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章 沐启元病逝
朱由检淡声道:“其一,朝鲜半年内必须征调至少二十万兵马聚集于建州一线,随时听从大明调遣。”
“其二,大明可以调遣海军驻防于朝鲜沿海岸,防止倭寇袭扰朝鲜,但朝鲜必须在沿海建立诸多港口,交由大明海军管理。”
“其三,为了显我大明恩德,增进大明与朝鲜兄弟关系,大明可派遣大儒去朝鲜传授大明学识,朝鲜王室必须全力配合。”
“其四,大明需要大量矿物,可用大明的粮食、食盐、丝绸等朝鲜所需一切来交易。”
“第五,大明和朝鲜开通海上商道,自由通商,大明可保证朝鲜商人的人身安全,同样的,朝鲜也必须保证大明商人的安全。”
“遵旨!”周延儒立刻接令。
内阁大臣听了朱由检提出的五条,皆暗自盘算朱由检的目的。
他们能走到这一步,都不是白痴,朱由检提出的这五个条件看似对朝鲜都有利,可细细想来,朝鲜至此之后,恐怕再也无法脱离大明的掌控。
他们又且会知道,朱由检要的且是掌控朝鲜那么简单。
只有他知道,朝鲜要是答应这五个条件,基本上朝鲜就是大明的囊中之物。
李国先原本是礼部郎中,因为左侍郎黄道周升迁去做了吏部尚书,所以李国先接替了黄道周的位置,成了礼部左侍郎。
而此时礼部尚书周延儒被派去西南主持大局,所以这个刚上任的礼部二把手担任起了接到朝鲜使者的重任。
李国先出身书香门第,能坐上左侍郎的位置,除了自己的确有点本事外,还有就是善于察言观色,李国先不是一个腐儒。
李国先知道,这是他的一个机会,只要把这事办得漂漂亮亮的,得到皇帝的赏识,说不得也能窥窃一下尚书的位置。
要知道如今的尚书,都入了内阁,那可是大明真正的权利中心。
“李尪不过六岁孩童,如今朝鲜便是申景禛、沈器远、崔鸣吉三人把持,呵呵,挟天子以令诸侯,区区弹丸之地,不过跳梁小丑罢了。”
随后,李国先盘算皇帝朱由检提出这几个条件的具体目的,还仔细品味皇帝说的那些话。
不断揣摩之下,李国先还真的相通很多问题。
“传令下去,以亲王礼仪接待朝鲜王李尪,多派些人去天津卫迎接朝鲜使团,找些百姓,夹道欢迎。”李国先心中有了打算,开始布置起来。
皮岛,尚可喜、耿仲明、王士杰、林明远四人看着远去的舰队,脸上露着洋洋笑意。
而他们身旁,还站着阎应元、陈永福、冯厚敦、孙开忠、张令五人。
朝鲜政变成功后不久,停留在皮岛的勇卫营便接到命令,即日启程回京。
勇卫营可是朱由检的亲信,也是镇守京师的重要力量,怎么可能长期停留在外。
至于阎应元等人,本来就不属于勇卫营,朱由检直接让他们留在皮岛,加入毛文龙的大军之中。
“我们已经在皮岛训练了一个火枪卫和一个火炮卫,教官的意思是让你们,你们招聘新兵,组建一个八千人的远战营,六千火器兵和两千骑兵。”尚可喜对阎应元等人说道。
阎应元、陈永福、冯厚敦等人眼睛一亮,他们终于有自己指挥的部队了。
大明军事学院第一期学员已经全部进入军中,有几人已经成为镇守一方的主将,其他人也亲自领兵。
只有阎应元他们几人随同勇卫营出征朝鲜,他们虽然做了很多事,但勇卫营不是他们的直属兵马。
现在好了,他们也能够组建自己指挥的兵马,且能不高兴。
“云南急报!”
朱由检深夜召见内阁大臣,气氛沉重。
“黔国公沐启元,黔宁昭靖王沐英十世孙。天启五年,袭爵黔国公,于崇祯元年九月三日病逝······”
“黔国公病逝,实在不是时候,西南改制,恐怕要出乱子。”
来宗道语气沉重,沐启元不该这个时候死啊,没有沐启元出面,西南吐司恐怕不怎么甩大明朝廷。
周延儒不在,礼部左侍郎李国先统领礼部,“皇上,黔国公病逝,朝廷当派人前往悼念···”
“皇上,”来宗道急忙道:“黔国公病逝,西南改制必须缓缓。”
“皇上,”兵部尚书孙承宗微微皱眉道:“朝廷刚平定西南叛乱,此时正是朝廷在西南威望极高之时,若不趁此良机彻底解决西南吐司之事,以后恐会困难重重。”
户部尚书范景文迟疑道:“皇上,此时,西南乱不得。”
户部真的没钱再打仗了,西南要是再发生叛乱,大明好不容易好起来的局势恐怕瞬间就要崩塌,范景文实在是不想看见这种情况。
“太冒险了,”大理寺卿凌义渠也不赞成继续进行西南改制。
“那就缓缓,”除了孙承宗支持继续进行西南改制外,其他内阁大臣要么就不开口,要么就反对继续改制,大部分人都怕西南再发生叛乱。
朱由检继续道:“礼部尽快制定章程,朝廷派人前往黔国公府悼念,既然周延儒已经到云南,那就有他代表朝廷,操办一下黔国公的丧事。”
“魏国公,”朱由检看向一直沉默寡言的魏国公,“麻烦你亲自跑一趟云南,除了悼念黔国公沐启元外,还有就是颁诏,由沐启元之子沐天波继任黔国公······”
“臣遵旨。”徐宏基也没拒绝,如今他根基全无,对皇权已经没有任何威胁。
虽然徐宏基想就这样养老,可他毕竟是大明魏国公,有些事情还真只有他适合去办。
“还有,”朱由检突然开口道:“西南都督府缺左都督,本来朕是想让黔国公沐启元担任此职,但不想黔国公病逝,其子年幼,难当大任,此去云南,西南都督府左都督之职,就有劳魏国公了。”
“臣···”徐宏基身体一颤,就想拒绝,可刚要开口,脑袋急转,急忙改口道:“臣遵旨,但臣有一请求,望皇上恩准。”
第二百六十一章 西南都督府
“说,”朱由检淡然的看着徐宏基。
徐宏基急忙道:“臣对西南不慎了解,担任西南都督府左都督恐力有未逮,请皇上令一熟悉西南的大将为右都督···”
朱由检微微皱眉道:“魏国公认为,何人合适?”
