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八十八章你败了!
武媚娘的偷梁换柱之计实在不怎么样,她要是真聪明,早在毒食盒被识破的那一刻,就应该知道她所做的一切都已经在太子的掌控之中了。
其实不止她,与她协作的郑丽婉和道门也同样在内卫的监控之下,而与其一样愚蠢的郑丽婉,正拿着伪造的文书,也正在南衙上演闹剧。
与假李治顺利接管北衙不同,坐在南衙帅位上的不是别人,正是翼国公-秦琼,所以郑妃和李震进了正堂之后,先是为之一愣,对于这种突发情况是在没想到。
“哦,右卫军的一个小小的中郎将,一个所谓从宫中逃脱,出来搬兵的嫔妃,再加上这么一份尚书省签发的文书,就想接管南衙十二卫的兵权,进宫勤王救驾!呵呵!”
一边摆弄着文书,秦琼一边说着,嘴角上洋溢出满是不屑的冷笑;太子殿下还真是料事如神,环环相扣一丝不差,不换上这两个书生上来顶包,这人还不一定跳出来。
“翼国公,本妃是皇后娘娘之命,房杜两位宰相之托,前来请兵的,国公身为太子的老师,陛下的心腹,应该不会坐视君上罹难吧!”
“李震将军虽然年轻,但毕竟英国公的长子,随其征战多年,是我朝不可多得的年轻将帅,是太子和皇后都能信得过的人,国公难道在置疑他们的眼光吗?”
人的名,树的影,秦琼是什么人,郑丽婉非常清楚,此人是军中老牌的将帅,在军中享有很高的威望,让他心甘情愿的交出兵权,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好在她特意留了一手,前番借着整张亮的时机将右卫军洗底,全部都换成了通汉军出身的将领,今儿也顺手也都带了过来,要不然就凭秦琼坐在这里,她定然折在这里。
“大都督,按照太子殿下先前的诏令,一切军国重事都有房杜等相蓝批为准。末将身为晚辈,本不该对大都督无礼;但军情紧急,晋王和武妃在宫中作乱,太子爷那边危如累卵,是以肯请大都督即刻交接兵符。”
听了李震这话后,秦琼笑了笑,将那份文书扔在帅案上,秦琼起身站了起来,在众将的注目下从袖子里掏出一份诏书,随即言道:“不就是诏书吗?很稀奇吗?来听听,听完这份,咱们再说。”
话毕,秦琼打开手中的诏书,沉声读曰:着命骠骑大将军-翼国公-秦琼领南衙大都督之职,郯国公-张公瑾为副都督,节制南衙十二卫全部军队,除孤亲临之外,概不奉诏,此谕。
“李震,不要你和郑妃二人来此显得多么可疑,就算在平时,房玄龄和杜如晦的帐,本帅也可疑随时不买!别忘了,本帅不仅是大唐皇家军事学员的院正,更是太子太傅,官儿不比他们尚书仆射小。”
话间,秦琼又坐了下来,举着手中的诏书,继续说:“不要拿你们那套说辞蒙事了,本帅经历过玄武门之变,明白兵变都需要干些什么。再加上手中的这份诏书,你觉得我会交出兵权,任由你们带兵入宫吗?”
“秦琼,这兵权不是你想不交就行的,这里已经被我的右卫军包围了,只要本将一声令下,你和帐中诸将都顿时就会被乱刀分尸,你可得想明白了!”,李震咬牙切齿的说着。
“翼国公,既然被你看穿了,那本妃没什么可说了,现在情况你也看见,如果你不从,那不仅你要死,还要连累诸位将军,太不明智了。”
“本妃也有儿子,只要翼国公同意倒戈,李昂登基之日,尔等将全部都是开国功臣,翼国公你将是新朝的尚书令。不要担心陛下那,他回不来了,英国公会送他上路的。”
话毕,郑丽婉抱着抱着膀子看着秦琼,对于李勣,他很有信心,作为唐军中少数的统帅级别的将领,他要是起了反心,想在前线干点什么,那谁能拦得住。
不管太子是否真的薨了,大明宫的两伙人一定拼了个你死我活,筋疲力尽,正是他们有可趁之机的时候,只要把人都杀掉,那可一点因果都不用沾,因为死人是不会说出实情的。
只要把罪名都栽倒李治和武媚娘那个贱人身上,说他们勾搭成奸,祸乱天下,为了皇位不惜戕害皇后和太子即可。到时候大唐内无太子,皇后,皇帝又在远征的时候意外身亡。
那得内、外两军拥护的李昂自然就是大唐之主,李氏这天下将尽入到她的手中,再也不用卑躬屈膝去侍候长孙皇后,十多年的奴才生活,她早就过够了。
今日只要如了她的意,就血洗整个皇宫,将李氏和长孙家在宫廷中的势力一举铲除,以泄她胸中多年的怨气。
呵呵......,“以前本帅听人说过,长安城有奇女子郑丽婉,琴棋书画样样堪称一绝;不过今日本帅却觉得,你身上最大的长处就是蛇蝎般的心肠!”
