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八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水浒传成书时间是在明初,当时社会上普遍流行神魔志异一类的作品。所以,大凡作品或多或少都带有神魔。红楼梦开头以女娲补天所遗留下来的顽石为引,同样的,水浒传也以神魔做为开头,说的是洪太尉为了瞧一瞧妖魔的样子,却是打开了锁妖殿的大门,不小心,108位魔王却是下了凡间。
话锋一转,开始讲起了九纹龙史进,接过史进,又引出了鲁智深鲁达。随后便有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大闹五台山,进入桃花村,火烧瓦罐寺,又有更为传奇的倒拔杨柳。
一口气,黄一凡写到鲁达将一颗杨柳树拔了下来之后,就此停下。
不知道是期望太多,还是什么。
当《水浒传》通过新民报连载出来之后,虽然大受好评,但一些研究人员对于水浒传这一部作品的认可度却并没有就此而提高。
“可惜了一本好书。”
“之前我还一直觉得36位英雄之后,将诞生出一部媲美名著的巨作。现在看来,凡尘先生这部作品虽然传奇性够了,故事也讲得精彩,但若论价值,却还真达不到名著的高度。”
“是呀,最多水浒传可以达到方腊起义的水平,但若与四大名著相比,相差太远了。”
“我也这么认为。就拿开头来说吧,水浒传说的是英雄好汉的事,但不知道是为了加深这一些英雄人物的天命属性,还是为了增加这一些英雄人物的吸引力,竟然采取了妖魔转世这种恶俗的套路。”
“果然是人物传奇故事比不得长篇小说,哪怕人物故事写得再经典,也未必能写出一部多么牛叉的长篇巨作。”
“好吧,的确是有一些失望。”
水浒传是前世明初时期写的小说,应该来说,在当时《水浒传》这一部小说可谓是相当的出色。但是,在这一个现代娱乐作品如此之多的年代,水浒传的开头除了鲁智深出彩之外,其他并不能算是特别的完美。
当然,对于这一点,黄一凡早就知道。
如果单单论故事的精彩,这个开头恐怕比不上现在的网络小说。看惯了一大堆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精彩剧情,再来看水浒传这种低武,甚至不能说是低武的历史故事,似乎并不是特别吸引人。最多,人们会认为,这个鲁智深写得很出色罢了。
不过,哪怕黄一凡知道这一点,他对于水浒传也是无比的有信心。
能被称之为名著的作品,又岂是这么简单。
就像现在,哪怕有一大堆小说出现,但这一些小说却没有一本能评为名著。反而,那几本几百年前写的小说到了现在仍是被称之为四大名著。可见,名著的威力,岂是会受到时代所限制。
没有解释,黄一凡也不想去解释。
水浒传是否是一部名著,是否能达到名著的高度,有眼光的读者一定能够发现。
至于现在为何不认可,这只是因为水浒传仅仅只是刚刚开始罢了。
刚开始的水浒传,他甚至连里面最为重要的角色林冲都没有出现。
是的。
其实36位英雄里面黄一凡有介绍过林冲,但黄一凡并没有介绍林冲的整个故事。身为80万禁军总教头的林冲,可谓是赤果果的高富帅,而且又有一个如此美貌的妻子。可是,就是这位如此令人羡慕的帅哥,他却被整个社会逼得走投无路。
……
“咦,怎么回事,这个林冲不是高富帅吗,竟然被高俅儿子期待了。”
鲁智深出场之后,林冲的出现,却是让一众读者感到极为的震惊。
之前36英雄人物当中,可是没有说这些事的,怎么笔锋突然一转了?
“我靠,我感觉林冲未来要悲剧了?”
相比起鲁智深,林冲自然有着更大的话题。
这个话题,便是林冲所遭受到的悲剧。
与网络小说不一样,对于传统作品来说,越是悲剧,却是牵动着无数人的神经。虽然有读者看到这里之时,大声说过不会再看。但说是这么说,但心底里又怎么会不看呢。哪怕,他们知道看了很纠结,但不看更纠结。
他们想看到林冲之后怎么样?
他们也想看林冲是否会暴打高俅之子高衙内。
但可惜,现实比小说残酷。林冲虽然此前是一个令人羡慕的高富帅,可是,当看到自己上司的儿子欺负自己的妻子之时,只好忍气吞声。林冲本以为,自己忍气吞身,这件事就会过去。可是,天真的林冲想错了。哪怕他吴声忍气,但祸事仍然找到了他的身上。
被高衙内设计,林冲持刀误入军事重地白虎节堂,被刺字发配沧州。
可以说,林冲出场之后,戏剧性的落差,却是引起了无数读者的争论。
“有骂林冲胆小怕事的。”
“有为林冲愤愤不平的。”
“同样也有骂这个黑暗社会的。”
与网文读者不一样,网文读者如果看到这样的剧情,恐怕当场就弃文。
谁愿意看到主角受到欺负。
谁愿意看到主角受到欺负而不反抗。
别说是主角妻子了,哪怕是他人骂了主角一遍,无数网文读者也不能忍。
但是,在传统文学读者这一边,他们却稍微更理智一些。
林冲所生活的年代是宋朝。
别说是宋朝了,哪怕就是现代社会,体制政府的高官欺负了你,你能如何?
这可不是喊一句,大不了老子不干。
在宋朝这样的社会当中,得罪了上司,那可不是你不干那么简单,而是家破人亡。
也因此,虽然很多人为林冲愤愤不平,但心里仍只能咽下这口恶气。
只是,读者与林冲一样。以为再忍一忍就没事,正如林冲所幻想的一样。自己只要发配到沧州满期之后就可以回到家乡官复原职,甚至还能再与妻子团聚。可是,他殊不知,在林冲发配沧州之后,林冲妻子却是上吊自杀。而同样,哪怕是在林冲发配途中,一伙押解林冲的人儿,也是要致林冲于死地。
“啊啊啊……林冲,雄起呀。”
“林冲,别做梦了好不好?”
“林冲,杀了那些个狗官,给我杀,杀杀……”
相比起其他一些英雄的快意恩仇,林冲身上可是充满了无数的悲剧。
不知道有多少读者在这一刻极度的抓狂。
而就在这时,水浒传中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此出现。
整个“水浒”大戏也在此时正式开场。(未完待续。)
第七百二九章:八方共域,异性一家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应该是水浒传中第一个**。
为什么说这是第一个**呢?
说起来,在第十回之前,写鲁达拳打镇关西,写鲁智深倒拔杨柳都很精彩。不过,这一些精彩是精彩了,但却没有透露出整个故事的主线。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开始对水浒传失望,原因就在于前十章当中没有点明水浒传的中心思想。人们不知道这是一部什么样的故事,如果仅仅只是单纯的将人物串连起来,那又有什么意思?
但林冲的出现,在这一章当中却是真正的体现了水浒传中的主旨。
这个主旨叫什么?
叫做官逼民反。
是的。
林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他有武功,他也有一定的地位,但同时他也善良,他宁愿忍气吞声也不愿反抗。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却在高衙内的一逼再逼之下,陷入于死境。无数读者在当时看到林冲受辱,不知道心痛了多少回,也不知道抓狂了多久。而就在人们已经无法继续忍受下去之后,剧情恰到好处的将林冲推向了另一条道路。
在得知高衙内一心想要害死他的时候,他终于明白了自己所在的处境。
自己根本就不可能再回到重前。
自己如果不反抗,那么只有死路一条。
最终,林冲直接杀死了陆谦,雪夜上梁山。
“好,好一个林冲。”
看到这里,有读者激动的大叫了一声。
“好一个逼上梁山,好男儿终于觉醒了。”
哪怕就是对水浒传无比苛刻的研究者,这时也惊得拍案而起。
是的。
在此之前,其实无数的读者,无数的粉丝都有替林冲想过,碰到这一系列的事之后,林冲应该怎么办?忍气吞声显然不是好的办法,当然,读者也无法接受。可不忍下去,个人能力终归不是朝庭大员的对手。要知道,当时高俅的官位简直就是一人之上,万人之下。林冲虽然说是80万禁军教头,看起来霸气,但这只不过是教头,没有实权,也没有兵马,只是教一下大家武功,教完之后该干嘛干嘛。真与高俅对着干,完全只能找死。
矛盾就在这里。
忍下去无法接受。
对着干死得更快。
很多读者也在当时一度纠结起来,不知道林冲应该怎么办。
但最终,水浒传给出了一个最为精彩,也是最为激动人心的交待,雪夜上梁山。
忍下去是死。
直接作对也是死。
反正都是死,何不来个死得轰轰烈烈一点。
这个轰轰烈烈一点是什么,那就是造反。
到了现在,众多读者已经知道梁山是一座什么样的山了。
他虽说是山寨,虽然说一群绿林好汉,但却是与朝庭做对,有一定的势力。
如果加入梁山,林冲哪怕被朝庭再度通缉又有何妨。
老子以后就是要造反,你想怎么样?
