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大秦帝国朝廷的不足(第二更)
胡亥心头清楚,四条竹简所列,都是大秦帝国当下最该待议待决的几件大事。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
只是他一时没有定见,才会先行列出。通武候王贲未来,才会一直搁浅,胡亥需要得到王贲的回答。
秦军东出,胜负如何,影响如何!
这一切只有最靠近战争的人,才能给他最真实的答复。而通武候王贲的经验与判断力,无疑是胡亥目下最需要的。
正因为如此,胡亥对于通武候王贲充满了期待。同时王贲此来的态度,也将决定他对王贲未来的处置。
……
念头翻滚,胡亥在书房中转悠了几圈,只觉得身体困乏,不禁,道:“中车府令,朕有些饿了”
“老臣立即去准备!”韩谈转身就走。
他清楚胡亥一天一夜未眠,也没有吃任何东西,就已经饿的前胸贴后背了。
……
片刻之后,韩谈端来一鼎汤饼。胡亥匆匆用过之后,搽掉嘴角的残留。在韩谈的服侍下,进入了寝室。
由于本主的放肆生活,让身体有些虚。再加上中原局势危如累卵,大秦帝国时时有灭亡征兆。
强大的压力下,秦二世胡亥为了身体健康,为了能够时刻保持理智清醒,不得不短暂的禁欲。
甚至于咸阳宫的侍女都减少了许多!
胡亥这样做,不仅是因为身体因素,同时也是一种别样的作秀。他必须要做出一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的态度。
唯有如此,才能让大秦帝国国人百姓看到一个幡然醒悟的皇帝。如此一来,更容易收拢人心民心军心。
……
胡亥进入寝室大睡了一日一夜,韩谈一直守在寝室之外。由别人守着,韩谈心里不放心。
对于韩谈而言,大秦帝国就是一个信仰。而胡亥就是这一份信仰,唯一的维系者。
……
第三天,清晨。
胡亥洗漱过后,便来到了书房之中。随便转悠了几圈,便跪坐在榻之上,召来几个能事书吏忙碌起来。
胡亥眼底掠过一抹凝重:“赳赳老秦,共赴国难。山东反秦势力大乱,中原大地民不聊生,”
“此际正是我大秦帝国收复失地,为战死沙场的老秦青壮复仇的机会。朕请父老国人,团结一心,让朕一心破敌!”
“立即派遣使者入八郡,散布消息,搅动国人百姓愤怒的情绪。”
……
这是胡亥处理的第一件事,由他口述,书吏录写。大战在即,必须要晓令国人百姓。
胡亥一气呵成,文吏提笔迅速而出,铁画银钩,字迹之上刚正不阿,大气磅礴。
随及秦帝胡亥看着在场文吏,一字一顿,道:“第二件事,派员送去治栗内史府邸,请嬴陵预拟征发粮草的实施方略。”
“第三件事,召来言和会商,先行安置四月大朝会事宜,由通武候王贲与五府偕同会商诸般事务。”
“第四件事,召来执掌邦交的典客顿弱,吩咐立即搜集殷,魏两国的相关典籍,并汇集一年多以来两国所有消息,旬日内归总呈送朕。”
“是”几名文吏点头答应一声,迅速分头行动。
四件事处置完毕,已经是日上三竿之时。在这个时候,韩谈一见到胡亥终于闲暇了下来,迅速端来了一鼎肥羊肉与一壶米酒,三碟苦菜。
由于秦帝胡亥原先下令,大秦帝国朝野上下用餐标准一致,不分国人皇帝。以至于胡亥每天除了羊肉就是汤饼以及三碟凉菜。
不过一直以来,胡亥也没有机会吃珍馐美味,对于饭食并没有特别的要求。哪怕是天天吃汤饼,也能够吃的下去。
草草用罢饭食,胡亥搽干净嘴上的油渍。在挥退韩谈之后,重新坐在了案前,他要将自己对竹简上迟迟未决的四件大事的思路理出一个头绪来。
“韩谈,守在廊下”坐下之后,胡亥突然开口。
“是!”韩谈心里清楚,这是秦帝胡亥要思谋大秦帝国未来的出路了。
他太了解秦帝胡亥了,若是平常摔碎了一个珍贵的器皿,胡亥也许不大发雷霆,只是微微一笑。
但是在这个沉思的时候打断,必定会爆发雷霆之怒。正因为如此,韩谈静静地守在书房外的廊下,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同样的胡亥对于韩谈的办事能力,也是极为的信任。于是吩咐一声之后,自然而然地提起了案头的一管长笔。
案旁熏香袅袅,窗前凉风习习,一**日高挂天空。窗外的碧蓝水面波光粼粼,使这座池畔宫殿有着一种难得的宏阔清幽。
每一次坐在这张临水临窗的大案前提笔疾书,胡亥总是能够让自己冷静下下来,才思也分外流畅。
只是胡亥才堪堪写下秦军东出四个字,UU小说便有了一种滞涩。秦军东出,不仅是乱中洪水摸鱼,更是一种态度的表达。
也就是说,根据中原大地之上的目下情势,秦军东出就意味着与全天下为敌。秦军将士,以及秦国文武百官都必须要做好这个准备。
虽然大秦帝**中一心东出,但是胡亥必须要得到国人百姓的鼎力支持,唯有如此才能肆无忌惮的放手一战。
最近一段时间的密件以及各方面的观察,胡亥对于大秦帝国内部有一些担忧,却不强大。
只是,他对于大秦帝国朝廷反倒是有些担忧。最近一些事情的发生,让胡亥发现除了太尉尉缭之外。
其余三公九卿等人一遇到这种以军事为轴心的方略决断,便有些混沌,远不如对邦交国政民治种种大局有深刻的认识。
而竹简上遗留的这四件大事,每一件都是以军事为轴心。若避开军事只说其他大局,明显颠倒了侧重。
一时间,胡亥心头翻滚,念头万千。他清楚大秦帝国可用之将,只有寥寥无几的三个人。
一个通武候王贲,一个言和,一个便是自己。至于其他人都是千夫长层面,短时间内胡亥也不敢委以重任。
这不是说千夫长之中,没有盖世大才,而是大秦帝国目下的情况根本经不起折腾。毕竟武安君白起就是一步一步升迁起来的,胡亥不敢小觑任何人。
第257章 书房中自问(第一章)
王贲军留镇守函谷关,还是另有安排,其实施方略如何。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言和回咸阳朝会,武关安危如何?北边匈奴当如何,十万九原大军如何处置?
五十万南方军何去何从,对于赵佗的处理,又该如何……
一时间,胡亥想到了很多。
他清楚,大朝会的轴心议题,肯定秦军东出,先攻魏还是先灭殷。以及这一次秦军东出兵力各需要多少,东出时机为何时?
凡此等等,一时间念头翻滚,胡亥依旧没有能教自己满意的对策。因为,任何一个在心头闪现出的火苗都是飘摇不定的。
这种飘摇不定,是因为大秦帝国的虚弱造成的。因为大秦帝国虚弱不堪,故而让秦帝嬴斐畏手畏脚。
纵然心有大抱负,也不敢真正的放手一战。因为此时此刻的胡亥,心头没有半点底气。
……
“浩荡中华八万里,如今朕却是举步维艰!”
……
胡亥手中长笔拿在手里,半响迟迟没有落笔。由于心头犹豫不决,不得不就此搁笔。
转头凝望着粼粼水面的日光,胡亥不禁由衷一叹。
从中原大地当下局势来看,西楚国之所以虎虎生气对天下势如破竹,全然是西楚霸王项羽杀出来的个人威势。
如今的项羽可谓是一人可逆天下大势,正是最巅峰之际。
而且辽东王刘季,蛰伏辽东三郡,兵仙韩信,萧何等人汇集,可谓是人才济济。大势已成,只等待一个一飞冲天的机会。
唯独大秦帝国,失去山东土地,退守关中。对天下之势,纵然有千言万语,却也无可奈何。
大势已去,终究是过去了!
特别是大秦帝国当下却少一班拥有远见卓识的军政谋划大才。如今的大秦帝国之中,真正能够称得上大才的也就寥寥无几。
如王贲、子婴、尉缭、顿弱、言和等等,都可以说是一等一的大才,但是胡亥心下却都很是清楚。
若是自己不能居中完美统御,哪怕是尉缭等人有任何的长策大略都难以化作惊雷闪电。
当然,天下人对于胡亥的用人之能一直都是质疑的,毕竟浩荡一时的大秦帝国的天空下,始皇帝建立的盖世伟业。
硬生生被自己短短两年的时间,弄得乌烟瘴气,支离破碎。
但是,天下对秦帝胡亥从来未有正面的评判,依旧大体停留在大秦二世三年之前的评判点上。
用人不当,不善纳谋臣之策,重用权相赵高,指鹿为马,致使大秦帝国分崩离析,如此而已。
二世祖,这便是天下人对于胡亥的评价!
对于这样的评价,胡亥自然是心知肚明。但是胡亥并不在意,因为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只要大秦帝国能够兼并天下,只要他能够再一次成为中原九州的唯一主人,到时候所有关于他不好的言论,都将消失殆尽。
历史就像是一个年芳十八的小姑娘,任人随便打扮,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也许接下来对中原之上大战的掌控,将会是最为考验朕的时候!”沉吟了片刻,胡亥幽幽一叹。
他心里清楚,想要统一天下,就必须有强大的全局洞察之能,以及对于大秦帝国东出方略决断之能。
以及对当下局势中充满诡谲气息的军争变局的那种独有的直觉与敏感。
胡亥明白这是天生的,后天培训不出来。
端坐在帝案上,胡亥有一丝莫名。他不清楚这种几乎只能用天赋之才去解释的直觉、敏感与判断力,他到底有没有。
因为从一开始,他表现出来的只有错失。根本就没有一丝身为一国皇帝的雄才大略,纵然他诛杀了赵高,让大秦帝国避免灭亡。
然则,胡亥比任何人都清楚,之所以如此,不过是他对于历史大势的提前知晓而带来的强大力量。
若是这种对于历史大势掌控,有一天消失,胡亥不清楚自己能否掌控全局,纵然他有超越所有人的见识,也未必能够步步为营。
远则不论,单就东出之策这一点而言,秦帝胡亥犹豫了两天,依旧是没有任何结论。
这是军争大局,决策者必须要是基于一种清晰的直觉与敏锐的辨识,才能将尉缭子婴等人说服。
对于此,胡亥心头并没有把握。
因为不管是尉缭还是子婴,都是一等一的老枭,在目下的大秦帝国之中威望极高。不说服尉缭子婴等人,胡亥的决定根本生不了效。
这是胡亥的悲哀,也是大秦帝国的悲哀,同样的也是这个时代的不幸,亦是大秦帝国臣子的不幸。
东出一事都关涉复杂,都有着至少两三种选择,可胡亥心头隐约有些纠结,有些不安。
一时间,胡亥想到始皇帝,若是始皇在此刻,又会如何决断。
胡亥念头翻滚,他清楚他与始皇帝在骨子里其实是一样的人。那便是对于权力有着发自骨子里的痴迷。
中原大地之上,因为姬周八百年影响,形成了久远的王道传统。
人们更喜欢将圣王明君看成那种垂拱而治的人物,更喜欢将大德之行看做有为君王的标尺。
某种意义上,人们不要求君王有才,而只要求君王柔弱有德。同样的到了大秦帝国时代,也是如此。
胡亥心里比任何人都清楚,正因为这样的原因,他才能从皇十八子登基称帝,因为赵高与李斯需要自己。
而只有大争之世,天下方对强势君王有了激切的渴求。而始皇帝结束了一个大争之世,如今也该轮到了他了。
没有那一个儿子不渴望成为父亲,特别是父辈极其耀眼的更是如此。
那怕胡亥穿越而来,但是他对于始皇帝的敬畏发自内心深处,也清楚自己的几斤几两。
正因为各种原因,胡亥心中对于比肩始皇帝的念头无比强烈。与千古一帝比肩,虽然艰难险阻许多。
但是这一条道路,充满了激情,充满了未知,也让秦帝胡亥产生了一种久违的激动。
这是他矢志席卷中原的原因,也是他在艰难之时诛杀赵高,不惜一切代价率军南下的原因。
第258章 帝国绝不能失去信仰(第二更)
对于至高皇权的迷恋,对于绝对皇权的渴望。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哪怕是胡亥清楚相对皇权更利于中原大地稳定也没有一丝心动。
因为胡亥明白,利弊不可能完全分离。相对皇权,虽然能够更容易取得天下,却不利于统治。
帝与士大夫共天下!
