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电商穿越七零年代TXT下载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全文阅读

作者:恣悠悠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txt下载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887章 花轿

    悠悠像是变戏法,给桂萍拿出一套的新嫁衣做添箱,和冬梅的那套一模一样。她给出的理由就是,这次去京都考试,在友谊商店特意给村里的年轻人购买的,为了春天他们补结婚照准备的。

    桂萍高兴之余,还是有些遗憾,她对悠悠说:“你给我准备了这么多漂亮的的嫁衣,真是可惜了,我这结婚连家门都不出,想风光一次都办不到。”

    四栓听她这么说,就笑着劝她:“我不和你一样,结婚也不出村。再说了,咱们村的姑娘现在结婚,不都是这样的。桂萍你就知足吧,悠悠还给你准备了这么多套漂亮的嫁衣。就是现在穿不着,年后天气暖和了,还能照套结婚照。”

    四栓和桂萍悠悠从小就在一起玩,三个人的感情比较深,现在四栓和宝景订婚了,宝景是悠悠爸的弟子,关系又近了一步,他们结婚后,四栓就是悠悠的师嫂。

    桂萍郁闷的对赵萍说:“嫂子,我和你可不一样,你结婚的时候,起码是从娘家出门,能在村里走上一趟,我可是连家门都不用出,拜个天地就行了。”

    桂萍比赵萍还大一岁,辈分也比赵萍长,可自打他们订婚后,桂萍就改了口,直接叫上了嫂子。

    悠悠笑着问桂萍:“要不我给你准备个花轿,让人抬着你围着村子转一圈,咱们也来个出东进西。”

    桂萍撇嘴说:“悠悠,你就哄我吧,这还几天的时间,你到哪给我变个花轿出来。”

    “这还不容易,把八仙桌子反过来,上面蒙上罩子,不就是个花轿吗。桂萍,我再找几套轿夫的衣服,给你办个别致的婚礼。”

    赵萍比桂萍还兴奋:“桂萍,悠悠这办法好,咱也请上两班的响起,吹吹打打的热闹一天。”

    桂萍听了眼前一亮,她问悠悠:“这都该过年了,你去哪找轿夫的衣服。”

    农村戏班子里,有成套的轿夫衣服,借过来就能用。不过悠悠不打算这么做,轿夫的衣服其实不难做,自己做一套就是了。

    悠悠对桂萍说到:“你安心的等着就是了,花轿的事情我负责,让你那位兵哥哥,找好轿夫就行。”

    悠悠是说干就干,她回家就在智脑上,直接下订单,订了一套裁好的轿夫衣料,高仿的丝绸面料,其实是化纤的涤纶布,好看又结实。

    然后对着家里的八仙桌子,一通狂拍,把影像输入智脑中,让智脑改装花轿,还得预订花轿的顶棚和外罩。为了保暖起见,花轿的里层包上厚厚的毛毡,外面用大红的加厚金丝绒。

    韩屯村就有木工组,只要设计好,改装花轿也容易。轿杆得现做,再漆成大红色。

    用花轿娶亲新郎得骑马,韩屯村没喂马,石庙村有喂马的。可他们喂马是拉脚用的,从来没驮过人,根本就没配马鞍。

    虽然好多年没用花轿娶过亲了,可村里的老人,对用花轿娶亲的仪式,可是门清。看桂萍和四栓悠悠三人,商量着结婚坐花轿,“老骡子”和韩道伟的母亲,主动给她们当参谋。

    她俩商量着,给兰芝和红英俩人,做了两套唐装。成套的唐装,比韩屯村平时做的唐装袄,多了一幅罗裙。桂萍结婚的时候,这俩儿女双全的全和人,是跟轿的喜婆子。

    要是只是桂萍自己,二爷和二奶两个,估计得反对,俩人都是安稳的性子,肯定不会赞成桂萍如此出风头。可看到儿媳妇赵萍态度挺积极,两位老人只好同意了。

    老首长听说桂萍结婚用花轿,非常的支持,他老人家说了:“结婚是一辈子的大事,就得高高兴兴的,咋热闹咋办。”

    大卫个洋鬼子,更是高兴,以前他来韩屯过年,外出赶集碰到结婚的,都是撵着人家录像。

    这次听说桂萍坐花轿结婚,他特别的兴奋,整天举着录像机,往二奶家里跑,二奶给桂萍套被子,他不仅录像还跟在后面紧打听。就连十床织锦缎的被面,每床的花样的寓意,他都打听的清清楚楚。

