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三十章 张煌言的奉献(第一更!求订阅,求月票!)
“你说的这个我不同意。我们固然从丝绸之路中得利,但是不能把自己完全变成一个商人。单纯的商人是没有好下场的。历史上这样的例子还少吗?别的不说,就说粟特人,历史上还有比他们更加善于经商的民族吗?当初大唐盛世,开创了丝绸之路的繁荣,粟特人善于经商,便往来于西方与东方之间,倒卖商品赚差价,可谓是赚的盆满钵满。可是结果呢,如今几百上千年过去了,你可曾还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所有人都沉默了。
这个例子的旁证性确实太强了。
粟特人是毫无疑问是最为善于经商的商人,但即便是他们也无法很好的保全自己。
在战争肆虐的年代,手里有刀才是硬道理。
“可是我们能怎么做呢,不去做商人难道去学其他人争斗吗?”
“所以我们需要依附一个强大的帝国,和他们共生。这样他们为了利益也会选择照拂我们。就像是波斯人,他们固然是出于利益的目的出手帮助我们,但是那又如何。只要他们愿意出手,对我们来说就是最好的结果。跟波斯人合作总好过跟野蛮的莫卧儿人打交道吧。莫卧儿人你们都接触过,那种趾高气扬,鼻孔朝天的样子,简直是吓死人了。如果我们真的打算和莫卧儿人合作的话,那一定会是一个凄惨无比的下场。”
“对,我同意这一点,再怎么说莫卧儿也不如波斯人靠谱。莫卧儿帝国创立也没有多久,而波斯人可是有着上千年的历史的。早在我们的祖先时代,波斯帝国就曾经辉煌一时,甚至和大唐同时期强盛,如今千百年过去了,波斯帝国仍然屹立不倒,这不是底蕴是什么?”
底蕴这两个字确实很有说服力。
许多解释不了的事情经由底蕴一番解释便都不是问题了。
“哎,可是粮食问题怎么办。一下子进来了这么多的波斯士兵,每日人吃马嚼的可谓是消耗巨大。若是能够打起来我们还能有个解释,有个交待。可是就像现在这么一直耗着,可实在是太难了。我怕接着这么耗下去,会激起民变的啊。”
“怕什么,那些贱民手无寸铁,能够闹出什么事情来?你以为他们光靠着三寸不烂之舌,光靠着唾沫星子就能够把波斯人淹死不成?粮食呢吃紧是吃紧了一些,但远没有到断粮的地步。先这么扛着吧,我觉得莫卧儿人用不了多久又回会回来进攻的。他们好不容易才来喀布尔一次,不会那么轻易的放弃的。”
“为今之计也只有如此了。波斯人总归是一个选择,还是不要和他们撕破脸比较好。一旦产生了矛盾,结果不堪设想。哎,都说寄人篱下,我们这明明是在自己地盘,在自己的家中,却不得不忍气吞声,不得不低三下四,这种感觉真的是太糟糕了。”
“有什么办法呢,小国就是这样,总归是没有什么地位的。我们只能寄希望于早日击溃莫卧儿人,这样至少能够过上几日安生的日子。”
...
...
在抵挡昆明之后不久,张煌言就着实开始推行推恩令。
这个推恩令没有完全照抄汉朝的版本,而是根据大明的国情和当下西南土司林立的情况做出了一定针对性的调整。
调整的范围虽然不大,但是都很有针对性,保证土司听起来不会太过难以接受。
这一点很重要,要知道任何人的利益都是他存续下去的理由。
当动了他们的利益时就会遭到凶猛的反扑。
这也是西南土司叛乱不断的根本原因。
张煌言想要从根子上解决问题,就得让这些土司感觉不到敌意,就得让这些土司明白他张煌言是来帮助他们的。、
只要这些土司打心眼里认为张煌言是朋友而不是敌人,许多事情就好办了。
有的时候就是这么简单。
土司的想法相对来说是比较单纯的,不会考虑的那么深远。
所以在表象上张煌言把推恩令的好处都写了出来。
这样乍一看上去,土司们会感到十分的欣喜。
只要土司们感受到了朝廷的善意,他们就不会再主动的关上门,而是会毫不犹豫的把门打开。
这一点至关重要。
只要土司愿意合作,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了。
张煌言当了这么多年的官,对于人心的把握可谓是登峰造极,所以他决定宴请西南所有有头有脸的土司来到昆明参加一场夜宴。
通过夜宴的机会,张煌言会竭尽全力的介绍推恩令,并且让土司们打心眼里认同推恩令。
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唯有如此,才能让土司们不排斥朝廷。
酒宴这种形式可以在相当程度上缓和矛盾。
许多事情摆在书面上谈会显得有些刺目,但是如果摆在酒宴上谈就没有那么的难受了。
张煌言对这次改革还是比较看好的。
如果说万历朝的改土归流是往土司的领地里打下了一个楔子,那么张煌言就是把土司的根基连根拔起。
不同的是,张煌言使用的不流血的方式。
而往往这种不流血的方式效果会更加的好。
随着年岁渐长,张煌言待人处事的方法更加多样,他会用更加多样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这次他要向天子证明土司问题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难处理。待一切尘埃落定,张煌言自会返回京师向天子禀报。
至于昆明城中的这些官员...
