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汉末三国志TXT下载汉末三国志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汉末三国志全文阅读

作者:三国魏家     汉末三国志txt下载     汉末三国志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093章 历史上的郭奉孝

    郭嘉是曹操麾下重要的谋士之一,在历史上也是留下了浓厚的一笔。

    【追忆郭嘉】

    在击败乌恒后,曹操率大军从柳城回来,郭嘉因为不适应北方的环境病得很重,曹操派去探问病情的人一个接着一个,但最终也无法挽回,郭嘉在年仅三十八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其后曹操亲自前去为郭嘉吊丧,还对荀攸等人说:“你们诸位的年纪和我是同辈,只有郭奉孝年纪最轻。天下战事完毕,我还要把身后的事务托附给他,而他却中年早逝,真是天命啊!”随即上表(注1),增加郭嘉的封邑八百户,连同以前所有,共一千户。追谥贞侯,由他的儿子郭奕继承。郭奕后来任太子文学,早逝。他的儿子郭深继承。郭深逝世,又由郭深的儿子郭猎继承。

    据《傅子》记载,其后曹操写信给荀彧追忆郭嘉,说到:“郭奉孝年纪未满四十岁,陪伴在我身边十一年,与我一同遭受那些艰难险阻。我因为他为人通达,看到世上的事都无所阻碍,就想把后事托付给他,为什么这么快就会失去他呢?让我为他如此悲痛伤心。现在上表增加他的儿子满千户,但对死去的人又有什么用呢,还是无法忍住回想起他。况且侍奉孝才知道我的意思;天下人互相知道的本来就少,我却要因此悲痛惋惜。这是为什么!”

    曹操后又写信与荀彧说:“我追忆惋惜奉孝,无法忘却他。当时战争频发,死亡的人很多。很多人害怕疾病,当时南方有瘟疫,郭嘉就常说:‘我去南方,就不能活着回来。’但是和他一起讨论计划,他却说要先定荆州。这不只能看出郭嘉用计的忠厚,他是宁愿抛弃自己的性命都要取得成功啊。从这些事情上就可以看出郭嘉的本心,怎么可能让人忘记他啊!”

    【明鉴郭嘉】

    郭嘉虽然的确不如荀彧、荀攸等人,做到一些事情也需要考究,但有的事情并不能全推到郭嘉身上。

    在程昱出言要除去刘备之时,郭嘉虽然有劝阻,但当时这并没有错,郭嘉当时说的才是正道,后面其实是曹操给了刘备机会,刘备能去徐州是曹操的失误,曹操和刘备吃一顿饭吃糊涂了,以为刘备真的连打雷都怕,居然敢让刘备回徐州,这不是放刘备跑吗。后面程昱也说了:“公前日不图备,昱等诚不及也。”后面郭嘉和程昱也是一起劝曹操追回刘备,所以这个问题不在郭嘉身上。

    而在讨伐乌恒的问题上郭嘉的确有些草率了,但当时包括曹操在内的整个曹操集团都对塞外作战没有经验,郭嘉也是如此,所以这才造成了后来曹操讨伐乌恒一开始很不顺利,郭嘉也因为不适应塞外的环境,最终英年早逝。但郭嘉的本意是好的,彻底除去袁氏兄弟,击溃乌恒对于安定北方会有很大的帮助,如果许昌的安全能够得到保障,而不是靠敌人的疏忽大意,讨伐乌恒是没问题的。

    郭嘉为曹操效力十一年,是有很多的贡献的,在讨伐徐州吕布之时,当时曹操的大军虽然屡战屡胜,但久攻下邳不克,曹操就已经有了退军的意图,当时就是郭嘉和荀攸劝曹操不要撤军继续僵持,曹操才最终取得了下邳之战的胜利,得到了徐州,扫除了后患,消灭吕布。

    曹操在放跑刘备之后,徐州被刘备重新占据,当时面对袁绍的巨大压力,麾下多数将领都不主张先对付刘备,害怕袁绍趁虚而入,而当时郭嘉却认为袁绍优柔寡断,不会立刻出兵,而刘备立足未稳,必能被一举消灭,所以支持曹操先对付刘备,其后则果然如郭嘉所料,袁绍没能抓住这次机会,刘备也完全不是曹操的对手,被曹操迅速打败,自己落荒而逃。

    在孙策之事上,郭嘉的先见之明也是令人感叹,当时孙策已经一统江东,是新起的豪强,如果他在曹操和袁绍对持之际北上夺取献帝毫无疑问会成为曹操后方的一个巨大威胁。而郭嘉却能预计到孙策会被刺杀令人叹服不已。

    后曹操夺取了冀州等地,郭嘉建议曹操多多招募重用青、冀、幽、并四州名士,收附民心。曹操采纳了郭嘉的意见,甚至重用了曾经诋毁过自己的陈琳,果然得到了千金市骨之效。

    郭嘉在历史上也很明白自己的归宿,他在早前并没有因为南方的瘟疫而阻止曹操南下,其后更是没有畏惧塞外的险阻劝曹操停手,郭嘉说过自己去南方可能就无法回来,或许他心里也明白,塞外攻打乌恒也许就是自己的最后了。

    在那个男人眼里,只要能取得胜利,自己的性命恐怕并不重要。

    【历史上的郭嘉】

    姓名:郭嘉

    属性:谋略(b+)郭嘉虽然被后世认为是曹魏前期五大谋士之一,但他明显还没有达到顶级谋士的水准

    总评价(b)郭嘉虽然是曹操重要的谋士之一,但并不是曹魏集团中的核心人物,在一些大事件的表现也比较一般

    别名(称号):郭奉孝

    性别:男

    民族:汉

    职业:将领、谋士

    家庭出身:豫州士族

    生卒:170---207

    出生地:豫州颍川阳翟

    主要经历:

    170年-196年郭嘉21岁的时候去见了袁绍,认为其难成霸业,遂离之而去,后闲赋六年

    196年-199年程昱劝曹操除去投靠许昌的刘备,郭嘉先是认为不妥,后曹操放刘备去徐州,郭嘉、程昱阻之未及;在讨伐徐州吕布时,郭嘉和荀攸劝阻了曹操的退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199年-202年支持曹操先行讨伐弱小的刘备,在对付强大的袁绍,结果成功在袁绍干预之前夺回了徐州;后在官渡之战中神机妙算到孙策之死

    202年-207年在曹操打到邺城之际劝曹操退军,倾向于先讨伐刘表,后提议曹操重用北方人士收买人心,乌恒作乱后主张讨伐乌恒,并且最终取得了大胜,但也因此水土不服,英年早逝

    总评: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虽然还不是顶级之列,但有潜力更进一步。

    注1:据《魏书》记载曹操当时上表追忆郭嘉,云:“臣闻褒忠宠贤,未必当身,念功惟绩,恩隆后嗣。是以楚宗孙叔,显封厥子;岑彭既没,爵及支庶。故军祭酒郭嘉,忠良渊淑,体通性达。每有大议,发言盈庭,执中处理,动无遗策。自在军旅,十有余年,行同骑乘,坐共幄席,东禽吕布,西取眭固,斩袁谭之首,平朔土之众,逾越险塞,荡定乌丸,震威辽东,以枭袁尚。虽假天威,易为指麾,至於临敌,发扬誓命,凶逆克殄,勋实由嘉。方将表显,短命早终。上为朝廷悼惜良臣,下自毒恨丧失奇佐。宜追增嘉封,并前千户,褒亡为存,厚往劝来也。”

第094章 曹魏前期五大谋士(上)

    曹魏前期是公元191年-208年。这段时间是从曹操成为东郡太守开始,一直到赤壁之战的前夕,包括了曹魏集团发展的起步期和高速发展期,后世人们将这段时间曹操麾下五个主要谋士荀彧、荀攸、郭嘉、贾诩、程昱并称为曹魏前期五大谋士。

    但他们之中的差距是很明显的,荀彧在曹魏集团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可以与荀攸、郭嘉、贾诩、程昱四人之和相比。此外贾诩因为加入的时间短,贡献少也是在其中屈于劣势,而郭嘉和其他谋士之间的差距也很是明显。

    【荀彧】

    荀彧在曹操集团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是其他人所无法企及的,作为曹操的二把手,他的能力也是极为出众的,不仅全还精,就单单就算谋略,当时曹操集团内部都没有人可以压过荀彧。

    荀彧和陈宫是最早追随曹操的谋士,荀彧更是被南阳名士何颙评价为王佐之才,他在投靠曹操之后,被曹操认为是自己的子房,但实际上荀彧不仅是曹操的张良,还是曹操的萧何。

    在曹吕兖州之战时荀彧留守后方,是他第一时间发现了吕布入侵的图谋,并且做出反击,后更是进入豫州刺史郭贡的大营,逼退了其麾下数万大军。在陶谦死后,曹操准备先放弃吕布转而夺取刘备的徐州,是荀彧劝住了曹操,从而没有给吕布翻盘的机会。

    而在迎天子的问题上更是荀彧力主的,当时曹操麾下多数人不建议曹操迎天子,认为当时形势不容许,是荀彧力排众议让曹操迎天子,谋求大义的名分,而后曹操得到了献帝,势力因此飞速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荀彧在历史上还为曹操推荐了众多的人才,其中包括荀攸、钟繇、郭嘉、戏志才、陈群、杜畿、司马懿等人。但其中失败的也有严象和韦康。

    荀彧更为优秀的地方是他全面的大局观,其中“四胜四败之说”只是其一,其后曹操在官渡对持的关键时刻准备退军,引敌深入,是荀彧从许昌写信劝阻了曹操,而后在先南先北的问题上还是荀彧第一个站出来要曹操先平定北方,曹操平定北方准备讨伐荆州刘表,也是荀彧为曹操献计,结果曹操轻松的就得到了荆州。

    最难得的是荀彧本身就是一个可以独挡一面的优秀人才,其政治才能也是当时顶级的,在荀彧为曹操管理后方的二十多年中,基本没出过什么大问题,可以说有荀彧在,曹操就不需要担心自己的腹背,尤其是当年和吕布的兖州之战,没有荀彧的话,曹操的命运就可能和刘备在徐州的结果一样了。

    和郭嘉不一样,历史上没有荀彧,曹操就不是曹操。所以不要说只算曹魏前期,就算在曹魏乃至整个三国时代,荀彧都毫无疑问是一等一的人物。没有几个人敢说压的过他。

    【荀攸】

    荀攸是荀彧的侄子,在荀彧之后成为了曹操的谋主,在曹魏前期的五大谋士的排位中,他仅次于自己的叔叔荀彧。荀攸和他叔叔荀彧一样,也是一个很可怕的家伙。早在年幼时,荀攸就已经聪慧过人,甚至识破了杀人之事,后来还参与了郑泰、何颙等人刺杀董卓的活动。曹操迁都许昌后,因为荀彧要坐镇后方,便推荐了荀攸替代自己。

    荀攸归顺曹操后,是不负期望,计谋百出,而且均被证明完全正确。荀攸的第一计是在曹操讨伐张绣之时所提的缓兵之计,可惜曹操没听,后来曹操在张绣和刘表的联手下果然无功而返,而曹操不针对张绣之后,张绣却反而在贾诩的建议下投靠曹操,证明了荀攸当初提议的正确性。

