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汉末三国志TXT下载汉末三国志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汉末三国志全文阅读

作者:三国魏家     汉末三国志txt下载     汉末三国志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053章 赤壁之战

    和大多数人所想像的不同,历史上关于赤壁之战的记载是极为简短的,这一战打的很迅速,打的也很简单。

    曹军败绩、曹军败绩、曹操输了。——仅此而已

    【战前准备】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夺取荆州后,准备顺江南下攻取江东,贾诩劝告说:“明公您当初攻破袁氏,现今收复汉南,威名远扬,军事实力已经十分强大。如果利用过去楚国的富饶,来招揽贤才良士,安抚百姓,让他们安居乐业,那就可以不兴师动众而使江东地区俯首称臣。”但曹操没有听从,执意出兵。

    当时,孙权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各自领兵一万人(江表传中记载为共三万),鲁肃为赞军校尉,协助筹划战略,与刘备一起进军,对抗曹操。

    据《江表传》记载,那时刘备听从鲁肃的计策驻军樊口。由于诸葛亮出使东吴还没有回来,刘备得知曹操已经顺江而下,非常恐惧,于是每天派巡逻的士兵在江边眺望孙权的军队。士兵看到周瑜的船队,就立即乘马回营报告刘备。刘备问到:“你怎么知道不是北方青州或者徐州的部队呢?”使者回答:“我看船知道的。”

    刘备就派人前去尉劳。周瑜对慰劳的人说:“我有军事任务在身,不能委派别人代理,如果刘备能屈尊前来会面,实在符合我的愿望。”

    刘备知道后对关羽和张飞说:“周瑜想见我,如今我是想和江东联合,如果不去见他,不是同盟的道理啊”,说完就乘一只船去见周瑜,对其说:“现在抵抗曹操,实在是很明智的决定。不知有多少战士?”周瑜说:“三万人。”刘备说:“可惜太少了。”周瑜说:“这已足够用,将军且看我击败曹军。”刘备想要召呼鲁肃等来共同谈话,周瑜说:“接受军令,不得随意委托人代理,如果您要见鲁肃,可以另去拜访他。而且诸葛亮过两天也会来了,不用急。”刘备既很惭愧,又很高兴。但依然不能彻底相信周瑜能够打败曹操,于是将自己麾下两千士兵交给了关羽和张飞,跟在周瑜的后面,却没有交给周瑜,作为进退之计。

    【火烧赤壁】

    曹操军顺江而下最终和孙刘联军在赤壁交锋,当时曹操的部队中已发生疾疫。两军初次交战,曹军失利,退到长江北岸。

    周瑜等驻军在长江南岸,周瑜部将黄盖说:“如今敌众我寡,难以长期相持。曹军正把战船连在一起,首尾相接,可以用火攻,击败曹军。”于是,选取蒙冲战船十艘,装上干荻和枯柴,在里边浇上油,外面裹上帷幕,上边插上旌旗,预先备好快艇,系在船尾。黄盖先派人送信给曹操,谎称打算投降。

    当时东南风正急,黄盖将士艘战船排在最前面,到江心时升起船帆,其余的船在后依次前进。曹操军中的官兵都走出营来站着观看,指着船,说黄盖来投降了。离曹军还有二里多远,那十艘船同时点火,火烈风猛,船象箭一样向前飞驶,把曹军战船全部烧光,火势还蔓延到曹军设在陆地上的营寨。顷刻间,浓烟烈火,遮天蔽日,曹军人马烧死和淹死的不计其数。周瑜等率领轻装的精锐战士紧随在后,鼓声震天,奋勇向前,曹军于是大败。

    据《江表传》记载,当时黄盖给曹操的降书中写到:“我黄盖受到孙家的厚待,作为其将领,待遇不薄。但顾及到天下大势,用江东六郡山越之人对抗中国百万之众,其实力之悬殊,是所有人都知道的。江东的将领们,没有一个是傻子,都知道这样是不行的,惟有周瑜、鲁肃等人不懂事,鲁莽行事。今天我投靠于您,周瑜所率领的士卒就可以轻易被摧毁,在交锋之时,我黄盖会作为前部,您就看我表现吧。”曹操特别见了使者,秘密的询问了他,却依然说到:“我害怕其中有诈。但如果黄盖说的是真的,我会给他封爵,给他空前绝后的赏赐。”

    等到交战那一天,黄盖选取轻型利舰十艘,装上干荻和枯柴,在里边浇上鱼膏,外面裹上帷幕,上边插上旌旗。当时刮的东南风,因此这十艘船在最前面,到了江中心,黄盖举火指示船上的校尉们,让士兵们都大喊:“投降了!”

    曹操的士兵都出营观看,离曹军还有二里多地之时,所有的船只同时点火,火大风强,船就像箭支一样飞向曹军,点燃了碰到的所有船只,甚至烧到了曹操的岸边的大营。周瑜等人乘此机会,率领轻装的精锐战士紧随在后,鼓声震天,奋勇向前,曹操军阵势大乱,曹操于是退走。

    不过黄盖虽然立下了大功,但过程并不好受。据记载黄盖在战争途中不幸被流矢所中堕下水中,被救起时,吴军居然认不出是黄盖,将他安置在厕床中。黄盖惟有自己大叫呼叫韩当,韩当发现他时,流着泪地解开他衣服,才得以保留性命。

    在《三国志》和《江表传》中赤壁之战的记载基本一致,曹操都是因为中了黄盖的诈降之计而被孙刘联军轻松击败。

    《三国志·郭嘉传》里有曹操主动烧船的记载,其原文为“后太祖征荆州还,於巴丘遇疾疫,烧船”。这里很可能是曹操在被黄盖火烧之后,自己又加了一把火,防止船只落入周瑜、刘备等人的手里。另外,也有船只为刘备所烧的记载。

    这一战虽然曹操军兵多将广,人多势众,但基本没能对孙刘联军形成什么有效的威胁,在水战中完全不是其对手,其优势完全没有施展开来,在交锋中更是节节败退,最后被对方以一个诈降之计轻松的击败。

    哪怕在官渡之战袁绍输了,但至少也打得有声有色,而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基本只能窝囊的挨打受气,没有能表现出自己的任何意图,这一战可以说是非常让人失望的,孙刘联军表现实质上并没有多么出色,曹操会输原因还在自身上。

    而赤壁之战的这场战役的结束并没有标着战争的结束,曹操虽然走了,但周瑜和刘备还要继续,因为他们还没能完全解除曹操的威胁。

第054章 自作孽不可活

    历史上曹操会输掉赤壁之战的原因也很简单——当时的曹操军在三国时代里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的率领下,由一个噬人而肥的猛虎变成了一个一戳就破的纸老虎,然后轻轻松松被孙刘联军给解决了。

    简单来说,当时的曹操太过得意忘形,尾巴翘的太高了。

    【得意忘形的曹阿瞒】

    赤壁之战曹操会输,其实在前文诸葛亮和周瑜都已经提出了自己这方面的观点。诸葛亮说首先曹操军远道而来,没有休整,必然疲惫不堪;其次北方人水战不利;再次曹操刚刚占据荆州,人心不稳。

    而周瑜也说了,曹操军在水战中是不占优势的,他们放弃陆战选择的水战并不是中原人的长处,而现在季节也不太适合曹操军作战,曹军远道而来必然水土不服,这都是曹操军的缺陷。

    历史上裴松之对于赤壁之战在《贾诩传》中有过相关的记载:“臣松之以为诩之此谋,未合当时之宜。于时韩、马之徒尚狼顾关右,魏武不得安坐郢都以威怀吴会,亦已明矣。彼荆州者,孙、刘之所必争也。荆人服刘主之雄姿,惮孙权之武略,为日既久,诚非曹氏诸将所能抗御。故曹仁守江陵,败不旋踵,何抚安之得行,稽服之可期?将此既新平江、汉,威慑扬、越,资刘表水战之具,藉荆楚楫棹之手,实震荡之良会,廓定之大机。不乘此取吴,将安俟哉?至於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疫大兴,以损凌厉之锋,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天实为之,岂人事哉?然则魏武之东下,非失算也。诩之此规,为无当矣。”

    的确,曹操会输有些运气不好的成分,本来刮西北风的冬天突然刮起东南风来,把曹操坑了一把,但贾诩劝曹操先稳定对江东缓缓图之并没有问题的,要知道曹操夺取荆州之后,就已经控制江东的北方和西方,南面的交州弱小倾向朝廷,曹操稳定荆州之后完全可以合围江东,到那时孙权除了向东跳海都没路跑,而且关中诸侯林立,马超和韩遂只是在其中实力最强而已,他们对于曹操的威胁其实也很有限。

    至于疾疫之事,也不能完全的归为天灾,因为这个事情本身就是可以预见的,周瑜看到这一点,而郭嘉更早劝曹操在南下的时候也是说过的,在《傅子》曹操关于郭嘉的回忆就有这一段“又人多畏病,南方有疫,常言‘吾往南方,则不生还’”。郭嘉自己都说过他如果去了南方可能因为疾疫无法生还,曹操在南下的时候绝对是知道疾疫之事,但他有什么防备吗,没有,反而坐视大军被疾病缠身的风险顺江而下。

    在黄盖诈降之时,曹操也是对方面也所疑虑的,但是他做了黄盖诈降的准备吗?倒是黄盖诈降之时出来观望的曹操士卒不少,然后被一把火都烧了。

    而选择水战,放弃陆战更是一个让人无法直视的错误。长江之所以被孙吴集团视为天险,就是因为水战对于南方人更为有利,张昭等人当时劝孙权投降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就是曹操已经跨过了长江,结果曹操还是走水路讨伐孙权,那他过了长江的意义在哪里,曹操得到荆州之后,有一件事情是很讽刺的,他的势力虽然跨过了长江,但曹操的军队和他本人却基本都在江北,就没有看到过江的意图。

    曹操是以己之短击敌之长,其结果不仅是自己军队水战不如对手,还导致自己军队人多势众的优势无法发挥,其麾下将领也基本不善于水战,无法帮助曹操,当时曹操采取首尾相接之策,不就是让船只更稳一点,更接近于陆地一点,只不过这样黄盖烧起来也快。

    周瑜说过当时严寒季节,军马缺乏草料,这也可能是曹操选择水路的原因。但是如果当时时节不对,曹操完全可以等啊,他打江东又不是很急的,曹操一生征战,在这方面不可能不知情,而且荆州刚刚被曹操所得,他也没能完全消化,孙权又跑不掉,自己的军队远方而来也比较疲惫,正好可以趁此机会修养一段时间。曹操完全可以在来年初步稳定荆州之后,再从陆路讨伐孙权。

    而这些曹操都没做。

    在曹操准备讨伐荆州之时,他事先联系了荀彧,询问了他有什么意见,荀彧就说到:“现在中原地区已经平定,南方的处境就困难了,可以明里出兵宛、叶二县,而暗中抄小路轻装行进,打他个出其不意。”只不过当时恰好刘表身死,刘琮投降,使得曹操更加轻松的就得到了荆州。曹操在南下荆州之前联系了荀彧,却在得到荆州之后直接顺江而下,并没有记载和荀彧沟通。

    客观来说,孙刘联军的实力也并不强,和曹操军有着明显的差距。首先他们兵力薄弱,当时周瑜和程普率领的江东军据《三国志》里的记载就两万人,《江表传》里记载也就三万人,刘备和刘琦的军队加起来也就两万人左右,总兵力最多五万人,而曹操的大军再怎么少二十万也是有的。就连孙权自己可能都没指望周瑜等人能一次性击败曹操,当时他的打算可能是先派周瑜去拖延时间,方便自己调集更多的军队,其实孙权还没准备好和曹操一战。