“造反?哈哈,还是一个女子,这是本帅在贞观以后听到的最可笑的笑话!实话告诉你,武妃也好,你郑妃也罢,从你们站出来那刻,就已经进入殿下的彀中!”
“不明白,什么身染沉疴啊,他还不到三十岁,会这么突然就病了吗?还不是你们太贪心,所以被一叶障目,深入局中而不自知!”
秦琼明白,她们为什么前仆后继的,不管是否危险的蹦出来,太孙以然册立,东宫的大势以成,太子和太孙将是皇位的得住,且皇帝的心意不可回转。诸位皇子、亲王将再没有机会窥测大宝。
现在皇帝远征在外,太子来了这么一出身染沉疴,她们能不抓住这最后一次机会吗?皇权至尊啊,含元殿那把龙椅的对这些人的诱惑力太大了,大到她们不得不冒这个险。
“行了,别虚张声势了,在你们进堂的时候,陈国公就已经动手了,他早年当过右卫大将军,在那里有不少旧部,瓦解李勣在这么短时间内经营的势力还不是小菜一碟。”
“来人,拿下这两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反贼,押送至宣政殿,交给太子殿下处理。”
秦琼这话刚落,就有应喏的卫士冲进大堂,拿下了二人;至于他们带到中军来的人,自然不必多言,全都已经走上西南大道了。
第九百八十九章无路可逃!
“两位道长,你们倒是想想办法啊!事到如今到底该何去何从啊!咱们不能坐着等死吧!”
“本王跟你俩说,我那个侄子,比他爹可狠多了,他爹最多杀九族,而他连条狗都不会给你们留!”
“这可怎么办,这可怎么办啊,早就说那两个婆娘靠不住,你们非得用她们能把水搅混了,现在好了,举手之间让人家灭了吧!”
“还说什么天命在本王,看看现在,天命到底在哪儿,本王这回可让你们两个牛鼻子给害惨了!”,李元轨在青云观的大殿,一边来回踱步,一边埋怨着。
本来他是不同意在皇帝出征时动手的,国家政权掌握在太子手中,他可不是一个好惹的人物,打算静静蛰伏一段再说,为了怕被他们的计划所连累,所以自编自导了劫持事件。
没几天,就听说太子病了,连榻都下不来了,让李元轨心中为之一喜,找两个牛鼻子一问,原来太子害急症薨了,那两个不知死臭娘们打算动手。
袁天罡和李淳风就劝他,等两位嫔妃把太孙、魏王、晋王也送上路后,李元轨立马就站出,来拨乱反正,以皇叔之尊为太子和太孙复仇,斩杀叛逆,取下这平叛的最大一功。
到时候朝局混乱,京中近系的宗室中,就只剩下李元轨一人,到时候就算房杜等人再怎么不愿意也可以得请霍王出来安抚人心。至于皇帝那就不用说了,有郑丽婉那个毒妇和李勣在,他是不可能回到长安的。
国家没有皇帝,没有储君,更没有太孙,在平叛中立得大功的霍王自然就是众望所归的,登基之路自然平坦异常,李元轨多年的夙愿和道门的野望都可以达成了,何乐而不为呢!
可没有想到,所谓太子的病和解除李道彦、张公谨等人的兵权都是李承乾设下的障眼法,或者说引他们上钩的鱼儿,且还是以大唐的社稷来压的。赌本如此之大,即便是见惯了风雨的袁天罡也不得说个服字。
“霍王,杞人忧天,怨天尤人没有,你上了这条船的时候,就应该知道要么富贵无边,要么满门抄斩,现在说这些话还有什么用!”
“霍王府才有多少人,你知道整个道门有多少人吗?现在怕死了?晚了!”,白了李元轨一眼后,李淳风面色凝重的怼了他一句。
本来以为这个计划天衣无缝,可现在看来却是愚不可及的,宣政殿坐着的那位,早就把这一切都洞悉了,所以布了这么大一个口袋把他们都装了进去。
唉,要怪就怪武妃太无能,都带着北衙的军队到宣政殿门前了,为什么不立即进攻呢,就算打到一半将士们知道被骗了,也只能硬着头皮干下去,总比一兵一卒都没伤,让人拿下强吧!
