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六章 搅动风云
徐州局面虽稳定,却不是铁桶一块,在境内生活的现代人便是隐患之一。
他们平日里勤恳老实,可一到关键时期,为了群体利益,随时可能弃旧迎新,不得不牵制大量兵力。
现在蜀汉大军前来,刘邦也只好放弃兖州亲征而上,实际在返程路上,他便见识到了多处民变,好在规模不大,被很快压制住。
不过民变终究发生了,自己只盼着这次影响能小一点,不要演变成更大规模的动乱。
到那时,就不单单是现代人从中作梗,连一些世家大族都有可能起来反对他。
……
彭城。
一支骑兵快速从城门处奔出,刘邦为了抵御关羽大军,刚一回到驻地便派出韩信前往扬州迎敌。
尘土飞扬,马蹄声如雷霆一般,整整三十万大军带着无可匹敌的威势滚滚而去。
行至淮安县,大军稍作休整。
此时主帐里,韩信双手扶膝坐在上面,诸将联袂而入,叩拜行礼,韩信将手一摆,示意他们免礼。
一时间帐内静了下来,只听见甲衣碰撞声。
有一侍卫上前把地图展开,随后默默退出。
此刻的韩信,面色凝重,在他桌子前,有几份密折。
“诸位将这几份密折都传看一遍吧!”韩信口中淡淡说着,将手中的密折,递给了下面将领,
几位大将先传看着,下面是次一级的校尉,这些人,便是此次迎战关羽大军的主力了。
凡是看过这几份密折,无不脸色微变,神情变得凝重起来。
这些密折的内容大致相同,主要讲述各地粮仓、农田所受到的破坏,期间也记述了各县所发生的民变。
这些民变,固然是最近半年为了兖州战事,凑集粮草过猛导致,但看其规模,又与蜀军行动遥相呼应,绝不是简单的民变。
此时的徐州,称得上内忧外患!
……
任何事情都是相辅相成的,徐州人口众多,算上现代人已达到了七千万之巨。
萧何当初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不可谓不努力,但他仅是一文臣,既不可能变出粮食,也没有能力让粮食增产,能维持着不发生饥荒已实属不易。
中间因为兖州之战,这一打就是半年多,为了凑集粮草支援前线,力度难免大了一些,不少现代人因此变成了流民。
所以民变时有发生,只是规模不大,仅有零星几起。
后蜀汉入侵,接连攻破南通、泰州两城,威势大增,民变死灰复燃,从零星几起演变成遍及合县的有组织行为。
加之蜀军大肆劫掠粮仓、破坏农田,更加剧了民变规模。
而民变发生,又反过来破坏粮食,简直是一个死结。
韩信仅看密折,就能清楚局势的糜烂,所以更加心忧。
“这些密折,诸位都已看过了吧。”韩信脸色阴沉的扫视众人,问着:“诸位可有什么想说的?”
“大帅,依末将看,这些现代人实是可恨,居然趁着这时,在后方反叛,完全忘记王上的大恩,不给严惩,怕不知王上的威严!
大帅可让末将带一卫回去,立刻就能平定,看看这些现代人,还敢不敢如此行事!”一大将这时出列,向上一拱手,大声说着,正是“屠夫”樊哙。
听他说完,其余诸将齐整站成两排,不约而同沉默了下去。
平定民变说起来简单,毕竟规模都不大,但从密折上来看,他们明显是有组织的,目的也非常明确,要么劫掠西汉百姓粮食,要么劫掠各大家族,一有情况,便快速堕入山林之中。
而且他们的速度极快,手上还拥有武器,极为难缠,想快速平定,又不知牵扯多少兵力。
实际来说,各县的民变规模并不大,少的只有一两千人,多的也不过三四千人,上万规模的一个没有。
这就很麻烦了,如果规模大,还有能力一举破之,但零星分散在合县,围剿难度便陡然加大。
所以大规模围剿并不现实,更别提关羽大军还在扬州县内,更不能鲁莽行事。
“不可!”另一位大将出列,说着:“徐州境内的现代人足有两千万,并非所有人都参与叛乱,这时要是再用重兵镇压,立刻就会有大祸!”
这话一出,主营里又是一阵沉默,所有人都清楚,如今的徐州就如同一锅沸水,现代人的民怨极深,只要稍一挑拨就能爆发出来。
现在是零星反抗,而且他们的做法也不得人心,你破坏掉农田水利可是会伤着自己人的,所以局势还不算太严重。
一旦出兵镇压,就会落下口实,激化原本就非常脆弱的群体关系。
试想一下,如果是两千万一起叛乱,或者几百万人叛乱,这仗便很难再打下去,光是平乱就会消耗大量精力,还如何抗敌?
想到这,韩信徐徐起身,望着帐外朦胧夜色,脸色变得越发凝重,正欲与帐下文武商议,突有一亲兵在外面大喊:“大帅,有急报!”
令亲兵进来,这亲兵立刻噗通一声跪下:“启禀大帅,刚刚得到急报,兖州李世民于莱芜县大破青豫联军,如今已南下菏泽县!”