    而孙刘联军中也是鱼龙混杂,有刘备的残兵败将,有江夏的守军,有周瑜率领的孙策系部队,也有程普等孙坚旧将。其中刘备军新败,从刘备的态度和表现来看很可能都已经被曹操打破了胆,而刘琦的夏口军队本质上归属刘琦指挥的,他们和江东部队连年交战,其中怨恨也不可能小,周瑜和程普二人作为江东军的指挥,地位基本对等,一山二虎就不说了,两人还关系不好。

    所以孙刘联军不是无懈可击的,相反他们是破绽百出,其中刘备和刘琦之间,荆州军和江东军之间,周瑜和程普之间,可以被曹操利用的地方很多,但曹操都没能利用到,而这还不是最让人失望的,最让人失望的是曹操在战场上连像样的压力都没给予对方,打着打着就被对方给灭了。

    赤壁之战曹操之所以失利不能怪别人,都是曹操本人的问题,他在得到荆州后太忘乎所以了,东南西北都分不清了。

    简单就八个字——主帅瞎搞,连累三军。

第055章 赤壁之战和宛城之战

    对于曹操而言,可以说赤壁之战就是宛城之战的翻版,这即视感要多强有多强,曹操几乎是完整的重复了一次当时宛城发生的事情。

    对方的投降,自己的得意忘形,紧接着的惨败,历史只不过重复了一次。

    【赤壁之战和宛城之战】

    建安二年(197),曹操率军讨伐张绣,大军未至,张绣率部众不战而降,曹操甚为欢悦,后收纳张绣族叔张济的遗孀为姬妾,张绣感到恼恨。同时曹操又送金银给张绣部下的绕将胡车儿,张绣得知后,疑虑不安,和贾诩商议后决定反水。

    张绣在贾诩的建议下,突然造反,奇袭曹操之营,曹操被杀的措手不及,其长子曹昂、爱将典韦、侄子曹安民甚至爱马绝影都命陨在这一战中,曹操凭借着曹昂送马才逃出升天。

    可以说赤壁之战和宛城之战是极为相似的。

    首先曹操在入侵南阳和荆州时都是不战而胜,幸福来的太突然,太轻松了,然后曹操就不知道东南西北了,能力水平直线下降,开始志骄意满,瞎指挥,精虫上脑。宛城的时候不顾刚刚投降张绣的感受就开始挖人家的爱将,甚至染指人家叔叔的遗孀,最终逼反了本人心诚意诚的张绣,害死了自己的长子和众多部下。

    而赤壁之中曹操在轻松得到荆州之后也是尾巴翘上天了,当时他看孙刘弱小,就过于轻视对手,自己带军作战更是瞎搞,结果被对方以少量军力几乎无损击败。

    事后,曹操对其他人说道:“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但曹操的话在我看来更像是推卸责任,我就在想宛城之战后,曹操怎么不对身边的荀攸、郭嘉说:“戏志才在,不使孤至此。”

    曹操还写给孙权一封书信,里面是:“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而当年宛之战后曹操是在怎么说的,“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虽然其中曹操没有提及自己诱拐寡妇,夺人大将,但至少承认错误了,表明反悔了。

    宛城之败是因为曹操自己的缘故,赤壁之败也是如此。赤壁之战中曹操没有做好疾疫的防范,选择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地点和对方开战,以己之短击敌之长,明明可以过江一战却偏偏要走水路,他明明知道黄盖可能是诈降,却不做好准备,让对方火攻袭击得手。

    然而曹操却完全没有反悔自己的错误,思考失败的原因,就将这一败的缘由归到已经死去之人身上,归到疾疫之上,说的好像赤壁之战贾诩不在,没有向曹操提出反对意见一样,说的好像当初宛城之败郭嘉没有投靠曹操一样,说的好像郭嘉没提过南方疾病一事一样。

    曹操在赤壁之战前过的太顺利了,自从官渡击败袁绍之后,曹操就没有遇到一个像样的对手,在击败袁绍之前,曹操虽然挟天子而令诸侯,但不仅袁绍敢甩他脸色,袁术也主动进攻过豫州,吕布在得不到响应的地位后也是敢背盟对抗曹操,曹操集团当时更是四次讨伐张绣而不下,其外部局势也是接近于四面皆敌。

    而在官渡胜利之后,袁绍不久就病死了,其子袁谭、袁尚内斗激烈,给了曹操可乘之机,高干、袁熙又基本是废物,北方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就让曹操轻松夺取,之后讨伐乌恒的阻碍也主要是曹操军对于塞外不熟悉,但这一点在田畴的帮助引导下最后得以改观。至于南下荆州就更不要说了,刘琮不战而降,刘备则惨败当阳,都没有对曹操形成什么威胁。

    在官渡之后曹操集团势力的迎来了再一次的高速发展时期,曹操本人也是势力的极度膨胀中改变了很多,他身边从不缺乏顶级谋士,但他对于那些谋士的态度却已经有些开始改变,曹操已经不在很看重别人的意见了。

    当初在包围下邳的时候曹操听从了荀攸、郭嘉等人的意见没有退军,最终水淹下邳,消灭了吕布,而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则和自己的军师荀攸心灵相通最终得以大败袁绍,在讨伐北方之际曹操也是听取了自己麾下谋士们的意见和讨论才做出了最后的决断。而赤壁之战则基本是曹操独断专行的结果。

    当然赤壁之战也可能是因为荆州来的太容易了,所以曹操又犯了得意忘形的老毛病,就像当年的宛城之战一样,宛城一败曹操不得已吐出了刚刚到手的南阳,而赤壁之战最终的结果却也是那么的相似,曹操最终也失去了南下获得的大部分领土,历史这个东西果然一直在重复着。

    【赤壁之战的影响】

    首先赤壁之战是曹操十年余来继宛城之战后的第二次惨败,这一仗的失利直接打断了曹操集团一直以来速发展的势头,重创了曹操军,使其一统天下的趋势出现了重大波折,还给了孙权和刘备发展的机会,同时也为后世的三分天下打下了最初的基础。

    但是赤壁之战虽然中止了曹操的攻势,却没能结束刘备和孙权的危局,这一战后曹操的势力仍然占据了荆州,仍然跨过了长江,只要曹操保住荆州南部,那么孙权和刘备依然是在危机之中,因为他们的外部环境还并没有得到关键的改变,他们挡住了曹操的这一次行动,不代表下一次还能成功。

    所以赤壁之战的胜利并不标准着战争的结束,赤壁之战只是孙刘联盟和曹操集团一场大规模战争中的其中一个关键性的战役,他们打退了曹操但却还没有资格休息,孙刘联军的目标不仅仅是击败曹操,他们更得将曹操的势力驱逐出长江以南,只有这样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胜利,赤壁之战的胜利很关键,很重要,却从来都不是结束。

    而最终完成这个目标的就是接下来的“江陵之战”。江陵是南郡的主要城池之一,位于长江北岸,连接着荆州南方四郡,曹操撤退后在这里留下了重兵守卫,所以只要打下了江陵,就能将曹操伸向南方的手脚彻底斩断。

    ps:这一卷快结束了。

第056章 江陵之战(上)

    曹操在赤壁失利之后,从华容道勉强逃出,后以曹仁守江陵,乐进守襄阳,返回北方。而周瑜和刘备等人,为了彻底解除曹操对南方的威胁,遂延江进军江陵。

    【败退华容道】

    赤壁得胜后,周瑜和刘备等人联手追击曹操,曹操则从华容道勉强撤退。

    据《山阳公载记》记载,当时曹操率军从华容道步行撤退,遇到泥泞,道路不通,天又刮起大风。曹操让所有老弱残兵背草铺在路上,骑兵才勉强通过。老弱残兵被人马所践踏,陷在泥中,死了很多。曹操军出来之后,曹操非常高兴,诸位将领不明所以,就问曹操为什么笑的那么开心,曹操就回答道:“刘备的确是我的对手啊。但还是晚了一步啊!如果早些放火,我们这般人一个也活不了啊!”刘备这时再想起放火也来不及了。

    之后曹操为了稳固自己的后方,率军返回北方。走之前,曹操在荆州方面采取守势,以折冲将军乐进驻守襄阳,横野将军徐晃驻扎樊城,降将文聘则为江夏太守,长江重镇江陵则由麾下重将亲族曹仁亲自守卫。

    【江陵之战】

    周瑜和刘备等人在曹操撤退之后,决定乘机收复江陵等地,将曹操的势力彻底驱逐出长江以南,当时周瑜等人主要负责进攻江陵,而刘备等人负责阻断北方对曹仁的救援。

    周瑜、程普率领数万人马,与曹仁隔长江对峙。在之前开战,甘宁请求先去直接夺取夷陵。甘宁率部前往,一到就占领了夷陵,于是入城防守。之后益州将领袭肃率领军队前来归附,周瑜上表建议将袭肃的部队交给吕蒙,吕蒙盛赞袭肃有胆略才干,且能仰慕教化远程来附,从道义上讲应增加他的兵员而不应当夺取他的队伍。孙权认为此话很有道理,就把部队归还袭肃。

    曹操军新败之后,士气有些低落,当时周瑜大军来袭,先锋数千名士兵到了城下,曹仁登上城墙察看了一番,接着组织了三百名勇士,派部曲将牛金带领,前去应战。江东兵人多,牛金兵少,三百人被一千多人团团围住。

    长史陈矫等人都在城墙上观战,看见牛金寡不敌众,脸色都吓变了。曹仁怒气冲天,吩咐牵过自己的坐骑,陈矫等人都来拦他,说:“敌兵人多,其势不可挡啊!不如舍弃这几百名兄弟,将军您何必以身赴难呢?”

    曹仁不理睬,披挂整齐,带领手下数十名壮士冲出城门。离贼兵百余步的地方有一条河沟,陈矫等人都以为曹仁会在沟旁停住,与周瑜的队伍形成对峙,但曹仁越沟而前,冲入敌人的包围圈,将牛金等人解救了出来。还有一些士兵被困在敌阵里,曹仁再次冲入敌阵,救出那些士兵,消灭了数名敌人,于是江东兵开始后退。陈矫等人起初见曹仁执意冲出去援救,都十分担忧,直到曹仁得胜归来,他们无不惊叹,说:“将军您真是天神下凡啊!”三军都佩服他的勇敢,曹操得知消息后更器重他,封他为安平亭侯。

    周瑜派遣甘宁前往占领夷陵后,曹仁也分派部分军队去进攻甘宁,甘宁被围情势危急,便派人请求救援。众将领都认为兵力不足不能再分,吕蒙却对周瑜、程普说:“留下凌公绩,我与您一道,前去救急解围,按情势不会要太多的时间,我保证凌公绩能固守十天。”

    又建议周瑜分派三百人去用木柴堵断险要路口,敌人逃跑时可以得到他们的马匹。周瑜听从他的计谋。部队赶到夷陵,当天就与曹军交战,杀伤敌军过半。敌人连夜逃走,行至木柴阻塞的山道时,骑兵都弃马步行逃走。吴军急追直撵,缴获战马三百匹,用连并起来的船只载回东吴。

    于是,全军上下士气倍增,周瑜就渡过长江,驻兵北岸,与曹仁相持。双方约定日期开战。周瑜亲自跨马掠阵,被乱箭射中右胸,伤势严重,只好退还。后来曹仁听说周瑜卧床未起,便率兵上阵出战。周瑜于是自我强行起床,带伤巡察军营,激励将士勇气,曹仁看无机可乘,大感沮丧。

    周瑜率军围攻曹仁了一段时间,杀伤曹军甚多,曹仁最终弃城撤走。

    在这一战中,周瑜率领的江东军和江陵城中的曹仁军都有发挥出色的地方,但总体而言无疑是周瑜等人表现的更好,所以他们赢了。

    首先甘宁自请进攻夷陵,夷陵在江陵的西侧,西边就是益州刘璋的地盘,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总体而言夷陵可以说是江陵的西大门,甘宁夺取这里可能出于封堵曹仁的需要。而后来曹仁会派兵夺取夷陵,这可能是因为他想要打断江东军队的部属,现在也有人认为是因为关羽等人阻断了江陵的北方支援,曹仁是想打开西面的通道,从而获得补给。但当时江陵之战刚刚开始,曹仁补给问题应该还不大。