不过这话也说回来,太子在军中的威望太高了,即便是皇帝也得借用东征才能压下东宫的锋芒,武妃和一个假的晋王,不是对手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
让李淳风最恼火的是这两臭娘们都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主儿,要是按照原定的计划同时动手,局面还不至于如此的被动,让太子轻而易举的各个击破。
好在这种青云观是皇家的内府登记造册的,一时间太子的人还查不到这里,否则用原来的地方,不用到明天的太阳落山,他们全得被剁成肉泥。
就在李元轨还想回怼李淳风二人的时候,大殿的门被打开了,长孙冲和长孙嘉庆二人带着大批的内卫鱼贯而入,连反应的时间都没给二人。
“你们是怎么找到这里的?”,一直没说话的袁天罡皱着眉头问了一句。
“这有什么可稀奇的,这长安城哪儿能躲人,还能逃过我长孙冲的眼睛吗?笑话!”,瞥了一眼袁天罡后,长孙冲面带不屑的回了一句。
见老牛鼻子摇头,随即将妖书安以后,太子特意针对道门做出的计划提了出来,反正最后摊牌了,死也让这几个家伙死的明白!对了,还有老袁那败家子的孙子,这可是大功臣,不可不说。
另外,就拿青云观这地方来说吧,要是没有内卫渗透进来的探子,谁能想到这么个显眼的地方,灯下黑这招好理解,可猜起来并没有那么简单。
“太子殿下,要怎么处置我们,怎么处置道门!”,袁天罡盯着长孙叔侄二人,一板一眼的说着。
“怎么办?杀头呗,而且是诛灭九族,道门上下凡是涉及此事的全都要死;但你不用担心道统的问题,张天师一脉会来接手的,大唐国教依然是道门。”
说完这话,长孙嘉庆便走向李元轨,冲着他脑袋就一顿拳头,没过多大一会,李元轨英俊的脸庞,直接就被打成了猪头。
一边用帕子擦着血,长孙嘉庆一边言道:“呸,什么东西你是,竟敢想加害太子,你吃了熊心豹子胆了吗?”
“李元轨,你说你好死不死的干嘛起歪心眼儿呢!现在好了,不仅你要死,霍王府阖府大小都要跟着你死,你说你是脑袋有病!”
听了长孙嘉庆,瘫坐在地上的李元轨囫囵了两下眼泪鼻涕和鲜血,面带懊悔的回了一句:“人心不足蛇吞象,我,太贪心了。请转告太子,我毕竟是太武皇帝的血脉,请他看在先帝的份上,饶恕我的家人。”
呵呵.....,李元轨的话,把长孙冲逗乐了,成了你们鸡犬升天,不成你们就死一个,这世上有这么便宜的事吗?看看那位道门的领袖,人家多淡定,知道不行也从不说这些惹人笑话之语。
“李元轨,你造反不成失心疯了,还是脑袋撞树上了,你绝得有这可能吗?告诉你,不仅是你的王府,魏家等一众与你联姻的家族,一个也少不了。”,话毕,长孙冲还给赏了他一脚,帮助他清醒一下。
“仲良,你太失礼了,道观这种神仙道场,是你说动手就动手的地方吗?来人,把他们给老子架出去,不要给诸神再丢脸了。”
话毕,冲大殿中的神像啐了一口后,长孙嘉庆转身出了大殿,在这种藏污纳垢之地,他是一刻都不想多待。
第九百九十章兄弟和睦!
