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7章 袁术南狩
“回来,都给本将回来,否则军法处置……军法队的,你们怎么都跑了?”张勋和梅成不断约束下面的士卒,结果发现连军法队最后也加入到溃逃的队伍里面。
三千骑兵最早被击溃,然后是七千步卒。他们会在这里活动,就意味着周围应该有存放上万人用度的物资。当然这不急,稍后稍微俘虏一些人问问就是。
吕布也没有收拢溃兵的意思,人数不够,两千人收拢上万人怎么来?
索性直接朝敌军本部杀了过去,当然徐庶倒是带着五百人分散出去,见人就喊‘投降免死’,一时间居然还真有不少敌军跪地投降的。
某种程度来说,徐庶的嘴炮反而击败了更多的敌人……
吕布也不生气,毕竟到了这个份上,只需要给他一百人,差不多就能把袁军本部击败。只可惜看情况,袁术应该不在军中。
“战?或者降?”吕布来到敌将面前,他不知道对方叫什么名字,也不想知道。在他面前瑟瑟发抖的敌将,根本没有知道姓名的必要。
记得张飞就吹过,以前讨伐袁绍的时候,有一个将领麾下的士卒,在别人都崩溃的情况下,还硬着头皮和他们打。甚至将领被俘虏的时候,还能硬气说宁死不降。
再看自己眼前这两个将领,满脸的鄙夷。
果不其然,张勋和梅成闻言,二话不说就下马受降,一点节操都没有。要那个也没用,被杀了之后,那才是真是什么都没有。现在投降,以后说不定还有机会把节操捡回来。
上万人,扣除伤亡的一两千之外,陆陆续续收拢三五千回来。还有好几千四散,运气好或许会自己回家,从此乖乖当个百姓。甚至有可能聚众占山为王,或者成为流寇。
不过这个就不是吕布需要考虑的问题,后续交给武警那边处理就好。
“于禁和夏侯渊部都到哪里了?”在细阳这边驻扎了三天,吕布才等到北边的汇报。这个期间,他差不多都已经把袁术所在问了出来。
“这两天即将抵达,北部已经几乎收复完毕,只剩下偏南的三四个县。”使者回道。
“大概能分出多少兵马随我南下?”吕布追问,这样也是他派人去询问的问题。
“大概一千。”使者回道,“汝南太大了!”
的确够大的,别的郡下辖从最少七八个,到最多二十一个县。唯独汝南和南阳,前者下辖三十七个县,后者下辖三十六个县,算是大汉里面下辖县城最多的两个郡。
把兵力分散出去镇守各地的话,哪怕只是镇守要点,那能空出来的兵力,也的确不多。还要小心江夏或者南郡的刘表部,是否会杀过来。
虽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刘表的攻势非常的敷衍,甚至可以说是消极抵抗。眼看孙坚和张超被俘虏,刘表那边的表现更是消极。
军中甚至有人怀疑,这厮已经没有抵抗的想法,而是打算以南郡、江陵郡和江夏郡作为谈判筹码,看看投降能获得怎么样的优待条件。
“三千人怎么打?”吕布有些不满,按照拷问出来的情报,袁术那边还有三万多。
居然不在汝南郡,而是在庐江郡。按照张勋的说法,再过几天,如果等不到他们的消息,估计就要渡江南下。
对袁术也觉得江北估计没前途了,打算过江东,趁着孙策没有站稳,把江东打下来。还用了一个很特别的词形容这个举动,叫做‘南狩’。
逃就逃,还说得那么冠冕堂皇的,吕布对此表示不屑。他要的,就是在对方还没有逃走之前,把对方拦截住,然后将其消灭。
这个问题内部也讨论过,有的将领认为,让袁术南下,与孙策蚌鹤相争,他们坐收渔翁之利,不是更好吗?
“性质不同!”吕布摇了摇头,“孙策继承孙坚的罗王,至今没有称帝,这意味着还有谈判的可能性。但是袁术已经称帝,那就成了大汉必须要讨伐的对象。放任他南下,那也是我们的失职!”
如果把孙策那边,还看做是大汉的势力范围,那么把袁术推过去的行为,就有点类似推卸责任的做法。再说,袁术在那边和孙策抢夺地盘,死伤的依然是大汉百姓。
既然能够在对方难度之前将其消灭,为什么不快点那么做?
“将军……”徐庶想了想,“既然袁术打算难逃,那么自然也要和孙策对上,为何不与对方联络,让他们出兵阻拦,甚至抓捕袁术。同时,向平东将军求援,如何?”
敌人的敌人就是自己的朋友,同时也可以试探一下孙策的态度。如果他愿意配合,那么以后就还有得继续谈。若是不配合也没什么,反正袁术过去,他们一样会倒霉。
“也好,元直,你觉得袁术会从什么地方南下?”吕布之前的话,当然只是抛砖引玉,他最大的目的,还是想要知道袁术南下的路线。
按照现在的结果来看,就算立刻过去,袁术也会迅速南下,所以知道其南下的路线,可以更快拦截到对方。
“属下之前稍微留意了一下……”徐庶当即拿过图舆,指了指一个地方,“枞阳渡,这里与牛渚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更是北方南下必经之地。水流相对缓慢,同时两岸相隔也不是很远,哪怕是会泅水的,都有办法游过去。”
这里就算落水也不是很危险,非常适合抢滩登陆。至少换了他是袁术,也会选择在这两个地方南下。一般来说,只要守住这两段,那么其他就没什么威胁。
顿了顿,补充道:“不过这也只是最有可能的结果……如今已经入冬,水流开始变得缓慢起来,于是可以渡江的地方也跟着变多。”
“这个没关系,把最有可能的几个标注出来,本将用卷轴查看便是。”吕布当即表态。之前出征前,就已经向刘韬申请,再要一些卷轴。
这玩意可以用战功来抵消,灭了袁术,那战功也会回来,所以他没什么好顾虑的。
同时这也是他自保之道,毕竟刘韬几个义弟,都比他低了一级。他若是提升太快,真的到了封无可封的时候,可怎么办?刘韬表示可以封王,可以异域建国,但这玩意全看他心情,万一以后又改回去了,怎么办?
第618章 袁术最后的骨气
袁术的确是谨慎,派了五千人从枞阳那样渡江,自己却是从彭蠡泽方向渡河。若非把长江沿岸五十里都覆盖进去,吕布或许都没发现。
袁术即将渡江之前,吕布已经带人从汝南迅速南下,赶着在彻底入冬之前,总算是来到庐江郡治舒县。
之前三天,都用‘风龙洞察’卷轴观察袁术藏匿的地方。估计谁也不会想到,他居然是藏匿在彭蠡泽水寨里面。
这里和豫章郡联通,只要有足够的船支,那么立刻就能进入豫章郡范围,而且第一时间就能攻打柴桑和彭泽两县。有这两县作为根据地,几乎可以一口气打到南昌那边。
如此,袁术就能以豫章郡作为根据地,再做图谋。向西可以收荆南四郡,向东可以兵指丹阳。
其实吕布也佩服袁术放得开,汝南、庐江和九江说不要就不要。当然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就他在中原孤军奋战,而且还差不多被大汉半包围的情况下,不逃绝对是死路一条。
问题是知道是知道,能做到,那这觉悟就值得佩服。
只是不能因为敬佩,就不去抓你。没辙,从袁术称帝那一刻开始,基本上和大汉就是不死不休的局面。这种称帝的现象不严厉对待的话,那么以后随便一个山野村夫都能称帝。
是以自古对于造反这玩意,都是罪不容赦,丹书铁券都没用。
这不,朱元璋就喜欢那么玩,想杀谁,先给个丹书铁券,然后突然某天这位就谋反,之后就被诛九族。于是有人戏称,这丹书铁券,免死金牌,便是明初的催命符。
“将军,追是能追上,可别人是在水寨上面的。若他们已经上船的话,我们能怎么追?”眼看就要到彭蠡泽,徐庶少不得问了句。
“孙策那边回复没有?”吕布沉默了一阵,然后询问道。
“已经回复,表示会派人前去讨伐袁术。”徐庶连忙回应。按说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不过对于孙策来说,到底袁术是敌人,还是大汉是敌人难说。
不过现在是威胁程度来说,孙策觉得袁术的威胁性更大,于是同时出面讨伐。或许还能以此为契机,向大汉称臣也说不定,反正徐庶有过这个考量,只是不好说出来。
“过江的部分交给他来解决,反正我们也尽力了。”吕布回道,“再说,如果不是顾虑江南的大汉百姓,其实我根本不需要费这个力。”
“后续就需要宣传司那边出力了。”徐庶点头。做是那么做,但要让百姓知道,他们为什么那么做,这就需要锦衣卫和宣传司同时发力。
要让百姓明白,大汉追击袁术,是因为袁术擅自称帝,属于谋逆的行为,朝廷对这种行为是零容忍的。另外他们本来可以坐视袁术和孙策拼个你死我活,但依然要主动追击袁术,目的就是不让两人的战斗,危害到地方百姓。
江南的百姓领不领情,那自然是两说,不过对于老一辈的百姓来说,对大汉的认可还是很高的。至少没有孙氏两三代的统治,估计那边的百姓,都不会认为自己是罗国百姓。
“还有几天就要完全入冬了,到时候想打也大不了……”吕布看了看天气,夏天能闷死人的盔甲,如今都不怎么觉得热,甚至觉得需要加一层毛衣。
继续下去,估计这雪都要下了,那天气根本没办法打仗。不过好处也很明显,那就是长江处于枯水期,否则袁术也不会选择这个时候南下,早些时候估计就已经开始南下。
这个时候渡江非常方便,也意味着可以最大程度追击袁术。这样还追不到的话,那也只能说这厮的运气的确不错。
“枞阳那边的一万袁军,怎么解决?”作为援军过来的乐进询问道。
“当然是交给平东将军和讨逆校尉(张辽)啊!”吕布想都没想便回道,既然袁术放弃庐江,那么张辽自然要入主这里,然后张飞在讨伐了阙宣和臧霸部后,也会陆续过来。
能作为诱饵的,那这一万人,必然是袁军里面,不愿意跟着袁术南下的部分。这部分估计也不会有什么战意,简单打一仗,差不多就可以招降了。
大军花了一天左右,抵达彭蠡泽,这个时候袁术已经留下大概三千人在前面结阵,本身在水寨里面。隐约可以看到开始向南航行的船支,按照时间来算,可能袁术已经南下。
“镇南将军有令……”两军对峙,吕布派出士卒上前喊话,“只要现在立刻投降,那么扣除袁术及其直系亲属之外,其他人都可以免死!”
“无需废话!”话说当头,敌军里面已经有一名将领出来,“袁某人头就在这里,有本事直接过来拿便是!”
袁术居然没走?这一下吕布都有些诧异,还想着这厮能二话不说放弃中原三郡南狩,自然也会第一时间逃走,没想到居然硬气,带三千人就过来阻截。可如此一来,走的是谁?
还是说,其实眼前这个,并非是袁术?只是对方故意这样说,好把自己的注意力,吸引在这个地方?
“将军,怎么处理?”乐进上前询问。
“我对付这三千人,你们去追击船只,不要浪费时间!”吕布当即下令,随即策马朝着袁术那边杀了过去。
“汉贼,且让你们见识见识,仲氏皇帝的觉悟!”袁术咆哮着,率军朝着吕布冲杀过去,此刻他的手,头部,以及手腕都装备了宝物,但也仅仅是这样。
没有强力的宝物,也没有附加法术的宝物,就算略微提升军队的攻击和防御也没用。别人两个卷轴下来,什么提升都成了镜花水月。
不出所料的是,几乎是在一照面的功夫,对方已经被击溃。只是对方真的是完全没有投降,三千人死战到了最后一人。
到了这个程度,吕布对这三千人,甚至都有些佩服了。
“是袁术不?”只是袁术被枭首,吕布派了之前在汝南俘虏的张勋前去辨认。
“的确是陛……袁术没错。”张勋有些伤感的说道,他是仲氏大将军,也算是位极人臣,对于有知遇之恩的袁术,他还是很有感情的。
“这就奇怪了……”得到张勋的答复,吕布却是皱起眉头,“那带兵南下的是谁?”