这一道策略,辽东王刘季可以推行,但是身为大秦帝国二世皇帝,法家的代言人,始皇帝的后裔。
秦帝胡亥绝对不能放弃始皇帝的绝对皇权,因为这是一种继承。
若是放弃绝对皇权,势必会让大秦帝国的森严法治壁垒受到最严重的冲击,毕竟帝与士大夫共天下。
如此格局,必然会让秦法基础破坏。
而秦法是大秦帝国的根基,一旦根基出现了问题。就算是有千丈高楼,也会顷刻间崩塌。
对于这一点,胡亥从一开始就有所警惕。某种意义上,始皇帝一生并没有绝对的**。
而是在统一六国之后,放弃了大秦帝国坚守百年有余的绝对法治,坚强一生的秦始皇对山东士大夫暴露出了好感。
大秦帝国设置了七十二博士,权力巨大。这一举动,打破了法家制衡大秦帝国朝堂的局面。
虽则如此,诸子百家等山东士子,依旧野心勃勃贪得无厌。他们不想只是一个博士,他们想要与法家平分天下,甚至于将法家赶出大秦帝国,从而主导朝廷……
而正是因为这种几乎等同于土匪的行径、彻底的惹怒了始皇帝。胡亥记得一清二楚,挑战了始皇帝的底线,报复自然是极其犀利的。
于是,李斯请始皇帝下令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
当初还年幼的胡亥,将这一切都看在眼中。曾经问起过始皇帝,胡亥还记得始皇帝当初复杂的目光。
“秦统天下用法治,然法治亦苛。天下统一之后,中原皆秦地,秦法虽好缺不利于千秋万代。”
“故而朕只有设立七十二博士,向山东士子示好。只是诸子百家野心太大,意图把控朝廷,无奈之下朕只有采用李斯之策,荡平诸子百家。”
“不如此,大秦帝国永无安生之时!”
……
正因为如此,始皇帝与山东士子之间关系破裂了,焚书坑儒,只是始皇帝暴怒之后的报复,也是诸子百家咎由自取。
毕竟面对一个一统中原六国,文治武功天下第一的皇帝,决裂就等于报复等同于杀戮。
无数儒家以及其他士子的鲜血与尸体,让山东士子清楚了始皇帝的果决,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仇恨。
胡亥对于未来有着轻易的洞察,他清楚秦法的高深之处。更加明白,法治才是大道。
正因为如此,胡亥才不会重蹈覆辙。他绝对不会重走始皇帝的老路,既然已经与山东士子决裂,那就不共戴天。
没有儒家,没有其他诸子百家,大秦帝国还有法家,甚至于结合未来的见识胡亥都可以创立一家。
正因为如此,胡亥并不在意诸子百家的态度。
因为他清楚诸子百家,与其他人士子都是可以代替的。只要大秦帝国能够再一次席卷天下,到时候他必然会大力发展教育。
发明造纸术,发明印刷术,建立学校,不论是军政人才都可以有大秦帝国的学校培养而出。
如此一来,山东士子的依靠将会如同一张废纸。若是不能为我所有,胡亥不介意扫进历史的垃圾箱中。
正因为,秦帝胡亥对于诸子百家等山东士子,有着绝对的把握才会视之不见。而且当今天下大乱,中原大地之上的牛鬼蛇神纷纷跑了出来。
如此一来,庞大到席卷整个中原的战争,必然会对诸子百家产生巨大的创伤。战争的爆发,意味着六国遗族与诸子百家的没落。
历史上六国遗族与诸子百家大功告成,大秦帝国骤然坠落。犹如一刻璀璨的流星,一下子划破天际。
但是这一次有了他的出现,诸子百家与山东士子的没落已经注定。真正让胡亥有着担忧的是硬实力之间的碰触。
……
“陛下,到了用饭时间了……”中车府令韩谈从廊下走进,对胡亥深深一躬。
随着韩谈的声音响起,将漫无边际的飘摇思绪扯断了。胡亥长长地伸了个懒腰,站起身来做了几次深深的吐纳,又回到了书案前。
“端进来”
方才一番思绪神游,胡亥心头有了一丝想法。此刻胡亥一时间分外坦然,胃口自是大好,感觉到了饿意。
“是!”点头答应一声,韩谈将已经热了五次的汤饼端了进来。
片刻之后,一鼎汤饼用尽,胡亥向韩谈摆了摆手,这才走出了书房。连续一天时间,跪坐的膝盖酸疼。
活动了一下手脚,胡亥走在前边,韩谈跟在后面落后一小步。
暮色时分,胡亥停在湖中的石亭之中,望着夜空:“韩谈,你说朕真的能够收复失地,重走始皇之路么?”
闻言,韩谈心头一震。他从来没有见过胡亥如此凝重,甚至于有着哀伤。特别是大秦帝国偏安一隅以来,胡亥一直都是斗志昂扬的姿态。
仿佛就是一个战神,一个无所不能之辈。
“陛下一定能够收复失地,重建大秦帝国”韩谈的话掷地有声,神色更是凝重无比。
他心里清楚,秦帝胡亥此刻心中没有底气,面临着战争越来越近,自然是有些急躁不安。
念头翻滚,韩谈见胡亥精神气色显然好了许多,方才微微一笑:“陛下,至于重走始皇路,又有何不可”
韩谈清楚,在这个时候只能给于胡亥力量。大秦帝国正处在生死存亡的边缘,在这个时候,作为大秦帝国的顶梁柱,胡亥绝不能倒。
因为一旦胡亥倒下,大秦帝国朝野上下,必然会失去了信仰。
第259章 四月中旬大朝会(第一更)
大秦帝国不能失去信仰!
这一点,韩谈深知,在孝公时代秦以商君卫鞅为信仰,每一任国君都是大秦国人的信仰。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
曾经始皇帝为大秦帝国的信仰,如今胡亥凝聚大秦上下军心民心,是为大秦帝国新的信仰。
因为始皇帝的嫡系血脉只剩下了胡亥,目下大秦帝国只有秦二世胡亥才能唤醒老秦人心头的热血。
除此之外,任何人都不行!
……
时间一点一滴过去,转瞬之间便是四月中旬了,胡亥部署已久的咸阳大朝会如期举行了。
……
咸阳宫中。
……
“臣等拜见陛下!”这个时候言和,王贲,尉缭等人都到了咸阳宫正殿之上:“大秦万年,陛下万年”
帝座之上,胡亥目光炯炯。望着底下群臣一摆手:“诸卿各自入座,长案之上有米酒可充饥润喉。”
一时间,大臣将军们感奋不已,大朝会竟是这种以前所未有的开场。
这意味着今日的大朝会,必将会是一次长时间的讨论。毕竟秦帝胡亥连米酒都准备好了,自然不会容易。
“是”三公九卿等,答应一声纷纷入座。
中车府令韩谈长声念诵,道:“天下皆反山东乱,一统大业一片苍茫,今日会首六爵,以定收复失土之决心”
这一刻,胡亥心头平静如水,在韩谈话音落点之后霍然起身。他举起了帝案上的大爵凝声,道。
“好!决心当立!今日此酒,为决心酒!不仅是朕的决心,也是诸卿的决心。等到大秦帝国席卷天下,朕与诸卿当再饮铸秦酒!”
说到这里,胡亥环视一周,一字一顿,道:“来,我等君臣连干六爵!”
见胡亥举爵,参与这一次朝会的群臣们从座案前刷的一声整肃起立,宏阔的大殿哄然荡出一声炸雷:“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这一刻,胡亥一阵爽朗大笑道:“赳赳老秦,共赴国难!来,第一爵!”说罢举爵一饮而尽,将空爵置在案上,随及又举起了第二只大爵。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这是秦军将士的号子,更是老秦人一路走来,走过太多艰难险阻,最后一步一步登上高点的原因。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这句号子凝聚了老秦人无数的血泪,正是因为如此,这句话才如此容易的激起老秦人的愤怒。
他曾经不止一次的用这句话来激励军心臣心,今日在大殿之上再一次听到这句话,带给胡亥的依旧是震撼。
这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荣耀,老秦人对于这片土地,对于大秦帝国爱的深沉。这深沉的感情,胡亥只记得有两次。
第一次便是大秦帝国时代,第二次是清末民初时代。
在这个时代,人们对于这片土地热爱,从骨子里希望这片土地繁荣昌盛。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奔走,不惜杀身成仁。
正因为如此,国人百姓对于大秦帝国的高度向心力,才是胡亥能够坚持下去的原因。
在胡亥思绪万千间,他与大臣将军们已经连干了六爵。那怕是米酒,也是人人面色泛红。
见到这一幕,尉缭知道不能在继续了。毕竟今日大朝,会商重大事宜,若是胡亥以及文武全部喝醉了,会出大事。
一想到这里,尉缭对着韩谈示意一下,让他立即开始下一步。察觉到尉缭的目光,韩谈一句长宣:“酒罢,大朝伊始”
随着韩谈一声长宣,方才还举爵大干的文武大臣们一齐落座,骤然之间,殿中便肃静了下来。
与此同时,尉缭也坐回了自己的座案。这一刻,尉缭有一丝恍惚。曾几何时在始皇帝时代,也曾展开过三次大朝。
每一次都比今日盛大,文武百官坐满了咸阳宫大殿,可谓是极度兴盛。哪像今日,只有寥寥数人,凄惨寡淡。
虽然如此,但是尉缭并没有小觑今日的朝会。他清楚当初大秦帝国的三次朝会,决定了帝国的命运。
今日的大朝会,也将决定大秦帝国未来的命运轨迹。
“诸位,今日大朝,意义深重。”胡亥叩着帝案,望着群臣直接点明了主题:“自大秦帝国二世三年来,我大秦帝国连失山东,退守函谷关以西。”
“虽然,奸臣赵高伏诛,大秦帝国立足故秦之地,然赵高乱党以及朕少不更事,对于大秦帝国完成的伤害无法掩饰。”
“大秦帝国目下,粮草虽有盈余,却并不宽松。十二秦仓,只留下故秦土地上的诸仓。”
“五十万秦军滞留南越之地,大将赵佗已经确定叛国,意图浑水摸鱼。关中老秦人凋零,大秦帝国一片荒芜。”
“特别是当下山东大乱,齐王田荣横扫三齐,杀田市诛田都驱田安,麾下上将军彭越攻破济阴。”
“公然挑衅项羽建立的天下秩序,挑衅以楚国为首的霸权。与此同时,陈余迎回赵王歇,驱逐常山王张耳。”
“故此,齐鲁大地以及燕赵大地上的战事,必然会波及整个天下。大秦帝国目下之要,在于山东大乱之际,秦军东出。”
“秦军东出,只有两个方向,武关之外还是南阳郡,距离西楚太近。以大秦帝国当下国力,当先行兼并弱小以聚集大势。”
“诸位今日放开说话。一日说不完,两日三日说。无论如何,要议决一个方略。秦军东出,究竟是取河东郡还是攻三川郡?”