先是北衙换防,后是刑部、大理寺、内卫、京兆府的差役在坊间来回穿梭,凡是被他们找上门的人家,无不弄得鬼亏狼嚎,好好的长安城一下子就弄得乱呼呼的。
霍王府、钦天监、户部尚书郑仁基府以及其他大大小小三十多个大小官员的府邸,尽数被查抄,整整搞了一天。不管男女老幼,一律羁押待审,但有反抗者-斩立决。
翌日上朝,臣工们自然要问一问,为什么长安城被搞这么乱,截止到他们上朝时,各坊间还有大批的差役在搜捕,长安城的百姓都被他们吓坏了,门都不敢出,更别提做生意了。
房玄龄和杜如晦等人是奉诏主持国政,手握重权不假,可越是如此越要慎重处事,把差事办好了,否则就是有负君恩。
萧瑀等臣工都是揣着弹劾本章来上朝的。可还没等萧瑀等人站稳脚跟,李承乾在众臣工惊诧的注目中,坐在御阶上为监国设立的宝座上。
这一幕,惊掉了所有的人的下巴,直到这一刻所有人算都明白了,太子爷根本不是旧伤复发,他这是得了心病。
“诸位爱卿,孤这些天偶感小恙,所以托几位重臣处理国政,顺便教导一下太孙,这本来是件挺好的事。”
“可无霍王和道门勾结,使人冒充晋王,意图挟制南北衙驻军,造反谋逆。幸亏孤的病好了,能起来了,要不诸位爱卿,今儿在朝上看到的可就不是孤了。”
“孤知道诸卿要说什么,长安城是不该这么乱下去了,着令三法司及内卫,三天之内恢复长安的正常秩序,这里是大唐的国都,应该是这个世上最有秩序的地方,它不应该这么乱。”
李承乾直接就给这件弄得满城风雨之事盖棺定论,黑锅直接甩给了霍王和道门,将武、郑二妃在其中的作为全都用春秋笔法盖过,同时也点了点众位臣工,不管听到什么议论,都不要再传了,因为这事已经翻篇了。
之所以不提及武、郑二妃,并不仅仅因为她们是皇帝的嫔妃,更是不想让臣子在私底下议论;天家的事,尤其后宫的事,能压就压下来,在后面悄悄办了就是,没有必要让臣工质疑天家的家教。
众臣工应诺领旨后,李承乾随即下诏南北衙各军维持原职不变,翼国公-秦琼卸去北衙军职,转任大明宫戍卫,皇宫所有驻军统归秦琼节制。
张行成转户部尚书,张睿任钦天监监正,晋王李治晋宗正寺少卿,其余众官各司其职,各安本位。
挥手让李治等人免礼后,李承乾继续言道:“东征军转来的军报,孤今早看过了,陛下天威赫赫,我军连战连捷,凯歌而还也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
军报呢,下朝之后可以去秘书监那看,不能亲临战场,观摩陛下的天威,在军报中看看也是好的。”
给这场闹剧收了个尾后,李承乾又听取三省七部的政务,当庭能决断的,一一给了结果,其他的汇同到尚书省,待庭议后决断。
下朝之后,李泰兄弟跟着太子向宣政殿走着,兄弟三人很多年没一起散步了,现在笼罩在皇宫的乌云终于散了,三兄弟一边走,一边调笑着,这兄友弟恭的很。
“稚奴,哎呀,四哥真是不知道说你什么好,怎么让人打成这德行;吱吱,今儿在朝上在群臣面前这么一亮相,为兄保证,用不了三天,晋王骁勇善战的美名就会传遍整个长安!”
“四哥,你这话说的不脸红吗?我就是再能打,拳头也碰不过横刀吧!你不知道双拳难敌四手吗?那些家伙都是上过战场的,你让我怎么办!又没有你身上这么多护体神膘,只能鼻青脸肿了!”
“切,我这身肉,你是羡慕不来的,武能抗揍,文能装天下文章,好用的不得了;当然了,别说作兄长的不照顾你,跟着我吃半年,保证你也有这么一身肉铠!”
“得了吧,你胖的都快走不动道了,我不想出门都被人搀着,轻快一点好。再者说,我打算向大哥要一百精锐,以后不管去哪儿都带着,看哪儿个混蛋敢惹我晋王爷。”
听了两个家伙在斗嘴,李承乾也笑了笑,随即言道:“护卫是没问题,可孤看没什么必要,你晋王爷样子这么凶,不用带护卫上街也没人敢惹你的。”
“不过,这次你们俩很难得,难得在这种时候不起觊觎之心,孤心里很高兴,今儿就别急着走了,咱们兄弟三人好好地喝几杯,续一续兄弟之情!”
对于这两兄弟的表现,李承乾很满意,能在这个时候谨守本分,就说明他们没有那个心思,能做到这一点,已经算是殊为难得了。
尤其是李泰,他可是有前科的人,能够顶得住诱惑,老老实实待在王府,一直到自己的传召才进宫,看来上次的教训是惨痛的,李泰已经完全学好了。
就在兄弟三人有说有笑的走着的时候,远处的长孙皇后看着兄弟三人的背影,留下欣慰的眼泪,接过太子妃递过来的手帕擦了擦后,笑了起来。
“从当上皇后的那一天起,本宫就担心他们三兄弟互相残杀,虽然陛下和本宫都竭力阻止,但青雀还是走上了邪路,幸好高明豁达,才有今日的兄弟和睦!”
长孙皇后这话说完,独孤妙音把话接了过去:“殿下说过,血浓于水,只要兄弟们不悖逆祖宗,其他的不管什么事,太子爷都保着他们。”
“本宫知道,本宫知道,高明为了李氏,为了陛下和我,为了大唐付出了很多,他今日得到的一切都是应该,天道酬勤,天道酬孝,应该的。”
太子妃的话让长孙皇后想起了太武皇帝的身后事,皇帝与他说过,高明发过誓即便是千夫所指,遗臭万年,为了孝道,他也会保下几兄弟。
在皇室生活了一辈子的长孙,太知道想要实现这个诺言,儿子需要付出多少心血,承受多少努力,这其中的艰辛恐怕连自己这个母亲也不知道。
人人都羡慕他是未来的皇帝,天生的好命,可谁又能想到为了保住这所谓的好命,他付出了多少呢!
