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1】名声飞扬2
众人都听出来了,她被孟家老二甩了。
角落里听着的李露露和张凯大为惊讶,是因为江思燕在首都学生届里真的算是挺有名气的个才女了。这样都能被孟家老二甩了?孟家什么背景能让孟家老二如此甩了江思燕?没有听说过孟晨熙家里啥背景的。
江思燕望着众人那个表情,笑道:“我原先也以为,后来才知道,他家里人是非常有才华的,看不上我很正常。我姑妈都得和她家里大嫂打好关系。”
李露露回想起了王芳事件以后那些女生们谈论着孟晨熙大嫂是小学校长。
“你大嫂当校长了吗?”江思燕吃惊地问,俨然之前她都没有怎么留意孟家人的信息了,所以不知道孟家这两个月发生的事。
孟晨熙轻轻点了点头,不想多说,因为她大嫂要低调。
其他人却更好奇江思燕的表情了,这么说江思燕刚才那话针对在宁云夕没有当校长之前说的。宁云夕没有当校长都很厉害了吗?
“老厉害了,她大嫂。教出来的全是高考状元。”江思燕说,“而且,想成为她大嫂的学生完全不容易。”
“不是说教小学的吗?”李露露不禁冲出来问。
“什么小学?人家去小学当校长应该有其它原因。她大嫂刚出来实习的时候,就已经教出高考状元了。是首都四的名师,学生是国际比赛得奖选手现在留学到美国麻省理工去了。世界著名数学家保罗埃尔德什教授去她大嫂家拜访过,你们说呢。”
众人听着江思燕的话,只觉得被震震的,久久均未能回过神来。
孟晨熙却由江思燕的话想到了曹希敏。那时候他出国并没有通知她,是傅玉告诉她的,只说他没有通知任何人。去机场送他的只有曹家人,估计是曹家人想低调行事。傅玉是接到蔡维的小道消息和蔡维块跑去送他。
傅玉说她不去送他也好,免得他伤心。
为了他着想,她可以不去送他,但是,她心里是想去送送他的。不知道他怎样了。现在听江思燕无意提及,心里重新涌起了这些念头。
“这——”李露露回头看看老乡张凯,示意对方说句话。
张凯说不出任何话,只知道听江思燕讲她大嫂好像只是个老师而已,可是听起来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
李露露看他不开口,自己说了:“说来说去,不就是个老师嘛。”
老师有什么特别了不起的?老师能了不起过科学家吗?老师能了不起过明星吗?老师再强都没有科学家和明星红。
帮人诧异地看着李露露的表态。
孟晨熙听有人污蔑自己大嫂的神圣职业,固然生气说:“你难道不是由老师教出来的?你从小是自学成才吗!”
李露露回过头,目瞪着她,老半天,挤不出个字眼。
“青出于蓝胜于蓝,不要以为你了不起。哪怕你当了科学家,当了当红明星,没有老师小时候带着你学化,你啥都不是!”
孟晨熙义正言辞的话,让所有在场的人集体默言。
来自。
【1352】学生来信1
拿到了磁带,孟晨熙傍晚兴冲冲跑回家打算先放给妹妹小五听听。
回到大院的时候,门口的警卫告诉她:“宁老师有信,刚送来的。”
有大嫂的信?孟晨熙走过去帮大嫂拿信回家。警卫将信递到她手里,她看信封上几个字,是曹希敏的字迹。
“宁云夕老师亲启!”
他在信封上这样尊敬爱戴地对她大嫂写着。
孟晨熙高兴地拿着信急忙给大嫂送去。
楼上,宁云夕是回到家了,今天回来的早在帮孟奶奶做着晚饭。
孟奶奶问她:“听说李老师要走了?我怎么记得她以前已经是副校长了。”
“是的。她学校早开学了,是年级组长了,但是偶尔还得给学生上上课,学校也有任务给她。”说到李小慧后来怎么没有当副校长而去当年级组长了,都是因为后来市教育局看好子弟学校又给这个学校送来了个领导人才,余光继续担任正校长,李小慧则就此请辞了。
“这岂不是可惜?”孟奶奶说。
不可惜。因为李小慧从开始都没有打算当这个副校长的。李小慧自认自己刚出来当老师,学习的东西有许多,这么快去担任重要岗位反而不好。宁云夕觉得她的想法是对的,操之过急反而不利。要不是当时彭校长倒了没人的话。
“大嫂,你有信!”
孟晨熙冲进家里的喊声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孟奶奶和宁云夕都从厨房里转过头。
“你怎么回来了?”孟奶奶好奇老三今天居然从大学里回来。
孟晨熙来不及回答奶奶的话,举着信跑到了宁云夕面前。
从老三表情上看出了什么,宁云夕的手擦干净后接过她手里的信,先是看到了信封上的落款人,笑道:“是希敏的信。”
本来她听老三的喊声奇怪会是谁写信来,因为般工作上的来信都寄到她单位去了。而家里人来信,宁爷爷宁奶奶更喜欢打电话找她方便而不是写什么信。
这年代,打国际长途电话是又费钱又费时。所以曹希敏只能给她写信。
宁云夕望了望老三和孟奶奶好奇的表情,于是在她们两人面前拆开信封,取出里头的信纸说:“看看他都写了些什么。”
孟晨熙早伸长了脖子,只看她刚才手里掂着信封已经感觉到有些分量,结果大嫂抽出来的信纸足有十几张之多。
他写了什么给他大嫂,需要写十几张纸?
宁云夕扫信纸开头几行,几乎目十行简略扫了之后,对孟晨熙他们说:“没事儿,他挺好的。”说完这话,宁云夕拿着信纸走到自己房间里去了。
孟奶奶都目望着大孙媳妇的背影疑惑着:真没有事吗?