    木工组改花轿,他全程跟进。就连兰芝她们做的轿夫衣服,大卫都先穿上试了试。

    韩屯村的木工组,半天的工夫就把桂萍家的八仙桌,给改造成了花轿。大红的金丝绒罩面,上面和四角,都系着金色的花朵,喜庆中透着富贵。

    看着这花轿,可把景芝他们给馋坏了,都后悔的说:“咱们结婚的时候,咋没想起来坐花轿啊,一辈子的大事,就简单的拜了个天地,可真是亏死了。”

    不过马鞍可犯了难,还是老首长给临水军区打电话,暂借了一套,外面再用大红的金丝绒罩上,花轿和马匹就齐活了。

    悠悠不仅给桂萍准备了一套嫁衣,还给新郎准备了状元服,骑马坐轿得有相配的衣服。

    腊月二十八日,韩屯村所有的工厂都放假了。晚上,村里召开村民大会,公布一年来的收支情况。

    八五年是韩屯村经济大扩张的一年,全年投资近九千万。新进了十条方便面生产线,八条面条生产线和两条大型的面粉生产线,购进了七十辆解放牌货车,新建温室大棚七十个。

    新建厂房三万平方,职工宿舍四万七千平方,建成两室一厅的楼房508套,一室一厅的楼房120套。

    招收工人六百余人,其中退伍兵420人,他们的家属80人,附近村庄的工人100名,加上以前村里招收的工人,韩屯村总计招收工人910名,是韩屯村人口的三倍。

    加上捐献给县一中的五百万,韩屯村八五年支出9350万元。

    支出多收入也高,和去年相比几乎翻番了。全年收入29485万元,除去五千万元的利税和两千万元的超支,年底节余22435万元。

    去年韩志明娶了媳妇,可他本人参加了工作,不再参加村里的分配。韩屯村全年没有孩子出生,所以全村的人口还是298人。

    按照原来的惯例,村里的收入是集体留一半,村民分配一半,人均分配高达37.6万元。

    八四年人均分配24.1万元,两年的分配加一起,村里所有的人家,都成了百万元户。

    村里人口最少的户是两口人,仅这两年的分配,就是一百二十多万元。

第888章 指标

    村里人知道今年的收入肯定比去年高,可大伙也知道,今年的投入也大,听到这个数字,还是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老首长”受邀参加了村里的群众大会,他听了这个数字,也被震住了。对坐在一旁的韩玉林说:“老伙计,我可是不如你,在经济战场上,你打了个大胜仗。”

    韩屯村不仅村民的收入高,工人的工资也高,由于实行了等级工资和计件奖金,一千多名工人,月工资都超过了一百元,相当于国家正式工作人员的两倍。

    村民兴奋过后,接着开始讨论新一年的发展计划,大伙都说八六年,该发展火腿肠了。现在火腿肠,也开始被人们所接受,特别是进入了腊月,火腿肠的缺口特别的大。

    大伙说了:“今年村里的收入高,火腿肠的生产线,咱们就多进些,也凑成十条。咱们还得盖厂房,最好把工厂里的空闲地,都盖成厂房,反正房子的造价低,用不上就空着。

    盖房子太慢了,还得提前打报告,等待有关部门的审批,临时加盖厂房,实在是太耽误事了。”

    韩屯村生产的火腿肠,几乎全部被山本给包销了,剩下极少的份额,供应国内的市场。春节市场供求量大。虽然进入腊月,就将火腿肠的生产时间,从两班制改成了三班制,可还是供不应求。

    其实大伙提议购买火腿肠生产设备,还是有些小心思的,那就是想尽量的使用自己村创造的外汇。

    韩屯村的产品,大量的出口岛国,每年赚取上亿元的外汇,节余的部分都被临水地区,用来购买国外的先进设备了。

    不过韩屯村也获得了上级的大力支持,除了财力以外,在人力物力上,临水地区对韩屯村是有求必应,大开方便之门。

    要是没有上级领导的支持,韩屯村的厂房和宿舍楼,根本不可能建成,别的不说,单是建房子所用的建材,就是个大难题。

    农村人建房子,现在一律是砖瓦房,得提前一年交钱预订砖瓦。张集镇至今,还是原来的那一处砖窑,严重的供不应求。

    韩屯村建设所用的砖瓦,是从全区调拨的,特别是建设楼房和工厂,需要大量的钢筋水泥和木材,这些建材只有国家立项的计划内项目,才能购买到。

    另外,建设楼房和厂房,必须是专业的建筑公司才行。农村的建筑队,只能盖个平房,他们缺少的不仅是技术,还有专业的设备。

    韩屯村得到上级的大力支持,不仅是能赚取大量的外汇,还给国家上交了大量的利税,八五年韩屯村上缴国家的利税达到了五千万元。

    村民谈发展,老首长坐在一旁笑眯眯的听着,到了最后,他拍着韩玉林的肩膀说:“老伙计,村里增加的招工指标都给我留着,以后村里的宿舍楼,我让工程部队来盖。”

