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关山纪年TXT下载关山纪年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关山纪年全文阅读

作者:风起深秋     关山纪年txt下载     关山纪年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一百七十二章 不同

    想到这里,我不由得一阵唏嘘。

    因为魔祖罗睺的存在,最终导致神州灵气枯竭,进入了没有大能之人的末法时代,带领人族继续前进的,由传说中高高在上的仙,转变成了人族自己。

    而恰恰因为身处于末法时代,所以蚩尤才能更好的隐藏自己,在罗睺准备对人族再次伸出毒手之时,第一时间做出最顽强的阻拦。

    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或许,这就叫做天意使然,无论多么高深的修为,最终都逃不过天道注定的轨迹。

    恢复了冷静之后,我在脑中再一次回顾了烛龙对我们做出的解释,忽然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

    “前辈,不知您可否言明,在夏朝之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尽管刚开始见到烛龙出现时,众人的脸上满是紧张与恐惧,但是经过这段时间的相处,大家不难感觉出烛龙其实并非传说中那般残暴,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此时的我才敢于问出心中的疑问。

    “如前辈方才所说,夏朝之时神州灵气枯竭,进入末法时代,诸多大能在感知到这一变故之后纷纷陷入恐慌,为了避免自己修为受损甚至身死道消的下场,他们纷纷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可是最终却无济于事。”

    “就在这个时候,失踪依旧的大禹忽然出现,他凭借自己的身份与修为将天下间修为有成者召集到了一起,共同商讨灵气枯竭的应对之法。”

    对于我的问题,烛龙表情很是认真,他并没有轻易插嘴,而是安静的听我说出心中的疑惑。

    “到了如今,我等对于大禹早已没有任何怀疑与不敬,无论从修为上还是心态上,大禹都绝对是有史以来能够排在神州第一梯队的存在,按理来说,大禹既然已经出山,那么神州灵气枯竭一事就必然会得到完美的解决。”

    “可是事实却并非如此,尽管我等并不清楚当年大禹做出了什么决定,但是我们却不难通过后世的记载判断当初的大禹并没有取得成功? 即便他已经出山? 可是神州的灵气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从夏朝开始? 神州大地进入末法时代? 那些传说中的神仙同时消失在了神州大地,尽管这样更有利于蚩尤的隐藏,可是我相信这绝非最好的结果。”

    在仔细说明我提出这个问题的缘故之后,我这才整理了一下语言? 对眼前的烛龙问出了我真正想要知道的事情。

    “前辈? 大禹无论在修为上还是才智上? 亦或是为了守护神州所下的决心之上? 都已经不用您再赘述? 我等依然心知肚明? 既然如此,那么当初大禹不惜出山召集天下修者共聚一堂? 其目的究竟是什么?”

    我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绝不是无的放矢。

    我等已经知道? 大禹奉女娲法旨守护神州,为了保证神州安宁? 他特意取天下九牧之铜? 以此铜收集神州气息,在荆山之下用自己无上的神通将九牧之铜熔于一炉? 然后铸出了十八尊大鼎。

    其中九尊大鼎留给夏商周三朝供奉,而另外含有大禹神力的九尊大鼎? 在铸成之日便被其送去了神州缺口,试图以九鼎镇守神州安宁,减少神州动荡。

    而就在做完这一切之后,大禹便与伯益后稷二人一同消失在了神州大地,世间再也无人知道他们的真正去向。

    毫无疑问,大禹心系神州,心系苍生,他所做的一切事情都必然会将神州的安危放在第一位,即便他已经消失在了神州大地,可是只要他存在一日,他便依然会以自己的方式守护神州安宁。

    正因如此,所以我们可以大胆的猜测一番,或许大禹之所以会消失在神州,其目的便是为了躲避某些人的注视,只有彻底消失,才能更好的完成他守护神州的职责。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大禹想要躲避,或者说能够让大禹都选择躲避的存在,应该只有传说中的那尊魔祖罗睺。

    可是等到夏朝之时,大禹居然再度出山,不惜冒着暴露自己下落的风险,召集天下修者共聚一堂,一起商讨灵气枯竭的应对之法。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认为大禹应该是有所准备的,如果大禹不是事先便已经想好了应对之法,那么他便断然不会轻易出山,冒着被罗睺发现的风险将自己暴露于天地之间。

    可是最终的结果却与我的猜测截然相反。

    大禹的出山并没有解决神州灵气枯竭的问题,恰恰相反,从夏朝开始,神州正式进入末法时代,无论是大禹还是当时共聚一堂的天下修者一同消失,从那之后,再也没有任何人出现在神州大地之上。

    这样的结局,无疑是没有办法让我们理解的。

    若是如此,那么大禹为何还要选择出山,难道他出山之前真的没有想出一个完美的解决之法么?

    在我满是期盼而又满是焦急的眼神中,烛龙居然笑了出来。

    不难看出,烛龙此时的笑容并非嘲笑,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赞赏,就如同长者发现自己的后辈有所潜力一样,笑的是那么慈祥。

    不过,即便烛龙露出了赞赏的笑容,他却还是没有回答我的问题,尽管他承认了我的猜测并非胡思乱想,但是他却依然不肯说出其中真相。

    “你猜测的没错,禹帝选择出山的真实原因,确实并非为了解决神州灵气枯竭的问题,而是有着另外的用意,只不过如今时机未到,我并不能对你们透露过多。”

    听到烛龙的回答,我顿时极为无奈,脸上表情忧喜参半,不知如何是好。

    这喜,是因为我的猜测没有错误,当年大禹得确有着另外的用意,只不过我们目前无从知晓。

    这忧,自然是因为烛龙口风极严,尽管我猜出了大概,可是他却依然不肯对我仔细言明。

    而就在这时,烛龙似乎为了弥补自己没有告诉我真相的缘故,再度开口对我问出了一个极其深奥的问题。

    “韩川,依你看那传说中的神与仙是否有所不同?”

第一百七十三章 神仙

    传说中的神和仙究竟是否有所不同?

    烛龙的这个问题无疑让我一时之间不知该如何回答。

    自古以来,世人莫不向往那神通广大,长生不老的神仙。

    而很显然,只要有人提及神仙之时,往往是二者被一同提起,极少会听到有人单独提到神或者单独提到仙,就好像这二者早已互相绑定一般,缺一不可。

    可是如今,烛龙居然神态认真的问我,这二者可有不同?

    对于我们来说,无论是神还是仙,都是过于久远的传说,我们甚至无法确定世间究竟有没有神仙的存在,又怎么可能想出这二者间的不同?

    正因如此,所以众人面面相觑,并没有一个人敢于开口说出自己的答案。

    不过,在沉默了许久之后,最终还是有人站了出来,看向烛龙试探性的回答道。

    “前辈,晚辈虽不知其真正区别,不过曾听到一个说法,这一说法认为,在神州的神话体系中,神与仙其实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仅凭二字的写法便可见一斑。”

    听到此人的回答,众人目光纷纷向他望去,这才发现原来开口之人是沉默了许久的春亭。

    想来也是,除了同样神秘莫测的春亭之外,又有谁能够触碰到到那传说中的神仙,找出二者间的区别呢?

    听到春亭所言,烛龙明显有了兴趣,开口的语气中满是鼓励。

    “哦?什么说法,你不妨说来听听。”

    见烛龙没有阻拦的意图,春亭微微点头,语气恭敬的回答道。

    “那晚辈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随后,春亭向前迈出一步,然后伸出了自己的右手,在半空中虚写了一个字。

    “神仙的神字,起源于西周时期的金文,其具体写法乃是在左边先写一个表示祭台的示字,然后在右边写一个正在祭祀的人。”

    看着我们纷纷伸出手指模仿他的样子,春亭笑了出来,对我们循循善诱的解释道。

    “若是根据字形来看,那么神字最初所指的便是被祭祀的人,那你们不妨想想,到底是什么人才需要被祭祀呢?”

    “死人!”

    听到这里,我忽然明白了春亭的含义,连忙兴高采烈地回答道。

    “祭祀是一种信仰活动? 而除了天地信仰之外,古人最为重要的便是祖先信仰? 只有已经死去的祖先才需要被后人祭祀!”

    听到我的回答,春亭笑意更甚,对我满意的点了点头。

    “没错,那我们再看看仙字。”

    语毕? 春亭再一次伸出了自己的右手,在半空中虚写了另一个字。

    “仙字在篆书中的写法乃是上人下山? 《说文解字》曾解释为人在山上? 入山长生即为仙? 也就是说凡是通过入山修炼? 最终达到长生不老的人? 即为仙。”

    “而很显然? 能够入山修炼之人? 定然不会是需要祭祀的死人,而是活生生的人。”

    尽管目前不知道春亭这番言论究竟是否属实? 但是听到这里后,我们已经对于春亭所言有了大概的了解。

    神字是示字旁? 既然示代表祭台,那么神也就等于代表着已经死去的人。

    而仙字则是人字旁? 简单理解,仙所代表的便是依然活生生的人。

    所以? 春亭刚才的话语便是对我们暗示着,在他所听到的说法之中,神与仙之间最本质的区别就是神乃死授,仙是生修。

    如果说的再通俗一点,那便是肉身尚存方可为仙,若是肉身毁灭,已经死亡,便只能被封为神。

    若是从这个角度思考,那么所谓的神与仙之间,确实有着极大的区别,仙逍遥自在,与天地同寿,而神却已经死过一次,没有肉身,无形中受到了某些限制。

    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自古以来的神话传说中,神来到人间被叫做显灵,通常看不见、摸不到,而仙来到人间则被称为下凡,其肉身可见与常人无异。

    同理,应该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在那场斩将封神之战中惨死之人最终都被封为神而不是仙,因为他们都已经死过一次,肉身已毁,无法成仙。

    这样看来,那世人常说的神仙,其实更接近所谓仙的含义。

    毕竟,应该不会有人想让自己死过一次后再被封为神。

    “你说的没错,神与仙确实有着本质的区别,只不过后世之人并不清楚其中缘由,所以将其统称为神仙。”

    正在我们因为春亭的解释而纷纷若有所悟之时,便看到烛龙缓缓点头,在口中认同了春亭刚刚的这番说法。

    “对于你们人族修者来说,生前为人,死后为鬼,肉身成仙,执念封神,除了少数能够肉身直接成圣的特殊存在之外,这便是所有的可能。”

    “在神话时代,那些能够移山填海,摘星揽月的大能们,其实都已经踏入了所谓仙的境界,正因如此,所以那个时代异常的精彩,人族根本没有办法对抗如同天威一般的仙人。”

    “可是在神州灵气枯竭之后,这方天地便进入了末法时代,天地中残存的灵气已经不足以造就出一个新生的仙人,所以在曾经的仙人消失之后,神州大地便再也没有仙的踪迹。”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后世之人才会无法确定所谓的仙究竟是否存在,因为在他们所生存的时代,早已不可能见到一个活生生的仙人。”

    “不过你们认知中的神却不同,尽管这方天地已经不可能出现新生的仙人,但是所谓的神却并没有这样的限制。”

