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一章 闭关悟道
吴锋闭目冥想,不断的在意识之中,依照所获得的修炼知识来比划。
在这个修行世界中,北极星总是处在天空正北方向的那一部分星空里。
它和另外排列很有规律的七颗星,形成一个美丽的图案,称为“战神星”。
这七颗星像一把舀水的勺子,故而也叫做“北斗七星”。
在勺子口的两颗星叫天璇、天枢,在这两颗星前面五倍的地方有一颗亮星,就是北极星。
北极星永远处在北方,夜间行路、航海可以用它指示方向。
每当夜晚,每过去一个小时,看北极星和北斗七星,就会发现北斗七星是在绕着北极星自东向西转。
这个规律,叫做“斗转星移”。
历国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南,天下皆冬。”
这个意思是说,春天,北斗星的斗柄朝东;夏天,北斗星的斗柄朝北;秋天,北斗星的斗柄朝西;冬天,北斗星的斗柄朝南。
这北斗九星又自有排列顺序。
第一颗星天枢:又称贪狼星、天蓬星,属水,居坎一宫。
第二颗星天璇:又称巨门星、天芮星,属土,居坤二宫。
第三颗星天玑:又称禄存星、天冲星,属木,居震三宫。
第四颗星天权:又称文曲星、天辅星,属木,居巽四宫。
第五颗星玉衡:又称廉贞星、天禽星,属土,居中五宫。
第六颗星开阳:又称武曲星、天心星,属金,居乾六宫。
第七颗星摇光:又称破军星、天柱星,属金,居兑七宫。
第八颗星左辅:又称天任星,属土,居艮八宫。
第九颗星右弼:又称天英星,属火,居离九宫。
北斗七星加上辅弼二颗星,共是九颗星。北斗星自东向西环绕北极星旋转,每转一周便是一年。
北斗春季在东方;夏季在南方;秋季在西方;冬季在北方。
这七颗星代表七种强大的场能,也可以这样理解,有七种巨大能量强烈地干扰着大地,这七种场能各不相同,对于大地上万物的影响有好,有坏,即出现吉或凶的现象。
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四星为魁,组成北斗七星的“斗”,柄状三星分别是玉衡、开阳、瑶光和那个明暗双星。
杓柄中央的星名叫“开阳”,相距十一分处有一颗四等伴星,名“辅”。
开阳星和辅星组成视双星,肉眼即能识
辨。开阳本身也是一颗双星,配星又称“弼”。
故而历国人又将其称为“左辅”、“右弼”。
其除了对自然界和社会有影响外,其对个人生命也有影响。
“北斗司生司杀,养物济人之都会也。凡诸有情之人,既禀天地之气,阴阳之令,为男为女,可寿可夭,皆出其北斗之政命也。”
根据人的出生时辰,人们的生命被分属于七个星君所掌管。
贪狼太星君,子生人属之;巨门元星君,丑亥生人属之;禄存真星君,寅戌生人属之;文曲纽星君,卯酉生人属之;廉贞纲星君,辰申生人属之;武曲纪星君,己未生人属之,破军关星君,午生人属之。
各人根据自己的生辰,即可找到自己的主命星。
“凡人性命五体,悉属本命星官之所主掌”;“凡有男女于本命生辰及诸斋日,清净身心,焚香持此真文,自认北极本命所属星君,随心祷祝,善无不应,灾罪消除”。
自然界天地的运转、四时的变化、五行的分布,以及人间世事,吉凶否泰皆由北斗七星所决定。
在吴锋脑海中出现的一些修行知识,就有一些与北斗七星有关的,趋避祈福增功遣调之法术,驱丁唤甲盗天窃地,以为添油加命移花接木,扭转乾坤。
奇门遁甲之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术语,“值符”和“值使”,其中“值符”指的就是九星。
由于九星值符是以六甲旬头的时间系数来确定的,故而又称为“六甲值符”。
六甲九星值符在奇门阴阳局的运筹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就好比天体中实际的北斗九星一般。
斗转星移,璇玑骤变,生杀之机顿显,吉凶福祸孰发矣!
那么在布课演局之时,就要将地盘上每一旬的六甲旬头,与其所在宫中的星神飞布到正时天干所在的位置,余星依阴阳遁法按顺逆随宫飞布,以象天星运转,北斗九星斗柄所指之义,天盘成象。
再与所加临地盘的奇仪星神来综合分析。加上人盘八门,这样就形成了所谓的天地人三盘的奇仪门星神煞内盘格局。
天盘九星及其各宫位置上的奇仪分布,反映了天体中北斗九星,以及十大行星的璇玑场能量情况。
奇门三盘奇仪星神八门的分布,不仅反映了地球本身的气运情况,同时也反映了某一方位的天体中,十大行星宇宙璇玑场能量运化的情况。
三盘合参,这样才更符合实际的,宇宙时空璇玑状态。
吴锋突然睁开眼睛,口中喝叱一声,不知何时手上突然多了一把宝剑,却不是什么好
剑,只是一柄普通铁剑。
“抱剑势”是吴锋脑海中的那些修行知识中,修炼的必修之式,此法是内敛剑元之法。
一般而言,剑出之后,则气会从身中而分贯四肢百骸,此时则应回收剑器,以“抱剑势”来团敛真元纳入丹田,如此才有开有合,有升有降。
这一势极为重要,可以团敛真元,聚气化力,可以更好的帮助行功。
吴锋一手持剑立于中宫,剑尖朝上,与人体中脉相合,另一手剑指按于持剑之手腕。
按传统宗风,是两手都要练的,就是说不能只练一手剑,两只手都要分别持剑练习,这样体内的阴阳气脉才能更加平衡。
然后他一剑劈出或刺出,此时内力分涌四肢百骸,持剑之手则有气汇于剑中,而后再回收为“抱剑势”,内气又返回到丹田。
吴锋反复练习,渐渐觉得这种内气的往来已经很通畅了,已经形成了开合有序,升降有度。
之后,他便按照记忆传承中无锋祖师的剑法,自由的演练。
这剑法中的收敛之功,并不是只有抱剑势一法,只是此法最为精要,适合修行者快速把握和进阶,此时练剑则是视修行者自身情况而定,如果感觉元气不足了,则可以用抱剑收敛一二再继续。
对于剑道,吴锋现在渐渐也越来越有所体会了,向着无锋这个剑道宗师,剑宗开山老祖的道路上开始前进。
在以前的话,吴锋虽然顶着这个无锋老祖的名义,但是实际上他所练习的东西,跟这个剑道并没有那个很大的关系。
当然了,大五行剑法他一直有所练习,但是并没有特别突出,关于剑道这方面的内容。
但是随着这个剑宗的成长壮大,到了现在剑盟的成立,整个剑盟向着这个剑宗转化,从上到下建立的这个弟子等级体系等等,一切的一切,都迫使吴锋在心中,有了一个比较急迫的想法。
那就是,要想让这个剑盟向心力更加强大,整个宗门在这个危险,四面环敌的情况下,更加的团结,那么自己作为这个老祖,剑盟的盟主,当之无愧的核心,就必须在剑道上有所突破。
让自己这个无锋老祖,剑宗开派祖师的这个身份与本领名副其实。
只有这样的话,才能够加强整个宗门的信心,在这个四面环敌的情况下,始终屹立不倒。
所以吴锋这一次的闭关,主要的目地,还是希望能够在剑道上有所突破。
如果真的能够能达到无锋老祖,在巅峰时候的实力,那么最起码在历国,及其周边这个环境之内,那吴锋就才算是有了,真正的自保之力。
第五百二三章 祭炼成功
吴锋将飞剑毛胚锻造完成后,就开始对飞剑进行淬火和研磨。
淬火和研磨的过程,在太阳升起前的黎明开始,这是因为如果阳光过于强烈,则会影响飞剑加热后的辐射火色,使得阴阳比例出现变化,影响到飞剑的成型。
他在地上用石头围起的范围内,燃起与飞剑等长的一堆松木炭火,用扇子不断的扇风助燃,直到炭火全部燃烧起来为止。
然后吴锋用铁钳夹住飞剑的剑茎部分,将飞剑埋入木炭中,接着用扇子在水剑腰部附近的炭火上扇风助燃。
等到飞剑的辐射火色,变成草莓的艳红色时,吴锋迅速将飞剑抽出炭火,放入一个充满淬火溶液的木槽内,木槽内的淬火溶液是由芝麻油、绵羊油、纯腊和沥青等混合而成的,并且加入了一种南荒凶兽的血液。
炽热的飞剑浸入淬火液的时候劈啪作响,同时油烟蒸腾,剑刃迅速硬化,吴锋让飞剑在淬火油中冷却数十秒之后,便将飞剑提出木槽,在未完全冷却的炭火上快速擦过,以去除残余的油脂,同时飞剑得到了回火从而更不易折断。
接着就是研磨的工作了,吴锋用一块木头蘸着油和钢石粉末不断的摩擦飞剑全身,然后用赤铁矿粉将飞剑精细抛光,用石灰和草灰水去除刀剑身上的油迹。
最后他用柠檬汁液涂抹刀剑,在弱酸的腐蚀作用下精金钢独有的黑白相间的花纹出现了。
然后就是祭炼的程序了,吴锋意守脐下一寸三分处,舌舔上颚,自然盘坐,自然呼吸。
而那柄刚刚成型的飞剑,就竖立在他的面前悬浮着。
在这静之又静的环境中,吴锋不觉间恍然有一气自阴跷出,这就是阴中之阳的阳气。
继而,渐长渐进,恍惚杳冥,一灵独觉,终于由任督两通而渐通了八脉十二经络。
此番吴锋有“四得”,就是得息、得窍、得观和得机。
得息,就是神息相依之息,到了不知道有呼吸出入时便是得息。
得窍,就是得阴跷气窍之窍,在恍惚中内视到丹田之象(即玄关)时,便是得窍。
得观,就是内视返观之观,在内视所观的地方意不复转时,便是得观。
得机,就是得气息之机,能掌握气和息生灭变化的枢纽时就是得机。
而后便是“五交”,就是任督交,心肾交,手足三阴三阳交,小坎离交,中坎离交。
只有得了“四得”、“五交”后,才能贯通八脉,才能知经络气的来龙去脉以及阴阳、虚实、动静的变化。
这实际上是因为,吴锋在祭炼飞剑的过
程中,得到了这个,无形之中将自己的修炼提升了一步。
而任督通,八脉即通,八脉通,百脉即通,十二经络也相继而通。
脉和经络的关系,有如湖泊沼泽,大渠小沟交织如网,是互为灌注,互为增损的。
任督二脉,一在身前,一在身后,可分可合,合则为一,分则为二。
分而称之,以见阴阳,各有注守,各司其职。合而称之,又叫子午线,身前为子,身后为午。
子午线者,意为子午周转,可以畅达全身之线,因此又叫做“子午河车”,意即搬运周转的交通工具。
三焦位在人体中段、肋内、膜外,上焦在天突和膻中之间,中焦在膻中和神阙之间,下焦在神阙和会阴之间,命门穴能通三焦,是三焦的主穴。
而关于三焦的位置,还另有一说,即擅中之上为上焦,包括头部与上肢,神阙之下为下焦,包括下肢。因为人体是个整体,气过天突,便会上行到面部,气过印堂,便会上行到头部,气行如闪电。
在通三焦时,则是循着三个循环圈由下而上进行的。
一为气自神阙出,分左右二线,各经会阴绕一圈又回到神阙,这便是下焦,这二线就是丹田气的阴阳二线;
二为左右二线回到神阙,并在神阙相交叉,左变右,右变左,向上各绕半圈而达于膻中,略停,这便是中焦。
三为二线达于膻中后,与上述相同,也是交叉易向,各绕半圈而达于天突,略停,这便是上焦。
过了三焦,就是八脉十二经络了,从此便能步步康泰。
三阴三阳加上任督,又称第二次通任督,称为十四经络,能通达全身,贯穿表里,到半表半里。
人有八脉,冲脉位于体中,主干上从泥丸下至会阴,从腹中、夹脊交割之点,分枝直达上肢的中冲 从会阴处分枝直通下肢。
冲脉是八脉之冲,经脉之海,上通下达,四通八达,内外相通,是顶天立地的一脉,丹书内称之为“桃康之路”,也叫“中脉”。
任脉位在体前,是阴脉之海,从龈交起到会阴止。
督脉位在体后,是阳脉之海,从会阴过尾椎,上升到百会,再经上星止于龈交。
带脉位在腰围,如人束带而前垂。它的功能是约束诸脉,故又称之为“**”。
阳跷与足正阳线交汇在腰俞。
阴跷与足正阴线交汇在会阴。
阳维与手正阳线交汇在风池。
明维与手正阴线交汇在迎香。
阴跷、督脉、冲脉是经脉造化之源,
而阴跷一脉,在丹经书中名目很多,如天根、死户、复命关、死生根等,它是肾精之源,阴中之阳,每日产铅之地。
病在十二经络易治,病入八脉就难治了,气伤八脉,必为不治之症,不是金石草木的药力所能愈,必须自身真药才能奏效,这个真药就是阴跷之气。
人体的阴阳分布是有一定的,不变的。气在体内循行,也是不变的,有条理的,不紊乱的。
但是这个祭炼k剑,就是要将这飞剑,活活的硬挤进来,与人的这个气息连成一线,成为循环中的一个,仿佛天生一样的环节。
这个难度可想而知,嗯相当于化后天为先天。
第一阶段,吴锋气自神阙出,有时是一根线,这根线不是循左行,就是循右行。
在任、督线的左右,各有一条线并列着,气则循这一左、右的线路上下左右而行,从来不出界线。
有时气从神阙出,一分为二,则两线各自分左右,左在左行,右在右行,从不出界线,倘若两线出了界,就会绞成一条线,上下绞绕。
气感在面部,长约五寸左右,在七窍内钻进钻出,如从耳进,口出,鼻进,眼出,眼进,耳出,口进,鼻出,有时则相反,互为进出。
气感在头部,有时交叉,有时分开,在头部到处探游。
“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
通过入静,吴锋只觉内视作用显著,对于自身的上下、左右、前后、阴阳界限以及五官七窍的内在联系,比较心中有数,推己及人,则对人体的阴阳分布,也就比较心中有数了,
而“气分阴阳”,就是气本身经过锻炼,经过运动后,便一分为二,由一点产生上下、左右或前后的两线,这两线就是阴阳,例如下为阴,上为阳等。
至于“阴阳二气相交”,则是在“气分阴阳”的基础上经过再锻炼,再运动,进一步就能相交,两气相交,与两电相交一样,能产生一个新的大的能量与新的大的动力,从量变到质变,产生一个新的体系。
“阴阳二气相交”的次数,虽人各有异,但也有个固定不变的规津。
产生阴阳二气的点和相交的区域,人人相同,这些点与区域的前后,共分五大交。
吴锋依法将五大交行功完毕,便只听着脑海中滴答一声。
那飞剑的气息,就好像那个一颗新的齿轮,融入到了整个齿轮之中,渐渐不分彼此,宛如天生一般。
吴锋运转真气,那飞剑的气息,竟然与自己的身体不分彼此,他心中一喜,知道这飞剑已经基本完成祭炼。
第五百二四章 飞羽飞剑
“滋!”