第九百九十一章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袁天罡与李淳风这两神棍,李承乾很有耐心的跟这对叔侄玩了十多年,但既然已经尘埃落定,那自然没什么必要再见了,更没有必要复盘。
戴胄和孙伏伽办事还算利索,三法司各部都在夜以继日的审讯、填卷宗,最出位的还要数大理寺主事-狄仁杰,许多关键的审讯任务都是由他带人完成。
只是,李承乾给三法司的批示很奇怪,从犯和受株连者,着即按律处理,主犯则与掖庭幽禁的武、郑二妃一样,要等到陛下返朝之后,再行处置。
本来李承乾是不打算见任何人的,可狄仁杰在审理霍王府一众人等的时候,有了重大的发现;那就是李承道的确切消息,当年是霍王派人捅到皇帝那的。
听到这个消息,李承乾先是一愣,愣的原因是李元轨当时不过是愣头青,说他少不更事一点也不为过,那里能有这般的能力和心机。随后是莞尔一笑,因为他此刻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张既熟悉,又很陌生的人脸。
用心这般恶毒,手脚又怎么干净,连父皇那么精明的人都缄口莫言不敢言其过,那这个人是谁自然就不用多说,而且他们为了遮掩,或者想保护李元轨,还拿李承道当了垫背。
宗正寺-东监区,这里是专门关押犯了重罪的皇族,到了这里人,基本上都没什么机会再出去了,所以这里与刑部的大牢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区别,无非就是守卫的更加森严而已。
到了地方,先是与李泰、李治打了个招呼,随后带着狄仁杰,来到了关押李元轨的牢房。让狄仁杰通报了霍王府的情况给李元轨后,还特意将那份关于李承道案的扔给了李元轨。
“太子爷,现在知道了?完了,他们都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就算你想挽回什么人也晚了!老实说,要不是他留下的势力都让你们父子消灭的差不多了,十四叔也不会这么惨!对不对!”,李元轨举起手中的镣铐,面带无奈的说着。
唉,“有一点孤始终想不明白,父皇与孤比你与建成之流不知道要强上多少,看看今日大唐的盛况就知道了,可为什么他就如此看不上我们父子呢?”
“别拿玄武门的事说事,你我心知肚明,建成就能等到他驾崩吗?明显不可能,要不然也不会把太极宫的兵权抓得那么紧。你看看现在就知道,大明宫的兵权一直都在父皇手中。”
听了李承乾这话,李元轨先是笑了笑,然后叹了口气,一脸追思之意的喃喃着:“是啊,其实大哥和二哥对于父皇来说没有任何区别,即便是没有玄武门之变,隐太子和二哥也会在平定天下之后,被处理掉,这话是他亲口告诉我的。”
无情最是帝王家,不管是建成,还是李世民,心里都清楚自己不过是父亲利用的对象,只不过李世民醒悟的比较早,采用下属先发制人,后发为人所制的谏言,一举定鼎天下。
自打李元轨记事开始,李渊就有意无意的栽培他,不停向他灌输帝王之道,李元轨很年轻,与李承乾年纪相当,他有得是时间与这对父子清算,报玄武门那“一箭之仇”。
可不管是李渊还是李元轨,都没有想到李世民父子会开创如此的功业,更没有想到其在有生之年会定下隔代之君,所以与武妃、郑妃一样,李元轨都着急了,是以背离了原本想先取得信任,徐徐图之的初衷。
“其实,就算我表现再好,愿意放弃一切,陛下和你,也是不会信我的,不是吗?”,李元轨盯着李承乾看了一眼。
“话说的没错,不仅是你,先帝留下的所有皇子亲王都是如此,如果人人都能安分守己,对君上尽忠,孤保证人人都有安乐饭吃。”
“就说鲁王吧,当年反贼苏婉逃离京师的时候,给叛贼们行方便之门的就是他;日前他自己上了请罪的本子给孤,知道孤给他批复是什么吗?仅仅是封地圈禁十年,十年之后,他依旧是自由之身。”
听了李承乾这话,李元轨点了点头,七哥倒是个聪明人,好一招以退为进,主动坦白了过往,不管皇帝还是太子,只要还顾念一点天家骨肉之请,都会留他与阖府家小一命。
“老七,他算是活明白了,与其被无孔不入的内卫查出来,不如自己招了,其实我们早就应该觉悟了。高明,叔侄一场,能不能给我留下一个儿子传递香火!”