    有了老首长的这句话,村里以后建设的宿舍楼,都是部队给援建的。就连扩大的村台,都是他们给垫的,部队的工程队,垫村台全部是机械化作业,比用民工可是快多了。

    当然了,韩屯村以后招工,大部分都是来自部队的退伍兵。老首长退休后,一直住在韩屯村,简直把韩屯村,建成了业余的军营。

    老人家带着他的退伍兵,在韩屯村快乐乐的生活着,一直到一百零三岁,无疾而终。临终之前留下了遗言,遗体在韩屯安葬。

    正是由于老人家的存在,给韩屯村解决的好多的麻烦,韩屯村作为拥军模范集体,也得到了部队的大力支持。

    八五年的除夕,是韩屯村最高兴的一天,一大清早村里就传来喜庆的唢呐声,一曲《百鸟朝凤》,把村里的孩子都吸引了过去。

    大伙一块在食堂吃的早饭,村里的退伍兵,留下来的也就五十多个。毕竟是头一年参加工作,写信说的再好,也不如回家亲自解释清楚。

    这些人回家还有个心思,那就是把妻子带回来,韩屯村年后接着扩大生产规模,用人也越来越多。留下来的是二十名的炊事员和妻子快要生孩子的。

    悠悠天没亮就起了床,她今天的主要任务,是给桂萍花新娘妆,穿嫁衣。凤冠霞帔穿起来,长长的头发盘起来,浑身带满了金银珠宝,桂萍通身的贵气逼人。

    可惜的是,她本人煞风情,不住摇来晃去,一个劲的嘀咕:“悠悠,头上带的能不能少点,压的我脖子酸。”

    二奶在一旁她:“你就作吧,还敢嫌带金子累,你几个姐姐的福分,让你一个人给享了。她们出嫁的时候,别说金子了,就是银的,你娘也买不起。你可给我老实点,晃掉一个就是一千多。”

    这些金首饰,有二奶买的,也有亲人们给她的添箱。别说亲大伯了,就是兰芝这个堂嫂,添箱都是给的金首饰。

    悠悠一家人,给她添的是珠宝首饰,这些东西的价值村里人不懂,他们买玉手镯和玉坠,就信奉一个原则,贵的就是好的。

    悠悠笑着拿起给桂萍准备的蒙头红,上面缀满了各种亮晶晶的宝石,份量更足,当然了上面的钻石都是高仿的。

    桂萍看到了,哀嚎一声:“悠悠,你就可劲的坑我吧。”

    悠悠变戏法似的拿出另外一个绣花的:“别说我坑你,你自己选吧。”

    桂萍看着两块蒙头红,最后一咬牙,还是选了带钻石的那块。“我今天是豁出去了,一辈子就这一次,好好的风光一次,让俺娘也高兴一回。”

    二奶还真是高兴,她笑着说:“没想到我这辈子,还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你姐妹几个能过上好日子,当娘的就放心了。”

    桂萍是从娘家出嫁的,村里人对桂萍都熟悉,可大多数人都没见过用花轿娶亲,更没见过桂萍的龙凤嫁衣,到底是什么样的。

    光是装饰华贵的花轿,就让村里人赞叹不已。别说年轻人了,就是上了年纪的人,也觉得悠悠改造的花轿好,谁见了谁说好。其实花轿做好几天了,昨天下午,悠悠才带人把花轿上的装饰弄好。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后世设计的花轿,造型极尽华美,和以前农村里的花轿,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虽然用八仙桌改装的花轿,可悠悠是按照八抬大轿设计的,桌子不大外观大啊。反正就坐一个新娘,内里小点没关系,外装饰漂亮就行。