    随着这番讲述,烛龙的语气再度有了变化,他似乎对这所谓的神嗤之以鼻,语气中满是不加掩饰的不屑。

    “毋庸置疑,因为肉身已毁只余真灵执念的缘故,所以神的地位是远远低于仙得,法力修为也无法与仙相比,所谓的神更多的是借助天地之力,其实本身未必有多么高深的修为。”

    “尽管神州已经进入末法时代,但是天地之力却依然能够早就新生的神,正是为了促使更多的神出现维护神州的安宁,所以后世才爆发了那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第一百七十四章 机会

    不难听出,烛龙对于那所谓的神表现的极为不屑,似乎在他的眼中,那些神就如同蝼蚁一般,语气并无丝毫敬意。

    虽然不知其中原因,不过在烛龙的这番解释下,我们也算是大致理解了神与仙本质上的不同。

    神乃死授,仙为生修,成神者肉身毁灭,只余真灵执念,无奈被封为神,而成仙者则是修行有成,与天地同寿,逍遥自在。

    众所周知,修者修行的基础便是吸收天地间的灵气,既然如此,那么因为神州灵气陷入枯竭的缘故,所以神州所残存的的灵气并不足以造就出一个新生的仙人。

    而神却不同。

    因为神的修为远远无法与仙相比,所以封神所需要的灵气自然也远远少于成仙所需要的灵气,正因如此,即便神州灵气已经陷入枯竭,但是其残存的灵气依然足以造就新生的神。

    与此同时,对于烛龙口中那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我们也隐隐有所猜测。

    既然烛龙说这场战争促使了更多的神出现,用以维持神州的安宁,那么关于这场战争的名字,似乎便已经呼之欲出了。

    若是我们没有猜错,这场战争一定便是后世广为流传的封神之战。

    看来果然是无风不起浪,我们自幼所听到的那些神话故事,虽然只是千百年间被无数人所改编的传说,但是毋庸置疑,这些故事定然都有着一个最初的源头,若是没有相应的事件发生,就断然不会有相应的传说留于世间。

    只不过,关于这些故事源头的真相都已经随着时间被无情的埋葬,我们只能大致的对其进行猜测,到了如今这个时代,早已没有任何人知晓其中究竟。

    不过烛龙自然不在此列,对于从神话时代生存至今的烛龙来说,他定然清楚的知道发生过的所有事情。

    只是我们并不清楚,对于这些事情烛龙究竟愿意对我们透露几分?

    想到这里,我不仅对于那场传说中的封神之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看向烛龙试探的问道。

    “前辈,那场封神之战究竟是怎么回事,听您所言,这场战争似乎并非是单纯的双方争斗,而是为了促使神州出现更多的神?”

    “你想的没错,封神之战,封神之战,既然封神在前战字在后,那就代表着这一战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其实是封神一事。”

    对于我的疑问? 烛龙并没有丝毫犹豫? 不过他却也没有直接回答我的疑问。

    “不过还是那句话,如今时机未到,并不是对你们解释此事的合适机会? 你们只需知道,封神之战远没有你们所想的那么简单就够了? 等到机会合适之时,自然会有人将其中真相对你们一一道来。”

    既然烛龙没有对我们解释的意图,那我们自然也没有其他的办法? 只能无奈的看着他不知说何是好。

    而就在我们无奈的表情中? 烛龙淡淡一笑? 他将话题再度转换? 对我们继续说起了刚才的话题。

    “我之所以对你们提起此事,并非单纯为了勾起你们的好奇心? 而是此事与我先前所言有着一定的联系,虽然目前我并不能做出让你们满意的解释,不过有些事情稍稍透露一些倒也无妨。”

    “夏朝之时,神州灵气枯竭进入末法时代,与此同时,禹帝再度出山,召集天下修者共聚一堂,毫无疑问,能够被禹帝所选中的定然不是凡夫俗子,所有能够参与到这番商讨之中的人,都已经可以被你们称为那所谓的仙。”

    “而最后的结果你们应该也已经猜到了,尽管禹帝召集了如此多的能人异士,但是最后却并没有解决神州灵气枯竭的问题,非但如此,这些能人异士最终甚至一同消失,神州大地从此再无任何仙人的痕迹。”

    在我们迷茫而又好奇的表情之中,烛龙语气慢慢变的严肃,神情也开始变得端正起来。

    “而实际上,当初的禹帝并非完全没有办法解决神州灵气枯竭一事,之所以后世灵气没有得到改善,其实都是禹帝有意为之!”

    “虽然我目前暂时无法告知你们禹帝究竟为何如此,但是我可以对你们确认,禹帝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并非是因为个人的私心,其出发点完全是为了神州能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而就在神州正式进入了末法时代以后,天下间再无所谓的仙人,因为那时的人族还远远没有成长到如今的地步,所以许多问题人族自己根本无法处理,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才爆发了那场旷日持久的封神之战。”

    “封神之战的具体过程如今我并不方便细说,不过在封神之战结束后,天地间多出了三百六十五位清福正神,正是在这些所谓清福正神的帮助之下,人族才得以渡过重重难关,慢慢发展到了今日的规模。”

    “前辈,您从蚩尤获得万载天命开始,先后对我们讲述了禹帝的请求,蚩尤的决定,神与仙的区别,神州灵气枯竭的转折点,以及那场封神之战的真正意义,可是直到如今,我们依然并不清楚,您到底想要对我们说些什么?”

    或许是因为担心此刻还在上善轩中的惊鸿的缘故,听到这里后凌轩表情明显有些放心不下,焦急的他甚至将心中的疑惑对烛龙脱口而出。

    “前辈,我知道您这是想要我们更为清楚的了解当年发生的事情,让我们知晓先人为了神州的安宁都付出过怎么样的努力,可是这些事情毕竟距离如今已经太久太久,我们即便清楚了当年得一切,对于现在又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对于凌轩这幅焦急的模样,烛龙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的反感,恰恰相反,此时的烛龙表情平静,对于凌轩的反应表现的极为理解。

    “有些事情,在合适的时机出现之前我绝不会对你们吐露任何半字,可是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其他的事情,如果今日不将那些事情一一告知你们,或许以后就未必会有这样的机会。”

第一百七十五章 柏鉴

    从烛龙此刻的语气中,我们不由得认识到了一件事情。

    那便是今日与烛龙一见,并不代表以后我们就可以与烛龙同行,在烛龙解释清想要让我们知道的内容后,我们便要继续踏上征途,日后还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烛龙才不厌其烦的对我们仔细的说着当年的故事,因为他担心我们以后的路途会有变故,生怕我们日后再没有机会听到他口中的解释。

    在我们想到这一点时,烛龙再度开口。

    也不知是他的语气真的发生了变化,还是我们在这短暂的相处之中居然产生了感情,此时此刻,我们居然能够从他的话语中听出几分不舍。

    “你们也不必想得太多,正所谓一切皆是定数,可是一切又都会发生变化,以后的事情自然会在以后一一浮现,现在的你我又怎么可能提前预知未来的事情呢?”

    在我们神情恍惚之时,烛龙便再度转移了话题,他望向刚才提出询问的凌轩,口中语气恢复到了先前的冷静。

    “其实,我之所以会提到封神之战,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向你们引出一个人,一个千百年间都被世人所忽略的人。”

    “此人,名叫柏鉴。”

    听到烛龙所言,众人纷纷从刚才的恍惚中清醒过来。

    因为他口中所言的柏鉴这个名字,我们其实并不会感到陌生,虽然并不清楚当年他都做过些什么,但是在我们自幼听到的故事之中,对于他已经有了一些大致的了解。

    在传说中,柏鉴曾是轩辕黄帝部下的总兵官,因为在大战蚩尤之时被火器打入海中,所以千年未能出劫难,只能以游魂浮世。

    直到商朝末年武王伐纣之时,柏鉴得清虚道德真君符命,于北海处等待姜子牙,姜子牙感柏鉴的忠诚千年未变改,于是决定封其为三界首领八部三百六十五路清福正神,其主要的职责便是监造封神台,并且接引魂魄入封神台。

    正如烛龙所言,尽管柏鉴名头极大,乃是姜子牙亲封的三界首领? 可是千百年以来? 后人总是会将其忽略,完全没有丝毫三界首领该有的威严。

    不过,听烛龙如今的说法? 柏鉴似乎并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

    刚才我们便已经发现? 烛龙对于神州灵气枯竭后诞生的神嗤之以鼻,言语中透露出满满的不屑? 对待这些神的态度? 就如同人类对待蝼蚁一般。

    可是在烛龙提及柏鉴之时,他的语气中却并没有丝毫的不屑? 尽管并不像提及大禹时那般恭敬,但是我们却不难发现,他的语气中隐隐有着对柏鉴的欣赏。

    毫无疑问,柏鉴作为一个后世所封的神? 能够得到烛龙的欣赏便已经证明了自己的不凡。

    正因如此? 我们不由得对这个千百年间都被人忽视的柏鉴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据传说记载,柏鉴乃是轩辕黄帝部下的总兵官。

    可是尽管听上去柏鉴这所谓总兵官的名号极大,但是实际上? 在轩辕黄帝与蚩尤争夺天下之时,柏鉴这个名字始终有些不为人知。

    千载以来,只要提到轩辕黄帝的手下? 众人想到的往往都是应龙、女魃、风后、力牧等人? 不知为何? 对于那所谓的总兵官世人始终都没有任何印象。

    尽管我们并不清楚这所谓总兵官的职责是什么,但是顾名思义,能够担任这个官职的定然是统领士兵之人,这样重要的官职,即使与传说中的应龙、女魃、风后、力牧等人相比,想来也不遑多让。

    毫无疑问,能够在战争之时统领士兵之人,自身必然有着能够折服手下士兵的武力,有着能够战胜敌人的谋略,而且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那便是此人定然深受首领的信任。

    而既然柏鉴能够成为总兵官,就证明他一定满足了这三个要求,既然如此,那么为何后世千百年间,神州大地从来都没有过关于他的任何传说流传?

