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 进学(十六)
见得对面人长相,韩若海最后那半分困意也被惊得飞到了九霄云外,心中忍不住暗叫一声不好。
原来这从人名唤许逢,本是韩家一名老仆的儿子,自小聪明灵活,又会来事,很得韩若海叔父韩令看中,虽是还叫他在家中伺候,却早做过承诺,如若其人能考上,便会资助他去书院进学参加科考。
那人往日常在韩叔父身边服侍笔墨,比不得幕僚、管事,然则人人都高看他一眼。
韩若海犹记得自己刚来京城的时候,小堂弟考入了白马书院,婶娘想叫这许逢去送读,不过一两日功夫而已,却被叔父一口拒绝,说书房里头有事,轻易离不得。
这样一个人,眼下竟是给送来顾府伺候自己作息,给婶娘晓得了,嘴巴上头不说,不晓得心里会憋屈成什么样。
韩若海自入京以来,因他才高能干,常被叔父拿来同两个儿子比较,衬得二人一无是处。
他颇通人情,察言观色,看出婶婶面上客气,细微处却难免带出些难受,偏两家又是至亲,叔、婶皆是长辈,又避让不得,只好小心留意。
谁料想一觉起来,竟是见得面前站着这样一个大麻烦,一不留神,韩若海差点将脖子扭了,口中忙道:“怎的叫你来了?”
那许逢连忙上得前来,一面给他递衣裳,一面恭敬道:“官人吩咐小人过来小心伺候,特叫小的同七少爷说,休沐足有三日,家中并无什么要紧事,不着急催你回去,客随主便,自听主人家安排便是。”
如果说先前韩若海只觉得麻烦,此时听得这样一番话,则是变为了诧异。
这回休沐之前,因韩若海早答应了顾简思,叔父得知后,还特地叫人给他带话,说近日因顾侍郎事,吏部很是惹眼,叫他去同窗家坐一坐就走,莫要多言多事,径直回府便是。
怎的一觉起来,又变成“不着急催你回去”、“客随主便”了?
这变化实在太大,韩若海一时有些适应不过来。
那许逢又道:“官人还说,若是便宜,七少爷不妨也邀这一位小少爷来府上做客难得同窗,实是缘分,当要多多走动……”
话已是说到了这个份上,如果说韩若海还未察觉出什么不对来,便是真傻了。
他一肚子话想要问,偏偏碍于顾家的随从就在一旁,还跟着一齐伺候洗漱,实在不好多说,又因误了时辰,匆匆收拾妥当之后,照着指引,急忙去小书房寻人。
***
灵寿韩家积蕴百年,韩若海又是年轻一辈中的翘楚,少时便跟着长辈外出拜访,见识过的书房不知凡几。
然而看到顾简思的小书房的时候,他还是吃了一惊。
说是小书房,房间却是大得很,还未进门,便见顶头一方匾额,两边挂着对联,上书“满将正气参天地,必留丹青照古今”。
字写得很是寻常,也无半点落款,可其中内容口气,却是叫人看出了一身冷汗。
这话怎的能胡乱说?还能这般堂而皇之地挂在书房门口,让往来人全数看进眼里!
韩若海此时心中已经开始打鼓,却又觉得以自己了解,简思并不是这样狂妄之人,至于昨日见的顾父、顾母,更是半点不张扬,绝不会不知分寸。
他思绪微乱,等到进得房内,其中并未挂字挂画,也无什么摆设装饰,当先入眼的便是两墙书柜,满满当当摆着书,除却寻常经义,最惹人注意的是正中间的一个柜子。
当中成排成列,最上面三四架的书脊上只写了《手札》二字,又排有一二三四,最后数到一共四十五册,中间的架子也有两排,书脊上是《小记》二字,排了有二十一本。
无论《手札》也好《小记》也罢,上头俱是没有署名。
韩若海压下狐疑之心,先朝正站在桌案前顾简思打了个招呼,复才羞愧地道:“我起得晚了,顾叔叔说的寅时……你怎的不给人叫我!”
