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汉末三国时期的谋士排名
关于谋士的排名,历史上曹操、周瑜、吕蒙、陆逊等几个人虽然都谋略出众,但基本上都不是实际上的谋士,所以不计入排名,而诸葛亮、司马懿都曾经担任类似谋士的官职,并且分别给自己的主公做过谋士,所以二人是计入排名的。UU小说 www.uu234.com更新最快
【谋士排名】
no.12法正
法正在历史上帮助刘备夺取益州,占据汉中,是刘备的自诸葛亮和庞统后的第三位谋主,可惜的是死的太早了。
法正本来是刘璋的部下,因为张松的推荐作为使者出使荆州,他见到刘备后劝说刘备夺取荆州,并且在刘璋和刘备反目后认定刘璋不会采取郑度的坚壁清野政策,攻占cd后,法正劝刘备重用许靖亦千金买骨马,又劝刘备娶吴壹之妹,以拉拢东州派,在后来的汉中之战中法正功劳也是极大。
no.11董昭
董昭是汉末三国时期极少数被低估的谋士之一,他在曹操迁都许昌时就起到非常关键的重用,其重要性甚至不亚于荀。另外董昭还曾经提醒曹操刘备可能有变,在讨伐乌恒前提议开凿运河解决了补给问题,在襄樊会战时更是力劝不为孙权保密,泄露孙权袭击南郡之事,意图孙刘内斗。
no.10张
张是孙策和孙权的重要谋士,他为两位主公留下了三大贡献,一是为孙策完善了江都对,二是劝阻曹操在孙权立足未稳之际南下,三是劝说孙权迁都建业。
no.9刘晔
刘晔历史上先后侍奉曹操、曹丕以及曹睿三代君主,并且都有着关键性的劝谏,然而都未能被采纳。
曹操时期,刘晔曾经力荐占据汉中后趁机讨伐益州,曹操未听,后来悔之晚矣;曹丕时期,刘晔劝曹丕在夷陵之战时南下灭吴,曹丕坐山观虎斗,事后被孙权耍的团团转;曹睿时期,刘晔劝谏不承认公孙渊的地位,还要趁机讨伐,曹睿不听,结果后来公孙渊作乱,曹睿发兵三次才彻底平定辽东。
no.8程昱
程昱是曹操早期的主要谋士之一,在曹操迁都许昌前期就投靠他的几个主要谋士里面,戏志才死的早,陈宫叛变后在下邳被杀,荀因为封公的问题和曹操关系破裂不久外调去世,只有程昱活到了曹丕时期,其中也是一度遭遇罢官。
程昱在兖州刚开始就名气很大,兖州刺史刘岱一直邀请程昱出仕,后来程昱还在联合袁绍还是公孙瓒的问题上给予了刘岱帮助,曹操当上兖州牧后,程昱立刻出仕辅助曹操,在曹吕兖州大战陷入僵局时力劝曹操不要北上依附袁绍,后来还劝谏曹操趁早除去刘备,阻止刘备去徐州拦截袁术,可惜都没有成功。如此种种,就不逐一阐述了。
no.7鲁肃
鲁肃不仅是孙权麾下主要将领之一,亦是孙权的核心谋士,他为孙权在“江都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提出了“榻上对”,最早表示出了二分天下的思想。在曹操南伐后,主动请缨出使荆州意图联合刘表、刘备,是孙刘联盟的推动者,在是降是战的问题上,鲁肃不仅邀请来了诸葛亮,还叫回了周瑜,否者当时孙权会怎么选择并不好说。
no.6司马懿
司马懿不仅在历史上有着极为出色的军功,在谋略方面他表现的也不差。早先司马懿做过曹操的参谋,他曾经劝谏注意荆州刺史胡修和南乡太守傅方,认为二者不适合,曹操没听,后来二者叛变关羽;襄樊会战时,司马懿和蒋济一起打消了曹操迁都的心思;曹丕时期,司马懿也早早的料到了孙权不会和曹魏翻脸攻打已经残破的襄阳等地;日后司马懿在和曹爽等对抗时更是把他们耍的团团转。
no.5荀攸
荀攸是曹操麾下核心谋士之一,他在荀居中持重的情况下,力压程昱、贾诩以及郭嘉等人成为了曹操新的谋主,就可见其谋略水平。
荀攸在曹操讨伐南阳、征讨吕布以及官渡之战和南北之议(讨伐北方袁氏还是讨伐南方荆州)等很多事情上都有着精彩的表现,尤其是官渡之战中,荀攸的发挥更是无可替代。
no.4沮授
沮授可以说是目前已知汉末时期最被低估的谋士,他早先可以说是袁绍的谋主,袁绍集团的二号人物,位高权重,谋略出众,他在当时为袁绍提出了冀州对,这是当时第一个全面的战略规划,沮授也最早在这里面提出了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思想。
沮授投靠袁绍后,为其提出了多条建议都在日后被证明是完全正确的,可惜后来袁绍变得昏晕,甚至专门和沮授怄气就是不听沮授之言,最终沮授在官渡被俘,逃跑未果被杀。
no.3荀
荀虽然晚年收场令人遗憾,但他对于曹魏的贡献是不可否认的,实际上荀也是曹魏的奠基者之一,作为投靠曹操最早的一批谋士,没有他的帮助,曹操日后的发展很难有这么大的规模,在曹操很多重大决策方面都有着荀的影子,荀对于曹操而言相当于刘邦的张良和萧何。
在曹吕兖州大战、迎立天子、对抗袁绍以及南北之议等诸多影响曹操人生的关键大事中荀都做出极为精准的判断,后来曹操南下讨伐刘表前也听取了荀的建议,并且大获成功。
no.2贾诩