一股青烟冒起,这是吴锋割破手指,滴血认主。
从此之后,这柄飞剑便于吴锋心神相连,人养剑,剑助人,相互助益。
而如果飞剑受损,那么吴锋也会受到伤害。
能随着飞剑的品质提高,吴锋也会得到反馈的好处。
这柄飞剑,晶莹透亮的黑白飞羽状花纹,看上去格外的漂亮。
“就给你取名叫飞羽吧!”
这柄飞剑与平常的飞剑不一样,一般来说,绝大多数的飞剑都是一团剑丸形式,可以吞入腹中进行温养,到使用时再放出来,那种飞剑一般都是没有剑柄的。
但是吴锋的这柄飞剑,却与平常的近战使用的宝剑一样,并无区别。
吴锋为这名飞羽剑,装上的是用南荒凶兽的骨头做的骨柄,剑鞘也不用说,是以凶兽之皮做成。
所以这飞羽剑,在剑鞘之中,整个看上去非常古朴,略显粗糙,但却释放着一股狂野血腥的凶兽之味。
从修炼角度看,器械是死物,即没有生机,练习器械,会不自觉地将自身的能量传入于器械,如果人的真气不足就习练器械,会由于过多的消耗能量,而影响修炼者的修行。
“炼剑”,是以人的神气,使剑这个死物得到人的生气的同化。
“炼剑”之前,首先是练己筑基,使自身的气达到一定的量,再进一步是用自己的意念能够调动气,并使之灌注于剑内。
要想将剑运用的得心应手,那就要神与剑相合,而再想要升华一步,那就是神形混元了。
“炼剑”的核心,在于人的神、气将剑炼达混元的层次,即人剑合一,剑即有了“灵性”,可凭人的意念任意操控。
所以从此以后,吴锋便不能够再随便使用别的武器,而要剑不离身,日日夜夜随时都“盘”它。
修行的含义,就是修性炼命,性指精神,命指**,修炼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对精神和**进行自我控制,将飞剑随身,就相当于把这个飞剑,也纳入到了这个修行之中。
一般修行者,需要练的道术很多,如占卜、符篆、祈禳、禁咒、内丹、外丹、炉火黄白、辟谷、仙药、服气等等。
但是道法之术虽然繁多,其实总共只分为五大类。
其一为山,所谓“山”就是通过食饵、筑基、玄典、拳法、符咒等方法来修炼“**”与“精神”。
食饵是利用补药、酒及日常饮食以加强体力,进行修行的一种方法。
筑基是利用静坐法以控制精、气、神,进而增进修行的
一种方法。
玄典是以至人思想为基础,进而达到修心养性,修炼的一种方式。
拳法是以习练各种武道,以增强体魄,进行修行的方法。
符咒是一种通灵、修炼的法术,其主要作用是避邪镇煞、趋吉避凶等的一种方术。
其二为医,所谓“医”,是利用方剂、针灸、灵治等方法,以达修行目地的一种方法。
方剂,是利用各种药物制成散剂、丸剂来杯辅助修炼的一种方术。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和合称,是利用人的脉络、气血循环的原理,来进行修行辅助的方术。
灵治是利用掌握人的心灵,进而以治疗人疾病的一种方术。
其三为命,所谓“命”,就是透过推理命运的方式来了解人生,以穹达自然法则,进而改善人命的一种学问。
其四为相,所谓“相”,一般包括“印相、名相、人相、家相、墓相”等五种,以观察存在于现象界形相的一种方术。
印相就是观看人的印章,以取定命运的方法。
名相是以人的姓名或店铺的名称,通过五格剖相,同时运用命理来推断吉凶的方法。
人相又分为面相与手相两大类,通过观察面、手部的纹线而知吉凶、病理的方法。
家相也就是阳宅的风水,以观察其格局,进行分析来推断对人类所居住的吉凶的方术。
墓相也就是阴宅,以通过选地安葬祖先,而达到对后代子孙荫庇的一种方术。
其五为卜,所谓“卜”,它包括占卜、选吉、测局三种,其目的在于预测及处理事情,其中占卜的种类又可分 为“易断”及“六壬神课”。
占卜结合天、人、地三界,所相互制约而推断吉凶的方法。
选吉以通过布局、布斗、符咒等结合,处理事物发展不吉的因素
测局以通过十二运卦象之术,推算命运、气数、历史变化的术法。
而剑道之道,全凭乎神,神足而道成,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神练成道,剑神合一。
只修一剑,以一剑破万法。
剑法外兼各家拳术之长,内练阴阳中和之气,习此道者,当以无漏为先,宁神抱一。
使剑亦如使拳,不外意气为君,而眼法手法步法身法腰法为臣,勇往直前,如矢赴的,敌未动,而我剑已到。
练剑之基本在于一眼神二手法三身法四步法。
而身剑合一者,剑恍如其人肢体一部,其人之内劲能直贯注剑锋,其锋不可犯。
吴锋把这个
飞羽剑配戴在腰间,从此以后他便不再使用别的武器了,只一心一意将这飞羽剑炼到人剑合一的境界。
剑修的厉害之处就是,在于不用分心修炼许多别的东西,而是将所有的精力全都灌注于一剑之上。
而且据说,剑修炼到极高层次的,能从剑中诞生出剑灵,如同活物一样。
到了那个时候,死剑便成为了活剑,可以和这个剑的主人同时修炼,达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极高境界。
而且吴锋的所炼的这个飞羽剑,还有一桩就是,别人看他这剑好像寻常宝剑,但实际上他这个剑,除了近战以外,还可以当做飞剑使用。
如果是其它的剑修,在与他相斗的话,很有可能在不了解这飞羽剑的情况下,吃一个大亏。
也不知道这是吴锋无意间如此,还是特地这么做的,如果是特地这样的话,那这家伙可就真的是阴险了。
将剑配戴好之后,吴锋便开始下一步行动,他要炼丹。
按照吴锋所想的话,自己走剑修这条道路,那么需要保持连续不断的体力。
那么丹药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我不跟你斗法术,我用丹药作为支持,使用我的宝剑。
现在的吴锋,已经完全准备走剑仙流了,而使用丹药无疑是最好的方法,同时他还想到了制作法符。
到时候以丹药来支撑自己,连续使用剑修的能力,然后再以这个法符来来帮助自进行辅助,可以想见,想要与自己战斗的那些,也不管是人还是凶恶,到时候的绝望感。
这也可以说,是吴锋来到这个世界上之后,在不断的战斗中,所总结出来的经验。
既然我的时间有限,那么我就用一个最节约时间的方法,来迅速提高自己的能力。
至于说剑法,想来堂堂的剑宗开山祖师,当年的历国第一剑客吴锋老祖,一定会留下足够的高妙剑法传承,来供自己使用。
最起码在历国,和这周边几个国家的范围之内,应该是再也没有谁,比无锋老祖的剑法更要厉害了。
他现在所做的事情,就是多多准备好,在需要使用这些精华能力的时候,不要关健时刻,自己却没有力量使用了,那就糗大了。
而实际上吴锋所担心的这一切,在以往的历史上是有过先例的。
许多剑修一往无前,杀死了无数的敌手,却因为力量耗尽,而被敌人反杀。
而造成这种事情的原因,主要就是因为剑修一般都会很高傲,他们喜欢独来独往,喜欢一往无前。
而吴锋,恐怕是有史以来唯一个,不是这样的剑修。
第五百二五章 老王比棍
老王带着他的梢子棍,盘坐于地,闭目不语。
粗大的二截沉木,四端带着铁箍,非以中节发出折身崩猝之力不能持久。
而沉猛之物又狂烈难控,非以周身运用柔韧走化之形不能反弹再起,由此激发中节发力,打出梢节颤劲。
而且大梢子棍是两节不等长,有梢有棒,梢短棒长。
这么说吧!梢子可以看做是折了大枪,
一分为二,如此刚柔并济,可长可短,兼备枪、棍、刀、鞭等多种特性。
老王突然起身,一个背棍,梢子为铁环链结
的两条腿长的铁头大棍,一崩后把,前一截就能打出破门的韧劲,这就省了腕子去耍花。
“呼!”
然后是扫棍,如此以长用短,留着后把继续攻击,而后把双手把持,又能劈出朴刀的劲力,扎出枪的势头,又是以短用长,一击之中便能长短并用。
“啪!”
地面现出一条深沟,劈棍,因为是软兵器,耍起来必然得急上加奇,当场便不让步了,这又是一毒,这盘龙棍法就是快猛狠毒。
老王接着一式挂脖,能在一思进,莫在一思存,进步不胜,必有胆寒之心。
老王这盘龙棍,重在心意毒,这一毒主要是落手下死把,出手不空回,老本都砸进去。
就说手上,全是合着周身之力,一捉就往地上坠,是千锤百炼出来的整体沉坠劲,回手时可以将人一扯坠翻,若用在打上,顺手一劈却能将人定在当场。
在外力上,半面身子都可以给你劈碎了,内力上,震动颅腔器官,会牵动人的神经失去感触。
只要控住这一瞬间,对方便起不来手脚,同时另一击就撞进去了。
虽然下了血本,但后势近乎同时追随而至,猛烈却无冒险之态,同捉同打,不费二手,但即便这样也不让步,膝肘滚翻着接连上去,打得对方不得翻身。
这梢子棍虽然动作花哨凶狠,但内在的法门是劲起崩弹,通过脊背的弹抖激活二节如龙甩尾,然后通过奇异的身势、步态,使得凶猛的梢子再次借力回返。
这就与寻常兵刃的后把发力,前把调向的用法不同,而是后把调向,周身助力,这即为大河决堤、猛龙翻浪之“决绝”。
梢子棍为铁环链结的两条腿长的铁头大棍,一崩后把,前一截就能打出破门的韧劲,这就省了腕子去耍花,如此以长用短,留着后把继续攻击。
而后把双手把持,又能劈出朴刀的劲力,扎出枪的势头,又
是以短用长,一击之中便能长短并用。
因为是软兵器,耍起来必然得急上加奇,当场便不让步了,这又是一毒。
老王转首看向他的右方,知道自己真正的对手出现了,胜负将决定他这一次,由杂役弟子晋升外门弟子是否成功。
这是一个全身,包括面部都裹在黑衣里的人,只有一双精光闪闪的眼睛露在外面。
这人手里也拿着一根棍子,面向老王,两脚并立,右手向上曲肘,在右肩旁握住离棍头约二尺处的棍杆上,虎口向上,手心朝前,右小臂紧贴棍把,使棍身垂直竖立在身体的右侧,棍头在下,棍尖在上,左手经身前屈肘向右,在右胁旁握住棍头,虎口向上,手心朝后,看向老王。
老王冷笑一声,左脚向左后方横撤半步,接着右脚经左脚前,向左侧横跨一大步,成右脚在前的交叉步,在跨右步的同时,左手握棍头曲肘向左上方举起,使棍在身前斜举,作欲劈下的姿势。
“来吧!”
那人朝着老王招招手。
老王左脚向左跨出一步,身向前扑成弓步,同时左手从上向左下,向后直臂下拉至身体左侧,右手同时从上直臂向左前方、向下,使棍梢从后上方向前、向下劈落。
那人左脚向左后方斜退一大步,同时左手屈肘向上,使棍头上提,右手同时直臂下垂,使棍尖下沉。
老王左腿屈膝,重心后移左脚,右脚向内斜收半步而成右丁步,同时右手直臂使棍尖在前下方划弧,欲使棍尖进入对方的胯下。
紧接着,老王两手曲肘,左手向下,右手用力向上提棍,使棍尖迅速向上挑起。
“来得好!”
那人右脚全脚掌着地,重心前移右脚,左脚向后退半步,同时两手直臂上提,使棍在身前向右前上方斜举。
老王重心后移,右脚后收半步而成高右虚步,同时两手握棍用力向下,使棍梢向下劈击。
老王使用的棍子是哨子棍,和那个人使用的长棍不一般,所以每次交接,当那个人的棍子和老王的棍子交接的时候,那个哨子甩动,继续攻向那人,那人很有些不习惯的样子,这却是老王的一点优势。
见到老王攻势凶猛,那人右脚向右后方退一大步,身向右转,同时两手使棍尖向右后下方划弧,使棍横在身前,棍尖向右而偏后。
老王左脚略向前,并以脚尖点地而成左丁步,同时左手向后拉,右手向前推,加上用向左转腰的力,使棍梢向前横击。
那人左脚提起向前跃出一大步
,右脚接着提起向前跃出,同时两手在身前曲肘提棍,作下击的准备。
老王左腿屈膝,右脚接着在身体右侧以脚尖着地,成为低的右丁步,同时双手使棍梢在右前方向下弧形击落,意欲击敌先锋手,或提高击敌头部。
那人右脚向后退步,同时左手曲肘向左向上拉,右手同时曲肘拉至左腹前,使棍头向左、向上略提,再向右转身,脸朝西方,左脚向后退步,左腿蹬直、右腿屈曲成右弓步,同时左手握棍头曲肘向下、向前,右手同时直臂向前,使棍尖向前平刺。
老王主动进攻对方,对方出棍攻击老王,并招架反击,顺势而巧取。
老王使出侧面虎,用棍向对方头部直劈。
对方使用双头棍法应哉,欲以摇旗法化解开,并在左闪的同时,用棍梢向老王右上方横挑他的棍梢。
接者他压着老王的棍,并迅速上左步,绕到老王的右侧,企图用棍头横击老王的右胁。
对方使用的是近身打法,要使老王攻击之棍无法收回掩护。
这近身短取是双头棍法的优点,若被对方迫近到身边,老王则会因棍长而无法收回招挡。
要说对方本来是一根长棍,怎么就变成了短棍了呢?