秦帝胡亥眼底掠过一抹凝重,深深的看了一眼沉思的众人,道:“究竟如何议法,太尉说话”
太尉尉缭是大秦帝国当下真正的元老,手握太尉府,对于当下局势最为妥当。故而,秦帝胡亥才让尉缭先说。
毕竟是一代智者,为始皇帝制定了统一大略的人,纵然是老了,也不容小觑。他的锋芒毕露,纵然是老了也远超一般人。
在胡亥看来,他对于尉缭的定义相当于后世的参谋总长,太尉府相当于参谋总部。而通武候王贲,相当于国防部长。
只不过,此刻他的书房等同于大秦帝国的国防部。通武候王贲这个国防部长,有些名不符实罢了。
第260章 难易(第二更)
国防部!
在一定的程度上,国防部与参谋总部有一定的重合。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故而胡亥在大秦帝国之中,并未设立国防部。
行政系统,垂直领导,平行制衡。特别是大秦帝国不足以养得起足够的官员,也缺乏相对有经验的官吏。
无奈之下,胡亥不得不从头开始大规模的简政。因为活下去,才有可能实现心头抱负。
胡亥心里比任何人都清楚,最简洁的政府机构,就意味着行政效率的提高。特别是大秦帝国此刻,并不能支撑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朝廷。
……
听到秦帝胡亥的话,尉缭不得不从坐塌之上站了起来。他环伺一周对于其余群臣微微一拱手,道。
“诸位大人,奉陛下之命,今日有秦军东出之策需得议决:其一,是先攻魏还是先对殷,魏殷两国孰先孰后?其二,对魏对殷,各需几多兵力?”
“这两大方略的议定,需要各方官署全力谋划才是。今日大朝会,当先议用兵次序。”
说罢,尉缭向墙角一侧的韩谈一招手,见到尉缭招手,韩谈连忙遥遥一拱手。随后再次对着群臣环视一周,一一拱手,道,“录写书吏与史官均已就位,诸位大人可以开始了。”
这是秦二世继位以来,第一次展开大朝会,采用录写书吏与史官。在大秦帝国的历史上,只有决定着大秦帝国未来的朝会,才会有史官存在。
正因为这件事事关重大,只至于殿中一时默然,三公九卿们似乎都没有先发之意。一时间,只有粗浅不一的呼吸声。
“以老夫之见,还是先听上将军说法。”皱着眉头苦思的子婴说话了。
他清楚大殿之上,一片沉默。等同于将秦帝胡亥晾在了台上,作为大秦帝国左相,在这个时候,必须要开口解围。
王贲目光闪烁了一下:“从函谷关赶来,我还没缓过心劲。对于大秦帝国当下处境一知半解,宜先听听列位高见。”
风尘仆仆的王贲笑了笑,面容之上显得疲惫,面色黝黑消瘦。由于连夜赶来,就连声音都有些沙哑了。
胡亥看到这一幕,不禁幽幽一叹,当年他也见过王贲,其厚重劲健的勃勃雄风有目共睹。
王贲与蒙恬,可以说是大秦帝国承前启后的栋梁之才,是当年始皇帝的左右臂膀。
当年的胡亥,见识过王贲破国灭城,风头一时无两。以一己之力,盖压大秦帝国年轻一辈,就算是当时的蒙恬都不能与之争锋。
若不是其父王翦太过于璀璨夺目,也许王贲之名,将会更上一层楼。
……
“末将有话!”一员大将霍然站起,将胡亥的念头打断。
“好!言和但说无妨。”胡亥目光炯炯,拍案高声一句:“今日咸阳宫中,无君臣之别,无官制大小,有言但说无妨!”
“是”
“魏殷两国,一大一小。”言和做过武关守将,是当下秦军将领中少数几个好读兵书且勇猛善战者之一。
整个大秦帝国之中,除了尉缭与王贲之外,其余大将远不能及,纵然是秦帝胡亥,也未必能及。
就在胡亥思谋的这一时刻,言和已经大步走到大殿右侧下的天下军争图前,他指点着地图侃侃道。
“魏殷两国,一大一小。两国相比,大有不同。魏国坐拥上党郡,太原郡以及河东郡,可谓是地广人众。”
“殷国地狭人寡,只有一郡之地。论士气民心,魏国乃六国之一,民心士气在中原大地之上深有根基。”
“殷国为新生国家,在中原大地之上并无根基。魏殷两国优劣之势一眼就能看出来。孰先孰后,不言自明!”
言和说了一大堆,并没有决断出谁先谁后。只是将魏殷两国的国力兵势分析了一番,仅此而已。
“谁先谁后,将军也未言明!”帝国最高法张苍不耐绕弯子,忍不住黑着脸高声问了一句。
“凡事先易后难,言和敢请先攻取三川郡,消灭殷国!”言和悠悠一笑,走回了自己的座案。
大殿之上,一时没有人开口。位于最上侧的王贲,神色隐隐有几分难堪。
大秦帝国与秦国一脉相承,庙堂风习本色厚重,说粗朴也不为过。在大殿之上,君臣各执一见经常发生。
朝会间,以臣下的身份否定皇帝之言,更是平常。纵是咸阳令等人,只怕也敢在大臣议事的当口反驳。
王贲名望深厚,更是沉默寡言,在大秦帝国大军之中威望甚高。九原大军以及函谷关守军,隐隐以王贲马首是瞻。
这一刻,只要他开口,自然是一票否决了言和的言论。只是王贲生性谨慎,一如当年王翦。能不开口得罪人,就不会开口。
胡亥目光环视,见到王贲皱着眉头若有所思,脸色隐隐有些难看,不由叩案笑,道:“通武候思谋专注,意下如何啊?”
王贲见胡亥点名,连忙收剑心头翻滚的情绪,霍然起身,对着胡亥深深一躬,道:“末将之见,言和将军两国情势评判大体趋近于事实。”
“论战事,确实是魏国难,殷国易。然而,若说大秦帝国东出之策选择先易后难,末将以为不然。”
“通武候,灭国之策先易后难,一直如此!”胡亥眼底掠过一抹精光,幽幽一叹。
“不。”王贲虽寡言,但论及军事却从不谦让,那怕是胡亥询问也一点不在乎,随及大步走到军争图前,道,“大秦帝国东出,才是真正的先易后难。”
“大秦帝国举世皆敌,纵然当下山东反秦势力大乱。但若是秦军东出的消息传出,山东诸国必然会联手抵制。”
“毕竟他们因为造反而称王,山东列王与大秦帝国之间,根本不可能共存。”
“大秦帝国东出函谷关,只是时机到了,足以趁乱虎口夺食。而不是,大秦帝国已经有了席卷天下的强大军力。”
“是以,秦军先出,在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是为易。等到山东反秦势力联合反扑,必将会举步维艰,是为难。”
第261章朕决议先伐魏(第三更)
通武候王贲说完,大殿之上都沉默着没有接口,那怕王贲一样没有点出攻克那一国,一时间,也没有敢冲击王贲。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
人的名树的影,通武候王贲的大名,就算是太尉尉缭都不敢小觑,更别说是其他人了。
此刻通武候王贲,虽态度偏向明显,但终究是没有做出决定。若是其他人,恐怕早已经攻击了。但是通武候王贲位高权重,没有人敢出言不逊。
“先攻哪国?”默然良久,胡亥看着王贲不禁幽幽一笑。
胡亥清楚若是自己不开口,朝议只怕会冷场。这句问话不是他的意思,而是文武百官的心里想法。
从通武候王贲的性格以及刚才的言辞之中,胡亥早就清楚王贲的选择。
“先攻强大一国,如此一来,在我军强大的攻势下,弱小一国必然是军心动荡,甚至于不敢一战。”
王贲神色微微一动:“在天下诸国尚未反应过来之前,兵出河东郡,剑指魏国三郡!”
“集中优势兵力,举全国之力,甚至于由陛下御驾亲征。调集各地劳役,甚至于,抽调城卫军作战,做好万全准备。”
“在西楚等山东反秦势力反应过来之前,夺取河东郡,对完善函谷关天险的防守。与此同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吞并上党郡与太原郡。”
“若是还有时间,可以南下河内郡,灭掉殷国。对三川郡形成包围,进而夺取三川郡。”
说到这里,王贲冷笑一声:“如此一来,我军完全可以就食敖仓,驻兵于阳武。”
“不仅可以北向赵国,东指齐国,南望韩国,如此一来,大秦帝国必将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崛起。”
通武候王贲的策略,让大殿之上众人一阵沉默。片刻之后,经过短暂的安静,顿时殿中荡出一片笑声,随即一片哄哄嗡嗡的议论。
见到这一幕,胡亥悠悠一笑,道:“好啊,如今言和欲先易后难,而通武候欲先难后易,太尉,丞相难道没有高论?”
随着胡亥一番话,大殿之上的目光纷纷落在了子婴与尉缭的身上。卫余居下与尉缭邻座,见尉缭似乎没有说话意思,遂一拱手高声道:“愿闻太尉高见。”
尉缭揉了揉眼,也没有打算谦虚。遂一拱手道,“陛下,诸位,老夫之见与上将军大同小异。”
“大同者,目下我大秦帝国东出,只能攻打临近函谷关的诸国,战胜之后,才能逐渐壮大东争天下。”
“小异者,函谷关天险之外,最靠近大秦帝国者,乃西魏与河南国。老夫以为大军东出,当取西魏或者河南国,其后图谋殷。”
“唯有如此,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函谷关最大的风险,逐一解除。故而老臣以为当先取魏国,再下河南,最后灭殷。”
……
这一刻,太尉尉缭,将军言和,通武候王贲,每一个人的立足点都是秦军东出,每一个人的想法大同小异。
只是这一丝差别,对于秦军东出的布局,影响极大。故此,秦帝胡亥一直在沉默着,在心里思谋那一条更适合目下大秦。
……
“太尉所言极是,理应先魏后河南!”
话音落点,卫余奋然起身,道:“先攻河南国,虽能短时间拿下。却会再第一时间惊动魏国,得不偿失。”
“先攻魏国,则河南国就算是惊惧也无可奈何。就算是山东反秦势力出兵,我大秦帝国也能据险而守。”
“归总言之,大秦帝国东出必伐魏!魏国遇攻,西楚国必来不及就援!一举下魏之后,我军剑指河南国,至于殷国可一鼓而下!”
……
“言之有理!我等赞同!”卫余出声立即获得了其余将军的赞同。
子婴、王贲等也纷纷高声:“臣等赞同太尉之策!”