孟晨熙心头着急,又不好问,毕竟他信写给她大嫂又不是写给她的。跟着自己大嫂走出厨房来到客厅,突然听见娃子句声音。
“三姑姑。”
孟晨熙抬起头,看到了小侄子,接着看见了和小侄子坐在块陪小侄子玩的她二哥以及林尚贤,不由吓:“二哥——”
来自。
【1353】学生来信2
她居然没有能及时发现两个哥哥在家里。
孟晨逸冲她的表情莞尔,回想着她刚才冲进家里时谁都没有看见的样子,问:“是曹希敏写来的信吗?”
“是。”孟晨熙道,“他写给大嫂的。”
听她的话里像是有丝的沮丧,林尚贤暗拧了下眉毛。
哥哥写给妈妈的信,磊磊也好奇,从自己的小板凳站起来要过去看看。
孟晨逸没有拦住小侄子,他样好奇那个出国到麻省理工的人能写些什么。毕竟他没有出过国不知道国外的事。
磊磊走进了爸爸妈妈的房间,到了妈妈的工作台边,扬起小脑袋看着妈妈的侧影。
宁云夕借着台灯的光全神贯注地着学生从国外的来信。
曹希敏出国的时候,所有人最担心的无非是怕他出到国外水土不服。这种水土不服不仅仅是表现在生活习惯上,还有学业学术上。
生活习惯上可以慢慢地适应,但是,学术学业上的适应学校不定给你时间的。
宁云夕很清楚,这个年代国内的教育科研水平与国际而且是与最先进的美国相比的话,那是差很大很大的截,说差个百年时间都不为过。
然而能出国留学,在这个年代来讲绝对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所以宁云夕鼓励曹希敏去。
磊磊的小眼睛看着妈妈严肃的表情,小脸蛋上露出了丝担心。
家里电话响了。
宁云夕站了起来,似乎已料到电话绝对是找她的。磊磊跟在妈妈后面像只小尾巴,哪怕妈妈现在忙没有发现他在。
拿起话筒,对面传来的希敏妈妈的声音:“宁老师,我儿子的信你收到了吗?”
“刚收到。”宁云夕道。
“真是麻烦你了。现在,我们都有点后悔送他出国去了。虽然他姑姑姑丈总是说国外和国内差距很大,我们听了都没有怎么觉得,如今他出了国后——”希敏妈妈断断续续地说着,口气里那种担忧之极是显而易见的,“他姑姑姑丈建议他写信给你。有些学术问题,他姑丈都没有办法帮他解决。”
从希敏妈妈的话里可以想见曹希敏如今在国外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国内国外的差距之大,由于国门刚刚打开,很多国人刚看了眼国外的世界肯定是不大懂不大了解的,没有亲自出到国外更不用说对差距的深刻理解。
宁云夕知道,曹德英夫妇俩说说差距大,其实并不是指老百姓的幸福感。现在国内老百姓日子会越过越好了,不见得比美国人差。差距大,往往是处于学术界顶层的人发出来的,因为他们亲自见识了人家的科技水平。国内刚要重新起步科技发展怎么与他人相比,确实是没得狡辩的。
“再担心也没用。孩子终究是要出去的,他有这个能力。”
“宁老师你说真的吗?他真的有这个能力吗?”听希敏妈妈讲,曹希敏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巨大的质疑。
“当然他有这个能力。”宁云夕很肯定地说,“不然人家干嘛邀请他过去读书,他倘若没有这个能力,先打脸的是人家学校。”
来自。
【1354】学生来信3
希敏妈妈听宁云夕这话总算是放松了些,笑道:“找宁老师是对的。没有宁老师,我估计我儿子得灰溜溜回国了。”
所以说出国不是全凭腔热血的事情。出国涉及到的绝对不是钱够不够你出国读书的问题,如果你出国是做学术的,能解决你出国难题的只能是学术导师。
对此希敏妈妈道:“他姑丈也说了,如果没有宁老师,他是不太赞成希敏出国去的。毕竟国外的高校和科研环境说白了,说是对我们国人有相当重的歧视。”
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全世界都知道。在美国科学界里,都有些科学家发出过种族歧视的言论。
“但是,因为宁老师你和希敏说过。”希敏妈妈道,“他姑丈都觉得你说的有道理。什么东西都没有比心态重要。他能坚持这么两个月下来了,他的心态,都超乎他爸爸的意料了。”
曹德工其实就站在自己媳妇后面听着,听到媳妇这句话张张嘴,却说不出反驳的字眼。儿子平常看起来大大咧咧的,做事有些不经大脑少不了挨他批评,但是,最了解他儿子的反而是宁云夕。宁云夕看出了他儿子最宝贵的样东西。
曹希敏是心态好,对自己太有自信了。
宁云夕冲他们夫妇俩笑笑:“所以你们不用担心了。他能向我写信求助,说明他自信心未灭。我去给他写回信。”
“谢谢你,宁老师。你写完,我们让人快速给他捎过去。”希敏妈妈说,可见当妈的爱子心切。
通过正常邮政渠道封信从国际来回是很慢的,所以曹家人应该是叫人帮带信。
宁云夕挂了电话回去给曹希敏写信。她这伏案,完全忘记了时间。
孟晨浩回家的时候,菜都端上桌了,准备开饭了。孟奶奶拉着他说:“云夕在忙,我们不好打扰她,但是饭总得吃的。”
回来之前,孟晨浩是听曹德奉说了这事儿。所以向孟奶奶摆摆手表示明白过后,自己拿着空碗给媳妇舀了白饭,再给媳妇的白饭上夹了菜。
磊磊见状,拿着小勺子跟着爸爸给妈妈舀菜。
孟晨浩再给媳妇拿了双筷子,磊磊跟在爸爸后面去给妈妈送饭。
孟晨逸和孟晨熙他们急忙起身给宁云夕舀汤。
在信纸上写着数学公式的宁云夕,突然听见背后的声音。
“吃个饭先。我给你端到这了。”孟晨浩道。
宁云夕扭过头,看到了他和儿子给她拿的碗和筷子,时间愧疚道:“不用,我这忙完,你们先吃。”
“你吃吧,我在这里看着你吃。”孟晨浩搬了张椅子坐下来。
宁云夕无奈地笑望着他,想他这个非要人吃饭的风格像极了孟奶奶。
“妈妈,吃饭。”磊磊的小手举高将筷子递给妈妈。
“行,你去吃吧。你爸爸带你去吃。”宁云夕摸摸儿子孝顺的小脑袋说。
磊磊做出和爸爸模样的驴表情,对妈妈说:“我看妈妈吃。”
父子俩块冲着她逼宫呀。
来自。
【1355】学生来信4
她又不是不吃饭,这父子俩不知道干嘛了。
宁云夕好笑着,伸手拿过饭碗和筷子,快快吃,让他们回去吃饭要紧。
“大嫂,汤。”老二孟晨逸把汤给她送过来了。
宁云夕望着他们排人,要翻白眼:“你们还不如把我拉到外面吃。”
“拉你到外面,你吃得心不在焉,扒两口就走。”孟晨浩早预感到事情的后续发展说。
宁云夕接上他句:“到时候你见着,肺得气炸。”
孟晨浩被她这句话逗乐,嘴角微扬微笑又认真道:“知道你爱学生。现在你学生在水深火热里头,唯独你能拉他把救他把,我能拦着你吗?”
