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 肉食厂
电子商城里,悠悠把获取了安全食品证书的烧饼,贴上了纯手工制作,绿色环保食品的标志,每个烧饼竟然卖到了50元的高价。
由于集市的放开,进入八零年冬季,杨奶奶和王代娣她们销售量剧增,比原来多了几倍。
特别是王代娣,她娘家的兄弟姐妹都卖小饰品,业务发展到周边的几个县,同时也稍带着收购铜钱和乱发。
杨奶奶家又找了两个帮忙的,她现在雇佣了六个人,两个保姆,四个营业员。
原来平城卖衣服的那家人,现在改行跟着杨奶奶卖小饰品。有一次在杨奶奶门市里碰巧看到姥姥,她主动的过来打招呼。
“嫂子,俺后来找了您几次,都没见到您。卖衣服成本大,货源还跟不上,俺就改卖小商品了,没想到这些小东西,利润这么大。”
等她走了,杨奶奶告诉姥姥:“这妹子一家子是真能吃苦,几个人分开赶集,舍不得歇一天,四五十里的路程,见天赶个来回,也不知道个累,她家卖的货最多。”
现在的摊贩赶集,都是骑自行车,早上6点钟起床,吃口热乎饭,天刚亮就出发,近的还好些,远的集市几十里路。
集市都是十天两个集,集市之间相隔着十几里。要是天天赶集的话,远的就得四十里开外。
有时候上午赶集,下午还得去进货。一般进货都是去县城,有个体干批发的,也能去县里的批发部进货,反正是哪里合适去那里。
摆摊卖服装小商品的,大部分是县城的居民,他们成群结队的奔波于县城和农村的集市之间,盘点着每天的收入,兴高采烈的忙碌着。
他们的经营之道是赚钱就卖,价格绝对比供销社里的低。供销社的服装加价30%,10元进的衣服卖13元,他们12元就卖。
每个集市卖出去二三十件衣服,就是三四十元钱,跟工人一个月的工资了。也因为他们的冲击,供销社里除了紧俏物资,大部分东西卖不动了。
特别是卖鞋袜的,同样是在县批发部进的货,摆摊的小商贩,每双鞋就是比供销社里的标价低二毛钱。
袜子也是如此,供销社卖1.78元一双的尼龙袜,小贩们1.70元一双。8分钱的差价,就把生意抢了过去。
更为可气的是,悠悠家卖的袜子,从75年开始到现在,一直是2元的价格,反而比供销社里1.78元一双的卖的好。
供销社从震宇公司进到了货,可是一样的价格,也卖不过外面的商贩,真是令人无语。
胜男舅妈的同学对她抱怨:“真是奇怪了,都是一样的东西,一样的价格,按说公家的得比个人的质量有保证吧,可是人们就是愿意在外面的摊贩手里买。”
胜男舅妈告诉她:“东西是一样,价格也一样,不一样的是服务态度,咱们的营业员,啥时候也比不上那些商贩的态度好。”
她同学恍然大悟,摇着头说:“咱们天天喊着‘为人民服务’,可是这些年都养成习惯了,不和顾客吵架就是好的了,和外面的商贩相比,还真是差的远。
再说了,对营业员来说,卖多卖少一个样,和工资也不挂钩,态度能好才怪了。”
国家的政策变了,不再给各村下达必须完成的生猪指标,加上集市放开搞活,食品站受冲击最大。鸡蛋还是小事,人们喂养的猪再也不会卖给他们了。
县肉联厂没有了平价猪的来源,只好去农村收高价猪,其实收高价猪利润也很大,韩屯村的肉食厂,自开业以来,都是收的高价猪。
现在,家家户户都养猪,光靠集市是消化不了这些生猪的。国家不收购了,人们马上面临着销售难的局面。
食品站收不上来平价猪,城市里的猪肉供应也跟不上了。各厂矿企业各自想法,为自己的职工谋福利。
韩屯村肉食厂成了香饽饽,来这里购买猪肉的机关单位那叫个多,韩屯村的电话基本上没断过,都是各单位订猪肉的。
李保国每次通话都会抱怨:“姐,您们村的电话现在是真难打,一两个小时也要不过去。”
韩屯村的活鱼,也随着订购猪肉的单位,陆续的卖了出去。这两年黄河没漫滩,塘子坑沿都露出来了,成了独立的鱼塘。用拖拉机挨个的抽水,两个小时就能清出来一个塘子坑。
现在,每亩塘子坑光是一斤半以上的鱼,最少二千斤,每斤0.50元,就是1000元钱,千亩的塘子坑,每年给韩屯带来100万元的收入。
韩屯村的肉食厂,每年7万头猪的宰杀量,往年石庙和韩屯加上周围的几个村,就能满足需要了。
可是今年整个洪城县北部的村,都来韩屯套近乎,大家都想把猪卖给韩屯,毕竟光是靠集市,连一半也消耗不了。
好些群众,知道韩屯高价收购生猪,直接就把猪拉来了,总不能再让他们拉回去,只好收下来。
尽管有各单位的订单,也增加不了多少头,加大收购的根本,还得靠扩大生产量。
韩屯的肉食厂,已经满负荷运转了,厂房机器都达到了极限。特别是人力,韩屯村五十岁以下的壮劳力,基本上都在肉食厂上班。
妇女劳力不是在肉食厂,就是在服装厂,全村总共320多口人,就连六七十的老人,只要没有缠手的孩子,都能找到活干。
大伙看到每天送来的生猪,干劲特足,主动的加班加点。幸好有各单位的订单,宰杀好了就可以了。
宰杀生猪利润比较低,一头猪也就是二三十元钱,不过有宰杀生产线,宰杀速度还是比较快的。
光靠加班也不行啊,特别是临近冬至,要猪肉的订单越来越多。大家伙商量了几个晚上,决定再进一条屠宰生产线,先安装在前排的办公室里。
在援朝舅舅的关照下,生产线很快就安装上了。这次,村里五十岁以上的男劳力,基本上都去肉食厂上班了,主要负责宰杀生猪。
第408章 忙啊忙
制作熟食的生产线,也实行了三班制,全天24个小时开工。
尽管这样,每天的宰杀量也才到300头,深加工还不到250头。
悠悠听了舅姥爷的话,拍着胸口说:“幸亏差一点,不然每天一个250,可真不好听。”
姥姥气得拿大巴掌轮她:“你个不长心的,净跟着捣乱,越大越没正形了。”
缺少的工人,暂时从石庙村那两个没分开的生产队招收,每天工资2元钱。
主要是这两个队里的年轻人,大部分都有杀猪的手艺。再者,这两个队离韩屯近,特别是离肉食厂更近,吃住都方便。
大家伙商议,年后就扩建肉食厂,再建一条生产线,将生产量扩大一倍。
县委杨书记知道了村里的打算,让张集公社把上报扩建计划。同时建议,把村里的服装厂、养猪场一块扩建了。他知道韩屯的集体积累多,能负担得起扩建任务。
虽说改革开放了,可是国家实行的还是计划经济,集体企业属于计划经济的一部分。
故而,韩屯的这次扩建计划,依旧搭上了计划经济这条大船。
现在,钢材水泥等建材属于控购物资,也是紧缺物资,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的。
今年的冬闲,韩屯村反而忙个不停。服装厂忙,肉食厂忙,养猪场也忙,村里的人除了没上学的孩子,都忙个不停。
部队也跟着添乱,进入农历的十一月,连续两次下订单,还是要去年的短军装,数量达到了五十万,要不是有电子商城,估计很难完成,光是布料和染色就是问题。
据后勤处的同志说,他们换了好几家军工厂,可生产的军服染色不过关,和韩屯做的没法比。前线的战士一致反应,还是开始的服装好,这才又找到了姥姥。
看到洪城县的服装厂遍地开花,他们直呼还真来对了,本来还担心数量大了做不出来。这才有了第二批30万的订单。
来服装厂的加上卖猪的,韩屯村的人流量更多了,每天都不下400多人。主要是来卖猪的人多,韩屯村每天都收300多头猪,光卖猪的就是300多人。
随着人流的增多,悠悠家的代销点也跟着出了名。大家都知道韩屯的代销点,价格便宜质量好,还有好多的紧缺商品。
虽说改革开放近三年的时间,但是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食糖,还是得凭票供应,集市上也有摆摊卖糖的,不过价格比供销社里面的高出一截,0.72元一斤的红糖,卖到了1.20元。
悠悠家的代销点,不仅按国家定价供应红糖,而且还有冰糖白糖奶粉麦乳精等,全部是平价出售,只不过是限量供应,每人限购一斤。
这些平价的食品有一部分来源于胜男舅妈,她通过临水的批发部,给姥姥加大了供应量。
其实大部分来源于深南的市场,罗新华通过火车货运,把大宗的各种食品,运到了临水。
最受欢迎的是各种服装,以及涤纶床单被面等化纤制品,悠悠家代销点卖的价格都比市场上的低了五毛或一元,加上临近春节,大伙卖了猪,都会买些带回家去。
姥爷一个人忙不过来,姥姥只好把收布鞋和鞋垫的事情交给舅姥娘,让她带人收购。她和姥爷俩人在代销点里,还忙的不可开交。
一天的营业额少的时候也在5000元以上,多的时候近万元。要不是悠悠不时的从空间里往外倒腾东西,自家的代销点光是进货就得一个人。
一家人都忙的脚不沾地,做饭的事情又落到了悠悠的身上。迪迪放了学就跟在悠悠的后面,帮着姐姐烧锅打下手。
姐弟俩做着饭,还不忘练习外语,交流都是用外语进行,而且是不止一种语种,英语、俄语、日语。
悠悠又加上了法语和德语,每天在空间里跟着智脑学了,再教给昊昊他们,反复的练习口语,跟玩似的就学会了。
有时外面的人听到了,就问姥姥:“你们家的孩子,这是说的哪国话,叽里嘎啦的,一句也听不懂。”
姥姥也听不懂,不过听习惯了,常用的也能懂几句。就笑着回答他们:“孩子们在京都的华侨商店,听外国人说话,觉得新奇,就跟着学了两句,没事在家说着玩,我也听不明白。”
大家都说:“还是你们家的孩子聪明,听了就能记住,俺听他们说了好几次,一句也没学会。”
悠悠也承认,自己家的孩子都是妖孽,他们学习领悟能力确实比较强。加上悠悠的特意引导,反复的练习,确实显得比村里的其他孩子出息。
即使是智力一般,在悠悠这样的特殊关照下,熟能生巧,也该笨鸟先飞了。
其实做饭也简单,进入冬季,悠悠做饭主要是炖菜,白菜羊肉汤、排骨炖冬瓜、小鸡炖蘑菇、豆腐鲫鱼汤、竹荪炖鹅,每天换着花样的炖菜。
再整治几个现成的卤菜和凉拌菜,当作下酒菜,姥爷和舅姥爷大舅他仨每天中午一斤酒。