    这无疑是一件极为不合理的事情。

    因为想到了这件事中的不合理之处,所以我们忍不住在脑中飞速的思考,想要知道这一切究竟是为何。

    不过烛龙似乎觉得我们无法想出真正的答案,他并不想让我们在此事上耽误太多时间,所以他不等我们想出结果,便幽幽开口对我们做出了解释。

    “在神话时代,柏鉴与应龙、力牧等人齐名,都是轩辕帝极为器重的布下,在最终那场涿鹿之战中,柏鉴英勇异常,不仅带领手下攻击蚩尤的部队,自己更是身先士卒,冲在了战争的第一线,没有丝毫畏惧。”

    “只是可惜,在决战的最后时刻,柏鉴一时不慎被蚩尤的手下合力偷袭,以火器将其打入北海之底,若非如此变故,后世流传的可能便不再是应龙斩杀了蚩尤,而是柏鉴斩杀了蚩尤。”

    似乎是感知到了我们脸上的茫然,烛龙并未过多犹豫,而是继续说了下去。

    “柏鉴刚刚被打入北海之底,战争便宣告结束,虽然尚未昭告天下,但是轩辕那时已经是实际意义上的神州共主,再无人敢与他做对,对于轩辕来说,在没有蚩尤干扰的情况下,想要救出北海之底的柏鉴自然不是什么难事。”

    “柏鉴毕竟是他的总兵官,南征北战为轩辕立下了赫赫功劳,于情于理,轩辕都不可能对他坐视不理,而实际上,轩辕也的确是这样做的,他以自己的强大修为下入北海之底,然后将柏鉴成功的带回了神州大地。”

    “可是在将柏鉴带回之后,轩辕才发现一切并没有自己想的那么简单。”

    本以为轩辕帝救回柏鉴便是故事的结局,没想到在烛龙的口中又说出了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故事。

    “击伤柏鉴的火器乃是蚩尤亲手铸造,其上夹杂着罗睺的心魔之力,柏鉴尽管修为不俗,但是对于罗睺的心魔之力却完全无法抵抗,虽然轩辕救回了他得性命,可是他却已经被心魔所蛊惑,完全不是从前的那个自己。”

第一百七十六章 同类

    听到这里,众人的脸上并没有流露出过分的担忧。
    因为我们已经知道,就连被罗睺亲手蛊惑的蚩尤,都已经被大禹洗去了身上的魔性,既然如此,那大禹若是想要出手拯救仅仅被沾染了心魔的火器所攻击的柏鉴,自然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
    不过很显然,在柏鉴身上沾染的心魔被大禹褪去之后,定然还发生了其他的事情。
    而我们如今需要关注的,正是在这之后所发生的事情。
    “虽然在后世声名不显,但是柏鉴毕竟是轩辕手下的总兵官,在涿鹿之战中起到的贡献丝毫不亚于应龙、风后等人,正因如此,所以轩辕在将蚩尤带到轩辕之国时,身旁同样带着从北海之底救回的柏鉴,想要让禹帝伸出援手,洗去其身上的魔性。”
    尽管众人并没有开口,但是烛龙似乎有着特别的本事,他总是能准确的感知到我们的想法,在我们刚刚想通一件事的时候,便继续开口说起后面的故事。
    “刚刚便已经说过,柏鉴仅仅是被沾染了心魔魔性的火器所攻击,并没有真正受到罗睺的心魔蛊惑,所以禹帝想要洗清他身上的魔性并不困难,禹帝甚至不需要动用造神计划,只要以创造之力加持在柏鉴的身上即可。”
    “不过正所谓天意难料,世事无常,柏鉴受到攻击本来是他的磨难,可最终也正是因为柏鉴被火器打入了北海,沾染到了心魔蛊惑,他才能够拥有那番后世的机缘。”
    很显然,对于烛龙口中的结论,我们根本无法理解。
    毋庸置疑,柏鉴身为轩辕黄帝手下的总兵官,南征北战为轩辕黄帝立下了汗马功劳,无论为何在后世声名不显,这都丝毫不能磨灭他当初的贡献。
    可是就在一切即将尘埃落定之时,柏鉴被人合力偷袭,然后以火器击落于北海之底,由于火器乃是蚩尤亲手所铸的原因,所以其上自然沾染了部分心魔之力,被其击中之人难免受到心魔的侵袭。
    正因火器上所附带的心魔之力,所以柏鉴除了被击落于北海之底外,同时也受到了心魔的侵袭,无论从那个角度来说,这都不会是什么美好的遭遇。
    可是烛龙刚才却告诉我们,这一切并不只是柏鉴的磨难那么简单,若是没有这番被心魔所蛊惑的经历,柏鉴或许就不会有后世的机缘。
    这又是为何?
    “由于柏鉴只是被火器其中,并没有受到罗睺亲自蛊惑的原因,所以禹帝只需对其加持创造之力,便可以褪去他身上沾染的魔性。”
    尽管我们心中满是疑问,但是这个问题很明显是我们无论如何都想不出答案的问题,正因如此,所以烛龙并没有就这个问题过于为难我们,而是很快便开口对我们解释起来。
    “你们已经知道,心魔之力与创造之力天生便截然相反,水火不容,只要掌握好力度的大小之后,这两种力量甚至可以互相抵消,不复存在。”
    “以禹帝的本领来说,这本应该是一件小事,顺手拈来绝不会发生任何问题,可是最终也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禹帝在为柏鉴褪去魔性之时,在其身上所加持的创造之力未免有些过量。”
    “若是合适的创造之力,便自然会与心魔之力互相抵消,让人恢复从前的状态,而如果创造之力加持过量,尽管创造之力极为柔和,不会对人有所损害,但是毋庸置疑,这同样会让人产生重大的变化。”
    “而在这变化之中,首当其冲的便是自古以来人人艳羡的寿命。”
    似乎是想要一口气说出当年的真相,所以烛龙话语间丝毫没有停顿,语气不急不躁,仿佛早有准备一般。
    “柏鉴尽管是轩辕手下的总兵官,是轩辕手下极为重要的角色,可是他却不同于应龙、女魃、风后、力牧那些轩辕之国中的存在,他本质上只是一个普通的人类,寿命本应与你等相差无几。”
    “而在经历了创造之力的加持之后,柏鉴非但褪去了身上的魔性,恢复了先前的状态,除此之外,他甚至还得到了让无数人艳羡的寿命,虽然不同于蚩尤的万载天命那般漫长,但是那时的柏鉴同样可以存在于世间上千年之久。”
    听到这里,众人心中已经隐隐有了猜测。
    毫无疑问,尽管柏鉴是轩辕帝的手下,与蚩尤应该是水火不容的关系,但是从烛龙的话语中,我们不难听出他们二人其实有着两个极为重要的共同点。
    第一点,便是二人都有着漫长的寿命。
    蚩尤乃是天道原本注定的人族希望,在创造之力与心魔之力互相交织的作用下,他最终获得了那传说中的万载天命,从此与天地同寿,日月同光,其寿命甚至近乎于永恒。
    而尽管柏鉴没有蚩尤那样的机缘,但是在大禹创造之力的过度加持之下,他不仅褪去了身上的心魔魔性,更是获得了远超常人的寿命,虽然没有蚩尤万载天命那般漫长,但是上千年的寿命同样是凡人无法想象的程度。
    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烛龙刚刚才会对我们做出,这番磨难实际上是柏鉴机缘的说法。
    毕竟,千载以来人人都想要获得漫长的寿命,可最终真的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寥寥无几。
    而第二点,便是后世对于蚩尤与柏鉴二人的记载,明显都与当年所发生的真相有着极大的差别。
    关于蚩尤,刚才众人都已经仔细的思考许久,烛龙也对我们做出了解释,如今自然不必多言。
    而柏鉴同样如此。
    虽然柏鉴在后世并没有像蚩尤那般留下骂名,但是他作为轩辕手下极为重要的总兵官,咋后世的所有古籍之中却都没有任何关于他功绩的记载,这未免是一件值得我们思考的事情。
    也正是因为这两个原因,所以再想到这里之后,我的脑中忽然冒出了一个神奇的想法。
    传说中分属两方,争夺天下,本应该水火不容的蚩尤与柏鉴,难道会是同类?

第一百七十七章 明暗

    若是放在以前,我的脑中绝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想法,即便真的出现了这种想法,我也只会一笑置之,绝不会对其过多思考。
    这么多年以来,无论是听到的还是看到的一切,都早已在我心里留下了,蚩尤与轩辕黄帝水火不容的印象。
    正因如此,所以身为轩辕帝手下总兵官的柏鉴,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同蚩尤是一类人。
    可是到了如今,随着烛龙口中的讲述,我早就已经无法确认自己所知道的那些故事,究竟与当年发生的真相间有着多么巨大的差别。
    此时此刻我只知道,蚩尤与柏鉴同样获得了极为漫长的寿命,而且在后世的相关记载中,他们两个人的记载都明显不同于当年的真相。
    正是在二者这样的共同点之下,我的脑中才会生出这种以前绝不会出现的想法。
    “世间之事远远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有阴便有阳,有明便有暗,即便蚩尤愿意牺牲自己的形象,隐藏在神州大地成为人族的暗中守护之神,可是毫无疑问,在明面里同样需要另外的力量对人族进行守护。”
    很显然,烛龙再一次感知到了我心中这离奇的想法,或许是不想看到我继续胡乱猜测,所以他缓缓开口为我解答了心中的疑惑。
    “在此之前,禹帝苦于没有合适的人选同蚩尤并肩作战,而在禹帝为柏鉴褪去了身上的心魔侵染之后,柏鉴无疑就成为了这明面力量的最佳人选。”
    在我们还没有反映出其中原因时,烛龙便继续开口,抽丝剥茧的为我们解释起了柏鉴之所以会成为那所谓最佳人选的原因。
    “首先你们已经知道,应龙、女魃等人并非人族,而是来自于轩辕之国的实验体,正因为他们并非人族,所以等到轩辕完成自己的任务后,他们便会回到轩辕之国继续自己的修行,从此不会再去特意留心人族之事。”
    “可是柏鉴却有所不同,柏鉴并不同于应龙、女魃、风后、力牧等人,他乃是纯正的上古人族,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在他心中排在第一位的都是人族的安危,与人族的安危相比,其他的事情都已经变得不再重要。”
    随着烛龙的解释,众人的目光中纷纷露出一丝了然。
    不过烛龙却并没有停下自己的解释,而是继续对我们说了下去。
    “第二个原因便是因为柏鉴与蚩尤其实并不陌生,蚩尤在被罗睺的心魔蛊惑之前便已经是人族的个中翘楚,同轩辕一起被称为人族的希望,对于这样的存在,身为人族的柏鉴自然不会没有任何好奇。”
    “正是因为这份好奇,所以柏鉴许久之前便曾经与蚩尤有过接触,柏鉴同样并非常人,心中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想法,所以二人相见甚欢,认真交谈了许久后,一同交流人族的未来发展方向,彼此都对对方有着极深的好感与认可。”
    “而毫无疑问,蚩尤既然作为隐藏在暗中守护人族的守护之神,必然不可能轻易露面在神州大地,许多事情都无法亲自处理,正因如此,所以他定然要同明面上的守护力量有着密切的交流。”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明面上的守护力量便决不能弱于蚩尤许多,那样定然不可能获得蚩尤的认可,可是如果选择柏鉴去当这明面之人,因为二者早已彼此认可的缘故,所以定然要比随意选择一人配合的更默契。”
    听到这里,众人更是忍不住纷纷点头,彼此的神情中几乎已经看不到丝毫疑惑。
    可是到这里却还没完,烛龙仅仅稍作停顿,便认真的对我们说起了他口中的第三个原因。
    “至于最后的原因,其实远没有前两个那么重要,最多只能算作锦上添花,这个原因便是人类本身寿元的限制。”
    “罗睺吸收了三千混沌魔神的执念,强大到天道都只能稍微对他做出限制,并不能完全阻止他的举动,对于这样的存在来说,寿命其实早已变成了一个数字,哪怕神州覆灭,他也绝不会身死道消,而是会依然存活在混沌世界。”
    “正因罗睺的寿命过于漫长,所以他的下一次阴谋未必会出现在何时,若是选择一个普通的人类当做人族的守护力量,只怕还没等到罗睺伸出毒手,此人便会因为自身寿元耗尽而消散在天地之间,根本无法起到守护人族的作用。”
    在众人若有所悟的状态下,烛龙继续丝毫未缓的对我们解释着最后的原因,尽管他如今语速极快,但是因为条理清晰的缘故,所以并没有人开口要求他放缓自己的语速。
    “但是蚩尤则不同,在得到万载天命之后,尽管他的修为上远不及罗睺那般强大,可是在寿元方面蚩尤已经比起罗睺不遑多让,哪怕神州覆灭,蚩尤依然有着极大的可能,同罗睺一样维持自己的状态,存活于混沌之中。”
    “而尽管柏鉴远没有罗睺及蚩尤那般近乎于永恒的寿元,但是在得到禹帝的创造之力加持后,他的寿命同样远远超过了常人,在没有重大意外发生的情况下,柏鉴想要存活千年根本不是什么难事。”
    “虽然千年时间无法与罗睺那近乎永恒的寿元相比,但是这千年时间起码能够让柏鉴与蚩尤互相配合,更好的守护人族的安宁,而且,这千载时光其实已经足以让柏鉴培养出自己的接班之人,哪怕自身寿元耗尽,也不用担心神州落了个无人守护的下场。”
    讲述到了这里,烛龙便慢慢放松了下来,不过语气中对于大禹的尊敬却丝毫没有改变。
    “不过,只要禹帝愿意,那么以他所掌握的创造之力,甚至可以为神州大地中的任何生灵加持千年之久的寿元,所以刚刚我才会说,这最后的原因其实并没有前两个那么重要,仅仅是锦上添花罢了。”
    “就这样,柏鉴在明,蚩尤在暗,二者相辅相成,一同守护人族的安宁,抵御罗睺随时可能伸出的毒手,让人族能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第一百七十八章 玄鸟