“精彩,精彩,实在是精彩。”
一众读者看到这里,无不是显得意犹未尽,纷纷对于水浒传第十章给出了自己的评价。
“之前一度以为水浒传不过如此,现在我才知道,这个不过如此是多么的贻笑大方。”
“是呀,之前还觉得水浒传完全不能与名著相比。现在看来,哪怕这一部书还没有写完,他就已经比之名著方腊起义牛逼得多。”
“当然,方腊起义虽然与水浒传看起来也是一部造反的小说。但方腊起义对于造反的原因并没有太多深刻的描写,只是说朝庭昏庸,民众疾苦。但朝庭如何昏庸,民众如何疾苦却并没有仔细的写出来。而水浒传却不一样,小说当中无时无刻都在体现这一点。”
“说得太好了。现在反过头来想一想,当时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的剧情也许并不仅仅只是说鲁智深神勇打抱不平,更多的是体现民众生活的苦难。就像那位卖唱的女子,竟然被一个卖猪肉的威胁而无法返回家乡,朗朗乾坤竟然能发生这样的事,可见当时人民生活于水生火热之中。同样的鲁智深大闹桃花林也是如此,那种公然抢亲的行为讽刺的就是当时社会黑暗。不过,最为讽刺的还是林冲。堂堂做为宋朝的中级军官,竟然也成为了黑暗社会的受害者。如林冲都这般逃不过,你能想像当时的平民百姓会受到什么样的迫害?”
“我更为欣赏的还是林冲忍无可忍之后的杀死陆谦,这不是冲动,这也不是愤怒,这是一种被逼至极至的一种反抗。试想一下,这不正体现的是几千年以来的平民百姓吗?如果平民百姓不是在忍无可忍,活不下去的时候,历史当中哪里会有起义,哪里又会有什么叛乱?”
官逼民反,这个逼字可谓是说得太好了。
什么叫做文学的思想性,林冲雪夜上梁山可谓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不过,水浒传的精彩却不仅仅只限于林冲。
虽然从历史取材来说,水浒传所取的材只是一群小土匪起义,根本不能与方腊起义相比。但是,背景薄弱却不影响水浒传的伟大。哪怕取材背景较小,但水浒传却描绘了一个规模庞大,声势浩大的一场梁山起义。
随着剧情的推动,关于梁山的描写也越来越仔细。
人们对于梁山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
开始的梁山的确如众人所想的只是一群小土匪,里面的土匪也的确不成气候。
但是随着林冲上了梁山之后,原来这个不成气候的小山寨终于走上了人生巅峰之路。
梁山开始不再是一个别人眼中的小寨子。
梁山也不在满足只是当绿林好汉。
梁山成为了公然反抗朝庭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宋江成为梁山老大之后,三败朝庭围剿,实力达到了最巅峰。
特别是梁山好汉大聚义之时喊出的话语,则成为了水浒梁山最为有力的政治支撑。
【八方共域,异性一家。千里面朝夕相见,一寸新死生可同。相貌语言,南北东义并无差。其人则虽各别;心情肝胆,忠诚信义并无差。其人则有帝子王孙,富豪将吏,并三教九流,乃至猎户渔人,屠儿刽子,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且又有同胞手足,捉对夫妻,与叔侄郎舅,以及跟随主仆,争斗冤仇,一样的酒筵欢乐,无问亲疏。或精灵,粗卤,或村朴,或风流,何尝相碍,果然认性同居;或笔舌,或刀枪,或奔驰,或偷骗,各有偏长,真是随才器使。】
什么叫做有酒同喝,有肉同喝,这便是。
什么叫做四海之内皆兄弟,这便是。
什么叫做人人平等,不论出身,不论贵贱,这便是。
梁山是在造反吗?
不,他们不是在造反。
他们是在替天行道。(未完待续。)
第七百三十章: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
官逼民反。
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的思想一出现,水浒传文学高度直上云霄,再也没有人敢否定。
哪怕暂时还没有人将水浒传并称之为四大名著一样的作品,但其实很多人心下已经知道,水浒传已经达到了这个资格。至于为什么不说,只是因为四大名著实在是影响太大太大了,大到根本就没有人敢于说出这样的话。
不过,很多人知道,十几年之后,或许一切就不一样了。
更或许,不需要十几年。
当然,这样的事情不必去纠结,水浒传已经达到如此高度,并例四大名著之中成为五大名著之一是迟早的事。现在,人们最感兴趣的,还是对于水浒传中剧情的讨论。
是的。
直到如今,水浒传的连载已经越发的显现他的艺术魅力。
单独的文学艺术,已经不需要去考虑,水浒传便是一部赤果果的文学艺术宝典。
而除了文学艺术之外,他的思想性更是让无数研究者拍案叫绝。
水浒中的政治思想。
水浒中的道德思想。
水浒中的社会思想。
哪怕是任何一个,要分析起来,恐怕也得分析出个三天三夜。
这或许三天三夜也分析不完。
而如果你换一个角度去分析,你又将找到更有意思的发现。
这种研究便一下子体现了作品的高度。
试问,一部作品如果仅仅只是简单的一部作品,他哪能被他人分析一遍又一遍?
不过,这都是对于文学研究者来说的,对于无数普通大众来说,他们可不会分析这一些政治取向,道德取向。但他们同样会分析,只不过,他们分析的是水浒当中100多位英雄好汉,而这也恰恰是水浒传中最为吸引大众的地方。
自水浒传连载以来,水浒108位英雄好汉的话题就一天没有停下。
有人研究水浒108将哪位武功最高!
也有人研究水浒108将哪位最帅!
还有人研究水浒108将哪位最有钱!
甚至,还有人研究水浒108将哪位泡了最多妹纸。
这一些话题虽然有的看起来并不是学术研究,但也能从侧面反应出水浒传这一部作品的伟大。
但水浒传的魅力远远不止于,在水浒传连载第70回之时,所有人的讨论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
这一回叫做:没羽箭飞石打英雄,宋公明弃粮擒壮士。
好吧,其实人们疯狂的并不是因为这一回,而这这一回连载之后打出的下一章标题。
下一章也就是水浒传第71回。
第71回的标题是什么呢?
【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
可以说,水浒传第71回是水浒传这一部书当中最大的**。
而哪怕这一回仅仅只是说了一个标题,要知道这一回写的是什么,你只能敬听下回分解。但是,当提前知道这一个标题出现之余,无数读者在这一刻也是彻底不淡定起来了。
“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这一个标题是什么意思。前一句话“忠义堂石碣受天文”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可以理解,但是但后一句“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却是婉如一颗炸弹,彻底的将水浒的风潮狠狠的炸响了开来。
“我靠,梁山英雄要排名次了。”
“我曰呀,下一章我都不敢看了,实在是太他喵的期待呀。”
“就是,一路看来,这一章我相信将是石破天惊,一惊天下。”
水浒的看点是什么?
不用说,自然是108位英雄好汉。
此时看到108位英雄好汉开始排座次,又岂会不激动?
