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五章兵临罗马,西方震惊
赛福丁·加齐回去后,跟他的父亲说东方人非常傲慢,要攻打他们。
这引起摩苏尔诸多将领的不满。
但是赞吉却并不想与宋军开战,他还要往西去攻打君士坦丁堡,逼迫罗马皇帝给钱。
在他眼中,宋军并没有罗马重要,也没有圣城耶路撒冷重要。
所以,他必须与宋军保持互不侵犯的关系。
但是这引起了他下面其他将领的不满。
尤其是在他儿子赛福丁·加齐的挑唆下,摩苏尔与宋军开战的声音先后出现,并且越来越高。
靖康十八年十二月,再一次宴会上,赛福丁·加齐趁自己父亲喝醉酒,发动了政变。
几乎有一大半的将领参与进来,拥戴赛福丁·加齐为苏丹。
事实上,赞吉已经老了,他今年六十岁。
在历史上,还有一年他就病死了。
六十岁在这个年代的西亚是属于长寿的年龄了。
但在这种弱肉强食、没有伦理纲常的世界里,衰老和虚弱就是原罪了。
将领们拥戴了一位年轻且有野心,并且和他们想法一致的苏丹。
在他们眼中,巴格达、伊斯法罕已经被敌人攻占,但是敌人长途奔波,现在也很虚弱了,正是攻打的好时机。
靖康十八年十二月十日。
赛福丁·加齐率领三万铁骑,从摩苏尔出发,一路南下,兵临巴格达。
从巴格达的城墙望下去,一望无际的黑压压的骑兵,给人一种山洪爆发的压迫感,那些明晃晃的战刀映射出来的冷光让人不敢直视。
赛福丁·加齐派出使者告诉岳飞,只要他献出巴格达城,可以饶他们一命,并且收编过来。
结果那个使者的脑袋很快就被从城门上抛了下来。
愤怒的赛福丁·加齐下令攻城,他对自己的将领是这么说的:把这些东方人全部杀光。
开始动员,开始准备热血的攻城战。
结果城楼上突然响起了震天动地的声音,仿佛众神发怒了一样。
十几颗火炮划破长空,带着长长的火光,砸向几百米之外的铁骑军团。
每一颗火炮砸下去,都能砸死一大片,顿时血肉横飞,骨血迸溅。
在地上冲击,拉出了十几米的长痕,犁出一条血路。
众人尚未反应过来,城楼上接连而至的第二波火炮已经来了。
这一刻,无数人抬头惊恐地看着天空。
仿佛看到众神因为愤怒而降下了天罚。
每一颗火炮砸下去,都能砸碎一片,伤亡者达十几人。
城头前,火枪营的火枪也准备好了。
很快就想起了火枪的声音。
赛福丁·加齐的军队虽然身经百战,但是他们的装备确实很差,除了刀好,身上基本没有铠甲。
火枪只要打中他们,基本上都会重伤。
城头的火枪手动作也是行云流水,一波刚完,后面的立刻跟上,简直是接连不断。
下面的骑兵军团的前锋立刻出现混乱。
赛福丁·加齐顿时大惊,看着那一颗颗火炮砸来,吓得是肝胆俱裂。
他刚在出神之间,已经有一颗火炮朝他这边砸来。
也不知道是不是运气好,没砸中他,但是从他身边两米处横过,砸中旁边的一位将军。
他亲眼看见这个昨天还对自己效忠的将军被砸得脑袋开花,血肉模糊。
赛福丁·加齐完全被打懵逼了。
他带着下属到处乱窜,已经没有攻城的心思,刚才那一下彻底震慑住他。
现在能干啥呢?
当然是逃!
城楼上的火炮不停,足足打出去了一百多颗。
火枪手一波有一波。
大崩溃开始了。
城楼上响起宋军震天动地的鼓声,城门大开,一队队铁骑从城门里冲出来。
是背嵬军!
