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玄幻魔法魔界狂想曲TXT下载魔界狂想曲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魔界狂想曲全文阅读

作者:名为绅士     魔界狂想曲txt下载     魔界狂想曲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一四七六章 进气口与阀门

    他现在就是这么被内燃机和脱粒机给卡住了。

    他自己的主观感受是内燃机的制作比电动机、发电机难。

    大约是因为他上学的课本上讲了电动机、发电机的原理,不需要多少额外的技术就能够制作,老师也演示过怎么缠线圈,怎么用磁铁、线圈发电以及给线圈通电使其转动。

    不需要做多少改动。

    至于电动机、发电机如何每半个周期切换一次正负极,这种机械问题对他来说算是比较简单,他已经解决过的问题都比这个难多了。

    而内燃机的原理书上介绍的并不详细,脱粒机更是书上没有的。

    内燃机的进气口目前把他给难倒了。

    高压氢气从进气口进来。

    如果不想漏气,马林觉得需要两道阀门,一道是那种只进气不出气的阀门,必须用外力把阀门给顶开它才会出气,跟打气筒的进气门类似;另一道安在上一道阀门的外面,如果上一道阀门漏气,这一道可以把漏出的气给锁住。

    仔细想一下,第一道阀门即使漏气也不会严重了。

    所以两道阀门之间气压并不高,就是标准大气压。

    所以第二道阀门不需要多强的密封性,普通的堵住就行了。

    内燃机工作的每半个周期,两道阀门都要同时打开一小会然后关上,等待下半个周期。

    马林估计半个周期的时间是十分之一秒到四分之一秒之间。

    所以必须用机械方式实现它们的打开和关闭。

    难不难?

    难。

    马林想起了自己先前被机械式织布机难倒的日子。

    花了大约四个月才设计出来。

    话说他虽然设计出了机械式织布机,可是依然没有做出来一个。原因是他觉得这里的人口不够多,两台木式织布机织的布就够大家穿的了。

    此外他的木式织布机只能织出‘十’字纹和长条状花布,织不出更复杂的花纹。

    他记得蓝星老家苗族人用几根棍子就能够织出她们的传统服装那种花布,上面的花非常复杂,是由几根细棍子配合彩线织出来的。

    也记得华夏国古代的木式织布机是可以织花布的。

    具体怎么搞他需要在有空的时候认真研究一下。

    回到内燃机。

    如果能够把内燃机给制作出来,他会非常的开心。

    毕竟有了内燃机就有了机车、机船、螺旋桨飞机,从而有了交通工具。

    现在难倒他的就是内燃机的进气口。

    他用的是高压氢气当燃料。

    用水力发电机电解水制作氢气,再用机械的力气把收集的氢气给制作成高压氢气。

    高压氢气瓶的出气口他就是用的两重阀门。

    每重都有个旋钮。

    一个金属柱子插进金属管子。

    金属管子半腰变细并装有橡胶垫片。

    金属柱子用力压住橡胶垫片,然后就把出气口给堵住了。

    他对自己的制作工艺心里有数,一道阀门不保险,所以需要两道。

    这个金属柱子可以用拧螺丝的方式给压紧。

    可是又一个问题来了。

    水龙头是什么原理的?

    水笼头是如何把水管给锁死的?

    水龙头的旋钮下方有橡胶垫片么?

    如果没有橡胶垫片如何保证密封性?

    有橡胶垫片的话遇到水不会老化么?

    又想起来自己的手压水井,活塞就是用的橡胶。

    所以橡胶遇到水不用担心老化问题。

    问题又来了。

    旋钮下方不是有螺丝么?

    螺丝不漏水么?

    螺丝怎么保证不漏水?

    他就没见过水龙头螺丝这里漏水的。

    大约是把手下面有个类似气缸、活塞的装置,本来缝隙就很小,上方又有很多圈螺丝,螺丝的缝隙更加的小而且总路程很长。

    于是它即使渗水也非常慢。

    这样子就行了么?

    想起来自己的液压机,也是用气缸、活塞这种装置就能够保证不漏油了。

    高压气体的压强比水龙头压强大么?

    好像确实是的。

    气体的粘滞度远低于液体,于是更容易漏气。

    所以普通的水龙头是不适合当高压气瓶的出气阀门的。

    那么怎么设计才妥当呢?

    他想到了液压装置。

    旋钮接一个活塞。

    活塞下面在一个筒子里,再下面是一柱子油。

    油下面是另一个活塞。

    转动旋钮使得油被向下推,油又推着更下方的活塞移动。

    油把筒子与活塞之间的缝隙都给堵住了。

    由此便保证了气密性。

    对他来说这种装置并不难制作。

    最下面的活塞在力的作用下被推入一个凹坑,凹坑里面有橡胶垫片。

    于是就堵住了出气管道。

    这确实是种比较靠谱的出气口阀门。

    那么问题来了。

    这种出气口不容易打开。

    真的要用机械方式进行打开和关闭么?

    内燃机活塞带动齿轮装置,其中一个齿轮给这个旋钮传动,使它在每半个周期内打开一小会然后关闭。

    比如说它是装在出气管上方的。

    它先是向下,然后向上,然后停住,再重复。

    其实马林对这种齿轮装置已经有一些了解了。

    设计机械式织布机的时候他就考虑过类似的齿轮组。

    怎么设计呢?

    阀门的齿轮的转动周期小于活塞运动的半个周期,还会出现待机现象。

    问题来了,液压装置这么快速的做往复运动真的没问题么?

    一秒钟好几次。

    马林只是想一下就觉得头大无比。

    来回运动的过程中油肯定会逐渐出现损失。

    所以虽然气密性有保障,却不适合用在发动机的进气口上。

    只适合用在高压气瓶的出气口上。

    那么发动机的进气口应该采用什么的阀门呢?

    不如还是分为两重。

    一重是只进气不出气的那种阀门,想让它出气必须用力气把它给顶开。

    另一重的气密性没有那么强。

    像个水龙头那样,只是不用旋钮和螺丝,直接用机械方式推动一个金属柱子上下移动堵住出气口。

    这样子就不需要再在金属柱子与圆筒内部封装一段油来提高气密性了。

    下面又有了个问题。

    里面那个只进气不出气的阀门要被什么顶开?

    与外面的阀门一样,采用机械方式。

    两重阀门之间的空腔,气密性要求没有那么高。

    所以可以安装传动设备。

    第一个阀门开口可以比较大,第二个比较小。

    在那么细的管子里给它装一个传动设备其实有点不大容易。

    但是依然做得到。

    下一个问题。

    那就是如何设计一个齿轮组,它推动着一个阀杆在每个周期完成一次往复运动后还会暂停一小段时间。

    一个往复运动之后不暂停衔接下一次往复运动,这是正常的曲柄摇杆装置就能够实现的。

第一四七七章 转子与阀杆

    暂停应该怎么实现?

    内燃机的一个进气口就把他给为难的够呛。

    新鲜空气进气口和排气口还会再为难他一把,但是不会像进气口这么难。

    一个齿轮还未转一圈,却已经带动另一个齿轮转动了一圈,不但如此,后面这个齿轮还会暂停等它。

    马林觉得自己需要一个不完整的齿轮,一个横线锯齿,以及一个略小的齿轮。

    不完整的齿轮推动横线锯齿运动。

    横线锯齿推动那个略小的齿轮转动。

    不需要横线锯齿,用一个完整的齿轮就可以了。

    一个不完整的齿轮驱动另一个齿轮,后者再驱动一个较小的齿轮。

    问题是这个不完整的齿轮与中间那个齿轮脱节的时候中间那个齿轮要停止转动。

    其实阀门的打开与关闭都不需要多大的力气。

    于是齿轮都可以做得比较轻。

    中间这个齿轮做的与一开始这个齿轮一样的直径,这样子每个周期发生的事情都会重复。

    于是在缺齿齿轮与中间的齿轮断开接触后,可以悬吊一个重物来阻止中间这个齿轮继续向前转动,它在正中间的位置重物恰好在最低点。

    这种做法是否可行?

    是可行的。

    但是太麻烦了。

    之所以这么麻烦,是为了把橡胶垫片给压的更结实。

    仔细的想一下,真的有必要么?

    出气管装一个水龙头式的阀门,不过不用旋钮操纵,而用重力和机械装置控制阀门的开合,是否可行?

    马林认为这是可行的。

    第二道阀门没必要像第一道阀门气密性这么强。

    而这种结构就比较容易实现了。

    一个扇形的转动铁饼,上方有一根吊有重物的圆柱。

    圆柱插在一个圆筒中,可以沿着圆筒上下滑动。

    铁饼转动的特定时间段会把圆柱给向上推。

    圆柱挡住出气管的通道。

    圆柱半腰带有一个洞,当圆柱被顶到最高处的时候,这个洞与出气管接通,使得出气管可以出气。

    铁饼转动的另外半个周期,金属柱会落下来,出气管处于闭合状态。

    想了一下,马林觉得这样子还是不够妥当的,气密性不够。

    所以马林觉得自己应该换一下思路。

    圆柱正上面存在一个筒子状凹坑,里面有橡胶垫片。

    圆柱被铁饼托起的时候顶到那个凹坑里,把出气管给堵住。

    圆柱落下去的时候则是把出气管给打开。

    铁饼呈扇形,每转一圈大约有三分之二时间把金属圆柱给顶上去堵住出气管。

    这种方式则简单了很多。

    第一个阀门采用类似的方式。

    设计进气管的管道,使得第一个阀门是朝向下方的。

    阀门正下方也设置一个金属柱和一个圆筒,金属柱在圆筒中可以上下滑行。

    金属柱下方有一个扇形圆饼,转动的时候有一段时间会把金属柱给顶上去,另一段时间则是因为残缺,使得金属柱落下来,阀门会自动关闭。

    于是两个阀门都可以得到比较好的控制。

    那么两个气缸的排气阀门应该怎么控制呢?

    也都用这种法子吧。

    金属柱被顶上去的时候,它会压住橡胶圈,把出气管给堵死,它落下的时候出气阀门则是会被打开。

    气缸的左右管道的形状会因此有点奇怪。

    但是这种做法可行。

    不仅可行,还挺别致的。

    下一个问题。

    怎么给燃烧室提供新鲜空气?

    马林上学的时候课本上可没进行过说明。

    或许这个问题不值一提,但是马林觉得它很难处理。

    他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进行设计。

    那怎么设计呢?

    一个打气筒,一直给一个储气罐打气。

    内燃机产生的动力一直有一小部分用于这个功能。

    燃烧室每次气压降到最低,都会有大量的高压空气从阀门进入。

    打气筒可以做的很小,每个周期多打几次气,也可以做的很大,每个周期只打一次气。

    齿轮组能够进行调节。

    齿轮组以曲柄摇杆连接到打气筒的活塞。

    怎么进行安装呢?

