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0章 脱欢兵败安南国
脱欢接到忽必烈的旨意,又想从缓进行。只是陈日烜弟弟陈益稷,被兄长驱逐,自己来归,应如何处置?请旨遵行。忽必烈于是令脱欢回军,让陈益稷暂时居住于鄂州,以图后举。
至元二十三年,忽必烈封陈益稷为安南国王,再命镇南王脱欢统率江淮、江西、湖广三省蒙古军,及汉军七万人,云南军六千人,海外四州黎兵一万五千人,再伐安南。所有右丞阿八赤、程鹏飞暨参政樊楫以下,都归镇南王调遣。
于是元军水陆并举,分路南进。安南王陈日烜听说元兵大举进攻,也分病防守。元兵锐气大张,逢关酒破,遇险则登,大小十七战,都大获全胜,深入安南国境。陈日烜仍然采用以前的办法,弃城入海。脱欢再次进入安南国都,令将士航海追寻。
可是大海茫茫,任凭你东寻西找,那里能抓住陈日烜,只不过是徒然跋涉,军士劳顿而已。脱欢用兵数月,很快就到了至元二十五年仲春。右丞阿八赤对脱欢上道:“敌人放弃巢穴,窜入海里,意图是等我军疲敝,再来争战。我军都是北人,到了春夏交季,瘴疠发作,我们如何能支持!到时敌人没有被我们擒获,我们的军粮反而会吃完。不如我们退军为是好!”
脱欢听了,一时迟疑不决。刚好陈日烜又派遣使者来请求投降,自然是缓兵之计,脱欢于是屯兵等着。两军相持多日,仍然没有音信。脱欢派遣阿八赤等人沿海巡查,他们回报说海口有安南兵。脱欢正想调遣军队去攻打往,只是天气越来越热,疫疠又大起,所得到的险隘,大多数失守,脱欢不得不率众退回。
陈日烜得知,即从海上汇集了三十万人,绕道出安南国的北方。到了东关,安南军队截住了元军的后路,建造连营。元军也自然防着,步步为营。脱欢身为元帅,岂敢不小心谨慎!元军靠近东关,侦知有安南兵在前,因此各自怀着小心,上前夺路。
安南兵初次接战,倒也不很卖力。只是沿途散开与元军战数十合,他惟抢夺军械,任他自走。刚好到元军行至东关,面面皆山,安南兵占住山脚,差不多如蚂蚁一般。元军正在骇愕,不料敌军队里,鼓声一响,千万支羽箭,又迎面飞来。
元军被安南兵连放毒箭,很多将士受伤。元军当即裹好伤口,还依然杀不退敌兵。阿八赤、樊楫两人,保住脱欢先行,指望能突过东关,便好脱险。安南兵偏偏专门朝中军大旗杀来,势不可当。凭你阿八赤、樊楫等人努力冲突,总是无路可走。
阿八赤于是对脱欢说道:“王爷保命要紧,你必须扮成兵士,不要让敌军注意,方能逃生。我等愿意誓死报国!”脱欢听了,当即卸下战袍,带着亲兵,混入各军里,伺机逃走。阿八赤、樊楫两人,竟然战死。
脱欢正在偷出重围,又被安南兵追赶上。幸亏前锋苏都尔率领精锐健卒,回身再战,才将安南兵截住。脱欢因此穷极生
智,不敢直行大道,只望僻处奔逃。幸亏如此,这才保全了性命。
脱欢到了思明州,败军陆续逃来。脱欢仔细检查,死了十之五六,比前次的损失,还要加倍。脱欢恼丧异常,只好据实上奏。忽必烈因为脱欢两次被打败还,自然勃然震怒。忽必烈下诏切责,令脱欢留镇扬州,终身不准觐见。他想另派良将,指日再征。
正在此时,安南派遣使者贡上金人一座,又有卑贱之词谢罪,忽必烈这才把南征之事暂行搁置。当时连年用兵,大多无功而返。诸王相答吾儿和右丞台布等,分路进攻缅国,总算得手。他们收降了西南蛮夷十二部,直指缅城。缅国役使附近各部落,声势极盛。到了此时缅军被元兵所败,逃入白古。接着缅国又排遣人来乞降,声称愿意纳岁币,元军这才返回。所有印度、暹罗及南洋群岛诸部落,也闻风入贡,元朝的威望遍及西南。