听他如此知心的话,宁云夕不由丝感动,用力嚼着嘴巴里的米粒。
后来她吃完这碗饭,他们行人再回去吃饭了。
孟晨浩不为难她,抱着儿子走开不打扰她。
宁云夕回头再认真整理着要写的话顺序。
当个老师不容易。这个念头在孟家所有人脑海里回旋着。学生出个国都得担着心。
孟奶奶不由唠叨着:“简直是每个学生都是自己孩子样了。”
“本来当老师就是这样。”孟爷爷说,吃完饭拿起今天的报纸。
“你字都不认得个,还看?”孟奶奶说老伴。
孟爷爷叹道:“我要是当年有书读,怎么会字都不认得个。有个老师,不会这样了。”
读个书容易吗?在孟爷爷他们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般百姓家根本没有让孩子上学的机会。所以不爱读书的小朋友都得好好想想。
磊磊的小脑袋若有所思的,对爸爸说:“我错了。”
孟晨浩眯着眼看看儿子,终于知道自己当年不想读幼儿园是错了。
妈妈当老师好辛苦,太爷爷没有机会读书,他不读书,是错的。磊磊认真反省着。
孟晨浩抱着儿子下楼去溜达,免得儿子个激动又跑去打扰媳妇了。
孟晨逸主动走到宁云夕那里:“大嫂,需要我帮忙吗?”
宁云夕正想着什么问题,时没有反应过来,等过阵回过神,抬头看到老二,说:“也好,你看看他所写的问题,趁机了解下国外的学术界是什么样的。”
孟晨逸听她这样说,立马严阵以待,搬了张椅子过来认真地看起曹希敏写来的信。
孟晨熙是很好奇着,踮起脚尖张望着房间里二哥和大嫂的身影。
林尚贤突然走到她身后说:“你回来只是带他的信吗?”
经他这问,孟晨熙登时记起来了自己回家的目的,时间脸红目赤的窘迫着,只手按着自己的衣服口袋。里头放着盒磁带。
林尚贤早看到了,说:“是晨橙唱的歌吗?”
不止有她妹妹唱的歌。不过她不会告诉他的。
孟晨熙装作仿佛没有听见他的问题,招手招呼妹妹小五:“晨橙,我们去房间里听听你录的歌。”
孟晨橙跳跳跳,同自己三姐去她们的房间,回头看到林尚贤站在那里不由拉拉三姐的袖口:“三姐,尚贤哥哥也可以听的。”
来自。
【1356】学生来信5
孟晨峻钻过来了,道:“我也要听。”
“把录音机拿出来,放在客厅里放。”孟爷爷表达着自己也想听。
孟晨熙急忙道:“不行,大嫂和二哥在忙,会影响到他们的。”
无奈之下,孟爷爷拿着报纸走过去,非要跟着到她们房间里听听。孟晨熙不好拦着自己爷爷。
客厅里就此剩下了林尚贤。
看到自己家里人都过来了,孟晨熙记起只剩下他人时正想着不好,张望出去却不见了他的人影。所有人看她这个动作似乎都知道她在找谁告诉她:“他去了宁老师那里。”
宁云夕看到林尚贤走来时眨个眼:“他们去听磁带你怎么不跟着去?”
