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七十四、五大兵团
北方,蒙古和金国的战争已经持续好几年。
有景国提供的两千条遂发枪,金国暂时守住,但人力和兵力却被连忙消耗,叫苦不迭。
金国能撑几年李星洲并不在乎,只要上京继续供应石墨矿就行。
北方有杨洪昭、固立川、谢临江,李星洲暂时放心下来。
而对东北,对朝鲜半岛李星洲越发势在必得,因为他有了新船,海上航行规则即将打破。
一旦有一支强大的舰队,控制半岛局势将更加容易。
彰武五年秋,历经数年从阿拉伯地区经商回来的海商冯成被皇帝李星洲聘请,作为新军海军仓监军。
随着彰武级新船不断生产,一支庞大的海军逐渐组建。
李星洲的目的是利用内海,掌控东北和半岛。
.......
不知不觉,时间已到彰武中秋。
前年夏国短短一年覆灭,之后刘季在河西走廊西部玉门关外大败回鹘联军。
西北面消息很快震动河西走廊南北两个高原,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
随后蒙古国连忙以交易往来为由送来一个女人,李星洲明白蒙古国是害怕了,但又拉不下脸说臣服,所以送个公主过来,表示改善关系。
除了西北面景军战力威慑之外,还有就是蒲察伶之事也给蒙古人很大刺激和启发,若非蒲察家生个好女儿,否则金国上京早被蒙古大军攻破。
本想找个皇家子弟和亲了事,没想到过来的人居然是阿刺海别吉,蒙古三公主!曾经李星洲想买死士费尽全力刺杀的人,如今居然自己送上门了。
那只好委屈自己了,李星洲马上改了主意,准备奉献自己,亲自会一会传说中的三公主。
不过此时也引来很大议论,因为他起初已放出风声要找一个皇族子弟迎娶这位公主,结果人快到了他变卦了,这吃相太难看了,**裸的老色痞。
几个耿直的大臣比如何昭甚至为此上书。
不过他是皇上,他这么干众人也没办法。
他们不明白,在李星洲心中,阿刺海别吉可不是一般人,这个大蒙古国的监国公主,在铁木真远征时为他守国定邦的女人,他早想见一见。
心里也松了口气,这样一号人物居然这么来了中原,以后蒙古的威胁会小许多。
不过见到阿刺海别吉后却没太多惊喜,美女是美女,只是李星洲见得美女多了,蒙古美女和中原美女也没太多差别,只是有看起来可爱的高原红,以及更加圆润一些的好看下巴。
不过到如今,阿刺海别吉也有身孕,她和耶律雅里、何芊关系比较好,三人都喜欢骑马到处跑,李星洲也不管她们,虽然礼部大臣以及上书好几次,说不成体统。
金国和辽国的耶律雅里,蒲察伶都封了妃,对三公主不能厚此薄彼,而且还有秋儿和月儿呢,两个小姑娘也被他带进宫了。
可贵、淑、德、贤四妃位置以及满了,于是他就自己发明创造。
给阿刺海别吉加了元妃,至于这个元字,大概含义只有他懂,其实是蒙古人入主中原时的国号,忽必烈称是取《易经》中乾元之意。
月儿封为巧妃,至于秋儿想了很久,最终决定叫灵妃。
灵若用作谥号,是一个及其不好的谥号,如果帝王之中谥号带灵的身前大多都是没什么作为。
灵有荒唐胡闹之意,秋儿所作所为对于如今人来说可不是胡闹么,可她每样都能做成。
而且李星洲觉得这个字和她特别合得来。
往后两年中,秋儿成为李星洲最宠爱的妃子,时不时就找她说话,经常会把她传到寝居宫说话,也是人人都知道的事实。
不过皇后的地位不可动摇,宫中许多事都是皇后管理。
魏雨白领了禁卫班直,负责宫中禁卫,贴身保护皇帝安全。
李星洲两次修改宫规,下诏放松后宫管束,主要他其实没那重的保守观念,或者说“伦理”这个词,都是宋朝之后才出现的。
.......