第619章 中原大战结束
“如果不出所料的话……”张勋投降,当然是急于立功,闻言略微思考,已经有了一个猜测,“应该是袁术的长子袁耀,也是仲氏的太子。”
“袁术怎么想的?自己不去,把袁耀带送过去,难道他觉得,袁耀比他有才能?”吕布有些想不明白,毕竟这袁耀名不见经传的。
“太……袁耀的确比袁术稳重许多,曾经也劝说过袁术不要登基称帝,只是当时袁术已经利欲熏心,一心只想要当皇帝。或许现在他还年轻,但以后难说。”张勋解释道。
“也罢,人已经南下,想要抓捕已经很难。就看孙策那边,怎么对付他们好了!”吕布也懒得去管,算算袁耀最多就带了两万人南下,扣除辅兵和民夫这些,估计也就五六千战兵上下。
只是孙策那边也好不到哪里去,算算最多就那么一万战兵,还要镇守沿岸,同时要提防山越,又要对付袁耀的话,也不知道能分出多少兵力过去。
顿了顿,摆了摆手,说道:“算了,人都去了江南,且让孙策头痛去。这场仗,该结束了……真是无趣的一仗,让我稍微热血一些的感觉都没有。”
旁边的张勋有些无语,带着两千人,冲破他们上万人的队伍,居然还没有能让他热血?下一步,是不是要只身杀入几千人的敌军,然后将其击溃了?!
想到吕布如同战神一样,杀入几千人的阵地,大杀四方的样子……张勋突然挺带感的,作为武将,当如是!
战争虽然停止,吕布还是驻扎在庐江这边,汝南由于禁和夏侯渊驻扎,南阳那边交给吕虔和刘磐驻扎。后者主动投降,按照刘韬的意思保留校尉官职,留看一两年。
反正刘表打过来,刘磐先带兵顶上去就没错了。忠不忠诚的,光说没用,得做才行。
其实事到如今,刘表也没有继续抵抗下去的可能性。其实从孙坚被俘虏,他就开始消极对待,否则袁术也不可能说南狩就南狩。
身边都是猪队友,他可不打算把自己搭进去……虽然已经搭了。
战况陆续从各地汇总到洛阳,这个时候洛阳也不过是堪堪完全全面搬迁,后宫也稍微装修成刘韬习惯的样子。
“简简单单就是结束了啊……”刘韬看着各地传回来的战报,开始感慨。
吕布那边收到的消息慢一些,他这边有锦衣卫,所以各地的消息略快。比如说刘表已经开始和麾下的臣子,讨论去国臣服的事情;比如说刘璋开始打算封闭入蜀通道的事情;比如马腾已经探索西域的事情。
其中让他意外的是,袁术是在人生的最后,稍微硬气了一把,比起袁绍那种被俘虏,活活气死的结果来说,他至少让人见识到了袁阀的骨气。
同时袁耀也被送去江东,却不是去和孙策争地盘,而是投入孙策的麾下。
是的,现在孙策已经接纳了袁耀,同时任命他为会稽太守,仅仅是夺取了他的兵权,但各方面非常优待。带过去的金银财宝什么的,也没有收走。
理论上,就算现在袁耀要在江东生活,买上一些土地,然后当个富家翁,其实也是可以,至少可以延续袁术这一脉。
某种意义上来说,仲氏国已经随着袁术被杀而亡国,灭亡仲氏的却是孙策,而不是大汉,估计也是袁术的意思。
同时因为孙策没有称帝的原因,还有归顺的可能性。按照自己一贯的性格,刘韬或许会允许孙策归顺,而已经归顺他的袁耀,本身已经不是仲氏太子,自然可以活下来。
袁术或许不是一个好君主,好臣子,但至少是一个好父亲。
“孙策那边不足为虑,最大的问题还是刘璋那边?事已至此,他为什么还会觉得,把巴蜀的通道关闭,我们就过不去了?”刘韬叹了口气。
“蜀道难,的确不太容易走。”简雍回答道。
“要么顺着长江逆流而上,要么突破几个关卡……另外山路难行,需要更小巧的运输工具,否则的话辎重甚至连带士卒,都有可能从山路上掉下去。”郭嘉补充。
巴蜀那边传统的运输工具则是滇马,滇池一带有马,蛮族时不时会拿出来出售。这些马常年生活在山地之中,所以在山地之中如履平地,而且耐力很足。
缺点也明显,或许是习惯小碎步的关系,除非长期训练,否则平地速度快不起来。就算专门训练,和羌马或者鲜卑马比起来,又略有不足。最后就是太矮,和蒙古马有得一拼。
不过那边如今是刘璋的地盘,想要弄到不太可能。
说到运输工具,刘韬倒是想到木牛流马,后世有人说其实就是公鸡车,或者独轮车。这个稍微摸索一下,还是能够做出来的。比起滇马,木牛流马反而比较实际一些。
“我画个图,让工部的尝试制作一下,若能行,或许我们攻打益州,多少会有些把握”刘韬回道,也有想过要不要把炸药给配出来。
仔细想想,这年头硝石首先还要提纯才能用,提纯工艺不足也是个问题。另外混合的比例调配就算达到最高,也没办法指望黑火药能有多大的破坏力。
炸一下普通的夯土城墙还好,对付巴蜀那些青砖关墙,估计是力不从心。
“另外陆续派遣锦衣卫,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两条,直接通往关卡后面的小道,能容许一两百人绕过去就好。”刘韬随即下令,这次却是看向杨射。
“遵旨!”杨射话不多,只是默默回了句,便立刻去安排。
不过黑火药就算不弄出来,硝石提纯技术或许可以先搞搞。最好把原始化学给弄出来……刘韬想了想,询问道:“如果我要寻找炼丹师的,哪里比较多?”
“陛下莫非打算炼丹长生?”郭嘉闻言一惊,担心刘韬沉迷长生不老,于是询问。
“我乃仙家子弟,能不能长生我还不知道?”刘韬白了他一眼,都什么思想,“没看我都努力培养下一代吗?一直当皇帝我可不干,最多六七十岁,该退休还得退休。长生不老这玩意,说到底就是唬人的,还不如珍惜眼前……”
顿了顿,继续说道:“我要炼丹师,是因为他们对各种矿物的表现都很清楚,很适合一门新学科组建起来,别胡思乱想的!”
第620章 惊觉明后年有灾情
知道陛下不是要追求长生不死,郭嘉等人也是松了口气。秦始皇和武帝都追求过这玩意,最后也就是把自己给坑了,也不见两人长生不死。
只是不太多明白,刘韬所谓的新学科是什么,总不能是教学生炼丹吧?要说这医科学院,不是已经在洛阳选址建造了吗?
反正陛下也不是第一天这样,习惯就好……
时间一天天过去,袁术的脑袋送了过来。刘韬命人送去菜市场,示众一个月,然后随便找个地方埋了便是。如果袁耀派人过来收敛,就让他收敛便是,人也不能那么绝情。
徐州那边,张飞也传来了消息。阙宣那边,他没有留下,直接砍了。臧霸那边,张飞表示这小子很对他胃口,打算收入麾下。
对于臧霸,刘韬记得他好像是曹魏的名将,却不太记得他当多大的官。毕竟对他更多的印象,大概停留在游戏里面,吕布麾下的将领,后来归附曹操。
既然张飞感兴趣,那就安排到他麾下任职呗。徐晃都只能从小兵做起,臧霸和他的小伙伴,当然也得从小兵做起,这是基本原则。
“大雪纷飞……什么事情都做不了。”看着窗户外面的大雪,刘韬略微感慨。
今年的雪很棒,至少给人一种很正常的感觉。这样明年的气候应该会稍微正常一些,总觉得汉末这段时间,是不是和明末一样,刚好是小冰河时代。
反正这气候就不太正常,只希望后年也是正常的。否则的话,只能继续储备常平仓,同时不断完善水利设施什么的。
啊……想起来了,公元195年不仅旱灾,而且还有蝗灾,算算就是后年的事情。这样明年的气候,估计也不太有可能会正常了……
“陛下,可有什么烦心事?”钱福试探着问了句。
不得不说,这亲近之人就是厉害。自己不露声色,结果这位居然都注意到自己有烦心事。这察言观色的能力,让人都不太敢放在身边了。
“只是想着,明年后年的气候,可能会不太正常,比如说干旱什么的。”刘韬也没有隐瞒,毕竟稍后少不得还要找六部的人商量一下。
“不是有常平仓吗?就算干旱一些,总有办法。”钱福笑道。
“中原的常平仓可没有完善起来,朕担心的就是储备的粮食不够用。”刘韬说道。
“干旱就把水利搞上去,沟渠和推车足够,总能灌溉到地方。实在不行,陛下在云中和五原郡那边,不是还有叫做滴灌的灌溉手段么?”钱福想了想,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也只能这样了!”刘韬摇了摇头。比起蝗灾,旱灾反而还比较麻烦一些。
蝗灾的话,在形成规模以前,就开始捕抓即可。让宣传司的做好宣传,甚至可以趁着明年蝗灾还没有来,提前普及一下蝗虫菜什么的……
后世不少人说形成蝗灾的蝗虫不能吃,实际上要么就是蝗虫的品种本身不能吃,要么就是吃不完那么多。毕竟本身不是每种蝗虫,都是可以吃的。
既然形成蝗灾的时候不能吃,那么就在之前就开始捕抓来吃呗!甚至都不需要宣传,只说自己喜欢吃,标注好是什么样的蝗虫,地方百姓,估计能把蝗虫,捕抓成濒危动物。
至于不能吃的,可以捕抓之后,用于饲养鸡鸭,是不错的蛋白质补充。这意味着需要一个集中养殖场……也不知道这个时代,能不能支持。
毕竟这玩意本身不通风透气,若是卫生问题处理不好,那么有点鸡瘟鸭瘟的,一死就是一大片的,远远没有散养安全。
优势就是增肥快,出栏早,而且饲养的场地也不用太大。散养的话,一个山头估计就只能一百多只鸡鸭,再多估计都找不到足够的食物。
说起来,公元194年前后,曹操缺乏军粮的情况下,恶名昭彰的程式腌肉应运而生。如今曹操在自己麾下,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应该不需要这玩意登场了。
后续找来了工部侍郎苏双叫了过来,把自己‘预知’的一些事情说明,表示明年的工作重点,便是中原的水利建设,以及常平仓建设。
“经费足够的话,臣这边不成问题。”苏双当即表态。
“经费不够吗?”刘韬有些诧异。
“军费占据了总开销的四成,礼部那边占据三成,其他各部分摊三成。”苏双回道。
军费开销已经算是低的了,毕竟记得按照情报,张超那边的军费,甚至高达六成。治政方面的经费不足,还不断增加税赋,也不怪广陵陈氏转手就把张超给卖了。
礼部的开销主要是教育经费,毕竟要把学院铺开,这是他去年就决定的。否则各级考试不铺开,三年后的科举又要一笼统的考,那就太操蛋了。
另外还有宣传开销,毕竟中原大战完毕,到处都需要宣传,争取拉拢大部分的百姓,以及一部分的士族。不要让他们被那些士族忽悠,让他们明白大汉朝廷,一直都是为了广大黎民百姓而努力的。
最终的结果,就是基建投入,还有水利方面的投入,可能要稍微下降。工部主要的开销,不仅是农业、工业和水力方面,大部分的经费,都投入到铁路的最后收尾上面。
对,之前规划出来的铁路,在明年,就要完工,然后开始尝试通车。蒸汽的就别指望了,姑且用马拉的凑合吧!