却是因为对方那棍子,竟然可以从中间一分而为二,成为两节短棍。
见对方用近身攻击之法,老王则取远击之法,以发挥自己单头棍较长的优点。
当对方上步冲前之时,老王则向后斜退一步,与对方拉开一段距离。
这样,当对方逼过来时,老王已走到对方的右侧面。
而对方只用半截棍攻老王,但因其棍短便无法攻到老王的右胁,所以老王也不必招架。
而反过来,当对方进步冲来时,却正好送到老王的棍尖之上,老王立即把棍尖插入对方的胯下,接着向上挑击其裆。
这是不用招架就能直接反击的方法,其中的斜退是很重要的,它不仅能走出对方的攻击圈,使对方的棍攻不到老王,而且能拉开距离,使老王的棍尖处在进攻的位置上。这便是以长制短的道理。
待对方发现老王以棍挑裆而急退右步,向其右转身,并以棍头向下遮拦抢救时,老王则提棍当头一棒。
对方见向下的遮拦棍招空,又见老王的棍梢当头击下,于是急坐低后腿,头向后仰,并转棍头向头上挑拨老王之棍,以解其危。
但对方的棍向上招时,其中路空虚,所以,当对方上举棍时,老王即乘势以棍梢横击对方的左腰胁。
第五百二六章 以重对重
那人见腰胁受袭,急向右闪,并且从下向上斜抛击老王的右手。
这是因为老王右手握棍在前,对方一变招,老王又转用猛虎跃溪法进攻。
当其棍将到而未及之际,老王则右手上提,向左前方横跃一大步,闪离对方抛击的力点,使其棍落空,而老王的棍则扑击对方的头部。
这一棍要是能够击中,结果可想而知。
若对方能用提拦之法,连消带打反击老王的手,则彼棍随老王棍的上提而上提,并向其左前方闪身移步,顺老王棍下击之势,而沿着老王棍之内侧,向下削击老王右手。
此法快速凶狠,不识解法,必然棍到手伤,同时也解了老王击打对方头部之围。
当对方的棍向下削时,老王则向后缩手拉棍沉棍,并向右侧横吞一步,以避开对方的削击。
老王这是为了走出对方的攻击圈,并取得反攻角度,接着潜底刺其下腹。
当对方发出之棍未及身时,老王变化之棍已临近对方,迫使对方频于防守而手忙脚乱,只有招架之功而无反击之机。这一段连续发出的几度攻势,都是顺其势而取之,后发先至的妙着。
眼见得老王的稍子棍斜劈而来,那人连忙用双棍拦架老王棍梢部,然后向下搅压老王棍至腹前。
那人右手棍继续压住老王棍,同时用左手棍击打老王头部。
老王左脚前迈,将棍上举至头顶,身体左转,拧腿屈膝下蹲,同时将棍从头顶旋转下压,再右脚上步,同时抽棍上抡下劈,直击那人头部。
那人用双棍交叉架住老王的棍,再双棍向左下搅压老王之棍,紧接着左脚上步,左棍上翻压住老王的棍,右手棍抽出从下往上抡砸老王颈部。
老王右脚上步,同时棍向前抡劈,由前向下再从身体前回收至身体左上方,棍经头顶上方继续向右抡劈一周,左脚上步,同时左手棍向前抡劈。
再由前向下从身体前回收至身体右上方,经头顶上方继续向左抡劈。
见到老王从左上方劈击自己头部,那人左脚外摆,同时用右手棍拦架,那人继续外拨老王之棍,同时左脚上步,抡左手棍劈击乙头颈部。
老王左脚上步,棍藏于右腋下,再向左前方劈打,同时右脚向前挑踢。
那人向后一大步退开,避开老王锋芒,老王右脚落地外摆,棍由下向前上抡劈,同时右手棍藏于左腋下。
“呼!”
老王的棍从左上方劈击那人头部。
那人侧身用双棍拦架老王的棍,再双棍由上向下,向外搅压老王的棍,老王的棍如想上滑击那人头或抽出,那人右手棍紧紧粘随并外拨老王的棍,并顺势提右腿勾踢老王前腿,同时右手棍用力外削。
老王拉开距离,以棍正劈那人头顶,那人左手棍在上,右手棍在下,内外两侧别住老王的棍,然后双棍同时顺乙棍向下搓击老王持棍双手。
老王左脚上步,以棍横架头顶上方,又将棍前抡横打,以攻对攻。
老王的棍从上方直劈那人头部,那人用右手棍向上横架住老王的棍,同时右脚上步,抡右棍横击老王。
老王冷笑一声:“还没完没了了。”
………………
虎臣也在和人对战,他的对手同样也是一条壮汉,一个全身包括面孔,都遮在黑衣中的壮汉。
锤在诸般兵器中属短兵器,它与刀剑等刀刃器相比,用法大不相同,风格亦异,其主要特点是干脆、勇猛、敏捷多姿,尤其是突出一个“硬”字。
这黑衣壮汉架搂盖抱,砸打栽扫,上下翻滚,左右盘旋,架扫交替,砸打连环,有排山之势,镇海之威,勇不可挡。
黑衣壮汉左锤由前向下沉,落顺势向左向后上挥去,右锤由右向上护顶,在左侧上方两锤相对,同时右脚向左脚后插步身向左转,两腿屈膝下蹲成右歇步,上身稍向右前俯倾。
虎臣右脚向右横开一步,身向右转,左脚向前跳步,右脚提起旋转,向左脚右侧落步,左脚即向右腿后插步,两腿屈膝下蹲成左插歇步,同时大铁椎左侧相并随向右旋转之势由左向下向右再向上向后向左打一平顶花。
黑衣大汉右锤顺势由左上向下向右横扫,左锤略向左沉立即向上举起护顶。
虎臣的大铁椎由上向左下落沉,左脚随之向左横开一步,右脚向左脚左侧跳步落地,左脚提起向左旋转,左脚向右脚左侧落步,两腿开立,左臂外旋将大铁椎由左下向左上向怀中搂抱。
然后虎臣用旋转的方式,向着黑衣大汉连继攻击。
黑衣大右臂外旋将右锤由右下向上向怀中搂抱,随即右臂内旋将右锤迎面向右上举起,向右转身退右步,两腿开立成撑裆,右锤顺势向右平打,左锤向左自然下沉。
虎臣右脚向后撤步身,向右转一百八十度成右弓步,同时大铁椎下沉随转身之势手心向外向上向右后反挥去。
然后他左脚向后退步左转成左弓步,同时大铁椎向外由下向上向左后反挥去,再
向右下自然沉落。
黑衣大汉左锤向左下沉落,顺势右脚向左脚前上步成右弓步,两锤由左右向身前交叉相抱,右臂压在左臂上,身稍向前俯倾,右锤在左臂后,左锤在右腋后。
虎臣身向左转,左脚向右脚后插步两腿交叉屈膝下蹲成左插歇步,同时大铁椎由上向左右分开向下打砸。
黑衣大汉左臂压在右臂上,左锤在右臂后,右锺在左腋后,两虎口向后,两手心向下,同时向上起立向左转身,两腿开立成撑裆。
他将两锤紧紧环抱胸前,右脚向左脚左侧跳步左脚提起,向左后旋转身体,左脚随之向右脚左侧落步,两腿屈膝下蹲成马裆,同时两锤迎面向上交叉举起,左右分开,随两腿下蹲之势向下向两侧平打。
虎臣原地右转,右脚稍向内移动,脚尖点地,重心偏于左腿成右虚步,同时大铁椎随右转之势向右下落沉,右把离右胯尺许,虎口向下。
黑衣大汉左脚向右脚后倒插步,随之身向左后转一百八十度成左弓步,同时随转身之势,左锤由左下向上屈肘经胸前,向左向前打去,右锤紧追左锤之后,由右后向上向前加打在左锤之上。
虎臣右脚原地不动,左脚由前向右脚后插步两腿交叉,同时大铁椎由前向上向右平打,身腰随之向右回转。
虎臣的大铁椎,厉害就厉害,既可以当做短兵使用,同时也可以当做软兵使用,因为在它的后面,系着一根长长的大铁链子,可近可远,令人防不胜防。
不过他的这个对手,黑衣壮汉也很了不得,那个他使用的是双锤,本身这个铁锤就要比大铁椎的这个防护面积要大,因为它是双锤,所以每一次都能够,将虎臣的攻击给拦下。
同时这个虎臣,也不敢随便放开铁链,因为他这个对手,可以用一只铁锤来干扰这个虎臣的铁链,然后另一支手对虎臣发动攻击。
可以说虎臣和这个黑衣大汉,交手非常的心累,因为这大汉使用的双锤是重兵器。
凡是重兵器,你除了跟他交手的时候,需要耗费很大的力气之外,还要防止他脱手而出。
凡是重兵器脱手一出,基本上是拦都拦不住的,所以虎臣非常的小心,因为这黑衣壮汉同样也很小心很沉着。
所以双方的交手打的都很沉闷,简直就是如同俗世中的蛮汉一般,你攻我守,我攻你守,或者是双双硬拼在一起,没有那么多花样,嗯但是那个危险也正藏于其中。
可以说虎臣和这黑衣壮汉,正是棋逢对手。
第五百二七章 发现破绽
虎臣狂吼一声,身向左转,左脚提起即向左前方斜上一步,右脚随之向左脚前跨步。
他左脚再向右腿后插步两腿微屈,同时手中大铁椎飞出,由右向左腿外侧甩出,随即向上过顶向右向下沉落平放于右胯旁。
黑衣大汉则成左弓步,同时左锤先由右胯向上向左向前甩打过去,随即向左侧沉落,右锤尾随左锤之后也从右胯向上向前平打。
“轰!”
虎臣只觉得虎口一震,竟然渗出血来。
他两脚原地向右后磨转,变成右弓步,同时大铁椎由前向上向右平打,上体稍向前倾助力。
黑衣大汉右脚用力蹬地而起,向上提膝,脚面蹦直,脚尖向下,左腿独立,同时右臂屈肘将右锤回收在左腋下,虎口向后,手心向下。左锤由左向上举起护顶。
然后他右脚向前蹬脚,向后落步,随即向右后转身三百六十度,左脚向后撤步成右弓步,同时两锤向左沉落随身向右转动,于右弓步形成之时右锤先左锤后分别向前打去,右锤向右侧沉落。
虎臣将大铁椎由左向上向右迅速下栽于右脚前的地面上,左脚随之在后向上提起顺势向上举起。
然后他右脚蹬地而起,全身悬空,右臂独立支撑,顺势左脚向前跨一大步,右脚向左脚右侧落步,右腿独立,左腿随之在后提膝,同时大铁椎随转身之势由地上向左向上迎面举起向右向下栽于右小腿前。
黑衣大汉左脚向左后落步成左弓步,同时左锤迎面向右下沉落手心向下,右锤保持原式手心也向下。
然后他右脚在前,两腿向下蹲磨同时两锤由后向前贴地磨圆,上身继续向左磨转并立起成左弓步,至此两锤由右向左整整贴地磨了一个大圆圈,双锤齐飞,击向虎臣胸口。
虎臣左脚向右脚后插步,两腿交叉下蹲成左插歇步,同时大铁椎由左向上迎击。
“轰!”
一声巨响之后,地上多了个大窟窿,虎臣竟然被砸进了地底,但是他随即就从窟窿中钻出。
黑衣大以右臂在上,左臂在下,右锤在左臂后,左锤在右腋后,同时身体向上立起原地向左转体三百六十度成左前右后之交叉步,两腿屈膝下蹲成右歇步,同时两锤交叉向上举起,左右分开向下打砸在两侧地上。
无数地上的泥土碎石,如同密集的箭支一样,向着虎臣飞了过去。
虎臣身微起右脚由后绕向左腿前盖跳落步,左脚在后提起随即向左横开一步左腿独立,右腿提膝,同时大铁椎由下向左与
左锤相并由左下向上向右打一盖面花,向下再向左上成弧形抛起。
“啊!”