第889章 骑马

    花轿从桂萍自己的别墅里出发,新郎王强是东北人,虽然是个孤儿,可有着东北人的豪爽性格,是个特阳光的男孩子。

    和他一起的几个战友,过年也都没回家,自封为王强的家人,留下来给他帮忙娶亲。可笑的是,这些人都被王强给抓了差,充当临时的轿夫。

    娶亲用的马一大早就送过来了,马匹的主人也跟着一块过来了,还得麻烦他跟着牵马。

    马匹上骑个人虽不是大事,王强在东北从小就会骑马。可这里的马很少被人骑,结婚请了两班的响起,人又比较多,也怕马受惊吓。还好桂香找的这匹马,比较的温顺。

    悠悠给马匹的主人,也准备了一套外衣,和抬轿的衣服差不多,又肥又大,直接套在棉衣的外面就行。

    马的头上带上红绸做的大红花,马鞍也用红色的金丝绒包上,看起来特别的威武。王强试着溜了一圈,可把村里的孩子馋坏了。

    王强下马后,这些男孩子缠着马的主人,都想坐上一圈。宝贵直接把自家的两个儿子,都放到马背上,招呼迪迪给照相。

    “高高三”开了头,村里的男孩子都抢着往马背上爬,迪迪把手里的照相机塞给昊昊,自己也加入了骑马的队伍。

    娶亲订好的九点出发,吃过早饭才七点多,这帮孩子可着劲的折腾,原地上来下去的,就为了照相片。

    大卫从早上吹唢呐的到来,就举着录像机跑前跑后的到处抓拍。悠悠看他不靠谱,只好把自家的录像机拿了出来,交给志高,让他负责录制婚礼的整个过程。

    迪迪只是坐在马上拍了张照片,没能骑上一圈,感到特遗憾,和狗剩俩人抵着头的嘀咕:“咱兑钱买匹马,让你姥爷给喂着好不?”

    狗剩大包大揽的说:“不用俺姥爷喂,我放了学去喂就行。迪迪你去找首长爷爷,让他把马鞍留下来就行。”

    吴馨儿在旁边听到了,诱惑迪迪:“迪迪,跟姑奶奶去英国吧,我带你去骑马,名贵马随你挑。”

    大卫跟着许诺:“迪迪,我送给你个牧场,想养多少马都行。”

    迪迪听了他们的话,眼前一亮,稚气的问:“英国的牧场能让个人买?”

    “能啊,只要你能出的起钱。”

    吴馨儿继续给迪迪下套:“迪迪,去英国看看我的医馆。你妈也在那里,年后跟我去英国,再跟着你妈回来。”

    迪迪还真被说动了心,吴馨儿高兴的像偷到了腥的猫。

    结果就是,迪迪跟着她去了英国,并没有跟着妈妈回来,而是一直留在了英国,只是每年跟着她和大卫回来过年,后来接手了吴馨儿的医馆。

    吃过早饭,附近村庄的人,都跑过来看热闹,韩屯村这么宽的街道,都围满了人,可真是热闹。几十年的时间,人们还真没见过用花轿娶亲的。

    不过说书唱戏,倒是经常听到。这两年的电影和电视上,也能看到抬花轿娶亲的。人们都想亲眼看一下,花轿到底是个啥样的。

    再说了,今天是除夕,过年准备的都差不多了,正是有空的时候。石庙村两千多口人,来了得有一半。

    上午九点花轿正式出发,王强穿上大红的状元服,带上状元乌纱帽,骑着披红戴花的高头大马,前面两班吹唢呐的开道。

    王强是东北人,个头本来就高,加上当了几年兵,形象特别的好,这一身的状元服穿在他身上,活脱脱一个美男子。

    两班吹唢呐的,虽然没换统一的服装,可每个人的腰里,都系着大红的绸子,就连乐器上都系上了绸子做的红花,看起来特别的整齐,而且喜庆。

    桂萍的别墅,和二爷家的是前后排,出东进西,吹吹打打的围着村子转一圈,半个多小时就过去了。

    红英舅妈是娶女婆,穿着一身红色的唐装,可别扭死了,关键是裙装的下摆小,她大步流星的走惯了,猛得迈不开腿,大冬天的,把她给急了一头汗,手里拿的红绸巾,成了擦汗的手帕。

    到了二爷家,她端起茶杯就喝,喝完才说:“这裙子可真是好东西,冬暖夏凉。”

    大伙看着她满头的汗,都笑的不行。韩志杰笑着对她说:“大婶子,你这媒婆扮的可真像。”

