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城中一游
过了这一茬,随着几人的前行,人群也越发变得多了起来,看来是到了通北城的火车站附近。 突然,前方传来一阵吵闹,一些人吵闹着什么,仔细一听,原来好像是有人在闹着抓小偷呢。 杨松闻言眉头突得一皱,过了一会儿便由恢复了正常,这样的不法之事可不是他想要看见的,不过他也知道这是难以避免的。 夏国有着两亿多人,就算有着再好的福利、待遇,总会有些人更愿意不劳而获,铤而走险干着违法乱纪的事。 正当杨松想要让王成出手将这名持着匕首向前突进的不法之徒给擒住之时,就看到路边突然冒出一个人来,三下五除二的将其按倒在地。 细一看新冒出来的这个人,也不像是维持治安的捕快啊,不过这样也好,也用不着王成出手了。 不到一分钟,两名捕快便赶了过来,一边分开围起来的人群,一边喊着:“怎么回事?都让一让啊,不是有人在喊小偷吗,在哪呢?” “捕快来了,都让一让。”“小偷被抓住了,就在地上呢。”“哎,出手慢了一步,可惜了。”…… 人群看到捕快到了,很快就将之前的情况七嘴八舌的给捕快讲了一遍。 捕快先是将地上的两人给拉开以后,将那名小偷给铐了起来后,转头对着仗义出手的那名年轻人赞扬道:“兄弟好身手啊,看样子像是当过兵?” 年轻人听到捕快的赞扬,有些不好意思的摸了摸后脑勺,笑道:“是啊,去年才复员的呢。” 还没有散去的人群听到几人的对话后,看着年轻人的眼神顿时变得肃然起敬起来,有个老大爷更是上前一步伸出大拇指,道:“不愧是经过删选当上兵的人,够义气。” “嘿嘿~。”年轻人听见旁人赞不绝口的夸赞,更是不好意思了,对着周边的人抱拳道:“应该的,都是应该的。” 最后,这名年轻人便一起跟着捕快走了,杨松听逐渐散开的人群所言,这小偷估计不好受了,而那名当过兵仗义出手的年轻人这回有些奖励。 杨松站在人群外围看完了整个过程,对于犯罪之人他固然愤懑,但对于捕快的及时到场、其当地处理感到很满意,看来这个城市的治安人员还是很尽职尽责的。 而最让杨松感到满意的是人群的反应,那名年轻人的仗义出手,还有出手之前杨松可是清楚的看到人群之中的很有些想要出手的人,只不过被那名年轻人给抢先了。 “我们继续走吧。”看完了热闹,杨松便让杨欣带着他们继续向前。 不到几分钟,杨松他们一行人便来到了火车站附近,他们看着身边接踵摩肩的人群,在这样的环境下让两女感到了很大的不适。 杨松也看出了两女的难受,也就没有继续向前,而是在路边找了一家环境还算好的茶楼。 一走进茶楼的大门,才发现茶楼里面的人一点也不少,正当杨松想着还要不要进去的时候,一名跑堂的小儿笑着走了过来,客气的道:“几位客人里边请,敢问客人几位?” 杨欣上前接话道:“七位。有没有清静一点的雅间?” 小二回道:“雅间?有,有,客观还请随小的上楼。” 小儿笑着回完话后,转身对着另一名前来接班的小二道:“张全,我先带这几位贵客上楼上雅间,你在这看着点啊。” “好叻。”另外一名小二应答了一声后,见看到门口又走进来了几位客人,便上前去招呼了起来。 而杨松一行七人则跟着小二来到了茶馆的三楼,这一楼全是一间间隔起来的雅间,看样子还有着其余的客人在呢。 在小二的带领下,杨松一行来到了一间名为“竹君阁”的雅间,进去后发现这还是一间有着一个小阳台的房间,向外看去,还可以看到外面繁闹的大街。 “先歇歇吧。”杨松见到两女那松了一口气的样子,忍不住摇了摇头道:“之期让你们不要跟着我出来,你们不听,这下好了吧,这才开始呢。” 听到杨松的话,娟有些不服气的回道:“妾身和姐姐也想出来见识见识外面的热闹,哪知道会这么吵闹?以前在天启城的时候也没有这么多人啊。” “你啊,你。”杨松对于娟的小性子总是感到无奈,就算他们到现在都已是六十好几的人了,可有些事却是没有任何改变。 “你们也不想想,几十年前,那时候天启城才多少人?现在我大夏又是多少人?”杨松想了想,对着两女再次劝道:“这热闹你们也见识了,等会儿我就让人送你们俩回去吧。” “不!”对于杨松的好心,娟却是果断的摇头拒绝了,一旁的兰在犹豫了一下后,也对着杨松投出了坚定的眼神。 杨松对此皱了皱眉头,继续劝道:“回去吧,你们也不是小孩子,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了,你们还以为你们的身体跟年轻的时候一样?” “不,就不,妾身还能走。”也许是杨松退位这几年来经常陪伴在两女身边的缘故,让两女对杨松之前说什么就去做什么变得完全不同了,有时候都敢与他顶嘴了。 虽然杨松对于两女的倔强感到不满,但这也是为了两女的身体着想,而不是对两女的态度不满,相反,他对于现状可是感到很满意的,有争有吵才像是一家人。 杨松最后没有办法,只好道:“那好吧,要是你们俩实在坚持不住了可要给我说啊。” “知道了。”娟见到她再次取得胜利后,顿时变得高兴起来,之前的不适好像全都消失不见了一样。 几人在茶楼上一边饮着还算不错的茶水,一边从茶楼上看着窗外那车水马龙的繁华大街,也算是从另一个角度去游览了一遍这片地区。 一个时辰后,杨松起身从茶楼中走了出来,向着来的方向向南而去,接下来他们将会跟着杨欣去通北城的城中去游览一圈。 至于还要在这座城还有待多久?这就要看杨松他们在此游览的是否够尽兴、是否够舒心了。 要是再在大街上遇到几次混乱,那时候杨松就算不想走也得为两女的安全考虑而不得不离开这座城了。 但是一旦到了这个地步,这座城估计就会有很多人要倒霉了!