馒头用小麦在村里的伙房换,每天的早饭都是大舅妈做的,悠悠打小就爱睡懒觉,早上起床都得姥姥喊好几次。
晚饭是悠悠做,用大铁锅熬各种杂粮粥,再用散炭炉子炒两个青菜,搭配几种咸菜。
大锅做的饭菜香,别说大人了,就连迪迪中午都能吃两碗炖菜,仨个馒头。
悠悠穿过来后,饭量大增,现在才十岁,比后世二十多岁时饭量都大。难怪个头长的快,已经1.58米了。
昊昊长到了1.72米,又高又壮,从后面一看,就像个大人,比“高高三”都高,其实他才12岁。
现在,家里的牲畜都是他喂,出圈打扫卫生也是他。志亮和志高俩人,也把自己家和爷爷家的活计给包了。
悠悠还负责洗全家人的衣服,不过家里有了洗衣机,悠悠只是把衣服放到里面就行了。
舅姥爷和大舅家的衣服,也是悠悠洗的。大舅妈一直过意不去,可是她忙的连看洗衣机的时间都没有。
第409章 厚嫁妆
这个家里,最清闲的应该就是智茹了,她今年上一年级了。除了上学就是玩,每天看到爷爷,还会扑上去,撒娇让抱一会,她是全家人的公主。
不光悠悠家是这样,村里的其他孩子也是如此。大人忙的不可开交,孩子们就得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女孩子做饭洗衣服,男孩子喂养牲畜。韩屯村家家有自来水,不用挑水,这也剩了好些事。
悠悠觉得,比起后世娇宠着的“小太阳”们,现在孩子们的生活,才算是健康的生长方式。
他们从小就养成了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有担当有责任心,独立生活能力较强。
进入腊月,景芝先结婚了。她的新房在她大奶奶家的东屋里,村里给她批的宅基垫好了,就等着年后盖房。
男到女家落户,还是和娶媳妇不一样。“大一号”给闺女准备的非常齐全,“三转一响”都是新的,还让悠悠姥姥帮着买了个21英寸的大彩电,家具更是齐全。
不仅如此,家里还专门杀了一头猪,摆了三十多桌席面,把全村的人都请过来喝喜酒。
可是,结婚的当天,男方家就没来人,韩屯村开了一辆拖拉机把男方拉了回来。景芝的婆婆给做了二套铺盖,一块带了回来。
结婚的第三天,俩人回了婆家一趟。她婆家的人还是按娶媳妇的规矩,给了景芝五十多元的“磕头钱”。
宝山的三姐得等年后房子盖好了再结婚,她家的住房紧张,没有多余的房间让她结婚。
接着,就是二爷家的桂香出嫁,二爷这次嫁女儿,可是卯足了劲的陪送。
全新的“三转一响”,“六十四条腿”的家具,光是铺盖就陪送了十床。不过,他没给桂香买电视,石庙村没有高压电,买了也用不上。
听二奶奶说,二爷给了桂香一万元的压箱底钱,不过没敢明着给,私底下给家里人说明白了。
最可喜的是,宝景在给桂香打家具的时候,也给桂花做了一套,给她二姐补嫁妆。
新家具送到二姐家里,把个桂花激动的,抱着弟弟哭了一场:“弟弟啊,姐姐结婚后,虽说自己过的不错,可也没帮了娘家。咱爹娘怕我在婆家难作人,再难也没给我张过嘴。
家里过好了,还给我补嫁妆,不论在哪里,到啥时候,也没有这样的。
弟弟啊,姐心里明白,你和爹娘都是疼我的,怕我受了委屈。”
二爷的这种做法,传遍了十里八村,被大家当成了美谈。大伙提起来就说:“人啊,可是没有十年的穷富,别看人家要过饭,可是人家的孩子有出息。
人家就上了个小学,却跟着吴医生学会了医术,开上了医院。挣了钱也仁义,给出嫁好几年的姐姐补嫁妆。
那嫁妆补的,比人家刚结婚的都好。这才是真心的想着闺女,不是做样子给大家看。
别人都是刮闺女贴儿子,人家的儿子反过来帮着出嫁的姐姐,人家品行是真好。”
桂香结婚,就去了六个送嫁的,村里人没去送嫁妆,大伙都忙的不行,没那个时间,就装了两辆拖拉机,把嫁妆送了过去。
她婆家却准备了四十桌酒席,二爷阻了几次,也没阻下。她公公说:“韩屯离俺村就一里路,抬脚就到。你们再忙也得吃饭啊,俺准备好了,你们下班就过来吃,总比回家做吃得快。”
没有办法,二爷只好让大家下班后去石庙坐席。全村去了一多半,就这也没二十桌人。
桂香的婆家是真心的想管饭,他们队里也有拖拉机,拉着十桌席面,送到了韩屯村的伙房里,没时间去石庙村的人,在自己的村里吃。
全村就三百多人,全体吃上了他家的酒席。大伙吃着席面,还开玩笑说:“往后啊,咱村里的闺女,找婆家就在石庙挑,坐席方便啊。”
由于分田到户提前办了登记手续,接着婕格大哥、韩道伟的大哥和夯他们三家,都娶了儿媳妇。韩屯村连着办了五起喜事,每次都是全村出动,大伙一块坐席。
全是“三八”的席面,外加四个大件,总共二十八个菜,在周围的村庄,这是头一份的好席面。
周围的村庄,都说也就是韩屯村,别的村庄可是办不起这样的酒席,再说了也没有全村坐席的。
其实,大伙就是图个热闹,韩屯村不是人少吗,又都是姓韩的,就一家姓赵的,其他的都是自家的闺女招来的女婿。
腊月二十日,悠悠妈和智慧,加上桂金及其父母孩子,都被老首长派车送了回来。
桂金的孩子长的真好,八个多月的孩子,壮实的向一岁多的孩子,自己打着嘟噜的往地下坠,跟头趔趄的往前窜。也不认生,看见谁都咧嘴笑。
把个二奶奶高兴的,白天晚上的陪着她们娘俩,照顾的非常周到,桂金都不好意思了。
“婶,您身体不好,得注意休息,不用时刻看着他。这孩子皮实,一会也不安生,别累着您。”
桂金娘也说她,“她婶子,您听桂金的,别老是抱着他,我们在京都,也没抱过,把他放炕上,到处爬。”
二奶奶不听啊:“那是你们没时间,这回来了,家里人多,不能在亏孩子。
你们看‘大一号’家,人家一胎生俩,还都抱了起来,现在扯着手,都站的稳稳的,早起的孩子就是硬实。”
桂莲得空就回家看孩子,她这二年身体养回来了,面色红润,比原来还显得年轻。
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一直没怀孕。看见谁家的孩子,都稀罕的不行,有空就接过来抱一会。
桂萍整天的在卫生院给哥哥帮忙,只有晚上才回家来睡觉,又时候半夜出了紧急情况,还得去卫生院。
其实二奶奶也够忙的,桂香出嫁了,家务活都成了她一个人的,多亏桂莲回来了,能帮着她干好多。
还有就是狗剩和张家根爷俩,家里的脏活、重活、累活,都让张家根包了。别看狗剩在外面淘气,他在家里还是比较勤快的,主动帮着姥姥干家务活,相当的有眼色。
第410章 学英语
二奶奶这二年日子过的舒心,宝景从十六岁就独挡一面,接手了村里的卫生院,病人越来越多,收入也越来越高。虽然收入归集体所有,不过本领是自己的。
宝景真是学医的天才,他小学毕业,就靠跟在悠悠爸的后面,耳濡目染的,还真的学成了。
后来他的医术越来越好,名声也越来越大,好多的本科研究生,专心学医好几年,还不如他。
当然,每年他都会出去进修学习,接受业务培训,眼界和本领越来越精。
桂萍没上过一天学,跟着悠悠学了几年,又跟着哥哥学医护技术,现在成了哥哥的助手,扎针比哥哥都好。
算账更是一把好手,韩道伟忙不过来了,就让桂萍帮着算,二爷开始还不放心,等她帮过几次忙,才把心放了下来。
桂香嫁在石庙村,离娘家近,婆家也是实诚人家,她没什么不放心的。
桂花现在两个孩子,头生儿子两岁时,又生了个闺女,现在也两岁了。
她婆家虽然是平城的,可是离向阳大队近,她自带缝纫机在向阳大队的服装厂上班,她婆婆给看着两个孩子,一个月也能挣五六十元钱。
悠悠姥姥提了几次,让桂花回韩屯帮忙,她干活干净利落快,是一把好手,可是从二爷那里就挡着了。
“咱村里出嫁的闺女多了,不能从俺这里坏了规矩,要是出嫁的闺女都有样学样的回来,还不乱了套。
她嫁的近,能在向阳大队的服装厂干活,就是沾了娘家的光,比别人强多了。”
悠悠妈回来后,志远哥和景云她们也放假了。临水一中和洪城一中,都没有麦秋假,寒假时间长,腊月二十二日开始正式的假期。
志远哥回到家里,那是忍不住的乐呵,他期末考试,全校第一名。这位老哥不厚道的说:“同学们都忙着背英语,他们学英语难的要命,我在家就学会了。把时间用在的别的功课上,当然比他们学习好。”
景云她们的成绩也很好,都是前几名的学生,说起学习英语,几个人笑的乐不可支。
县一中的英语老师,确实把英语当成了汉语来教。“早上好good morning”的单词后面,注上汉语“狗的毛拧”,“谢谢thank you”后面标注上“三克油”。
这让悠悠想起了后世的一个英语笑话:一次上英语课,英语老师让同学用英语介绍自己的名字,到吴鸿涛时,他说:“my namehong taowu(红桃五)。”另一个同学起哄道:“我还叫方片三呢!!!”
现在的英语课本还没有音标,老师的发音五花八门,简单的直译成汉语发音,不变味才怪。
不过,不论读音如何,单词的写法必须记牢了,再说了,现在也没有口语测试,考试成绩和读音关系不大。
只是苦了孩子们,没有正确的读音,给以后的英语学习和对话造成了好多障碍。
悠悠想起了后世的一首英语儿歌,随着赵丽蓉老太太的小品响彻中华大地。
礼貌问候语
来是e ;去是go ;e, e ;go, go.
点头yes;摇头no;yes,yes;no,no.
我是i,你是you,i,i;you,you.
见面问好说 hello! hello! hello!
你好吗? how are you? how are you? how are you?
谢谢你 than you.thank you.
熟人见面说声 hi! hi! hi!
临走分手说bye-bye! bye-bye! bye-bye!
客人来了快请坐 sit down, down, please.
客人来了请喝茶have some tea ,please.
have some tea,please.
早上好goo morning.
晚上好 goo evening.