    在讨伐徐州吕布之时,曹操久攻不克,准备退军,也是荀攸和郭嘉及时劝阻了曹操。

    荀攸最辉煌的时候是曹操和袁绍决战之时。荀攸先是为曹操提出了声东击西之计,分兵诱敌,使得曹操一举在白马之战消灭颜良;后又以运粮队为诱饵成功的消灭了文丑;之后荀攸劝曹操袭击袁绍的粮草,大破韩荀;许攸来投以后也是荀攸和贾诩劝曹操相信其出兵讨伐乌巢;其后张郃、高览的归降更是荀攸力主的。

    在曹操和袁绍的这一场关系天下命数的大决战中,荀攸说自己的功劳是第二,没人敢说是第一。

    后来,曹操对战袁绍及袁氏兄弟都取得了胜利,准备转而讨伐荆州的刘表,恰逢袁谭派辛毗请降求救,曹操本来一心想南下,当时就是荀攸和辛毗最终说动了曹操,曹操这才挥军北上,最终成功的打败了袁氏兄弟,得到了北方四州。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论功行赏,说:“为人忠诚正直而善于密谋,为我安抚内外的人是文若(荀彧),公达(荀攸)则次于他。”增邑四百,并前七百户,荀攸转为中军师。

    在曹魏前期说荀攸是曹操麾下谋士中第二人,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郭嘉】

    郭嘉在当代名声大振,甚至被不少人认为能力还在诸葛亮之上,其中尤其以其的“十胜十败之说”、预料孙策之死、平定北方、讨伐乌恒等等最为出名。

    但实际上郭嘉的“十胜十败之说”是荀彧的“四胜四败之说”的翻版,真实性存疑,可能就是是傅玄私自添加的。郭嘉预料到了孙策之死的确有些神机妙算,但对于曹操方面的意义并不大。

    曹操平定北方时,郭嘉也的确很活跃,也很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郭嘉对于平定北方的贡献有多大,事实反而相反。曹操讨伐乌恒也是郭嘉力主的,但实际上郭嘉在其中功劳有限,他的计策甚至可能适得其反,田畴才是曹操能大胜乌恒的关键人物。

    综合而言郭嘉在曹魏前期的五大谋士中排位和贾诩一起是垫底的,他是五个人中唯一一位没能证明自己的谋士,作为曹操的核心谋士之一,郭嘉对于曹魏的贡献实在有限。

    同时郭嘉也是这五位谋士中唯一一位评不上顶级谋士的男人。

第095章 曹魏前期五大谋士(下)

    【贾诩】

    如果说纵观整个三国时代,那贾诩毫无疑问是最顶级的几个谋士之一,但仅限于曹魏前期的话,贾诩的重要性就比较有限了,毕竟贾诩是在官渡前夕才投靠的曹操,五大谋士中贾诩也是投靠曹操最晚的一个。

    但并这不代表贾诩就不重要了。

    贾诩投靠曹操和荀攸、郭嘉等人归顺曹操不一样,荀攸、郭嘉是被推荐给曹操,而贾诩是劝自己君主张绣归顺,顺带一起投靠曹操,贾诩是给曹操送了一份名为南阳的大礼。当时曹操正面临着袁绍的巨大压力,而许昌离南阳又近,如果当时张绣投靠到了袁绍一方,那对于曹操后方的威胁是巨大的,就算张绣没有行动,曹操也不得不消耗大量的精力来预防张绣。

    但这一切贾诩都没让发生,在贾诩的劝说下,张绣非但没向袁绍靠拢,反而投靠了曹操,让曹操不费一兵一卒就解决了自己后方的一个巨大隐患。所以曹操知道后,甚至一度推举贾诩为冀州牧。

    在和袁绍决战之际,曹操问计于贾诩,贾诩就说:“您在精明、勇敢、用人、决断四个方面都胜过袁绍,之所以相持半年不能过取胜,是想顾及周全啊,抓住机会,便能很快取胜。”其后贾诩更是和荀攸一道力劝曹操听从许攸之策袭击乌巢,曹操才最终赢下了这场关键大战的胜利。

    综合而言贾诩在曹魏前期和其他四名谋士相比不是很活跃的,如果要硬排曹魏前期五大谋士的话,贾诩只能和郭嘉一起垫底了。

    【程昱】

    在曹操麾下谋士之中提到先见之明,人们往往想到的是预料孙策之死的郭嘉和评判袁绍麾下的荀彧,但实际上在这方面程昱也丝毫不逊色。

    程昱早在投靠曹操之前就已经在兖州颇有声望,当时兖州刺史刘岱就征召过他,但程昱没有答应。界桥之战前刘岱必须在袁绍和公孙瓒之间站队,他连日不能决,不得已向程昱问计,程昱当时就预料公孙瓒不敌袁绍,认为刘岱应该站在袁绍一边,后局势果然如其所料。

    而曹操掌控兖州后,辟召程昱,程昱一口答应,别人问其为什么,程昱只是笑而不语,后世看来刘岱和曹操之间该选谁不言而喻,但当时刘岱可是名正言顺的兖州刺史,还是皇亲国戚,而曹操的兖州牧只是自封的,刘岱看人之准可见一斑。

    后面还有更神的,在建安之前刘备虽然继承过陶谦的徐州,也做过一方诸侯,但他个人的战绩实在一般,在管理徐州期间并没有看到什么非常出色的政绩,后来还被吕布狼狈不堪的赶出了徐州。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被程昱看做了重大的威胁,历史上在曹魏集团中程昱也是第一位把刘备视作直接威胁的男人。可惜的是当时程昱劝曹操就处理掉刘备,曹操没听,后面还放虎归山让刘备回了徐州,程昱虽然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来找曹操,但最终还是晚了一步。

    如果当时曹操除掉了刘备,那么后来可能就没人能阻止他一统天下了。

    在曹操最为危及的兖州之战中,程昱的表现也是非常关键。当时兖州已经基本沦陷,只剩下了鄄城、范县、东阿三县,而荀彧必须坐镇鄄城,程昱临危受命游说东阿、范县,成功的劝服了东阿县令靳允,斩杀了吕布的使者氾嶷,后还派别骑占住仓亭津,陈宫军不能得渡。在曹操归来之前,三县得以保全,程昱是有大功的。

    而后曹操与吕布在兖州展开大战,一度局势对于曹操非常不利,当时曹操都准备放弃兖州投靠袁绍去了,这个时候是程昱劝住了曹操,可以说没有程昱的话,兖州之战的结局就会改写,曹操后面也恐怕不会再有如此辉煌的未来了。

    同时程昱也是一位可以独当一面的人才,拥有着相当的军事才能,建安年间,本来程昱被任命为尚书,但兖州尚未绥抚停当,于是又以程昱为东中郎将,领济阴太守,都督兖州事。后程昱升为振威将军,七百兵守着鄄城,面对袁绍超过十万的大军,程昱不仅没有向曹操求援,反而拒绝了曹操的援兵,并且最终成功的守下了鄄城。

    建安八年(203),曹操攻打黎阳,程昱引军与曹操会师,后被曹操派去疏通水道,大破魏郡太守高蕃。

    在曹魏前期五大谋士的排位中,如果不是因为荀攸在至关重要的官渡之战中加分太多,程昱很可能还要排在荀攸之前。

    【排位】

    由于比的是曹魏前期的排名,所以主要看谋士们对于曹魏集团的贡献,而时间也被限制在了初平二年(191)到建安十三年(208)。

    而到赤壁之战前夕,荀彧因为没有接受三公的任命,所以他的官职还是尚书令,爵位是万岁亭侯,食邑两千户;荀攸则是中军师,爵位是陵树亭侯,食邑七百户;郭嘉的官职则一直未变,还是担任军师祭酒,爵位是洧阳亭侯,死前食邑两百户,死后被曹操追加八百户,共计千户;程昱当时官职已经升到了奋武将军,爵位是安国亭侯,食邑当时应该是五百户;贾诩本来被曹操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但因为冀州当时被袁绍所占,所以便留参司空军事,后来曹操自领冀州牧,于是迁贾诩为太中大夫,当时贾诩的食邑是五百户或以下。

    综合而言荀彧第一是没有任何争议的,荀攸因为官渡决战时的杰出表现排在第二也没有问题,由于荀攸已经占了第二,程昱就只能排第三。至于贾诩,从某个意义而言这个排名对于贾诩不是很公平,因为这里并不包括曹魏之外的表现,时间也比较少,贾诩在这个时间段内还不是很活跃,但毕竟排的是曹魏前期五大谋士,不是整个三国时代五大谋士。

    所以贾诩只能和郭嘉一起垫底了,至于他们两人谁四谁五,这个意义并不大,但因为其他四名谋士的谋划都主要在这个时间段内,贾诩在曹魏前期也相对不是很活跃,所以把贾诩排第五比较合适。

第096章 昌豨之乱

    在三国历史上昌豨不算什么重要人物,但他却少见的一个反复无常之人,数度投靠曹操,数度反叛曹操,是个颇为少见的小人物。

    【起底昌豨】

    昌豨又名昌霸,本来也是泰山群寇之一,后臧霸归顺陶谦,遂和昌豨、孙观、吴敦、尹礼等人聚众联合,在徐州颇有势力。后陶谦死,刘备接管徐州,吕布夺取下邳后,他们又归顺吕布,曹操消灭吕布之后,泰山群寇均归降曹操,其中昌豨被任命为东海郡太守。

    此后,昌豨开始了漫长的降而复反的道路。

    【随刘叛变】

    建安五年(200)刘备背叛曹操,再次夺取了下邳,成为了徐州的主人,当时徐州郡县大多叛变曹操归顺刘备,昌豨也在其中,刘备麾下聚集了数万人马,对于曹操形成了很大的威胁。

    一开始曹操派刘岱、王忠讨伐刘备,没有成功,后来曹操亲自出马才将刘备赶出了徐州,看到昌豨为刘备叛变之后,亦将其击败。

    当时襄贲校尉杜松的部下炅母等人作乱,与昌豨勾结,曹操命吕虔接替杜松。吕虔到任后,招诱炅母和他的首领及党羽数十人,赐他们酒饭,暗中派壮士埋伏在两侧。等看到炅母等人都喝醉后,吕虔便命两侧的伏兵把他们全部杀死,并安抚炅母的部下,这批叛贼于是都被扫平。

    这次是昌豨在历史上第一次背叛曹操,但由于当时的主因是刘备,而曹操还要急着对付袁绍,所以昌豨虽然失败但并没有因此遭受到严重的损失,但这也为他后来的再次叛乱埋下了伏笔。

    【再次叛乱】

    曹操在官渡打败袁绍之后,逆转了对北方袁氏集团的劣势,并且再接再厉取得了众多的胜利,然而就在曹操势头发展迅猛之际,昌豨再次引乱,骚扰曹操的后方。

    为了收拾他,曹操当时派张辽与夏侯渊前去讨伐东海。张辽与夏侯渊同围昌豨于东海,历经数月,粮秣将尽,但依然看不到攻克东海的可能,于是众人商议先引军而还,两大名将共同出马,这次本来像要无果而终了。

    此时张辽却向夏侯渊说:“这些天以来,每次我们巡视围城军情时,昌豨就两眼盯着我看。而且他的士兵所发射的箭日益稀少,此必是昌豨心怀犹豫,所以才没有力战。辽希望能挑试一下他,并与之洽谈,倘若可以成功诱使昌豨下山,不是很好吗?”于是命人向昌豨说:“曹公有命令,让张辽来对你传达。”