    这个装置其实并不是很难。

    再重新考虑一下这个内燃机的结构。

    它并不比机械式织布机更复杂。

    它含有多种他不熟悉的功能,所以设计的时候才这么麻烦。

    下面就是怎么进行制作和安装的问题。

    活塞和气缸、通气管道、燃烧室,这些都比较容易制作。

    各种阀门和传动装置,不好制作。

    马林记得自己在老家见到的汽油机、柴油机都没有多么复杂。

    尤其是摩托车的发动机,瞧起来结构挺简单的。

    不像是马林的这一个有那么多齿轮。

    有多个阀杆需要从气缸外面伸进里面。

    于是需要在气缸壁上打孔。

    好在他的车床的精密度能够达到这个要求。

    目前车床的精密度依然是通过他的手工能力来提高的。

    他并不会电子技术,所以生产零部件的时候不容易控制精密度。

    电子技术至少在计时方面能够精准到人手无法企及的地步。

    现在他生产气缸比原来容易了很多。

    因为他有了焊锡,还有了氢氧焊枪。

    安装气缸的时候不再那么担心缝隙的问题,虽然阀杆的孔洞还是有一点影响的。

    气缸的两条气路是两根管子。

    活塞运动的管道的两头,他可以各自装一截稍微细一点的管道。

    管道下面有个圆洞,一个金属柱插在洞里,并可以上下移动。

    金属柱的正上方也就是管道的上壁有个凹坑,里面有块橡胶片。

    金属柱向上运动顶住橡胶片的时候,它就会把这个管道给封死。

    金属柱向下落之后管道又会被打开。

    现在设定气缸工作的每个周期中有四分之三个周期金属柱处于被顶上去的状态,其余四分之一周期处于落下来的时间,也就是排气的时间。

    这两个排气孔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制造和实现。

    下一个问题是给燃烧室注入新鲜空气的功能。

    燃烧室下方设置一个储气室和打气筒。

    打气筒的活塞由曲柄摇杆装置与一个齿轮连接。

    打气筒可以比较粗,但是打气筒的进气孔的直径可以多做实验再确定,保证注入的新鲜空气的量不太大。

    这个装置并不比液压装置难多少。

    也容易制作。

    下面一个问题乃是大问题。

    那就是燃烧室的进气口的设计。

    进气管道的后半段存在两个阀门和两个阀杆。

    两个阀杆都由旋转的不完整的圆饼操纵。

    它们都是先穿过气缸的外壁再穿过进气管的外壁。

    这一点比较麻烦。

    燃烧室可以拥有一个盖子。

    把盖子取下来便可以进行各种安装、修理、加工。

第一四七八章 阀门结构

    仔细想一下,还是不要在气缸内部实现对阀门的控制了,太麻烦。

    在外部实现控制。

    加工难度立马就降低了很多。

    进气管在气缸外面冒出一部分。

    这部分下面掏两个洞,安装两个阀杆。

    最外面那个阀杆正上方进气管拐了个弯。

    进气管的形状是横竖垂直的Z字形。

    进气管的外口连接到高压氢气瓶。

    这个连接不是很难实现,就像是用打气筒给气门芯打气似的,一个粗管子一个细管子,粗管子中带有橡胶垫片以提高密封性,再压紧就行了。

    压紧可以借助旋钮实现。

    这个压紧功能想实现至少需要两天的时间。

    毕竟他们的机床还是不够精密。

    下面就是这个奇葩的进气口了。

    把它给搞定别的问题都会比较简单。

    Z字形进气管道。

    下面有两个阀杆,左边还存在一个只进气不出气的阀门。

    这个阀门是否可以被取消?换成最简单的压紧式阀门。

    想了一番之后觉得不行。

    阀杆与所在的孔洞之间其实存在缝隙,虽然非常小,却一直会漏气。

    氢气漏出来在一个小盒子内,是可能会引起爆炸的。

    因此第一个阀门还是需要使用比较麻烦的这种。

    那第一个阀门应该怎么设计以及怎么安装呢?

    马林的想法是,这个阀门应该是一个圆形金属片下面加一个环形橡胶垫片。

    金属片一侧有个洞,套在一个轴上,洞比较松,使得小金属片既能上下滑动,又能向上翻起来。但是轴的上方被封住了,无法滑脱。

    高压气体压到金属片上,它再压住下方的垫片,就把出气口给完全堵住了。

    这个功能不难实现。

    进气管虽然内径很小,但是管壁很粗,方便进行各种操作。

    从这个阀门开始向下的进气管的所有部分都变得比较容易制作了。

    上半截进气管和下半截进气管怎么连接到一起呢?

    金属片和下面的橡胶垫片必须先安装好再进行焊接。

    怎么焊接?

    就这么把两截管子给对到一起,然后拿焊枪焊接么?

    阀门的位置可以把管子给做的粗一点,方面在里面进行各种操作。

    最好能够以拧螺丝的方式把它们给拧到一起,然后再焊死。

    这种连接非常的麻烦。

    就用最简单潦草的方式来焊接。

    这样子这个内燃机在构造上的问题基本上都解决了,剩下的就是各个阀门开多大、多久的问题了。

    扩大进气口、管道的内径,一次喷入燃烧室的气体的量便可以得到控制。

    那些残缺的圆饼,控制扇形所占的比例就可以控制每个阀门打开的时间。

    主要有五个阀门。

    氢气进气管上有两个。

    两个排气管各有一个。

    新鲜空气的进气管有一个。

    下面是传动装置。

    气缸活塞通过阀杆与摇杆连接到一个齿轮上。

    齿轮接通一个齿轮组,对车辆的轮子做功。

    此外还通过另一套齿轮组对四个阀门以及一个打气筒进行控制。

    至于管道的焊接,马林实在是觉得头大。

    两根金属管道,如何把它们给焊接在一起?

    给它们车螺丝,先拧紧螺丝,再拿焊枪焊接么?

    就这么做吧。

    先制作进气管的下半截。

    它是一个竖弯形状的。

    用失蜡法进行铸造。

    就是一大团蜂蜡,先用机床加工成这种竖弯的管子状。

    接着把管子浸入一种特制的黏土溶液,取出来吹干,再浸入,再吹干,反复很多次,直到黏土把这团蜡给包住了。

    接着加热黏土,使得蜂蜡全都流出来。

    把黏土给烧成陶瓷。

    接着用黏土的空腔铸造出这种管子来。

    至于螺丝,等到铸造好了再进行雕刻吧。

    铸造很快。

    在上部安装一个橡胶垫片,也很快。

    再安装一个金属片,给金属片的轴顶部焊一团锡,防止金属片滑脱。

    到这里都比较简单。

    在管子下部打通两个眼,安装两个阀杆。

    第一个阀杆要用于把上面那个金属片给顶起来,很容易制作。

    第二个阀杆,其实不用考虑橡胶垫片的问题了。

    打一个洞,打通管子下壁,也在上壁留个坑。

    再用车床制作出一个合适的金属柱当做阀杆,插在洞里就行了。

    下面可以试试它们的气密性怎么样。

    打气筒接一个橡胶管,套在这个通气管最上方。

    接着使劲给打气筒加压,瞧两个阀门是否漏气。

    用机械给打气筒加压。

    第一个阀门特别的棒,一点气都不漏。

    第一个阀杆与第二个阀杆与孔洞的缝隙略微会漏很少一点气,但是连声音都听不到,说明缝隙特别小。

    在打气筒提供的压强有五六个标准大气压的时候,阀杆的孔洞都不会发出‘嗤嗤’的声音。

    所以完全满足要求。

    下面就是制作燃烧室、活塞气缸、两条气路、两个出气管和阀门。

    难题是出气管和阀门。

    出气管这里不同于别处,阀门不能漏气。

    所以阀杆上方一定要有橡胶垫片。

    而想给出气管内部装垫片,难度有点高。

    所以不妨把出气管给做的比较粗,阀杆也做的比较粗,便于操作,出气管的内径打的细一点就行了。

    两个出气管,很快就制作好了。

    直径五厘米。

    下面各打一个直径三厘米的洞,都通过管子的轴心,然后再深入两厘米。

    接着制作直径三厘米的橡胶垫片,塞到洞的最深处。

    再接下来沿着管子的转轴打直径两厘米的洞。

    然后制作直径三厘米的金属柱,恰好可以插入直径三厘米的孔洞内,这个金属柱如果向上顶住橡胶垫片,就把出气管给堵住了,如果落下去三厘米,就把出气管给打开了。

    把它们给制作出来也不用太久。

    气缸、燃烧室与金属管怎么焊接?

    大管子套小管子,然后焊死。

    不用打螺丝了。

    这么一想,似乎燃烧室进气管的两截也可以这么焊接,下面做成小管子,上面做成大管子,一套一焊就行了。

    气缸、活塞、燃烧室、两条气路管子的制作和安装倒是不难,即使磨磨蹭蹭的,一天都能够焊接好。

    燃烧室要与一个储气箱焊接在一起,中间有一个只进气不出气的阀门,也是金属片加橡胶垫片的结构。

    因为燃烧室温度高,所以橡胶垫片上方还要加一层隔热材料,他们这里有。

    这种金属片加橡胶垫片的结构还是比较容易制作的,效果也好。

    剩下的问题都比较麻烦。

第一四七九章 焊接

    下面要制作和安装传动设备、焊接进气管和出气管。

    进气管和出气管带有多个阀杆,焊接管子的时候存在很大的偏差,于是阀杆的位置便会也会存在很大的偏差。

    阀杆要跟传动装置连接。

    这些阀杆全都是要垂直向下的。

    先不管它们的高度问题,首先得保证焊接管子的时候,这些阀杆确实都是垂直向下的,既不左右偏,又不前后偏。

    所以焊接是个大问题。

    马林要自己动手焊接。

    他有个最简单的焊接法。

    在焊接缝上放一圈金属片,拿焊枪去喷。

    金属片熔化把缝隙给堵住。

    他不知道是否可靠。

    大不了多焊几层。

    他电解水制作的氢氧焊枪。

    在这个世界生存有没有感到很寂寞?

    确实有这种感觉。

    这么大一个星球,只有这么少的人口。

    一个华夏国这么大的地盘总人口估计不超过八千,还都分散在各处,没有道路。

    他花费了那么多的力气才找到了五千人口,却没法把他们给集中起来。

    目前的铁炉村总共只有两百人口。

    整个世界一片莽荒,只有铁炉村附近有了自己的工业。

    他正在尝试制作出这个世界第一台内燃机。

    因为没有石油,所以他要电解水,制作氢气当做燃料。

    如果真的成功研制了内燃机,还制作出了汽车、汽船、螺旋桨飞机,下一步他要做啥?

    他会感到快乐么?

    不会觉得寂寞么?

    都制作好后他将会使用这些交通工具四处寻找更多的原始人。

    然后想法子把他们给集中起来。

    再然后要做啥呢?

    建立独特的文明么?

    这个世界总共有上百万人口。

    如果他拥有这么多人口似乎确实能够建立一个新的文明。

    假使他真的建立了几个一万人的城市以及各个小镇、村子,下一步他要做什么呢?

    他当国王么?

    接下来做啥?

    当他有了足够多的人口,他会尝试快点找到煤和石油。

    天然的露天油井可能不好找,但是露天煤矿应该会比较好找。

    有了露天煤矿便生产煤气。

    接着用煤气来驱动汽车到处跑。

    以现在的交通状况,修路实在是件难以完成的大工程,还是走水路吧。

    他们可以开着汽艇到处跑。

    接着做啥?

    通讯业估计他是搞不定的,电子技术也搞不定。

    于是接下来便是应该重点发展文化娱乐事业。

    即使在这种地方也要玩的愉快。

    反正每天依然有很多事情要做。

    他对科学研究兴趣十足,于是每天继续一直研究技术么?

    然后他的乐子就是每天使劲的搞研究?

    后面的事情不需要他考虑那么多。

    他这天稍微休息了一下。

    接着给发动机焊接进气管和出气管。

    一定要保证出气管的阀杆都是垂直于地面的,而传动装置的各个转轴都是平行于地面的,这样子会减小安装的难度。

    有用线吊着的铅锤来作为垂直方向的参照。

    活塞运动的筒子的左右两端都有细管子,是用车床车出来的。

    把出气管给套在上面,两者的尺寸制作的非常好,几乎没有多大的缝隙。

    其实这个没必要进行焊接。

    细的管子半腰存在凸起和橡胶垫片,粗管子压紧垫片,两者便没有缝隙了。

    考虑到这是气缸,温度较高,震动较大,还是进行焊接吧。

    两根管子对接好。

    确定阀杆的位置是垂直朝下的。

    马林在想,其实他可以先焊好管子,再打孔洞并安装阀杆。

    接着是把进气管的上下两部分给合在一起。

    做法就是一截粗,一截细,细的可以套进粗的里面,尺寸契合的非常好。

    接着打螺丝。

    然后焊接。

    其实不焊接也行,在细的管子的顶部安装橡胶垫片,粗的管子内部存在倾斜的台阶挡住垫片。

    焊接更省心,于是就焊接了。

    接着是把这个进气管给焊接到燃烧室的管子上。

    也是先套上,再打螺丝,再焊接,难点也是阀杆要与地面保持垂直。

    需要花费不少力气。

    打火的装置从燃烧室上方打个洞,伸进来,再把洞口给焊死。

    下面便是安装传动装置。

    只是想一想都觉得头疼。

    气缸的活塞驱动一个齿轮。

    这个齿轮通过多个齿轮组,分别驱动四个阀门和一个打气筒。

    阀杆的高度可以通过打磨变短。

    所以安装齿轮组的时候如果高度上存在些许误差是可以的。

    问题是,想对周期进行控制还是很麻烦的。

    零点一秒自由落体能够下降多少呢?五厘米。

    下降一厘米需要多久呢?