第六十章 继续前行
上午,杨松一行游览了有些年头的那座城堡以后,又在通北城用过了午餐。 说起通北城中的那座城堡,可是原来此地的领主所拥有的,之后被夏国攻占了,在建设这座城的时候,城堡被保留了下来,变成了一个对外开放的游览设施。 在夏国之内,这样的城堡还有很多,经过战争后还保存完好的也在之后的建设中被保留了下来;被战争摧毁了城堡当然也就不复存在了。 至于土地所有权的名义问题,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反正夏国内外都知道夏国这广阔的疆域是从何而来的。 …… 杨松一行在通北城又游览了两日后,便又踏上了南下的旅程。 也许是因为杨松南下的这条道路有着火车铁道的通行,以至于他们在路途上根本就没有见到多少车马。 不过这样也好,他们还可以在路途中欣赏的美景,就好像是在郊游一样。 但是再美的风景也是会看腻的,更不要说是在旅途中还有着一份疲倦在,这让杨松一行没有了之前的兴致,反而更像是在赶路。 两天以后,杨松一行来到了通北城南方的另外一座城——南关城。 南关城是关中地区、天堑关以北的最后一座大型城市,杨松一行便在此休整了几日。 基本上来说,关中的这些城市根本没有太大的差异,有着同样的城市规划原理,有着同样的街道、建筑。 不同的只是人口密度的多少,以及城市的繁华程度而已。 所以,杨松在想通了这些问题后,便向杨欣问道:“这南下的路上,可有别具一格的地方?” 杨欣一听这话,便知道杨松这位太上皇估计是看腻了这些普通的城市,便掏出他的一个笔记本翻了翻。 杨欣合上笔记本,回报道:“回太上,要说别具一格的地方,这南下的路上还真有两个地方,一是前方不日便到的天堑关,二是过了天堑关后再往南前行一百多公里后有着一座中心县。” “哦?这两个地方有什么可以看头?”听到杨松与杨欣的对话,感到兴趣的娟追问了一句。 杨欣听见身后的声音,回头一看是娟后,拱手一礼,回道:“回二夫人,天堑关称是我大夏的边关要隘,当年可是挡住了敌军的大举进犯,这里还有着战场遗迹可供游览,而且城关有时候也是对游客开放的。” “至于再前方的中心县城。”说到这,杨欣变得一幅回忆回味的样子,好像有什么值得他迷恋、向往的地方一样。 “咳咳~”见到杨欣一幅回味无穷却又不说话的样子,一旁赶着马车的王成干咳了两声以提醒杨欣。 “还望夫人恕罪,小的失礼了。”经过王成的提醒,杨欣很快回过了神来,急忙告罪。 经过这些天的相处,私底下王成与杨欣两人其实已有几分友情,王成故才提醒失神的杨欣。 “无事。”兰探出身,好奇的问道:“中心县城有何事物能让你如此流连忘返?” “回大夫人的话。”杨欣拱手回道:“中心县城可是有一奇景闻名天下,据说非有缘之人不可见。” “奇景?有缘?”听到杨欣这么一说,顿时引起了杨松的兴趣,便问道:“如今我大夏兴教育、科技,怎可还会有如此迷信的说法?” “太上赎罪。”杨欣闻言大惊,急忙解释道:“这不过是民间的说法而已,只不过是那处奇景需要天时地利的恰逢其会才会出现而已。” “原来如此。”见到杨欣这么一幅紧张的样子,杨松回过味来,知道他这话有些重了,便打住了这个方面的话题,他可不想因他这话给夏国来上一场大震动。 兰见到杨欣那番受惊的样子,便转移话题道:“小欣,那处奇景怎么个恰逢其会才能看到?” “回大夫人。”杨欣见到刚才那茬过去后,心中大舒了一口气,他可不想中心县城的美景因为他的话而遭劫。 “说来也是巧合,中心县城的奇景在这个时节正是常现的时候。”杨欣继续回答道:“早晨若是起得早,赶在金乌上山之前赶到中心县城的垂柳河畔边,就有可能看到江河化雾,等到金乌破晓之时,还可看到金雨化水。” “江河化雾?金雨化水?”单是这两个词语就引起了两女的无限遐想,就连一旁回想起有这么回事的杨松也很好奇那副景象。 期望归期望,杨松他们现在距离中心县城还有着近两百公里的路程了,就算是赶到天堑关也还要一天多的时间呢。 …… 又是一天时间的旅途,杨松一行总算是来到了天堑关隘之前。 一行人还没有抵达天堑关之前,在关外的斜坡之上远远的向上仰视,只见天堑关给人以满满的压迫感。 天堑关就像是一座蹲守在山脉之间的一支张开双手的巨兽,沉静静的镇守在天堑山脉的峡谷之前。 来到天堑关城门脚下,抬头向上看就会发现这座城的高度是非常惊人的,给人的压迫感也会更强。 杨松在迁都中京城的时候途经过天堑关,当时他都还没有这种感觉,现在回想起来,当年那些北夷的军队是凭着怎么样的勇气前来攻打这座关隘的? 天堑关面向北方的这面在当时可是有着两道城墙的,一道还比一道高,那些北夷前来攻打简直就是在送死。 过了天堑关那拥挤的城门口后,关内的景色还真有着另外的一番味道。 经过多年的发展,此时的天堑关与杨松经过的那时候已经完全变了一个样。 当时天堑关可完全没有现在的繁华,若不是有着那两道城墙在,但从关隘内的景象来看,完全看不出这里曾经是一座军事要塞。 现在的天堑关内,已经有了各色的民居、商店,当然,更多的还是穿着整洁、笔挺制服的士兵、军官。 天堑关就算是再怎么发展也还是一座军事重地,里面还有着一座军校,这里可是还驻有羽林军的一个团呢。
第六十一章 河畔奇景
领略了天堑关雄奇天险与充满军事气息的景色之后,杨松一行便又继续向南前行。 此时杨松他们过了天堑关后,就算是来到了关中地区了,这里也是杨松的发家之地。 因为赶路的原因,顺着大道一天就走了五十公里的距离,并于傍晚时分抵达了上道县。 天堑关与天启城只见有着两百公里的路程,当初杨松为了方便军队对天堑的支援,所以每隔五十公里就设立了一个镇来作为军队的补给休整之地。 这三个镇就是现在的上道县、中心县、下道县,因为处于交通要道之上,这三个县都还发展的不错。 杨松他们在上道县内休整了一夜之后,第二天一大早便赶着出发了,他们的目的是下一个落脚点——中心县。 中心县的奇景一过天堑关可谓人尽皆知,这一路上杨松他们可没少听到路人的谈论,有的也是赶着去试一试运气,看能否有幸得见那一奇景。 当天黄昏时分,杨松一行紧赶慢赶,总算是到了中心县,一到这个地方,就给人一种完全不同的感觉。 或许是因为此地处于山地之间的一片平缓地的原因,又或者是因为此地的名声所致…… 总之,当杨松一行渡过城外的桥梁,进城之后刚从马车中探出头来,就看到了眼前这一片好似桃源乡的景色。 这个县城与其说是一个县,还不如说是一个稍大一点的城镇,没有太高的楼房,只有一幢幢整整齐齐、井然有序的两层瓦房。 