菏泽县如今已被自己一方占据,此时攻打这里,想来也是知道了徐州南部所发生的战事,想要趁火打劫。
“消息可准确?”韩信直觉一股凉气上涌,咬牙问道。
这亲兵立刻飞快禀报:“此事千真万确,绝不会作假,如今王上已领兵进入菏泽县,恐怕这时已与李世民大军接战了!”
“报!”不容韩信做出抉择,又有一人进来禀报:“大帅,在南通县发现蜀汉军,人数蔓延百里,恐不下百万人马,领兵大将为乐毅!王上有令,说让大帅早日定夺!”
接二连三的急报,让韩信脸色不由大变,不过韩信毕竟是一代“兵仙”,很快就反应过来,下意识冷哼一声,语调变得又缓又重,向着亲兵问着:“青州孔家和豫州赵匡胤可有动作?这两家就愿意让李世民占据兖州?”
“启禀大帅,据前线探子回报,青州孔家怕是有投降李世民的打算……”
第三百三十七章 联金灭辽?
“青州孔家……,若是他们,这事倒有可能。”
韩信是极聪明的人,稍微思考就明白了其中关键。
孔家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诸侯势力,他们最大的优势便是治理能力和一大批身具秘术的儒生,在军事方面并不强。
为了生存下去,很可能会挑选一方大势力投靠。
之前李世民没有占领兖州,在北方又要时刻面临嬴政威胁,所以投靠意愿不强,甚至愿意共同抵御。
只是形势急转直下,如今的李世民眼看要统一兖州,坐拥两州之地,御下百姓上亿,只需消化一段时间,便能趁势崛起,成为华夏顶尖势力。
这个时候投靠,再加上青州及孔家的辅佐,立刻就能成为天下第一大势力,已经具备完成大一统的基础,诱惑可不是一般的大。
正想着,副将曹参出列,这是位出将入相的大才,西汉历史上第二位相国。
“大帅,此刻已经断无退路,我军若再拖延下去,徐州南部便要分崩离析了,这时唯有亲自督军,亲自抵抗甚至战胜蜀汉,才能稳住局面。”
韩信眉心一挑,咬牙沉思,这话说的有道理,但也不是没有风险,他只有三十万大军,加上彭越的三十万也不过六十万,而蜀汉却有一百五十万,多出两倍不止。
若李世民没有攻打菏泽县,还可源源不断增兵,在彭城周边及北部几县,还有着一百八十万人马。
徐州原本拥有三百五十万大军,大多从西汉百姓那里征召,等于每二十人抽一人,若除去老弱妇孺,等于每四名青壮抽一人,已达到极限。
加上发生南通城内应事件,王上做主将现代人从军队剔除,瞬间少了五十万军卒,只余下三百万。
而攻打兖州损失四十万,蜀汉来攻损失二十万,实际军队数量仅有二百四十万。
后自己带走三十万,彭越前期同样带走三十万,所以可用之兵仅剩下一百八十万。
就在这时,李世民开始入侵,首都彭城受到威胁……
所以事情堆积在一起,让原本充足的兵源瞬间捉襟见肘起来。
他也想过继续征召,徐州境内还有近千万青壮,只是这些人一没有经过训练,二没有领兵大将统领,征召了也起不到多大作用。
不过以眼下局势来看,也的确到了不得不做出抉择的时候。
扬州县的北面是淮安县,再往上是宿迁县以及首都彭城,中间一马平川,没有阻碍,御蜀汉于扬州已不可避免,这是要正面决战了。
当下咬着牙,韩信对亲卫说着:“你即可返回彭城禀报王上,时徐州生死存亡之际,唯有击退蜀汉方能稳住形势,若有余力,便增援一些,若不能,便唯有死战了!”
他这时竟痛恨起了刘彻,当初刘彻南下益州,不仅带有了大批武将,还将虎贲军、幽州突骑和羽林军带走了,导致徐州境内仅余下白蛇军、郎中骑兵两支精锐。
其他几位异性王所掌握的精锐人数太少,比如彭越手中的梁王军就仅有三千之数。
好在郎中骑兵在他手里,人数足有五万人,个体实力达到感知境,反而成为了他手中的王牌。
加上十五万加成军卒,此战也并非没有机会。
……
金陵城。
刘峰刚把乐毅派出不久,便立刻召集白起等人前来议事。
关羽贸然北上固然破坏了原有计划,但效果却不错。
任何事情就怕你不敢想不敢做,他当初惧怕刘邦威名,从未想过攻打徐州,考虑最多的还是交州。
期望通过与司马懿的大战,将粤郡占据,在获取珠江三角洲的同时,也能获得大批人口。
到时再休养生息一段时间,逐步消化战果,若一切顺利,未尝没有统一南华夏的机会。
只是这一切规划都被关羽打破了,更因此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由于刘邦担忧老巢被偷袭,挥军返回彭城,使得李世民快速统一兖州,“逼迫”青州孔家投降,仅用半月便坐拥三州之地,威加四海,成为华夏第一大势力。
豫州赵匡胤受此刺激,同时加快了南下步伐,派遣重兵出征荆州,其他还包括刘彻、司马懿两人。
一次目标转移,竟引发一场更大规模的混战,如何不让人心惊胆战?