“没说的,我支持林冲,林冲应该排第一。”
“对,我也支持林冲,论枪法,论武力,林冲在梁山没几个人是他的对手。不排第一,还有谁敢排第一。”
“笑话,林冲虽然厉害,但情商有些低,只能做为大将,不能成为元帅,他如何能成第一?要我说,排第一的应该是宋江。”
“不,卢俊义才是当之无愧的王者。”
108位英雄好汉性格不一,长相不一,武功不一。虽然大家对这一些英雄都很喜欢,但要说最喜欢哪一个,那可是有得选了。此前不排座位没什么事,一排座位,那可是无比支持自己最为喜欢的一个。
“你们一个个都给我滚,大刀关胜才应该第一,关公血脉,血统纯正。”
“哈哈哈,要我说,柴进才应该当第一,没有他,就没有宋江,没有武松,没有林冲,没有他这个善财童子,恐怕连梁山都没有。”
“切,这么说,我更支持林冲了。柴进虽然有钱,虽然也是水浒的元老。但这位哥们有钱是有钱,但他却支持原来的水浒老大王伦。如果没有林冲火并王伦,恐怕梁山还是一个小土匪窝,哪里有现在的霸气辉煌,哪里又有现在的敢于和朝庭公然叫板。”
大家争论不休,但却一直争论。
一不小心,水浒传108将排名次的话题便成为了当天最热话题。
而同样,在一系列大众争论之时,那一些文学研究者此时也加入到了其中。
没错。
这一些文学研究者虽然研究的是学术,本不会与普通大众去争论谁排第一,谁排第二。但是,水浒传108将实在是写得太有意思,太精彩了。哪怕是他们这一些学术研究者,这会儿也忍不住的加入其中。当然,如果你说他们是俗人一个。嘿,那这一些文学研究者会告诉你,不,他们不是俗人,他们是正宗的文学研究人士。是的,哪怕就是108位好汉排座位的问题,他们也能将他研究的无比有学术性。
若不相信,请听我言。
此前一向支持凡尘的文学评论者“吴华”第一个出马开评说道。
“其实我们现在讨论没有什么意思,因为下一章之后凡尘先生就会给我们公布出答案。不过,哪怕我知道这种讨论没有意义,但我仍是要表达自己的观点。水浒108位的排位并没有公式,也没有指出谁第一,谁就第二。要将108位英雄人物排出名号,绝对不是一件困难的事。首先,在这里我再向凡尘先生喊一句,学生已经佩服的五体投地。佩服之后,我说说我的看法。第一:水浒108位英雄好汉的排名,应该并不会遵循谁的武功最厉害,谁就当为第一。从古至今,从来就没有哪位武功最厉害的能当得上皇帝,反倒是那些武功平平常常甚至半点武功也没有的,才真正成为这一个群体的带头大哥……”(未完待续。)
第七百三一章:水浒大结局
说完第一点,吴华接着说第二点。
“第二:梁山好汉虽然大都出于梁山,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是梁山。有一些是投降过来的,还一些是主动过来的,还有一些是从其他山里并入来的,比如二龙山的鲁智深,武松,杨志,他们原本就不是梁山,只到后来并入了梁山之中。所以,在排座位里面,可能也会参考这一些。”
“第三:虽说排名,但这个排名也不见得完全按个人能力。在这里面,可能参照的因素有很多。第一是忠义,绿林好汉靠什么起家,靠的是义。梁山靠什么起家,靠的也是义。若是没有这个义字,再出色的本领也很难混到高层。当然,仅仅靠义是不够的。他还有其他的因素,如贡献。对于梁山做出的贡献越多,那么排位也就越多。虽然很多人一直都在争论林冲排第一,我认为第一应该不可能,但以林冲对于梁山所做出的贡献来说,排名前五应该问题不大。
此外,还得参照上山之前的身份。这个倒不是看谁身份高,谁就排在前例。主要是上山之前身份越高,越代表自己的能力与资源。便如卢俊义,江湖名声无比之大,又义胆云天,武艺高强,比之林冲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位人物的排名,估计应该在前三甲。
同样还有政治派系,梁山好汉虽然不分贵贱,都是兄弟。但兄弟也有的亲,有的没那么亲,于是这就形成了各自的派系。有宋江派,混江龙李俊的揭阳镇派,少华山史进一派。林林总总,做为一个团体为了平衡,各个派系的带头人物排名都会靠前。”
不得不说,吴华的研究可谓是一针见血。
一众读者看到这里,都是有一些蒙圈。
“我靠,没想到,这个排名都搞得这么有研究。”
“是呀,看到吴华的分析我算是又重新审视起了梁山一遍。”
“果然梁山是越研究越有味道,哪怕就是排名都弄出这么多学问来了。”
不少读者无比的期待,而第71回也在众人的期待之下,正式出现。
这一章说的是夜半三更之时,梁山突然一声炸响,闪现一火坛,随后进入地下消失不见。众好汉掘开泥土,却是发现一块石碣,上面龙飞凤篆,大家都不知道写的是什么。正好有一位姓何的道士说,我家中留了一册文书,专能辨别天书。对着这一些古文说道,这一块石碣一边写的是“替天行道”,另一边写的“忠义双全”。众人听到当声叫好,何道士又说,这一块石碣当中还写了108位义士好汉的名字,对应的是南北星辰,各有尊号。如果大家不见怪,我可以将这一些义士好汉的名字念出来。
宋江大谢何道士,就叫人取出笔与纸,由圣手书生萧让写,何道士念。何道士对着石碣大声道:“前面有天书三十六行,皆是天罡星。背后有天书七十二行,皆是地煞星,合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之数。”
说完,便对着众英雄好汉道:“第一天魁星呼保义宋江,第二天罡星玉麒麟卢俊义。”
随后又有:
天机星智多星吴用,天闲星入云龙公孙胜
天勇星大刀关胜,天雄星豹子头林冲
天猛星霹雳火秦明,天威星双鞭呼延灼
天英星小李广花荣,天贵星小旋风柴进
天富星扑天李应,天满星美髯公朱仝
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天伤星行者武松
天立星双枪将董平,天捷星没羽箭张清
天暗星青面兽杨志,天佑星金枪手徐宁
……
地煞星七十二员:
地魁星神机军师朱武,地煞星镇三山黄信
地勇星病尉迟孙立,地杰星丑郡马宣赞
地雄星井木犴郝思文,地威星百胜将军韩滔
地英星天目将彭,地奇星圣水将军单廷
地猛星神火将军魏定国,地文星圣手书生萧让
……
名次排好。
对应列星,众好汉无比感慨。
至此,水浒梁山108将便在此时,成为了不朽的传奇。
“水梁108将,将将非凡。”
“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哈哈哈,108将,这简直是几千年以来没有过的传奇。”
“此乃神书也。”
“咦呀呀呀呀……此生能观得这书,一生无憾了。”
无比的痛快之情从内心当中生出。
这种爽感从来没有来得那么强烈。
这种爽感完全不是那种娱乐小说,装逼打脸式的作品所能带来的。
这种爽感是一种喝了一坛陈年老酒,初时不烈,回味悠长。
这是一部百年难出的奇作。
梁山108将排出座系却是让水浒达到了最**。
无数读者期待,希望能看到水浒108将带着他们攻城拔寨,来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
“宋哥哥,杀了宋朝的皇帝。”
“是呀,林冲,带上你的兵马,杀了高俅。”
“还有鲁智深,来吧,来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一点吧。”
读者们的期待很有道理。比之方腊起义不同,方腊起义虽然是一个大型的农民起义,但只不过是纯粹的农民起义。梁山好汉比之方腊有更为完善的政治体系(108好汉排座次,并各自掌管权力),也有更为完善的政治思想(八方共域,异姓一家),更有绝对的势力(与朝庭对抗而不败),这是一个有着相当力量推翻当朝政权的组织。
但愿望是美好的。
水浒梁山虽然一时辉煌,但却注定了他的失败。
而这个失败,一切都起源于招安。
招安一出,便出了大事。
虽然对于招安一事梁山当中分成两派,一派是反对招安,代表有鲁智深,李逵,武松。特别是鲁智深,对于朝庭黑暗看得无比深刻,他最是清醒。可是,梁山不是鲁智深说得算,更不是武松说得算,也不是李逵说得算。在鲁智深提出反对招安之时,竟然没有得到其他人的同意。
最终,在小数服从多数,而且宋江又极力主张招安之下,水浒也就被并入了朝庭。
但被并入之后,水浒英雄并没有过上什么好日子,反而立马派他们去攻打方腊。
结果方腊是被水浒好汉给捉住了,但水浒好汉却死得死,伤得伤。108将死了72将,剩下回来的几位当中鲁智深在**寺听潮坐化,武松当了和尚,燕青悄然离开了。宋江与卢俊义两人也没有逃出厄运,被高俅设计用水银做的酒宴害死了两人。小李广“花荣”与智多星“吴用”吊死在宋江坟前,此后高俅后葬了宋江等人,就这样,水浒108位好汉的故事结束了。(未完待续。)
第七百三二章:蒙学:声律启蒙
“可惜。”
“可惜。”
“可惜。”
水浒的大结局,无数读者都是暗叹可惜。
当然,可惜的并不是作品,作品已经达到了一个无比之高的高度,哪怕是想下降都有一些困难。这里的可惜,可惜的是水浒大结局108将的悲惨命运。
可以说,108将当中除了仅仅个别得到善终之外,其他的好汉都是死与非命。
不过,仔细想来。虽然水浒大结局令人有些苦涩,但研究之后你会发现,其实水浒从出现那一天开始,他就注定了他的失败。
水浒108将当中,虽然此前一直打着替天行道,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的旗号。但说到底,这一些大将对于朝庭,对于君主内心是敬畏的。而且,不少英雄加入梁山也并非完全出于本愿。有的是被逼的,有的是用计骗过来的,也还有的是拿梁山暂且安身的,特别是以宋江为首从上山到结束一心都想着招安的,这样的水浒梁山起义又如何成功得了?
这也从另一方面体现出了千年以来农民起义为何失败的原因。
不是他们没有能力。
也不是他们没有机会。
更不是他们没有势力。
而是他们的思想受到了非常大的局限。
你想都没想过反朝庭,最终你反得了朝庭吗?
哪怕就是偶尔造一下反,也不过是为了以后在招安的时候能提更多的条件。
时也?
命也?