与李元轨对视了一会儿后,李承乾摇了摇头:“十四叔,换位思考,今日在大牢里面的是孤,你会给孤一家老小活路吗?父皇尚且会留下息王妃母女的性命,而你则是鸡犬不留,不是吗?”
“不过,孤驳回刑部的株连郑国公府的本章,魏征那老头儿,孤不杀他,就只想让他知道,他这辈子,不仅挑错了主子和女婿,更是低估了陛下和孤。”
“等这次父皇班师还朝,孤还要把所有健在的宗室、老臣都请到长安来,办上一场盛大的庆功宴,让他们都看看,九州归一的贞观盛世是何等的雄风。”
没错,李承乾是故意这么说的,李元轨是注定看不到这场盛大的宫宴了,他生命也会在皇帝回京后戛然而止,告诉他是想让其下去后转告李渊,大唐在他们父子手中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刚开始的时候,李承乾一直认为,玄武门是父亲为了除掉建成和元吉,两个争储之路上的绊脚石,才发动的兵变。可随着年纪和阅历的增长,李承乾明白了,其实那次的兵变真正的目标是李渊。
那老头儿是个极其自私且极其残忍的家伙,他为了能报仇早早就把身后的局部署好了,甚至不惜牺牲了李承道,用他的特殊身份来掩护李元轨。
就像想趁着他们父子不备之际,在后背狠狠地插上一刀,以牙还牙嘛!至于父子,祖孙之情,则在他眼中一文不值,即便是他看重的李元轨,也不过是他复仇的棋子罢了。
现在回想一下老头儿看他时那复杂的眼神,其中刻骨铭心的仇恨才应该占大份的。没错,无情最是帝王家,这话在李渊的手中展现的淋淋尽致,就是因为他的不敢,才造成多少悲剧,让多少人沉溺其中无法自拔。
那老头儿一定是把自己当成神了,不仅可以操纵人的身体,更能操纵人的精神世界。这样的人,实在不堪为一国帝王,看看他这前前后后都惹了多少事,李元轨不也是被他蛊惑的吗?作孽啊!
第九百九十二章九州归一,新皇现!
几个月的时间,转眼就过去了,皇帝的东征胜利结束,高句丽,那个曾经窥测中原野心勃勃的国家,宗庙尽毁,社稷倾覆,终于倒在了唐军的铁骑之下。
当然,倒霉不止是他们,像新罗、契丹、靺鞨、铁利、乌罗护、粟末、落坦、思慕、窟说等部族和国家,都让皇帝借着大胜之威,以犒劳之名一窝端了。
这与李承乾在西域时,对三十六国的方法如出一辙,既然儿子做了初一,那老子做十五,也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反正地盘打下来,至于别人会说什么,皇帝不在乎。
大军征讨并没有随着皇帝班师而结束,皇帝特意把李道宗、李伯瑶、薛礼等将留了下来,专门扫荡那些不识趣的部族,且给他们的旨意就只有一个字“杀”。
为了恭迎皇帝顺利凯旋,李承乾叫齐了三省七部的所有的大佬,听取他们关于迎驾、宫宴、有功和阵亡将士安顿、抚恤的计划,并明告诸臣不可有一丝一毫的疏忽。
别以为事儿交给下面的人就行了,为了保证万无一失,李承乾对于重大的项目都亲自过问,把关无误后,再付诸实行,尤其是关于抚恤和赏功方面的事,差一点都不行。
一直到皇帝坐在龙椅上,与诸臣开怀畅饮,欣赏歌舞,李承乾才真正的轻松下来,春耕刚过,正是万繁复苏的好时候,可皇帝头发又比出征前又白了不少。
“太子爷,看到没,今儿陛下真是高兴,老臣好久没见到如此痛快了!”,长孙无忌坐了过来,笑眯眯的说了一句。
“舅舅,孤怎么觉得好生奇怪呢,父皇虽然好酒,可从来都没这么没有节制喝过酒,这是打了胜仗高兴导致的吗?”,李承乾歪着脑袋,看了一眼同样没少喝的长孙无忌。
呵呵......,“太子殿下,高明,舅舅当然高兴了,因为过了今天,你就不再是你了,你说舅舅怎么能不高兴呢!”,舌头有些硬的长孙无忌,大着舌头回了一句。
“什么加我就不是我了,舅舅,你这是喝多了,还是怎么地,孤都让你说糊涂了!你。”
李承乾的还没有说完,长孙无忌就趴在桌子上睡着了,无奈的李承乾只能招呼过来内侍扶赵国公去休息。
长孙无忌这话还没弄明白,一头雾水的李承乾就被皇帝叫了上去,稀里糊涂被皇帝拉到御阶上。只见皇帝一抬手,司宴官那边的金钟便响起了,一下子将所有人的目光都招了过来。
“诸位爱卿,自武德九年至今已经有二十年了,朕自认为登基以来从无懈怠,率领孱弱疲敝的国家在废墟中崛起,与众臣工一起造就了贞观这一盛世。”
“这二十年来,无数的英烈为大唐的盛世捐躯沙场,无数的能吏、廉吏案牍劳形而亡,所以说这个盛世不仅是朕的,也是你们的啊!你们创造了历史,也见证了历史,你们所有人都将名垂我大唐的国史之上。”
“时光匆匆,岁月无情,老的不止是你们,朕也一样。可不要紧,我们还有下一代,下一代还有儿子,子孙生生不息,江山一代又传一代。”
听到皇帝说这话,李承乾明白了长孙无忌是什么意思,盯着皇帝不断的摇头,甚至还咳嗽了几声,希望父皇可以停下来。
可李世民非但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反而对甘郧招了招手,紧接就看到老家伙带着两个内侍,捧着玉玺、冠冕和龙袍走了过来。
“太子的能力有目共睹,文可安邦,武能定国,大唐交到他手中,朕一百个放心。是以,朕决定效法高祖,退居翠微宫,禅位于太子,扶上马,送一程,以承万年之统,以繁四海之心!”
