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七章 更求平地上青天(二)
“青蛟商会算是有回报,股票见天得就涨上去了。那朱雀商会和白寅商会就有些不争气了。朱雀商会是把祝融大岛找到了,可那里一片荒凉,跟安西南边的戈壁滩一样,全是沙子。不过还好他们找到的那些海岛,上面有不少特产,光是那些香料还值不少钱。光这点,还能把他们的股票撑起来。”
“白寅商会就衰了点,大荒洲极南之角找到了,跟葡萄牙人干了一仗,把那里占了,现在叫什么来着?哦,融天海外郡。可是一是离得太远,来回运费不菲。要是没有贵重货物,根本不划算。听说那里有很多金子,只是现在还没见到真金白银,谁也不好说。”
“我听在富国银行投资部的一位朋友说,融天海外郡真的有黄金,而且储量不菲。只是勘探挖掘需要时间,十年二十年,谁也说不清楚。要是有余钱,可以买些放在那里,早晚会暴涨的。”
几个人点点头,心里神会地没有多说什么。
“听说中书省已经下文,成立中央储备银行,然后准允富国银行、渤海银行、南海银行、恒业银行四家银行在向中央储备银行缴纳定额保证金后,开始发行纸币。听说以中央储备银行发行的银币为基准,那银币重五钱,含银九成二以上,用机器冲压而成,上有神武帝头像,极为精美。四银行发行的纸币以一元为基数单位,可自由兑换一枚银币。”
众人纷纷点头道:“这可是大事,尤其是对我们这些做生意的。以前几大银行的票据是可以当交子汇票用,可多少还是有些不方便。首先纳税不能用,又担心银行破产。现在好了,有了朝廷背书,也不担心那票子变毛成了废纸,纳税也可以用,大好事。”
“不过还有些人担心,前周末年的交子飞票惨剧会不会上演?废黜之举,只需朝廷一纸命令即可。”
“目前不用担心。汉王比我等还精通经济之学,此大利大益之举,肯定不会轻易动摇。而今朝廷讲得是以法安国,依法治国。《银行储备和票据法》也已经资政院三读通过,通议院审议不行否决,监国王后也签署颂布了们,算是有了依据。”
此话引起众人纷纷赞同,“汉王治国,至少有章法在里面,我们愿意信。”
资政院都是德高望重、国之栋梁之士,他们组织专业人士草拟的律法,又跟内阁沟通过,然后三读通过,已经确保了该律法最基本的专业性。通议院的通议大夫都是各省从县郡逐级推举上去的,已经能够代表地方的部分民意。他们能够审议赞同,不行使否决权,说明该律法确保了基本的公正性。监国王后签署,摄政汉王名义颂布,确保了该律法的权威性。
当然了,这些在众人心里的话都是几家报纸总结出来的,却正好说中了他们的心里所想。只要有章法,又愿意守章法,大家就愿意遵照你的规矩去做。
在角落处,坐着两男子,看相貌应该是父子俩,正是杨慎一和杨翯。
几年过去,杨慎一相貌老了一点,但不是很明显,反而更多了几分豁达出尘之气。杨翯却是老了十几岁一般,还时不时咳嗽几声。
“三郎,这次政议两院开会,你可以请假的,何必强撑着去呢?”杨慎一劝道。去年他突然被授予弘文院大院士之衔,顺理成章地进了资政院,成了一名资政大夫。而他的儿子杨翯,在一路煽动策划作乱不成,奇迹般地全身而退,蛰伏了不过半年又愤然出来竞选县郡评议员,然后神奇地被选为直隶省评议员。今年年初,直隶省有五位通议大夫任期到了,杨翯又当选为直隶省通议大夫。
“不,父亲,前些年我中了刘四郎的圈套,咳咳,居然成了他的马前卒,害死了那么多同仁义士,成了儒生士林的耻辱和笑柄,我不甘心!我决计好了。我要组社结党,利用通议大夫这个身份,好好跟刘四郎斗一斗。我就不信,他的治国策略算无遗策。”
杨慎一知道自己儿子有些魔怔了。