谁也说不清楚。但不管如何。水浒这一部书却是真正打出了一部名著该有的高度,且不说与方腊起义相比较,哪怕就是比之四大名著《瓦岗传奇》比较,也是隐隐高上一筹。哪怕结局有再多的可惜,但能看到如此一部奇书,也是再没有遗憾了。
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水浒之精彩,或许说也说不完。
现在我们最应该的,应该对凡尘表达出自己最为衷心的感谢。
“感谢水浒,感谢你给我们呈现了108位个性十足的英雄好汉。”
“感谢凡尘先生,感谢您给我们带来了一部况世绝作。”
“感谢……”
一部水浒,诞生了无尽的话题。
而在水浒结束之时,这一些话题也慢慢回归到平淡。
但是,这一些话题哪怕归于平淡,但却并没有消失。
如果你愿意,只要过去那里开一个讨论贴,围绕水浒的话题又将如万马奔雷之势响起。
……
“黄教授,您说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水浒传结束之后,黄一凡去了一所初级中学考察。
虽然黄一凡并不是特别想去,但本着为了教育华国学子便也去了。
一翻考察之后,不少初一教语文课的老师便围着黄一凡,不断的问道。
虽然大家的问题各有各的不同,但比较多的人问的还是作文问题。
这个倒也好理解。
黄一凡本身是教中文的,又是大作家,自然对于写作有很深的心得。再加上现在语文考试对于作文越来越为的重视,120分的试卷里面有50分是作文分,几乎占了一半。语文要想考高分,如果作文写不好,那基本上与高分无缘了。
“黄教授,听说您高考的时候作文得了满分呢,您跟我们讲一讲呀。”
“是呀,黄教授,你不知道。现在这一些初一的小孩子,我们都有一些头痛。教深一点的知识他们听不懂,教得太浅了,写出来的作文和小学生的好像没有什么两样。”
不少教初一的语文老师都是头痛,不知道该怎么教。用他们原来的教法,那就只能靠学生们的天赋。反正我教就是这样教,至于大家怎么写,那就靠悟了。这又不是数学这种有公式,有正确答案的题,语文课本里面的作文,似乎并没有特别好的办法。
“汗,各位老师,谁说我高考的时候得了满分作文。”
黄一凡一个头两个大,这满分作文的传言是谁传出去的?
各位老师纷纷说道:“网上都这么说。”
“网上都是骗人的,别相信。”
黄一凡摇头:“其实对于作文怎么写,我也没有特别好的办法。”
黄一凡虽然也是老师,教的也算是语文。不过,黄一凡教的并不是初等语文,而是高等语文教育。况且进入水木的都是精英当中的精英,所以,关于如何写作这类的事儿,根本就不是他要教的。相反在中文系里面,还真没有“写作系”,有的是文学评论,古代汉语学研究,汉语言文学之类的专业。按原来的经验来说,一般只要掌握了这一些语文知识,你的作文想写烂都不可能。
不过,对于刚刚从小学升到初中的初一学生来说,他们又哪里知道什么文学欣赏,什么文学评论。别说是欣赏了,哪怕是老师们将自己的欣赏分析给大家,一众学子也未必全听得懂。所以,在听不懂的情况之下,自然写的作文也就又和小学生差不多,并没有太多的提高。
其实,不只是初一。
甚至是整个初一到初三,怎么教作文都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
有天赋的学子可能不用教,他自己写都写得很好。
而没有天赋的,又没有太多的办法教好。
难道,作文真的需要靠天赋吗?
黄一凡摇了摇头,便说道:“大家应该推荐一些比较有意义的课外书给学子们读。”
“黄教授,我们也有推荐。四大名著,国外名著,这一些都推荐了。不过,效果很一般。不少学生都反应,老师,四大名著看不懂,他们说话怎么和文言文一样。至于国外名著,也有学生反应,虽然这一些字我全都认识,但他们说的话我是一个意思也不懂。”
这翻话却是让众人大乐。
哪怕就是黄一凡这会儿也被这翻话给逗得乐了。
确实。
四大名著虽说是白话文写的,但其实也是半文半白。别说是初中学生了,有一些高中学生都不一定完全看得懂。至于国外名著,因为是翻译过来的。所以整个的剧情与写作逻辑关系用的也是翻译体,完全与中国式的文章不一样,所以一众学生看着也怪,直言看不懂。
“这么看来,只能让大家去背声律启蒙了。”
想了想,黄一凡说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嘛。声律启蒙虽然写的是关于声律方面的内容,只是为作诗与写对,但其实“诗词”“对联”与作文有着很深的关系。小孩子现在理解不了没关系,那就背,背熟了,字里面的意思也就慢慢理解了。”
这也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
黄一凡感觉自己的建议应该不错,只要小孩子他们将《声律启蒙》背得滚瓜烂熟。不说人人都能成为一个大作家,但起码写作上的能力至少可以提升三成以上。而且,这个还可以推广而来的。只是,就在黄一凡感觉良好之时,几位教初一的语文老师却是问道:“黄教授,你说的声律启蒙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哪里有卖,我去看看。”(未完待续。)
第七百三三章:一封对教育部的建议信
“这个声律启蒙呀……”
正待黄一凡要说,过了一会,却是有一些傻眼。
《声律启蒙》是一部前世的蒙学巨作,这个世界自然是没有的。既然没有,又怎么可能有卖?总不能说一句,这个,等我写好了,你再去买吧。还好,黄一凡却是没有在这个问题上纠结,说道:“作文这个老大难的问题,开始只能让大家先背一些名著,不管是文言文,还是其他。虽然这并不是特别好的办法,但背得多了,稍稍也能明白其义。”
“看来黄教授也是这么认为呀,我们还以为只是教学生背,是太过于古板的传授知识呢。”
三天的教育考察很快就已结束。而此时,黄一凡却是在回到水木之后,专门写了一篇《蒙学:一封对教育部的建议信》的理论文章。
文中强调,为什么一个初中生写的作文看起来就像小学生写的,甚至,有一些初中生写的作文还不如小学生。是他们天资太差吗,是老师们没有教育到吗?在此之前,很多教育学者包括我们这一些当教师的人都会认为这两个原因。但事实证明,这并不是的。
课堂上老师并不是一对一的讲课,而是专门给几十人同时上课,不存在特殊照顾谁,所以这也不存在老师没有教育到。至于天赋看起来有高有低,但事实上越是在某些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越是认为自己没有天赋。
所以,单独的天赋与教育并不能说明问题。
那么,最后只有一个,那就是教育方式了。
我们的教育方式对不对?
其实我不去讨论,我们来专门讨论一下初中生写作文的问题,或者说是语文教育的问题。
语文语文,即要培养说话,也要培养写作。
但现在看看大部分学子的作文,先别说“说话”了,哪怕连写都不过关。
汉语是我们的母亲,语文本应该是我们最为熟悉,也是最容易学的一门学科。但很奇怪,我们就不说语文考高分了,但为什么连一篇像样的作文也写不出来呢?
当然,我这里并不是批评国内的教育制度,也不是批评国内的教育体系。我只是提出自己的意见,综合研究,我发现。其实造成我们华国学子写不好作文,学不好语文这一块的问题,是因为受启蒙教育不够。
对于这一个观点,可能很多专家学者,包括家长不认可我说的话。大家或许会说,国内现在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幼儿教育。早在几十年前就有学前班,现在的幼儿教育更是开通了小班,中班,大班。原来从6岁甚至7岁开始读书,直接隆到了3岁开始。
3岁就开始接受幼儿教育,难道,这个启蒙教育还不够吗?
对于这样的质问,明面上看起来有道理。
从3岁就开始受教育,怎么能说受教育不够。
但是,仔细研究之后,大家或许便会发现其问题。
笔者不禁要问,我们3岁受教育,受的是什么教育?
认识abcd。
认识数字。
讲童话故事
唱儿歌。
背一些简单的古诗。
当然,我认为这一些都很有必要。
但是,这一些却并没有很系统的将语文启蒙教育给普及。
听了童话故事小朋友们就会写童话故事吗?
背了古诗,小朋友们就会写诗吗?
不会。
是的。
不说小朋友们不会,哪怕是大人也不会。
而既然不会,为什么还要教这一些内容?
专家会说,教了这一些内容,到时候小朋友们自然而然就会了。
我认为这简直是摧残花朵。
或许有一些天赋不错的小朋友的确在未来的学习当中能够自悟,在这一些知识的帮助下成材。
但大多的却并不会。
不是他们笨,而是我们没有教他方法,他们也不懂得怎么做。
所以,在我看来。我们的幼儿教育,学前教育,甚至是小学教育,初中教育,在语文这一块,应该多下功夫,推出一系列对幼儿说话与写作有帮助的启蒙教材,并做出相应的一个更为完善的启蒙教育。
一篇文章,黄一凡写好,直接发给了青年报。
而对于这种事关教育的文章,青年报亦很是喜欢,第二天就将黄一凡这一篇文章发布了出去。
不知道是因为黄一凡的名气,亦或是因为蒙学关系无数家长,更或是这一篇评批教育的文章引来了眼球。当天,黄一凡这一篇《蒙学》却是吸引了无数人的注意。
“黄教授说得好,我就对现在的幼儿教育,学前教育,乃至九年义务教育有很大的看法。特别是语文,真不知道为什么我的小孩子读了这么多的书,连写篇作文都写得这么差。”
“黄教授果然是专家,一语点醒了很多人。我想,语文教育应该改革了。要不然,堂堂我们所用的母语,竟然写篇文章都不会,那真是笑死人了。”
“黄教授您这篇文章让我都泪流满面,堂堂30多岁的人了,写篇作文都写不好。现在回想起来,也不知道是自己太笨,还是当年的语文老师没有教好。”
“蒙学这个说法太好了,我建议国家应该推出更为系统完善能够帮助孩子启蒙的蒙学作品。而不是单纯的只是往小孩子脑海里面灌入什么童话故事,什么古诗之类。正如黄教授所说的,这一些当然也是要传授,但应该用一个更为好的方法传授,而不是填鸭式的传授。”
“哈哈哈,我怎么感觉这场景好熟悉呀。当年的秋水先生,好像也大战过教育制度。”
“666,没想到,多年过去,黄教授接起了秋水先生的班。”
“我能建议让黄教授去当教育部部长吗?”