    兰芝是送女婆,和她穿的一样。俩人都是齐耳的短发,悠悠也没费劲,给俩人弄了个发髻形状的发套,往头上一套,和这身唐装特配。

    震宇公司在洪城就有发制品厂,做的发套都是出口用的,悠悠手能拿出出发套来,大伙都不感到奇怪。

    红英舅妈带着发套,还挺高兴,她对悠悠说:“这发套就归我了,过年穿唐装,带上比短发好看。再说了,这发套冬天戴挺好,比帽子还暖和。”

    悠悠听了真心疼啊,这上万元的发套您当帽子带,能比貂皮的帽子暖和。不过,大舅妈有一点说的对,穿唐装戴发套确实比短发好看。

    十点整,鞭炮齐鸣,唢呐吹起,桂萍被哥哥背上花轿,她头上的蒙头红,在阳光的照射下,流光四射,特别的耀眼。特别是她穿的凤冠霞帔,出场就把围观的人群给震惊了。

    新郎一身大红的状元服,在前面骑马领路,八抬大轿跟在后面,唢呐的一路吹奏,还是出东进西,又围着村子转了一圈。

    桂萍的别墅里,受二爷的拜托,悠悠舅姥娘一家,都在这里帮忙。二爷他们把桂萍打发出门,穿过大街从后门就过来了。

    桂萍和王强的婚姻,虽说是按照娶新娘的形式办的,其实还是女娶男,也就是农村里说的倒插门。

    现在韩屯村的姑娘,结婚都是女娶男,男方没一个有意见的,能嫁到韩屯做上门女婿,是多少小伙子求之不得的好事。

    韩屯村的人保密意识挺强,一直到现在,外面的人也不知道韩屯村现在,年终的分配到底是多少,不过人们都估摸着,人均最少得过千元了。

    关键是嫁进韩屯村,就能进工厂上班,就是分配在农业组,也和别的村庄不一样,劳动强度小的多。凡是高强度的农活,韩屯村都是用机器干。

第890章 后来

    花轿落到桂萍的别墅院门口,“老骡子”和韩道伟的母亲两个人,把以前的结婚程序,都给搬了出来。

    燎花轿、跨火盆、牵红绳、拜天地,进入洞房后,新郎把桂萍的蒙头红给挑了下来,人们才真是开了眼,桂萍这一身的金银珠宝,比蒙头红上的宝石还多,晃得人眼花。

    婚礼结束,时间也到了十一点半,外村的人都回去了。今天是除夕,除非是当紧的亲戚留下来坐席,其余的也都告辞回家了。

    人们边走边感叹,大伙都在估算桂萍的首饰,到底值多少钱。

    “真是没想到,韩屯村过的这么好,二爷陪送闺女,别的不说,光是这一身的金子,就得值几千。”

    其实大伙没想到的是,桂萍这身的珠宝玉器,是越来越值钱,金价从现在的28.8元增高到五百多元。更值钱的是桂萍的珠宝首饰,进入新世纪,她的一对翡翠手镯,价值高达几十万。当然了,几个再高桂萍也不会出售。

    韩屯村的人,都去了食堂,今天二爷请客,全村人都去喝桂萍的喜酒。

    悠悠本来准备给桂萍换套喜服,再让她去参加宴席,可老首长不让换,他高兴的说:“就穿这套衣服去敬酒,我看着喜庆。”

