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26】第一点
“说了病人是四支病变。”
“他们应当不止取乳内动脉。”
关于移植血管选材方面前面大篇幅介绍过了,主要是乳内动脉以及大隐静脉,如果再不够用可以动用右胃网膜动脉桡动脉腹壁上动脉等。
择血管材料的标准第一是要移植血管与靶血管直径相称,这样好衔接好保持移植后的血流平稳通畅,直径比例通常为一比一到二比一。
其次要保证移植血管的通畅度,术前预先探测移植血管,术中医生再三确定血管流量,因此对移植血管管壁厚度会有要求,总不能选根有病变增厚的做移植。
其它的问题医生需要纠结在同样的血管取材上如何移植到靶血管上的手术方式。如先前说过的器官移植要如何修剪最有益。
乳内动脉全名乳房内动脉,因此有叫做内乳动脉的,再有叫做胸廓内动脉,解剖位置是在胸廓内了,靠近于心脏。
对乳内动脉进行取材,其位置离心脏近,无需操之过急,可以放在后面和心脏手术一块做。因此乳内动脉取材移植术和大隐静脉是不一样的。
大隐静脉位置离心脏比较远,若要对它进行取材医生需要先做好准备。
这个手术,理所当然要先取大隐静脉了,这应是当前手术的第一个技术难点。
大隐静脉取材术是外科界里很成熟很风行的一个手术了,因它是外科医生非常爱的一个血管材料,不仅限于用于冠脉搭桥术。
在医生眼里,大隐静脉有直、长、容易取等优点,加上它的血管直径与许多需要做血管移植的靶血管相称,是天生的好材料。
由于它是静脉主要作用是承担血液回流,不同于动脉要供血给人体组织器官营养,对人体来说拿走的话没那么重要。
举个例子,临床上常见下肢静脉曲张通常与大隐静脉相关,一类手术直接把大隐静脉高位接扎剥夺掉了也没见什么问题。
大隐静脉是如何取的。
以前的手术在没有微创技术出现前是要大开刀的。
外科医生在没有微创手术工具的辅助下不可能盲视操作,唯有如解剖课上剥离血管的步骤一层层切皮肤肌肉暴露出如地下水管藏在人体深处的血管挖出来。
这样的手术步骤,导致医生需要移植血管多长手术刀口必然跟着有多长。
大隐静脉有多长呢?从大腿到小腿。
理论上医生如果要拿到大隐静脉很长段是可以的,只不过在实践上用传统手术刀口从大腿划到小腿罢了。
想想一条长长的疤从大腿到小腿,伤疤丑陋不说,这样大的手术必定会带来手术后遗症。各种大刀阔斧的外科切开不伤及大神经也会难以避免伤及到小神经的,后面长期的疼痛隐痛对患者来说是必然的。
说明微创技术是好,然而不是所有外科医生能掌握到,而且费用贵上一大把,穷患者是负担不起了。以此类推,倘若不计较钱,可以不拿患者自身的血管直接拿人工血管。人工血管当然更贵。
医学上穷本身真就是个“病”。
回到目前病例,冠脉搭桥暂无人工血管可用。
【3827】双方较劲
手术团队代言人小鲁医生说手术团队将全程使用机器人手术技术。
取大隐静脉需要用机器人来做吗?
台下观众们无论是不是对十分了解手术机器人的均要打个问号。
“取大隐静脉是有特殊腔镜吧?”高钊诚求教本院的心外科医生,查询不是自己专科的知识是否有错。
傅昕恒点个头:“是,腔镜,开展好几年了。”
等于说这个微创手术技术相对成熟。只要是个技术熟练工,如任大佬或是都大佬等能很容易做好。
“莹莹大概率没做过。”高钊诚不禁猜测,有丢丢担心。
施旭的想法不一样,笑笑表示:“有没有做过对她而言不是难点。做腔镜她有优势的。”
前头说过,腔镜类技术大同小异的,对于掌握这种技术具有天赋的人来说,要触类旁通并不难。何况,了解谢医生的都知道她是有这个天赋。教导她启蒙她腔镜技术的普外二科老师们对此最有发言权了。
毕永庆侧过脸听他们普外科老师们讲着。
施旭是不太了解心外科的腔镜技术,但可以凭听说想象到:“应是如腹腔镜胸腔镜或是说类似于胆囊镜那般是不是?”
是,是硬腔镜技术的话,基本上是用一根长长的杆杆头戴摄像设备和器械来干活。
具体步骤,先在膝关节内侧面打一个两厘米的操作孔再插入器械。
讲台后侧的大屏幕上应声打出手术直播画面,主刀那双戴无菌手套的手在拿手术刀打孔。
台下进入安静中。所有人似乎在静静观赏主刀的表演。
准确地说,大家都表情是在期待下一步,因为打孔这个活儿是最简单的几乎没高技术含量的。
高钊诚他们一面观看手术,一边偷望前排特邀嘉宾。
今天不同于平日的学术交流,分明是张大佬特邀的擂台赛。
手术直播开始之后对手状况如何呢?
邵月兰的背挺直直的,坐如小学生,两只手放在大腿上是情不自禁抓紧了裤子,她的掌心里不觉中粘起热汗。
邵父的手放在女儿的肩头上了。
邵月兰转头对父亲小声说道:“没有的。”
“你说的什么?”女儿的话太无厘头,邵父问。
“我说他们没有这玩意儿的。”邵月兰急到向父亲挤眉弄眼。
说的是B公司没有开展过这种手术类型,应没有相应的手术方案和特配改装的手术器械。
豆腐都得一块块吃,硬骨头更需要一块块啃。B公司固然作为全球这个领域走在最前面的技术公司,光把心脏手术那部分做好很不容易,其它问题需要慢慢解决。
现在如果有其它公司做到它没尝试的,要走到它前面去了。
邵父听完乐:这不是好事吗?