    但曹仁的这一次军事行动却被周瑜所利用,周瑜采纳了吕蒙的提议,分兵前去救援甘宁,还派出部队作为埋伏,而曹仁军被两面夹击,大败,战利品被拉回来后,周瑜军队得以士气高涨,并且还狠狠的进一步杀伤了曹仁军的锐气。

    当然了曹仁身为曹操麾下的爱将,并不是一个什么小角色,他面对周瑜军队的强势,丝毫不落下风,对于自己的部下被敌人多数兵力包围,曹仁也是果断出击,直到将自己的部下都救了回来,此举也是非常的振奋人心。

    在和周瑜的对抗中,曹仁军还一度射伤了周瑜,迫退了敌军,得知消息后曹仁更是乘势出战,这本来可以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点,但周瑜也是统帅也是很明白的,所以他不顾自身的伤势,强行巡查军营,最终稳定了军心,没有给曹仁机会,赢下了这一战。而夺取江陵之后,曹操集团失去了对荆州南部的掌控,被孙刘联盟隔离在长江以北。

第057章 江陵之战(下)

    周瑜能够成功攻克江陵,除了江东军队本身给力之外,刘备军的支援也是必不可少的,当时刘备等人主要负责江陵之北的拦截工作,可以说刘备和关羽的活动帮助周瑜拖延了很多的时间。

    【刘备军的行动】

    在江陵之战,周瑜等人主要负责对抗曹仁,而刘备等人则主要对付其他曹军将领,以截断他们和曹仁之间的联系。

    关于这方面虽然没有明确详细的记载,但综合来说,还是有很多的相关资料的。

    《吴录》记载,备谓瑜云:“仁守江陵城,城中粮多,足为疾害。使张益德将千人随卿,卿分二千人追我,相为从夏水人截仁后,仁闻吾入必走。”瑜以二千人益之。

    而《三国志》里也有多处相关记载。

    (乐进)后从平荆州,留屯襄阳,击关羽、苏非等,皆走之。南郡诸郡山谷蛮夷诣进降。又讨刘备临沮长杜普、旌阳长梁大,皆大破之。(《三国志·魏书·张乐于张徐传》)

    (徐晃)从征荆州,别屯樊,讨中庐、临沮、宜城贼。又与满宠讨关羽於汉津,与曹仁击周瑜於江陵。(《三国志·魏书·张乐于张徐传》)

    建安十三年,从太祖征荆州。大军还,留(满)宠行奋威将军,屯当阳。(《三国志·魏书·满田牵郭传》)

    授(文)聘兵,使与曹纯追讨刘备於长阪。太祖先定荆州,江夏与吴接,民心不安,乃以聘为江夏太守,使典北兵,委以边事,赐爵关内侯。与乐进讨关羽於寻口,有功,进封延寿亭侯,加讨逆将军。又攻羽辎重於汉津,烧其船於荆城。(《三国志·魏书·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

    刘备与周瑜围曹仁於江陵,别遣关羽绝北道。(李)通率众击之,下马拔鹿角入围,且战且前,以迎仁军,勇冠诸将。通道得病薨,时年四十二。(《三国志·魏书·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

    可以看出来,孙刘联军延江而上后,采取了不同的行动,周瑜为主的江东军队负责对付曹仁,而刘备则派出关羽拦截曹操可能的援军,阻断曹仁和北方的联系。其中,刘备还让张飞率领一千人和周瑜一起行动,而周瑜则给了刘备两千人,其中在《乐进传》里记载的苏非可能就是苏飞,这应该同盟的一种表示。

    在《三国志·魏书》的记载里,关羽的行动多以失败而告终,其中有乐进击退关羽、苏非,击破刘备的记载,也有徐晃和满宠讨关羽于汉津的记录,还有文聘与乐进讨关羽于寻口的记载,表面上来看是曹操军占据上风打的关羽到处跑,但仔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关羽的作战实际上是成功的,因为关羽基本上完成了拦截的任务。

    面对强势的曹操军,刘备和关羽主要采取骚扰和游走战术,当时曹操本人回到北方稳定大局,其后主要精力放在了孙权出兵的长江下游,对于荆州一带则派出了乐进、徐晃、曹仁和文聘等多位干将,为了让周瑜能集中精力对付曹仁,关羽和刘备就必须阻止乐进、徐晃和文聘的支援,面对敌方多名大将,关羽虽然付出很大损失,但最终还是基本拦住了他们,给周瑜成功的争取到了时间。

    而最终曹仁决定退军之时,关羽实在是拦不住了,那时不仅徐晃出击,还有来着豫州的李通,曹仁最终还是给逃掉了。

    不过当时关羽军应该也不是没收获,虽然李通记载是病逝,但他非常可能是战死,或受伤致命。李通死之前,被认为是“勇冠诸将”,是“下马拔鹿角入围,且战且前,以迎仁军”,这种勇武感觉一个病人,一个快病死的人是做不到的,李通的病逝是很突兀的,可能是当时史学家一种美化的说法。

    【精彩的一役】

    虽然后世赤壁之役更为出名,但实际上精彩程度是比不上江陵之战的。赤壁之战中因为曹操的乱来,因为是水战的原因,所以曹魏将领们都没能有一个出色的发挥,输的那是非常的憋屈,而到了江陵之战时,曹操已经退出,战争也基本在长江以北以陆战的形势进行,所以这些将领都有机会发挥出自己的能力水平。

    曹仁和周瑜在江陵主战场无疑打的最精彩的。首先是双方在夷陵的争夺,周瑜听从吕蒙的建议迷惑敌人趁机分兵夹击,取得了开场的大胜;其后曹仁也不甘示弱,面对江东军队强势的先锋,不仅敢派出少量军队挑战,被包围后还敢不顾威胁亲自率兵救援,直到成功,两进两出,狠狠的威慑了敌人,提高了自己部队的士气;最终和周瑜的决战中,曹仁军也是伤到了敌方统帅,差点翻盘,曹仁最后也是在徐晃等人的接应下成功撤退。

    而刘备和关羽等人辅佐阻击曹仁的援军,虽然数次交手都被打败,但他们无疑帮助周瑜拖延到了足够的时间,间接的对曹仁造成了很大的威胁,迫使其最后做出了放弃江陵的决断。而曹操麾下大将乐进、文聘、李通和徐晃也都各自有所表现。

    江陵之战最终以曹操集团再次失利,孙刘联军取胜而告终。其中固然有周瑜、刘备等人分工合作,表现出色的缘故,但当时曹操军在荆州四分五处,曹操退走后没有一个集中指挥之人,导致曹仁被围后,乐进、文聘、徐晃没能对其进行有效的支援,否则关羽等人很难同时拦下曹操麾下三位大将,使得局面几乎变为曹仁孤军奋战,最终不敌周瑜。

    江陵之战是继赤壁之战后孙刘联军紧接着发动的第二次大规模战役,其目的是夺取江陵,将曹操进一步驱逐出长江一带,巩固长江天险,这一战成功之后,曹操南下夺取的荆州领土,其中八成已经吐出,荆州南部就不用说了,南郡大半也被孙刘联军夺取,只剩下荆州南郡北部的襄阳和樊城一带以及江夏郡部分地盘,曹操在建安十三年(208)发动的南征,已经彻底宣告失败。

第058章 赤壁-江陵会战

    现在大多历史材料基本都将赤壁之战和随后的江陵之战分开,将其视为两场战争,但我个人认为这是不严谨的,也是不正确的。

    赤壁之战和江陵之战都是赤壁-江陵会战中的一部分,并且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江陵之战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联军的胜利】

    赤壁之战和江陵之战风头虽然都基本是江东军出了,但这其中刘备军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这两场至关重要战役的胜利,是属于联军整体的。

    这其中周瑜居功至伟,是这两战能够取胜的最大功臣。虽然当时还有着刘备军的存在,江东军还有着右都督程普,但从资料记载上来看具体指挥无疑是周瑜,黄盖是向周瑜提出的诈降之计,并且最终被周瑜承认施行,而后江陵之战甘宁、吕蒙也是直接向周瑜提议,最终江陵之战也明显周瑜才是统帅,所以赤壁之战和江陵之战的最大功臣无疑是周瑜,这两战之后周瑜的声望也达到了巅峰。

    在周瑜的率领下江东军队兵强马壮也毫无疑问是主力军,是江东军在水战中压制了曹操军,也是江东军火烧赤壁,更是他们在江陵击败了曹仁,驱逐了曹操军。

    总体上在这次战争中,孙刘联军基本以江东为主,周瑜作为统帅,而刘备军则以辅佐居多。

    但这不代表刘备军不重要,在当时刘备军的支持是很关键的。首先从兵力上来说,周瑜所率领的江东军并不多,根据《三国志·孙权传》记载,是周瑜率领一万人,程普率领一万人,总计两万人,而《江表传》中记载也就是三万人,这时刘备麾下的两万大军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补充了,否则在赤壁面对曹操估计至少二十万以上的军队,周瑜和江东军的压力会更大。

    而江陵之战中,江陵看起来是周瑜率军独立打下来的,但实际上是因为刘备和关羽做了很多的苦活和累活,毕竟周瑜面对的也就曹仁一个,而刘备方面则和乐进、文聘、徐晃以及后来的李通都有作战,所以刘备和关羽打比较差,基本处于下风,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刘备等人还是帮住周瑜争取到了时间,只不过结局不是很完美,还是让曹仁跑了,但从中也可以看到刘备军的影响是不小的。

    综合而言,无论是赤壁之战还是江陵之战都是孙刘联盟的胜利,而不仅仅是江东军的战果,刘备军虽然处于辅佐地位,但不可以被忽视。

    【赤壁-江陵会战】

    历史上赤壁之战和江陵之战实质上都是一场大会战中的一部分,这是属于孙刘联盟和曹操集团一个决定性的战争,赤壁之战的确很重要,但并不能代表着全部。

    当时孙刘联合的目标当然首先是解除曹操迫在眉睫的威胁,然后就是将曹操势力驱逐出长江以南,这两点对于孙刘联盟而言都是必须的,缺一不可,赤壁之战完成了第一个目标,而江陵之战才完成了第二个目的,单单赤壁之战的胜利是没有解除曹操集团对于江东对于刘备的威胁的,江陵之战后,曹操集团的威胁才真正的告一段落。

    赤壁之战和江陵之战则都是赤壁-江陵会战的一部分,赤壁之战打退了曹操,解除了当时曹操军急迫的威胁,而江陵之战则将曹操军的手爪斩断在长江以北,使得孙刘联盟重新获取了长江天险的防守优势。

    现在世人将赤壁之战和江陵之战分强行分开这是不正确的,孙刘联军在赤壁取胜之后便顺江而下,开始进一步驱逐曹操势力,扩大战果,直到江陵之战取胜之后,曹操军和联军的交锋才真的告一段落,赤壁之战后曹操的确退却了,但不表示孙刘联军也不打了。曹操的离去并没让周瑜、刘备等人沾沾自喜,从而跨步不前,相反他们果断的利用这个机会,从而发动了江陵之战,把曹操军彻底赶回了北方,稳固了长江天险。

    所以赤壁之战和江陵之战都是一场战役,是孙刘联军和曹操军一场大战中的两场关键性的战役,赤壁之战的重要性无需多说,江陵之战胜利意义也不亚于赤壁,单单赤壁之战的胜利并没能彻底改变双方的实力对比,赤壁之战失利后曹操并没有丢掉荆州,孙刘外部恶劣的环境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如果当时周瑜和刘备没有乘胜追击,那么以后曹操占据荆州随时可以卷土重来,这样一来赤壁的胜利只不过是拖延了孙刘灭亡的时间而已。