忽必烈雄心未已,又想敛财储饷,再征日本及安南。卢世荣用谈利的方法邀宠,自称生财有法,不必扰民,可以增利。因此忽必烈擢升他为右丞。他于是滥发交钞,妄引匪人,专权揽势,毒害吏民。却被陈天祥上奏弹劾,忽必烈召卢世荣进朝对质,由忽必烈亲自讯问,他一一服罪,被就地正法。
卢世荣刚刚伏法,皇太子偏又病情加剧。这皇太子便是真金,他是忽必烈嫡长子,母亲是察必皇后。真金生于漠北,此前忽必烈已召来中原的海云禅师入漠北,询问佛法大意。此时忽必烈妻子察必生了儿子,忽必烈请海云为其摩顶命名,海云以世间万物真金最贵,故取汉名真金。
真金少年时代,忽必烈受蒙哥汗之命,总领漠南汉地事务,开幕金莲川,搜罗了一批汉人儒士。忽必烈把真金的教育交给姚枢,并命勋臣后代土木各儿等为伴读。姚枢等对真金“日以三纲五常、先哲格言熏陶德性” ,并以《孝经》作为启蒙课本教授真金。 姚枢随忽必烈征大理,改命窦默接任师职,是为真金第二位老师。
忽必烈出征前,将玉带钩赐给窦默,说道:“这东西是内府故物,你是老人,应当佩戴,并且让我儿子见了这个如同见我。”同时又命刘秉忠之弟子王恂为真金的伴读。 [恂长期侍奉真金,经常灌输三纲五常、为学之道及历代治乱的道理,真金深受影响。
忽必烈即位次年十二月,封真金为燕王,领中书省事。后来忽必烈建枢密院,以真金守中书令,兼判枢密院事。实际上真金只是每月两次到中书省署敕,中书省和枢密院的事务都交给了王恂。 至元七年秋,真金受命巡抚漠北的称海。在此期间,曾经与诸王札剌忽及从官伯颜等谈立身处世之道,于是撒里蛮、伯颜、札剌忽各陈己见,真金说道:“父汗有训诫,不要有傲慢自大之心。只要怀有傲慢自大之心,就会坏事。我看孔子的话,就和父汗的话意思吻合。”
自忽必烈战胜阿里不哥获得蒙
古统治权以后,就有姚枢、张雄飞等纷纷建议“建储副以重祚” 、“早建储贰” ,即采用中原王朝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来确保汗位继承。忽必烈最终采纳了汉臣的建议,至元十年二月下诏立嫡长子真金为皇太子。接着派遣伯颜持节授玉册金宝,举行册封仪式。
同年九月,忽必烈又为真金设立了“宫师府”,择汉臣为官属,共有三十八员。真金自幼耳濡目染汉文化,其前途也与汉人汉臣息息相关。后来,真金奉命赶赴临洮,护送前任帝师八思巴返回吐蕃。完成护送八思巴进藏任务后,真金回到大都。当时忽必烈对汉法的兴趣日益减少,转而重用回回人阿合马理财,再加上刘秉忠、史天泽、赵璧等汉人重臣相继去世,汉臣地位降低,无力抗衡。
因此汉臣把希望寄托在返回大都的真金身上,他们串通了道士李居寿。在奉旨斋蘸之后,李居寿对忽必烈说道:“皇太子春秋鼎盛,宜预国政。”同时董文忠也从旁劝谏让太子理政,忽必烈顺从其说,从此真金开始参决朝政,凡是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及百司之事,都先上报真金,再奏闻忽必烈。 [1
真金上台后,作为汉法派的领袖,与阿合马为首的理财派形成尖锐对立。至元十七年,出身南人的礼部尚书谢昌元,建议设立门下省以封驳制敕。这正符合忽必烈使臣下相互检察以防奸欺之构想,真金准奏实行,并有意让汉臣廉希宪任门下侍中。