前些年,杨翯为了反对刘玄暗黜儒学,大行格物、白话文、简体字等异端邪学,从直隶一路南下,串联煽动各地士林儒生。当时确实闹出很大的动静,直隶、岭东、河南、河东、江淮、江苏、浙江、江西、两湖、四川,连云贵两广都有士子文人闹事,甚至有人勾连山贼盗匪,打出“清君侧、靖国难”的旗号。
只是这些行动都被各地警政署一一弹压,那些作乱的则被改为国民警备队的郡军民兵一一击破,连驻守各地的陆师常备军都没有出动。后来杨翯才知道,他的行踪早就在调查局的密切掌控之内。人家跟着他这条藤,摸出了无数的瓜。到最后,杨翯气得去出首,想求成仁。只是被调查局递送京师后,刘仁亲自出面,把他呵斥一顿,说他这么大个人了,还不知事,只知道到处瞎胡闹。
然后一个查无实据把杨翯给放了,直接送回滦州杨慎一身边。到这时,杨翯才明白过来,感情自己被利用了一把。
“三郎,没用的。就算你抓到汉王施政错误,你在通议院弹劾,也只能逼尚书仆射总理的内阁辞职而已,连中书省那里都伤不到。汉王只需重新任命一位尚书仆射,再次组阁就好了。”
杨翯默然了一会,又愤然道:“父亲,我知道,我就是咽不下这口气。我已经想好了,到了京师,就招揽集结一批志同道合之人,组建尊儒学会,以此为骨架结党组社,与刘四郎抗争。他不是遥控着资政院通过了《社会团体组织法》吗?我要看他怎么搬着石头砸到自己的脚。”
“三郎,你还不清楚汉王的心思和用意吗?如无十全把握,他怎么会颂布这样的律法。他放过你,又暗中扶植你当上通议大夫,就是看中你恨他入骨。”
杨翯有些不解了,“父亲,你这话什么意思?”
“还记得你和汉王一起跟着我读书时,他说过一句话,如果你耳边全是奉承、赞同的话,你就会迷失方向。必须有反对的声音,有挑错的人,才能迫使你把事情做得更好。我们父子俩,现在就是给他挑错的反对派。”
“他不怕引火烧身吗?”
“怕什么,这两三年,刘黑子在幕后操控,抓了我们多少人?我们早就元气大伤。更可怕的是,这两三年,天下读书人都明白一个道理,顺着汉王的路走,可以继续凭借读书出人头地,否则的话,死无葬身之地。有骨气有坚持的儒生已经清理干净了,剩下的都是识时务的大多数了。而且汉王不是完全废黜了先贤之学,只是将其去芜存青,改头换面藏在了国文、历史等学生功课里。三郎,我相信你能拉到一些志同道合之人,但是要想兴风作浪,怕是很难了。”
听了父亲的话,杨翯几乎咬碎了牙齿,最后恨恨地说道:“越是这样,我就越要去京师。”
就在这时,有人上来扬声道:“各位爷,刚接到电报,辽阳到京师的顺风甲字号车过了昌黎,正常的话一个小时,也就是半个时辰会到本站,停留二十分钟。诸位爷请做好准备了。”
话刚落音,这边便各处响起了声音,“伙计,来算账。”
*****你们看,火车都出来,你们还不赶紧去看看新书。。。信息时代之光。。。。
第四百五十八章 谁知重见楚江滨(一)
辽阳至京师顺风甲字号列车的餐车的一张餐桌上,坐着贾宝玉、贾环、贾兰、贾蔷四人,正边吃边聊着什么。
这趟车是专门针对富贵人家的高档特快列车,全是包厢软卧,连餐车也比普通火车高大上许多,就餐的众人也是有素质的,大家很安静地互相交谈着。
“环三叔,大名鼎鼎的火车大盗火烧云真是你带人剿拿的?”贾兰在对面满脸诧异地问道。
“是的,火烧云就是我带人剿拿的。”几年过去,贾环完全没有此前的獐头鼠目,按照贾母老太太的说法,跟年轻时的贾政有六七分像,而且更多了几分自信。或许,相由心生是有一定道理的。
“环三叔,你给说说呗。报纸里的故事,太离奇了,都快成章回小说了。”贾蔷也在对面说道。
“好好,我给你们说说。”贾环看了一眼旁边默不作声的贾宝玉说道,“其实这个火烧云,你们或许听说,他曾经在京城地面上小有名气,人称玉面剧孟的柳湘莲。”
“柳湘莲?”贾宝玉手里的筷子顿了一下,终于感兴趣了,“环老三,你给说说,到底是怎么回事?”