比起东面的稳固,西面则是一发不可收拾,大军一出,河西走廊打开,西扩的步伐根本止不住,如果不是李星洲再三给刘季写信,让他稳扎稳打,他说不定已经打通昆仑山了。
至此,整个景国四方大略已经定下。
刘季戍西北,向西开边,控制西域。
杨文广,折惟忠,戍西北,自太行山以西,直到阴山脚下的兀刺海城一线。
而太行山以东,辽西走廊,辽东之地则由于杨洪昭、固立川戍守保卫。
这便是景国边境的三大兵团。
河西走廊和西域的刘季兵团;
西北方面的杨文广、折惟忠兵团;
东北方向的杨洪昭、固立川兵团。
三大兵团加在一起共有三十万人左右,保卫整个景国北方安全。
而景国还有两大常备兵团。
一个是严申率领驻扎在京城附近的新军陆军兵团。
一个是狄至率领的新军海军舰队,常年活跃在渤海和周边内海。
所以,到彰武五年,天下基本安定,景国上下军队扩张到四十七万左右,总计五大兵团。
如此强大的武力,加上数年来灭辽、灭夏、吞金,景国兵威威服四方,无人敢动。
四海皆安,海内生平,百姓安居乐业,数年来景国越来越强大富庶,摊丁入亩的改革慢慢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百姓支持请愿下,大族豪门也明白无法和当今皇上对抗。
河南河北之地、山西关中也慢慢的推行摊丁入亩的改革,只有蜀中阻力还很大。
同时李星洲学习秦始皇,开始以开元为中心,向全国各地修缮大路,不过这次有水泥,更加方便轻松。
到彰武五年东,皇太后不幸病逝,举国哀悼。
顿时开元上下纷纷素服以送太后,吴太后没做什么大事,但母仪天下和对李星洲这个孙子的爱却是不假。
以国葬之理送别之后,到彰武六年春,蜀中大族豪强也知道他们好日子到头了。
之所以天下之地几乎都以行改制,只有蜀中没动,就是因为皇太后,如今太后仙逝,蜀中大族再无抵抗之力,摊丁入亩的改革在蜀中也推行开。
不过因为蜀中豪族根深蒂固,李星洲再次让参林率新军陆军十营入蜀,推行改制。
当初参林为推行改制,屠灭地主全族的凶名在外,有他带大军坐镇,改革得以顺利进行。
八百七十五、昭德元年
“有些东西不必进贡,采买进贡这一片太容易做手脚。”李星洲随意坐在养居殿台阶上对起芳道。
起芳一身紫金服,女扮男装,静静并坐听他说着,如今已是朝中三品大员,度支司度支使。
如今朝中人事经他几年整肃,有了大变。
首先是礼部孟知叶和程禁,被李星洲找各种理由先找个祭礼安排不周的理由削去其礼部官职,然后派去国子监教书,随后有找理将其罢官回家。
随后以没什么本事的鲁明领礼部,让起芳掌度支司。
“那哪些该断?为何突然这么想。”起芳如今说话语气软了很多,不像以前那么老爱顶撞他,大概是有了孩子的缘故。
起芳不要妃子的位置,甚至不想进宫,连孩子也要跟她姓,天下人都明白她的孩子到底是谁的,不过当今皇上李星洲灭辽国,吞金国,伐灭夏国,打败西域回鹘联军,四海威服,八方来朝。
加上内部推行摊丁入亩,打压豪族,分利百姓,国家繁荣昌盛,威望如日中天,也无人敢多说什么。
皇帝的话语权其实也是一种政治博弈,而这种话语权最直接的来源就是战争的胜利。
“宫里衣食住行,其实普通进贡就已足以,如今水陆两道通畅,往来商旅很多,很多东西京城就能采买,无须不远千里送来。”李星洲道:“如今天下大定,往后的皇子皇孙,说不定一辈子出不了几次京城,不谙世事,很容易被人欺骗,即便败江山也让他们败得慢些吧。”
起芳一脸愕然,那个皇帝不盼着千秋万世,哪有这样说自己子孙的。
李星洲伸手,让起芳坐过来,搂住她。
他有着和今人完全不同的历史观,或者说,他对世界,对历史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他并不求自己子孙千秋万代,为的是用武力获得威信,然后为后世留下一些宝贵遗产。
世界不可能是永远不变的,风云变幻之快,人心变化之快,永远是不可预料的。
“事情总要做最坏的打算,总不能盼着人人都像我一样英明神武吧。”李星洲笑道。
起芳哼了一声,没有反驳,李星洲在他心中,确实能担得住英明神武四个字。
“像两浙的海味,细酒;湖南的橄榄子,乳糖,白沙糖;河东的白杜梨,绿豆粉;华州麝香,羚羊角,熊胆,熊白;绛州的葡萄、黄消梨.......”李星洲絮絮叨叨的说了一大堆,起芳认真听着,在案桌上自己起笔记下。
“这些东西,任何一样都是当地官员榨取民脂民膏的理由,天高皇帝远,百姓又不知道皇帝到底要了多少,最后那些官员大半东西自己克扣享受,黑锅让我背了。”李星洲摇头。
若是说给阿娇听,她大概会说“哪有那么不堪,官员再大胆也不敢对皇上如此欺下瞒上吧。”
可起芳是久历官场之人,见识的多,明白的多。
于是点头:“那就免了。”
.......
