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心灵的蜕变
地球上的人都会有国家的概念,但未必时时都有国家的感情。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往往人到异国才会更加的思念家乡,心怀故国,这国家概念就变得有血有肉,爱国之情来得非常具体。
前世的张俊义机会没有离开过自己的祖国,所以对于思念家乡的什么根本就没有任何的概念,毕竟在前世,张俊义的口袋中根本就承担不起出国那高昂的费用。
这一世就不同了,虽然紧紧是一河之隔,而且张俊义的心中一直不停的和自己说,香江就是华夏的一份子,但是现在毕竟不是97年,不管张俊义怎样的自我催眠,但是不得不承认,现在的香江是在英伦的统治当中。
这也是张俊义自从有了一定的能力,在第一次北上的时候就不求回报的捐献了大笔钱财的原因,虽然这里面有着一定提前投资打好关系的概念在里面,但是其实更大的还是想为自己的祖国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否则张俊义为什么其他的不投资只是单单的为国家的教育事业捐钱呢!
再说足球,前世的二十一世纪,足球领域正在快速世界化,平日里各国球员频繁转会,往来随意,致使越来越多的国家联赛都具有国际的因素。
球员们不论国籍,只效力于自己的俱乐部,他们比赛时的激情中完全没有爱国主义的因子。
然而,到了世界杯大赛,天下大变。各国球员都回国效力,穿上与光荣的国旗同样色彩的服装。在每一场比赛前,还高唱国歌以宣誓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与忠诚。一种血缘情感开始在全身的血管里燃烧起来,而且立刻热血沸腾。
这就是国家荣誉感,这一世的张俊义终于理解了为什么在某些时候,看着自己的同胞会那么的疯狂歌唱华夏的国歌!
其实有关于顿悟还有另外的一种说法就是禅宗的一个法门,相对于渐悟法门。也就是六祖惠能提倡的“明心见性”法门。
通过正确的修行方法,迅速地领悟佛法的要领,从而指导正确的实践而获得成就,当然这不是唯一途径,顿悟更主要的是通过灵感来完成,就时间来说可能是瞬间。
说白了就是你悟了自然而然的就懂了,如果没悟那就强求不得。
与密宗的理念是同一意趣。例如:著名的王阳明的龙场顿悟。
关于顿悟概念,就张俊义所知在佛学里似乎来源于六祖惠能的“坛经”。
而渐悟则是指修行过程中必须分为许多阶次,只有长期的甚而累世的努力才能达到证悟成佛。
在前世张俊义偶然的一段时间特意的查过有关顿悟的说法,其实那时候的张俊义超级的痴迷武侠小说,‘顿悟’这个词在当时的武侠小说当中经常的会被提到。
不知道是不是穿越的福利,反正在前世只要是张俊义看过的东西,这一世都清晰的印在了脑海当中。
六祖在坛经里提出“顿悟”概念的内涵大致有几方面∶
第一“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一刹那间妄念俱灭”,可见顿悟指人之思维的突变或飞跃。
第二“顿见真如本性”、“顿悟菩提”,可见顿悟是悟自己的佛性,由于人皆有佛性,所以顿悟功能人皆有之。
第三顿悟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可见顿悟结果不染着一般的概念或一般的烦恼之法。
第四“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
由此可见六祖认为自己和其师五祖均为已经顿悟之“佛”。
其实关于佛经当中所提到的顿悟,张俊义认为过于的玄乎了。
实际上就张俊义所知,人类所有的创造性思维都带有突发性,因此凡创造性思维都可以称之为顿悟,比如灵感、直觉等等。然而距离六祖的唐代近千年,人类才开始全面关注和研究顿悟问题。