徐宏基毫不犹豫的道:“据臣所知,傅宗龙平定西南之乱,当为首功,其善领兵,对西南局势最为清楚,右都督之职,非此人莫属。”
朱由检假意沉思后点头同意:“也好,就依魏国公之言,令傅宗龙为西南都督府右都督。”
“多谢皇上恩准!”徐宏基急忙谢恩。
随后众人商议完黔国公后续之事,才散去。
朱由检没有回去休息,默默的坐在原地。
没多久,王承恩轻步进来,“爷,魏国公求见。”
“让他进来吧,”朱由检微微一笑,徐宏基果然识相,不愧是老狐狸。
徐宏基进来就要行礼,朱由检摆摆手,示意徐宏基坐下,让人上茶,然后殿内就朱由检和徐宏基两人。
“西南都督府负责四川、贵州、云南三地兵马。”
朱由检也不和徐宏基客气,直接进入主题,“撤销四川、贵州、云南所有都司卫所,三地兵马皆归西南都督府管辖。”
“西南都督府兵马以战营为单位,十人为一伍,设伍长一名,试伍长一名,十伍为一队,设百户一人,试百户两人,五队为一总,设把总一人,试把总两人,两总为一哨,设千户一人,试千户两人,八哨为一营,设都统一人,副都统两人。”
“伍长为正八品,试伍长为从八品,百户为正七品,试百户为从七品,把总为正六品,试把总为从六品,千户为正五品,试千户为从五品,都统为正四品,试都统为从四品。”
“士卒可根据战功,自身实力,参军年限等分为正九品和从九品。”
“撤销三地所有军户,分发田地、种子、耕地、农具,减免一年赋税,划归当地州县···”
“西南都督府所有兵马皆以募兵方式组建,军饷皆按照朝廷官员品级发放,官兵军饷不得低于同品级文官!”
徐宏基听得非常认真,他知道,这是皇帝朱由检对大明军事改制的一种尝试,也是废除卫所制的一种试探。
“西南都督府暂定十二营兵马,西南都督府所有将领不得世袭,将领任命及升迁一缕以战功论,以兵部文书为准···”
“十二营兵马分驻于四川、贵州、云南三地,具体如何布置由你等自行商议,而后上报兵部。”
“其一,驻地的选择需以战略要地为首,”
“其二,驻地需于野外,需做到军民分离,”
“其三,调动便利,需要之时,可快速调动。”
第二日一大早,礼部便拿出一份完整的悼念黔国公的计划表,一切准备妥当之后,魏国公徐宏基便带队出发。
朱由检再次启用徐宏基,让不少人感到意外。
虽然朱由检没有重启五军都督府,可西南都督府的建立,已经预示着皇帝朱由检准备再次启用都督府领兵,而且是有实权的那种。
西南都督府名义上归兵部管辖,可实际上,无论是将领的任命,还是兵马调动,都直接跳过兵部,由皇帝朱由检统管。
随着大批领兵作战的文官被调回,一个个纯粹的将领直接领兵作战,朱由检的用意已经昭然若是。
“大明军事学院!”
随着大明军事学院第一批学员和第二批学员进入军中,担任各种要职,大明军事学院已经明晃晃的摆在高台之上。
但凡有点认知的人都知道,大明军事学院是皇帝朱由检培养亲信将领的地方,只要去大明军事学院走一遭,以后前途不可限量。
现在的大明军事学院也不知藏着掖着,直接吞并了周围几座豪宅,内库直接拨款,开始大规模扩建。
“皇上,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吉利四国使者已经离开,他们下次来时,将正式和大明签署通商条约···”
鸿胪寺卿姜日广这段时间一直和西班牙等四国使者商议海贸之事,这几天才最终拿出一个双方都勉强认可的方案。
不过这次来的四国使者根本没有权利和大明签署商贸条约,他们不过是住远东舰队之下的官员,甚至在他们国内都没有正式官职的那种。
对于远东,西班牙等这些海上霸主现在都还不是很重视,毕竟世界真的很大,对他们来说,可掠夺的地方很多,如今的世界还有很大一片空白区域足够他们瓜分。
遥远的远东,那怕是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荷兰也有点力不从心,如今的航海技术并没有达到让他们随心所欲的地步。
“很好,”听完姜日广的详细汇报后,朱由检满意的点点头,“对于荷兰,西班牙、葡萄牙和英吉利三国是什么态度?”