贾诩在历史上被称为“毒士”,一般更多的时候被认为是诡道谋士,然而这一点其实主要是因为当时环境造成的,李和张绣麾下时势力都有缺陷,所以贾诩采取诡道的计策比较多,而在曹操麾下时,贾诩的表现就比较正统了,例如在赤壁之战贾诩的就劝谏曹操固守荆州,不要轻易南下。
贾诩在降曹之前,已经劝说李等人逆反,使得西凉军势力重新割据关中,控制天子,后来又力荐召来朱,一举解决了反李联盟,在张绣麾下时贾诩的表现也是非常出色。作为诡道和王道能相结合的顶级谋士,我个人将贾诩排到了第二。
no.1诸葛亮
诸葛亮是刘备自荆州后的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谋主,他在投靠刘备的最初几年里为刘备提出了诸多的宝贵建议,其中以隆中对最为重要,可以说诸葛亮就是凭借着“隆中对”才一举奠定了自己在当时第一谋士的地位。
“隆中对”里面的战略方针不仅极为宏大,还具有可实施性,夺取荆州和益州的目标后面刘备都基本实现了,如果不是刘备因为孙夫人等一些事情没能处理好与孙权之间的关系,日后刘备按照隆中对里规划发展,完全复兴汉室的大业不是没有希望的。
第102章 汉末三国时期那些被高估的出名人物
因为汉末三国时期在中国历史上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很热门的时代,所以其中很少有人物被低估,沮授和董昭只是极个别的例子,然而里面被高估的人物就海里去了,以蜀汉集团为代表,文臣武将被高估的不知道有多少,曹魏、孙吴以及其他势力类似的例子也很多。UU小说 www.uu234.com更新最快
这里有单项被评为顶级的君主、将帅、文臣以及谋士被认为有足够的资本,所以本章里不参与讨论。
【远被高估的蜀汉文武】
在三国演义的洗礼中,蜀汉一向被认为是人才济济,谋士如云,猛将如雨,刘备麾下的四大谋士徐庶、诸葛亮、庞统、法正各个出神入化,关羽、张飞、赵云、马超以及黄忠五位五虎上将也都是万人不当,统兵出众。
但仔细研究过汉末历史上后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大多数都是被罗贯中等人吹出来的。首先是徐庶,在《三国演义》里面这位老兄算是刘备的第一位真正的军师,一来就帮助刘备大败来袭的曹军,后来还被吹成才能胜程昱十倍,被曹操抓住老母挖走了,上演了一出身在曹营心在汉,大家都被感动的眼泪哗啦哗啦的,然而实际上徐庶在历史上仅仅是诸葛亮的推荐者之一就对刘备没有什么大贡献了,诸葛亮和他曾经同时为刘备效命过,结果就是诸葛亮当军师,徐庶最后还在刘备情况最恶劣的时候弃其而去转而投靠曹操,在先刘后曹的那些名人(陈群、田豫、黄权)里面,徐庶的本领是最差的,最后地位也是最低的。
除了徐庶之外还有和诸葛亮并列的“凤雏”庞统,虽然庞统历史上死的早,但庞统在军事、政治、谋略方面也都多多少少有所表现,说实话其中就谋略表现的还不错,军事和政治方面也就那样,无论从那个方面来看都远远不能和诸葛亮相提并论。
武将方面其实刘备麾下也就只有关羽能看。首先是张飞,张飞在后世的评价地位是非常高的,但他表现出的军事水平却很难让人信服,他本人最大的一次战功就是击退了张的入侵,然而很快张飞就还回去了,和马超的北伐以失败告终,而且张飞还曾经导致刘备丢过徐州,他的统兵水平在当时并不出彩的,武力方面也有明文记载张飞勇武亚于关羽;赵云我个人认为他能力还是有的,但赵云没有多少表现的机会,所以他也没打出来,没有足够硬的战绩;马超打过的大战倒是不少,可惜也没能表现的有多强,最好一次不过攻克冀城,然而却是在夏侯渊八个月的时间里没有支援的前提下;最后一位黄忠实际上是依靠汉中之战一战斩杀夏侯渊而出名,这的确实很大的功绩,然而其中的运气因素也不容忽视。
还有一位就是孙夫人,或者说孙尚香,大家就知道她是谁了,现在她的粉丝都不少,但在历史上这个女人确是负面影响更大,刘备和孙权之间的关系破裂就有她的因素在里面,但经过后世美化之后,反而真正的孙夫人是怎么样已经没有人在意了。
后来蜀汉挑大梁的姜维其实也被高估有些,他北伐的次数比诸葛亮还多,基本就虐菜还可以,对付郭淮、陈泰以及邓艾等三位征西将军就不行了,后来蜀汉的灭亡姜维也要担负直接的责任。
历史上蜀汉弱是弱在了方方面面,不仅是在领土和实力上,人才方面也是远不如曹魏和孙吴,在文武百官之中,蜀汉真正能拿出手的就没几个人。
【曹魏被高估的文武】
曹魏在后世被高估的人物也不少,其中有一文一武还是最明显,他俩就是被一些人称为三国第一谋士的郭嘉以及曹魏第一武将的夏侯。
郭嘉虽然英年早逝,但他追随了曹操十年之久,在谋略方面表现的并不少,后来曹操在赤壁之战还曾经叹息到:“若奉孝尚在,吾安得此败?”后世对于郭嘉的评价也一直并不低,近年对郭嘉的评价实际上还拉高了。不过我在前文已经谈过了实际上“郭嘉如果活着曹操能否赢得赤壁之战,能否一统天下”这一类的话题讨论价值并不大,真正应该讨论的是“如果没有郭嘉的话,曹操是否会更早一统北方,曹魏会不会发展的更好”。