“顶楼上,我强烈赞同黄教授当教育部部长。”
“哈哈哈,我也赞同。不过,若是黄教授当了教育部部长,会不会几十年之后,我们华国十几亿人都成为了作家。”
“妹呀,如果是这样,那我们还要制造枪支火炮做什么,用文章就可以征服天下啦,这叫不战而屈人之兵,天下绝学。”
“好啦,各位别yy了,还是希望教育部门能够重视黄教授的这篇文章。就像语文,说话与写作,如果这两样一样也没有做到,那语文教育就是一件很讽刺的事了。”(未完待续。)
第七百三四章:教育部有请
“各位,水木大学黄一凡黄教授的那一篇给我们的一封信,大家怎么看?”
黄一凡的一封信,掀起了很大的影响力。
这一日,华国教育部却是为这一封信件开起了一个小型会议。
“李副部长,我认为我们教育部大可以不要去管那个叫黄一凡写的文章。他说的给我们教育部的一封信,但事实上他这一封信寄给了我们吗?他只是利用媒体对我们施加压力罢了。”
台下教育办公厅主任“袁石权”说道。
“我也认同袁厅长的意见。黄一凡完全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他是教高等汉语言的教授,又不是教幼儿教育,初级教育的,他怎么知道幼儿教育以及初级教育在语文方面的难处。”
基础教育司司长“王国松”发表意见说道:“我负责基础教育这一块多年,汉语虽然是我们的母语,但母语并不代表好学,事实上各类学科里面,也就汉语言最为难学,也最为有艺术性。不像数学,化学,有公式,也有答案。而语文这种东西,即没标准的答案,也没有什么公式。要想语文学得好,要想作文写得好,只能靠平时的积累,多读,多写,别无他法。”
说完,王国松又补充了一句:“其实这与网上那些网民吐槽一样,总是指着别人怎么怎么样,但要让他上,他也没办法。”
“我倒是觉得黄一凡黄教授说得有道理。”
这时,教育部研究室主任“郭磊”却是说道:“黄教授不是我们教育部的人,但也是我们教育体系的教授。而且黄教授对于写作,对于汉语言也很有研究,自然有发表建议的资格。而且,我认为,身为一个华国人竟然不知道怎么用中文更好的说话与写作,这本身上就已经证明我们语文教育不过关。”
“呵呵,郭主任,你不能因为你是水木大学出身的,就对黄一凡另眼相看呀。”
王国松冷冷的说道。
“王司长,我郭磊一向就事论事。李副部长,我认为,应该请黄教授一起探讨论一下初级语文教育问题。”
“我反对,黄一凡虽然写作能力很强,对汉语言文学有一定的研究,当然也很有天赋。但有天赋并不代表他是教育体制方面的专家,让一个门外汉插手我们华国教育,这本身就是一种讽刺。”
“那堂堂教育部门一些官员连开个会说个话都要秘书打草稿,这是否更是一种讽刺?”
郭磊也是说道。
“郭主任,你说谁?”
“我说谁你心知肚名,难道要我直接说你的名字吗?”
“哟,郭主任,你以为你有一手好笔杆子就很了不起呀,我跟你说,就你们这一些舞文弄墨的,都是纸上谈兵之辈,在实际当中根本一点用处也没有。”
“那也好比某人连纸上谈兵的能力也没有。”
只是一会,办公室里就已吵了起来。
“好了,别吵了。”
拍了拍桌子,坐在主位的副部长李升辉说道:“不管黄一凡怎么样,既然这一篇文章已经引起了大众的关注,我们教育部若不做一些回应,那就太失职了。这样,郭磊,你与水木大学也熟,你去跟黄一凡说一下,问问他有没有时间,来教育部我们一起探讨探讨。”
“好的,李副部长。”
郭磊站起来点头说道。
……
“唉,黄教授,你那一篇文章在发表之前应该给我看看嘛。你看看,你的文章一发表,现在网上一大堆吐槽的声音出现。若你真想建议,不给我看也行,也可以直接写信给教育部嘛,没必要在媒体上写这样的文章。”
刑艺一肚子的苦水,向黄一凡说道。
“刑主任,我知道。不过,如果是我单独写信的话,那这封信恐怕一点影响力也没有。最多,派一位官员找你聊聊,聊完之后……”
“聊完之后什么?”
“聊完之后就没有之后了。”
“好吧。”
刑艺哭笑不得。
“不说你了,虽然你那一封******我并不是很支持,但我也不反对。也许,我们的教育机制的确需要一股强有力的力量去寻找一个突破口。走吧,去教育部一趟。”
“去教育部做什么?”
“这还要问,你的那一封信影响这么大,教育部副部长准备找你喝茶呢。”
“呵呵,那敢情好呀。”
黄一凡一笑。
看来借助媒体的力量就是不一样,这也达到了黄一凡要的效果。
很是高兴的与刑艺一起前往教育部。
……
“我来介绍一下,这是教育部李副部长,这是基础教育司的王国松王司长,这是教育办公厅袁石权袁主任,我嘛,郭磊,教育部下属研究室研究员。”
一个多小时之后,刑艺和黄一凡来到了华国教育部。
接待黄一凡两人的是郭磊,此时郭磊却是向黄一凡两人介绍着在坐众人。
“还什么研究员,郭主任真是谦虚。”
刚刚介绍完,边上王国松却是阴阳怪气的说了一句。
黄一凡接过话,与郭磊亲切握手说道:“郭教授,你可是我们水木的偶像。”
“是呀,郭主任,话说我们可是好几年没见了。”
刑艺与郭磊也是熟人,笑着打起了招呼。
“果然是一伙的。”
袁石松小小的说道。
大家分别入座,这时,李副部长开始说话:“黄教授,您之前在青年报上发表的给我们教育部的一封信,我们都看了,对于您提出的批评我们也认真研究过。今天找您来,是想谈谈您对我们初级语文教育的看法以及建议。”
“黄教授。语文教育也是我们国家最为重要的教育之一,只是目前初级语文教育方面的确碰到比较多的困难。一方面低年龄的学生对于初级语文课本的理解能力有限,另一方面也是初级语文教育没有公式可寻,不知道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李部长,您是教育系统里的专家,之前那封信在众位专家面前,也是班门弄斧了。”
黄一凡一向是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既然那封信达到了效果,黄一凡便很是谦虚的说道。
“看来黄教授有自知之明呀。”
王国松突然插了一句话说道。
“这个王国松是什么意思?”
看着边上的王国松,黄一凡皱了皱眉头,不过,也没与他争锋相对,便说道:“说起来,我当时写这一封信的目的,只是为了引起贵部的重视。也希望贵部能够对于我提到的问题,能够想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也就是说,黄教授也没什么解决的办法了?”
王国松继续插话说道。
黄一凡又是皱了皱眉,正要开口,刑艺却是轻轻拉了拉黄一凡,说道:“想必各位对于黄教授有些了解,黄教授在汉语言方面的研究一向很有心得,初级语文教育的确是目前教育系统里面的一个难点,所以黄教授也就写了这一篇文章。”
“的确是这样。”
郭磊也是点头:“这方面我们教育部门也有研究,不过,正如李副部长所说的,初级语文教育确实存在两大关键性的难题。而这两大关键性的难题解决不了,那么,我们就无法彻底解决初级语文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李副部长,郭主任,你们说的很有道理,语文课本没有公式如寻,低年龄的同学也很难理解比较深刻的语言艺术。不过……”
黄一凡话还没说完,又再一次被王国松打断:“既然黄教授知道,那写这一文章做什么,是为了出风头,还是想来刁难我们教育部门?”
“王司长,看来您对我很有成见呀。”
连续三次被这个王国松冷嘲热讽,黄一凡不再退让,转头看向了王国松说道。
“哪能呢,黄教授可是全华国最年轻的教授,又是上了百家讲坛的大家,我怎么敢对你有成见呢。不过,奉劝黄教授一句。既然上天给了你这么好的天份,你就应该埋头多研究学术。而不是像网上一帮没文化的网友一样,尽写一些吐槽的文章。”
“吐槽。”
黄一凡笑道:“在王司长眼里,可能普通老百姓的声音都是吐槽吧。不过也是,身为教育部高官,哪能体会到普通老百姓的是怎么想的。”
“黄一凡,你讽刺我?算了,不与你计较。或许在你们眼里,我们这一些教育部的官员都是天天坐在办公室,整天就知道喝茶看报。我也不与你说这一些,俗话说得好,纸上谈兵谁人都会,只知道一味的吐槽没有任何一丝的解决办法,说也等于没说。”
“谁说我没有解决办法?”