“这个……”刘韬看向荀彧,果然提前把他叫过来是对的。
“陛下,这次中原大战,缴获了不少的金银财宝,已经补充到国库。明年的预算里面,并没有把这部分计算进去。”荀彧好在也早有应对的方案。
“把这部分投入进去?不不,最好稍微再减少一些开销,比如说,让地方的士族帮忙养点鸡鸭什么的,你们觉得靠谱不?”刘韬想了想问道。
“这个没有问题,不少士族还打算讨好朝廷。而且从结果来说,大量养殖鸡鸭,对他们来说也不算亏。”荀彧想了想,点头回道。
“那就这样好了!其他的稍微制定一个详细的章程出来。”刘韬这下满意了。
荀彧和苏双也没有问,是否真的有旱灾和蝗灾的问题,陛下是仙家子弟,不用解释!
第621章 南阳会晤
“陛下,刘表正式发来国书,希望退位让国,只是希望您能去南阳,谈一谈具体的事情。说是书面传递的话,比较耽误时间。”差不多到了年底的时候,简雍拿着一份礼部那边传递过来的国书,找到了刘韬。
“他是不是搞错了什么?”刘韬眉头微微一皱,“他根本没有让国的资格,本身他的政权就是伪政权,在我的立场上看,他只是一个谋反之人。没有退位让国的说法,只有全面投降!”
“陛下,对方当然明白这个,所以才点出,要‘细谈’,也就是希望有一个台阶可以下。”简雍提醒道。
“这样啊……都年底了……”刘韬说真的不太想这个时候出去。
“这个没什么,具体会晤的时间,是明年年初。”简雍确认了一下日期后回道。
如果是明年年初的话,那问题不大。反正明年,甚至可能后年,暂时也没办法继续扩张地盘。很大概率要到第三年,科举举办的同时顺便南下,或者攻入巴蜀。
这两年最大的战争,估计也只有西域的探索战。当然青海那边,刘韬也打算过去,毕竟那边有中国最大的盐湖,至于是不是世界最大的,他穿越前没调查过,也不清楚。
必要的时候,还会去鲜卑那边转一圈。打草谷也不能就是对方的专利,定期去劫掠一下,控制一下草原人口还是很重要的。
也不无目的的屠杀,我们不是野蛮的胡人。我们会把人招揽过来,然后让他们体会劳动的欢乐,然后慢慢教导他们做人的道理,以及在汉地生活需要的知识。
汉话和汉字肯定不能少,最后三年左右,合格的,那就在中原或者其他远离鲜卑的地方,给他们入户。生活个一二十年的,富足的大汉,会让他们逐渐忘记自己身上的鲜卑民族表情,投入到伟大的华夏民族怀抱里面……
人类都是向往更好生活的,就如同五十年前,一大堆人向往香江那边的生活。现在再过去,发现扣除免税商店,那边也就那样,感觉觉得有些破败落后的感觉。
类似这种办劫掠的战斗,基本上只会不断给大汉带来物资和人口,所以自然是越打越强。狠一些的,灭国都是分分钟的事情,尤其是西域那种小国。
知道西域大,不过占据那么一两个绿洲就建国,也不知道谁给他们的勇气。
国与国相隔的距离还有些远,也不知道有没有姻亲关系。不过没关系,基本上一个冲锋,差不多就可以进入灭国倒计时。
总之,明后年就是大事几乎没有,小事应该会不断。最大的事情,大概就是铁路通车这件事情。不过至今为止,这铁路,在很多人眼里,依然是他任性的结果。
毕竟那么多的铁,如果全部用来打造兵器甲胄,不知道能武装多少人。
而且为了修造这个铁路,动用的人力也不少。也就是这些工人,都是逃过来的百姓,甚至是家丁,为了能够获得自由人的身份,才可以义务帮忙打三年工。
尤其朝廷还许诺,三年后给他们安排住房和田地。
“明年年初的话……元宵之后还是之前?”刘韬问了句,还记得和家里几个小屁孩越好了,等到元宵那天要做许多的花灯,大家一起赏灯吃元宵什么的。
“之后的事情。”简雍当然是知道刘韬的行程的,元宵之前的话,不需要刘韬出面,他也会给对方回复,提议把时间改为元宵之后再会晤。
毕竟这不是国与国之间的平等外交,严格来说是大汉朝廷,接受他国投降的谈判。双方位置并不对等,朝廷这边占据主动权。
“那就稍微安排一下行程。”刘韬点头,最近也习惯这种预约制度的行程模式。
地盘越大,需要做的事情越多,有时候专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会忘记时间,结果耽误事情。稍微有些预约和时间限制的话,能充分的利用时间。
简雍也越来越像一个大秘,秘书工作统筹得很好。也不仅仅是自己这边,中书省和尚书省,高级官员的秘书,也是门下省提供。
转眼,193年也匆匆过去,不过比起去年来说,至少今年过得非常充实。
洛阳皇宫也慢慢适应了下来,春节的时候,陪一家人在家里好好玩耍了一番。直至元宵节,都没有处理政务,除非是涉及国家安危的大事。
元宵那天,刘韬陪着妻妾儿女在皇宫里面赏花灯,或许是提前知道大汉陛下布置了花灯,民间也自发组织了花灯。
本身元宵掌灯,也算古来有之,只是佛教传入之后,开始有了一些宗教意义。刘韬才不管这些,他派人做花灯,只因为小时候父母带着他去看花灯,对他来说,这就是元宵节的记忆之一。
可惜烟花晚会没了,不过这玩意本身也是明清时期才逐渐形成的习俗,也不强求。若是未来有一天,真的把烟花做出来了,估计也会考虑到环保问题,每年只是定点在一两个场所点就好。反正烟花升空,十多里外都隐约可见。
也可以给烟花加增消费税,用来投入到环保事业,比直接禁止好些。而且烟花定点销售,也可以避免一些人入手一些劣质烟花,出了事故也不好……
最后还是元宵,芝麻这个时代已经有,可惜花生还没有。传闻是西域那边传过来的,也有说是在美洲那边传过来,反正目前还没有。
芝麻馅汤圆,红豆馅汤圆,配上姜糖水,颇有种儿时的滋味。汤圆要大,要乒乓球大才叫汤圆,那种小汤圆是没灵魂的。
“要出门了么?”元宵过后,刘韬就开始准备南下,蔡琰挺着大肚子,上前询问。
对,她又怀上了,刘韬根本根本不避什么,而女方也以不介意多生几个。甚至以后宫嫔妃的角度,能怀上那是陛下宠幸自己的体现。换了个不得宠的,能怀上那也是有问题的。
刘韬这边,自然也不介意创造出一个民族出来,反正只要遵循边郡封王的概念就好。
要么封王,要么什么身份都没有,不能怪父亲狠,也没限制文武职业。从军考科举,再不济,给点钱买点地,当个地主过小日子也没什么。
“当皇帝的,也就这样……没什么,过几天就回来。”刘韬笑了笑,开始出门。
第622章 刘表退位孙策称臣
到了宛城这边的时候,刘表已经提前一天抵达,两人很顺利就见面了。
“按照辈分,朕应该称呼您为族兄?”刘韬也不知道怎么开场才好,索性就双方的辈分问题询问起来。
“若按辈分,倒的确是这样。”刘表闻言稍微松了口气,点头回道。承认是亲戚就好,至少接下来的谈判,应该不会太为难自己。
“知道族兄身不由己,下面一大堆士人想不考试就能轻松上位。很多事情与其说是族兄下令,还不如说下面的人逼着族兄动手。”刘韬感慨。
“陛下能明白,臣也能松一口气。”刘表连忙回应。
“但是,在外人看来,称帝的是你,和我战斗到现在的也是你。这黑锅你既然背了,那么要随便放下来,可不行啊!”刘韬提醒道。
“臣需要付出怎么样的代价?”刘表索性直接进入正题。
“除刘磐外,你和你的儿女都贬为庶民,同时流放到白云城。放心,土地该给你还是会给你。三代内不能出仕,家财扣除必要的用度外全部充公,如何?”刘韬问道。
“我一把老骨头,去哪里都可以。只是琦儿的身体一直不好,去白云那种地方,怕撑不了几年……”刘表恳求道。其实能到这一步已经不错了,他甚至已经做好准备,牺牲自己,保住刘琦、刘琮和刘修。
至于还有一女,已经许给了王桀的儿子,让他代为抚养。
这个时代,对待儿女的态度各有不同,刘表那么做也无可厚非。就如同蔡邕,次女就送去给羊衜当续弦,如果羊衜的妻子没有早亡,估计就是当妾了。
他当年遁走吴郡,也是多得泰山羊氏照顾。如果是羊衜先丧妻,双方才有婚约,最后羊氏庇护蔡邕还好;反过来,如果是蔡邕把次女许给羊衜,来换取泰山羊氏的庇护,而且当时羊衜的妻子还没死……那性质就完全变了。
对于刘表来说,最重要的,当然还是这三个儿子。
“白云那边有医匠,朕对那边很看重,所以专门在那边开了一家国营的医馆。再说体弱就好好锻炼,合理锻炼合理饮食,身体自然能逐渐变好。孙坚的四子,我麾下大将黄忠的长子,身体也不好,这几年训练下来,身体也逐渐好转。”刘韬没有同意他的请求。
今天是刘琦身体不好留下来,明天是不是刘琮和刘修也要身体不好留下来?
你既然要造反,那么就要承担这方面的结果,不在其他地方想办法,把刘琦的身体调养好,反而就想要打这种心机有什么意思?
难道说放在洛阳,刘琦的身体就能突然变好起来不成?那以后也不需要医生了,谁有病就过来洛阳,生活一段时间就不药而愈了。
“好吧……”刘表最终退让。刘磐在军中,只要他还在,那么就算他们三个在塞外都死绝,他这一脉至少可以延续下去。
最大的无奈的,是三代不能参加科举,那么只能尽快让他们娶妻生子。
说不定过个十几年,自己还有机会看到重孙的出生。有了重孙,家里也就有了希望。
剩下也没什么好谈,基本上就是荆北三郡文武官员的安置。刘韬表示按照投降论,也就是给他们考核,合格的留下,不合格的就回家。
陆军方面大裁撤,至少要精挑细选,比起士卒,他更需要的是人口。在大帝国的构思之中,人口是支持他扩张的重要基础。
农产,赋税,工匠和兵源,没有这些怎么打仗?不打仗怎么开疆扩土?!
不过对水军,倒是比较宽裕,毕竟现阶段,他的确缺乏足够合格的水军。不过比起水军来说,造船的工匠其实才是无价之宝。
毕竟这年头的船只,还是略微有些落后,可惜刘韬对航海不是很熟悉,很多工艺也不是很熟悉。不过给个构思,然后让工匠自己摸索,只要钱和物资给足,总能研究出来。。
二月初,夏侯渊部进入江陵,于禁部进入江夏,蔡瑁和张允经过考核,留在水军之中任职。其他文武官员接受考核,然后陆续调往别处,新的官员过来接管荆北,南汉灭亡。
“只剩下江南和益州……”这个时候,刘韬已经返回了洛阳,后续的事情有各部官员跟进,没必要他亲自出手。
刘表也算厚道,这几年的税赋都有很好的保留,同时之前消极抵抗,也没有浪费太多的粮草,是以户部那边的官员,最近这几天,笑容都多了不少。
“陛下,江南可以暂时放心了。”简雍拿来一份奏折,不是国书,是奏折,是孙策那边发过来的奏折。
他只是称王,但没有称帝,所以发来的是奏折,显然是以臣子的身份上奏。
“哦,看看他说些什么!”刘韬对此很好奇,孙策那么识时务?