张煌言来之前也从李定国的嘴中有所耳闻。
他知道这些官员都是一些酒囊饭袋,尸位素餐之辈,不会有任何的用处,所以张煌言对他们也没有什么指望。
靠别人总归是靠不住的,张煌言只希望他们把最基本的接待工作做好。
剩下的事情就留给了张煌言做好了。
功也好,过也好,都由张煌言一人来背。
做臣子的就理当有这个觉悟。
如果有功劳就是君王的,如果有过错那就是臣子的。
要想创立一个千秋盛世,就一定有人要甘心做这个角色。
他张煌言甘之如饴。
…
…
第一千一百三十一章 莫卧儿人的复仇(第一更!求订阅,求月票!)
一连十数日无事,让古伊尔的心态放松了下来。
其实他也不是完全的放松,因为脑子里一直绷着一根弦,那就是莫卧儿人并没有走远。
虽然之前一战以波斯人的胜利而告终,但事实上莫卧儿人的实力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损害,这使得莫卧儿人完全可以游弋于喀布尔城周边。
如果莫卧儿人隐藏起来,是很可能猛然出现扑食的。
这是相当可怕的,要知道如今波斯人在明,莫卧儿人在暗。
当你不知道对手具体在什么位置的时候,你是完全不设防的。
当一个人完全不设法的时候,距离出事就不远了。
但是古伊尔现在不得不出城了。
因为喀布尔城中的粮食告急。
照理说喀布尔城中的存粮虽然不多,但也远没有到告急的地步,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波斯军队数量实在是太多了。
城中的负荷一下子变成了预设值的几倍,换做是谁也承受不了。
粮食紧缺,所有人面临的是断粮的问题。
这个问题十分棘手,已经到了不得不解决的时候。
所以古伊尔需要打开城门,出城去寻找粮食。
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才算是解决了后顾之忧,才能继续安然的驻扎在喀布尔城中。
即使面临危险他们也必须前去。
...
...
波斯人终于出城了!
在得知这个消息后阿米尔汗十分的兴奋。
他们隐忍不发,等了如此之久,就是为了能够等到波斯人出城的这一天。
因为在阿米尔汗心中他是不服气的,因为在他看来之前波斯人是胜之不武。
莫卧儿军人是完全有实力击败波斯人的,所以他们想要再打一仗从而一雪前耻。
要做到这点其实并不容易,因为波斯人的实力保存的十分好。
但是莫卧儿人这一段时间也休整的不错,拥有了一战的实力。
喀布尔地区存粮的地方有限,几个重点粮仓就散布在附近。
阿米尔汗提前把其他几座粮仓中的粮食搬空,然后命令所有士兵把粮食搬运到距离他们最近的一处粮仓,之后隐藏起来。
古伊尔肯定也是四散出去士兵寻找粮食的。
只要波斯人前来,定要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
...