黄一凡有些怒了,拿出一份早就准备好的资料:“这便是我的解决办法,请各位过目。”(未完待续。)
第七百三五章:你便是我眼中的那位先生
“黄教授,您的意思是希望教育部能够推出一套初学儿童的教材,也就是你这一份材料当中所说的蒙学。”
看着这一份材料,教育部副部长李升辉神情严肃的问道。
“是的。”
黄一凡点头:“蒙学也就是启蒙之学,为的是启发儿童的智慧,并且在蒙学的带动之下,能够熟练的掌握说话与写作,甚至是思考。”
黄一凡解释说道。
“呵呵,黄教授,你这个蒙学说得好听,但与我们基础教育的课外读本又有什么不同。哦对了,如果要说不同,那就是名字上的不同。黄教授的汉语言的确研究得很高名,竟然给初学儿童的课外书取了一个这么高雅的名字。”
王国松继续冷笑说道。对于这个黄一凡,他并没有太多的好感。特别是了解过黄一凡当年为了出名,为了赚钱,竟然写了一部黑.社会题材之后,他就更不喜欢黄一凡了。虽然他知道,黄一凡后来改邪归正,但这也无法抹去他去黄一凡的反感。
“王司长,你可错了。”
黄一凡盯着王国松:“我的这一份建议可不仅仅只是名字的不一样,虽然看起来我的建议与现在的课外读本计划一样,但我们目前的课外读本普遍没有一套指引方法。就如现在初级教育与小学教育推荐的一系列中外名著一样,王主任,我倒很想问一问,你们是以什么样的依据推荐这一些中外名著的。”
“还要依据吗,中外名著能成为名著本身就有一定的道理,学子们看得多了,自然也懂了。”
“呵呵,这与之前我所说的不都一样嘛。反正大家懂不懂我不知道,我只要将这一些东西塞到你脑袋里,到时候你自然就懂了。但可惜,几年过去,甚至几十年过去,不懂的还是不懂,这与当年有位先生提出的填鸭式教育有什么区别?”
“填鸭式教育,黄教授,我敬你一声教授,你有什么资格说我们的教育是填鸭式教育?”
当年填鸭式教育大战,王国松可是记忆犹新。而为什么记得这么清楚,在王国松眼里,那一场大战简直就是对他们教育体制的讽刺。只是几年过去,他们一点儿找“秋水”报仇的机会也没有。没想到,眼前这个黄一凡又提到这一个曾经多年羞辱过他的词语。
“难道不是么?这一些名著虽然很经典,但在我们学术界也是高等教育才可能涉及到的研究。对于初学儿童来说,他们又如何懂得了这一些名著。”
“那你的意思是,我们不要推荐这一些名著?”
“当然不是。”
既然要面对现在的教育问题,黄一凡早有准备,侃侃而谈:“我只是说,我们推荐的课外作品不能视这一些作品名声大,也不能单方面的我们认为这一些作品对于同学们有帮助,那就进行推荐。我想要强调的是,这一些课外作品需要有一个很强有力的指导。不是随便将一些名著,一些古诗,一些名人历史故事搬到课外阅读,那就对学生们有帮助。”
“看来黄教授很有研究心得,但我要告诉你,你这只是痴人说梦。我在基础教育工作岗位上从业了20多年,当年我也如你一样。曾经想着,为什么不推荐一些能够指导学子们学习的作品,而不是单纯的推荐这一些名著。虽然,我们也曾经这么做过,但这只是理想中的实验。古今中外虽然有很多佳作,但这一些佳作本身上并不是完全为学子们服务。我们根本无从在浩瀚的书籍当中寻找到哪一些适合学子们阅读的课外作品,只能寻找一些相对适合的文章。所以,我会对你说,这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王司长,你完成不了,不代表别人完成不了。”
黄一凡坚定以对。
“好,好,好……看来黄教授不是来我们教育部建议的,是来我们教育部踢馆的。”
被黄一凡气得不轻,王国松大怒说道:“你若是能做到刚才所说的,那我这个教育部基础规划司的司长,就由你做。”
“ok,没问题。”
黄一凡点头说道。
“你……”
指着黄一凡,王国松赫然站了起来:“李副部长,我认为根本就没有请黄一凡前来教育部的必要。他根本就不是来建议的,他就是来捣乱的。”
“两位静一静。”
因为只是一个非正式的会议,所以两人争吵李升辉也没有制止,眼看着就要越吵越烈之时,李升辉这才压了压手,示意两人先冷静。
“黄教授,你的建议我看了,但事实上我们教育部门也有研究过这样的题目。我们也想制定一个系统的课外阅读作品,不只是课外阅读,其实我们的教科书也一直遵循这样的道理。但王司长说得也有道理,并不是我们想制定一个系统的制度我们就能制作的出来,这涉及到各类书籍,涉及到学子们的理解度,等等,非常复杂。”
“所以,我这个蒙学计划不仅仅是一个推荐某些课外作品的计划,他还包括参与制作一些符合当代初学儿童的作品。”
“你的意思是说,由我们组成一个研究团队,单独为这一些初学儿童量身打造课外作品。”
这个想法倒是让李升辉眼前一亮。
如果说大都数作品并不是特别适合初学儿童,那么,为这一些学子量身打造的作品,那就是最适合不过的了。
只是,这又出生了另外一个问题。
那就是,我们应该编制哪种作品给初学儿童阅读?要知道,自己编可不比拿一些经典来用来得有好处。这一些经典已然经过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时间去证明,他的确是经典无二,并且对于我们很有帮助。但如果是自己编,甚至不少文章,不少作品让自己来写,那就会有更多不妙的事情发生。
自己编制的作品好不好?
教育部研究室写的文章是否是经典。
这一些作品是否会教坏小孩,有没有经过社会的验证?
“对,没错。”
前世一系列蒙学作品,如果不拿到这个世界,实在是太可惜太可惜了。
“黄教授,你的建议很好,我们会考虑的。”
事关重大,李升辉也不知道若真这么做,他将会对儿童教育带来多大的影响。当然,他也知道,如果这个计划一但实施成功,那么对于现在的语文教育恐怕会带来质的变化。可一但不成功,那么,他们教育部,包括他自己,必将受到无比的谴责。
……
“刑主任,你觉得教育部采用我建议的机率有多大?”
离开教育部,黄一凡坐在车中问起了开着车的刑艺。
“百分之零。”
“汗,刑主任,你也对这个计划不看好呀?”
“不是不看好,而是根本不能实行,而且,也没有人敢实行。知道为什么一系列教科书都只是选录死人的作品吗,不是教育部没钱给他们稿费,而是选录一些当代作家写的作品必然会受到无数人的质疑。”
“为什么?”
“因为当代无大师。”
刑艺说道,过了一会,却又摇了摇头:“抱歉,说错了,现在这一句话已经不成立了,至少,有一位先生达到了这个高度。”
说完,刑艺看了黄一凡一眼,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却是说道:“黄教授,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你便是我眼中的那位先生。”(未完待续。)
第七百三六章:科谱巨作:十万个为什么
黄一凡的提议自然未被教育部采纳。
黄一凡也不意外。
虽然与教育部的那个官员掐架了一场,但他也理解教育部所需要面对的问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改革不是说改革就能改革的,在这其中,不知道有多少的风险。
不过,教育部不敢出头,那么,就让我带头吧。
说罢,黄一凡便打开一个文档,写起了四个字,声律启蒙。
只是,写完之后,黄一凡又删除了。
不行。
现在还不能推出《声律启蒙》这么快,《声律启蒙》虽然对于写作文很有帮助。但是,这只是对写作文而已。事实上,现在黄一凡已经不仅仅想推动国人的写作水平了。而在写作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启智。
启智。
启智是启发智慧。
说起来国内不少课外读本当中就有不少是启智类的作品,在这里面包括一些童话,寓言……等等。但是,这一些虽然有一定的作用,但却远远还不够。儿童启智简直是方方面面,不可能仅仅只是一些童话故事与寓言就真的能够开启他们多大的智慧。
所以,黄一凡准备写一部比之童话故事更为有意义的作品。
这部作品,叫做《十万个为什么》。
是的,《十万个为什么》是前世60年代初就已编制的一部大型少年科谱作品。几十年来,《十万个为什么》先后出版了6个版本,累计发行量已经达到了1亿册以上。当然,这只是有统计的,而那一些没有统计的,如果包括盗版的话,估计最少发行量突破5亿册以上。
如果以发行量来说的话,十万个为什么同样是一部恐怖级的巨作。
“对,就写这一部。”
《十万个为什么》虽然看似简单,只是一个接一个的提出问题并且解答问题。这看起来也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只是简单的科谱作品。但是,对于少年,对于初学者,对于儿童来说,十万个为什么简直就是一部人类知识的宝藏。前世不知道有多少小朋友在这一部书籍的带领之下,开启了自己的智慧。
写哪一类呢?
虽然决定了写十万个为什么,但也因为十万个为什么题目太大,一下子反而黄一凡不知道写什么?
按前世来说,十万个为什么包含天文地理生物化学……几乎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科谱内容都包含了。不过,想到儿童,想到少儿,黄一凡便决定推出“十万个为什么之生理篇”。
生理即生命活动,内容包括很多。即有人类各类生体.器.官,也有各种生理现象。
“比如,为什么我们会有鼻屎?”