奏折拿过来,打开看了看,原来是孙策派人把江南数郡的税收,该上缴的部分上缴,当然按照的是历年最低的标准,但这毕竟是个态度。
另外送上一些江南的特产,表示恭喜陛下收服南汉。最后才是正题,就是希望向大汉称臣。不是直接归附的那种,而是类似匈奴这样,名义上归附,实际上半独立的那种,类似历史上袁术和孙策的那种关系。
“这下可好,可以专心攻打益州了……”刘韬吐槽,“本来还想说先把江南打下来。”
毕竟不把道路问题解决的话,益州打起来不容易。反过来,只要把入蜀的通路一关,彻底封闭巴蜀和其他地方的联系,他们要自给自足随意,反正刘韬也不缺茶叶了。
就是不知道,茶田比例越来越大的巴蜀,愿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结果。
按照刘韬的意思,就算不打也无所谓,专心对付江南,然后慢慢经营。巴蜀那边的人,一个都不许北上,自然也一个也不许南下,五年十年的,估计就不攻自破了。
“陛下,接受称臣,和南下攻略,并不冲突。”郭嘉提醒道。
“要么不接受,哪有接受还打别人的道理?”刘韬反驳道,“告诉孙策,大汉只接受投降,不接受称臣。称臣的唯一方法,就是全面投降!”
顿了顿,继续说道:“孙坚也差不多闲够了吧?闲够的明年安排到黄忠麾下听用!”
第623章 云太铁路通车
孙坚被俘虏过来,刘韬没为难他,甚至和他小酌了一顿。之后表示让他在军中服役,后者表示自己年纪已经不小心,打算颐养天年。
颐养个毛线,到今年也就虚岁四十,如果他都要颐养天年,那黄忠不是要入土了?要知道,黄忠眼看都已经开始奔六了!
小黄续也已经快五岁,已经牙牙学语,由他的哥哥姐姐帮忙照看着。
按照黄忠的条件,再服役个十年问题不大。七十岁左右退役,之后好好培养黄续,有个十年左右的话,黄续应该能成长为一个不错的将领。
说起来,前段时间黄续和吕玲绮也完婚了。年前的事情,吕布和黄忠也回来了一两天,专门主持两人的婚事。
而且据说前来参加婚宴的黄舞蝶,在宴会上看上了代表关羽过来的关平。黄舞蝶比关平大三岁,性格也像邻居家的大姐姐,把这个从小缺乏父爱的小子迷得厉害。
说起来,今年关平虚岁都已经十七,换了普通家庭,也差不多该妻妾成群了。
也就关羽,常年征战在外,也没有怎么关心过自家儿子的将来。他的妻子半路被接回来,才发现自己已经不是普通小户人家,一时间有些不适应新环境。
好在持家还是很不错的,和关羽的小妾关系也可以,小关兴和小关索也在一天天长大。
回归正题,孙坚刚投降,刘韬也稍微让他调整一下心态,就安排和孙匡一起居住。谁知道一个月左右,黄盖和孙静也过来,作为孙家的亲戚和护卫也住了进去。
眼看三个将领都无所事事,刘韬不能忍,这不就打算把三人,都打发到黄忠那边。不管对付鲜卑还是乌桓,好歹不能让他们闲着。
诏书就这样发回江东,孙策对这个结果没有太意外,他派人过去,其实主要还是和父亲那边联系一下,看看这段时间他过得怎么样。
按照派过去的人回复,孙坚在那边生活很惬意,每天练武,喝茶,看书,甚至还时不时拜访卢植,皇甫嵩和朱儁,大家都是老同事,所以互相走动很正常。
三人也没有因为孙策的原因,以及自己的立场就疏远这位同僚。某种程度来说,孙坚在那边,给孙匡和孙策,留下了不少的人脉。
“不愧是大汉皇帝,还是那么霸道。”孙策看着送回来的诏书,没有生气,反而嘴角微微抬起,真的是微微,没有变成√。
或许是性格有些相近,他很喜欢刘韬这种直来直往,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的性格。
尤其是这段时间,江东的那些世家,显然开始打算争夺权力,孙策怎么可能让他们那么做,刘表被荆州世家搞成傀儡的事情,又不是不知道。
到时候好处都是他们赚,自己却成了背锅的存在,以孙策性格和能力,自然是不干的。
“问题是,我们总不能就这样归顺吧?”周瑜询问道。
“想要对方打不过来,那么我们就要有足够的能耐。这次派人过去,不仅是确认一下父亲的情况,主要还是打探一下,他们下一步要攻打哪里。”孙策摇了摇头说道。
目前的结果来看,刘韬似乎主要还是打算以巴蜀为主,别人都不知道,其实他是馋攀枝花的铁矿。虽然现阶段,攀枝花那片区域,还只是纯粹的蛮荒之地。
不过就如同白云县一样,只要矿产被开采出来,自然会围绕那里,逐渐形成一个集矿产和冶金为主的工业城市。
另外从云南那边过去印度的南方丝绸之路,刘韬也没打算放过。现在就算还搞不起来,以后陆续还能搞出来。荒漠和热带雨林完全是两个极端,不过比起改造困难的荒漠,热带雨林还比较好改造一些。
“大概三年内不会南下!”孙策郑重说道,“留给我们的时间只有三年,三年内如果能彻底平定山越和五溪蛮的问题,那么我们还有机会和对方较量一番。如果不能,那么我觉得,还是识时务者为俊杰。”
随即看向周瑜等人,继续说道:“你们有没有信心,和大汉硬刚?”
“当然有!”周围的文武纷纷回应,果然这样豪气,才是他们最看好的孙策。
孙策的小心思,刘韬没太在意,毕竟打肯定是能打过去的,什么时候打的问题。江南还没有发展起来,打过去要浪费兵力和物资,打下来一两百年里,也没办法很好的回馈中原。可以说对于这个时代人来说,江南完全就是赔钱货。
荆州八郡,加上扬州数郡的地盘,都比兖州加青州加豫州还大。问题是扣除荆北四郡,扬州江北两郡,各郡加起来的人数,却还没有豫州多。
人口不仅对于大汉来说很重要,对于孙策来说一样很重要。尤其孙策要北上,首先就需要一个稳定的后方。
“另外就是改王号这点……”眼看大家都没问题,于是孙策开始进入到下一个议题。
公元194年2月中旬,孙策正式改王号为‘吴’,自封为吴王。还是那个意思,没有称帝,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同时,开始积极整兵备战,做好收服越人和蛮人的准备。
刘韬收到消息,也就是收到消息,没有太在意。孙策有本事就称帝,到时候被俘虏的时候,他自然会知道错的。
此刻他更在意的,还是云太铁路的通车。经过了好几年的修造,这条从云中郡到太原郡的铁路,终于顺利完工,动用差不多十多万的百姓参与进去,若非考虑安全问题,只怕还能提前半年完工。
铁皮车厢已经打造完毕,分为载人还货运两种规格。同时选择大量的马匹,路途每隔十到二十里就有一个中转站,可以在这里更换马匹。
同时可以拉得动重物的挽马,也在抓紧时间培育,这方面中山张氏不敢怠慢。
“陛下,这铁路真的好厉害!”苏双提前三天过来进行最后的测试,刘韬过来的时候,他激动的来到其面前,夸奖这条铁路。
“具体什么情况?”刘韬好奇问道。
“很多数据说出来可能不太直观,可否让陛下乘坐一次看看?”苏双卖了个关子。
“得,正好我也好久没去云中看看了……”刘韬笑了笑,示意苏双安排一下。
第624章 铁路的重要性
云中郡作为大汉的边郡,说真的人口其实并不多。毕竟当初步度根和轲比能劫掠几次得逞之后,就时不时南下劫掠,步度根甚至把云中当成兵源地。
一来一往的,云中人口更少。当初刘韬过来担任太守,与其说是升官,不如说是接手了一个烂摊子,顺便帮忙镇守边疆。
不管如何,云中对于刘韬来说,便是梦真正开始的地方。
起兵讨伐黄巾那阵,哪怕后续当了羽林中郎将那阵,未来对于他来说,依然是模糊不清,唯有真正有了一块地盘,才觉得一切踏实了下来。
晋阳城外的车站,这个时代应该还不能成为火车,而是马车站。用八匹骏马牵引,可以拉动四节左右的车厢。
最初的设定,是一匹马在铁路上奔跑,依靠枕木的间距,让马匹一直处于高速跑动的状态。这样大概十里左右,就要换一匹马,继续完成牵引工作。
只是后来发现,一匹马最多拉动一节车厢,这样显然利益不能最大化。
于是进行调整,八匹马和一匹马的设计并行。不走铁轨,马匹自然也不是全速,不过车厢在铁轨上行走,到底是在地面行走方便,于是牵引四节车厢,匀速前进问题不大。
不过刘韬要体验的,当然还是特快车厢。由一匹马跑在铁轨上,牵引一节车厢。
肉眼可见,马匹慢慢前进,四蹄落点正好在枕木间隙上,所以有种越来越快的意思。
一开始还是二十公里每小时,转眼已经六十公里每小时,车厢在它的带动下迅速向前移动,倒真的有那么点坐火车的感觉。
如此十里之后,进入舒缓区,这里没有铁轨,但马匹会因为惯性,暂时停不下来。
休息区的工作人员,要提前把铁轨转换到休息区,让马匹转向过去,然后慢慢停下。在这里更换马匹,继续沿着环形轨道绕一圈,回到铁轨上继续奔跑。
“这速度,就算没有法术,一天内差不多就能到云中了!”随车的简雍感慨道。
均速大概是五十公里每小时,同时每二十里就有一个休息站。也就是吝惜畜力,否则这样狂奔五十里,马匹差不多也废了。
算上更换马匹的时间,均速也有四十公里每小时。太原到云中四百多里,也就二百多公里,算算五到七个小时,差不多就能跑完。
就算换成普通马车,均速三十公里每小时不成问题,一天内也能跑完。
也就是说,云中出现问题,那么通过加急马车,半天左右就能把消息带回晋阳。然后晋阳那边,用半天时间准备士卒,然后陆续通过普通的马车运输过去,第二天中午就能抵达前线。难得的是士卒都没有行军,所以下车立刻就能投入战斗。
意识到这点之后,杨射对这铁路除了震惊就是感慨。
难怪陛下不惜一切也要把这铁路建设起来,不管是军用还是商用,都非常划算。
比如说商用,换了以前,一支商队带着一百车的货物北上,路上人吃马嚼,包括保镖的费用,那都不是一个小数目。
现在只需要装车,然后运输到的地方,几乎不需要什么人力,甚至搬运的人力可以车站这边临时雇用,甚至能解决当地百姓的工作问题。
花费的时间也少,这意味着路上人吃马嚼的开销也进一步削弱。这样一来一往的,也就相当于收入提升了两成左右,还很省时间。
费用不太高的话,那么商人自然会买账,而且每天都会有源源不断的货物,南北不断运输过去。那这铁路就不是铁路,而是一条金路啊!
“这样的铁路铺满全国,哪里有叛乱,驻守地方的军队,都能立刻抵达现场。流寇还没有形成规模以前将其剿灭。
以前叛乱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消息传递到洛阳,再派兵过去,原本三五千的流寇,可能已经裹挟了七八万的百姓。”刘韬感慨。
“陛下把这个也考虑进去了啊?”简雍听得一愣一愣,当初修造铁路的时候,各种参数都还没有明白,大家都不知道这玩意到底有没有用,甚至很多人觉得它很浪费铁的时候,陛下居然已经把它的用法都给思考好了?