这个时候的大秦帝国文武百官,心思还是无比单纯的。他们只有一个要求,那便是重铸大秦帝国。
如此浓郁的家国情怀,让秦帝胡亥心头欢喜。这样的大秦帝国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让人有心为之大秦奋斗。
……
因为群臣都清楚尉缭与子婴,这两位重臣多在庙堂又多与秦秦帝嬴斐沟通会商,他们的对策对于胡亥的决断有极大的影响力。
这一刻,大殿之中纷嚷的文武百官们安静了下来。他们清楚所有人都做出了发言,如今也到了胡亥决断之时。
……
胡亥叩了叩帝案,悠悠一笑,道:“先难后易,抑或先易后难,皆因时势不同而定也。”
“以当今天下大势论,西魏与河南国靠近函谷关天险,第一战必然是二择其一。西魏乃六国王政复兴之一,在魏地树大根深,不可小视。”
“至于河南国不过是项羽所封,若我军尽出,必能够一战而胜。相比于西魏,河南国无疑军力显然孱弱了许多。”
“故此,西魏军力显然强于河南国。若能聚全力一战而下西魏,大秦帝国东出将会是大势所趋!”
“河南国只有一郡之地,不足虑也。殷国亦是这个道理。”
大殿中一片肃静,对于胡亥的话让他们感觉到了一阵惊讶。只是这一丝惊讶来的快,去的也快。
片刻之后,文武百官则继续将目光聚集在了胡亥身上。以太尉尉缭为首,上将军王贲次之,众臣纷纷起身对着胡亥深深一躬:“请陛下决断东出之策!”
“啪!”
胡亥一拍王案,目光巡视大殿,冷冷开口,道,“魏河南何国先后,不必再论。先破河南国固然容易许多,但是先灭魏国更有利于大局。”
“朕在此决断:先灭魏国,为大秦帝国东出而战,今日到此为止。明日朝会,议决对魏国进兵方略。”
“是”举殿文武百官齐齐应了一声,随及按照官职大小退去。
……
今天的朝会开了整整一天,不管是秦帝胡亥还是文武百官都坚持了一天,除了长案之上的米酒,都没有进食。
一天的苦思冥想,极其耗费精神。正因为如此,胡亥才会下令所有人退下去,休养生息,明日继续开朝会。
第262章 先取河东,借魏地之力!(第一更)
这一场朝会,必然是旷日持久的煎熬。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
毕竟所有人都清楚,这一次的朝会将决定大秦帝国未来的命运。没有人敢小觑,也无人敢轻易开口。
各自带着各自的想法与念头,都回到了府邸休息。每一个人在经历过激烈的论述,分析之后,心力交瘁。
胡亥清楚,如今的大秦帝国群臣,任何一个都不能轻易倒下,因为倒下了未必就有人能够及时的顶上。
关中八郡之中,也许隐藏着盖世奇才。但是秦帝胡亥不敢赌,他认为在乱世之中,还是经验丰富的老臣更为稳妥。
……
在咸阳宫大殿之上,论政之时的激烈争论,在加上为了以求正确精辟,每一个人的大脑都在高速运转。
从大清早开始,不管是秦帝嬴斐还是城卫军总署的卫余,每一个人的精神都是紧绷的。
在这个时候,绝不能继续下去。要不然等待大秦帝国的将是一场恶耗,正是出于对这一点的担忧,胡亥不得不中止了朝会。
人不是机器,一旦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亦或者亢奋的时候,就会容易出现纰漏。
而大秦帝国目下的情况,光是一个讨伐魏国,就必须要举国之力。故而,大秦帝国根本没有资格出现纰漏。
任何事情,都必须要谨慎小心!
……
第二天一大早,秦帝胡亥早早的来到了大殿之上,大秦帝国群臣也来的都特别早。
君臣见礼之后,大殿之上的气氛再一次紧张了起来。他们都清楚,接下来的决议,才是重中之重。
大殿中一片肃静,文武百官都没有开口纷纷沉默着,将目光聚集在了胡亥身上,大殿之上有些压抑。
这种状态,相当于文武百官们在事实上认可了秦二世胡亥。如今文武百官皆等胡亥开口,来定下最基本的基调。
目光一顿,胡亥一摆手:“今日商议对魏出兵之策,诸位爱卿可以畅所欲言,不必有任何顾及!”
“攻魏之策,当先取河东。”尉缭作为太尉,一直站在帝案左下,位于群臣之上。由于经历与沉浮,他对大殿之上众人的心思都看得很清楚:“攻魏之难,不仅是魏国上下的抵抗,而且是秦军东出的信心树立。”
“大秦帝国以武力强行统一天下,志在使中国划一而治。而中国之广袤难治,魏地与大秦仇恨由来已久。”
“争取那一首战歌一般,百年国恨,沧海难平。其后大秦帝国席卷天下,兼并魏国,这意味着秦魏之仇不减反增。”
“大秦帝国东出魏国,第一便是河东郡,这里是魏国臣民唯一的念想。更兼山川险峻,阻隔重重,进军难,划一而治更难。”
“故此,先下河东郡之好处,不仅是先攻坚,以强大的实力逼迫弱者自破,更在为有效治民争得先机。”
“河东郡地处中原,繁华至极,不仅安邑,大梁等。若是我军在第一时间攻破河东郡,便可以获得河东郡的人口与资源。”
“如此一来,兵源粮草的危机将会大大减小。故而,天下划一则大有可为!”
……
这一下子大殿之上显得更安静了,这是一种蕴含着意外与惊讶的默然。谁都知道,尉缭乃兵法大家,是对始皇帝设计了统一方略的大兵家。
然而,如今的尉缭之论却没有从军事上纵论灭魏,而是提出了一个群臣们从来没有想过,至少没有自觉想过的大论题。
攻取河东郡对大秦帝国具有独特的意义,而这种独特意义,要靠军争大略去实现。
对于文官大多,陈平等人忙碌异常,思虑战事多从战场本身出发的朝野文武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视角。
随着太尉尉缭话音落下,举殿文武若有所思之时,帝案之上的胡亥已经在轻轻点头了。
因为尉缭所言句句属实,河东郡中,不论是安邑,还是大梁,都是魏地的核心所在,不仅是政治经济,哪怕是军事文化上也是如此。
大梁是魏地的第一大城,与大河北岸的安邑遥遥相望。作为魏国曾经的都城,大梁的城池规模与街市气势却比安邑大得多。
而且论地利之便,大梁地处丰腴的平原,北临黄河,南依逢泽大湖,水路陆路四通八达,更是成了中原地带最大的物资集散地。
特别是自魏文侯起用李悝变法,尽地力之教,全力在黄河南岸发展农耕,大梁大大地天时地利与人和,一时间迅速富庶了起来。
随着农耕兴旺,工匠商贾也纷至沓来,大梁在一百多年间蓬蓬勃勃地变成了水陆大都会,重筑大城池,工商云集,店铺林立。
大梁文风昌盛,私学大起,隐隐然便成了中原地区的文明中心。而安邑地处黄河汾水交汇处,农耕发达,城池坚固。
再加上当初魏国以安邑,大梁先后为都,自然对于河东郡的影响极为庞大与深远。
“太尉之言,正中核心!”一片静默之中,上将军王贲站起来高声,道:“魏国之魂,始终在于河东郡之中。只有攻破河东郡,我大秦帝国才能得魏之民为兵源,得魏之粮为辎重。”
“魏国之民众、财富、军力,俱只在河东郡之中。所谓上党郡,所谓太原郡,尽皆赵地;赵魏虽为三晋之一,但早已形同陌路,全无聚集大军之力。”
“如今,只要我军但下河东郡。届时号令所指,莫不为治,我军足以在短时间内横扫太原郡与上党郡。”
“号令所指,莫不为治!”胡亥大笑一声:“上将军说的好”
……
秦军东出以何人为将?
大秦帝国是否能够支持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老秦人是否依旧悍不畏死,愿意为嬴氏赴死,为大秦杀敌?
秦军东出函谷关,先取河东郡还是先攻三川郡?
……
胡亥目光幽深,他清楚竹简上的疑问,已经将最重要的一一回答了。
如今大秦帝国东出,只需要决定率军之将与老秦人是否依旧悍不畏死,愿意为嬴氏赴死,为大秦杀敌就足够了。
第263章 以何人为将?(第二更)
以何人为将!
这是一个大问题,胡亥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抉择。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按理来说,通武候王贲率军东出,是最合理的。
但是大秦帝国的敌人不仅仅是来自于函谷关之外,不论是九原还是上郡,亦或者是武关之外都是大敌。
九原大地之上,有十万防备匈奴的北地军,足以暂时挡住赵军的图谋,胡亥一时并没有大忧。
上郡与魏国相临,这一次秦军东出剑指魏国。对于魏王豹,秦帝胡亥并没有太大的压力。
但是武关之外的南阳郡,属于西楚霸王项羽。这是目下秦帝胡亥最为忌惮的一个人,特别是他的身后有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亚父范增。
正因为武关之外是南阳郡,一时间,秦帝嬴斐心里做不出选择了。
毕竟在大秦帝国之中,能够让人信服的大将只有一个人,那便是通武候王贲。纵然是言和与李必以及骆甲等人,也远远不及王贲之万一。
特别是胡亥清楚,大秦帝国目下能够东出的大将只有两个,一个是通武候王贲,另一个是言和。
通武候王贲不能轻动,必须要防备楚军杀来,而言和有些不足。东出乃大秦帝国的大事,必须要声势浩大。
秦军东出,是大秦帝国的宣言。等同于秦帝胡亥的意志,大秦帝国当下的态度,自然要气势如虹。
……
思谋许久,胡亥一拍帝案,目光巡视大殿一字一顿,道:“目下有几大难题,需要解决。其一,大军东出以多少为合适?其二,由何人为将,统筹这一次大秦东出之策?”
“其三,大秦帝国东临魏赵,南临西楚;大军东出之后,九原郡,上郡,咸阳的防守当如何?”
“其四,动用多少劳役,是否举国之力而出,对于关中国人百姓是否是否坦言相告?其五,大军必师出有名,当以何名?”
面对秦帝胡亥的这一番问话,一时间,大殿之上的文武百官们却再没有一个人呼应了。
毕竟,胡亥这连续五问直接涉及军兵方略,考虑不清楚,则不好贸然评判。
默然良久,上将军王贲从座位上站起来,环伺一周:“禀陛下,九原大军十万不可轻动,需要防备边患。”
“大秦帝国各地关隘,特别是函谷关以及武关至少需要五万大军防守。臣以为当从函谷关守军之中,抽调五万大军,与此同时新军全出。”
“新旧混合十万大军,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夺取河东郡足以。”
宽阔的大殿之上,大秦帝国文武百官面前。上将军王贲,第一次率先开口表达出了自己的态度。
因为这件事,直接关系到了通武候王贲。王贲如果不开口,举殿上下没有人更适合开口。
“嗯。”
微微点头,胡亥对于王贲之言,极为认可。而且王贲一下子解决了两个问题,只剩下了三个。
“上将军所言极是!”胡亥眼底掠过一抹精光:“左相,以你之见,此番我军东出,当征发多少劳役?”
