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文武之冠 赏无可赏
这一年的三月,注定了是一个载入史册的日子。
为了庆贺安史之乱平定,为了庆贺王忠嗣、封常清、高仙芝三将长驱直入,兵临地中海畔,攻取了西方阿拉伯帝国的国都大马士革城,创下了古往今来,最伟大的壮举。朝廷在源乾曜的提议下更改了年号。
将原先的纯宝改为广德,取义为“广聚英才,德泽四海”。
这一年也正式改为广德元年。
现今唐王朝的疆域已经超过了历史上的高宗时期,华夏王朝,创立至今,疆域最广的时代,便在此时。
广德元年三月朔日大朝会。
长安所有五品以上的官员以及参与平叛安史之乱与阿拉伯会战的将官一个个黎明时分出了家门。
他们经过了皇城,祭过唐王朝的列祖列宗,一并汇聚在了太极殿内。
裴旻看着太极殿内的一众文武大臣,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有这些人在,现在的大唐只会蒸蒸日上,不会重蹈覆辙。
主持这种大朝会的自然是李琰,裴旻并没有越俎代庖,但所有的一切皆是他安排妥当的。
将官的功绩,文臣的校绩,如何提拔,怎么提拔,这一切他已经拟定了表格,早在五日前就上交到李琰的手上。
李琰若有异议,他会根据表格的任命进行修改,然后通过中书省传到裴旻手上。
当然裴旻并没有收到李琰修改的表格,显是完全同意他的安排。
对此裴旻颇有些无奈,自己不是没有劝过李琰,但李琰依旧为自己造成的大动荡所影响。小事上还能有点主见,大事上根本不敢作任何决定。而且李琰才干就是如此,小事上的诸多决定不是很高明。
这也就让裴旻很多时候很纠结,难得李琰自主一把,自己是听,还是不听呢?
听,明显是个馊主意,公布下去不利于政策的通行,还有损李琰的威严。
不听,又觉得会打消李琰的积极性。
左右为难,莫过于此。
索性对李琰也不抱希望了,反正有足够的时间培养唐王朝的下一代。
李琰在至尊之位上,显得有些提不起精神,面前云云琐事,让他心烦意乱,想着自己依旧无动于衷的小老二,原本的不自信变得有些自卑,看着拜服在自己面前的文武诸将,并没有那种君临天下的感觉,便如例行公事一样,带着几分敷衍的说道:“众卿平身吧!”
见文武礼毕,李琰继续道:“此番我朝经历前所未有之磨难,西有强寇阿拉伯入侵,东有安禄山造反作乱。全赖诸公并兵力,得以西破阿拉伯,东诛安贼,创下亘古未有之伟业。朕今日于这太极殿中论功行赏,表诸公尽忠为国之心。”
群臣再拜。
李琰说着就闭嘴不言了。
一旁的太监双手摊开长长的圣旨,高声道:“天地崩塌,内有贼寇,外有强虏,尚书令,陇右、河西节度使、按察使,西域大都护府大都护辅国大将军、光禄大夫、武威郡王裴旻,东西奔走万里,力挽狂澜,西破阿拉伯、东灭安贼。秉文武之姿,怀经济之器,匡宇宙之能,建兹大勋,成我王业,为社稷之元勋,实台陛之良辅。爰升太师加太尉,以冠百寮。”
这个封赏自不是裴旻厚着脸给自己请的。
他的请功表几乎所有将校包含其中,唯独自己除外。
但毫无疑问,身为真正的总指挥,不论是阿拉伯、安禄山都离不开他的调兵遣将。
裴旻是表王忠嗣为西征第一功臣,郭子仪是平叛第一功臣,但世人皆知这两个第一,真正的人选是裴旻自己。
太师加太尉,一个是文官的至高虚衔,一个是武臣的至高虚衔,到了这一步的他,真正算的上是赏无可赏了。