“为什么我们要上厕所?”
“为什么我们想睡觉?”
“为什么我们的肚子会叫?”
“为什么自己给自己咯吱不痒,别人咯吱就很痒。”
这一些内容看起来很简单,但并不见得很多人能够知道。别说是一些小朋友了,甚至一些成人对于这一些内容也有可能不知道。但是,这一些内容却恰恰能帮助到儿童了解自己,了解这个世界。而在了解的同时,智慧便能孕育而生。
一口气,黄一凡写了50多个问题。
有一些问题比较简单,自己倒可以科谱。但有一些问题虽然看起来简单,但仔细一想还真不简单。不得不,黄一凡只能查找一系列资料,在完全了解之后,才敢将自己的科谱内容写上。而有一些问题,哪怕是自己查找资料也都不一定能查找到,只能寻问生理类的专家,最后才能做出解答。之所以这么做,不是黄一凡不怕麻烦。要知道,这可不是小说,这是教育读物。小说反正也没有人当真,有一些出错也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教育读物特别是科谱内容如果出错,他所造成的影响力简直不可估计。
当然,一口气写好的50个问题黄一凡也不是完全就将他编辑成册,也并没有马上拿去出版。十万个为什么虽然叫十万个为什么,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所有的科谱内容都需要进行科谱。一本书的内容毕竟有限,在出版之时黄一凡还得认真将这一些问题进行塞选,选出最具有代表,也是最能解决儿童疑问的问题。
花了好几个小时,黄一凡写到凌晨12点。
看看时间,实在是太晚了,只好决定明天再写。正准备休息,突然,黄一凡却是临时起了主意,登陆黄一凡的微.博写道:“好久没有新的作品出现了,不想,这才多久,一部媲美四大名著的作品就已问世了。对此,黄某人表示严重不服。今天,我也要写一部名著。嗯,各位不要笑,我是说真的。连这部名著的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做《十万个为什么》,明天开始在微.博上更新,欢迎大家阅读。”
这一条微.博发布之后,黄一凡便直接睡去。
而黄一凡所不知道的是,在他这一条微.博发布之后,白玉堂群里却是直接炸了。
……
“兄弟们,惊天消息,惊天消息。”
白玉堂老虫深夜0点奔走相告。
“老虫,什么惊天消息,你这家伙天天搞事,前天想踢了群主,昨天又调戏了一位妹纸,今天又想做什么?”
“老虫是想被禁了。”
说罢,白玉堂管理员“纯白”就直接禁了老虫:“每日禁老虫任务完成。”
“好了,安静了。”
又一次被禁,老虫有一些抓狂。
当然,抓狂并不是因为被禁。号称禁王之王的老虫被白玉堂管理禁了没有100回也有80回,反正他是从来没将被禁当回事。反而每次被禁之后还能惹得一众妹纸的安慰,套路玩得很深。只是,这一次被禁之后,老虫却是气得吐血。
“纯白,给我解开。”
虽然被禁,但老虫与群里众人关系都还不错。私下纯白,老虫说道。
“不给解。”
“靠,今天没搞事,有事要说。”
“不相信。”
“我曰,你要怎么样才相信。”
“反正怎样都不信。”
“你……”
老虫心里一万个草泥马飞过:“纯白,你这个权限狗。真有事,你现在去看看大白发的微.博。”
“呃,大白发微博了?”
“废话,大白今天晚上0点发的微.博。”
半信半疑,“纯白”进入了大白微.博,一看还真发了一条。
随即,连忙将“老虫”给解开,嘴里说道:“抱歉,抱歉,老虫,不是故意的。”
说完,纯白也跟着在群里喊了一句:“兄弟们,赶紧起来,大白又要暴走啦。”(未完待续。)
第七百三七章:儿童的求知欲
这一喊,群里几千号人瞬间冒泡。
“兄弟们,怎么回事?”
“还要问么,看看大白的微.博就知道了,他是准备与凡尘火拼。”
“我靠,又要与凡尘开战呀。666,顶一个,好久没有与凡尘迷大战了,有一些怀念呢。”
“是呀,还记得当年大白与凡尘十大名剑pk之时,那场面,想想都激动。”
“不过,我现在有一些担心大白了?”
“担心大白做什么,怕pk不过凡尘?怎么可能,凡尘虽然也很厉害,但在此前与大白的较量当中,都是稍稍弱于下风。”
“不能这样说。凡尘实力很强,之前我们认为的凡尘弱于下风只是假象。事实上凡尘与大白pk之时,不管是大白用什么招,凡尘都接住了。本身上来说,凡尘的实力是不弱于我们大白的。如果不是凡尘比较低调,或许他的名气估计与大白一样。”
“那又怎么样,大白最近可是登上了百家讲坛,逼格可是又一次无限拔高。”
“的确,大白百家讲坛确实又是一出极为惊艳的表现,三国的解读也令人拍案叫绝。可是,各位或许不知道。相比起大白在百家讲坛的表现,凡尘最近已然一飞冲天,直上云霄。”
“一飞冲天,直上云霄,太夸张了吧。”
“一点儿也没有。如果大家有关注最近凡尘写了一部水浒传,大家就不会这么想了。”
“水浒传,我了个去,这是凡尘写的?”
“我的神呐,有一些无法淡定了,这可是一部被称之为媲美四大名著的巨作。天呐,竟然是凡尘写的。”
“我现在有一些担心大白了。”
“是呀,我也有一些担心。一部水浒传直接就将凡尘的逼格推升到了最为顶端,达到了差不多与秋水先生差不多的地位。大白虽然也很厉害,但到底是与秋水先生相差一筹。而且,大白此前写的作品离名著还相差有一段距离。”
“唉,大白写的小说大都有很强的商业价值,所以也是最容易吸引读者的。可是,太过于浓厚的商业因素却制约着文学艺术的提高。”
“所以,大白最近都不怎么写小说了,而是专搞学术。”
群里众人一时议论纷纷纷。待想起刚才有人喊出一句大白要暴走的节奏,瞬间一众粉丝便已激动不止。
“难道大白写了一部绝世神书?”
“难道,大白写了一部可以和水浒传相比的名著?”
带着无比的期待,一众粉丝进入了“天下第一白”的微.博。
【好久没有新的作品出现了,不想,这才多久,一部媲美四大名著的作品就已问世了。对此,黄某人表示严重不服。今天,我也要写一部名著……】
看着大白无此激情的发出了一条微.博,一众粉丝便如打了鸡血一样立即狂顶。
“哈哈哈,大白果然没有让我们失望。”
“对,大白,要的就是这样的气势。”
“凡尘写出了一部名著算什么,我们大白怕过谁,我们白玉堂怕过谁?”
“就是,大白写一部名著给你们看看。”
仅仅只是刚刚发出去三分钟的微.博,瞬间便被一众白玉堂弟子转发了10万余次。
虽然他们在转发的时候感觉有一些奇怪,为什么大白会取一个这样的书名。
十万个为什么?
难道,就是这本书去挑战水浒传的吗?
虽然有很多的疑问,但大家对于大白也有极度的信心。书名奇怪是奇怪了,但大白以前也不是没有先例,当年出版之时一部坏蛋是如何练成的,与《十万个为什么》这样的书名有得一拼。
不管怎么样,大白雄起,一众白玉堂弟子哪能落下,又是一波疯狂转发狂顶。
只是,就在一众人等期待着大白一部媲美《水浒传》的作品问世,第二天,当众多粉丝再度进入黄一凡微.博之时,所有人都感觉亮瞎了自己的狗眼。
“十万个为什么第一问:为什么吃咸的东西会口渴?”
“十万个为什么第二问:为什么打哈欠时又流口水又流眼泪?”
“十万个为什么第三问:我们为什么会做梦?”
“十万个为什么第四问:为什么人变老了会长皱纹?”
“十万个为什么第五问: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后听到声音?”
“十万个为什么第六问:为什么我们会出汗?”
“十万个为什么第七问:为什么耳朵最怕冷?”
……
“这这这,这是什么?”
“大白,别告诉我,这就是传说中的名著?”
“苍天,我的眼睛,我的眼睛,大白,你这是在坑我们呀。”
看到这里,一众粉丝差点吐血。
还什么名著。
还什么pk凡尘。
这简直是在坑人嘛。
“大白,你一定是在和我们玩笑,一定是吗?”
“大白,你这名著简直闪瞎了我们的眼睛呀。”
“这哪里是什么十万个为什么呀,按这样的写法,我能写出百万个为什么。”
水浒传经不经典。
当然经典。
水浒传不只经典,而且已经隐隐成为媲美四大名著的巨作。
《十万个为什么》别说是什么巨作了,恐怕连普通作品也不如。
不,不要说比普通作品了,十万个为什么这样的作品简直颠覆了人们的三观。
这样的作品也能是书?
就算这样的作品能出版,但《这十万个为什么》也太简单了吧。
……
“我还当这个黄一凡有什么能耐呢。”
教育部办公室。
看着打印出来的黄一凡在微.博上面写的十万个为什么,王国松差点都要笑将起来。
“还蒙学,你以为蒙学就这么简单吗,你以为小孩子就这么好骗吗?”
