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亮剑》,关于都梁
责任编辑董保存
长篇小说《亮剑》出版后不少朋友来打听作者是怎样一个人?你们怎么就选中了这部书稿?
去年春天的一个上午一个朋友来电话说是有一个退伍军人写了部小说能不能抽时间给他看一看。两天以后一个身材魁梧的男人来到编辑部。他没有太多的话只是说把小说送来了。我问他:“你过去表过什么作品吗?他说没有。再问他写过什么作品他也说没有。问他现在从事什么职业他说“下海”了搞石油设计。我不由得看了看那一大摞厚厚的书稿心想真看不出这是个商人怎么看怎么像个穿便服的军人。
我接过稿子用了3天的时间读了第一遍。说实在的当编辑快2o年了看的小说不能说少了能让我兴奋的不是很多。有的小说包括一些有名望的作家的小说写得很纯熟写得很匠气人物故事都还可以甚至也挑不出什么毛病可就是叫人兴奋不起来。《亮剑》中有些段落却叫我这样的职业读者拍案叫绝。它有一股气有一种冲击力虽然它并不是很纯熟并不是很完美。
带着一种编辑的欣喜我把作者都梁请来在出版社旁边的一个饭馆和他交换意见。这个作者实在有点特殊他不喝酒只抽一种一元多钱一包的烟。给他谈意见他不像有的作者那样认真地记录。对我的意见有些他接受有些却不肯接受。我希望他改一稿后再送审他同意了。
都梁很快改出了一稿佘开国副社长和程步待社长在很短的时间里看完了书稿。大家的一致意见是这部小说写活了一个英雄写活了一个将军为中国军事文学的画廊里增添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典型。同时也觉得这部书稿还有值得商榷和修改的地方还有必要让这个作者“爬爬坡”。他们又把都梁请来交换意见给他出谋划策。
经过多次的交流我对他的身世也有了一点了解。他出身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很小的时候就当了兵。在坦克部队服役几年后回到北京先是在一个国营单位上班后来就下了“海”生意做得还可以。
创作这本书的经历很奇特。说创作的周期长他酝酿了很多年许多人物早已烂熟于胸;说创作周期短他只写了8个月而且都是用业余时间——白天做生意晚上写甚至在老人的病床前写。能写出这部书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说偶然创作的直接动因是因为打赌:他和朋友聊天把当今的小说骂了个遍。朋友就说你别光说人家的不行你写一部出来看看。他说写就写!于是他写起了小说并且是一气呵成。——说必然他对我党我军历史上生的事件和人物有过很认真的研究对苏联共产党及其军队的历史也有十多年的研究和思考对文学作品的痴迷则是从十几岁就开始了的。
小说写成以后他先送一家出版社。人家听说他“下海”了要他出几万块钱。他说扯谈吧不够出版水平我就不出了。又找了一家出版社一放了几个月如泥牛入海。最后才找到了我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书稿经过3次修改在新千年的钟声敲响之前付印了。设计封面时按照惯例书勒口上要印一个作者近照和小传我请都梁准备一下。他说:“不要了吧我不想露面。”因此现在书上既无作者照片也无作者介绍甚至连序、跋、后记之类的点缀也没有。
出版后反响十分强烈。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解放军文艺出版社联合在京举行研讨会二十多位作家、评论家都认为这是一部期望已久的具有突破意义的力作一部不落俗套的小说一部阳刚气十足的英雄小说是男人写的写男人的写给男人看的。小说既有古代小说的传奇色彩又吸收了现代外国小说的一些手法是传统与现代的统一。在这部小说中英雄与历史的关系是全新的英雄不是在顺应历史中消失自我而是在审视历史中时刻把握着自我。小说没有回避矛盾不粉饰不盲从内涵十分丰厚。可以说《亮剑》在英雄性格与凝重历史的统一方面达到了一种匠心独运的新高度。
研讨会结束的当晚都梁给我打电话只说了一句话:“看来我们这一年都没有白忙活。”