B公司都做不到,对方能做到吗?
邵月兰:对啊,所以她紧张兴奋,巴不得对方早点翻车大吉。否则的话,叫她和B公司如何是好。现场太多人听到对方发出的正式挑战帖的。
邵父替女儿瞄瞄B公司人。
前排汉斯等一排外国佬,微眯双目拭目以待,肯定是与他女儿一块在等对方翻车。
【3828】不喧兵夺主
“不怕,他们知道对方绝对不行的。”邵父笃定。
外国佬的情报网相对国内具有信息优势的。事实是如任哲伦他们有这样的技术初现端倪应早放出风声,k手术机器人需要多轮投资砸入,急需爆料给投资人信心的。
汉斯他们确实之前没有搜刮到这类信息。
手术继续进行,主刀似乎完成了打孔工作。
观察下来,貌似主刀只预备打一个操作孔。
汉斯他们蹙蹙眉了。
机器人有几条机械臂,常规是打几个操作孔插入操作。只有一个操作孔让人猜疑莫非是要把几条机械臂全塞这个孔里?
“这岂不是?”龚代表表情诧异。
听见前排这话,岂不是什么,高钊诚等人问询心外科的。
外号机器人的傅昕恒医生应该是对机器人同类最懂的。傅医生是说:“单孔机器人。”
单孔机器人,有这玩意儿吗?
上次交流会上谢同学是有略提过这样的构想。世界上研究单孔机器人其实一早已有。问题这个梦谁都知道属于起步阶段,现阶段进度比起已出炉的机器人技术慢上太久,技术难关太多,离做成功的成品远着。
记起这回事,高钊诚他们也被惊一下:“莹莹想尝试单孔了吗?”
前排的外国佬们听懂他们后排的议论后,一个个猛摇头:这是做梦。
不管怎样的是,今天似乎一定有大动作要出现的。表现在龚代表的一个小员工突然进入多媒体厅向自己人爆料最新消息:“隔壁听说来大老板。”
后排的人一块听见了。
鲁老师双眉高高耸起:什么?皮儿子究竟准备玩多大事?
what?!外国佬们面面相觑。
请投资人来看手术直播,意味着手术团队或许精心准备好了新技术爆料。
汉斯他们的脸部表情是稍微有些不太镇定了。
邵月兰和邵父随之神情绷紧,心里始终想着,应该不可能。
汉斯再转身和助手确认:之前的信息有误吗?
助手回答:他们是吵架了。
指的任哲伦和艾伦的吵架消息传到外头去了。这是汉斯他们接受邀请来看手术很有底气的另一大原因。谁都知道任哲伦只是个临床医生非机械大佬,机械这块人才是艾伦在掌控。
工程师约翰早在向艾伦告状以后,被任哲伦直接拒之门外去了。
助理透露:约翰在手术室门外进不去。
现有的情况是任哲伦和合作伙伴不止吵架是几乎闹翻,艾伦不可能支持任哲伦机械技术的,任哲伦上哪儿去找适配新手术的器械?
想到这里,汉斯他们再转回头去,回想刚那年轻主刀一双手在做打孔技术也不见什么稀奇的,似乎这主刀并不怎样。
高钊诚他们早一样发现这点了,小心讨论:“莹莹今天过分的淡定。”
只要和谢同学合作过的人全知道,谢同学有本事炫技的,可以把手术刀划的很轻快。今天她可以这样做但没有这样做,是想?
“她可能是不想喧兵夺主。今天要呈现的是手术机器人技术。”毕永庆说。
【3829】炫技
当领导的眼界是比较高比较广阔的,看多了各式各样的人看多了各式各样的局面,见解透彻。
前排外国佬们听见后排这话,当即转回头对他们这群人瞅一眼:说什么呢?
说这年轻女医生有本事装老油条吗?
问题人家早被任大佬称为老油条了。
不信,此刻站在手术间里做监督的任哲伦是满眼腹诽:老油条师妹挺会装的,卖关子一流哈。
孔开好。
手术机器人推到病人床边。接下来是常规调整各条机械臂的位置。
第一次观看机器人手术直播的高钊诚他们是看不太懂了。汉斯他们懂行的,几乎是要把眼睛凑到布幕上去了,眼里发出了光。
是由于快,超快!机械臂就位是第一大难点,前面说过了,例如林昊医生让机械臂打架了,实质上是他的脑子里根本没能形成机械臂操作的三维规划路线图。这幅路线图是需
要与病人的身高、体位、手术区域等做比例契合的。
可以说,机械臂调整是像神经外科术前定位那般要细细调的,有时候调来调去不行半个钟头以上是常态。
“她调好了吗?”龚代表讶一声,低头看下表,忘了计时,但是可以感觉到可能只有不到一分钟时间调整完毕。
所有人就此屏住呼吸了。
只有两厘米的操作孔,几条巨大的机械臂围着这么个相对的细小孔,好比几头大象围着只蚂蚁想着如何踩准而别把自己先挤死。
“挪一下都得碰到吧。”龚代表说。
坐在他后面的邵月兰捣蒜式猛点头:肯定的!