古伊尔的心情很糟糕,因为一连三个粮仓搜寻下去,并没有发现存粮。
这一定是中间出现了什么问题。
如今只剩下最后一个粮仓穆尼埃没有搜查了。
古伊尔是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性格,不到最后一刻他是不会放弃的。
他立即下令,命令大军朝穆尼埃的方向开去。
作为一名领兵多年的将领,古伊尔其实是有充足的经验的。
他不仅仅有经验,还有直觉。
直觉告诉他,敌人就隐藏在附近。
所以他保持了高度的警戒,只要莫卧儿人杀出,他一定可以在第一时间做出应对。
奇怪的是,敌军并没有像想象中那样出现。
就在古伊尔率领大军抵达穆尼埃粮仓后,一切仍然是风平浪静。
虽然此刻心中已经是疑惑不已,但是古伊尔还是下令士兵们前去搬运粮食。
粮仓中堆满了粮食,波斯士兵们看到粮食的那一刻,心中的欢喜简直无以言表。
波斯士兵们这边兴致勃勃的搬运着粮食,古伊尔这边却在紧张的环伺左右。
不知怎的,他总觉得附近有极强的杀气。
他希望能够迅速的把这座粮仓中的粮食搬空,及早返回喀布尔城才算是安全。
就在波斯军队搬运粮仓中的粮食到一半的时候。忽然喊杀声大作。
莫卧儿人从四面八方杀出,朝着波斯人呼啸而去。
这气势犹如潮水一般。
波斯军队大骇。
一方面他们没有任何的准备,另一方面莫卧儿人展现出来的杀气实在是太过恐怖了。
“不要慌张,列阵应敌。”
古伊尔早就料到这件事并不简单,所以是准备了后手的。
在他的命令下,波斯军队立即变换阵型。
只是要从搬运粮食的状态转换到打仗的状态并不是短时间内彻底可以转变过来的。
莫卧儿人抓的就是这段时间。
强大的执行力和报复心使得莫卧儿人很想在短时间内解决掉对手。
所以他们的攻势如同潮水一般。
这很难顶啊。
哪怕是强大如同波斯人,在面对如此猛攻的时候一时间也有些慌了。
虽然古伊尔一再的给将士们打气,但是这种气势上的差距立刻体现了出来。
如果一支军队没有了士气,那它是无论如何无法跟对手相抗衡的。
莫卧人采用的是最为明显的分割战场的战术,即把战场分割成一小个片段,随后依次对片段里的对手进行进攻。
这样波斯人首尾不能相顾,自然难以面对强大的敌军。
可以说这是一场策划已久的伏击。
古伊尔那个气愤啊。
他如此有经验的将领也会在这上面翻车。
“稳住,都给我稳住。”
古伊尔咆哮道。
但这时波斯人已经处于全面下风,用兵败如山倒来形容也不为过。
“大将军,我们还是撤离吧。趁着莫卧儿人还没有彻底封锁,我们先保护着您突围出去。”
古伊尔此刻陷入到了沉思之中。
虽然他的心情十分的不甘,但他也知道亲兵所说的是实情。
如果继续这样忍下去,不会有任何的用处。
及早的撤离才是正途。
至于喀布尔人...
这个时候他已经顾不上了。
人终归想到的还是自己。
至少眼下如此。
“撤军!”
古伊尔咬着后槽牙下令道。
撤离的决定一经做出,波斯人就再也没有任何恋战的情绪。
士兵们一个个撒开丫子开始跑路,生怕跑的慢了,引得莫卧儿人追上。
他们事实上只需要跑的比同伴快就可以了。
因为只要他们跑的比自己的同伴快,莫卧儿人就追不上他们。
逃亡是凄惨无比的,因为对手是在你的身后追击,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挨上一刀。
丧失了抵抗的欲望的波斯人就是一群待宰的羔羊。
莫卧儿人此刻将他们心中的怨气倾泻而出,杀的波斯人哭爹喊娘。
...
第一千一百三十二章 李定国驰援(第二更!求订阅,求月票!)
古伊尔惊慌之下哪里敢做停留,立刻带领大军逃往波斯。
一路上莫卧儿人穷追不舍,杀的波斯大军从五万人变成了只剩下了两万人。
这两万人最后成功的回到了伊斯法罕城。
阿巴斯二世在皇宫接见了古伊尔,在得知了如此彻底的惨败之后,阿巴斯二世一病不起。
他心中那个怨恨啊。
好不容易波斯人才击败了奥斯曼人,挺直了腰杆,这下倒好了,波斯人竟然栽跟头栽倒在了莫卧儿人那里。
莫卧人算什么东西,竟然敢插手丝绸之路。
喀布尔一战后,波斯人在丝绸之路上的权威可谓是大减。
这让阿巴斯二世忧心忡忡。
一场战斗的损失是小,地位的降低是大。
现在仅仅依靠波斯人是无法和莫卧儿人较量了,最好的选择是向大明求援。
只有明军及时的赶到支援,才能给莫卧儿人教训。
虽然心中十分不情愿,阿巴斯二世还是写了一份国书,命人星夜送往大明。
...