贾环轻抿了一口果酒,开始说起柳湘莲成为火烧云,以及自己率队抓捕他的原委经过来。
柳湘莲为蒋玉菡求情,去了一回汉王府,最后蒋玉菡免于处罚,还因祸得福,被艺术学会梨园学会下属的庆春班给聘请了,也算是吃上了官饭。
因为这件事,义薄云天的柳湘莲名声大噪,还得了个玉面剧孟的名号。只是这个名号并没有为他带来多少好处,官面上还隐隐对其进行打压,要不是薛虬为他求情,说不得早就被翻出旧账就收拾了。要知道,游侠义士,经常游走在法理的边缘地带,要想找出违法的事端来,简直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柳湘莲只好离开了京师,到直隶各郡县游走。这一日他来到丰润县村庄里,看到一户庄户人家带领村民在阻扰铁路施工,结果被半军半工的铁道工程兵一顿收拾。
在柳湘莲眼里,这就是以强凌弱了,他自然而然地站到了庄户那边。
其实京辽铁路尽量走荒野之地,以降低补偿支出,但还是免不了要占据一些良田,然后补偿给得足足的。这庄户人家其实是户小地主,看到邻村那几户人家的三十多亩田地被征走了,铁路社赔了不少银子,他实在眼红,便说铁路路过的一处荒山丘埋着他不知道多少代的祖先,硬逼着铁路从他家的田地里走,好拿笔补偿。
可他不知道,修铁路又不是修泥土路,可以任意更改的。看到铁路社不改道,他就借口坏了他们家祖坟和风水,要赔钱。铁路社又不是傻子,早就打听得清清楚楚,这荒山可能真埋的有骨骸,还你非得说是你祖宗,总要拿出证据来吧,不能这里一指是我高祖,那里一指是我曾祖。
庄户人家还是从他爷爷辈发家的,此前都是苦哈哈人家,先人们死了都是拿草席一裹,埋在哪里谁也不知道。怎么拿得出证据来?于是就想着我是地头蛇,就要耍横又怎么?组织了自家的子侄和佃户,许了好处,便出来闹事。
被铁路社铁拳一顿收拾的庄户人家,去找了乡里县里,知道无论公还是论私,都占不到便宜,终于知道胳膊扭不过大腿。可这一位没占到便宜就是吃大亏了,心里的郁闷可想而知了。见到柳湘莲如此“深明大义”的义士,自然是一肚子“冤屈”向他倾诉。
什么自家能有这份家财,全靠祖坟埋得好。什么可恨铁路社听了羡慕嫉妒恨的乡邻小人的谗言,非要从他家祖坟那里过,要坏了他家的风水。什么他誓死不从看,带领族人子侄拼死捍卫,却被无情的弹压。
反正就是一曲可歌可泣,为了捍卫自己正当利益却惨遭强权弹压的不平之事。柳湘莲听了自然是勃然大怒,觉得这世道太tm黑暗了,于是就去找铁路社讲道理。他刚转背一走,庄户人家就跟铁路社和解了。
铁路社知道这种破事虽然己方占理,可乡村里就是这样帮亲不帮理,你说破大天去,还是外地人欺负本地人。但是就此让步也不行,要是有个这么效应,各地百姓都跟着学样子,这铁路还修不修?