从战术上来说,蜀汉得了天大的便宜,南通、泰州两县已收入囊中,更有机会统一徐州,不可谓不成功。
但从战略上来看,如今还无法轻易地下定论,不过最惨的肯定是刘邦了,最大的得益者则是李世民。
这种现象就如同发生在1120年的联金灭辽事件,宋徽宗趁着辽国衰落,与新兴的金国结为同盟,共同灭辽。
最终结果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脚,将自己的国家给整没了。
其继任者南宋如法炮制,制定了联蒙灭金策略,同样的配方,一样的结果。
突然涌现的想法让刘峰吓一跳,不过很快又摇头,嘴里发出一阵嗤笑。
蜀汉不是北宋,更不可能是南宋,此时的华夏背景也和当初不可同日而语,至少李世民有大批敌人在。
他北面要面对嬴政、孙文磊、铁木真等人,南面也要面对赵匡胤、刘邦和蜀汉,如果刘邦没有被直接灭掉的情况下。
所以制约很多,很难去类比,只是过程真的很像,李世民成为了最大赢家。
……
通知白起等人进入御书房,刘峰摆手示意众人免礼,随后起身来到案几前,在上方,摆着长长一卷地图。
经过数次改版,华夏地图上仅剩下了十三路诸侯。
包括草原铁木真、黑龙江流域的女真族、并州刘秀、凉州杨坚、幽州孙文磊、雍州嬴政、占据冀州、兖州和青州的李世民、徐州刘邦、豫州赵匡胤、益州刘彻、荆州朱元璋、交州司马懿,当然也包括他自己。
虽诸侯数量少了,但惨烈程度却有过之而无不及,任何一场大战,损失的不再是几万人,几十万人,而是几百万人。
这甚至比华夏任何分裂时期都要来得惨烈。
第三百三十八章 联唐灭汉
乱战将临的当下,刘峰与白起等人商讨后,正式确定了“联唐灭汉”的政策。
由于和朱元璋已完成结盟,此次联合的约束要小很多。
根据刘邦占据的疆土,双方原则上以淮河为分界线,将淮安、盐城、扬州、泰州、南通等五县划归蜀汉,将彭城、连云港、宿迁、枣庄、临沂、济宁、日照、菏泽等八县划归唐王。
这种做法看似李世民占便宜,但如果对方从菏泽县退兵,不再牵扯刘邦,蜀汉将面临极大的压力。
既然需要对方出力,在这件事上就不能“小气”。
而且淮河本身就是一条天然的防线,得益于新中国成立以来艰苦卓绝的治淮工程,淮河周边早就不是那个“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老大难区域。
如今的淮河已是一条高度治理的河流,形成了一河入江(从洪泽湖往南进入长江)、四河入海(苏北灌溉总渠、新沂河、废黄河、淮沭新河)的排洪布局。
只要有入海水道在,蜀汉就有能力守住。
当初在和白起、商鞅等人议事的时候,刘峰便考虑过防守问题,他当然可以将彭城、宿迁和连云港划到自己一方,但这么做的意义不大,不谈能否守住,光是和李世民直接对上就很让人头疼。
如果有淮河阻挡就大不相同了,只需在沿岸设置军事要塞,然后打造小船遍布入海水道即可,相当于两层防御,安全性大增。
刘峰深知贪多嚼不烂的道理,所以在谈判上给了李世民非常大的善意。
……
青州济南县。
李世民应孔家邀请第一次来到了这里,双方早在十天前便签署了归降协议。
按照协议内容,孔家将让出青州,放弃人事任命权以及武力组织。
相应的,李世民则承认儒家思想为正统,尊孔子为圣、孟子为亚圣、荀子为后圣,其余诸位儒生也多有封赏,包括孔门七十二贤等等。
此协议具备极强的约束力,受天地法则承认,孔家不得反叛,李世民也不得改弦易辙,永尊儒家为正统。
对两方来说,这也是双赢的局面。
……
在一片“祥和”的会谈氛围中,李世民于新历五年十月十五日成功接收了百万孔家军,并派遣郭子仪镇守青州。
紧接着,李世民在济南县接见了蜀汉使团,由于双方已经通过气,对于刘峰提出的瓜分计划并无异议,当下便签署了共同攻伐条约,时间为一年。
实际在历史上,中原地区一旦有政权南北对峙,大多选择以淮河为界,比如北魏与南齐,大金与南宋。
这种划分既是惯性思维在作祟,也与华夏地理相符。
众所周知,华夏的南北分界线便是秦岭淮河。
有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说法。
演化到今天,便是汤圆与元宵、豆花是甜是咸、用不用搓澡巾等一系列博大精深的理论。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淮河一带还是华夏800毫米年降水量的分界线、是一月份平均气温0c的分界线、是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是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分界线等等。