真金对廉希宪表示全力支持,他说道: “皇上命爱卿领门下省,不要害怕那些小人,我来帮爱卿除掉他们。” 但在阿合马的阻挠及汉臣内部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下,设立门下省的计划很快便搁置。不久廉希宪病重,真金派杨吉丁探望,廉希宪遗言铲除“误国害民之大者”,暗示要除掉阿合马。 当年十二月,江淮行省左丞崔斌弹劾阿合马一伙贪虐不法,被阿合马迫害致死。真金在宫中吃饭,听到这一消息后丢下筷子,十分悲痛,并连忙派人制止,结果崔斌已经死亡。
至元十八年二月,真金再度与伯颜抚军漠北,同年十月回京。至元十九年三月,发生了阿合马被汉人王著、高和尚刺杀的事件。当时真金虽然与忽必烈一同在上都,却被认为与这起事件有关系。 事后忽必烈震怒,将王著、高和尚和留守大都的中书省平章政事兼枢密副使张易通通处死。
在真金的支持与疏通下,忽必烈同意将张易之罪改为“应变不审”,免于传首四方。 [阿合马死后,真金荐举支持汉法的和礼霍孙出任右丞相,并对他说道:“阿合马被杀之后,你做了中书右丞相,如果真有便国利民的事,不要害怕改变,大胆去做,如果有人阻挠,我力挺你们。”
真金大量起用汉臣以为后盾,中书省以何玮为参议,徐琰为左司郎中。两人觐见真金,真金谆谆告诫说道:“你们学的孔子之道,现在能派上用场了。应当竭尽你们平生所学,大力推行。”
第551章 忽必烈亲征西北
真金又征召潞州的杨仁风、东平的马绍,任杨恭懿到中书省议事,命卫辉总管董文用练达官政,与杨恭懿同调入中书省中。 在真金的大力支持下,和礼霍孙主要完成了几项重大任务:一、查处阿合马的罪行,籍没阿合马家财;二、起用旧臣;三、改善吏治。然而真金实际并无左右朝政的权力,大权始终掌握在精明专断的其父忽必烈手中。
真金不断推动汉化政策,要求蒙古国子生学习汉文,对只学蒙古文不以为然 。他通过和礼霍孙上奏请开设科举,不过没有成功。 忽必烈仍对理财派念念不忘,任用汉族商人卢世荣理财,同时新任正宫南必皇后颇有干政的迹象,这又为真金与汉臣所不满。真金指斥卢世荣说道:“钱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怎么能每年榨取赢利呢?我只怕老百姓的膏血因此枯竭,不止是害民而已,实在是国家的大蛀虫啊!”卢世荣被起用数月后,被真金领导的汉法派弹劾下台并下狱处死,理财派要人桑哥虽然袒护卢世荣,却因害怕真金而不敢相救。
至元二十二年春,有一名南台御史上疏请年事已高的忽必烈禅位于皇太子,并请南必皇后不要再干政。真金得知此事后,甚为恐惧,当时御史台中的汉人御史全部空缺,担任都事的尚文偷偷地把这份奏章隐匿下来。然而此事已被阿合马余部答即古阿散等得知,于是老师在忽必烈面前请收内外百司吏案,名为大索天下埋没钱粮,实为揭露此奏章。忽必烈于是悉拘封御史台吏案,谋取这份奏章。尚文深知关系重大,右丞相安童、御史大夫玉昔帖木儿拒不付予。古阿散告诉了忽必烈,忽必烈大怒,命令大宗正薛尺索取该奏章。
真金忧惧不知所措,安童和玉昔帖木儿也束手无策。尚文从阿合马旧案中搜集到答即古阿散党羽的数十条罪状,便请玉昔帖木儿亲往中书省与安童商量对策。尚文献计说:皇太子为天下本,如果奏章被揭发出来,将倾覆太子,动摇国本,祸不可言,只有先发制人,变被告为原告。安童和玉昔帖木儿抢先以答即古阿散的罪状入奏,陈述事情经过。