临睡之前道晚安 goo night
2008年配合京都市民迎奥运学英语活动,帮助英语初学者记住常用的英语单词和短句,特别编制的《学英语顺口溜123首》。
顺口溜的特点是:句子短,有节拍和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轻松自如。
特别是英语发音顺口溜,对于初学者来说,帮助也很大。后世的人们还编制了英语语法顺口溜、巧记英语单词顺口溜等。
悠悠在智脑上把这些都搜集起来,打印成册,口语刻录到磁带上,把来源推到了深南罗瑞和身上。
为了便于志远学英语,悠悠确实让罗瑞和帮忙,从深南邮过各种学习英语的资料和磁带。
从1979年高考增加了英语,各大学校开始设置英语课,以许国璋教授编些的大学《英语》教材为主。
许国璋是一位著名的英语教育家,他主编的四册大学《英语》教科书,使他名扬中外,许国璋的名字与“英语”成了同义语。
许老主编的《英语》出版于1963年,历经百年而不衰,为国内外所罕见。
该教材之所以能历久不衰,是因为它抓往了两个特点,一是结合我国实际,二是适合成年人自学。
特别是第一、二册教材,特别适合初学者使用。加上配套的录音磁带,成为自学者的宝典书籍。
学完第一、二册以后,学生可以掌握约2500个单词和词组,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
一部《许国璋英语》,受惠者不计其数。中国自改革开放政策后,出现了一个出国热潮。或求学,或工作,或移民,不同文化教育层次的均有出国。
不少人从中国带出去的书籍中,就有许国璋主编的英语教材。不远万里携带此套教材的原因,就是看来看去还是许国璋的《英语》实用。
进入八十年代,各种业余英语学习班在城市中创办成立,教材大部分用的就是许国璋《英语》。
教师多数是聘请学校里的英语老师,再者就是用录音机播放配套的磁带。参加学习的,基本上是年轻的工作人员和知识分子,社会青年极少。
洪城的县工会,创办了工人夜校,主要是学习文学创作,也开设了英语课程,每个周末都聘请一中的英语老师授课。
深南的市场,是全国反映最快的市场,许国璋英语及其配套的磁带,和收录机一块销售,效果特好。
今年的收录机销售比去年翻了两倍,罗瑞和已经聘请了专业技术人员,对工人进行培训,准备年后上一条收录机组装生产线。
罗瑞和也给悠悠邮寄来一套许国璋《英语》和磁带,悠悠收到后,顺手给了志远。
智慧姐这次回来,也带来了一套许国璋的英语磁带,加上悠悠从空间里拿出来的那些英语资料,把景云她们都吸引住了。
几个人有的是空白的磁带,于是大家都复制了一份。可是他们还是每天都集聚到悠悠家里,大家一块学习,不只是学习英语,也在一起学习别的课程。
悠悠家的东厢房,成了他们的学习室。现在的课外辅导资料缺乏,临水一中的老师自己收集刻印了不少资料。
第411章 代金券
景云她们见到了,就用手抄写下来,悠悠被他们的学习热情所打动,从空间里找了好几套合适的辅导书,还是用罗瑞和当借口。
几个人如获至宝,晚上竟然分开抄写,和悠悠的原意南辕北辙。不就是几本辅导书,至于这么宝贵吗?
后世的孩子们,被课外辅导书压的抬不起头来,现在倒成了他们心中的宝贝。
几个人的家长,见到孩子不仅在学校取得了好成绩,回家还争分夺秒的学习,都大力支持。也不让他们干家务了,腾出时间让他们学习。就连“大一号”家里,有两个不会走的奶孩子,也没舍得让景云干家务。
妈妈和智慧姐回来后,悠悠和姥姥就解放出来。妈妈帮着姥爷在代销点忙和,智慧姐做饭干家务。
腊月二十四日,韩屯联中也放假了。悠悠开着吉普车,带着姥姥到处跑,临近年关,各处的关系都得打理一遍。
特别是李专员那里,他后面可是有一大帮人,都得拜访到,不过有计委主任这个热心人,省了姥姥好些事。
姥姥听取了悠悠的建议,每人一张震宇公司的贰仟元代金,根据各人的需要,去震宇公司拿东西,而且都是批发价。
杨奶奶、罗新才和王奶奶那里,也走了一遍,给他们送了好多过年的东西。
李保国现在和姥姥基本上成了一家,年前忙得团团转,就这样他也给姥姥准备了好多年货。
因为春节前忙,玉玉阿姨的婚礼放到了年后正月初六。她终于要结婚了,李保国把那套三进的院子给了她,里面的装修摆设都是现在最好的。
放到后世,那满屋子的硬木家具,价值几个亿。可是现在,最值钱的是姥姥送她的那些家电。好多是现在有钱买不到的。
姥姥送了她全套的家电,中央空调都用上了,加一块超过了三万元。把个玉玉阿姨感动的,摇着姥姥的胳膊直说:“姑,您比我爸都疼我。”
李保国听的满头的黑线,姥姥拍了她几巴掌:“胡说什么那,你爸把最喜欢的院子都给你了,还不疼你。”
说起玉玉阿姨的亲事,李保国不太满意,爷俩因为这个,没少闹矛盾,最后还是依了玉玉阿姨。
姥姥通过火车,给罗新华爷俩,托运过去好多的年货,主要是北方的水果,苹果、梨、石榴、冬枣等,都是保鲜水果。
罗新华也给姥姥,运过来好多的南方的年货,其中干海鲜最多,这也是悠悠特意要的。
这时的海鲜,价格特别便宜,又是无污染的安全食品,有机会悠悠就囤货。
腊月二十八,悠悠爸回来了,二舅和周胜英他们也回来了。可是爱民舅舅没有回来,捎信说是参加部队的集训,可是大家都知道,他这是又上前线了。
舅姥娘担心的睡不着,爱民舅舅暑假就去了对越前线,本来说好了春节回家过年。
据悠悠爸说,临近春节,越南小鬼子又挑起了事端,这次国家准备了大规模的反击,狠狠的打击他们的嚣张气焰。
大家这才明白过来,部队那两次订单的用途。
韩屯村的服装厂,进了腊月二十,就放假停工了。可是肉食厂,一直忙到腊月二十八。
二十九日吃过早饭,大伙都集中到大队部,领取今年的福利。
今年,肉食厂盈利800万,鱼塘收入100万,养猪场60万元,服装厂收取管理费50万,卫生院盈利20万元,村里总共收入1030万元。
按照原来商议的村里一半,群众一半的原则,每人平均16000元,八月十五每人发放了2000元,这次每人14000元钱。人多的家庭,超过了10万元。
这次,韩道伟没再给大家发钱,每家一个存折。“大伙家里都放着不少钱,原来咱不敢露富,可是家里放着这么多的钱也不是办法。
今年,我就给大伙存到银行里去了,银行对存户负责,有保密制度。你们家里放的钱,也存到银行去吧,这么多的钱,放家里不是个办法。”
大家听说银行给存户保密,也动心了,都说年后把钱存银行里去。
韩道伟把钱分下去后,舅姥爷又强调了一条,过年期间,谁也不准赌博,大赌小赌都不行。
年后,准备盖房子垫宅基的,趁早动手,肉食厂和服装厂过了初十就开始上班。
韩屯村的养猪场存栏2000头肥猪,石庙村的两个队,每队也有2000头的存栏量,这6000头猪,够干到正月低的。
平城县靠近韩屯村的十几个村,年前就和韩屯打好了招呼,年后,韩屯优先收取他们喂养的猪,他们为了卖个高价,年前就没舍得卖。
今年的春节,集市放开了,卖猪肉的真多。那个村庄都有会杀猪的,大家都想一块去了,过年杀头猪赚点钱花。
猪肉供应的多了,人们又舍不得多买,猪肉的价格一直往下降,从开始的每斤1.20元,降到了0.85元,别说赚钱了,每斤赔0.15元。
不过比起卖给食品站,价格还是高。可是有了韩屯村收购生猪0.75元的价格,价格低了,大伙不乐意卖。所以即使等到年后,大家也乐意。
再说了,过了正月十五,韩屯村的各厂房都开始扩建,县建筑公司的人员,就到位了。
大伙怀揣巨款,高兴的不行,哪里会有意见,都主动表态,保证不犯错误。
韩志杰大声的说:“支书,您老就放心吧,咱这一年都没舍得停过工,走亲戚都没时间,就这几天的功夫,忙都忙不过来,哪有功夫赌博。”
韩得库用脚揣着儿子,“高高三”磨磨唧唧的站起来:“老少爷们,俺也表个态,今年俺连纸牌都不摸。俺啊,趁着过年可得好好的睡个好觉。
你们是不知道,年前这十几天,俺娘可把俺使唤惨了。每天4点就把俺从被窝里拽出来,帮着她揉面蒸馍,晚上还得给她和面,熬到十点多。”
韩得库一瞪眼:“你个瘪犊子,你娘闲着了,她比你起得早,睡得晚,你还有意见了。”
第412章 老天爷
今年的春节,韩屯村基本上没有蒸馒头的,都是从伙房里换馍,“小老妈妈”和桂莲俩人,蒸全村人的馍,每天起早睡晚,忙的不可开交。
两家人也都跟着帮忙,就连二爷喂上牲口,也过去给她们烧锅,“高高三”和张家根也都跟着忙和。
腊月二十九日,三舅援朝一家人也回来了,智莉成了全家人的宝贝,从这个人的怀里到那个人的怀里,大家都争着抱她。
她不认生,看到谁逗都笑呵呵的,有时候没人逗她,她还反过来逗别人,笑的咯咯的,特别的喜庆。
即使这样,舅姥爷和舅姥娘也时不时的叹气,儿行千里娘担忧,何况爱民舅舅去的是随时有生命危险的前线。
二十九日吃过晚饭,孩子们都出去了,姥姥把服装厂一年来的账目拿了出来。
八零年一年,服装厂一共盈利一亿二千万多元,分成五份,每份二千四百万。
大家对这么多的盈利还是感到震惊,特别是援朝舅舅,他不服气的说:“姑,你这零散的服装厂,咋比咱临水5000人的收音机厂都挣钱,各县都有服装厂,也没听说他们赚钱啊。”
三舅妈反驳他:“咱们的收音机厂,效益够好的了,在全省都是前几名,你别不知足了,要不是姑姑给你提供低价的货源,这些利润也达不到。
咱们的服装厂,现在发展到800多个,2万多的工人,咋着也得比收音机厂挣的多。
再说了,二嫂在部队办的家属服装厂,也没少挣。另外,她在那边干批发,也挣了好多。”
说到这里,胜男舅妈想起深南振华公司的电子厂,年后新上的收录机生产线,就对他说:“援朝,年后振华公司新上收录机生产线,你带人过去看看吧,要是可以的话,收音机厂也上一条生产线,还是收录机挣钱。”
援朝舅舅听了,立马来了精神,“姑,您给罗叔打个招呼,过了年我就带人去。”
“好,年后我就给他说。”
今年一年,两个公司赚了3个多亿,这还是账面上的数字,是悠悠按照市场价格做的底价。
其实还有一大部分,是电子商城里和现实社会里的差价,光是这一样,就有2个多亿。
李保国的公司的提成,收入一千多万。
家里的代销点,今年也收入了二十多万,姥爷整天的在代销点里忙活,身体反而比原来好了许多,主要是他的精神好多了,整天笑呵呵的,和买东西的人们聊天打趣。
今年悠悠支出的也比较多,光是收购鞋垫和布鞋,支出去了三千多万。
从深南的市场上,购买各类食品和酒水,还有各种丝绸产品,支出了二个多亿。
还有通过各种渠道收购的铜钱和乱发,以及京都何老他们收购的古董家具等,支出一百多万元。
收入终于过亿了,金钱在悠悠的心中重新成了数字。现在,姥姥也不过问悠悠自家赚的钱了,在她的心里,现在钱款连个数字都不是。她老人家越来越有董事长的范,只是掌控大局。
姥姥心目中的大局,首要的是死守悠悠的秘密,其次就是尽力的为社会和人们提供便利。
悠悠可没有姥姥这么伟大,她就想当好自己的时代商人。每次取得一点小成就,都臭屁的不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己是世间独一无二的时代商。
除夕一大早,舅姥奶就过来了,她拿着个用高粱莛做的锅胚子(盖帘),一沓纸和几把上供的香,进家就递给了姥姥。
“妹妹,我给你请的,你找几个香炉出来,咱先摆上。”几个孩子都围上来瞧稀奇。
盖帘上贴着一张板画印刷的“老天爷”,舅姥娘手里还有几张,有老灶爷、财神爷,其他的是门神爷。
悠悠好奇的问:“舅姥娘,您这在哪里买的啊?我咋没见过?”