随着一声怒吼,那些泥土碎石全都坠落地面,没有打在虎臣的身上。
虎臣右腿向西蹬脚,向后落步,向右转身180度成右弓步,大铁椎随右转身之势由左肋向上向右打去向右侧落沉。
黑衣大汉则左锤紧跟右锤,也由左向上向弓步前方追打过来,右锤不停由右向后向上抡起快速向前打在左锤之上。
他右弓步不变,左锤受右锤打击后不停向下,由左后向上抡起再向前打在右锤之上,仍为右弓步,右锤不停向下向右后抡起向前又加打在左锤之上。
黑衣大汉这一招有三个加打,右锤二次左锤一次,两腿均为右弓步未动,抡锤向前打击,迅速勇猛,威力惊人,要是被他击中的话,虎臣恐怕要被打成肉浆。
虎臣以右脚跟左脚尖为轴,迅速向右转身,成右前左后之交叉步,同时大铁椎向上举起,挡住攻击。
虎臣一看双手虎口,鲜血淋漓。
他身微起左脚由后提起,向右腿前盖跳落步,右脚在后提起随即向右横开一步,右腿独立,左腿提膝,同时大铁椎由右下向上向左打一盖面花,向下再向右侧成弧形上抛。
黑衣大汉将左锤收置在右肋处,虎口向后,右锤向右上举起护顶。
虎臣左脚向东蹬脚,向后落步向左转身一百八十度成左弓步。
大铁椎随向左转身之势,由右肋向上向左打去,向下向左侧落沉。
黑衣大汉右锤紧跟左锤,也由右向上向弓步前方追打过来。
他左锤不停由左向后向上抡起,快速向前打在右锤之上,而左弓步不变,右锤受左锤打击后不停向下,由右后向上抡起再向前打在左锤之上,左锤受打击后不停向下向左后抡起,向前又加打在右锤之上。
虎臣两前臂外旋,两手心转向上,随即两臂向胸前屈肘并向内旋,两手腕向下一翻,两手心转向下,将大铁椎拦于胸前,挡下第一击。
同时左脚提起原地跺脚,脚尖向左,右脚在后随之提起,向前落步,身向左转,两腿平行开立,两臂迎面交叉将大铁椎向上直举,挡下第二击。
虎臣身稍右转变马步为右弓步,大铁椎直臂在身右边向上向后向下再向前向上划一圆圈。
然后他再身向左后转变右弓步为左弓步,同时大铁椎向上挥去,也在身体左侧向上向后向下再向前向上划一圆圈。
黑衣壮汉右臂外旋,将右锤由
右下向上向怀中搂抱打一盖面花,随即翻腕向右上举起身右转,退右步,转成右弓步,右锤由右上向下向右打去向右侧下方沉落。
黑衣壮汉左锤由左向上向前,紧跟右锤追打过来眼看左锤,左锤向左下沉落,顺势向左转身180度,右脚向前跨步左转成左弓步,左锤随转身之势屈肘翻腕,向左上举起向下向左打去,随即向左下沉落,右锤由右后向上向前追打过来。
虎臣将大铁椎顺势向下向后拉,向身体右侧右胯旁,由下向上向天直举,同时右脚向起式点退一大步成左弓步。
古城抓住黑衣壮汉攻击不利的时机,连续予以攻击,将整个形势立刻扭转了过来。
本来他是由于这个武器上的因素,因为他只有一个兵器,而对方是双锤,所以有些被压制的情形,暂时落在了下风。
但是黑衣壮汉的话,连续几次连环攻击没有得逞之后,消耗了大量的体力,这样就使得虎臣得到了一个喘息,反应了过来。
而且随着与这个黑衣壮汉,交手时间的延长,虎臣也渐渐有所察觉,就是这个黑衣壮汉作为自己的对手,在实际上其实是与自己实力差不多的。
而在武器上面也同样是如此,对方可能看上去武器对自己略有克制,但同样自己的武器,也可以反过来克制对方。
那就是自己的这个大铁椎后面,就有一个铁链,这个当它飞舞起来的时候,是一个远距离兵器,与对方的双锤打,对方根本就无法近身。
要看双方谁发挥的好,那就是自己控制对手,而不是对手的双锤来控制自己。
有了这样一个觉悟之后,吴锋在动手的时候,便是另一番形式了。
于是他不再像先前那样,一味的小心谨慎,只要对手是无法继续攻击,他就立刻进行反击。
并且在反击的时候,尽量的找准机会,将自己的铁链展开,把整个大铁椎挥舞起来。
当大铁椎挥舞起来之后,借着那个连贯的势能,形成一招紧接着一招,借势用力,使得自己的招式连贯起来,这样一击紧接着一击,果然将那个黑衣壮汉,给打得手忙脚乱连连后退。
这一下子虎臣就看出了这个黑衣大汉的弱点了,就是黑衣大汉由于这个双锤在手,所以是他的优点也是他的弱点。
当他连续对虎臣攻击,却被虎臣给硬挡下来的时候,他的速度等各方面都会慢下来,这个时候虎臣反击的话,对手就只能够防守,节节后退,对虎臣造不成任何威胁,那么取胜之机,也就在这里。
第五百二八章 实力相当
张道成看着他的对手,并没有作声。
剑法分劈、撩、斩、抹、崩、托、钩、挂、提、刺、扎共十一字。
对手右腕摇腕生花,剑柄不甚动,而剑尖则回环上下,左右前后圆转,如风驰电掣,而无丝毫濡滞之势。
“这是一个高手!”张道成在心中默默的想到。
剑法以用剑尖居多,用剑身甚少。
对手使气发尾闾,劲贯剑尖,合伸缩为进退之法,以回环分顺逆之势,有抑有扬,无断无间,似开而复合,或挡后而迎前。
可以看得出,其明中有暗,暗中有明,既意先剑后,又神寄剑身,随其形以变化,顺其势而飞腾。
研究了这么久的剑法,张道成也了解,剑与身法步法相连,剑即是手,手即是剑,则不知手中之有剑。
而意行于筋络之间,意即是气,气即是意,则绝无板笨之形,自合剑术之道。
只见对手右手握剑,均是虎口向前,掌心向后,提劲以剑身中部由上向下劈,而后左劈、右劈、前劈,不断劈过来。
张道成既不格挡也不出剑,而是左闪右闪闪闪。
那对手也是面无表情,无论张道成怎么闪避,仍然是一剑又一剑,永无停止的连续攻击过来,他提劲剑尖前部,由下向上运剑撩出,然后左撩、右撩,反撩、倒撩。
然后再提劲以剑身之中部由外向里斩,再抹,再崩……
终于,张道成动了。
他左足向左前横跨一步,同时左手由下向左提平,左臂伸直,高与肩平,右足随即向左足并步,再右足向右前方横跨一步,左足向右足并步,同时左手剑指屈肘收回胸前,不停,复由胸前向左侧方直臂指出。
对手连忙躲闪,这是因为张道成这一指,居然有剑风刺出,他要是不躲的话,身上恐怕要多出一个窟窿来。
“指剑?”
张道成这一招是以指代剑,用手指发出了剑的招式,普通人当然不行,但他们这些修行者,将真气自手指中激发出去,就如同剑风一样,同样可以伤人。
然后张道成重心左移,左腿前屈,右腿在后蹬直成左弓步,同时两手将剑由右侧下落,经胸前向左向前直刺。
对手左足足尖内扣,身体右转,左腿屈膝下蹲,右腿伸直,足尖内扣成右仆步。同时右手向上翘腕,将剑由前向上向右甩头。
“当!”
张道成重心右移变右仆步成右弓步,同时右手持剑向前平刺。
手左足向右足前上一步,身体随之右转向正北,两腿屈膝,下蹲成马步,右手握剑向内转腕,随向右转身之势,向上向右回抽横挂在面前。
张道成左足向右足后插步,成绞丝歇步蹲下,右屁股坐在左小腿上。同时右手将剑由上向下向右后下扫。
对手左手诀指由内向外向上,对着剑柄连画三个小圆圈,同时右手运用腕部力量将剑向上昂头向下垂钓,崩点三次,随即左足向右足盖步。
同时右手翻腕压剑,手心向下,剑身横于身前,剑尖向左,剑锋朝内外,动作不停,两足原地向右磨转,右足顺势向右撤一大步,身腰向右蹲坐成左仆步。
同时剑随身转,右手将剑向右抽拉,右臂微屈,剑身稍斜横于身前。
那人的剑尖距离张道成还有很远,张道成却像近在身前一样,大吃一惊,连着翻身左转右躲,让人看的只觉得滑稽。
但是等他躲开之后,这地上却现出了几道深深的沟,就知道了,那对手竟然也能将剑风逼使出来,且无形无影,张道成如果不是躲避及时,恐怕就被分尸了。
对手右手握剑近地向前向下刺去,同时起身右足向左足前上一步,身向左转,右腿顺势独立,左足在后提膝悬起,上体微向前俯,左诀由前向后向上向前绕向头顶上方护顶。
张道成却将左足向后落步,身向右转,右足随之后退一步,两腿屈膝微蹲成马步。
同时他右手握剑,右臂外旋,手心向外,剑尖向下,随向右转身之势,右腿后撤向上向右勾挂,向左甩头横架在头顶之上。
“当!”
火星直冒,却是张道成与这对手,两个人的剑硬拼了一记。
张道成两足原地向左磨转,同时右手握剑使剑尖向下向后向左上再向前随转体之势,绞剑挽一腕花,屈肘斜抱剑柄于胸前。
他左手剑诀随右剑转动仍扶按在右手腕上,未曾离开,眼向前看,动作不停,两腿伸直,身体向上挺起,同时右手将剑向内旋腕向前向上直臂上刺,手心向外剑锋朝上下,右臂与剑身成一条直线。
对手左足向左撤步,左腿屈膝下蹲,右腿挺直成右仆步,同时右手将剑向右足里侧劈下,虎口向前,手心向内,左手诀指扶按在右手腕处,眼看剑身,动作不停,重心前移,右腿独立,左足在后提膝悬起,足尖上翘,同时身向前探,右手将剑向前向下刺去。
张道成身形一闪,左足向前落步,动作不停,右足急向左足前上一步,左足再向右足前进步成
左弓步,右剑在进步,弓步形成时,由右后向上向左前直臂劈去。
对手右手将剑随转体之势由前向下向后向右上反肘上撩,右臂伸直,虎口向下,手心向外,左决屈肘,置放在右肩窝处,上体向右后拧转,人藏剑下,力贯剑尖。
这一手人藏剑下着时令人难以对付,不过好在张道成对于剑术下了很大的功夫,可以说他这一生,都是在为剑术而活着,所以面对这一招,张道成就是一步之外可破万法。
说穿了,也就是这个退退退,不断的向后迅速退,与这个对手拉开距离。
果然,当这个距离一被拉开之后,再好的招式也就没有用了。
就算是那个对手,将剑风射出去,也由于距离过远而没有效用。
那对手就好像没有感情的机械人一样,这么妙的一招,没能将张道成拿下,也丝毫没有反应,又是一个翻身,三剑连环,向着张道成杀过来。
他这三剑连环也很简单,就是好像把这个剑当做一个风车一样,一环套着一环,像一个车轮一样,朝着张道成滚动了过来。
这剑势看着简单,但是张道成却知道威力小不了,自己如果被这车轮给撵上的话,那就会被劈成几块碎肉,再也是活不成了。
不过张道成这一次却不再退了,竟然迎了上去,他就是将这剑放在腰身,整个人旋转了起来,然后那个剑就好像一个不断旋转的风车一样,
只不对手来的圈圈是竖着的,而张道成这一个圈圈却是横着的。
于是在一连串的巨响之后,那个对手有些狼狈的跳了开去,却是这一次交手的结果,吴锋竟然是占了上风。
占了上风的张道成并没有紧追上前,而是向对手摆出一个静止的姿势,看上去却是略有些剑仙风范。
那本来跳得远远逃得远远的对手,一瞬间就又回到了张道成身前,看到张道成这个架势,那个对手竟然没有立刻进击,而是同样摆出一个架势。
只是却没有张道成摆出这个架势好看,那个对手竟然几乎是四肢着地的模样,将剑尖朝着上方,围绕着张道成,像一个巨大的爬虫一样,连续爬了几个圈圈。
张道成也不管对手如何转圈圈,反正对方动的时候他也动,他的对手转大圈,他转小圈,最终结果总是和对手面对着面。
连着转了几圈之后,对手就知道自己失策了。
张道成转小圈,而他转大圈,这样在速度上,张道成无疑占了优势,取得了以静制动的先机。
第五百二九章 老祖斗剑
吴锋与对手侧面相对站立。
他正身处于训练场中,对手是虚拟对手。
吴锋和对手同站在一条中心线上,相互目视对方。
吴锋身体中正,神态安然,呼吸自然。
然后他右脚向右侧撤半步,重心下移,膝微曲,左脚向左前方迈出,屈膝成左弓步,右腿自然蹬直,左手持剑随身体的转动经左膝前向左后方划动,停于左胯外侧,手心向后。右手内旋,手心向下,经右耳旁向左前方指出。
“嗖!”