于是铁路社就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铁路社正好要修一处工务段维护站,就暗中买了那家的田地用来修置。那户人家得了好处后就不声不响地离开当地,去投奔天津亲戚去了。
等到柳湘莲回来后,却看到人去屋空,邻里也说不清发生了什么事。一顿脑补后,柳湘莲便认定了铁路社勾结官府,发生了“灭门惨案”,一怒之下便走上了大盗之路,专门针对铁路工程犯案。等到铁路修好,前大半年时间都是货车来回试跑,他带着手下专门劫盗火车上的货物,低价转卖后,大部分拿去挥霍了,小部分拿去济贫。
铁路社很是头痛。自从大兴工商后,直隶各地往来的商旅增多,只要有“身照”,不需要路引也可以往来自由。这伙火车盗匪来无影去无踪,混在商旅中,各地转战,很难摸到踪迹。
现在只是货车试跑,盗取了货物赔就是了,要是试跑结束,开始跑客车,再被这伙盗匪劫一回,那影响就大了。于是许下重赏,要破了这件案子。
正好贾环留在京辽铁路社任职,得知后就自告奋勇。上头也隐约知道他有些背景,就把这件案子交给了他。贾环想办法从京师警政署借调了几位办案高手,又从直隶国民警备队和某神秘单位借调了五十位高人。先研究了案卷,发现了不少线索,然后实地考察了一番,最后定下计谋。
柳湘莲是武艺高强,人也聪慧,知道些反侦查手段。但是跟那些办案高手比还是差得远,很快就中了计,被五十个高人带着铁路社安保队死死围住,不多时就被擒住。
“那柳湘莲武艺确实高超,可是武艺再高,也难逃一枪。现在都是火器时代了,他武艺再高,几十把火枪抵住,也得老实跪下。”贾环不屑道。
***收尾第一波。。。。。顺便再推推我的新书。。。信息时代之光。。。
第四百五十九章 谁知重见楚江滨(二)
贾宝玉这几年见识到了许多人情世故,尤其是前年老太太过世后,失去最大的保护伞,他猛然间成熟了不少。现在他虽然很心痛旧友柳湘莲,但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冒冒失失乱说话了。
“环老三,这柳湘莲罪过大吗?”
“这案子被移交给了滦州检察御史官,不日就要交由滦州典法院审理裁断。听那检察御史说,此案是证据确凿,按律应该是苦役十五到二十年,看推官具体怎么判了。”贾环不淡不咸地答道。
“三叔,火烧云是不是穿着一身红披风?”贾兰兴奋地问道。科试已经名存实亡,他也认了命,现在大兴第一中等学堂读书,明年要参加省考,目标是京师大学和去年才开设的弘文大学堂。不过自从到中学读书,不再苦于科试后,贾兰的性情都有些变了,多少有了些少年心气。
“那倒没有,只是他腰间常系着一根大红汗巾,说是他好友相赠的。所以一传十十传百,就传茬了,变成了红披风,也叫出了火烧云的匪号来。”
听到这里,贾宝玉脸色一变,他记得自己赠送过柳湘莲一条大红汗巾,还是蒋玉菡赠送给他的。想不到自己的物件却成了直隶知名大盗的标识物。
“环三叔,听说就是因为这件大案,你积功被擢升为京辽铁路社副督察长?”贾蔷羡慕地问道。他现在顶了东府的名头,常年在外面奔波,知道京辽铁路社现在经营着国朝第一条铁路,里面的人各个都前途远大。副督察长在铁路社也是高层,督察长管着安保处、风纪稽查处、审查稽核处等要害部门,他的副手当然手握实权。真要比,差不多等同直隶警政署副署长。
贾蔷知道贾环能够坐上这个位置,除了汉王探春侧妃的面子,也要靠功劳和运气。最关键的,贾环年纪轻轻的就坐上这个高位,想必是汉王愿意提携他。现在看来,贾环本人也争气,拿得出人来,那就更了不得。
贾府老太太驾鹤西去,心里有数的人知道,贾府的天塌了一半。贾政贾老爷调任辽东省布政使,大家明白,这完全就是镀金。辽东是刘家老根据地,经营多年,上上下下的人手都布满了。把贾政调任过来,做个泥塑菩萨,实事由左右副手处置,镀完一层金后,贾政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进掌弘文院,在资政院做个光禄资政大夫就算顶天了。
这个位置虽然尊荣,却没有实权了,也就意味着贾府老一辈慢慢远离实权中枢。这个时候,要是贾府下二代不跟上,很容易就败落了。现在整个贾府数下来,贾宝玉不谙世事,贾兰又太小,还只有贾环暂时能担得起这个重任。
如果真是这样,那贾府就有热闹看了。这次去辽阳给贾政祝五十大寿,身为东府代表的贾蔷看得出来,贾政应该看到这些问题,只是他也束手无策。
贾蔷心里明白,贾宝玉对自己夫妻两人确实有恩,但真要到了那个地步,贾蔷还是会站到贾环这边。人家亲姐姐是王妃,自己又有些本事才干,贾宝玉有什么?不过贾蔷猜测得到,汉王应该不会坐视那种情况发生。最大的可能就是让贾环分户独立出去,就像贾琏一样。
这样的话大家皆大欢喜。
四个人各自怀着心思,吃完了这顿饭,贾宝玉有些郁郁不乐地回到自己的包间。林黛玉还在那里伏案奋笔。
“吃完饭了?”林黛玉抬起头来问道。
“吃完了。”
看到贾宝玉兴致不高,林黛玉知道他心里有事,便开口问道:“怎么了?”