英雄悲歌《亮剑》读后感
文/小庆
作为都梁的朋友我有幸较早地拜读到小说《亮剑》的手稿。随着人物、情节的展开一股股巨大的冲击波撼人心魄使人不由得随着书中人物命运的变迁而扼腕痛惜、悲愤不已。
作为远离军事远离文学的圈外人《亮剑》先吸引我的是好看、精彩而且“彩点”可说是俯拾即是、信手拈来。第一章即给读者展示出一幅精彩的战斗画面使毫无军事常识的人也能清楚地了解战场地势、敌我双方的部署及指挥员们的战术意图等等而不仅仅是“外行看热闹”。在与日军的白刃战中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却又合情合理的拼杀画面紧张、刺激而又引人入胜使人甚至从惨烈中也能体味到军事艺术的魅力。和平年代生活平静军事题材的文学作品往往容易落俗套。难得的是《亮剑》为我们安排出一个又一个好看的场景、一段又一段好听的故事。无论是特种兵训练、大炮战、叛逃事件还是“文革”中的武斗一个个意想不到的结局读来总是兴致盎然。《亮剑》人物性格极为鲜明。主人公李云龙身经百战性情暴烈在渴望嗜血的拼杀中在为战友之死的复仇中表现出一种铁血军人不计生死、要压倒一切的霸气;在“文革”中面对“造反派”的挑衅亦表现出一位将军不怒而威、咄咄逼人的气势;面对“专政”铁拳的淫威为捍卫军人的尊严铮铮铁骨宁折不弯。“伟哉上将军!”但李云龙又绝非一介武夫他大智大勇时而还流露出中国农民式的狡猾与狭隘。大闹“聚仙楼”、腰缠炸药赴“鸿门”以及“文革”中吃忆苦饭等都有其上乘的表演。他为人正直刚烈从不媚上对百姓的疾苦却有一颗滚烫的心。由196o年“大饥荒”引的他对老区人民的真挚感情以及对这场灾难的思考读来令人唏嘘不已。作者在着力刻画李云龙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个英雄的群体。他们面对强大的敌手“明知是个死也要宝剑出鞘。”无论是战争年代为救受伤的师长拔枪逼迫医生的下级军官还是“两头冒尖”、嗷嗷叫的战士;无论是和平时期拍案而起、奋不顾身的将军赵刚、丁伟还是相濡以沫、患难与共的妻子们这些“硬汉”的形象犹如一组高耸的群雕威风凛凛气势逼人。在这个群体中还有一位铮铮铁骨的知识分子——田墨轩。作为能预知未来的智者他完全可以躲避灾难但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促使他纵然粉身碎骨也要警醒国人。在“小人”猖獗的劳改农场里他也依然我行我素、高风亮节。这是一曲英雄悲歌。我为这些曾经创造辉煌而今却已悄然逝去的英雄们痛惜不已。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宋朝初年花蕊夫人的名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在当今这个年代我们更渴望英雄渴望他们再创辉煌。
编辑精彩推荐及作者简介
本书是新派作家退伍军人都梁的处*女作本书开创全新概念战争小说之先河——“市场化风格的战争故事”一经推出就博得了广大读者的称赞成为当代最畅销小说之一其同名电视剧也正在全国各地热播!
故事内容是讲述我军优秀将领李云龙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从他任八路军某独立团团长率部在晋西北英勇抗击日寇开始直到他最后离开人世。书中爱国精神与英雄主义、铁血丹心与人世常情、斗智与斗勇、友情与爱情交相辉映。
在浮躁、冷漠、物质的社会背景下本书将让你感受到李云龙与他的战友们那真挚、纯洁和坚定的情感和精神追求。全书不仅仅流于对悲情的赞叹更对过去进行了质疑与反思。掩卷沉思另人回味无穷……
作者简介
都梁5o年代出生做过教师、公务员、公司经理、石油勘探技术研究所所长现为自由撰稿人。
2ooo年1月出版长篇小说《亮剑》。同名电视连续剧由海润影视传播忪司拍摄。
2oo1年12月表26集电视连续剧剧本《血色浪漫》由润亚影视传播有限公司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