忽必烈听到有人要他退位,果然怒不可遏,厉声责问道:“你们没罪吗?”丞相安童带头认罪道:“臣等不会逃避罪行,但答即古阿散等人的罪名是在刑律上写的清清楚楚的,他们又不是什么好东西,如果贸然动他们必定会危害生灵,所以应该选重臣作为这个案子的主管,差不多能平息纷扰。”忽必烈怒气稍解,形势遂趋缓和。 后来答即古阿散等阿合马余党被判奸赃罪而处死,真金因此而忧惧成疾,于同年十二月十日病死,享年四十三岁。 真金死后,忽必烈于次年正月初一停止朝贺,为其上谥号为“明孝”。
忽必烈悲悼未已,忽然西北一带,警报迭传,有同族相残的祸案,酿成分裂。原来成吉思汗即大汗位,到忽必烈统一中原,先后不过七十年,除亚洲南
部之外,全洲都被元朝占领。就是欧洲东北一部分,也被占领,元朝成了一个大帝国。当时蒙古诸王族,各有分土,共有四国。
一是伊儿汗国,二是钦察汗国,三是察合台汗国,四是窝阔台汗国。这四个汗国就封后,一切内政,由他自理,名义上还是归由忽必烈统领。忽必烈于是建阿母河行省,监制伊儿、钦察两汗国;置岭北行省,监制窝阔台汗国;设阿力麻里及别失八里两元帅府,监制察合台汗国。还有一班皇族宗亲,立辽阳行省,作为监督。总以为能内外相辅、上下相制,成就帝王万世的基业。
窝阔台汗国从蒙哥继位后,就心怀不平。到了忽必烈继位,太宗孙海都为窝阔台汗国。阿里不哥败亡之后,海都汗静蓄兵力,心存异志。这时察合台已经死去,他的孙子亚儿古为察合台汗,就和海都结盟。忽必烈探知底细,派遣使者到察合台汗国,废黜了亚儿古,另立察合台族曾孙八剌为汗。
忽必烈命连结钦察汗国,与拔都的孙子蒙哥帖木儿彼此相倚,共同压制海都。谁知八剌不怀好意,反而唆使海都,想图谋钦察汗国。海都引兵进入钦察国,蒙哥帖木儿早已得知,暗中出兵袭击海都的后面。海都回军抵敌,八剌又背叛了海都,将海都所侵的土地,全部占据。
海都怒不可遏,急忙向钦察汗求和,因此得到了钦察的援兵,杀退了八剌。八剌很是狡猾,写书信给海都,说要向燕都请求援兵,和他拚命。海都正怕这点,不得已与他讲和。因此三汗勾结起来,同会于怛罗斯河畔,推海都为蒙古大汗。
海都传檄伊儿汗国,令他一同推戴,共抗燕都。伊儿汗国的始祖是旭烈兀,是忽必烈的亲弟弟,向来服从忽必烈。旭烈兀死后,他的儿子阿八哈继承父琴遗志,不肯附和海都。海都于是和八剌合兵攻入伊儿汗国的国境,还约钦察汗蒙哥帖木儿,侵略伊儿汗国西北。阿八哈颇有父风,熟娴兵事,当即调集部众,迎战海都、八剌的联合军。两军相遇,阿八哈略战即退,诱敌深入险地,用四面埋伏计,冲破敌兵。海都、八剌几乎被擒,幸亏逃走得快,才得以保命。
阿八哈打退联合军之后,又去迎战钦察兵。钦察军队比较厉害,听说阿八哈到来,他就退了回去。阿八哈一回去,他又出来,弄得阿八哈疲于奔命,积成劳疾,不久兵死。他的儿子阿鲁浑继位,阿八哈的弟弟阿美德不服,经常和他相争。阿鲁浑虽然还能支持,但是究竟内乱还没有平定,无暇对外,所以海都的势焰愈加嚣张,竟想去攻打燕都。
朝廷早已商议要去讨伐,忽必烈却因为是宗族,不忍心发兵,只派遣使者去诏谕。海都不肯应诏,忽必烈于是派遣皇子那木罕为大帅,与宪宗的儿子昔里吉,以及木华黎的孙子安童去统兵防御。不料昔里吉反叛,响应海都,把那木罕、安童两人拘禁在
营中。忽必烈得报,勃然大怒,急令右丞相伯颜率兵去救那木罕等。