贾宝玉把柳湘莲的事略述了一遍,然后叹息道:“真是造化弄人,柳兄多好的人,任侠重义的好汉,却成了一介盗匪。十几年苦役下来,不死也要脱层皮啊。真不敢相信。”
“路是他自己选的。这人的事,我听岫烟说起过。薛二爷为他这位恩人谋了好去处,可是这位就是待不住,好好的营生不做,非要走遍天下路,铲天下不平。结果还没出直隶就陷进去了。这就是他的命。”林黛玉劝道
听了几句劝,贾宝玉也缓缓放下了。他对柳湘莲只是赏识而已,要多熟还真谈不上,想明白,也没有那么牵肠挂肚。
“颦儿,那书你校正得如何?”
“已经差不多了。”林黛玉拿起桌子上那本书说道,“整整三年,几经删增修改,这次校正后,算是正式成书了。”
“这本书虽然是我们夫妻二人所写,但颦儿倾注的心血更多。”贾宝玉微微点着头说道,“真是想不到,当初我们无意得到了《太虚仙踪》的残本,只是当作闲余解闷读物。后来又得到甄府宝玉世兄的手记,突然感念,有了将其整理合编成一本书的想法。”
林黛玉笑着说道:“是啊,这本书也算是凝结了我们夫妻二人这三年的心血。”
两人正说着,有小厮在包间门外说道:“宝二爷,环三爷叫我来说一声,烟溪先生和白鹤公子会在滦州站上车进京,还请宝二爷准备一二,届时一起去拜见。”
贾宝玉一听是杨慎一父子要上车,心里有了数。杨慎一在乐亭数年,写了不少著作,尤其是在白话文、简体字运动中据理相争,可谓是名声大噪,加上他“两代帝师”的特殊身份,已经隐隐成为国朝“保守派”的领军和扛鼎人物。他上了车,贾宝玉肯定要去拜访,否则的话要是让父亲贾政知道了,会打折了他的腿。
火车缓缓驶进了滦州火车站第四站台,这是专门给特快列车停靠的地方。很快就被火车头喷出的蒸汽笼罩了,烟雾缭绕,跟仙境一样。各色人在这白色雾气中来回行走着。有搬运行李的民夫,有往车上搬运食物补给的车站工作人员。
贾宝玉、贾环、贾兰、贾蔷几位站在站台上,垂手拱迎杨慎一父子。正好滦州地方也有人相送他们,一时间,站台上一片恭敬声:“烟溪公!白鹤先生!”
忙乱了一阵子,列车长亲自将杨慎一父子送到包间里,接送仪式才算告一段落。贾宝玉等人在站台上转了一圈,在商店里买了些当地的特产,又回去车上去了。
***收尾第二波,,,,继续推新书,,信息时代之光。。。。
第四百六十章 谁知重见楚江滨(三)
贾环直接去了电报房,掏出一张纸递了过去。
电报房一看纸上写得抬头,脸色微微一变,但还是拿出一张电报纸来,抄录了一份,再编译成四位数字的一串代码。核对了一一遍,打开电报机开关,按动发报按键,嘀嘀地发起报来。
电报发过去后,又等了几分钟,收报机开始响了起来,然后自动卷动,吐出打了点码的纸条。
电报员等收报机停了下来,撕下那纸条,把上面的代码抄录下来,再编译核算了一遍,确定对方已经确认收到了电报,这才在贾环的电报纸上盖了一个“发讫无误”以及自己的印章。
然后抬头说道:“这位爷,电报已经发送无误,电报费是一元三角。”
贾环掏出一张富国银行的票子,外加几个铜子,递了过去,然后拿了收据和盖了章的电报底稿离开了。
贾环踱到商店,买了些东西,也回到车上去了。过了没多久,听到站台上响起了站长的哨声,然后是安全巡视员举着煤油绿灯在那里晃着圈圈。火车头先是噗呲一声,往两边喷出两大团白色蒸汽,然后汽笛长鸣一声,巨大的车轮被传动杆驱动,缓缓地转动着,拉动着十节车厢慢慢地启动。
坐在包间里,从窗户看着慢慢向后退的站台,杨慎一的脸色凝重,一直看着火车驶出了半封闭的站台,看着两边的建筑物越来越快地向后飞退,最后看到空旷的荒野出现在视线里,也向后飘去。
杨慎一转过头来,“三郎,你火车的威力你看出来了吗?”