最让人醒目的就是河边的那一排垂柳了,稍微高过两层瓦房的垂柳将它们那长长的柳枝点入清澈的河水中。 加上现在初春世界的缘故,这些垂柳的柳枝上都飘荡着嫩黄色的柳絮,一阵微风吹过,柳枝轻摆,柳絮轻扬,直让人感叹:啊,春天到了! 也许是杨松赶到中心县是黄昏的原因,山间的黄昏要更黑一些,不过还不影响杨松他们接着些许微光看清这一幕。 “好美!”兰看着眼前的一幕,竟然沉醉于其中了。 “还真是不虚此行啊!”杨松看着眼前的美景,就算是还没有看到杨欣虽说的奇景,就算眼前的这一幕已经够了。 眼见天色黑了下来,杨松一行也要找到落脚地才行了,于是便沿河寻找着旅店。 “叮~叮~”突然,一两声清脆的铃声传入杨松的耳中,他抬头四顾寻找着声音的源头,可是这铃声却好似故意与他作对一样,既然就这样沉静了下来。 兰见到停下脚步的杨松,侧头疑惑的问道:“夫君?怎么了?” 杨松惊醒,摇头回道:“没,没什么,我们接着找吧。” 因为是在山间河边的关系,晚上一阵风过,还让人赶到一丝凉意,但也因为这阵风,让杨松清晰的听到了铃声所在之地。 “叮~叮~叮~” 突然,娟对着前面转角处的一处临河的双层小楼有些惊奇的道:“看,那有风铃呢。” “原来在这!”杨松顺着娟所指的方位看去,果然见到小楼二楼的阳台边沿上有着一个风铃在随风飘荡。 “太上,前面有旅店了。”杨欣看到的却是这座小楼竟然还打着旅店的招牌,这让他的内心也是松了一口气。 杨松一行走上前,进入旅店后,才发现这店是一对老夫妻开设的,经过杨欣的一番试探,才得知这店原本是他们的居所,后来见到来中心县来的游客越来越多后,便开设了这店来打发时间。 “人老了就爱唠叨,让客官见笑了。”老夫妻的老大爷突然回过神来,有些不好意思的道:“这天都黑了,还是先请上楼休息吧。” 杨欣见这店没有什么问题后,便开好了几间房,让杨松他们上楼去休息了。 杨松一进入二楼的房间,一眼就看到了房间尽头阳台之上那串挂着的风铃,不只是杨松他看到了,娟也看到了。 “就是这串风铃啊。”娟走进房间后径直来到阳台,抬头看着房檐上挂着的那串风铃。 “你喜欢风铃?”杨松看着那串青铜色泽的风铃,突然对着娟问道:“若是喜欢,明日到城中去逛逛可好?” “啊?好,好啊!”娟听到杨松这么一说,顿时变得更加欢喜起来,直盯着那串风铃不放,也不知她在想什么…… 次日凌晨,天还没有放亮呢,杨松一行不约而同的就都已经起了床,他们可是还记得那处奇景呢。 幸好旅店就是临河的,不用从远处特意赶来。 杨松他们刚刚离开旅店大门,就看到这条临河的道路上已经布满了人群,看样子都是来观景的。 要知道这才凌晨啊,天色还是一片漆黑,要不是临界小楼的灯光,杨松他们都无法出门呢。 眼见人群密布,估计也找不到一个好的观景地了,正当杨松他们犹豫着是否要出门的时候,旅店的老大爷却是来到了大厅。 “哎呀~客观们这是要去观景?”老大爷常年居住在此,一看到杨松他们聚集在门口,加上这个天色,不用想也知道是为了什么。 对啊,老大爷不是本地人吗,应该知道些信息才是,于是杨欣便问道:“是啊,不知老板可有值得推荐的地方?” “好地方?呵呵~”老大爷听到这个问题,好似想到了什么好笑的,突然就笑了起来。 没等杨欣发怒,老大爷就赶紧回道:“不好意思,不好意思。客观们这是舍近求远啊,本店二楼可是绝佳的观景地呢。” “原来是这样!”杨欣一听这话,就知道老大爷在笑什么了,不免有些尴尬。 告别老大爷,杨松一行重新回到旅店的二楼,从窗口看去,果然可以看到楼下聚集的人群,不过因为天色的原因还看不到河面,但雾气却是逐渐显露了出来。 等了约莫半个时辰后,突然天色一下子变得可以明朗了起来,借着明亮起来的天色向外看去。 只见不远处原本有着一条河流的地方已然没有了河水,有的只是一条绵延婉转,翻滚浪腾的雾河。 雾河只在原来的河道之上,就好像是有什么把这些雾困在了那,根本没有丝毫向外蔓延。 在雾河对岸,看到的只是一片朦胧的山色,就好像是一座隐藏于云层之上的仙山一样。 而在雾河的这边,层层叠嶂的阁楼也就好像的临于仙山之前的凡间入口,让人奋勇向前却又不得而入。 随着雾河向前看去,却是看到在那两山之间又有着另外一条小一点的雾河。 两条雾河相交、相汇,在那翻滚着、汇聚着,好似想要相融在一起一样,但是无论如何却又怎么也融不完。 “这就是所谓的‘江河化雾’吧。”杨松看着眼前梦幻的一幕,顿感心旷神怡。 不知过了多久,也许是一刹那,又或许是一个时辰。 突然,一条金色的光线从天而降,投入眼前的雾河之中,紧接着又是一条金色光线。 一条接着一条、漫天的金色光线,持续不断的投入这两条雾河,就好像是突然下起了一阵金色的晨雨。 刹那间,原本翻滚浪腾的雾河好像受到了什么惊吓般,砰然炸开,突的四散开来,雾河竟然就这样土地消失不见了! 杨松等人此刻被此景也突得惊醒,原来在不知不觉间,金乌已然升起在那山巅之上。 “啊~不要啊!”娟突然大叫一声,伸出手在窗户上探着个身子,好像要将之前的雾河给抓回来一样。 “小心。”杨松抓住娟的手腕,防止她掉出窗去。 “可惜了!”兰在另一边,也轻抬了一只手,好似惋惜。 杨松转头看了看窗外已经回复平静的河面,也有着晃眼间也已然渡过好久的感觉。 看着窗外垂柳下或留恋不舍、或尽兴而归的人群,再看了看还冒着微光的河水,杨松轻叹了一口气。 此景还真是神奇!一开始的雾河虽然奇特,但是之后那阵金雨刺破雾河的那一刹那才是让他感到惊艳! 那一刹那虽然短暂,但却让人眼前一亮,好似之前的那条雾河就是为了在那一刹那让漫天的金色光雨给刺破而存在的一样。 “金雨化水,名不虚传啊!”突然,杨松从窗外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
第六十二章 结伴而行
