珠白银玉饰这些,花了她不少钱,除了工资,以前在废品站淘换的那些东西也派上了大用场,八三年的时候,宝琳卖了一个十分花里胡哨的花瓶,换了不少钱,要不然她也买不了那么多东西。
二十世纪初的时候,宝琳把她收藏的那几册值钱的邮票卖了,全国各地到处跑,毕竟有钱了,那当然得享受生活,这旅游就是其中一项,以前她不敢一个人跑外地去,因为有点乱,现在敢了,这个国家正在以一个十分迅速的速度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十多年的时间,宝琳坐火车把那些她从书上看过,但从来没去过的地方去逛了个遍,得偿所愿总归是令人满足的。
刚开始的时候,身边还有个人陪着,后面就变成了她一个人,很不习惯,不过时间的作用太强了,只偶然间看到与他有关的东西,才恍然发觉,原来他已经离开她那么久了。
七十出头的宝琳跑不动了,她彻底成了一个老太太,虽然腰背依旧直挺,可头发却已经全部花白了,但手脚还算利索,不需要人专门照顾,没给子女添太多的麻烦。
还是那个小院子,它一直都在原地等着她,宝琳在院子里面种了一些青菜和辣椒,还种了好些易成活的花,春天的时候,院子里可好看了。
她还是一个人住着,就喜欢这种清净,每个星期都会有儿孙回开看看她,倒还算热闹,宝琳也随他们去,愿意来就来呗!反正不是她做菜。
人到了一定年纪后,是会厌倦那种柴米油盐的生活的,宝琳自五十岁后,就不太喜欢做饭了,手艺一般的某人主动接过了锅铲,当然,她时不时的也会下厨,如果真的把担子完全放到另一个人身上,他也会觉得烦的。
宝琳在她七十五岁那年去了,那时候刚好是春天,她最喜欢的季节,到处都是鲜花,可美了。
临了,她自己也有感觉,让孙子送她回了一趟上河村,物是人非,去父母坟前上了香,把家里的老宅子打扫一遍后,宝琳就走了,没什么值得留恋了的,最不舍的人早就已经走了。
回了县城的小院,宝琳把她记录生活琐事的日记给一张张焚毁了,并没有放空间,她并不愿意与人分享这些,只她自己知道就行了。
在去之前,她就已经跟子女交代好了,火化,一半的骨灰洒到海里面去,剩下的一半一分为二,一部分送回上河村,在她父母的坟边挖个坑埋了,另一部分则是与老伴合葬在一起,她虽然向往自由,但她是真的舍不得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