旁边子婴一时颇感愣怔,如此大事。秦帝胡亥不先征询太尉尉缭的意见,却在上将军王贲发言之后,向他发问。
心头翻滚,子婴:“老臣以为关中老秦人,在这一次的叛乱中损失惨重。青壮不是南下南越,就是战死沙场。”
“特别是新安杀俘,二十万刑徒军,倒在了地上,鲜血染红了大地。如今的秦地,对于征发劳役,极其抵触。”
在子婴的心里,最好就不应该征发劳役,让老秦人休养生息,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生气。
毕竟对于大秦帝国而言,老秦人才是嫡系。对于嬴氏来说,老秦人才是死忠。
征发五万新军,对于老秦人就是极大的压力。只是征发大军不得不为之,老秦人早有苦难言。
只是为了大秦帝国的立足,老秦人可以说是咬着牙,忍着痛,只为心中不变的梦。
如今五万秦军刚刚成立,再一次征发劳役,必然会引起老秦人的反感。有的地方,甚至于需要白发老者亲自服劳役。
子婴对着胡亥深深一躬:“老臣以为,征发劳役之数必须要控制在五万之内,太多必然会引起动乱!”
他清楚这一次征发劳役势在必行,因为大秦帝国之中大军根本不够用来运粮以挥霍。
防守各大关隘重镇,五万秦军本就岌岌可危。若是不征发劳役,十万秦军将会是一支疲军。
众目睽睽之下,子婴立足大殿之上侃侃而谈。看着意气风发的子婴,秦帝胡亥神色微微一顿。
这一刻的子婴身上,再也看不出当初的落魄。他暴起发难,诛杀赵高以来,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
“五万劳役用来运粮,恐怕需要耗时三月,这样做会影响到百姓国人!”
秦帝胡亥摇了摇头,对着大殿之中的文武百官环视一周:“从八郡之地,陆续征发十万劳役,运粮函谷关。”
“征发劳役的青壮,免去今年国役,开冬以来不必参与!”
胡亥清楚,如今想要征发劳役,必须要给于一定的甜头。要不然,百姓国人心头的怨气,十有**会转移。
“是!”点头答应一声,子婴沉默了下去。
他心里清楚,秦帝嬴斐说的不错。征发五万劳役,必然会延长完成时间。如此一来,势必会影响农耕。
比起影响农耕,一次性征发十万劳役,虽然会难度极大,但是有了秦帝胡亥的免除国役的政策,阻力将会小得多。
毕竟国役都在咸阳附近,大秦帝国各郡赶在咸阳服劳役。跋山涉水,翻山越岭,本来就是一件麻烦事。
正因为这个原因,老秦人并不愿意走出乡县,故而胡亥的政策,必然能够得到积极的响应。
事到如今,秦帝胡亥五问之中,已经有三个问题得到了解决。与此同时,只剩下了秦军东出的主将选择以及师出何名。
对于大秦帝国群臣来说,第五个问题师出何名,这根本就不是问题。就算是没有名义,也可以找一个。
故而,现在最主要的是何人为将!
第234章 开设官吏速成班!(第一更)
“诸卿之言,朕已尽知!”一片静默之中,胡亥高声,道:“诸事皆决,只是大军东出,当以何人为将?”
……
自始皇帝登基执掌朝廷以来,大秦帝国从未缺乏过武将。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毕竟大秦以武立国,最不缺战将。
毕竟老秦人悍勇无比,骨子里的性格粗犷勇武,这种性格适合武将,而不是文官。自然而然,老秦人善出大将。
秦风之中只有无衣而没有蒹葭,并不仅仅是山东的嘲讽与鄙视,而一件真实的情况。
这一点,始皇帝曾经下狠心解决过,只是效果并不明显。
……
正因为秦风之中只有无衣,没有蒹葭,这也是大秦自立国以来,对于山东士子疯狂吸收的原因。
从百里奚到商鞅,张仪,从范雎到吕不韦,李斯……
几乎在大秦之中,叫的上名字,拿得出手的文官重臣都是山东士子。故秦之土,老秦人根本就没有太过于出彩的文人。
但是世代皆秦将的老秦系,崤东系,都纷纷凋零了。不管是世代忠勇的蒙氏,还是将才辈出的王氏,终究是没落了。
始皇帝驾崩开始,同样也是大秦帝国诸多将才功勋凋零的开始。
经过赵高乱政,曾经谋臣如雨,将才如云的大秦帝国只剩下了通武候王贲,言和等寥寥无几。
……
以何人为将?
对于目下的大秦帝国这是一个大问题,胡亥心知肚明。大秦朝野上下也一清二楚、这便是他们沉默的原因。
纵然是太尉尉缭,上将军王贲,也在下意识的回避这个问题。因为举朝上下,所有人都赞同通武候王贲。
当秦二世胡亥问出,一时间,群臣之间即没有激昂争论,也没有议论纷纷,而是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因为他们都有了选择,但是他们并不清楚胡亥与通武候王贲的意见。以何人为将这件事上,通武候是最有权利说话的。
正是如此,咸阳宫正殿之中竟一时肃静,丞相子婴离座,对着胡亥深深一躬,道:“老臣以为,大秦帝国之中功勋大将,陇君章邯战死,赵佗叛国,只剩下通武候一人。”
“此次东出事关重大,甚至于可以说是关系到大秦帝国的未来战略部署,绝不能出现任何纰漏。故而,通武候最为合适。”
随着子婴一番铮铮之言,整个大殿之上却再没有一个人呼应了。毕竟,通武候与秦帝都没有表态,至于东出大事究竟如何,则不好贸然评判。
“丞相言之有理。”
秦帝胡亥一拍帝案,目光巡视大殿,道:“从目下的大秦帝国朝野上下来看通武候却是最适合的人远。只是函谷关,武关等地无人镇守,通武候率军东出不利大局。”
咸阳宫大殿之上,一片的安静。没有通武候王贲出手,大秦帝国朝野对于东出根本没有信心。
故而,再一次沉默了。
……
默然良久,通武候王贲顿了一下:“禀陛下,老臣以为陛下可以御驾亲征,率领十万秦军东出函谷关。”
“老臣坐镇函谷关,总督武关,函谷关等一系列大秦帝国重要关隘,守护关中大地!”
随着通武候王贲的开口,咸阳宫大殿之上更安静了,这是一种蕴含着意外与惊讶的默然。谁都知道,通武候王贲乃军中宿将,其战阵部署能力远超当下任何人。
然,王贲之论却不亲自东出,而是提出了一个朝野上下从来没有想过,至少没有自觉想过的事情。
由秦二世胡亥亲自统军东出,而这种独特意义,关系重大,群臣自然是不敢多言,纷纷沉默了下去。
对于大秦帝国文武,这无疑是一个被长期忽视的视角。因为自孝公以来,大秦的君王很少亲自踏上战场。
特别是事关大秦帝国命运之战,从来都是帝国最高武将亲自出手,国君坐镇咸阳运筹帷幄。
长平之战,武安君白起亲自统军出征。秦昭襄王坐镇咸阳,君臣配合默契,才有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胜。
如今通武候王贲意图让秦二世胡亥统军出征,自然是一下子让咸阳宫大殿上的众人沉默了。
他们想要反驳,但是大秦帝**中无大将,却又反驳不出口。
短短五年之间,将星璀璨的大秦帝国已经全部凋零,甚至于达到了无将可用的地步。
看着大殿之上的言和与王贲,不少人话到嘴边硬生生的咽了下去,此际的大秦帝国并没有多少选择。
胡亥端坐在帝案之上,眉头皱了皱。对于跟随大军东出,他并没有意外亦或者抗拒。
但是他一直都以为他御驾亲征,只是一个象征,一个向老秦人,向中原大地表露出大秦帝国东出的态度。
至于率军东出,胡亥想过,却也只是一个念头罢了。毕竟没有一个男儿,不热衷于沙场争雄。
那种热血,那种沸腾,足以让人疯狂起来!
……
“大军东出,朕亲自统军!”一片静默之中,胡亥从帝座上站起来高声,道:“通武候坐镇函谷关,负责防守武关,函谷关等重要关隘。”
“关键时刻,可以调集大秦帝国城卫军参战。朕东出之后,若关中有战争爆发,政务以丞相为首,负责粮草供应,百姓安定。与此同时,举国上下配合上将军,以其命令为准。”
“是”举殿之上,一片高呼。
如今秦帝胡亥已经做出了决定,不管是太尉尉缭,还是左相子婴都不得不闭上嘴巴,随之躬身高呼。
秦帝胡亥眼底掠过一抹精光,环视一周大殿之上的群臣,一字一顿,道。
“与此同时,丞相府从八郡之中征集大才,再加上前一次求贤到来的大才,在皇城之东,建立一所秦学。”
“从各郡县抽调表现出色官吏,进行二次培养,在大军东出之后,必须要有足够的官吏接手河东郡,上党郡,太原郡,河内郡,三川郡。”
“唯有如此,大秦帝国收复失地,才能在短时间内恢复各地的稳定,不至于民怨沸腾,中原大地之上动乱频繁。”
第235章 大秦帝国的两条支柱(第二更)
胡亥的想法,并非是空想。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
在大秦帝国的历史上,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战国之时诸子百家兴盛,大秦虽没有秦学出现,却也对官吏进行严格的考核。
大秦是注重世业的国家,子承父业,以吏为师后来更是成了帝国的基本国策。
……
大秦帝国自商鞅变法以来,以耕战立国,以法律治国。军人,最受社会推崇;官吏,最为国人敬畏。
自此之后,大秦帝国男子走上社会的途径,不外乎从军杀敌立功,赐爵封君以及为官吏两条正道。
这也意味着二十军功爵位制与学宫选拔制度,是大秦帝国之所以腾飞的两大支柱。
……
大秦帝国男子十七岁成年,傅籍开始承担国家的徭役租税,或者应征入伍,杀敌立功,或则入学室学习,通过选考出任官吏。
设立秦学一事,对于大秦帝国而言,根本不算是设立。胡亥此番打算只是建立一个官吏速成班,为接下来的战争做准备。
毕竟只有胡亥夺取魏地,不是为了彰显武功,也不是为了劫掠一番,而是为了统一天下。
故而,对于魏地的治理,将会是战争之后的最大的难题。
目光如炬,胡亥沉吟了片刻:“同时颁布诏书:恢复学室制度,咸阳之中的学室改名秦学,朕自任院长。”
“以往都是,从文法官吏的子弟中选拔,从今开始改变为向天下开放,有志者皆可入学!”
“一乡设立乡学,负责启蒙,蒙学为期三载,入学年龄以五岁为宜。一县设立县学,学习三年,主要学习识字,书法,和法律!”
“一郡设立郡学,负责学习治理,纵横,为期五年,前三年入学学习,后两年走访秦地,体察民情。”
“学满之后,统一开始参加资格考试,由乡学入县学,由县学入郡学。郡学学满之后,参加帝国统一组织得考核,由朕决定任用。”
“至于咸阳之中设立的秦学,亦可称之为国学。同样入学五年,全国各县学中最优秀的人才有资格入学。”
“同样朕会下令空出一部分名额,留给功臣之后,文武百官子嗣,以及对大秦帝国有巨大功勋者。”
说到这里,胡亥幽幽一叹:“此事关系重大,乃大秦帝国万世之基础,必须要慎重对待。”
“朕率军出关之后,此事由中车府令韩谈一力推进。大秦帝国举朝上下,务必齐心协力,给于支持!”