淮河南北两面的自然风貌与生活习俗具有非常明显的差异。
灾变前的苏省,有大内斗省的称号,除了徽京这个异数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以彭城为代表的苏北五市和苏南地区的“天然矛盾”,双方根本就不是一个文化区,在认同上面有隔阂。
与其如此,还不如先把淮河以南占据了,把这些地区消化完,再想其他的。
……
新历五年十月十七日,在和蜀汉签署协议的第二天,李世民再次往菏泽县增派了五十万兵力,使得李靖手底下的总兵力来到了两百万,武将阵容空前强大。
除超级统帅李靖以外,还有龙气巅峰的李元霸,位居凌霄阁二十四功臣的程咬金、尉迟恭、秦琼、侯君集、屈突通和柴绍等人。
在谋臣方面,也派出了长孙无忌、房玄龄两人,此外还有后圣荀子、贤者颜回、冉求三人前去助阵。
这三人里面,荀子的实力最强,通过秘术可释放出不亚于龙气高阶的能量,和贾诩只能范围攻击不同,荀子既能“单点爆破”,也能幻化出箭雨这类攻击手段。
而其他几人的实力则要差一些。
在孔子七十二位弟子里面,最强的自然是孔门十哲。
分别为德行四人,即颜回、闵损、冉耕和冉雍。
政事两人—冉求、仲由。
言语两人—端木赐、宰予。
文学两人—言偃、卜商。
此十人的实力都不比贾诩弱,其他六十二位弟子也能释放出离体境巅峰的能量。
在能量分散、进行范围攻击的情况下,可秒杀任何化罡境武将。
即便离体境初阶武将,如果一时不察,也有可能被秒杀。
从实际作用来看,儒家堪称“魔法协会”,不仅人数多,能力也极强,任何势力得到孔家都能如虎添翼,更别提李世民了。
……
此时,盐城县。
乐毅在得到刘峰命令后,便率军来到了此地。
作为独立军团,乐毅并不受关羽辖制,可以根据战场形势自主判断。
他此次带来了百万大军,其中有三十万归入关羽军团,余下的七十万属于本部人马,副将包括了龙气中阶的典韦(已晋阶)、离体境高阶的许诸、离体境低阶的曹洪和离体境中阶的夏侯渊四人,军师为庞统。
为了抵御韩信,刘峰还将黄忠、赵云和马超三人派到了关羽帐下听令,如果加上马超,关羽手中已握有四名龙气武将。
很显然,仅从武将配置来看,此次北伐的主力还是关羽军团。
两日之后,也就是关羽和韩信对峙的当口,乐毅任命典韦为先锋,挥兵进攻盐城。
作为面积达到一万六千平方公里的大县,盐城不仅人口众多,常驻人口达到了七百万,还是华夏四大产盐基地之一,制盐历史悠久。
作为奖励,“系统”在此地生成了大批盐矿,可直接开采,连加工都省了。
第三百三十九章 关羽VS韩信
如果在平时,乐毅想攻打盐城很难。
作为西汉制盐基地,不说重兵把手,即便被攻下了,他们也会想尽办法夺回来。
但现在不同,刘邦已自顾不暇。
面对李世民二百万大军,如今正不断从各县调集人马,导致这座大县居然只有五万人驻守,相当于不设防。
面对如此天赐良机,乐毅自然不会错过。
……
十月二十一日,阴。
这一天,天刚蒙蒙亮,天空阴沉着,到了清晨,更有大片乌云从北方席卷而来,几乎遮天蔽日一般,将整个天空都遮盖住了。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阴沉厚重的感觉,一阵阵冷风刮过,擦着面颊,吹得眼睛生疼。
扬州境内,一片荒废的土地上,两军上百万人,正在对峙。
从扬州县一直泰州县的平原,布满了密密麻麻的营塞。
这时楚王韩信,倾兵六十万,而关羽则带着五十万精锐,加上赵云、黄忠等人率领的三十万,已有八十万之巨,等于把蜀汉三分之一的兵力都带出来了。
合计一百四十万大军对战,连绵上百里。
这时,一声号角,敌军大阵滚滚而来,只见一个个排列着,片刻后,军中传出一阵巨大的欢呼声。
“吾王千岁、千岁、千千岁!”山呼海啸中,一个台车缓缓推出,上有金色大伞高高举起,缓缓达到阵前。
风吹得金色大伞猎猎声响,排山倒海的“千岁”声一浪高过一浪,这种军纪、军心,看得不少人心中发颤。
迟疑了片刻,蜀军也是鼓号齐鸣,同样伴随着山呼海啸,气势并不弱于对方。
关羽此时站在高台上,把这些情况尽收眼底,忍不住冷哼道:“竟敢高举金色龙伞,韩信当真是狂傲!”