    不出所料,昌豨果然下山与张辽对话。张辽便说:“曹公神智武勇,正在用他的仁德感化四方各派的势力,先归附的可以受大赏。”于是昌豨便答应投降。张辽知其肯降,于是只身上三公山,入昌豨家中,并拜候其家人。昌豨见张辽如此坦诚相对,心中欢喜,便随之往见曹操。

    曹操先遣昌豨还东海,随后训责张辽说:“莽然只身赴敌巢穴,这不是大将所为。”张辽却拜答道:“凭着明公达于四海的威信,我拿着圣旨,昌豨必然不敢害我,所以我才敢去。”

    昌豨这一次反叛因为张辽最终采取的是劝降的方式,所以他并没又受到惩罚,这也代表着昌豨同学下一次还有反叛的能力。

    【三反】

    很快曹操平定了冀州,然后昌豨又反了。曹操这次派遣于禁和臧霸一起去讨伐昌豨,但一开始并没有成功,后来曹操又派夏侯渊支援,在夏侯渊和于禁的合力下,这次昌豨顶不住了,不少部下纷纷投降,其十余座据点也被攻克。

    看到于禁等人的攻势凶猛,昌豨又不想打了,由于昌豨同于禁过去有交情,所以他直接找到于禁就投降了。按道理这次昌豨又有机会逃过一劫,当时众将军都认为昌豨已经投降就应该送他到曹操那儿。结果于禁却说:“你们不知道曹公一贯的命令吗?被围以后投降的不赦。奉行法律,遵守命令,这是下对上的大节,昌豨虽然是我过去的朋友,于禁难道会因此而失节吗?”亲自到昌豨那里与他诀别,流着泪将他斩首了。

    当时曹操在淳于驻军,听说后叹息说:“昌豨不到我这儿投降,而去找于禁,这不是命中注定要死了吗?”从此更加器重于禁。东海平定以后,封于禁为虎威将军。

    名为昌豨的闹剧就此正式结束。

    【昌豨降而复反的外部条件】

    在诸葛亮的《后出师表》中有“曹操五攻昌霸不下”的描述,这里的昌霸很可能指的就是昌豨,在刘备叛变之际曹操军有过两次讨伐,后来张辽和夏侯渊讨伐过一次,最后于禁和臧霸先是没有攻克,后在夏侯渊的帮助才最终逼其投降,次数的确有五次,因为昌豨也是投降的,所以《后出师表》的描述不是很严谨,但勉强说的过去。

    而昌豨在历史上能降而复反这么多次,除了其自身反复无常的原因之外,外部条件也很重要。

    首先是时机,昌豨作乱的时间段处于曹操对抗袁绍,讨伐北方之时。当时曹操集团的首要目标是北方的袁氏,昌豨第一次随刘备作乱之时,曹操正面临着袁绍的巨大压力,根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花在他身上。而昌豨第二次作乱之时,曹操虽然已经打败了袁绍,但和北方袁氏相比,孰轻孰重还是很明显的,所以昌豨被张辽劝降之后,曹操也没追究。第三次就算于禁放过了昌豨,事不过三,曹操就算不杀其,但也不会给他机会再次谋逆了。

    其次是曹操在徐州的根基不稳。在历史上曹操三屠徐州,两次讨伐陶谦都是一路屠杀过去,徐州当时是血流成河,尸荒遍野,后来曹操讨伐吕布也把徐州重镇彭城给屠了城,所以徐州人对曹操有好感就邪门了,在这种环境下,昌豨在曹操势头发展迅猛之时还能掀起叛乱也就不足为奇了。

    还次是昌豨作为东海太守,本身是有一定实力的,拥有一郡之地的昌豨是可以算一个小诸侯的。

    最后是曹操的忽视,昌豨作为有过叛变前科的男人,曹操对于其限制太少了,给了其再次反叛的机会,这一点绝对是曹操自己的失误。

第097章 复杂的感情线(曹操和袁绍)

    历史上曹操和袁绍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他们是朋友,也有过上下级关系,是盟友,也是宿命里的敌人。

    【袁绍和曹操】

    曹操和袁绍是发小,他们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很早便已经相识。袁绍在洛阳隐居密谋对抗宦官之时,曹操就可能是志同道合的同志之一。而后董卓作乱,袁绍、曹操和袁术等人都纷纷逃出洛阳,集结力量对抗董卓,曹操是首义之人,而袁绍成为了反董联军的盟主。

    曹操后惨败给了徐荣,从酸枣大营出来投靠了自己的老朋友袁绍,这也是曹操和袁绍形成上下级关系的开始,当然了,曹操虽然投靠了袁绍,但心里对于自己的老朋友是很不服气的,在另立的问题就丝毫没有给袁绍的面子。在另立事件不了了之后,曹操也和袁绍分开了,回到了老家兖州发展。

    而后袁绍夺取了冀州,在其的支持下曹操成为了东郡太守,得到了自己的第一块地盘。这个时候,曹操与其说是袁绍的盟友,不如说是袁绍的附属。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曹操成为兖州牧之后,曹操因为刚刚上位立足不稳,还得依托于袁绍,面对袁术等人对兖州的入侵,曹操甚至把大本营般到了离冀州较近的鄄城,而后来因为张邈、陈宫的叛变,吕布的入侵,曹操遭遇到了诸侯生涯中的最大危机,最终也是依靠袁绍的支援才缓了过来。

    这段时间内他们之间的关系近似于半盟友半附属。而曹操真的可以和袁绍拥有对等的资格还是到其迎天子之后,曹操利用这次机会获得了巨大的威望,成为当时举足轻重的大诸侯。

    而这也是他们由盟友变为敌人的开始,此后实力大大增强的曹操开始不把袁绍放在眼里,而本来将曹操作为南方屏障的袁绍也转而把曹操视为了自己的威胁。

    于是昔日的好友,昔日的盟友终于兵戎相见,并且以袁绍的失败落下了帷幕。而袁绍死后,其辛辛苦苦的打下的北方四州也最终被曹操所夺取。

    【所谓“真爱”】

    尽管袁绍最终还是成为了曹操的敌人,但总体而言袁绍对于曹操还是很不错的,可以说对曹操算是“真爱”了。

    曹操在建安之前,过的并不是很顺利,面临了很多的艰难挫折,这段时间内袁绍对于曹操的支援是非常关键的。在联军讨伐董卓之时曹操因为在荥阳汴水惨败给了徐荣,在酸枣大营呆不下去,后去扬州收兵买马也不是很顺利,这个时候是袁绍收留了曹操。

    而后曹操回到兖州也是袁绍推举其为东郡太守,让曹操有了自己的起始之地;后来袁术入侵兖州,曹操也是背靠袁绍才将其赶了出去;在曹吕兖州之战时,曹操一度被吕布压制,是袁绍给了支援,曹操才逆转了局势;后曹操包围庸丘,臧洪准备救援,袁绍不许,甚至最终因为曹操出兵讨伐东武阳。

    曹操在历史上也是几次都没给袁绍面子,但袁绍开始并没有怎么放在心上。早前在另立之事上袁绍三番两次的寻求曹操的支持,曹操都断然拒绝,而后袁绍没有在意反而推举曹操为东郡太守,其后袁绍要求曹操除去陈留太守张邈,曹操也不答应,之后张邈和其弟张超作乱,袁绍也是帮助曹操对抗吕布,还讨伐了准备救援张超的臧洪。

    袁绍对于曹操是真的很不错了。

    【加大版的白眼狼?】

    然而曹操是怎么对待袁绍的呢?在另立之事和张邈之事上曹操没给袁绍面子就算了,其后曹操夺得了天子汉献帝,第一件事情就是迁都许昌,把自己的大本营从离袁绍很近的鄄城移到了和冀州隔一个大州的豫州许昌。

    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后,袁绍也是第一个受害者,在袁绍还在为了曹操对付臧洪的时候,曹操借助天子的名义把袁绍一顿批评,袁绍被气的那是火冒三丈,然后曹操让自己做大将军,把太尉留给了袁绍,公然将自己置于袁绍之上,这叫袁绍怎么忍,小弟都往自己头上爬了。

    所以说从袁绍的角度来看,说曹操是臧洪的加强版并不为过。

    【所有的一切都是利益】

    但从根本上而言,曹操和袁绍关系的改变还是围绕着自身的利益。袁绍前期为什么会扶植曹操,除了哥俩好之外是因为袁绍当时的目标是一统北方,所以他需要一个比较安稳的后方,能让自己集中力量,所以当时袁绍并不介意曹操的一些小问题。而曹操挟天子之后,势力大增,表现出的态度也是十分的不友好,所以这个时候袁绍就没办法淡定了,因为曹操已经成为了自己的威胁。

    同样的对曹操而言,他本人实际上是不怎么喜欢袁绍的,袁绍引狼入室,招来董卓,后面又是准备另立,还夺取盟友韩馥的冀州,又是和自己的弟弟袁术闹矛盾,阻碍孙坚讨伐董卓,可以说曹操对袁绍有反感也很正常。

    曹操前期会和袁绍联合是因为自身实力弱小,不得不依靠袁绍的支援,但在迎天子后曹操威望大增,此时曹操已经不太需要袁绍的帮助了,所以曹操自然而然的不在把袁绍放在眼里了。而且曹操本人也是有大志向的,他从来就没有准备心甘情愿的作袁绍的小弟,所以曹操发达之后立刻就把袁绍给甩了。

    但问题当时的曹操还是得罪不起袁绍的,所以最终反而是曹操吃了一个小亏,不得不把大将军的位置让给了袁绍。而对于袁绍而言,他虽然对于曹操的帮助有利益上的考量,但可以看出来,袁绍真是把曹操当做自己的好朋友看待的。

    只不过,相比袁绍而言,曹操在对待这份友情更为接近一个冷血的政治家,或许从一开始曹操就没有珍惜过他和袁绍之间的这份友情。

    袁绍对于曹操的是“真爱”,奈何曹公不领情。

    注:历史上袁绍的三个儿子袁谭、袁熙、袁尚虽然都因为曹操而死,但并没有记载曹操追究其他的袁氏后人,袁绍的孙辈和妻子刘氏也没记载被曹操追杀,所以说曹操灭袁绍满门是不正确的。

第098章 天下大局(二)

    在建安十三年(208)大势已经非常明显,一边倒的向曹操一方倾斜,曹操一统天下之势已经成为现实。

    【曹魏大业】

    曹操从东郡太守起步,刘岱死后取而代之,获得了兖州,并且前期以此为根基发展势力,到了建安元年(196)曹操迎天子、迁都许昌,势力大振,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在此后的数年中曹操相继打败了袁术、吕布等多路诸侯,夺取了豫州、徐州南阳等多个地方,在建安四年(199)曹操已经成为了当时硬实力仅次于袁绍的第二强诸侯,锋芒已经毕露。

    而在与袁绍决定性的官渡之役中曹操取得了大胜,一举击溃了袁绍。这场战争的胜利标志着曹操集团实力已经超过了袁绍,当时曹操一统天下之势已经开始明朗。

    此后曹操趁着袁氏兄弟内乱之际,逐个击破,还亲自领兵讨伐乌恒,重重的打击了乌恒人的气焰,夺取了北方的青州、冀州、并州、幽州四个大州,再加上曹操本来就控制在手里的兖州、徐州、豫州及其他的郡县,曹操已经拥有了当时天下超过一半的州郡,这还不算西凉的那些归附的诸侯。