指风直扑对手而去。
对手重心移至右腿,左脚撤至右脚内侧,脚尖点地,同时两手从两侧向上屈肘,合于胸前 ,手心相对,右手接剑,目视吴锋。
吴锋的攻击,击打在剑身上,对手没有任何不适。
对手右腿重心略向下移,左脚随即向前伸出,同时腰略向左拧转,右手握剑向右下方抽拉。
然后又左脚向前上半步,右脚随即向前上一步,屈膝成弓步,同时右手持剑向吴锋胸部刺去。
吴锋心中一惊,对方这一招直指自己的要害,连忙左脚向右脚的右后方撤步,重心移至左腿,右脚尖点地,膝微屈成右虚步,同时,右手持剑向上撩击。
这对手上步挺剑直刺吴锋胸膛,吴锋便迅速后撤步闪开敌剑,同时出剑撩击敌方手腕。
他撤步闪身极快,让过对方的剑锋,从侧面截击对方手腕,右手有上托劲,左手有下按后拉之力,此为“闪”字诀,攻防一体,步法灵活,身法协调。
对手重心移向左腿,右脚向后撤回半步,膝微曲,脚尖点地成右虚步,右手持剑向上弧形抽带。
吴锋右脚向前上步, 右手持剑随右脚的上步向前刺出。
对手见吴锋剑向自己的腕部截来,迅速撤步抽剑,躲避吴锋剑的撩击。
吴锋见对手剑抽回,露出肋部空隙,立刻上步,直刺对方肋部。
对手右脚向左前方弧形上步,随即左脚再向右脚前弧形上步,屈膝成左弓步,右腿自然伸直,右手持剑从前向上、向左、再向下划弧。
吴锋右脚经左脚前向左上步,脚尖外摆,左脚自然蹬起,脚跟抬起成叉步,右手持剑,手臂外旋,自前向上向左抽剑。
对手见吴锋剑向自己的肋部刺来,立即向吴锋的右侧弧形上步, 躲过其剑,然后上盖步,俯身向后反撩吴锋手臂。
对手上步出剑,与腰身的拧转协调一致,融为一体,步法灵活,以斜取正,
闪躲迅速,和顺。两臂撑圆,剑的运行走立圆,与身体成为整体。
而吴锋的反撩剑则与右脚上步同到,上身的前倾不失重心,两腿略曲,向上蹬力,右肩拧翻发力,左臂要撑圆。
对手右脚向前上步,脚尖翘起,右手持剑向上向后提剑,剑柄停于头的右上方。
然后他左脚继续向前上步,屈膝成左弓步,右腿自然伸直,右手持剑向上、向后、向下、再向前弧形运动。
吴锋左脚向右脚前上步,身体随即向右转体,提右膝成独立式,右手持剑外旋,向上、向左、向下、再向前划弧,撩推于腹前。
对手见吴锋撩其手臂,立即向上提剑,躲避吴锋来剑,同时上步,剑扫截其左腿。
吴锋退左脚躲避,再提右腿,防对手连探其腿,同时用剑向上向前推拦其手臂内侧。此为攻防双用之技。
吴锋转身撤步协调和顺,撩剑柔和,将要完成时再推剑,撩推一体。
对手右脚后撤半步,左腿提膝成独立步,两臂同时向两侧抽回,置于两胯后侧,手心均向下,上身略前倾,目视吴锋。
吴锋右脚向后退步,重心移至右腿,左膝微曲,脚尖点地成左虚步,两臂从前向后弧形抽回,停于胯的两侧。
对手向回抽剑,避开吴锋的攻击,藏剑观其变,吴锋也将剑抽回,待势观其形。
对手左脚向前落步,右脚随即跟进,停于左脚内侧,右手持剑向前直刺,手心向内,刃分上下,剑尖略低于肩,左手剑指向前推出,一股劲风朝着吴锋而来。
吴锋左脚向右脚后弧形撤步,自然伸直,身体随即向左转九十度,右腿屈膝成右弓步,右手持剑随转身向后、向上、再向前砍于胸前,剑尖斜朝上,手心向内,肘略弯。
对手左脚上步,为迅速逼进吴锋,右脚跟进,为出剑发力之根源,突然出剑,直刺吴锋腹部。
而吴锋转身撤步,为避开对方之剑锋,同时出剑砍击对方腕部。
对方急忙后撤,避开无风的攻击。
吴锋这一番与对方交手,并没有使用其它的实力,只与对方比拼剑术,而这也正是他的目地。
自从将飞剑练成之后,吴锋心中便有了一个心思,就是暂时将其它的修炼内容全都放下,一心一意完善剑法再说。
他本身练习的是大五行剑法,并且已经完善了大半,而现在他决定将自己的大五行剑法完全进行完善。
要知道吴锋的飞剑和普通的飞剑不同,并不是剑丸,无
柄剑那些,而是和普通近战的宝剑一模一样,只是兼具飞剑的功能,所以他与对手交手,所使用的剑术,就是和普通的近战剑法一模一样。
不过看似一样,其实还是有些不同的,就是吴锋和对手使用剑法,表面上看上去就是和普通传人剑客一样,实际上他们每一剑。都蕴含着无比的美丽,一不小心那就不是被捅穿一个窟窿的事情,就是很可怜,整个人都被一个神魂俱灭是灰灰洇灭。
而在训练场中模拟出来的这个对手,训练场就是这样的一种设置,模拟出来的对手虽然是虚幻,但是实际上是和这个训练的人本身实力也差不多,甚至是与稍稍强那么一点的,并且对于这个人,像无风扇需要训练的人的这个,技术非常的熟悉,简直就是自己跟略强一点的自己在战斗一样。
像现在吴锋和对手基本上打的是,一个比较均衡的平局状态,但是吴锋依然是很小心翼翼。
因为他有感觉,这个对手实际上并没有拿出完全的实力。
训练场虽然是他弄出来的,模拟对手也是他弄出来的,但是这其中的具体的一些实际情况,他本身也并不是很清楚。
他只是脑海中突然冒出了这个东西,就依样画葫芦给他动了出来,实际上要说有多了解,其实也是不了解的。
所以并不知道接下来的发展,会是怎样,所以他很小心选择了,与这个对手进行战斗。
本身剑法就跟其他武器不大相同之处,就是剑法主要是在于这个轻灵.,要求是尽量不与对方的兵器硬碰硬,而是找出对方的破绽之处,突然近身那个一剑致命。
所以两个人游斗了半天,实际上相互之间兵器,并没有相撞的时候。
看上去两个人就好像在演戏一样,你来我往,我来你往,却绝无声音,好像在配合着跳舞一样,看上去略显奇怪。
也只有作为当事人的吴锋本身,他才心里知道有多么的危险。
这才一会功夫,他的背心已经湿透了,有好几次险些着了对手的道,被对手终结。
这个剑法,对于这个变化的要求极高,双方不停的在变化,吴锋那个现在就是暂时掌握了主动。
他一件又一件,连绵不绝的朝着对手攻过去,因为他知道嗯,占得先机很不容易。
而要想保持住,让对方反应不过来那么,连续不停的进攻,无疑是最方便最合适的选择了。
吴锋一剑在手,便连绵不绝,如大江之水,好似永远没有停歇之时,剑光滚滚朝着这个对手杀了过去。
第五百三零章 剑道传承
因为历史的原因,古传的许多剑法现在已经失传,一些宗派中,虽然还有极少数剑法传了下来,但这些剑法却又受其宗派功法的束缚,缺少一些东西。
而吴锋所在的剑宗,却有着历国境内,有史以来最完整的剑术传承。
而且老祖的剑术传承,也无时不刻都在他的脑海中,会突然翻腾出来。
如果说在历国境内,还有谁能得剑法之神髓,那么就只有吴锋一个人了。
只是非常可惜,他练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杂,而且全都是他自行摸索,没有人来给他进行指导,所以未能持恒勤习,落得个空有其表而已。
但是当飞羽剑铸成之后,吴锋改变了想法,准备暂时先放下其他,专注于剑法时,情况便又不一样了。
剑器轻灵,以腰运步,以步带势,吴锋之剑法,更重腰步手腕之力,以求大开大合、劈砍挑刺、撩圈搅拨,动如猛虎下山,静如处子待闺,行如龙蛇飞舞,疾如苍鹰捕兔,忽而如夜战八方,又恰似惊天一线。
这凡练剑之法,先求腕力,次习腰步,再练剑法,逐而运剑成势,以腰步带膀腕,拧转起伏,前后环顾,左右兼备,跳跃疾进,务求一劈开山裂石,一击洞天彻地。
吴锋每日里练剑势千遍万遍,更以内外功夫相佐其根。
在练剑之时,剑器长而重,偿有九尺长锋、六尺长剑、三尺青芒之别,长剑练功,短剑练形,练重使轻,习长用短,更加内炼,相辅相成。
而练剑之功夫,首重心神,内有养精蓄锐、凝神敛气,外有步法、身法,乃至剑法各势,练至九转还原,自有擎电拿云之妙,惊神泣鬼之奇。
每每练剑之时,吴锋便用千斤巨石,以短绳系于其两耳,更用一长绳,一端系于绳之居中,其另一端,则系于一圆木之上。
木长约一尺二寸,粗约一握,以枣木制为佳。木外廓宜有棱,不宜平正,在木之正中处,钻一对穿之小洞,绳头即在洞中穿过,然后紧缚木上。
练时吴锋立于悬崖之边,足站骑马步,上身挺直,两手各握圆木之一端,将巨石悬空提起,至肘平于肩为度。
此时他小臂竖直,略前斜,虎口相对,掌心向外,提起之后,待坛荡定,两手即分死、活把,将木渐渐向内转旋,使棉绳渐渐缠绕于圆木之中部,巨石亦随之上升,直旋至罐平于胸,略停顿片时,更缓缓放下,如此升降三千次而功毕。
此后他每日晨夕加练,练习数日之后,石中加砂,行时增加次数,依然练习数日,更加巨石斤两。
以后每练数日,换巨石,所
加之份量,须按次递加,加至三万斤时,其人悬劲与握力,足以惊人矣。
而后吴锋又专练剑之运臂功夫,取黄泥水拌置于大桶中,每日以三尺木棒,直插桶内,不停搅拌,勿使黄泥干结,如有干结,添水保持其湿,以备次日搅拌。初时因阻力而无法搅拌,然随习之日久,自能随意而行之,至能以木棒轻易插入半干之黄泥中,搅拌如意,腕力自然惊人。
然后吴锋又取一顶高之百斤铁棍,粗适一握,手持一端,将臂伸直,纯以腕力,将木棒做绕圈动作。
再取一丈长满握木杆,初如运木棒之法演习,甚至在木杆之远端,缚之以重物,初一二百斤,渐而七八百斤,或能至几千斤者,上万斤。
吴锋每日暇则为之,绝无断间。
不过这练力虽能增加攻击力度,但仍死力,而武艺格斗,实以巧胜拙之术,故练力之时,尚需练劲,劲力俱备,自当神勇,长短之技,皆能通胜也。
练剑首在形体工整,剑术练习时的每个动作势式,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格要求,做到准确、齐正、匀称,结构严整,线路清楚,一丝不苟。
吴锋脑海之中老祖留下了传承里说,“五体称,乃可谓之形备。”
“五体”即身体的躯干、两上肢和两下肢,共为五体,也唤作“五骨”或“五筋”。
剑术和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势式,无不都是由这五条线结合剑器所组成。
如果这五条线的结构组合不工正、不匀称,就不能算完美。
而怎样才能使动作势式的形体做到工正、匀称,达到完整呢?
就是“其形方中矩,圆中规,自中衡平均施,敛束相抱,左右顾盼,八面供心。”
每个动作势式都需顾到前后左右、上下高低。
要是动作势式的形体做不到“整”的话,不仅显得难看,而且劲力也不容易发挥出来,练习剑术,形体必须工正、匀称,做到一个“整”字。
此外还必须筋骨遒劲,所谓筋骨遒劲就是使组成动作势式的“五骨”,每根线条都要具有遒劲,只有皮肉没有筋骨,形体动作就成了空洞欲坍的架势。
即使是绵体的剑术,也不是不讲究筋骨遒劲的,只是较工剑体的剑术显得含蓄蕴藏,所谓“绵里裹针”柔中含刚,不把遒劲暴露于外。
因之任何剑术“体称劲遒”才能算是形质完备,而要使“五骨”具有遒劲,须从拳术中的“骨法”着手。
西就是要心力坚强,这是要求内心里面也要鼓足一股劲。
剑术的形体动作一般都有它的意向,
要把动作意向表现得完美,内心必须参与一起活动。
而这个特点决定了剑术的形体动作,一定要“心动形随”,它随着内心意识的活动而运动。
心力不坚,形体的动作势式就会松懈,筋骨也不可能刚健劲遒,所谓“心力不坚,则无劲健。
而动作的意向则更难以表现出来了,动作没有意向,运动就失掉了生气。
因此,练习剑术心力要坚,要使内心里的一股劲和形体动作的一股劲两者内外结合起来,成为“合力”。这样才能做到劲力遒健,动有意向。
而在一路剑术里,所有的动作都应该是“始终连绵相属,气脉不断”,连绵不断固然是绵剑体剑术的特点,但其它剑体的剑术也同样要有这种连绵相属的要求。
对工剑体等其它剑体的剑术,所谓“连”,并不是说要把整路的剑术动作,也象绵剑体剑术那样不停顿地一气练完,中间没有间歇。而是要求在一招一势之间,必须做到“形断意连”,“势断气连”,善于运用内在的心志活动通过眼神把前后动作的意向连接起来,使整个套路的剑术势势相连,无势不连。
而剑术包含着动静、虚实、刚柔、快慢、伸缩、张弛、抑扬、顿挫、轻重、起伏以及内外、上下、正偏、左右等种种的对立因素的规律,动作就能做得更好。
对立因素的某一方,都是不能孤立地存在的,没有动,就没有所谓静,没有虚,就没有所谓实,没有刚,也就没有所谓柔……
欲要动先须静,欲要实先须虚,欲要刚先须柔……
所谓“双重则滞”,阴阳对立的两面,有任何一面“重”了就失去了运动,失去运动,失去了变化。
同时,任何阴阳对立因素,还必须是在同一个运动过程中相互转化,不能把它们分割成两个运动过程,否则就失掉了对立的统一。
在剑术练习时,把法的向背、剑势的起伏、动作的轻重、节奏的缓急等等,都必须运用对立因素的规律使之有阴有阳。
而剑法有着击刺斩等许多的剑法,这些剑法各有各的运使部位和方位,各有各的着力点。
有的剑身直着向前,有的剑身平着向前。
有的着力点在剑尖前锋,有的着力点在剑尖侧锋。
有的着力点在剑刃前端,有的着力点在剑刃后端。
剑法不同,剑的使用形式和着力点也不相同。
无锋老祖的传承,在剑法上有着严格的规定和要求,该是什么剑法,就该是使用什么样的部位和形式,就该是什么样的着力点,不能乱来。
第五百三一章 左手使剑
比如刺剑,使用的形式是剑刃分为上下,剑身直着向前,如果把刺剑做成了剑刃分为左右,剑身平着向前,这就违反了“刺”的法度。
再如砍剑,着力点规定在剑刃后端,如果砍剑时把着力点移向了剑刃前端,这又违反了“砍”的规定,不合“砍”的法度了。
练剑时要求吴锋特别注意剑法,并在符合剑法的基础上,做到“击则断石,刺则入金”,把劲力贯到剑器的锋刃上,做到身剑的劲力合一。
吴锋与对手游斗一会儿后,忽然自然站立,立身中正头上顶,下颌微收,舌顶上腭,呼吸自然,平心静气,沉肩松胯,两臂自然下垂。两手心向内,凝神定意,抱元归一,直至全身内外,阴阳平衡。
而那对手也停止了进攻,远远的站着望着吴锋,本来只是一个虚幻的对手,眼中竟也似乎也流露出了畏惧的神情。
吴锋两臂分别从体两侧翻手心向上,缓慢捧起至头顶,然后双手内合于面前两耳侧,再缓慢下落,掌心向下按于腹前。
他意念天地浑元之气由百会下领,走中脉汇聚于丹田。双腿微曲,两足十趾抓地,涌泉提吸地气归于丹田。
顿时意有感神之所施,周天循环,二经脉循行。
“轰!”