姜日广,“刚开始西班牙等三国还将荷兰排除在外,三国甚至已经明确表态不与和日本交好的荷兰来往,不过后来,不知为何西班牙三国使者突然接纳荷兰使者,提出荷兰拥有他们三国同等的地位来和我们商谈。”
“正常,”朱由检冷笑道:“他们四国在海上竞争激烈,可他们之间的利益牵扯也很大,只要荷兰在其他地方给予其他三国一些好处,其他三国自然愿意接纳同样来自西方的自己人。”
朱由检知道,自己分化荷兰与西班牙诸国的计划算是泡汤了,不过无所谓,朱由检根本就没将希望放在上面。
这些都是小打小闹,上不了台面,只有自身强大,才是王道。
“鸿胪寺现在的任务就是培养外交人才,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最好是能够收集各国的历史资料···”
作为大明的外交部,鸿胪寺现在真的不怎么上的了台面,外交人才太少了。
“朝鲜王李尪就要达到京师,和朝鲜商谈之事,由礼部主导,鸿胪寺全力配合···”
“遵旨,”姜日广急忙领旨,这可是个机会,要知道李尪可是朝鲜王。
第二百六十二章 谈判
朝鲜王前来大明朝拜大明皇帝可是非常浓重的事情。
在大明历史上,历代朝鲜王都很少来大明。
“大明皇帝陛下,万福金安!”
“大明皇帝陛下,万福金安!”
六岁李尪身穿朝鲜王服,被崔鸣吉牵着走进太和殿,来到大殿中央,直接拉着李尪跪下,向朱由检行跪拜大礼。
这一跪,让满朝文武满脸震惊。
李尪可是朝鲜王啊,虽然是大明的属国,可并不算是大明皇帝的臣子,所以完全不必行跪拜之礼的。
别说李尪这个朝鲜王,那怕是朝鲜使臣,都不必向朱由检行跪拜礼的。
可李尪跪下了,怎能不让满朝文武震惊。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德惠广济,慈爱布施,能捐金谷,······,封李尪,朝鲜王,赐蟒袍、金剑、金仗、敕书······”
随后朱由检设宴,满朝文武相陪,宴请朝鲜王李尪以及崔鸣吉等人。
崔鸣吉向朱由检献上宝物后,哭求大明保护朝鲜,如今朝鲜一边是建奴,一边的倭寇,没有大明,朝鲜根本无法自保。
“李大人,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还请李大人帮衬一二。”
听了崔鸣吉的哭诉后,朱由检微笑着一阵安抚,然后让李国先负责和崔鸣吉商议这些事情,崔鸣吉转身就给李国先送来大量财物。
李国先看了眼满满一箱子金银珠宝,微微一笑,满意的点点头。
“朝鲜作为大明属国,朝鲜王又是天子亲封,大明且能宵小欺凌朝鲜······”
一通场面话后,李国先暗示崔鸣吉,只要朝鲜满足大明一些条件,大明就会保护朝鲜。
不仅如此,李国先还话里话外的暗示崔鸣吉,只要他心向大明,他崔鸣吉也不是没有机会成为朝鲜真正的掌权人。
这让崔鸣吉非常心动,朝鲜虽然不大,但那也是一个国家啊,如今李尪年幼,大院君申景禛完全掌控朝鲜的军政大权。
可以说申景禛才是如今的朝鲜王,李尪不过是个傀儡。
没多久,李国先和姜日广带领大明谈判团和崔鸣吉带领的朝鲜代表团开始正式商谈。
“建奴狼子野心,反叛大明,罪不可赦,大明当派遣大军将其诛灭,朝鲜作为大明属国,当派遣兵马相助,三月内,朝鲜需组建四十万兵马,听后大明调遣。”
听了李国先的第一个条件,崔鸣吉等一众朝鲜使臣脸色大变,满脸不敢相信。
“李大人,朝鲜没有四十万兵马,”崔鸣吉想哭,四十万兵马,开什么玩笑,朝鲜才多少人,青壮才多少。
四十万人也不是拿不出来,可那样一来,整个朝鲜的青壮都会被抽调一空,剩下一群老弱妇孺有什么用。
李国先嘴非常紧,无论崔鸣吉如何哀求,都没有松口的意思,一旁的姜日广都有点看不下去了,李国先太欺负人了。
“三十万,必须是青壮,其中二十万集结建州一线,十万由大明海军运送至其他地方参战······”
“三十万人的武器全部由大明提供,离开朝鲜的十万朝鲜军的粮草也有大明提供,有战功者,可得大明赏赐······”
在李国先的坚持下,崔鸣吉无奈答应这个条件。
三十万青壮,朝鲜还是拿得出来的,不过就是有点伤国本,可和他有什么关系,只要朝鲜还在,他就有享受不完的荣华富贵。
当朱由检听到这个谈判结果后,都愣了一会儿。
“这个李国先下手真他喵的狠!”朱由检对李国先非常满意,朱由检已经可以确定,李国先理解了朱由检的用意。
对付建奴,朱由检根本没有把希望放在朝鲜军身上,他之所以要求朝鲜出如此多的兵,就是想将朝鲜的青壮抽调一空,削弱朝鲜的基础力量。
朱由检认为二十万已经是朝鲜的极限,毕竟朝鲜的人口就那么点,可没想到李国先比他还狠,三十万青壮,要是这三十万青壮回不去,朝鲜的结局可想而知。
“朝鲜沿海诸岛全部交由大明,同时朝鲜还需在沿海岸建立三十座大型港口,交由大明海军,方便大明海军保护朝鲜不受倭寇袭扰。”
“这······”崔鸣吉再次无语,三十座大型港口,如今朝鲜勉强算港口的就那么一两个,他可是见识过大明的港口。