林尚贤想,她都不让他听了他非跟着去干嘛。
孟晨逸抬头冲困窘的老同学笑了起来,低声说:“成她那盒磁带对你有秘密。”
林尚贤转头对老同学眯个眼:你不厚道,背后说你妹妹的话儿。
宁云夕笑看着他们两个并不拆穿。
林尚贤其实和孟晨逸样是相当好奇曹希敏十几张纸究竟写了些什么,凑到了孟晨逸那儿块看着曹希敏的信纸。
看着看着,他的表情和孟晨逸同样的严肃。
“他写的,挺难的是吧?”林尚贤问。
孟晨逸眉头紧皱着,说真,要不是曹希敏这封信,他真没想到国内国外差距之大。有些情况听人家说,说是说,可是,说的没有曹希敏这样亲自经历并且记录下来的字痛楚之深。
“我原以为他去国外是去学计算机技术和你样,或是学数学,因为他是在奥数上得奖。”林尚贤道。
这个原以为,同样是孟晨逸同以为的。不过不要忘记了,曹希敏的老师是他大嫂。宁云夕超于长人的长远目光是连窦骁这样的归国学者都敬佩不已的。
曹希敏到国外学的是生物技术。
“计算机不是这个年代的新技术了。”孟晨逸承认道,“准确来说,是属于六十年代起的技术。”
林尚贤自从读了医学对于这些理工科学已经不触及,所以只能听老同学讲述。老同学说的确实有些出乎他的意料。毕竟在般老百姓的认知里,计算机已经是很高大上的东西了。结果居然是属于六十年代的。可见国内认知与技术前沿差距之大。
“大嫂。”孟晨逸请宁云夕来解答。
宁云夕对他们点点头,道:“四十年代塑料技术,五十年代晶体管技术,六十年代计算机技术,七十年代微电子技术,十年代新技术是属于生物技术。什么是生物技术,它是直接或模拟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有机体,应用生物科学及某些工程技术原理开发生物体或其组分的技术。换句话来说,生物技术打破了生物的种间属间界间的遗传界限。使得定向改造和培养新生物品种成为可能和现实。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呢,将引起材料学的再次伟大变革,让所有应用科学技术变为更加贴近大自然即接近西方所说的神的领域。晨逸你学的计算机技术,同样要逐渐靠近利用生物学技术的范畴上。”
------题外话------
亲们,晚安!
来自。
【1357】学生来信6
孟晨逸知道,这就是上次大嫂说的仿生计算机。
现在问题是,我国前段时间由于国内环境因素,很多科学方面的研究都停止了。而国外的技术是突飞猛进,研究支持基本没有断过。生物技术如今国外的研究领域早已去到交叉学科。国内却始终停留在些比较单纯的领域比如医药领域。
可实际上,医药领域生物技术的发展,更多依靠交叉学科的发展。譬如说,统计学对于医药技术发展的贡献功不可没。但统计学在国内并没有受到相当的重视。统计学是应用数字最重要的个分支,是所有科学研究都需要用到的应用硬工具。
“不说美国,毕竟人家美国教育研究机构上报给他们总统的报告书,早在年的时候提出了,美国这些年在基础教育方面落后于德国日本等国家。诸如日本,日本的学数学教育已经包揽了我们大学教育里的微积分统计学。”
宁云夕这样说,孟晨逸和林尚贤越发感觉到了某种差距和迫切迎头赶上的需求。
“老师,因为这样,所以你才选择坚持在基础教育。”孟晨逸和林尚贤道。
宁云夕缓慢点了点头,如她以前和蔡青说的,没有基础教育哪里来的高校人才:“这个问题,美国人自己都提出来了,不要轻视基础教育。他们自己都认为,基础教育不行的话,切再高等的研究等于免谈。”
孟晨逸和林尚贤的心头不由有些沉重,自己路读着书过来,很清楚国内现在的基础教育有多么缺乏。更别说失学儿童大把的问题了。宁云夕现在所从事的正是这样个最艰难的路。
另个房间里,孟晨熙放进磁带,按下了录音机的播放键。
录音机的喇叭放出了孟晨橙的歌声。怕惊动隔壁,孟晨熙把声音调低。孟爷爷孟奶奶和孟晨峻几乎把耳朵贴到了喇叭前听着。孟晨橙看着都有些害羞了。
“很好听。”孟爷爷夸赞道,对孟晨橙竖起大拇指。
“真的是很好听。”孟奶奶跟着赞叹着,“这个居然能录下来小五的歌声吗?”
“奶奶,不是这里,是小五去了北广,在录音室里录的。”孟晨峻对孟奶奶说。
“原来是这样。我感觉和直接听她唱差不多呢。”孟奶奶道。
这是录音的时候,会去掉些噪音,再给歌手的声音进行了些处理,能让听众听起来更纯粹。
孟晨熙道:“师兄说,晨橙的声音,直接听是很好听的。当然,如果她声音刚好有些微小瑕疵的话,录音的时候可以用设备做点点的处理掉。”
科技是这么发达的。孟爷爷孟奶奶听着都很稀奇。以前听人家放磁带听着以为是机器简单将人家的声音复制下来,现在自己家的孩子录磁带了,才发现录磁带居然间有这么多的高科技含量在。
孟晨橙样仔细地听着自己三姐说话,听着听着对录音这回事儿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丝兴趣。
来自。
【1358】她的小秘密1
孟晨熙刚要把磁带拿出来。
孟爷爷喊:“我刚才听后面好像没有放完吧。”
“放完了,爷爷。”孟晨熙急忙将磁带拿出来,不给其他人再放磁带的机会。
孟爷爷见状只好问:“这盒磁带是准备放哪里去?不如给我和你们奶奶,我们有时间都可以听听晨橙唱的歌了。”
所有人都看着这盒磁带。
孟晨熙和妹妹孟晨橙不经意地对上了眼神。
孟晨橙登时想起,道:“我知道了,三姐,你是想给尚贤哥哥吧。我拿去给他。”
孟晨熙听妹妹主动这样说,想着刚好顺水推舟。
小丫头迫不及待地接过姐姐手里的磁带走出去给林尚贤送去。
孟晨峻蹭到了孟晨熙身边:“三姐,可以翻录盒给我吗?”
“磁带那么贵的,你要来干嘛。”孟晨熙二话不说拒绝他。
孟晨峻挠挠自己脑袋,着急着:“磁带不是问题。二哥上次不是说他能去找不用钱的磁带吗?”