裴旻这时也在第一瞬间做出了一个决定,上表辞去了陇右、河西节度使、按察使职位,放开了河西、陇右的军政大权,只留下了西域大都护府大都护的职位。
虽然满朝文武知道,裴旻在河西、陇右根深蒂固,所有将校官员皆是他一手提拔,即便交出节度使、按察使之位,也没有人能够真正取代他的地位。但是见他这般痛快的交出兵权,也投以敬重的目光。
封赏继续接下来是王忠嗣。
王忠嗣在破阿拉伯莫斯雷马萨的时候,就立下了赫赫功绩,而后又领大军长驱直入,为王朝扩地万里,攻下大马士革城,如此功劳,无人可比。
王忠嗣原本就功勋卓著,加上此番大功,直接受封为青海郡王,荣获王爵。
不过他人还在路上,由他的部下带领。
紧接着就是李光弼,他得裴旻亲眼,参加了东西战事,两功并举,排在了郭子仪的前面。
随之是郭子仪、哥舒翰、高仙芝、封常清、张巡、李泌、颜真卿、仆固怀恩、李嗣业、雷万春、安重璋、南霁云等等一系列的立功文武,他们的功绩一笔一字皆算的一清二楚,无半点遗漏。
足足一百多员将校,太监念得口干舌燥才得以念完。
所有人都得到应有的嘉奖,自是皆大欢喜。
对于诸多将官的封赏,满朝文武大多都没有异议。
唯二受到质疑的就属李泌、颜真卿这两个人。
相比其他人实打实的功绩,李泌、颜真卿却没有多少显著的功劳,当然最关键的是他们年纪不大,资历不足。
尤其是李泌,一个二十出头的青年,居然位居检校兵部侍郎,实在有些儿戏。
当然大多都是眼红的。
王维将自己听到的异议告诉了裴旻。
裴旻不屑一顾的笑了笑,没有说话,不去在意这些。
李泌的功劳是谋功,他没有自己的威望,却干成了只有自己才能做到的事情:串连起了李光弼、哥舒翰、郭子仪三将的合作,困死了安禄山,这份谋功是不可忽视的。
李泌的提升,是他应得的。
反倒是颜真卿的功绩有些牵强,关中缺粮,颜真卿经营青海道,令得关中得到了青海湖、川蜀粮草的支援。
可实际上关中是缺粮,但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缺,很快就得到了解决。
可就算破格提拔,那又如何?
一切他说的算。
“不去管这些,不用我出面,要不了多久,李泌、颜真卿就会让他们乖乖闭嘴。”
裴旻对于自己看中的三杰其二,很有自信。
第六十二章 三杰之首 忠嗣归来
广德元年六月,正是最炎热的时节,炙热的阳光普照大地。
长安开远门外有一处立堠亭,立堠亭附近开了一家茶摊。
开远门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自西方战事平定,蠢蠢欲动的商贩开始了自己艰辛而又愉快的赚钱之旅。
在这炎热的时节,与路边茶摊喝一碗凉茶,那是最享受的事情了。
故而小小的茶馆生意极好,茶馆的东家徐长贵不住的吆喝着自己的子女干活。实在太忙,自己也不得不端茶招呼客人。
刚刚给客人满上一碗凉茶,徐长贵看着桌上抖动的茶水,眉头有些奇怪,难不成地龙翻身?
正想着但听得蹄声如雷,百余乘马疾风般卷有远及近,马上乘客一色都是玄色薄毡大氅,里面玄色布衣,但见人似虎,马如龙,雄伟非常。
长安的百姓见惯了禁军的熊样,也就近年来裴旻领着神策军入京,他们才见识到什么的天下精锐。
但飞驰而来的这伙骑士不过百人,气势之壮,却似有如千军万马一般,似乎较之神策军都要更胜一筹。
“怕是只有裴相的亲卫兵能与之相比了吧……”
徐长贵在长安生活的半辈子,别的没有就是眼见高,见多识广,心底疑惑,谁能有如此风采?