舅姥娘一挥手:“小孩子家,管这些干什么,一边玩去。我可告诉你们哈,谁也不能把我拿的这些当玩具,要是把他们弄坏了,咱家就得走霉运,听清了吧。”
悠悠听的直皱眉,这不是没事找事吗,这些年也没敬神,还不是一年比一年好,您老弄这玩意进家,万一被孩子们弄坏了,不是个膈应吗。
看她老人家郑重其事的样子,还是别说了。志新他们几个小孩子,听了舅姥娘的话,反而引起了好奇心。围住舅姥娘,上蹿下跳:“奶奶,您拿的这是什么啊?咋把画贴这上面了。”
舅姥娘把手里的盖帘举的高高的,给孩子们解释:“这是老天爷,管着天下所有的事情。过年了,下界享半个月的供奉。”
志刚大声的说:“奶奶,您这是封建迷信,赶紧收起来吧。”
舅姥娘可不听他这一套:“封建你奶奶个腿,小兔崽子,出去了几年,管起奶奶来了。问你爸去,奶奶这是封建迷信吗?”
爱军舅舅站那里看热闹:“都多少年,没见买这东西的了。这刚放开,就有卖的啦?”
舅姥娘说:“集市上没人敢卖,是信神的老人串村来卖的,咱村里都买了。”
怪不得悠悠在集市上没见到。
二舅没再说别的,不过他以实际行动,支持老娘搞封建迷信。
他帮着舅姥娘把灶爷贴到厨房的灶门旁边,又去堂屋的东间,把财神爷贴在了北墙上。
还在财神的画像下面,架了快木板,姥姥跟着过来,在上面放了个香炉。
悠悠家的香炉就是多,而且都是铜的。不过放在外面的,都是普通的款式,就这在后世里,也算是非常难得的精品,哪个都能买个万儿八千的。
原来房门上都是贴红纸写的门心,今年贴的是不同的门神爷。
孩子们跟着嘻嘻哈哈的看热闹,悠悠打破砂锅问到底,跟着打听请神的讲究。
还别说,舅姥娘对请神这事门清,谈论起来,头头是道。
原来,舅姥娘口中的老天爷,就是人们常说的玉皇大帝。玉皇大帝位居三清尊神之下,可是在民俗中却是最高的神。管辖着天神、地、人鬼三界。
第413章 上贡菜
把玉帝称为老天爷,源于人们对上古天帝的崇拜,民间把玉帝和天帝合而为一,并冠以张姓,称为张玉皇,是全民崇拜的最高神。
玉帝画像身穿九章发福,头戴十二行珠旒冠冕,手持玉笏,旁侍金童玉女,完全是秦汉帝王的打扮。
依照这里的传统,每逢春节,家家户户在堂屋门的东侧墙上,摆放天爷的画像,除夕的中午,要给天爷上供、烧香、焚纸钱、磕头、祷告。
人们认为老天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能够呼风唤雨,掌管旱涝,决定年景的好坏,对老天爷怀有无限敬崇之情。
在天爷的画像两侧,贴上红色的对联:“年年敬天帝,岁岁保平安”,横批是“风调雨顺”。
财神是人们追求美满富裕生活的期盼,分为文财神和武财神。文财神是比干和范蠡,武财神是关公和赵公明。
这里的人们敬的财神,是武财神关公和文财神比干上下而坐,俗称“上关下财”。寓意取财有道,不取不义之财。
财神的对联是:摇钱树金银不断,聚宝盆珠玉长生。横批是:增幅财神。
每月的初一十五,家庭主妇都可以烧香叩拜,求财神保佑财源兴旺。
灶王爷又称保家灶君,是掌管人们饮食的神,同时也担负着专门收集各家各户“违法乱纪”的**,向玉皇大帝打小报告的职责。
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回到天宫,向玉帝汇报人间的事情。
人们对灶爷是又怕又恨,只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时,供上又黏又甜的麦芽糖,粘住灶王爷的嘴,他就不能说各家的坏话了,即使说的话,也是甜言蜜语。
灶王爷的对联就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
门神在人们的心目中,具有驱邪魔、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多种功能的保护神,是最受人们欢迎的俗神之一。
门神是个大家族,武门神有秦琼和尉迟敬德、关羽和张飞、赵云和马超、孟良和焦赞、哼哈二将等。
文门神和福门神配双成队,如天官和送子娘娘,招财童子和五子登科,燃灯道人和赵公明。
福门神刻印着一些吉祥物,多用谐音,以借双关之意。如爵、鹿、蝠、蜥、马、宝、瓶、鞍,寓意:爵禄福喜,马报平安。
贴门神也有讲究,武门神贴在临街的大门上,文门神贴在堂屋门上,送子娘娘贴在年轻夫妻的房门上,五子登科贴在孩子们的屋门上。
门框的下方,分别摆上一对香炉,不仅要上香,除夕的晚上和新年的早上,还得点上红蜡烛。
舅姥娘刚把门神贴好,大舅妈就抱着一捆芝麻杆来了,在扫净的院子里,撒了一层。并找了根木棍,拦在了大门口。
撒芝麻杆和放拦门棍也是有讲究的,一是驱邪避灾,二是祭祀祖先和神灵。
撒芝麻杆,脚踩上去产生爆裂声,因此撒芝麻杆确有防盗贼的作用。
民间除夕夜各家的门要一直敞开,有了芝麻杆一踩就响,盗贼不敢进院,人们就可以安心聚于一堂欢庆新年。
拦门棍主要是挡邪狞,再就是挡财运外流。这里的人们有个风俗,过年时贴上门神,放了拦门棍,就不再还账了。
因此,欠账多的人家,为了躲避还债,过年早早的贴门神,有的人家腊月二十八就把门神贴上了。
孩子们都听的入了迷,好奇的问这问那,悠悠由衷的赞叹:“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博大精深。”
舅姥娘听了悠悠的话,高兴了,对志刚说:“你悠悠妹妹和你一样大,懂的就比你多。听到了吧,这是传统文化,不叫封建迷信。”
志远对悠悠竖大拇指,志刚不服气的对悠悠说:“你真能扯,还和传统文化挂上了钩。”
舅姥娘和姥姥把诸神安置到位,接着去准备供菜,悠悠赶紧跟了过去。
上供的菜是十个:两碗红烧肉、酥肉、长丸子、园丸子、山药、白菜、海带、粉丝、馒头。
这些菜不用烹饪,装碗就成,菜的上面放上几根香菜,当做点缀。
十个菜放到小饭桌上,再摆上一壶酒,两个酒盅,就齐活了。
姥姥用一块干净的大包袱皮,把放着菜的饭桌盖严。大舅和二舅俩人过来,抬着供菜先去了舅姥娘家。孩子们叽叽喳喳的跟在后面,去瞧热闹。
舅姥爷家的院子里,打扫的干干净净,撒满了芝麻杆,众人踩上去,真的发出“噼啪”的响声。
大舅进屋,搬出一盘五百响的红鞭炮,递给了志远。志远把鞭炮缠在高高的竹竿上,接过舅姥娘手中一根点燃的香,把鞭炮点着了。
在噼里啪啦的响声中,红红的碎纸飘落在院里,格外的红火喜庆。
先拜天爷,舅姥娘把她家里贴好的天爷像,立在堂屋门东侧的一把高椅子背上。
椅子上摆着一个香炉,里面插着一把供香点着,成把的供香燃烧起来,飘散出一股松香味,还挺好闻。
点上香,舅姥娘接着从一个挎篮里,拿出提前折好的金银纸元宝,放到地上摆着的火盆里点着。
她老人家站在供桌前,端起酒盅,把酒倒入火盆里,嘴里念念有词的祷告着。
供桌前面铺着一张草席,舅姥爷带着三个舅舅,趴在地上,恭恭敬敬的磕了仨头。
敬神磕头也是有讲究的,神三鬼四人一个。等舅姥爷他们拜完,舅姥娘对孩子们说:“都过来给天爷磕仨个头,保佑你们新的一年顺顺当当,平平安安,万事如意。”
志远做为最大的男孩子,立刻响应:“排好,跟着我磕头。”几个男孩跪在草席上,学着大人的样子,恭恭敬敬的磕了三个头。
志刚大声的说:“老天爷保佑,让我在今年的军训中,夺个第一名。”
舅姥娘听了,神情一暗,重重的叹了口气,不过什么也没说。
拜完天爷,接着拜祭灶爷,和拜祭天爷一样。拜了灶爷拜财神,最后拜祭门神。拜门神不用磕头,只有舅姥娘的祷告声。
第414章 团圆饭
拜完了舅姥爷家,接着去了大舅家,最后才回到悠悠家。悠悠家的拜祭,是姥姥主持的。
悠悠把这一切过程,都录制了下来,这是多么难得的民俗节目啊。
三位舅妈加上悠悠妈和智慧,合力做了三桌丰盛的饭菜,都摆在了南屋西边的两间房里。这两间房子平时用来收鞋垫和手工鞋,入冬就点着散煤炉子,室温一直保持在18°以上。
姥姥给他们搬过来一箱茅台酒,这是悠爸爸带回来的,他的病号送的部队特供茅台酒。
二舅看见了,高兴的说:“卫华,还是你面子大,一下子整回来好几箱,今天我们喝个过瘾的。”
姥姥还拿来一箱葡萄酒和各种饮料,妇女和孩子们用高脚玻璃杯喝。
一家人你敬我,我敬他的,除了孩子,大人的兴致都不高。稍大点的孩子也明白,大家都担心在前线的爱民舅舅。
一顿中午饭从中午十一点吃到2点多。饭后,几个男爷们都喝高了,姥姥让他们躺炕上睡午觉。
妇女集中在餐厅里包扁食,悠悠亲自动手,准备了好几种水饺馅,羊肉胡萝卜、猪肉大葱、牛肉香菇、韭菜虾仁、鲅鱼三鲜,每样一大盆。
三个舅妈看着摆了一溜的瓷盆,都夸悠悠能干。三舅妈说:“悠悠,你啥时候才上高中啊,到那时我就有口福了。”
朝霞舅妈说她:“胜男,你就知足吧,我一年才来一次,部队那里到了冬季,不是萝卜就是白菜,连着吃七八个月。
今年还好些,咱姑每次运货都给捎些耐放的芹菜和甘蓝,孩子们隔三差五的能换换口味。
原来吧,钱紧张的时候,也没觉着苦。今年钱多了,反而委屈上了。俺现在算是知道了,有钱花不出去,那也憋屈。
部队待的那地方还算是好的,当地人较多,还有个集市,买东西还算便利。有的地方百十里地没个人烟,赶个集来回得三天,就这也是套马车才行。
不过东北也有好处,冰天雪地的,室外零下30多°,那才真是滴水成冰。俺们这些家属,冻东西都用麻袋装,蒸好的馒头扔院子里能吃半个月。
过元旦放假,我雇了几个当地的妇女,一下子包了五麻袋包子和饺子,到来还没吃完。不是这样,就志刚他兄弟三的饭量,我一个人可包不上他们吃的。
要说部队也有部队的好,起码生活上方便。志刚他们四个中午在学校吃,晚饭在伙房吃。我就早上做一顿饭,有冻好的包子和饺子,也省事。
志刚今年特别的懂事,他看我工作忙,也学会了做饭,星期天带着弟妹,不光做饭还把他们自己的衣服洗了,我算是省大心了。”
舅姥娘听了,心疼坏了。“年后,我和你爹让你们把志勇和志强留家里,你们说啥也不同意。经过这一年知道了吧,你在哪里管着服装厂这一大摊子,哪能顾得过来。