吴锋顿时觉得功力大增,身体内似乎有些不一样了。
他双手由腹部向前平伸,掌握朝正前方。掌心向下,高与胸平,臂微曲,肘向下微坠,两手分开。
然后右脚向前半步,脚尖点地,身体重心后移于左腿,成右虚步,沉气坐胯含胸拔背。脊椎伸拨,内外相合,目视前方。(图3a)
吴锋这一番动作上步轻灵,运作连贯,虚实变化分明,松沉自然。
他左脚向前上步,同时右手持剑内旋,向下向后划弧。
对手则右手持剑向上向左向下弧形环绕至右胯外侧,左手屈肘下落于腹前。
吴锋立即向后抽剑,使对手攻击落空,随即上步逼近对方,伺机进攻。
对手挪步拉开与吴锋的距离,吴锋剑下划,左手前落与上步都要同时完成,无有先后之分,两臂的转动走立圆,右脚再向前上步,屈膝成右弓步,左腿自然登直,同时右手持剑外旋,向下向后向上、再向前弧形环绕,停于面前,剑尖略高于右肩。
而他左手剑指继续向下向后向上划孤,辅助攻击对手。
对手身体向左后转身三百六十度,右脚经左脚前弧形向左脚外侧上步,脚尖内扣,随即重心移向右腿,膝微曲,自然站
立,左脚立即向上提起,屈膝,脚尖自然处垂成独立式。
对手右手持剑随转向上步向左右后、再向右上方弧形运转,斜劈于面前。
他左手剑指向左向后,在胸前迎合右臂,防住吴锋剑指。
吴锋上步逼近对方,起剑立劈其头部。
对手左上步,转身让过吴锋之剑,斜劈吴锋手腕内侧。
吴锋这一剑的劈击走立圆,与上式紧密相连,中间无有停顿的动作,做得和顺圆滑,上步与左手动作同到。
而他的对手转身上步快而和顺,斜劈剑利用拧腰提膝之劲,顺而击之,转身为让剑,扣步为进身,滚进敌身使得吴锋难以变化。
对手左脚下落,屈膝成左弓步,右腿自然伸直,同时右手持剑内旋,向下向前反手探刺,停于腹前。
吴锋右腿向左腿后腿一步,随即重心移向右脚,左腿随后屈膝,脚尖点地成左虚步,右手持剑外旋,向上向后托抽剑至头部的上方时,手臂再内旋,使剑顷前向下弧形插出。
对手剑向上向后托起,避开吴锋的反击。
吴锋见反击落空,剑锋一转直刺对方小小腹,为惊上取下之法。
对手见吴锋变势,迅即向下插剑,格对方之剑,阻止其攻击。
吴锋右脚向左脚前弧形上步,脚尖略外摆,两腿微曲,同时右手持剑向外向上弧形上环绕于胸前。
他左脚向右脚前弧形上步,脚尖微里扣,两腿微曲,同时右手持剑向上向左向下划一立圆。
而对手则左脚向前弧形上步,脚尖微里扣,两腿微曲,同时右手持剑向上、再向左划立一圆,且左手剑指随右手动作,向下向左向上、再向下划一立圆,置于腹前。
吴锋左脚继续向前弧形上步转一个圆,走到对手的位置上。
对手右脚继续向前弧形上步走一个半圆,转到吴锋的位置上,两人竟然交换了一个位置。
两人动作都是一气呵成,连绵不断,中间无有断开或脱节,双方缠腕划立圆,但范围不大,只在对方的手腕周围。
吴锋右脚向前上一步,屈膝成右弓步,右手持剑内旋,向下点击。
对手立刻左步向右后方退一步,重心移向左腿,右脚后撤半步,膝略曲,脚尖点地成右虚步。
然后他右手持剑随身体重心下移,向下抽剑柄,坐腕上挑剑,手心向里,剑尖斜朝上,停于右腿内侧。左手剑指向下向上弧形环绕。
吴锋左脚向后方退一步,重心移向左腿,右脚后辙半步,膝略曲,
脚尖点地成右虚步,同时,右手持剑随身体重心下移,向下抽剑柄,坐腕上挑剑。
当对手的剑缠至吴锋剑上方时,突然上步抬腕下点吴锋手腕。
吴锋赶忙向右向后撤步,避开对手的剑,同时坐腕上挑吴锋手臂。
吴锋的下点剑主要用腕力,腕部要放松,与弓步同到。
而对手上挑剑,要与身体的重心向下沉融合在一起,撤步要迅速,要与重心的后移形成整体,挑剑时手腕要灵活,先松后紧,与左手形成上下挣力。
反正斗了半天的剑,始终都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吴锋无论如何,都无法将这个对手迅速击败,不过这也正是磨练剑术的意义。
吴锋重心移向左腿,身体略向左拧转,右脚稍向后辙,脚尖点地,右手持剑外旋,向上向后抽剑,托举于额前。
对手右脚向前上步,屈膝成右弓步,持剑向前方刺剑。
吴锋见对手用剑挑击自己的手臂,立刻收腿抽剑,躲开其剑。
而对手见吴锋手臂逃开,立即上步剑刺他胸肋。
吴锋连忙闪身躲开,对手却紧逼不放,一剑又一剑,势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吴锋连忙施展身法步法,连续躲避。
这其实也是老祖传承中,所留下的一套身法步法,叫做风拂柳,就如同那个树上的枝叶一样,左摇右晃,在不知不觉之中,就将对手的攻击全都给避开。
见到吴锋将这些攻击全都避开,那对手也没有任何的表情显露,想来这个虚拟的对手,应该是没有什么精神波动的。
那对手仍然是一剑紧接着一剑,一剑快过一剑的攻击,吴锋就是一味的躲闪,并不还击,就是一直后退。
那对手又是一剑过来,面前却突然没有了吴锋的人影,却是吴锋使了个铁板桥,如同腰部折断一般,把这一剑给让了过去,紧接着吴锋就是起身一剑,却正好是击在那对手的右臂上。
两个人战斗到现在,交手不下千招,却始终都没有决出胜负,这突然之间,对手在占尽上风的形势之下,却手臂上中了一剑,相当于奇军突起,完全出乎意料之外。
不过中了剑的对手,表现的就和一个正常人一样,右手受伤他便换上了左手使剑,这一下吴锋就觉得更加别扭了。
要知道正常人一般都是,习惯的跟这个对手,右手使用兵器。
现在对手换成了左手,虽然这个对手臂受伤,实力有所下降,但是在这突然之间,转换这个使用兵器的手臂之后,吴锋却又再次处在了下风。
第五百三二章 战斗领悟
吴锋步步紧逼,他右脚向左前方弧形上步,脚尖外摆,左脚随即向右脚前弧形上步,右手持剑向左向下向右划弧,反撩于体前。
对手右腿向后退一步,重心随即移向右腿,屈膝,左腿屈膝,脚尖点地成左虚步,同时左手持剑向下向右弧形划剑,再向上行,倒提剑于胸前。
这一剑本来毫不出奇,但是却险些伤着吴锋,主要是这对手现在使用的是左手,使得他非常的不习惯。
吴锋向对手的右侧弧形上步,避开其剑,同时用剑反撩其右手臂外侧,以斜取正。
对手迅速后撤后脚,拉开与吴锋的距离,同时下划上提剑,反格其剑,护其自身。
吴锋左腿自然站立,右脚提起,屈膝成独立式,右手持剑外旋,自下向上向前弧形摆动,停于右胸前。
对手左脚向后退一步,自然站立,右脚随即向上提起,脚尖自然下垂成独立式。
对手竟然学着吴锋,与吴锋有些以彼之道还彼之身的味道。
………………
老王的面色很不好看,稍子棍的练习,是一个不断的学习与提高的过程,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也是有一定技术性在里边。
在练习初期,呼吸能自然配合动作即可,不必太过刻意去控制,否则反易受其负面影响。
而随着训练的深入,对呼吸调节与动作配合的感应性提高之后,可以有目的的加强此方面的练习,以求更好的集中精力完成技巧,发挥气、技、力合一的巨大威力,为做到这一点,平时必须重视养成正确的呼吸习惯。
无论是什么样的动作,都要用良好的呼吸配合,这样才能更好的更有效的去学习,和练习这项功法。
而呼吸是身体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停止的东西,而呼吸在稍子棍练习和发力练习中也至关重要,呼吸决定了肌肉发力时所需的血流量,及血液循环快速达到发力点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稍子棍练习中,一定要注意呼吸与发力的结合,保持自然均匀的呼吸。
所以老王在采取攻势时要呼气,恢复原势时吸气,而且他还尽量采用口呼鼻吸的方式,并且连续动作要在一个呼吸区间进行,因为有时屏住呼吸能够促进爆发出强大的力量。如此一边动作,一边不呼出抑压之气,内部呼吸与外部用力同时爆发,也有协调连贯之动作产生。
而且吸气时要尽量多吸,呼气则不可全部呼完。
在老王出拳出腿或击棍时,常会发声以助其势
,这是配合动作发力,正确的呼吸下爆发而出的喊叫,能够增长攻击气势,给对手以威压。
老王他要使挥动棍发出的“呼呼”之声,与棍的攻击动作协调一致。
而且他发声尽量短促,即要在棍子触及目标的瞬间,以丹田之气,突然迸发出“呀”或“咄”之声,技到声止,以发挥出最强之爆发力。
而平衡是发挥棍法的首要因素,良好的平衡取决于人体姿势重心的高低,及支撑面的大小,经验表明人体稳定性的大小支,持面积和重心高低成正比。
也就是说即使站的步型,相同重心位置高时不好,重心低时稳定。低重心姿势其下盘虽然稳固,有安全感,却不利于快速启动,发挥手脚运动的加速度和灵活变化。
所以在老王战斗时,低重心姿势多只偶然运用在防御中,有利亦有弊。
不论是为了获得更快的移动灵活性,还是为了求得较高的稳定性,都应根据具体情况,通过变换双脚的站位,和身体重心来灵活决定自己要取何种姿势。
而在使用一稍子概攻击的过程中,还应学会使身体重心和移动出击方向保持一致,亦即要学会巧秒地将体重融入到动作中去,这样更能增加动作速度和攻击威力。
老王一边对敌,一边仔细体会其中重心调节和转换的感觉,以求完美控制。
有不少修行者使用棍时,喜欢伸直手臂挥动,大劈大抡表面看似气势汹汹,但实质即浪费体力,自身空挡也大。
稍子棍的要旨,在于灵活运用手腕劲力高速发棍,配合腰马合力,凝力爆发于棍端。
其外在表现就是手臂中幅动并不很大,动作紧凑,简单直接,出手快狠隐蔽,收手迅速直接,攻防严密,实用高效。
老王将手腕力作用于主棍,带动另一端游离棍做高速的离心圆弧运动时,劲力最终将层层迭加于游离棍之棍端,产生极大的爆发性鞭击力。
这其中的道理,就好像马车夫挥动马鞭一样,全靠手腕使力,所以运用稍子棍,腰部并非爆发最大力度的决定因素,只需利用腕部和前臂巧妙发力,即可产生最强力度,最大的速度。
而在每一轮离心圆转中,握棍的手腕只要突然稍微增加用力强度,就可以获得足够大的高速运动的力度。
所以说腕部劲力之大小,手腕翻转之方向,决定了棍的速度,力量及运动轨迹。
而稍子棍的速度和力量惊人秘密,就在于它的离心弧线运动中,如果游离棍所
走的弧线圆周拉得越紧,那么棍的运行速度就越快。
而毫无疑问,速度越快,那么它的攻击力量就越大,因此运用此棍时,用腕不仅要巧,整体动作特别是手臂动作必须避免大挥大抡,而应紧凑,如此方可缩小游离棍走圆弧度,最大地提高速度。
并且由于老王是修行者的原因,这棍的力量更加的强大。
稍子棍即然主要依靠腕力来产生速度和力量,那么,除了减小弧度外,还必须懂得“松握紧发”之诀。
而利用腕力也不可直臂用腕,而在用腕的过程中,应注意小臂的配合,在双节棍发力或是转棍的过程中,增加一点小臂的转动,以小臂的转动来带动手腕的发力过程,同时也可以提高棍在发力的过程的劲道。
在整个手臂转动的过程中,如果完全靠手腕去使棍,那么就会形成关节的过量使用,如果采用小臂旋转的方式进行,会达到更好的将棍控制好。
而松握紧发,也是老王使棍惊人力量产生所必须的条件之一,以双节棍的鞭击力加上自身发出的力量,最后形成完整的弧线形进攻路线,至使双节棍的力量达至最大。
老王在实际运用时,非常注意手部的“松”和“紧”。
而在攻击之前,他的身体特别是肩部,和手臂要放松,握棍大拇指和食指必须牢牢握在手柄上,另外三指起辅助作用 与食指放在一侧。
老王必须握牢双节棍,但又必须同时做到轻松自然地握棍,不给前臂增加任何不必要的压力,始终保持手腕自由运动的灵活性。
如此,即使是最轻微的腕力,也足以增加棍运行速度,使之依靠惯性就能完成动作。
简言之,在发棍时,在游离棍击向目标的过程中,握棍之手亦应尽量保持放松,而在击中目标瞬间,才猛然腕部用劲,突然握紧棍身发力,当可最大限度提高和保持最大加速度,使力量完全爆发用于目标,此即“松握紧发”,有利于后续之连续动作 亦能使出击既快且劲力亦准。
而如何利用步法和腰马拧转之力,使棍更加变幻莫测之速度和杀伤力,亦是重要之所在。
老王在使棍时,始终运行着一个弧形或直线的运动,而在这个运动的过程中,稍子棍的弹射力,就如同拉弓射箭一样的感觉,形成身体与棍体的对称。
老王一面和对手周旋,一面细心的体会着,这使用棍的诀窍。
在他的心里面,这一次的晋升考核,他一定要成为外门弟子。
第五百三三章 边打边练
老王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练习和对战,他的棍术体系渐渐完整,风格古朴精炼,刚柔相济,栏拿、掳、扎、劈、崩、拨、架等,充分体现了大劈、猛崩、硬刺的风格。
老王此时左手持棍,靠在左腿外侧,右臂自然下垂,目视正前方的对手
对手左脚向左垫一步,右脚向左盖步,屈膝成右歇步,同时左手提棍上举,前臂外旋,右手持棍把以棍梢为力点向老王打了过来。
老王身体左转,左腿蹬直,提右膝成左独立式的同时,左手由棍中段滑至右手前,双手合力,使棍头由下向左,向上划过左腋下,双臂交叉向外推击。
对手右脚向右落步,左脚前趋,击步向前提左膝,成右独立式的同时,右手向右拉棍,左手滑握,身体右转,双手持棍合力上架棍。
“轰!”
双棍相交发出巨大的响声,老王连退数步,那对手却站在原地纹丝不动。
老王右手持棍把抽按于右腰间,左把顺势下劈至中平位,紧紧盯着对手。
对手默不作声,猛然扑上,上体右转,右手持棍把,左手持棍中段,双手合力,用棍把向着老王平戳。
老王双手用力向左侧平刺棍,然后左脚向左落步成马步,同时左手内旋,右手外旋,将棍下拉拿至腹前。
对手左脚向左垫半步,屈膝转体成左弓步,右手用劲向前刺击中平棍。
老王以左手为支点向上微挑,右手用力向下抽棍把至左膝内侧。
对手身体右转,腰一拧,左蹬脚,变为右横弓步,同时右把上翻,使棍梢向左,向下划弧外拨。
“这么难对付?”