    听完烛龙所言,我们才发现故事的真相居然是这样的。
    看来,柏鉴之所以在后世声名不显,应该便是他做了同蚩尤一样的选择,他最终同蚩尤一样隐藏了自己对人族做出的贡献,从此隐姓埋名,等到后世以另外的身份守护人族安宁。
    若是这样,那么刚才烛龙在提及柏鉴之时,语气中透露出的欣赏便已经有了答案。
    正是因为柏鉴为了人族所做出的牺牲,所以烛龙这般存在才会对他另眼相看,虽然不像对待大禹那样恭敬,但是同样没有丝毫的不屑。
    而只要能够想到这里,那么对于那场在后世传说了千载之久的封神之战,我们也已经有了大致的猜测。
    虽然目前我们并不清楚这场战争的具体经过,不过在听完烛龙所讲述的故事之后,我们哪还不清楚,与其说在商朝末年发生了一场争夺天下的战争,其实倒不如说是有人借着争夺天下的借口,去为人族选出新的守护之神。
    而烛龙刚才特意提到的柏鉴,则正是这些新神的首领,也就是传说中的三界首领八部三百六十五路清福正神!
    “前辈,对于柏鉴的故事,我想我们已经足够清楚了。”
    在想到这里后,我在脑海中整理了一下目前已知的所有故事,确认没有遗漏之后这才看向烛龙认真的问道。
    “可是尽管如此,我却依然还是没有清楚,您对我们说起这些故事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您到底想要以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当年的隐秘,还是想要以这些故事命令我们去做什么事情?”
    对于我的这番询问,烛龙表达的十分平静,听他口中的语气,似乎这些事情根本无足轻重一般。
    “从你们踏上这条路开始,便总有一些事情是你们早晚都要知道的,既然如今有了机会,那还不如尽早告知你等,免得日后不知如何是好。”
    说着说着,烛龙话锋一转,他的语气忽然由平静变的严肃,让我们的神情同样变的严肃起来。
    “所以,对于刚才的事情你们不必过于多心,只要在心中清楚当年的真相便可,接下来我要说的,才是这个故事真正重要的部分。”
    “夏朝之后,神州灵气枯竭进入末法时代,人族的首领由高高在上的仙人转变为人族自己,由于时机未至的缘故,所以无论是柏鉴还是蚩尤都没有贸然现身,他们都选择了隐藏在神州大地,等待着出手的最佳时机。”
    “而这一等,便等到了商朝末年。”
    对于商朝,我们自然不会感到陌生。
    夏朝是神州历史上公认的第一个朝代,而商朝则是神州历史上公认的第二个朝代,同时也是神州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文字记载的王朝。
    根据记载,夏朝最后一名君主名叫夏桀,传闻其穷兵黩武,甚至能够手搏豺狼,足追四马,因为那个时候夏朝与方国部落关系已经破裂的缘故,所以夏桀经常因此出兵讨伐那些不顺从的部落。
    而也正是因为夏桀的屡次征讨,所以惹怒了不少有权威的部族,借此时机,一个名为商的部族慢慢发展了起来,在夏桀纵情享乐,不顾百姓疾苦之时,这个部族早已壮大了自己的势力。
    在感觉有了一定的胜算之后,终有一日商部族的首领汤率领着方国部落讨伐夏桀,因为商汤早已发展许久,夏桀抵挡不过,只能边战边逃,最终死于南巢之山。
    随着夏桀的死亡,夏朝也正式宣告灭亡,商汤在亳地称王,建立商朝,前后共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传了十七世三十一王,国祚延续了五百余年。
    在传说中,关于商朝的起源则可以追溯到五帝时期,商人的始祖契因为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邑,从那之后这个部落就以商来自称,并且以传说中的玄鸟为部落的图腾。
    想到这里之时,我忽然一愣,脑海中莫名浮现了一段话。
    北海之内有山,名曰幽都之山,黑水出焉,其上有玄鸟、玄蛇、玄豹、玄虎,玄狐蓬尾。
    这段话出自山海经海内经,其大概意思,便是说北海以内有一座山,这座山名叫幽都山,黑水从这座山上发源,在山上有黑色鸟、黑色蛇、黑色豹子、黑色老虎,以及毛蓬蓬尾巴的黑色狐狸。
    我之所以会忽然想到这里,并非毫无原因的胡思乱想,而是因为在这段话中同时出现了两个让我感到敏感的词语。
    幽都以及玄鸟。
    听烛龙刚才的语气,商朝的存在甚至要比神州进入末法时代的夏朝更加重要,而因为商朝在传说中乃是玄鸟后裔的缘故,所以此时此刻我对于玄鸟这个词格外的敏感。
    若是单纯的理解,所谓玄鸟其实便是黑色的鸟,可是在各种神话之中,玄鸟先后呈现出了许多不同的样子,有人认为似鹤,有人认为如凰,千载以来并无定论。
    不过在众多的古籍中,对于商朝的起源都有着一个不约而同的传说。
    在传闻中,有娀氏曾有一名叫做简狄的女子,她与另外两名女子到河中洗浴,天上忽然飞来一只玄鸟,玄鸟产下了一只卵,简狄误而将其吞之,等到她回去后便有了身孕,十月后生下一子,取名为契。
    契自幼天资过人,长大后更是帮助大禹治水有功,帝舜将其封为司徒,并且把商地分封给他,商部族从此开始形成与发展。
    也正是因为这个传说,所以古人才会有所谓“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说法。
    尽管听起来匪夷所思,可是后世依然有许多人相信这样的说法。
    而除了所谓玄鸟的故事以外,另一个毫无疑问的事实,便是我们如今所处之处正是传说中的幽都之地。
    单单从名字来看就不难发现,我们如今所处的幽都之地与山海经中所记载的幽都之山,应该有着某种我们不知道的关联。
    既然山海经乃是大禹命人所著,那么其中的每一句话都定然有着他的道理。
    而如今,我们居然在同一句话中接连发现两个与我们有关的词语,我想这定然不会是一种偶然。

第一百七十九章 师徒

    正因为此时此刻我们身处在传说中的幽都之地,而且我的脑中又在思考那由玄鸟后裔所创造的商朝,所以才让我想到了山海经中的那段记载。
    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那么在我所想到的这句记载之中,定然隐藏着某些我们所不清楚的秘密。
    就在这时,沈浪似乎是发现了我不断变化的表情,于是他忍不住心中的好奇,看向我出言问道。
    “川哥,你这表情变来变去的是怎么了?莫非你想到什么了?”
    “其实我也没理出什么真正的头绪,只不过是在无意间想到了山海经中的一段记载。”
    看着沈浪好奇的目光,我缓缓开口说出了刚刚想到的问题,虽然看上去是在对沈浪做出解释,但是实际上,我口中的话语其实是特意说给身旁的烛龙。
    “北海之内有山,名曰幽都之山,黑水出焉,其上有玄鸟、玄蛇、玄豹、玄虎,玄狐蓬尾。”
    语毕,我更是直接转过身,看向不发一言的烛龙说出了自己的疑惑。
    “前辈,如今我们正处于幽都之地,听您对我们说到传说中玄鸟后裔所建立的商朝,而在大禹命人整理成册的山海经之中,同样将幽都与玄鸟二词放在了一起,想来这不会是一个偶然吧?”
    “所谓幽都之山,实际上只不过是轩辕之国的一个化名而已,因为禹帝并不想让更多的人知晓轩辕之国存在的缘故,所以除了轩辕出自轩辕之国外,山海经中便再也没有提及轩辕之国半字,而是将其改为了其他的称呼。”
    随着讲述的进展,烛龙已经不再对我们故作高深,在听到我口中的询问之后,他更是马上便做出了回答。
    “而这里所提到的玄鸟指的也并非是普通的鸟类,所谓玄鸟、玄蛇、玄豹、玄虎等,都是当初被禹帝搜集至轩辕之国的实验体,因为数量庞大,所以禹帝索性便以玄字加上其原始种类为其命名。”
    “说到这里相信你们也应该清楚了,所谓玄鸟便是指该实验体的本体为鸟类,所以平日里才会以玄鸟的模样示人,并且被禹帝命人记载于山海经之中。”
    “在那场涿鹿之战前,玄鸟同应龙与女魃等人一样,选择了辅佐轩辕击败蚩尤,以此交换留在轩辕之国修行的资格,因为要进入人族的缘故,所以玄鸟更改了自己的名字,从此世间再无玄鸟,而是多出了一位九天玄女。”
    烛龙语毕,众人皆惊。
    所谓的玄鸟,居然就是传说中辅佐轩辕黄帝,传授轩辕帝兵法的兵神九天玄女!?
    如果按照这样的假设继续思考,那么千载之前的殷商一朝,难道会是九天玄女的后代所开创?
    这样的结果,实在是让我们无法接受。
    作为大禹搜集至轩辕之国的实验体,九天玄女真的会有自己的后代么?
    而与此同时,烛龙刚刚便已经言之凿凿的告诉我们,九天玄女的本体其实并非人族,而是鸟类。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我无比坚信,即便九天玄女真的会诞下后代,那她的后代也断然不会是正常的人族,更不可能开创出延续了五百余年的商朝。
    若是这样,那么在烛龙的解释与自古流传的传说之间,定然有一个是错误的。
    不过毫无疑问,对于如今的我们来说,我们所相信的一定会是烛龙口中的话语,而不是那些经过千载时间后,早已经与事实完全不符的传闻。
    “商朝虽然并非是玄鸟的直系后裔,但是严格来讲,如果有人说商朝乃是玄鸟的后人,这一说法其实并不是错的,而是有着一定的道理。”
    就在我们因为这突如其来的结论而忍不住议论纷纷之时,烛龙缓缓开口,面带回忆的为我们解释起了其中的缘由。
    “尽管玄鸟不可能诞下人族,商朝也并非是玄鸟的后代所创,但是商朝的始祖契却是玄鸟用心传授的徒弟,师徒间的关系乃是极为重要的关系,自然可以算作是一种对后人的传承。”
    随着烛龙的话语,众人先前的激动纷纷平静了下来,脸上的疑惑之情也渐渐褪去。
    如果按照烛龙刚才的说法,那么他口中的言论便与千载流传的故事互相吻合,我们心中再无任何疑问。
    正所谓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古代不同于如今,对于师徒间的关系看得极其重要,在某些时候,师徒间的感情甚至可以比拟父子亲情。
    当然,在上古之时更是如此。
    如果按照烛龙的说法,商朝的始祖契真的是九天玄女亲自传授的徒弟,那么他便的确可以以玄女的后人自居,从而留下“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说法。
    既然玄鸟便是传授了轩辕帝兵法的九天玄女,那么能够成为她的徒弟无疑便与传说中的轩辕帝产生了联系,正因如此,契才会有意留下这样的说法,在表明他自己身份的同时,更向外炫耀着“商”这个部落的尊贵与不凡。
    于情于理,契都有着留下这个记载的理由,只可惜随着时间的流逝,后世之人早已不知当年发生过的真相,所以只能从所谓“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记载中去胡乱猜测,最终得出了商朝乃是玄鸟的后代所建立的错误结论。
    若不是今日听到了烛龙的解释,我们断然不可能知道,那位千载之前的商朝始祖,居然还有着如此复杂的经历。
    正当我们感慨于商朝始祖的传奇经历之时,烛龙再度开口,从他的口中缓缓说出了另一件让我们丝毫没有想到的事情。
    “实际上,九天玄女之所以会收契为徒,乃是因为她收到了禹帝的指示。”
    这样的结论不免让众人再一次窃窃私语起来。
    九天玄女当初居然是因为大禹的指示才会收契为徒?
    如果烛龙所言不差,那大禹对玄女所下的这番指示究竟有何用意?
    莫非大禹早就知道契的后人会建立起一个庞大的朝代,所以他才指示九天玄女收其为徒,提前对契传授那番治国之术?