    曹操在赤壁失利之后,其一统天下的大势仍然存在的,毕竟荆州还在他手里,曹操势力仍然跨过了长江,孙刘联盟失去了长江天险的局面并没有改变,三分天下在当时只是出现了曙光,但远远还没有形成趋势。

    这一切都在江陵之战后才尘埃落定,此战之后,曹操失去了和荆州南部的联系,长江以南的地盘尽数失去,其势力缩回了长江以北。曹操和孙刘联盟隔江对峙初步成形,曹操一统天下的趋势这下才明显被打断了,孙刘联盟到此时两败曹操军,又控制了长江天险,这才真的是餐位了能和曹操集团对抗的存在。

    而在赤壁取胜时,他们的胜利更像是曹操白痴让给他们的。赤壁之战和官渡之战这两次战役实际上也都说明了一个道理,以弱胜强往往不是弱者打出了奇迹,而是强者在犯晕。

    江陵之战是赤壁之战的延续,是赤壁胜利的扩展。这两场战役缺一不可,没有赤壁之战就没有江陵之战,没有江陵之战的胜利,赤壁之战的意义也会大失光彩,现在人们都将焦点集中于赤壁之战而忽视江陵之战的意义是不正确的,而将明显二合一的战争强行分开更是不对的,这两次战役是一体的。

    所以准确来说,赤壁-江陵会战才真正奠定了日后三分天下的基础,而不是单纯的赤壁之战就改变了这一切。

    ps:晚上还有

第059章 扩张地盘

    在孙刘联军取得胜利之后,他们都趁此机会迅速扩大的自己的势力范围,其中刘备夺取了荆州南部四郡,孙权则趁机将自己的势力扩张到了交州。

    【站稳荆州】

    取得江陵之战的胜利后,周瑜被孙权任命为南郡太守,他将南岸的部分领土分给了刘备,刘备则将油江口改名为公安,并且在此驻军。

    据《江表传》记载,当时周瑜为南郡太守,他将南岸部分的领土分给了刘备。刘备在油江口设立了一只别营,并且将此地改名为公安。原刘表麾下的官吏和士兵看到刘备从北方来的部队,大多都背叛来投靠刘备。刘备认为周瑜所给地盘太少了,不足以安抚麾下,后来从孙权哪里借来了荆州数郡。

    刘备之后上表刘表长子刘琦为荆州刺史,率军征讨荆州南方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曹操降下荆州后,当时以黄忠代理裨将军,仍然在长沙郡仕官,归长沙太守韩玄统属,后遂韩玄一起投靠刘备。其后刘琦病死,众人都推荐刘备为荆州牧,治所为公安,荆南就此归刘备所有。刘备占稳荆州后,庐江营帅雷绪率领部属几万人归降刘备。

    而刘备之所以能轻松夺取荆南四郡,一方面固然是因为自己兵锋强势,但不可忽视,江陵之战,荆南已经和曹操集团失去联系,成为无主之地,而曹操更是从未在长江以南部属重兵,刘备还在此地有着巨大的声望,在名正言顺的借助刘琦的名义,荆州南部讨伐的难度自然大大降低。

    其中金旋在《三辅决录注》有不同的记载,其原文为“金旋字元机,京兆人,历位黄门郎、汉阳太守,徵拜议郎,迁中郎将,领武陵太守,为备所攻劫死。”

    控制荆南四郡后,刘备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派他督察零陵、桂阳、长沙三郡,征收赋税,以补充军用物资。又任命偏将军赵云兼任桂阳太守。

    据《云别传》记载,刘备控制桂阳后,以偏将军赵云取代赵范担任桂阳太守,这时候,赵范的樊姓嫂子守寡,外貌有国色天香的姿态,赵范希望能促成樊氏和赵云的婚事。赵云推辞说:“我和你赵范同姓,你哥哥就像我哥哥一样,所以和你嫂子结合似乎不妥。”于是很坚持的推辞他。

    当时有人劝赵云容纳她当自己妻子,赵云说:“赵范其实是被迫投降,他的心思并不可测,天下好的女性不少,我何必真的要如此呢?”最后还是没有娶樊氏。最后,赵范果然像赵云所料,有异心,逃走了,赵云丝毫不介意,后来赵范不知所踪。

    刘备得到荆南四郡后,势力大增,孙权为了拉拢他,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刘备。当时刘备也向孙权示好,上表孙权代理车骑将军,领徐州牧,后更是亲自去了江东面见孙权求都督荆州,最终孙权将南郡借给了刘备。

    关于借荆州的记载在《三国志》和《江表传》中是不一致的,《三国志》中记载的是刘备求都督荆州,也就是借江陵,而《江表传》则是直接说刘备借荆州数郡。不过《江表传》中并没有江东夺取荆南四郡的记载,其他资料中也没有相关记载,而刘备南下的记载在很多资料中都是有的,所以《江表传》刘备借数郡的记载并不可靠,而且《江表传》本身就推崇江东,其主要描写的都是江东人士,这样写很可能是出美化江东的需要,并不完全的符合现实。

    而南郡当时曹操占据北方的襄阳和樊城一带,南部周瑜和鲁肃控制江陵一带,刘备占据公安一带,所以刘备当时主要借的是江陵,或者说孙权集团控制的南郡部分,并不是整个南郡。

    刘备从孙权手中借到江陵之后,已经占据了包括武陵郡、长沙郡、桂阳郡、零陵郡等荆南四郡和江夏郡的一部分以及南郡的南部等大半个荆州,成为了新的荆州之主。

    【步骘下交州】

    在三国时期,交州基本是一个不毛之地,还没有经过大规模的开发,加上地处偏僻,所以存在感很低,而且交州内乱频发,先后两任刺史都死于内斗,经过一系列的破折后,交州彻底归顺于江东孙氏。

    原交州刺史张津被他的部将区景杀死后,刘表派遣零陵人赖恭代替张津担任刺史。这时,苍梧郡太守史璜逝世,刘表又派吴巨代理苍梧太守。为了遏制刘表势力扩张,朝廷赐给士燮诏书,任命他为绥南中郎将,管理七郡的军务,同时仍兼任交趾太守。后来吴巨与赖恭关系恶化,吴巨发兵进攻赖恭。赖恭逃回零陵。

    建安十五年(210),步骘马外出兼任鄱阳太守。年内,又改任交州刺史、立武中郎将,统率武射吏一千人,很快取道南行。第二年,补任使持节、征南中郎将。当时刘表所设置的苍梧太守吴巨暗中怀有异心,外表归附内心背离。步骘虚意抚诱吴巨,请吴巨前来相见,借机将他斩首示众,步骘马威声大震。

    之后士燮率领自己的兄弟们都听从步骘的命令。孙权提升士燮为左将军,士燮派遣自已的儿子到孙权那里充当人质。从此,岭南的地区开始归属于孙权。

    江东集团在赤壁之战胜利后一段时间内,向除了沿海东面外的北、西、南三面都开始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西方由周瑜率领的大军讨伐江陵,北方则是孙权亲自率领大军进攻合肥,南方则是步骘南下控制交州,除了北方战事不利外,南面的交州被纳入了孙权的势力范围和西面的江陵也被周瑜成功夺取。

    就算后来孙权将南郡江陵一带借给刘备了,那时江东集团也已经控制了除了九江外扬州全境和交州以及荆州江夏的部分领土。

    此时的孙权借助赤壁之战和江陵之战两场战役的大胜,毫无疑问是当时仅此于曹操的第二强诸侯。

第060章 完美和不完美的结局

    赤壁-江陵会战对于孙刘联盟而言毫无疑问是一场完美的胜利,但同时这对于他们而言也并不是一个最完美的结局,无论是对于刘备还是孙权而言,他们本来都有机会取得更好的结果。

    【完美的结果】

    在赤壁之战前,孙刘联盟面临是将要灭亡的命运。此时,曹操势力跨过了长江,鲸吞荆州,兵强马壮,再加上天子朝廷的大义,乘胜追击的强盛势头,以及那让人绝望的压倒性的实力,让刘备和孙权看起来只不过是苟延残喘,他们当时所希望的可能也只是勉强生存而已。

    然而上天总是那么的喜欢开玩笑,曹操在顺风顺水的情况下迷失了自己,给孙刘联军机会,而周瑜等人则不负众望,成功抓到了曹操军的死穴,将其军队一举击溃,扭转了颓势,之后更是大举进军,夺取了江陵,将曹操势力延江隔断,荆南四郡也被刘备趁机夺取,孙权更是趁机强占了交州。

    赤壁之战和江陵之战的胜利,向人们宣告了孙刘联盟拥有着和当时的霸主曹操对抗的能力,而孙权和刘备的迅速扩张也大大增强联盟的实力,此后孙刘联盟江南为根基,以长江作为屏障,虽然整体实力仍然不如曹操集团,但已经有了一战之力。

    赤壁-江陵会战不仅解决了联盟迫在眉睫的危机,还将曹操势力驱逐出长江以南,形成了曹操和孙刘两大阵营的对抗,孙权和刘备的势力也得以发展,这对于本来苟求生存的孙刘等人可以说是一个完美的结果。

    【不算最完美的结局】

    赤壁-江陵会战虽然是一场当之无愧的完胜,但从个意义上来说,孙权和刘备都有机会做的更好。

    首先对孙权集团而言,如果当初孙权等人采取的是收服刘备势力,而不是与其同盟,那么在赤壁和江陵之战后,孙权的地盘就不止扬州和交州了,其中荆州也必然会落入其手中。在赤壁之战前,刘备势力弱小,而且还是新败之军,从实力从地位上而言,刘备是没有和孙权对等的资本的。

    当初鲁肃去荆州结盟,准确来说是和整个荆州集团联合,并不是单纯的和刘备联手,但让人不解的是鲁肃却主动和刘备提出联手的请求,这使得刘备在后来的同盟之事上占据了不小的先手。如果当时鲁肃提出的是接纳刘备势力,这对于已经出于绝境的刘备而言同样也是天降甘霖,刘备就算知道他会因此受制于人,但也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了,毕竟吴巨的势力和孙权是没法相比的,而刘备本人之前在劣势之下投靠过公孙瓒,投靠过曹操,投靠过袁绍,现在准备投靠吴巨,再转而准备投靠孙权也并不是什么难为情的事情,趁刘备虚弱之际将其吞并,然后再和曹操决一死战,这对于孙权集团而言是更好的选择。

    但孙权和鲁肃等人却因为曹操的巨大威胁,而忽视了这一点,让刘备和诸葛亮等人走运了一次。

    而在江陵之战后,孙权实际上还得到了第二次机会吞并刘备势力,当时刘备为了求都督荆州,不顾诸葛亮的劝说亲自来江东面见孙权,这时周瑜等人就劝说孙权趁机控制刘备,再夺取其势力,但最终孙权听从了鲁肃的意见,不但没有将刘备幽禁,还将江陵等地借给了刘备。

    如果历史上孙权把握住了这些机会,趁荆州动荡之际吞并刘备势力,那他后来在占据荆州、扬州和交州三州后,完全可以兵锋西进夺取益州,占据中国南方大陆和曹操南北对持,甚至有望击败曹操一统天下。

    从而真正的实现“榻上对”中的目标。

    对于刘备集团而言,赤壁-江陵之战的胜利从个意义上而言,也可以说是一种亡羊补牢。在曹操南下之时,因为刘琮不战而降,大失声望,如果当时刘备趁机夺取襄阳,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大,这一点从刘备在襄阳城下就能得到许多人投靠就可以看出来。

    而刘备夺取襄阳之后,就算守不住,也可以控制刘琮等人退到江陵,以此为根据地对抗曹操,江陵城物资丰富,背靠长江,曹操就算正面来袭也很难攻克,更不要说其后孙权集团为了自保也会来帮助刘备,这时刘备和孙权的地位基本是对等的,后面刘备就不用冒着风险亲自去借江陵欠孙权集团一笔账了。