    零点零五秒。

    金属柱与孔洞之间是存在摩擦力的。

    所以金属柱最好有点沉导致摩擦力可以忽略不计。

    气缸一个周期到底设置为多久他心里也没数。

    他自己觉得一秒四五个周期就够了。

    如今实验存在难度。

    主要原因就来自于他不知道气缸的一个周期应该是多少。

    让阀杆自由下落是个不好的主意,会增大他做实验的难度。

    所以阀杆不能自由下落,而需要被转动零件给打下来。

    万一气缸频率特别高,这个零件击打它的频率也跟得上。

    这样子便可以减小马林在实验中的很多忧虑。

    于是每个阀杆要做成比较复杂的形状。有两个转动的扇形圆饼来推着它上下移动。

    总共四个阀杆,都这么控制。

    进气管的两个阀杆要同步被推上去和推下来。

    每个周期的什么时候才轮到它们运动,这一点需要算清楚。

    马林认为,每半个周期一开始的四分之一个周期的时间,进气口应该保持打开状态。

    出气阀什么时候打开呢?

    马林的观点是,左边的出气阀在前半个周期必须处于全程关闭的状态,后半个周期处于全程打开的状态;右边的出气阀必须在前半个周期处于全程打开的状态,后半个周期处于全程关闭的状态。

    马林发现自己忘记了两个阀门。

    分别是左右气路的开关阀门。

    它们的结构可以采用跟出气口一样的结构,一个垂直地面的阀杆插在一个孔洞内。

    有两个转动件对每个阀杆的运动进行控制。

    左边的阀杆在发动机运转的前半个周期全程打开,后半个周期全程关闭;右边的阀杆在前半个周期全程关闭,后半个周期全程打开。

    于是总共存在六个阀杆。

    已经决定了让它们什么时候工作,剩下的问题就是要安装传动回路。

    回路的各个转轴都保持水平方向。

    这一步瞧起不是很难。

    实际安装起来小毛病不断都是加工的精密度不足造成的。

    思路上倒是很清楚。

    反复的测量、加工、安装、调整、焊接。

    真是够麻烦的。

    大约三天时间每个阀杆的控制装置都安装好了,它们与发动机的活塞相连,会根据发动机的实际运转来对阀杆进行控制。

    下面的问题是注入新鲜空气的打气筒应该怎么制作和安装。

第一四八零章 第一台内燃机上路

    其实它只需要给燃烧室注入非常少量的新鲜空气,相当于半个气缸的容积。

    不用耗费多少能量。

    储气室与燃烧室的阀门是只进气不出气的,而且一旦储气室的气压高于气缸就会开始进气,而气压低的时候就会停下。

    这个阀门比较容易制作。

    那么怎么给储气室打气呢?

    储气室连接一个打气筒,中间也是有一个只进气不出气的阀门。

    打气筒接通一个比较大的齿轮的曲柄摇杆。

    气缸的每个周期,如果这个齿轮转两圈,打气筒的活塞进行两轮往复运动。

    但是想一次往复运动就注入半个气缸那么多的气,打气筒会太大,不方便。

    于是最好发动机的一个周期,齿轮转动比如十圈,打气筒打气十次。

    五次的打气量相当于半个气缸的容量。

    这个打气筒大约跟家用的打气筒一般大小。

    它打气那么快会不会出问题?

    应该没有问题。

    考虑一下,还是把它的长度给缩小一半比较好,否则发动机体积太大了。

    于是发动机的一个周期,这个打气筒打气二十次。

    一个周期可能只有零点几秒。

    这么快的打气真的行吗?