这次就把他俩留下,咱村现在初中都有,老师教的又好,孩子在家也耽搁不了,学习说不定比跟着你们都强,你大哥和你婉莹妹妹家的孩子就是个样子。
再说了,家里有我和你爹,你们还有啥不放心的。你要是舍得,四个孩子都留在家里也行。
朝霞,不是我说落后话,听了志刚在老天爷跟前许的愿,我真想把他弟兄仨都留下,娘年纪大了,就怕他们小一辈的再当兵。”
舅姥娘的话没说完,朝霞舅妈的眼泪就掉下来了。“娘啊,俺们哪里是不放心,俺和爱国不是怕累着您二老吗。俺爹的身体不好,您操劳了大半辈子,俺们千里遥远的,孝顺不了您们,不能再给您二老添麻烦。
俺也怕志刚他兄弟仨,以后去部队。爱军出任务,我在家挂心的整夜不能睡,其实我们随军的家属都一样。以前在家不知道,在部队虽然瞒着我们,可大家心里门清。
可是爱军高兴啊,他看仨儿子喜欢部队,自豪的不行。让他带的,就连智萍这么小的丫头,也整天嚷嚷着长大了去当兵。
娘啊,我现在也想透了。孩子们既然喜欢,就随他们去,说不定长大了,能改主意。老话都说人的命天注定,这人啊还真不能和命争。”
大舅妈不赞成她的说法:“朝霞,你年纪轻轻的说的这叫啥话,俺就不信命。别的不说,就说咱姑吧,从小这命够苦的吧,可咱姑就没认过命,干啥都是最好的。
她老人家享过福也受过罪,就是回村当农民,也是最出色的。要不是咱姑领着,俺做梦也想不到能过到这一步。”
听她这么一说,朝霞舅妈破涕而笑。“提起咱姑,俺是真服气。她老人家的眼光,可是真好。她公司里的服装,在我们那地方,可收欢迎了。别说压货了,光是订单都发不及。
爱军也跟着沾了咱姑的光,震宇公司订单大,家属服装厂连续扩建,把整个师部的家属就业都解决了。
咱这计件工资真是个好办法,家属们膘着劲的干,工资高的都过百了。少的也在五十以上,他们部队的工资都高。
家里的收入高了,生活顺心了,军人没了后顾之忧,一心扑在训练上。在全军大比武中,次次夺冠,爱军今年还立了个特等功。
首长还专门召见了俺,年后全军都办家属服装厂,让俺当总厂长。姑,俺这次回来,可是带着任务来的,您老人家可得支持俺的工作,别断了俺的订单。
姑您也别作难,俺也不要新订单,俺们现在做的那些就行。做好了就在当地销售,保证压不了货。下一年俺争取利润翻个几倍,也给咱家做点贡献。”
舅姥娘高兴的夸:“妹妹,嫂子的眼光不错吧,你这几个侄媳妇,可是个顶个的能干,都能顶事。”
仨舅妈笑的不行,齐声的说:“娘,您老这是夸俺们那还是夸自己。”
说说笑笑中,饺子包完了。悠悠一趟趟的跑着忘冰柜里放。为了冻饺子,悠悠年前专门给家里运来个冰柜。
第415章 学习热
晚上就热闹多了,村里的汉子都挤在悠悠家的南屋里,吆三喝四的,兴奋的声音能把房顶掀上天。
大伙是真高兴,现在,村里半数以上的人家,都是十万元户。大伙和援朝舅舅开玩笑:“韩书记,别看你当地高官了,可是你现在是咱村里最穷的一户。”
是啊,大家不知道服装厂是姥姥自家的,家里人都有份。可是大伙知道朝霞舅妈在部队办了个服装厂,收入绝对比援朝舅舅高。
还有人提议:“援朝,把你三个孩子的户口迁回来吧,咱村里分红可比你两口子挣的多,往后考上学,农村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一样。”
援朝舅舅举杯道谢:“我谢谢大家的好意,不过孩子的户口不能迁回来,我和胜男挣钱不多,可也算是高收入了,养几个孩子还是没问题的。
再说了,以后咱村里考上学的多了,在外面工作的有的是。我可不能带这个头。
不过,以后我要是有什么事情,需要大伙帮忙了,也跑不了你们,大伙可得拉一把哈。”
大伙齐声的许诺:“韩书记,你就放心吧,咱村要不是你,能有今天的好日子。我们就是把家底磕干,也得让你顺顺当当的,你可是咱村里的顶梁柱。
要不是你,咱村的肉食厂能批下来。这回还给咱们扩大了规模,要不是看你的面子,咱就是有钱,上那里弄钢筋水泥去。
那大厂房,没有钢筋水泥,可是建不了。石庙村忙活到现在,也没能扯上电。韩书记,俺们大伙的心里都有数。”
说到年后建厂房,大伙七嘴八舌的出主意。大家的一致意见是,村里有的是钱,既然建了,就往大了建,把防台上的空闲地都建成厂房,即使现在用不着,以后也能派上用场。
经过两次立项,几个村干部都明白,村级集体企业,在国家立项太难了。要不是援朝舅舅帮忙,还真办不下来。
因此,一定得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尽量的多建设厂房。大伙也看明白了,土地分到了各家各户,农村喂猪的肯定多起来。
村里的肉食厂即使加大一倍的生产量,也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建个小型的肉食厂,不说立项困难,没有五十万的资金,也建不起来。
现在,有五十万资金的,别说村庄了就是公社也不多。韩屯村也是沾了千亩鱼塘的光,才积攒下这些家底。
大伙越说越带劲,都把心思用在了肉食厂上。援朝舅舅建议,把村里的养猪场,建成大型的现代化养殖场。
年后,他负责联系他的母校农大的养殖场,请他们的技术专家过来,指导村里的养猪场建设。
并打算让村里派俩个有文化的,去那里学习俩个月,学习科学的养猪技术。
韩玉民高声喊着:“韩书记,别看我没上过学,可是我认字,还会算账,去学习得算我一个。”
老实的从来都是做听众的韩道荣站了起来,“让俺媳妇也去吧,她喜欢养猪也认字,是个初中生。”
大家伙这次意见一致,都说:“行,算翠兰一个,她现在比公社里的兽医都强。”
婕格的三哥韩志豪主动报名:“算我一个,我可是高中生,算是半个秀才了。”
他大哥揭他的老底:“你高中生是不假,可学的东西都还给老师了,这要是让你去,可不能和以前似的,在课堂上睡觉了。”
大伙那通笑啊,韩志豪的脸都红了,梗着脖子大声的说:“这是我愿意去的,当然得用心的学了。我不是喜欢养猪吗,玉民爷,我说的不错吧。”
韩玉民大为赞同:“老少爷们,志豪养猪还真是用心,特别是喂母猪,比俺家道法强多了。”
韩志豪跟着韩玉民在养猪场,还真是尽心尽力,大伙都知道他干的好。
有人大声的接道:“道法喂母猪不行,喂女人厉害,一次下俩崽。”
韩道法得意洋洋的反驳:“眼热你们也学不了,俺可是五个闺女四个儿,以后谁家再想生这些,可就难了。”
“高高三”烦躁的端起酒杯:“喝酒,这什么世道啊,别管闺女小子,让生就行,咋还管起妇女生孩子来了。”
大伙就劝他:“老高爷,你小小的年级急什么,说不定哪天又改过来了,你看现在不是把地都分了吗。”
“高高三”拧着脖子,“俺一辈子就这俩闺女,也不盼着政策再变了,咱村子里现在这个样就特别好。
小爷把话撂这里,谁要是闹腾着分地,就自己单干,别再和村里有其他的联系。”
这话得到了大伙一致赞同:“老高爷这回说的对,咱村就是不能分,没看石庙又合起来两个队吗。
这分有分的好处,不分也有不分的道理,得分情况对待。
伟大领袖教导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咱村这种情况,就没法分。”
人们喝着唠着,围绕村里的发展献计献策,大伙群策群力,干劲冲天,真的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悠悠跟着凑热闹,用微型的录像机把这些都录了下来,以后放给大伙看,估计能把大伙笑喷了。
大年初一,昊昊带着村里的孩子,在麦场上学开吉普车,爱国舅舅手痒痒了,又拉不下脸来和孩子们抢,就和援朝舅舅商量着村里买车的事情。
援朝舅舅答应的爽快,不过他建议把车挂在震宇公司,韩屯村服装厂毕竟是村级集体企业。
还是胜男舅妈有办法,供销系统为了增加公社供销社的销售量,准备给各供销社配备货车,增加在农村集市摆摊销售服务。
她可以为韩屯村的服装厂,安排一辆货车指标,地区供销联社经常派车来韩屯服装厂提货,有了车韩屯村就可以给他们送货了。
爱军舅舅去年就打算给村里支援一辆货车,一年过去,朝霞舅妈的军属服装厂发展到整个师部,还有继续发展的趋势。
因此,爱军舅舅在部队的地位也稳固了,有舅妈领办的服装厂,他近期内不可能出现转业的情况。
第416章 木工组
为了方便运输,部队给唯一的供货商支援一部货车,也不是大问题。
买一辆再送一辆,加上震宇公司的一辆,韩屯村新的一年,有希望买回来三辆货车。
舅姥爷把这个喜讯告诉了大伙,初一的晚上,村里人又聚到悠悠家的南屋里,商量司机的事。
最后决定,原来开拖拉机的三个人开货车,新选了三个人开拖拉机。
钱在韩屯村不是问题,现在一辆解放牌的货车,价格才六万多元。
每辆汽车都有固定的汽油指标,66号的汽油,每升0.10元,70号的汽油0.11元。柴油的价格是0.08元。
七八十年代的汽油是含铅汽油,66号的汽油比后世93号的汽油还好用。
开汽车和开拖拉机差别大了,为了让三个拖拉机手熟练货车驾驶技术。爱军舅舅和周胜英大年初二,就开着吉普车去了县武装部,借来一辆解放牌的货车。
他和周胜英都会开货车,就当上了教练,每天教导爱国舅舅他们三个学开货车,还有简单的修理技术。
七八十年代,开车的师傅基本上都会修车。这时候,汽车少,汽修厂更少,一些简单的毛病,都是司机自己修理。
新选出来的拖拉机手,也忙着学开车,韩屯的麦场不够用,就去石庙的麦场上学。
过年人们除了走亲戚,还是比较清闲的。两个麦场上,每天都围满了看热闹的人群。
昊昊带着村里的孩子,在自己村里的麦场上,学开吉普车。二舅家的志刚和志勇,不仅会开吉普车,就连解放货车,也能开上几圈。
据朝霞舅妈说,为了学开车,他俩没少挨揍。后来爱军舅舅看到实在是管不了,暑假里就把他俩扔到部队汽车连,技术倒是练出来了。
有志远这个小大人看着,志刚和昊昊做教练,悠悠很少去麦场。可是智慧姐今年上了开车的瘾,每天早上拉着悠悠去练车,桂萍也跟着凑热闹。
悠悠的懒觉睡不成了,郁闷的不行,还得强提精神陪她俩,不敢有一丝的大意。
从年初一开始,舅姥爷家就没断过人,公社和县里的领导,找各种借口,来家里拜年,其实大家都是来找援朝舅舅的。