    到了建安十三年(208),曹操集团实力已经等于甚至超过了其他诸侯之和,当时来看,真的已经没有人可以挡住曹操了。这个时候,如果不出意外,整个天下都将会落入曹操手中。

    【其他诸侯】

    当时除了曹操之外,还残余了刘表、孙权、公孙康、刘璋、张鲁、士燮(张津)以及西凉的马、韩等诸侯。

    刘表占据荆州,是汉末比较大的诸侯之一,攻取不足,但守成有余。历史上荆州人文发达,交通通畅,经济繁荣,但同时也是四战之地,刘表在位期间就曾经与张济、曹操、张羡、张津以及孙策、孙权兄弟多个势力交手,虽然战绩不是全胜,但基本守护了荆州的稳定。

    历史上刘表很清楚自己是曹操的重要目标之一,在盟友袁绍官渡失败之后,刘表为了对抗曹操一直积极的准备着,他先是重用刘备作为自己的北方屏障,后又积极缓和袁氏兄弟之间的关系,但最终还是没能阻止曹操消灭袁氏一统北方。

    孙策借助袁术的力量几乎一统江东,但后来袁术孤注一掷,决心自立称帝,两人就此断绝关系。此后孙策因为大意被刺客所杀,死前将大位留给了自己的弟弟孙权。孙权继承大业后,不得不花了大量时间精力稳定局势,后来他讨伐黄祖,平定了李术、妫览等人的叛乱,再次稳定了江东。

    公孙度一统辽东之后,在辽东当起了土霸王,甚至对朝廷的封侯都不以为意。建安九年(204),公孙度去世,其子公孙康继承其位,其后斩袁尚、袁熙,送其头颅给曹操,因此被封为襄平侯,任左将军。

    刘璋继承大业之后先后平定了沈弥、娄发、甘宁和赵韪的叛乱,但没能解决掉张鲁,其后刘璋多次向曹操示好,但并没能引起曹操的注意。

    张鲁从刘璋处独立之后,占据汉中,逍遥自在,虽然曹操有心讨伐,但实在无暇顾及汉中,遂拜张鲁为镇民中郎将,领汉宁太守。张鲁后期在与刘璋的战争中渐渐占据上风,对南方益州形成了一定的威胁。

    张津成为交州刺史之后,因为和刘表关系恶化,双方爆发了多年的战争,后来张津因为战事和宗教原因得罪了很多人,被部下所杀。张津死后,刘表乘虚而入,任命自己的部下赖恭取代张津,同时还派吴巨出任苍梧太守,为了制衡刘表,曹操以士燮为绥南中郎将,总督交州七郡,兼任交趾太守如旧。

    其后士燮不顾道路隔绝,仍然派出使者张旻奉送贡品到许昌,朝廷为嘉奖特意下诏拜士燮为安远将军,封爵龙度亭侯。作为交州本土势力的代表,赖恭本来就拿士燮没什么办法,吴巨驱逐赖恭后,交州基本就是士燮的天下。

    马腾和韩遂是异姓兄弟,他们联合之后成为了关中地区最强的两大诸侯,钟繇持节督关中后,两人均在其的劝说下归顺朝廷,并且各自送来儿子作人质。建安七年(202),袁尚派遣郭援、高干等人联合南匈奴入侵河东,并且联络了马腾,但后来马腾在张既、傅干等人的劝说决定支持钟繇对抗郭援,事后曹操论功行赏,拜马腾为征南将军,韩遂为征西将军,俱开府。

    建安十年(205),高干联合张晟、卫固等人再次在河东作乱,马腾、韩遂也再次参与了对其的镇压。到了建安十三年(208),因部曲间的矛盾,马腾、韩遂二人成为仇敌,韩遂杀掉了马腾的妻子,二人爆发了很大规模的冲突。曹操派钟繇、韦端前去劝和,并以马腾为前将军,改屯于槐里,假节,封槐里侯。其后张既趁机劝马腾入朝,曹操上表封马腾为卫尉,封其子马超为偏将军,代替马腾统领部队,屯于原地,马腾迫于压力来到邺城。其部下便由长子马超率领。

    【没落的诸侯】

    时间到了建安十三年(208),曾经群雄争霸的天下已经陨落了太多的豪杰。

    曾经最强的诸侯袁绍已经身死,其势力也完全的被曹操所吞噬,继承大业的三个儿子袁谭、袁熙、袁尚也都命丧黄泉;袁绍的弟弟袁术也不愧为一代豪杰,曾经把一代枭雄董卓逼出洛阳,一度染指扬州和豫州,但称帝后陡转直下,自取灭亡;吕布更是被认为是有千夫之勇,万人不当,但他为人反复无常,作为君主不能重用良才,也被曹操所消灭;刘繇虽然是天子派出的扬州刺史,但不敌孙策,势力逐渐萎缩,自身也病逝;公孙瓒在消灭刘虞后取而代之,势力也达到了巅峰,但他背主之事令群雄振奋,最终在刘虞旧部和袁绍的打击下覆灭。

    除了这些州级别的诸侯外,一些小的诸侯势力也纷纷瓦解,张燕、张杨、张绣也都或死或降,天下大势趋向一统。

第099章 袁曹对抗时代的结束

    在三国前期一共有三个阵营对抗的时代,第一个是初平元年(190)到初平二年(191)(注1)因为董卓废立君王导致诸侯群起而讨伐,所形成的董卓和反董两大阵营对抗,其后因为袁绍另派周昂为豫州刺史,袭击孙坚后方,导致孙坚被迫暂停了对董卓的讨伐。反董联盟因此解散,内部亦开始分化决裂。

    第二个就是两袁对抗时期,袁绍的做法导致了袁氏兄弟彻底决裂,因此以这两兄弟为核心分别形成了袁术、陶谦、公孙瓒和袁绍、曹操、刘表两大同盟之间的对抗,时间从初平二年(191)一直到建安四年(199)袁术和公孙瓒覆灭为止。

    就在袁绍同盟的发展壮大中,袁绍和曹操的矛盾也在不断的激化,建安四年(199)袁绍已经占据了北方幽州、冀州、并州和青州四个大州,实力雄厚,成为了当时最强的诸侯,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也占据了中原数州之地,他们相互对立,一战已经不可避免。

    袁氏和曹操的对立以官渡之战分界点也为了两个时期。

    【官渡之前:袁强曹弱】

    这一阶段主要是建安四年(199)到建安五年(200)曹操取得官渡决战对袁绍胜利,实现了强弱逆转。

    建安四年时,曹操所占据的地盘实际上不比袁绍少,麾下人才对袁绍还有明显的优势,但因为曹操领地经过多年的征战,消耗远比袁绍大,所以实力的确弱于袁绍,但二者还是一个级别的诸侯。

    对于曹操而言还有一个不利的局面是曹操领地位于中原,和其他诸侯基本都有接触,而袁绍占据北方,后方比较安稳,所以曹操无法集中力量对抗袁绍,相反袁绍却尽情的调兵遣将讨伐曹操。

    与此同时,刘备叛变夺取了徐州,关中诸侯也是蠢蠢欲动,南方的张绣和曹操多次交战,刘表也是袁绍的忠实盟友,孙策和朝廷的关系渐行渐远,大有趁机北上的意图,曹操内部也是动荡不堪,董承等人依靠皇命也在阴谋除去曹操。

    综合而言,在袁曹对抗的初期,情况对于曹操是很不利的。但曹操在这种困局下没有放弃,他和他的谋士、部将们齐心协力,加上老天的照顾,将局面一点一点板了回来。

    面对刘备的叛变,曹操为了弥补自己的失误,大胆出击,在袁绍的眼皮底下讨伐刘备,打了其一个措手不及,顺利将刘备赶出了徐州。而关中诸侯也在荀彧所推荐的钟繇的安抚下稳定了下来,解除了曹操的西线之忧。

    在中央,曹操等人及时发现了董承的阴谋,果断处理将损失和影响都降到了最低,荀彧和曹操也在与绥靖派的争议中占据了上风,暂时压制了反对的声音,稳固了内部。

    在南方,张绣的归顺是意外之喜,刘表的不作为则进一步减缓了曹操外部的压力,只有江东小霸王孙策兵锋最盛,但可惜他不善于谋身,在郭嘉预料中被刺杀,没有能实际的威胁到曹操。

    所以到了袁绍大举南下的时候,曹操已经可以放下一些负担与之一战了。

    官渡之战是三国时代最重要的两场大战之一,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与后来的赤壁之战平齐,在这一战中曹操军发挥极为出色,袁绍军则是错漏百出,最终崩盘,在大好局面全军覆灭。

    曹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后,完全逆转了自身的不利情况,取代袁绍成为了当时最强大的诸侯。

    【官渡之后:曹操灭袁】

    历史上袁绍虽然强大,但他在讨伐曹操之前也是已经经过了讨伐臧洪、公孙瓒等多次大战,士卒、百姓早已经疲惫不堪,内部矛盾也是空前激化,所谓的情况好也是只比曹操那边好一些,所以官渡的失利是袁氏集团所无法承受之痛。

    袁绍在丢下七八万大军逃回北方之后,自身实力大受损失,内部也是烽烟四起,袁绍一方面勉强平定了内部的叛乱,一方面又要面对曹操在黄河一线的不断挑衅,身心疲惫,最终在建安五年(202)春天去世。

    袁绍虽然死了,但他却给老袁家留下了一个大难题,那就是袁绍没有决定自己的继承人,这件事情给袁氏留下了无穷无尽的后患。

    当时能继承袁绍位置的主要是长子袁谭和三子袁尚,两人个有一派支持,然而袁尚一派趁着袁谭没到邺城假造袁绍遗书使得袁尚上位,袁谭因此非常不服气,自称为车骑将军。

    曹操看到北方有机可乘,遂率军大举北上,当时在黎阳的袁谭抵挡不住曹操,向袁尚请求援军,但袁尚又怕自己派出的军队被袁谭吞并,遂自己亲自带兵支援袁谭,但是两兄弟面和心不和,无法拧成一股绳,面对曹操的压力反而是节节败退,一路退回了邺城,曹操就这样轻而易举的打到了袁氏的大本营。其后曹操在郭嘉的建议暂时退却。

    曹操撤走之后,袁谭在郭图、辛评等人引诱下与袁尚彻底决裂,双方在邺城门外大战,袁谭被实力更强的袁尚所击败,袁谭被迫退往南皮,在王脩等人的帮助下才站稳了脚跟。

    其后袁尚没有放过袁谭,他主动率军出击,在南皮打败袁谭,攻克城池,袁谭退往平原,选择听从郭图的建议假意附属曹操,诱其讨伐袁尚并且派出辛毗为使者去见曹操。

    曹操在辛毗和荀攸等人的劝说下,放弃南下,转而发兵北上,两度攻打邺城,最终攻克了袁氏的老巢,打跑了袁尚,看见袁尚失败后,袁谭背盟吞并了袁尚的部属和地盘,曹操又出兵攻打袁谭,将其消灭。

