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玄幻魔法毛泽东传TXT下载毛泽东传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毛泽东传全文阅读

作者:蒋建农     毛泽东传txt下载     毛泽东传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256.十一烈士暮年(一)(41)

    1975年9月,**的侄子毛远新担任**的联络员。这时,**处于重病之中,已经不能从更多的渠道了解党和国家的状况,毛远新的“联络”几乎成为**获取况的唯一耳目和出指示的唯一喉舌。**一伙通过毛远新不断向**进谗。9月底至11月初,毛远新几次向**汇报说:“今年以来,在省里工作,感觉到一股风,主要是对文化大革命。1。文化大革命怎么看主流、支流、十个指头,三七还是倒三、七,肯定还是否定。2。批林批孔运动怎么看,主流、支流,似乎迟群、小谢讲了走后门的错话干扰,就不讲批林的成绩了。口头上也说两句,但阴暗面讲了一大堆。3。**、**的路线还需不需要继续批,**的路线似乎也不大提了。”

    “工业现代化主要强调加强企业管理,规章制度,但工交战线主要矛盾是什么”

    “农业、财贸战线也有类似问题,教育革命主流、成绩是什么……文艺革命主流支流等等,总之,文化大革命中批判了**、**的路线,批判了十七年中各条战线的修正义路线还应不应该坚持下去。”

    “对文化大革命,有股风,似乎比七二年批极左还凶些。”

    “我很注意小平同志的讲话,我感到一个问题,他很少讲文化大革命的成绩,很少提批**的修正主义路线。”

    “三项指示为纲”,“其实只剩下一项指示,即生产上去了。”

    “担心中央,怕出反复。”

    毛远新的这些话,对**产生很大影响。**认为,有些人一是对“文化大革命”不满意,二是要算账,算“文化大革命”的账。因此,**提出由邓小平主持作一个肯定“文化大革命”的决议,总的评价是“三七开,七分成绩,三分错误。”但邓小平以自己在文革中长期“靠边站”为由予以婉拒。他说,由我主持写这个决议不适宜,我是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动“反击右倾翻案风”的直接导火索是来自教育界的两封信。1975年8月13日和10月13日,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刘冰、惠宪钧、柳一安和党委常委、政治部主任吕方正4人先后给**写了两封信。信中对迟群、谢静宜在政治上、思想上、工作上和生活作风等方面的严重问题进行了报告和揭露。信由邓小平转交**。与此同时,迟群也指使他人给**写信,吹捧自己在“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战线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诬告当时在教育战线得力贯彻全面整顿方针的教育部长周荣鑫。毛远新也在**耳边吹风:迟群“在执行主席的教育革命战线上是比较坚决的,十个指头七个还是好的。”**认为有人要算“文化大革命”的账,遂对刘冰等人的信作了批示:“清华大学刘冰等人来信告迟群和小谢。我看信的动机不纯,想打倒迟群和小谢。他们信中的矛头是对着我的。我在北京,写信为什么不直接写给我,还要经小平转。小平偏袒刘冰。清华大学所涉及的问题不是孤立的,是当前两条路线斗争的反映。”11月3日,清华大学党委扩大会议传达了**的有关批示。随即,清华大学开展起所谓“教育革命大辩论”,大字报铺天盖地而来,“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由此端。1975年11月8日,分管教育工作的副总理张春桥责令周荣鑫作检查,并说:“宁要一个没文化的劳动者,而不要一个有文化的剥削者、精神贵族。”11月下旬,中央政治局根据**的指示,在北京召开有130余名党政军机关负责人参加的“打招呼”会议,宣读了**批准的《打招呼的讲话要点》。《讲话要点》传达了**关于刘冰等信件的批示,并说:“中央认为,**的指示非常重要。清华大学出现的问题不是孤立的,是当前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斗争的反映。这是一股右倾翻案风。尽管党的九大、十大对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已经作了总结。有些人总是对这次文化大革命不满意,总是要算文化大革命的账,总是要翻案。”“清华大学的这场大辩论必然影响全国。”这次特殊形式的会议,正式提出“反击右倾翻案风”。耐人寻味的是,打招呼会议的要点是批评邓小平的,但**仍让邓小平出面召集会议,并继续主持中央的日常工作。11月26日,**中央向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各大军区党委、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党组、军委各总部和各军兵种党委的第一书记出《关于转〈打招呼的讲话要点〉的通知》,通报了打招呼会议的况,转了《讲话要点》,要求在常委中传达讨论。12月1日,《红旗》杂志第12期表北大、清华大批判组撰写的《教育革命的方向不容篡改》,这是公开表的第一篇有影响的“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文章。12月14日,**中央转《清华大学关于教育革命大辩论的况报告》,报告说:“今年七、八、九三个月,社会上政治谣四起,攻击和分裂以**为的党中央,否定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翻文化大革命的案,算文化大革命的账,这是一股右倾翻案风。”