杨松循声望去,果然在楼下的垂柳旁看到了一名熟悉的身影。 “文若?”杨松试探着喊了一声。 荀彧闻声转过头来看着楼上的杨松,原本有些疑惑的面色顿时变得惊喜起来,口中喃喃道:“太上皇?” 荀彧认清是杨松后,急忙赶上楼来,见到杨松急忙拱手一礼,道:“拜见太上皇,在这偶遇太上皇可是意外的惊喜啊。” “哎,不用多礼,出门在外叫我太上就是。”杨松扶起荀彧,疑惑的问道:“文若怎会在这?” “是,太上。”荀彧回道:“老头子在与他们商议之后,决定结伴南下,行至此地听闻本地奇景,便了留下来,谁知一连等了好几天都未得见,今日总算是得偿所愿,却也见到了太上,还真是意外之喜啊。” “伯温他们也都在这?”杨松听了半天,从荀彧的口中得知刘基他们几个老家伙也都在中心县,可是有些惊讶,没想到另外几个人选择了结伴同行。 “回太上。”荀彧答道:“是啊,其余几个老家伙都在呢,不过今早因为观景有些拥挤,所以便各自寻了一地,刚才我已经让人叫他们过来了。” 果然,荀彧的话音刚落,门外就接连走进了一大群人,杨松一看,豁然就是刘基、李靖、张居正、长孙晟等人。 “拜见太上皇。”众人见到杨松后,齐齐的拱手一礼。 “免礼。”杨松在此对众人吩咐了一遍称呼的事项后,感叹道:“没想到我们在此地再次聚在了一起。” “是啊,太上。”刘基收了收放下的衣袖,笑着回道:“我等几人也未曾料到今日之逢,还真是有些巧合。” “巧合?真是巧合那就怪了!”对于刘基这话,杨松却是嗤之以鼻,不过他也知道这些人的心思,不就是想要与他一起同行吗。 杨松一摆手,转头看着窗外的风景,故作无奈道:“算了,不说这些了,你们都到这等着我了,我也不可能将你们给撵走,想跟着就跟着吧。” 众人也知道他们的心思瞒不住杨松,但是得到了杨松允许就是好事,他们相互看了一眼后,齐齐拱手道:“太上圣明!” 不用杨松明说,刘基、荀彧这些人都能猜到杨松的旅行路线,第一个目的必然是关内的天启城,毕竟这里怎么也是夏国的发源地。 而中心县的奇景只要稍微一打听便可知道,所以刘基等人便乘坐火车先一步抵达中心县,在这里静候杨松的到来。 原本刘基、荀彧他们是准备直接乘坐火车到天启城去等待杨松的,可是后来一商议,觉得天启城太大了估计很难碰到杨松他们。 一旦在天启城错过了杨松,那之后的行程刘基几人可就不敢保证了,杨松可以继续南下,也可以转头向东出海,甚至还可以掉头向北…… 若是刘基他们在城门口派人盯着,这就有着“抗旨不尊”的嫌疑,毕竟出发之前杨松可是让他们不要跟着的。 所以与其在“终点站”天启城去与杨松“巧遇”碰面,还不如在半道上选择一个杨松一定会到来的、稍微小一点的地方来得更加“巧合”。 …… 在见识过了中心县的奇景之后,杨松七人加上刘基等人,一行人算上仆从已经有着近百人了。 这样的一支队伍又不是商队,必然引起了地方官方的注意,中心县的卫局派出了捕快前来调查,但结果注定是一无所得。 为了隐藏身份,杨松和刘基他们在民间的身份只是一名普通的游客,只不过此时队伍庞大了一些而已。 结伴旅游也不是没有,只不过一般是某个旅行团组织的,像是杨松他们这样大规模的“自驾游”还是很少见的。 如今,夏国百姓们丰衣足食过后,难免想要到处走走,想要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 不是有句话叫做有需求的地方就有商人嘛,因为夏国百姓的精神需求,各种旅行社、旅游公司便应运而生了。 杨松一行近百人浩浩荡荡的向着天启城而去,一路上谈笑风生,好不欢乐。 人多了虽然有些嘈杂,但却是比以往要有趣的多,杨松也不再沉默,反而与刘基他们聊得畅快无比。 不过短短的两三天时间,杨松他们就抵达了天启城,若是以往,这两三天的时间肯定会感觉很长,但有了结伴的人以后,这两三天却好像是眨眼间就那么过去了。 “我又回来了!”看着天启城那不知道扩张了几轮的庞大城区,杨松有些触景生情。 想当初他就是在这开创基业,在系统的帮助下一步步的发展、扩张,这才有了现在的大夏帝国。 也许是上了年纪的缘故,看着昔日熟悉的风景变得陌生了起来,难免在记忆中寻找曾经熟悉的一切。 在天启城的外围还没有感到什么,看到的只有陌生的街道、陌生的人群、以及陌生的城市。 但过了城内的那座大桥,进入了天启城的内城之后,顿时熟悉的气息便铺面而来——还是熟悉的街道、熟悉的建筑,只有人群还是陌生的。 “看,那是当年的君主府邸,现在还是太上的行宫。”荀彧指着天启城中央的那座院落对杨松道:“太上是否去看看?” “现在还是算了吧。”杨松摇了摇头,看了一眼他曾经居住了几十年的那座小院落,虽然与现在的皇宫比起来小得多,但这里却是让他感到特别温馨的地方。 院落不大却很精致,非常适合宜居,但要说缺点,那就是此地的气候一到夏季就变得特别的多雨、特别的湿热。 估计以杨松现在的老胳膊老腿,这样潮湿的环境可是受不了的,要论养老的地方,还是关中的气候更合适。 …… 杨松一行在天启城待了一段时日,游览了一遍曾经熟悉的风景,也看了一遍不熟悉的城区,还到北城外的英烈陵墓去祭拜了一番。 最后,娟、兰两女还是在杨松的劝说下决定返回中京城,毕竟他们那个身子骨明摆着是跟不上了,已经不能随着性子来的年纪了。 而且中京城中儿女孙辈们也让两女很是想念,这段出来的时间里,两女虽然没有当着杨松的面说什么,但这么几十年的老夫妻肯定是瞒不过伴侣的。 杨松将两女送上北上的火车以后,转头继续他的旅程,这大夏的大好河山他还没有看够呢,甚至这趟旅程可以说是才开始呢。 只不过其后的旅程没有了两女的陪伴,但却有着另外的同伴一起去,这也算是有所失、有所得吧。
第六十三章 南方平原
离开天启城后,杨松决定继续向南行进,其余人当然没有一间,都跟着杨松一起行动。 天启城向南继续前进,就会进入半岛的南方平原,这里一开始的名字还是南部荒原呢。 南方平原的气候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加上那旷阔的平坦土地,以及非常充沛的水资源,这里可是天然的水稻种植区。 此地的水稻都是一年两熟的,供应了夏国各地,南方平原可以说是夏国的一个粮仓也不为过。 至于说这里是夏国的一个粮仓,那还因为关中的临海盆地、以及关外都是夏国的一个粮仓,只不过供应的粮食种类有些不同而已。 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关外种植了小麦,关中种植了一些蔬果,可以说是各地都有各自的特色。 不是说这三个地区只是种植这些作物,而是也有着其余的作物,只不过规模相对来说要小一点而已。 而且根据地势还有着各自的开发,发展出了很多地域特色产品。 像是一些高山之上开有茶田,山区的药材,丘陵地区的果树,水草丰盛的放牧区…… 这次杨松决定继续南下,就是想要去看看越州所在的南方平原之上的水田、牧场。 …… 从天堑关以南至天启城以南大约五十公里的地方都是属于启州,启州的州城就是天启城。 杨松一行离开启州,便到了越州,越州的范围基本上就是整个南方平原,以水稻和牧场而闻名于夏国。 刚越过启州的牧守县,一进入越州境内,杨松就看到了一片毫无边际的水田,波光粼粼反射着天空的骄阳。 此时的时节,水稻的种子早已播下,只待幼苗长至半尺左右,就会进入繁忙的插秧季节,所以现在的水田还只是一片水田,没有一根稻苗。 