武将里面夏侯也被高估的厉害,在汉末这位老兄在曹吕兖州大战中被吕布夺走了濮阳,还一度被生擒,连眼睛都丢掉一个,讨伐高顺,南征刘备也都是以失利告终。夏侯在曹魏的地位那么高,说实话主要是因为他是曹操的亲戚、是曹操的亲信,资历足够老,至于夏侯的本领真心没看见。
【孙吴被高估的文武】
孙吴的文武大臣中的张昭和太史慈也被后世高估了,张昭是孙策留下的托孤大臣,地位相当于诸葛亮于刘禅,但张昭本人的能力就远远不能和诸葛亮相比了,就算张昭被认为最厉害的政治能力实际上感觉也没有多强,当年孙权说张昭不适合做丞相,我个人觉得这个话还真没有什么问题。
至于太史慈,他和赵云类似,能力都是有的,但都没有什么表现的机会,和赵云不同的是,太史慈纯粹是因为去世时间太早了,记得在赤壁之战前就已经死了。
【其他诸侯中被高估的文武】
董卓麾下李儒和华雄都是典型的被高估了,而且被高估还不是一点两点。在三国演义里面,李儒是董卓的女婿兼军师,帮助董卓进入洛阳掌控朝廷,厉害的不得了甚至都能和贾诩相提并论,然而真实的历史上李儒其实就是董卓派去给少帝送毒酒的一个路人甲。至于被吹的武力值爆棚的华雄也是一个样,华雄在西凉军中仅仅只是校尉而已,连中郎将都不是,随董卓麾下中郎将胡轸和吕布讨伐孙坚,结果兵败被杀。
被吹的最狠的其实还是吕布,《三国演义》里面在关东联军伐董时把吕布吹的是天花乱坠,秒杀诸多猛将,一人战三杰,然而实际上吕布却是作为董卓的走狗,挖人坟墓,然后被孙坚按在地上摩擦,先守洛阳,后守长安,都是以失败而告终。
还有袁绍麾下的审配,因为固守邺城挡住了曹操几个月也被吹的厉害,然而当时攻城战打个几个月其实一点不新鲜,类似的事情在当时发生过很多次。审配对于袁氏的忠诚也很令人感叹,但袁氏的覆灭以及邺城的沦陷审配都是有很大责任的。
关于三国时期的萌妹子,除了孙尚香之外,大小乔以及貂蝉实际上和大家想的都不太一样,大小乔属于孙策和周瑜的俘虏,貂蝉真人在历史上应该是不存在的。
除了上述讨论的武将文武之外,其他被高估的还有陈宫、诸葛瑾等等,这里就不一一说明了。
ps:本文最近几天完结,完本后我会再修改一下。
第103章 三大集团老巢的变更
历史上曹操(曹魏)、刘备(蜀汉)以及孙权(孙吴)三大势力的老巢都是变迁过很多的地方,如曹操从东郡发家,一开始治所在东武阳,后来转到鄄城,又迁到许昌,攻占冀州后开启了许昌、邺城双核时代,曹丕代汉后迁都洛阳。UU小说 www.uu234.com更新最快
刘备先是在平原,后屯于小沛、下邳、小沛、沛城、小沛、新野、樊城、公安以及成(cheng)都;孙坚在豫州治所为阳城(可能就是阳人城),孙策主要在曲阿,孙权先在曲阿,后在秣陵(建业),攻取荆州后在鄂州(武昌),并且在武昌称帝,又迁都建业,孙皓时期一度迁回武昌。
【曹魏老巢的变更】
曹操从兖州发家,所以一开始主要以兖州的东武阳以及鄄城作为自己的治所,迁都许昌后许昌就成为了曹操势力的大本营,打下冀州后曹操担任冀州牧,邺城也成为了曹操的大本营之一,后期曹魏的重心实际上就从许昌慢慢的变成了邺城,曹丕改朝换代后,魏国的国都就一直在洛阳了。
在早先曹操是董卓掌权后有记载最早的起义者,但当时他并不算是真正的诸侯,名义上还归附于陈留太守张邈的麾下,直到曹操引兵平定东郡等地的入侵的于毒、白绕、眭固、於扶罗等人,被袁绍推荐为东郡太守,治所位于东武阳,这才占据了自己的地盘,成为了一个小诸侯。刘岱死后,曹操虽然接替他担任了兖州牧,不过并没有记载曹操有变迁治所。
之后袁术联合长安朝廷任命的兖州刺史金尚一同进军兖州,曹操为了依托袁绍,才将治所迁到了离冀州很近的鄄城,不过袁术军在孙坚死后战力大不如前,被曹操轻易击溃,追杀数百里,鄄城作为曹操势力的大本营有着三、四年的光阴,曹操在这里待的时间要比东武阳长多了。
曹操击败吕布站稳兖州后,开始着手迎天子,并且最终取得了成功,还在董昭等人的帮助下以闪电般的速度迁都许昌,许昌就此了成为了曹操的第三个大本营,这里距离北方袁绍较远,袁绍曾经提议曹操将国都迁到鄄城被曹操一口拒绝,二者还因此关系僵化。
迁都许昌是曹操势力发展的一个关键性的转折点,此后曹操拥有了大义,并借此招揽了众多的人才,势力得以飞速发展。
邺城原来是冀州的治所,韩馥和袁绍的大本营,袁绍死后,袁尚成为了新的冀州牧,然而他因为和自己兄长袁谭的内斗,导致曹操乘虚而入,邺城最终也被曹操攻陷,夺取冀州后,曹操毁诺没有让贾诩担任冀州牧,而是自己担任,邺城在日后曹操封公封王时也成为了魏国的国都,实际上曹操势力进入了双核时代,邺城和许昌都是当时的政治中心,许昌是东汉的都城,邺城则被曹操视为自己的根基之地。
在襄樊会战时,关羽水淹七军,曹操就一度有迁都的想法,不过当时关羽的威胁只是其一,许昌已经不适合作为都城也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曹丕称帝后,以雒阳作为魏朝的国都,并且恢复了洛阳的称呼,洛阳在继董卓作乱三十年后再一次成为了一国首都,此后曹魏在此有包括曹丕、曹睿、曹芳、曹髦以及曹奂在内的五位皇帝先后继位,司马炎代魏建立晋朝后,洛阳依然是西晋的都城。