伯颜兼程进军,听说昔里吉已带领海都部众,准备今入和林。于是伯颜火速进兵,遇昔里吉于鄂尔坤河畔。伯颜麾众直进,攻破了昔里吉营帐,救出那木罕、安童,昔里吉逃走。他正拟想乘胜穷追,忽然来了燕都钦使,催促伯颜回朝。
伯颜班师而归,进宫面见忽必烈。忽必烈对伯颜说道:“海都还没有平定,乃颜又想谋逆,所以促卿归来,商决军事。”伯颜道:“乃颜也敢谋逆吗?究竟有无实据?”忽必烈说道:“乃颜屡次征兵,朕命行省阇里帖木儿不准,就听说他经常口出怨言,将来必要为逆。”伯颜道:“西北诸王,多得很。如果乃颜造反,胁迫王族,恐怕大祸蔓延。现在不如乘他还没有发难,派遣使者去宣抚为好。”忽必烈便问可以派遣谁去。伯颜自己请求前去,于是旨而去。
乃颜是成吉思汗的弟弟别勒古台曾孙。别勒古台曾经受封广宁路、恩州二城,以斡难、客鲁伦两河间为驻地,子孙世袭为王。传到乃颜,刚好遇到了海都作乱。乃颜受他运动,于是下征兵助逆。
伯颜奉命北行,车中满载着衣裘。他每到一个驿站,就把衣裘颁给驿吏,驿吏自然非常感激。等到伯颜与乃颜相见,反复安慰谕告,乃颜只是含糊答应。伯颜看出他的心意,知道不是口舌能挽回。于是不告而辞,连夜出走。驿吏争相献马,伯颜才得以迅速逃走。等到乃颜发兵来追,伯颜早已跑出境外。
伯颜返回京城,禀告了忽必烈。忽必烈很是忧虑,宿卫使阿沙不花说道:“如果想讨伐乃颜,必须先安抚诸王。诸王归命,乃颜势吏孤单,不怕不能生擒他了!”忽必烈赞同他的意见,便命他去说服诸王。阿沙不花非常有口才,一进入西北境内,就到处扬言乃颜已经投诚。诸王闻言,因此泄气。自此后,阿沙不花所到之处,毫无阻拦。他把诸王说得屏足敛容,不敢抗衡。
阿沙不花回来之后,忽必烈于是决定亲征,任用桑哥为尚书,敛财助饷。桑哥本来是卢世荣一伙人,一握政权,少不得要暴敛横征 忽必烈急于讨逆没有空暇去管他。忽必烈将要出发,派遣使者告谕北京等处宣慰司,令他们与乃颜部民禁绝往来。所有京内兵吏,不得持弓带矢。于是忽必烈的乘舆北进,肃静无哗。
忽必烈进入乃颜境内,见麾下将校,大多与乃颜的部属立马相向,握着武器说话。忽必烈见状,非常担忧。左丞叶李密启道:“兵法贵奇而不是贵众,临敌当用计谋取胜。现在现看蒙古将士,和乃颜所部大多是亲友,哪里还肯为陛下出力?徒然劳师糜饷,不见成功。臣请令汉军列前,用汉法督战,再用大军了他的后路,表示要死斗。乃颜看见,必然不会防备。待我们的大军冲入,不虑不胜!”
第552章 铁哥献计擒乃颜
忽必烈接受了他的建议,于是谕令左丞李庭等人带着汉军,充当前锋。到了撒儿都鲁地方,见前面尘飞沙起,知道是叛兵到来,便下令布阵,列马等待。乃颜军队号称有十万,前哨的头目名叫塔布台,随后的头目名叫金嘉努。乃颜自己率领中军,疾驰而来。忽必烈麾军与他们交战,厮杀了一日,不分胜败。天晚的时候,双方各自收兵。
次日,忽必烈督军再次挑战,乃颜坚守不出,忽必烈只好回军。两边相持数日,彼此没什么动静。司农卿铁哥向忽必烈献计道:“乃颜不肯出战,分明是有意屯兵,也想等待我师疲劳,才来邀击。我们如果和他相持,正中了他的诡计。现在请求布下一个疑阵,以搅乱敌军之心,令他自行退去,才可用奇兵制胜。”忽必烈变问如何设计?铁哥附耳道:“如此如此!”忽必烈大喜,依计行事。