首先,张俊义知道在二十世纪初出现了“天才灵感论”,但这种理论比六祖的顿悟理论低一个档次,因为这种理论认为灵感(顿悟)不是众生天生的本能或本性,而是天才人物的特性。
不过不久,人们发现顿悟是创造性思维的普遍形态。现代心理学家用著名的黑猩猩学习用木箱为梯子登高摘香蕉的实验,论证了连高级众生也具有顿悟之本能。
接下来,人类开始对顿悟思维内在的信息机制进行分析和研究。很快出现“格式塔理论”,揭示了顿悟是思维中的旧的格式塔被打破和新的格式塔被创建的过程。同时,格式塔理论还用实验明确指出,人的顿悟功能是普遍的、先天性的,即无师自通的。
再接下来,现代心理学家们发现,任何顿悟必须有明确的思考问题为大前提,同时顿悟必然对此问题经过长期、认真、甚至艰苦的思考才可能出现。
最后,顿悟的一系列特征被人们发现和验证。比如,顿悟有突发性、诱发性、偶然性、极度快乐或豁然开朗之特性等等。甚至,有不少现代心理学家还发现顿悟与人的非记忆性的潜意识有关。
总之,现代科学不但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全面地肯定了上千年前六祖提出顿悟概念或理论之非凡天才,而且真正将顿悟概念或理论从所谓“率先成佛”的宗教误区中解放出来,成为人类“不离世间觉”的卓有成效的有为法。
当然除此之外,张俊义在前世当中还查到了,就心理学当中的解释,顿悟是一种突然的颖悟。
格式塔派心理学家指出人类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顿悟。当人们对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突然看出问题情境中的各种关系并产生了顿悟和理解。有如“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其特点是突发性、独特性、不稳定性、情绪性。
比如顿悟学习就是动物利用已有经验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包括了解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简单的顿悟学习是绕路问题,即在动物和食物之间设一道屏障,动物只有先远离食物绕过屏障后才能接近食物。章鱼不能解决这个问题,鱼类和鸟类经过多次尝试才能获得成功,哺乳动物,如松鼠、大鼠和浣熊等就能很快学会解决这个问题。
黑猩猩是除人类以外顿悟学习能力最强的动物,关于黑猩猩顿悟学习能力的研究最早是在20世纪20年代由苛勒完成的。
而且张俊义知道在后来越来越复杂的实验中进一步证实了黑猩猩有着极强的顿悟学习能力,甚至在解决某些难题方面,已与人的能力相接近,当然了这都是二十一世纪的实验课题了。
在格式塔派心理学家苛勒的实验中,著名的有“接竹竿实验”。在接竹竿实验中,苛勒将黑猩猩关在一个笼子里面,笼子里有两根能够接起来的竹竿,在笼子外面放有香蕉。
黑猩猩要想得到香蕉,就必须把这两根竹竿接起来。黑猩猩被关在笼子里面之后,它先用手去够香蕉,用一根竹竿够香蕉,经过这样的尝试之后,黑猩猩不能得到香蕉,这时黑猩猩就会停下来,看看外面的香蕉,把两根竹竿在手里摆弄,偶然地使两根竹竿接了起来,它就会很快地用接起来的竹竿去得到食物。黑猩猩很高兴自己的“发明”,不断重复着这一获得香蕉的方式。
苛勒发现,黑猩猩并不是像小猫那样通过盲目尝试错误的方式逐渐学会如何拿到香蕉的。相反,黑猩猩蹲在地,似乎在思考问题。
然后,它会突然将两根短竹棒拼接成一根长棒,成功地将笼外的香蕉够入笼内。苛勒认为,这是黑猩猩突然理解了笼、两根短竹棒、笼外香蕉等所有事物的相互关系之后的行为。