开始了,有机械臂伸出器械。这是单孔机器人吗?应该不是。谢婉莹知道的单孔机器人是所有器械集中在一个机械臂上,在同一机械臂上进行转换。这样的机器人现阶段是没有的,让k
马上改装成这种短时间内也做不到。她这种只能叫做与姚医生合作完成的变相类单孔机器人手术。以前没有,她所了解的也没有。不过没关系,重生后遇到宋医生姚医生这样的人以后让她顿悟
,这个世界真的不是她原来的世界,技术进步或许可以更加的棒。这种法子究竟可行不可行,应是可行的。因为手术机器人从腔镜技术发展起来的。临床上为了给病人省钱,不买新设备,有的医院医生是采用胸腔镜或是腹
腔镜器械来做这个微创手术的,说明理论实践均可行。
姚致远是站在了手术台边,守护机械臂这个一助的工作估计除了他没人能胜任了。
在护士器械台那边站了个二助潘医生,因他最善于摸谢主刀的脑子可以提前帮着准备好器械。
坐在观众席上的宋学霖望到了大屏幕上掠闪过的这两人身影,褐眸眯成小圆瞳状了:从没这么讨厌这样两个家伙。
第一条关键器械插入操作孔了,是根“叉子”,准确讲是个c形钩,作用是来固定住人体内一碰会动来动去的血管分叉。
从手术画面可以看到,这一“叉”下去,如同叉鱼般闪电般的准。同时间手术机器人的优势发挥出来了,随时可以反转角度的“叉”。高钊诚他们:谢同学炫技了。
【3830】厚积薄发
你说这家伙,真的只是培训了两个星期吗?
台上和他人一块观看手术的鲁医生,听见了台下那帮外国佬在嚷嚷了。
“她是谁?”龚代理问。
明明介绍过主刀的身份了,现在再问,无非是打个大问号认为自己是不是听错了什么,或是质疑介绍方说错了什么。鲁志斌心里是能理解这些人的想法,他这同样是第一次观看,心头一样有不小的震惊。换做他自己,他预计自己两个星期培训要做到这个熟练度九成九太难
以实现。只有坐在后排的施旭他们并不是太惊奇。身为普外科的老师们,他们太清楚了,从第一次教谢同学拿手术器械,谢同学对器械的掌控度属于谭克林说的厚积
薄发。
(谢婉莹:谭老师原来从一开始已经看穿她是重生的吗?)
问题她上哪儿来的厚积?
“薄积厚发?她以前练习过很久吗?”毕永庆转过头问。“可能早平常听说过这类技术。后来听她同宿舍的说,她在宿舍拿杆子练习。”施旭道出老师们研究这个学生也是拼了,四处打听过搜集过情报的,否则无法
解决自己身为老师的疑惑。毕永庆同其他人敲敲现前的小黑板:现在说的是机器人?她私下能有什么类似机器人的东西给她练习吗?谁都知道是不可能的,国内以前根本没有这种机器
人。
施旭再说:“在她的理解里头技术应该是有共通处。上回我们去看她做神经外科腔镜手术时,回头谭老师评价说,她现在应该是把腔镜技术全吃透了。”
施旭转达谭克林这话,充分表示出谭克林本人对徒儿青出于蓝胜于蓝的技术表现深感自傲。
机器人技术的本质是腔镜技术没变的,因而在不少学术论文里头是把手术机器人归类在广泛定义的医学腔镜技术手术类别中。
前排的外国大佬们转过头一块在听他们透露出来的主刀消息。
施旭的话显示出重要的两点:一点是主刀在传统腔镜技术已经是玩的溜。第二点是人家真的是只经历过两星期的手术机器人培训。
总归是论证了这位年轻的谢医生主刀当今呈现的操作画面没做假,没人帮她做出来的。
对于其他人胆敢质疑不是她在操作的,高钊诚疯狂吐槽了:“那是你们没看过她操作腔镜。”
但凡见过谢主刀玩腔镜的都知道年轻谢主刀的腔镜实力有多厉害,只需看她被全国实力派腔镜专家谭老师认定为爱徒是最铁的认证了。
他们这些人说这些话究竟是什么意思?邵月兰和邵父边专注地侧耳倾听大佬们的对话,一边面色闪现出了惶惶不安。
要说这对父女,和b公司对手术的关注点肯定是有所区别的。b公司的人更害怕的是这个谢主刀的年轻,让她看起来从理论上讲应该不可能是最厉害的医学老手,她现在能把手术做得好,无非证实了对手公司发明出来的机器人k是很好的工具具有面向大多数医生的超卖点。
【3831】按捺不住
对此高钊诚和施旭适时闭上嘴,也不敢乱说谢同学使用手术机器人是天赋了得,事实上是如谭老师说的。
“再看看再看看。”龚代理强调,代表外国佬们的想法。
就一两个操作比较亮眼而已,暂且不能下定论的。
手术一直是在心无旁骛地持续进行中的。
有人问鲁主持:手术时间预计多长?
鲁志斌把手术团队的预定计划时间表公布:三个多钟头不超过四个小时。
这个时间,仔细琢磨下的话,让B公司的人又有点儿不安上头了。
你说这个手术时间超脱实际?不太像是。
传统手术时间要开胸等大操作,时间必定很长。微创手术相对来说会缩短不少。缩短到三个多钟四个小时听起来是有这个可能性的。问题在于,B公司之前手术机器人所做的单支病变搭桥用的是这个时间了。
“不可能的,这个时间对他们来说绝对太短了。”龚代理代替自己的外国技术老板表示。
在大隐静脉取材术这个微创腔镜手术中,最大的技术难点在于处理游离多个分支小静脉,因为这显而易见是个非常繁琐耗时很长的工作,既费眼力又费力气,好比给树木细致修剪密密麻麻的枝丫。
从大屏幕上,是可见分支小静脉在人体内是像小树枝立体交叉。手术医生从切口扩张器另一槽内伸进去的超声刀堪如花匠师傅手里的大剪刀了,干不好的话,这把剪想也知道一定是寸步难行。医生会不知从何下手,更不知如何调整工具。
所有人屏住下气息,是见屏幕上这把“超剪”呼的唰起来了,让观众们的眼皮子是都来不及眨,它已如飞蛇闪电插进插出。这飞快极了的速度,是让观看的人连屏住的这口气都没法放松了,一个个快憋成了红脸内伤,尤其是见到“超剪”遇到“枝桠交叉时密集处的刁钻画面”的刹那。
呼呼呼,遍地响起一片热汗和炙热的喘息声。
屏幕上的“超剪”是再次上演了手术机器人的华丽转身画面,转,再转,好比游乐园的过山车,可以三百六十度转着进入“密林”再多少度转着出来,感情是把旁观的观众们全当猴儿们耍呢。
更可怕的是,大家耳朵边好像能听见吱的那声刀子响是如蜻蜓点水般,由于精度准确,刀子刀落,一点即断了。在座的同行们心头门儿清,这是外科医生技术熟练度的巅峰。
喂喂喂,这人只进行了两个星期机器人培训,喂喂喂,这是手术机器人K不是手术机器人W。
席上一堆世界顶级医学期刊编辑,现场争抢着讨论起来:这个机器人究竟有多少个自由度关节,现在看起来是比机器人W更灵活呢。
副总裁汉斯都被刺激到有些按捺不住,亲口否认:不是!