顾简思笑道:“我娘特地吩咐的,说好容易旬考过了,平日里必是没能睡好觉,难得今次休沐,让我们睡足了再起来。”
韩若海的眉毛都失望得垂了下来,面上的神色甚是复杂。
简思的娘亲实在是体贴,这一觉确实也睡得极舒服整一个月里头,只有今日早间醒来没有从前那疲惫感,只觉得许久没有这样精力充沛过。
可比起睡个好觉,他也想多腾出一点时间来,听简思的父亲说话。
想是看出了他的心思,顾简思递了一叠纸页过来,道:“我爹今日有事,只同我说了几句话就出去了,他特给你留了书信……”
韩若海忙不迭接过,立时就拆得开来。
那书信虽然是代写,却很长,当先夸他文章做得好,立意很正,开题也开得准,夸完之后,便开始给他改文。
改文用的是新纸,并非在原稿上。韩若海的文章才千言出头,可这一份如何改文的书信就足有两页。当中不但提点了他用的典故不够妥帖,言语过于含糊这些个细处,还特帮着调整了结构。
韩若海照着调整后的文章在心中过了一遍,已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同样一篇文章,不过换一个切题的点,调整一回前后,又按着书信中说的或将长句改为短句、胼句,或将结语改为单句,简直是焕然一新,此时虽未写得出来,只在心中品砸,竟是也给他品出了几分大家手笔的味道在。
韩若海又惊又喜,继续往下看,却见其中点出了自己一处错误的释义。
他眉头微皱,心中想了又想,虽是认为顾叔叔不会出错,一时却也不清楚自己哪里错了,便抬头问道:“简思,你这一处有没有大柳先生注的《隆平集》。”
顾简思随手指着当中的书架道:“你去翻那一处的《手札》,八、九、十三册便是注的《隆平集》”
韩若海并无他想,依言去了,然则才把第八册抽得出来,便吓了一跳。
书的扉页就盖了一个方方正正的红印,上书“柳伯山印”四个字。
再往后翻,有涂有改,往往一处地方,有三四个不同的注义。
韩若海学问做得扎实,一眼就辨认出来自己在课上学的是哪一个,可另外几个版本,却从未听说过。
他越看越是心惊。
韩家到底是书香世家,虽然与柳伯山来往不多,可也藏有其人少量书画,另还有难得的中堂,全数被小心收得起来。
韩若海这样出身的小孩,父母却并不怎的出挑,少时靠的全是自己。他只有遇得大考考好了,才能借机壮着胆子求大人把大柳先生亲手写的文章原稿借出来临摹仿写,对这一位大儒的笔迹十分熟悉。
此时他抱着手里的书,不知怎的,心中忽然生出了一个可怕的念头,倒吸了一口凉气,叫道:“简思!”
顾简思手中提着笔还在写字,听得后头叫,回头问道:“怎么了?找不到吗?”
韩若海努力叫自己镇定些,勉强笑着问道:“这书上头盖了大柳先生的印,字也极像,不会是谁人仿着他的笔迹手书罢?”
一些无趣的碎语
《娇术》的开篇脱胎于一个很多人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宋太祖赵匡胤“千里送京娘”。大概说的是赵匡胤少年时偶然救了落难少女赵京娘,与其假扮兄妹,一路护送她回京(是不是很眼熟~)。
这个故事的最后,赵家想把京娘许配给赵匡胤,后者却觉得这会污染了自己的义举之心,一口拒绝了。
然后京娘就“妾今生不能补报大德,死当衔环结草”,当即投湖自尽。那个湖据说今天还成为一个景点,在河北邯郸……
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件事情匪夷所思,里面充斥着各种封建糟粕思想,令人叹惋痛惜。
我当时就想,如果一男一女因故结伴同行、同住,他们常年相处、年龄相近、志趣相投,彼此还相互尊重、体贴,发展出感情的可能性,应该是很大的。
于是就有了清菱跟五哥。
所以蓟县篇跟延州篇,五哥的大原型之一是赵匡胤。
这一位出身武官之家,少年时据说很有几分纨绔,因为父亲官位不高,只能荫庇一两个儿子,所以他就自行往外寻找出头之地。
历史上的赵匡胤,先后投奔父亲故交复州防御使王彦超、随州刺使董宗本未果,最后投了枢密使郭威(后来的周太祖),并在其“被拥立受禅”过程中表现突出,渐渐得到重用。