按照大明那些港口的规模,朝鲜别说建三十座,就是三座都难,而且抽调三十万青壮之后,朝鲜那什么来建港口。
这次崔鸣吉说什么也不同意,朝鲜是真的没能力建这么多港口。
“告诉朝鲜,大明可以贷款给朝鲜用来见港口,而且大明还可以给朝鲜军一部分军饷,不过军港必须交由大明管理······”
最终还是朱由检提出解决办法,那就是放高利贷。
“贷款?”崔鸣吉第一次听说这玩意,经过李国先的解释,崔鸣吉才知道所谓贷款是什么。
“三十座港口需要千万两白银之多,朝鲜恐怕无力偿还!”崔鸣吉也不是白痴,这港口是给大明建的,而且还是在朝鲜的底盘上建。
大明要用港口,朝鲜干嘛要出钱?不向大明收钱已经是看在打不过大明的面子上了。
“陛下的意思很简单,”李国先微笑道:“朝鲜修建的港口所有费用由大明出,朝鲜也不用偿还,不过以后朝鲜的海关赋税由大明收取,用来偿还修建港口的费用。”
崔鸣吉听后眼睛一亮,朝鲜能有什么海关赋税,出海就是日本,如今海上倭寇横行,朝鲜根本没有任何的海上贸易,更谈不上海上赋税一说。
“大明给朝鲜军三层军饷,且必须交由朝鲜王室,然后由朝鲜王室转发给朝鲜军······”崔鸣吉提出自己的条件后,答应了建立港口的条件。
至于朝鲜沿海的岛屿全部给大明,这算什么条件,崔鸣吉根本看不上那些毫无用处的岛屿,而且如今的朝鲜也无力掌控那些岛屿。
前面两个条件谈下来后,后面的几个条件崔鸣吉无力反对,而且在崔鸣吉看来,后面的这些条件反而对朝鲜非常有利。
第二百六十三章 外务部
“不错,非常好!”看着李国先和朝鲜最终达成的协议,朱由检露出满意的笑容。
经过三天的扯皮,大明和朝鲜最终达成互助协议。
崇祯元年,也是戊辰年,这个协议便是赫赫有名的戊辰协议。
协议内容有五条:
一、崇祯二年二月以前,朝鲜征兵三十万,其中二十万集中在建州一带,抵抗建奴进攻,十万则交由大明调遣,大明提供三十万朝鲜军的武器和三层的军饷。
二、朝鲜将沿海所有岛屿交由大明,同时在朝鲜沿海岸建造三十座港**由大明海军使用,大明提供建港所需费用,同时朝鲜将其海贸赋税权交由大明征收,用以偿还建港所需费用。
三、大明派遣八百有学之士去朝鲜传授大明学识,朝鲜王室负责在朝鲜各地建立书院,同时不得阻拦孩童去书院上学,大明前往朝鲜儒生费用由大明承担。
四、朝鲜所有铁矿、铜矿、硝石矿等交由大明开采,朝鲜提供相应劳动力,大明承担一切开采费用,同时大明每年给朝鲜王室五十万两白银。
五、大明与朝鲜自由通商,双方都需保护对方商人安全和商贸自由。
这样的条件,别说朝鲜,就连大明朝堂内,都有不少人出声反对。
还有不少人骂李国先白痴饭桶,甚至有人弹劾李国先贪污受贿,卖国求荣。
因为按照这个戊辰协议,大明每年至少要给朝鲜一百万两白银,而且三十万朝鲜军的装备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更别说三十座港口的建设费用,如今的大明都没有这么庞大的工程。
大明的财政刚开始有点起色,西南叛乱也被平定,又开了泉州商市这个金库,而且农部和商部的建立,大明赋税将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但大明要钱的地方也多,陕北叛乱、建奴叛乱、三大舰队、火器局扩建、沿海港口修建这些每年都需要一个庞大的财政支出。
而且西南都督府所有的兵将都是征募的,都需要全额军饷,最主要的是,最低的普通大头兵都要按照从九品官员的俸禄来发放。
要知道西南都督府十多万兵马,全额发放军饷,那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最让户部尚书范景文头疼的还有越来越庞大的官员系统。
大明如今在册的官员和天启年间比起来,已经翻了三番还多,而且还在不断增加中。
反对戊辰协议声音最大的是以户部尚书范景文为首的户部官员,他们认为在朝鲜这个外邦投入的钱太多了,户部无力承受。
有人反对就有人支持,声音最高的是兵部尚书孙承宗和工部尚书王之臣,这二人也算是戎马半生,深知建奴对大明的威胁有多大。
让朝鲜出兵三十万,而且军饷如此廉价,虽然战斗力有待考证,但人多啊。
大明在锦州周边的兵马加起来一共也才二十来万,加上皮岛两万多,也就是说整个大明面对崛起的建奴,投入兵马都没有三十万。
可朝鲜一下子投入三十万军队,大明面对建奴的压力将大大缓解,甚至占据绝对的优势兵力。
总的来说反对的声音要比支持的声音小,而且是小很多,因为很多人都没有开口,比如刑部、农部、商部、检察院、监察院,他们都知道,皇帝认定的事情,他们反对也没什么用。
吏部黄道周力挺李国先,毕竟他是从礼部出来的,和李国先算是自己人,最主要的是,皇帝朱由检的态度很明显,黄道周当然要支持。
“传旨,设外务部,鸿胪寺、四夷馆等司职衙门全部划入外务部···”
“外务部统管大明一切外邦事宜,与八部两院一寺同级···”
