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天下末年TXT下载天下末年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天下末年全文阅读

作者:慕寒千雪     天下末年txt下载     天下末年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295章 国体(9)

    争吵随着高诚发话,停止了下来。

    殿内众人,从震惊中缓过神后,也开始缓缓思考流官与久任的利弊之处。

    高诚悠悠叹声,制止两位重臣后,同样拧起眉头,细细观察着众卿臣的态度,等待着下一位站出来的人。

    流官制度,是早晚的事,但现在不是处理的时候。

    政体改革的大致事项,基本上都定了下来。在场的诸州系***物,也没有太大的意见。这说明,政体改革已经初步达成了统治阶层的战线统一。

    而流官制度现在放出来,无疑是在破坏这条刚刚统一的战线,徒然予内部制造矛盾,影响政体改革。

    当然,蔡邕的话,也起到了些许作用。

    比如,试探下诸卿臣的意见。

    “陛下,臣以为流官制,非上善之选!”

    没有理由,杨彪率先挺身而出,先拆了自家上司的后台。

    但,阎象并没有在意,连看都没看杨彪一眼,只是一直盯着蔡邕。

    中枢府二把手的发话,算是点了火苗。

    赵温、杨衡、杨懿、韦端、杜翕、钟繇等人纷纷建言,口致统一,反对流官制度。

    高诚瞥了一眼,说话的人都是世家大族出身,很正常。毕竟,久任制度是士族维持门生关系的一大要素。而没说话的,都是自己提拔上来的亲腹,但心里面未必不支持久任。

    “嗯~久任制与流官制,交行数百年,孰优孰劣,尚未可知。蔡公,此事暂且先放下,吾等还是先定好五年计划事宜,此关乎国朝民生发展大计,不容有失。”

    短暂的试探,让高诚也明白流官制的推行会比政体改革更加困难后,也就发话定音,把议会扯回到原题。

    蔡邕轻叹一声,无奈拱礼言道:“老臣明白!”

    “好,那就继续说五年计划的事。这件事,朝廷务必要重视起来,中枢府要时刻盯着。万一计划定下来,实施起来却违背了初衷,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就得及时更改,避免酿成大错。御史府,也需派遣人员,实地进行考核,及时汇报中央。此外,诸君可还有异议,一并提出来。”.br>

    高诚再度强调了一遍五年计划的重要性,而后将舞台交给众人。

    异议不多,更多的是众卿臣的疑惑。

    毕竟,五年计划他们以前都没有听说过,即便先前大致上讲解了一番,但仍有许多不解、困惑之处。

    高诚也不着急,有人询问便一一作答。

    这一讨论,便已经过了饭点。

    中间,君臣大家伙一块吃了顿饭,继续着商讨其间杂议。

    负责解答卿臣困惑的高诚,在众口之中,也对五年计划的实施有了大致的构想。

    推行的问题不大,毕竟也就是多费些气力,影响不了各方的利益。但也不是没有问题,首当其冲的便是监察的难题。

    天下太大了,即便现在大周只占据着司隶、凉、益、并四周之地,可那也是地广数千里。几百个县邑,从南到北,从西向东,无论是气候温度,还是地质地貌,都相差甚大。于监察而言,难度非常大。

    其次,便是政体结构的遗留问题。

    朝廷难以了解乡镇以下的详细情况,甚至放到巴蜀之地,可能连某些乡镇的情况都不清楚。

    这不是国朝官僚不给力,实在是通讯设施、交通设施的时代局限。

    有些亭里就在山窝子里,百姓自给自足,与外界交流甚少。尤其是放到现在战火纷纷的大形势下,很多居住在深山老林的百姓,完全就是关起门来自己过自己的。

    当地胥吏想要找到他们,都得费老鼻子劲了,更别说其他方面了。

    这种状况就导致,五年计划很难覆盖到一些地方偏僻的百姓。

    当然,问题都不大。

    五年计划是整体发展计划,无论是监察困难,还是交通困难都可以慢慢解决。

    于是,大体既定!