他手中拿着铁骨朵,腰间是斩马刀,如同奔腾的钢铁洪流,向前面已经乱糟糟的敌人冲进去。
屠杀开了,像绞肉机一样开始收割生命。
直到夕阳慢慢沉入地平线,西方的半边天空彻底变成红色。
两河流域最强大的势力顷刻间土崩瓦解。
靖康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宋军挥师包围了摩苏尔,摩苏尔开门投降。
底格里斯河两座大城市全部被宋军攻下。
此时,听闻突厥人被东方来的敌人打败,神圣教廷的十字军们又开始蠢蠢欲动了。
由法兰西国王路易七世和神圣罗马帝国国王康德拉三世率领的十字军已经在东征的路上。
他们的第一目标是先击败已经失去后院的埃德萨,然后迅速南下将异教徒从耶路撒冷驱逐,并且威胁敌人的核心大马革士。
这是历史上的第二次十字军东征。
靖康十九年三月,赵桓收到了岳飞的奏疏。
这份奏疏将这一年多的详情说得一清二楚。
赵桓有些惊讶,没想到岳飞这么能打,底格里斯河打完了,现在已经达到幼发拉底河,和十字军叫上手了。
赵桓看完奏疏,突然大声笑出来,感觉历史的走向已经完全不同了。
十字军怎么可能是如今宋军的对手。
且不说宋军所向披靡的骑兵军团,就说步人甲,也能把十字军打得连他妈都不认识。
更别说火枪和火炮了。
靖康十九年五月,赵桓又收到了战报:法兰西国王路易六世和神圣罗马帝国国王康德拉三世被俘虏,十字军溃败。
这两位国王已经在被送回到中土的路上。
原本在历史上持续了两年的第二次十字军东征,结果半年就宣告结束了,西亚地区的所有军事力量全部被岳飞给打空。
在靖康十九年九月的时候,岳飞的军团已经和君士坦丁堡隔海相望。
这引发整个西方世界的震惊,人们这才意识过来:来了一个十分可怕的敌人。
神圣教廷的教皇给罗马帝国的皇帝曼努埃尔写了一封信,言外之意就是双方要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敌人了。
君士坦丁堡的罗马皇帝和帝国的大臣们一致觉得教皇这臭不要脸的又开始那君士坦丁堡当炮灰使了。
这事若是搁在以前,还好说,君士坦丁堡的皇帝和帝国大臣们都会认为教廷说得有道理。
但经历了两次十字军东征,大家也都知道罗马城的那群神棍和西欧农村里那群野人国王到底想做什么了。
在这个时代,欧罗巴最富裕的地方当然是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
几百年前,西罗马帝国被蛮族的铁骑蹂躏,帝国皇帝在蛮族的呼啸声中死去,罗马城易主。
作为古罗马帝国正统的延续,君士坦丁堡的皇帝和罗马城的神圣教廷从来都是相互对立的。
一个是神教合一的俗世帝国,一个是神权驾驭一切、对西欧有绝对控制力的无上神国。
双方掐架也掐了很久了。
但继承古罗马遗产的君士坦丁堡才是欧罗巴的经济、政治中心,这里的富裕让教皇垂涎三尺。
所以十字军东征的正是目的,其实就是东边来抢钱的,包括对东罗马帝国的抢劫。
而这个时候,东罗马帝国的皇帝怎么可能还相信教皇的嘴脸?
那接下来他做了什么?
给岳飞写了一封议和信。
第七百零六章罗马城该易主了
作为欧罗巴抵御东方强敌的前线,君士坦丁堡扼守欧亚咽喉,固若金汤。
正是有它的存在,西方的那些小领主们才安全的在自己的农村里过着安逸的日子。
但现在人家罗马不干了,君士坦丁堡的皇帝不干了。
议和了!
这个消息一传到罗马城里,把教皇和红衣主教们气得恨不得拿十字架去砸人。
人家罗马是正统的欧罗马文明继承者,绝不是西欧那些天天啃圣经的教徒。
在君士坦丁堡,不仅有大量的图书馆收藏了许多古希腊古罗马的书籍,还有各种手工艺、医学、哲学。
活脱脱的和大宋一样,是文明社会。
而欧罗巴现在在做什么?