第二天,天气阴沉寒冷,李星洲早朝完后便到三公主行宫,何芊和耶律雅里也在,三人正热闹的斗地主。
李星洲对宫中没有太多管束,允许她们自由往来。
三人喜欢骑马,性格喜动,自然能走到一起。
三公主找他来是铁木真给她来了家书,希望与景国缔结盟约,向景国称臣。
李星洲很意外,他从未想过铁木真会提出这样的要求,毕竟两国虽是贸易伙伴,可私下小摩擦不断也是不争事实。
两国在金国之事上也有利益冲突,经过数年蚕食,金国东面土地城池几乎已经尽数被金国占据,唯独西面上京及其周边,因为有景国保护,蒙古始终不能得手。
双方军队在辽河河畔甚至发生小规模冲突,蒙古军在面对杨洪昭有枪有炮的新军吃了不小的亏,没有伤及新军,自己被击毙三十多人,好在双方都理性克制,此时被压了下去。
这种情况下,蒙古人说要和解称臣,他觉得不可信。
不过看了铁木真的手书之后他顿时明白怎么回事,虽然汉语水平有限,但字挺好看,应该是找人代笔。
原来事出有因,铁木真第三年前向西面派出一支商队,与遥远的西方国家花剌子模通商以示友好,结果花剌子模人贪图财务,污蔑为蒙古间谍,杀死商队数百人。
铁木真听闻大怒,但当时蒙古正着力攻打金国,攻掠金国除上京一片之外的土地,腾不出手,只派出使者去交涉。
结果花剌子模的国王杀了正使,剃了两个副使的胡子(他们是***)后放回。
铁木真勃然大怒,不顾众人反对准备西征,他想让木华黎继续负责对东部金国攻势,自己亲率各部大军西征。
而他之所以想要盟好称臣,无非是担心自己西征之后,后方安全得不到保证。
游牧民族和中原的农耕民族不同,要打击中原很好办,百姓都是种地的,有固定聚集区,田地也不会跑,冲着一个地方去就行。
可要打游牧民族和不好办,茫茫戈壁、草原、沙漠,大多数部落聚集区零散变动,加上马匹众多,先别说打,光是想要找到人就很难。
所以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对抗中大多数时候天然处于战略被动地位,即便组织大规模打击,很多时候力量是强,强得游牧文明不敢硬碰硬,可就是一拳打在棉花杀,找不着,打不疼。
从西周到春秋战国、秦国,能打过游牧民族的,比如赵国李牧,比如秦国蒙恬等,战略上都是被动防御。
真正开创新打法,彻底把游牧文明打疼打怕的是卫青和霍去病,所以对于中原的农耕文明军事史来说,卫霍是划时代的人物。
可景国没有卫霍,铁木真一开始就不担心景国敢像卫霍那样战略进攻,大距离,长纵深,不远千里的用骑兵机动兵团去突袭他们的聚集区。
所以一直没有把景国放在眼中,直到景国攻灭他们曾经依附的辽国,吞了他们曾经畏惧的金国,又迅速伐灭与他们对抗的夏国。
至此,大蒙古国与景国再不隔着夏国,不隔着金国,在阴山南北接壤了。
这一态势改变,让铁木真实实在在感受到威胁,感到害怕,他也越发觉得景国已经有了当初汉朝的能力,能够向漠北草原发兵了,只在于现在的景国皇帝李星洲肯不肯。
所以在西征之前,他放心不下,想向景国称臣,以换取后方稳固和平。
李星洲自然答应,成吉思汗的建国三公主如今已在他身边,但袭扰他们后方的夏国被景国伐灭,金国被景国打残,又被蒙古暴揍,如今无力骚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用另一种方法安定后方。
至于要不要兵出蒙古,李星洲并不准备那样做,中原王朝即便打败游牧民族,其生活方式注定控制不了草原。
若强行派人控制,最终要么被同化,要么被蚕食消灭,唯一能控制蒙古草原的方法只有一种,文化认同。
蒙古最终完全纳入中国版图是在清朝,当时蒙古人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向北投降强大的沙俄,一种是向南投降清朝。
最终他们选择向南投降,纳入清朝版图,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多数蒙古人都认为与南方的清朝“衣相同,习相近,文相通”,这种潜移默化文化影响和认同,使得这片土地最终选择南附。