“是”点头答应一声,群臣神色复杂。
他们都清楚秦帝胡亥这一番话之中到底有多厉害,建立秦学,以皇帝为院长,必然会在第一时间提升秦学名望。
到时候有了乡学,县学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加入,秦学将会在短时间内发扬壮大,成为中原大地之上的一个庞然大物。
就算是曾经孔子的私学,齐国的稷下学宫,也远远不及。因为秦帝胡亥的目标是整个天下,而不是某一特定阶级。
特别是尉缭等人,心情更为复杂。他们都清楚从乡学到县学到郡学以及秦学,秦帝胡亥这是编制了一张大网。
想要自顾自的建立一个培养人才的基地,有了秦学以及郡学人才的输入,大秦帝国才能真正的立足万世。
这份心机,让群臣心惊肉跳。特别是自从胡亥幡然醒悟以来,简直就像是天神附体一般,每一次出手都带给他们巨大的惊喜。
刚开始的五位一体,彻底将大秦帝国牢牢抓在手中,如今更是建立从下而上的人才培养机构,为大秦帝国发下打下良好的机会。
每一次,都与众不同。每一次,都惊艳一方。
秦帝胡亥虽然清楚,群臣心里的感受,但是并没有骄傲自满。因为只有他清楚,他不过是拾人牙慧,直接将后世学校制度搬了上来。
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打压山东士子嚣张气焰。同时也能打压诸子百家,为大秦帝国再一次革新,获得强大生命力。
特别是秦学一旦壮大起来,对于大秦帝国的未来,有着太重要的意义武力天下第一的帝国,绝不能成为文化的荒漠。
胡亥来到大秦帝国这么久,由于接受了原主的记忆,对于大秦帝国一些体系,有一定的了解。
当他彻底消化了记忆,胡亥才真正比这个昙花一现的帝国震惊了。大秦帝国是一个富有强大战斗力的帝国,老秦人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民族。
在大秦帝国之中,男子十七岁成年,或者应征参军,在战场之上杀敌立功。亦或者入学室学习,通过选考出任官吏。
这是多么成熟的体制,简直让人震惊,细思恐极。
……
特别是大秦帝**中有二十军功爵位制,用来层层选拔优秀人才。而文官系统,也不逞多让。
学室是大秦帝国专门培养文法官吏的官设学校,分别设在咸阳与各郡。学生多从文法官吏子弟当中选拔,十七岁入学,学习三年。
学满三年之后,在所在学室参加资格考试,背诵五千字以上者为合格,除授为史外,既可以担当文法小吏。
授为史者,进而可以参加朝廷主持的初等选拔考试,初等选拔考试在各地进行,各郡考卷统一送往咸阳,统一由少府属下的大史审阅判定。
判定的结果,提拔最优,处罚最劣。
成绩最优秀者一般会任命为出身县的令史,相当于秘书一类,直接在县令手底下工作。成绩最差者,其所授的史职将被取消。
三年之后,出任令史者还有一次高等选拔考试,经过严格的考试和审查,选拔最优秀的一个人,进入宫廷担当尚书卒史,以内廷秘书的职务,直接在皇帝左右工作。
正因为如此,在大秦帝国这等民风彪悍的大环境下,每一个脱颖而出的人,都是朝廷不可多得的文武双全的人才。
而一个人升迁到这一步,按照大秦帝国制度,最快需要九年时间。而一个人十七岁成年入学宫,到这个时候也不过二十七八岁。
二十七八岁前后,正当年华,可谓是前程锦绣灿烂。
第236章 以诗书教化,以占卜星象愚弄。(第三更(第三更)
学室选拔制度,可以源源不断的选拔人才为中低层服务,治国大才来自于山东士子。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
二十军功爵位制,从军中源源不断的提拔中低层武将,甚至于偶尔出现一两个惊世之才,一如武安君白起。
这两大制度,便是大秦保持顽强生命力的根源。
胡亥深知,他虽非政治大才,然绝非对大秦帝国政治方略没有评判力。超越千年的见识,足以让他一眼看穿大多数政策的缺陷。
在胡亥看来,一个穿越者。在古代最适合的位置不是什么地主,也不是什么名将,更不是什么位极人臣。
而是做一个皇帝,作一个朝代的主宰者!
因为只要是熟悉历史走向的人,都是这个时代最好的战略大师。
……
一口气说了这么多,胡亥便不再说了,随及一摆手,道:“今日到此为止,诸卿退下吧,朕一个人静静。”
“是!”举殿齐呼一声,群臣一一退去。
这一刻,大秦帝国朝臣也没有再追问东出的进兵方略。因为今日秦帝胡亥吐露出来的东西,对他们的冲击太大了。
不管是太尉尉缭,还是左相子婴,甚至于通武候王贲,都需要好好的思谋一二,消化消化。
唯有如此,才能理解胡亥心头想法,跟得上胡亥的脚步,君臣一体。
……
“陛下,汤饼准备好了,已经温热”就在这个时候,中车府令韩谈将饭食端了进来。
“放着!”胡亥一摆手:“朕马上吃”
对于韩谈对他的衣食住行的操心,胡亥感觉到满意。有韩谈这样一个贴心人,必然是省去太多的麻烦。
胡亥喝下一大碗米酒,连续吃了一鼎汤饼,酒足饭饱之后,搽去了嘴角的油渍:“韩谈,陪朕出去走走”
“是!”点头答应一声,韩谈随即与胡亥出了书房。
走出书房,胡亥二人站在书房外的湖边,望着湖面久久未言。
此际夜风习习,一轮明月高挂,碧蓝水面波光粼粼,使这座池畔宫殿有着一种难得的宏阔清幽。
站在湖边,胡亥心头有了一丝轻松,心情也分外欢快,没有了在书房中的沉闷。
“秦学以及郡县乡三学,关系到大秦帝国的千秋万世!”凝望着粼粼水面的月光,胡亥不禁由衷一叹:“当下大秦帝国缺兵少将,朕不得不亲自率军东出。”
“故而,秦学一事朕根本无力顾及。举朝上下,各有忙碌之事。况且此事需要一个心腹去做,朕想到了你!”
这一刻,韩谈看到了秦帝胡亥眼中的无奈与信任,心头立即升起了感动。
一念至此,韩谈对着胡亥肃然一躬:“陛下放心,老臣绝不会辜负你的期望!”
“嗯。”
点了点头,胡亥目光闪烁了一下,道:“交给你,朕还是放心的!”
从湖面望去一片银白,一轮明月投射在湖面中央,恍如天然生成,气势分外融洽。特别是周围七座小山环绕,更有一种特殊的意味。
“七星伴月么?”
胡亥看着这一幕奇景,凝视良久,问道:“此湖因何而建?”
旁边韩谈一拱手,道:“禀报陛下,此乃商君所建,历代略有改动,加高了左侧山势。无非有山有水,为缓解心情尔。”
胡亥默然片刻,终于一笑道:“这七座山头依照七星摆列,合为七星之势,但却不能孤立看待,不然将会看不出什么!”
“韩谈,你将朕的书房算在一起仔细看看!”胡亥幽幽一笑,道:“这当是国史书中记载的七星伴月的大格局!”
“七星伴月大格局?”韩谈微微点头,若有所思。
闻言,胡亥,道:“有了七星拱卫,那么书房所形成的半月之势威力就将以几何倍数放大,中央以天月投影为镇,真是完美的结构啊!”
突然仿佛发现了什么,胡亥嘴角勾起一抹诡异:“韩谈,父皇之时,这七座山是不是修缮过?”
“禀陛下,始皇帝横扫六国,登基称帝之前修缮过。本来始皇帝要重选书房,后来就不了了之……”这一刻,韩谈心中也有些惊讶。
胡亥清楚这山的阴阳面和朝向都发生了变化,能够看出是人为而成,十有**便是始皇帝所为。
经过始皇帝大手笔,七座小山对书房隐隐形成朝拜之势。这根本就是改七星伴月为七星拜月,至尊之气四溢。
“陛下,敢问何为七星伴月大格局?”实在是理解不了的韩谈,忍不住问了一句。
闻言,胡亥默然片刻,随及微微一笑道:“无怪你不知道。此乃阴阳星象之说,在我大秦帝国并不流行!”
韩谈暗自长吁了一声,一挺身奋然道:“秦取天下不用山东诸学,有秦法存在,大秦必将会万世长存。”
望着越发清晰的银月,胡亥哈哈一笑,道:“取天下不用山东诸学,治天下未必不用山东诸学了。”
听到这里,韩谈眉头皱了皱,对着胡亥一拱手,道:“大秦帝国以法治天下,不用诗书王道!”
这一刻,胡亥的脸上已经没有了笑容,他清楚这是大秦帝国的弊端。
沉吟了片刻,胡亥,道:“山东诸学,以诗书礼乐阴阳星象为主。大秦帝国是法治天下,可天下读山东诸学者大有人在,不知山东诸学,如何知人心?”
胡亥眼底掠过一抹凝重,他清楚始皇帝并不是没有向山东诸学示好。但是人家看不上,逼得大秦帝国有无衣而无蒹葭。
心中念头翻滚,一时间胡亥不禁大是感喟,道:“秦法治天下,天下大安矣,有道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秦帝国想要长治久安,只存法家并不可取!”
“只有以法家为主,继续建设法治。同时对大秦帝国国人百姓,进行诗书礼乐教化,才能真正的长久。”
“前车之鉴,当为后事之师!”
……
胡亥心头有一句话没有说那就是以星象阴阳愚弄人心。
胡亥记得孝公有一句话说的极为有理,阴阳星象,从来不会怜悯弱者,它从来都是强者的光环。
只要大秦帝国掌控阴阳星象之学,便可控制舆论……
第237章 他为始皇子嗣,此去必将名动天下!(第一更)
百川既容,大海自成,天下大安哉!
秦帝胡亥清楚,始皇帝没有做到的,他一定要做到。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大秦帝国只有无衣,没有蒹葭的时代终究将会过去。
因为胡亥清楚一点,在一定的程度上,文化的强盛与否也是一个国家国力的象征,这种软实力有时候颇为致命。
胡亥清楚身为大秦帝国二世皇帝,绝不能以一己私欲,一时喜好决定一国学术兴盛衰竭。
他虽有恃无恐,却也清楚有时候随波逐流,才是最容易成功的道路。
胡亥清楚塑造一种信仰的复杂与艰难,不论是后世的朝廷的数十年如一日的塑造,却成绩平平。
欧洲以法国为首,文艺复兴路途艰难,庙堂谋算,革命不断爆发,冲突迭起,鲜血染红了整个法国大地。
这还仅仅是一场文艺复兴,更别论塑造一种新的学术,纵然有他的强力推行,恐怕也不会是数年可成。
数十年,甚至于数世都难以完成的洪荒巨著。有着后世的经验,胡亥有太多选择。然而,他却选择了最为艰难的路。
天下百姓国人,对于秦法有极深的误会与抵触,这一点,必须要化解。
……
二世五年四月二十七日。
……
一纸诏书在短时间内传遍大秦帝国各郡县,征发劳役之事,引起了轩然大波。听到参与这一次的劳役以后,可以免除入冬以来的国役之后,人心思动。
特别是只有一个月之期,让各地国人百姓欣喜若狂。大秦帝国偏安一隅,在于西隅,由于天气偏凉,农忙之时大概都到了六月中。
一月为期,完美的错开了农忙时间。这让国人百姓心头的芥蒂,一下子小了不少。这个安排,足以看出朝廷对于他们的关注。
一月为期,免除入冬国役,有了此番点睛之笔,大秦帝国朝野上下遂荡漾出一种特有的豪迈喜庆。
一时间,“大秦万年,二世皇帝万年”成为庙堂与市井坊间争相传诵的相逢赞语。
由于胡亥向黑冰台暗示,有了黑冰台暗中推波助澜,更被酒肆商铺制成横竖各式的大字望旗悬挂于长街。
一时间,久违的好战之风,席卷整个大秦帝国。老秦人清楚,战争将要来临了,要不然,朝廷绝不会在农忙之前征发劳役。
一时间,劳役大军不断聚集,粮草被不断地运往函谷关。
在诏书颁布的第二天,四月二十九日,秦帝胡亥带着五百铁鹰锐士,轻车简从与通武候王贲一起赶往函谷关。
青铜轺车之上,胡亥与王贲对坐。从咸阳至函谷关,快马也得一日半路程,纵然轻车简从,也有两三日。
途中,胡亥:“通武候,这是朕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率军出征,事关大秦东出大策,心头不安。”
“不知通武候,可有灭魏方略?”