但也正因为如此,杨松清晰的看到水田之间那纵横交错的沟渠,这些沟渠将远方河流的水资源运到了各个水田之中。 “还真是壮观啊。”荀彧看着眼前的辽阔水田,感叹道:“这就是鱼米水乡,想当初这里还是一片荒原呢。” “不错,原本这里还有一些原始的野人存在。”杨松点了点头,回想着当初的事情,道:“那时候,那些野人还来袭击过我们呢。” 至于这些野人的结局,不用杨松明说,众人也都知道,反正就是消失在了这片土地之上。 “哎~”杨松见到众人都沉静于这片祥和的水田之中,不知怎么的摇了摇头。 “太上为何发叹?”刘基见到杨松的样子,有些疑惑,照理说眼前的水田可是属于他们的丰功伟绩,理应感到骄傲、自豪才是,怎么杨松反而感到惋惜了? 杨松看着眼前没有作物的水田,回道:“可惜,我等来得不是时候,若是金秋时节来此,定会闻到稻花香味、看到稻橞点头,那像现在,光秃秃的。” “太上所言甚是。”众人听到杨松到底是为何感到惋惜的原因后,想着眼前看到的全是一片片金黄的稻橞该有多好啊。 “呵呵~”荀彧轻笑一声,道:“太上不必如此,此时未看到,等两月后再来一次不就好了吗,这些水田可不会跑了。” “文若说得是,等水稻成熟之时一定再来一次。”杨松口中虽然是这么说的,但他不知道他的时日还有多久,还有没有机会再来一次。 杨松的这次出行,想要游览完偌大的夏国,可不是一两个月就能完成的,就算是等他游览完整个夏国,那是不是还有另外一个地方等着他再去一次呢? 杨松一行继续前行、继续南下,一路上所见除了城镇、村庄外,入眼所见全都是一大片、一大片的水田,一连好几天都是如此。 若不是知道前行的方向一直没有变,杨松都以为他好几天都在原地转圈呢,这里的水田太多了! “文若啊,这么多的水田可是供应了大半个大夏的粮食啊。”杨松可是知道眼前的这一切就是荀彧的功勋。 荀彧对此很是赞同的点了点头,回道:“是啊,这全仗着太上当初制定的统一粮价的政策,不至于谷贱伤农,不然我可不敢这么大规模的开发农田。” 对于统一粮价,是由朝廷以市价收购百姓的产出,然后再运往各地进行销售,当然了,这里面有着很大的利润,所以也是允许民间商人参与的,只不过都有着严格的管控罢了。 若是商人想要囤积居奇、抬高粮价,甚至于地方政府**进行官商勾结,那么,这些人可就要做好家破人亡的准备才行。 …… 越往南天气也就越热,而且地势也有着升高的趋势,直到这个时候,杨松他们才从水田区走了出来,来到了越州南部的牧场区。 这里的地势相对于越州北部要更起伏一些,估计是认为用来开发水田成本有些高,反正这里水草也是非常的丰盛,所以便开发成牧场了。 因此杨松他们进入这个地区后,放眼看去,马群、羊群、牛群……各种牲口成群结队在这片草原上尽情奔驰。 而牧民们则是骑着大马,挥舞着长鞭驱赶着牲口,放着牧呢。 这里有着夏国的养马场,夏国的大部分战马、驽马都产自这里,还有诸如耕牛、绵羊、奶牛等这些有着经济价值的牲畜很多都产自这。 可以说这里的牧场为夏国供应了绝大部分的畜力,还有很多的大型动物的肉制品也来自这的。 与养鸡场、养鸭场等禽类的养殖可以随地进行不同的是,大型牲畜内的养殖需要一定面积的土地才行。 所以这里的放牧是进行了可持续的规划的,科学化的放牧让这里的水土得到了良好的保持,以不至于破坏性的放牧。 想着牧场的发展,杨松就想到了南方的那片新大陆,也不知道那片大陆上能不能进行放牧、种植。 “太上,若是夏元大陆也开发完成了该有多好啊。”开来荀彧此时与杨松想到了一块儿去了。 杨松看了荀彧一眼,回过头后,回道:“这就不是我们这些老头子该担心的,夏元大陆还是交给后人去开发吧。” “太上说的是。”荀彧回过神来,听到杨松竟然回应了他的自言自语,还是感到有些意外的。 走完越州的南部牧场区,再往南就是一片雨林,这里还是处于初步开发的状态。 对于雨林的开发可是有着一定的难度,因为雨林那极端的环境可是让人寸步难行。 就算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也只是再雨林的边沿地区建立了一些城镇而已,用以收集雨林之内的特产。 若是想要继续开发,那就不是这么容易的事了。 而且杨松可是记得雨林被称为星球之肺的,所以在不破坏雨林的前提下而去开发雨林之中的资源还是很有难度的。 杨松他们走到雨林边缘,也可以说是走到了夏国文明区的最南端,再往南可就没有什么可去的了。
第六十四章 向北而行
半岛南端的雨林有着好几十万平方公里的面积,等到杨松他们转道向东的时候,距离半岛最南端还有着几百多公里呢。 一路东行一路游览,等到杨松他们来到东边沿海的时候,时间已经来到了初夏时节。 也许是因为这里地处夏国的边缘地区,这里的海港也只是一些小型的港口,大部分用于出海捕鱼的。 不过夏国的每个沿海的城镇都有着民航的,方便百姓海上出行,毕竟夏国还有着大量的海外疆域。 这次杨松的目的就是东海的各个岛屿,其中又以启州东边海域的飞龙岛、富贵岛为重。 以前杨松还没有迁都到中京城的时候,在东海之上可是有着一座风景秀丽的小岛用作他的避暑胜地。 只不过在迁都之后,那座小岛他就再也没去过了,所以这次他决定顺路去一次——若是在海外感到酷热难忍的话。 关内的夏季可不是那么好过的,还异常的炎热不说,雨水也是非常的多——南方平原水田之间的沟渠可不止用于灌溉,还是用来排洪的。 杨松一行包了一艘蒸汽动力的客轮,根据杨欣的引导去往东海的各个岛屿之上一留足迹。 因为东海的岛屿众多,所以杨松他们也只能选择一些有些特点的岛屿,不过就算如此,杨松他们也在东海上停留了好几个月。 在这两个多月期间,杨松看过了岛礁的孤傲,火山岛的奇异,还有平常岛屿的风情。 走走停停,杨松他们专门去看过飞龙岛的矿场,这里的鸟粪石在夏国初期可是出了大力气的,当然还有原来的那些土著也有着一份贡献。 现在的飞龙岛虽然不再像当初那么对夏国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性,但还是为夏国提供了大量的原矿用作化肥。 经过多年的开发,现在的飞龙岛是东海地区的一座重要的地方,有着大量的人口居住其上,毕竟飞龙岛还是有着很大面积的。 离开飞龙岛之后,杨松一行继续向北而行,并在其东北方向一百多公里的富贵岛上停留了一下脚步。 富贵岛以盛产黄金出名,另外这个岛上还有着一种可以用作肉食的大型蜥蜴——这些都是当年李宝率领探查舰队进行活动的成果之一。 