而李星洲也明白,强行靠着武力驻守草原是不合适的,战略上行不通,只能在文化认同方面下功夫。
他最终同意铁木真的提议,并且保证两国不发生战争,不过他也要求景国派出两个营的黑衣骑兵随他的大军西征。
士兵是他亲自在新军中选出的,给将士们的保证是这一路西征所有缴获都归他们自己所有,同时他交代士兵们记录一落所见所闻,山川河流,地理形势。
至于西征军的统帅,由何煦主动担任,他懂蒙古人的语言,常年与蒙古人贸易,最为合适。
他希望何煦能借着铁木真的保护,详细了解西面的情况。
铁木真西征,从蒙古高原到花剌子模,普通人走路都要走上一两年,这样的距离已经超出农耕民族的心里预期,李星洲也不可能专门组织一支大军去中亚,去东欧看看情况。
铁木真为后方老巢和平,肯定会保护好何煦,这是大好机会。
这一条铁木真答应得很痛快,景国的黑衣骑兵天下闻名,虽然只有一千人,也是不可小觑的战力。
李星洲还有别的要求,不过那便是对蒙古一国,是对所有属国。
彰武五年十一月,参林完全接手大理国,铲除部分不听话的的土司,随后实行改制,李星洲下令改大理国为云南路,参林为云南路节度使,在云南滇池畔设镇南军,编制四十营,招募当地乡勇,由参林训练,朝廷出钱保卫云南。
到腊月,李星洲决定改年号为“昭德”。
改国号也意味着国策的改变,昭德元年一月一日,李星洲下诏,告知天下诸国,包括蒙古国、金国、高丽、倭国、西域回鹘诸部、高原吐蕃诸部、交趾等,往来官方文书,必须使用汉子,推行汉文,推行河北官话。
各国贵族子弟每代需派人入开元朝拜(为质),鼓励学习孔、孟、荀等经典,或者老子、庄子也成,学得好的,宗主景国考校之后会给予奖励。
蒙古惧怕景国在它西征时偷袭,自然同意。
高丽奉行事大主义,自从被汉唐收拾之后,都是中原谁大它朝拜谁,也连忙同意。
金国如今完全是傀儡国,是景国不想与蒙古发生冲突的中间缓冲地带,完全是景国石墨矿厂,自然同意。
倭国,如今已经完全是被景国掌握经济命脉的国家,连通行货币都是景国货币,自然同意,西域回鹘诸部被刘季打怕之后,纷纷归降,逐步恢复汉朝时对西域控制,预计数年或十几年后,西域也会成为景国一路。
吐蕃诸部内斗严重,无力抵抗,纷纷同意。
只有南面交趾(广西部分、越南部分)认为景国很远,他们很强,拒不遵从号令。
既然国号都已经改为“昭德”了,李星洲目的很明显,以中国之文字教化四方,昭示四海,自然容不得交趾这样的反抗,而且也要杀鸡给猴看,让天下所有附属国明白他推行文字、语言的决心。
于是昭德元年二月中旬,李星洲任狄至为东海舰队统帅,率领新军海军全部五个师征讨交趾。
同时以参林为西南面安抚大使,统帅新军陆军两个师,滇军四十营,与狄至水陆配合,征讨交趾。
八百七十六、还看今朝
李星洲不会坐视铁木真的成功,而铁木真也放心不下,留下哲别率两万大军在阴山北面防范景国杨文广军团。
哲别没去西征,李星洲不知道铁木真的西征会如何,不过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中亚人民的苦难李星洲无法顾忌,也不在乎。
除非哪天蒙古真的威胁到景国,至少如今的蒙古远远做不到。
昭德二年,交趾在景国水陆两军夹击之下大败。
捷报一封接一封传入朝中,群臣祝贺,天下振奋,士气高涨。
民间一时也多了许多护国、报国、保国、开疆之类的名字。
正如当初汉朝大败匈奴之后,各种保国、破奴之类的名字瞬间全国上下到处都有,也反映百姓对国家的拥护和开疆拓土的恳切心愿。
到昭德二年六月,狄至大军凯旋,李星洲率文武大臣亲自出城迎接,狄至亲自将绑住的交趾王送到李星洲面前,百姓都来围观,想看看传说中的交趾国王是个什么样子。
李星洲没多说,这只鸡是必须杀的,杀鸡给猴看,天下的猴都在注视交趾王的下场呢。
于是经大臣朝议,三司会审,以不服王化,不尊宗主号令,排斥中国文字言语为由,夷灭交趾王三族!