【刘备老巢的变更】
刘备在早年颠沛流离,所以驻扎过很多的地方,他前期真正作为诸侯的治所主要是小沛和下邳,分别作为他在担任豫州刺史和徐州牧的州治,后期他在荆州的大本营位于公安,占据益州后以成(cheng)都为治所。
刘备随青州刺史田楷求救援陶谦后,被陶谦留了下来,还因此被推荐为豫州刺史,驻扎在小沛,实际上等于成为了陶谦的附庸,类似于孙坚之于袁术,而后吕布也干过同样的事情。
刘备真正的成为一方诸侯,掌权自己的命运还是在陶谦死后,将徐州托付给了他,刘备当上徐州牧后,以下邳作为自己的大本营,东汉徐州的治所实际上在郯县,不过这个地方在汉末的时候已经很少被提及了。
刘备在投靠刘表后,一直到江陵之战前实际上都没有自己的领地,刘表死后,刘备因为在当阳惨败,只能依托于夏口,当时夏口是属于刘琦的,刘备只是客居,直到江陵之战后,周瑜将公安等地划分给了刘备,刘备才真正有了属于自己的地盘。后来公安也成为了刘备在荆州的治所,不过刘备在公安待的时间并不长,他很快就接受刘璋的邀请入蜀了。
刘备在和刘璋决裂之后,兵戎相见,最终包围成(cheng)都,逼迫刘璋投降,他借此得到了益州,成(cheng)都也成为了刘备新的大本营,后来刘备还在此称帝,建立了蜀汉,成(cheng)都一直作为蜀汉的国都直到邓艾、钟会等人灭蜀。
【孙氏大本营的变更】
孙坚作为袁术麾下的大将,曾经被推荐为豫州刺史,孙坚当时在豫州的治所就是阳城,这个地方很可能也就是阳人城,孙坚击败吕布、斩杀华雄,击退周昂,基本都是在这里发生,孙坚死后,其侄子孙贲继承了孙坚的地位,然而在袁术惨败兖州后,都成为了一场空。
孙策虽然因为年幼没能继承孙坚的地位和势力,却在长大后继承了孙坚的人脉关系,日后他南下攻取了江东,一开始以曲阿作为自己治所,虽然当时孙策是会稽太守,曲阿却在吴郡。
孙策死后,孙权继承了孙策的势力和地位,大本营一开始也在曲阿,后来经过张的推荐,孙权将治所迁到了秣陵,后来改名为建业,这里则属于丹阳郡。
在吕蒙和陆逊袭击关羽,夺取荆州后,孙权又将治所先迁到了刘备的原大本营公安,后又迁到鄂州,并且将这里改名为武昌,孙权在称帝之前基本都待在了武昌,称帝后吴国的国都还是定于建业,孙权之后只有孙皓因为迷信曾经一度迁回武昌,但很快就又回到建业了。
第104章 汉末三国时期的时代划分(上)
汉末三国这个大时代可以分为两个大的时期,也就是东汉末年以及三国时代,这其中东汉末年以及三国时代又可以分为几个小时期。UU小说 www.uu234.com更新最快
【东汉末年】
东汉末年我个人认为是从中平六年(189)董卓废立君王,刘协被立为汉献帝起一直到建安二十五年(220)曹丕改朝换代建立魏朝。这其中又大概分为联军伐董时期(189-191)、群雄并起时期(191-199)、袁曹争霸时期(199|200-207)以及三分初显时期(207|209-219)等四个阶段。
个人查阅资料后发现很多人觉得董卓迁都长安才是东汉末年开始的标准,不过我本人并不这么看,因为在董卓迁都前,关东联军已经形成了,局势已经很混乱了。我个人认为以董卓废立君王作为这个标准更好,因为实际上在董卓废掉刘辩后,各地豪杰才揭竿而起,袁绍、袁术以及曹操等人才纷纷逃离洛阳,如果董卓没有废立,日后关东联军伐董的事情很难发生,因为他们出师无名,没有足够的大义,光说董卓擅权还是差一点的。
而曹丕逼迫刘协禅让后,东汉灭亡,自然也就是东汉末年的终结点了。
联军伐董时期从永汉元年(189)桥瑁假发三公诏书使得关东诸侯群起反董,最终造成了董卓和反董两大阵营的直接对抗,一直到初平二年(191)袁绍派遣周昂袭击孙坚在豫州的治所阳城。
历史上最早记载起兵伐董是当时的曹操,但曹操起兵的事情还不具有足够的影响力,无法进一步联合其他人,而桥瑁假传三公文书的事情却直接导致了关东联军的形成,所以个人认为这才是联军伐董的起点。
而孙坚攻克洛阳后的确止步不前,然而这也不能作为反董联军作战的结束,因为孙坚没有继续进军不是因为袁术不让了,也不是他自己不想了,而是因为袁绍派人袭取了孙坚在豫州的大本营,导致孙坚的西征半途而废,也使得袁绍和袁术两兄弟彻底决裂,所以周昂袭取阳城这个件事才能真正标准着联军伐董的结束。
群雄并起时期实际上也是从初平二年(191)周昂袭取阳城开始的,一直到建安四年(199)公孙瓒势力和袁术势力的先后覆灭。
周昂袭取阳城不仅使得二袁彻底决裂,也标准着反董联军的彻底解散,当时袁绍作为反董联军的盟主都毫无下限的派兵袭击自己的亲弟弟,盟友袁术的势力范围,导致前线作战被迫终止的时候,袁绍也在没有颜面担任联军的盟主了,反董联军自然也没有存在的可能性了,盟主老大袁绍都带头内斗了,还联盟个毛线啊!