    其后袁尚投靠在幽州的二哥袁熙,两人因为袁熙部将焦触、张南的背叛而被迫北上,投靠了乌恒人,冀州、青州、幽州就这样都落在了曹操手中,而并州刺史高干降而复反,最终也被曹操讨伐击败,高干则在南下投靠刘表被捉。

    北方四州就这样都落入曹操手中之后,他北伐击败了乌恒,袁氏兄弟又投靠了辽东公孙康,被其擒杀,北方袁氏就此退出了三国历史舞台,曹袁对抗也彻底终结。

    注1:或者到192年董卓被杀。

下周开始新的一卷

这周暂时就不更新了,我已经想好了下一卷大概内容,从下周一开始更新的一卷第五卷“东吴孙氏”,其主要篇章为“孙策篇”、“孙权继位篇”、“荆州刘表、刘备篇”、“赤壁之战篇”以及“孙权篇二”,初步准备写到建安十九年(214)孙权和刘备关系没有破裂之前。

第001章 年幼的小霸王

    初平二年(191)一代豪杰孙坚命陨荆州,桓阶虽然从刘表那里取回了孙坚的尸体,但因为孙坚的儿子们尚且年幼,袁术任命孙坚的侄子孙贲代孙坚为豫州刺史,从孙夫人手中拿走了玉玺,孙坚的旧部也尽归袁术所有。

    孙坚有四个儿子,分别是长子孙策、次子孙权、三子孙翊、四子孙匡(一说还有一个庶子孙朗)。在孙坚死后是由孙策扛起了孙家的大旗,两年后,孙策守孝完毕,这位未来驰畅江东的小霸王就要出世了。

    【极贵之象】

    在历史上那些大人物们的出世往往伴随着吉像,杨坚出生时身上有鳞头上有角,李世民出生时双龙驾临道喜,赵匡胤出生时金身,并且有香气,朱元璋出生时红光满室,邻居甚至误以为火灾。

    而孙策和孙权的出世也有着梦怀日月的故事,《搜神记》里有相关记载。

    孙坚夫人吴氏,孕而梦月入其怀,既而生策。及权在孕,又梦日入其怀,以告坚曰:“昔妊策,梦月入我怀,今也又梦日入我怀,何也?”坚曰:“日月者,阴阳之精,极贵之象,吾子孙其兴乎!”

    孙策和孙权的事情也理所当然的被孙坚认为是极贵之象。或许这个故事是被他人附加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孙策和孙权在他们父亲的孙坚的基础将孙家发扬光大,乃至建立帝业。

    【总角之好】

    在《三国演义》当中刘关张三兄弟桃花园结拜的故事深入人心,而孙策和周瑜亦是关系极好,被不少人认为也有结拜之义。但在真正的三国历史上,明确有结义兄弟的只有韩遂和马腾,刘备并没有和关羽、张飞结拜,孙策和周瑜虽然也没有结义,但他们的关系和友情却要比结义的韩遂与马腾之间更为真诚。

    当时孙策在寿春,周瑜因为仰慕孙策就自己跑了过去,专程拜访他,结果他们两人是一见如故,非常谈得来,关系发展迅速。而且孙策、周瑜两人同岁,都是当时的少年英才,于是他们推结分好,义同断金。

    其后周瑜还劝说孙策移居自己的老家舒县,孙策答应了。孙策搬过来之后,周瑜便让出靠道边的大宅院给孙策居住,他们两家升堂拜母,互通有无,相处的是非常愉快。直到孙策的父亲孙坚在荆州战死,孙策为了守孝才搬离了舒县。

    后来孙策将自己和周瑜的关系形容成“总角之好”,他们二人之间年幼相知,从小时候起就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少年英才】

    在三国历史上孙策是一位非常少见的少年英才,在仅十几岁的时候他就已经在寿春结交名士,并且小有名气。

    孙坚作为朝廷大将,常年不在家中,黄巾大起义之时,朱儁推荐其为佐军司马,让其辅助自己攻打豫州黄巾军,留下家人住在寿春,当时孙策年仅十岁左右。

    等到孙策长大一些后,他便在寿春开始活动,那个时候天下大乱,董卓废立君王魔焰涛天,当时孙坚做袁术麾下头号大将,率领大军一路进发,三战三捷收复了旧都洛阳,名望大增,作为孙坚的长子,孙策可能也借此得以结交到了当时许多的名士,并没有因为年纪小就遭到了轻视,而且孙策本身也是很有本领,江、淮不少人都对其心生向往,甚至投奔于他。

    当时周瑜拜访孙策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

    但后来,当时反董联军的盟主袁绍居然暗算自己的弟弟,直接派周昂夺取了孙坚的豫州刺史职位和后方大营,迫使袁术和孙坚进一步讨伐董卓的行动终结,最终导致袁术和公孙瓒、陶谦联手对抗袁绍、刘表与曹操的结盟。

    当时袁术占据南阳,补给被袁绍的盟友刘表所限制,为了解除后顾之忧,袁术派孙坚率领大军南下讨伐刘表,孙坚一路打到了荆州的治所,刘表的大本营襄阳,但人算不如天算,孙坚在大好局面之下因为大意被黄祖所杀。

    这直接导致孙家进入了一个低潮期,当时的孙策年仅十六岁。

    因为孙策年龄太小,无法服众,所以袁术让孙坚的侄子孙贲取代孙坚为豫州刺史,率领孙坚的部下,但孙贲能力有限,后来孙坚的旧部就慢慢的被袁术控制在了手里。

    孙贲后护送孙坚的遗体返回江东,将孙坚葬在曲阿,在丧事结束后孙策举家迁到江都,江都这个地方属于徐州,归广陵郡。

    当时徐州在陶谦的治理下欣欣向荣,陶谦在平定徐州黄巾余党之后,没有参与伐董之战,他施行屯田之策,招收流民,招纳名士,所以徐州环境是很不错的,也很稳定,而扬州刺史陈温死后,孙策的老家扬州的局势一直比较动荡,所以去离老家很近的徐州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孙策就在此过了两年的守孝生活,然而金子总是会发光的,孙策的豪杰气质并没有因为其年幼而被忽视。不到二十岁的孙策,才在徐州守孝呆了两年的孙策就已经开始被徐州牧陶谦忌惮非常。

    陶谦虽然在历史上争议比较多,也比较大,但不可否认,陶谦还是有本事的,而当时就是这样一位坐镇一州的大人物,居然对孙策一个才十七、八岁的毛头小伙子起了戒心,甚至有除之而后快的想法。

    孙策为了避免陶谦可能的追捕一度将自己的家人托付给了张纮,其后派吕范将他们接回了江东。当时陶谦认定吕范是袁术一方的内应,下令各县通缉吕范。吕范知情后,亲自招募能手,引领门人偷偷将吴太夫人接走,再迅即回到孙策之处,成功完成了使命。

    当然,陶谦敌对孙策和袁术也有一些关系,毕竟当时袁术和陶谦已经翻脸,而孙策作为原袁术麾下大将孙坚的长子,陶谦可能是牵连孙策,但孙策作为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年轻人可以吸引到一州刺史的关注,这就已经说明了很多。

    孙策虽然年少成名,但当时毕竟孙坚已经死去两年多了,父亲的影响已经逐渐消弱,孙策心中虽然有宏图大业,可惜非常缺乏助力和台阶,所以这个时候他去找了一个人,而这位先生则为孙策规划了为未来的战略方针,也就是三国时代的“江都对”。

第002章 江都对

    孙策守孝结束之后,急需打开局面,但当时他所面临的情况并不太好,一方面他在徐州遭受了陶谦的排挤,另一方面自己父亲的旧部被袁术所控制,自己没有力量。

    这个时候孙策在江都请教了也在此守孝的扬州名士张纮,而这一次对话也是三国时代“四大对”(注1)之中的第二对“江都对”。

    【江都对】

    初平四年(193年),孙策守孝事毕后,准备离开江都,当时扬州名士张纮也正因为母亲去世守孝居住在江都。孙策几次拜见,和他研究天下大势。

    据《吴历记载》当时是孙策先说出了自己心中的看法:“目前汉祚衰微,天下纷乱,英雄豪杰,都拥兵自重,各图发展,乃至没有人出于公心,扶危济乱。先父曾与袁氏共破董卓,功业未遂,不幸被黄祖所害。我虽年轻识浅,但却有心要干一番事业。如今,我想到袁术那里去,请求他把先父当年的旧部交我统领,然后到丹阳去依靠舅父吴景,收集流散兵士,东据吴郡、会稽,报仇雪耻,做臣服于朝廷的外藩。您以为如何?”

    张纮推托:“我识见简陋,况且又服丧在身,对您的事,实在难以帮忙。”

    孙策进一步请求:“您的大名,名闻遐迩。四方之人,无不向往仰慕。我的这些打算,成与不成,由您一言而决。您一定要对我直言相告。如果我志向得伸,大仇得报,决不会忘记您的教诲之恩。”说到动情之处,孙策眼中不觉落下泪来。

    张纮见孙策言辞慷慨,神色间流露着忠义豪壮之气,深受感动,终于对孙策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当年周朝王道陵迟,齐桓公、晋文公才能应运而起;王室一旦安宁,诸侯就只能贡奉周朝,尽臣子的本分了。您继承父辈威烈,骁勇善战,假如真能栖身丹阳,召集吴郡、会稽兵马,那么,荆扬二州自可扫平,报仇雪恨也指日可待。那时您凭倚长江,奋发威德,扫除群雄,匡扶汉室,所建的功业,绝不会亚于齐桓、晋文,定会流芳千古,岂止作一个外藩呢?目前世难时艰,如果您想建功立业,就应当南渡,我将与我的好友一起去支持您。”

    孙策听了张纮的一番话语,心中激荡难平:“那一言为定!我马上开始行动!只是我有老母幼弟,不便同行,现在全都托付给您。希望您多加照顾,使我无后顾之忧。”

    【召集旧部,坐南望北】

    后世将孙策和张纮之间的这一番对话称之为“江都对”,这也是东吴集团的第一个明确战略方针,孙策后来的行动也大体上符合“江都对”的规划。

    “江都对”的规划主要有两点,其一是孙策自己提出来的“召集旧部”,其二是张纮补充的“坐南望北”。这两点都并不难理解。

    孙策准备出山时,虽然天下大局还远没有明朗,但他本人缺乏实力,缺乏支持,没有力量去争霸天下,没有资本独立一方,有的仅仅是自己才能和雄心壮志。

    孙策虽然没有力量,但他父亲孙坚的残部还在,只不过为袁术所控制,他舅舅吴景还是丹阳太守,那个地方尽出精兵。所以这个时候孙策选择去靠袁术哪里拿回父亲的部下就已经是必然的选择,毕竟孙家的关系网都在袁术集团之中。

    而从袁术哪里拿回父亲的旧部之后,孙策的想法是以这一只精炼老军作为自己日后的骨干,然后再去丹阳借助亲戚关系召集军队,南下夺取吴郡、会稽,积蓄力量再为自己的父亲孙坚复仇。

    孙策想法是好的,只不过有些过于美满了。

    孙策目标是江东的吴郡、会稽,都在扬州地域,其中吴郡还是孙策的老家,但是扬州最强的势力就是袁术,而且当时孙坚的亲戚也基本在袁术麾下任职,他的表哥孙贲和舅舅吴景都是位居高职。