果然仙家弟子就是仙家弟子,不是他们凡人可以理解的存在。
“这不是我最初建立铁路的目的!”刘韬回道,“白云铁矿的勘察报告,想来你也已经知道了吧?”
“已经知道了,储量的确非常惊人,而且品质也非常优秀,陛下高瞻远瞩,我等都非常佩服。”简雍回道,完全是发自真心。
从来没想过会有那么大储量的铁矿,品质还不错,这样的铁矿刚在阴山以北,也不知道多少代人才能发现。
“白云城已经开始建设,那么接下来就是大量的矿石会被开采过来。虽然基本会在那边冶炼成铁锭,不过运输却是问题。”刘韬回道,“所以需要有个东西,能大批量的把铁锭,从白云城运输到太原,甚至其他地方……”
比起马车什么的,铁路显然是最好的运输工具,毕竟运输成本方面最低。
若是把铁锭运输到太原,结果运输成本费用还要高过铁的成本,那么白云铁矿也就成了纯粹的国家战略储备,无法民用。
无法民用就意味着那边开采和运输产生的所有费用,都要朝廷来买单,这样显然很不划算。退一万步说,如果按照这个模式,白云城也就成了一座,完全依赖朝廷而存在的城市,一旦朝廷不有了别的铁矿,那么这里可能会迅速衰退。
刘韬要让白云城,能自己造血,还要能把血液输送出去。能自己给自己补充营养,而不是朝廷来不断喂养它,那样就是巨婴了。
也就是说,铁路不仅要继续修,而且还要修到白云城那边。毕竟从云中到白云城,要路过阴山山脉,运输成本一样很高。
简雍闻言恍然大悟,然后把这个记到小本本里面,作为以后的备忘录。
聊着聊着,下午三点左右,一行人已经来到了云中县……
第625章 云中早已大不同
云中县,那么多年……都没变……才怪!本来还想唱一唱《长安县》,感慨一番,结果才发现云中县不知不觉已经和记忆里的完全不同。
整座城池已经想外扩张了一圈,按照这个规模,估计能成为洛阳长安一样的大城。
外面的城池用的是三合土,说起来三合土最初是在白云县那边使用,然后到并州各边郡陆续使用,云中城的新城墙,便是用这个材料来构筑。
“什么时候开始扩建的?”刘韬还是第一次知道这事。
“前年开始,当时还专门写过奏折来着……”简雍很奇怪,于是小心提醒道。
前年?刘韬闻言一愣,自己对前年的记忆很模糊,很奇怪,毕竟那年好像突然就消失了一样,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反正一整年下来,记忆都很模糊。
隐约好像有那么一件事情,好像又没有,三十点的精神,都没有让他记住那年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情,简直就是被神隐藏起来的一年。
“记不太清楚了,具体是什么原因扩建?”刘韬好奇问了句。
简雍也不在意刘韬为什么记不住,反正作为秘书,他只能仔细回忆了一番,然后回道:“人口暴涨,以至于原有的城市已经无法居住,所以申请扩建。陛下的批复,是要把这里建设成为边境最繁华的城市,同时也是重要的物流中转地……好像当时的批复是这样的。”
完全不记得自己有那么做过……刘韬默默在心里吐槽道,不过这个很符合他的性格。
“不过这扩建范围是不是也太宽广了?”刘韬感慨。
“没什么,刚好随着铁路修建完毕,大量百姓等着分配农田。但就算分配完毕,也要明年才能开始耕种,所以趁机把他们都集中起来,帮忙把城墙给建设起来,这是杜高官的意思。”简雍解释道。
杜高官就是杜袭,也算是跟着刘韬起家的老人,现任山西省高官。也就是他这样的,才能跟得上刘韬的思路,至少能大概知道下一步要怎么走。
对于目前还没有实际收入的百姓来说,能通过施工来换取工钱也不错。反正之前也是搞施工的,直接按照原本的编制来就好,都省得重新安排过。
如今整个云中县就是一个大工地,城墙在一点点的在修缮,原本已经招募过一批当地百姓来参加,不少人都是初二开始就出来帮忙,已经工作一个多月。
算算,大概还有两个月左右,才会回去耕种。还是那句老话,云中这边,四月份才适合耕种,否则的话太冷,种子长不起来。
天色已经有点晚,本来正常赶路要两天的路程,压缩到一个下午,这已经算是非常了不起的结果。再乘坐一次,差不多都下半夜,晚饭也成问题。
简雍考虑过这个问题,提议今晚在云中休息一晚,明晚再回去,刘韬也是同意的。
进入到云中城里面,才发现外面是工地,里面也到处都是工地。大量的建筑开始建设起来,不过很多都类似物流集散点的那种感觉。
大量的货物在这里存放,然后装车运走。不少是走草原,更多是走南方。
云中太守……哦,现在要叫知府了,这里的知府是关靖,原本是公孙瓒麾下,后来随着燕汉投降,接受考核之后,现在在这里担任知府。
知道刘韬要在这里下榻一晚上,立刻安排马车,全程接送。
锦衣卫的人,他们原本一人三马,所以虽然慢了点,但还是在刘韬过来这里半个时辰左右,也陆续抵达,并且开始护卫在侧。再加上马车的隐蔽,不熟悉的人,应该看不出是刘韬亲临。
“这里当了一年的知府,有什么感受?”在马车上,刘韬看向关靖。
“很难想象,这里原本是边郡。一切发展得很好,继续下去,很有可能会比蓟县或者晋阳还要繁荣。”关靖据实回道,没有半点夸张的意思。
当初刘韬规划得很好,就算他离开,云中也在按照预定的计划一点点的发展。
别看图书馆和学院都陆续搬去晋阳,这边还是有分校的。再加上原本已经有一批人参加过科举,所以这边的学风也非常浓厚。
不少人都在为两年后的科举做准备,同时又因为原本的尚武风格,不少读书人隐约有文武双全的潜质。
大量物流带来大量的工作岗位,百姓能在读书之余赚到钱。
或许奢靡之风还没有形成,而且大部分读书人,原本连寒门都不算,他们可以一边赚钱一边读书。反而是那些仗着家里有钱,不出来打工的,成为被鄙视的对象。当然,多少也有些仇富的心理。
外城大多都是后来移居过来,或者大商会的所在。内城就是最初的居住圈,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有钱人逐渐占据这里,于是外城的范围,也逐渐成了贫民居住区。
云中没有纯粹的贫民,毕竟到处都有工作,到处都可以赚钱。这样还能穷,那只能说自己不想努力,那怪不得谁。
或许可以换个说法,不是‘贫民’区,而是‘家里没太多钱’的居民区。
对,刘韬一路过来也发现了一个很不错的现象,那就是这座城市里面,没有乞丐!
靠近城市中心的地方,大量的旅馆,酒馆和食肆林立,原本破败的青楼,如今也修缮得非常不错。隐约还能看到一些书院,还有补习班什么的,甚至夜校也有。
也不仅仅是国营,私立的也开始出现……都知道科举重要,家里又有闲钱,父母当然是希望儿女能多读书,然后有机会参加科举。
除非到了四十岁,梦破灭了,否则自然是要去搏一搏的。
“坊间传闻,等到陛下统一天下,这官位终究会全部填上。到时候每年需要多少官员,就录取多少进士,举人说不定都要等很久,才能出仕,所以大家都拼命去读书。”关靖显然也注意到刘韬在意这个,于是出面解释。
“也不算传闻……”刘韬也没隐瞒,“官员完全充足的情况下,吏部的作用才会真正发挥出来。到时候,的确会根据实际空缺,来确定人事调动。不过只要考中,进士的名额还是会发,吏部会有存底,地方空缺会优先安排。”
第626章 大铁路计划
官位这东西,越往上位置越少。县令可以有几百个,但太守只有几十个,刺史只有十三个,三公只有三个,皇帝只有一个。
主官副手总有填满的时候,最多也就是地方的‘掾吏’可能还有位置。
不过这玩意在很多地方,很多时代,其实多少都有‘传袭’的习惯。很多小吏的儿子,会继承自己的职位。这个习惯到近代还有,比如不少工厂的老工人会提前退休,把自己的职位让给自己的儿子。
官员也需要一些对地方了解的老人,帮助自己的治理地方,只要能力不太坏,一般不会破坏这个传统。而且任命小吏,本身是县令的特权。只有县尉和县丞,是国家任命。
有些小县,甚至只设县长,不设县令,那就不会有县丞。县令的权力,进一步加强。
解决的办法也有,那就是公务员制度。把所有官吏都编入‘公务员’的范围,给予正式编制,允许‘小吏’也有升迁,最终成为高官,甚至进入六部任职的权力。
只是这个对目前来说,还有些太超前,所以刘韬没搞。
毕竟这个制度出来后,不管你多么有才华,都必须要从办事员开始做起。然后熬履历刷政绩慢慢上升。凡事有利必有弊,后世为了刷政绩,把地方经济弄得一团糟的可不少。
这个时代,却认为有才能的,应该得到更高的位置。甚至觉得这样是对他的尊重,人才也能更忠诚的为你服务。
都说士为知己者死,可扣除他这个穿越者,一个人站在他的面前,他有什么才华,一般来说谁知道?一个不了解历史的人,穿越到三国,看到郭嘉吊儿郎当的出现在自己面前,你怎么确定这个人是有才华的?
然后问题就出来了,万一其实郭嘉没有才华,给他军师的职位,结果他把自己带到坑里,而且还是巨坑,一下子把自己的家底都给坑没了……
又比如,郭嘉有才华,但没有给他合适的职位,于是这位直接就跳槽走人了。历史上这位投靠过袁绍,后来由荀彧引荐给曹操。换个角度,如果不是前面戏志才才能让曹操惊艳到,在问‘谁能替代他’时,又是荀彧这样人才举荐郭嘉,曹操会重用郭嘉吗?
量才适用,谁都懂,做就非常难做。把不合适的人安排在不合适的职位上,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这个人的职位越高越容易出问题。
所以后世,只要不是致命的错误,最多都是换个岗位。考都考上公务员了,那至少会有个岗位适合他的。高层不行,基层还能考虑一下嘛!
最后稳定了,哪怕没有出色表现,但至少能适应,那也就这样。万一真的找到合适的,然后迅速累积政绩上来了,自然会感慨:好在没有错过一个人才!