在农村里玩泥巴,在信奉上帝永恒。
教廷那帮神棍把一切书籍都销毁了。
这个时代,已经不可能出现几百年之后奥斯曼攻克君士坦丁堡,更不可能出现大量君士坦丁堡的医生、学者、艺术家逃亡西欧。
如果这些没有发生,意大利就绝不会出现文艺复兴。
对于罗马皇帝的书信,岳飞给了非常识大体的回复:大宋自古便是友好之邦,贵国心意吾已上呈大宋圣武皇帝陛下,以待天心明察。
能不能真正议和,得等赵桓的指示。
但是,双方的交易却可以睁一眼闭一眼开始了。
从靖康十二年开始,大量的大宋子民沿着丝绸之路开始做生意。
民间也出现了大量关于丝绸之路的常识性书籍,这些书籍的知识甚至起源于西汉张骞时代。
大量的布料、丝绸沿着丝绸之路被运输到七河流域、河中地区、两河流域,进入巴格达、摩苏尔,甚至抵达了耶路撒冷。
并且一路西进,出现在了君士坦丁堡。
连罗马皇帝都拖人私下买了一匹丝绸回来,还赞不绝口道:这简直就是神赐予世界的礼物。
靖康二十年三月,赵桓收到了岳飞的奏疏。
哈,东罗马帝国要议和了?
这不是把教廷给买了吗?
赵桓大喜,接下来就是文化植入了。
大宋的这些大儒,要全部派出去。
不愿意出去的就给钱砸出去。
什么大宋的四大书院,全部得出人。
开始大家当然不愿意,作为正统儒生,习圣人经典,谁愿意去那种蛮夷之地?
赵桓大袖一挥:给钱!一人先给10000贯(300万元),去慢十年,再补20000贯!
陛下!作为大宋子民,现在朝廷需要我们,我们应该挺身而出,为陛下分忧!
于是,靖康二十年,大宋儒家学派的各位大儒浩浩荡荡出发,沿着丝绸之路一路向西。
首先,四大都护府都开始承办学校,所授课程几乎都是大宋的儒学。
其次,一大批的交子涌入了西方。
大宋朝过来的商社开始在各个地方大肆购买良田,先把粮食控制住了,然后再承办了银行。
随即规定交易必须使用交子,又规定了交税必须使用交子。
大宋商社控制了粮食,人们要买粮食就必须从大宋商人手里买,除了交子,其他一律不收。
靖康二十年。
罗马使者抵达东京城,拜见了赵桓,并且呈递了罗马皇帝的国书。
罗马皇帝愿意修秦晋之好,并且还将自己的女儿献上,随同的还有一些金发碧眼的美女。
罗马使臣从进入玉门关开始,就开始眼花缭乱,进入河套后,沿路所见,简直令他们毕生难忘。
当他们进入东京城后,更是差点没有被这里的繁华吓得双腿发软。
罗马公主刚开始还不情不愿,觉得远嫁东方,离开了繁华的君士坦丁堡,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啊。
可当她来到大宋的时候,已经被震撼住了。
玉门关外的高昌就已经比君士坦丁堡要繁华了,他们差点以为那是某个大国的国度。
结果进入关内,一座城市比一座城市繁华。
他们平时视为珍宝的丝绸和陶瓷,随处可见。
人们礼貌的走在大街上,见到熟人都会微笑礼貌打招呼。
他们还看到长袖飘飘的学者,看见穿着颜色清理、秀气大方的女子在街上和情郎打情骂俏。
看到有人坐在牵头读书,看到路边的书店,随时可见的饭馆,小吃。
进入东京,看见汴河边停泊的巨型商船,看见一大箱一大箱的货物运输上去。
路边整齐种植者樱花树,风一起,便飘满京华。
地面是水泥路、宽阔而干净,偶尔会有一辆辆汽车行驶过。
这些看得他们都好生羡慕。
尤其是罗马公主进入皇宫后,觉得这才是皇宫啊,君士坦丁堡里的那哪里叫皇宫?