比起之前的辽国皇帝,夏国王室,金国王室,交趾下场太惨。
随后李星洲下诏天下,告知众多属国,也为天下人传达一个信息,交趾王室之所以那么惨,是因为他们不服王化,拒绝使用中国文字语言。
顿时,所有人都明白,武力抵抗都还有生路,可若抵抗中国教化,则下场凄惨。
于是各附属国纷纷派出自己的皇族贵胄入开元,被李星洲安排在国子监学习。
从长远的看,各附属国之所以如此,部分原因是前朝余威还在。
如乱世五代十国,哪怕中原势微,战乱不断,土地也小,但翻开历史记载却发现哪怕如此,东面高丽,女直(真),西面回鹘,吐蕃等等各个小国都时不时向中原王朝朝贡,送来贡品。
为何会这样?因为汉唐余威还在,有汉唐两个数百年的强大帝国,导致周边国家对关中中原之国的认识就是无论怎么变动,总会强大起来。
再往后便没有那样待遇了。
而李星洲也享着前朝余威,加之如今景国崛起,仿佛又重回他们先辈所言的中国,所以各方来朝便又继续了。
到昭德二年东,金国国主上表,想要率土归附景国。
和大臣们商议之后,众人同意接收金国土地,并让完颜家族最后的后裔迁入开元安置。
其实说金国,基本也就被蒙古人打得只有上京和辽河周边地区。
李星洲要的也只是上京的石墨矿,再往北已经是戈壁草原,难以控制的地区。
此时铁木真大军西征,留下的木华黎根本不敢与景国对着干,杨洪昭很快就掌管上京以及南面辽河地域大片土地。
至此,景国与蒙古国彻底大面积接壤。
景国的疆域北到上京(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附近),阴山长城,东至鸭绿江,西到西域,葱岭以西,南到越南中部,俨然恢复当初汉朝巅峰时的疆域,还在不断扩张。
而且对四方疆域控制更加稳定。
无论是百姓还是众臣,都明白他们身处一个盛世,当今皇上用了十多年造就这个盛世。
而随着占城稻的普及,景国开始人口也暴涨。
南宋只有半壁江山,人口却接近一亿,靠的就是占城稻的普及。
景国和南宋还不同,景国与汉朝,唐朝中期很类似,周边已经没有一合之敌,国力膨胀,人口膨胀,举国上下追求更大利益,只能不断向外扩张。
特别是刘季的西路大军,已经有先头士兵过葱岭,继续向西,攻入中亚地界,搞得同一时间不只有铁木真在西征了,南北都在西进。
大年三十,李星洲带着以诗语为首的后宫诸妃,一堆子女,登临北面朱雀楼,朝中大臣和各国的使者皇家子弟公主纷纷随行。
前方万家灯火通明,五光十色,热闹非凡,如此盛世情景,各国使者盛赞不绝,感慨万分,大臣们歌功颂德,卖弄文采。
李星洲拉着诗语的手,让众人即兴做诗词。
大家纷纷想争个露脸机会,诗词大多是歌功颂德,吟咏盛世之词。
李星洲频频点头,却没做出太多评价。
诗语悄声道:“你不开心。”
李星洲悄悄在她耳边道:“你觉得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和秦皇汉武相比如何。”
诗语想了一会儿,不好意思在众人面前那样亲密,就微微拉着他靠后一些,“陛下用了十几年,做到了汉武大帝所行之事,功业甚至超过了他们。”
李星洲搂紧她:“其实结果我已经能预料到了,无非繁荣,膨胀,扩张,随后盛极而衰,历史总是在重演的,只是对于人民而言,他们可能有数百年的安定大环境,数几代人中多数能安居乐业,或许这就是我之功劳吧。”
诗语疑惑:“哪有这么说的,你的功业必将千秋万代,如今景国之强,四海皆服,万国来朝,文治武功,天下谁是敌手,敢于抗衡。”她说得自信满满,很有皇后的风范。