夏国的货币体系用的是纸币,虽然名义上说是与黄金挂钩的,但黄金不用于市场流通,只是当作贵重金属而已。 夏国的纸币有着一套严格的发行模式,是根据国民生产力、货币的需求、外贸的交易量等数据来进行发行的。 而那种可以用以食用、养殖的大型蜥蜴早已不是富贵岛的特定物种了,早就进入了市场之中,进行大规模养殖的不再少数。 但是富贵岛的价值除了黄金与新发现的物种以外,还有这个岛的本身,这座岛的面积同样不小,有着近万平方公里呢。 加上富贵岛的位置是在天堑山脉的东边,这里也是作为联通关内、关中的海上中转地。 所以富贵岛的人口同样不少,经济发展得比西南方的飞龙岛还要好得多。 过了富贵岛之后,杨松他们继续向北航行,偌大的夏国他们才看了不到一半呢。 因为是乘坐海船的缘故,北上的速度要比南下时要快得多,所以没得杨松他们感受南方的酷热,他们就已经离开了最炎热的地区。 如此一来,杨松也就没有到往昔待过的海岛去,虽然以往已经去得多了,但这对于他来说还是一个不大的遗憾。 要是论说遗憾,杨松最大的遗憾却是不能将大夏的每一处都游览上一遍,毕竟夏国的疆域还是太大了,他就算是用他的后半生来游览也不够他走完的。 …… 两天以后,杨松一行再次从关中的临海城登岸,这个地方杨松他可是来到的次数算是不少了,但是直接从海上登岸还属首次。 临海城的位置是在中京城的东北方,距离也不算远,直线距离有两百二十多公里,乘坐火车也只需要五个小时。 原本杨松是不想回返中京城而直接在关中的北部进行游览的,但刘基、李靖这些老家伙还是有着各自的家人。 既然都到了这,且都离家这么久了,刘基他们都想回家去看看,然后再与杨松一起出发。 杨松也不是不近人情的人,他也知道人老了有着很多的想法,其中家人的重要肯定是要占据他们内心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所以杨松也就与他们返回了中京城一次,杨松他也回到皇宫之中看看两女,看看儿孙们——只不过儿孙们都不亲近他,或者说不敢亲近他,这点还正有些让他伤心。 在中京城待了一个月后,杨松耐不住心中的急迫感,便让刘基等人再次出发,可是这次愿意同他一起出行的人没有之前的多了。 其中有些年纪比较大的老家伙在之前的旅行中可谓是遭了罪,这次肯定是不会再次出发了,就算他们愿意,他们的后辈也不愿意了。 杨松也不强求,他知道旅行不是看看山、玩玩水就行了的轻松、惬意的过程,其中的辛苦还是很大的。 加上他们这群人的年纪都是上了岁数的,每个人的身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总不可能因为一次旅行就将命给丢在半路了吧。 因此,这次出发只有杨松、李靖、狄青、李宝等几个身体够硬朗的老头子了。 其实在这次出发之前,杨贤还有其余几个儿女们都来劝杨松他,让他顾及一下身体,不要再去旅行了。 可是杨松他知道他自身的情况,他的年纪也没有老到走不动的地步,而且他的目标还没有实现呢,至少大夏各地他才到南方去了一个大概。 杨贤也知道杨松决定了事情是拦不住的,也就只能作罢,放任杨松他的旅程,只不过加派了一些人手来保障杨松的出行。 杨松再出发之时,看着身边围着的包括医生、厨师在内的一大群人倍感无奈,但他也知道这是儿女们的一片孝心,也就随他们去了。 这次杨松决定不将大夏游览完毕,他就不返回中京城了!
第六十五章 关外工业
因为这次杨松出发的同行人员没有多少的缘故,所以旅行的速度也要快上一点。 离开中京城向北而行,过了北道城后就是山海关了,这里也是关外与关中的交界地。 山海关是以往夏国抵御外部势力的重要关隘,也可以说是当时夏国的北方边界所在。 之前夏国在占领临海盆地之后,将临海山脉除山海关这条通道以外的道路全都破坏,以此来节约防御敌人的成本。 现在夏国占领了关外之地以后,为了打通关外与关中的联系,所以便将之前的一些道路行进了修复,不然单是一个山海关通道可没法保障两地的交流。 这次杨松一行通过了山海关后,先是访问了十公里之外的归化城,这里在当年可是对外的贸易窗口。 也正因为归化城有着这样的一段历史,所以杨松他们才会前去进行游览,去看看现在的归化城与之前的区别。 杨松可是还记得,当初他还微服私访过归化城,当时还是归化城总督的周奕对他还进行了一番接待,那时候的烟花表演他到现在还记得很清楚。 当杨松一踏进现在的归化城,看到的就是一个繁华非常的归化城,与以往当作贸易窗口之时的归化城相比胜过了不知道多少。 不过因为归化城所在的地理环境的关系,这座城现在最繁华的地方已不是当初的山谷了。 现在的归化城在山谷外的一部分才是最为繁华的,毕竟山谷外的地势要平坦一些、要广阔的多。 浏览了一遍完全变了一个样的归化城,杨松不得不感慨夏国人的勤劳和智慧远不是外夷之人能够相比的。 杨松一行离开归化城后转道向东,乘坐着开通没几年的火车抵达了远在四百多公里之外的临海城市——丽海城。 杨松他之所以到这里来不止是因为丽海城是一座新开发出来的沿海城市,也不只是这里有着夏国的一个造船基地。 更多的是因为丽海城以及周边地区是夏国在关外的一个新的重要的工业基地。 丽海城有着一个完善的大型造船厂,以及配套的各种工厂。 上至蒸汽机、机床、冶炼厂,下至纺织厂、木材加工厂全都有,甚至还有着一座大型兵工厂。 将丽海城变成关外的一个重要的工业基地是杨松他们经过慎重考量的。 丽海城临海而居,有着便利的海上交通,可以方便将关外、关中、关内的材料给运来。 另外就是丽海城处于关外的东南部,远离北方边境,算是一个安全的大后方。 最后当然是因为夏国的全盘考虑而进行的战略布局,俗话说的好,不要将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 就好像关中地区的西部工业区、关内的北部工业区一样,也都是一样的目的。 重工区那林立的烟囱所排放的烟尘将天空都给遮蔽了,杨松将其游览了一遍后直接落了个灰头土脸。 不过正是因为这些污染严重的工厂给夏国带来的不可匹敌的强大国力。 因此就算杨松他们游览之后没剩下个干净的脸颊,但他们的内心却是火热而又自豪的! “看来环境污染的问题迟早是要解决的啊。”对此,杨松的心中还是有着清晰的认识。 但是怎么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可就难了,要么不建工厂,要么将工厂建到其他的地方去——这两个办法肯定都是不行的。 