赵桓在朝堂上,面见了罗马使者。
大宋的大臣们分坐两边,宽大的殿宇内,气势恢宏的皇家格局,让罗马使臣望而生叹。
“尊贵的大宋圣武皇帝陛下,我叫莱西,是罗马国主的使者。”
使者进入大宋之前,专门学习了大宋礼仪。
知道在皇帝面前,绝不能用罗马皇帝这个称呼,在大宋的礼制里,天下只能有一个皇帝,你说你罗马的国王也是皇帝,岂不是说能和大宋皇帝平起平坐?
所以,用了比较恰当的国主。
“我代表我们国王向圣武皇帝陛下问好,并且供奉我们的宝物,以及带来我国的公主殿下。”
这是一位金发碧眼美丽的公主,穿着一身洁白如雪的丝绸长衣,带着精致典雅的首饰,皮肤白如雪。
“参见圣武皇帝陛下,圣安。”
她用比较憋足的汉语说道,从去年开始学习汉语,到现在能正常交流了。
她紧张地看着上面的皇帝,未来的夫君。
赵桓坐在上面,他看着罗马使臣,看着这位罗马公主,感觉到一股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朕安。”
赵桓开口道:“大宋乃是礼仪之邦,贵国愿意和平,大宋接受贵国的和平,替朕转告你们的国王,罗马教廷不尊儒家圣人,朕是必须讨伐他们的。”
“下臣一定转告国王。”
靖康二十一年,河中经略使秦桧奉命西行,出使君士坦丁堡。
罗马皇帝以最高礼仪迎接了大宋来使。
“尊敬的国主,教皇不愿意供奉孔圣人,现在大元帅已经陈兵十万,请您也立刻出兵十万,圣武皇帝陛下的意思是,罗马城该易主了。”
第七百零七章横推了
靖康二十一年。
欧罗巴风云激荡。
耶路撒冷的沦陷,路易七世和康德拉三世的东征失败,震惊了西欧世界。
十字军发起的圣战,在地中海东岸建立起来的诸多城邦国家都被摧毁。
那里开始兴建孔庙,一队队来自东方的商旅在这里安营扎寨,在这里兴建了银行,学校,军营,官府衙门。
随处可见腰间陪着锋利月牙刀的士兵,他们有的穿着皮革,有的身披重甲。
还有的佩戴燧发枪,以及地图,肉干。
他们体型健壮,比本地人要高足足一个头,但面相又比较和善,行为举止并不粗鲁,有的人甚至彬彬有礼。
起初,本地人都很害怕他们,但慢慢的,大家觉得这批东方来的人,比本地以前的官僚要更好,他们不仅仅带来了新的技术,还在这里兴办了学校,传播更加让人能接受的知识。
原本动荡的地方,随着商贸的流动和粮食的增多,慢慢稳定起来。
温和的文化植入比直接的武力强迫,成本要小太多了。
在地中海东海的世界正在有条不紊修复的时候,一场空前的恐慌正在欧罗巴大地肆虐,就像无形的瘟疫一样。
君士坦丁堡的倒戈,更是在欧罗巴引起了一场政治海啸。
教廷世界的盟友就这样倒向了敌人,罗马教皇向君士坦丁堡的大主教发起了最严厉的谴责,一封有一封信送到君士坦丁堡。
然后罗马皇帝曼努埃尔将所有的信全部扔到了火堆里。
他义愤填膺地说道:教皇简直就是无耻!他的十字军现在掠夺的是耶路撒冷,下一次就是我们!比起东方世界,他们就是一群没有开化的野蛮人。
也难怪曼努埃尔会不屑一顾。
罗马帝国(东罗马)继承了古典罗马帝国的文化遗产,和西欧的各个小农村不同,君士坦丁堡一直以正统自居,商贸繁荣,手工业发达,政治体制也比西欧要更加先进。
至少罗马帝国绝不是神权国家,而是****的世俗国。
从诸多方面,都更愿意接受大宋传播过来的文化理念。
罗马城的教皇贪婪无厌,怂恿十字军东征抢劫,披着圣战的外衣,骗骗无知的平民就算了,里子里面到底是什么样,大家心里清楚。