第一百八十章 失算

    可是如果我们仔细想想便不难发现,我脑中的这番猜测似乎并不太现实。
    其原因无外乎四个字。
    那便是天意难测。
    尽管大禹奉女娲娘娘的法旨守护神州,尽管大禹修为惊人,早已到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程度,可是毫无疑问,大禹即便有如此修为,他也同样无法触碰到那高高在上的天道。
    既然如此,那大禹便绝不可能提前知晓在后世会有商朝的出现。
    而既然大禹并不会知道后世商朝的出现,那么他又为何会命令九天玄女收契为徒?
    大禹如此举动之下,所隐藏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
    尽管烛龙始终紧闭着双眸,不曾睁开自己的双眼,但是我们早就发觉,他似乎有着能够看穿我们内心的本领,我们脑海中所想的事情,他全部都心知肚明。
    所以,就在我们因为此事而深感疑惑时,烛龙便再度缓缓开口,为我们解释起了其中的真相。
    “你们莫要误会,禹帝同样无法精准的掌握天道运行的轨迹,并不知晓契会在后世建立商朝,不过禹帝心中却极为清楚,契即便没有建立自己的朝代,他也一定会对人族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众人渴望的眼神中,烛龙不慌不忙的对我们说起了当年的故事,或许是因为提到了大禹的缘故,他此时的语气中依然是那深深的恭敬。
    “禹帝的修为其实已经到达了这方天地所能容纳的顶点,除去吸收了三千混沌魔神执念的罗睺之外,这方天地已经再无一人能够在修为上稳压禹帝一头,即便是传说中的东皇,与禹帝也不过是在伯仲之间。”
    “一方面是因为禹帝修为的高深,另一方面则是女娲离开神州之前对禹帝那番悉心的传授,总之,禹帝尽管不能更改天道的旨意,也无法精准的掌握天道的脉络,但是他却已经可以大致触摸到天道的运行轨迹。”
    “正因如此,所以禹帝早已从天道的运行轨迹之中察觉到那些人的存在会对后世造成巨大的影响,所以在那些实验体返回轩辕之国前,禹帝便让他们去神州大地寻找这些人,然后对其传授自己的毕生所学。”
    “禹帝在天道轨迹中察觉到的人五花八门,三教九流无所不有,因为禹帝也并不清楚到底谁才能成为后世的君王,所以禹帝一视同仁,命令所有实验体用心传授,契便是其中之一。”
    听到这里,众人心中疑惑渐消。
    原来,那位商朝的师祖契,正是大禹在触摸天道轨迹的过程之中,察觉到的会对人族造成巨大影响的人之一。
    也正是因为大禹知道契在后世会对人族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大禹才会派遣九天玄女收其为徒,在传授其本领的同时,为他灌输一个正确的方向,避免日后带领人族走上歧路。
    而事实告诉我们,正是因为夏朝末年夏桀残暴不堪,所以商汤才会领兵讨伐夏桀,最终成功的将其斩杀,从而建立了商朝,维持了五百余年的国祚。
    若是这样看来,那么契的后代的确做到了大禹需要他们去做的事,在夏桀残暴不堪,神州民不聊生之时,推翻了夏桀的统治,还神州一片安宁,没有辜负大禹的良苦用心。
    如此看来,大禹当年真的是为人族耗尽了心血,哪怕是千百年后发生的事情,他都已经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作出布置,生怕人族发生什么巨大的灾难。
    “契的后代建立了商朝,为神州带来了五百年之久的安宁,但是众所周知,世间的流逝会改变许多的东西,尽管契严令自己的后代遵守玄女定下的规矩,商汤也铭记契留下的叮嘱,推翻了夏桀的暴政,可是到了商朝末年,这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在我们因为大禹的这番布置而感到惊叹之时,烛龙再度开口,听他的语气明显比先前有了精神,似乎他接下来要说的事情,远比先前更加有趣。
    “你们或许已经想到了,刚才我便已经说过,禹帝在天道的运行轨迹中,其实并不是只察觉到了契一人而已,而既然契的后代能够建立商朝,那么其他得到传授之人的后代定然同样不会是无名之辈。”
    听到烛龙的话语,众人纷纷点头,表示理解。
    按照烛龙的说法,契的后代之所以能够建立商朝,是因为契得到了九天玄女传授的修为以及治国之术,然后契将其传授给了自己的后人,后人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够成功推翻夏桀的暴政,建立商朝。
    可是我们同样已经清楚,大禹在天道的轨迹中并不只发现了契一人而已。
    既然如此,那么就意味着能够改变神州的并不是只有契一个人,以大禹对于神州安宁的谨慎,他自然会对所有察觉到的人都给与一定的关注。
    而除了九天玄女之外,在当时的神州大地上,还有着许许多多来自轩辕之国的实验体。
    应龙、女魃、风后、力牧……
    毫无疑问,这些人同九天玄女一样,他们都出自轩辕之国,以辅佐轩辕帝为代价,去交换回到轩辕之国修行的资格。
    正因如此,所以既然九天玄女已经得到了大禹的派遣,寻找契对其传授修为及治国之术,那么其他人定然不会没有属于自己的任务。
    那这也就意味着,除了商朝的始祖契以外,在当时的神州大地中,还有着许多同他一样出现在天道轨迹中的存在。
    只不过对那些人传授修为与治国之术的并非九天玄女,而是同样即将回归轩辕之国的应龙、女魃、风后、力牧等人。
    而就在我们理清这个事实的时候,烛龙忽然面色一暗,只见他微微低下头,然后莫名长叹一声,口中语气罕见的低落,让我们不由得感到一阵心悸。
    “禹帝修为惊天,才智卓绝,可谓是神州无二,顶天立地的人物,可是就连这样的人物最终也没有做到算无遗策,禹帝最终还是失算在了一点上,而这一点便是世间最难看破的人心。”

第一百八十一章 人心

    听到人心二字,众人若有所悟。
    华山险人心更险,冰霜薄人情更薄。
    比鬼神更可怕的,是人心。
    千载以来,无数人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两句话的意义,到了如今这个时代,几乎所有人都心中清楚,世间最为可怕的永远不是挫折、不是鬼神、也不是黑暗、贫穷、饥饿这些听起来让人无法忍受的东西。
    而是最为现实,最让人难以揣测的人心。
    正所谓人心隔肚皮,除了沈浪这样拥有赤子之心的人以外,每个人心中所想的事情都不会直接表露在自己的脸上,而是会被自己好好的隐藏起来,不让任何人探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
    正因如此,所以你完全无法确定,如今在你面前看似与你情同兄弟的人,他的内心中到底有没有存着任何对你不利的念头。
    而从烛龙的话语中我们不难发现,似乎就连传说中修为通天的大禹,对于这难以揣测的人心都无法掌控,也正是因为人心的缘故,最终才导致他的布置中出现了一丝失算。
    联系烛龙先前所言我大致有所猜测,如果按照我的推断,那么这个失算就应该出现在商朝之时!
    就在这时,烛龙忽然将紧闭的双眸望向了我,同时口中轻声说道。
    “韩川,我看你的表情似乎已经有所猜测,那不如你说说自己的想法。”
    听到烛龙所言,我不由得一愣。
    什么叫看我的表情仿佛我有所猜测?
    您既然从头到尾都没有睁开过自己的眼睛,那您又怎么可能看到我现在的表情!?
    不过,毕竟我们早就猜测烛龙有着另外观察事物的方法,所以这个念头我也只能在心中默默腹诽,不敢真的对其抱怨出口。
    很快我便收起心中的腹诽,在平静了一下自己的情绪,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语言之后,我这才看向烛龙,对他说出了我脑中的猜测。
    “烛龙前辈,在我们来到这里之后,您便从神话时代的故事对我们说起,然后慢慢说到上古时代,又说到了夏朝与商朝,从中不难发现,您的讲述并非毫无根据,而是严格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对我们一一道来。”
    “所以,若是按照您先前的顺序,既然您是在讲述完夏朝的故事,提及商朝之时对我们说出此事,那便意味着大禹的那此失算应该就出现在商朝之时!”
    听到我口中的猜测,众人纷纷点头,看大家现在的样子,应该是都认同了我的猜测。
    “烛龙前辈,除了时间之外,我其实还有着另外一个大胆的猜测。”
    不过这还没完,在对大家说出我猜测中的失算出现时间之后,我马上便话锋一转,语气也变的严肃起来。
    “您刚才对我们说,大禹最终没有做到算无遗策,因为他千算万算后唯独算漏了一点,那便是世间最难看破的人心。”
    “既然您说出了这句话,那也就意味着您口中的失算并不是什么外来的因素,而是人族内部的问题,与此同时,既然此事会与大禹有关,那这个失算便定然发生在当初大禹所派遣实验体传授之人的后代子孙身上。”
    “或许是因为心存嫉妒,又或许是因为某些我们不知道的原因,若是按照我的猜测,那就应该是有人见到商汤建立商朝后,想要将其取而代之,所以他违背了先祖的意愿,成为了大禹所失算的那个环节!”
    语毕,我便不再开口,我并没有在意众人听到我的话语后议论纷纷的模样,而是直直的望向眼前的烛龙,想要知道他对于我的这番猜测会给出一个什么样的回答。
    毕竟在我看来,这已经我所能够想到的,最有可能接近真相的答案。
    大禹修为通天,甚至已经到了神州的顶点,若不是因为他事务繁多,分身乏术的缘故,人族只要在他的庇佑之下便绝不会发生任何问题。
    既然我们都能想到大禹分身乏术,大禹自己当然对此事更为清楚,所以他才会传授轩辕黄帝治国之术,然后派遣轩辕之国中的实验体辅佐轩辕帝,并且出手褪去蚩尤与柏鉴身上的魔性,其目的便是希望他们能够代替自己守护人族。
    而到了夏朝之时,神州灵气枯竭,进入末法时代,从那之后,神州便再也没有出现过所谓的仙,从此人族的首领也终于不再是由仙人指定,而是由人族自行选择。
    毫无疑问,大禹便是我们口中的仙,既然夏朝之后世间无仙,那也就意味着夏朝之后大禹同样消失在了神州大地。
    既然人族的安危对于大禹至关重要,那么即便他有朝一日会消失在神州大地,他也一定会为后世尽量做好布置,让后人不至走上歧途。
    而毫无疑问,大禹的这番布置,应该就是围绕他在天道的轨迹中所见到的那几个存在而展开,他命令那些实验体在回到轩辕之国前找到这些存在,并且对其传授修为以及治国之术,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指引人族的前进方向。
    可是大禹却忘记了,这些存在毕竟不是无欲无求的仙,而是有血有肉,**满身的人。
    我们已经清楚,商祖契的后代商汤确实在心中谨记先祖的叮嘱,他起兵推翻了夏桀的暴政,建立了商朝,以此维护神州的安宁,人族的发展。
    可是,当初得到过传授的并非只有商祖契一人而已,商汤所做的只能代表他自己一人,完全不能代表所有人,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同他一样,依然将先祖的叮嘱放在心中最为重要的位置。
    若是得到传授之人的后代不满商朝的建立,想要将其推翻取而代之,那么大禹所做出的布置就变成了一个天大的笑话,那番布置非但没有稳固神州的安宁,反而会造成一场人族的动乱。
    似乎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解释烛龙刚才为何会说,大禹最终算漏了人心。
    因为大禹所做的一切,其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是最终却因为人心不足引发了另外的后果,非但没有实现大禹的计划,反而与他计划中的走向背道而驰。

