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三十二章 电报
随着永昌朝天子政令一条条的下达,整个北方都稳定下来。缓过一口气的长兴军南下进军江南。
整个大明南方都在观望新朝廷,刚开始还对朝廷的政令嗤之以鼻,但渐渐的开始恐慌起来。
新朝廷总的来说就是重农业、重工商,真正的做到了士农工商平等。而且朝廷还把相当大的权利分给了士农工商各个阶层,最主要的是这里面的士是士兵。
原本的士大夫阶层分摊到了士农工商各个阶层之中,将来就算一个普通的农民都要能独立的看懂朝廷的政令。
历朝历代愚农的思想在永昌朝彻底变了个样,真正的做到了广开民智,让所有人都读书认字。
虽然永昌女皇不通政务,但摄政王张斗可不简单。看似简单的几条政令就让动荡的大明北方安稳下来,那么南方呢?
会不会还是在北方实行的那一套,万一南方要是与北方一样的政策,那些富商到是热烈欢迎,可士绅阶层呢?
恐慌的江南士绅开始鼓动各地的藩王开始反对永昌朝廷,从质疑朱徽娟的登基资格开始到抨击摄政王的一系列政策。
但这些人始终都是螳臂当车自不量力,在滚滚的历史车轮面前,一切挡在前方的都将被碾成齑粉。
长兴军从进关开始算,一年就控制了整个北方地区,两年就将全国都掌控在了朝廷的手中。
那些反对力量在长兴军面前根本就不堪一击,厚积薄发的长兴军一路碾压统一了全国。
想要看笑话的士绅集团也失望了,张斗从掌控长生岛以来就重视的教育终于开花结果。
各行各业的人材充斥到了大明王朝的每一个角落,他们的加入让那些只会八股文章的读书人变得可有可无。
许多读书人也不得不放下身段开始学习他们眼中视为无用的杂学,适应时代才能生存,那些不适应的只能成为垃圾被淘汰。
京师中的一间高大的房屋中,二十多岁的青年正在率领一群人紧张的忙碌。
跟在他身后的一名侍女小声的提醒道:“二皇子!陛下都等急了,您还是快点过去吧!”
青年挥挥手道:“不行!你去跟母亲说一声,这个实验非常重要,等做完了我再过去!”
小侍女不但没有离去,还拉住了张自立的袖子道:“二皇子!这次不行,关乎于皇储的人选,您必须跟我过去!”
张自立被缠的不耐烦了,开口道:“你们烦不烦!我大哥躲出去了,你们就来烦我?直接选我大哥多好,他是皇长子,他不当太子谁来当?”
“啊!”小侍女嘴巴张的老大,哪朝的太子之位不是争夺的头破血流?怎么到了张自立这里就这样轻松的送出去了?
还没等小侍女反应过来,屋内就有一人跑了出来。手里还拿着一张纸,边跑边喊道:“二皇子!二皇子!收到了!真的收到了!”
张自立上前一步从这人手中抢过纸张开始仔细查验,结连看了两遍后发现准确无误,高兴的从地上跳了起来。
“大明万胜!大明万胜!……”张自立带头发出欢呼,其他人也跟着大声的叫了起来。
皇宫中别处的人听到这里的欢呼也跟着喊了起来,渐渐的喊声传遍了整个紫禁城。
京师中百名听见了喊声,也跟着喊了起来。最后整个京师的人都跟着莫名其妙的呼喊,因为这段时间朝廷实在是太厉害了。
只能用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来形容,没有任何势力能够阻挡长兴军的脚步,据说向南都已经打到了天竺国,向北打到了罗刹国,向西打到了里海。
不论什么时候听到大明万胜的消息都不要惊讶,肯定是前方的将士又打了胜仗。
得益于永昌皇帝的商人门再一次的庆祝起来,商家打折让百姓们的脸上不自觉的就露出了笑容。
正陪着朱徽娟说话的张斗也听到了外面的呼喊声,时间不长外面就传来了轻快的脚步声。
“父王!父王快来看!儿臣成功了!”随着惊喜的声音,张自立的身影从外面跑了进来。
见到张斗就献宝似的将手中的纸张递到了过来,脸上得意之情任谁都能看的出来。
朱徽娟看到儿子如同孩童般长不大,不由得溺爱般的说道:“自立!你都要当太子了,能不能有一国储君的样子?”