老王不由得有些鄂然,没有想到这个对手这么难对付。
他左脚蹬地进步,身体右转,左脚在右脚傍。同时,右把下压,左手内旋,使棍向左、向右、向下以寸劲拨棍。
他的对手左脚上一步,右脚蹬地上步,连进几步,以左脚为轴,向右后转体同时提右膝成左独立式,提棍疾刺中平棍。
老王右脚向前落步成右弓步,抽棍于中平位,目视棍梢。
对手左手滑握于右手前,双手使棍从中平位顺身体右侧向后、向下,向前右撩棍。
老王上动不停,顺身体左侧左撩棍,撩至中平位时,右脚震步成右独立式,扛棍于右肩上,再左脚向前落步成马步,同时双手持棍向左下劈棍。
对手左脚向左垫步,身体左转成左弓步,左把外翻,右把内翻拦棍。
老王前把内翻,后把外翻拿棍,随即后把向前送棍疾刺中平棍。
对手身体右后转,由左弓步变为右弓步,左手松棍,向后
上方亮掌,右手握棍把,随身体后转,向前方劈至地面,右手亮掌。
老王当棍梢砸地弹起时,顺势退右步成左弓步,右手单劈再抡劈一次至地面。
对手上动不停,左手握棍中段,左脚向前上半步,左手外翻上拦棍,目视棍梢。
老王上右脚成右虚步,左把拉回左腰,右把向前推击。
对手右脚上半步成右弓步,左手松把,向上方亮掌,右手滑握棍把,单臂向前抡劈至地面。
老王左脚向前半步成右歇步,左手亮掌,手持棍平架过顶。
对手上动不停,右脚向右上一步,身体右转变右弓步,同时右手握棍向正前方下劈棍。
“呼!”
棍风呼啸而来,老王连忙闪开,地面被劈出一道深沟。
他连忙左手握棍提左膝、棍横架过顶。
对手则左脚向前落步成左弓步,双手按棍于中平位,拧腰向左横拨,然后收棍至中平位,左脚垫进,同时向上崩棍。
老王身体右后转,提右膝,撙棍至地面,双手提棍挑把向右一拨。
对手上动不停,双把合力使棍把由右上方划至中平位,右脚向右落步,左脚向右垫进。同时,棍把向右戳,连进三步戳棍。
老王身体右转,提左膝成右独立式,双手持棍,向前上方横架过顶。
对手则左手滑把,棍向前压至中平位。
老王心中暗暗叹了口气,知道要想取胜,不是一时半会的事情。
他左脚向前落步成左弓步,刺击中平棍
“嗖!”
一道棍风,直射而出。
对手身体右后转成右弓步,左手松把,向上亮掌,右手单手随转身向下劈棍。
随即老王右脚退后一步成左弓步,右手握棍经身体右侧再抢劈一棍。
他一棍击空砸地弹起,左脚退半步成左虚步,左手握棍,双手合力向左上拦棍。
对手双腿屈膝下蹲,双手合力使棍梢由左上方向右,向下划弧贴地面向左横崩。
老王左脚向前落步点地,右脚趋步跟进随即起跳落地成右仆步,同时左把滑至右把前,双手用力使棍在身体左侧立圆向下劈棍。
对手纵身一跃,在空中翻了个跟斗,躲开老王这一击。
老王左脚蹬地转身成右弓步,左手滑把至棍梢,双手用力向前戳把。
“哈!”
对手右脚原地震步,左脚上步成左虚步,右手持棍把举至右耳上方翻把,左手握棍中段,向前下方推棍下拦。
老王左脚上步成左弓步,右手按棍把于右腰间,双把合力拿棍随即向前疾刺中平棍。
对手右脚上步成右虚步的同时,左手滑把回拉至右腋下,右手滑把使棍把向前盖击。
老王拦住对手攻势,左手用力使棍上撩,右手拉棍至左腋下,再提左膝成右独立式,右把上举翻把,棍梢朝下,双手合力,向下拦棍。
对手则独立式不变,右手压把至右腰,左手翻把内扣,拿棍至中平位,随即左脚向前落步成左弓步,疾刺中平棍,目视老王。
老王左弓步不变,腰向左一拧,棍梢向左下扫至左侧方。
练棍法要在于点、刺、劈、砍、挑、扫母棍六法,需按部就班、规规矩矩、扎扎实实地练习,每一种棍法都需练万遍以上。
而六字棍法,对臂力腕力都有特别要求,所以练棍者在练棍的同时,尚需练习臂力、腕力。
老王却是直接在对战中练习,在技巧上要进步得更快些,他从右往左,又从左往右水平横扫敌膝胫,欲断其腿。
那对手却是聪明的很,连连躲闪,使得老王的攻击始终无法落在实处。
老王又从右往左,再从左往右水平横扫敌腰、肋、腹及手肘诸部,一旦击中对手,便可断骨伤内。
那对手也不傻,竟以攻对攻,从右往左,从左往右斜面横扫老王头部,如若击中,可碎骨绝命。
老王沿正中线,从上往下,猛劈敌头顶及两肩。
而对手则从右上或左上斜劈老王颈部,中者立死。
老王一闪身,以棍作枪法,刺击对手身体各部位,要求出棍轻灵,如蛇吐信,一伸即回,并且沿正中线或斜线,以棍由下赂上,撩击对方下部,中者立倒。
对手从上往下点击,全仗腕力发脆劲,用于闪躲后抢攻老王手腕及要害。
老王则从下往上,仗腕力发脆劲,崩击对手下颚。
他出手纵横交错,气势磅礴,不虚不妄,以拙取胜。
老王的棍法渐渐返朴归真,弃繁从简,大开大合,招猛势威,暴烈突发,硬起硬落,姿势雄健,颇讲究崩撼突出和以不变应万变。
这棍法虽然招式简单,便于初学,但要达到劲力透棍,器动四方的功效,绝非容易。
同是一招,水平差的杀伤力为零,但高手施展,顿有横扫千军,气吞万里之势,以气势压人,是上层棍法的真髓。
老王使出正交叉棍法,几乎封死了对手正面的全部门户。
这样对手无论攻守,老王自用正交叉棍击打,可保无患。
不得不说,老王的这种攻击方法,非常的有效,立刻就占据了上风。
第五百三四章 连环棍法
老王从第一棍从左上向右下斜劈,第二棍从右上向左下斜劈,棍法大劈大封,纵横交叉,拒敌于门外。
而他这种棍法力道猛,所向披靡,贴身行,不会被敌破门,并且连贯不停,不留间隙。
然后他又使出反交叉棍法,此棍法与正交叉棍路线相反,正交叉棍用大劈大封之法,亦攻亦守,雷厉风行,自上而下攻击,反交叉棍反其道而行之,自下而上以棍头撩击敌下阴,也可封住所有门户。
老王的棍法兼顾左中右三门户,但上路下路依然有隙。
“呼!”
他抽棍出棍后 , 斜开山式斜劈敌右颈,无论对手闪避或招架,老王都将棍滑过,用步法身法周旋,自右向左横扫敌脚骨。
紧接着老王用撩阴式撩敌下阴。
对手连忙闪开,老王又以割麦式自左向右扫敌胫骨。
然后他闪至敌左方,用斜开山式劈其后颈。
对手换位矮身,拦腰式反击老王腰身。
这正是出棍气势,如莽夫拼命,自然神勇无比,何况招式拙中藏巧,其中变化,神鬼莫测。
老王干脆不用它法,只用劈法,完全以拙胜巧,以力胜技,原地纵步站立,右手抽棍出棍,从上往上猛劈一棍。
然后他连劈带拖将棍收回后随举头顶,游步同时连劈两棍,随后右脚急向右转,身体左旋,同时右手举棍猛劈,拖曳回手,再劈一棍。
老王第一棍强行攻击,劈击对手器械,用猛力将其器械震脱手,复又一棍,劈其前锋手,第三棍则劈其头脸,然后换角度,先一棍劈开自卫之臂,复一棍猛击其头部。
此棍法极似盲人寻路,配合游步,一步一棍,专打对手两脚踝关节,可令敌手足无措,防不胜防。
对手左脚在前立马存户,我右手持棍攻击,第一棍从右侧斜劈老王左脚外踝骨,力在棍端。
老王退让,对手右棍击地后弹起,复从左侧斜劈其右脚外踝骨,老王又让,对手又弹棍斜劈其左脚外踝骨,老王又再让,对手再击,势如急鼓密雨。
若老王外踝骨受击,必蹲身,对手则可以棍从左侧和右侧轮番斜劈其外踝骨与内踝内,连击数棍,其脚必废。
不过老王根本就不给他机会,连续纵身让开,使他那个这连续多次的攻击,全都落了空,以失败而告终。
然后老王又自上而下连击敌身,第一棍用棍端从右侧向左下方斜劈,意在劈开其自卫臂,打开门户。
然后第二棍紧接上棍,从左下方向
左上方提起后,反劈敌右颈,并顺势滑至右下方。
再第三棍又将棍提至右上方,随向左下斜劈,意在劈敌左后腰。
第四棍提棍反劈其膝内侧,第五棍点劈其脚背。
老王连劈五棍,以快制敌,除第一棍开路外,其余四棍连连劈劲、劈腰、劈膝、劈脚,从上到下,恰似过关斩将,要将对手逼入死角无法逃遁闪避后,连连击之。
老王这一番攻击,全以单调重复的棍术,连连攻击,貌似平平,却是极易得手的杀招。
如对手左脚在前站立,老王右手持棍与之相对。瞅准机会,连续游步同时,棍从右向左割麦式横扫敌右腿胫骨,一棍到位敌腿必断。
若对手抽步后让,老王棍又从左向右横扫敌左腿胫骨,如此反复,连续扫击,恰似平地起风云,敌必无未予逃遁。
对手这时候面临着老王这简单,而又连续不断的棍法,只有不断的退让,根本没有还手之力。
老王这棍法虽招式简单,但一个回环当中却包含了守与攻的有机整体,第一棍意在开路,将敌防护系统破坏。
到第二棍时便直击要害,第三棍时复又开路,扫清障碍,第四棍又攻要害……周而复始的打法,比任何巧妙的招式有效百倍。
敌我对峙,老王右手持棍,用拨云式从左向右横扫,意在扫清障碍,将对手防卫臂硬生生逼开。
紧接着老王棍从右向左横扫,直取对手头部要害,随即上体左转,棍又作拨云式,从左向右横扫,意在逼开对手防卫手,随又扫击要害,如此周而复始。
而当对手向老王冲过来时,老王棍从上往下一劈,劈中带有拖坠的意思,这一棍的目的是将对手手臂劈得垂挂下。
随后,老王右手将棍握紧,把棍子当成自己的手臂,把棍头当作拳头,用通天炮的拳法,把棍子从下向上捅出去,全身的力量集中于棍尖。
这捅棍,其实是捅对手的心窝口,一记凶猛的捅击足以让对手当场毙命,而敌心窝受老王这棍头一捅,必上体前俯,这时老王提棍从上向下正劈其后脑,一棍足可以把他打死。
对手连忙以攻为守,专门拦扫,拒老王于门外,使老王不能近身。
他这是自保的扫式,随意组合,左右扫荡,水平挥扫即可。
这种棍法,没有气势就等于零,老王一旦识破,会马上突破他的防御区域。
而若有横扫一切的气势,老王也只好站在圈外干瞪眼,他是没有办法突入的。
当对手向老王进
攻时,用斜劈的方法攻击他的前锋手,企图打断他的手指头,这是对付老王攻击的极为有效的方法。
若老王主动进攻,对手必后退防守,攻击难免落空,此时不如专攻敌前卫手,看准时机,重劈敌手,一旦击中,难免伤筋断骨。
然后劈手之后动作不停,一记割麦式横扫,袭击对手脚踝,让对手想逃都来不及。
实战证明,劈于断脚棍法招捷势猛,出其不意,多能重创对手。
虽然知道这个对手实力,和自己也只是相当,但是交手这么长时间,老王却是感到深深的无力感。
因为这个对手实在是难缠,每每当感觉到,就要将对手拿下的时候,对手只是轻轻的一个改变,就是老王必胜的招式落空。
老王打的很累,但是却没有办法改变。
不过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在对战的过程之中,老王的棍法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可以这么说,无时无刻都在进步中。
因为这个跟对手的对战,使得老王所学习的那些功法,很快就由生疏变为熟练,由熟练变到这个,总是能够及时的,用合适的功法来与对手交手。
甚至于老王有时候有一种错觉,就是自己并不是在这个晋级考核的考场上,而是在这个训练场中。
其实这个考核场,跟训练场也有共同之处,训练场是单独划出来的一片区域,老王他们通过这个宗门贡献点,换取到合适自己的这个训练空间,换取这个相对应的这个功法资料,和这个模拟对手来进行对抗,学习强化自身的能力。
因为这个考核场,实际是在密境之中,那么像老王他们,都在这个得到这个与自己相对应功法,相对应的奇遇,然后在领悟的过程中,对手降临,然后对手和那个模拟对手几乎是一样的形式。
然后在不断的交手之中,实力迅速的增长,如果不是知道这是考试的话,还以为就在训练场中训练。
老王在心中暗暗提醒自己,不要大意,这是真正的考核,并不是训练。
将决定着自己事后,能够成为剑盟的这个外门弟子。
而且由于有正常的这个,从杂役弟子上升为外门弟子,是3年一次正规考核。
而自己这一次,是属于提前晋升的,那么有可能在后面会,一步快步步快,每一步都走在别人的前面。
所以无论如何,这一次晋升考核,他都要抓住这个机会,能够顺利的晋升外门弟子,否则的话他是不会甘心的。
第五百三五章 自断长棍
老王左脚向左后方撤步,重心移至左腿,右脚随即后撤,脚尖点地成右虚步,同时身体右转,持棍向下、向后、向上、再向前运行,劈点于胸前。
对手右脚向左前方弧形上步,脚尖外摆。左腿自然蹬直,脚跟略起成叉步,腰略向左拧转,带动右手向左上方弧形抽棍,托于头部左侧,再向前劈出。
老王见对手攻击自己手腕,右手迅速下划闪开对方进攻,然后向乙方右臂外侧撤步,抡棍点其手腕上部。
对手向左前方上步,同时闪身使老王攻击落空。
这对手撤步闪身一气呵成,步法虚实分明,方向准确,老王竟然真的追不上。
老王左脚向前方斜上步,屈膝成左弓步,持棍外旋,向左前方横扫。
对手左脚经右脚前向西北方弧形上步,身体向右后转体一百八十度,随即右脚向左脚后退半步,重心移至右腿。