此后各个诸侯并起,群雄逐鹿,袁绍、刘虞、公孙瓒、曹操、陶谦、刘备、吕布、刘表、袁术、孙策、刘焉、刘璋等人都在这个时期至少曾经割据过一州之地,直到袁绍消灭了公孙瓒完成了北方四州的一统,曹操消灭了吕布、围困了袁术、收服张绣,站稳了中原,形成了两强对峙的格局。
袁曹争霸时期又可以称为曹操平北时期,这个时期的主题是曹操击败袁氏、平定北方四州。大概从建安四年(199)或者建安五年(200)袁绍、曹操分别解决内患后,开始延黄河一线开展对峙起,一直到建安十二年(207)曹操成功北伐平定乌恒,袁尚和袁熙被辽东公孙康所杀。
本来袁绍早在田丰等人的建议下就有心讨伐曹操,然而他主动向公孙瓒求和却惨遭拒绝,袁绍无奈之下只好先集中兵力平定了公孙瓒,此后袁绍才腾出手来收拾曹操,然而曹操在此期间也解决大多数的内部隐患,于是当时最强的两大诸侯交锋一触即发。
曹操虽然在建安十一年(206),就攻灭了高干,平定了并州,占据了北方四州,然而袁尚和袁熙尚且逃生,并且借助乌恒为乱,所以曹操次年北伐击溃乌恒,袁尚、袁熙亦被杀后,袁曹争霸这才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终。
三分初显时期这个时期可以以建安十二年(207)诸葛亮出山,提出“隆中对”或者建安十四年(209)周瑜、刘备等人击败曹仁,取得江陵之战的胜利为开端,一直到延康元年(220)曹丕代汉。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最早提出了曹操、刘备、孙权三分天下的思想,并且后来很快就发生了曹操南下荆州以及赤壁之战等事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被作为起点。而三分天下真正形成是从江陵之战结束后开始的,而不是赤壁之战,这里不否认赤壁之战的重大意义,但江陵之战却是对于赤壁之战一个非常关键的补充,江陵之战在实质上确保并且扩大了赤壁之战的战果,刘备真正开始获得完全属于自己的地盘就是在江陵之战后,而曹魏真正败退荆州也是在江陵之战后,赤壁之战还无法一战就改变天下的大局。
虽然曹丕代汉后东汉才正式灭亡,但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孙权夺取荆州后,孙权和刘备就已经彻底决裂。
【东汉末年的四对阵营对抗】
东汉末年的四大阵营对抗分别是一开始董卓朝廷和反董联军之间的对抗,以及之后袁绍联盟和袁术联盟之间对抗,接着是曹操和北方袁氏两大势力之间的对抗,最后是孙刘联盟抗曹。这个四对阵营对抗基本和当时的四个时代重合。
联军伐董时期的主体就是董卓朝廷和反董联军之间的对抗,这个没必要多谈,而群雄并起时期也可以被称为二袁对抗时期,这个时期差不多以袁绍、曹操结盟对抗袁术、公孙瓒为起始,最后也以袁绍灭亡公孙瓒、曹操覆灭袁术而告终,其中袁绍和曹操虽然早有不和,但二人正式决裂还是在各自收拾掉对手之后了。
袁曹争霸时期也就是曹操和北方袁氏两大势力之间的对抗,当时刘表属于袁氏的盟友,而孙权、张津等人都对于许昌朝廷至少是名义上的归附,二者和刘表之间的交锋也可以归入这个阵营对抗之中。
最后的三分初显时期和孙刘联盟抗曹则更明显的默契了,可惜的是刘备和孙权之间联合中间遭遇很多挫折,二者甚至一度彻底决裂。
ps:三分初显时期(207|209-219)就到219,而不是220,大时期并不和小时期完美契合。
第105章 汉末三国时期的时代划分(下)
三国时代自曹丕代汉而开始,一直到孙吴灭亡,西晋一统才算是正式结束,这个时代可以粗略分为联盟内耗时期(219-226)、合力反攻时期(226-234)以及全体低迷时期(234-280)三个阶段。UU小说 www.uu234.com更新最快
【联盟内耗时期】
联盟内耗的开端可以追溯到建安二十四年(219)襄樊会战孙权派吕蒙等人袭取关羽,夺取荆州了,一直到魏国黄初七年(226)曹丕去世孙吴和蜀汉才转守为攻。
在这个时期因为蜀汉和孙吴之间的内斗,使得孙刘联盟关系破裂,曹魏得以坐山观火,坐收渔翁之利。而夷陵之战后,双方重新修和,但蜀汉国力损失严重,诸葛亮掌权后第一要务实恢复国力以及平定南方的叛乱,所以对于曹魏也无力威胁,此时曹丕没有什么外力威胁,三次南下讨伐孙吴,可以说把孙权打压的十分惨,一直曹丕死前,孙权基本都是处于挨打状态。
所以在这个时期,是曹魏一家独大的时代,蜀汉和孙吴都还没能走出前期内斗的阴影,蜀汉还在恢复国力,孙吴只能自己扛了。
【合力反攻时期】
合力反攻孙刘联盟合力反攻曹魏基本就是从曹丕去世后开始的,魏黄初七年(226)孙权得知曹睿去世后立刻就发兵北伐,诸葛亮也在平定南中叛乱后不久屯兵汉中企图有所动作,孙刘联盟就此拉开了反攻的大幕。他们的反攻一直到魏青龙二年(234)诸葛亮去世才告一段落。
历史上孙权和诸葛亮在这个时期都进行过了六次左右的北伐,北伐的规模之大,次数之多,在中国古代史上也是比较罕见的,其中孙吴在前期对于曹魏的威胁比较大,石亭之战曹休的惨败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然而在后期诸葛亮越战越强,西线的压力变大,最后两次北伐都已经压制了司马懿,尤其是最后一次,司马懿在具有本土地理,兵力优势,甚至是诸葛亮半兵半农的情况下依然不敢与蜀汉部队正面交锋,可见诸葛亮的威胁之大。