257.十一烈士暮年(一)(42)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消息传出,全国人民沉浸在深深的悲恸之中。1月20日,鉴于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浪潮日上,自己的处境越来越困难,邓小平写信给**提请解除他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责任。而“四人帮”也加紧了争夺总理职位的活动。此时,**既未提议排名第一的副总理邓小平,因为邓小平已经受到“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批判,也未提议排名第二的张春桥,尽管“四人帮”及其亲信正在大肆鼓噪。1月21日、28日,**两次提议华国锋任国务院代总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让邓小平专管外事。前一项提议经中央政治局通过,于2月3日作为**中央1976年1号文件出。2月5日,中央通知将《打招呼的讲话要点》扩大传达到党内外群众。2月6日,《人民日报》表记者述评,提出“右倾翻案风的风源”问题,并用“至今不肯悔改的走资派”作为邓小平的代名词。2月12,《北京日报》署名梁效的文章又将其升级为“不肯改悔的最大的走资派”。2月25日**中央召集各省市自治区的各大军区负责人会议,传达《**重要指示》,即由毛远新整理的**自1975年10月至1976年1月有关“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多次谈话,其中点名批评邓小平。会议要求揭、批判邓小平,解决“转弯子”问题。3月3日,**中央出《关于学习〈**重要指示〉的通知》,转了**关于“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指示,要求组织县团以上干部学习。“批邓”问题由此正式在党内公开。在此前后,**、张春桥等人十分活跃,到处煽风点火,甚至擅自召集十一省、区会议,指名道姓地攻击邓小平是“垄断资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修正主义”、“投降主义”、“大汉奸”、“造谣公司的总经理”、“一堂,独立王国,法西斯”等等。

    **对“四人帮”一伙也是保持警惕的。1976年3月10日,**曾再次批评:“**干涉太多了,单独召开十一省谈话。”“四人帮”一伙的倒行逆施也激起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以悼念周恩来总理为主题,抨击“四人帮”的大、小字报和标语口号不断出现。3月底4月初,随着清明节的临近,全国各地悼念周恩来,反抗“四人帮”的活动达到**。4月5日,生**事件。4月7日,“四人帮”指使炮制《**广场的反革命政治事件》的报道,攻击邓小平是“当代匈牙利反革命事件的头子纳吉”。同日上午,**听取毛远新的汇报,指示要解除邓小平的一切职务,保留党籍,以观后效。**还提出华国锋任总理,一起登报。7日下午,**又补充说,华国锋任党的第一副主席,并写在决议上。4月7日晚8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中央的两个决议,即《**中央关于华国锋同志任**中央第一副主席、国务院总理的决议》、《**中央关于撤销邓小平党内外一切职务的决议》。

    **选定华国锋为接班人后,在其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还尽力帮助华国锋在党内树立威信。1976年4月间,**曾明确指示:“要造这个舆论,要宣传华国锋同志,要使全国人民认识华国锋同志。”4月30日晚,**会见外宾后,听取华国锋的工作汇报,当听到全国总的形势好,有几个省不大好的况时,**当即给华国锋亲笔写了3条指示:一是“慢慢来,不要着急”,二是“照过去方针办”,三是“你办事,我放心”,再次表明了由华国锋做接班人的决策。

    选定华国锋为接班人,是**一生中所作的最后一个重大决策。这是当时条件下所能作出的选择,虽然不一定是最恰当的人选,但毕竟打破了“四人帮”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梦想,而且为后来**中央粉碎“四人帮”创造了重要条件,对**身后的中国政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逝世,享年83岁。

258.十一烈士暮年(一)(43)

    注释

    [1]《**同志国际问题论集选录》,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年版,第279页。

    [2]1957年1月27日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会议上的讲话。

    [3]《人民日报》,1960年5月4日。

    [4]《建国以来**文稿》第11册,第85~87页。

    [5]参见国防大学党史政工教研室编:《**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412页。

    [6]**:《在打仗问题上要有两手准备》,《党的文献》1995年第3期。

    [7]1965年9月**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8]1967年2月3日**会见卡博·巴卢库时的谈话。