苛勒认为,学习是一个顿悟的过程,而不是尝试错误式的。顿悟往往跟随在一个阶段的尝试与错误之后发生,但这种行为不像桑代克所描述的那样,而更相似于一种“行为假设”的程序,动物在试验了这些假设以后,便会抛弃它们,它往往是顿悟的前奏。所谓顿悟就是动物突然觉察到问题解决的办法,是动物领会到自己的动作为什么和怎样进行,领会到自己的动作和情景、特别是和目的物之间的关系。动物只有在清楚地认识到整个问题情境中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时,顿悟才可能发生。
所以顿悟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觉的重新组织过程,从模糊的、无组织状态到有意义、由结构、有组织的状态,这就是知觉的重组,也是顿悟产生的基础。
禅宗素有“一花五叶”的说法,禅宗讲求悟,顿悟教育与禅宗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是一个不断地“悟”的过程,我们在教学生学习中增长知识,在思考中提高认识,在受教中明白道理……正因为有了“悟”,人才能不断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从冲动中找回理智,从混沌中发现觉醒,才能看破是与非,明晰对与错,分清好与坏,辨别美与丑。
学校的思想教育对学生启迪心智、启发引导,其实也是一个促进和提高觉悟的过程,但至于是顿悟还是渐悟,这不能一概而论,它因人、因事、因时间而不同,还得视具体情况而定。
首先,拿课堂教育来说,言传身教不可能让学生一下子都顿悟,明白自己所阐述的道理,即使是讲得再精彩再有道理、听得再集中,也总有学生一时难以觉悟,因为理解和接受能力是不同的,这是必然情况。因此,我们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过分一味的苛求,寄希望于通过一两节甚至几节教育课就达到非常完美的教育效果。
既然不可能顿悟,就要让学生渐悟,这样说来思想教育还得从长计议。
所以,对于学生的日常教育,要审时度势,静下心来,要认认真真地抓好每一次启发、每一次引导,注重搞好教育其实也就是抓好了教育,不是没有效果,而是效果在积累,学生在不断受教中渐悟了。
实践证明,教育只有经常抓、抓经常,扎实抓、抓扎实,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在点点滴滴中不断取得良好的效果。
但是,思想教育需要渐悟绝不是完全绝对的,有些工作也是可以顿悟的,比如随机教育,完全可以让人陡然醒悟、豁然开朗。
因为这种教育的方式比较随意,而针对性却比较强,往往是针对某种现象或某个事情,只要道理讲得到点到位,这样就容易接受。
尤其是在与他人进行个别谈心,或者是做一人一事思想工作时,往往有时一句有份量的话语、一个举动甚至是一个眼神,都有可能让对方顿然觉悟解开心结。
所以正像张俊义现在所面临的情况一样,任何人成长都要经历心灵蜕变,而每一次心灵的蜕变就像一把双刃剑,也同时改变这对现实的看法。
一件事一句话都可能让张俊义的心灵蜕变一次,让自己在心灵中深深的留下脚印。
这个脚印可能是幸福,也可能是伤悲,更可能是黑暗。
每一次蜕变代表自己经历一次心灵的洗礼,经历洗礼之后就又是新的开始。
有些经历心灵的洗礼之后带给自己的确实黑暗,怎样走出黑暗呢?
那就需要张俊义需要些时间去忘记过去,找回重新开始的自信。
在这个过程中是千变万化的,更容易冲动让身边亲人的感到无法理解,就像前几天晚上张俊义那样,现在这个阶段张俊义情绪全无,低落到人生最低点,也需要的更多是安慰与理解,让自己走出黑暗找回自信,恢复自己正常生活。
当然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就是自暴自弃,不敢承认自己的失败,还好张俊义现在的情况还不至于这样,毕竟再怎么说,张俊义自己也是两世为人。
第347章 我就是我!