诸葛亮去世后,蜀汉的攻势基本告一段落,对于曹魏的威胁也大为降低,孙权虽然没有结束北伐,但联盟攻势已经弱下去了。
这个时期的主旋律还是强强对决,无论曹魏、蜀汉还是孙吴表现总体而言都是相当出彩的。
【全体低迷时期】
大概在魏青龙二年(234)诸葛亮去世之后,三国时代就进入了一个长时间的低迷期,直到太康元年(280)晋司马炎灭吴,无论曹魏、孙吴还是蜀汉都表现的不是很强势,反而当时大家都在比烂,大概什么一个情况呢?就是我烂我差劲不要紧,你也烂,甚至比我更烂更差劲就行了。
首先是曹魏,魏明帝曹睿在孙吴、蜀汉攻势减弱之后,也开始贪图享乐,大兴建筑,收罗后宫,曹魏的势头已经开始变弱了;在曹睿死后,他以太尉司马懿和大将军曹爽辅佐年幼的曹芳,在之后的十年里面(239-249)曹魏的大权实际上被大将军曹爽所掌控,而曹爽并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者,也不是一个适合的统治者,他拉拢纵容党羽,幽禁太后,妄图谋逆,最后被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所铲除,曹魏就此进入了司马家时代。
司马懿上台后,曹魏的内部矛盾开始加剧,毕竟司马懿不是曹家人,也不是曹魏的正统继承者,司马家的掌权并不被那些忠心于曹魏的大臣们所认可,其结果就是魏国长期处于了内部不稳定的状态,这个影响是极为深远的,直到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改朝换代之后都还要为此稳定局势花费相当的时间和精力。
司马懿掌权时有王凌之乱,其长子司马师继承其位后还有丘俭之乱,到了司马昭时期不仅发生了诸葛诞叛乱,还有着曹髦所领导的甘露政变,司马家对于朝廷内部的清洗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可以说司马家后期虽然占据了魏国,在三国之中国力最强,但由于司马家夺权的影响内部也是很不稳定。
其次是孙吴,孙权在掌权中后期就已经开始有些昏晕了,尤其是后期孙权在长子孙登去世后,不仅立三子孙和为太子,还以四子孙霸为鲁王,直接引发了二宫之争,孙吴群臣都牵扯其中,导致国内分为太子党和鲁王党两派相争,皇族孙氏内部也因此埋下了深深的裂痕,最后还有多位权重级的大臣牵连丧命,其中甚至包括了陆逊和朱据两位丞相!
孙权死后,孙吴内部的矛盾不仅没有缓和,还进一步激化了,先是诸葛恪刚恢自用导致北伐惨痛失利,因此被孙峻政变所杀,原太子孙和后来也被牵连杀死;后是孙擅杀重臣,废立君王,一直到孙休继位除去孙后孙吴才安稳了几年,然而孙休掌权的前几年居然是孙吴最后的美好光阴了,孙休去世之前,孙吴已经内忧外患,交趾作乱,盟友蜀汉被灭;新帝孙皓上台后,孙吴更是被这个暴君、昏君弄的一塌糊涂,臣子们被当做玩具一般的对待,宗室纷纷逃离,孙吴最终灭于其手。
相比魏国和吴国,蜀汉虽然国力最弱,但它的政治局势也是最为稳定的。在诸葛亮死后,蜀汉基本都没有政变和大规模叛乱的事情,这要比魏吴好多了,蜀汉的那些核心大臣里面也没有听说谁是因为参与政变和叛乱被杀的,刘禅虽然晚年昏晕,但至少也不乱杀人,而另外两国因此死亡的大臣数量就不谈了,死的太多了。
蜀汉最大最出名的一次内部斗争,基本就是诸葛亮除去李严那一次,然而当时李严并没有死,只是下台而已,当时这个事情看似影响力很大,实际上对于蜀汉朝廷的冲击并不大。因为李严虽然出身于荆州,但在赤壁之战后就已经投靠了刘璋,并不是刘备从荆州带来的老臣子,属于半个荆州派,也算半个东州人,然而也因此和两边关系都不深,尤其是在东州派内部,李严投靠刘璋时间太晚了,对于东州派的影响更是有限。李严本人和自己的同僚、同乡以及部下的关系也不是很好,这从相关的事例就可以看出来,所以李严其实在蜀汉的地位很尴尬的。
蜀汉虽然内部最为稳定,但因为底子太过于薄弱了,所以更经不起内乱和消耗,在蒋琬和费先后去世后,蜀汉的大局已经无人掌控,陈虽然没有明文记载直接扰乱朝政,但他纵容姜维大举北伐,纵容宦官黄皓参与朝政,导致了日后蜀汉直接灭于二者之手。
实际上历史上曹氏、孙氏、司马氏等皇族诸侯都有着屠城记录,皇族之中惟有刘氏基本没有这方面的记载,从刘备到刘禅都是如此,甚至刘虞等人这方面的记载也没看到,至少我个人没有注意到。当然,在本章里这只是一个题外话了。
第106章 对曹操影响最大的几位谋士
和孙权以及刘备相比,曹操麾下谋士和数量和质量无疑都占据了绝对的上风,在曹操麾下效力过的主要谋士包括了陈宫、荀、程昱、董昭、荀攸、郭嘉、刘晔、贾诩、蒋济、司马懿等,其他还有如戏志才、辛毗等人。UU小说 www.uu234.com更新最快
那么历史上这些对于曹操的重要性都是如何呢?这里我个人简单的分析一下。
【no.1荀】
荀排在第一位是一点的疑问都没有的,他本人不仅在各个方面都不逊于曹操麾下的其他谋士,而且投靠曹操还极早。
要知道荀归曹的时候,曹操还只是东郡太守,甚至可以被视为袁绍的附庸,荀却敢在当时就弃袁投曹,可见其眼光之精准,行动之果断。