“外务部尚书李国先,左侍郎姜日广,右侍郎方志学···”
“李国先入内阁···”
皇帝再次对礼部下手,原来的礼部铁三角,周延儒、黄道周、李国先,如今分别统领三部。
当远在云南的周延儒接到这个消息后,也是一副目瞪口呆。
皇帝这是要干嘛,原来的礼部也算是人才济济,可这才多久,威望极高的黄道周去了吏部,有点本事的李国先去了外务部,现在礼部就剩他一个光杆司令。
最主要的是,李国先不是一个人离开的,而是带走了不少人,还分了一部分礼部的职权。
凡是和外邦有关的职权衙门,都被李国先带去了外务部,也就是说如今的礼部,只负责礼乐、学校、宗教、民族这些事情,外交之政这个权利很大的衙门被李国先带去了外务部。
“现在外务部首要任务是在朝鲜设一个大明外务馆,主要负责大明与朝鲜之间的联络。”
“记住,外务馆代表的是大明朝廷,代表整个大明的利益,全面负责两国关系,同时需要促进大明与朝鲜的全面交流,保护大明子民在朝鲜的一切利益···”
“从现在起,但凡大明子民,需要前往他国者,需在外务部办理相应的文书方可出行,同样的,他国之人若想来大明,也许持有外务部或者外务馆办理的相应文书···”
李国先很快明白这外务馆的作用,所谓文书也好理解,就和路引一个意思,不过这个办理起来更严格。
“外务部在重要地方设置办事衙门,方便百姓办理这些文书,比如泉州商市,就急需设置一个办事衙门。”
“如今大明与朝鲜将开通全面通商,准备在登州建立登州商市,外务部在那里也建一个办事衙门···”
听完朱由检的这些安排,李国先这才意识到这个外务部的权利之大让人难以想象。
在他国设立外务馆,全面代表大明朝廷,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出大明和进大明都要在外务部办理相应文书···
“李尚书,下职后到家中一聚?”黄道周满脸微笑的来到李国先身边。
李国先听了黄道周的邀请,微微心动,他知道黄道周的意思,这是要拉拢他啊。
“抱歉了黄尚书,外务部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我就不去了。”不过李国先还是拒绝了黄道周的邀请,因为李国先不想刚坐上尚书的位子就被这个黄道周给坑没了。
第二百六十四章 孤臣
李国先的确有点心动,周延儒掌礼部,黄道周掌户部,他掌外务部,三人联手,完全可以在朝中做出一番事业来。
可问题是,现在的皇帝不需要他们做出什么事业,只需要他们乖乖听话。
李国先怎么说也算是三朝元老级的人物,虽然没有黄道周这么善于察言观色,可他能走到如今的位置,也不是个什么也不懂的小白。
皇帝朱由检对朋党下手有多狠,李国先非常清楚。
内阁不断加人,原来的六部的权利,如今被削弱至少一半。
最主要的是,皇帝朱由检还非常年轻,只要不出意外,李国先有生之年是看不见观潮换代了。
所以黄道周这种报团取暖的做法,李国先尽量敬而远之。
“爷,江浙密报,盐党一案已经接近尾声,最多三日,杨嗣昌便会回京复命。”曹化淳小心翼翼的汇报锦衣卫送来的密报。
朱由检微微点头,“听说杨嗣昌掌握了不少朝中大臣的罪证。”
“杨嗣昌的确掌握了不少罪证,”曹化淳急忙道:“与盐党一案有牵扯的朝中之人,臣已经查清楚了,不过锦衣卫没有审讯和缉拿之权,所以罪证都在杨嗣昌那里。”
“不错,”朱由检满意的点点头道:“让锦衣卫的人看着点。”
很快,杨嗣昌回京的消息传来,杨嗣昌主办盐党一案期间,没少受到威胁,不少人弹劾杨嗣昌,更有人想拿杨鹤开刀。
若不是朱由检将一切都压下来,杨嗣昌根本不可能如此顺利的查清盐党一案。
“江浙一带,官商勾结,徇私枉法,鱼肉百姓,欺君犯上······”
“牵扯其中的三品官员就有三个,四品官员七人,五品二十八人,六品四十五人,七品六十八人······”
“江浙大大小小盐商二百五十八人,其中官商勾结者,躲避赋税,贩卖私盐者一百二十八人,欺压百姓,无恶不作,罪大恶极者三十五人,”
“密谋杀害朝廷派去清查盐税官员四人······”
“手上有命案的更是多达六十二人······”
已经有心里准备的朱由检也被杨嗣昌递上来的这份名单吓一跳。
朱由检也知道那些大盐商富可敌国,做事情也不择手段,可他怎么也想不到,这些盐商竟然敢干这些事情。
杀朝廷官员,杀百姓,强抢民女······
“大理寺主审,检察院与监察院陪审,刑部收集和缉拿······”
有锦衣卫暗中收集证据,又有朱由检下达严办的死命令,盐党一案的主要人员很快就被连根拔起。
“皇上,臣等的意思是,手头有命案的几个主犯砍头,其余人等按照罪名大小处理。”
凌义渠、施邦曜、李邦华、路振飞联名上奏,意思在明显不过,这次牵连太大,其中不乏他们的亲人或者好友。
“杨嗣昌,你是主办官,你认为这些人该如果定罪?”朱由检且会看不出凌义渠等人的小心思,也没点破,直接询问站在四人身后的杨嗣昌。
杨嗣昌听了朱由检的询问,微微迟疑后,还是咬牙道:“杀!~·····”
“那就杀!”