俗话说的好。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就是自暴自弃,不敢承认自己的失败,让自己走出黑暗找回自信,恢复自己正常生活,这就是成长,人生就像个大舞台,每一次心灵蜕变就是剧目的结局,也是标志着新的开始。
经过一番的思考,张俊义终于意识到了自己在这个人生大舞台上重复上演着百变人生,每一次改变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感慨,也许其中就一两次让自己最难忘的改变,让自己感慨回味。当遇上不顺心的事的时候,自己总会闷闷不乐。怎么也快乐不起来,提不起精神。也许现在的你需要的是与别人交流一下,就在交流中可能解脱自己,让自己恢复往日的快乐。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难以避免碰壁,每次的碰壁总能体会到生活的无奈与纠缠。生活的琐事就像一团乱麻,无耻纠缠我们的心灵,触动心灵深处的感慨。每一次感慨中或多或少都带着一丝伤悲与泪水,悄悄的改变自己人生之路,在事业上碰壁,让人感到无助。
就像是在前世,在现实生活中的糖衣炮弹是伤害自己最深的,最无法忘记的,在糖衣炮弹面前自己是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尤其是爱情的糖衣炮弹伤害是一生难以恢复的。
当爱情来临时,让自己沉浸在幸福的蜜罐里久久的难以冷静,也不会去考虑这场爱情结局是什么,当结局来时确实让自己难以接受的背叛。
想想前世张俊义为自己的爱情付出了许多多,换来的确是背叛。一下自己难以接受,难以回头。
因为曾经的自己投入太深了,不想从中做出来,爱情让人麻痹,让人向往,让人痛苦。
前世的自己的女人的背叛可谓是张俊义一生难以磨灭的伤疤,也会成为心中永恒的秘密。
在经历了爱情的绝望之后,一度让张俊义改变对爱情看法,也不再奢望什么爱情,也失去寻找爱情的勇气与自信,对于爱情只剩下伤痛,直到遇到了自己的芝姐,这个心中迈步过去的坎坷才算过去。
前世所经历的种种甚至一度让张俊义曾经产生过可怕报复心理,幸亏还没有实施就发生了这个离奇的穿越事件,否则为此失去自由,更会因此失去重新开始的机会。
在现实生活中更多的伤悲与失落,都是因为心态的一时变化所激起的。
心态的一时变化就能有可能让自己深感到失落与迷茫,情绪达到最低点。如果太在意反而会让自己真正失去目标更加迷茫。正所谓诚意萧何败也萧何,心态的变化有可能是往好的方面发展同时也有可能是往不好的方向发展,所以心态的变化有时会帮助自己,也有时会害了自己。
所以每当心态突然发生了转变一定要保持冷静,认真的思考,否则就很有可能会走向迷途,走向深渊,走向悬崖反而会伤了自己。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合理发泄自己的情绪,达到让自己时刻清醒的心态。发泄的办法有很多例如换位思考,写感受,听歌,倾诉等,自己总会有适合的发泄方式。
心灵在变化,人生在变化。情绪在变化,感慨在变化。变化多端的人生,铸就成五彩的生活。人生难测未来发展,朴素迷离的生活。
其实对于心态突然的发生了改变,该怎样的调节,张俊义也不是一点办法都没有,通过一些办法使得自己暂时冷静下来,张俊义其实还是可以做得到的,毕竟前世的大信息的网络时代很多东西通过互联网还是很容易就能够查的到的。
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阅读一些书籍其实就是最好的解决的有效办法,真的可以洗涤灵魂,消解烦恼。
逐渐去领悟那种平淡之气,为道日减,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人生心灵一定要有平静恬静安宁的一面,那是人生的本能天性的需求。用前世的电影卧虎藏龙里李慕白的话说:我的道仿佛到达了某种境界,没有道,没有时间,没有空间,一切都不存在了。
而老子里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很多后世的解读批判老子的复古思想。但是如果文本原典的次生层解读,形而上。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象外之意。乃是无为的境界,顺其自然的境界。是一种万物自化的,君子自强不息的恬淡。
黄庭坚,诗学道路的转变,诗风的转变。这些都是内在的心灵史的外化,根本原因还是诗人本身阅历的增长,人生感受的加深,人格修养的提高。最终人生境界的成熟。
圣人一出生就是圣人吗?不是,难道圣人就不犯错吗?