K的关节数目百分之百比他们B公司产品少的。
之前机器人K出现的画面是证实了这点,汉斯没污蔑对手。
结果是一帮编辑更质疑了:你这关节比人家多,没人家灵活,岂不是证实你这些关节有废物?
【3832】化为己用
这个问题,B公司的人也回答不出来。
总不能当场承认自己的产品有废物嫌疑吧。
龚代理灵机一动,道:“我们这边邵医生的手术未开始做的。”
哦哦哦。一帮子人恍然大悟,原来B公司一样隐藏着实力。
邵月兰这回听懂他们讲的是什么话了,因为这个话题涉及到她的自身。
邵父一样听懂了,转身对向女儿:你应该行的。
行个鬼。邵月兰心里头骂,她早说了自己不行的。
没人想着她不行,你好歹当医生当了多少年,不像对手谢主刀年纪轻轻不可能有丰富的手术经验打底。
手术机器人究竟是不是要有丰富的手术经验做打底,答案是肯定要的。
这里涉及到另一个手术机器人操作技术点了。之前讲过,机器人是一个人在操作了,相当于主刀把助手的工作一块儿揽了,好处是好比用自己的双手来做能更方便自己调整。然而实际操作时会发现,如何让自己给自己打好辅助同样是需要经验的。
这种经验从哪儿获取,肯定开初不是从机器人的操作上获取,手术医生的经验自然只能从同为腔镜的传统腔镜技术上积累到。
厚积薄发,谭克林老师说的这话真就是个腔镜大大佬看透徒儿的本色。
再瞧瞧,谢主刀的厚积薄发从哪儿来。
“嗯——”
身边这位傲到不行的年轻小伙子宋医生发出一声时,让邵月兰和邵父立马侧目过去双眼几乎圆瞪:这人从不说话变成突然有声音,是叫人能炸一跳的。
喜静的猫确实是被弄到爽点时才会喵的声。宋学霖此刻“嗯”的这声,无疑是由于好像看见了自己参与在手术中。
谢医生看起来完全没有忘记他宋猫,几个操作技术点明明白白带有他宋猫和她搭配时的痕迹,说明其他人固然身在手术室里说是与她打配合了其实不如他宋猫。
手术室里的人会同意他这个观点吗?要说潘医生在旁看着也认为自己化身为谢主刀的左手在和谢主刀打搭配呢。
“谭老师来了。”施旭接到电话,起身面对从多媒体厅门口终于露面的谭克林。
谭克林先和在场的领导以及鲁老师他们打招呼。
毕永庆和他说:“他们说到你了。”
说他做什么?谭克林问号一个。
“说你最了解她是什么样的。”
听来现在是爱徒在做手术了,谭克林转头望到屏幕上:哎,这不是他的打狗棒技术吗?
这爱徒老样子,特别爱偷人家的技术化为己用。
一群被她偷了技术的,见被她此刻挪用在机器人手术中,看着还挺叫人乐。你说他这个谢徒儿究竟是什么奇奇怪怪的本事。谭克林耸下眉,薄情的单眼皮眼睛里全是一言难尽。
大隐静脉取出来了。
手术间里的助手有活儿干了,急忙用注射器里配好的特殊溶液肝素盐水打入取出的血管材料里验证血管的通畅性以及取出的血管有无损伤渗漏。
主刀则在继续马不停蹄地处理患者体内的血管残端。
【3833】局面变了
画面交叉来交叉去的时候,大家突然意识到了另一件至关重要的事儿:没碰臂!
在这么小的切口上端操作几条巨大的机械臂居然没打架到。
唰唰唰,那群顶级期刊编辑们埋头作业了,拿笔记记的记,举起相机经主办方允许现场拍照屏幕里的手术画面。
汉斯和龚代表及自己的助理等耳语,看到至今他们这群人算是意识到一个重点:可能这个国家的医生是很有本事的。两个星期能把k机器人使用到如此出色,如果使用他们的机器人w应该是可以更出彩的。对这点,b公司的人自己很有自信心。再怎样,他们公司的机器人是
走在世界最前端的。
汉斯再说,早有耳闻这个国家的外科医生手术病例多锻炼了一手好技术,现在看来是真的了,连女外科医生上手都如此熟练。
于是坐在后面的邵月兰频繁接到龚代理传递来的小眼神,对她示意着:你行的,你一定行的。
你的后辈比你年轻多少都行,你怎会不行。
邵月兰的面色一阵红一阵青:这到底变成什么局面了?为什么她厉害能变成衬托出她跟着一定厉害的推断了?