张自立满不在乎的摆手道:“母亲!太子还是让大哥当吧!儿臣对皇位一点兴趣都没有!更喜欢研究科学!儿臣要成为举世瞩目的大科学家!”
“哎!”朱徽娟以手捂额,露出一副无奈的表情。
张斗却是笑呵呵的说道:“你们兄弟情深为父很是满意,只是太子之事关乎国本,你现在必须担任!电报机真的发明出来了吗?”
“当然!十多步的距离,还穿过了一道墙壁,根本就没有作弊的可能!”张自立自豪的说道。只是目光中有着不可察觉的奸诈之色闪过!
“好!那就好!接下来就需要把研究的重点放在长距离传输上,最好电报可以传遍大明的土地!”张斗含笑说道。
张自立却不赞同张斗的说法,“父王!有线电报还是太浪费了,咱们要研究就研究您说的无线电报!
到那时无论多远都能随时知道地方上的情况,根本用不着信鸽与快马传递消息。那才是儿臣一直想要的东西,您还是把您的那本天书交给儿臣吧!儿臣肯定会研究出上面的宝贝!”
“想都不要想!老子死之前你们谁都别想看那本书!”张斗义正言辞的拒绝了儿子。看到儿子失落的脸才开口道:“无线电用的是电波……”
西北广袤的土地上,两支骑兵正在生死相搏。刀来剑往间不断有人跌落马下,一名身穿全身板甲的重骑兵挥动钉头锤砸碎了敌人的脑袋,再次冲进了敌人之中。
一声铳响打落了这人的头盔,露出了一张年轻的脸庞。但这人并没有退缩,直到长兴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大皇子!刚才实在是太有危险了,您还是不要亲自冲阵了!”
第一千二百三十三章 我做到了
张自强随手抹了把脸上的血迹,额头上露出一条伤疤来。这条伤疤让张自立年轻的脸上多了几分捍勇之气,看上去比起以往要成熟许多。
看了眼身边的护卫开口道:“当年父王可以率军冲阵,我也可以做到。我向父亲一样,打得敌人闻风丧胆!”
前方就是罗刹国最著名的伏尔加河,打到这里长兴军的补给有些跟不上了,才让罗刹人沿河据守有了喘息之机。
可是沙皇竟然异想天开的打算一鼓作气夺回被长兴军打下来的领土,组织了两万骑兵,五万火枪手与长兴军决战。
虽然长兴军补给有些吃力,但打一场决战还是没有问题。
这一战罗刹人的两万骑兵尽数留在了伏尔加河东岸,五万火枪手逃回去的连万人都没有。
沙皇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他已经掀开了自己最后的底牌,结果还是被长兴军教育了一顿。
长兴军虽然无力在西进,但这只是暂时的,只要铁路修建到位,就能对罗刹国发动新的一轮攻势。
沙皇只想在远东捞一点不毛之地而已,却没有想到会惹来天大的麻烦。
如今的他已经哭晕在厕所里,一边与大明谈判义和的同时,一边向欧洲各国求援。
为了保住他沙皇的位置,和莫斯科这座都城,他已经跟欧洲所有国家放下了狠话。
如果欧洲各国不伸出援助之手,他就会向大明投降。到是大明的兵锋会直接杀进欧洲。再次上演一场“黄祸”。
大明的西征引起了欧洲人的恐慌,原本以为战争距离他们还很远的欧洲人突然发现,战争已经到了他们的身边。
若是在不团结起来,上帝之鞭将再一次的抽打在欧洲人的身上。
各个强国不得不坐下来商量如何对待大明的西征,教皇更是提出了圣战的口号。十字军再一次被组建起来,前往罗刹国抵挡长兴军的进攻。
长兴军需要停下来等待补给,欧洲各国人马集结也需要时间。所以双方默契的在伏尔加河的两岸达成了停火协议,这张没有什么约束力的纸能维持多久就是个未知数了。
停火协议虽然签订,但并不意味着长兴军拿欧洲人没有办法。
红海尽头的那块土地欧洲联军拿的舒服,并且自以为是掐住了长兴军的脖子。
永昌七年长兴军海军在红海尽头登陆成功,并且派出两万陆战队夺取这条通往西方的要道。
这一战中长兴军所使用的永昌一式步枪让欧洲联军伤亡惨重,后拉枪栓式设立,五发弹仓打得欧洲联军死伤惨重。