正月初五,他就被地委派车接回去了,开班前夕,地委的领导得先开个会。
从初五开始,村里人就开始盖房子,大伙分成好几班,还找了外村人帮忙,都在这一天同时动工,争取在初十以前盖完,不能耽误了厂子开工。
盖房子的建材年前就准备好了,不足的可以随时在悠悠家的代销点里买到。
悠悠家的代销点里,建材还是比较全的。舅姥爷和爱国舅舅家的空房子里,放的都是建材。
附近的村子里建房子,都来悠悠家代销点买建材。价格和公社供销社一样,质量还好。
供销社里没有的水泥、玻璃,悠悠家也有,随带的韩屯村的木工,也做不完的活计。
他们制作的统一规格的玻璃门窗,经济适用,渐渐的被人们接受。
现在村里的三个木工,都是趁着早晚休息的时间赶制,已经做不上卖的了。
光是这一项,他们每月都有上百元的收入。今年他们主动要求村里成立木工组,准备大干一场。
正月初六,悠悠开车带着胜男舅妈和姥姥,去参加玉玉阿姨的婚礼。
婚礼热闹而隆重,临水地区和临水县里的好多领导都参加了。
玉玉阿姨身穿大红的真丝缎旗袍,上面是手绣的凤凰图案,这是姥姥专门让罗瑞和在浙杭绸缎厂,给她订做的。
新郎和李保国家里人的唐装,也是一块订制的。李保国的母亲,这两年身体基本上没大碍了,不过还是比较虚弱,冬天基本上不出门,今天她也来参加婚礼。
老太太拉着姥姥的手,陪着姥姥说话。她不住口的感谢姥姥:“她姑,别看我不出门,可我心里明白,俺家这泼天的富贵,都是您给的。”
姥姥可不揽这个功:“婶子,您老这话我可不敢当,都是俺保国兄弟有能耐。婶子啊,我还没给您道谢那,这几年俺保国兄弟可是帮我大忙了。”
老人还是个任死理的:“俺自己的孩子俺清楚,他啊就是胆子大些,也是我这病给逼的,为了给俺倒腾口好吃的,这孩子没少受罪。
自从遇到了你,他才时来运转,越做越大发,挣来了这份家业。
俺听他说了,说是你让他当了个官,从此以后,他也算是公家的人了,俺这买卖也算是过了明路,是正经的生意了。”
“婶子,这是国家的政策好,咱都是沾了国家的光。”姥姥给老太太解释。
老太太倒是个明白人:“是,国家的政策好了。不过,那也得看人,你保国兄弟说了,还是你有魄力,去了一次深南,就成立了两个公司。”
“婶子,那也是赶巧了,碰上了以前的朋友,有了他的帮衬,公司才建立起来。”
估计老太太也听说过:“俺就说你是个好样的,到那都能恩着人。你保国兄弟说了,今后就跟你干了。
别看婶子年纪大了,可是也没老糊涂。她姑,你玉玉这回嫁的人,真的不是个好的。
可是她自己死活愿意,俺们也挡不下,只能这样了。你和保国以后啊,都得多个心眼,别让他们伤了你姐弟之间的和气。”
老太太说着,叹了一口气。
姥姥劝她:“婶子,今天是玉玉的大喜日子,咱不说这些丧气话。孩子还小,您老人家今后多看顾着他们,别让咱玉玉吃了亏。”
玉玉阿姨找的对象,是他们厂子里的技术员陈红旗,文革期间的大学生。家里就一个寡母,上头三个姐姐。
听说母亲还是个不安份的,姐姐们的风评也不好。他从小娇生惯养着长大,不仅一表人才,而且能言善辩。
玉玉这几年都没正经的上过班,他们的接触不多,开始对玉玉也没啥想法。
可是,他看到这两年国家的政策变了,李保国不仅是临水的首富,还当上了公司经理,成了临水的知名人士,就开始疯狂的追求起玉玉来。
第417章 不如意
他作为有知识有文凭的男技术员,长得好口才又好,一直是厂里女孩子心目中的白马王子。
玉玉阿姨跟着父亲,一直处在家人的精心呵护下,那里见过这种阵势,很快就被他的甜言蜜语俘虏了。
玉玉把一颗心全部放到了他的身上,恋爱中的姑娘,哪里有什么理智可言,李保国越是反对,她越是要坚决。
再说了,现在随着电影《庐山恋》的放映,年轻人把追求自由恋爱当做了崇高的理想,玉玉阿姨也没能免俗。
李保国被闺女缠的没办法,只好同意了。今天的婚礼都是他一手操办的,来宾也是看在李保国的面子上。
男方那边,不仅陈红旗的母亲和三个姐姐来了,七大姑八大姨的来了一大堆人,叽叽喳喳的挤在新房里。
吃着喝着,瓜子皮、花生壳扔了一地。还到处翻看新房里的东西,弄的乱七八糟。
一伙人看什么都新鲜,七嘴八舌的评价着:“红旗这回的对象是找着了,比以前的那些都强,这满院子的东西,得值多少万啊?比原来的地主家过的都好。”
陈红旗的母亲,高声的显摆:“他们这是相中了俺儿了,东西多又咋的,他闺女还不是个工人。
俺红旗厂子里,像她这样的工人多了去了,不是看她娘家过的好,俺还不乐意哪。
比她长的好的多的是,你们也见到了,原来红旗领家去的,哪个不比她长的好。
俺儿是个孝顺的,觉得俺守寡拉扯他不容易,想让俺跟着他享福过好日子,这才忍痛割爱,同意了她的追求。
这院子啊,就是她父亲给俺儿的补偿,以后就姓陈了。你们再来临水,就到这里看看俺,俺让儿媳妇好好的伺候你们。”
李保国一家人都在后院,又在前面帮忙的,听到她这些混账话,恨不能过去给她撕扯个明白,不过看在李保国的面子上,没有发作。
悠悠就是个不省心的,偷着放了些小型的机器人,让它们给新房里的婆家人,捣乱使坏。很快的,不是这个疼,就是那个痒,一屋子人乱蹦乱跳,怪叫起来。
也顾不得吃喝了,挑着脚蹦到院子里,立马消停下来。他们也不怕犯忌讳,大声嚷嚷着新房有鬼。帮忙的人赶紧进去打扫,可没一个有问题的。
她们在院子里呆了一会,刚进屋就又跳上了。出出进进的几次后,就怪叫着找因由:“这房子里有邪祟,咋咱们进去就有问题。”
李保国找到了人也不是吃素的:“大喜的日子,这是说的什么混账话。这房子里开了暖气,怕是自己身上的虱子多了,暖和过来开始咬人吧。”
一顿话把她们堵的说不出话来,只是不服气的哼哼着,翻着白眼瞧人。
她们再怎么张狂,今天的大喜日子,也得顾着点脸面,不能在这时候闹起来。
不过玉玉阿姨那个没心眼的,碰到这一帮子没脸没皮的,今后的日子怕是不好过了。
李保国在临水的第一饭店,摆了三十多桌酒席。还是陈红旗知道他自己家的事,让饭店把几桌酒席送到他们的新房里,没让他家里人来饭店里吃。
过了正月初十,村里的两个厂子都开业了。服装厂还是以加工农村人穿的衬衣裤子为主,还有就是红裙子。
服装厂的工人看着刚下线的红裙子,惊讶的说:“城里人就是大胆,这衣服白给咱也不敢穿,这颜色红的比新娘子的嫁衣都艳。
还是城里人会享福,这布料薄的和蜻蜓翅似的,穿上准凉快。”
随着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的放映,红裙子成了城市妇女们的最爱,城市里40岁以下的妇女,几乎人人一件,销量居高不下。
这个年龄阶段的妇女,结婚都没穿上件红衣服,内心多少的都留下些遗憾。现在还能捞着穿一次红裙子,都痛快的满足下自己的愿望。
中山装、牛仔裤这些做工复杂的,悠悠直接在电子商城里订做。后世的缝纫机器,比现在的先进了好多,全部是自动化设备。七八十年代,连个电动的缝纫机都没有。就是深南的制衣厂里,也是脚蹬的缝纫机。
舅姥爷去开三干会,他今年还是先进。本来他以为今年的先进没戏了,韩屯村在土地家庭承包上,可是拉了全县的后腿。
那知道今年的先进,按集体经济评。若论集体经济,韩屯村在全区都是拔尖的。土地承包到户,各村连牛缰绳都分了,哪还有集体财产。
本来各村的服装厂算是唯一的集体经济了,土地虽然承包到户了,可依然不允许个人办企业。服装厂的工人,很满足现在的高收入。再说了,服装厂也没什么可分的,缝纫机是工人自备的,只是用的村里的几间公房。
管理费还是归村里统一支配,最起码代课老师的工资有了出处,村里的孩子上学方便。
年后,村里的肉食厂不是太忙,爱国舅舅他们,还是以练车为主。村里在卫生院的后面,新盖了一排车库。车库的旁边,专门建了个油库,存放柴油和汽油。村里的肉食厂,冷库可是不能断电,配备了备用的柴油发电机组。
这个年代还没有驾校,学开车技术必须跟师傅学,一个师傅最多带俩仨徒弟。有人跟着师傅学两三年,还不能出师。韩屯村可没有这个条件,也没有这个时间。
爱国舅舅他们都开过拖拉机,还是有一定基础的,上手比较快,爱军舅舅他们正月十六回去的时候,就是爱国舅舅开车送的。
韩玉民、韩志豪和刘翠兰三人,也跟车来了,他们三个坐火车去华东农学院,参加为期两个月的培训班。
舅姥爷和韩道伟他们四个村干部都来了,他们跟着来取车的,援朝舅舅和胜男舅妈,给村里买的两辆货车,都到了。
几个人把爱军舅舅他们送到火车站,就被援朝舅舅安排去车管所考驾照,智慧和桂萍也跟着去了,志远、昊昊、悠悠他们也跟着凑热闹。
第418章 考驾照
现在的驾照,得去地区的车管所考,当天就能办下来,不过是白色的实习驾照,一年以后才能换成正式驾照。正式驾照是红色的,外面有个绿色的塑料皮。
年龄也没太严格的限制,悠悠他们几个孩子,就属悠悠个子矮,也到了1.62米,昊昊他们几个都一米七以上。
不过,他们个子虽高,可明眼人一看,就是孩子。有援朝舅舅安排的人领着,车管所也没在年龄上纠结。
可是,考核确实相当的严格。昊昊他们根本不怕,过去的一年,他们都开车上过路。
就是智慧有些紧张,幸亏来的时候,让她开的车,也算是上过路了。
车管所的工作人员,都过来瞧稀奇。不过,几个孩子的开车技术,全都过硬。
他们悄悄的议论:“这是谁家的孩子啊,小小的年纪都学会了开车,准时那个领导家的孩子。”
“谁家的领导这么牛啊,能有专车。你们不长眼啊,没看他们开来的吉普车,那是深南的牌照。这是震宇公司的车,听说老板是咱临水人。”
“原来是这样啊,这要是在原先,算是资本家了吧,现在硬是牛起来。要不说瘦死的骆驼比牛大,咱三代血贫农,国家的政策再好,没有钱也开不起公司来。”
“你们想啊,一个县才几辆吉普车,人家自己就能买得起。听说在深南,吉普车不是好车,那里的公司都是上海轿车。”
“还真是人比人该死,货比货该扔。咱一辈子不吃不喝,也买不起一辆轿车。”
他们说归说,办事的速度也比较快。一次去了十个人,全部把驾照办了下来。当然都是白色的实习驾照。
大伙拿着临时的驾照,心里那个高兴。特别是悠悠,在车管所的垃圾篓里,捡了一堆的过期临时驾照,当成宝贝都收了起来。
这可是历史文物,极具收藏价值。在自己的商城里,价格高着那。