乃颜虽然坚守不出,但是每日派人侦探元军的情况。一天夜里,他得到侦骑的报告,说是忽必烈坐着胡床,张着大盖饮酒,态度很是从容,旁边还有大臣陪着,很是闲适,莫非准备长期驻扎不成。乃颜忙与塔布台等人商议,塔布台说道:“忽必烈如此闲暇,一定是兵粮足够。我们如果和他长久相持,反而受他牵制。我们不如连夜退去,回去据险扼守罢了。”乃颜听了他的话,也因而心动,便令部众悄悄退走。部众得了命令,巴不得立即回去,顿时收拾行装,全营顿时忙乱不堪。
此事却被李庭探知,当即请求忽必烈发令。他带着十多个敢死之士,拿着火炮,连夜进入敌阵。乃颜的部众正要退走,不料炮火射入,声如震雷。到了此时,大众无心恋战,当即一哄儿逃散。李庭于是率领汉军奋勇追击,接着玉昔帖木儿所领的蒙古军也随即出来追杀,如虎逐羊。
汉军一向被蒙古军队轻视,因此格外猛厉,要显一些威风。蒙古军见汉军奋勇,自然也有了争功的思想,顾不得什么情谊。何况此时已得胜仗,于是乐得乘势追赶,杀个爽快。乃颜的部众确是晦气,走到东边,遇着汉军。跑到西边,就碰着蒙古军。加上黑夜迷濛,分辨不出道路高低,就是幸免于锋刃,也因心慌脚乱,随地乱倒。
塔布台受伤而死,金嘉努不知去向。乃颜抱头乱窜,逃了数里。他担心被元军赶上,气喘吁吁地纵马急逃。不料道路崎岖,猛觉得一声崩塌,他的坐骑陷入了泥淖中,将乃颜掀翻地下。他的残众只管自己逃命,那管他的死活。于是元军追到,将乃颜生擒活捉。叛逆不道的罪犯,自然不能保全性命。他被枭首以后,还要被分尸。
忽必烈班师而回,很快到了燕京。忽然辽东宣慰使塔出飞马上奏,说是乃颜的余部失都儿等人进犯咸平,请求朝廷迅速派出援军。忽必烈于是令皇子爱牙赤领兵万人,疾驰去增援。当时咸平东北一带的人,大
多数和乃颜有勾结。塔出恐怕他们蔓延,急忙带领麾下十二个骑兵,星夜前去。他沿途征集了数百人,直抵建州。刚好遇到失都儿的前军,约有数千人,头目上大撤拔都儿,来攻塔出。塔出毫不畏怯,当先冲阵,麾下数百人,也各自为战。他们以一当十,把大撤拔都儿杀退。
塔出两次中箭,仍然指挥自如,和没有中箭一般。忽然他得到侦报,叛军从小道西出,准备袭击皇子爱牙赤的军队。于是他又调兵一千名,绕道拦截。到了懿州附近,与叛军帖古歹所部相遇。两阵对圆,只见帧古歹手拿旗帜,指挥众人,意气扬扬。塔出张弓搭箭,飕的一声,羽箭穿入敌阵,不偏不倚地射入了帖古歹口中,顿时坠马身死,余众不战自溃。
塔出趁机追到阿尔泰山,方才收兵。他到了懿州后,百姓焚香罗拜道旁,涕泣说道:“非宣慰公到此,我们都没有活命的机会了!”塔出急忙下马,安慰道:“今日我们逐走叛军,上赖皇帝洪福,下赖将士勇力。我有什么功绩,有劳你们如此敬礼?”他于是遂慰谕众人,令他们回去;一同时上奏告捷。忽必烈大喜,当即下诏嘉奖,赏他明珠虎符,蒙古兵万户,皇子爱牙赤也引军而回。可是乃颜的残部,依然没有被歼灭干净,海都又屡次进寇和林。于是忽必烈令皇孙铁木耳、右丞相伯颜,出镇和林。
这乃颜的余部头目是火鲁孙及哈丹等人,经常攻掠边郡。经过皇孙铁木耳北巡,派遣都指挥土土哈等人击破了火鲁火孙,又战胜哈丹,收复辽左,设置东路万户府,至此西北才稍为安定。哈丹虽然屡次扰边,都被守兵击退。海都屡次进寇和林,伯颜还没有出发。忽必烈就命皇孙甘麻剌,他是铁木耳的长兄去征讨。他会同宣慰使怯伯等人一同攻击海都,又命土土哈移军接应。