    桂萍结婚敬酒,就得俩人一块都去,女娶男敬酒得以女方为主。

    晚上的喜宴,是宝景订婚的喜酒。主角换了,成了宝景和赵萍。赵萍和桂萍穿的都是大红的绣花旗袍,宝景和王强穿的是唐装,他们的这身搭配,也够耀眼的。

    二爷和二奶两个,穿的是酱红的唐装,今天俩孩子一块办喜宴,老两口高兴的一天都没合上嘴。

    “老首长”看了以后,转身就回去了,他老人家提前把自己的唐装穿了出来。

    这是兰芝特意给他准备的,让他老人家过年穿的,紫红带金色的团龙图案,穿这么一身喝喜酒,特别的应景。

    今年援朝舅舅和胜男舅妈俩人,是一块回来的。他们带来的海鲜,正好给二爷家的喜宴,添了几个大件。

    尽管是二爷家请客,可石庙和新石庄的村干部,还是和往年一样,前来参加韩屯村的晚宴。今年老首长在这里,他们肯定得来。

    新石庄的五万纱锭生产线,已经全部投产。一万纱锭纺纱年盈利二百万元,可新石庄榨油和床垫两项收入,竟然和纺纱收入一样高。

    仅靠这五万纱锭的规模,新石庄以后年收入,就达到了二千万,除去集体积累,人均分配达到了二万元。

    新石庄和韩屯村,虽然投资的方向不同,可他们也和韩屯一样,以纺纱为龙头,大力发展相关的产业,相继建立了织布厂、毛巾厂、印染厂、毛线厂和羊毛衫厂。

    到了后来,新石庄的工人也达到了上万人,韩屯和新石庄之间的空地,全部被垫了起来,盖成了工厂,两个村连到了一块,外人只知道,韩屯村在东面,新石庄在西面。

    两个村子加一块四万人,赶得上一个乡镇的总人口了。韩屯联中发展为俩个学校:韩屯完小和韩屯中学。新建的校址,也在两个村子的中间,虽然没有住宿,可学生的一日三餐,都在学校免费就餐。

    石庙村到底还是没人能领的起来,不过他们村的群众,靠着大棚菜也发了家,百万元户在石庙很普遍。

    由于是二爷请客,今年除夕的晚宴结束的早,刚过十点就结束了。

    回到家里,孩子们都围着电视看春晚。大人聚在一起,悠悠姥姥宣布了今年的收入情况。

    八五年阜城的服装厂,在胜男舅妈的经营下,效益特别的好,这是全家人一块投资的项目。朝霞舅妈在东北地区,也形成了营销网。

    洪城县的加工点,虽然剩下了六千多人,可今年的盈利比往年还增加了,关键是和大卫和山本做的外贸生意。

    几项收入加一块,全年盈利八个亿,比起去年来,每份的收入,快增加一个亿了。

    志斌姥姥对此已经淡定了,自从志高跟着她在临水上高中,他们老两口,对这个大家庭,越来越融入,在这个家里,也是越来越自在。

    志高的年终成绩,还是全年级第一名,一个学期过去,他的个头又长了几公分,竟然超过了一米九,成全家最高的了。

    个子高了,体重也增加了,志高现在标准的人高马大,壮得像头牛。这都是校长姥姥的功劳,老人家每天就围着俩孩子转,在吃上特别的舍得花钱。

    对于志高的大块头,最高兴的是智莉。这丫头每天都得让志高接送,幼儿园放学早,姥姥去接她,她说啥也不走,等志高放学才回去。

    幼儿园的孩子,放学后留下来,等哥哥姐姐一块回家的也不少。智莉就和他们一块玩,等志高放学了,顺路就把她给领回去了。

    有这大块头的哥哥当保镖,智莉在幼儿园里,倍有面子。这小姑娘和别人比哥姐,最拿人的一句话就是:“我哥是年纪第一。”

    比起这些收入来,还是家里的三喜临门更令人高兴。到现在为止,全家人可以说是没啥心事了。

    舅姥爷四个儿子,今年算是都成家立业,儿女双全了。工作也算是稳定下来,爱军和爱民俩个在部队,今年都被提拔为师级干部,这辈子就留在部队了,不再有转业的顾虑了。

    援朝年仅三十五岁,任副部级两年了,阜城市在他的领导下,这两年是大变样,经济收入连年翻番,在全国名列前茅,是十四个新开放城市的第一名,可以说是前程似锦。

    有家里强大的经济做后盾,援朝舅舅肯定不会犯经济错误,就是熬资历,也能混个高官领导。

    爱国在韩屯,有父亲大人在,他平时不显眼,可在村里人的心目中,韩屯村的二把手,不是韩道伟也不是韩志杰,而是韩爱国。主要是在大伙一致认为,韩爱国没私心。

    悠悠舅姥爷虽然四个儿子,孙子辈的也有十几个,可除了大儿子一家,其他的都在外地工作,不参加村里的分配。村里的近亲就一个妹妹,同样不参加村里的分配。

    悠悠姥姥在村里开的代销点,虽然是村里提供的房子,买卖也挺红火,可村里人没一个有意见的。

    不说悠悠姥姥给村里做了多大的贡献,关键是代销点里的东西,全都是优质价廉。大伙都会算帐,他们认为悠悠姥姥的这个代销点,就是给大伙服务的。

    其他的村干部,不论大小多少,都有家族势力。人总是有私心的,遇到自己的亲人,很难一碗水端平。

    韩道伟和韩志杰,家里人都比较多,就连韩道存,现在也是他们家里的大拿了。可全村人最信任的,还是韩爱国。

    韩爱国的威信,建立在大公无私上。后来他五个孩子就老小智茹留在了家里,小丫头也是中了狗剩的毒,长大后竟然和狗剩走到了一起。

    俩人一块上的农业大学,毕业后一块回到了韩屯,成了父亲的左膀右臂。韩爱国退休后,智茹不仅被村民选举为韩屯村的支书,还接任了红旗集团的董事长,红旗集团是韩屯村创办的集体企业。