百骑来到近处为首一人红马白袍,马背上挂着一个硕大无朋的方天画戟,在他们的茶摊前一瞬而过。
徐长贵突然惊呼道:“是青海郡王,青海郡王回来了!”
若说天下最传奇的人物,莫过于庙堂上的裴旻。
他这些年的事迹,堪称奇迹,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而青海郡王王忠嗣却是仅次于裴旻的存在,他的身世较之裴旻更加传奇。作为英雄王海宾之后,年少时就得先皇李隆基看中,赐予忠嗣之名,裴旻更是将他接入府中用心培养。
王忠嗣少年为将,屡立战功,护卫莫离驿的时候,吐蕃于大非川阅兵。
王忠嗣两百人大闹大非川,险些生擒吐蕃赞普,之后勇夺青海湖,长驱直入直取大马士革城,无不证明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王忠嗣的军威在唐王朝那是仅次于裴旻的存在。
徐长贵话音一落,周边顾客一个个都霍然而起,翘首眺望。
王忠嗣看着近在咫尺的长安,归心似箭,在不危及行人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快速前行。
穿过西市,直接来到了裴府。
王忠嗣将马鞭一丢,跑进了府中,自己家无需通传,入府拜会了自己的母亲与裴母。
得知王忠嗣归来,裴旻也早早的下朝回家。
兄弟相聚,不胜欣喜。
王忠嗣给裴旻说着西方的详情。
裴旻听的不住点头,王忠嗣、高仙芝、封常清皆有独当一面的能力,将西方的战局完全掌控在了自己的手上,拜占庭有心耍花样,也让他们破解了。
裴旻端起酒杯说道:“西方长期内不会有战事了,我打算将你调回长安,你怎么看。”
王忠嗣毫不犹豫的说道:“这事旻哥说的算,去哪儿,弟并不在乎,只要能帮着旻哥就够了。只是旻哥不打算经营西方了?”
他是唯一知道裴旻最终打算的。
裴旻带着几分苦笑的说道:“我也不清楚,走一步看一步吧。现在陛下不足以服众,我大权在握,庙堂离我不得。再说以高仙芝、封常清的能力,不出意外是足以应对西方变故的。就算有个万一,以他们的能力也不足以崩盘,有支援的时间。现在我手上无人,你来给我当兵部尚书,管理兵部。我要将京畿的兵好好练练。外强中干这个弊端,必须要清除。兵部,交给你,我放心。”
王忠嗣颔首道:“也好,这样弟也能侍奉母亲、义母,尽孝膝前。”
裴旻道:“明天陛下会召见你,表彰你的功绩,任命就会下达了。晚上我带你见两个人,你好好的跟他们打好关系,他们与你一样,是我最得力的臂膀。一个你应该见过颜真卿,还有一个,你就不知道了,叫李泌。”
裴旻作为后世人,时常听什么初汉三杰,五子良将,五虎上将,云台十八将之类的组合,心血来潮也自己给麾下的人才评了三杰六帅十二将。
三杰是效仿汉初三杰,韩信、张良、萧何。
韩信军事无双,张良谋略盖世,萧何一代贤相政务水平出类拔萃,对应了军、谋、政三个绝世人物。
王忠嗣、李泌、颜真卿正好也对应了军、谋、政三方。
王忠嗣勇谋俱全,作为盛唐第一将,或许达不到韩信那个高度,但在这个时代也只有李光弼或许能够与之对抗,郭子仪都要逊色稍许。
李泌作为这个时代的妖孽,才智绝对是张良、诸葛亮一个级别的。
至于颜真卿亦是当之无愧的王佐之才。
三杰之名,一点不虚。
六帅自然就是哥舒翰、李光弼、郭子仪、封常清、高仙芝、张巡六人。
对于他们六人,裴旻打算让张巡负责西南六诏,李光弼负责朔方北地,郭子仪负责辽东,哥舒翰负责江南,四将轮流换防,而西域、阿拉伯因为情况特殊由封常清、高仙芝常驻负责。
裴旻相信自己的这番安排,举目四方,没有任何国家能够威胁到大唐。
不过现在的大唐有些畸形,军事实力所向无敌,政治经济却堪称千疮百孔。
受到对外战事以及安史之乱的拖累,唐王朝的账目上满满的都上赤字。
这也是裴旻将王忠嗣招回长安的原因,他们需要漫长的时间缓解战争带来的影响。
未来的五年,甚至十年,裴旻都不打算发动战事,除非有不长眼的自己挑衅上门。
王忠嗣忽然想到了自己当初的兄弟玩伴,说道:“不知太白兄现在如何了?”