怯伯表面服从甘麻剌,暗中却和海都勾结。大军到了航爱山的时候,怯伯就带着海都的部众,来攻击甘麻剌,把他困在垓心。甘麻剌左冲右突,却不能脱身,心中焦急万分。幸好土土哈率军杀到,突入围中,把甘麻剌救了出来。土土哈令他先走,自己率军断后。敌任不肯放弃,都跨马追来。土土哈挑选精锐士卒,在山中埋伏。等追军靠近,先与他们交战,然后假装不敌败走,引诱敌军进山。接着令伏兵一律杀出,敌兵腹背受敌,几乎败溃。敌军辛亏人数众多,分队抵敌。双方大杀了一场,敌军究竟有输无赢,只好夺路逃去。
忽必烈得到报告,又商议亲征。忽必烈率军到了北方,土土哈来见。忽必烈慰谕他道:“从前太祖经营西北,与臣下誓同患难,曾经饮班珠尔河流水,作为纪念。今日得卿,不愧古人。卿多努力,不要辜负了朕!”土土哈大喜拜谢。海都听说忽必烈亲自来到,不战而退。
忽必烈班师回朝之后,福建参知政事抓住了宋朝旧臣谢枋得,送到燕京。谢
枋得字君直,信州弋阳人。谢枋得由母亲桂氏教养,自幼颖悟,每次看书,五行一齐看下来,过目一看,终身不忘。他好说直话,一与别人论述古今治乱的国家大事,一定是掀起胡子,抵着几案,跳跃自奋,显得很激动的样子。
宝祐四年,他与文天祥同科中进士。谢枋得对策时,严厉地攻击丞相董槐与宦官董宋臣,本意希望擢升中进士甲科,到公布考生名单,考中乙科。他被任命担任抚州司户参军,随即弃职而去。次年复试教官,中兼经科,担任建宁府教授。
吴潜宣抚江南东、西两路,命他担任干办公事。宝祐六年,蒙军大举攻宋,谢枋得被朝廷任为礼兵部架阁,负责招募民兵,筹集军饷,保卫饶、信、抚三州。谢枋得变卖家产,八方奔走,经他多方筹措,共招募得民兵一万多人。
景定五年,他在建康当考官时,丞相兼枢密使贾似道奉币向蒙军求和。此时蒙古大汗蒙哥刚死,内乱发生,忽必烈答应了条件,率蒙古军北撤去争夺王位。蒙军刚撤,贾似道就开始行打算法,诬陷各地抗蒙将领贪污军费,逼他们破产赔偿。谢枋得极为愤慨,对时局失望至极,便以贾似道政事为题,言“兵必至,国必亡”。指出贾似道“窃政柄,害忠良,误国毒民”。
漕使陆景思抓住这件事,送上文稿给贾似道。贾似道则以谢枋得居乡不守法纪、起兵时冒领使用科降钱,又诽谤他,追夺两官,贬谪兴国,直到咸淳三年才被放回家乡。此后,他隐居弋阳的家中,没有出仕。这期间,他闭门讲学,向弟子宣传爱国思想,并鄙视权贵,足迹不入豪门。
咸淳三年,朝廷赦免谢枋得,允准他回居乡里。他应吴潜征辟,组织民兵抗元。元将伯颜率元兵大举攻宋,降将吕文焕引元兵沿长江东下攻占鄂州、黄州、蕲州、安庆、九江。凡是他的亲友、部下都被诱降而献出城邑,屯驻建康。谢枋得与吕师夔友善,应诏上书,以一族人举保吕师夔可以信任,希望分给沿长江诸屯兵让他统帅,以他为镇抚使,使之行程成功,又亲自到江州会见吕文焕与他议论。朝廷同意,令他沿长江以察访使的职务成行,正当吕文焕北归而去,没有见到他就返回。
谢枋得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的身份担任信州知州。吕师夔与武万户分别平定江东一带,谢枋得以兵挡之,派前锋喊道:“谢提刑来了。”吕师夔的军队驰到军前,用箭射谢枋得,箭头射到马前,谢枋得逃入安仁,调淮士张孝迎战团。箭射完了,张孝挥动双刀杀死了一百多人。
左丞相留梦炎弃职逃跑,兵部尚书吕师孟降元,其他不少封疆大臣和前线将领也纷纷投敌,大片国土沦陷。谢枋得亲自率兵与元军展开了一场血战,因孤军无援而失败。元军占领临安,将宋恭宗、太后全氏、太皇太后谢氏俘往元朝上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