李星洲笑了,不跟她争辩,任何人看历史都是跳不出时代的局限的,身处不同时代,看待历史都不同。
大名鼎鼎的秦皇汉武,在古代可被人们骂惨了,直到近代和现代,许多人才明白秦皇汉武对于一个文明的意义所在。
又如在南宋之前,众多朝代国家都奉曹魏为正统,到南宋风向一下子变了,纷纷开始极力批判曹魏,认为蜀汉才是正统。道理也很简单,因为南宋处境和蜀汉像啊,北方全丢了,只有半壁江山,一个强大而无法挑战的对手虎踞北方,压得喘不过气,如果说曹魏是正统,好像就是说当下金国是正统,所以人们对历史的看法又变了。
这种局限性自然也在李星洲身上,他能看得更远,却不能保证后人又会如何看呆待,他只能尽可能做好自己。
所以他最欣赏的历史观还是韩非和教员的历史观。
战国天下大乱,百家争鸣,儒、道、墨影响很大,可他们结束战乱的理论在实际操作层面都是想着回到以前。
儒家主张回到礼乐制度的周朝,墨家主张恢复尧舜时期的国家形态,道家干脆主张回到遥远的上古部落时代,小国寡民,就能安居乐业。
这是中国人,或者说所有敬重先祖的民族一个对待历史的大毛病,敬重先祖,崇拜先祖,也喜欢把什么事都往先祖头上算,沉溺过去无法自拔。
当下有问题,就怪以前历史上这里不好,那里不对;
或说是哪个先人误了我,是哪些先人害了国家民族,或是你想想以前,你看看历史,要是以往如何如何。
早在战国时期,韩非就批评过这种思想,古人已经作古,一味想着过去是无用的,事情必须看当下,看前方未来。
所以最终结束战国乱世的不是儒、道、墨,而是以韩非为代表,一直主张看当下,看未来的法家。
所以李星洲最喜欢一首词: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尽数分流人物,看尽江山变革,但最后一句却是最令他喜欢折服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是啊,历史已经作古,缅怀感慨就是最好的纪念,而人也好,国家也好,民族也好,总是要看未来才有出路的。
历史已俱往矣,而后人该还看今朝。
昭德三年,李星洲下令,景国南海舰队以慕容燕为统帅,以冯成为向导和副帅,向着阿拉伯海进发,趁火打劫也好,和当地友好贸易,互通往来也好,李星洲让主帅根据自己判断决定。
铁木真已经在路上,李星洲也准备趁机打点秋风,最重要的是开阔国家视野,让百姓和朝臣们知道世界之大,只有明白世界之大,才会知道不足和进取。
昭德四年,从蒙古草原出发的士兵,从西域葱岭回来,带来前中亚的消息。
铁木真没有哲别,确实打得困难许多,但依旧快速打垮了花剌子模。
当朝臣们听说信使描述,明白花剌子模是人口超过千万的大国之后,也对北方蒙古国重视起来,甚至有人请命要北上攻击蒙古。
昭德五年,景国完全控制交趾和金国移交的土地,随后李星洲下令,扩大科举规模,选拔更多人才,同时将《荀子》之学纳为正统学说。
随后,改元隆兴,除了远征军之外,不再有大的战争,许多附属国都放下心来。
至此,一个庞大,强悍的的帝国再次屹立于世界东方,就如汉唐故事。
李星洲不知道他会给后人留下多少遗产,也不知道史书如何记载,后人如何评价,他只想在有生之年,尽力维持他开拓的庞大基业,至于子孙后代如何,那便看他们的本事了。
毕竟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完)
新书《五代河山风月》
新书《五代河山风月》发布,欢迎大家来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