“我们不要没事给二哥找麻烦。况且,有磁带,也是给爷爷奶奶先弄盒。”
听老三这样说,孟爷爷孟奶奶笑开了嘴,站起身走了。
孟晨峻冲自己姐姐干瞪眼,时急上眼了发狠话说:“三姐,你做人不厚道,我帮你那么多。”
“我说,你要她的磁带做什么?她天天在家,你想听她唱歌需要听磁带吗?”
“哎呀,你这话刚才怎么不和爷爷奶奶说?”
“我怎么和爷爷奶奶说。爷爷奶奶那是想珍藏起来。”
“我也想——”
“你珍藏小五的磁带做什么?”
切切切。孟晨峻咬着嘴巴。
孟晨熙想着自己给他做的磁带顺利送出去了不由高兴。
孟晨橙走到隔壁大嫂的房间里,找到了林尚贤:“尚贤哥哥,这是我答应给你唱的歌。”
转头看到小丫头手里拿的磁带,林尚贤想,被老同学说了,而其实他自己早猜到了不是吗?真的只是小丫头唱的歌吗?
“尚贤哥哥?”孟晨橙见他没有接过有些疑问。
林尚贤回神接过磁带,对小丫头面带微笑道:“谢谢你,晨橙。”
“哥哥太客气了。我要谢谢哥哥帮我治伤呢。”孟晨橙说。
等孟晨橙走了,孟晨逸望着妹妹小五离开的背影,再回头看了看老同学的表情,眯着嘴角笑了下。林尚贤看他这个神情,耸了耸肩头:“要不你先听听,你是她哥哥。”
“她送你的,我干嘛听。”孟晨逸拒绝他的建议。妹妹的,他这个做哥哥的不会探究的。
磊磊同爸爸回来的时候,听到小姑姑的磁带送给医生哥哥了于是开始跟在了医生哥哥后面。
林尚贤拿起自己的外套和包,刚要走发现了跟在自己身后的小娃子,笑道:“磊磊,哥哥要回医院去了,你要同哥哥去医院吗?”
吓,磊磊摇摇小脑袋:不是不是,小爷只是想听听小姑姑的磁带。
“行吧,哥哥找人帮忙,复制盘给你好吗?”林尚贤的手摸到娃子的头。
来自。
【1359】她的小秘密2
磊磊高兴地对哥哥直点头。
孟晨熙听说他要复制盘给她的小侄子差点吓懵了,站起来时,见他走出了她家门。
追不上了,这下要怎么办?孟晨熙害怕地想着,谁让她做贼心虚。希望他先听了再想着去给她小侄子复制磁带。
林尚贤是对小丫头的这盒磁带很感兴趣,回到医院想赶紧找个地方来放放。
正好,赵阳过来找他医院他聊天,看他在休息室放磁带,问:“谁的磁带?”
林尚贤冲他笑笑,并不隐瞒,道:“孟家的小五的。”
孟晨橙唱歌好听,赵阳早就听人说了很多遍了,只是迟迟没有机会亲耳听听看。于是走进来跟着林尚贤起听。
那天小丫头唱的小城故事悠悠地从喇叭里放出来,赵阳听这歌声几乎被惊呆了。是真的好听,孟晨橙唱得像天使样。
林尚贤枕着下巴微眯着眼睛,听得如痴如醉,小丫头的声音快将他带入梦乡里去了。
未想,歌声完了以后,接上来的是完全截然不同的风格。只听沙沙沙阵声响,接着响起个女声:“朱自清散《匆匆》。”
“哎,不是唱歌吗?怎么变成朗诵了?”同他起听磁带听入迷的赵阳吃惊问。
林尚贤愣了下后马上反应过来,急忙按住了录音机的播放键,道:“我找人录的,她可能录错了。”
“录错就录错。继续听听看,刚才这个朗诵的女声也挺好听的。”赵阳说。可见赵阳刹那没有听出这是孟家老三的声音。
说她的声音不好听是不可能的,好歹是北广播音专业艺考第的学生。林尚贤却什么都不愿意再放下去了,把磁带从录音机里拿了出来。连赵阳都感觉到了他有些不对劲。
“没什么,录错的东西,我需要回头找她问问。”林尚贤支支吾吾地向他解释道。
“找谁问?谁录的?”赵阳又问。
林尚贤把磁带放进自己口袋里,拉着他的胳膊走出去,嘴角却情不自禁暗自勾。
夜深了,磊磊被爸爸喝令上床睡觉,明天早要去幼儿园上学的。这娃子自己是累了的,可是躺在自己的小床上,小眼睛迷迷糊糊能看到亮着台灯给哥哥写信的妈妈的背影。
妈妈的身影像灯样亮,把他的小眼睛照亮着。
孟晨浩巡视过来,见儿子没有完全闭上小眼睛,转头再看儿子再看什么,看到了媳妇忙碌的身影,于是走过去拿手掌给儿的眼睛盖盖:“睡吧,你妈妈等会儿要睡的了。”
听见爸爸给他的承诺,磊磊终于闭上了小眼皮。
宁云夕在信纸上写着写着突然哎呦声:“不对。”
听见她的低呼声,孟晨浩走过去看怎么回事。
“这个年代这本书还没有出版。”宁云夕嘴里模糊地叽咕着。在信上给学生写辅导书籍目录的时候,不下心,将还没有出版的未来书写上了,她赶紧用钢笔划掉那两本书的名字。想了想,谨慎点,将这页都撕掉。
来自。
【1360】去开会1
“这两本书怎么了?”