“看出一二来了。有了这火车,千里险途成了坦途。货物人员运转变得无比迅速。十节车厢可装一千多全副武装士兵,从辽东到京师只需一天一夜,而且官兵在车上并不辛苦,下了车就能立即投入战斗。儿子闻到朝廷下一步是要修通两条铁路。一条是京师经济南、徐州到金陵的铁路,末端再分别延至庐州和上海。第二条是登州经青州、兖州、汴梁、洛阳到西安。如此一来,中原、江南、关中悉数收入这张网里。”
“父亲,还有那电报。辽阳到京师的电报线是跟着铁路一起修,现在朝廷已经决定先行架设到济南、金陵、上海、庐州、杭州、太原、洛阳和西安的电报线。有了这电报,地方稍有风吹草动,就能瞬息间传到京师。京师的诏书制文,也能立即传到地方。”
说到这里,杨翯长叹一声道:“到现在,我才明白刘四郎前些年常爱说的那句话,时代变了。”
杨慎一神情凝重,看着窗户外面飞闪而过的景致,像是在发呆,“尽管我不愿意承认,但不得不说,汉王确实找到了能够搬山移海、改天换日的力量。只是我一直没有想明白,我苦读神武帝紫薇遗宝数十年,却没有看出里面的格物之学。偏偏让刘四郎给看出来了。”
杨翯听出自己父亲话语中的几分不甘。他深知自己父亲的性格,是位有志在青史留名的人。此前,他把抱负寄托在复振先贤之学、德治天下、大同社会上。可是很快就被现实打败了。这几年他也一直在反省失败的原因。
想到最后,有些明白,最重要的没有掌握那个势,而这个势就是利。刘玄通过格物之学,摆脱了以前拘束于土地的桎梏,创造出更新更多的财富,这才引得众人愿意跟随。
那天,当试车的火车从铁路上呼啸而过,杨翯记得自己父亲的神态,惨白的脸,颤抖的身体。回来的路上,仿佛整个脊柱都被抽走了,完全靠着仆人搀扶才能上下马车。其实当时自己也是脑子一下子炸开了,那辆让人生惧的庞然大物像是直接开进了他的脑海,然后将他脑海里的积累的所有知识碾压得粉碎。在那一刻,他确实感受到科学的力量,也明白刘玄常说的时代前进不可阻挡的意思。
父子两人在那一刻像是悟透了,又像是更迷糊了,此后寡言少语,各自想着心思。不过后来一个愿意接受弘文院大院士和资政大夫任命,一个奋起去竞选评议员,最后成为了通议院通议大夫。
杨慎一父子俩心思重重,火车却一路前进,毫不停留。这趟特快车,从辽阳站发车,一路上只停广宁、临榆、滦州、宝坻四个站,到达京城南城外的火车站,比普通列车所费时间要短三分之一,比快速列车要短四分之一。
到了下午四时,火车缓缓开进了京师火车站特快站台。这里已经戒备森严,刘玄带着周天霞等人恭迎杨慎一父子。
客套寒嘘一番,刘玄告别杨慎一父子,自回西苑。他跟宝庆公主意见一致,紫禁城是不会去住了,留给前朝太后和太妃们去居住好了。只是重大盛典时,才到大明宫、太和殿去。
刘玄自进了庆云阁,这里已经坐满了人,宝庆公主、薛宝钗、赵怜卿、薛宝琴、贾探春、贾迎春、史湘云、晴雯、麝月、鸳鸯、金钏玉钏、香菱围坐了一桌,还有明德、明善、明礼、明书、明远、明慕等哥儿姐儿们,由各自母亲带着,端坐在那里。最大的明德努力做出一副小大人样子,给弟弟妹妹做出表率。其余的年幼,有的被美食吸引,有的在互相打闹。整个庆云阁非常热闹,满是生机。
见到刘玄进来了,众人都起来,叫官家的叫官家,叫父王的叫父王,忙乱了一会,大家又都坐了下来。