好在坐在现场的人里头,似乎有那么另外一两个老外的表情与她一样是属于极其不自然的,有丝怪异。
邵月兰能直觉感受到这两人有可能与她同病相怜了。
这两个人是?邵月兰回想他人中间介绍过的,是m医学会期刊的主编威尔森和审稿人苏力玛。
在想这两人是如何回事,碰到是不是与她同样的问题时,其它期刊编辑好像想起什么有话要说了。“doctorxie。”
俨然有编辑记起这位年轻谢主刀的姓名是自己见过的。
紧接有人补充信息了:她给我们期刊投稿过论文稿件。
威尔森和苏力玛的表情肃起来,特别是苏力玛,一双眼神里透露着浓浓如要冒烟的气息。
她一稿多投了!?
似乎有人可以当场告状了。
当然很快这些编辑对了对各自接到的稿件内容及信息之后会发现:根本没有一稿多投的事儿。
再接着这些编辑从彼此交流的信息中得出一个叫他们惊讶非常的结果。
“sheworkswithmanyboratories。”
她和许多实验室有合作的样子。
后排坐着的一帮人跟着大感意外,因为听这些外国佬话里提及到了谢医生不仅和心血管项目有合作。“是这样吗?”高钊诚迅速转向质问谭克林。
这小师妹什么时候和她谭老师合作搞科研的,他们怎么不知道?不是说之前婉拒了吗?
“你首先要知道她的实验课题是搞什么的。”施旭要先批评他们没了解前先乱急吼吼了。
“我记得听说她是去了心血管研究所搞心脏基础研究。”高钊诚吐出自己所知的信息应该没误的。
“什么基础研究?”
“心肌纤维化。”
“纤维化不止心肌的。”譬如说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进展性肠纤维化疾病,而溃疡性结肠炎癌变的机率比一般人高十到二十倍。
【3834】机械力
说是这么说,心脏和结肠是两种不同的脏器组织结构不同病变机理有所区别。谢同学研究的方向应该不是这方面的。
医学有趣的地方和其它行业一样,有不可名状的共通性,让人类笃定掌控整个自然界万物的那只上帝之手是存在的。
非要按照科学理论来解构,譬如重力学对生物的影响包括对人体结构的影响是确确切切被证实的。医学如其它科学也经常搞大模型去摸索那只神秘的上帝之手。或许现阶段科学的局限性没法得知上帝之手的终极秘密,试图寻找上帝之手的痕迹相对简单些
,是人类科研攻关的一大有利突破口。
通俗点来说,即是如果可以比病魔早一步预知到病魔下一步对人体攻击的方向提早建立起防线,对医生和患者是极大的胜利了。上次提过谭老师的科研方向正是往这方面走的。是否还记得谭老师研究课题的是结肠癌微小rna,以这个课题的相关问题请教过徒弟意见。谢婉莹以自己所
知的未来信息告诉谭老师,想把这个课题研究成果简单复制应用到胃是行不通的。
同理,只因结肠和胃是两个不同的器官,由于器官作用不同作业环境必定不同,不可能简单粗暴地用同种微生物环境来进行解构。要找人体不同器官的共通性,要找那只神秘的上帝之手痕迹,是不可以把人体分割来看的,要把能影响到整个人体的因素找出来。因此不如从上面所讲的重
力学入手,重力学是实际影响到人体方方面面的。事实上早有重力学和癌症的相关研究,其相关性研究领域已经上升到太空肿瘤学。一部分科学项目发现,癌症形成与癌细胞聚集有关。癌细胞聚集得益于癌
细胞的互相感知,癌细胞的互相感知靠的唯一作用力为机械力。
这种机械力的强弱直接能影响到人体癌细胞的分裂和扩散的能力。好比老年人癌症比例大大增加,不乏有重力因素在推波助澜。老龄化导致健康细胞的衰减,健康细胞的减少人体的抗重力性能降低,给了癌症细胞更多的可
乘之机。
按照上述理论,如果从重力影响这个着眼点出发或许能早一步预知到癌细胞的聚集方向继而建立抵挡癌症发展的几重防线,从逻辑上讲是可以行得通的。问题是当今的科学研究连重力如何影响到人体正常器官都很难画出全面的解构图,想直接摸索到上帝之手如何运作是几乎不可能的事。如前面讲的尝试换种
方式,先去摸索上帝之手的痕迹?健康人体同样难以捉摸上帝之手痕迹,好比做物理学实验可以预设极端条件再进行反推论证出学术结论。因此从病人方向进行反方向做逆推工程在医学上并
不算少见。
听起来这是条可行之道,是否属于幻想,有无人能做到呢?周围的人听到这儿,一个个瞪圆眼了,望着施旭:你说的是真是假的?
【3835】铁板钉钉
“只是很初步的研究。”施旭代表谭老师向众人示意,对此事无需惊讶也无需任何过度的表现。谭老师的爱徒不做夸张学术,实践医学一步一步脚印踏出来的实事
求是精神。
“我们现在只想知道有什么结果出来没有?”高钊诚想骂你们这群师生不要在这个关键时刻再表演凡尔赛。
问有没结果?施旭欲还给对方一个白眼了。这个你看看现场那些医学期刊编辑的表情都可以知道一二。坐在前排的那群期刊编辑在继续热议,谈及到有谢医生署名的一篇稿子即将登陆某医学期刊平台新一期刊物上,而这个医学平台正是三大医学期刊平台之一
,非m医学会期刊的人体自然与健康。。
苏力玛的面色骤然大变。
威尔森抓住同行用力追问:她投给你们的这篇稿子是什么专科的?
俨然这两人在继续质疑对方是否有一稿多投的嫌疑。
不是说没有了吗?
人体自然与健康的编辑直接抛出了答案:没听后排那些人在谈吗?肯定是普外啊。
真就是百分之百不可能的一稿多投了。
两篇稿子连专科种类都是铁板钉钉的不同!