    估计会把活塞给磨坏的。

    所以得改变思路,把打气筒给做的更大一些,真的是打一次气就有半个气缸那么多。

    于是它的体积跟气缸很接近。

    考虑到气缸也不是很大,所以这件事倒不用太担心。

    把它给安装好也并不用太久。

    发动机的每个周期,打气筒打气两次。

    简单轻松。

    只是进气口的口径必须非常大,否则进气速度不够。

    从开始制作到真正的把这个自动打气筒给安装好,一共花费了三天。

    接着对这个发动机进行实验。

    果然只用点火一次,燃烧室内就可以一直有火焰燃烧。

    只是他这发动机的运行瞧起来太吓人了。

    他的氢气的量是充足的,压强也比较足。

    发动机运行起来的模样瞧起来非常的奇葩。

    但是莫名其妙非常带感。

    只是会突然不知道为什么熄火。

    马林觉得熄火有两个原因。

    一是那些阀门打开的时间设计的不好,尤其是进气口的两个阀门打开的时长设计的不好,应该尽量的延长这个时长。最好是一直在进气。

    而进气量应该通过氢气瓶出气口的大小进行控制。

    他试着进行调整,把进气口两个阀门的控制装置给卸掉。

    接着燃烧室的火就会持续更久。

    即便如此,还是运行一小会就会熄火。

    马林观看储气室的进气阀门,认为这是因为打气筒的打气效率太低导致的。

    他把进气口给扩大了一点。

    这个发动机的运行忽然就平稳了很多,似乎很是令人放心。

    只是依然存在问题。

    排气口似乎太大了。

    于是又用焊锡把排气口给堵上了一点。

    发动机的运行变得越发的稳定。

    原本他花最多功夫做的设计是进气管两个阀门的控制组件。

    结果发现它们完全是没用的,必须全部取消掉。

    心中的感想非常的奇怪。

    发动机的力气和速度达到了平衡。

    让它一直运转,瞧瞧它在运行时间久了之后是否会出故障。

    顺便也瞧瞧它对氢气的消耗量。

    这个发动机运行的时候一直有原始人来旁观,并且充满期待。

    先前制造的电车只能拖着电缆在村子附近活动,特别不方便。

    而这种发动机不需要电缆。

    做成车子之后想跑多远跑多远,只要有足够的氢气就行。

    这个发动机体积比较小,功率不是很高,适合给比较小的摩托车当做动力。

    实验的时候它驱动着一个轮子转动个不停。

    从‘大树’到‘机灵鬼’都很开心。

    因为它如果能够成功,大家真的会有车子能够开了。

    吃土寸和麻雀村到铁炉村的距离是步行一天,不到四十公里。

    马林说明了这辆摩托车制作好之后,骑着它去这两个村子不用一个钟头。

    一小时四十公里的速度大约是一秒钟十一米,一个普通人小跑的速度的两倍。

    也不算很快。

    骑马的速度大约是每小时三十公里左右。

    摩托车在好路上行驶估计能够有骑马的两倍。

    但是这个世界没有好路,摩托车不能开那么快,它比起骑马的优点是持久。

    把座子做得舒服一点,一天跑个两百多公里是不成问题的。

    它后面再拉一个氢气瓶。

    总里程会比较远。

    但是想出远门还是有些吃力。

    有总好过没有。

    发动机连续运转了七八个钟头后熄火了,氢气尚未用完。

    仔细检查,有管子的焊接出了问题。

    重新进行加固。

    接着开始为它制作车子。

    那种很矮的两轮电动车,不用开多快。

    很轻。

    人坐在上面腿可以很平稳的踩在地面上,不用踮起脚尖。

    给人非常大的安全感。

    先前有制作自行车的经验,所以制作这种电动车问题也不大。

    就采用自行车一般的结构。

    轮子都稍微大一些,承重能力强一些。

    后座可以坐一个人。

    轮子相对来说比较小。

    前面带有把手。

    中间有块铁板,上面其实可以放东西。

    铁板下面的骨架非常结实,是特制的铁。

    车座是三角形的下面有弹簧。

    后面还有带人的车座。

    ‘油门’以机械方式控制,转动右手车把的旋钮可以加大或者减小氢气喷入速度。

    有前后各有一个刹车,跟老家一个原理。

    把车子给造出来需要花费比较久。

    马林把车架子的模样给画了出来。

    ‘机灵鬼’等人最想明白的是轮子到底要怎么固定在架子上,结实不结实。

    轮子采用拖拉机的前轮,已经有很多个了。

    此外这种发动机用来驱动很小的三轮车也不成问题。

    路况问题导致三轮车无法做的比较大。

    马林的想法是,车子上最好可以多放几个氢气瓶,这样子它的续航便可以显著提高。

    对这种发动机的实验还在进行中。

    此外马林必须给这些人讲明白它的原理。

    马林先讲述的是活塞通过曲柄摇杆带动一个轮子转动。

    接着讲双缸使得活塞不管是朝左运动还是朝右运动都由气缸驱动,因而动力比较足。

    然后是讲述新鲜空气怎么用打气筒注入,一部分废气如何排出。

    尤其是要把阀杆的控制方式和其中的思路给讲清楚。

    最后是讲氢气瓶与进气管的问题以及他是怎么把制备的氢气压缩成高压氢气的,出气管的阀门的结构等问题。

    至少每天都讲一遍。有的人每天也都来听。

    大约一周时间第一台摩托车的架子已经制作好了。

    不管是发动机还是氢气瓶都比较轻。

第一四八一章 联合收割机

    车子非常轻。

    安装好。

    实验。

    刹车非常灵敏。

    ‘油门’很不顺手。

    此外打火很是不方便。

    他是用摩擦生电的方式打火。

    也能用这种方式给车子装一盏灯。

    他开着出去,后座带着‘黑虎’。

    大约一个钟头到了吃土村。

    吃土村的人看到这车子简直惊掉了下巴。

    又向回开,结果半路抛锚了。

    马林也有心理准备。

    第一台发动机,第一辆车,肯定存在很多问题。

    到处都有问题。

    现场把它给修好。

    又开了回去。

    结果一堆人想开这辆电动车。

    马林表示,大家应该制作更多的发动机。

    然后给大家演示具体是怎么制作的。

    一边造一边尝试进行改进。

    大约三天时间造出了第二台。

    本以为很简单,结果半路差点改出问题。

    好歹造了出来。

    接着制作一辆很小的三轮车的架子。

    这个架子非常的简陋。

    能够拉两个人,姿势还不舒服。

    很是轻便。

    还能拉一个氢气瓶。

    这架子也是三天造好。

    难的地方在于传动装置。

    接着‘机灵鬼’自己开着这三轮车载着两人一起向麻雀村跑。

    马林继续制造发动机,还教‘巧手’,‘呆子’,‘黑虎’。

    ‘巧手’是真的巧手。

    马林把制作的步骤和关键都写在纸上,供他们一边制作一边参照。

    还把所有零件的规格和数目都写了下来,机械师拿着清单点够零件就可以开始自己安装了。

    他得一直简化流程,以便大家更容易看懂说明手册。也得一直改善设计,使得不那么娴熟的人也能把它们给组装出来。

    他三天制作一个发动机,又花费了十天。

    其中一个体积更大,力气也更大,可以驱动一个更大的三轮车。

    其实马林想制作一台老头乐电动车,带有车棚和车门,不怕刮风下雨。

    他也把想法给说了出来。

    但是暂时没空制作。

    此外汽艇的制作可以开始了。

    汽艇后面装螺旋桨,发动机也放在最后面。

    结果花了七天时间才做好一台。

    可以沿着鸭子河快速的前进。

    可是有个严峻的问题。

    那就是氢气产量不足。

    一天一瓶。

    一辆汽艇要是不停的跑,一天就要用一瓶。

    最多制作两瓶。

    这些事情不可以着急。

    其实有两辆汽艇,一辆两轮摩托,一辆三轮摩托就不错了。

    现在它们只是用来送信和运输轻便货物。

    它们的声音比马林老家的摩托车好听很多。

    它们喷出的是白色的蒸汽,也比马林老家的好看。

    它们的外形有些笨拙、丑陋。

    但是它们对原始人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四月已经到底,五月已经来临了。

    联合收割机必须马上制作出来了。

    脱粒机应该怎么制作,马林是想了一个法子。

    那些飞速旋转的金属叶片后面有一张网,它如同履带一样一直在转动,并订着很多横着的橡胶带用以把秸秆给运走。它是从下向上转动。

    于是谷粒必然会漏下网眼。

    同时秸秆没那么硬,也难以卡入网眼中。

    到了这条传送带的尽头,有功率非常大的吹风机把秸秆都给吹入一个管道。

    马林暂时只想到了这么一种设计方案。

    它很简单,也是可行的。

    唯一的问题就是网眼依然有卡住秸秆的可能性。

    他实验的结果是每两个钟头网上会卡到比较多的秸秆,导致一些谷粒被履带带出打谷机,造成浪费,需要手动进行清理,大约两三分钟就能够清理好。

    这已经非常划算了。

    接着就是把联合收割机的前后部分装到一起进行实验。

    收割机的轮子必须装履带,否则在田里走不动。

    电缆是个难题,驾驶车子的时候必须小心。

    即使有这么多不便,这种联合收割机的存在依然具有重大意义,一辆机子顶的上一百多名劳动力。

    因为有了它们,农业将会变得轻松很多。

    只是想生产它们需要很多人手。

    一个月时间大家需要尽快做好十五辆。

    原来马林觉得最难的地方是后半部的脱粒机,现在则是觉得前面更难,毕竟前面综合了这么多功能,需要的传动装置非常的繁琐。

    联合收割机在工作的时候会一直震动个不停。

    于是各部件在制作的时候必须足够的精密,这样子才不会因为颠簸出现移位现象。

    这样子各种故障才会发生的比较少。

    马林很是担忧收割谷子的时候这十五辆联合收割机会不停的出各种故障。

    然后耽误了收割。

    不过即使出故障,它们的存在依然可以顶的上很多个劳动力。

    农业的特点是农忙季节特别累,过了这个季节闲的要死。

    脱粒机以他的这种方案制作出来后运行效果还不错,别的部位还需要进一步做测试和改进。

    这些机械师都让马林不要再管联合收割机了,抓紧去发明别的东西出来。

    “你说的那种‘老头乐’是什么样子的车子?能不能造一个出来?”

    “现在的汽艇很有问题,你能不能改进一下?”

    “你说的飞机是种什么东西,能不能制作一个出来?”

    马林心说,当这些东西都发明出来,自己在技术发明上能够做的事情就不多了。

    像是电报、电话这种东西,每样估计都需要很多年才能研制成功。

    汽艇应该怎么制作?

    氢气瓶应该放在哪里?

    他觉得自己的小艇肯定不能是喷气的。

    他制作的小艇可能并不可以被称作汽艇。

    它的螺旋桨最好放在后面,水下。

    周围最好能够有一圈网来避免水下生物被它伤到。

    他的想法是,一艘小艇最多坐三人。

    就这么大。

    也许长度三米,最宽的地方一米就可以了。

    螺旋桨应该有多大呢?

    直径半米应该够了吧?

    它是风扇那种叶片,旋转的方向与前进的方向垂直。

    小艇入水后整个螺旋桨都要没入水里。

    为了保护它需要给它准备一个舱室。

    舱室也是完全没入水下的。

    它如果装在后面,而小艇快速向前跑,那水从后面、侧面可能都无法及时进入舱室中。

    所以有个办法是不要给它造什么舱室。

    把它拖在船后面或者让它在前面拉着船,即使不好看,也是可行方案。

    为了防止它被撞坏,可以给它安装一个笼子。

    它的转轴从船的尾部的一个洞穿到前面来。

    不怕漏水么?

    活塞气缸那种结构连气都不漏,更是不漏水。

    用车床就能够把转轴与洞眼的缝隙给缩到非常小。

    此外也可以采用传动装置,螺旋桨的转轴连接到上方一个齿轮,这个齿轮的转轴一直高于水面,并通过一个洞眼与船上的发动机相连。马林觉得这种方案更好。

    这种做法非常简单。

    只是船速过快的时候就必须有舵。

    舵装在船头下面,用方向盘控制。

    他们现在就有三人划的小艇。

    现在就可以给它安装动力装置。

第一四八二章 摩托艇

    这个三米长、一米宽的小艇也不需要多大的舵。

    马林觉得在船头放一个一米长、半米深、三厘米厚的金属片就行了。

    他在电影里看到过很多个汽艇,也见到过它们的方向盘,但是不曾见过它们的舵。

    舵要是入水太深是不是会影响停靠?

    同样的道理,后面的螺旋桨要是太大同样影响停靠。

    马林现在做事的思路与从前存在不小的区别。

    比如他现在对多动手有了更多的认识。

    这么一艘机动小船他无法一次就设计的完美。

    他觉得先做出来几艘在水上跑,日后再完善。

    于是他在船头下方安装这么一个一米长、半米深、三厘米厚的金属片。

    它肯定无法像是普通小船那么容易停靠了。

    在水浅的位置这个舵会触底。

    这么一想,它对水岸的要求太高了。

    半米深的水。小艇上的人也不方便上岸啊。

    所以得再改一下。

    马林觉得把舵装在船底,长一米,宽二十厘米,厚三厘米已经够了。

    船头做得比较高,向上斜出比较多,这样子即使船身离岸有点距离,船头却搭到了岸上,方便人上下。

    觉得这样子比较靠谱。

    船本来吃水就没有多深,这么一个舵对行驶方向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后面的螺旋桨,采用最原始的做法。

    给它装一个架子。

    架子上有网来保护它。

    它的推力先传递给架子,架子再推着小船向前跑。

    先别管速度了,把它做出来就是好的。

    一个笼子做成长方体形状,螺旋桨放在里面。螺旋桨的转轴连接到高处水面以上一个齿轮,这个齿轮的转轴穿过船壳连接到发动机。

    螺旋桨有多大?

    架子怎么固定在船上?

    船上打四个眼,固定两根横着的柱子,它们就能够把一个架子给固定住。

    螺旋桨加上架子都不算太沉。

    但是为了提高船壳的牢固度,这艘船最好能够使用金属制作。

    而使用金属制作的话就涉及到防锈漆的问题。

    马林没能力生产防锈漆。

    这么考虑的话,船壳还是使用木头制作吧,给它装一些金属件以强化结构。

    架子其实非常的简单。

    舵装在船下,需要在船壳上打孔。

    如果想让这孔不漏水,这块船板最好能够使用金属板,接着像是气缸与活塞那样,船板上的孔洞与舵的转轴密合的非常好,水都漏不进船中。

    要是有不锈钢就好了。

    现在‘机灵鬼’那边实验出了一种钢,防锈能力没有不锈钢那么好,但是确实也有一定的防锈能力,现在就用在液压装置上。

    这块钢板、舵的转轴、螺旋桨那边的所有金属件最好都能够用这种钢制作。

    制作船的时候钢与木板进行连接,是否可行?

    木板连接的时候产生的缝隙会因为它们泡水后发胀而被堵住。

    它们与钢板连接的时候是否依然会这样?

    其实还有种做法。

    船壳就用木板做。

    需要打洞的那块木板上安装一块钢板,钢板上的洞眼打的比较标准,转轴与钢板的洞眼衔接的较好、不漏水。

    那么木板与钢板之间的缝隙怎么办?

    马林对漏水问题非常的担忧。

    木板嵌在钢板里,钢板里加橡胶垫片,这种结构就不会漏水了。

    下一个问题。

    螺旋桨的架子装在船壳上,怕船壳不够结实,出现劈裂。

    所以也应该使用金属件。

    在木板上打洞。

    洞里塞金属管。

    金属管两侧再装一个金属片。

    金属片与船壳的木头贴合的较好。

    这样子就比较结实了。

    或者船尾装一整块比较大的木头。

    螺旋桨的架子固定在这块木头上。

    马林觉得这个法子更靠谱。

    还能减少生产时候的很多麻烦。

    这个大木块怎么固定在船上?

    船尾做成平头模样。

    这样子这个木块就比较容易固定了。

    木块可以再加装金属板。

    考虑到螺旋桨并不多沉,所以金属板和木块不用做的多厚。

    那么开始生产这艘小船。

    船头做的比较高、比较倾斜。

    船算上螺旋桨一起不超过四米长。

    方向盘放在船身前半部。

    方向盘下方有个金属块,打了孔,通过转轴连接到下面的舵。

    船尾是方的,加装木板和金属板。

    外面固定一个支架,内部装螺旋桨。

    里面放置发动机,通过船壳上的孔与外面的螺旋桨相连。

    螺旋桨的转轴与发动机的转轴以两个齿轮连接。

    两个齿轮装在金属盒子里,为的防止水草、石子等异物夹到齿轮中间。

    船壳必须结实。

    方头船尾的木头是怎么连接到一起的?

    靠的是卯榫结构。

    像是制作比较大的箱子那样,尾板与船舷板之间有多个榫头。

    于是便比较结实。

    这艘船的尺寸算是比较小了,对木工来说应该不是难题。

    至于船头怎么做的比较高?

    在普通的小船的船头装凸出去的架子,为的是方便船上的人上岸。

    斜向前上方。

    想一想,似乎对普通的方尾小船进行一点改造就行了。

    下方装个舵。

    前方装个方便上岸的架子,后方装个发动机和螺旋桨。

    螺旋桨的力气也没有那么大。

    装舵的时候要打孔。

    于是需要垫两块金属板,并且金属板与木板之间要有橡胶垫片。

    木板泡水可能会膨胀。

    考虑到这一点的话,舵的转轴用木头做是不是比较合适?

    转轴外面的管子用金属做。

    接着木头泡水膨胀,把漏水的缝隙都给堵死。

    觉得这是可行方案。

    底板上加装木块。

    然后给木块打洞。

    安装转轴。

    转轴下方是舵,上方是方向盘。

    似乎挺容易的。

    下面就是尾部的制作了。

    现有的方形尾巴的船有两个。

    一个是全新的。

    怎么对尾巴进行加固?