裴旻忍不住笑了起来道:“你不说,我还忘记了。太白,似乎有些坐不住了,打算来拜会我这个师傅了。他这没良心的,这些年作了不少的诗,也碰了不少钉子,这一次八成放下面子求官来了。”
王忠嗣摇头道:“说实话,旻哥,太白兄入朝为官,实在太屈才。却不知为何如他那般神仙人物,对于官职如此在乎。旻哥不如就成全了他罢。”
裴旻颔首道:“我已经想好了,让他当监察御史,继续满天下作诗去。我这个当师傅的,不介意他将监察当做副业。”
王忠嗣忍不住笑了起来:“旻哥果然思虑周到。”
第六十三章 杨家有女初长成(全书完)
长安李府!
李林甫也得到了封赏,而且封赏厚重,正三品御史大夫,监察机构最高长官。不只是如此,他的儿子李岫、李崿也得到了极高的赏赐。
李岫进入了户部为户部郎中,李崿进入了工部将作监,担任甄官,可谓恩宠之极。
李林甫左手拿着一壶酒,右手拿着一个酒杯,独自一人自斟自饮,一路来到后院,漫步于后院池塘附近,带着几分留恋的看着这一草一木,最终化作一声长叹,大灌了口酒,道:“裴帅,不饶你动手了。”言罢纵身跳下了池塘。
李林甫醉酒淹死自家池塘的事情传到裴旻耳中。
裴旻也忍不住的一声长叹,有些复杂,有些难受,高声对王维道:“替我修书一封,表彰林甫之功绩,赠封他为凉州大都督。”
他说着回到了府上,将自己手中关于李林甫不为人知的一些事情一并烧了。
所有的事,都随着他的死,烟消云散。
唐王朝经过连翻征战,打下了华夏王朝有史以来最大的疆域,也到了尘埃落定,发展休养的时候。
乱后必有大治!
这话并不虚假。
经过安禄山的肆虐,天下民心思定。
裴旻暂息兵戈,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正对了天下百姓心中所想。
各种发展政策改善民生的制度颁布下去,皆得到了地方豪绅与百姓的支持,效果卓然。
广德五年。
经过五年的发展,唐王朝有了全新的气象,全新的风貌。
国家财政收入稳定,裴旻甚至还清了从哥舒翰那里借来的巨资。
境内的商业十分发达,对外贸易不断增长,复辟的波斯、阿拉伯商人纷至沓来,长安、洛阳、广州等大都市商贾云集,各种肤色、不同语言的商人身穿不同的服装来来往往,十分热闹。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这是杜甫的诗句,现在的唐王朝已经重现此景。
尚书省政事堂。
政事堂原本是在中书省的,但是裴旻为了方便,将政事堂搬到了尚书省。
政事堂会议理所当然的在尚书省举行了。
“裴相!好消息,渤海国发生了内乱,渤海王大钦茂的弟弟大元义与大臣毕君柔暗谋,发动了兵变,处死了渤海王大钦茂,打算请立大门艺为渤海王,使者正在前来的路上。”
说话的是李泌,这位裴旻说器重的三杰之一,经过五年来的磨练,越发的成熟稳重,表现出来的才智也满朝文武敬服。
李泌话音一落,政事堂一片欢呼。
“太好了!”