昊昊看着悠悠的高兴样,若有所思。给悠悠要了一张,回去让姥爷看。
“姥爷,这就是收藏啊。只要是记载历史发展的,都有收藏价值。”
姥爷接过他手里的东西,仔细的看了好久,肯定的说:“你说的对,有收藏价值的东西,不一定多值钱。今后啊,姥爷又多了个接班人。”
昊昊不好意思了:“姥爷,我是看悠悠感兴趣,才想起来的。”
姥爷夸他:“你能想起来,就证明在收藏上有悟性。搞收藏的,没有悟性成不了器。”
村里人看着开回来的两辆解放牌大货车,都出来看新鲜。石庙村的群众,听见动静,也过来瞧稀奇。
崭新的货车,墨绿的油漆铮亮,八十五的马力,五吨的载重,时速百公里,百公里耗油30升。
不过,乡间的土路,到处坑洼不平,货车在土路上,能跑到八十公里,就是最高速度了,六十公里的时速算是正常。
汽油的价格每公升0.10元,百公里才3元钱的成本。韩屯到临水65公里,张集到临水的60公里是沥青路面,张集到韩屯,走黄河大堤,也是相当的平坦。
从韩屯到临水,来回最多用5元钱的油钱。比起雇车来,真是便宜。临水到韩屯,地区运输公司的租车费是50元,雇私人的车100元。
服装厂每个星期都得雇十辆车,有了自己的货车,一个月光是服装厂的车费,至少能省下2000元钱。
在大伙的一致要求下,两辆汽车上上满了人,在麦场里转两圈,又换上一伙人。
全村人基本上都坐过来一遍,年纪大的坐在前面的驾驶楼里,年轻的和孩子站在后面的车厢里。大伙那个兴奋,比坐客车都高兴。
“高高三”窜上爬下,热情的搀扶老人,招呼孩子。两辆汽车先让他和志杰开,爱国舅舅等着爱军舅舅的车,他在村里管的事情多,没空开车到处跑。
正月十八日,县建筑公司的工程队到来,先建肉食厂的厂房。肉食厂的设备已经到货了,临时放在震宇公司在火车站的库房里。等村里的厂房建好,就能安装了。
扩建后的肉食厂,日宰杀量达到了500头,比洪城县的肉联厂规模都大。
临水地区批准韩屯肉食厂扩建,主要是考虑到韩屯位于洪城和平城两县之间,能解决平城和临水两县北部的生猪收购问题。
这两年,群众的生活有了改善,市场放开了,人们喂猪的积极性增大。
可养的猪多了,开始出现卖猪难现象。去年春节猪肉市场价降到了0.85元,虽然只是年节的几天,也显露出卖猪难的问题。
反观城市里的猪肉供应,倒是紧张了起来,许多人家手拿肉票却没处买,副食品商店里根本没有猪肉。
平价肉买不到只好买高价肉,春节期间,城镇的猪肉价格节节攀升,最高达到了1.50元。
农村卖猪难,城市买肉难,这就是运输跟不上造成的。
从八零年开始,国家调整了十几年没变的工资标准,而且允许发放适当的奖金。
城镇人口的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跟着提升,对肉制品的消耗,大幅度增加。
虽说是刚过年,韩屯村的肉制品,订单比去年多了一倍。加上部队的需求,每天500头的产量,算是稍有结余。有胜男舅妈在,捎带着就能批发出去。
估计部队知道韩屯村肉食厂扩建,订单也得增加,反正就是不愁卖,整个八十年代,都是卖方市场。这也是改革开放初期,个体户都发了财,成为暴发户的主要原因。
去年200头的生产量,就把韩屯村50岁以下的劳力都用上了。500头的生产量,扩大了一倍还多,劳动力成了大问题。
村里年前在石庙招收了部分临时工,过年的时候,村里好多人家的亲戚好友都找来,想进韩屯的肉食厂上班。
其实大伙都不乐意让亲戚来上班,这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亲戚来了,得管吃管住,时间长了,诸多的麻烦就出来了。弄不好,亲戚变仇家。
再说了,大伙也不想自己的秘密暴露在别人的面前,现在的人们生活都比较困难,家里也就百元积蓄,有千元存款的人家,就算是富足户了。
第419章 招工人
这时候的人们根本不敢想像万元户是什么概念,更别说十万元户了。可是,韩屯村得有多半人家是十万元户。
村里人谁愿露富啊,每天招个亲戚住家里,时刻得防着,膈应不膈应啊。
可是,亲戚里到的,又不能不帮衬着。尽管心里不乐意,嘴上还得捡好听的说。
于是,大伙都给村干部提要求,让村里的干部给大家当挡箭牌。就近在周楼、石庙和向阳村,这些附近的村庄招工,回家吃住都方便。
村干部接受了大家的建议,主动征求公社里的意见,得到了领导大力支持。
向阳大队已经撤了,改成了向阳管区,管理的还是原向阳大队各村庄,管区书记由公社干部担任。
向阳管区把周楼、向阳和石庙三个村的支部书记,召集到一块,把韩屯在三个村招工的事情安排了下去。
这次招工,还是本着有宰杀技术的人员为主,年龄限制在20到40岁,总共招收80名工人。
工作时间还是恢复原来的两班制,早5点到下午1点,下午1点到晚上9点, 8个小时工作制。
每月两天的假期,月工资50元。根据产量加发奖金,奖金最多不超过20元。这比正式的国家工人工资都高,在八十年代初,算是高工资了。
现在的学徒工,国家刚提的工资标准,头一年34.50元,第二年定级39.50元。以后,每5年长一级工资,级差5-7元。
村里一日三餐都有供应,自己掏钱买着吃,不过得回家居住。
招收的工人,经考核合格后试用。试用期一个月,试用期间,工资和正式工一样。
听说韩屯招工的条件后,各家的亲戚都消停了。现在的人们还是相信政府的,他们都说:“韩屯村招工,公社里说了算,连韩屯的支书都不当家,别说是自家亲戚了。”
向阳、周楼和石庙村的小青年,都兴奋极了。特别是石庙村的人,年前在韩屯帮过忙的,优先录用。
一个星期的时间,80名工人就招好了,加上原来的60名工人,肉食厂的工人达到了140人。
这次扩建的厂房,比原来的还多,路北的20亩防台,除了村里的医院用了三亩地,其余的地方,都盖成了厂房。
一排排高大宽敞的厂房,和农村的住房相比,特别的显眼,给人一种信服感。
厂房建好后,就开始安装机器,不光是生产机器,还有锅炉、发电机组、冷冻设备。就连变压器,都换了大型的。
原来的变压器,专供村民生活用电,以及服装厂、养猪场和学校等其他用电。
光是这些机器设备,村里投资了300多万元。这些钱对韩屯村来说,不算什么。这两年,村里的集体积累已经超千万。
可是,在八十年代初,三百多万元的资金,别说公社了,就是在县里,也是大的投入。
进入农历的二月,李专员就找姥姥买红富山苹果苗。有了去年的实例,今年的新增果园面积达到了二万亩。
娘俩在临水住了十多天,才把120万颗苹果苗,全部交接清楚。为了给这些树苗找个合理的渠道,姥姥特意安排罗新华托运来大批量的食品。
托运的食品装在大型的包装箱内,悠悠也把苹果树苗装在包装箱内。在库房转换过来,食品变成了苹果苗。
今年各县除了购买苹果苗,还订购了一批红富山苹果插穗。毕竟各县都有种苗基地,也有技术人员。
他们去年就嫁接了矮化沾木,今年嫁上插穗,明年就能移栽了,不过当年结不了果。
他们育苗的成活率实在是太低了,一亩地成活的矮化沾,还不到五千颗。
罗新才笑话他们:“嫂子,看见咱成功了,他们也跟着学。还是公家的单位,都是专业人员,成活率还不到咱们的一半。
要不说鸡多不下蛋,人多瞎胡乱。要我说,这国家的园艺场,也该和生产队一样,把果园分到个人手里。
要是那样的话,我就把俺城关的果园承包下来,把那些的老果树都砍了,全部育红富山苹果苗。
别说15元一颗了,就是5元一颗,一亩地就是5万元,除去成本,一年收入1.5万元。
光是这一千亩的果园,一年就是一千五百万,干什么也没这来钱快。
嫂子,今年俺们东关的人都种菜,我就把自家的十二亩地,都育上了苹果苗。
育苹果苗用工集中,临时找几个退休的技术人员就行。平时不用管,比种菜强多了。
再说了,就你兄弟我这身体,还真种不了菜。好些人看我的笑话,说把地分给我,得撂荒了,要不就得让孩子们辍学。
我偏不信这个邪,都种成了苹果苗。让他们看看,要想赚钱,光会种还不行,还得会看行情。”
东关的土地少,每人不到二亩地。大部分地都种菜,收入比农村的三亩地都高。
可是,种菜也辛苦。见天的在地里忙,就没个空闲时间。以前是队里统一卖菜,这土地分到各家各户,每家都得去卖菜,这也得占一个人。
罗新才家孩子都上学,他还是个残疾,加上小五这个三岁的孩子,还真忙不过来。
悠悠不仅从商城里给他订购了种子,而且给他处理好了,保证苗齐苗壮,能让他接着吹。
苹果苗的事情刚忙完,援朝舅舅就催着姥姥去深南,他对组装收录机的事情上了心,关键是对收录机的高利润感兴趣。
据罗新华说,组装一台收录机,至少二百以上的利润,不过产量也低,二个人一天才能装一台。还得有精密的机器,成本也高。
不像组装收音机,不到一百元的工具,就可以了。组装收录机一套生产线下来,至少得几百万的投入。
可是,收录机是今后的发展方向。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再过二三年,特别是随着学习英语的热潮,收录机就成了抢手货。
八十年代中期,响遍大江南北的广告就是:燕舞,燕舞,一曲歌来一片情。燕舞牌收录机畅销全国,厂房外等着提货的大卡车,等半个月还抢不着货。
从八零年开始,收录机就开始畅销,主要是机关单位购买,家庭购买录音机的很少。
第420章 被接待
二月十六日,姥姥和悠悠跟着援朝舅舅带领的考察团,去了深南。考察团除了有关部门的领导,还有临水收音机厂的技术人员。
考察团没和深南的政府部门联系,上次他们就是和政府部门联系的,深南的政府和别的不一样,根本没功夫接待他们,就是帮着联系个住的地方。
这次,他们全部靠着姥姥,姥姥和罗新华父子联系好了,不仅让他们帮忙安排吃住,还能带着他们在深南参观学习。
姥姥震宇公司董事长的名头就是好用,火车票竟然卖给了软卧,可三天的火车坐下来,又是在大伙的眼皮子底下,作弊特碍事,把悠悠郁闷的不行。
姥姥上车带了两个大旅行包,悠悠无聊了就去包里扒拉。各种水果,蜜饯干果,五花八门的零食,源源不断的拿出来。
援朝舅舅他们,吃着悠悠从空间里偷渡出来的水果和零食,惬意的不得了,一个个对着姥姥讨好卖乖。