想用禁止一稿多投门槛来卡死这位谢医生,显然是自不量力在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威尔森的眼神里只余下震惊余波的呆滞状了,这个事实锤得他有点儿晕头转向了。
苏力玛发出声音,音色很是激愤,诘问人体自然与健康编辑:你们认为她的文章可信吗?这要说到科学期刊的另一大特点,越是大平台越是极力追求最新事物,这样越能显示出自己的技术信息渠道是全世界最领先的,来博得引领人类科技的头衔
稿子过关不过关,第一大重要因素并不是你的实验项目做得如何,而是首先你实验室项目的点子是否为最新潮的技术点。哪怕你实验项目做得再好,属于很多人在做的技术研究,大期刊编辑对这种烂大街项目是不屑一顾的。相反,如果这项目课题是编辑以前见都没见过的,编辑会大喜,对最具创新力的稿子敞开非
凡的容忍力。
可见谢同学的稿子在国内期刊上迅速通过,绝对不是因期刊领导卖她大大佬导师的面子,更多是因她前所未见的创新点。
每年借她导师曹育东大大佬之名企图发表论文的学者多着去了,不见得都能顺利通过的。国外只要是有公平之心的编辑和审稿人同样会如此做的,她前面的三审快速通过同是基于这个道理。明白这点之后,苏力玛质疑声在同行中变得很软弱无力
首先,大家会先考虑到你这个审稿人的身份,是心血管科非普外科,有什么本事来质疑一篇不同专科作者的稿件是不是?再有这篇稿子的第一作者是两人,其中之一为普外科大佬谭克林本人。像谭克林这样的专家,在国内国外均享有一定盛誉了,身上多的是论文成绩和科研成果。他完全犯不着为了区区一篇论文是否能发表在国际上而做任何学术不端的事情来冒上自毁名声的风险。
【3836】对方自曝
况且这篇论文属于初步勘探性质,更多的是给其它医学研究者打开一种新思路。
反而是你这个非普外科的审稿人,没看人家的稿子前,先急着下什么结论是???
一大批同行对于此人的目光里只差写上警察破案对第一嫌疑犯的动机推测:你是和谁有私人恩怨想做什么吗?
要知道你这个行为表现完完全全是违背了一个医学家的科学行为准则的。
苏力玛瞬间涨到紫红的脸,宛如个随时自爆的气球。
看到这里的威尔似乎明白了,自己极有可能被谁谁糊弄忽悠了。
这里要说到他这个主编其实从没接到投稿人谢医生对审稿人的投诉邮件,不过是有关注到谢医生这篇比较特别的创新性论文。直到第四审的时候,审稿人苏力玛告知他主编这篇论文可能存在些猫腻。所谓的猫腻是指投稿人的论文里头有学术不端的嫌疑了。
编辑部肯定不是随随便便找审稿人审理稿件的,挑中苏力玛当第四审审稿人,正是考虑到苏力玛在心肌纤维化这项基础研究有建树,或许能更深层次理解这位年轻谢医生论文里的独特见解。因而他身为主编必定要先听听专家审稿人的意见。
再加上,这位年轻的谢医生并没对他及苏力玛发出异议,让他快以为苏力玛是对的了。当然,如果谢医生发出异议,以她年轻的资历,他这个主编应该是倾向于高资历的苏力玛更多,所以……
今天一炸,威尔森顿悟,他和苏力玛这些思路人家早被人摸透了,人家不是有学术不端的心虚不抗议,而是干脆不睬他和苏力玛。
世界上远不止他一家期刊,科研人无需在一棵树上吊死的,更何况人家的实力真心是杠杠的。
威尔森的手指抵在额头上忏悔了,悔过的是:自己不该小看年轻小将的,特别是这位年轻的谢医生,年纪轻轻这幅气度完全堪比大佬了。
和他不同,主动挑起事端的苏力玛是有利益在身的,怎么可能随便被说倒就倒。一边面红目赤,一边苏力玛为自己辩解向对方持续攻击:我是有收到她相关课题的稿件,所以才会质疑你们是否能看懂她建立的模型。
大家一惊,这算不算是眼前这家伙自曝蠢事坏事了。
证实不是学者都清高如圣人,学者是人,只要是人有私心随时是把学术变成脏的。
现场在开个头之后,众位讨论谢同学的研究课题声并未减弱。
高钊诚再问施旭:“她搞心血管的基础研究如何运用到你们的项目里头的?”
原理前面讲了,具体操作呢?