宁云夕听见声音转头,才发现他不知道什么时候站在了她后面。这下差点将她吓出层冷汗。
“你怎么不睡?”宁云夕按住心跳道。
“你不睡我怎么睡。磊磊刚才看着你都睡不着。”
打扰到他们父子俩睡觉了。宁云夕急忙起身:“这样我到客厅去写,你们睡。”
孟晨浩拉住她:“不用,你写你的。”
宁云夕脸上满满都是愧疚。
“你写。”孟晨浩将她按回到了椅子上说。
想到在大洋彼岸等着她信的学生,宁云夕振了振精神,转回身继续写。
她密密麻麻的不知道自己都写了多少。
孟晨浩在旁边替她默数着,肯定写的比曹希敏求助的信有更多页纸。回身,他去拿件衣服,给她肩头上披上。
秋天了,夜里逐渐风凉起来。
那天晚上她写好的信,交给了丈夫让丈夫带去给曹家人。由于晚上写到了将近凌晨四点钟,她合都没有完全合下眼睡觉。孟晨浩看她睡着后没有急着叫她起身,给她拉了拉被头,替打电话去学校请个早上的半天假。
磊磊知道妈妈半夜都在工作,乖乖地自己爬起床找太奶奶给他刷牙洗脸。
“哎呀,我们家磊磊,最懂事了。”孟奶奶夸着小曾孙子说,拿着毛巾使劲儿给小曾孙子的小脸蛋擦擦。
感觉自己脸上层皮都要被太奶奶的手擦掉了,磊磊想,还是妈妈最好。
吃完早饭,爸爸拎着包出来,带他先去上幼儿园。
磊磊背着小书包走的时候,回头对留在家里的太爷爷太奶奶说:“妈妈,没吃早饭。”
“好的,我们都知道了,等会儿记得叫你妈妈吃早饭。”孟爷爷的手摸着小曾孙子的小脑瓜答应道。
“当个老师简直是累死了。”在孟晨浩他们父子俩走后,孟奶奶说。
“别说了,哪行不累。”孟爷爷阻止孟奶奶再往下说下去。真的要说,他们家这两孩子从事的工作都是责任心大的,比他人累的。
宁云夕觉睡到日上三竿,起来时发觉迟到了,登时大惊失色。她着急起床准备去学校的时候,孟奶奶走来对她说道:“晨浩给你向学校请了假。你吃完饭再去学校不迟。”
听到孟奶奶这话,宁云夕叹口气。今早周,是学校每个星期最重要的集体升旗仪式,她这个校长不在怎么行。爬都应该爬去的。他应该是不知道这个事所以替她请了假。
走出到客厅先打个电话到学校问问情况。对面接电话的周副校长说:“孟师长说你有些累,怕你生病,所以给你请假。没有关系,学校秩序切正常。”
听到这话,宁云夕突然想:“如果我不在,周副校长也可以完全代替我主持学校工作了。”
周副校长急忙拒绝:“这怎么行。”
本来宁云夕都觉得自己应该是要离开桂花路小学了,毕竟现在桂花路小学的教学工作是走上正轨了。周副校长回归,加上谭校长坐镇,完全没有问题。
来自。
【1361】去开会2
不知道上面领导是怎么安排的。
刚是这么想,区教育局来了电话,让她这个校长下午过去区教育局开会。于是宁云夕收拾收拾,下午不能回学校了,直接骑着辆单车跑去区教育局。
头次到区教育局,宁云夕推着单车停放好在停放单车的位置上。旁边驶来辆小车,从车上下来两个人,看到她,像是在辨认她是谁。
宁云夕上完车锁回头看到那两个对着她看的人,点头表示打招呼。
在办公楼里走出个领导,是区教育局的王股长对着她招手:“宁校长,来来来。”
那两个望着她的人不禁眼里露出些惊讶,尾随着她向王股长走过去时说:“我们想着是和报纸上刊登过的照片有点像,原来真是宁老师。”
这两人认识她吗?宁云夕疑问着。
王股长向宁云夕介绍:“这两位校长,他们的学校是和桂花路小学属于个区的。”
宁云夕听完这番介绍才知道,这两名校长都是区重点小学的校长。其,有著名的首师大附小的校长罗校长。首师大附小的名气,宁云夕早就因为老同学萧盈盈就业在首师大附小听自己那些老同学吹过多少遍了。然而,所谓天外有天。
毕竟那会儿,她们班上能到首都教学的只有萧盈盈,个个不得捧着萧盈盈。
首师大附小在首都小学教育圈子里肯定不是排第的,在这个区都不是排第。和罗校长站在起的是区实验小学的董校长,区实验小学比首师大附小排名要高。很多国内教育改革实验基地先发在区实验小学,区实验小学现在执行的是小学五年制。
“总是听说首都四挖的名师宁老师。”董校长和罗校长分别和宁云夕握着手谈道,“但是从来只是只闻其名未见其人,想见宁老师真人面不容易。我们只能是挖着前几年报道宁老师教出理科状元的那张老报纸找宁老师的照片看看。”
宁云夕对于自己见报的事向来感到羞窘:“我都忘了这事儿。”
“你忘了很正常。那个记者都没有现场给你拍照吧,拿了你的什么证件照放报纸上了,点都不专业。”董校长和罗校长说。
宁云夕笑了起来。
两个老校长都是面目慈爱,非常好相处的人,看都看出不愧是名校的校长。
几个人走进办公楼时,罗校长和董校长问王股长:“怎么我们之前不知道,在首都四的宁老师变成我们小学教育界的人了?”
“你们知道想怎样?想和首都四抢老师吗?别做梦了。”王股长向两位老校长摆摆手笑道。
罗校长和董校长对此是有些惋惜,但是很清楚想和首都四抢老师绝对不是件轻松活儿。罗校长袒露当年的心声说:“曾经有过机会,找过人,是和宁老师熟识的人,在宁老师刚毕业那会儿想宁老师过来都没成。更没想到这人后来成了叛徒,直接把宁老师介绍到首都四去了。”
来自。
【1362】去开会3
宁云夕听就知道罗校长说的是单冬祥。
董校长听到这个故事,转过头给罗校长支招:“你这叫做吃堑长智,你这是没有看好你的人的结果。”
“对,我现在每次想到这个人,看到这个人,都恨不得——”罗校长像是气愤地说道,“但是话说回来,以宁老师的水平,教小学生是有点大材小用了。”
董校长转回头问宁云夕:“宁老师现在是当校长了,在哪里任职?”