诸多宰相大佬都脸带喜色。
已经晋升为宰辅的颜杲卿,激动的说道:“兵不血刃,兵不血刃啊!裴相,经济制裁,果然有用。渤海国,归我大唐矣。”
裴旻也露出了几分自得,经济制裁是后世国与国之间,相互掣肘最常用的手段。但在古代,却不多见。
早在五年前,东北渤海王大武艺趁着奚族、契丹为郭子仪打残之后,收编了两族残部,实力大涨。
渤海国向来与唐王朝交恶,张守珪养寇自重,十年彼此征伐,双方仇恨累计难消,边境多有摩擦。
不过因为负责东北方面的是郭子仪,渤海国没有占到任何便宜。
那个时候,裴旻不愿为了一个小小的渤海国劳师动众,尤其是渤海国多山多林,大军无法展开,但是渤海国的存在截断了新罗与唐朝的商道,又不能不管。
经过深思熟虑,裴旻提出了经济制裁这一方法,派使者与渤海国止战说和。
大武艺也惧唐王朝的力量,双方达成一致。
渤海国境内多山,盛产药材、木材,裴旻让商人无限收购渤海国的药材、木材,令得渤海国国民疯狂的投入药材、木材行业。
渤海国经济之盛,远超以往。
国内百姓富足,过上了奢靡的生活。
裴旻见时机已到,找个借口对渤海国展开经济制裁,停止收购渤海国药材、木材。
适时渤海国七成国民从事药材、木材生意,只是一个月繁华的经济崩塌。
大武艺盛怒之下,起兵攻打辽东。
只是渤海国原是渔猎民族,百姓善战,军事力量不俗,现今因为从事药材木材生意,渔猎老本行早已荒废。
他们对上的正是换防的李光弼。
不过李光弼还不知道情况,仅仅是辽东的守将郝廷玉,他直接以麾下的五千劲卒主动出击,在渤海军还未进入大唐境内的时候,便将来犯的五万渤海兵打的溃不成军,逃回了山林去了,气得想大干一场的李光弼是牙痒痒的。
渤海国经济崩溃,又逢大败,境内百姓怨声载道,反叛四起。
最终大武艺为大臣所杀,派人来请大门艺回国。
大门艺是大武艺的弟弟,是第一代渤海国王大祚荣之子,大武艺同母弟。唐中宗初年,大门艺入唐,留侍宿卫。
开元初年返回渤海,在唐朝生活期间,大门艺受到唐文化熏染、哺育,已经将自己视为一个唐人了。
大祚荣死后,原本意图将渤海国一分为二,分别赐予大武艺、大门艺。
但是大武艺不服,强行侵占了大门艺的领地,还派人刺杀大门艺。
大门艺本就不想当山大王,索性逃回唐朝,还是唐朝的州刺史。
这大门艺回国担任渤海王,无异于将渤海一国拱手相让了。
当然这一切少不了李泌的暗中操作。
政事堂会议结束,裴旻笑道:“诸公,某这里说一件私事,梨园即将重新开张,届时别忘了捧场!”