    接下来,在殿内负责记录的文吏们,开始整理会议内容,同时转达诸卿臣查验。

    随后,在众人的讨论下,最终定下《明武八年政改大策》。

    这便是政改大纲,当然还没有彻底完成,后续还需要进行填序、修订、刊印等程序,然后才会发放到诸府部,以用于指导全国政改。

    待到君臣散去之后,大周将迎来建国以来首次全方位的改革,也将正式脱下承汉制的外衣,打造独属于自己的制度。

    自大议后,六月中下旬十余日内,长安城都处于一种极度压抑的状态。

    当中枢府正式向诸府部传达政改政令后,各府部可谓是一片混乱。即便有着诸府部高层压制,但还是那句话,中央官署不是一个人的官署,也不是几个人的官署,而是一群人的官署。

    高层意见统一,战线构建完成,但中低层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局面。

    而这,正是造成混乱的原因,同样也在所有人的预料之中。

    有权有势的毕竟是少数,中央各官署大部分人都是花费了数年,乃至十余年的时间,构建出他们现今的关系网,稳固自己当前的位置。

    可随着政改大令一下,中底层官吏大部分人都面临着关系网重建、职位升降变更等一系列的问题。

    有实力的,已经开始匆匆打理关系。没实力,亦或者形势困难的人,开始摆烂....

    没错,就是摆烂,还不少!

    在官场上,得罪人很正常,很普遍。

    大点的派系之争就不说了,小点的私人恩怨,亦或者上下关系不和等等,太多太多了。

    关系硬的自然不怕,关系差点或者得罪了直属上司的人,基本上凉了,所以摆的更开了。

    这般状况,处理起来也不麻烦,跟不上时代的人注定会被抛弃。

    只要高层稳住,长安城就乱不了。

    这种官僚混乱,是片面的,也是暂时的。

    .....

    七月一到。

    将近二十天的时间,各官署已经恢复正常运转,其中自然裁撤了不少老人,也增添了不少新人。

    结果就是,长安老百姓不知不觉中,朝廷中央已经准备好办一件大事了。

第1296章 国体(10)

    政改大纲,对于中央官署机构的大致分划很明显。

    不过,大纲也只是大纲,它只是用来向大周官僚集团表达国朝政改的决心,以及对国朝日后行政机构构建的铺设指导。qs

    真正的细节,很多。

    多到难以想象!

    整个七月,大周朝廷各官署,在忙忙碌碌中度过,很多人第一次感觉时间过的如此之快。

    繁忙,压在所有人的心头上。

    中低层的官吏,看着领导们派发的任务,无奈长叹一气后,一头埋进那堆积如山的籍册之中。

    高层领导们看着下面人递交上来的公文、批件,也只能一件一件的批阅。辖权内的改革事务,自己批定即可。而牵扯到辖权之外的公文,只能暂时留到诸府大议。

    高诚同样也没有闲着,毕竟事关国体,自己也得时刻盯着,免得出了岔子。

    但同样感觉心力憔悴!

    事务,实在是太多了。

    说起来,能留到自己处理的事务,没有一件小事。

    阎象、严颜、蔡邕他们也不是解决不了,只是存在异议,需要自己来一锤定音。

    可就这,自己都感觉很累,更不用说其他人了。

    要晓得,短短一个月内,由中枢府、大将军府、御史府牵头组织的府部大议,已经达到了惊人的十三次。

    每一次,都需要处理下面的官员呈递上来的疑题杂难。

    数目惊人!

    最开始的第一次府部大议刚结束一个夜晚,第二次府部大议隔天就开始了。

    以致于现在所谓的府部大议,在巨大的改革压力下,渐渐有了后世内阁的影子。阎象、蔡邕、严颜、钟繇、张松五人就没有离开过,吃喝常驻。也只有稍微缓口气的时候,才会回去休息一遭。其他部门主官倒是没机会常驻议殿,但也安排了副手来负责处理一部分。当三公都拿不下来的事,他们来也没用,还不如直接递到自己面前。

    领导阶层都忙碌不休,很难想象到下面的官吏,又是怎样一番模样。

    自己着实没想到一次政体改革,会如此忙碌。不过再想想,忙碌也未必就是件坏事。毕竟,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政体变革是最容易出现乱子的,国家就此分裂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忙碌就忙碌吧!

    想到这,高诚一抬头,看着眼前堆积的政务,无可奈何的叹了一气。

    麻烦是自己给自己找的.....