    再加上可能从刘琮哪里获得的兵力和荆州人才,刘备在荆州将会有一个更为坚固的基础。

    【完美和不完美】

    不过话说回来,过于追求完美也未必是一件好事。

    的确,赤壁之战和江陵之战的主力都是江东部队,但其中刘备军的重要性也不可以忽视,孙刘联盟之后,刘备军作战不仅为了孙权,更是为了自己,而如果当时刘备已经依附孙权了,那么刘备军作战的积极性必然有所降低,毕竟为了自己而战和为别人作战区别还是很大的。

    而且当时刘备并没有看出依附孙权的意思,诸葛亮等人也是倾向于和孙权联合而并不是直接依附江东,如果鲁肃贸然要求刘备归附,很可能会讨价还价,耽误时间,甚至发生龌鹾,给曹操可乘之机。

    对于刘备而言,先期就算他听从了诸葛亮等人建议夺取襄阳,成功控制了刘琮等人,获得了荆州数万大军,并且还从江陵得到了足够的物资,后期还获得了江东的支援,但这并不代表刘备就能抵抗曹操。毕竟在曹操南下之时他并没能想到刘表会死,刘琮会那么不争气的投降,所以曹操的本来就是准备倾尽全力讨伐荆州的,他所率领的军队是拥有着扫平荆州的力量。

    赤壁之战曹操之所以会脆败是因为其被一系列轻松的胜利冲昏了头脑,而在曹操刚刚南下之时他还是比较清醒的,而刘备和刘琮的内斗必然会消弱荆州内部的力量,实际上还是对于曹操有利,刘备就算得到了孙权的支援,也未必能战胜认真的曹阿瞒同学。

    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是这么一个道理。

    ps:晚上应该还有一章

第061章 幽禁还是释放

    在江陵战役后,刘备南下夺取了荆南四郡,为了将其控制领土连在一起,刘备亲自去江东面见孙权求都督荆州。当时包括周瑜、吕范等人都劝孙权留下刘备,但最后孙权以大局为重,还是听取了鲁肃的建议,将江陵借给了刘备。

    当时为了巩固孙刘之间的联盟,孙权还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刘备,只不过这并不是一段悲美好的婚姻。

    【借“荆州”】

    因为江陵被周瑜所占据,刘备在荆州的地盘四分五裂,为了巩固自身在荆州的统治,刘备不顾诸葛亮的反对,亲自去江东盟友孙权哪里去借江陵,以作为荆州的治所。

    当时江东对此分为了两派,周瑜等人主张趁机控制刘备,从而夺取荆州,而鲁肃则主张释放刘备,并且将江陵借给他,以巩固盟友的地位。

    在刘备前往拜谒孙权后,周瑜就上奏说:“刘备以枭雄的姿态,且有关羽、张飞熊虎般的猛将,他一定不会长久屈身为他人所用。依我愚见,现在最好的计策是把刘备迁置到吴郡,为他修建最豪华的宫室,多给他一些美女及他喜玩的东西,以此满足他的耳目享受,再把关羽、张飞二人分开,各安置在不同的地方,派遣像我这样的人挟制他们,让他们与我们一道作战,大事即可成功。如今迁就他割让土地来资助,让这三个人聚在一起,又都安放在边界疆场,恐怕是蛟龙得到**,终非池中所容纳得了的!”

    当时裨将军吕范也私地请求孙权扣留刘备。

    但在这件事情上鲁肃却持坚定的反对态度,惟有他劝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以便共同抗击曹操。而孙权考虑到曹操在北方,应当广招天下英雄为是,又担心刘备并非一时制服得了的,故此没有采纳周瑜等人的建议,最后还将江陵等地借给了刘备。

    据《汉晋春秋》记载,当时吕范劝孙权留下刘备,鲁肃却说到:“不能这么做。将军虽然英明神武,但曹公实力强大,我们刚刚来到荆州,并没有布下足够的恩义,应该将这里借给刘备,让他来安抚。制造曹操的敌人,增强自己盟友的实力,这才是上策。”孙权认可了鲁肃的话,遂从之。

    据说曹操听到孙权将土地资救刘备后,当时他正在写信,震惊得把笔都掉在地上。

    【幽禁还是释放】

    刘备亲自去往江东求都督荆州,反而给孙权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这其中周瑜和鲁肃的主张都是各有道理的,说不上谁对谁错。

    周瑜等人主张曾经控制刘备,接受刘备势力,这绝对没有错误的。当时荆州被曹操、孙权和刘备三家瓜分,而刘备在刘琦死后则是荆州残党的唯一领袖,可以说控制了刘备,就能控制刘备集团,这种机会可遇不可求,错过了就不可能有第二次。而且成功的收益也很高,可以趁机得到刘备麾下的人才和其领土,是值得为此冒险的

    但鲁肃的说法也没错,在当时而言,曹操的实力仍然非常强大,以孙权一己之力是很难对抗的,孙权一旦对刘备动手,很可能给曹操机会,毕竟当年曹操是很欣赏关羽的,谁都不知道孙权动手之后的结局是怎么样,鲁肃的求稳策略在孙权看来就可控多了,这也是为什么孙权最后不但愿意放了刘备,还借给他“荆州”。

    幽禁刘备的好处多,但也有着相应的风险,大敌当前,避免内斗被孙权视为了上策,这才让刘备逃过一劫。

    据《山阳公载记》记载:备还,谓左右曰:“孙车骑长上短下,其难为下,吾不可以再见之。”乃昼夜兼行。

    可以看出来刘备事后自己心里也有数。

    说起来实际上还是刘备亲自去江东的这个行为还是过于冒险了,刘备这么干本来可能是准备展现自己的诚意,但万事都有一个度,刘备亲自去将读后,诚意对于孙权等人反而是无关紧要的了,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刘备本人就是极具诱惑的羊羔,如果不是孙权是一只具有节操的狼,那么刘备的下场不可想象。

    【并不美满的政治联姻】

    历史上在赤壁之战后孙权为了拉拢刘备,将自己的妹妹下嫁给了他,《三国演义》中记载是刘备去江东之时,但在《三国志》中明确记载是在刘备夺取荆州南方四郡之后,看起来刘备是在娶得孙夫人后才去江东的。

    而关于孙夫人的名,在魏晋时代的材料中并没有记载,小说《三国演义》中有提到孙坚之女名曰孙仁,京剧折子戏《龙凤呈祥》名曰孙尚香,另外还有孙仁献、枭姬等称呼。

    由于《三国演义》的影响,现在不少人都对于孙夫人抱有好感,但在正史上孙夫人对于刘备的态度其实是很恶劣的,二人的婚姻一点都不美满。

    诸葛亮就曾经说过:“主公在公安时,害怕北面曹操强盛,担心东面孙权威逼,身边又恐惧孙夫人生变,当时的情景真是进退两难狼狈不堪。”

    而在《三国志·法正传》中还有记载,孙权妹妹才思敏捷、性情刚猛,大有她几位兄长的性格气度,在她身旁总是侍立着一百多名持刀的侍婢,刘备每次进她的房间,心中都恐惧不安。

    同样在《云别传》中也有相关记载,后来刘备西征益州,孙夫人个性骄矜纵恣,多派遣自己手下的吴国官吏士兵做不法之事,刘备因为赵云庄重,特别命他留在荆州管理内事。

    野史里还有刘备夫妻分居的相关记载(注1)。说刘备和孙夫人结婚不久后即分居,刘备在公安城西的孱陵建了一座城,直接让孙夫人与她的侍女及卫队住在一起。

    从中可以看出来,孙夫人当时并不爱刘备,并且还看不起刘备,这位孙家的公主可以说是自视甚高,和贤内助的标准差距十万八千里,刘备对其当然也不可能感冒,后来被孙权接走可以说是必然的。

    注1:我没有找到这个资料的相关出处,所以直接说是野史里的。

第062章 天下大局(三)

    曹操在消灭北方袁氏,吞并北方四州之后,本来是当时最接近一统天下的强大诸侯,其后曹操率军南下,又轻轻松松夺取了荆州,在当阳大败刘备,那时曹操横扫天下之势让人感觉已经不可避免。

    但出乎意料的是,曹操在占据荆州之后,错漏百出,导致赤壁惨败给了孙刘联军,后曹仁等人又没能保住江陵,曹操势力就此被赶出长江以南,其也不再是不可战胜的了。

    【所谓大势】

    曹操的一统天下之势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但这个却毫无疑问是以曹操迁都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为起点的。

    建安元年(196)曹操迁都许昌,掌控天子,将朝廷的大义控制在了手中,声望因此大增,天下豪杰更是纷纷来投,这为曹操后来的争霸天下打下了无与伦比的优势基础,可以说当时所有的诸侯面对曹操都有着道义上的劣势,那些野心家不得不因此对于曹操忌惮三分。

    而曹操利用这个优势,消灭了不服从于朝廷的吕布,击溃了自立称帝的袁术,吞并了刘表的附属张绣,占据了兖州、豫州、徐州等等接近四州之地,成为当时实力仅此于袁绍的第二强诸侯,这时曹操就已经彻底形成了气候。

    而后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一战击溃了袁绍,随即取代其成为了当时天下最强诸侯,此时曹操一统天下之势已经初步形成。

    掌控天子的大义和自身强大的实力这些就已经足以让云端上的天平倾向于曹操。

    之后曹操更是节节胜利,顺利消灭了北方的袁氏兄弟,夺取北方幽、并、冀、青四州,势力和地盘扩大了一倍有余,当时中国长江以北大半已经为其所占据。

    曹操随即将目光转向了长江南方的荆州,并且轻松将其夺取,势力开始跨过长江。而当时余下的诸侯中,公孙康在辽东偏安,以马超、韩遂为首的关中、关西诸侯则已经听从朝廷调令很多年,益州的刘璋因为曹操南下荆州所受触动很大,主动向曹操表示屈服,汉中的张鲁则在领土和曹操没有交集,南方的交州势力弱小不足为虑,这时和曹操唱对台戏的已经只剩下了苟延残喘的刘备和自守江东的孙权。

    然而曹操的势力从北面、西面两面包围他们,如果曹操愿意,他甚至可以调动交州,从三面封杀孙刘联盟,只给他们留下东面的汪洋大海,在当时面对强大的曹操,失去长江天险之后,孙刘联盟实际上已经没有了自保的能力。

    在曹操夺取荆州之后,其一统天下的趋势已经基本明朗,那时看起来已经没有人能阻止曹****,甚至没有诸侯有资格作为曹操的对手。

    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在赤壁惨败,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一败涂地,从历史资料上记载,赤壁之战只发生了两次战斗,曹操就已经惨败而归,但曹操是输给了周瑜和刘备吗?并不是,他只是像在宛城之时那样,再一次输给了自己而已。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三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官渡之战后,袁强曹弱的趋势彻底逆转,曹操开始转而压制北方的袁氏集团,直到将他们彻底消灭。

    但赤壁之战并没有能像官渡之战一样彻底扭转当时的形势,这并不是因为赤壁之战的重要性比官渡之战低,而是因为孙刘联盟当时的实力和曹操差太多了。在官渡之战前,袁绍虽然强于曹操,但二者依然是一个重量级的诸侯,所以曹操在取得官渡之战的决定性胜利之后就能彻底扭转对抗袁绍的不利局面。

    然而孙刘联盟和曹操集团在当时完全不是一个等级的,在官渡之前,曹操的弱是虚弱,而赤壁之战前,孙刘联盟的弱则完全是弱小,所以哪怕周瑜等人取得了赤壁之战的大胜,掀起了很大的涟漪,依然没能扭转曹操一统天下的大势。

    所以周瑜、刘备等人想要改变当时的大势,还需要再赢一下一场关键性的胜利,单单赤壁一场的大胜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这时江陵之战的胜利与否就非常关键了,如果这一战周瑜等人胜利了,南郡以南和荆州南方四郡就不再归曹操所有,曹操势力将会被驱逐出长江以南,如果周瑜和刘备输了,那意味着曹操随时可以卷土重来,从路上、从水上随意的进攻江东和江夏郡,孙刘联盟的形势将会回到赤壁之战前。