就算杨松将他在以前的世界听到的办法全用上也解决不了根本,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除非…… 杨松想到了一个解决的办法,但他马上就自我否决了,因为这个办法根本没有丝毫的实际可操作性。 “夏国现在才处于蒸汽时代呢,怎么上天?”杨松暗暗的摇了摇头,将脑海中那个科幻的想法给否决了。 现在的杨松已经不是一国之君了,只不过是一个地位有些特殊的老头子罢了,他已经没有了那个精力再去干上个几十年了。 “难道我还能向天再借五百年不成?呵呵~”对于寿命的限制他可没有办法,杨松他可不会去做炼丹、服丹什么的。 而且都已经到了这个年纪,有些事情杨松他也就看开了,既然不能改变既定的未来,那就努力将现在过得更好——这也是杨松他为什么要去游览夏国的原因之一。 游过工业区,来到丽海城的海边港口,遥望着不远处的造船厂,隐隐约约还可听见工人的号子声,看来造船厂内海很繁忙呢。 杨松他们在丽海城港口搭上了一艘北上的海轮,准备前往北方的云海城。 这次杨松乘坐的海轮非常大,据说是最近下水的新式海船,也是一艘客货两用的海船。 这艘海船有着好几层,除了最下面的轮机舱外就是空间比较大的货舱,而最上面的三层就是客舱。 在船上的时候,杨松他们偶遇了一位商人,无聊闲谈之际,杨松知道了这位商人是做海洋运输的,身家也算是比较富裕的了。 听这名商人对海洋运输的介绍(吹嘘?),夏国海洋运输这块,南来北往的非常繁忙,有时候他都找不到船来运货。 就是他们所乘坐的这艘海船,也是这名商人废了好大的劲才抢到货位的。 杨松问这名商人运的是什么货物的时候,商人好似谦虚、实则自豪的介绍说是运的茶叶、瓷器。 听到商人运的是茶叶和瓷器后,杨松也就猜到了对方的目的地,大概率是运往国外的。 再一打听,果不其然,商人这才详说到他是做外贸运输的。 杨松这个时候也算是知道这名商人有着这样自信的态度了。 虽然在夏国做外贸可是有着足够大的利益,但是因为夏国的对外政策,对做外贸的商人的审核可是非常严格的。 所以这名商人能够拿到外贸资质,那就说明他在爱国、保密、意识等方面有着足够高的认知。 要不然,一名没有足够思想认知的商人出了国,还不知道会做出什么有损夏国利益的事来。 要知道在夏国以外,那些外夷之人对夏国的商人可是还有着另外一个“闭口商人”的称呼呢!
第六十六章 新的征途
杨松他们游览过关外中部海岸线的云海城后,再次转道向西。 先是游览了丽州的州城,丽水城,在这里有着两条大江的汇流之处,那无尽的江面还是颇为壮观的。 然后继续向西北方行进,抵达了云州的州城,永胜城。 永胜城可是关外之地的中枢,这里不止地处于关外之地的中心,还是联通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 杨松一行一抵达永胜城,就被这座城的繁华所震撼,这里的繁华程度一点也不比夏国的都城中京城来得差,在有些地方甚至还略有胜出。 永胜城北连界河城,界河城可是夏国北方的要地; 东边连通着丽州的州城,直到海滨的云海城; 南边就更不要说了,直接连通山海关直至关中,这里可是夏国腹地之中的腹地。 而在永胜城的西边,可是直接连到了西部高原之上,这里可是有着夏国大片的土地。 正是因为永胜城的枢纽作用,当初杨松才将第四重装师部署在了这,以便支援四方各地。 因此,杨松他们所看到的永胜城是一座集军事、经济、人口等各项元素于一体的庞大都市! 永胜城有着关中、关内的各色商品,还有着关外乃至国外的商品,满街的各种商店直让杨松他们看花了眼。 杨松他们直接就在永胜城待了近一个月,直到将永胜城的风景全都看过一遍后才离去。 就算是离开了永胜城,杨松他们还是有着一丝恋恋不舍,讨论着在旅程结束后再来一次。 照理说见过了繁华的中京城的杨松他们,对于永胜城这样的大都市应该看惯了才是,不该如此留恋。 但是永胜城之中却是有着中京城所没有的另一种氛围,那种繁忙又轻松的气氛在满是“达官贵人”的中京城所不具有的。 有人曾经有过戏言:在中京城中就算是随手抛下一块板砖,至少也能砸到一个三品大员。 这句戏言虽然说得有些过,但中京城内朝廷的高级官员可是不少的,加上一些有钱有势的人也都聚集在了中京城,这样的一座城又怎么“轻松”得起来呢? 游过了永胜城,杨松他们继续向西前行,便抵达了关外西部的交通枢纽之城——四通城。 四通城,名如其实,这里同样是一座四通之地,与永胜城相比,四通城只是关外西部地区的交通枢纽。 四通城本来就临近西部的高原,也算是处于山区,之所以是“算是”,因为四通城处于山区的一个小盆地内。 四通城的西边联通的是关外西部边境重地,致远城,这里可是驻扎有夏国的第三山地师。 北方联通的是第二步兵师的驻扎地,望江城。 东边就不用多说了,是杨松他们来的方向,永胜城。 在四通城的南边,联通的是关外的西南地区,这里也是夏国的开发中的重点地区。 在这片关外的西南部、距四通城西南方有着近三百公里的地方建有一座松柏城。 而松柏城就是杨松他们的下一个目的地,他想要去看看这个新开发的城市现在发展到了什么地步。 杨松之所以专门跑到这处“偏远”之地去,是因为这里可是夏国未来的一个重要地区。 在夏国的战略布局中,松柏城所处的这片地区可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夏国正计划着将天堑山脉、临海山脉给打通! 在南边的天堑山脉的西部,也就是关内西岭大森林的西边、半岛的西北方,天堑山脉有着一段相对较薄的山。 在这里夏国可以以一个相对较小的代价打出一个通道,让关外之地直接与关内相连,这可是一个非常具有战略意义的工程! 而且,在关中的西北方,若是再在临海山脉打出一个通道,那也就可以让关外的西南部与关中直接相连。 因此,若是夏国将这两处通道给建好了,那关外的西南地区,也就是松柏城所在的这个地区将会成为第二个永胜城! 不过这样的发展规划肯定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要知道夏国现在就算是已经规划中的铁路干道都还没有修建完成呢。 这样长远的规划、松柏城发展成第二个永胜城的那一天杨松他肯定是见不到了,所以他现在去松柏城看看,也算是了却心中的一个心愿吧。 看过了满是建设工地的松柏城之后,杨松他们转道向了西北方,他们接着会去致远城。 致远城也是一座军事要地,这座城的军事风格浓厚,民风也是彪悍。 