一封又一封信被罗马皇帝烧掉后,就再也没有然后了。
罗马城的教皇震怒,沉迷在庄严的神圣中自我感动,为了扭转局面,他对欧罗巴各国国王都发出了召见函。
从靖康二十一年开始,欧罗巴各国国王先后进入罗马城,接受教皇的接见,接受神的赐福。
一场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正在酝酿当众。
各个村落的勇士们爬出了自己简陋的屋子,从铁匠那里买来廉价的刀剑。
他们的领主对他们说,去东方,去那里讨伐异教徒,发动神圣的圣战,让神的光辉笼罩全世界。
而士兵们则在下面高兴地说:听说东方有黄金,咱们可以去那里捡黄金。
靖康二十二年,岳飞的八万军团越过君士坦丁堡,正式进入了欧罗巴,出现在了欧罗巴大地上。
为了表达出足够的诚意,君士坦丁堡也支援出了十万大军。
双方一共十八万大军,粮草全部由君士坦丁堡提供。
结果欧罗巴诸王还在罗马城和教皇扯犊子,保加利亚王国已经滚犊子了。
这消息像一场风暴,立刻席卷了整个欧罗巴。
也正是在这一年年底,赵桓接受到了西边的战报。
岳飞的军团进入欧罗巴后,开始横推。
沿着多瑙河,直接把匈牙利的首都埃斯特戈姆的城墙轰塌了。
这个时候的匈牙利在欧罗巴是什么?
是马扎尔人在这里建立的一个王国,大概在九世纪的时候,马扎尔人以匈牙利为.asxs.,开始对欧罗巴四处征战。
他们给欧罗巴带来的痛苦,不必当阿提拉给欧罗巴带来的恐惧少。
只不过后来他们诡异了教廷,变得和其他王国和睦相处了。
不仅如此,他们还变成了西欧各国抵挡东方世界入侵的屏障。
正统历史上的蒙古人和奥斯曼都被挡在这里了。
有他们在,教皇才敢召集大家伙在罗马城里开会。
结果丫的这道防线像纸糊的一样,被岳飞给直接爆锤了。
而且匈牙利人完全被打出阴影来了,王室直接投降,并且把教廷的十字架给扔到了多瑙河。
这事震惊了整个欧罗巴世界,接下来,一场战争阴云彻底笼罩了欧罗巴世界。
赵桓得知岳飞都已经打了那么远了,一时间竟然有些失神。
这一年的赵桓已经四十八岁了,他感觉到身体已经不再像年轻的时候那样具有无限的活力。
这一年的赵淳也已经十二岁了。
赵昚已经二十一岁,已经从东京大学卒业,进入了商虞司,任职一个主事官员。
他前途无量,年纪轻轻就进入了商虞司。
时任商虞司的御司使唐睿,非常看好他。
这一日,他进宫陛见。
“臣参见陛下。”
赵桓正在写字,他在写一本书《政体的演变和经济危机》。
“你来了,坐吧。”
“多谢陛下。”
“天竺国王献上投降书了,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陛下,臣只是一个主事,不敢胡言乱语。”
赵桓放下笔,道:“你什么时候开始变得如此谨慎了?难道朕给了你什么危险的信号?”
“不是的,陛下,自从臣任职以来,便觉得,朝廷大臣,该各司其职。”
“哈,刚进官场不久,就学会了这一套。”赵桓站起来,卷起宽大的袖口道,“说吧,朕不会因言而治罪。”
“臣以为,那个地方未来的潜力很大,但是,现在朝廷要卷入进去,会很麻烦。”
“怎么说?”
“臣读过书,那里种姓制度非常严苛,按照陛下所著的《经济论》,那里的生产力想要提升起来,必须打破种姓的枷锁,朝廷卷入进去,想要复制大宋这一套,几乎不可能。”
“如果朕非要征服那里呢,你有什么好主意?”