再然后就是大家都倒背如流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了(恍惚记得有史学家笑称,郭威明明是黄袍加身的原创者,结果变成了给赵匡胤彩排,现在后世提起这个词,大部分人想到的都不是他,算是很可怜了)。
《娇术》里陈灏,影射的就是赵匡胤当时投奔的郭威。
但是我只想要一个轻松的爱情故事,所以五哥自然不可能当皇帝,也不可能只走武将之路——毕竟作者本人不擅长,也不太喜欢写战争戏。
于是就有了文官线。
文中每一个大情节,基本上都能在历史上找到对应的原型(前些天想向我要“解释”、以及部分其他社交平台有质疑的朋友可以来看这里,碍于篇幅,我已经把一小部分参考过的资料截图/拍照放在微博,ID也是“须弥普普”,除了《宋史》、《宋会要辑考》这些太长的不看也罢之外,其他史料或者文献建议从头到尾扫完标题,就知道我“借鉴”的是哪些片段了)。
五哥官职的升迁路,参考的是宋庠、杜衍(这两者最多)、韩绛、章惇、富弼、王安石等等,都是与宋一朝非常有名的人物。每个朝代的架构都很大,我选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模块来写,比如州官(通判)、转运司(转运副使)、提刑司(提刑副使)、都水监司(同判都水监事)、三司(三司副使)、学士院(修赦)等等,本来还有漕运、盐业是要详写的,最后因为各种原因,还是一笔带过了。
而他所出政绩的原型,还包括刘彝(福寿渠)、沈括(导洛通汴、分层筑堰)、郭逵、赵卨、狄青(熙宁/邕州之战)、富弼、韩琦、现代灾后重建/各地市级工作报告或通知(流民营、灾民营)、杜衍、薛向(民争我公、转运之道)、张咏(治胥吏——这一位同时也是小鹿的原型之一)等等……
详细举一两个例子的话,譬如赣州篇,五哥任上做的事情,参考的是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制定的《守课令》,分别是“一曰宣诏令,二曰厚风俗,三曰劝农桑,四曰平狱讼,五曰理财赋,六曰兴学校,七曰实户口”。
为了增加说服力,对于朝廷要具体考核每一项的内容,文中都设置了相应的小情节来详写,于是有了白蜡虫、赣州判案、流民营、州学等等。而这里清菱跟五哥任前走访民情,是源于小时候看过的《寻乌调查》(作者是谁,应该不需赘言了)。
再到后文,五哥审讯陈笃才参考的是《讯问艺术》引言(中国方正出版社,廖福田著),两次外任时的百姓送别,赵芮死后百姓宫门外祭奠,等等,也都有参考的原文。
原文自然比我的改写或者化用高明无数倍,我已经把对应的部分在微博发出来了,感兴趣的亲可以去对照一下。
爱好历史的朋友,在看本文的时候,应该也能发现不少熟悉的梗或者人物,比如张小鹿、范尧臣、黄昭亮等等,当然还有赵芮、杨皇后、张太后他们……
甚至番外里的韩若海和常安名,也确实是北宋太学生里颇为出名的人物。
当然,无论参考的原型、借用的姓名是谁,落笔的时候,人物都已经跟原本并不相同,除了相似的出身背景,他们有自己的性格、行状,是独立的、脱于原型的。同时,因为我不是专业出身,本身也没有认识研究宋史的朋友,所以写起来就很吃力,文中肯定会有很多谬误的地方,大家如果看到了,烦请务必拨冗留言斧正。
《娇术》连载了两年多,起初我一直认为最多一百万字可以写完,然而不知不觉就拖到了这么长。期间因为本人的能力问题,同时也有写作状态的原因,出现了情节缓慢,结构失衡,内容无趣冗长等等不足,不可避免的也有许多逻辑性的错误,还有不少朋友反映的感情线与剧情线割裂的情况,这些意见跟建议我都有收到,会在今后努力提升自己。
也谢谢大家对我的长久以来的支持,感谢每一个订阅,每一个打赏,感谢每一个朋友给我的包容,对本文的认可:)
最后,再一次谢谢大家,陪我走了这么长的一段路。
新文《盛芳》
虽然不知道这里还有没有人,但是我还是来喊一嗓子吧……
新书已经发啦,点我头像或者搜书名都可得~
是个篇幅挺短的故事,有点老套,或许还略狗血。
感兴趣的朋友,如果又有多余的推荐票的话,帮忙给新文留两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