第一百八十二章 后稷

    如果一切真的如我所猜想的那般,那么这件事无疑就变的尴尬了起来。
    人心。
    天地间最为纯粹最为简单,可同时却也是最为复杂的存在。
    大禹费尽心机,命应龙等人为他在天道轨迹中所看到的人传授修为与治国之术,可最后却因为人心的不足,让这些得到了修为与治国之术的后人扰乱了人族的安宁。
    如果大禹能够得知后世所发生的一切,那他又会如何做想?
    想到这里,我自然无法保持无动于衷,看向烛龙试探地问道。
    “前辈,莫非在商朝末年发生的那场封神之战,其起因是源自人心的不足?”
    对于我所发出的疑问,烛龙并没有吝啬回答,但是在他口中说出的话语,听起来却是那么的似是而非。
    “是也不是。”
    在我们因为这简单的四个字而百思不得其解时,烛龙再度开口,为我们进一步解释了当年的真相。
    “那场封神之战确实是所有人都没有预料到的意外,表面看起来,那场战争是因为人心的不足,有人不满商汤能够坐拥天下于是想要对其取而代之,可是实际上,在这件事之后还有着另外一双黑手,正是这双黑手的操控之下,才会引发那一场千古流传的战争。”
    “你们已经知道,商汤的先祖乃是得到了九天玄女传授的商祖契,可你们或许并不清楚,最终推翻了商朝统治的周朝,其先祖同样名弃,只不过他还有着另外一个更加为人熟知的名字,那便是后稷。”
    “后稷?”
    听到后稷二字,沈浪马上忍不住自己的好奇,对烛龙激动的问道。
    “前辈,后稷不正是随大禹治水的二人之一么,难道传承了八百年之久的周朝便是由他的后代所建立?”
    对于沈浪的好奇,烛龙微微点了点头,示意他的猜测没有错误。
    不过,烛龙却并没有开口回答,而是等着我们自行对其理解。
    到了如今,我们早已对烛龙有所了解,看到他的表情后,我们心中便已经清楚,他绝不会对此事过多解释,若是我们无法理清其中究竟,只怕此事便只能等到我们离开这里之后,才能寻得一个完美的答案。
    不过庆幸的是,我们如今这一行人可谓是藏龙卧虎,在烛龙沉默不语之时,有一个人缓缓走出,对我们详细的讲述了关于后稷的记载。
    这个人,自然便是神秘的春亭。
    “烛龙前辈说的没错,周朝的始祖姬姓,名弃,因为曾在稷山为农官,所以被称之为稷王,后更是被尧举为农师,被舜命为后稷,在传说中,后稷教人们耕种之法,被认为是最早开始种稷和麦的人。”
    在我们好奇的目光中,春亭缓缓开口,为我们讲述了关于后稷那些神秘的故事。
    “在传说中,有邰氏之女姜嫄去往野外时,不慎踏上了一个神秘的巨人脚印,回到部落便怀孕而生子,因为部落中的人一直认为此子生而不祥,所以姜嫄在这个孩子降生之后,狠心决定将其抛弃。”
    “可神奇的是,姜嫄把这个孩子抛弃在狭窄的小巷中,不管是马还是牛经过小巷时都不会踩踏到这个孩子,而等到姜嫄将这个孩子抛弃在森林时,森林正好来了一群人,姜嫄便只能再次将孩子抱走,重新抛弃到水渠的冰上,打算就这样将他冻死。”
    “而就在这时,天边忽然出现一群飞鸟,这群飞鸟看到这个可怜的婴儿,便用羽翼盖在了他的身上,经过这番折腾后,姜源觉得是天意在庇佑这个可怜的孩子,所以更改主意准备将他养大成人,因为曾经将其极度抛弃的缘故,所以为其取名为弃。”
    尽管我们心中清楚,这些应该都是后世之人杜撰而出的故事,但是在听到这样的故事后,我们还是忍不住啧啧称奇,对这所谓的弃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弃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便喜欢种植各种植物,成人后,更是擅长种植各种粮食作物,在他的带领下,人们纷纷种植粮食,尧听说此事之后,便将其推举为农师,命天下人皆跟随他学习种植之法。”
    “因为天下都跟随弃学习种植之法,弃有功于人族,有功于苍生,于是帝舜便封弃于邰地,赐给了他后稷的名号,这所谓后稷的含义实际上便是指百谷的皇帝,以此区别于他原本的姬姓。”
    听春亭讲述到了这里,众人的脸上隐隐浮现出了一丝了然。
    若是按照春亭的讲述,那么这所谓的弃的确便是传说中跟随大禹治水的后稷,毫无疑问,后稷既然能够成为跟随大禹之人,那他便定然不会是什么一般角色。
    而烛龙刚才又告诉我们,这传说中的弃其实便是周朝人的先祖。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是不是便可以断定,这所谓的后稷弃其实与商祖契一样,都是大禹在天道轨迹中所看到的存在,他们二人都曾经接受过大禹派人的传授,得到了某些修为与治国之术?
    身为后世之人,我们自然心中清楚,商汤推翻了夏桀的暴政,结束了夏朝的同时建立了商朝。
    等到商朝的末年之时,殷纣王同夏桀一样残暴不堪,在那时起兵推翻了商朝暴政之人,名叫姬发,后世人称其为周武王,周武王姬发击败了殷纣王后,便建立了国祚绵延八百余年的周朝。
    而若是根据刚才的结论,那么这周武王姬发实际上正是弃的后代。
    想到这里,众人心中忽然一惊,隐隐有了些许发现。
    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大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夏朝,商祖契的后人推翻了夏朝建立商朝,后稷弃的后人又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
    毫无疑问,无论是大禹还是商祖契、后稷弃,他们都是上古时代的存在,商祖契与后稷弃更是曾经得到了大禹手下的传承,所以他们的后代才能成功的建立起一个崭新的朝代。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
    在千年之前,夏商周三朝之间的更替,其本质正是当年接受过传承之人他们后代间的争斗!