“就只能用军队去彻底征服他们的贵族,然后改写整个制度。”
赵桓拍了拍赵昚的肩膀,他一直很喜欢赵昚这孩子,聪明而不骄傲,而且有智慧。
赵桓笑道:“如果让底层的老百姓推翻那些贵族呢?”
赵昚微微一怔,陛下,您不是开玩笑的吧,这可是造反啊!
“底层造反,万一这事被大宋老百姓有样学样,是不是不太好?”
“怕什么,咱们现在已经跑起来了,老百姓有饭吃,有衣服穿,有房子住,谁吃多了没事干会造反。”
“陛下,臣最近就听闻一些人什么自由啊,什么民主啊!”
“哈,你在哪里听到的?”
“就在东京城。”
第七百零八章李文正
自由民主?
古代是没有这种思想的,赵桓重生到这个世界也没有搞这种思想。
这明显就是李文正搞出来的。
赵桓敏锐察觉到了李文正可能就待在东京城。
他连忙将何礼明召入宫中。
接下来,皇城司开始在东京城秘密查访关于这个自由民主的源头。
半个月后,赵桓来到皇城司的监狱里。
何礼明摆好桌子,准备好糕点和茶。
赵桓坐下来,赵昚在一边。
一个女子被押解上来,此时她已经被折磨得不成人形。
可以看出,她原本的模样很好看。
赵昚微微一惊,道:“你是卢婉清!”
赵桓看了一眼赵昚,道:“元永,你认识她?”
“官家,就是这个女人唆使辽王叛乱。”
赵桓的脸色明显变了,但语气却依然平淡:“说吧,你到底有什么目的?”
卢婉清垂着头,她的嘴角还在流血,脸上却带着诡异的笑容:“哈哈哈,狗皇帝,就算你今天杀了我,又能怎样,她无处不在!自由永存!”
何礼明一鞭子抽过去:“在当今圣上面前,你还敢造次!”
赵桓道:“住手。”
他放下茶杯,道:“自由永存?是李文正告诉你的?”
“是又如何!”
“他花了多久时间,让你们对此深信不疑的?”
“真理是不需要花太长时间的,狗皇帝,暴君,你手里沾满了太多人的鲜血,你会遭到报应的。”
赵桓也不急,道:“这里的备案显示,你出身清河卢家一个旁系,从小生活清寒,父母饿死了,没错吧?”
卢婉清不说话。
“你沦为乞丐,在大街上要犯,没有人愿意给你饭吃,因为大家都没有饭吃,没有多余的粮食。”
卢婉清这才抬起头来,脸上露出残忍的笑容:“这个人世是没有温情的,我十岁把自己卖给一个书生,那个书生道貌岸然,把我买回去后,唯一做的事情就是折磨我,但无论他如何折磨我,我都活下来了,因为有饭吃,有水喝,我要活下来!”
“在我十二岁那一年,金兵南下,中原大乱,我第一次看到了拿着大刀的士兵是如何屠杀平民的,在一个他第无数次凌辱我的晚上,趁他睡着了,我用切菜的刀,把他的脑袋砍了下来,鲜血让我打开了一扇新的世界。”
“我逃跑了,城池都被金兵攻占,没有人会去追查一个书生的死,那也是一个大雪天,我遇到了她,她告诉我,这个世界是没有温情的,人性本恶,他们掌握了权力,他们高高在上,他们就可以肆意地去践踏生命!”
“他们想灭人九族就灭人九族!他们有没有想过那些襁褓中的婴儿!他们是无罪的!”
“她说的是对的,权力就是一头野兽,让人疯狂!你的儿子,辽王,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么!你以为是我害死了他?”
“不不不!”卢婉清的声音显得格外平静,却十分有穿透力,“他内心住着一头野兽,只不过,他自己将野兽释放了出来!”
“这个世界不需要皇帝,每一个人都是平等自由的,每一个人都有权力选择自己的人生!”
“大胆!”赵昚呵斥一声,正要反驳,被赵桓拦住。
“告诉朕,李文正在哪里?”
“我已经说了,她无处不在!”