三大重力因子线是谢同学提出的预示模型,是她摸索心脏心肌纤维化发展规律得出的一套模型,这个模型根据人体心脏结构受重力影响划分出三条红线。每跨过一条红线疾病会进入一个加速发展阶段。到三条红线全完,这颗人体心脏基本属于报废不可逆转。
由于人体有个体差异,三条红线表现在个体上不可能简单套为一模一样,因此红线模型是套异常复杂的计算公式。
【3837】上大套
苏力玛说的看不懂,指的正是看不懂她如此复杂的计算公式是如何得出的,从哪儿变出来的玩意。这个质疑乍听好像有道理,实则没道理的。很多创新性模型是零突破,前无古人可以利用的,不可能透彻地告诉你是从何下手的。好比物理力学公式,牛顿
能如何告诉你他如何突然想出公式是应该这么写的吗?观察出规律,把它归结出公式本身就是种灵感闪现。
冷知识到了,物理学数学化学通通是更需要人类超级灵感的学科,理科比文科更“玄学”呢。
至于这个公式是不是瞎写出来的,科学上需要做的步骤是验证,重复作者的实验用作者的公式进行实验看看是否是对的。这才是科学讲究是科学的重点。
关于验证谢同学模型的事情,她的一帮大佬老师们抢着捷足先登了。于是有谭老师的这篇普外科论文。
谭老师首先把她的公式放在溃疡性结肠炎纤维化的研究,发现有相似之处,再放到胃溃疡和胃癌患者身上,有发现共通处。
施旭提到是初步研究真的是初步,目前是追溯以前的病例标本得出的初步结论,紧接下来是要再做实验室实验和临床实验的。
这也是为什么谭老师没对徒弟的研究大肆张扬的原因。不管如何,医学是要造福患者的。施旭透露出用这个研究结果在临床上获得的一些益处,语气里不禁洋溢着喜悦和自豪感:“之前有个患者我们在犹豫是否要
对他的胃进行全切。根据她的模型没有进行全切,按照红线结合常规手术模式考虑来切,取得不错的效果。”结合苏力玛的自曝,所有人明白为什么苏力玛要给人使绊子了。极有可能这人同观察出与谢同学眼中相似的医学现象,只可惜,对方不像谢同学无论如何想
不出如何归结出公式。医学到底是门综合应用理科,太需要各方各面的理科灵感了。只能说这人的能力是比不上人家之余心有不甘之余甘做小人,想在拖延对方论文发布期间意图
从对方论文头获得“抄袭”灵感得出自己的实验室结论。没想到,人家早有几手准备,早防着他这种小人了。
现在现场所有人都知道他是个什么样的家伙了。
无人需要特别对他发火或是如何,在学术界,名声一臭直接完蛋了的。
这下子苏力玛彻底蔫了,他的脑子清醒过来后意识到自己上大套!把他和这帮人一块邀请到来参观今天的手术绝对不是凑巧,是有人的特别安排。不然,怎会在一个心外科手术直播场合看见有普外科专科期刊编辑在场发表
相关的高论。
后排的国协人们眯眯眼,全知道这是谁的安排:张阎王呗。
阎罗王张是把谁敲死的场合安排得仔仔细细的无一漏洞。
鲁老师哼一下:这个皮儿子,究竟给人家埋了多少个坑。
大布幕上显示出手术进入第二阶段,手术医生开始处理乳内动脉。苏力玛的心头咯噔起来,有种预感浮现心头,他掉的可能不仅是个坑了。
【3838】玄乎
前后排大佬们在讨论论文时,邵月兰和邵父以及B公司的人注意力继续在大屏幕上。
利益诉求不同,意味着这帮人更关注机器人手术画面而不是什么论文期刊。
在邵月兰和副总裁汉斯想来,论文和眼下的手术应无关系。这位年轻的谢医生刚培训完手术机器人,没听说过她属于任哲伦他们的研究团队成员,无论如何谢医生是不可能就手术机器人领域发布任何研究成果的。
一句话总结,谢医生只要发布的是与手术机器人无关的论文,与目前的手术无关,关她邵月兰以及B公司屁事。
这话是对的吗?被认定该和他们“同病相怜”于掉坑里的苏力玛第一个表示反对:有你们的,跟着看戏是不是?等会儿你们会发现,这事儿不是和你们无关,相反,才是你们要被敲死的原因。
再如何揣着坏心思,坏人有些本事方有动机干坏事,苏力玛是某方面的专家没错,是仿佛看穿这个手术给他们挖的坑是什么。
手术第二部分进行中,大屏幕上有医生在开新的操作孔。这双在画面上拿手术刀的手与谢主刀的秀手有明显区别,是枚男性。
众人顿生疑窦:主刀不行换人了?
到了关键手术地步,谢主刀退缩了?
邵月兰眼中露出了希望的光:只要对方翻车自己终于可以解脱了。
有人说话给她泼冷水了。
不是其他人,正是苏力玛。
反正他刚搞到自己名声臭了,巴不得拉多几个人一块下水。
苏力玛说:“Dr.Xieisplanningthesurgicalpath(谢医生在做手术路径规划)。”
手术路径规划术前要做,术中的话具体详细步骤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再做调整,调整规模大小要看手术的进行情况。显然现在患者大隐静脉已顺利取出,医生要再确定这条大隐静脉能不能按照原来计划来用,能换上哪几段“坏掉”的冠脉。
在抓紧手术时间的要求下,助手上阵代替主刀做些简单的工作,如开操作孔。这位出场开操作孔的助手恰是善于摸谢医生脑子的潘医生。
对于苏力玛的说法在场的人全员赞同吗?
“NO。”提出反对声的是汉斯,同是敌手。
今天谢主刀和手术团队的对手绝无是低智商的,这帮人身份上一样是大佬。
国协派老师前辈们先安安静静地听,听这些老外是怎回事。
汉斯否认对方,是指谢主刀真的临阵退宿了吗?邵月兰和邵父心里冉冉重升起期待。
“他们应该是在研究血管吻合器不是手术路径。”龚代理帮着老板诠释对手术的见解。
同个领域的竞争对手是容易做到知己知彼,对对手手术中的每个技术难关一清二楚,能很快一针见血地指出来。
对此苏力玛突然激烈地与汉斯他们唱起对台戏,坚持道:你们不懂,这不是血管吻合器的问题,是手术路径的问题。
作壁上观的其他人是没想到这两组人马自己先吵了。
只能说谢同学的技术有点儿玄乎,能让对手阵营里自己先乱。
【3839】霸气侧漏
两组人马谁的观点是正确的。
答案肯定在手术里头。
大家看向大屏幕,摄像机的焦距只关注在患者的手术区域上,导致刚谢主刀去了哪里在干什么事没有进行拍播。这个问题唯有暂时变成多媒体大厅里众位观众心里头的一个谜了,需要等待谢主刀自己亲自揭开谜底。
多媒体厅热烈的争执,传不到手术室中的。两者有切实的物理距离隔绝,除非有人特意传达,否则传播的可能性为零。
只能说同行竞争对手大佬们观察的论点按照实事求是来讲应是存在的,因而手术室本该在这时候开始进入紧张状态。
目前的情况却是,摄像机捕捉到的镜头里显示出代替主刀执刀的潘医生,双手操作时稳稳当当充分散发出有条不紊稳的气息。
汉斯苏力玛他们不得不统一地眨下眼蹙下眉:手术室很平静?他们争来争去是想看见对手遇到难点的模样结果是手术室里头有人乾坤在握?