    必须采用卯榫结构才足够坚固。

    在船尾内部再用卯榫结构装一块非常厚的木板。

    在木板和船尾打洞以装一个金属架。

    金属架重量不超过一百斤。

    金属架下方是个半径五十厘米左右的螺旋桨。

    金属架存在笼子一般的结构保护螺旋桨。

    架子装好后有些摇晃。

    暂时不要管那么多。

    前方的舵也不够牢固。

    改造这么一艘船,其实只花了四天。

    马林最担心的是半径五十厘米的螺旋桨提供的动力是否足够。

    这艘小船下水后,它的速度还可以。

    感觉比骑马快。

    但是没有他在电影、电视上看到的汽艇那么快。

    其实已经很不错了。

    马毕竟连续奔跑久了体力会撑不住。

    这种小艇拉两个氢气瓶来一天去一天,是不成问题的。

    用来在铁炉村、红铜村之间运输一些轻便的物资更是不成问题。

    至少红铜村人需要的食物之类的东西用它运输是很快的。

第一四八三章 生活的进步

    因为氢气的产量实在是有限,所以他们无法维持多辆摩托车、摩托艇的燃料。

    目前有一辆两轮摩托车,一辆三轮摩托车,一辆汽艇每天出去活动。

    准备再生产一艘汽艇。

    没有更多了。

    红铜村那边表示,他们愿意出力建造一台小型水力发电机,专门用来生产氢气,希望铁炉村能够多生产两辆摩托艇,由他们提供燃料。

    马上就通过了批准。

    金水村、麻雀村以及北边的果园村也都表示自己可以自行生产氢气,希望铁炉村能够提供机动车、船。

    摩托艇想沿着水路到达金水村需要一上午。

    想到达果园村需要十个钟头。

    果园村附近确实存在富余的水力。他们没有足量的铁矿,没法搞工业生产。

    现在他们从铁炉村这边买了一些机床,专门从事木式家具和玻璃的生产,一方面可以对水力稍加运用,另一方面也可以缓解铁炉村的压力。

    他们每天都有大量的水力被浪费掉了。

    既然如此,不妨让他们一直生产氢气和氧气,提供燃料供大家使用。

    这件事由‘黑虎’进行安排。

    ‘黑虎’现在正在担忧一个问题,那就是红石村虽然在农牧业方面占有巨大的优势,却处于这个文明的最北边缘。

    离铁炉村太远。

    各种工业物品想到达红石村需要的时间太久。

    红石村的产品想卖到南边来也是耗时太久。

    ‘黑虎’迫切希望能够早点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能够有便捷的交通工具,那最好不过。

    比如红石村要是能够找到水路,一天内摩托艇可以到达果园村,那么商品交换的很多难题就解决了。

    只是想解决这些问题不知道需要多久。

    ‘黑虎’在考虑,他的人口要不要都迁移到南边来,红石平原在农牧业上的优势会被联合收割机之类的机械给完全抵消。

    而现在的交通工具没能力把一台联合收割机给送到红石平原。

    红石平原没有便于开发水力的地方。

    现在的联合收割机用的是电,靠着鸭子河电力无比便宜这一优势拖着电缆去田里干活。

    对‘黑虎’来说,氢气是种能够脱离电力驱动机械工作的燃料,他希望能够有更多部落愿意生产氢气。

    可是连马林老家都没法普及氢气这种燃料。

    ‘黑虎’有很多担忧。

    马林对‘黑虎’表示,使用氢气做燃料只是权宜之计,多花点时间肯定能够找到一种非常便宜、储量丰富的燃料,那就是煤,而用煤炼制的煤气适合供车辆使用。如果能够找到露天的石油矿,那燃料更不用担忧了。

    “煤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矿产资源,按理说想找到它们不需要多久。“

    于是‘黑虎’对于找煤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而想出去找煤,最好能够拥有方便的交通工具,否则每趟出门耗时太久。

    ‘黑虎’是不怕步行的。

    当初‘黑虎’与马林一起带着一队挑夫辗转于各个原始丛林寻找那些分散的原始部落,与它们建立联系,教会原始人各种生活技术,对红石村、宝石村、腰带村的建立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又帮助马林找到了鸟巢平原和巢族人。

    先后两次旅行耗在路上的时间就有一年多,每人的负重都一直在五十斤以上。路上渺无人烟,不知道那些原始人都住在哪里,也不知道自己是否会受欢迎。

    而每找到一个原始部落,就要忙着教造房子、制作弓箭、四根棍子织布法、烧制陶器等等技术,身心都极为操劳。

    马林在这里认识的所有人中最操劳的一个就是‘黑虎’。

    后来认识的人都不曾像‘黑虎’这般给他提供那么多帮助。

    与‘黑虎’、‘豹子’等众多挑夫一起做的是最辛苦、最富有奉献精神的工作。

    他们去寻找那些原始部落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传播文明,改善后者的生活,降低这些旧石器时代原始人每日承受的艰辛。

    而当时他们每逢冬季就特别着急,生怕那些没被找到的原始人会因为酷寒和缺少食物而死亡率太高。

    摩托艇还在建造之中。

    天气已经越发的炎热。

    时间已经到了阳历五月下旬。

    谷子开始抽穗了。

    联合收割机的测试和生产工作正在飞速进行中。

    村子有自己的铁矿,这一条非常的方便。

    ‘机灵鬼’对那个电力鼓风机非常满意。

    有它在,炼钢炉中的风非常猛,而热风炉中的管道可以多绕几圈。

    不锈钢的试制还在进行中。

    始终找不到正确的配方。

    到底是什么金属以多大的比例与钢进行掺杂,可能需要很久才能试出来。

    没有不锈钢的话各种铁器都容易生锈。

    发电机、电动机的转轴都是非常快就锈了。

    机床的零部件需要经常更换。

    冬季生产的电力拖拉机如今都显得非常陈旧。

    他们不但没有不锈钢,也没有防锈漆。

    除了拥有了农业机械,铁炉村的生活还存在别的巨大进步。

    首先是酿酒的技术被研制成功。

    马林跟‘猴子’说明,苹果放久了会拥有酒味,多用显微镜观察具体是什么化学物质或者细菌导致水果发酵成酒,然后尝试自己酿酒。

    “酒会成为非常重要的饮料。没有酒的话生活会少很多乐趣。”

    低度数的水果酒是老少皆宜的。

    其次是酸奶研制成功,巴氏消毒法也获得了初步的应用。

    大家喝得上酸奶了。

    再次青霉素已经被找到了,只是大家还不会自己制作并提取。

    青霉素对伤口感染的防治效果得到了充分认可。

    鉴于‘猴子’等人立下了大功,马林奖励了他们一辆机动三轮车,并且两天给他们提供一罐子氢气作为燃料。

    但是氢气太难生产了,马林希望自己能够快点找到煤,炼制煤气,使得更多的机车可以获得充足的燃料。

    大家都有车子、汽船可以开,日子就会舒心很多。

    但是距离收麦子已经很近了,马林不能随便离开铁炉村。

    他觉得自己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是找到煤,研究怎么生产煤气,研制出煤气内燃机,然后大家才能广泛的用上机车。

    现在的氢气内燃机车受限于燃料,数量太少。

    对联合收割机的测试、改进一直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

    农田里那么多庄稼,如果靠人手收割估计会非常疲劳。

    一人收割二十亩,实在是不容易。

    现在的联合收割机最常见的问题还是秸秆会卡在机器中,此外谷粒浪费太多、收割不够干净也经常发生。

    多实验才能改好。

    那么多人一起进行测试和改进,应该能够及时为收割做好准备。

第一四八四章 螺旋桨飞机

    马林在想,煤气发动机可以跟氢气发动机采用相同的原理,只有热值可能存在区别,一些参数可能要进行一些调整。

    他认为大家在收割和耕种完毕之后应该立刻派人前去寻找煤炭。

    按理说煤炭的存量很大,不应该那么难找。

    华夏国古代人便经常烧煤。

    马林知道自己现在的主要任务是研发螺旋桨飞机。

    动力采用氢气内燃机,不用担心升力不足的问题。

    他感到为难的是平衡性的问题。

    他不知道该怎么改善平衡性。

    如果飞机上天之后老是倾斜,并且向下栽怎么办?

    飞机的后尾巴,一个竖直的和两个水平的金属片对飞机的稳定性能够有一些增强作用。

    但是如果飞机一直向斜下方栽跟头,他不清楚应该怎么处理。

    大约开飞机是像骑自行车一样需要练习才能掌握的?而想开的越好,对技术的要求越是高?

    那么,自己的飞机开始向斜下方倾斜了,怎么办?

    必须有能力进行调整。

    怎么调整?

    翅膀的姿势可以获得调整。

    比如说,向左前方下坠,那么左边的翅膀就应该向上翻一点,飞机的方向就应该转向左方。

    如果飞机自行向左上方飞升,那么左边的翅膀就应该向下翻,同时飞机的方向也应该转向左方。

    对驾驶员来说,飞机应该始终朝正前方水平飞行。

    一点都不要偏。

    所以对飞机的控制必须包括对两个翅膀的转动,以及对尾部的那个竖直的金属片的转动。

    他是要用机械方式进行控制。

    如果飞机自身制作的就不平衡,那么飞上天后可能它得一直进行绕圈,否则就会栽下来。

    马林最担忧的是飞机会很不稳定,莫名奇妙的就开始做非常剧烈的旋转、栽头,失去控制。

    到底是单翼稳定还是双翼稳定,他就不知道了。

    此外还存在加工精密度的问题。

    飞机先把骨架焊接好,再装翅膀和壳子。

    马林担心实际制作的时候,尺寸会跟设计存在出入。

    然后就造成了不平衡的问题。

    要是飞机在起飞的时候就会倾斜,一侧翅膀刮到地上并损坏,那可真是倒霉到家了。

    他在电视、电影上看到的那么平稳的起落想实现估计是非常吃力的。

    想造这么一架飞机,可能需要先制作多个航空模型,观察它们的平衡状况。

    这对手工有不少要求。

    也需要做很多实验。

    他觉得他这种飞机落入水中比栽在地上安全。

    放一艘摩托艇等着救人就可以了。

    他需要一片湖对飞机进行实验。

    或许需要一道山坡。

    铁炉村东南确实存在一道适合飞机进行实验的山坡。

    ‘方头’等人喜欢在那里玩滑翔伞。

    这些原始人的生活状况其实挺不错的。

    马林希望自己的飞机能够越简单越好。

    像是他的机动三轮车那般接近简陋的程度。

    可是既然想对两只翅膀进行旋转、对尾部的舵进行旋转,那必然涉及到传动设备。

    如果只有尾翼是可以旋转的,那飞机的平衡性是否有保证?

    他不知道。

    他看电视的时候就没见过哪架飞机前面的翅膀可以旋转的。

    那么飞机爬升依靠的是什么?

    那种接近垂直的爬升。

    肯定需要旋转前翅膀。

    而只是想一下他就觉得头疼。

    飞机的前翅膀要是能够上下旋转,那铁定拥有转轴、传动装置,最好能够有骨架。

    尾部的舵同样要有转轴和传动装置。

    他以前以为它们都是固定的。

    前边的翅膀真的要能够转动么?

    对螺旋桨的方向进行调整行不行?

    既不转动翅膀,也不转动舵,只转动发动机行不行?

    对发动机的方向的调整应该是较为容易实现的。

    这样子的话飞行不平稳的时候怎么进行调整?

    飞机向左前方倾斜,怎么调整发动机?

    让发动机也向左前方倾斜么?

    他可以在飞机前方设置两个舵。

    一个是控制飞机左右转向。

    一个控制飞机上下转向。

    它们都不需要太大。

    这么两个舵放在一起肯定会互相冲突。

    所以必须分开。

    于是就成为了一对翅膀加上尾部的舵。

    不用管老家怎么制作飞机的。

    他的飞机按照这种思路设计。

    可惜他没有无线电技术,没法制作航模来研究此类问题。

    于是他的飞机要有一对翅膀是可以在前后方向旋转的。

    他很想设计两层翅膀。

    但是担心这样子一来它会太重。

    他希望它越轻越好。

    于是这飞机只有一对翅膀,而且是可以旋转的。

    这么一来这飞机的结构就不会简单了。

    他需要把所有多余的板子都给去掉。

    只剩下骨架。

    那么要有哪些必须的结构?

    先钉一个架子。

    它呈井字状,四根柱子都平行于地面。

    接着在中间两侧各钉一个架子,口字状,垂直于地面,开口朝左右方向。

    接着在‘口’字正中安装一个轴承和转轴,也是左右方向的。

    左右各钉一个。

    接着在转轴上安装飞机翅膀。

    那么飞机翅膀要承受多大的力量呢?

    转轴要做多粗才不会弯折呢?

    马林觉得每只翅膀受力不会超过半吨。

    他的车子的轮子的受力经常超过这个数字。

    接着是‘井’字架子尾部装一个竖直方向的转轴。

    转轴上装一块金属板作为舵。

    怎么保证横向的转轴是水平的,竖向的转轴是垂直地面的?