...
盟友这个东西一直是朱由榔十分看重的。
所以在得知波斯人遭到了莫卧儿人的伏击损失惨重,喀布尔城落入莫卧儿人手中之后,朱由榔第一时间降下圣旨,命令李定国率领大军赶往驰援。
一路上他可以便宜行事。
波斯人是大明在两河流域最为重要的盟友,也是大明控制丝绸之路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
毕竟丝绸之路的范围太大了,大明不可能控制全段,有一个忠诚的盟友在,可以保证丝路的畅通。
如今莫卧儿人敢打波斯人的主意,就是敢打大明的脸。
天下太平,四海安定的大明理所当然应该抽出手来给这些家伙一点颜色瞧瞧。
只要杀鸡儆猴击溃了莫卧儿人,接下来短时间内就没有人敢挑衅大明的权威了。
...
...
李定国接到圣旨之后立刻率部前往波斯。
一方面是圣意使然。
另一方面也是他自己期待能够和波斯人并肩作战,击溃莫卧儿人。
在与奥斯曼一战中,明军和波斯军队积累了十分深厚的友谊。
这份友谊使得他们很怀念对方。
如今有利机会继续在一起战斗,李定国当然不想要放过。
除此之外,李定国也知道随着自己的年纪越来越大,他渐渐的会淡出历史的舞台。
今后由他统领军队的机会越来越少。
所以他要抓住这仅剩下来不多的时间,尽可能的表现自己。
这样百年之后,史书上提起他的时候也会浓墨重彩的多书写几笔。
...
...
半年之后李定国抵达西域,一年之后,明军来到波斯。
经过长时间的跋涉之后,明军表现出来了十分的疲惫。
但一路风尘仆仆的李定国却并没有闲着,而是直接前往皇宫去见阿巴斯二世。
以外二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李定国也是一直把阿巴斯二世当做好朋友的。
谁知李定国一进入皇宫就得知了阿巴斯二世病重的消息。
原来经过喀布尔一战惨败之后,阿巴斯二世一气之下卧床不起。
他本就身体不好,这样一来更加是肺气郁结。
许多御医前来看诊都没有看好,但是阿巴斯二世一直都吊着一口气,希望看到明军前来的那一天。
所以当李定国出现在皇宫之后,阿巴斯二世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大明晋王,许久不见。”
“陛下这是怎么了?”
李定国眼眶有些泛红。
“说来话长,莫卧儿人欺人太甚...”
阿巴斯二世把事情的来龙去脉都与李定国说了,李定国听罢亦是十分感慨。
“陛下放心,大明天子已经下了旨意,命本王全力配合波斯方面。我一定会竭尽全力击溃莫卧儿人。”
“如此,便多谢大明晋王了。”
...
...
李定国得知如今整个喀布尔地区控制在莫卧儿人手中。
所以他必须及早的铲除掉莫卧儿人这个毒瘤,唯有如此才能尽快的恢复丝绸之路的畅通。
如果不这么做,整段丝路都会因为这颗毒瘤而处于停滞的状态。
在此之前明军和莫卧儿人从未交过手,所以他几次前去和古伊尔交谈,从此人口中得到了关于莫卧儿人很多的第一手消息。
在某种程度上莫卧儿人和缅甸人很像,而且双方都有使用象兵的经验。
听到这里,李定国心中已经十分安定了。
缅甸人他实在是太熟悉了,几次作战明军都是压着缅甸人打。
如此看来,要想击溃莫卧儿人也绝不是什么不可能的难事。
当然了,李定国做起准备来也不会有丝毫的大意,因为他十分清楚任何一点疏忽都有可能直接导致战斗的失败。
...
...
喀布尔地区如今正处在莫卧儿人的高压统治之下。
阿米尔汗作为莫卧儿皇帝奥朗则布新委任的喀布尔总督,全权负责这一地区的具体事宜。
他命令军队在丝绸之路喀布尔段沿途设立许多关卡征收很重的税,导致过往商队苦不堪言。
许多商队在吃过一次亏之后都选择了绕道而行,他们即便是愿意面对嚣张无比的马贼也不愿意面对如同豺狼虎豹的莫卧儿人。
都说人心不足蛇吞象,莫卧儿人这条毒蛇的胃口之大,简直比毒蛇还要可怕。
更苦的是当地的百姓,在喀布尔贵族遭到清洗之后,百姓们的利益更是无人保护。
但是他们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除了苟且偷生以外他们什么都做不了。
如果老天爷真的有眼,就请他早些出来拯救他们这些苦难的人吧。
...