对于梨园,裴旻也有着别样的感情。
李隆基如果不是一个皇帝,必然是跟李龟年一样善歌善舞的音乐家。
昔年叛军攻入长安城,大部分梨园子弟为安禄山掳掠至洛阳,雷海青、张野狐等人不愿意给安禄山表演祝贺给处死了。
李龟年、李鹤年、李彭年三兄弟与谢阿蛮侥幸逃过一劫。
李家三兄弟去了江南,谢阿蛮去了凉州。
经过年余发展,大唐国力恢复。
裴旻每每念及青羽楼,便有重开梨园的念头,梨园是李隆基精心开办的,就此消失,实在可惜。最终付以行动,派人找回了李家三兄弟与谢阿蛮等梨园旧属,继续以乐营将的身份管理梨园。
经过大半年筹备,梨园正式开张。
与昔日的梨园不同,昔日梨园是围绕李隆基这个皇帝为主的机构,达官贵胄办喜事请梨园过府,需出重金得才可,存在于上流社会。
裴旻并没有这么干,梨园不同于太常寺的礼乐,是弘扬俗乐的机构。
俗乐走的就是流行的路线,大家一起众乐乐才是俗乐存在的意义。
故而裴旻将梨园改造成了类似于青羽楼一样的存在,对外公开演出。
当天夜里,梨园上下云集了万千游客。
达官贵胄,文人墨客,数不胜数。
裴旻也领着一家人来捧场观看表演。
巨大的舞台分为好多席位,裴旻理所当然的包下了整个最靠近舞台的独立雅间。
李龟年的歌喉一如既往的动人悦耳,谢阿蛮的凌波舞较之原来更胜一筹,似空中浮云,又似晴蜒点水。
裴母也忍不住赞叹道:“这家姑娘跳的可真好,比为娘当年可强多了。有一句话是怎么说的,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也不过如此。”
裴旻笑道:“母亲若是喜欢,孩儿隔三差五的让她来给您跳。现在梨园孩儿最大,不管是这个谢阿蛮,还是之前的李龟年都是孩儿的下属。”
正说间,裴旻突然听到了一阵悠扬的乐曲,不由怀念,这是李隆基自创的《霓裳羽衣曲》,他人不在了,但却留下了这悦耳动人的惊世佳作。
重现《霓裳羽衣曲》是裴旻给梨园唯一的任务,想不到他们真的做到了,只是不知道谁人起舞。
是之前的谢阿蛮嘛?
不怕审美疲劳?
裴旻心底想着。
他不是李隆基,并没有将梨园视为生活的一部分,因为渤海国的事情,已经半月没理会梨园了,梨园所有事情都由李龟年三兄弟负责。
《霓裳羽衣曲》进度如何,他真不清楚。凭借他对李龟年的了解,若无十足把握,也不敢在这场合以《霓裳羽衣曲》充当压轴。
《霓裳羽衣曲》是大型舞曲,磬、筝、箫、笛、箜篌、筚篥、笙等金石丝竹样样皆全,不过真正关键的还是舞人。
红衣飘然,三十二名婀娜多姿的舞者涌入场中,她们将一人围在中心,如众星捧月一般。
看着那最中心的舞女,裴旻惊讶的大张起了嘴巴:“这是玉娘?”
裴旻可谓权倾天下,见过不少美女佳人,贤淑的娇陈,温婉的公孙幽,英姿飒爽的公孙曦或是小家碧玉的吕氏,甚至威势娇媚不输男儿的太平公主,这些女子都有别具一格的丽色,可是同舞台上的杨玉娘比起来竟然都略逊一筹。
裴旻脑海中忍不住闪过一句话:“杨家有女初长成!”
**********
广德二十五年,十月六日。
长安辅兴坊,一大早整条大街都让送礼人给填满了。
这一天并不是什么喜庆的日子,是唐朝首相裴旻的六十大寿。
裴旻自己并没有大办的意思,可是满朝文武以及回纥、葛逻禄、新罗、倭国、阿拉伯、波斯、拜占庭、法兰克等国家,无不派出了使者道贺。
至于为什么没有渤海、吐蕃、西域诸国。
早在这二十年里,这些国家都烟消云散了。
吐蕃是王忠嗣攻灭的,而渤海、西域诸国是自己去王位归附的。
唐王朝的统治已经深入人心,他们自身的王爵不过是名存实亡而已。
裴府前院。
一道人卓然而立。
“三哥,你可来了,父亲刚刚还念着你呢,牙痒痒的,说你什么不干,非要去当道士,还叫什么纯阳子?”虎背熊腰的裴三郎,大步冲出正厅,一把抱住了道人。
裴家现在人丁旺盛,但裴三郎最怀念的还是与自己一并玩到大的玩伴吕喦。
吕喦顿了顿,说道:“父亲大寿,焉能不来。倒是你,一去西域六载,还记得家在长安?听说你组建了一支骑士团,可威风了。”
裴三郎挥手道:“小打小闹,那边没有一个能打的。对了,三哥,我听说你学了火龙道人的天遁剑法,我们什么时候比一比?看看是我的斩虎剑厉害,还是你的天遁剑厉害。呀,忍不住了,我们这就去剑阁,反正时间还早。”
他在西方霸道惯了,拉着吕喦就走。
吕喦微微一笑,却不说话。
“胡闹!”一声厉喝。
裴三郎打了个激灵,腌腌的缩着脑袋,叫了一声:“大哥。”
裴老三天不怕地不怕,即便对上自己的老子偶尔也会顶两句,唯独对自己的大哥敬重非常,不敢有任何的忤逆。
不只是裴三郎,裴家众多子孙皆是如此。
裴家家教极严,子孙大多出门闯荡,自强不息。
大郎裴栉风是唯一住在裴府的,侍奉父母的重担皆在他一人身上。
故而对于这位自小照顾他们的兄长,裴家子孙无人不服,无人不敬。
即便是处事淡然的吕喦,也对着自己的兄长行了一礼。
裴栉风回逊笑道:“回来就好!六郎呢,又跑去哪了?”