    [9]《建国以来**文稿》第12册,第83页。

    [10]1966年10月25日**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1]《建国以来**文稿》第12册,第477页。

    [12]《人民日报》,1968年9月5日。

    [13]**在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14]《人民日报》,1974年4月11日。

    [15]同上。

    [16]同上。

    [17]同上。

    [18]《人民日报》,1966年11月4日。

    [19]《人民日报》,1977年11月1日。

    [20]《人民日报》,1974年4月11日。

    [21]《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687页。

259.后记(1)

    **一直是自己心目中最敬仰的伟人。1978~1982年笔者读大学时,社会上对如何评价**和**思想的历史地位有过许多争论。结合对《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的学习,自己对**有了初步的认识。那时公开出版的**著作还不是很多,只是把《**选集》反复读了多遍,甚至是每写一篇有关党史的习作,都要把《**选集》从头到尾,包括注释都一条不落地读一遍。可以说,我是借助《**选集》学习**党史的。研究生毕业后,有幸被分配到一个专门研究**著作、生平和思想的权威机构工作了7年。非常感谢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的领导,非常感谢那里的同志们7年间给我的熏陶和教育,使自己对**的生平和著作有了比较系统的学习。自那时起,在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自己陆续撰写表了一些有关的论文和书籍,积累了一些相关的知识。

    1995年底,韩钢、张树军两位朋友邀我参加《**一大代表丛书》中《**》一稿的撰写。由于深感自己水平和积累之不足,再三推托,直到1996年2月,才答应按照整套丛书的写作风格和体例要求,试试看。经过8个多月的努力,终于草成此稿。

    在写作过程中,吸收和参考了历年来表的,如《**年谱》等有关研究成果,特向那些作品的撰写者,表示衷心的感谢。这里特别要向过去和我合作撰写《**》(1991年收入《**党史人物传》第五十卷)的吴正裕同志,合作编写《世纪伟人**》的刘敏、李东朗、张文和、刘延兵等同志,合作撰写《长征途中的**》的郑广瑾同志,合作撰写《走近**》的曹志为同志,合作撰写《**外交生涯第一幕》的王宏斌同志,合作编写《**家世》的张民等同志,以及其他一些书籍的合作伙伴们表示诚挚的敬意和感谢,本书稿中肯定融入有他们的劳动。

    由于我个人的水平所限,书稿中一定有许多不当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1996年10月

    再版后记

    本书是在1997年12月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书的校勘本。为赶在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之际出书,省却再次审批之累,没有对书稿的基本框架和结构做任何实质性的改动。与此相关,该书出版十多年来,尽管自己在对**生平、著作和思想的学习与研究方面有所进步。但是,自己对**及其思想的基本认识一直没有质的变化。因此,此次修订中对原书稿的基本观点,也没有改动。当年在撰写原书稿时,《建国以来**文稿》和《**文集》尚未出齐。一些相关的文献和档案还没有公开表,特别是因为自己的水平所限,书稿中存在不少的疏漏和技术性错误。对这些问题,此次逐一进行了订正,篇幅也相应地略有增加。

    借此再版之机,向原出版单位的李保平、马千海、荆彦周等同志表示感谢,向《**一大代表丛书》的主编郑惠、张静如老师表示敬仰与感谢(本书原来是该丛书的一种),向上次送审时对书稿提出宝贵修改意见的郑谦、韩钢、张树军、张琦、庞松等学长、朋友表示感谢。我在原书稿的后记中,对多位在我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曾给予诸多帮助的合作伙伴表示鸣谢。当时忽略了一同编写相关工具书的一些朋友和老师,如共同主编《新版〈**选集〉大辞典》的挚友张占斌,带领我们编写《**研究事典》的前辈廖盖隆、邢崇智、蒋顺学(该书曾获得1993年度中国图书奖),以及后来共同撰写《**著作版本编年纪事》的同事和好友边彦军、刘敏、张素华等。事实上,还有许多其他相关书籍合作者的帮助,没有一一列出。特别是还有多位前辈、师长和领导,30多年来(1978年上大学至今),曾给予我大量的关怀和指导,因避拉大旗之嫌,对他们的哺育和教诲之恩,只能是铭记于

    null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net/r1841/ 第一时间欣赏毛泽东传最新章节! 作者:蒋建农所写的《毛泽东传》为转载作品,毛泽东传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毛泽东传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毛泽东传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毛泽东传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毛泽东传介绍:
毛泽东传(全本),
--作者:蒋建农
毛泽东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毛泽东传,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毛泽东传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