第一百八十三章 私心

    想到这里,我不禁有些愕然。
    既然商祖契和后稷弃都得到了大禹命人传授的修为与治国之术,那么他们理应是同一类人,彼此应该共同守护人族,若是说他们为了权力争夺天下,未免有些异想天开了。
    可是转念一想,这个猜测似乎已经在无形中得到了证实。
    因为烛龙刚刚便已经告诉我们,大禹算漏了人心的复杂。
    毫无疑问,能够让烛龙发出如此感叹的,只有那批得到了大禹传授之人的后代,如果不是他们发生了什么问题,那烛龙就一定不会说出这样的话语。
    而且,就在刚才我发出自己的疑问之时,烛龙便已经简短的对我回答了四个字。
    是也不是。
    尽管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听出此事另有隐情,但是毫无疑问,这件事或多或少都会与人心的不足有着某种关系。
    这样看来,在商朝末年之时,定然不会是普通的朝代更替那么简单,在那场战争背后,一定隐藏着某些足以让我们震惊的事实。
    “无论是商祖契还是后稷弃,其实都并非贪婪之人,正是因为他们本性纯良,为人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禹帝才会决定,命人对他们传授修为以及治国之术。”
    在我们胡乱猜测之时,烛龙忽然开始在原地踱步,看他此刻的神情,似乎对于大禹的疏忽极为痛心,脸上满是低落。
    “但是毫无疑问,这些人终究不是神仙只是普通的人族,所以尽管他们得到了禹帝的传授,可他们的寿命也只不过比常人多出一些而已,完全不能算的上漫长,所以他们提前便想好了自己的身后之事,为自己的后代留下了传承。”
    “这所谓的传承,自然便是他们得到的修为以及治国之术,他们再传承给后代的同时还留下了严格的叮嘱,那就是告知后代莫忘初心,修为与治国之术并非让他们作恶所用,这一切都只能用于人族,让人族更好的走向未来。”
    “其实,在天道的运行轨迹之中会出现他们的身影并不是随意而为,若是按照原本的轨迹,无论是商祖契、后稷弃这些人,还是得到了他们传承的后人,他们全都是一心为人族,绝不可能有半分其他的想法,正是有了他们的努力,人族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说着说着,烛龙的神情中忽然多出了几分恼怒,不过我们能够感觉到,这恼怒的对象其实并非是他口中商祖契与后稷弃的后代,而是另有其人。
    “可是毫无疑问,正所谓人无完人,只要是人就一定会有自己的私心,这些人实际上并非完全没有私心,只不过是对于人族的热爱大过了他们自己的私心,所以人们才会感受不到他们的想法,只能感受到他们对于人族的热爱。”
    “但是毋庸置疑,在他们心灵的最深处依然是有着私心作祟的,平日里自然无关紧要,可是如果有了一个额外的诱因,这份私心便会无限制的放大,而因为他们有着先祖留下的传承,所以只要这份私心被放大,那么他们最终就一定会造成一个无法挽回的地步。”
    随着烛龙的讲述,我似乎慢慢有所领悟。
    如果按照他这番解释,那么无论是商祖契的后代还是后稷弃的后代,他们原本都没有任何想要争夺天下的念头,他们完全是见到当权者残暴不堪,民不聊生,所以才会毅然起兵,推翻了旧的统治,书写了神州崭新的篇章。
    可是,实际上的发展却并没有那么想象的那么简单。
    因为尽管他们有着对于神州对于人族的无限热爱,但是莫要忘了,在他们心灵的最深处也是有着私心的,若是有人将他们的私心无限放大,那么这些有着久远传承的存在,对于人族造成的危害远非普通人能够相比。
    而若是提到能够将人的私心无限放大的存在,我们恰巧知道一位。
    此人,正是吸收了三千混沌魔神执念的魔祖罗睺。
    我们早已清楚,人族乃是天道注定的主角,人族的存在与神州的安危密切相关,既然罗睺一心想要让神州重归混沌,那么他显然便一定不会防过任何能够毁灭人族的机会。
    而同样毋庸置疑,如果论及对于人心的掌控,那又有谁能敌得过心魔在手,蛊惑天下的罗睺呢?
    对于罗睺来说,他只需派遣心魔进入商祖契与后稷弃后人的心灵深处,将其内心的负面情绪无限放大,那么他们就会因为人心不足而不满天下落入别人之手,长久下去,神州必然再起刀兵。
    很显然,既然如此轻易就能引发人族的动乱,那罗睺自然不会视而不见,他定然会同我们猜测的那般,以心魔勾出这些人心灵最深处的阴暗面,等到神州刀兵再起之时,自己在旁坐收渔翁之利。
    若是这样推测,难道千载以来后世一直歌颂的那场武王伐纣之战,其本质居然是罗睺所主导的一场闹剧?
    周武王姬发难道非但不是一位英明的雄主,反而是罗睺危害人族的一枚棋子?
    周文王周武王毕竟千载以来都素有贤名,被后世无数人敬仰,如果当年的一切真的如我所猜测那样,那么周朝就从一只正义之师转变成了罗睺的爪牙,这对于我的打击实在无异于天塌一般。
    正因如此,所以我完全不敢继续思考,只能将目光望向烛龙,希望他能够否认我心中的猜测。
    “韩川,别那么紧张,姬昌与姬发的确都是贤明的君主,他们起兵伐纣只是因为商朝末年殷纣王暴虐不堪,而非如你所猜测那般成为了罗睺手中的棋子。”
    果然,尽管我没有开口,但是烛龙还是看出了我心中所想,只见他表情平静,缓缓开口,三言两语便化解了我心中的担忧。
    “不过你的猜测却也并非完全错误,罗睺没有蛊惑姬昌与姬发二人并不代表他没有其他的举动,在一番思考之后,罗睺将毒手伸向了商朝的最后一位帝王,也就是被后世冤枉了千载之久的殷纣王,帝辛。”

第一百八十四章 帝辛

    听到烛龙口中所言,众人明显有些愕然。
    因为对于殷纣王这个名字,大家其实早已极为熟悉,并不会感到陌生。
    千载以来,神州历经了无数的朝代,每一个朝代都有着许许多多的帝王,在如此多的帝王之中,自然既有明主又有昏君,朝代间跌宕起伏,每个时期都有着自己的特点。
    可是毫无疑问,无论何时,只要有人提及古时的昏君,那么有一个名字便绝不会被人忽略。
    此人,便是商朝末年的最后一位帝王,也就是烛龙口中所提到的殷纣王,帝辛。
    所谓帝辛,便是商朝末代君主,他乃是帝乙少子,子姓名受,后世将其称为纣王。
    帝辛继位后,在内开始营建朝歌城、加重赋敛、严格周祭制度,同时他还试图改变用人政策、推行严刑峻法,在外则屡次发兵攻打东夷诸多部落,扩充商朝疆土。
    如今看来,似乎正是他的这些举措,动摇了商王朝的统治根基。
    最终,帝辛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所率领的诸侯联军击败,帝辛身死之时,便是商朝灭亡,周朝建立之日。
    千载以来,后世学者普遍认为,帝辛此人沉湎酒色、穷兵黩武、重刑厚敛、拒谏饰非,是可以与夏桀相提并论的暴君。
    在各种文献内也曾有记载,提及帝辛在位期间加强了聚敛、搜刮的力度,其臣子费仲能够敛财,而胶鬲亦被认为与鱼盐交易有关,同时帝辛大兴土木,挥霍无度,长年劳师远征,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
    正是在这种种因素叠加到了一起之后,最终才会导致帝辛众叛亲离、身死国灭,绵延了五百余年的商朝走向没完。
    君不见,即便到了如今,后世依然有着关于帝辛所谓酒池肉林、炮烙之刑、牝鸡司晨等典故流传于世。
    仅此一点便不难看出,在这千年以来,后世之人从未对帝辛有过任何好感。
    可是在烛龙刚才说出口的话语中,我们便不难发现,我们耳熟能详的这一切,似乎并不是当年发生的真相。
    如果帝辛真的如传说中那般残暴,那么烛龙刚才为何会告诉我们,帝辛被后世冤枉了千载之久?
    既然烛龙说出了这样的话语,那么是不是就意味着,帝辛其实并非传说中那般残暴,在后世流传的故事中,还隐藏着我们未知的真相?
    可是如果帝辛真的并非残暴之人,那么后世又为何会留下这样的记载?
    “商汤秉持着商祖契的叮嘱,在发现夏朝腐朽不堪,民不聊生之时,他毅然决定起兵还世间一片安宁,因为有着商祖契的传承,所以他一路摧枯拉朽,最终成功的击败了夏桀,终结了夏朝的江山,开创了商朝的天下。”
    在我因为此事而胡思乱想之时,烛龙缓缓开口,此时的他就仿佛一位长者一般,对我们慢慢讲述着当年的故事。
    “商汤心中清楚,自己能够坐拥天下是因为夏桀失德,自己才能将其取而代之,于是他在将先祖的传承传于后人之时,曾严格的叮嘱后世子孙,事事务必以人民为先,若是坐于王位之人骄奢淫逸,那商朝迟早会步上夏朝的后尘。”
    “商汤有着自己教育后代的方法,在他的教育之下,他的后人无不将人民放在首位,尽管商朝曾有内乱,也曾迁都,但是这些事情却并没有过于影响到人民的生活,尽管无法与这个时代相比,但是整体来看,商朝之时人民的生活其实还是十分美好的。”
    “而这一切却并没有维持的太久,到了商朝末年时,所有的事情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真正的帝辛其实与你们认知中的截然不同,他非但不是骄奢淫逸,穷兵黩武的一代暴君,恰恰相反,他还有着四重无与伦比的功绩,无论哪一点都值得后世将其铭记。”
    在我们渴望知道真相的目光中,烛龙轻轻叹了口气,为我们详细的说起了此前我们并不是十分了解的帝辛。
    “帝辛天赋异禀,从小武力值就极其惊人,还未等成年,他甚至便已经有了倒曳九牛之威,具抚梁易柱之力,而更关键的,则是他并非是一个只有力量的莽夫,而是天资聪颖,才智过人的神童。”
    “等到继位之后,帝辛大刀阔斧,他直接废除了之前的传统,不再屠杀俘虏和奴隶,而是让他们种植粮食,参军作战,既给了他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同时也增加了粮食的产量,降低了贵族参军的伤亡。”
    “与此同时,帝辛不问出身,大胆的选用有才能的地位低微之人,开启了平民登上庙堂的先河,而且,他同样毫不避嫌地重用王室成员,正是在这些人的辅佐下,商朝得到了一次极大的改革。”
    感知到我们聚精会神的模样,烛龙淡淡的笑了。
    我们正听得兴起,自然不希望烛龙忽然中断,不过还未等我们开口催促,烛龙便继续对我们说起了帝辛其余的两则功绩。
    “由于商朝距离神话时代过近,所以商人大多崇拜鬼神,迷信巫卜之术,因此神权集团权力极大,甚至可以把持朝政,胡作非为,帝辛见状便进行了一场极大的改革,严格处置了一批为非作歹之人,同时第一次提出了政教分离之说。”
    “至于最后一点,自然便是开疆扩土之功,帝辛既然在未成年时就有着倒曳九牛之威,抚梁易柱之力,等到成年后,他对于带兵打仗自然也是信手拈来。”
    “为了抗击外敌,稳固边疆,帝辛先是提拔了一大批将领,随后扩充了自己的军队,等到一切准备妥当,他御驾亲征,亲自带兵攻打东夷诸多部落,既扩大了商朝的疆域,也为后世朝代的领土奠定了根基。”
    说到这里,烛龙望向了我们,口中富有深意的对我们问道。
    “你们不妨想想,姑且不谈其他微小的功绩,仅从我刚刚说的这四点来看,帝辛即便谈不上千古一帝,但是他至少也不应该是一个骄奢淫逸,穷兵黩武的昏君吧?”