    在孙策的考虑中,并没有全面的把袁术考虑进去,但没有袁术的配合,孙策的计划却是没有一丝可能成功的,别的不说,袁术只要不把孙坚的旧部还给孙策,孙策连开始都没有,更何况当时吴景也是袁术的部下,受制于袁术,他想帮孙策也得有袁术的同意。更重要的是扬州也是袁术的目标,他是不可能没事将其让给孙策的。

    所以孙策去袁术那边之后,事情并没有完全的按着孙策的想法走,他本来是单纯的想拿回父亲的军队,然后以此为基础自己再打出一片天下,结果却变为了“借壳生蛋”,其中发生了很多的波折,自己也成为了袁术麾下大将,但不管如何,孙策最终达成了初步目标,他借助袁术的名义和力量夺取了江东,成为了威震天下的江东小霸王。

    张纮则对孙策的想法进行了补充,准确的说为孙策定下了更大的目标,孙策本来仅仅准备占据扬州的两郡之地,为父报仇,做个外番而已,但张纮却认为孙策应该有更大的野望,也就是“坐南望北”。

    在张纮的规划中,孙策夺取吴郡、会稽后应该进一步夺取整个的扬州,复仇刘表,再控制荆州,这样就基本控制了长江以南,这就是“坐南”。

    而孙策控制了荆州和扬州之后,就拥有了足够的实力争霸天下,至少可以建立齐桓公、晋文公的功业,甚至可以在进一步,虽然说是匡扶汉室,但实际上是什么,大家都心里很清楚,这也就是“望北”。

    相比袁绍而言,当时的孙策力量弱小太多了,所以张纮的策略并不是和沮授的“先北后南”相对应的“先南后北”,而是更为实际的坐南望北,毕竟“冀州对”提出的时候,袁绍已经占据冀州,还有着偌大的威名,而孙权和鲁肃谈论“塌上对”的时候,孙权也已经占据江东,就算是“隆中对”出世之际,皇叔虽然还屈于人下,但至少也有了自己的势力,只有孙策,当时几乎什么都没有。

    而孙策就是以这样的白衣之身最终夺取江东,称霸一方。

    注1:即指“冀州对”、“江都对”、“塌上对”和“隆中对”

第003章 归附袁术

    孙策守孝完毕后,本来准备从袁术哪里拿回父亲的旧部,然后去丹阳舅舅那里在招兵买马,自己闯出一片天地,可是事情并没有孙策想的那么顺利,他最终虽然拿回了孙坚的一些旧部,但自己也最终成为了袁术麾下的大将,不得不接受袁术的制约。

    然而不幸又幸运的是,袁术并不是一个明主。

    【取回旧部】

    孙策在初平四年(193)就去找袁术要回父亲的旧部,但实际上在一年后袁术才将孙坚麾下旧部一千多人还给了他,这其中也发生了一些波折。

    据《江表传》记载,当时孙策直接到寿春去见袁术,流着泪对袁术说:“我已故的父亲当年从长沙出发讨伐董卓,与您在南阳相会,共结盟好。他不幸中途遇难,没能完成功业。我感念您对我父亲的旧恩,愿继续为您效力,请您明察我的一征诚心!”

    袁术对孙策的谈吐举止,很感惊异,但不肯交还他父亲原来统率的队伍,对他说:“我已任用你舅父吴景为丹阳郡太守,你堂兄孙贲为都尉,丹阳郡是出精兵的地方,你可以回去依靠他们的力量召募兵马。”

    于是孙策就与汝南人吕范、本族人孙河将母亲接到曲阿,依靠舅父吴景,乘机在当地募兵,得到数百人。但他遭到泾县的土豪祖郎的袭击,差点被杀,后来还是依靠自己的舅父吴景才打败了祖郎。于是孙策又去见袁术,袁术看到孙策这样,也不忍心,于是就将孙坚的一千多旧部还给了他。

    兴平元年(194年),孙策正式成为了袁术的一员麾下大将。

    当时袁术的确不想把孙坚的旧部还给孙策,毕竟吃到嘴里的肉没人愿意吐出来,不过袁术和孙家的关系还是很好的,袁术本人对孙家也一直很不错,所以在孙策招兵遇到挫折之后,袁术最终还是心软了给了他一些部下。

    至于当时孙坚的旧部是不是就剩一千多人了,这个据《江表传》里孙策的话语可以看出来当时孙坚旧部应该是还有数千人的,孙坚在鼎盛时期,他的部下包括了豫州、荆州部队在内,至少也是有数万人的,而在孙坚死前讨伐刘表,当时襄阳都被孙坚直接包围,可以看出来那个时候孙坚的兵力也不低。但孙坚死后,袁术派孙贲带领孙坚的部队,孙贲能力远不如孙坚,而袁术自己也在讨伐兖州时大败亏输,再经过两年多的变化,这个时候孙坚的旧部的确就不多了,几千人的确也差不多,而袁术只是还给了孙策其中一小部分。

    但这一千多人对于孙策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些人都是百战精锐,是战场上淘汰出来的精英中的精英,孙策在丹阳招募的数百人完全不可以与之相比,孙策甚至可以直接以他们为骨干迅速建立一只强军,这一千多人就是孙策日后驰畅江东的资本。

    【失望离去】

    孙策投靠袁术之后,为其尽心尽力,但袁术却三番两次违背诺言,使得孙策对其十分的失望,最终寻求南下。

    袁术在一开始就认为孙策不是一般之人,甚至常常叹息说:“如果我袁术有孙郎这样的儿子,死也瞑目无憾啊!”太傅马日磾执符节安抚关东,在寿春以礼征召孙策,上表奏请任孙策为怀义校尉,袁术麾下的大将乔蕤、张勋也都倾心敬重孙策。

    当时孙策部下有一骑兵,犯罪后为逃避责罚,逃进了袁术的军营,藏到马棚里面。孙策派人追捕,直冲袁术营中,将罪犯搜出,就地斩首。事情结束后,孙策才去拜见袁术,说明情况,向他道歉。袁术不仅没有责怪孙策,反而说到:“士兵里经常有反叛的事情,你就应当这样做,谢什么?”

    这件事,进一步提高了孙策的声誉,而军中对孙策也更加敬畏。

    但令人奇怪的是,袁术一面多孙策多家赞扬,一面却打压孙策,甚至两度自毁其诺。袁术曾经答应孙策让其任九江太守,过后却改用丹杨人陈纪。

    而后来袁术准备攻打徐州,向庐江太守陆康求派军粮三万斛。陆康不给,袁术大怒。孙策以前曾求见过陆康,陆康不见,只让自己的主簿接待他。孙策因此对陆康怀有恨心。袁术派孙策攻打陆康,对孙策说:“先前我错用陈纪,常恨我的本意未能兑现。如今你如果能抓获陆康,庐江就真正属于你所有了。”

    孙策攻打陆康,最终打败了他,袁术却再次任用他过去的下属刘勋为庐江太守,孙策更为失望。于是决定南下离开袁术,自己去闯出一片新天地。

    袁术之所以对孙策赞扬却不重用,是因为他自己没有把握控制小霸王,袁术知道孙策有才的,但他也不想让孙策做大,当年孙坚拿着刀和袁术商量,虽然是为了袁术好大家好,但袁术已经不想让这种事情发生第二回了。

    【庐江之战】

    陆康字季宁,吴郡吴人,陆逊是他的从孙。陆康之所以和袁术闹翻是因为他认为袁术是叛逆,遂闭门不与之来往,而且整修战备准备迎敌。

    当时袁术在扬州势大,陆康虽然占据了庐江郡,整体实力上还是远不如袁术,袁术遂派和陆康有怨的孙策太多庐江。这一战因为陆康提前做了准备,所以孙策虽然领兵有方,但打的也不是一番顺利。

    孙策出兵之后,大军一路打到庐江城下,并且将庐江城池层层包围。而陆康率军队固守,当时甚至手下士兵之前有休假外出的,闻讯都返庐江,乘夜爬城墙回来帮助守卫。在这种情况下,陆康一直坚守了二年,城池才陷落。孙策和袁术虽然没有因此杀掉陆康,但月余后,陆康因为受不了打击就病逝了,时年七十岁。

    在这一战中陆康宗族百余人,逢此战乱及饥荒,死了近一半。孙策攻庐江时,陆康已经将儿子陆绩和从孙陆逊送回老家吴郡避战,两人才避过一劫。之后朝廷怜悯陆康守城的气节,拜其子陆俊为郎中。

    虽然后来陆逊在吴国出帅拜相,但陆家和孙家是有着血仇的,后来孙权对于陆逊的冷处理未尝没有这方面的原因。

第004章 小霸王南下

    在《三国演义》之中,孙策是献上玉玺才从袁术手中借兵得以南下,但在真实的历史上,在孙坚死后,袁术就已经从孙家拿走了玉玺,其后袁术看到孙策落魄又将孙坚旧部千余人还给了他,孙策就此成为了袁术麾下大将之一。

    其后因为袁术违背自己的诺言,孙策也看出袁术不是明主,所以南下的**越加强烈,恰好当时袁术与刘繇长时间对峙,为了结束僵局,袁术最终答应孙策南下。

    【扬州僵局】

    侍御史刘繇是已故兖州刺史刘岱的弟弟,作为皇室宗族,他的声望一向很高,朝廷遂在陈温死后下诏任命他为扬州刺史。原来扬州州府以前设在寿春,但这时已被袁术占据,刘繇已经无法在此立足,不过袁术并没有想和直接朝廷敌对,所以一开始对于刘繇还是比较通融的,袁术派自己的部下吴景、孙贲迎接刘繇到曲阿,刘繇为了远离袁术就顺势把州府设在了长江以南的曲阿。

    刘繇和袁术也就保持了这样一个相安无事的局面,但刘繇本人实际上并不甘心,扬州的治所被袁术所占据刘繇是敢怒而不敢言,而后刘繇慢慢在扬州站稳了脚跟,也拉拢到了一批人的支持。

    其后发生了一件事,使得刘繇最终下定决心和袁术决裂。这件事情就是袁术派孙策攻打庐江,而刘繇害怕自己成为第二个陆康,于是他先下手为强,将袁术的部下吴景、孙贲都驱逐出去,两人退守历阳,求助于袁术。

    当时曲阿归顺于吴郡,旁边就是吴景的地盘丹阳郡,刘繇于是派樊能、于麋东往驻扎横江津,张英驻扎当利口,以抵御袁术。吴景再返北方依附袁术,袁术委派旧部下惠衢为扬州刺史,任用吴景为督军中郎将。吴景与孙贲共同领兵在横江津进击樊能、于麋、张英等人。

    刘繇的举动随后得到了朝廷的支持,他被加授为扬州牧、振武将军,很快刘繇借助朝廷大义拥有军队数万人,袁术在这种情况下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对付刘繇,双方就在此形成了僵局,连年袁术军都没能突破樊能、张英的防线。

    【小霸王南下】

    孙策在打败陆康夺取庐阳之后,袁术并没有实现诺言将庐阳太守交给他,这令孙策非常失望,而此时孙坚的旧部丹阳人朱治看到袁术为政混乱,对待下属刻薄,就劝孙策返回故乡,去占据江东。