裴三郎轻哼一声道:“我哪知道,八成是跟王家弟弟一起去玩了吧。”嘴里说着心中嘀咕:“文武双状元,拜李泌为师,娶颜叔的女儿,又跟王家弟弟结为兄弟可威风了。”
裴家几个兄弟,他最看不惯的就是老六,也就是大长公主李持盈的长子,总觉得他花花心思特多,不够真实。
后院裴旻开心的哼着小曲。
李持盈道:“郎君就是疼爱喦儿,知道他来了,比什么都要高兴。”
裴旻撵着胡须笑道:“这倒不假,十个儿子中,喦儿是最像我的。”
“六郎也像啊!”李持盈为自己的儿子抱着不平。
裴旻颔首道:“我说的是性格,六郎只是模样像我,脾性什么的……我觉得有点像他三舅。”
他说道这里居然微微一叹,随即又爽然一笑,道:“儿孙自有儿孙福,未来的事情就由他们自己决定吧!”
(全书完)
打完这三个字,心底大石落地。
不舍,还是遗憾?
无言说不清楚。
不过内疚是真的,本书的更新,慢的令人发指。
错了,无言愧疚请罪,但即便如此,兄弟姐妹们依旧如此支持,唯有感动感谢。
其实书里还有一些东西没有交代清楚,比如杨玉娘与公孙曦的结局,还有吕氏,大唐的未来什么的都没交待清楚。
唯一知道的就是裴旻至始至终都没有忘记李隆基的恩情,算是一个开放性的结局吧。
让人无限遐想也是不错,对吧。
至于新书,在筹划中,到时候,还请多多支持。
别的不说,更新肯定不会如这本书这样的。
再次感谢能够坚持到最后的你们。
无言新书《建造盛唐》,求支持!
至《盛唐剑圣》结束,近乎两年。其中发生了诸多事情,无言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也幸运的遇到了对的人,领了证。
生活的美满,心底还是有些空唠唠的,放不下自己喜欢的小说。
痛定思痛带着新书《建造盛唐》回来了。
新书从贞观后期开始,不在围绕李世民这千古圣君,也不再是李隆基这样褒贬不一,充满话题性的皇帝。而是一个给自己媳妇压的近乎“无名”的皇帝,高宗李治。
一个打下汉人王朝最大疆域的皇帝,一个身体孱弱,文治武功尤其突出的天皇大帝,居然成为了最没存在感的帝王。
建筑系的高材生意外来到了贞观后期,成为了李世民的十六弟李元瑷。
面对已经展开宏图诗篇时代,李元瑷没有赶上最辉煌的潮流,本着随遇而安的心态,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小目标,用自己所长,建造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宫殿,设计一座堪比唐长安的城池。
事与愿违!
李世民的辉煌时代是过去的很快,迎来的却是盛唐的篇章。
天皇大帝李治,一代女皇武则天,逐步走向历史的舞台。
李治无能?