在这个角度来看,刘韬其实觉得后世的公务员制度,还是有可取性的。只是监管方面,还需要加强而已。至少把纯粹刷政绩的行为,杜绝一下。
至于这个时代,能不能在他这一代实施公务员制度,还要看后续发展如何。
反正现阶段不合适,二十年内不合适这样搞……
在云中待了一天,刘韬依然用铁路回到晋阳,然后再开始南下。一路上的崎岖让他很不适应,铁路或许也会抖几下,但比起这个已经好很多。
这样几天颠簸下来,刘韬甚至觉得,有必要把铁路在全国铺开。这样不仅可以更好调动全国各地的资源,也能加强中央对全国的掌控。
“感觉怎么样?”回到洛阳之后,刘韬突然看向简雍问了句。
“陛下所谓,莫非是铁路?”简雍这几天一直在观察,刘韬从晋阳乘坐御辇开始,神色就有些不自然。
原因他当然也清楚,毕竟之前跟着刘韬尝试了一下铁路运输,发现这玩意快,而且没有那么抖。回来的路上,用的是马车,结果不仅慢了许多,而且还抖得厉害。
不知道铁路的话,习惯了无所谓。可乘坐过铁路运输之后,再这样很不习惯,突然觉得铁路或许还能搞个客运,想来不少南来北往的商人,应该会不介意出点钱乘坐客厢。
“这玩意如果能在全国铺开,会不会很好?”刘韬随口问道。
“当然不错,只是过江的地方怎么办?”简雍提出疑问。
“建造一个铁路桥……只要我们的技术足够,构筑一个吊桥横跨长江黄河,问题应该不大。”刘韬想了想。
后世没有钢筋水泥之前,外国却建立起跨江大桥,用的就是吊桥的构造。大桥完全依靠钢缆来固定,以此来增加承重。
再说水泥也不是那么难做,摸索一下慢慢做出来问题不大,重要的还是冶金技术还要进一步提升,现阶段的产量明显不够。
不过沟通南北的铁路可以先不做,但河北,中原,西北的铁路可以先做,尤其是西北,那种多山,且地广人稀的环境,没有铁路真的发展不起来。
更别说,之后还涉及到丝绸之路的大战略。
“如果修铁路的话,现在正好有一批劳力……”把工部和户部的主官找过来问了问,结果荀彧在听说铁路的便利之后,立刻表态,“灭晋之战和中原大战,我们收获了一大批的俘虏,人数在五万以上。”
都是袁绍麾下,孙坚麾下,袁术麾下和张超麾下。
投降的另外说,没有投降的加起来也的确有五万,约定劳作五年后贬为庶民,到时候从军也好,或者做其他什么都好,随便他们。
原本也就是在各地修桥铺路,修筑大坝什么的,尤其合肥那边的大坝,之前毁掉过,包括合肥县城内部,都需要重新修缮。
不过那玩意也话不多少时间,还有个把月,差不多就完工,还想说接下来要怎么安排,才能利益最大化……
还有一点,就是那边的官员,已经把铁路试运营的数据汇报上来。听说刘韬还亲自体验了一次,他自然上心,看了看,测算了一下,发现这玩意的确有前途。
只是最大的问题,首先要把铁轨的成本给降下来……
第627章 所谓藏富于民
大管家当久了,虽然变得越来越抠门了,但眼光的确也是越来越高。开始跳出一些条条框框,从大数据就未来五到十年的发展趋向进行预计。
哪怕是主张落袋为安,不过只要概率达到七成以上,那么就有赌一赌的把握。
当然,荀彧的七成把握,在多人那边,估计已经是十成十的把握了。毕竟人在制定的计划,或者目标的时候,难免会有些自信膨胀,导致判断失误的情况。
十成十的概率,其中容错率大概在1%到30%之间。所以经常有人说,制定一个计划之后,要再制定一个补救方案。
铁路计划,在荀彧的眼中,已经有八成的盈利率,而且可以消化多余的劳动力。
这年头农业人口比例比较大,这意味着农闲的时候,往往每年都会有那么两三个月,大量的百姓会出来打个小工赚点钱,补贴一下家用。
作为户部尚书,每年看到那么多的劳动力不能很好的调配起来,感觉就是亏了几个亿。
这也就是在新汉朝,换了以前,这个时间段是要发徭役的,哪有时间给你去赚外快?不仅要服徭役,而且干粮还要自备。
如果是远一点大一点的工程,累死在徭役之中都有可能。服徭役回来,又要开始抢收作物,佃农的话还要缴纳地租和税赋……
现在大汉朝廷规定,地方服徭役,要从财政收入里面支付,同时要管饭,官员挪用徭役为私用要被处罚。可如果有修缮的地方,结果没有修缮好,那么官员一样要被处罚。
于是自然有一些小县令,开始抱怨现在大汉的官员,是越来越难当了。
当然,这些就不是荀彧需要担心的,不想当官就换一批人来当,没什么好废话的。
唯一不满的地方,就是这冶铁的成本太高,铁路大量铺设的话,开销就是不是一个小数目,任何一个政策,配套技术才是关键,不是拍拍脑袋就能做的。
“慢慢来,我们的时间非常充裕。”刘韬随口说道,应该说太充裕了,整个中原一大堆烂摊子需要管。
更别说这两年的资金,其实都重点投资到水利建设方面,主要针对兖州和豫州。
时间充裕,但是技术和资金,甚至人口都不充裕。刘韬不打算做穷兵黩武的事情,治国的标准是建立在大数据上,为此组建统计司,虽然以前就有类似的这样的部门。
“荀尚书……”离开偏殿之后,苏双找到荀彧,“其实很多人,包括下官也不太明白,为什么不和以前一样,直接征调徭役……”
“这个啊……”荀彧闻言,也没有太多意外,其实很多官员都有抱怨,什么地方都要钱,好像国库里面永远存不了钱,“的确,现在各部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花好每一分钱。”
毕竟国库没什么钱,所以每一分钱都必须要用到位。锦衣卫和户部都盯得比较紧,所以花钱这种最愉快的事情,突然变得痛苦起来。
“陛下这是藏富于民,对比山西省那边的情况,会发现那边的民间消费有所提升。一些年轻人为了改变未来,已经不断买书学习。”荀彧简单解释了起来。
说到底手里有闲钱,是存起来娶老婆,还是用来改变未来。老人无所谓,年轻人谁希望一辈子耕地?尤其不少人考科举当了官,自己为什么还要耕地?
有了榜样,结果自然有不少人去读书学习,再不济也要把体魄锻炼好,然后去参军。
并州,后者说现在的山西省,可是刘韬的龙兴之地,这里的百姓已经习惯,要么从文,要么从武。反正不管那个,以现在大汉的情况,都能有不错的未来。
从文就要读书,于是文化方面的产业发展很迅速;要从军就要体魄,于是养殖业和粮食行业就有了很大的发展。最后当了官,参加一些文会什么的,于是娱乐业也开始发展。
这些行业有了钱,自然也会扩大产业,于是各种开销会增加,最终会变成税收回馈朝廷。荀彧现在做的,就是把这五年,以晋阳为例的财政开支情况,告诉苏双。
“从目前的结果来看,晋阳的财政每年都在不断提升,还远远没有到达顶峰。地方官府用新增的税收,招募百姓在农闲的时候从事工作,不仅让效率比以前有所提升,同时百姓赚到钱,考虑到宽松的政策,不少人只会存很少一部分应急,大部分还是会拿去提升自己的生活。”荀彧解释道。
于是商业进一步提升,同时财政收入也进一步提升。
之前服徭役,义务工作不说,而且还要自己准备干粮,百姓干活没什么力气,每天都在消磨时间不认真工作。打骂太厉害,还会产生对官府的憎恶,容易被小人利用。
“简单来说,这样安排,不仅民心更加安定,对朝廷的归属感更加强烈。地方百姓的生活品质的确在不断提升,同时要修建的地方也能按时按质完成。最重要的,还是地方财政居然也在提升,扣掉雇佣的费用,结余越来越多。”荀彧总结。
曾经百官一直提倡‘藏富于民’,不过这个‘民’显然只是借口,实际上就是让地方豪族和世家来垄断这个利益;最后百姓得不到好处,朝廷还要背锅。
现在刘韬搞的这一系列政策,才是真正的藏富于民,朝廷得到赋税,百姓得到受益,世家豪门也没有损失。真要说有什么损失,就损失了垄断物价的权力。
毕竟这边有大生意,只要利润可以,他们不卖,别的地方也会把粮食运输过来,更别说还有仓平常这玩意。
真的逼得刘韬不满,直接下令,所有百姓产出的粮食,优先由仓平常进行收购。到时候那些想要守着一亩三分地,耕读传家的士绅,估计也要开始琢磨着怎么经营赚钱了。
也别说什么耕读传家,历史上说出这样话的,耕种的就不是他们自己。
家里佃户一大堆,帮他们耕种,种出来的粮食还要被低价收购,否则根本卖不出去。现在粮食产粮低,所以还好说,换了以后要金钱地租,不卖粮食怎么交?
对于刘韬来说,粮食产量首先要提升上去,提升到大家都吃不完去。然后要么拿去出口,要么再加工。再不然,就把粮田改成菜田茶田。
要不不耕种也没什么,反正大多也是佃户。无产阶级多了,才能发展工业,否则他们就在农闲的时候打点零工,根本不够!没有足够的工人,工业技术根本带不动啊!
这个,才是刘韬迫切希望改变的地方。
第628章 公元196年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到公元196年,这次刘韬没有那种突然时间过去了的感觉。
这两年过得很充实,毕竟兖州和豫州的旱灾和蝗灾,以及后续的赈济工作,浪费了不少的时间。朝廷为此启动宏观调控,调配大量的预算,针对两州进行大量的基建工作。
难民可以在当地进行工作,朝廷给一口饭吃。尤其是水利不断完善之后,未来十年二十年的灌溉问题,都能得到解决。
到了196年,天气开始稍微恢复正常,至少雨水开始充沛起来。按照这个情况来看,今年应该会是一个好年景。
“转眼又到了科举的时候……偏偏我们只能把山西省,陕西省,直隶省和甘肃省的三级考试机制给弄起来。”刘韬叹了口气,全国铺开的话,至少还要六到九年的时间。
“我们需要更多的老师!”礼部尚书荀悦上前回道,“各地的书院要办起来,没有几年的时间做不到。另外各州改省也要继续……”
不仅是州改省的问题,这两年,在山西省这边,各府没变,不过下面的县有变化。
或者说这才是刘韬最初的构思,山西省之下,按照一百里为基础,设置一个市,下辖两到三个县。县下面设镇,人数不够的设乡。乡以下设村,不再用里和亭作为单位。
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把乡村,也列入管辖范围,不再是以前的半自治,或者交给‘德高望重’的乡绅来协助管理。
明清时期,朝廷对县以下的管辖力度几乎没有。这个传统延续到民国,结果正因为政府管不到,所以才有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可能性。
这是从国情基础出发的,换了个国家,这个未必就适用。
“这次科举的人数,多了多少人参加?”刘韬就默默问了句。
“比上一次多了三倍!”荀悦回道,一股脑的都朝着洛阳这边过来,招待都差点成问题,最后还不得不把军队都给调出去,才勉强够用。
“没办法,这次需要三科同时开考了!”刘韬想了想说道,“第一轮考试,没有秀才功名的去参加,考中可以得到秀才的功名;然后再举行举人考试,只有秀才才能参加,考中才能成为举人;最后才是会考,只有举人能够参加。”
“可秀才考试那边,需要的人手可不少。”荀悦小心的请示到,那么多的考生,五个考官的话,会累死人的,尤其他也是考官之一。
“临时安排十五个考官吧!”刘韬随口回道,“把试卷分成三叠,一人负责一部分。”
“那这样,对于考生来说,是不是有些不公平?”荀悦有些疑惑。毕竟批卷的是人,那么每个考官都有自己的好恶,说不定这张试卷,在这个考官这里不行,但在别的考官那里就可以呢?
“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刘韬提醒道,“打个比方,一个人才高八斗,有宰辅这才。结果到哪里哪里天灾**,就算他的这样才能,这样的人能用?”
“那他运气还真是太不好了。”荀悦苦笑。
以前不太相信这种玄学的玩意,大概也会有种‘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豪情壮志。结果看到刘韬拿出幸运术卷轴之后,才发现运气这玩意,还真并非是子虚乌有的东西。
别说是他,现在不少人,私下都在寻找,能让自己运气不错的东西。哪怕其实没什么用处,但有个心理安慰也好。自从知道幸运值这玩意,大家突然发现这个世界不友好了。
尤其据说大汉陛下的幸运术是可以对敌人使用的,对自己就是提升幸运,对敌人,那当然是降低敌人的幸运。
被全世界针对的感觉,谁想体验一下?反正荀悦绝对不想要体验!