他左脚随即脚尖点地成左虚步,同时持棍随身体的转动向右抡一圈,立即向下劈棍。
然后对手见攻击落空,乘老王未变势之机,突然上步利用步法扫向老王的腰部。
老王见对手向自己的腰部袭来,用上步转体之法避开对方攻击,然后顺势劈击对方小臂。
对手的扫击与手臂向左的拉抹之力融为一体,右脚的蹬力,腰的左拧,与左手的上摆,右剑的抽抹,皆融成一个劲,和顺、协调,只不过老王的上步转身更迅速。
老王左脚向后退一步,重心后移,右腿屈膝,脚尖点地成右虚步,两手向下向后抽回。
对手左脚向前进步,屈膝成左弓步,右腿自然伸直,持棍向前平推。
老王连忙撤步缩身,避开对手的攻击,对手见老王手臂撤回,立即抢步上身,攻向老王。
老王右脚后撤,两腿微曲,同时持棍横向上托起,手心向外。
对手左脚向右脚后撤步,重心移至左脚,右脚再向左脚内侧靠拢,脚尖点地成丁步。
同时他持棍随转身向左向后撤回托起,手心向里。
当老王上步抢身时,对手退步拉开距离,然后棍击对手进攻之手臂,对手迅速退步转身,将棍向上举起躲开老王进攻。
老王右脚向前上一步,屈膝成弓步,左腿自然伸直,同时持棍自上向下挥击。
对手右脚蹬地,双脚同时向后跳起,持棍自上向左、向右下弧形扫击。
老王连忙躲闪,对手攻击落空,立刻上步进身,用棍扫向老王膝部。
老王双腿向后跳起,避开攻击,同时以棍点击对方
手腕上部。
对方右脚向左脚后退步,左腿随即提起,屈膝成独立式,脚尖自然下垂,右手持棍向下、向右后、再向上提起, 屈肘举于头部上方。
老王右脚向后退步,左脚提起,屈膝成独立式,脚尖自然下垂,同时持棍划弧还击。
对手右腿重心下移,腰向左拧转,左脚随即向右脚前落步,全脚掌着地,持棍斜朝前攻出。
老王左转身,右脚向左脚的左侧弧形上步,屈膝成右弓步,左腿自然伸直,持棍由上向下、向前弧形扫出,上身略前探。
对手左脚向后退一步,屈膝全蹲,左转身,右腿铺平成仆步。
同时持棍由上向下向左弧形划动,置于腹前。
老王转到对手的左侧,突然上步扫击对手左腿,对手左腿后退让开老王攻击,随即用棍下划扑压老王之棍,使其攻击落空。
老王身体上起,左腿自然蹬直,右腿屈膝成右弓步,持棍向右上方摆动。
对手重心左移,左腿屈膝全蹲,右腿自然铺平成仆步,持棍向上崩挑,棍端斜朝上,置于身体左侧,手心向内。
对手扑压老王之棍后,迅速起身削击老王头部,为防守反击之法。
老王立刻侧身,重心下移让过对手攻击,同时挑击对手的手臂。此为防中寓攻之法,闪中有攻,攻防一体。
对手的上削与上式的扑压联成一体,一气呵成,刚柔相济,压为柔,斩为刚。
老王见到来者不善,将重心后移至左腿,右脚随即后移,脚尖点地成右虚步,右手内旋,使棍从上向后、向下、向右划弧。
对手左腿自然站立,右脚向上提起,脚尖自然下垂成独立步,持棍随身体的上起向左、向下、再向前弧形摆动,置于腹前。
老王见对手挑击自己手臂,立刻缩身屈臂,避开敌棍,并迅速向下攻击对手右腿。
对手见自己的攻击落空,立刻提起右脚躲开老王击腿之棍,持棍截击老王的右腕外侧。
老王将重心略移向右脚,身体向左转九十度,同时右手持棍向下向左划弧,停置于左胯处。
对手右脚向前落步,屈膝成右弓步,左腿自然伸直,持棍外旋,向前平击。
老王转身回臂躲开对手的攻击,对手见老王肋部露出,突然上步进身挺棍直击老王腰肋。
对手这一招突然、迅速,右臂自然伸直,利用左脚的蹬力和腰的拧转之劲出棍。
老王右脚向左脚前迈一步,前脚掌着地,两腿微曲成盖步。身体继续向左转,将要完成时,突
然再向右拧转,同时持棍继续向上向右环形环绕。
老王见自己的腰肋被对方偷袭,立刻上步闪躲开对方的攻击,同时挥棍反点其手臂,防攻一体。
对手左脚向前上步,同时持棍向下向后划弧,提至右胯后侧。
“呼!”
对手左脚向前上步,双手持棍向上向左向下弧形环击。
老王则向后退开,使对手攻击落空,随即上步逼近对方,伺机进攻。
对手不退反进,右脚再向前上步,屈膝成右弓步,左腿自然登直,双手持棍外旋,向下向后向上、再向前弧形环绕,停于面前。
老王身体向左后转身三百六十度,右脚经左脚前弧形向左脚外侧上步,双手持棍随转向上步向左右后、再向右上方弧形运转,斜劈于面前。
见到老王这一招,势大力沉,对手连忙向后退开,但仍然慢了一步,被老王一棍将对手的肩膀打伤。
这一下把对手由双手拿棍,给变成了单手拿棍,不过虽然如此,对手仍然非常的顽强,与老王见招拆招一步不让。
不过总的来说,老王现在已经占据了上风。对手面对他的攻击,渐渐变得防多攻少,并且逐渐的被压制住。
本身老王的哨子棍就有些占便宜,现在对手伤了一只胳膊之后,单手拿棍在力量上便差了一些,于是老王抓住机会连环进攻,对方这个身上被击中的次数越来越多。
眼看着,再这样继续下去,对方就是必然败定了,这时候对方猛然间呼啸一声,将手中的长棍重重往地上一砸,竟然主动将那长棍,给变成了一根短棍拿在手里。
老王这一下是明白了,对方是把这个长棍故意弄断。
他不是用双手拿长棍吗?伤了一只胳膊之后,一只手使用长棍便没有那么灵活,而且由于长棍太长,所以使用起来自然是吃了很大的亏。
他现在将长棍变成了短棍,那么这一只手拿着短棍,就如同拿着这个刀剑一样,就将劣势又重新给扭转了。
老王心中不由得暗暗骂道,这个模拟出来的对手,看上去没有丝毫的人类情感,但是想办法却还能想出这样的办法来。
于是他手里的攻击更加猛烈起来,想要抓紧的时间,将这个对手拿下。
不过那对手将长棍变成短棍之后,立刻变得灵活了起来,老王想要一时半会将他击败,却又变成了不可能的事情。
只见他左躲右闪,连滚带爬,竟然使得老王的攻击,全部都落在了空处。
“呸!”
老王狠狠吐了口口水。
第五百三八章 老王悟棍
只听那劲风,就知道这一棍点上了不得了,老王右脚向右前方上一小步,左手压棍头向下,使棍尖抬高,接着左脚向右垫上一小步,仍成右弓步,同时他右手向下压棍把,使棍尖在前方偏右处向下点击。
对手则右脚向前偏左处上一小步,左手压棍头向下,使棍尖抬高,紧接着左脚向左垫上一小步,仍成右弓步,右手向下压棍把,使棍尖在正前方向下点击。
老王右脚向前上一步,左脚在后跟上一步,仍成右弓步,同时两手将棍向前向上推,使棍尖向前上方冲刺。
对手左脚向右后方移一步,身向左转,左腿曲膝,重心移至左脚,右脚跟着向正前方移动,成右虚步,两手直臂将棍向左后方拉,使棍尖从上向左向下杀来。
老王右脚向右前方斜上一步,左脚跟着拖上一小步而成右弓步,同时两手将棍向前,向上推,使棍尖向前冲刺。
对手左手曲肘向下,使棍头下降,右手微曲肘向内向上,使棍尖向上提起。
紧接着,对手左脚尖外撇,右脚尖里扣,向左后方转身成左弓步,两手将棍向上斜举,棍随身转。
对手又将左手向下、向后拉棍头,右手向前、向下压棍把,这两手的联合动作,使棍梢从后上方向前、向下劈击。
老王向右稍转身,左脚向右后方退插一步成交叉步,右手放开棍把,向右后方直臂推掌,左手同时握住棍头,使棍身水平地放在左肩上。
对手右脚向右后方退一步,左脚尖点地而成左虚步,同时右手直臂向前平推。
老王向右转身,同时右掌向下,经身前绕到身体的右上侧。
紧接着,对手左脚向右脚靠拢并立,同时右手向下,直臂垂于身体右侧,左手同时向下收棍,使棍竖立在身体左侧。
老王这一招是试探对手的棍路,当他与对手对面站立,彼此均不愿首先出棍的情况下,则用此法引诱对手出招。
然后老王视彼化解情况如何而顺势攻取之,如果以棍尖点扎对手的前脚背,若对手斜退步,并用棍梢向下拦我的点扎的话,那么,当两棍将接触时,我可转棍向上,刺彼胸膛。
所谓棍亦有法,拳有拳路,剑有剑术,拳有拳路,剑有剑术,棍亦有棍法。
我习棍法已有数十年,期间访友数人,相遇名家也甚多,他们所练门派各有不同,各有所长。我博取众家之长,早习晚练,对棍法之奥妙有所感悟。
以前用棍,老王总以为自己身手快利,步法灵
敏,用法多巧,便已参悟棍法之精髓。
然而与人相较时,却往往被人所制。后方知不在于形式法术,而在于有身如无身,有棍如无棍,运用只在一心。
心即棍,棍即心,练棍法需先练顾法,顾周全进无险,顾得猛进自勇,不患不进,但患无顾。
顾进相连,方为周全,顾即是打,打即是顾,发棍即是处,顾就是较技时要顾好自己的眼前、手前、脚前,照顾到、照顾好,莫让对手乘隙而入。攻守同时体现,既保护了自己又打击了对手,这就是顾法的精华。
棍分三节两端,用眼视定彼之形式,上中下三路,或梢节、中节、根节,心一动,继而手足与棍合一,似蛟龙绕棍穿喉,直至彼身,彼即败阵。
练棍更要身圆势圆,棍与其他器械一样,无论如何变化,定要与身相随,棍贴身,身贴棍,心与棍合,棍与心合,是以攻防兼备,打顾合一为整体的技击法,不论是主动进攻还是被动防守,乃至反击,均可用以守为攻的实战技法取胜对手。
而在对打时,要始终保护自己头部的中线,而且最重要的是,要永远封闭住自己的面部
,双手的力量运动,要始终保持轻松灵活。
练习步法能使双手双臂及双脚,起到上下身四肢协调锻炼。
而在实际战斗中,对手不是死木桩,站在那里不动等着你去打他,而是步法时刻不停地在快速运动。
这个时候,如果缺乏灵活的速度与敏捷多变的身法与步法,在实战时只能眼睁睁望着对手逃脱,而自己的步法却笨拙无法追逐。
上下不协调,即使你的手臂力量再大,再灵活,也很难作用到敌手身上,此种情况就是拳论中所说的“上动下不动,作棍必不重”。
老王通过一番交手下来,也明白了必须刻苦加强步法的训练,步法能使手与脚、肘与膝、肩与胯之间的动作相互协调,从而形成周身上下浑圆一体的整体运动。
而在步法练习的同时,再加上身法的练习,则更能起到完美结合,锦上添花之效。
身动如龟游,棍随身转,身随棍移。棍之左右回环,身之上下浮动,闪身、摇身、拧身、翻身可变化出多种方法和形式,以此取得击敌的最佳站位。
而打法根据敌方变化的情况,随机而动,灵活运用,利用向心力和离心力原理变化发出的反、正、上、下四种劲力和方向,可连环使用。
棍之上法、步之进法、力之追法一气贯注,即自
身、神、意、气、劲、形**一统,才能有追风赶月不放松的追击对手之拳势。
上有棍法下有步法,一身上下相随而自然协调,这乃是棍法中追击对方的手法,也是速战速决之法。
老王到了现在,这才明白过来,棍之六法各有妙用,即虚打、实点、高挑、低押、中拨、下搠。
两个虎口相对准,握紧为体治为用,左右均可随意进,颠倒头尾变化精。
这棍要体现一前一后,一攻一防,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忽刚忽柔,力与招、招与意、意与敌的五行八卦的变化动作原理。
要做到制招求招,招中求劲或制动求劲,动中求招的不进而引敌进,不退引敌退,不合引敌合的既不让敌长,又不让敌散的内气鼓荡的出其不意的棍法出击的高深境界,故有“棍中棍”之说。
上下合击等力与招法,使敌熔于我棍之中,我发敌即放于丈远之外或击倒棍下,其技击风格别出一格。
但凡实战功夫无不注重攻防的运用,但就是一攻一防中不同的门派却千差万别,有的甚至轻视“攻防”技术,在“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的思想指导下,许多实战研究者只会硬打硬拼而忽略了防守技术的运用。
这样的结果往往是“杀敌三千,而自伤八百”,虽侥幸取胜,恐怕自己也伤痕累累。有的攻防技术简单,结构不合理,一动手则棍忙脚乱,根本体现不出攻防的精妙。
通过与对手的这一番交手,老王算是明白了,在斗棍时,宁使棍先到,不可腿先行,即要棍引腿,棍先腿后,可免危险。
这步虽不可过高,然亦不宜贴地拖进,致使步法不灵便。
所谓棍有三藏,上节藏肘,中节藏身,下节藏腿。
藏者,包裹不露之谓,变即棍到身到之用意也。
棍亦有二藏,静时棍藏身,动时身藏棍,棍藏身,可以行不意之攻击,身藏棍,可以防全身之危险。
棍术集枪棍之精华,招式发而不隐,一气呵成,暴而不柔,使力尽发而不留余地。
挑、点、崩、抡、劈、撩、拦,朴实无华别具一格,力求正、顺、活、合、快、力、巧、精、妙、绝。
老王由正求顺,由顺求活,由活求合,由合求快,由快求力,力中生巧,巧内生精,精里求妙,由妙求绝,这棍术是越打越精妙,越来越历害。
“呼!”
老王突然长出一口气,大喝道:“棍扫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