“今儿看官家兴致挺高,是不是又收到捷报了?”宝庆笑着说道。
“是的,这几日收到四处捷报。一是暹罗请降了,南海地区已成定局;二是贵霜海都汗国的大汗被部下所杀,人头被送来做了进身之物,此国大乱不日即发,它乱了,我们和伊尔利汗国自然就好乘机下手;三是天德来的军报,他们依然收复大不里士,而南海舰队远征支队炮击了巴士拉,陆战队占领了那里;四是豫春和兰瑜传来军报,他们在阿拉提河(伏尔加河)东岸击溃了温钦查汗国主力,歼敌十二万。可以说温钦查汗国已经没有还手之力了。”
“确实都是好消息,官家该多喝几杯。”
“就喝两杯,待会还有事情要处理。青蛟商会的第三波北句芒洲远征船队要出发。青蛟商会上次探险在西海岸设立了四个据点,来回的海路也探明白了,商会计划在十年内运送二十万百姓过去,同时教化当地土著一百五十万,这样才能向南压制住西班牙人的野心。时间紧,路途又遥远凶险,需要好生运作一番。”
一边说着话,一边吃着饭,到了七点多,众人各自散去,刘玄来到丰泽园里,处理了一会政事,然后拿出一本书来。
这是下午在火车站,贾宝玉和林黛玉夫妻俩给他的,说是他们两人这三年呕心沥血写出来的,请刘玄斧正,能帮忙写篇序是最好。
打开包书的纸皮,首先入眼的是三个大字,《石头记》,刘玄不由心头一惊,连忙打开第一页,写着“第一回,吴仁隐梦幻识通灵甄化雨风尘怀闺秀”。
仔细看了十几页,除了名字改了,一些细节变了,跟那本书几乎一模一样。刘玄越看越心惊,难道这真是冥冥中自有天意?
刘玄一时糊涂了,觉得似梦似幻,非真非假,整个世界像是一个蛋壳,从他的视线和思想里被剥离开去,然后一段熟悉的旋律像阳光下的泡泡,晃晃悠悠地飘到他耳边。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全书完
****收尾第三波。。再推一次新书,,信息时代之光。。。。这本书完结了,舒了口气,不用再没有节操地推新书了。
上架感言【卖惨现场】
说实话,刚刚收到上架的消息时,我本人也是一脸懵逼。
啊,难受啊,本来还想再熬两周,多走两轮来着。
可没办法,由于成绩问题。
硬熬也是无用。
坦白说,这个上架,真的很突然、很突然。
有很多话想说,但什么也说出不来。
也不算什么新作者了,规矩多少懂点。
首订啥的没指望了,就只能靠爱发个电呗。
最后再说下,我本人只是个凄惨的扑街。
设定方面,肯定是向大佬们借鉴。
但当中的副本,绝对是原创。
还有主线的安排,跟角色的塑造,绝对都是下了工夫的。
那么,嗯......明天见。
作为见面礼,就来个保底五更吧。
声明一下
疫情过了,重新工作,这几天下班晚,所以就……
声明
虽然知道没人等更新,但还是要说下……我今天十一点半才下班,更新不了……明天休息补回来!
对不起【顺带完本感言】
搁了一段时间,再拿起来,发觉已经没法写了。
对一些支持过本书的读者,真的表示对不起。
拿拿放放,一共好几次,但终究还是因为成绩的原因,不得不放弃了。
还是太浮躁了。
其实连剧情都还没正式开展。
好了,就这样吧。
再次声明......对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