    用线吊着铅锤进行测量。

    一定要足够正、直。

    他们可以事先做好又正又直的架子进行比较。

    接着井字架前方安装电动机和螺旋桨。

    也是保证又直又正。

    校正需要花很久。

    一点不能歪。

    歪一点后面的工作都会进行的特别吃力。

    接着是制作传动装置。

    发动机后面是驾驶室。

    驾驶室要有手柄对两个翅膀以及后方的舵的旋转进行调整。

    于是这里便存在问题。

    用手柄把它们调整到了合适的位置之后,手可以松开么?

    如果想松开手,可是怕它们自己动弹怎么办?

    挂挡这种方式合适么?

    有什么办法增加它们运动的阻力么?

    想一下,它们并不需要经常转动,转一次幅度也非常小,所以可以采用自行车刹车那种装置来增加阻力,使得它们自己想动弹的话比较费力,必须人借着手柄操作才行。

    传动装置由齿轮、摇杆组成。

    摇杆要拉的比较长。

    两根摇杆要拉到翅膀跟前。

    一根摇杆要拉到飞机最后。

    摇杆从哪里走过去?

    都沿着架子走。架子是飞机的底部。

    其实这两个传动装置算是非常简单了,比先前各种机车上的都简单了很多。

    他觉得它很麻烦,是因为他以前没有设计过,这次得从头开始一点一点的想清楚。

第一四八五章 翅膀

    于是这架飞机在机械传动方面是特别简单的。

    难的地方是各个部件都需要安装的非常正,否则飞机上天后会很不平衡。

    此外就是牢固度、重量的问题。

    飞机不要太沉。

    各结构要结实,尤其是翅膀的转轴必须结实。

    两个翅膀的旋转应该是各自独立的还是同步的?

    他觉得应该是各自独立的。

    飞机左边下沉就那把左边的翅膀向上翻一点,不需要动右边的翅膀。

    可是这就需要两个手柄分别控制。

    那么他需要一个功能,当手脱离手柄之后,手柄自己不会乱动。

    不知道怎么设计。

    他想起了液压装置。

    但是液压装置不够灵活。

    最好有档能够挂的。

    比如说飞机平稳飞行的时候翅膀可以固定一个角度,不旋转。

    测试的时候弄明白挂挡应该挂到哪里。

    轮子前面一个后面两个。

    飞机做多大呢?

    他觉得左右各两米长。

    肚子的宽度不到一米。

    飞机前后长度应该是多少呢?

    前后主要应该保持平衡。

    尾翼要不要做的比较大?

    尾翼要不要能够转动呢?

    他觉得两侧的尾翼不需要转动,各一米长吧。

    尾巴就是根杆子带着尾翼,对飞机的平衡起调节作用,不需要有货仓。

    下面开始进行制作。

    他需要画出各种零部件的形状、尺寸,找人生产。

    这架飞机用钢板制作。

    有种钢板在非常薄的情况下依然会很结实、坚硬,于是便适合作为翅膀使用。

    其余的柱子也都采用好钢。

    所有零件的结构都很简单。

    生产制作非常简单。

    安装也非常简单。

    但是肯定跑起来之后问题很多。

    最大的问题肯定是平衡性问题。

    万一它怎么飞都不平稳,驾驶员的压力会特别大。

    所以它最好能够足够平稳。

    不妨也考虑一下双翼飞机。

    飞机顶部是一个十字形架子,特别结实,左右的翅膀都是固定的,前后方向有个柱子从头贯穿到尾,最后面有尾翼。

    十字架下方吊着驾驶舱。

    驾驶舱前面有非常大的螺旋桨。

    驾驶舱下面有一对转轴,上面各固定一只翅膀,每个翅膀可以独立转动。

    这种结构的好处是下面两个翅膀压力比较小,它们的转轴不必承受那么大的考验。

    坏处就是多出了一对翅膀之后重量会增加两百多斤。

    于是发动机必须更强力,飞行速度也必须更快。

    于是出了事故也更危险。

    要是一架飞机重量不超过两百斤那就好了。

    想了一下,还是采用双翼式飞机吧。

    把驾驶舱吊在十字架下面显得非常的简单,容易生产,上方的两个翅膀不需要旋转同样降低了难度。

    两根金属柱贯穿前后,最后装尾翼。半路装两个金属片当做翅膀,金属片略微向上翻以提供升力。

    具体翻多少呢?

    制作的时候再进行了解。

    尺寸都是两米长,最宽的地方半米,厚度都是边缘薄而中心位置五毫米厚。

    把上面这个十字架给做好还是比较容易的。

    下一个问题是驾驶舱怎么吊下面。

    如果传动装置想正常工作,它的位置就必须固定,不要总是摇摇晃晃。

    驾驶舱怎么焊接才比较结实?

    其实也没有多难。

    想起了一个问题。

    其实飞机有自己的重心和转心。

    只要制作的时候重心和转心是平衡的,那么飞行的时候即使因为风力发生歪斜,只要飞行平稳,它都会自动回归平衡位置。

    所以它前面的两只翅膀其实都不用转动。

    那它怎么向上拉起呢?

    调整螺旋桨的方向么?

    觉得这样子不妥。

    所以还是给它两个能够旋转的翅膀吧。

    他忽然想起了一些直升机。

    他在电视上见到过一些极为简单的直升机,就像是电动三轮装了个螺旋桨。

    他没有那么轻的材料。

    继续设计自己的双翼飞机。

    十字架下面怎么吊着驾驶舱呢?

    十字架纵向是两根五厘米粗的钢柱子。

    打贯穿两根柱子的孔,插入横的柱子。两个孔,两根横的柱子。

    保证它们的水平和互相平行。

    这两根柱子下面再焊接一个架子,上面坐人,并且安放发动机和螺旋桨。

    既然装螺旋桨,这个架子必须非常结实。

    都采用五厘米粗的钢柱子吧。

    先焊接成长方体形状,既有滑动轴,又有焊死的地方,于是不会摇晃。滑动的圆柱和所在的孔以如今的技术可以做得非常密合。

    架子正前方安装螺旋桨,它的转轴的架子要做的更为结实。

    发动机在架子后面。

    接着是驾驶室两侧安装一对可旋转翅膀。

    转轴和架子也做的比较结实。

    传动装置采用连杆和齿轮组。

    最后连接到可挂档的手柄。

    每个翅膀一个手柄。

    马林总觉得每个翅膀一个手柄这种设计有点太麻烦了。

    让两个翅膀同步转动,是否可行?

    这里还存在一个问题,如果飞机的外形不均衡,翅膀不对称,飞行的时候很容易侧翻,而且越翻越是厉害,即使绕圈都回复不了平衡。

    而让两个翅膀旋转的时候很容易引发它们的不平衡。

    所以飞机难以制作。

    实验的时候不知道会出多少问题。

    还很容易把驾驶员给摔伤。

    越是考虑越是觉得平衡性的实现会非常的难。

    必须飞一下才能够知道具体效果。

    一开始只能慢慢的飞。

    而遇到风、拐弯、攀升、俯冲时候的平衡性必须试过才知道。

    越想越知道到处都是问题。

    两个翅膀,真的要让它们具有前后旋转的功能么?

    需要。

    单翼飞机有什么好处?

    应该怎么制作?

    四四方方的架子,前面装螺旋桨和发动机,后面装尾翼,中间装可旋转翅膀。

    爬升和俯冲都通过可旋转翅膀的旋转来完成。

    真正的难题是平衡性问题。

    尤其是两只翅膀的旋转乃是动态的,这个过程中必须保持平衡。

    其中的难度可不低。

    马林被怎么实现这种平衡给难倒了。

    怪不得飞机出现的这么晚。

    无论怎么想都觉得不好制作。

    就算是只做出一对翅膀,用绳子拴在中间,用巨大的鼓风机吹它,让它保持平衡都是难的。

    很大程度上它会旋转。

    而马林希望它在强风中保持平衡。

    还有个问题,它既然是倾斜的,风力的强弱变化也会导致它不平衡,否则也可能会发生旋转或者俯冲坠落。

    马林想到了自行车,静止的时候不借助撑子就难以平衡,可是有人骑着便可以保持平衡。

    所以飞机应该也是这样,有人驾驶着便容易保持平衡,没人驾驶的时候很难平衡。

    即便如此,可能有的飞机就是比别的飞机更不稳。

    所以制作的越是好,它开着越是省心。

    大约飞机做的比较大之后也难翻跟头。

    他现在的想法是,飞机越轻越好。

    尺寸上越是标准越好。

    为什么别人的飞机那么容易上天,而他设计的这么难,他也不清楚。

第一四八六章 尺寸和一些结构

    他想起了自己以前看过的很多电影、电视、动漫,里面的工程师制作螺旋桨飞机都没有花费太多的力气。

    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一个最简陋的飞机给造出来再说。

    因为体积大,即使不平衡影响应该也没有那么大。

    飞机上没有一块多余的板子。只有架子、翅膀和传动结构。

    总宽度四米多一点,翅膀非常大。

    总长度预计是四米,如果重心不平衡的话会再进行一番调整,尾部的长短对重心位置肯定是有影响的。

    头部是一个笼子,前面装螺旋桨,后面是发动机和驾驶员座位。

    发动机不用做多大。

    驾驶员可以控制氢气喷入发动机的速度。

    发动机是内燃机,以氢气为燃料。

    日后以煤气为燃料。

    此外还有三套传动装置,分别控制左右两个翅膀以及尾部的舵的旋转。

    传动装置非常容易安装,比先前制作的机车的传动装置简单多了。

    总共有三个手柄,这一点非常的不好,手不可能一直放在手柄上。

    马林禁不住考虑一个问题。

    飞机本来正在平稳飞行,忽然把它右侧的翅膀给向上翻会发生什么?

    首先这个翅膀受到的阻力会增多,飞机会向右转弯。

    其次这个翅膀受到的升力会增多,右侧会翻起来。

    真正的向右转弯的时候飞机右侧会向下倾斜。

    所以前述动作就意味着飞机可能会失去控制进行旋转。

    这是不应该发生的现象。

    那右侧的翅膀向下翻会发生什么?

    首先是飞机右侧会向下沉。

    其次正常情况下右侧翅膀是向上翻的,改为向下翻的过程中,其实翅膀逐渐接近水平,于是右侧的阻力也会减小,导致右侧速度变快。

    这也是会导致飞机旋转失去控制的做法。

    所以飞机的两只翅膀不可以进行独立的旋转。

    而只应该发生同步的旋转。

    同步上翻,飞机爬升。

    同步下翻,飞机俯冲。

    可是如果翅膀做的不均衡,这样子上翻或者下翻的时候飞机会因为受力不均而倾斜。

    而如果想阻止倾斜必须转弯。

    不转弯它就会旋转从而失去控制。

    马林不希望飞机在爬升或者俯冲的时候为了避免翻转而拐弯。

    至少影视剧里飞机不管是爬升还是俯冲都依然在跑直线。

    在这里便可以看到飞机制造的难度了。

    有一点制作的不够精准,它就会出现机毁人亡事件。

    驾驶实验机会有比较高的危险度。

    怎么保证制作的精准?

    马林想了半天,认为自己对精准度的担忧其实是有些过头了的。

    即使生产的精密度没有那么高,对飞机进行一定的调整它还是可以上天的。

    回到手柄的问题。

    既然两个翅膀要一直进行同步旋转,所以就没必要用两个手柄进行控制了。

    改用一个就行了。

    一只手就操纵得过来了。

    再给它制作几个档位,让它可以挂上去,人的这只手便可以自由的去做别的事情了。

    传动装置也更加的简单了。

    总共两组传动装置,一个手柄用于控制翅膀的旋转。

    一个手柄用于控制舵的旋转。

    可以再制作一个‘油门’,用脚踩便会有更大量的氢气被喷入发动机,于是飞机速度会加快,高度会上升。

    需要考虑的只有平衡性。

    人坐在飞机上,屁股歪一下会影响飞机的平衡么?