皇帝这话说完,一下就帮下面的诸臣工都醒酒了,全都长大了嘴巴看着御阶上皇帝父子,谁能想到如日中天的皇帝会在大胜归来之后就禅位呢?
就算是房玄龄、杜如晦、马周这三位皇帝的心腹,自认为了解皇帝的宰相重臣也没有料到皇帝会在这这个时候,这种场面下直接禅位!
且不说礼制上不符合规矩的地方,单说如此看重权力的人,竟然能这么轻易的就放弃手中至高无上的皇权,这有些太不可思议了,果然是天意难问啊!
在诸臣惊诧的目光中,甘郧等当场为已经愣了的李承乾换上了龙袍,李世民又亲自将冠冕给他带上,将传国玉玺交到其手中后,仔细的上下打量两眼。
“高明,咱们父子都是帝王,帝王行事从来都不拘小节,名位定下来就行了,禅位大典的事,朕看让钦天监挑个好日子再补办就行。”
“哎,不要惊诧,朕说过的,东征回来就把大唐的社稷交到你手中,算是对于多年忠孝的奖励,朕相信你一定能让大唐更加兴旺昌盛。”
话毕,皇帝阻止了李承乾要说话,反而把拉到龙椅上,用力的按了下去。随即与众臣挥了挥手,放声大笑,带着甘郧等内侍十分潇洒的转身向离去。
君臣际遇几十年,皇帝在庆功宴上冷不丁宣布退位,禅让皇位给太子,臣工们虽然惊诧,但也都心悦诚服,毕竟太子的威望和功劳在那摆着,继承大统是早早晚晚的事,来的是挺突然的,可却是理所应当,众望所归。
恭恭敬敬冲着李世民的背影行了个大礼后,诸臣公在房杜两位相爷带领向李承乾行君臣大礼,口中念道:臣等恭贺新皇,新皇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皇帝是天下至尊,是这天下独一无二的位子,李承乾没想到皇帝出征那句话是真的,看来这事又是他与长孙无忌商量好的了,否则也不会这么卖关子了。
看着下面的臣工行君臣之礼,李承乾的心中感慨非常,二十年的苦心经营,其中有多少喜怒哀乐,岂是一两句就能说清楚的,“不容易”这三个字,虽然简单,但却包含这二十年所有的辛苦。
第九百九十三章 大结局-新时代的开启!