在关羽的认知里,西汉刘邦并未称帝,仅以汉王称之,虽说封了八位异性王,韩信更是获封楚王位,但也不能因此而逾越。
只是他不知道的是,韩信这次带出来的都是心腹,有十五万相连军,五万郎中突骑,平日里只奉楚王号令,所以才有底气如此做。
而且西汉内部自有运转法门,刘邦这一世仍然用“丹书铁券”封王,承诺诸王不会因罪赐死,此事同样受天地法则承认,具有约束力。
当然有失就有得,刘邦赦封出去的各位异性王,将不得反叛,究其一生忠于刘家,忠于西汉。
所以别说高呼千岁了,就算高呼万岁,刘邦都不会在意,顶多敲打两句。
这是变相的分封制,模仿西周王朝,韩信这次也属于勤王事了。
……
刀山枪林,箭射如雨,杀声震天。
自高空俯瞰,两军交错推进着阵型,所连接处仿若血肉飞溅的绞杀场,杀声、惨叫声、刀剑刺入人体的声音不绝于耳。
弥漫的血腥味,哪怕再强的风也无法驱散,反而愈发浓郁起来。
号角旗帜舞动,高台上再次发出了号令。
“结阵前行!”顿时,又有一个都,上万人受命前行,行军鼓点敲起,士兵踏着步伐,向前冲去。
关羽本身就是巅峰武将,目力极好,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敌我双方形势,加上传音符的大规模应用,更是如臂指使。
在古代,上点规模的战役,由于传讯和战场限制,只要战斗打响,主帅便无法对已经投入的兵力进行直接指挥。
所以一支部队投入,要不就是胜利,要不就是土崩瓦解,完全取决于军卒素质和军纪支撑。
滚滚铁流逼近,汹涌潮水一样,狠狠地撞击在一处西汉军阵中,顿时,厮杀声连成一片。
不断有人倒下,又不断有人填上,一旦形成混战,拼的就是谁的鲜血先流光。
……
“久战不乱,溃而不散,的确称得上强军……”西汉军高台上,韩信一边观察战场形势,一边自语道。
他知道蜀汉富裕,也知道对方所执行的军户政策,所以并不奇怪。
蜀汉军的战法很简单,就是以损失换损失,以鲜血换鲜血,堂堂正正压上去。
不过关羽的指挥还是稍差一些,利用传音符来指挥总归要借助外力,途中出现“阻塞”不可避免。
但他不同,作为超级统帅,本身又擅长大规模战役。
不论给他多少人,便是百万大军,他也有能力指挥无碍,所谓多多益善便是如此。
整个战场就像一盘棋局,关羽仅是其中高手,而他却可站在“上帝视角”下棋。
如此差距可能一开始体现不出来,等时间长了,两军接触范围更广一些就能看出差距。
无阻碍、无“延迟”的指挥可以在发现战机的时候,比敌人先一步派军攻击,也能在出现危机时快速补上缺口,一来一回之间,双方的损失比便拉开了。
更别说西汉军卒本来就比蜀汉军卒强一筹。
“楚王,如今怎么办?”看到不断有士兵战死,有人忍不住问着。
韩信对此倒不着急,他这一次带来的都是心腹,之前又依靠【楚王之威】技能提升了士气,不用担忧溃败问题,至少不比蜀汉军的士气小。
在他看来,蜀汉最大的优势便是士兵的战斗意志,毕竟不是谁都有资格执行军户政策的,这需要消耗大量的财力物力,天底下恐怕很少有人敢这么做。
传闻中,蜀汉军卒战死,一家人都可以吃穿不愁,得到的赏赐足以让他们过上“贵族”生活,这对于一些异族,或是挣扎在底层生活的普通人来说,诱惑力可不小。
相比起来,西汉军卒在战死之后,大多是草草掩埋,有条件了,便赏赐一些粮食,没条件了,就直接找个理由搪塞过去。
所以指望西汉军有多高的战斗意志很难,而这也是绝大多数势力的共性。
不过当下倒不用担心,他利用技能暂时弥补了这项差距,又有二十万心腹托底,可以和关羽拼消耗。
……
转身示意一众将领放心,韩信继续将心神沉入到军阵当中。
在他的视线里,战场形势仿佛全部印在脑海里,他只需分出一部分气息,就可以直接指挥底下将士作战,真正做到了如臂指使!
第三百四十章 韩信的计谋
“蜀汉军的折损扩大了……”
看到阵线在慢慢往前推进,韩信知道机会来了。
两军接战,既是比拼军卒素质,也在比拼将帅指挥。
现在还仅是初战,迎上去的大多为普通军卒,精锐尚未出击。
不过他很清楚,两军都在等一个合适的机会。
……
眼见优势扩大,韩信果断下达命令:“樊哙何在!”
“末将在!”听到楚王吩咐,樊哙大呼回应着,自徐州完成统一后,现在他贵为大将,却难得亲自出战,包括兖州战事都没有带上他。
“命郎中突骑绕阵而过,直刺右翼!”
“待敌军冲散,你立刻亲率铁骑冲击中阵!”
樊哙听令,喝着:“末将领命!”
说话间,郎中突骑早已先行一步冲向了右翼。
一股浓密烟尘升腾而上,伴随着闷雷一般的马蹄声,大批黑甲骑士自左右绕阵而过。
郎中突骑出击,作为韩信帐下仅剩的骑将灌婴自然跟着出战。
只见大军从阵中奔出,到了右翼,然后一声令下,骑兵开始集结,号角响起,一队队黑甲骑士找到自身位置,结阵狂奔。
从下达命令,再到整军完成,乃至大军出击,整个过程仅用时五分钟。
而这便是韩信的可怕之处,他指挥兵卒的能力世间少有,经过“系统”强化之后,已达到匪夷所思的程度,脑袋里想着怎么做,便可通过气息完成指挥,根本不用层层传递。
加上平日里的训练,所有人都清楚自己该干什么,该如何列阵,所以才会在如此短的期间内完成整军。
毫不夸张的说,韩信手里的大军就如同一台高效运转的机器,可谓指哪打哪。
……
作为特殊兵种,郎中突骑的人数多达五万,个体实力达到了感知境,实力非同小可。
这时猛地奔出,仿若一头嗜血而食的上古凶兽。
灌婴穿着厚厚的铁甲,策马前行,心脏也随着马蹄声猛烈跳动。
在他眼前,是蜀汉早有防备的步兵,如林一般的铁枪列在阵前。
“冲锋!”灌婴怒吼一声,顺势将腰间长刀取出,高举着令道。
与他一样动作的,还有冲在第一排的骑兵。
“轰轰!”