    万幸的是,周瑜成功的攻克了江陵,取得又一次关键性的胜利,在孙刘联军连续取得赤壁之战和江陵之战的胜利后,曹操对于江东的威胁才真正的告一段落,他一统天下的大势才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在赤壁之战前,为什么认为曹操有着一统天下的大势,因为他在当时理论上是无敌的,没有任何一个诸侯可以阻止曹操前进的步伐,哪怕曹操失败了,那也会被认为是短暂的失利而已。但曹操集团在赤壁和江陵相继失利后,这种情况就被改变了,这两次的失利意味着曹操不是无敌的了,孙刘联盟拥有了和曹操对抗的力量,而他们夺取江陵后,还能借助长江天险防御曹操,曹操很难再次轻松南下了。

    之后刘备席卷了荆州,夺取了荆州南方四郡,又从孙权手中借到了江陵,实质上成为了荆州新的主人,而孙权更是派步骘南下占据交州,大幅扩张了自己的领土。

    这时天下大势变为了曹操和孙刘联盟隔江对持,孙权和刘备在曹操面前不仅拥有了自保之力,甚至还可以发动反击,身为当时曹操最大的敌人孙权,就曾经多次北上讨伐曹操在江淮一带的重镇合肥,并且和曹操在江淮地带还形成了长时间的对持。

    可以说赤壁-江陵会战之后,已经形成了三分天下的雏形,而曹操虽然仍然是当时最强的诸侯,但他已经失去了一次一统天下的最好机会,而他也不可能再有比这次更好统一天下的机会了。

    ps:明天开始下一卷。

第001章 魏公战吴王

    在赤壁-江陵会战(其后一律简称赤壁大战)后,孙权成为了曹操最主要的敌人,两者在合肥到濡须一带展开了长久的争夺,并且爆发了多次的战争。

    首先就是孙权在赤壁之战胜利后,挑起的第一次合肥之战,尽管孙权是趁机扩张,但看到没有机会后,在曹操援军赶来之前就已经退却。

    【曹操vs孙权】

    在赤壁之战后,孙权已经成为了曹操所面对的最大的拦路虎,而曹操亦是孙权的首要强敌。

    当时,孙权东面是盟友刘备,南方是弱小的交州,只有北方曹操给予其的压力最大,所以孙权在曹操赤壁失利之后,立刻在周瑜西进的同时挥军北上,企图攻克合肥,将势力扩张到曹操东面的徐州。

    同样对于曹操而言,当时辽东的公孙康野心不大,威胁可以忽略,关中的诸侯们也在控制范围之内,汉中的张鲁因为关中的阻碍无法威胁到曹操,刘璋更是在先前曹操南下之时就已经开始表示臣服,刘备才刚刚站稳荆州,只有江东集团对于曹操能产生直接的威胁,之后周瑜在西线夺取了江陵,步骘南下控制了交州,江东集团在短时间内发展极为迅速,所以曹操在稳定后方之后立刻出兵攻打濡须,企图压制孙权势力。

    双方从建安十三年(208)起,一直打到了建安二十二年(217)才告一段落,交战接近十年,战局最后以孙权服软而告终,但总体而言双方打平。

    建安十三年到次年(208-209),孙权第一次出兵攻打合肥,曹操亦派出张喜(一说张口)支援,曹操援兵未至,孙权就已经退兵。

    建安十四年(209),曹操亲自率兵来到来合肥,讨伐了扬州贼陈兰、梅成等人,任命扬州郡县长吏后,留张辽和乐进、李典驻守合肥,遂退。

    建安十八年(213),曹操亲自带兵讨伐孙权,进攻濡须,取得了一定的战果,遂退军。

    建安十九年(214),孙权向北方进攻皖城,克之。

    建安二十年(215),孙权出兵再次进攻合肥,不克,在退军之际被张辽所袭击,幸亏得到凌统拼死保护。

    建安二十一年(216),曹操来到居巢,再次进攻濡须,次年,孙权请降求和,曹操遂退。

    在这段时间内,当时最强的两大诸侯发生了多次交锋,互有胜负,但随着刘备集团的迅速崛起,情况发生了改变,曹操和孙权之间的战争也随之告一段落。

    【合肥之战】

    赤壁之战后,孙权集团向西方,南方和北方均有所发展,西方由周瑜领军进攻江陵,并且后来还试图讨伐益州,南方则吞并交州,进一步扩充地盘,北方则由孙权亲自带兵,试图攻克合肥,将自身势力扩张到长江以北。

    建安十三年(208)孙权亲率大军围困合肥,还派张昭攻打九江郡的当涂县。张昭出兵不利,孙权攻合肥一个多月(一说百余日),亦未能破城。

    历史上合肥城之所以能抵抗孙权大军来袭,和之前的扬州刺史刘馥是有着很大的关系,他在严象死后继任为扬州刺史,当时扬州全土基本为孙氏所占,能控制的区域内还有着梅乾、雷绪、陈兰等割据势力,曹操还面临着袁绍大举进攻,无力支援扬州,刘馥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来到了扬州。

    他在上台之后,建立起州城的治安措施,对合肥南部的雷绪等势力采取恩抚的策略,开始集中众儒生,建立学校,扩大屯田,兴修治理芍陂、茄陂、七门堰、吴塘等阻水的土堰,用来灌溉稻田,使粮食增长,官府和百姓都有储备。又高高地构筑起城上的防御工事,大量贮存滚木石,编制了千千万万领草苫,并增加了几千斛鱼脂油的积储,作为战斗防御的准备。

    建安十三年(208),刘馥去世,孙权出兵也可能和此有关系,但刘馥人虽然走了,其留下来的防御措施就没有改变。据记载打到最后,正赶上连天下雨,城墙几乎要坍塌了。守城的军民用草苫蓑席覆盖住城墙,夜间点燃鱼脂照亮城外,观察敌方的动向而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孙权军终于因为损失惨重被迫撤退。扬州地区的官吏百姓因此对刘馥更加怀念,认为刘馥的守御策略比起春秋时期守晋阳的董安于还要出色。

    当时曹操已经北还,遂派张喜救援合肥。但合肥守军等候个多月后仍不见援军至,蒋济秘密告诉扬州刺史,诈称得到张喜的书信,步骑四万已经到达雩娄,应派遣主簿迎接张喜援军。即写书信遣三部使让他们把这消息告诉城中守将,一部入城,另外两部被敌军捉去,孙权信以为真,急忙放火退走,合肥得以保全。

    这一战拉开了孙权和曹操在长江下游一带近十年,曹魏和东吴两大集团在此半个多世纪争夺的开端。

    【合肥之战的时间点】

    关于孙权第一次攻打合肥的时间上,在《三国志》中是有着不同的时间记载的,其中《武帝纪》中记载其时间是在赤壁之战前,而《吴主传》中记载是在赤壁之战后,总体来看应该以《吴主传》中为准。

    《武帝纪》中其时间记载为“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救合肥。权闻□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

    而《吴主传》中为“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留曹仁、徐晃於江陵……权自率众围合肥”

    在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南下夺取荆州之后并没有留给孙刘联盟多少的时间,他们面对强势的曹操只能尽力抵抗,所以孙权在当时能和刘备及时确立同盟,做好对抗曹操的准备已经不错,根本就没有其他时间和力量再出兵进攻合肥。

    再从兵力来说,孙权当时给周瑜对抗曹操的兵力就两三万人,不是因为孙权不想多给,而是孙权还没来得及集结更多的兵力,所以在赤壁之战前孙权也没有足够的兵力北上,那时他自保都来不及呢。

    这点从《江表传》中就可以看出来,当时周瑜问孙权要五万大军对抗曹操,孙权是这么回答的:“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也就是周瑜一开始率领的只是先发部队,只不过后来没想到曹操居然不堪一击,打他先发部队就够了,孙权就带着后面集结的兵力趁机攻取合肥,只不过没能成功就是了。

    综合而言,我赞同《孙盛异同评》对于此事的评价:“按吴志(注1),刘备先破公军,然后权攻合肥,而此记云权先攻合肥,后有赤壁之事。二者不同,吴志为是。”

    注1:这里的吴志指的是《三国志·吴志》

    ps:最近都被拉去打牌了,不好意思

第002章 名士孔融

    孔融是东汉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之一,孔子的直系二十世孙,年少时就受到了李膺等名士的欣赏,后步入政坛,刚正不阿,先后得罪了宦官集团和大魔王董卓,最终被董卓发配到黄巾贼最为****的北海郡。

    后来孔融在此艰难站稳脚跟,并且被刘备上表为青州刺史,但其后被袁谭击败,赶出青州,回到了朝廷任职。

    【年少出名】

    孔融小时候就有特异的才能。在孔融四岁时候,与兄弟一起吃梨,但他一直拿最小的梨吃,父亲奇怪地询问他,他回答说:“我是小孩子,按理应该拿小的。”孔融的宗族因而对他感到惊奇。

    他在十岁时跟父亲至京师,当时的河南尹李膺是党人中代表人物之一,性格自守简慢严整,不随便接见士大夫及宾客,他甚至告诉门者,不是当代名人及世代有交谊之家都不得告知。

    孔融就想看看李膺是怎样一个人,于是就去李膺家敲门,对门者说:“我是李君通家子弟。”守门的人告诉李膺,李膺请孔融相见,于是就问道:“高明祖父曾经与我有交情吗?”

    孔融说:“是的。先人孔子与您先人李老君(就是老子)同德同义,又为师友关系。那么,我孔融与您为累世通家。”在坐的人,无不为之赞叹。太中大夫陈炜后到,在坐的人把这告诉了陈炜。陈炜说:“噢,人小的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有大用。”孔融接着他的话说:“照您这么说,莫非您小时也挺聪明的吗?”李膺大笑说:“你将来一定会大有出息的。”

    孔融十三岁时,死了父亲,悲痛过度,要人扶了才能站起来,州里称赞他的孝行。同时孔融天性好学习,博览群书,年少就非常有才华,开始为众人所知,不过最让孔融出名的还是后来帮助张俭一事。

    当时山阳张俭为中常侍侯览所恨,侯览隐匿告人姓名把奏章下达州郡,捉拿张俭。张俭与孔融的哥哥孔褒是朋友,于是就逃到孔褒家中,但孔褒不在。这时孔融十六岁,张俭认为孔融年轻,没有告诉他。孔融看见张俭窘迫的样子,对张俭说:“哥哥虽然在外未归,我难道不能为您的东道主吗?”因此留张俭住在他家。

    后来事情泄漏出去,自国相以下的人,都秘密的压下此事,张俭得以逃脱。但孔家没有幸免,孔褒、孔融逮捕均被逮捕送入监狱,但大家都不知道他们二个人是谁包庇了张俭。结果两兄弟争先认罪,孔融说:“收容隐藏张俭的是我,有罪归我。”孔褒说:“张俭来找我,不是弟弟的罪过,罪在我,心甘情愿。”吏问他们的母亲,母亲说:“长者担任家事,罪责在我。”一门争死,郡县疑不能决断,于是向朝廷请示。诏书最后定了孔褒的罪。孔融因此得名,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齐名。

    【得罪宦官和董卓】

    孔融名声大振之后,州郡以礼任命,都不就。征召司徒杨赐府。当时暗暗地察访官僚中的贪污分子,准备予以贬谪罢免,孔融检举多为宦官的亲族。尚书害怕得罪皇帝的宠信,召属官诘问斥责,孔融陈述他们的罪恶,毫不隐讳。