这一刻,王贲眼中有一丝异样。如今的胡亥仿佛变了一个人,再也没有了之前的玩世不恭。
王贲曾跟随着秦始皇嬴政,自然清楚在统一天下之时,始皇帝勤政的恐怖。如今看到秦二世胡亥,他一度认为比始皇帝更恐怖。
倘若胡亥早日如此,巍巍大秦,又怎么会落得如此地步。
只不过胡亥在最后关头醒悟,王贲心头极为激动。这个时候醒悟,大秦帝国还有可救的机会。
一想到这些,王贲大为感奋,不假思索慷慨直陈,道:“灭魏方略,尽在八字:遮绝党原,攻取河东。如此魏国可一战而下!”
这一刻,通武候王贲语气快捷神态自信,显然是久有思索成算在胸。
闻言,秦帝胡亥眼底掠过一抹凝重,道:“如此方略需兵力几何?此番大秦东出,最多只有十万大军!”
王贲傲然一笑,道:“十万大军足以!”
这一下胡亥惊讶了,他清楚通武候王贲之才,但对于东出有疑,道:“如何进兵?”
十万大军,新旧各一半。一战而下魏国三郡之地,如此自信,让胡亥心头惊讶的同时,更是感慨万千。
大秦帝国人才济济,若不是二世乱杀无辜,今日他又何必亲出函谷关。
王贲指点着摊开在木案上的地图道:“下魏之要,在安邑,大梁,平阳三地。末将所言十万,是决战主力大军。”
“全局方略尚需两支偏师:其一,陆路偏师插入上党郡,遮绝魏国王室北上逃往齐楚之路!”
“其二,水军偏师从大河逆流北上,占据离石要塞,遮绝魏国王室逃往赵地之路。与此同时,我主力大军直下平阳,安邑,大梁,如此一来秦军东出必当势如破竹!”
“如此进兵,主力大军十万便足够了。”
……
“将军雄风也!”胡亥喟然长叹一声:“只是今时不同往日,大秦帝国十万大军便是全部。”
胡亥的目光一直随着王贲信的指点在地图上移动,听王贲说罢,不禁反问了一句。
十万大军东出,为了防备各地,秦军绝不能再多。否则秦中的安危,将会成为一种可有可无。
王贲幽幽一笑:“陛下,大秦帝国未必就无军可用,东出一事事关重大。我大秦帝国根在中原。”
“大军东出,可调集九原大军五万南下,同时征集战船,组织三万水军入魏。如此一来,两支偏师便够了!”
“孤注一掷么?”
胡亥素有壮勇之心,但是他不能拿大秦帝国的未来开玩笑。
默然良久,胡亥沉吟,道:“孤注一掷,强攻河东,一举拿下上党,太原,堪称上乘方略!主力大军用兵十万决战,已经牛刀杀鸡!”
胡亥略有有沉吟,思忖道:“朕不擅军事,只觉如此方略,似将大秦帝国之敌只看做一个魏国,不是全天下……”
大秦帝国当下之敌,遍布全天下。除了大秦故土之外,再无一寸。山东反秦势力,虽然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但是一旦面对大秦帝国,他们必然能够在短时间内放下仇恨阴谋,迅速合纵而来。毕竟他们的土地,都是大秦帝国所有。
彼此之间,不死不休。就像是魔道之间,道消魔长,道长魔消。
第238章项羽大破琅琊郡,韩信兵指渔阳郡,胡亥誓将东出。(第二更)
天下锁秦!
这并不是一个玩笑话,而是真正意义上存在。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范增以河南国,西魏,作为第一道防线。临江,九江,衡山,赵国,齐国,辽东为第二道防线。
最后以西楚作为第三道防线,意图将大秦帝国锁于关中。
天下锁秦,这是一手极为高明的谋略手段。当时胡亥想通这一点,故而在函谷关外天下相王时,他曾经当面挖墙脚。
纵然他清楚范增不可能为秦而战,但是胡亥心仪范增之才。
因为范增比张良更具攻击性,比尉缭更重感情。对于胡亥而言,范增其实更适合他。
……
胡亥清楚范增不仅给大秦设置了防线,同样给辽东三郡也部署了障碍物。
但是抵触刘季的只是项羽一人,而反感大秦帝国的却是天下列国,中原诸王。这防线对于刘季而言并不是大事,但是对于大秦帝国确实一件棘手的事。
……
就在胡亥念头万千之际,王贲微微一笑,指点着地图,道:“自来用兵计国力之厚薄,军力之强弱。今我大秦强于西魏,自可一战而败之。”
“至于陛下心头担忧,臣以为无虑。”王贲淡淡道:“此战讲究兵贵神速,说到底,就是在天下反秦势力反应过来之前,灭魏!”
胡亥对于王贲的话并没有疑虑,他清楚速战速决,倒是可以抽调九原大军以及函谷关与武关守军。
但胡亥毕竟是一个后世人,对于敌我的分别,不同于当下。此时虽有秦人,魏人,楚人之分,然而后世只有中国人与外国人之别。
对于胡亥而言,不管是楚人还是魏人,以及秦人都是中国人。但是匈奴确实外国人,意义不同。
心头闪烁,胡亥皱着眉头默然一阵,摇了摇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九原大军不可擅动,若非大军数量不足,否则朕一定会往北地驻军。”
胡亥深知,王贲虽是兵家大才,然他对于敌我之分太过于单一。纵然是他的长策令胡亥心动,却也不会实施。
华夷之别,毕竟不能轻率。默然良久,胡亥眼底掠过一抹凝重:“九原大军绝不能动,此番东出,只能动用十万大军。”
……
“陛下,顿弱大人求见!”
三更时分,胡亥一行人匆匆赶到了一个山谷休息,刚刚进食过,就听见一道声音在寂静之中响起。
“快请”闻言,胡亥念头一闪而过,立即一摆手,道。
胡亥清楚顿弱身为典客,虽不必处理邦交大事。却掌控着黑冰台,此际大秦帝国正在恢复潜力,本是顿弱最忙碌的时候。
此次大秦东出,胡亥并没有打算带上顿弱,因为秦都咸阳更需要顿弱。他清楚顿弱突然到来,必然是有大事发生。
当下大秦帝国,绝不能出任何差错。故而,胡亥心头一跳,连忙召见顿弱。
念头闪烁之间,整个山谷火把大亮,顿弱大步而来。
胡亥正欲站起来,顿弱已经三步并作两步走到了胡亥跟前。他并没有多言,立即对胡亥深深一躬,道:“陛下刚刚黑冰台传来消息,项羽在南城击败田横,斩首三万。”
“田横败逃,与此同时,彭越北上,迅速回师,正在与田横汇合……”
瞥了一眼风尘仆仆的顿弱,胡亥,道:“典客辛苦,辽东三郡有动静么?”
胡亥清楚,如此千载难逢的机会在眼前,刘季,萧何与韩信等人绝不会错过。因为错过,也许就永远的错过了。
特别是刘季年纪大了,若是不争,也许到死都没有争一把的机会。
闻言,顿弱连续喝下三大口凉水:“禀陛下,根据黑冰台传来的消息,辽东三郡举国大军正在向燕国渔阳郡靠近,目下尚未开战。”
念头翻滚,胡亥喟然长叹,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典客立即通过黑冰台运作一番,告诉燕王臧荼,小心刘季!”
“是!”点头答应一声,顿弱大步离开了。
纵然是天色已晚,但是顿弱丝毫不敢停留。他清楚毕其功于一役,就必须大秦帝国朝野上下万众一心。
如今连秦帝胡亥都率军出征,亲临战场第一线生死搏杀,作为老秦人,又如何能够视而不见。
顿弱走了,胡亥看着王贲,道:“山东已经大乱了,西楚霸王项羽长驱直入,剑指田荣,刘季蠢蠢欲动,欲灭燕国。”
“通武候,对于当下局势如何看?”
王贲沉思良久,方才对胡亥,道:“陛下项羽剑指田荣,刘季虎视中原,大秦东出必须加快速度,臣以为当立即进兵,早日达到函谷关为妥!”
一番铮铮之言,全部都是为了大秦帝国。这便是老秦人的操守,大秦帝国兴亡,并不是匹夫有责,而是我有责。
“嗯。”
点了点头,胡亥断然下令:“传令,立即向函谷关推进,明日正午必须感到函谷关!”
“是!”
……
随着胡亥一声令下,大军拔营而出,由于只有五百人的小队,推进速度极快。天际露出鱼肚白时,函谷关已经隐隐可见。
望着越来越近的函谷关,胡亥心头念头万千。曾经他在这里厮杀过,更加清楚函谷关的险峻。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函谷关天险,值得这样的赞誉。纵然是在始皇帝时,天下一统于秦,曾一度荒废却也依旧是天下第一关。
就实而论,函谷关天险也是大秦帝国之所以苟延残喘的资本。
若非函谷关天险在手,通武候王贲横空出世,尉缭徒步而来,胡亥根本不可能守住函谷关以西。
青铜轺车之上旌旗飘荡,这一次胡亥东入函谷关,并没有亮明身份,打出的只是王字帅旗。
这是王贲的意思,同时也是胡亥的想法,他清楚有些后手,只有在关键时刻祭出,才有最大的杀伤力。
特别是胡亥入关,一旦消息走漏,必然会引起西魏,河南国此等诸国的警惕,对于大秦东出有巨大的影响。
正因为如此,除了通武候王贲与五百铁鹰锐士,没有人知道胡亥已经距离函谷关只有咫尺之遥。
第239章 王贲的告诫!(第三更)
快马加鞭,一行人疯狂推进。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
山东大地之上,已经战火纷飞。刘季虎视眈眈,项羽马踏中原。留给秦帝胡亥的时间不多了。
他必须要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举强兵出函谷关,一举打破第一道封锁线。
唯有如此,才能长久。大秦帝国才能在根本上扭转颓势,立足于中原大地之上。
……
一路上由于王贲的身份,胡亥一行人遇到的检查并没有耽搁时间。在正午时分,终于匆匆赶到了函谷关。
林峰惶恐万分地打开大门,军中诸将连忙迎出,庭院中黑压压一片:“末将,拜见陛下,见过通武候!”