朱由检冷笑一声,当场下诏,将盐党一案中的二百一十八名主犯全部诛杀,其余从犯全部入狱,抄没家产。
“杨嗣昌有功,升礼部左侍郎······”
杨嗣昌连胜数级,直接成了礼部二把手,可谓是皇恩浩荡,朝堂新贵。
不少人对杨嗣昌冷言冷语,杨嗣昌这个礼部左侍郎完全是踩着他人的尸体爬上来的。
可他们不知道,杨嗣昌没有选择,他父亲杨鹤入狱,如果没有人能够站起来,那么杨家比如没落。
而且现在想保住他父亲杨鹤的命,只有死死的站在朱由检这边。
杨嗣昌赌对了,杨鹤虽然没有被放出来,可在狱中生活改善很多,而且已经准许杨鹤家人探监。
其实朱由检也想过只杀那些有命案的,但是盐改的阻力太大了,很多地方递上万言书,洋洋洒洒的朱由检的盐改有违祖制。
甚至还在与陕北叛军拼命的藩王也纷纷上奏,想让朱由检放弃盐改,可见其中的利益牵扯有多大。
没办法,朱由检可没有心情慢慢去感化这些贪得无厌的人。
既然不听话,那就杀,朱由检倒要看看,还有人敢不敢站出来反对盐改。
至于杨嗣昌,能力的确不错,手段也有,不是那种思想僵化的腐儒,朱由检准备好好培养。
既然杨嗣昌选择了站在朱由检身边,那就得有做孤臣的心里准备。
杨嗣昌可不是孤家寡人,杨家也不是寒门,杨家三代都出朝廷重臣,门生故吏众多,杨嗣昌没被孤立的话,朱由检也不敢太过倚重杨嗣昌。
现在的氏族门阀不成气候,但朋党却是皇权最大的敌人。
朱由检不断分解原来六部的职能,除了想让政权体系更加完善外,还有就是尽量降低某些个人的权利。
至于李国先,朱由检看重他的就一点,下手够狠,没有那种腐儒满口的仁义道德,没有满口的以德服人,没有满口的体恤友邦。
国与国之间,永远都应该利益至上,而不是自己都快饿死了,还要装天朝上国砸锅卖铁的去帮助那些白眼狼。
外务部独立衙门还没建好,只能暂时借用礼部的一个偏庭做衙门。
作为新贵,李国先可谓是满脸风光,短短一年,他就从一个小小的礼部侍中爬到了执掌一部的大佬。
而且不是一般的大佬,不但独领一部,还入了内阁,成为大明权利核心中的一员。
更主要的是,李国先是皇帝朱由检面前的红人,可以说,只要李国先认真领悟朱由检的意思,让朱由检满意,那么他这个尚书就稳稳当当的。
“诸位,”李国先看着外务部的高层官员,一脸严肃的道:“外务部刚成立,可谓是百废待兴,这段时间就要有劳诸位多费心,莫要亵慢,有负皇恩。”
第二百六十五章 不认亲戚
看了眼左侍郎姜日广和右侍郎方先学,
李国先严肃的道:“第一件事,四夷馆扩建,培养各国语言官吏,但凡这世上存在的国家,四夷馆都要相应的培养,不但要学习他国的语言,还要学习他国的历史文化,人文地理······”
“第二件事,派人联络大明的诸多属国,加强沟通,特别是大明需要尽快了解这些属国目前的真是情况,”
“还有,我们需要这些属国保证我们大明的商船能够畅通无阻的到达这些属国,同时保证我大明商人的利益······”
“第三件事,和红夷的商谈,”李国先沉声道:“这件事爷非常重视,也是爷亲自交代的,这也是外务部如今最主要的工作。”
李国先扫了眼外务部的官员,严肃的道,“我们对红夷了解甚少,对红夷来大明的动机和目的也知之甚少,这对我们非常不利。”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目前我们要做的就是了解红夷,需要了解红夷的全部情况,无论是其国内的情况,还是其军队的战斗力······”
李国先夸夸夸的说了老大一阵,以前都是他在下面听上官夸夸其谈,现在终于有机会干这种让人恶心的事情,让李国先心情非常舒畅。
“第一件事就要有劳姜大人多多费心,四夷馆扩建必须快,这是爷交代的,工部修建,户部出钱,但是人就要靠你了······”
姜日广急忙起身领命,四夷馆一直都是他在管理,这种事情他拿手。
“第三件事就有劳方大人,”李国先看向方先学道:“务必动用一切手段,收集红夷的一切资料,在和红夷再次商谈之前,我们必须掌握红夷的具体情况,免得到时候被动。”
方先学微微皱眉,不过还是领命,这事有点难办,如今的红夷对大明来说,真的太陌生了。
大明禁海这么久,和红夷接触并不多,而且语言沟通就是个最大的障碍。
李国先看向其他人道:“至于第二件是,就有本官亲自处理······”