    好在,大周原本就是建立在废墟之上,所谓的承汉制,那也只不过是说说而已,很多汉朝的制度已经改的面目全非了。

    因此,政改所面临的难度也是最小的。不像那承平数百载、制度固化、阶级固化、礼乐思想固化的历史朝代,想要改革还得面临守旧派的全面抵制。

    其实,政改开始后,自己想通了一个问题。

    官僚阶级对此次政改,几乎没有任何抵制,金华殿大议上他们也没有表现出坚决的态度,很反常。虽说自己威望隆厚,但也不至于丁点反对的声音也听不到。

    直到现在,才发现原来他们也在等待着一场新的变革。

    国朝依承汉制,对于国朝所有官吏而言,不是一个好事情。

    这倒不是说汉制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制度嘛,从古至今核心就没有变过。汉承秦制、周承汉制,都是为了一个目的,稳固统治。

    但汉承秦制后,一边大肆批评秦制严苛,一边心满意足的拿着用。添添补补之后,就变成了汉制。

    而今,国朝也要迈出这一步了。

    说白了,就是彻底推翻前朝的一切,打造今朝的基础,奠定国朝的统治法理,稳固今朝的统治阶级利益。

    这就是原因!

    自己提出政改为的就是稳固大周的统治,稳固高家的统治基础。同样,大周的官员也需要这次政改稳固他们的统治阶级地位以及利益。

    至于上次金华殿大议,其实已经分配好了统治阶级的利益。

    维护皇权,是基础,是一切。

    毕竟,自个要是撂挑子不干了,大周也就没了进一步的可能,只能成为割据一方的诸侯。这,显然不符合所有人的利益。

    其次,关凉集团确定了他们派系的独大地位。而巴蜀集团也得到了巨大的利益分配,成为国朝内第二大派系。最后,便是依靠皇妃的荆北集团,以及依靠太子妃的江东集团,与好不容易能分杯羹的关东士人集团。

    一目了然了。

    只要大周能够完成一统天下的任务,关凉集团就能摆脱自新朝后,关东集团对关凉集团长达两百年的压制。甚至,不出现巨大的政治失误,终周一朝,关凉集团就能反过头来压制关东集团。

    果然,保证统治阶层的利益,比所谓的良田、钱帛重要的多。

    想想也是,只要阶层利益得到保证,还会没有区区钱粮?

    由此再联想一下原本的历史,何尝不是如此?

    晋朝崩溃之后,东晋为南迁世族把控,江东本土世族与荆州世族反抗了多少次,甚至为了打压政治对手,多次破坏北伐。

    而由关凉士人一手扶起来的符秦,在淝水大败后,更是一瞬间分崩离析。这其中,肯定少不了苻坚收揽的那群关东士人火上浇油。毕竟,苻坚还没死就已经压不住局势了,但偏偏他又不能不多招揽些关东士人。

    再往后,那就是关凉集团和关东集团长达数百年的东西武装对峙。直到隋文帝的出现,以及关东集团的进一步腐败,才做到隋朝一统北方。

    后面,两大集团的对抗仍在持续,比如杨广迁都洛阳,比如大唐对阵大夏!

    而唐夏潼关之战,再一次摧毁了关东世族夺回统治阶层利益的野心。

    此后,两大集团的武装对抗,算是彻底落下帷幕,转为政治斗争。

    他们在争什么?

    争的就是统治阶层地位!

    谁赢了,谁就能掌握统治阶层最大的利益,严重的可以与皇权对抗,侵蚀皇权!

    杨广迁都洛阳,何尝不是无奈之举。

    其实,洛阳和长安,对于汉、隋、唐三朝而言,就是一个信号灯。

    定都长安,显然关凉集团势大。定都洛阳,自然也就是关东集团势大。

    迁都,迁的并不只是一个都城,而是整个国家的政治中心。

    所以,自己也得多为龑儿考虑考虑。

    关凉势大已成定局,指望巴蜀钳制关凉就是奢望,他们不成为关凉集团的狗腿子已经不错了。而关东集团也不能大用,否则关凉集团落寞了,就该他们给皇权上嘴脸了。

    勋贵、外戚,慢慢都要重用。

    科举,也要进一步扩大规模。

    这是分化世族政治的利器!

    此外,东宫再添些关东士人!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net/r32465/ 第一时间欣赏天下末年最新章节! 作者:慕寒千雪所写的《天下末年》为转载作品,天下末年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天下末年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天下末年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天下末年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天下末年介绍:
板盾蛮霍乱益州繁华;
黄巾军荡起八州波澜;
西羌复起惊扰凉州;
董卓入洛威慑朝堂;
诸侯起兵掀开乱世篇章...
高诚仗着手中剑,为帝王孤臣,为天下诸侯,为一世帝王。
这乱世太多、太久,终须有人去终结它!天下末年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天下末年,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天下末年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