第一百八十五章 变化

    如果换做以前,要是有人对我问起帝辛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一定会毫不犹豫的回答他,帝辛是一个残暴不堪的昏君,正是因为他的昏庸,商朝才会走向灭亡。
    可是直到如今,在听到烛龙刚才所列出的四项功绩之后,我便再也无法说出帝辛是一个昏君的结论。
    重视种植业,鼓励参军,给与奴隶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降低贵族参军的损伤。
    不问出身,选贤举能,唯才是举,开启了平民登上庙堂的先河。
    权利集中,不信鬼神之说,第一次提出政教分离的说法。
    巩固边疆,开疆扩土,攻打东夷部落,为后世的朝代疆土奠定了最坚实的根基。
    ……
    毫无疑问,只要有人能够做到这四项功绩中的任意一项,那么此人便定然会名留青史,受后世之人的千载敬仰。
    而若是帝辛真的做到了这四项功绩,那么即便他无法被称为千古一帝,可是单单计算他所做出的贡献,他也绝不会亚于后世任何一位君王。
    可如果一切真的如烛龙所言,那么帝辛又为何会在后世留下那般恶名?
    似乎是察觉到我们对这一切并没有完全相信,所以烛龙再度开口,用一种不容反驳的语气对我们确认道。
    “我刚才所言的四项功绩并非虚言,帝辛继位后励精图治,大刀阔斧的对商朝进行了改革,其实除了这四项之外,他其实还有着许多其他的功绩,只不过比起这四项显得可有可无,所以我并没有仔细言明。”
    既然烛龙已经再度开口确认,那众人自然也没有继续怀疑的理由,尽管心中不明其中究竟,但是我们却已经相信了烛龙刚才口中的结论。
    那便是帝辛绝非后世所知道的那般昏君,而是一位绝不亚于神州任何帝王的英明之主。
    可就在我们刚刚相信了这个结论时,烛龙便马上话锋一转,口中所言让我们又一次陷入了深深的茫然。
    “可这一切却都只是发生在他继位的前几年中,在最初的英明神武之后,忽有一日,帝辛一改往日明主的模样,他沉迷酒色,骄奢淫逸,再也不复昔日的英明,商朝也就此走上了最后的末路。”
    听到这里,众人面面相觑,一时不知说何是好。
    若是放在以前,听到这样的结论我们绝不会有所疑问。
    因为在我们长久以来的认知中,这般骄奢淫逸,沉迷酒色的模样,才是帝辛应该有的模样。
    可是到了如今,在听到烛龙先前所言之后,我们明显对这样的结论有些不解。
    如果帝辛真的只是如平常帝王一般骄奢淫逸,残暴不堪,那么烛龙便完全没有必要对我们提起他之前做出的功绩。
    而且,帝辛这古怪的举动同样值得我们深思。
    从帝辛做出的功绩之中,我们便不难看出,帝辛绝非我们认知中那般不堪,绝对称得上是一位英明神武的帝王。
    想到这里之后,最为重要的问题就出现了。
    究竟是什么事情,才能够让一位英明神武的帝王在一夜之间变的沉迷酒色,骄奢淫逸,残暴不堪?
    尽管人都是会变的,可是毫无疑问,无论从好到坏还是从坏到好都需要一个过程,绝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事情。
    所以,在事先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我绝不相信帝辛在一夜之间就会变成另外一副模样。
    既然如此,那么是不是就意味着帝辛忽然变的那般不堪绝对不是一个正常情况,在其中一定隐藏着某些我们所不知道的故事?
    想到这里后,我实在控制不住心中的好奇,看向烛龙焦急的问道。
    “前辈,在帝辛的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他为何会忽然从先前的英明神武变为之后的残暴不堪,这一切是不是与那场封神之战有着什么重要的关联?”
    对于我的焦急,烛龙表现的不慌不忙,口中语气依然是那么的冷静。
    “莫慌,我既然说到了这里,自然不会吊着你们的胃口。”
    得到烛龙的保证,我的情绪自然放松了下来,神情不再像之前那么焦急。
    而在感受到我的情绪逐渐冷静下来之后,烛龙便神秘的一笑,看向众人的同时语带深意。
    “其实,真正的原因我刚才已经说了出来,只不过你们没有注意罢了。”
    随着烛龙神秘的微笑,众人又一次满脸茫然。
    真正的原因刚才已经被他说了出来?
    只不过我们没有注意?
    我努力回想着烛龙刚才口中的话语,可是无论我怎么回想,所能想到的也只有帝辛继位后做出的功绩以及他后来所发生的变化。
    在发现自己毫无收获之后,我便将目光看向了周围的众人,希望能有人为我解答这个疑问。
    可是结果并不理想,不难发现,大家此时的表情都同我一样,脸上挂着几分不解,几分茫然,还有着几分无所适从。
    见状,我自然知道大家同样没有收获,不过就在我低落的准备收回自己的目光,向烛龙发出询问之时,忽然看到在角落中有着一副并不同于我们的表情。
    在他的脸上,虽然同样有着几分不解,但是比起我们,他的表情中多出了几许恍然,以及几许理应如此,不难看出,对于此事他似乎已经有了自己的猜测。
    这个人,正是春亭。
    想来也是,在这一群人中,若是要找出一个引领者,最为合适的人选当然就是春亭,比起我们,他无疑知晓更多的秘闻,而因为天资聪颖的缘故,即便我们同样听到新的故事,他也总能在我们之前发现其中的玄机。
    正因如此,所以若是春亭说自己已经有所发现,其实我并不会感到十分意外。
    不过此时明显不是研究这个的时间,看到春亭的表情之后,我连忙走向他所在的角落,一边走一边对他试探性的问道。
    “春亭,看你如今的表情,似乎已经有所猜测,难道在烛龙前辈刚才的话语中,你已经发现了什么玄机么?对于帝辛在位前后发生的骤变,你又有着怎么样的想法?”

第一百八十六章 毒手

    在听到我的询问之后,春亭忽然笑了出来。
    “或许,在前辈刚才的话中我确实有所发现。”
    还未等我走到春亭的身旁,便看到他起身向我的方向走来,一边走一边对我缓缓回答道。
    “烛龙前辈口中的帝辛,可谓是励精图治,英明神武,种种功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无论从那个角度来看,帝辛都是当之无愧的一代明主。”
    “可与此同时,前辈对于后人为帝辛做出的评价同样没有完全否认,据前辈所言,帝辛那英明神武,励精图治的明君模样只维持在了继位的前几年,忽有一日,帝辛开始沉迷酒色,骄奢淫逸,再也不复昔日的英明,商朝也就此走上了最后的末路。”
    在走到众人身旁之后,春亭并没有在意周围的我们,而是恭敬的看向烛龙,口中虽然是试探的语气,但是其中却又有着几分确定。
    “综上所处,我产生了一个大胆的猜测,那就是在继位前期那个英明神武的明君模样,才是帝辛原本该有的样子,而等到后期,帝辛之所以会变的骄奢淫逸,穷兵黩武,一定并非正常的变化,而是有着另外的原因。”
    随着自己口中的猜测,春亭的神情慢慢变的明朗,口中的语气也越来越坚定,似乎他对于自己口中所言已经没有了任何怀疑。
    “而毫无疑问,既然帝辛原来英明神武,励精图治,那么无论帝辛是因为被人蛊惑变的骄奢淫逸,还是有人以狸猫换太子的方式,对帝辛做了什么手脚,这些都一定逃不开一个幕后的黑手。”
    “而烛龙前辈刚才说过,文王姬昌与武王姬发的确都是贤明的君主,他们起兵伐纣只是因为商朝末年殷纣王暴虐不堪,而非如我们所猜测的那般,成为了罗睺手中的棋子。”
    “可与此同时,烛龙前辈还说过,我们的猜测并非完全错误,虽然罗睺并没有蛊惑文王姬昌与武王姬发,但是他却将毒手伸向了商朝的最后一位帝王,也就是我们如今所谈论的殷纣王,帝辛。”
    “想到这里之后,在结合烛龙前辈说自己先前已经说出了其中的真相,那么这一切便已经极为明显,无论帝辛为何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但是导致他发生这般变故的幕后黑手,一定就是传说中的魔祖罗睺!”
    听完春亭的想法,众人恍然大悟。
    难怪春亭刚才越是讲述语气就越是坚定,因为我们听到这里后同样觉得,他口中所言确实极有道理。
    烛龙先前的确曾告诉我们,罗睺虽然没有蛊惑周文王雨周武王,但是他却将毒手伸向了殷纣王帝辛,只不过由于此事太过复杂,所以我们一时之间没有将其想起。
    而既然我们已经知道,帝辛并非因为自己的缘故而性情大变,那么能够导致他发生如此巨大变化的,只有可能是那罗睺所伸出的毒手!
    尽管不知道罗睺做了些什么,不过毫无疑问,罗睺既然一心想要让神州重归混沌,那么他所伸出的毒手必然不会对人族有什么好的影响。
    想到这里,众人再度望向烛龙,每个人都想要从他的口中得到一个确认,同时也想要从他的口中听到后续发生的故事。
    “我刚才便说过,我其实已经告知了你们当年的真相,只不过你们选择性的将其忽略罢了,若是你们能够细心回想我先前所言,那么就必然不会只有春亭一人发现其中究竟。”
    似乎是感知到众人已经理清了这一切事情的缘由,只见烛龙淡淡一笑,然后缓缓开口,语气中虽有嗔怪之意,不过更多的其实是对春亭的赞许。
    “春亭说的没错,帝辛天资聪颖,勇武过人,乃是成为帝王最佳的人选,从继位起,他便谨记先祖的教导,依帝辛原本的性格发展,他定然能够将商朝带上一个新的高度,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成为一代昏君。”
    “而文王姬昌与武王姬发亦是如此,此二人都并非贪图权势之人,他们同样铭记先祖的教导,以人族安宁为己任,若非帝辛失德,民不聊生,他们万万不可能起兵伐纣,只会安心于诸侯之位,协助帝辛稳固商朝江山。”
    “可是,在罗睺伸出毒手之后,这一切都发生了变化,正是在罗睺的幕后操纵之下,商朝走向了灭亡的边缘,文王姬昌见到帝辛骄奢淫逸,不理朝政的模样后,这才决定起兵伐纣,还世间一片安宁。”
    尽管我们已经知道,帝辛的变化与罗睺有着极大的关系,可是很显然,从他刚才的这段话语中,我们依然无法得知当年究竟发生过什么。
    所以,众人并没有贸然开口,而是安静的站在一旁,等待着烛龙进一步为我们做出解释。
    “简单来说,帝辛与姬昌其实最终的目的是相同的,虽然他们互相之间并没有太多的交集,但是二者一在明处,一在暗处,所为的就是更好的守护人族的安宁。”
    在察觉到我们依然那般沉默,没有随意开口之时,烛龙心中便已经清楚,我们并没有清楚他口中的具体含义,所以他再度开口,为我们解释起了所谓帝辛与姬昌之间的关系。
    “如果换一个方式表达,那便是帝辛与姬昌之前的关系其实就好比刚才提到的柏鉴与蚩尤一般,帝辛居于庙堂之上,为明,姬昌则隐于西岐,为暗,二者看似毫无关联,但是实际上的所作所为无不是为了人族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而最终,问题也正是出现在了这所谓的‘明’上,魔祖罗睺不通天术,不精卜算之道,自然无法发现隐于西岐,在暗处守护人族的姬昌,他所能看到的只有神州明面上的帝王,也就是当年的商祖契后人,如今的殷纣王帝辛。”
    “即便帝辛有着商祖契留下的九天玄女传承,勇武过人,天资聪颖,可归根结底他也只是一个普通的人类罢了,如果魔祖罗睺真的对他伸出毒手,你们觉得他还能有反抗的机会么?”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net/r28673/ 第一时间欣赏关山纪年最新章节! 作者:风起深秋所写的《关山纪年》为转载作品,关山纪年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关山纪年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关山纪年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关山纪年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关山纪年介绍:
十三年后,让你体验到如同当初鬼吹灯般的悬疑探险。几十年前一起离奇的失踪,竟意外的牵扯出了隐藏千年的故事。本书又名:《华夏历史倒叙之路》《韩川与他的朋友们奇妙游记》《九鼎与传国玉玺通用维修指南》《全世界都知道只有主角不知道的千古秘闻之旅》等等……目前进展(袁天罡)杨广衣冠冢→(常遇春)朱元璋地下皇陵→(陈庆之)禹河故道→(武则天)万象神宫Ps:本书内容无任何诸天、漫威成分,书中糅合华夏千年所传正史野史上古神话,请诸位仔细斟酌是否合乎口味。书友群:543121277 欢迎诸位莅临指正关山纪年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关山纪年,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关山纪年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