“没有被选上,只能说他这次运气不好,下次再试试运气吧!”刘韬淡然说道。
荀悦闻言点了点头,也没有在这方面上继续纠结。
原本十天左右的科举,只怕要硬生生提升到二十天。好在刘韬已经批准,临时为考生准备住处和伙食,至少哪怕不花一分钱,都能渡过考试阶段。
当然,想吃得好,自己进城里面买,这个也是不禁止的。这次考生里面,有中原,河北,西北的大量士族子弟。扣除已经明确表示,三代不能参加科举的,基本上都过来了。
就算明确表示不能的,他们这几年也默默培养旁系族人,来参加考试。不许也是针对他们嫡系,旁系族人一大堆,总能找到几个天赋还可以的。
以太原王氏来说,王允和王凌算是嫡系,但旁系里面王宏算一个,然后就是王泽和王昶这一系。另外颍川辛氏,辛评投靠袁绍,被禁止参加科举,已经回去培养年轻族人。
反而是辛毗一开始投靠刘韬,已经成为了颍川辛氏的族长。
颍川郭氏也一样,一开始看不起郭嘉这个旁系,前两年已经找到他,希望他能成为族长。至于原本的族长郭图,已经回去,在族学里面负责培养人才。
广陵陈氏也差不多,陈登成为新的家族族长,陈琮和陈瑀……两人还在服劳役,再过两年后回去广陵,成为新的守户犬。
守户犬也不是固定的,既然没办法出仕,没办法带着家族发展壮大,那么就回去守护祖坟祖宅。当然,这一代不行,那就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那里吧!
以陈瑀和陈琮的才华,回去不断培养年轻一代的话,下一世代的广陵陈氏,说不定会有不少顺利出仕的。这就是老牌家族的底蕴所在,很难彻底打垮他们。
哪怕是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大家族依然是这样,弟子参军当官,旁系经营农业和商业,赚到的钱支援个嫡系,弟子又在官面上,规则允许的条件下,给予旁系便利。
家族的观念越强,越容易团结起来。反之只是依靠血缘,或者某个长辈凝聚起来的家庭,反之容易在长辈去世之后,各奔东西,老死不相往来。
“陛下,您让研究的木牛流马,已经研究出来了!”刚送走荀悦,苏双过来了。
“入蜀的路线勘察做好没有?”刘韬随口问了句,那是两三年前吩咐做的,主要是派人混入益州,把沿线的路线都给标注好。
重点是,有没有办法,在原本的路线基础上,开辟一条新的,可以行走的路线。
“勘察是勘察了……但要行走,怕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来改造……”苏双为难起来。
第629章 两路讨伐计划
入蜀难,出蜀也难。水路的话倒可以顺着长江上去,只是那一段水路并不好走。水流太过湍急,以至于有‘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说法。
白帝城在巴郡,应该是这个时代的鱼复一带。顺流而下二百六十里左右,就到江陵的秭归县。反过来,只要在秭归县逆流而上二百多里,就能进入巴郡。
说是那么说,这个时期的水流可是非常湍急的,枯水期还好,不过枯水期的话,暗礁也是个问题。
刘韬能做的,就是一方面让工匠改良船只的动力技术,比如说采用明轮或双明轮结构前进;一方面勘察沿岸水文,并且花了两年时间,尝试逆流而上。
另外就是寻找其他可以南下益州的山路,毕竟在他记忆里面,后世至少有三条山路可以进入益州。比如广汉属国经水路进入白水;经山路从汉中西城县进入宣汉县;最后就是从正常的入蜀通道,进入通过白水关进入广汉郡。
值得庆幸的是,白水关之后就是葭萌关,益州最大的两个关隘就在这里。
至于天下险关的剑阁关,那是诸葛亮设置的,这个时代还没有,刘璋那白痴也没有设置。换言之,自己没必要学邓艾,找阴平小道绕过去。
“这个没关系,财政一直在提升。”刘韬看向苏双,“我们可以慢慢招募百姓,一万两万的,轮班进行修建。甚至可以换个思路,用盘山公路的办法。”
说到底就是牺牲距离,来换取可以行走的道路。
把概念说了出来,苏双没有实际尝试过,不敢保证什么,只能需要尝试修建一下。
秦岭也好,太行山或者阴山也好,若是能把这样的路修出来,对于来往的商旅也是非常不错的。同时工人有了建造的经验,后续在汉中或者益州那个地方修造,也会容易许多。
财政预算也充裕,刘韬当即批准。这玩意不仅现在要用,以后打下益州也会用到。
现在南中那片区域,现在还基本是蛮荒之地,后续要发展南方丝绸之路,那么就必须要逐渐改造这里,更别说还有攀枝花铁矿在那那边。
不过话说回来,这攀枝花都在越嶲郡范围,距离成都上千里,已经在四川边缘地区。就蛮荒和偏远程度,比白云铁矿还要可怕。
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刘韬觉得当初重点以白云铁矿为主,是非常明智的选择。要开荒到那个地方,估计没有三五百年,都未必能做到,人口和环境都是制约因素。
“要不,先从江东开始?”刘韬拿出地图看了看。
原本要求孙策割让荆南四郡,后者并没有统一。是本人就不想给,还是下面臣子的因素,这个刘韬没兴趣。
不给,那么称臣的事情就是个笑话。刘韬本身也没觉得,‘小霸王’会那么容易屈服,反正打过去,把他打服也是一样的。
再说自己这两年也不是干等,甘宁就在黄祖麾下,他只是稍微派人过去找,和他聊了半天,把世界地图展现出来,后者已经知道该如何选择。
此刻他就是荆州水军的主将,职位还在蔡瑁之上。整个荆州水军的操练,都交给他全权负责。再把技术这块填补好,那么抢滩登陆不成问题。
“其实臣也觉得,没必要急着先打益州。”简雍回答道,“南四郡可以先想办法打下来,交州那边,也一直等着我们。”
士燮已经派人,假借商队的名义,向朝廷献礼,同时汇报交州的治理情况。刘韬也通过这个办法,和他取得联络,远程进行调配。
几年问题不大,十年二十年也还可以。但继续下去,士燮老了之后,估计少不得私心就会开始滋生。就算他能忍得住,他的儿子们,是否能忍得住交州王,交州国这个诱惑?
“两线进攻如何?”郭嘉进言,“毕竟就算要入蜀,朝廷首先也要先把汉中打下来。”
汉中的张鲁,应该是从他爷爷辈开始,在那边传播五斗米教。在当地百姓之中,有很大的声望。再加上刘韬是仙家弟子的身份传出,他也借鉴了这个设定,在那边以天师自居。
郭嘉说得很对,南下益州的话,那么汉中肯定是兵家必争之地。
进入汉中的方法,要么走斜谷,要么走子午谷……或者走南阳,经武当县进入汉中。
“江南那边还好,吕布为主,汉中这边谁为主?”刘韬开始分析可行性。
马腾去开西域了,按照他的吩咐,不仅向前推进,同时也是一路建设过去。把道路平整,同时把水利做好,最后就是绿化。
西域刘韬就算全部种经济作物,也要强烈控制农田面积,怎么都要保证这里的水土。
本身就不是雨水充沛的地方,还要分成好几个小国。小国发展起来要吃饭,种田多了,水土被破坏就越严重。
若把西域完全变成大汉掌控的一个省,那么从中原调配食物过去,以铁路的便利性,成本可以大幅度下降。
马腾现在在西域忙得不可开交,也不可能有时间打汉中。汉中方向,得另外安排人手。
“以赵云为主如何?赵云、张郃与马超三人,如何?配上一个军师,若干个参谋。”郭嘉想了想建议。不算越权,本身就是兵部侍郎,相当于总参谋长。
“谁担任军师好些?”刘韬闻言想了想,赵云稳重,马超少年英雄名气大,张郃善用地形,郭嘉推举的这三人,都是非常不错的人选。
问题赵云和马超都是骑兵,穿过子午谷或斜谷还好,没穿过都是山林,马匹没用啊!
“步将是不是也要安排一下?”刘韬反问了句。
“诶呀,臣把这个给忘记了。”郭嘉闻言,顿时恍然,“还是陛下英明!”
“话说,你我那么熟悉,玩这一招不好吧?”刘韬笑了笑,这郭嘉绝对是故意的。
“不不,臣的确没想到。”郭嘉当然不会承认。
“只是副将的话,安排几个就差不多了。”刘韬想了想,“交给兵部安排,之后确定完毕再递交一下奏折就好。”
没必要事事亲为,总要给下面的臣子一个表现的机会。
“遵旨!”郭嘉其实也在等这句话。
第630章 孙策的两道防线
“休整了两年……”吴郡这边,刘韬要两路出征的事情,自然也传递到了这边。
兵部大量军令开始传递出去,同时物资开始调动,只要眼睛不瞎,都能知道大汉又要有军事调动。这几年不断派过去的间谍,还是有点用处的。
也多亏这次科举掩护,各地的考生过去参加科举,顺带也藏进去不少间谍。
只需要考不上就好,这个比考上容易得多。只要考不上,那么自然也没有出仕的可能性,那么刘韬宣布的‘考中却不出仕,那么这辈子都不能出仕’的条例,也就无效了。
要说收集情报的话,就没有比科举考试更适合的时机了。
“山越那边已经初步达成意向,我们的后方算是稳定。同时练了两年的兵,别告诉我战斗力不行?”孙策看向众人。
“末将请求出战!”众将纷纷回应。
扣除已经离开的黄盖和孙静,程普、韩当和祖茂三人纷纷出面。后续招募到的,如朱桓、祖郎和太史慈等自然不甘落后。最后是原本隶属于袁术,后来投奔孙策的,比如纪灵、雷薄和梁刚等。
他们原本镇守各处,只是这次事关重大,回来开会而已。
“军师们分析过……”孙策也知道自己脑子不好,所以专门学刘韬,组建了军师队伍,其实就是兵部,只是他没称帝,所以不能叫兵部,“大汉那边的主要目标,是荆南四郡。”
豫章、长沙和武陵三郡是主攻方向,不过丹阳和吴郡也要做好防御措施。
反而是会稽那边最轻松,除非丹阳和吴郡被打下来,否则暂时不关会稽的事情。
“这次的战争,主要以水战为主,由周瑜作为都督。”孙策看向周瑜。
“属下必竭尽全力!”周瑜上前,之前失误,让孙坚被俘虏,哪怕也有孙坚本人意愿的因素,他依然自觉责任重大。这次如果还失败,那么就让他死在战场上吧!