“桂花路小学。”宁云夕答。
关于桂花路小学的事,明显这两位名校校长都耳闻过,说道:“谭校长是个很好的校长,就是年纪大了。其实让谭校长休息都应该的。我们样,年纪都大了,是想着要给年轻人让位置才行,否则怕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听到这两人这么说,王股长回头冲他们两人道:“你们老当益壮,别这么想。区教育局的成绩都要倚靠你们呢。”
“这是要我们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呀。”董校长道。
几个老辈教育家路说说笑笑,令宁云夕的心情不禁放松了下来。刚听说区教育局找她来开会时,她着实紧张了把呢,因为她都没有来过这里开过会,更别说是第次作为校长身份来参加这样的会议。
早前打电话给周副校长问区教育局情况时,周副校长忙没有接到她电话,让她的心悬挂着。
行人走到了会议室。属于这个区的所有小学校长能来的都来了。
首都属于大都市,学校很多。宁云夕看着会议室里的众多人头,默默走到了边角上的位置坐下。
主持会议的刘局长看到她,喊:“宁老师你坐这边来吧,等会儿需要你发言。”
要她发言?之前她什么都没有听说。宁云夕诧异着。
会议室里帮人看着她的表情,全笑了起来对刘局长说:“刘局,你这是吓坏了我们年轻的宁校长了。你怎么可以不先打招呼?”
放观整个会议室在座的校长们,不无意外属宁云夕最年轻。
刘局长同样笑着回答大家:“宁校长有那个水平,不需要提前打招呼的。”说完,刘局长对宁云夕安抚道:“没事,座谈会,大家轻松聊天,不需要过于拘谨。”
领导都这样说了,宁云夕只好硬着头皮走过去坐下。
会议开始。刘局长先是提到了自己去参加市教育局的会议,获得了最新的国家教育方面的讲话精神。“整个教育发展的形势是可见的。”刘局长道,“这里,我们区的桂花路小学已经先感受到了教育发展的紧迫形势。宁校长,你给所有人都讲讲。”
讲?宁云夕望了下在场所有人的目光,此时彭校长曾经和她说过的话再次浮现到了她心头上。在会议上不要说假话,说假话既不能帮助到自己,更可怕的是,会害了所有人。
宁云夕表情严肃起来,正色说道:“我到桂花路小学的时候,第天想起的是我实习那时候刚到人民二小的场景。”
来自。
【1363】去开会4
“在全国每个地方,每个孩子家长的心情都是样的。我们很大部分学生家长,是非常诚恳的人。他们没有其它要求,不过是单纯希望孩子能读到书能学到知识,不至于在社会上被人抛弃。可如此简单的愿望,实际上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希望自己能做到的却往往很难做到的,因此点懈怠的劲头都不可以有。不止学生家长怕孩子被社会抛弃,我们的老师,更加惧怕被这个在每天进步的社会所抛弃。”
宁云夕说到末尾那段的时候,是切了在场所有教育工作者者的心头软肋。
“宁校长说的对。是我们自身更惧怕被这个在进步的社会所抛弃了。所以我们部分老师对于家长对于学生学习成绩提高的要求认为不能接受,是明显的错误思想。学生真的是无可救药的吗?他们来学校读书,只要不是身体上有问题,基本上就是学习的方式出了问题。而这个需要老师去细心观察和得出正确的指导,属于我们老师的工作范围。我个人认为是这样的。”董校长发言道。
“主要是我们些老师,可能受到了外界些不好风气的影响。”罗校长跟着说,“认为老师拿的钱,不如外面个卖包子的。如此辛苦做什么?”
在座的所有校长听着罗校长这话深有体会,都是当校长的,管理着自己学校的老师。老师们抱怨的最多的,无非是薪水。
“当然不是说,我们教师辛苦不值得拿钱。而是要看到整个社会的平均水平。从这个角度来讲,其实老师们拿的薪水肯定不是属于社会底层的。最少我们首都的老师不是。我现在最最害怕的是——”罗校长的声音里不禁含了丝颤抖,“当我们的老师都把教育工作都向着钱当着赚钱的行业去看了,这个教育工作要彻底完了。”
所有人在沉思罗校长的话。董校长插句话:“可能我个人的见解和罗校长的想法不太致。我认为,适当薪水奖励以及荣誉,才能激发老师们的教学热情。这从我们国家在经济方面的改革都可以看出来了。”
众人觉得董校长的话有道理。
刘局长却看向宁云夕:“宁校长觉得有什么方法可以破解这个难题吗?”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唯有科学科技的发展,当科技达到了某个高度,我们认为不能解决的社会问题自然而然也能解决掉。譬如我们想在某些以前不可能种粮食的土地上种植,以前不可能,农业科学发展了,现在能做到了,村民不用闹心了,村长更不用烦心了。我们要对教育的前景抱有希望去做我们的教育事业。未来继承我们衣钵更年轻的老师们,肯定能用更发达的科学技术来解决我们现在面对的困难。所以,不要担心,不要失望,更不要失去信心。”
显而易见,宁云夕的这番话,刷新了在场所有人的想法。
------题外话------
亲们,晚安!