当然如果就是这样,荀的历史地位也未必有多高。但他本人对于曹操而言还可以说是曹操的一个金大腿,曹操前期可以在兖州撑下来,后来能挟天子而令诸侯,代替曹操坐镇许昌,荀的影响都至关重要,这还不谈荀为曹操推荐了多少的人才。
无论是曹吕兖州大战,还是迁都许昌,亦或者南北之决,甚至是后来的南伐荆州,荀的重要性都是绝对不可以忽视的。
可以很明确的说没有荀就没有以后的曹操,他对于曹操的重要性不亚于诸葛亮之于刘备。
【no.2荀攸】
荀攸虽然比他还小的叔父晚投靠曹操几年,却实实在在的后来居上,代替自己的叔父成为了曹操的军师,后来还得以担任尚书令,这靠的可不是关系,而是非常实际的能力,就在官渡之战时曹操麾下其他谋士的表现加起来也未必比得过荀攸。
荀攸力压郭嘉、贾诩、程昱,成为继荀之后曹操第二位谋主,并且在荀死后地位依然未受明显的影响,可见曹操对他的倚重。
【no.3程昱】
程昱是投靠曹操比较早的一位谋士了,在曹操初步担任兖州牧时就已经投靠在曹操麾下,在当时出名谋士里面只有陈宫和荀有记载比程昱更早投靠曹操。
曹吕兖州大战时,曹操一度被逼入绝境准备放弃兖州投靠袁绍,当时就是程昱阻止了曹操,这个事情曹操后来都感触很深,认为没有程昱,自己后来就不会如此了。
程昱和夏侯、曹仁三人还是是第一批配享太庙的,其中程昱也是三人中唯一一位谋士。
【no.4陈宫】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陈宫为什么对于曹操有着这么大的影响力,陈宫历史上不仅背叛了曹操,还把张邈拉下水,迎吕布入兖州,曹操因此差点一厥不起。
但陈宫同时也很可能是投靠曹操最早的谋士,不仅如此,他还一手将曹操推到了兖州牧的位置,这个事情对于曹操的影响就大了。
在汉末一个郡守和一个刺史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东汉末年郡国不说有上百个,但七八十个至少有的,而州只有区区十三个而已,没有兖州的曹操只是袁绍的一条看门狗,只有背靠兖州曹操才有资本和袁术、陶谦等人一决胜负,才有能力挟天子以令诸侯。
所以陈宫对于曹操影响力绝对不容忽视。
【no.5董昭】
董昭在历史上是和郭嘉、荀攸一个时期投靠曹操的谋士,但在他后世的影响力就低多了,现在还有很多人都不知道有这么一个人。
相比郭嘉和荀攸而言,董昭在投靠曹操之前就已经对其帮助甚多。他先是劝说张杨交好曹操,放其使者去京,又以曹操的名义写信联合杨奉等人,为曹操后来入京打下了基础,在迁都许昌这个事情上,董昭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当时曹操对于洛阳了解都是出于董昭,并且他正是听从了董昭的建议才成功的甩调了杨奉,最终得以挟天子以令诸侯。
只可惜后来董昭因为劝进以及风品的原因为后人所不齿,得不到认可。
【no.6郭嘉】
在戏志才死后,经过荀的推荐,郭嘉得以效力在曹操麾下,并且时间长达十年之久,是曹操麾下主要的谋士之一,为曹操提出了众多的建议,有着相当分量的影响力。
在两次讨伐徐州时,郭嘉先是劝阻曹操退兵,又提议水淹下邳,最终大获全胜,生擒吕布;后来刘备叛变,郭嘉也是力排众议劝曹操出兵讨伐,又是大获成功。
后来在平定北方袁氏以及北伐乌桓方面,郭嘉也是表现很多。
【no.7贾诩】
贾诩和董昭类似,他是以劝降张绣的大功投靠曹操的,但是因为宛城之战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曹操对于贾诩很是忌惮,没有重用他,一直将贾诩搁置,甚至毁诺没有让贾诩担任冀州牧,只是让其担任太中大夫,贾诩早先就担任过光禄大夫,所以这个官职实际上对于贾诩就是一个明显的贬低,曹操活着时贾诩投靠其二十多年从未被升官。
结果就是贾诩能力虽然强,但在曹操麾下也就那样了。
【no.8-10司马懿、蒋济、刘晔】
司马懿、蒋济以及刘晔等人都是当时有数的谋略大才,不过他们投靠曹操的时间已经都比较晚了,尤其是司马懿和蒋济,他们投靠曹操时,曹操已经是天下最强的诸侯了,得到这些人才锦上添花的寓意更大。
所以司马懿、蒋济等人对于曹操的影响力远远不能和早先的谋士相提并论。
至于刘晔投靠曹操得确不晚,但他声望不能和其他人相比,只能慢慢熬,反而对曹操对影响力还不如司马懿等人。
【总结】
可以看出来投靠曹操越早对于他影响是越大的,像陈宫、荀以及陈昱等人都是明显的例子,毕竟曹操早期就是袁绍推荐的一个郡守,后来也是部下推荐担任的兖州牧,名不正言不顺,所以那时候投靠曹操风险是最大的,等曹操熬过去后,挟天子以令诸侯,名镇八方,再投靠大多就只是锦上添花了。
历史上虽然荀、陈宫等人和曹操的结局并不好,但不能否认,这些谋士对于曹操的影响力太重要了,是他们帮助曹操打下了根基,曹操日后能崛起都是在这些人的帮助之下。
第107章 汉末三国浅谈(最终章)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UU小说 www.uu234.com更新最快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本章对于魏蜀吴三家以及其他诸侯进行简单的综合评价。