两股铁流混合在一起,顿时血肉横飞,这里面既有郎中突骑被铁枪刺杀,但伤亡更多的还是蜀汉军。
骑兵对付步兵本来就有优势,加上个体实力达到感知境,足以形成碾压之势。
尘土飞扬,大地在铁蹄击打下震动,原本密集的阵型瞬间支撑不住。
“杀!”灌婴爆喝,只见刀光闪动,携着冲锋的动力,长刀所向,顿时数颗人头就飞溅出去,喷洒出鲜血来。
随着长刀在血肉中发出尖啸,越来越多骑兵跟随他冲入阵中,蜀汉军右翼在短短几分钟之内就被冲散。
而右翼一破,接下来就会暴露出中阵,那里乃是统帅关羽的坐镇地点,更大范围内的混乱开始了。
韩信此次分兵的速度极快,本身又是骑兵,实力强大,打了蜀汉措手不及。
但要说就此溃败下去,还远远不够。
蜀汉军历经大小战役上百场,军魂凝结,韧性也非一般军队可比。
此次便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意志,一批军卒被击溃,紧接着还有另一批军卒上前。
他们奋不顾身围剿着郎中突骑,虽然效果不大,绝大多数都被快速击溃,但水滴石穿,等骑兵冲到中阵前,势头已减弱了大半。
……
另一边,眼见右翼形成了混乱洪流,韩信强忍心中激荡,当即拔出长刀,喝令道:“近卫军,冲锋!”
近卫军乃是他的相连军卒,共计十五万人,实力比普通军卒高出四倍之多,这也是他手中最后的王牌。
本来军队规模,蜀汉就占据优势,足足多出了三十万,若两军列阵厮杀,胜率不大。
只有制造混乱、破坏蜀汉的军队架构,才有机会依靠指挥能力击溃对方,甚至大胜。
眼见蜀军右翼被冲散,韩信便清楚时机到来了,顿时发出号令。
就在这时,蜀军阵营中突然亮起一道冲天黑光,随后黑光越聚越浓,转瞬间便形成密密麻麻的箭矢。
箭矢并不停歇,在爆发出惊人的破空声后,直接朝着右侧激射而去,目标正是郎中突骑。
这个时候的郎中突骑因为连续冲锋,加上蜀军不畏生死的阻击,导致速度逐渐慢下来,后又面临围困,抬眼望去,皆是敌军。
换句话说,蜀军极有可能是故意如此,前期不用精锐抵挡,让郎中突骑快速突破进来,随后将其包围其中,给谋臣提供机会……
正想着,贾诩那便已做好了准备,上万枚箭矢从空中激射而下,速度极快,短短几秒钟便落入阵中。
这些箭矢连离体境高阶武将都有能力秒杀,别说感知境了。
所以在落入阵中的瞬间,就有数千名郎中突骑被射杀,紧接着还有毒雾……
一套“组合拳”下来,如今还留在战场中的精骑仅余下一万多骑,即便是这些骑兵也被随后赶来的黄忠、赵云两人领兵击杀。
事情的发展已脱离韩信预估,不过他也仅仅失神一会便振作起来。
此时转身对着一旁的王陵点头,后者会意,连忙催动秘法。
他虽是谋臣,但因为没有经过晋阶,所以只能利用自然条件施风布雨,不过对于韩信来说已经够了。
催动秘法仅是几秒钟的事情,本来阴沉的天空也在此刻落下雨滴来。
雨滴由缓转急,不多时竟形成暴雨砸在地上,溅起一片尘土时,还有大量血腥气。
随着地面渐渐被雨水打湿,四散的鲜血逐渐汇集成一处,流入坑洼处变成了红色池塘。
轰隆!
一声炸雷在天空中猛地响起,紧接着又是一道闪电,雨下的越发大了。
视线开始模糊,战场之上的很多人下意识望着天空,却只能看到一片漆黑的乌云。
……
“决战开始了……”嘴角微微上扬,韩信脸上流露出一丝狂傲之色,他当初选择阴天作战,就是为了等这一刻。
第三百四十一章 战略优势
大雨而下,天地之间宛若黑夜。
从破坏蜀军阵型,再到催动暴雨,所以的一切都是韩信提前安排好的。
暴雨会阻碍军卒视线,影响将帅指挥,西汉军自然会有影响,但相比蜀军,这种影响便可以忽略不计了。
韩信此时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再次睁开时,双眸已布满血丝,这是利用气息强行提高目力。
不仅是他,就连与其相连的军卒也瞬间感觉视线开阔了许多。
……
“杀上去!”
一阵低喝穿过暴雨落在军卒耳中,伴随此起彼伏地怒吼声,十五万亲卫军直冲蜀军大阵。
骑军“轰”的冲锋,瞬间刺入了蜀阵,很多人还没反应过来便被直接斩杀,大规模地混乱开始了。
暴雨仍旧在下着,绝大多数蜀军仿佛无头苍蝇一般,在能见度仅有十来米的情况下,茫然不知所措。
即便有将领不断催促,但连他们的视线都受到阻碍,慌乱之下如何指挥军队?