    如果飞机翅膀比较大,就没有这个问题。

    那么每根翅膀两米长,半米左右宽度,这个样子的飞机,人在座位上移动的歪了一点,飞机会倾斜么?

    如果倾斜,应该怎么调整?

    这种情况下需要一些小调整。

    比如尾翼要能够翻。

    结果这又回到了先前的问题,那就是一侧的翅膀要能够单独旋转。

    这种问题,不要想着一次就解决。

    毕竟飞机的制作需要很久,不是一蹴而就的。

    如果马林能够不那么着急,或许生产飞机会成为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他觉得自己先前一直太心急了。

    比如制作内燃机、联合收割机的时候都急的不成样子。

    又想了起来,飞机即使是有些倾斜,也是可以飞行的。

    只要稳得住就行。

    所以驾驶员在飞机上坐的歪一点不要紧,飞机斜一点也不要紧。

    如果翅膀更大,人的这一点点位移压根就无关紧要。

    这么一想,生产的精密度的问题似乎可以以这种方式解决?

    两个翅膀都做的比较宽大。

    再做一对较小的能够旋转的翅膀用于提供拉升和俯冲的动力。

    或者大翅膀直接能够旋转?

    或许他可以把每一侧的翅膀都做成三米长、

    甚至可以不给它爬升和俯冲的能力。

    是否可行?

    不可行。

    飞机必须有爬升和俯冲的能力。

    还是大翅膀可以旋转这种设计吧。

    大翅膀的转轴要能够承受多大的压力?

    飞机自身还是不太重。

    转轴像是他的拖拉机的转轴那么结实肯定够。

    三米长的翅膀。

    其实还是有点太大了。

    如果太薄容易损坏。

    如果太厚又太沉了。

    一块三米长、半米宽、一厘米厚的铁板有多沉?

    大约是一百三十多公斤。

    考虑到翅膀的形状,一侧的翅膀可能是一百公斤重。

    其实这样子也行,可以被接受。

    如果不着急的话,生产飞机还是非常有意思的。

    螺旋桨做多大呢?

    他觉得直径一米半大约是合适的。

    反复考虑一番之后,认为飞机翅膀应该固定,不用旋转。

    这样子做出来的螺旋桨飞机遇到障碍无法爬升。

    必须提前很多拐弯或者加速飞起来。

    下面最难的问题就是平衡性了。

    现在的加工精度不足,做出来的飞机肯定存在平衡性上的问题。

    只能做出来后一边试飞一边调整。

    为了驾驶员的安全性最好能够在水上试飞。

    即使如此也不容易保证飞机落水时候的安全。

    怎么考虑都觉得现在就试制飞机难度很高。

    容易出现各种安全事故。

    所以不用急着做出来。

    马林对自己的使命已经非常清楚了。

    他活着就要不断的搞各种发明创造,他的主要乐趣也集中在这方面。

    如果不进行发明创造,心里就会发虚。

    不过造出来一件新东西之后可以利用它的功能出去快活一番。

    飞机可以先简单造一架出来。

    结构一定要结实。

    钢筋骨架多焊接几道横竖的栅格。

    翅膀和机身都采用最简单的方式。

    可能驾驶飞机就和骑自行车一般需要很多练习。

    而制作的比较好的飞机飞行起来比较容易操作,不容易出事故。

    为了生产出更标准的飞机零件,他们必须进一步改善铸造工艺。

    铸造的模具怎么生产?

    还是用失蜡法么?

第一四八七章 第一架飞机

    其实失蜡法除了会产生气泡,在精度上还不错。

    用来生产翅膀的话起码形状和大小都会比较好的符合预期。

    焊接的时候很容易出各种问题。

    也不容易弄明白哪些参数对飞行影响最大。

    只能慢慢试。

    先前他尝试让翅膀可以调整角度旋转,以如今的工艺水平压根就不靠谱。

    最好让翅膀固定。

    那飞机怎么转向呢?

    他觉得还是需要一个舵一般的东西。

    他还是让飞机后面的竖着的那块金属板旋转。

    总觉得这样子做心里不踏实。

    但是没有啥好办法。

    暂时先这么用着。

    比较大的螺旋桨。

    生产出来后先固定在架子上,让它旋转,瞧它是否稳定、耐用。

    他记得在蓝星老家很少见到机械爱好者自己组装飞机成功的。

    可见确实有技术门槛。

    对那些有时间有手艺的农民,限制他们造出飞机的最大障碍可能是铸造技术。

    他们得找加工厂订做自己设计的飞机零件。

    不像是王辉这边有自己的炼钢厂,只要自己设计出模具,想生产出什么来就可以获得什么。

    王辉现在对模具极为不满。

    飞机零件都比较大。

    翅膀、机舱的板子都不是标准的几何体。

    他要先焊接出骨架,然后再把板子固定在骨架上。

    想了一下,机舱其实不用有板子。

    只要有骨架就行了。

    想把钢筋骨架的尺寸给焊接的比较标准是否容易做到?

    感觉不容易。

    全靠老师傅的手。

    而他就是那个老师傅。

    培养出的金工有两个手艺不错的。

    ‘巧手’以及一个红脸原始人在制作过一定数量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之后手艺变得比较好了。

    就像是画家能够徒手把一架飞机给画的比较标准,好的金工借助一些简单的机械就可以把零件给生产的比较标准。

    他自己经过一番练习之后手艺会恢复原来的样子。

    应该也可以制作出相对较标准的飞机零件,装配的也会比较标准。

    制造模具这种事情真是烦心啊。

    模具的相关技术似乎需要改进。

    只是他不知道具体怎么才能改进。

    暂时先采用最简单的办法。

    飞机翅膀怎么铸造?

    先铸出板材,然后用工具进行切割、打磨。

    靠手艺使它符合标准。

    怎么铸造出标准的板材?需要标准的模具。

    他们采用黏土模具,从金水山运过来的黏土。

    具体的技术是‘机灵鬼’搞出来的。

    似乎每铸造一批钢材就要更换一批模具。

    因为钢材产量并不是那么高,所以模具的用量也不是那么大。

    薄的钢板,经过切割、打磨,成为了翅膀的模样。

    跟他记忆中的翅膀是非常像的。

    飞机骨架的焊接由他动手。

    只有钢筋骨架,没有板子。透风就透风,现在不是考虑透风问题的时候。

    而动手前他花了一周在金工车间干活。

    为的是恢复原来的手艺。

    有句话叫做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他有段时间不做金工,手艺退步了。

    因为这是第一架飞机,所以他打算自己动手。

    钢筋骨架没用多久就焊接好了。

    具有一定的美术感。他的手艺还说的过去。

    焊接翅膀,出现了不少的波折。

    最后瞧起来还可以。

    马林对翅膀向上倾斜的角度存有很多怀疑,多了怕飞机飞的慢,少了怕飞机飞不起来。

    他生产飞机的时候工艺并不标准,所以很难保证能够把两架飞机给生产的各方面比较一致,一架飞机测出来的数据不见得能够用于另一架飞机。

    先做出来再说。

    还有件烦心的事情,那就是飞机怎么转向。

    他的飞机尾巴上那个竖直的金属片可以旋转,像是船舵一般,用于给飞机转向。

    但是总觉得这种做法有点不伦不类。

    他不知道老家的飞机是怎么转向的。

    他需要传动装置来控制这个‘舵’,装置要从飞机的骨架中穿过。

    骨架非常结实,翅膀也非常结实。

    骨架前面再焊接螺旋桨与发动机。

    发动机连接氢气罐子。

    在没有煤、石油的情况下他只能把氢气当做燃料。

    电解水生产氢气。

    骨架前方的结构非常的臃肿。

    原因是他怕螺旋桨和发动机不够稳固。

    这么大的螺旋桨看着很是吓人。

    驾驶舱还是需要的,把自己与螺旋桨隔开。

    非常快就安装出了一架飞机。

    发动机与螺旋桨都在地面上实验过比较久了。

    马林自己不敢飞它。

    ‘大树‘自告奋勇要驾驶它。

    ‘大树’身手高强,对于开车、开船也很拿手。

    马林说明了,不要飞多高,也不要飞多快。

    解释飞机的制作比较粗糙,很容易出现失控现象,就算是飞行的看起来很平稳,都可能会忽然就出问题。

    必须一点一点的调整,增加经验。

    “如果飞机摔坏了,这么多天的心血就白费了。这些零件生产起来都花费我很多心思。”

    在一个山坡上起飞。

    果然一飞起来就出现了平衡性问题。

    ‘大树’马上就把它给降落了。

    这飞机有五百多斤重。

    把它给重新推上山。

    调整方式是给飞机较轻的一侧增重。

    但是具体飞行起来的手感很难保证。

    重新飞,好了一些。

    于是向前方的平原多飞了一会。

    也没飞多高。

    大约一公里后‘大树’觉得螺旋桨晃动的厉害,马上就把它给降落了下去。

    ‘大树’知道制作一架飞机有多吃力,怕它出事。

    把它捆在树上,打开发动机,让螺旋桨旋转。

    果然晃动非常吓人。

    骨架设计不合理。

    有三颗螺丝已经崩落了。

    抓紧进行更改。

    接着用五个人把它给拖到开阔的平地,看是否可以起飞。

    发现挺顺利的。

    在天上飞了一小会后,‘大树’试着拐弯,接着飞机差点出现失控问题。

    又试了几次拐弯。

    接着降落下来。

    飞机重心、转心都不够均衡。

    于是又改动一番。

    架子上加了重物和对空气进行平衡的金属片,就像是箭矢的尾羽一般。

    重新飞。

    ‘大树’飞了一个钟头回来。

    向马林表示,这飞机操控手感非常不好。

    最主要原因还是平衡性太差。

    可能需要重新设计。

    下面就是更换了氢气罐。

    马林自己驾驶它飞行。

    飞的非常小心,果然操控手感太差。

第一四八八章 三架飞机

    第一架实验机就能够成功飞起来,这是值得开心的事情。

    想一下他们生产过摩托车、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在机械制造上的手艺算是说得过去了。