武则天英武?
风起云涌的夺权之争,步步为营的消阀改革,一个本不现于历史的人物,面对历史的洪流,翻云覆雨。
新书《问鼎十国 》上传,兄弟姐妹们多多支持!
五代十国末期,算得上是比较冷门的题材,但是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分水岭,极其重要的分水岭。
因为这段历史奠定了华夏历史未来的走向。
科技是随着时代发展的,蛮夷不可能一直是蛮夷。
他们文化低,科技树落后,并不代表永远如此。
隋末突厥的巅峰时期,就有了入主中原,改游牧而建立国家的意图。他们今天支持刘武周、明天支柱窦建德,帮着李唐打关中,帮着王世充对付李唐,以此来削弱中原的实力。
可以想象,如果这个时候中原陷入三国时期的乱局,各自彼此消耗。
而北边又有一个控弦之士多达百余万,达到了戎狄炽强,古未有也的异族,将会是什么局面。
天幸,李世民太强,一战荡平王世充、窦建德两大最强诸侯势力。大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统天下,将突厥压了下去。
五代十国的情况有些类似,中原动荡不堪,周边异族不断壮大。
可叹的是华夏文明的继任者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崛起,不但未能做到大一统,反而受到了对方的制衡。
最终华夏文明,两度为异族覆灭。
有的人说因为没有养马地,注定打不过,所以不怪大宋,这是天大的笑话。
这就跟晋朝给五胡乱华是因为魏蜀吴三国内耗,导致人口锐减,国力衰败一样,错在魏蜀吴而不是晋朝,不是司马家。
汉朝一开始也没有马场,但汉武帝打下来了。
唐朝起家的时候也就一个太原。
打不下来燕云地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怪已经病入膏肓无力回天的前朝,这是什么道理?
刘邦一个流氓头子带着一群难民起家,一统天下。唐朝以太原一地起家,一统天下。他们的每一块疆域都是一点点打下来的,不是充值送的。
蒙古、金国确实强大,可他们崛起的路程也是无比艰苦。
铁木真落魄的时候东躲西藏,连自己老婆都保不住。完颜阿骨打也是一样,女真的女人成亲前得陪辽国贵族睡觉。
相比他们,赵家直接继承了柴荣的大周,起点就是大半天下,文臣武将一群。结果终其灭亡都未能完成大一统……
这怪前朝没有送他们养马地?说不过去吧?
笔者以为罪魁祸首就是赵光义的无能……
故而每每看到这里,都忍不住想假如这个时期崛起的不是赵宋,而是另外一个能够压服四夷的国家,再次将异族崛起之势压下,那该多好。
想必不会出现两度为异族覆灭的惨剧。
这也是本书的由来,尽管五代十国算不算热门,但充满了笔者自身美好的愿望。
柴荣、赵匡胤、李煜、曹彬、潘美、杨业、大小符后、大小周后、萧后、花蕊夫人,后周、南唐、北汉、后蜀、大辽、党项,其实可写的地方还是很多的。
写了一大通,归根究底还是厚颜无耻的希望得到兄弟姐妹们的支持!
新书求收藏,求推荐票!
无言携新书《初唐:砥砺前行》拜见!
休息了好一段时间,一直在陪老婆,期待宝宝的出生,也在想新书写什么,想了好久,想了好多题材,直到看了《长安三万里》最终定下了题材,写唐,但写得不是盛唐,而是承上启下的永徽之治。
写李治这个让父亲、媳妇抢尽风头,最被低估的皇帝之一。
正是因为这个时代大量涌现和以文词取士政策的施行,诗坛开始活跃,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些人点起了星星之火,方才有李白、杜甫接过大旗,形成燎原之势。
盛唐的伟大离不开星星之火,李治的功劳不应该湮灭。
这也是写本书的原因,希望兄弟姐妹们支持。
嘿嘿,希望本来就不多的女书友,不要因为我稍微还原了真实的武则天而离我而去!
最后,拜谢!
无言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