    悠悠自家这一年的收入,更是翻了几番。京都产业园和阜城产业园,投资大收入也高,空调电冰箱的销量,竟然出乎意料的好。

    八五年总投入16个亿,收入高达50亿,上缴国家利税5个亿。看到这么高的收入,姥姥自己都觉得难以置信。

    她老人家喃喃自语的说:“投资的时候,我心里也没底,总觉得这空调和电冰箱,这两种电器价格太高了,国内市场难以接受,没想到咱们的国家发展的这么快,竟然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她老人家更加没有想到的是,进入九十年代,震宇公司发展成为世界性的知名集团,从业人员几十万,以电子产业称霸世界,产品远销几十个国家。

    姥姥作为震宇公司的董事长,一直不负责任的当甩手掌柜,和姥爷一块,在韩屯村守着她的代销点,每天和针头线脑的打交道。

    林管家一直是震宇公司的总裁,他带着艾府的老班底,给震宇公司培训了更多的新人,艾府一直是他们的家。

    八十年年代初,林管家收购的那些四合院,到了新世纪价格飙升,大部分成了艾府私房菜的连锁店。

    悠悠三年的高中,虽然是在家中自学的,可高考的成绩惊人,距离满分只有十二分之差。

    志高是全省的高考状元,可高考成绩还是比悠悠低了二十多分,他无奈的说:“我当了三年的年纪第一,碰到你就成第二了。”

    智莉不解的问:“三哥,你说错了,状元是第一名。”

    志高告诉她:“智莉,哥是省里的第一名,你悠悠姐可是全国的第一名。”

    悠悠看着智莉崇拜的目光,给她解释:“智莉,你三哥说的不对,高考各省用的试卷不同,所以不能按分数排名次,你三哥就是第一名。”

    哪知智莉听后,跳着脚的嚷嚷:“嗷,我好高兴,哥哥和姐姐都是状元。”

    悠悠报考的是华清大学的新学科,计算机专业。志高报考的是上海的一所知名大学,这所大学的建筑专业世界闻名。

    志高大学毕业后,在建筑行业是大放光彩,创办了全国闻名的房地产公司。在京都的大学区真的建了个韩屯村,所有的村民都有一栋别墅。

    八十年代末,计算机专业在全世界都处于起步阶段,悠悠虽然来自后世,可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也是新的学科。不过有震宇公司强大的资金做后盾,加上后世的高超技术,悠悠又有超常的智力,想不出名都难。

    后世的华国在计算机和互联网领域,起步较晚,经过艰难的赶超,才跻身于世界的前列。

    这一世,多了悠悠这个变数,华国的计算机和互联网行业,在国际上始终处于领先地位,震宇集团成为无可争议的电子王国。

    昊昊和志亮两个,双双出国深造,博士毕业后回国参与军事科研,俩人终于圆了当兵的梦想,在国防科技上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智慧硕博连读毕业后,直接进了国家财政部,在悠悠的影响下,致力于电子货币的研究,成了国际上知名的经济专家。

    志刚他们兄弟三人,考的都是军校,这三个是全家的孩子中,吃苦最多的,不过他们从小在部队长大,对此甘之若饴,都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志斌和志新几个小家伙,都跟着悠悠在电子领域发展,成了悠悠得力的助手。

    悠悠虽有智脑这个逆天的助手,可从来没有沾过股市。没像穿越文写的那样,利用先知在股市中大捞股灾之财,一夜暴富。既没发国难财,也没抢夺国际上的资金。

    不过,拥有智脑这个助手,华国在历次股灾中,都能打个漂亮的翻身仗,彻底的粉碎了各国列强的险恶用心。

    在她的有意阻止下,全家人始终远离股市,致力于发展实业。实业强国,是悠悠两世为人获得的坚定信念。

    全家人都挣钱,就悠悠妈一个人往外扔钱,她老人家只要听到国际上有关华国的珍贵文物拍卖,准会飞去参与,竞标从来不心疼钱。

    艾婉莹同志不仅是京大的知名教授,还是国际上著名的鉴宝专家。不仅如此,她还在艾府的别院中,建立了私人博物馆,每天接待参观的人数,超过几万人。悠悠收购的各种藏品,总算是有了用途。