    朱治是孙坚留下为数不多的几个老部下之一,早年曾担任县吏,后被察举为孝廉,州里辟其为从事,随孙坚到处征战。中平五年(188),被拜为司马,随孙坚讨伐长沙、零陵、桂阳等三郡的周朝、苏马等贼军,立有战功,孙坚表他行都尉。

    三年后,董卓无道乱政,关东豪杰群起反抗董卓,朱治随孙坚大破董卓于阳人,进入洛阳,被表行督军校尉,特许将领步骑,前往徐州帮助陶谦讨伐黄巾军。同年孙坚战死,朱治也就归顺到了袁术麾下,后太傅马日磾在寿春,辟朱治为掾属,升为吴郡都尉。当时吴景在丹杨任官,而孙策受命为袁术攻打庐江,刘繇深怕为袁术、孙策所吞并,产生误解、猜疑。但孙策的家人都在州中,于是,朱治派人到曲阿迎接孙策母亲及孙权等幼弟,提供养护,对孙家甚有恩惠。

    在这位功勋元老的劝说下,早就有南下打算的孙策终于下定了决心。当时孙策的舅父吴景和从兄孙贲攻打樊能、张英等人,一年多未能取胜。孙策便向袁术请求说:“我家在江东地区对人民有旧恩,我愿意帮助舅父去进攻横江。攻陷横江后,我便回到家乡去召募兵马,可以集结起三万兵众,用来辅佐将军平定天下。”袁术知道孙策对自己心怀不满,但由于当时扬州刺史刘繇占据曲阿,会稽郡太守王朗守在本郡,他认为孙策不一定能将他们击败,于是同意了孙策的请求,上表推荐他为折冲校尉。孙策率领千余名步兵和数十名骑兵出发,一边走一边招兵,到达历阳的时候,已经增加到五六千人。

    这也就是孙策这位日后江东小霸王霸业的开始。

    【霸业的起点】

    现在很多人都孙家三代人经营江东,但实际上孙坚从没有将故乡扬州作为过自己的势力范围,他在为官期间基本不在扬州,虽然仍然在家乡留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孙家真正开始经营江东还得从孙策开始。

    孙策作为孙家新的老大,从小就有着自己的雄心壮志,在父亲战死荆州后,孙策并没有因为打击而没落,他面对着荆州强大的刘表集团反而下定决心扛起家业,为父复仇。

    孙策本身对当时的局势有着一定的见识,在得到张纮的支持后,孙策更是有了一个初步的战略方针,本来孙策准备从袁术哪里要回父亲的旧部,以此为根基再借助自己舅舅的力量南下夺取根据之地,不过孙策也很快明白自己的一些想法不太现实,所以他后来主动归附袁术,寻求袁术的支持。

    而袁术虽然将孙坚的一些旧部还给了孙策,并且对于初显锋芒的孙策多有赞扬,但心中却也害怕孙策成为第二个孙坚尾大不调,遂对其多有限制,两度违背自己对孙策的诺言,而孙策本来就不准备一直受限于袁术,看到袁术如此对待自己后,在孙坚旧部朱治的劝说下自然而然产生了离袁术而去的心思。

    上天当时也是眷恋孙策的,袁术恰好在此时和南方的刘繇形成了僵持的局面,孙策此时主动要求南下,袁术也很清楚孙策的心思,但他自己已经两度食言,而且还认为当时南方阻力很大,孙策未必能建功,遂最终放孙策南下。

    这样一来,孙策基本实现了自己在“江都对”中谋划的第一步:取回父亲的旧部,率军南下。

    而在没有袁术的束缚之后,这位年轻的江东小霸王终于可以尽情的施展自己的才能了。

第005章 击败刘繇

    袁术推举孙策为折冲校尉,后让其代理殄寇将军,放其南下,小霸王终于可以驰畅江南,当时他面对的第一个敌人就是扬州牧刘繇。

    而天见可怜,刘繇在扬州根本还没呆几年,就迎来了自己的苦主。

    【初下江东】

    袁术虽然放孙策南下,但只为孙策准备了一千多的士卒及相应的军需品,战马几十匹,基本只够孙坚的那些旧部用。不过这些都不能打消孙策众人的士气,当时孙策门下宾客中愿意跟随者就有几百人。

    当时周瑜的从父周尚为丹阳太守。正好孙策入历阳,将要东渡,于是写信给自己的发小周瑜。周瑜于是率兵迎接孙策,给他以大力支持,援助军费和粮草,孙策因此十分喜悦,说:“我得到你的帮助,一定能成功!”

    于是等孙策到了历阳,他的兵众发展到五、六千人。当时孙策的母亲家人已经在朱治的安排下从曲阿迁到历阳,孙策为了稳妥于是将母亲等人迁往阜陵居住。

    孙策解决后顾之忧后,正式南下讨伐刘繇。

    【所向睥睨】

    孙策南下之后,一鼓作气,所向睥睨,刘繇及其部下完全不是其对手。

    刘繇为了防御袁术派樊能与于糜一同驻扎于长江的横江津,他们与驻扎于当利的同僚张英形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袁术派吴景、孙贲等人一年多都没有打下来,直到孙策前来支援。孙策来到之后听取徐琨之母的建议进击横江、当利,相继攻克,樊能、张英战败逃走,一年多的僵局就这样被孙策结束。接着,孙策更是连续出击,所向披靡,完全没人能抵挡他的锋锐。

    击败樊能、张英后,孙策挥师渡江,从历阳南下,首先打败了牛渚营的刘繇军,夺得仓库中所有粮食和兵器战具,实力进一步增强。而后进攻秣陵,当时守在这里的是依附于刘繇的笮融、薛礼,两人都以刘繇为盟主,薛礼占据秣陵城,而笮融驻扎在县南。

    据《江表传》记载,当时孙策首先攻打笮融,双方直接较量中单单斩首就有五百余,笮融被孙策的攻势所威慑,随即紧闭营门,不敢妄动。孙策转而挥师攻打薛礼,薛礼突围逃走。这时樊能、于麋等人,又纠集兵士来夺牛渚。孙策立即回军,打败他们,俘获男女万余人。

    孙策再次打败樊能、于麋等人后重新进攻笮融。但战斗中,孙策腿部中箭,无法乘马,部下抬他回营疗伤。有人对笮融说:“孙郎被箭射死了!”当时,孙策也才二十来岁,虽有官位名号,但人们还是都叫他“孙郎”。

    笮融闻孙策死讯,大喜,派将士与孙策部队对垒。孙策先派几百兵马挑战诱敌,而在后面设好伏兵。敌兵出击,孙策部假作溃败,引敌进入包围圈中,然后一声号令,伏兵尽起,斩杀一千多敌人。孙策乘胜进攻笮融营地,并命手下将士高声喊话:“孙郎如何?”声撼敌营,地动山摇,吓得不少敌兵连夜奔逃。笮融见孙策还在,越发警惕小心,深沟高垒,严加守备。

    孙策见笮融负险固守,一时难以攻克,便引兵南向,先在梅陵(今安徽南陵县)击败刘繇的别部,接着转兵进攻湖孰(今江苏江宁县南湖熟镇)、江乘(今江苏句容县北)等地。均悉数被孙策攻克。

    据《三国志·吴书·妃嫔传》中的记载,吴景在秣陵攻打笮融、薛礼。当时孙策在牛渚受伤,降贼重新反叛,吴景前往攻讨,将他们全部擒获。这里与《江表传》中内容并不完全一致,但也可能是孙策受了两次伤。

    但经过一系列的胜利之后,孙策已经打到了刘繇的老巢曲阿。

    这时刘繇的同郡人太史慈这时从东莱来看望刘繇,正赶上孙策进攻曲阿。有人劝刘繇可任用太史慈为大将,刘繇说:“我如果任用太史慈,许劭不会笑话我吗!”于是他只派太史慈去侦察敌军动静。

    有一次,太史慈只带一个骑兵外出,在神亭与孙策突然相遇,当时跟随孙策的有十三名骑士,都是辽西人韩当、零陵人黄盖等当年追随孙坚的旧将。太史慈便向前出战,正与孙策相对,孙策一枪刺中太史慈的马,夺得太史慈脖子后面插的手戟,而太史慈也夺得孙策的头盔。正在此时,两家的骑兵各自同时赶来,于是双方散开。

    刘繇没有重用太史慈,自己更是完全不是孙策的对手,很快就惨败给他,被迫退往丹徒。

    孙策就此打败了自己在江东的第一个敌人,扬州牧刘繇,为日后一统江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吴历》关于神亭之战另有一番记载,认为太史慈在此处直接被孙策所擒。

    记载为太史慈于神亭战败,为孙策生擒。而孙策素闻其名,即时解缚请见,向太史慈询问进取之道。太史慈则回答:“败军之将,没有资格和大人谈论这个事情。”

    孙策就说:“昔日韩信能定计于广武,如今我孙策当然也能向仁者询求解惑之法,你又怎么能推辞呢?”

    太史慈便道:“扬州军近日新破,士卒皆离心分散,已经很难再次合聚在一起;我愿出去为他们宣示您的恩惠,以安抚他们并将众人招到您的麾下,只是害怕这样做不和您的意思。”孙策看到太史慈这样说,竟然跪下给他答复:“您说的这就是我孙策心中所想的。明天中午,希望您可以及时的回来。”

    当时孙策麾下将领们都对太史慈十分怀疑,只有孙策坚持说:“太史子义是青州的名士,一向以信义为先,他绝对不会欺骗我的。”到了第二天,孙策设宴大请诸将,他预先设下酒食,还将一根竹竿矗立在营中以视察日影。到了中午,太史慈果然依约而回,孙策大喜,以后曾经和他一起讨论军事。

    但《吴历》中的此番记载和其他资料相差太多,所以极可能是谬误,不能作为依据。

第006章 入主江东

    孙策南下之后,一往直前,势无可挡,刚刚在曲阿站住脚跟的刘繇完全不是其对手,凄凉的被孙策赶了出去,而后孙策在当地安抚民心,初步在江东站稳了脚跟。

    当时孙策麾下文有“二张”,武有周瑜、吕范、程普、韩当、黄盖,已经是人才济济,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势力,他借助张纮、张昭两位名士管理内外,用吕范整顿军纪,那是一片欣欣向荣之势。

    【稳定江南】

    孙策渡江以后,辗转作战,战无不胜,没有人能抵挡住他的攻势,以至于百姓听到孙策将要到达,全都失魂落魄,就连各地官员也都弃城出逃,躲到深山之中。

    不过孙策治军有方,他来到之后,麾下部队都奉有命令,不敢进行掳掠,民间的一只鸡、一条狗、一棵蔬菜,都不能触动,百姓们没有受到骚扰,民心大为欢悦,争先用牛肉和美酒去慰劳孙策的军队。

    同时孙策相貌英俊,言谈幽默,性格豁达,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善于使用人才。因此,无论士大夫还是一般百姓,凡是见过他的人,都为他尽心尽力,乐意为他效死,就这样孙策尽收民心。

    而后孙策击败扬州牧刘繇,孙策进入曲阿,他慰劳赏赐将士,发布宽大命令,通知各县:“凡是刘繇、笮融等人的乡亲故友和部下,前来自首归降的,一概不咎既往。愿意去当兵的,一家只出一人,免除全家的赋役负担;不愿再当兵的,也不勉强。”不过十天,应募者从四面涌来,得到二万余名兵士,一千余匹战马。

    这下孙策的声威震动江东。后来袁术上表推荐孙策代理殄寇将军。

    【严明军纪】

    历史上孙策部队能够有着严明的军纪和吕范的贡献是分不开的。早先孙策的势力越来越大,鱼龙混杂,吕范看在眼里,于是他对孙策说:“如今,将军事业日益兴盛,部下将士越来越多,但军中纪律还有不完备的地方,我愿意暂时担任都督,帮助将军进行治理。”

    孙策说:“子衡你既然是士大夫,手下又统率重兵,在外立下军功,难道应再让你屈居这种小官职,管理军中的细小事情吗?”