来自。
【1364】国外教育1
“现在老师觉得是辛苦和拿到的钱不匹配,或许到了未来某天,当他们轻轻松松教学生的时候,观点会就此改变。就像富人轻松赚钱的时候,自然会去做慈善样的道理。所以不是钱够不够多的问题,是辛苦的问题。因为当老师的都有化知识底蕴,都懂得个道理。再多的钱都带不进棺材里面。如同罗校长说的那样,老师现今的薪水水平是足以满足他们基本的生活需要。最最主要的问题是,老师自己觉得太累了。当个人干活觉得累的时候,你给他多少钱他都觉得是付出和获得是不得正比的。”
“老师觉得累,不是身体累,是心累。心累才是最致命的。”
“为什么老师心累呢?因为老师和家长样,你问哪个家长,带孩子最累的是什么,是担心是焦虑,是心累。”
“我个人认为作为管理者,需要更认真地去思考如何减轻老师们的身体和心理负担。第,肯定要加强学校的硬件条件,让老师们有更多的辅助工具来支撑他们的教学要求。第二,要加强校方和学生家长之间法理上的职责区分,让老师们正常教学无后顾之忧。第三,要加强老师们自身的业务能力,只有老师对任何问题能应付自如,肯定会把心理的压力减轻很多。当然,像董校长说的,要提高老师的薪资差异水平鼓励更优秀的老师有所作为,势在必行。”
“如果是能用钱解决的问题,我觉得不是老大难的问题了。”
宁云夕说话的时候,些人打开了自己的笔记本写着自己的想法。
“刘局长,电话。”有人走进来报告道。
刘局长被迫把笔盖套上自己的钢笔头,暂停了座谈会。
等领导走后,罗校长对她说:“宁校长,要不你再说说。”
宁云夕坦诚道:“我经验不够,毕竟刚参加工作才几年,该说的都说完了。”
“感觉你平常工作很善于自我思考和总结,很懂得怎么做管理者。”罗校长夸句她说。
关于怎么做管理者,宁云夕心里想着,主要是她家里有个孟大哥,她心里什么疑难问题找他问,他总能给她指出思想上的错误。他才是她真正的导师。况且,说所有人肯定会赞成她的观念是不可能的,毕竟在座个个都是校长。宁云夕也不敢妄自菲薄。
“宁校长说的问题,不知道国外的教育是怎样个状况,国外的教育家又是怎么想的。”有人果然提出了质疑声。
“日本是没有教师节的。”宁云夕给大家介绍道。
比起今年国家给教师们的大礼物设立教师节。日本居然没有教师节?不知情的校长们对此是很很惊讶的。因为据他们所知,日本的教育是十分发达的,比肩欧美的。为什么日本没有教师节?
宁云夕道:“日本天天都在过教师节。因为他们的人对于教师是很尊敬的。从事教师行业,虽然教师行业的薪水在日本算是比较高的,但是,要成为教师需要职业考试,门槛非常难进。日本比起大学教育,更重视基础教育。小学教育的老师薪资比大学老师高。城市农村的教师薪水是齐平的,无差别。”
所有人听完宁云夕这话,突然感到了颠覆自己的想象。
来自。
【1365】国外教育2
“要得到他人的尊敬,肯定不是你拿钱拿了多少的问题,而是看你做出的贡献,这取决于你本人的业务水平。”
什么叫做一个让人尊敬的老师,你业务好,谁都尊敬你。你业务不好,你再抱怨,啥都没用。所以日本采取高门槛招录老师,正是为了老师这个群体和社会所有人共同着想。
相较起来,国内很多老师的学历水平本身都达不到家长的要求,他们怎能不焦虑不心累不担心呢?
“日本的中小学教育,甚至在边远农村,都有研究生博士生奋斗在一线。当然,我相信,我们国家未来肯定也能做到这一点的。我们国家在经济也好教育也好都在努力发展中,有的是希望。”宁云夕道。
教育相当于国家的基石。每个国家的飞速发展肯定离不开人才的支持。没有一个国家不重视教育。教育赖于什么?依赖于广大奋斗在一线的教师他们的业务水平。老师业务水平提高了,比什么都重要。
会议散了以后,董校长走到了宁云夕面前说:“宁校长,你看什么时候,我们两校联合,办一个听课评课活动。我们的老师去你们学校上上课,你们的老师到我们学校上上课,两个学校的老师们一块讨论教学改进。”
可以想见,董校长是接受宁云夕相当部分的观点了。比起用钱激励,要从根源上去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有些钱砸下去了,不见得老师拿了钱真能解决所有问题了,靠老师个人去面对难题是推卸责任。有些问题需要管理者去思考的。
路过的其他人一听,对董校长的建议疑问道:“你们学校老师的水平超过他们学校老师。你们办联合教学活动不是欺负人家吗?”
宁云夕相信董校长肯定不是想欺负她和她学校的老师的。
罗校长过来解答疑问的人的质疑声,说:“董校长的想法和我一样呢。别小看人家宁校长带领的学校好不好?”
众人本是看着宁云夕所在桂花路小学的排名这么想的,现在听罗校长这样一说确实有道理。宁云夕刚才在座谈会上的发言无不思想超前,叫人深省。谁敢再小看宁云夕。
“我要向各位前辈学习的地方太多了。”宁云夕表态道。她刚才是直抒己见,但不代表她的看法就是对的。
“宁校长不要感到羞涩。”罗校长道,“教育的东西,和真理一样,越辩越明。我们经常开会讨论,说出各自真实的想法,对每个人都有利。”
这正是彭校长的观点,宁云夕点头。
答应了董校长的邀请,宁云夕正打算回去通知自己学校的人。区教育局的刘局长回来听见了他们的想法,高声赞好,道:“都需要互相学习,我们的老师们太需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了。这样,你们办活动的时候,我也去听。”
听到领导要亲自参与进来旁听,董校长和宁云夕面面相觑,却肯定是不能拒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