    在悠悠的影响下,韩屯村的孩子,完成学业后,一心发展自己的事业,都取得了傲人的成就。

    他们在外打拼,家里的父母就是坚实的后盾。韩屯村的人口逐年减少,收入逐年增加,人均分配的数额逐年加大,到了最后,竟然超过了百万元。

    他们成功后,不忘回报家乡,韩屯村在他们的推动下,逐渐发展成以闻名世界的食品集团,韩屯村的“红旗食品“享誉世界。

    方便面火腿肠和面粉,是“红旗食品”的三大支柱产业,和这三大产业相关联的企业,多达十几个。

    进入新世纪,韩屯村的年产值超过了五百亿,工人达到了三万多人,村后的一千亩耕地,全部建成了工人新村。宿舍楼从多层发展到三十多层的高层,套内面积从七十五个平房的两室一厅,增加到一百五十多个平方的跃式公寓。

    不过这些住宅楼,都是韩屯村免费给工人提供的,根据工人的资格和资历进行分配,只要是韩屯村签约的工人,可以无偿的使用一辈子。

    韩屯村的工人,也有了养老机制,退休工资比国家规定的标准还要高。福利比任何的国家机关单位都好,教育、医疗全免费。

    村里后来又增加了高中,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一直到考上大学,就连吃饭都是免费的。

    韩屯村医院,在宝景和赵萍的管理下,发展成了国家三甲医院,成为世界知名医科大学的博士后流动站。

    这么多的专家和教授,宝景作为院长,一没学历,二没职称,可医术远近闻名。特别是四栓和桂萍相继生了双胞胎以后,找他求子的人,越来越多,竟然有人提前半个月,到医院排队挂号。

    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从八十年代末开始,就成了一对夫妻一个孩,能生个双胞胎,是多少个家庭梦寐以求的事情。

    就连宝景自己,也弄不明白,咋经他看过的妇女,生双胞胎的几率大,而且是生男孩子的几率大。

    吴馨儿为此,还专门研究过宝景的处方,到也没找到原因所在。

    进入新世纪,小李村搬迁到滩区外,他们的原村址上,建起了黄河公路大桥,高速路贯通南北,专门为韩屯留了一个路口。

    韩屯村成立了自己的物流公司,司机全部是退伍军人,各种产品直接上高速,运往全国各地。

    本来属于平城县的近一万亩滩区耕地,由于高速路的阻隔,各村种地更加的困难了,全都被韩屯村高价租了过来,打造成了旅游观光农业园。

    靠近大堤的塘子坑,就有两千余亩,也被韩屯村给建成荷塘。夏季荷塘泛舟,岸边垂钓;冬季水面滑冰,破冰捕鱼,一年四季都有特色。

    集吃住、游玩、观光、采摘为一体,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前来,成为韩屯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韩屯村的大型养殖场,搬迁到租来的平城县地界内,黄河岸边全部种植成苜蓿草,韩屯村用苜蓿养殖的家畜和家禽,越到后来价格越高。

    二爷喂养的黄牛,一直坚持了下来,韩屯村成了国家级的黄牛繁殖场,同时也是全国的青山羊养殖基地。

    韩屯村还建立了奶牛养殖基地,成立了自己的奶制品加工厂,产品除了自己村消耗外,全部供应到部队。

    华国和岛国的关系起起伏伏,可山本始终是韩屯的好朋友。其实,韩屯村的家畜超高价格,都是他给抬起来的。韩屯村生产的火腿肠,山本的销售量占了一半还多。

    韩屯村生产堤后面的四千亩地,是大棚菜和粮食基地,不用化肥和农药,全部是绿色健康食品,主要供应村里的工人食用。

    韩屯村作为集体经济的典范村,是全国闻名的**示范村。另外,韩屯还是扬名世界的长寿村,村里的老人,大部分的寿命都超过了九十岁,百岁以上的老人,就有十几个。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net/r27180/ 第一时间欣赏电商穿越七零年代最新章节! 作者:恣悠悠所写的《电商穿越七零年代》为转载作品,电商穿越七零年代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电商穿越七零年代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电商穿越七零年代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电商穿越七零年代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介绍:
未来手工达人悠悠,因意外穿越到七零年代。好在,商城还在,可以同未来交换物资!好在,父母双全,可以让她享受亲情!一家人整整齐齐,和和美美,共同致富奔小康!电商穿越七零年代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电商穿越七零年代,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电商穿越七零年代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