    吕范说:“不然,我如今舍弃故乡来追随将军,不是为了妻子儿女,而是为了搞好世间的政务。譬如共同乘一条船去飘洋过海,一件事不牢靠,就使大家全都受害。我这样作,也是为我自己打算,不仅是为将军。”

    孙策笑了笑,无法回答。吕范出来后,就脱去单衣,换上便于骑马的军服,手执鞭子,到孙策办事的房前报告,自称兼任都督,于是孙策就授给他符传,委任所应主管的各项工作。自此之后,营中气氛严肃和睦,军纪严明,禁令得到彻底贯彻,乃至孙策军所到之处都能安稳如初。

    【重用二张】

    在江东之时,张纮曾经对孙策说过如果孙策南下,自己将会和好友们一起去支持他,而在袁术放行之后,张纮果然如约而来。

    除了张纮之外,在徐州的张昭也在此时投靠了孙策,当时孙策委任张纮为正议校尉,张昭为长史,经常让他们一个人留守,一个人跟随自己出征,作为自己的依靠。另外广陵人秦松、陈端等也参与决策。

    孙策以老师和朋友的礼节对待张昭,行政与军务大事,全都委托他来处理,甚至同他一道登堂拜见母亲,如同辈的密友,国家军政大事,全部托付给张昭。张昭每每得到北方士大夫的来信来函,他们都将功劳归于张昭一人。张昭想匿而不宣,又担心有私情之嫌,呈报上去则考虑到恐有不妥,进退两难,内不自安。孙策听到这种情况后,高兴地笑着说:“古代管仲为齐国国相,人家开口仲父、闭口仲父,而齐桓公则称霸诸侯为天下所尊崇。如今子布甚贤,我能重用,他的功名难道不为我所有吗?”

    【江东远望】

    东汉末年,扬州一共有六郡分别是九江郡、庐江郡、丹阳郡、吴郡、会稽郡和豫章郡。其中九江郡、庐江郡基本在长江以北,另外四郡则在长江以南。

    当时扬州最强的势力就是袁术,包括孙策势力在内,袁术当时已经控制了九江郡、庐江郡、丹阳郡、吴郡四个郡,只有会稽郡和豫章郡还不在袁术的势力范围之内。

    孙策打败刘繇之后,主要敌人也基本盘踞在会稽郡和豫章郡,但刚开始孙策在吴郡的根基不是很稳固,吴郡太守许贡和严白虎等势力都与孙策敌对,同时刘繇也逃到了豫章郡,他求助于朝廷和刘表,企图东山再起,而在会稽的王朗则是原徐州牧陶谦的部下,对于孙策也不是很感冒,会稽也是后来孙策的目标之一。

    总体而言,孙策打败刘繇占据曲阿只是孙策一统江东的开始。

    但不可否认,刘繇作为扬州牧,孙策将其一举打败,这是有着深远的意义,扬州名义上的老大刘繇失败之后,孙策其实也已经扫除了最大的障碍。

    刘繇是朝廷任命的扬州的最高长官,掌控了扬州的军事政治大权,实力和地位都远在那些太守之上,尽管当时扬州已经被袁术窃取了部分地盘,甚至州治所寿春也在其手里,但刘繇来到扬州之后,经过整顿依然一度能和袁术对抗,但就算如此,刘繇在孙策的军势下也完全不是其对手,被打得落荒而逃。

    刘繇失败给孙策添加了巨大的声望,使其在江东一夜崛起,但当时孙策依然在袁术麾下,他虽然打败了刘繇,但那些地方官员们并不认可有作乱嫌疑的袁术集团,所以在吴郡、会稽对于孙策的反抗并没有停止,孙策想要一统江东还要继续努力才可以。

    而孙策在打败刘繇后,也根本没有慢下脚步的意思,他之后平定了吴郡,南下讨伐会稽,江东已经注定迎来新的主人,小霸王的征程还将继续。

第007章 与袁反目

    孙策击败刘繇后,袁术将周尚,吴景、孙贲都调回寿春留在身边帮助自己,而后袁术决心称帝,孙策尽管苦劝但袁术不听,两人遂决裂。

    【人员调动】

    孙策击败刘繇之后,势力发展迅速,麾下部队已经扩充到了几万人。于是他对周瑜说:“我已经有了平定山越的兵力财力粮食。你还是回去镇守丹阳吧。”周瑜遂率部回到丹阳,去帮助自己的从父周尚。

    袁术在寿春得知孙策击走刘繇后,遂上表奏请孙策为代理殄寇将军。把吴景、孙贲、周尚等人召回寿春留为已用。派其堂弟袁胤取代周尚任丹阳太守,周瑜随周尚到了寿春。袁术发现周瑜有才,便欲收罗周瑜为已将。周瑜看出袁术最终不会有什么成就,所以只请求做居巢县长,欲等待机会投奔孙策,袁术同意了周瑜的请求。

    袁术的这一举动被不少人认为是他在故意消弱孙策,客观上来说抽走吴景、孙贲之后,孙策的力量的确受到了消弱,但综合各方面来看,袁术还真不是在针对孙策。

    首先袁术是在孙策已经打败刘繇之后才发出的调令,而且吴景、孙贲本身一开始就是被袁术派去对付刘繇的,现在已经打败刘繇了袁术把他们调走是很正常的;

    其次,袁术真的要针对孙策的话也不需要这些弯弯道道,他直接把孙策调回来就可以了,毕竟当时孙策还远没有独立,根本不要给孙策加官进职让他还待在吴郡,其实袁术这样做就已经表示自己默许了孙策在南方的进一步行动;

    最后,当时孙策也不太需要吴景、孙贲等人的帮助了,刘繇被打败后,扬州已经没有第二个朝廷任命的州牧,孙策让周瑜北上就已经很说明问题了,当时孙策自保绰绰有余的。

    而袁术这个时候进行人员调动实际上和当时徐州的环境也有关系,陶谦死后,刘备继而成为徐州牧,袁术一直想趁机夺取徐州,但因为和刘繇僵持,以前没抽出手来,现在刘繇失败了,袁术就决心讨伐刘备,所以他才将吴景、孙贲、周尚等人召回。

    而另一方面,袁术已经开始准备称帝自立,所以顺便他派亲戚袁胤担任丹阳太守也在情理之中。

    【决裂】

    建安二年(197),河内人张朇为袁术卜卦,认为他有帝王之命,而当时袁术早已经准备自立,于是他遂以玉玺正式僭越称帝,任命九江太守为淮南尹,广置公卿朝臣,建号仲氏。

    孙策对于此事是极力反对的,他以董卓为例劝谏袁术,但袁术认为自己拥有淮南的大军,而孙策当时只不过刚刚占据吴郡,所以没有把孙策的劝谏放在眼里,反而认为孙策最终会屈服于自己。

    但孙策可是孙坚的儿子,看到袁术真的自立后,孙策立刻和袁术断绝关系,并且还发书信劝说吴景、孙贲、孙香等亲戚与袁术决裂,返回江东。当时吴景在袁术麾下担任广陵太守,吴景当即放弃广陵东归孙策。孙贲更是被已经准备称帝的袁术任命为九江太守,也就是后来的淮南尹,然而孙贲却抛弃妻儿,拒不就任,返回江东,孙香是孙策的族兄,在袁术麾下担任汝南太守,只有他因为道路过于遥远没能回到江东。

    除了吴景、孙贲等亲戚外,周瑜也居巢过来投靠孙策。

    袁术本来想将周瑜留在自己身边,但周瑜看出袁术无法成大事,请求外放,袁术遂让其做居巢长。建安三年(198),周瑜就经居巢回到吴郡。孙策闻周瑜归来,亲自出迎,授周瑜建威中郎将,调拨给他士兵两千人,战骑五十匹。周瑜时年二十四岁,吴郡人皆称之为周郎。

    据《江表传》记载,当时孙策除了给予周瑜士卒、战马之外,还赐给周瑜鼓吹乐队,替周瑜修建住所,赏赐之厚,无人能与之相比。孙策还在发布的命令中说:“公瑾雄姿英发,才能绝伦,和我有总角之好,骨肉之情。在丹阳时,他率领兵众,调发船粮相助于我,使我能成就大事,论功酬德,今天的赏赐还远不能回报他在关键时刻给我的支持呢!”

    在周瑜南下之时,其实鲁肃也在,并且和孙策见了面,孙策对其也是多加赏识,但后来因为鲁肃的祖母去世,鲁肃于是回东城去办理丧事,就这样最终和孙策错之交臂。

    【平定丹阳】

    丹阳郡是袁术在扬州的地盘之一,他派吴景打败原丹阳太守周昕后,先是任命吴景取代周昕管理丹阳,后又让周瑜的父亲周尚接任,最后选择自己的从弟袁胤治理该地。

    袁术对于孙策的行为非常不满,他拉拢丹阳的祖郎等地方势力,并鼓动山越共同对付孙策。而当时太史慈也占据泾县,自称为丹阳太守。

    建安三年(198)孙策派徐琨将袁胤驱逐,夺取了丹阳郡,平定宣城以东各地,本来他是上表徐琨为丹阳太守,恰好吴景从北方回来,因为吴景对于丹阳更熟悉,孙策遂迎接刚从袁术处回来的吴景担任丹阳太守,之后孙策亲自进攻丹阳泾县以西。他先进击陵阳(今安徽青阳县东南),擒获祖郎,又进击勇里(今安徽泾县西北),擒获太史慈。孙策平定丹阳回师的时候以太史慈、祖郎二人领军为先导,全军都感到十分荣耀。回吴郡后孙策拜太史慈为折冲中郎将,授祖郎为门下贼曹。于是丹阳平定。

    在讨伐祖郎的过程中,孙策曾经一度被祖郎军队团团围住,当时是程普同一名骑兵一起保护着孙策,驱马疾呼猛突,用长矛刺敌,将祖郎军往两边分开,孙策才得以随程普冲出重围。

    据《江表传》记载孙策在俘虏祖郎后,对其说道:“你以前袭击我,还砍我的马鞍,但现在我建立军队开创事业,希望我们之间可以抛除旧恨,只愿你能为我所用,所以你不需要恐惧,我是不会针对你的。”祖郎随即叩头谢罪,孙策让人即打破他的刑具,赐给衣服,任命他为门下贼曹。

    夺取丹阳之后,孙策在江东的势力进一步扩大,已然成为了崛起的新星。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net/r14153/ 第一时间欣赏汉末三国志最新章节! 作者:三国魏家所写的《汉末三国志》为转载作品,汉末三国志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汉末三国志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汉末三国志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汉末三国志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汉末三国志介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调寄《临江仙》汉末三国志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汉末三国志,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汉末三国志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