【三家之谈】
在三国之中,魏国实力最强,吴国局中,蜀国最弱是公认的,这里我们先不谈领土、政治、经济,就先看看人才方面。
文武两方面,武力方面主要看军事能力,另一方面看政治和谋略。
魏国比较强势的统帅和将领包括了曹操、张辽、曹真、徐晃、司马懿、邓艾等六人,吴国方面包括孙坚在内还有吕蒙、周瑜、孙策、陆逊、陆抗等人,蜀国只有关羽和诸葛亮。
可以发现,在将帅方面吴国并不比魏国逊色,而且将帅成色还更高,无论是孙氏父子,还是陆氏父子,包括周瑜、吕蒙在内无一不是大军统帅,对比之下魏国内的张辽、徐晃都没有作为一个统帅真正的指挥过任何一次大规模的战役。
在这些强势的将帅之中,这点对于二人也是很遗憾的,并不是说他们能力不如人,实在是曹魏不给机会,就算张辽威震逍遥津后,被曹操任命为征东将军,也很快被曹氏亲族所取代,他本人作为主帅只是对付过一些贼寇而已,守卫合肥时也是三将并立,至于徐晃待遇还不如张辽。二人如果熬到曹睿时代可能情况就会好很多了。
与曹魏和吴国相比,蜀汉就差多了,在所有的将帅中,只有关羽和诸葛亮还说过得去,刘备本人就不说了,败多胜少,麾下几个大将张飞、马超、赵云以及黄忠也都谈不上是顶级将帅,后来的姜维虽然抗大局,但能力也就一般。
在政治和谋略方面,魏国就要强势太多了,以曹操和荀为首,包括了司马懿、荀攸、程昱、贾诩、刘晔、董昭、陈群、蒋济在内的十人;吴国方面孙权、陆逊、张、周瑜、鲁肃以及吕蒙等人能力也很突出;至于蜀汉方面仅有诸葛亮和法正还看得过去,尤其是法正还没有能为刘备效力多少年。
综合来看,在人才方面,魏国要强出吴国很多,至于蜀汉和另外两国在这方面差距至少以里计。
在领土方面,曹魏继承了北方绝大部分领土,包括之前的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兖州、豫州、徐州、司隶、凉州以及故荆州和扬州的一部分,曹魏领土面积约291万平方公里,人口将近500万;吴国则有扬州、荆州和交州三州之地,人口超过250万,领土面积约145万平方公里;至于蜀国只有益州一州之地,人口约110万,领土面积约107万平方公里。
很明显,魏国的综合实力要比吴蜀加起来都强大,而吴国的国力也要两倍于蜀国。
三国能够在数十年内达成鼎力之局,吴蜀的联合是首要的,虽然两国中间有过一段时间的龌鹾,但在绝大部分时间内还是能够团结一心对抗魏国的,这也是三国局面均衡的前提条件,其次地理上吴国背靠长江,依靠天险,还有着北方人不善水战的巨大优势,蜀国也占据汉中一带,易守难攻,使得魏国多次无功而返。
分开看魏蜀吴三国,魏国国力得确很强,也有着很多的机会一统天下,但当时的领导者都未能把握住,从曹操在赤壁之战开始,一直到曹睿、曹丕时期,曹魏都有着机会灭蜀灭吴。
赤壁之战如果曹操不冒进瞎指挥,或者夺取汉中趁机南下攻取益州,曹丕掌权初更是有吴蜀决裂的大好机会,至于曹睿如果养好身体,后来吴国大乱也是可期的。
然而并没有如果,曹睿死后,曹氏开始走向没落,高平陵之变,曹魏已经名存实亡,司马家花来三十年的光阴夺权,期间魏国内部是纷争不断,要不然蜀国和吴国可能坚持不了那么久的。
至于吴国,内部人才济济,军事方面更是代代都有人才出,为老孙家保驾护航,外联蜀汉,背靠长江,可以说是对抗魏国的主战力。
可惜的是在孙权后期,吴国就已经开始衰落,内部斗争激化,陆逊和朱据两位丞相都没能逃过一劫,孙权死后更是大乱连连,废立之事都发生了,等到了孙浩时期,吴国更是被这个昏君暴君弄的一塌糊涂,如果不是吴国底子好,有天险可依,又适逢北方多事,孙吴早就亡了。
蜀汉在三国之中底子是最弱的,不要说和魏国比,就是和吴国差距也是非常明显,蜀国能够立国数十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内部稳定。
自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之后,蜀国内部就没有发生过什么大变动,李严也仅仅是被罢官而已,朝政并没有受到明显的冲击,和魏吴内部的骚扰相比只能说是毛毛细雨。
但就算是这样,在蜀国国力衰落后也很快就被司马家消灭了,毕竟实力上的差距还是太大了。
【汉末诸侯略谈】
三国鼎立之前,各地也是群雄并起,其中包括了实力最强的二袁(袁绍、袁术),北方的公孙瓒、刘虞,西部的韩遂、马腾、宋建,中部的陶谦、吕布,南方的刘表、张津、刘焉以及刘璋父子等等。
不过这个这些诸侯都有着明显的缺点,袁绍有谋无断,袁术狂妄自大,公孙瓒没有自知之明,刘虞仁义过度,韩遂、马腾等实力弱小,陶谦年纪过大,吕布反复无常,刘表固步自封,张津封建迷信,刘焉不堪打击,刘璋则是庸弱之主。
在众多的诸侯中,曹操、刘备和孙权能够脱颖而出,并不是什么意外。曹操本身虽然有些喜欢得意忘形,但他个人能力是非常强的,在军事、谋略诸多方面都很有一手,并且能够虚心听取麾下正确的建议;刘备虽然本身能力并不算强,但得人心,并且敢于抗争,从不屈服;孙权则是优秀的权二代,极为善于权术,可惜的后期玩过火了。
ps:本书就在这里完结吧,新书还不确定时间,我先完善一下本文,再开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