...
在了解清楚对手,做到知己知彼之后,休息了十日的明军再次开拔,这一次是去往喀布尔。
与之同行的还有古伊尔。
在遭到了喀布尔之战的惨败之后,古伊尔就遭到了阿巴斯二世降职的处分。
这一次他可以说是戴罪之身。
若不是李定国执意要让古伊尔前往,他估计这辈子都没有可能领兵了。
戴罪之身,自然是急于立功。
古伊尔能否翻身,就看这一次的表现了。
所以从一开始,古伊尔就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如今他和李定国是完全的利益捆绑体。
...
第一千一百三十三章 刘兴明潜伏(第三更!求订阅,求月票!)
喀布尔城如今完全处于莫卧儿人的控制中。
高压统治之下,喀布尔人完全就是一群苦难的羔羊。
更为可怖的是,他们跟外界的沟通连接十分不畅。
所以李定国和古伊尔也就无法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喀布尔城的情况。
这对他们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所以李定国来到喀布尔外围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搜集情报。
做这件事最好的人选不是别人,就是刘兴明。
刘兴明如今已经是李定国器重的头号大将。
那些明军中的老兵都会打趣聊天说,冲锋陷阵有郝摇旗,搜集情报的一定是刘兴明。
二人一个用巧力,一个用蛮劲,也算是十分有意思了。
刘兴明接到任务之后当然是立即率部前往。
但是按照古伊尔的建议他们所有人都进行了化妆。
完全是按照当地人的方式,甚至不惜贴上了大胡子,并且把皮肤抹黑。
只有做到了绝对意义上的谨慎,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古伊尔是个很有经验的人,他知道莫卧儿人肯定会设立很多关卡对来往人员进行盘查。
一方面是为了对商人收取重税,另一方面也是盘查有没有可疑的人员。
毕竟如果是有人混入了喀布尔城中,带走了重要的情报,对于莫卧儿人十分不利的。
他们好不容易才控制了这个丝绸之路上重要的枢纽,自然不希望再拱手送出。
刘兴明此前并未来过喀布尔,但是他对于这一地区的民风民俗略有耳闻。
在古伊尔建议下,他只带了几十个亲随,化妆成了一个商队,自称是从奥斯曼来的。
这个身份比较合适,一方面他们从西边来不容易让人起疑。
另一方面奥斯曼刚刚输给波斯人,而波斯人又输给了莫卧儿人。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奥斯曼商人的身份容易引起莫卧儿人的同情。
当然了,莫卧儿人也不知道奥斯曼人使用的是什么语言,两个帝国虽然都很强大,但因为地理位置的缘故此前从未有过任何的交集。
不过为了谨慎起见,刘兴明等人还是学习了一部分的奥斯曼语。
这方面古伊尔是专家。
奥斯曼帝国和波斯帝国犬牙交错,彼此之间交往多年,对于对方的语言和文化都十分的了解。
古伊尔说起奥斯曼语来也是信手拈来。
经过了一番语言培训之后,刘兴明毅然决然的率领商队朝喀布尔方向驰去。
而李定国和古伊尔率领的大军就在一百里之外,随时等着刘兴明的消息。
...
...
黄沙漫漫,遇到一方绿洲就愈发能够体会到它的可贵。
对商队来说更是如此。
人需要停下来补给,牲口需要停下来饮水。
绿洲毫无疑问是他们最好的选择。
当然了,有绿洲的地方就会有关卡。
莫卧儿人为了对过往的商队征收重税,在所有绿洲都设下了关卡。
这处喀布尔城外三十里的地方也不例外。
当刘兴明等人牵着马队和骆驼来到此处关卡的时候当然受到了盘问。
莫卧儿人听不懂奥斯曼语,刘兴明拼命的用手势进行解释,希望对方能够听懂一二。
照理说,这是一件极为艰难的事情,不过莫卧儿人显然更关心的是收税。
只要能够收取到足够的税,他们并不关心对方从那里来的。
反正对方的身份都是商人,商人能够掀起什么大的风浪?