和他国谈判,李国先自认为大明没有人比他更合适,最主要的是,李国先认为自己知道皇帝朱由检想要什么样的结果,这是他讨好主子的一次机会,他不可能让给别人。
“爷,陕北密报,”
张彝宪拿着密报急冲冲的进宫面见朱由检,
“五天前,藩王大军和叛军展开一场激烈大战,双方死伤惨重,如今已各自退兵,短时间内,双方应该不会再发生大规模厮杀。”
随后,张彝宪递上详细战报。
朱由检翻看完战报后,皱眉紧皱,如今整个陕北几乎没有个安宁的地方,不是叛军就是藩王兵马。
自从上次有藩王被杀后,其他藩王开始展开血腥报复,整整三个月的进攻,打出了大明藩王的脾气来。
陕北叛军被藩王这波操作打得差点找不到北,藩王军队实在太孟了。
最主要的是,藩王军队的装备太精良,而且骑兵极多,整个大明恐怕也很难筹出这么多强悍的骑兵来。
“不能让他们停下来,”朱由检沉声对张彝宪道:“让你的人想办法挑起双方的矛盾,最好能半年内分出胜负。”
朱由检听了听,然后冷声道:“就算一方别灭,也无所谓······”
“遵旨!”
张彝宪听了朱由检此话,立刻明白该怎么做。
等张彝宪离开后,朱由检走出大殿,抬头看着星空。
压垮大明的四大强敌,西南叛乱,陕北叛乱,东北女真,沿海海盗。
如今西南叛乱已经平定,整个西南局势一片明朗,只要那些土司不反叛,大明西南将源源不断的为大明传递力量。
至于海盗,大明如今有三大舰队,还有海防军,基本安全有了保障,至少不是谁都可以登岸劫掠大明。
但这并不意味着大明海岸就安全了,不彻底解决小日本,大明的海域就永远别想安宁。
还有已经开启大航海时代的西方诸国,随着大明的崛起,随着利益冲突,大明和西方诸国必有一战。
然后是陕北叛乱,历史上的大明没有灭女真手中,而是被陕北叛军灭的,而且若不是大明将很大一部分力量用来镇压陕北叛乱,女真也不一定能够打进来。
不过好在现在的陕北叛军还没有真正的成气候,短时间内,陕北叛乱还不足以让大明倾尽全力以对。
但也不能大意,稍有不慎,让其成了气候,到时候想扑灭就没那么容易了。
最后是女真,真正夺取大明江山的强敌,而且大明即将面对最强时期的女真八旗。
当然,除了四大强敌外,大明自身也是问题重重,卫所制让大明的军队战斗力不断下降,卫所兵几乎如同民夫没什么不同。
然后就是儒生治天下,重朝堂首辅到凡夫俗子,几乎都满脑子的仁义道德,士子之上,士子意外的人都不能算是人。
还有就是庞大得几乎吃垮大明财政的宗室,两百多年的积累和发展,朱家真的做到了遍地藩王的地步。
总的来说,如今的大明已经病入膏肓,唯一的办法就是破土重生。
而朱由检要做的,就是让大明重现生机。
“哼,大明藩王······”
朱由检眼中的杀意越来越浓,他身体是朱家的,可灵魂不是,所以,朱由检并不认可那些所谓的亲戚。
军国大事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只不过是饭后笑谈,对他们来说,什么叛军,什么建奴,都离他们非常远。
只有当凶残的叛军和杀人不眨眼的女真真的要打过来的时候,他们要么惊恐万分,要么卷铺盖跑路。
至于那些吃饱喝足没事干的书生,一天到黑不是吟诗作乐花天酒地,就是一副忧心忡忡然后沉迷酒色。
当下京师富饶的街道地段出现一座巨大的建筑,挂牌曰大明百货商场。
这个百货商场还没正式开业,已经成了整个京师百姓的家常饭话,不少人到处打听这百货商场的一切。
第二百六十六章 福利
“爷,按照您的吩咐,一切都准备好了······”
太监王之心小心翼翼的陪着朱由检巡查刚建成不久的商场。
“都起来吧,”
朱由检轻轻抬手,让跪在他面前的数百人起身。
“从今以后,你们便是这百货商场的在编正式员工,只要你们遵守员工守则,便可以在这里工作到四十岁,月钱按照员工手册上的标准发放,四十岁后便可以不用来继续工作,但没用依旧领取相应的月钱······”
“你们可以不用居住在员工宿舍,家近的可以回家,也可以自己买房子或者租房子住,你们也可以结婚,可以生子······”
“女子生子后有三个月的产假,月钱照样发放······”
“若有人敢欺负你等,有人敢克扣你等月钱,或者有人处事不公,皆可上报,或者直接告诉朕,朕为你们做主!”
