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1 髀肉复生
待月之间不见黄生
则鄙吝之萌复存乎心
——《后汉书·黄应传》
不过《世说新语》更口语化:
“吾时月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
网上一查,原来还有现代成语:鄙吝复生。
让我想起了刘皇叔的髀肉复生。
我前两年在福州路新华书店购买的,
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华现代汉语词典》还不错。
我是在书店里众多词典中千挑万选出来的,应该是性价比最高的。
当然,时间在变,可能还有更好的我没接触到,或者新出版的。
里面对这个成语的解释是:
“由于长期离开军旅生活,
大腿上又长起肉来。
形容生活安逸,岁月空过。
多用于感叹壮志未酬。”
我记得初中读《三国演义》的时候,好像就注意到他这句话了。
多不甘心啊。
网上的解释是:
“因为长久不骑马,大腿上的肉又长起来了;
形容长久过着安逸舒适的生活,无所作为。”
原文来自《三国志》:
“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
唉,刘备想到自己眼看就老了,壮志未酬,潜然泪下。
读到此处,心中戚戚然啊。
我们有何不是如此呢?
这就是《兰亭序》里的: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而
“临文嗟悼”,且
“有感于斯文”。
也是我经常练习《兰亭序》书法的原因之一。
是啊,古今中外,不得志者的情感,基本上都是相通的。
512 有泪不轻弹
因见己身髀肉复生
亦不觉潸然泪下
——《三国演义》
男儿有泪不轻弹,
只是未到伤心处。
(网上查到,此句出自出自李开先的《宝剑记》。)
古人诚不欺我也。
16.47
午觉挺舒服,听着郭德纲、于谦入眠。
醒来来听听音乐,Chloé的《Vincent-StarryStarryNight》,
很抒情。
然后整理门口的书籍,摆放到床上。
尘烟四起,腹内又有饥饿感,
去饭店打包了饭菜回来吃。
一位司机的目中无人,让我异常愤怒。
不过转念一想,估计有什么急事。
恰如,鲁迅先生的“不以恶意”读人。
楼下小孩弯腰向灌木丛中寻找猫咪。
顿觉可爱,心情恢复愉悦。
境由心造啊。
513 欣于所遇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王羲之《兰亭序》
是啊,很多时候,忘乎所以。
快乐的时光总是很短暂、倏忽而逝。
然后,一晃儿,我们就老了。
2022.1.14,星期五,晴
8.37
今早醒来,跟朋友说,
咱俩可以玩这种游戏:
每天比一比谁写的文字多。
哈哈,有意思。
514 所之既倦
及其所之既倦
情随事迁
感慨系之矣
——王羲之《兰亭序》
没错,我现在就似乎是对游戏厌倦了。
每天只想着校对、写作,听听歌、看看电影。
9.40
吃早餐,
突然发现煎饺吃的太多也不好。
过于油腻。
下次少要点,加个茶叶蛋会更好。
515 物是人非
向之所欣,
俯仰之间,
以为陈迹,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王羲之《兰亭序》
有些时候,物是人非,
同样令人感慨。
9.45
网上一查,原来“物是人非”出自曹丕。
516 我等凡人
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王羲之《兰亭序》
是啊,我等凡人,
岂能无动于衷。
10.03
517 能饮一杯无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若合一契,
未尝不临文嗟悼,
不能喻之于怀。
——王羲之《兰亭序》
唉,忍不住感叹:
古代贤人今何在,
能饮一杯无?
10.09
518 唏嘘不已
后之视今,
亦由今之视昔。
——王羲之《兰亭序》
这句话,太有远见了。
眼光独到。
果真如此啊,
今天我们看着古人的作品,
唏嘘不已。
未来,我们的后代或许同样看着我们的作品,
而感慨万分。
10.16
519 生而为人
虽世殊事异,
所以兴怀,
其致一也。
——王羲之《兰亭序》
没错,
生而为人,
我们的感受大体上是相通的。
10.21
520 有感于斯文
后之览者,
亦将有感于斯文。
——王羲之《兰亭序》
没凑,深深有感啊。
这是千年前的预测。
而且一千年来,我认为每一代的读者,
都会有感于斯文。
无论是少年、中年,还是老年人。
10.27
521 明月共潮生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如虚《春江花月夜》
明月和潮水,
一同升起,
这画面,真是太美了。
11.23
522 千江月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没错,
千江有水千江月。
但凡有江,必有月。
15.21
523 月照花林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虽然不太清楚“霰”具体是什么意思,
但依然觉得很美。
词典解释:
空气中水蒸气由于受到冷气流影响,
而凝成的小冰粒,
多在下雪前或下雪时出现。
网上的解释:
霰又称雪丸或软雹,
由白色不透明的近似球状(有时呈圆锥形)的、有雪状结构的冰相粒子组成的固态降水,直径2-5mm,着硬地常反跳,松脆易碎。
“雪自上下,遇温气而搏,谓之霰;”
“隂气在雨水,凝滞为雪。阳气薄之,不相入,散而为霰;”
“闽俗谓之米雪,言其霰粒如米,所谓稷雪,义盖如此。亦名湿雪。”
嗯,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再去品读这句诗,
似乎更美了。
524 江天一色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此时,若像《西游伏魔篇》月下美人舞的画面就更美了。
而且,让我想起了《倩女幽魂ol》游戏里,
似乎,仙女姐姐月下荡秋千,极美。
525 探索之心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真是千古一问啊。
人类的始祖是谁?
谁第一次注意到月亮?
谁首次发现了明月之美?
谁又通过文字/图形把月亮,以及首次发现月亮的喜悦心情,
记录下来呢?
这只是上联表达的意思?
主要是询问人类意识觉醒之日是何时?
下联就更遥远了:
明月是何时诞生的?
或者说,明月什么时候开始照耀着人类。
也就是茹毛饮血,尚未觉醒的人类?
让我想起了刘勰《文心雕龙》的思接千载,
屈原《天问》,苏轼的《水调歌头》。
不由得感慨道,
人类的好奇和探索之心真的是人类进化和进步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