“姑,还是跟着您老好,这吃的喝的,都准备的足足的,我们跟着享口福了。”
悠悠没好气的翻着白眼,在心里吐槽:你们跟着享福了,我可是受罪了,有你们这样的吗,不是你们拖累,本小姐早到了。
这软卧有什么好的,慢腾腾的比牛车快不了多少,要不是你们,我坐自己的越野车,早到了,用得着受这罪。
回来的时候,坚决不跟他们一起了,还是自己开车回来舒服。订制个仿真机器人开车,不用自己受累,行程还快。
不过跟着他们也有好处,一路上的吃喝都有人候着。考察团有人专门负责,援朝舅舅的秘书和后勤处的王处长,把一切都打点的妥妥当当。
在悠悠的碎碎念中,二月十九日早上六点,终于到了深南。罗瑞和带了辆中型的面包车,前来接站。
“董事长,总算是把您老给盼来了。您这一年多没来,咱们厂子可变多了,一会您就看到了。”
厂子变没变的,悠悠没见着。可是一年多没见,罗瑞和是大变样。西装革履,皮鞋铮亮,头发上打着摩丝,发型纹丝不乱。
举手抬足,稳重大方,充满活力,浑身偷着年轻成功人士的范。看来他爷俩在深南特区,应该属于上层人士了。
把考察团的同志安排到宾馆里,罗瑞和带着援朝舅舅和姥姥她们,去了震宇公司自己的别墅。
震宇公司的900亩工厂区,依照悠悠给出的设计,以全部建设完毕。罗瑞和说:“韩董,深南很少有像震宇公司这样的建筑,就连港岛那里的人看了,都说好。
不过造价太高了,咱花费的钱,够别的公司建两个厂子了。”
震宇公司不止工厂建的好,工厂里的绿化也好。南方的春天来的早,到处一片翠绿,各种应季的鲜花开的正好。
罗新华和儿媳温秀娟都在这里,他们听见汽车声,就迎了出来。
别墅内外都打扫的干干净净,温秀娟已经做好了一桌精致的早餐。
罗新华也是大变样,再也没有了原来颓废的神情,精神矍铄。“嫂子,您还真放心,这么大的产业,一年多也不来一趟。”
姥姥笑着对他说:“我有了您这个商界的大腕,还不躲着享福,来给你添麻烦啊。
新华兄弟啊,我去年一年,就在家数钱了。要不是有银行,嫂子我啊,可真是数钱数到手抽筋了。”
姥姥整天听着悠悠说,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也跟着学会了。这时候说出来,把罗新华爷仨笑的,腰都直不起来。
援朝舅舅笑着问悠悠:“跟你学的吧?你早晚把姥娘给带沟里。”
罗新华对姥姥说:“嫂子,您可是说差了,我是跟着您数钱数到手抽筋。
我算是服了您的眼光,您知道吗,去年一年,深南的土地,上涨了多少,整整十倍,现在一万元一亩,还没有好地段了。像咱这成千亩的地块,根本就没有了。
嫂子啊,还有您那货源,都是紧俏畅销货。咱家的货物,就没有压过仓。您兄弟我要是再挣不下钱,找块豆腐撞死算了。
不是兄弟我吹,去年深南,收入过亿的企业,可真是不多,咱们的两个公司,那个都超亿元,都是嫂子您的功劳。”
姥姥赶紧摆手:“兄弟啊,咱们都老了,还是瑞和他们两口子有能力,不然,光靠咱老姐俩,能玩的转。”
温秀娟红着脸,羞涩的说:“董事长,有您和爸指挥着,谁都能挣钱,我俩要是这都干不好,还真成了扶不起的阿斗。”
吃过饭,罗新华爷仨就告辞了,让姥姥他们休息一上午。中午,他们在考察团下榻的宾馆,订好了餐厅,给考察团接风。下午,带着大家去自己的公司参观。
援朝舅舅楼上楼下的看了一遍,把别墅逛了一遍。佩服极了:“姑啊,您老还真是有魄力,胆子也够大,识人的眼光够好。这上亿的公司,您老大撒手,可不是一般的心大。”
姥姥说他:“援朝,你还是年轻,我们那是几十年的交情,您罗叔年轻时,生意比这大多了,从来没出过错。
这都土埋半截的人了,不会为了这点利益,把自己一辈子的名声给赔上。
也就是现在,早先啊,你姑我根本就入不了他的眼。说到底,我就是个丫环妮子,即使是解放了,在他们眼里,我怎么着都是个下人。
文革也有文革的好处,彻底纠正了那伙人狂妄心态,新社会终于实现了人人平等。”
悠悠头一次听姥姥说这话,别看姥姥整天乐呵呵的,原来在她的心里,还是有委屈的,对自己的出身还是相当的敏感。
人人心里都有自己的隐痛,大概“丫环妮子”就是姥姥心中永远的痛,也是她老人家翻不过去的山。
中午十一点,罗瑞和就来接他们了。宾馆的餐厅里,已经有了独立的包间,罗瑞和订了个大包间,里面的圆餐桌坐得下26人。
自动转动的餐桌,吸引的考察团的目光,特别是负责内务的王处长,他打算回去后在地委招待所也装修几个这样的包间。
第421章 接待贵
要不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深南之行,不同的人员,看到的也不同,搞接待的感兴趣的就是这个。
吃过午饭,罗新华父子一起陪着考察团,去振华公司的工厂区参观。
振华公司和一年前相比,可真是大变样。1300亩地,全部建设完了,一排排宽敞的车间,全部开工。
厂区的路上,随处可见充当运输器械的拖拉机,来来往往的人员,匆匆而过,到处都是机器声。
临水收音机厂的技术人员,进了收音机厂就来了兴趣。特别到了收录机车间,都走不动了。
服装厂大部分都换成了电动缝纫机,全部是从港岛过来的英国机器,质量那是没说的,可是价格也高,三千多元一台。
不过,据罗新华说,效益也高,比原来提高了好几倍。上腰机,一天的产量1800条,以前的机器最多100条。
包边机,钉扣机,锁眼机,三线机,五线机等,不是亲眼看到,都不敢相信世上还有这么高级的机器。
原来的缝纫机,都被周围的家庭作坊买去了,比买的时候价格还高了些。
原来的缝纫机,是政府给配备的计划内指标,出厂价购买的。处理的时候,按的是市场价,刚用一年的缝纫机,算是质量较好的,价格比国家的定价还高出一些。
家庭作坊,可是没有国家指标,这些处理的缝纫机,比起市场上的高价缝纫机,还是比较划算的。
工业局的负责同志,看到这些进口的缝纫机器,非常的感兴趣,不过听了价格,就开始唉声叹气。
“韩书记,穷也是配套的,这些先进的机器,咱就是知道了也买不起。”
援朝舅舅不是这么认为的,他说:“别的我不知道,我的家乡张集公社,村村都有缝纫机厂,工人的工资,比被服厂的正式工人,高了一倍还多,没一个亏损的。
村里的条件,远远比不上被服厂。可是咱们的被服厂却年年亏损,这就是管理上的问题了。
还有就是,我们村的肉食厂,从每天60头的生产量,发展到200头的产量,不到两年的时间,积累了千万元的资产。咱临水的肉食厂,国家投了多少钱,也没见他们的盈利。
你们看看咱临水的厂子,盈利的还剩下几个。回去以后,一个个的整改,也别贪多,改好一个算一个,坚决不能再糊弄下去了。”
工业局的同志一脸的尴尬,同来的人员也不知声了。悠悠看到气氛不对,就给援朝舅舅支招。作为穿越人士,自己可是知道国企的弊病所在。
也知道国企的命运,到了九十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企大批倒闭,工人大量失业。
八十年代尽管提出了改革开放,可还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国企是这个年代的宠儿,也是国企的黄金期。
国家为了发展经济,加大了对国企的投入,为城镇人口,提供的大量的就业岗位。
“舅舅,你们还想盈利啊。你们的厂子,那么多的当官的,光拿高工资不干活,挣多少钱才够他们花的。
一个当官的,一年一千元也不够。公家的厂子,那厂都是几十个管理人员,俩工人也养不住一个干部。
公家的厂子能和咱村里的比吗,您没看舅姥爷他们几个村干部,谁不是和群众一样干活,按工分领钱,工资还没村民高。
再说了,舅姥爷他们就没吃过一顿公饭。公家的厂子里,当官的在家吃过饭吗,一天俩饭局,那次吃的是个人的。那一顿吃的不得一头猪钱,得多少个工人才能挣出来。
三舅啊,你是不知道,群众是咋议论你们的。说你们是一顿吃头牛,腚底下坐座楼。”
其实,这种现象得到二十一世纪,才会出现。现在,可是没达到那种程度。再说了,腚底下坐座楼的还真没几个。
现在,正处级的干部,才有专车,副县长和副书记都没有专车,公社里的干部,基本上都是骑自行车,有大的集体活动,才抽调拖拉机站的拖拉机。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的楼房造价,一个平方五六十元,大部分楼房二三层,最高的四层,基本上都是单面楼,一千个平方的楼房就算是大的,也就是五六万元钱。
悠悠说的一顿吃头牛,也是说地委的标准,现在,一头牛卖四五百元,县级的招待所,也没有这麽高的标准。
茅台酒还是8元一瓶,喝上十瓶茅台,才80元钱,再说了,5瓶茅台就差不多能喝趴一桌。
这时候的白酒,可都是高度酒,最少在五十二度,能喝半斤以上,就是高酒量了。
这时候的海鲜,价格也不高,二百多元的标准就是高的了。可是,那位领导吃饭,不得有几个跟班的,往往就是领导开一桌,随同人员开一桌。两桌酒席下来,四五百元是正常现象,可不就是一头牛了。
悠悠的“一顿吃头牛,腚底下坐座楼”说出口,大伙噗的一声,都笑喷了。姥姥拉过她,大巴掌就招呼上了。
“你个不省心的,又胡说八道了,这都在哪听说的。回去后,好好的给我上学去,姥姥再也不让你跟着了。越大越长回去了,这咋光长个子,不长心啊。”
大伙都跟着打岔,援朝舅舅把悠悠护到身后,对姥姥说:“姑啊,您可不能打孩子,悠悠说的在理,及时的给我们提了个醒。平时没觉得怎样,让她这一说,还真的是这样。
姑啊,我们在上面,听到这话的机会还真的不多,您老听到了,得及时的告诉我,这才是真的疼我。”
“援朝,你听她胡说八道,我咋没听说过。”说完没好气的瞅了悠悠一眼,她老人家心里清楚着那,知道悠悠这是在网上看到的。
跟随的人热烈的议论着,若有所思的说:“你们别说,这话说的还真是形象,咱们以后都得注意了,一定得管住自己的嘴。”
罗新华及时的打岔:“韩董,明天,我们是去别的工厂,还是去市场?这一年来,深南的变化可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