刘兴明当然不想要跟这些莫卧儿士兵纠缠,但是该做的姿态还是要做的。
因为如果他答应的太痛快了,对方一定会表现出疑惑。
所以刘兴明做出一副肉痛的表情,十分无奈的接受了莫卧儿人的勒索。
商队嘛,这种时候就是花钱买平安。
与其这样僵持下去,倒不如直接花钱买个通行顺畅。
在交出一笔钱之后,刘兴明得以继续率领“商队”通行。
他们是真的驮运着货物的,这些货物都是波斯人从奥斯曼买来的,所以即便莫卧儿人要开箱验货,刘兴明也不会有任何的恐惧。
他这次就是要把莫卧儿人的情况摸个清清楚楚,但凡有丝毫的蛛丝马迹,他都要顺着弄出个究竟。
只有做到这点,他才能不负晋王所托。
...
...
刘兴明终于成功的率部进城了。
喀布尔城并不大,至少不如刘兴明想象中的大。
喀布尔城和伊斯法罕、撒马尔罕、大马士革这样的大城自然是没法比较的,即便是和一些边关重镇比起来也没有大到哪里去。
刘兴明十分清楚他必须要进入城中,才能探听到有用的讯息。所以他花了很大的一笔钱,为的就是可以成功的避开所有的怀疑。
如今的喀布尔城中完全没有任何的商机,非但没有商机,即便是生机也很暗淡。
这完全不像是一座丝绸之路上重镇该有的样子。
这一点让刘兴明很是感慨。
一座城池落入到了野蛮人的手中即便是再辉煌也会变得落寞。
接下来他们要完成的就是文明对野蛮的征服。
...
...
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刘兴明已经十分了解喀布尔如今的情况。
莫卧儿人的所作所为其实很好概括,就是通过高压统治,收取重税,盘剥百姓到极致。
但是这种方式显然是不可持久的。
但是莫卧儿人不这么认为。
在他们榨取喀布尔城最后的利益之前他们是不会收手的。
反正对于莫卧儿人来说,这里就是得来的一块飞地。
既然本来得来的就是轻松的,那么榨干利益之后随手丢弃也就没有那么难以接受了。
莫卧儿人大不了再重新寻找一块飞地,然后如出一辙的采取高压统治,榨取当地百姓的利益好了。
了解清楚这点之后,刘兴明立刻在第一时间采取行动,通过通风报信的方式告诉了李定国喀布尔城中的情况。
刘兴明非但陈述了事实,而且还建议李定国不要轻易行动。
至少到目前为止,喀布尔城仍然是防御的十分完备的。
要进攻的话,最好还是里应外合比较好。
刘兴明现在需要时间,等到他彻底摸清楚了喀布尔城的虚实再采取行动,显然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
第一千一百三十四章 阿米尔汗伏诛(第四更!求订阅,求月票!)
喀布尔的城防情况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严密。
道理也很简单,从建造伊始它就不是为了当做重镇建造的。
作为一个以商业为主的城镇,喀布尔的商贸十分发达。
但因为莫卧儿人的高压统治,这一年来情况出现了很大的恶化。
原本街道两侧随处可见的商贩们不见了。即便偶有开门营业的,也是门可罗雀。
这种情况下基本上没有商队愿意来到喀布尔落脚补给,恶性循环下喀布尔的商业氛围越来越差。
从肥羊身上抽不到油水,莫卧儿的士兵们也懊丧的很。
久而久之,自然就不愿意再按时按点的巡防了。
刘兴明觉得有漏洞可以利用,便第一时间派人与李定国联系,互通有无。
莫卧儿人在喀布尔城中的驻军并不少,但是分散在几处兵营,彼此之间并没有过多的联系。
如果明军可以第一时间攻入城中,发动巷战,莫卧儿人基本上很难对明军构成实质性的威胁。
分而击之,各个击破。
这是明军目前最为实用的方式。
刘兴明很清楚自己肩上的使命很重,所以他会竭尽全力的做好内应。
...
...