    于是重新更改设计。

    让它的外形更符合空气动力学,飞起来更稳定,重力、转动惯性都更均衡,不要那么别扭。

    加工起来无比吃力。

    马林像是雕塑家创造作品一般,很多零部件都用手进行仔细的加工。

    第二架飞机的制作精度有点慢。

    倒是‘巧手’等人现在学会了制作氢气内燃机。

    他们可以自行制作摩托车、摩托艇四处跑了。

    燃料问题不好解决,目前还是用发电机电解水来生产氢气。

    大家迫切需要煤和石油。

    但是总找不到,他也没有啥好办法。

    先制作出烧氢气的运输工具,日后寻找煤和石油的时候会省力很多。

    铁炉村最大的问题是人少。

    摩托车、摩托艇、飞机又吸引了一些原始人过来。

    可是总人数依然没有超过四百。

    鸟巢平原、鸡毛平原的人口加在一起也不到六千人。

    没有找到更多人口。

    马林记得先前发哥跟自己说过,贫星总人口是一百万左右。

    铁炉村周围的人口分布密度远低于平均值,说明世界上别的地区肯定有较高的人口密度。

    所以需要早点出去寻找。

    有越多的人口,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都会越快。

    第一架飞机现在每天都有人开着出去飞一圈。

    尽量让更多人掌握飞行技术。

    它们飞行的并不算多快,但是能飞直线,这一点就比摩托车、摩托艇要强。

    它也能够携带多个氢气罐。

    马林在发动机旁边设计了一个结构,方便在飞行途中更换罐子。

    他要求飞机始终不许飞离铁炉村太远了。

    人口如此稀疏,到处都是猛兽。他们只是一群原始人,飞机要是出了事,坠毁后,飞行员想从丛林中活着回家都是个问题,铁炉轮村这边也不容易进行搜救。

    因为没有雷汞,所以现在他们依然在使用火绳枪和重弩狩猎。

    没有方便的自动枪械,面对猛兽的时候便缺少优势。

    好在大家的生活确实比从前好了很多。

    二十天时间,第二架飞机便制作好了。

    结构极为简单。

    没有机舱。

    驾驶员戴着防风眼镜,靠多穿衣服来抵御天上的大风。

    这样子可能减轻重量,提高飞机性能。

    马林对金工、机械工的手艺有非常高的要求。

    原始人学习知识很慢,但是想学习一门艺术、手艺却比较快。

    又是由‘大树’试飞这架飞机。

    结果刚起飞不久就差点一头栽到地上。

    原来是传动装置被卡住了,调转方向不灵。

    就像是骑自行车的时候车把不能转动,便容易摔倒似的。

    ‘大树’毕竟驾驶飞机很长一段时间,自己动手把被卡住的传动装置给拉开,避免了坠机事故。

    ‘大树’下来之后出了一头的汗。

    马林等人也出了一头的汗。

    赶紧更换传动装置。

    重新飞。

    依然是各种问题不断。

    这架飞机虽然在制作的时候花费了马林大量的功夫,可是一直不停的出现各种毛病。

    第一天,螺旋桨老是发出刮擦声,翅膀老是有要脱落的迹象,轮子转不了,遇到风的时候容易猛烈的抖动。都是第一架飞机未曾遇到过的问题。

    第一架飞机,虽然是实验机,又丑又简陋,却一直这么飞了下来。

    这第二架飞机第一个月每天都要进行检修,实在是费心。

    马林自己进行这些维修工作,越是烦心、疲劳,越是能够想清楚该怎么改进设计。

    一个月后开始制作第三架飞机。

    与前两架不同,它有机舱。

    它能够在雨雪天气飞行,不过失事的危险也不小。

    飞行员在机舱内会比较舒服。

    飞机上可以再载一人和一些补给品。

    依然是由马林动手进行关键的加工和焊接。

    保证了飞机外形上的美术感。

    这样子平衡性会相对较好。

    一个月制作好了。

    结构依然是特别简单。

    飞起来似乎没有啥大问题。

    ‘大树’驾驶的时候,马林坐在机舱里,观察飞机的状况。

    几乎没有出啥状况。

    马林反而缺少安全感。

    为什么一直不出事呢?

    现在铁炉村有三架飞机可以飞,这种感受非常的棒。

    第一架飞机现在已经在铁炉村、红铜村、麻雀村、吃土村之间来回跑运输、传话。

    大家都比较习惯了。

    他的飞机瞧起来都是特别简陋,却给人一种抓住了要害的感觉。

    给前两架飞机也安装了机舱,里面放东西以及坐人。

    更大的飞机他生产不了。

    现在的这三架已经把他给折腾的够呛了。

    好在像是‘巧手’等金工已经大致了解了飞机是怎么回事,想自己进行设计和改进。

    马林知道,在社会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想造出质量好的飞机非常难。

    虽然他制造飞机是希望它们能够解决从铁炉村到红石村这种运输问题,可实际上他压根就不敢让它们飞离铁炉村多远。

    原因是万一出了事,没法进行救援。

    这个世界人口如此稀少,驾驶员降落到荒郊野外连生存都是个问题。

    遍地都是猛兽。

    同时他们也没有自动枪械进行防身,现有的火绳枪、燧发枪实际的杀伤力比重弩差了一大截。

    马林给出的建议是,飞机一直沿着常用的运输线飞行,而且要在沿路的村子放置一些补给物资。

    如果出了事,容易被路上的原始人看到。

    这么一来,想飞去红石村必须沿着运输大路一步一步的建立补给站,有了补给站飞行的安全和方便性才有保障。

    三架飞机一起建补给站,进度还算是不错了。

    其实已经好于预期了。

    大约一个半月功夫,‘黑虎’便驾驶着老鹰2号螺旋桨飞机到达了红石村,并且带去了不少东西。

    据说红石村当天一直处于过节状态。

    考虑到路程和时间成本,从红石村向别处做生意,用飞机反而更为划算。

    红石村有种特别受欢迎的商品,那就是白糖。

    ‘黑虎’已经两年没回家了。

    这次回家受到父老乡亲、妻子儿女的热烈欢迎。

    他们尤其喜欢他开回来的飞机。

    他带回来了一台人力发电机、多枚电灯泡、一些用于制作水力发电机的零部件。

    他先向村民们展示了一番电灯泡的用途,然后就开始组装小型水力发电机。

    第二天他飞去南石村,那里现在是一处飞机补给点,同时也有不少商品。

    红石村现在也有四百人口。

    毕竟它发展较早,种植业和养殖业现在都有了一定的规模,养得活这么多人。

    他们四处寻找人口,对各个原始部落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第一四八九章 完结

    于是马林觉得有必要把红石村给发展起来。

    红石平原周边地区有多种重要的经济作物。

    他们的飞机一次运输几百斤的东西还是没问题的。

    而机动三轮车、摩托车、摩托艇是它们吊的起来的。

    接着‘大树’,‘方头’也帮忙给红石村运输这种机械和零件,想让红石村的人看个新鲜。

    从铁炉村飞到红石村需要花费一整天。

    其实有点累。

    但是这种事真是令人开心,他们折腾的起。

    红石村的人早就想瞧瞧铁炉村等南方聚居点是什么样子的了,用飞机一次载着几个人出门也是可行的。

    马林自己的感觉是,有了飞机真是棒。

    红石村生产的花布质量比别处都好,首先他们的羊毛质量好,其次他们自制的染料是别处都没有的。

    红石村的建设需要花费比较久。

    想把机械设备用飞机给吊过去,实在是太吃力了。

    一路这么多村子其实都需要机械设备。

    他们正在想法子怎么解决这种问题。

    有车辆、有机械,日子才会好过。

    可惜人口太少。

    三架飞机的耐用性都有点小问题。

    ‘黑虎’既是飞行员又是机械师,能够自己进行维修。

    飞机把这些分散的居民点给连接到了一起。

    而像是南石村、果园村、金水村、红铜村这种有钱的居民点都要求拥有自己的飞机。

    “燃料钱我们出的钱,维修费我们也出的起。”

    这种情况对马林来说也是挺稀奇的。

    生产还这么落后呢,有钱人就想拥有自己的私人飞机了。

    南石村的‘大鹅’是真的财大气粗,认为自己必须比别人都先拥有自己的飞机。

    “你们生产的第四架飞机必须是我的。”

    ‘大鹅’是红宝石生意的大老板。

    即使社会没发展起来,对宝石的热衷却已经兴起了。

    ‘黑虎’是挺乐意南石村快点发展起来的。

    因为红石村居然别的聚居点都特别远,而离南石村最近,只有一百多公里,驾驶着螺旋桨飞机大约一个钟头就能够到地方,运输物资很方便。

    氢气的生产如此的吃力,这些原始人却热衷于使用用氢气驱动的车辆和机械。

    完全阻挡不了这种热情。

    如果能够早点找到煤和石油就好了。

    做事不能着急。

    必须一步一步来。

    ‘巧手’带着几个金工也制作出了自己的飞机。

    马林给他们解释过,只要飞得起来,飞的稳,造成什么样子都可以,不用感到拘束。

    他们造的也不好。

    一开始飞的时候老是出问题。

    他们也不敢飞远。

    考虑一下,他们人口这么少,却拥有自己的矿。

    人均占有的自然资源无比丰富。

    由此看来,这个时代或许造飞机真的是合适的发展方向。

    燃料都是电解水获得的氢气。

    水电极为便宜。

    这些居民点如此的分散。

    靠飞机进行交通。

    而制作飞机的工艺需要大家一起想法子提高。

    让更多人学习造飞机,也参与到其中。

    大不了像是手工艺人制作艺术品一般,或者像是近代的钟表匠制作钟表一样来生产飞机。

    现在在手艺上存在问题,但是做得多了之后应该能够得到改进。

    现在大家有两个急迫任务。

    一个是找到煤和石油。

    第二个是找到更多人口。

    既然全世界存在一百万人口,根据王辉的观点,肯定存在人口密集区。

    不会都像是鸟巢平原、鸡毛平原这么人口稀疏。

    目前还是先把手上的各种机械都给改进一下。

    炼钢厂现在的生产方式还是太落后,却一直没法进步。

    人口规模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制约太严重了。

    铁炉村现在耕种了更多土地。

    有了耕地机、联合收割机之后农业带来的疲劳度降低了很多。

    更多的人口可以聚集到这里,从事农业以外的生产活动。

    现在别的聚居点也拥有了足够多的种子,可以种植足够多的地了。

    野外的资源对当今的人口规模来说依然足够充沛。

    一个部落拥有重弩后,靠狩猎就足以吃饱了。

    飞机、摩托车、摩托艇这种东西都可以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不要吃饱了之后天天玩。

    大部分部落都是最近几年才过上好日子。

    时间很多,缺少文娱活动,于是生育率特别高。

    他们也有能力养活这么多孩子。

    即便如此,小孩变成劳动力还是需要时间的。

    小孩的教育怎么办?

    马林的想法是,用飞机把各个聚居点的小孩都接到铁炉村上学。

    教他们读书识字算算术,并学会各种与工业生产有关的知识。

    最好遍地都是能够生产、维修飞机的技师。

    此外他们也需要找到更多的矿。

    找矿的工作一直很辛苦。

    先前马林为了找铁矿和煤矿花费了不知道多少力气。

    但他只是运气背。

    就是这一年,他们的探矿队在鸡毛平原西南一条河边发现了露天煤矿。

    冬季,他们的飞机在西边看到了原始人的村落。

    降落下去之后发现了一个正处于新石器时代的文明。

    一路走下去涉及到的总人口达到了两万多。

    而且在他们的定居点附近既有煤,又有大型富铁矿。

    他们只是不知道怎么进行开发利用。

    于是马林在贫星的生活迎来了一个新阶段。

    有了人口,很多事情便可以展开了。

    他离真正快乐的日子还有一段距离。

    但是最辛苦的那一部分无疑他已经度过了。

    他毫不怀疑,快乐是由辛苦换来的。

    建立一个新文明的工作实在是把他给折腾的够呛。

    尤其是起步阶段,他什么都不拥有,什么技术都不懂,而周围的原始人的分布密度是这么低。

    他想起了‘村长’,‘黑虎’两人曾经带给他的那么大的帮助。

    当时每天都觉得日子太难过了。

    建一座房子都能够把自己给累个半死。

    出个门随时可能遇到危险。

    随便到达一个原始部落,对方可能都在闹饿肚子的问题。

    他自己也长期处于饥饿之中。

    转机在于他知道了单体长弓、燧石箭矢的制作方法。

    这种弓箭足以猎杀野猪、野牛这种体型较大的猛兽了,只要人数够多,面对老虎也不发虚。

    再后来发现了一种含铁量比较高的黏土,终于用上了简单的铁器,于是日子立马迎来了转机。

    再后来发现了真正的铁矿,建立铁炉村。

    生活才真正步入正轨。

    各种机械、车辆被他研制了出来。

    旧时代已经过去了,新时代正在赶来的路上。

    他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他觉得人生不至于一直都那么辛苦,迟早会迎来好日子的。

    希望好日子能够早点到来。

    对于过去的辛苦他没有任何怨言。

    只希望未来是美好的。

    (全文完)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net/r31707/ 第一时间欣赏魔界狂想曲最新章节! 作者:名为绅士所写的《魔界狂想曲》为转载作品,魔界狂想曲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魔界狂想曲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魔界狂想曲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魔界狂想曲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魔界狂想曲介绍:
终有一天,我将征服整个魔界。人若没有梦想,和一条咸鱼有什么分别?魔界狂想曲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魔界狂想曲,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魔界狂想曲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