    之后河南尹何进当升为大将军,杨赐派孔融拿着名片去祝贺何进,没有及时通报,孔融就把谒夺回归府,引罪自责回去了。河南尹官属认为丢了面子,私派剑客想追杀孔融,有客对何进说:“孔文举有重名,将军如与他结怨,四方之士就会相率而去了。不如以礼待他,使天下人都知道将军胸怀广大。”何进同意,于是在受任大将军之后,征辟孔融,举其为高第,迁任侍御史。孔融又因为与上司御史中丞赵舍不和,托病归家。

    后来,孔融被征为司空掾属,授任北中军候。在职三天,转任虎贲中郎将。正逢董卓总揽朝政,想要废掉汉少帝刘辩,孔融与董卓争辩,言辞激辩,常有匡正之言。董卓怀恨在心,但顾虑孔融声望太高,于是就将孔融转任议郎,随后又暗示三府(太尉、司徒、司空)举荐孔融到黄巾军最为猖獗的北海国为相。

    【驻守北海】

    孔融到北海后召集士民,聚兵讲武,下发檄文,又亲写书札,与各州郡通声气,共同谋划。因讨伐黄巾军张饶战败,而转保朱虚县。慢慢集结官吏百姓被黄巾所蛊惑的男女四万多人,再设置城邑,设立学校,表显儒术,荐举贤良郑玄、彭璆、邴原等。对待国人,就算只有一点微小的善行,也都以礼对待。国人没有后代及四方游士有去世的,都帮助安葬他们。因颇有政声,被时人称为“孔北海”。

    据说孔融任北海相时,在路上看见一个人在坟墓边哭泣自己的亡父,脸色却一点都不憔悴。孔融认为其不孝,于是将此人杀了。

    后来,孔融被黄巾管亥所围,情势紧急。于是派太史慈向平原国相刘备求救。刘备惊奇地说:“孔北海竟知道天下还有个刘备呢。”于是立即发兵解围。当时袁绍、曹操势力逐渐强大,而孔融知道二人终究是要篡夺汉室的,所以不愿意投靠他们。其幕僚左承祖劝孔融要结纳袁绍或者曹操,孔融怒而及其杀害。孔融自负于才气秉性,立志平定国家的危难,因为才器粗略,思想空乏,所以没有成功。

    孔融在任六年后,被刘备上表推荐兼领青州刺史。

    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双方战斗自春至夏,战士仅剩数百人,流矢像雨一样射来,城内已经短兵相接。孔融仍然凭几读书,谈笑自若。晚上城陷,才逃奔太行山以东,妻儿都被袁谭所掳。

    同年,汉献帝迁都许昌后,征召孔融为将作大匠,又升任少府。每逢朝会访问召对之时,孔融常引证定议,而当时大多公卿大夫都不过挂名而已。

第003章 孔融之死

    孔融作为三国历史上的大儒之一,一心为国,因此和专权的曹操极为不对付,最终被曹操所杀害。

    【参议朝政】

    之前,太傅马日磾奉命出使山东,到了淮南时,多次有求于袁术,袁术于是轻视侮辱他,夺走他的符节,又不准他离开,还要强迫他任军师。马日磾忧愤自己至极,于是呕血而死。

    等到马日磾遗体送回京师,朝廷想加以礼葬,孔融于是独自陈说:“马日磾凭上公的尊贵身份,持天子的髦节,奉命处理地方事务,安宁东夏,竟然取媚奸臣,被他所指使,所上章表署名补用,马日磾都是第一个。依附下级,欺骗朝廷,奸诈事君。从前国佐敌晋军,不为其折服,宜僚当着白晃晃的刀而面不改色。朝廷大臣难道可以受威胁为借口吗?而且袁术越级叛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与日磾随从,周旋历年。《汉律》规定:与罪人往来三天以上,都应该知道他的情况。《春秋》说:鲁叔孙得臣死了,为了不张扬襄仲的罪贬,不写日子。郑讨伐幽公,砍薄子家的棺材,因为他杀君的缘故。陛下可怜旧臣,不忍追究定罪,已经很宽大了,不应该再加礼。”朝廷采纳了他的意见。

    后来朝廷多次就肉刑之事进行讨论,钟繇等人支持恢复肉刑,孔融则坚决反对,肉刑之议最终不了了之。

    当时,荆州牧刘表和曹操关系恶化,开始不向朝廷进贡,做了不少逾越法度不安本分的事情,并且还郊祀天地,礼仪拟指君主。朝廷下诏把他的行为宣示天下,孔融上疏认为应当隐瞒郊祀这件事,来维护朝廷的脸面。

    建安五年(200年),南阳王刘冯、东海王刘祗相继逝世,献帝哀痛他们早逝,想为他们规定四时祭祀,为此先询问孔融意见。孔融回答说:“陛下仁厚,感慨变化而增加思念,哀悼二王的魂灵发布哀怜的诏章,考查审度从前的典章制度,订正礼制。臣看前代梁怀王、临江愍王、齐哀王、临淮怀王都死而无后代,同胞兄弟,就是景帝、武帝、昭帝、明帝四帝,没有听说前朝为他们修祭祀。如果是临时的,就不要列入传纪。臣不懂事,认为他们都在幼小的年龄死去,陛下哀痛,以成人礼加以谥号,这应遵照您的意思办理,祭祀结束,以后就不要再行。至于一年一期祭祀,不合礼意,又违背了先帝既定的法制,这是不合适的。”

    【孔融之死】

    孔融作为大汉的死忠分子,极为看不上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曹操,与其矛盾不断恶化,最终被其所杀。

    先期孔融和祢衡关系非常好,甚至将其推荐给曹操,但祢衡自认为有才,看不起曹操,并且还将其狠狠羞辱了一顿,曹操最终将其流放到荆州,祢衡最后被黄祖所杀。

    在官渡之战时,孔融等人认为曹操不敌袁绍,被荀彧所驳斥。

    后曹操进攻邺城屠杀邺城居民,袁绍家的妇人女子多被掳掠。曹操的儿子曹丕还继承了曹家人妻控的传统,私自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知道后写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把妲己赏赐给周公。”曹操不明白,后来问孔融这出于何经何典。孔融答说:“按现在的事情量一量,想当然而已。”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讨乌桓,孔融又讥笑他说:“大将军(曹操)远征,萧条海外,从前肃慎不进贡木苦矢,丁零偷盗苏武的牛羊,可以一并讨伐啊!”当时,饥荒战乱,曹操上表请禁酒,孔融多次写信给曹操,认为不要禁酒,而且言词之中多为傲慢无礼。

    当时孔融已经看到曹操奸雄诡诈,已渐渐显露,愈发不能忍受,所以说话偏激,常常触犯了曹操。又曾经上奏认为应当遵照古时京师的体制,千里以内,不得封建诸侯。曹操怀疑他所谈论的越来越广,更加害怕他。然而,因为孔融名重天下,表面上装着容忍,暗中却嫉忌他正确的议论,怕阻抗自己的大业。山阳人郗虑揣摩曹操的心事,以蔑视国法为由奏免孔融。曹操又写信故意挑拨二人,孔融也回信相对。

    曹操既积满了一肚子的猜疑忌妒,加上郗虑的诬陷,曹操于是指使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奏:“少府孔融,从前在北海,看见王室不安宁,招集徒众,图谋不轨,说:‘我大圣之后,被宋所灭。有天下的,何必一定是卯金刀。’后来与孙权的使者说话,诽谤朝廷。又孔融位在九卿,不遵守朝廷的礼仪,不戴帻微行,唐突宫掖。又以前与没有出仕的祢衡无所检点地乱说什么‘父亲与儿子,有什么亲?论其本意,实为****而已。儿子与母亲,又是怎么回事呢?譬如寄物缶瓦中,出来就分离了’。不久,与祢衡更相标榜,祢衡说孔融是‘仲尼不死’。孔融回答说:‘颜回再生。’大逆不道,应当予以重诛。”朝廷遂于建安十三年八月二十九日将孔融处死,并株连全家,孔融时年五十六岁。

    据《世说新语》记载,孔融被逮捕时,朝廷内外非常惊恐。当时孔融的儿子大的九岁,小的八岁。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一点惶恐的样子都没有。孔融对使者说:“希望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两个儿子可以保全性命吗?”他的儿子从容地进言说:“父亲难道见过倾覆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不碎的鸟蛋吗?”不一会儿逮捕他们的差役也到了。

    在《后汉书》则记载孔融是一子一女,儿子九岁,女儿七岁,其女儿在死前对哥哥说:“如果死者有知,得见父母,难道不是我们最大的愿望!”于是引颈就刑,颜色不变,没有人不为之悲伤的。

    之前,京兆人脂习,与孔融相好,曾劝诫孔融性格太过刚直。等到孔融被害时,许昌没有人敢为其收尸,脂习前往抚尸说:“文举丢下我死了,我也不再活了。”曹操听说大怒,准备收捕脂习杀害,后来逢赦免才被释放出来。

    【文学成就】

    孔融是东汉末年一代名儒,继蔡邕为文章宗师,亦擅诗歌。魏文帝曹丕十分欣赏孔融文辞,在他死后曾悬赏征募他的文章,把孔融与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六位文学家相提并论,列为“建安七子”。说道“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扬雄)、班(班固)俦也。”

    据《后汉书》载,孔融有诗、颂、碑文、论议、六言、策文、表、檄、教令、书记共二十五篇。但这为数有限的遗文,后世又有所散佚,大多只是片断流传,其中诗歌仅存八首。

    《隋书·经籍志》载《孔融集》9卷,已散佚。今存其集都是明、清人辑本,通行本有明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1卷。据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卷83载孔融有《春秋杂议难》五卷,集十卷,又有其文及奏疏。其诗又见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汉诗》和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

    《古文苑》载有孔融《杂诗》2首,但《文选》李善注引屡作李陵诗,真伪莫定。而其诗亦近无名氏古诗一类,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系入《李陵录别诗》。

    【求仁得仁】

    孔融本人在文学上的成就不用说,在政治上他也不差,但孔融的确不是一个明主,更不是一个有野心的诸侯,而是一个明显的大汉官员,一个明显的士大夫,其军事能力可以说是比较糟糕的。

    而孔融之死,则是求仁得仁的结果,孔融本人也是典型卫道士,守旧派的最明显例子。后世关于孔融和曹操不对付的记载较多,人们也了解的大多是这一方面,但实际上孔融反对的不仅仅是曹操,而是宦官集团、董卓、袁绍以及曹操这些汉末的全部大势力(孔融死前,孙刘还没崛起,所以这几个势力就是汉末的最强势力了)。

    孔融反对的是那些大野心家,是那些大汉的蛀虫和毁灭者,纵观孔融一生,他从没和这些“恶势力”妥协,一直在守护着大汉的道义,在宦官祸乱朝政时他对抗宦官,在董卓废立君王时,他和董卓做对,在袁绍做大时,他拒绝依附野心勃勃的袁绍,最后轮到曹****,孔融也依然从未改变,他为朝廷尽心尽力,积极参与朝政,但对于朝廷的实际控制者曹操却是经常找其麻烦。

    孔融这样做的理由其实很简单,他很明白曹操已经尾大不掉了,这样下去国将不国,但是自己又没有什么有效的办法限制曹操,所以就只能做一些小动作,孔融未必不知道和曹操做对的结局,但当时真的已经没人可以对抗曹****,所以他只能自己站出来了。

    为此,他把那些强者得罪的都很惨,宦官不喜欢他,董卓讨厌他,曹操要杀他,但他却从没有改变。孔融的确在曹魏内部慢慢成为了隐患,曹操除去他也谈不上什么错误,但孔融这份真心,这份坚持,却令人十分敬佩。

    但大汉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所以孔融最终还是死了,成为了那个王朝的殉葬品。

    ps:感谢书友菜园上的菜菜的打赏

第004章 南稳扬州

    赤壁之战后,孙权趁机北上夺取合肥,虽然被击退,但后来曹操为了稳定扬州,亲自南下,讨伐消灭了盘踞在当地的陈兰、梅成,后留张辽等人驻守合肥。

    【南下扬州】

    安十四年(209)三月,曹公进军到了谯县,制造快船,操习水军。七月间,曹军从涡水进入淮河,经过淝水,在合肥住下。八月二十四日,曹公下令说:“最近几年来,军队多次远征,官兵都有死亡,有时还遇到瘟疫,不能再回家乡,夫妻难以团聚,百姓流离失所,这难道是仁爱之人愿意看到的么?是不得已才这样做。特此命令:凡是死的士兵家中没有产业,难以维持生活的,政府不得停止供应食粮,官吏必须慰问救济他们,这才合我意。

    当时庐江人陈兰、梅成占据氐等六县作叛,曹操于是遣于禁、臧霸等讨伐梅成,又命张辽督领张郃、牛盖等讨伐梅兰。当时梅成诈降于禁,于禁引军便还。不料梅成趁机会带其军众往投陈兰,二人转入灊山自守。灊山中有天柱山,高峻约有二十馀里,道路险狭,陈兰等众避于其上,山下进军难通。

    张辽意欲登山进兵,诸将皆说:“此山道路险恶,我军兵少,很难可以深入用兵。”张辽却说:“这正是所谓‘一与一,勇者得前耳’(只有勇者可以前进)。”于是进至山下安营,起兵上山攻击,终于斩下陈兰、梅成首级,尽虏其众。曹操论诸将功劳,说:“登上天山,踏过险峻,成功讨取陈兰、梅成,都是荡寇将军(张辽)的功劳。”于是增其邑,假节。

    在刘馥死后,曹操让温恢外任扬州刺史。赴任前,曹操对其说:“我非常希望能把你留在我的身边协助理事,可是丞相府的事务实在不及治理扬州的事务来得重要。《尚书》曾说:‘股肱良哉!庶事康哉!’既然如此,我又岂能不让蒋济为你担任扬州治中(别驾)一职呢?”