李定国很认真的看着刘兴明送来的信。
在信中,刘兴明非但把喀布尔城中莫卧儿军队的驻防情况一五一十的描述了一遍,甚至画出了一副喀布尔城的地图。虽然这幅地图很大程度上并没有那么的仔细,但是也足够用了。
明军能够有今日的荣光,跟所有将士们的付出都分不开。
李定国很认真的思考着接下来的对策。
因为明军的行动直接关系到了大明和波斯两大帝国的荣耀。
这已经不仅仅是一场战斗那么简单。
如果不能取胜,李定国所要承受的压力是无法估计的。
古伊尔一直在一旁十分认真的听着。
李定国确实有大将之风,他在李定国的身边能够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
最终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李定国决定采用夜袭的方式。
一来是因为夜袭比较容易上手,二来敌军也会处于一种慌乱的状态之中。
熟睡的人猛然惊醒是不可能立即进入状态的,这就是明军的机会。
...
...
呜呜呜,呜呜呜。
夜色如漆,所有的莫卧儿士兵都处于熟睡之中,猛然之间号角声响起,把这些士兵们惊醒。
他们一边提着裤子一边急不可耐的朝外冲去,想要看看发生了什么。
漆黑的夜色中燃起了熊熊的火光,火光把整个夜幕映照的犹如白昼一般。
阿米尔汗脸色铁青,责问究竟发生了什么。
亲兵连忙答道:“回禀大将军,是敌袭,敌人夜袭了!”
阿米尔汗紧紧攥着拳头追问道:“夜袭?到底是怎么回事?好端端的怎么会有夜袭呢?”
亲兵带着哭腔道:“不知道啊,城门关的好好的,照理说不应该出问题的啊。可是敌军就是冲进来了。城中到处都是敌军,大伙儿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阿米尔汗冷冷道:“慌什么,随我出去应战。”
阿米尔汗知道这种时候一定不能慌张,任何的慌张都有可能影响到战局的发展。
他必须以身作则。
只有他做到了毫不慌张,将士们才能保持绝对的警觉与执行力。
在阿米尔汗的努力下,莫卧儿士兵们发疯似的涌出了军营,可他们到了街上才发现所有的要冲地点都被敌军控制了。
敌军的面容很是陌生,跟波斯人、奥斯曼人都不一样。
他们并不知道他们面对的是强大的明军,就像是没有意识到危险已经来临的猎物一样。
这个时候阿米尔汗下达了冲锋的命令。
莫卧儿士兵们遂嚎叫着朝明军临时搭起的胸墙冲去。
这无疑是死亡冲锋。
明军将早已准备好的土手榴弹朝冲锋的莫卧儿士兵扔去,一瞬间人仰马翻,无数莫卧儿士兵被炸死,那些受伤还没有死的则是不断的在地上滚动,发出嚎啕大哭和声声惨叫。
明军将士完全没有任何的留情。
他们知道这是一场只准赢不准输的战斗。
小炮、火铳、排队枪毙!
明军将这些年积攒下来的经验悉数用上。
在他们看来,莫卧儿人就是一群巧取豪夺的强盗。
他们是在替天行道。
莫卧儿人哪里见过这种阵仗。
在他们的眼中,波斯人火器就已经是相当厉害的了,可谁曾想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强大的明军展现了什么叫做绝对实力。
原本还在冲锋的莫卧儿士兵见到如此惨向纷纷作鸟兽散,几乎所有人都恐惧不已的惨叫。
人都是有求生本能的,哪怕是士兵也是如此。
此刻的莫卧人只想逃生,根本没有任何作战的欲望。
李定国见状立即叫明军展开合围。
这个优势已经大到一定程度了,没有理由不结束了。
如今各个城门都控制在明军手中,绝不可能放走一人。
“杀啊!”
“报效大明的时候到了!”
“为皇帝陛下尽忠!”
明军的冲锋犹如滔滔江水一般连绵不绝。
而波斯人也跟着明军的气势开始了冲锋。
正所谓扯虎皮做大旗。
他们打不过莫卧儿人,现在好不容易有了帮手撑腰。
自然要展现一番气势。
把曾经受过的屈辱原封不动的还给莫卧儿人。
...
...