贞观二十年,四月初八,长安城的人们像往常一样从睡梦中醒来,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夜非常的不平凡,因为贞观皇帝,伟大的人皇陛下禅位了。
李世民在位期间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国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安定局面。
更为主要的是,作为马上皇帝,李世民大力平定外患,先后灭掉东突厥、吐谷浑、高昌、西突厥、西域三十六国、高句丽、新罗等国,使大唐的版图无限扩大,成就更古未有的帝王功业。
在宣布退位的翌日,太上皇李世民亲自下诏,昭告天下,禅位大典将在七日后举行,京师六品以上官员皆在观礼之列,宵禁取消七日,庆贺新皇即位。
李承乾的登基大典是在含元殿举行的,受了文武臣工的大礼后,便命中书令-马周宣读新皇的诏命:其一:将贞观二十年改元为洪熙元年,新皇登基,大赦天下,与民更始。
其二:册封太子妃-独孤妙音为皇后,良娣-勃律玉为贵妃。
其三:皇太孙李象晋为太子,入主东宫;李医晋位雍王;李厥晋位楚王;李曦晋位蓝田公主。
其四:准房、杜等臣工致仕所请,随太上皇迁居翠微山,以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许敬宗尚书右仆射,窦宽、褚遂良为侍中;秦怀玉为南衙大都督,李景桓为北衙大都督,房遗直为兵部尚书......。
“诸位臣工,朕初登大宝,当继续履行上皇之命,承继贞观之盛世,使我朝国力在洪熙一朝更进一步,让我大唐更加的兴旺昌盛!”,端坐在龙椅上的李承乾一板一眼的说着。
以长孙无忌为首的群臣高呼:新皇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后,大唐就正式迈入洪熙朝,一个全新的时代,而新皇和他们则是这个新时代的主角。
没有人怀疑,新皇是否有能力带领他们,因为在贞观一朝,李承乾的做出的贡献居功至伟,内理仁政,外攘夷狄,大唐势必会在新皇的统帅下昂昂向前。
散朝之后,含元殿就只剩下李承乾、李象、长孙无忌三人;作为新皇的元舅,长孙无忌无疑是众臣工当中最为高兴的存在,而新太子李象则揪着新袍服在找与原来那件的区别。
三个人,仅仅是几日之变,就有三种的身份,说是有些不好接受,一时难以适应也是人之常情。李承乾虽然监国很多次了,可毕竟当皇帝是第一回,尤其是坐在这里临朝,感觉是绝对不一样。
所以李象的表现并不是没出息,连李承乾都不适应,更不要说孩子了。三个人中,就数长孙无忌最稳当了,毕竟当仆射,他不是第一回了,丝毫没有生疏的感觉。
“陛下,您的兴致好像并不是太高,是不是臣工们哪里做的不妥当了,您说出来,老臣即刻命他们改过。”,长孙无忌恭声问了一句。
即便坐在龙椅上的是自己的外甥,如今身份不一样了,长孙无忌这个元舅也必需时刻保持臣子该有的恭敬,再也不能向从前一样说话随意的很。
作为外戚之首,他清楚的很,太上皇之所以禅位,就是因为自家这外甥太强势,也太优秀了,优秀到太上皇那么自大的人,都不得不服气,自己这个舅舅又怎敢不敬重。
“舅舅,你多礼了,咱们还与从前一样,你该说什么说,该做什么做;从前不会变,现在也不会变,将来亦如是。朕能有今天,在诸臣中你和长孙家厥功甚伟,这些,朕都记着呢!”
话间,李承乾从袖子里掏出一封圣旨交给长孙无忌,继续言道:“这道圣旨是朕当年对长孙家的承诺,今日是朕登基的第一天,朕当年的诺言兑现。至于朝堂上就不要太过张扬了,你照着圣旨的办就好。”
李承乾这话一出,长孙无忌立马跪了下来,捧着圣旨,眼睛蒙上一层雾水,激动言道:“陛下天恩,臣长孙无忌无以为报,唯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你看,舅舅,又多礼吧,快平身!”,话间,李承乾给小李象使了个眼神,让他把长孙无忌扶起来。随即继续言道:“舅舅,你下去后,即刻去中书省草招,命西海道的牛进达即刻起兵,并吞吐蕃。”
“吐蕃这个国号,是该从世上消失的时候了,今年的上元节,朕要松赞干部和禄东赞君臣给太上皇献舞。牛进达的兵训练了那么多年,也该亮刃上场了。”
所谓新朝新气象,李承乾就是要通过这一仗让臣民们都明白,贞观仅仅是个开始,洪熙将继续带领他们屹立于世间之颠,胜利将永远属于大唐,永远属于亿兆黎民。
待长孙无忌躬身退出去后,李象歪着脑袋问了一句:“父皇,舅公好像变了,还有父皇为什么要打吐蕃那样的弹丸小国呢!”
听了李象说这话,李承乾先是笑了笑,随即把儿子拉了过来,温声言道:“象儿,你这样两个问题问的好。”
“其一,从今日开始,父皇与你就是这天下最至尊的人,所谓的皇权,尽在你我父子的掌握之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我们要尽君父的责任,舅公自然也要尽臣子的责任了。”
“其二,皇权至上,国威至上,不管到了什么时候,你都要记住,战争的真理直在骑兵的攻击范围之内。所以未雨绸缪,作为君父,我们的责任就要为子孙后代和天下子民,最大限度的消灭潜在的敌人。”
看到李象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李承乾笑着摸了摸他的脑袋,继续言道:“不要急,总有一天你会懂的,总有一天阳光照耀的地方将尽是我大唐的疆土。”
话毕,目光深远的向大殿外看去,心绪则随着清风飞翔远方;从这一刻起,一个新的时代就要在他们父子手中开始了。
(全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