诗风的转变。创作风格的分野,气息流露的转变。
一个人艺术生命的成熟,是一种灵魂蜕变的历程,苏轼绚烂至极之后归于平淡,黄庭坚晚年诗风由之前的生硬险怪归于平淡,王安石的创作早期也是锋芒毕露而后有一种收敛。平淡是宋代文学的一种整体性追求。
而这种追求,这种可以用创作分期来显化的平淡之路,一种被后世心学称作心的修炼,这样的人生才是意义。一成不变的创作风格,就意味着没有前进,就意味着作家人生境界始终停留在一个水平线上,这本身就是一种倒退,因为你原地踏步,别人却已经前进了。
所以说,心灵蜕变史,在张俊义看来是可以在宋代多数文人的创作中看到端倪的。
人生的意义也许就是要有一种心灵的救赎和蜕变。这便是人生的终极目的。否则都不算是活着。
就好像在张俊义看来,屈原的作品风格始终如一,根本没有创作分期之说,这透露出诗人内在心灵的始终生活在痛苦地狱里。
战国时期,人类的心灵,儒释道的精神文化,还没有发展起来。
如果屈原能够接受儒释道思想的调和,不至于走上极端,投河自尽。屈原在诗歌史上有一定的地位。但是屈原的美学意味,对于生命的归宿与终极抚慰是远远比不上陶渊明和苏轼等人的。这与时代,精神史发展等局限是密不可分的。毕竟屈原的时代,没有平淡这种说法,没有学术文学的积累,没有后世魏晋风流对于人性的解放。
精神文明积累到宋代,已经获得了很好的回答。是要追求一种平淡之美。
张俊义至今都还记得在前世看了一本书,至今难以忘记书中描写的悲惨情景,隐约感受到了国人的心灵蜕变。
书的名字叫《1901》,是王树增非虚构华夏近代历史系列之一。
它讲的不仅是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还有国人在那段纷乱岁月里的心路历程。
距今一百五十多年前,国人唯我独尊,视世界为“蛮夷”,对“蛮夷”知之甚少且不屑一顾。当英伦人用舰炮轰开华夏的国门的时候,国人无奈接受了“蛮夷”的见面礼。
距今一百多年,大清帝国的命运掌握在老佛爷慈禧手中,老佛爷企图依靠义和团的“神勇”打败“蛮夷”,出口恶气。岂料宣战不久,“蛮夷”就轻易侵占了帝国都城。国破家何在?国人的心灵迷失在老佛爷逃出京城的茫茫风尘中,国人因此遭受了有史以来最剧烈、最深刻的心灵蜕变。
这种蜕变因华夏民族的奇耻大辱而痛楚,又因大清帝国的摇摇欲坠而艰难。一个古老而巨大的帝国如此不堪一击,几乎在一夜之间摧毁了国人根深蒂固的“自以为是”。
血淋淋的事实告诉国人:“蛮夷”不可小觑,落后就要挨打。
悲惨惨的帝都告诉国人:战争不是儿戏,必须知己知彼。
面对国家灾难,国人痛定思痛,心灵蜕变,师夷制夷,发愤图强。终于十年磨一剑,实现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面对国家灾难,国人不忘国耻,前赴后继,振兴华夏,走向复兴。历经一个世纪的奋斗,建成了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
对国人而言,心灵蜕变并非易事,往往需要我们走进历史,读懂苦难,才能探寻缘由。
对张俊义个人而言,心灵蜕变比生老病死更加艰难,就像唐僧西天取经所走过的《玄奘之路》,必须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如愿。
“女人因为优秀而孤独,而男人因为孤独而优秀。”张俊义想想还是蛮有哲理的,自己这次也终于感受一次心灵的蜕变,感受到了人们常说的“享受孤独”。
人说,创造成功就意味着选择一条不归路;
选择它,就意味着选择了孤独;
匆匆追寻梦的脚步,
披星戴月,风雨无阻;
为了前程,我们将青春荒芜;
为了理想,我们把爱情放逐;
有没有一盏灯,为我在黑夜里照亮归途;
有没有一颗心,听我在郁闷时将烦恼倾诉;
一次次眺望远方,成功的彼岸却总也看不清楚;
一回回跌倒爬起,咬咬牙告诉自己要坚强不哭;
没有收获,不需要付出;
没有成功,不经历痛苦;
不到最后,我绝不认输!