“不要故弄玄虚了,他只跟你说了自由和民主,他没有跟你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他也没有跟你说,实践才能出真理,更没有跟你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和政治的形态是相互作用的,在原始的经济情况下,在人们连饭都吃不饱的情况下,空谈自由,是国家的毒药。”
“你曾经在死亡的边缘挣扎,当时你最渴望的是自由吗?不,你最渴望的是吃一口饭。你被那个书生凌辱,你最需要的是自由吗?不!你最需要的是律法出来保护你!”
“你说辽王心中住着野兽,但他没有告诉你,道德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世界需要平衡,即经济与政治的平衡。”
“告诉朕,他在哪里?”
皇帝说了一通,卢婉清似懂非懂,但似乎有些东西就触及到她的内心,心灵感受到了震撼。
她口中喃喃道:“实践出真理……经济与政治的平衡……”
一边的赵昚道:“空谈自由,与空谈道德是没有任何区别的,人需要吃饭,弱小需要被保护。从大的方面来说,商业的发展,需要与官僚的体制相互吻合。”
“世界万物皆回归阴阳平衡。”
卢婉清沉默片刻,才道:“她就在东京大学,她是一个女子,在东京大学教书。”
赵桓和赵昚对视一眼,赵桓内心顿时惊涛骇浪一般!
他知道李文正是谁了!
赵桓对何礼明道:“快去,东京大学,谁都不准随意出路!”
“遵旨!”
“陛下,她如何处置?”
“给她换一间牢房,干净整洁一些的。”
“是。”
当天晚上,皇城司将东京大学围得水泄不通。
赵桓从御驾上下来,在皇城司的簇拥下,进入了东京大学。
这个时候的东京大学,还有许多学生在路灯下看书。
甚至还有一些学生在小道上讨论哲学。
他们见到穿着制服的皇城司,目光都聚集过来。
赵桓快步朝后面的清月阁走去:“不要打扰学生们。”
“是!”
赵桓上了楼阁,一个女子坐在那里。
她的身影显得有些孤独。
赵桓微微一怔,心中有些紧张。
因为他一直以为只有自己一个人穿越到这个世界,没有想到还有第二个人。
此时他的心情是复杂的。
赵桓坐在对面,桌案上有香炉。
赵桓淡然道:“我们终于见面了。”
他的思绪一下子被拉回到了前世,这个时候,他才真实意识到自己是21世纪的人。
李清照道:“我们还是见面了。”
“没有想到,你居然重生在了李清照身上。”
对面的人道:“我也没有想到,你居然重生在了宋钦宗赵桓身上。”
“所以,你这些年来,一直在民间秘密传播你的思想?”
“你在庙堂之上,而我在乡野之间。”
这一刻,赵桓才完全脱去了自己皇帝的外衣,仿佛又变成了前世的唐哲,他说道:“你之前是做什么的?”
第七百零九章大结局
“我是一个作家。”
“作家?”赵桓微微一怔,“有些意思,作家居然也相信那一套?”
“你对那一套似乎不屑一顾?”
“你认为那一套能有什么实际利用价值?”
李文正道:“有,每一个人都是普通人,用刀子刺一刀会流血,君王高高在上,本身就是不合理的,他也只是普通人。”
赵桓摇了摇头,笑道:“所以,你认为不需要君王,上面的人又民众自己选出来,才能代表了人民的意志?”
“难道不是么?”
“人民的意志就是正确的?”
“人民的意志是大多数意志,大多数即正确。”
赵桓沉默了一会儿,李文正继续道:“每个人都渴望自己做主,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而不是受制于君王和贵族。”
“你不懂,大多数并不意味着一定正确,普通人的视野是受到了牵制的。”赵桓抬起手来,“你看,我只有两只手,一对眼睛,我的视力有限,而的听力有限,我们的肉身很容易受到伤害。”
“所以,人类是一种非常敏感的生活,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敏感,从而导致了怀疑和恐惧。”
赵桓的语气很平静:“怀疑和恐惧,就会让我们失去对理性的判断。”
“知道后世的网络上为什么那么多喷子么?”