“水军方面,蒋钦……你们这边准备好没有?”孙策看向另外一边,蒋钦和周泰早早就投奔孙策,后续还有一个徐盛过来投奔。其中蒋钦,周泰和潘璋三人,陆战水战都不错,被安排在水军。
其实这年头水军,无非就是用大船撞小船,最多用点火箭,说到底玩的还是勾爪和跳帮战。所以只要适应船上摇摇晃晃的环境,和陆战没什么区别。
至少,不会真的跳到水里然后再开打。当然,用水鬼在水面下凿船倒是会有,而且对付水鬼基本也只能用水鬼。
没辙,用长枪一通乱戳,戳不戳得中对方不知道,自己倒是先把船板戳得千疮百孔。到时候水倒灌上来,敌军的水鬼还要谢谢这些傻x士卒。
再则,水下本来不好用力,拿个凿子和锤跳到水下凿船,当真?换了刘韬的话,他最对会让水鬼拿个手摇钻下去,这个更方便。
问题是到现在,工匠也研究不出那种螺纹工艺,只能手工打磨出来。也多亏这样,这个凿船利器,孙策这边显然还不知道。
“时刻准备着!”三人纷纷回应,这两年他们可是使劲操练着水军,就等着这一天。
“好好表现,你们是最关键的一道防线,如果你们这边都失败的话……”孙策看向三人,“那么我会在第二道防线崩溃的时候,正式向大汉提出投降。”
整个罗国为了这一天,足足准备了快三年。三年的时间,山越都基本臣服,已经开始陆续协商一国两制的问题。五溪蛮那边更早,已经开始实施。
罗国已经没有后顾之忧,除非要把交州那边算上去。不过那边从天下大乱开始,就很乖,士燮一家,基本就是默默治理地方,发展经济和交通,完全没有要北上的意思。
第一线是水军,第二线是以洞庭湖一带的平原,作为最终战场的程普,太史慈等人率领的军队。如果两线都被突破的话,那么整个江南,已经没什么能阻挡汉军前进的步伐。
哪怕他从此不能出仕也罢,至少也要给家人一条后路……哦,其实也没什么好担心的,毕竟孙匡在那边过得就很不错,更别说,最新传来的消息,孙坚似乎被刘韬派到前线的军中,从一个小卒子开始当起。
被黄盖和孙静,以及五百多个亲兵保护的小卒子。最多几场战争,差不多就能重新成为军候,除非升官的路被刘韬一直压着。
那么看来,大汉对孙家也算不薄,人不能太自私,虽然权力的味道的确很不错。
“兄长,我也想去前线!”安排得差不多,眼看孙策就要宣布解散,孙翊站了出来。
虽然都是武将,不过和孙策这种放得开的不同,他就一个纯粹的武将。或许可以当先锋,或许可以当副将,但不管镇守一方还是作为主将,都有其劣势。
“你还年轻,过两年再说。”孙策当然是否定了他的提议。这年头,孙策也才二十二岁,孙翊堪堪十三岁,上什么前线?找死吗?
和他相比,孙匡才是怪物,**岁的年纪,已经考中进士。私下被人说是甘罗再世,只有孙家的人,才知道孙匡体质一直不好,所从小就在不断看书。
去了刘韬那边,也是不断看书,应考能力强,再加上第一轮科举很多都东西没完善,这才给他混了一个进士。
这几年官位也没有怎么提升,很大程度就是他年纪还太小的关系。不仅需要累积更多的经验,人生的经验也要累积。至少,刘韬可不希望,自己这边真的出一个九岁县太爷。
孙匡是因为自己弱小,所以谦卑,懂得谋定而后动。孙翊却因为早几年,传闻有仙家子弟的资质,被要求看不少道家的典籍,结果越看脾气越暴躁。
这个有孙坚的锅,刘韬负间接责任。不过孙翊也因此成了急性子,孙策不免叹了口气,他这个性子不改改的话,那么差不多就废了。
“兄长十二岁,就随父亲一起作战,我今年十三,为罗国而战,有何不可?”孙翊还不干了,凭什么到他这里,就还年轻了?
“这样……”到底是兄弟,孙策也不好对付,想了想说道,“如此,你在韩当麾下听用便是。记住,你在军中就是一个普通的将领,不是我的弟弟,如果你仗着自己的身份,任意妄为,那么也别怪军法无情!”
第631章 尽人事听天命
军中无父子,孙策安排孙翊在韩当麾下,统御一千步卒。也并非是放纵,之前讨伐山越的时候,孙翊已经开始随军出战,而且已经有两年的从军经历。
虽然孙策觉得,这小子从军,主要是想要逃避看书学习。他却不知道,在尝试了两年之后,孙坚早就放弃让他继续学法术的念头了。
孙策这边紧锣密鼓,暗卫当然也第一时间把消息陆续送去洛阳。其实当各地守将,朝着吴县过去的时候,暗卫已经开始调查。
“孙策看来是打算和我们打到底?”刘韬颇为不屑的说道,“不过他那个可以召唤强风的面具的确厉害,尤其是在水面上。”
尤其根据情报显示,不仅是可以召唤狂风的面具在孙策那边。可以召唤浓雾的宝物,似乎也在他们那边。
针对这两个宝物,刘韬还是有些印象的。
具有狂风法术的宝物,叫做‘萨满面具’,可以微弱提升士气,同时具有狂风法术;具有迷雾法术法术的宝物,叫做‘伪装护符’,+1防御力,同时可以施展法术‘迷雾重重’。
游戏里面的迷雾重重,说穿了就是让对方的远程兵种,无法使用主动能力和远程攻击。但同时也不会作为远程攻击的目标。
也就是说,不仅可以对敌军远程兵种使用,让对方暂时失去战斗力。同时也可以对己军的近战兵种使用,让它不会被远程兵种伤害。
放在现实世界,估计是真的召唤出一阵迷雾出来,这让他不由得想到,历史上赤壁之战,荆州水军从江陵出征,结果在洞庭湖入海口附近,被东吴水军引诱到洞庭湖里面,借助雾气让其迷失方向,结果耽误在陆口结阵的时间,不得不在乌林结阵。
同时乌林里面正好血吸虫病泛滥,于是曹军因为瘟疫战斗力大减。
连环计和火烧赤壁或许是赤壁之战的关键,但这瘟疫或许才是让曹操下定决心用连环计的主要因素。
当然,他这次的目标是攻打南四郡,根本没打算讨伐江东,所以也没必要在乌林布阵。
不过血吸虫预防还是需要的,这玩意甚至应该作为一个国策来对待。
至于打算用迷雾,让他们困在洞庭湖什么的,也是不可能的,毕竟这个世界上,有种东西叫做指南针。想要知道方向,其实并不困难。
历史上的曹军,应该是没有指南针,于是他们在洞庭湖里面,原本以为是直线,谁知道可能在某个点,因为风或者其他的原因,就改变了方向。
感觉是走直线,最后却变成了团团转,自然是耽误了行程。不过有指南针的话,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水面上反而狂风才更可怕一些,好在也就是能把人吹得移动位置,应该不至于把船给掀翻了。船不翻的话,那么只是位移一下,问题不大。
张飞已经在广陵,做出要渡江南下攻打吴郡的趋势。
吕布在江陵,主要是习惯一段时间,他是并州五原郡人,去到江南,水土不服也是个问题。好在原本就在庐江郡驻扎了一段时间,现在只需要在船上适应一下就好。
按照暗卫传递回来的消息,这家伙在船上吐了个稀里哗啦,完全没有绝世猛将的风范。马上无敌,地面无双的猛将,在水面上就成了个弱鸡。
扣除水土不服,还有气候的问题。江陵一带的夏季温度,比五原高太多,吕布不适应,其实张飞也有一些不太适应。
两年下来,一到夏季感觉就如同附加了debuff一样,战斗力略微下降。
相比之下,汉中那边的军队集结更快捷一些,完全可以立刻投入战斗。
“入秋还有几天?”刘韬随口问了句,毕竟今年科举提前,本来是入秋才科举,足足提前了差不多十几天。
“还有十天。”简雍闻言回道,“刚刚才完成县试,名单会在明天发布。”
扣除已经获得秀才以上身份的考生,大部分考生都要参加这个县试,来获得秀才身份。没有这个不能参加府试,获取举人身份。
原本已经获得秀才身份的姑且不说,没有的其实更多,也不知道能刷下多少人。
也就是说后天才是府试,七天左右知道府试结果,之后休息三天,十天后开始进行会试。同样是十天后,选拔出三榜进士,并且一榜的考生,还要参加一个殿试,决定名次。
到底是举办了几次,礼部对于整个科举的进程,都已经掌控得很不错。至少不会因为,这次突然暴涨三倍的参考人数,就不知所措。
“也就是还有十天开战,对吧?”刘韬饶有兴致的说道,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他自己心里就清楚。
“是的,赵将军和吕将军,将在十天后,同时对汉中和长沙发动进攻!”简雍回道。
“防疫手册发给他们没有?”刘韬询问,去江南,防疫工作是首位。
“已经按照陛下的要求发放。”简雍点头,其实类似的制度,在刘韬起兵初期,就已经开始实行。只是到了江南那边,规则更加重要。
比如说,所有的士卒,都要剃成短发这点,曾经被抵触过一段时间。也有真正忠心于刘韬的,直接选择断发。比如张飞,带头剃短了头发。
吕布大概也是为了较劲,跟着剃短。两大将军都剃了,下面的军官也没办法不剃,字后再到士卒那边,也就稍微容易了一些。
反正那两年,就长江流域那片区域,剃发和不剃发的结果完全不同。被折腾了一段时间之后,一部分坚持不剃发的,最后也跟着剃了。
尤其是,当他们听说,过了长江之后,气候情况更加糟糕的是时候,是真的被吓到了。
说到底,说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出于孝顺才不好轻易剃发。不过也不可能容许头发越来越长,所以一般都是请示过父母,然后才去剃,而且只是修整一下。
刘韬的意思,若是头发因此寄生毒虫,导致人都没了,那还怎么孝顺父母?不珍惜自己生命的人,才是对父母最大的不孝顺。也是这样,才说服大部分人剃发。
后续的军纪情况,也差不多用这个方法来解决。反正就是选择两个不同的队伍,一个那么做,一个不那么做,然后看看两个的差距,然后再考虑要不要推广。
玩的就是‘试行’的这个概念,尝到甜头之后,该怎么选择,其实大家心里都有底。
“只要严格按照手册的方法,那么江南就没那么好怕了。”刘韬点头,更别说,治疗瘟疫和瘴气的药物,早就已经大量准备。
这医学院已经让吉穆和吉邈兄弟去做,这几年也在不断研究这方面的药物。云南白药可以推迟,但风油精必须要做出来,那玩意在江南简直就是神药。
“陛下对江南,似乎比其他地方更谨慎?”简雍好奇问了句。
“江南还没有完全开发出来,很多地方都有问题。尤其用西汉时期的说法,这越人之地,是有巫蛊的存在。后来也证明,巫蛊其实就是看不见的小虫子,不是什么鬼魅的东西。但知道了,还中招,那就说不过去了!”刘韬回道。
刘韬专门就让人,在江南,一些已经大肚子的村子里面,找了几个过来洛阳医学院。
这些人大多都在路上就死去,就算没死去,来洛阳一段时间也熬不过去世了。不过他们的遗体,作为大体老师,刘韬亲自让人在文武官员面前剖开,让大家看看里面。
直至一条条虫子在他们体内被拿出来,大家才知道传说中的巫蛊到底是什么东西。
寄生虫,这是刘韬给这种虫子起的名字。寄生于人体,以人的血肉为食,想想都非常可怕。听说虫卵是寄生在钉螺里面,但同时也可能寄生在猪肉,泥沙和其他地方。
于是大家立刻明白了,‘脍’这玩意,以后能不吃还是最好不要吃了。海鱼可以,河鲜最好避忌一下。有‘米’的猪肉最好丢掉,其他这种肉也得丢。
食物最好是煮熟再吃,同时在外面玩耍过之后记得洗手,喝热水不要喝生水……
关乎人命的东西,一个两个就没有不在意的。
另外刘韬要求医学院研究打虫药,记忆里面有‘漆木青粘散’这玩意可以打虫,这不已经派人去找华佗了,张仲景那边也派人过去了。
希望他们两个,能把大汉的医学提升起来,至少,《青囊书》不能再被烧了。
“陛下所言极是……”简雍听了刘韬的话,脸色顿时变得难看起来。毕竟当初大家不敢看,刘韬亲自带头过去,他责无旁贷,自然也得跟过去。
想到当日看到的东西,现在都还觉得反胃。
“我们这边该做的事情,已经都为他们做好,剩下的,就看他们的了。”确认到了这个地步,刘韬也没办法。人事已尽,且听天命。
总不能,那孙策可以和岛国那样,得到‘神风’襄助吧?话说,今秋会有台风过境吗?有也没什么,毕竟从江陵南下才多远,总不能挑选台风天南下吧?!
真能做到这个地步,也不知道是吕布倒霉,还是这孙策是真的天命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