朱由检说到这里,看了眼王之心等人,特别是王之心这个商城的直接掌管者,如果不看好这家伙,让他乱来,说不得这个商城还不乌烟瘴气。
王之心感受到朱由检投来警告的目光,头埋得更深。
这个百货商场是朱由检弄出来正是面对百姓的第一个产业,也是完全属于他个人的产业。
朱由检对此非常上心,不但让心腹太监王之心来全权负责,而且所有员工都是宫内的宫女。
要知道,有资格入宫的,绝对是百里挑一的美女,而且进宫之后还要经过严格的训练。
用朱由检的话来说,这些都是接受过职业技校教育的高等专业人才,整个大明也就朱由检这个皇帝能够拥有。
而且朱由检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用这个办法遣散皇宫内的数千宫女。
对于朱由检来说,皇宫真的太大了,打得他有点不习惯,在朱由检看来,皇宫就是一个办公的地方,最好能够和家分开。
而对于家,朱由检的要求很简单,那就是足够温馨,足够安全,够住就行了。
再说,养那么多人,每月的耗费都是一个天文数字,每次看着每月的开销,朱由检都一阵心痛,太浪费了。
至于四十岁退休养老,不是朱由检钱多找不到地方花,也不是他多仁慈,而是没办法。
大明百姓如今能活过四十岁的已经算不错,最主要的是医疗水平太落后,稍微重点的病,基本上就可以说拜拜。
“月钱必须按时发放,不得丝毫克扣和拖延!”
“病了可以请假休息,有事也可以请假,结婚的要送一份喜钱,工作中受伤的治病钱全部由百货商场出!”
“他们都是苦命人,尽量善待他们,他们可以自由选择配偶,任何人不得强加干涉,绝对不许有人用强!”
“刚才我说的这些全部写进员工手册,并且组织所有员工学习,百货商场里的所有事情都必须有个完整的流程,任何事都不可任何人一言而定!”
朱由检冷冷看着王之心等一众百货商场的高管,这可是他朱由检的私人产业,所有员工都是他自己的人。
而且朱由检深知这些从宫里出来的太监手段有多狠,一个个耍弄手段都是顶尖。
随着盐党一案的结束,一场血腥的砍头盛会后,京师再次陷入平静。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他们只想知道什么人被砍头,为什么砍头,谁砍的,其他的对他们来说都无所谓。
崇祯元年接近尾声,随着气温剧降,各地战争也都听了下来,开始应对寒冷的冬天。
“据报,建奴人北征收获颇丰,领地向北扩张三百余里,得人口无数,而且皆是善战青壮!”
兵部尚书孙承宗一脸的担忧,建奴人刚在朝鲜受了重创,转身就攻下北方大片地盘,实力不降反增。
“不是说联合察哈尔的蒙古人一起攻打建奴吗?怎么没什么效果?”来宗道微微皱眉看向孙承宗。
孙承宗摇头道:“察哈尔的蒙古人没有出兵的诚意,他们出兵攻打投靠建奴的蒙古部落受到阻击后,便开始撤军。”
“察哈尔的蒙古人难成气候,”朱由检听到这里,不削的道:“总是患得患失,想一统草原,又怕自身实力受损。”
“若是林丹汗把握这次建奴人北征的机会,倾尽全力,就算不能收拾投靠建奴的那些蒙古部落,可收服一些不听话的部落还是没问题的。”
工部尚书王之臣也开口道:“土默特部也没有动兵的消息,察哈尔不敢大规模出兵,恐怕和这有关系。”
“如今的草原太混乱了,”英国公张维贤难得开口道:“南莫蒙古部落四分五裂,各自为政,对我大明威胁不大,同样也给了建奴机会。”
听了英国公的话,所有人都沉默了,建奴人的机会,却不是大明的机会,很揪心的。
已经有不少蒙古部落投效了建奴,却没有蒙古部落投效大明,原因很简单,在蒙古人看来,建奴人更强,更值得投资。
“如今大明不需要依靠任何人,也不能依靠任何人,更不能将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朱由检严肃的道:“只有靠我们自己,也只能靠我们自己。”
“西南叛乱已经平定,等过一段时间西南民心安定之后,大明便可以完全从西南抽身。”
“下一个目标是陕北叛乱,”朱由检冷声看着众人道:“陕北叛乱愈演愈热,如今虽有藩王挡着,当朝廷不能完全将希望寄托在藩王上面。”
“传旨,藩王必须在三个月内平息陕北叛乱,否则撤销兵权,各回封地,不得再出,”
“兵部,”朱由检看向孙承宗道:“如若藩王无法在三个月内平息陕北叛乱,朝廷则调遣大军前往陕北,兵部需拿出一个完整的章程来。”
“遵旨!”孙承宗急忙领命。
自从朱由检登上大明皇位宝座后,兵部已经很久没有大型活动了。
除了搞搞后勤外,没有主持一场战争,也没有向外派遣官员担任主将,甚至还将不少在外领兵的兵部官员抽调回来。
原本兵部可以和户部、吏部平起平坐,可现在,孙承宗感觉兵部如同虚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