李文正看着赵桓,她对这种说法倒是第一次听到,不由得好奇起来。
“人类的肉身太脆弱,所以一切行为都在自我保护,即便是在网络发言,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行为。”
“怎么说?”
“强烈的表达**是希望别人的认同,别人认同人心中才会有认可感,从而产生安全感。而网络因为看不见对方,人本身又强烈希望对方认同,于是语言开始不受控制的偏激!假如,一个正常人站在面前,他们还会使用网络上的那种攻击性的语气么?”
李文正倒是被皇帝这种说法给说得有些动摇起来。
赵桓继续道:“你真要改变人类的命运,就首先了解人本身的弱点,人的肉身本身受到诸多局限,无论是视力还是听力,都受到大大的局限,你认为普通人真的能全面客观去看待世界么?”
有这么一个例子,有人问一个种田的农民伯伯,你觉得皇帝每天是怎么过的?
农民伯伯说,皇帝呀?他的锄头应该是金子打造的吧!
你能怪农民伯伯无知么?
不能!
因为这就是普通人,每一个人的认知边界是有限的。
李文正道:“按照你这种说法,人类的文明岂不是没有希望了?”
“人类的文明从来都是靠大智慧者来领导的,大智慧者能够把握时事,顺应大势,将普通人民团结起来,引导他们走向大势所趋,达到共同的利益。而不是所谓的什么都还没有,就大谈你的民主自由之道。”
赵桓又补充了一句:“你要知道,人性的恶,一旦散发出来,是你无法想象的,你给了充分的绝对自由,那个时候将是所有人的浩劫。”
说完,赵桓便站了起来,道:“这个时代,需要的是老百姓丰衣足食,至于以后会发生什么,我已经控制不住了。”
说完,他便走了。
第二天,何礼明入宫,道:“陛下,她自缢了。”
赵桓正在写一本书:《矛盾论》。
“嗯,下去吧。”
外面的阳光正好,赵淳穿着一身干净简约的衣衫进来:“爹爹。”
“来,过来。”
赵淳走到赵桓身边,赵桓道:“这本书叫《矛盾论》,好好研读它,它将指引以后整个华夏的不断更迭,即便百年之后再次战争,只要华夏接受了它,就能自我拨乱反正,重回正轨。”
赵淳接过书,道:“爹爹,孩儿知道,您之前一直跟我说大宋当前的矛盾是老百姓的吃饭和粮食产量之间的矛盾,后来又说是朝廷旧的制度与新商业之间的矛盾,只有改革旧制度,才能发展新商业。”
“淳儿,以后大宋要交到你手中的,你要好好去思考这里面的道理,深入的去思考,要善于听多方的建议,但一定要有自我的主张,多研读这本书,这本书是一位圣者托梦给你爹爹我的。”
“知道了。”
“走,陪爹爹一起去英灵殿和忠烈祠走走。”
下午的阳光洒在汴河之上,映照得波光粼粼。
在东京城北边有一处修建干净整洁的公园,那里梳理着两块石碑。
那是这么多年来,为大宋流血牺牲的士兵的安息之地。
另一处则是为大宋做出了杰出贡献的文臣、科学家等等人的陵寝。
秋风起,金色的树叶在公园里漫天飘舞。
在不远处的河边,还有一些小孩子正在玩耍,他们在秋阳下尽情欢笑。
“淳儿,这里的人永远都不要忘记,爹爹常跟你说人性的恶是无法估量的,但是人性的善也能改变这个世界。”
看见那些在河边草地上和父母一起玩耍的小孩子,赵桓眼中似乎有些湿润,按照正统的历史,现在整个中原大地都还在发生大战,民不聊生。
“因为他们,所以才有和平。”
完本感言
足足写了两年时间,中间拖拖拉拉,辜负了很多读者。
但总算完结了。
谢谢各位的支持,作者最近进入佛性人生,没啥太多想说的了。
谢谢每一个愿意驻留阅读到这里的读者,祝愿你们以后能遇到很多更加精彩的小说。
新书《我在大明割韭菜》正在连载
老读者阔以来起点看,已经快80完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