自从函谷关相王以后,秦帝胡亥还是第一次登临函谷关将军府邸,他对于林峰等诸将,心下还是熟悉一二的。
胡亥一摆手,道:“诸位苦守函谷关,为我大秦立下汗马功劳,等大秦东出,朕亲自为诸位赐爵!”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以林峰为首,一行人齐齐大呼一声。
他们都清楚,对于秦帝胡亥的这一番话,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接了等于逼秦帝要官,不接等于不尊重胡亥。
在这个时候,万油金的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号子,无疑是最能够化解这一尴尬的。
“陛下,此地不是说话的地方。”通武候王贲见到君臣见礼之后,一拱手,道:“这边请”
“带路!”一番寒暄,君臣进了正厅落座。
……
在正座上安然坐下,胡亥环视一周,道:“诸卿,函谷关守军士气如何?”语气平淡,却开门见山。
“士气如虹!”林峰从座位上站起来,对胡亥深深一躬,道:“军中将士一心复仇,恨不能立即出关收复失土。”
“士气如虹,朕就放心了!”胡亥悠悠一笑,道:“诸位都是朕的心腹爱将,在这里,朕也就不绕圈子了。”
“陛下请言之!”众将齐齐开口:“臣等万死不辞!”
“朕要你们死有何用!”胡亥深深看了一眼诸将:“大争之世,血气争先。当年武安君白起,也是从千夫长一职升迁而上。”
“如今大秦帝国将才凋零,人才荒芜。对于朕,对于大秦帝国这不是件好事,但是对于尔等,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我大秦不吝啬赏赐,二十军功爵位,只要诸位有能力,战功赫赫,朕必赐之!”
……
随着秦帝胡亥这一番直抒胸臆,君臣们不禁欢喜了起来,大厅之上的气氛顿见轻松。
王贲一摆手,道:“奉茶,准备小宴,为陛下接风洗尘!”
“是!”家老连忙离开,前去忙碌了。
一时茶来,饮得片刻,秦帝嬴斐眼底掠过一抹凝重,道:“传朕口谕:明日清晨三军齐聚,祭天誓师”
“是!”点头答应一声,林峰默默记在了心头。
秦帝胡亥欲祭天誓师,理由很简单。那便是他要清楚秦军将士的士气如何,是否真如林峰等人所言,誓将东出。
“此番东出,陛下可有策略?”一直都在沉默的王贲,突然开口问道。
一直以来,都是秦帝嬴斐在询问伐魏的长策大论。这一次,临近出兵的时候,通武候王贲终于忍不住了。
因为在心里,王贲对于胡亥依旧不放心。特别是这一次东出关系到大秦帝国是否能够重铸。
对于始皇极为敬畏的通武候王贲,自然不愿意胡亥此去丧军辱师,折戟沉沙,为天下笑。
由于胡亥的身份,以及目下大秦帝国的处境,这就要求胡亥东出,必须要一战而胜之。
否则不仅是沦为天下笑柄,还会让大秦帝国国人百姓失望,刚刚凝聚起来的军心民心一溃而散。
王贲以为若是胡亥没有必胜的把握,此战还是别人前去为好。毕竟其他人,没有胡亥这么敏感的身份。
就算是失败了,也有解释的余地。
闻言,胡亥眉头一跳。他清楚王贲的意思,但是胡亥不愿意退缩。
因为他是大秦帝国的二世皇帝,没有什么比他亲自上战场杀敌的消息更为劲爆。如此一来,更容易转变他的形象。
同样的,也能更快的凝聚民心军心!
念头翻滚,秦帝胡亥摇了摇头,道:“用兵之道,贵在因时因地。朕久在宫中,对于军事并不擅长。”
“就实而论,朕唯明一点:放眼山东列国,天下诸王,真正对大秦帝国有致命威胁的只有西楚与辽东。”
这一刻,王贲颇感意外,他没有想到胡亥居然会说出这样一番话来。不禁思忖了片刻,道:“辽东三郡远在中原之外,陛下何出此言?”
大笑一声,胡亥喟然一叹,道:“辽东三郡虽然偏远,远离中原之外,更是贫瘠之地。”
“但刘季乃不世枭雄,政治嗅觉敏锐,极善于笼络人心,身边聚集着一群文武大才,其势已成。”
“朕曾经问过太尉一个问题,辽东上将军韩信乃太尉传人,朕问韩信与上将军孰强孰弱,太尉言:两败俱伤。”
“朕相信太尉的眼力,韩信选择辽东,足以说明刘季的潜力却是极大。”
说到这里,胡亥笑了笑,道:“至于西楚霸王项羽,此人不可小觑。更别说如今其手握天下大势,又有范增出谋划策。”
“故而,放眼中原大地,只有辽东三郡与西楚才是我大秦帝国真正的大敌!”
……
“噢?”王贲似乎有些惊讶,却没有再问。
……
良久,君臣没有一个人说话。胡亥的说法虽然与伐魏风马牛不相及,但王贲清楚胡亥表达的意思。
秦帝胡亥的意思是,放眼中原大地,除了辽东王刘季以及西楚霸王项羽之外,他不惧任何人。
如此自信,让通武候王贲心头无话可说。默然一阵,王贲摇头一笑,道:“陛下不可大意,大秦帝国步步皆敌,并非只有西楚与辽东。”
王贲的意思很明显,就是在告诫秦帝胡亥。这一次秦军东出,事关重大,绝不容有失。
如今大秦帝国举世皆敌,必须步步为营。唯有如此,才能成就如始皇帝一般的霸业。
第240章 誓师(第一更)
对魏之战,不同于任何时候。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秦魏之间有百年国恨,可以说是地熟人熟,也算是有利于大秦帝国。
这个时候的大秦与西魏,都可以说是处在最虚弱的时候,且自函谷关相王以来,两国皆从未有过大战。
如今秦军东出,自然要预谋战场战法,举国之兵东出,十万老秦人儿郎,胡亥舍弃不起。
这便是胡亥一直以来的担忧,偏偏这个担忧只能压在心里,不能说出来宣布于天下。
默然一阵,胡亥对着王贲笑了笑,道:“有道是兵贵神速,通武候提朕传令新军,朕将东出令他们做好准备。”
“是!”点头答应一声,王贲沉默了下去。
他清楚秦帝胡亥亲自东出,除了大秦帝国无将可用之外,那就是秦帝胡亥想要借助东出战事来洗白。
统治天下,一个劣迹斑斑的帝王,永远比一个平淡无奇亦或者好评如潮的帝王要艰难的多。
人的劣根性就在这里,坏一个人的名声,太过于简单了。只需要三人成虎,众口铄金,自然而然白纸黑字也能够反转。
世间妖魔鬼怪虽然狠辣无情,残酷血腥,然而最狠毒的莫过于人心。能够掌控操纵民心民意的人,都是同一个时代最顶尖的政客。
而辽东王刘季就是这样的一个行家里手,对于人心把握的极其准确。故而,刘季才能够借助天下人心,逆势而动。
……
接下来的时间,秦帝胡亥一直没有说话。默然良久,胡亥这才恍然醒悟,一摆手:“诸卿都下去休息,明日还有大事要忙!”
“是!”王贲等人站起身来,深深一躬走了。
胡亥连催王贲等人回府歇息,因为明日的祭天事宜,还需要通武候王贲等人齐心协力才行。
王贲等人一走,胡亥一摆手,道:“韩谈,你也下去休息,朕一个人等一会儿!”
在通武候王贲离开之后,胡亥转头又催韩谈走。期待已久的战争,将会上演,秦帝胡亥心头忐忑不安。
“陛下,老臣守在廊下”然而,韩谈说甚不走,无奈之下,胡亥只好一挥手径直坐了下来。
……
韩谈在廊下守候一夜,眼睁睁看着胡亥的身影隔着空阔的大殿之上晃悠了一夜。时而低头苦思,时而又风轻云淡。
期间,通武候王贲悄悄前来看到这一幕想问个究竟,瞄见是韩谈值夜,没有下去休息,他又连忙悄无声息缩了回去。
时间一点一滴过去了,韩谈上了年纪,长时间的跋涉颠簸再加上彻底的熬夜,对于身体伤害极大。
此刻已经疲惫的熬不住了,一时间萎靡不振,一时间呵欠连天。,
有道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在所有人的担忧中,在天亮时分,胡亥终于从书房出来。
胡亥走出书房,瞥了一眼众人,只吐出了六个字摆驾广场之上。
所有人都清楚,大秦帝国之中只有逢大事,家国灭亡才会在大秦帝国大军出征之时,进行祭天誓师。
祭天誓师,这是一种礼节。只有在生死存亡之际才会祭天誓师,一旦国君誓师必将会意味着不死不休。
达不到目的,决不收兵。
在大秦帝国崛起的那些年里,大秦国君誓师的次数颇为频繁,这也是一旦誓师必将会举族之战的信号。
对于这一点,大秦帝国群臣各大武将都心知肚明。但是他们阻止不了,甚至于不想阻止。
目下大局,由着秦帝胡亥大闹一场,也是不错。
……
胡亥等人刚一踏出府邸大门,立即嗅到了一股异常的气息。
长街之上,国人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议论着,他们低声议论着,仿佛声音一大会触怒秦法一般。
靠近府邸的几条街市上人们向着城南涌去,原本应该是闹哄哄的大市,一哄而散。原本还说得一阵笑得一阵的国人百姓,在这一瞬间竟有了难以言传的欢喜。
“隆隆”
车辚辚,马萧萧,胡亥一行人乘坐着轺车向着城南而去。这一刻人山人海安静了不少,气氛莫名的紧张了起来。
校军场在函谷关的南方无人区,紧靠南门,占地一百五里,这事函谷关最大广场了。
这还是因为函谷关人口太少,才会有如此规模的广场,用来点兵所用。与其说是广场倒不如说是巨大的一个军校场。
说是校军场,实际上也只是函谷关日常城防守军经常在这里训练操演罢了,拱卫函谷关的十万大军则驻扎在纵横广袤的桃林高地之中。
日常的训练都会军校场之上将会进行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若不是为了大秦帝国才有如此规模。
会有如今这么规模,他绝对不会这么。
所以,函谷关内的校军场,实际上是三万城防守军的专用训练场地。
然而,今日这个校军场还有一个特殊用途,便是充当咸阳宫广场,举行盛大的祭天誓师仪式。
尚未出兵便誓师!
这是秦军的态度,向全天下彰显自己伸出狰狞利爪。
青铜轺车隆隆而过,胡亥等人一进入南长街,万众瞩目之下,胡亥彻底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主角。
“吁”
当胡亥的车马来到校军场时,守门将领立即迎了上来:“请陛下登台!”
……
闻言,胡亥的青铜轺车停下,他正一身帝袍,又摆了正头上玉冠,方才一步一步的高台。
作为大秦帝国的皇帝,他必须做出表率!
……
这座的校军场堪称一绝,广场四周是山坡梯田式的木楼看台,层层向高处延伸,最顶层达到三丈余高。
正北面南的中央区域是将台,最顶层高出周围看台六尺,足足三丈六尺高。如此设计,当真是精妙绝伦。
按照将台的设计,四面看台之上人山人海,站在将台之上,鸟瞰中央场地的盛大操演,必将会是一种好事。
其实胡亥心头清楚,每一次庆典在实际上则是向天下展示大秦帝国实力的一次绝佳机会。
……
随着秦帝胡亥一步一步登上将台,便闻全场传来山呼海啸般呐喊:“大秦万年”“陛下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