潘世华医生中途是偶尔有抬下眼睛向对面望一望。
于他而言今天这种术台他绝对是第一次上,要他完全自信满满没一点害怕心存犹豫不可能。他心态上之所以能平稳自然而然是依赖于手术团队谢主刀对他的信赖。
谢主刀对他的信任感对于他的影响有多强大呢?
毕竟哪怕他再自称很能摸谢同学的脑子,但面对未做过的事情肯定怀有忐忑和不安的。
在他视野中,谢同学的侧颜发着淡淡的光,眉眼惯常的清冷,犀利的眼神里透出的视线宛如把刀锋利无比。
用一句几乎所有人一致困惑的话来说,她的精神态度与她现有的年纪完全不相符。再用另一句话他此时此刻的感觉来说,每逢这个时候谢同学压根更不像任老师说的要他们保护的小公主,而是像极枚罩着他们这帮人的大姐头:霸气侧漏。
相信他这样的感觉不止他一个人有。
瞧瞧年岁比她大的姚医生,表情一样远不如她镇定。
嗖的下,谢同学的目光冲他射过来时,这种大姐头的感觉更强烈了。
什么大姐头,如果按照重生前年龄来讲,她相对潘同学他们是老阿姨了。所以,她这个重生的老阿姨要从起点线重新开始和一群年轻人争抢外科饭碗,对于她的心态来说同样是种超级挑战。
心态调整过来后平常能罩着小朋友当然是罩着小朋友了。
“潘医生做好了。”
她这句冷静的声音配点眉眼流露出的长辈式微笑,这回不仅潘医生一个人觉得,在场监督员任大佬见着要再喷出毒舌了:这师妹年纪轻轻的,怎就总是老油条姿态。
操作孔开好的潘助手往后撤。
手术机器人再次移动到病人床边,机械臂各就其位。
屏幕上打回谢主刀的操作画面。邵月兰和邵父登时悻悻然。他们父女俩恨不得对方能早点翻车的愿望看来是变成泡沫了。
有了前面第一部分的演示,所有人已经不奇怪谢主刀从筹备部分的飞速速度。
机械臂如条小蛇钻入操作孔。在座众人同样不会质疑主刀操作机械臂的灵活性。
紧接下来,要进行的是如何绕开传统手术中劈开胸骨肋骨的巨大创伤利用几个小孔把里头的心脏手术做了。
【3840】不一样
微创手术的特质如谭老师一早说的,对医生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利用好手中的手术器械,这点可以说是微创手术的成败点。据此得出结论,B公司提出的观点鉴于临床经验的见解,应是正确答案。
苏力玛的一再反对是基于哪儿得出呢。
无数台下观众目光宛如聚光灯聚集在大屏幕上的每个手术步骤。
手术画面有时候很无聊很无趣的,在于好像不停重复分离组织切开止血等基础外科操作。
内行人观看手术都得集中精力,脑子时刻依随手术画面进行思考。不然要如外行人坠入迷雾之中去了,不知道手术刀抵达到了人体内哪个部位,手术到了哪个关键步骤。
隔科如隔行,高钊诚他们这些普外科是看不懂了,只能再度请教心外科的人:“那是什么?这是哪里?我们普外科是没用到这些器械。”
“你们不知道吗?这是阻断带,阻断血管的。你们普外不可能连阻断血管都没做过吧?”
“好像和我们用的不太一样。”
“差不多吧。”
“阻断血管?不是说不停跳心脏吗?”
“你在胡说什么?这是阻断乳内动脉,不然的话,乳内动脉远端一切,不得喷血。”
说到这里,外行普外科的人恍然而且吃惊:“不拿出来?”
拿出来做什么?乳内动脉靠近心脏直接接上去给冠脉供血最方便,叫做原位手术,是如一开始说的和大隐静脉不一样。
乳内动脉处理完之后是要接到冠状动脉的前降支代替堵塞的血管段进行供血。此时一般医生会用到鼎鼎大名的s吻合器。想到之前一帮医生对病人李老师说过这个手术不好做,估计这病人心脏冠脉血管是有些特殊问题。
术前各项检查绝对没有心外科手术里头直视下的心脏,能让医生的肉眼清晰可见一目了然患者心脏具体是什么样。
大屏幕里的手术视野视角转到了患者的心脏冠脉位置。
台下的观众们有人发出哧的声。
心脏的话在传统心外科手术直视下简单地理解为心脏前面观和后面观,前降支又叫做前室间支大部分位于心脏的前面,与旋支同为左冠状主脉干发出来的。两者之间常发出对角支有一支或两支。如果有对角支的情况下可以看作是左冠脉有三条至四条主干。旋支是绕到心脏的后面去的,对角支更复杂了,有的大部分在前面有的大部分在后面。
微创手术下,机械臂需要在心脏表面绕来绕去进行衔接,而不是像传统手术那般实在器械角度下不去的情况下医生可以徒手把心脏的位置稍微掰一下来进行血管吻合。
发出哧声的肯定是普外科的人了,因为不像心外科医生看过。即便如此,在座的心外科同行们同要为手术团队捏把汗。
“这个患者的心脏可能有点儿扭。”有心外科医生说。
这个问题不难看出。见机械臂顺沿一条冠脉主干观察其走向,台下观众们的视野伴随着如同坐上小火车,一会儿换个风景似的。其实是在换角度,说明这条主干不像一般患者在比较平的平面上走,是在曲面上走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