对于还习惯于排队枪毙战术的欧洲联军来说,决战的那天根本就是厂噩梦。
明人的火枪根本就没有间断过,欧洲联军眼中除了死亡什么也看不见。遍地的尸体刺激了欧洲联军的统帅,他们做梦也想不到会是这样一种结果。
鏖战了九天,长兴军踏着欧洲人的尸体占领了这条通道。
当战果传到欧洲时,所有人都震惊了。双方的伤亡比例竟然高达八百三十六比三万六千七百多人。
跨时代的武器差距根本不是人数可以比拟的,长兴军的出其不意更是致胜的法宝。
原本欧洲联军大部分人马全部集中在伏尔加河打算一举将明人赶回远东,结果长兴军竟然在双方拉开架势准备开干的时候,踢出一记窝心脚。
这一脚将欧洲人给踢懵了,数万人的伤亡还没有什么,关键是那吓人的伤亡比例足以让所有人望而却步。
在没有搞清楚明人到底用了什么武器打败数倍的欧洲联军之前,这场世界大战竟然无声无息的停了下来。
欧洲人似乎默认了长兴军的实际控制权,东西方的这个最重要的通道落到了长兴军的手中。
一直冷眼旁观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被长兴军的这波操作给吓尿了,立刻派遣使节前往了大明京师。
并且引经据典说明他们就是突厥人的后裔,是华夏的一份子,愿意臣服在大明的麾下坐马前卒。
大明帝国没有费力就得到了广阔的领土,虽然只是名义上的拥有,但长兴军有信心把它彻底变成大明的土地。
占领了通道的长兴军并没有闲下来,每天在这条狭窄的通道上爆炸声不断,无数的人在忙碌挖掘运河。
有了火药爆破,原本预计挖掘十年的挖掘现在只需要一年多就能贯通。
挖掘运河让欧洲人再也坐不住了,开始从伏尔加河沿岸抽调兵力打算夺回这块通道。
长兴军在伏尔加河沿岸率先发动了攻势,虽然没有打过伏尔加河,却让想要撤军的联军不得不留了下来。
两年后长兴军彻底贯通了这条运河,三千吨的蒸汽战舰缓缓的通过运河驶入地中海时,整个欧洲震动。
那些参与联军的国家只要处在沿海全部遭到了长兴军的报复,这一战让欧洲人认识到了华夏不仅有上帝之鞭,还有更加厉害的上帝之刃。
欧洲的木制战列舰根本不是长兴军开花弹的对手,有了光学测距仪长兴军可以在两千米外准确的命中对手。
往往欧洲战列舰还没有进入自己的射程就被长兴军战舰摧毁,开花弹对木制战舰的破坏力是巨大的,再坚固的战舰也挡不住长兴军的炮弹。
世界大战的烽火瞬间就笼罩在欧洲人的头上,一年的战斗让欧洲人服软下来,双方再一次的坐下来谈判。
大明获得了欧洲所有国家最惠国的待遇,所有商品免税进入欧洲各国,并且用欧洲国家的关税来偿还战争赔款。
种植在天竺的罂.粟终于有了用武之地,这种万能药一进入欧洲就受到所有人的欢迎。
头疼不要紧,来块福寿膏就行。牙疼就更没有问题了,吃上一块福寿膏包治。
什么?身上没有毛病?
那更要来一块福寿膏了,吃完以后多福多寿快活似神仙。
永昌十七年朱徽娟宣布退位,太子张自立登上了皇位。
这位新进登基的皇帝还没有确定年号,就在自己的登基大典上将皇位禅让给了自己的哥哥张自强。
最后还是张斗站出来平息了这出闹剧般的登基大典,并且皇长子张自强成为大明帝国的皇帝。
并且重新定下了年号“万世”,皇帝登基第一件事不是封赏群臣,而且确立了宪法。
皇帝本人也会受到宪法的制约,一言九鼎的皇帝再也一去不复返,皇帝与内阁同时掌权成为了国家的主流。
万世十三年长兴军踏上了北美洲的土地,开始把上帝之刃砍向了美洲新大陆,同年张斗在紫禁城闭上了自己的眼睛。
临终之际年迈的张斗终于清醒了过来,指着空无一物的天花板放生大笑。
口中反复重复着一句话:“我做到了!你们都看见了吗?我终于做到了!”
(全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