一场厮杀进行了整夜,最终以明军大大获全胜告终。
明军将士们把死掉的莫卧儿人首级割下,堆积成了一座京观。
至于莫卧儿人的大将阿米尔汗的首级则被挂在了城头示众。
对李定国来说,这是一场堪比伊斯法罕大捷的大胜。
他立即差人同时向伊斯法罕和京师送信,另外也派遣人前去莫卧儿,责问莫卧儿人为何要干涉丝绸之路上喀布尔段的经商自由。
任何人都有经商的自由,任何人都有骄傲活着的权力。
大明如是,波斯如是,喀布尔人亦如是。
如今的大明是有担当的大明,任何企图挑衅大明和大明保护下的番邦国的人都会受到大明的制裁。
用皇帝陛下的话说,就是犯我大明天威者,虽远必诛。
...
第一千一百三十五章 永历盛世(第五更!大结局!求订阅,求月票!)
朱由榔没有想过有朝一日,大明可以在他的手中变得如此繁盛。
继奥斯曼帝国战败,苏丹派来质子,缅甸战败,缅甸国王派来质子之后,莫卧儿帝国也在喀布尔一战之中败下阵来,而且输的彻彻底底,连遮羞布都没了。
无奈之下,莫卧儿帝国皇帝奥朗则布只得把年幼的质子送到京师来,并且奉上求和信以及大量的金银。
如此一来,朱由榔最后的一块心病也消除了。
对朱由榔来说,能够把大明带到如今这个地步,已经十分欣慰了。
他不仅一统中原,而且开疆拓土,重新打通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在他的努力下,无数的国家享受到了贸易的益处。
在经济方面,朱由榔彻底打开海禁,解除匠籍对于人们的限制。
越来越多的人愿意经商,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享受这个过程。
在科举制度方面,朱由榔对科举进行了天翻地覆的改革。
科举不再仅仅是考八股文,而是包括了物理、化学等学科。
这是十分不容易的事情。
自然科学的推进,一方面有朱由榔力导的因素,但另一方面也和大明士各阶层的配合有关。
有了自然科学的普及教育,工业革命就可以正式开展。
虽然眼下距离蒸汽机等标志性的工业革命产物做出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朱由榔相信用不了多久他就能够看到这一天。
除此之外朱由榔对于宗室的改革也值得大书特书。
原本宗室只能混吃等死,俗称养猪。
朱家子弟一个个混的脑满肠肥,但是对国家对大明没有任何的益处。
朱由榔却毫不犹豫的打破了这一切,他效仿宋朝,允许宗室子弟当官。但一切的前提是他们在宗室大学考核优异,准予毕业。
毫无疑问,朱由榔是宗室大学的第一任校长,就像是皇明军校一样。
以后的历任皇帝也都会兼任此职位。
皇明能够走到今日殊为不易。
朱由榔希望以后大明不仅仅依靠于一两个明君而出现盛世,而是可以依靠一整套完备的制度。
唯有如此,才能使得大明处于一个屹立不倒的地位。
几十年后,朱由榔会死,一百年后朱由榔的儿子也会死。
但是大明的精神会一直延续下去。
士农工商也好,其他行业也罢,大伙儿只要有着一股劲,能够把气力往一块使,大明就绝对不会差。
以朱由榔的功绩,完全可以搞泰山封禅那一套。
历朝历代的君王,但凡是有出息的,大多会来这么一下子彰显自己的功绩。
但是朱由榔却没有选择这么做。
因为他觉得这种流于形式的表演没有任何的意义。
他还是喜欢踏踏实实的做一些对百姓,对朝廷,对这个国家有意义的事情。
如今他尚且年不过半百,还是有余热可以发挥的。
他既然亲手创立了一个盛世,理所当然应该亲手把这个盛世延续下去。
历史上盛世皆不过百年,文景之治也好,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也罢,皆是如此。朱由榔就不信这个邪,他要看看大明在他的手中究竟可以繁盛到什么样的地步。
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地同域,量同衡,这只是一个初步的目标,朱由榔的终极目标是让所有的明人为自己是大明的一份子而感到骄傲,他相信这一天不会太远。
...
完本感言
不知不觉中,南明第一狠人已经完本了。这是老坤写的最多的一本书,足足两百三十多万字。老实说,这本书成绩没有之前几本好,老坤中途也有想过放弃。不过在诸位书友的鼓励下也最终坚持了下来。最终这本书的结局也算是大团圆完美。
疲惫之际,老坤会先休息一段时间,然后将饱满的精力投入到新书创作之中。
希望大家一如既往支持老坤。
归来仍是少年!
新书大周不良人已发,还请诸位书友移步支持!
新书大周不良人已发,还请诸位书友移步支持,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