    蒋济以前担任过扬州别驾,当时担任丹杨太守,于是曹操便让蒋济再次到扬州任职别驾,辅助温恢。另一方面,曹操又遣人向镇守扬州附近地界的张辽、乐进等人告谕:“扬州刺史(指温恢)是一个通晓军事的人,你们凡事都要与他共同进行商议。”

    曹操为了防范孙权攻击,打算将淮南的民众内迁,便问蒋济:“昔日我于袁绍对峙于官渡,迁徙燕、白马的百姓,大家都没有逃跑,敌军也未敢掳掠。现在,我想迁徙淮南百姓,你觉得怎么样?”蒋济不同意徙民,说道:“当时我弱敌强,不迁徙必失。自从击败袁绍,北达柳城,南对江、汉,荆州臣服,威震天下,人民别无他志。但百姓怀念旧土,不乐于迁徙,若闻此事必惧怕不安。”

    曹操不听,仍然决定强制迁移江淮民众,结果江淮十余万百姓因为受惊吓逃到东吴境内。曹操乃因蒋济对徙民的见解而对其才能甚为欣赏,后来蒋济被使臣传到邺城,曹操见到蒋济后大笑自嘲道:“本来想让百姓们避难,结果反倒把他们全都赶跑了。”

    后曹操征孙权无功而还,任命张辽与乐进、李典等部领七千余人马屯守于合肥。这年又在扬州设置郡县长官,开垦芍陂屯田。十二月,回返。

    之后曹操在长江下游方向任命温恢、蒋济等人管理政务,而以张辽与乐进、李典等管理军务,以对抗孙权。

    【铜雀台】

    建安十三年(208),朝廷废除了三公,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六月,曹公被任命为丞相。

    建安十五年(210)春天,曹操为了招揽人才,颁布命令:“自古以来,凡是开国和中兴的君主,无不靠贤人君子帮助共治天下!君主得到贤才,足不出巷,这难道是侥幸碰上的吗?是高高在上的执政者不去寻访罢了。如今天下还未平定,这是正需要贤才的时候。孔子说:‘孟公绰作赵、魏两家的家臣之长,是多多有余的,却不能作滕、薛二小国的大夫。’假如一定要廉洁之士才能任用,那齐桓公怎能称霸天下呢?难道现在天下就真没有像吕尚那样富有才华却穿着破衣服在渭水边垂钓的人吗?又有没有像陈平那样被诬与嫂子私通,接受贿赂却还没有遇到识才的人吗?各位一定要帮我明察举荐出身低微的有才之士,只要有才就举荐,使我能够重用他们。”

    这年冬天,曹操建铜雀台。

    现今,因为《三国演义》和一些名诗名句(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影响,不少人都将铜雀台和美人直接联系再一起,但实际上曹操建铜雀台的本意并不是如此。

    据说曹操消灭袁氏兄弟后,夜宿邺城,半夜见到金光由地而起隔日掘之得铜雀一只,荀攸言昔舜母梦见玉雀入怀而生舜。今得铜雀,亦吉祥之兆也,曹操大喜,于是决意建铜雀台于漳水之上,以彰显其平定四海之功。

    不过我个人认为曹操在此时建铜雀台是令有深意。首先如果是曹操想彰显其平定四海之功的话,在消灭袁氏兄弟之后就可以开始了,没必要等到建安十五年,曹操此时得到祥瑞,建台,感觉并不是要夸耀自己,而是维稳。

    这个时候,曹操集团南下已经彻底宣告失败,赤壁之战和江陵之战都已失利而告终,孙权甚至敢主动出击进攻合肥,尽管失败了,对于曹操内部也是有着很大的震荡和影响,所以曹操此时急需要稳定人心和发展势力。

    在赤壁之前曹操势力强大,天下无敌,所以对于人才方面可能就不那么放在心上了,但赤壁惨败后,曹操突然发现事情还没那么简单,所以他还是需要进一步的招揽人才,增强自己集团的实力。而曹操建铜雀台,其实也是利用祥瑞之说冲淡一下过往失败的阴影,以拉拢部下们,稳定人心,表明天意还在自己这边。

    当然,也有彰显自己武力,威慑一下那些有异心之人的意思。

第005章 无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在历史上曹操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大奸臣,野心家,图谋汉室,虽然从实际上来说这样评价曹操也没错,不过有些事情不是以人力就可以改变的。

    《魏武故事》上曹操就曾经说出过自己的一些心里话(注1)。

    【无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据《魏武故事》曹操下令说:“我最初被推荐为孝廉时,自以为本来不是隐居深山的知名之士,恐怕被世人看作平庸无能,打算好好处理政务,推行教化,以树立名誉,故在济南国任国相时,铲除残暴邪恶势力,公正地选拔人才。由于这样,受到强门豪族的忌恨,我恐怕给家中招来灾祸,就借口有病,回到家乡。当时年纪还不大,就在谯县县城以东五十里处修建书房,打算秋季与夏季读书,冬季与春季射猎,计划这样过二十年,等天下安定以后,再出来做官。但我未能如愿,被朝廷征召为典军校尉,于是改变主意,想为国家讨贼立功,使墓道的石碑上可以题写‘汉朝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这就是我的志愿。而后遇到董卓之乱,我兴起义兵。以后,我任兖州牧,击败黄巾军,迫使三十万黄巾军投降;又讨伐袁术,使他走投无路,穷困而死;击败袁绍,将他的两个儿子斩首示众;再消灭刘表,于是平定天下。我身为宰相,作为臣子达到尊贵的顶点,也已超出了我的愿望。假设国家没有我,不知会几个人称帝,几个人称王?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来,曹操一开始也是一位正直青年,以恢复汉室,救济天下为己任。最初曹操从政之时,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好官,但做好官代价大,曹操不得已才离职,后来曹操从军,对抗黄巾,也是建功不少,志向更是封侯建业。董卓之乱后,曹操拒绝同流合污,逃离洛阳,第一个起义兵,后来在酸枣大营里曹操也是第一个出兵,曹操在刘岱死后管理兖州,平定了三十万黄巾贼,击溃了来犯的袁术,稳定一方,这些都可以看出来曹操的初心如何。

    建安元年(196),曹操得到天子,迁都许昌后,虽然的确是扩张了自己的势力,也提升了自己的声望,但不可否认,曹操这样做也大大恢复了朝廷的权威。在“十常侍之乱”、“董卓之乱”以及“李郭之乱”后,天子已经不再是至高无上的一国之主,天下也是四分五裂,朝廷的权威更是降到了东汉以来的最低点,当时那些坐镇一方的诸侯都是野心勃勃。

    其中刘焉是最早的一位,他造作乘舆车服千余乘,在西河议圣人论;刘表在和曹操关系恶化之后,甚至郊祀天地,礼仪拟指君主;袁术则干脆在淮南,其兄长袁绍也试探过臣下。所以曹操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并不是一句虚言,而是一个明显的事实,多数诸侯就是因为曹操的存在还维持着朝廷的尊严才没有走出最后一步。

    这方面而言,曹操对于大汉的确是一个功臣。

    【情势所迫,无可奈何】

    在谈完自己对于大汉的贡献之后,曹操还说到:“或许有人看到我势力强盛,又生性不信天命,恐怕会随便猜测,说我有篡位的野心,每一想到这些,心中就感到不安。所以,向你们述说这些话,都是我的肺腑之言。然而,想要我就这样放弃所统领的军队,交还给主管部门,回到我的封地武平侯国,实在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呢?我确实害怕自己一离开军队就会被人谋害,既是为我的子孙打算,又因为我一失败就会使国家危亡,所以,我不能追求虚名,而遭受实际的灾祸。然而,我的封地共有四个县,享有收取三万户百姓租税的权利,我的品德怎么能配得上呢?天下尚未安定,我不可以辞去官位;至于封地,是可以退让的。如今,我把阳夏、柘、苦三县的二万户封地归还给国家,只享受武平的一万户百姓的租税,姑且以此来减少对我的诽谤议论,同时也稍微减轻我的责任!”

    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迅速发展起来之后,其自身声望不断的提升,势力不断的扩大,也引起了不少人的忌惮,因为当时曹操已经取代汉献帝,成为了当时朝廷实质上的主人,这个时候天子实际上已经成为摆设了,实际权力都在曹操的手里,类似于日本的幕府,只不过中国是没有幕府制度,所以这样一来,曹操就被孔融等卫道士认为是篡位者,对其极为诋毁。

    而在这种情况下,曹操也没法后退了,因为他退不了了。就向曹操说的,就算他退了,别人就会放过他吗?不会的,因为曹操的威胁依然存在,只要曹操不死,有些人就没法心安,所以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把曹操搞死。

    而且当时天下还远远没有一统,北方辽东公孙氏,关中的韩遂、马超,南方的刘璋、刘备、孙权,曹操就算将大权还给献帝,汉献帝就能做好吗,如果献帝真有本事的话也不至于被一个个个诸侯当傀儡耍了。

    另外,曹操做大之后,许昌朝廷内部的确有很多人依然心向天子,但更多的人已经是曹操的支持者的,他们所效忠的已经不再是天子,而是曹操本人,曹操的退让不仅会害了自己,也会害了自己那些忠心耿耿的部下。

    汉室的式微已经不可避免,曹操崛起之后,有些事情已经不再是他能掌控的了,在当时的那种大环境下,曹操已经无路可退,他只能向前,就算他不走,他的那些部下们也会推着他前进,所以后来曹操成为了魏公,成为了魏王,但曹操却始终没有迈出最后一步。

    这其中虽然有着其他的原因,但也可以看出来他对于大汉还是很有感情的,取代汉室自立的**并不是非常强烈,只不过曹操也并不傻,他也是不会自己不做皇帝就把权力让出去。

    注1:其原文比较长,这里翻译的只有《资治通鉴》内记载的一部分。

    ps:下一章进入西凉篇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net/r14153/ 第一时间欣赏汉末三国志最新章节! 作者:三国魏家所写的《汉末三国志》为转载作品,汉末三国志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汉末三国志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汉末三国志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汉末三国志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汉末三国志介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调寄《临江仙》汉末三国志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汉末三国志,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汉末三国志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