而这场从底层校尉开始的混乱逐渐演化成更大规模的溃败。
虽说暴雨对关羽、赵云等人的影响很小,但那是因为实力强大,普通军卒可没有这个实力。
未知永远都是最恐怖的,因为我不清楚敌人会从哪里冲来,甚至不清楚自己怎么死的。
所以战场之中出现了非常诡异的一面,关羽、赵云等人还在奋力收拢军卒,也的确组织了不少精锐迎击敌军,但收效极小,原本能快速集结的军队,此时连一成都没有。
看势不可为,一直没有出声的贾诩却开口了:“将军不必争一时意气,如今还是尽快退兵为好。
韩信虽强,但他仅有六十万军卒,外无援兵,战死一人便少一人,而且此战也并非没有收获,敌军五万精骑尽灭,其余军卒的损失亦不下此数,恐超过十万之数,我军即使损失数倍……,亦有兵源补充!”
牙关紧咬,贾诩却没有因此失去心气。
韩信的领兵才能的确匪夷所思,尤其指挥大规模战役的能力更是堪称一绝。
但这一战之所以会如此快的溃败,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敌军精骑破坏了阵型,导致右翼溃散,作为核心的中阵同样受到了影响,二是这场暴雨扩大了混乱范围,从此一蹶不振。
如果能一开始抵挡对方精骑,即便有暴雨阻挡视线也不至于如此,有序退兵的能力还是有的。
不过敌军的精骑已灭,突进能力消失,像今天这类溃败已不太可能发生。
看关羽脸上的懊恼之意,贾诩并不打算多言,他深知对方会明白自己的意思。
……
新历五年十月二十五日,韩信于扬州大破关羽军团,此役,共有五十万蜀军伤亡,仅有不到三十万人成功逃脱。
而韩信一方只损失了十二万人。
这一战让韩信的威名彻底传开,也让在菏泽县抵御李世民的西汉军士气大涨。
在这种情况下,刘邦采纳张良的计策,主动退到彭城,希望依靠高大的城墙将李世民拖住。
除此之外,刘邦还将本就不多的兵力分出三十万交给韩信,这已是他能够做到的极限,因为如果再多的话,即便彭城坚固,他也没有信心挡住李世民的进攻。
所有人都清楚,刘邦这是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韩信身上了,如果韩信灭亡,西汉也会跟着陪葬,但如果能将蜀汉打到长江以南,一切还有转机。
就在外界震动的同时,乐毅已领兵攻破了盐城,并继续出兵攻打淮安。
十月二十七日,乐毅在淮安与前来救援的三十万西汉军碰上,双方在此地展开决战。
面对危局,刚刚大胜一场的韩信当即放弃了扬州,转而北上包抄乐毅大军。
……
南通城外一处营帐里。
刚刚退到这里的关羽一脸漠然的坐在主位上,就在不久前,他已经得知淮安县的情况,一双丹凤眼中闪过了一丝担忧。
之前的那场惨败给他的打击极大,也让他充分认识到自己和韩信之间的差距。
八十万大军对上五十万,竟一击而溃,损失超过六成,不论找何种理由,如此惨败也很难说的过去。
眼看气氛凝重,贾诩不禁起身说道:“将军不必心忧,此次战败仅是一时的,韩信固然有才能,但也并非没有弱点,而且他也坚持不了多久了……”
作为谋臣,贾诩看得更多的还是后勤保障,由于坚壁清野策论的执行,韩信已没有多少粮草可用。
如今,南通、泰州两县的人口已全部迁到蜀汉,盐城也在迁徙中。
至于扬州,由于刚刚经历了一场大战,韩信又选择北上淮安,也可以同步进行。
所以韩信只能依靠刘邦救援,但刘邦也没有多少粮草了。
刘邦此时仅剩下彭城、宿迁、连云港、枣庄、临沂、济宁、日照和菏泽八县。
其中菏泽县刚刚被放弃,而临沂、济宁、日照又是李世民攻击的重点,估计用不了多久就会被攻破。
算来算去,也只有四个县城能稳定的提供粮草。
以它们相对薄弱的发展水平,想一直供养两百万大军很难,或者说根本不可能。
这一次攻打扬州虽然惨败,但战略目标却实现了,成功将韩信“逼”到了淮安,等于少了一个粮食供给点。
如果能一鼓作气将淮安也打下来,就可以趁势封锁淮河入江水道,到时对方连从北方获取粮食的通道都没有了。
这也是韩信为何会主动放弃扬州,进而北上包抄乐毅的主因。
贾诩从不在乎一时的成败,只要大方向站在自己一方,到时候就可以温水煮青蛙,一点点将韩信默死。
……
十月二十九日,重整旗鼓的关羽领兵进入扬州,并对扬州县进行坚壁清野,大批百姓和粮草通过战舰运送到吴郡、浙郡。
对此,正在和乐毅纠缠的韩信毫无办法,由于吸取了关羽的教训,乐毅并没有和韩信硬拼的打算,而是将大军化整为零,不断袭扰淮安县内的粮仓,并对境内百姓进行迁徙工作。
等时间来到十一月中旬,淮安县已被折腾的破败不堪,已无力对韩信大军提供粮草支援。
第三百四十二章 结束……
随着时间进入十二月,天气骤然转冷,士兵受此影响,厌战情绪开始爆发。
这场战斗已经打了两个多月,双方战死军卒已超过百万。
而蜀军自扬州之战后,便再也没有和韩信决战的意愿,反而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人口迁徙上。
经过不懈的努力,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已将包括南通、泰州、扬州、盐城在内的四座县城搬空,总计迁徙了一千六百万人口,使蜀汉的人口规模暴增到了八千万。
如今唯一没有搬空的只有淮安县,但也仅剩下两百万人。
这是真正的坚壁清野,因为有近乎无敌的海军在,蜀汉也有能力做到这一步。
而如此做法自然会让韩信心生忧虑,甚至不确定是否还要和蜀汉纠缠下去。
在这段时间里,李世民已经先后攻下了菏泽、日照、济宁和临沂四县,损失极大。
这个时候即便蜀汉退兵,留下的也不过是一座座空城,到时候连人口都没有了,留着又有什么意义?