地处高山之上的致远城有着另外一种氛围,除了军事方面的,还有的就是百姓的处事风格了。 接人待物?二话不说,先是干了这两碗白酒再说;朋友来了?来来来,不用客气,大块的肉、大碗的酒马上送了上来…… 要不是看到杨松他们的年纪实在是很大了,估计他们也“难逃”这个待遇。 游览过豪迈的致远城后,杨松他们又去往了致远城东北方的望江城。 望江城顾名思义,隔江相望的是江对岸的异国他乡,同时也戒备着外人的侵入。 第二步兵师驻扎在这虽然没有驻扎在致远城的第三山地师那么的艰难,也没有驻扎在北方界河城的第一步兵师那样任务繁重。 但是第二步兵师对外的防御任务同样不轻松,这里可是外人偷渡入境的频发之地。 也许是因为望江城的对岸是处于三国相交之地的关系,河对岸可是一片混乱,没有一点秩序。 现在夏国之外,谁不知夏国的繁荣与强大,是一个人间天堂。 不过夏国的排外让外人难以进入,就算是进入了也之能在规定的地方活动。 就算如此,难免有些活不下去的想要去试一试,他们抱着侥幸的心理,认为只要过了界河,就算做一名下人也要好得多。 但是夏国又岂是那么好进的?就算是进来了又岂能如它们所愿? 望江城过后,转道向东,杨松他们便来到了界河城。 界河城可以算是杨松的“终点站”,因为在他游览过这座北境重城后就会返回中京城了。 只不过在返回的路线上还有着一座他们没有去过的城市,那就是界河城东边的宁海城。 是的,杨松他们返回的路线选择了乘坐海船,所以宁海城才是杨松他们真正的“终点站”。 直到杨松重新返回中京城,前后历时一年多的旅程——游览大夏的旅程结束了! ------------ 时间流逝,一切落定,已然是到了启元三十四年(天启六十三年)! 十五年后的杨松霍然已有八十一岁高龄,而夏国也毅然踏入了工业时代! 初步踏入工业时代的夏国愈发的强大,不说其他,单是在军事方面,栓动步枪已经是夏国士兵的标配武器。 新式的后装火炮因为有了新式的无烟火药(硝化棉)而变得威力无穷,甚至就连海军都拥有了蒸汽动力的铁甲舰…… 有着如此举世无敌的强大实力,杨贤这位夏国的第二位皇帝在退位之前决定要去做一件他的父亲杨松都没有完成的伟大壮举——统一夏启大陆! 而杨松在得知杨贤的这个想法之后,突然心有所感,赞同了杨贤的决定。 虽然如今的杨贤在大夏帝国的皇位上没有了什么不稳,但他还是有着将重要大事过问杨松的习惯, 杨松虽然让杨贤无需如此,但这个习惯却不是那么容易改变得了的——也许是杨松的丰功伟绩是他心头的一座“大山”吧! 杨贤虽然不时的前来与杨松说些朝中大事,但杨松他一直只是当一个听众,对于杨贤的禀报没有丝毫插手的意思。 而已经历过无数生死离别的杨松在这个时候突然“开口”同意了杨贤的决定,让杨贤吃了一惊后顿时变得振奋了起来——这可是经过了杨松的同意了的! 消灭其他王国的过程非常的顺利,在夏国那好似维度碾压一般的强大实力面前,土著的军队毫无意义。 当杨贤率军花费近一年的时间统一整片大陆并凯旋而归之时,杨松他收到了几十年来都未曾有过反应的、那来自系统的提示。 “叮~!” “恭喜宿主,完成任务!” “主线任务二:荣耀华夏(终极任务)(已完成):作为炎黄子孙的你,必须要在新的世界绽放属于华夏文明伟大耀眼的光芒!” “叮~!” “恭喜宿主,获得任务奖励:宿主可携带一万军队、百万百姓进入一个新的世界!” “什么?新的世界?!”对于这个终极任务的任务奖励,杨松可是吃了一大惊。 “难道系统听见了我的心声,还要再借我五百年不成?” 对于离开这个世界杨松早已做好了心里准备,不过能够在一个新的世界开启一个新的人生也算不错,反正他在这个世界的身体马上就要步入终点。 只不过系统奖励的内容虽然丰富,但透露出来的信息也可谓是非常的多。 一万军队?百万百姓?看来新世界的起点要高得多啊。 不过正因为如此,也就代表着行世界的难度可不是那么简单的。 “系统,新世界是什么样的?”杨松最后试探着向系统发起了提问,没想到系统竟然给予了他回复! 系统答复道:“未知。” 杨松想了想,继续问道:“一万军队、百万百姓的选择范围是什么?” 系统继续答道:“这个世界宿主麾下的所有人。” “包括已经了逝世的人吗?”问出这个问题后,杨松那早已波澜不惊的心境竟然也变得异常紧张、期待了起来。 系统沉默了一会儿,答道:“包括宿主来到这个世界之后的所有人!” 听到了系统的这个答复后,杨松顿时变得兴奋了起来,系统虽然没有明说,但意思已很明显了。 也就是说,当他杨松去到下一个世界后,他还能见到刘基、李靖、荀彧这些已经离世的老伙计们,也能再次见到兰、娟两女了! 这样的事情又怎么不能让他兴奋和期待呢? 从系统那得到了重要信息后,杨松立马开始准备了起来——为抵达下一个世界、还有这个世界的离开做准备! 杨松先是将杨贤给叫了过来,让其准备因战争而牺牲了的一万名士兵、军官的名单来,最好能够凑出一个编制出来。 然后再让杨贤准备一百万名爱国的、离世了的百姓的名单,最好要有各个行业的人才,当然少不了刘基、李靖、沈括这样的顶级人才。 再然后,就是杨松他需要的一些科技资料、教材、设备等物资。 最后,就是杨松对杨贤说明了他即将要离开这个世界的事实。 不过也许是杨松说明的比较含糊的原因,被杨松认为是杨松他即将要死去了呢。 对于杨松的离世,杨贤以及杨松的后代们早已做好了准备——陵墓都已修建好了多年! 杨松对于杨松的误解也不纠正,反而他还借着这个由头将之前让杨贤所要求的那些物资当成了陪葬品。 因为杨松的坚持,杨松的陵墓没有修建的多大,也没有什么陪葬品,现在有了这两份名单当成他的“陪葬品”也算是一个理由——毕竟杨松他这个先皇在另一个世界也是需要臣民的! 对于杨松是离世,夏国可谓是举国齐哀,杨松这位好似定海神针一样的人物在夏国存在的这些年,已经有着神化的苗头,不,其实已经被神化许久了! 陵墓之内,杨松躺在他的豪华棺材中,对着系统下达了去往下一个世界的指示。 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刻,杨松突然问道:“系统,你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存在?为何会出现在我身边?又为何能够穿越世界?” 跨越世界开始了,杨松在陷入黑暗之际,隐约中好似听到了系统的答复: “本系统名为:华夏多维宇宙共和国前进开拓系统!” ——全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