这几天的心灵的蜕变,张俊义最大的收获就是练就了一颗心,一颗足够坚韧、足够顽强、蒸不熟、煮不烂、捶不扁、熠熠生辉的一颗红心。
正所谓莫语常言道知足,万事至终总是空。理想现实一线隔,心无旁骛脚踏实。谁无暴风劲雨时,守得云开见月明。花开复见却飘零,残憾莫使今生留。
此时的张俊义的心中开出了一朵美丽的花,这朵花被张俊义定义为“心之花”,正是它,让自己永远自信,永远乐观;是它,让自己体会到秋天的阳光最温暖,秋天的落叶最美;还是它,让自己无论什么时候都是那样的心情舒畅,无论经历怎样的状况,都能够笑得出来,笑看风雨,笑看人生。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只有经历过了,张俊义才知道心在蜕变之后的心灵有多么的可贵,现在的张俊义才所谓真正的算是心灵上的无漏。
无漏这个词语出自永乐御制神僧传序及无漏何解。
神僧者;神化万变。而超乎其类者也。然皆有传。散见经典。观者猝欲考求。三藏之文。宏博浩汗。未能周遍。是以世多不能尽知。而亦莫穷其所以为神也。故间阅。采辑其传。总为九卷。使观者不必用力于搜求。一览而尽得之。如入宝藏而众美毕举。遂用刻梓以传。昭著其迹于天地间。使人皆知神僧之所以为神者有可征矣
无漏是相对有漏而言的。
者烦恼之异名,含有烦恼之事物,谓之有漏。一切世间之事体,尽为有漏法,离烦恼之出世间事体,尽为无漏法也。
毗婆沙论曰:‘有者,若业,能令后生续生,是名有义。漏者,是留住义,谓令有情留住欲界色界无色界故。’涅经曰:‘有漏法有二种:一因二果。有漏果者,是则名苦。有漏因者,是名为集。’
漏者烦恼之异名,漏泄之义,贪嗔等之烦恼,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门漏泄流注而不止,谓之漏。又漏为漏落之义,烦恼能令人漏落于三恶道谓之漏。因之谓有烦恼之法云有漏,离烦恼之法云无漏。
俱舍论二十曰:‘诸境界中,流注相续,泄过不绝,故名为漏。’大乘义章五本曰:‘流注不绝,其犹疮漏,故名为漏。’法华文句一曰:‘毗昙云:漏落生死。’
漏是烦恼的别名,有漏就是有烦恼。漏含有漏泄和漏落二义:贪嗔等烦恼,日夜由六根门头漏泄流注而不止,叫做漏;又烦恼使人漏落于三恶道,也叫做漏,所以有烦恼之法都叫做有漏法,而世间之一切有为法,都是有烦恼的有漏法。
当然现在张俊义心灵的无漏状态就是自己对于自己心态的一种比喻,毕竟两世为人,前世的穷丝,今世香江的超级大富豪,两个本来没有任何交集的身份,张俊义一个人同时经历了。
而且是利用前世自己的记忆这样的金手指、超级作弊器而得来的,在心态上肯定会经历天翻地覆的变化,心态的失衡以无可避免的,虽然之前也经历了几次心态的改变,但是都不彻底,甚至是可以说是自己有意的去避免,直到如今,张俊义才可以自信的说,自己终于可以自信的面对这样的变化了。
未曾清贫难成人,
不经打击总天真,
醉生梦死谁成器,
从来富贵入凡尘,
自古英雄出炼狱,
破马长枪定乾坤,
今世辛苦走一遭,
天道唯重勤奋人。
没错,就是天道酬勤,不管自己现在的一切是怎样得来的,天道酬勤啊,张俊义相信,只要不断的努力,不断的攀登,总有一天,自己能够达到让别人仰望的高度;总有一天,自己会成为命运的主人;总有一天,自己会成就让自己都无法想象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