不得不说,韩信已经开始考虑退路。
经此一役之后,西汉的实力将大幅削弱,北方四县被李世民拿下,南方的人口被蜀汉迁走。
如果这个时候再把南方几座“空县”放弃了,西汉将没有任何转圜空间,但不退的话,北方又可能会丢掉更多县城。
种种迹象表明,没有他的西汉军打不过李世民。
这种矛盾的心情并没有持续太久。
新历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李靖率领大军成功占领枣庄县,兵锋直指彭城,为了保命的刘邦不得不将韩信招回。
……
金陵城蜀王宫。
此刻正是夕阳西下,大地上笼罩着金色阳光,远处山峦仿若披上一层霞衣,天上的云朵也变得如火带一般鲜红。
如此美景在令人心旷神怡的同时,也足以消除绝大多数忧虑。
韩信威名太盛,不论前世亦或是今世,都表现出令人匪夷所思的战绩。
先有背水一战绝处逢生,后有于扬州大破关羽八十万联军,斩首近五十万人。
这近乎神迹一般的战绩,总让人觉得不真实。
好在北方的李世民足够给力,两月之内连破五城,逼得刘邦不得不战略后撤,蜀汉因此而得到大片疆土。
等时间来到了十二月底,韩信已彻底从淮安撤退,这同时也意味着刘邦放弃了南部五县,将自己陷缩在彭城一隅之地。
得此消息,刘峰当即命令工部于淮河南岸修建军事堡垒,并责令兵部打造小型战舰。
经过长时间摸索,蜀汉已掌握了小型战舰的打造技术,此时正好派上用场。
等时间来到新历六年一月,在征用了三十万百姓进行建设以后,沿着淮河南岸所修建的堡垒终于完工。
也正是到了这个时候,刘峰再次对人口进行转移,用以充实几县人口。
……
风云变幻无常,从关羽力主北上,再到扬州惨败,乃至韩信退兵,整整持续了两个多月。
虽然结果极好,但过程却无法让人满意,蜀汉等于被动接收战果,很大程度在依靠李世民的暗助。
而认识到差距的刘峰开始将战略目标转为防御,开始了长发两年之久的蛰伏期。
在这段时间之内,并州刘秀终究没有抵挡住铁木真和孙文磊的“联合攻击”,于新历六年五月灭亡。
紧随其后的,还有彭城刘邦。
实际刘邦在命令韩信退兵时就已经预料到这种结果,以区区三县之地,不足千万人口,根本无法抵御李世民的进攻,即便他拥有韩信这等大才也同样如此。
新历六年七月,李靖率领两百万大军从枣庄县南下,并于七月二十五日攻克彭城,随后横扫连云港、宿迁两县,存在六年之久的西汉王朝彻底灭亡。
而已坐拥冀、兖、青三洲以及徐州七县之地的李世民显然不会满足于此,在大军稍作休整之后,便再次出兵攻打豫州。
这个时候的李世民毫无疑问是华夏第一大势力,人口规模已达到了一亿八千万,军队数量超过了六百万,更有四百万的后备军。
豫州之战以一个异常惨烈的方式开始了……
……
至于蜀汉,除了出兵开启过一次国战,期间没有任何动静,好像毫不关心北方战事,但只有一些高级别的将领知道刘峰在想什么。
华夏武将、谋臣太过强大,蜀汉原本在国外所向披靡的优势到国内竟成为了弱势。
与其如此,还不如把目光投向国外,需要人口,蜀汉便利用战舰去吸纳,若需要地盘和奖励,就去祸害其他国家。
一年的蛰伏,刘峰发现自己得到的好处竟一点不小。
在李世民攻打彭城的时候,他利用战舰从连云港县陆续接走了四百万人,等开始攻豫州的时候,他同样吸收了十几万人。
至于地盘,当初的那次国战可谓一路横扫,先后灭掉了泰国、柬埔寨、老挝、菲律宾、马来西亚五国,后又南下灭掉了新西兰。
单单是地盘,就获得了三十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三个吴郡。
这可比当初攻打刘邦轻松多了,而且好处也比那时多的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