“罗列几十个这么简单的问题就是蒙学,那么,这蒙学不要也罢。”
“李副部长,我觉得,我们不必再考虑所谓的蒙学计划。那个黄一凡也许有些才华,但却是眼高手低之辈。基础教育是我们教育的重中之重,基础教育一但有错,那么,对于我们国家下一代来说将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王国松站起来向李升辉汇报说道。
“先不要急着这么快下定论。”
李升辉示意王国松先且坐下:“我在想,黄一凡为什么会写这样的一个叫做《十万个为什么》的作品?”
“李副部长,这有什么考虑的。黄一凡并不是搞基础教育出身的,对于基础教育来说,他只是一个门外汉。他以为用这种问题教给小孩子,小孩子就能思考。但问题是,这一些问题小孩子根本就没兴趣看。强制性的逼他们看,这与直接灌入他们脑袋没有什么区别。”
王国松解释起来。
“是呀,李副部长。初学教育向来困难,哪能用这么直接的方法去推进。小孩子们天**玩,他们只喜欢听故事,看动画片,所以在初学教育之时,我们只能用哲理故事,童话寓言,用故事的形式去加以引导。像十万个为什么,如果真的采用了这种作品进行教学,那才是填鸭式的教育呀。”
教育办公厅主任“袁石权”也附合说道。
“郭磊,你怎么看?”
王国松与袁石权分别发表了意见,李升辉将目光放到了研究室主任“郭磊”身上。只是李升辉的问话“郭磊”似乎没有听到,仍是低着头,一直看着什么。直到李升辉用力咳了一声,郭磊这才反应过来:“呃,这个,李副部长,您叫我?”
“呵呵,郭磊,好大的面子呀,连李副部长问你话都不理。”
一向与郭磊意见不和的王国松落井下石的说道。
“不是这样的……李副部长,刚才我看黄一凡的十万个为什么看得走神了。”
“哈哈哈哈……看十万个为什么看得走神,郭磊,你真幽默。”
袁石权也是笑了起来。
“好了,别吵了,既然郭磊你觉得《十万个为什么》这么有趣,那么你来说说,《十万个为什么》这一部作品你怎么看?”
李副部长打断了两人的插话,说道。
“我觉得这部作品很有趣。”
“有趣?那你没有觉得这部作品太过于简单直接了吗?”
“直接倒是有些直接,但做为科谱刊物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我倒是没觉得这部作品太过于简单。就拿里面第30个问题来说吧“人为什么会感觉到饿?”,这个问题初看起来简单,但仔细一想却并没有我们眼中认为的简单。我刚才就在想这个问题,但很遗憾,我也回答不出来。不知道在坐的各位,有谁能回答?”
“你的意思是?”
李副部长眼前一亮。
“我觉得,这种问题能很好的开阔儿童的视野,带动他们的智慧,有很强大的启智功能。”
“嗯。”
李升辉点点头。
如果从这一个方面来看,的确有这种功效。
“那你觉得这部作品儿童会感兴趣吗?”
“这个我也无法判断。”
这也是郭磊暂时没有想通的。
他也觉得这样的作品太过于直接,好像,这样的作品并不是写给小孩子看的,而是写给大人看的。到时候家长看了之后,再讲给小孩子听。至于儿童会不会对这样的作品感兴趣,他们是否会主动去看这样的作品,郭磊也不知道。
“那再观察一段时间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没有兴趣,强制性的让学生们去读某些作品,效果只能大打折扣。
这也是为什么此前秋水将华国教育当成是填鸭式教育的原因。
当然,他们也在为此不断的在思考,他们也想制定出让学子们一看就感兴趣的作品,文章。但这么多年以来,这一条路子收获甚微。如果《十万个为什么》仅仅只是一部做为科谱类的书籍,那么,这个书籍也没有太多的意义。
随后,李升辉便宣布散会。
而在另一边,黄一凡却并没有因为自己所写的《十万个为什么》被他人喝倒彩而停止。
在他眼里,《十万个为什么》就是巨作。
《十万个为什么》同样是一部不逊于其他名著的巨作。
至于你会说,这不可能。
黄一凡会说,这只是你认为的。
在孩子们的眼中,他们一定会认为,《十万个为什么》比之名著的吸引力更大。
至于为什么?
不是《十万个为什么》写得有多好。
也不是《十万个为什么》写得有多出彩。
更不是《十万个为什么》写出了什么爆炸性的内容。
而是,我们永远也无法知道小孩子们的“求知欲”有多强大。
在写出300个问题之后,黄一凡的《十万个为什么》第一集也正式通过江南都市报旗下出版社进行出版。
虽然江南都市报其实也是不看好《十万个为什么》,但冲着黄一凡的名气,江南都市报在第一次出版也是印刷了10万册。至于为什么不看好还印这么多,这不是因为他们犯傻,而是他们给黄一凡面子。
不管怎么说,《十万个为什么》可能卖得不怎么样,但黄一凡的其他作品可是一部比一部恐怖。哪怕《十万个为什么》写得再烂,他们也会卖一个人情给黄一凡。
只是,他们自以为给了黄一凡一个人情。却不知道,在《十万个为什么》上市销售之后,黄一凡却给他们带来了一部堪称逆天之作。
……
希望书店。
小明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这一天,他跟着爸爸来到书店。
“小明,你想买什么书?”
爸爸问着小明说道:“要不给你买本童话书吧。”
小明摇摇头,说道:“爸爸,童话书都已经买了三本,都看完了,不想再看童话了。”
虽然读三年级的时候小明很喜欢看童话,但到了五年级之后小明就对童话不怎么感兴趣了。
“那你要买什么书,要不,买本唐诗三百首给你吧,多读唐诗对你有好处。”
小明仍是摇摇头:“爸爸,你让我找找吧。找到好书,我再告诉你。”
“那好,你找找。”
小明点了点头,便在儿童书架上不断寻找自己喜欢的书。
只是找来找去,小明并没有找到自己喜欢的。
直到“小明”看到了一部叫做《十万个为什么》的?
这一本书开始让小明有一些奇怪,但看了这个书的名字之后,他便有一些感兴趣了。因为,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他实在是有太多太多的问题了。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再看到雷声,为什么乘车的时候路上的风景在向后移,为什么肚子有的时候会咕咕咕咕响……这一些问题实在是太多太多,但小明也不敢问老师。而且哪怕要问,问题也实在是太多,老师恐怕也没时间回答这么多的问题。他倒是很希望有一本能够专门回答他脑海里面无数问题的书籍。这一本《十万个为什么》一出,小明便将书籍拿起,翻开书页,认真的看了起来。
“咦,原来肚子的响声是因为空气在肚子里运动产生的呀。”
“哇,原来闪电与雷声其实是同时出现的,只不过电的速度更快,声音的速度更慢,所以我们才先看到闪电,再看到雷声。我懂了。”
“哈哈哈,这里关于乘车的问题也解决了。”
看到这一本书,小明眼里是极度的惊奇。
从第一眼看《十万个为什么》到现在,他整个目光都没有移开过一步。
这部书带给小明的震撼实在是太大太大了。他不但解决了自己平时生活当中所碰到的一系列问题,他还解决了一些自己根本就没有想到,但却平时没有注意过的问题。而看到这一些之后,小明内心却是越来越为的明亮。他知道,这个世界原来比自己想像当中的还要精彩。
半个小时之后,爸爸找到了小明:“小明,找到书了吗?”
此时还要说什么吗?
扬了扬手中的《十万个为什么》,小明激动的说道:“爸爸,我要买这一本。”
===
ps:二合一大章,希望大家看个痛快。(未完待续。)
第七百三八章:买这书的人当真是丧心病狂呀
白玉堂群内。
“兄弟们,大白最新的《十万个为什么》有没有什么消息?”
“别说十万个为什么了,感觉大白是在坑我们的节奏。”
“我倒没有觉得被坑,我只是感觉这一本书比较怪。”
“怪,当然怪啦,看看这本书的书名就知道了。”
“我说的不是书名,我说的是这本书的内容,我觉得,我们有可能理解错了大白的意思。而且,我认为,这本书似乎明不是想像当中那么简单。”
“这怎么说?”
“大家想想,大白虽然会开玩笑,但大白可是从来不会坑我们的。”
“这倒是,但你的意思是?”
“我的意思是,连我们都知道这本书太过于简单,但大白难道会不知道吗?”
“咦……”
群内众人似乎被点醒了:“大白比我们聪明多了,我们都能看出,大白肯定知道。”
“是呀,但就是感觉这本书太奇葩了,不知道大白写这本书是什么意思。听说最近这本书也出版了,也不知道有没有人购买?”
“我也这么觉得。”
“看销售数据吧,到时候我们自然会知道。”
几天之后,华国当周图书数据销售数据正式公布。
《十万个为什么》出乎很多人的意料,问鼎当周销售榜冠军,热卖10万册。
当这个销售数据公布出来之余,不少人都是有一些不敢相信。
“十万个为什么?”
“怎么回事,这本书怎么成为了销售冠军?”
“这不是一本看起来很弱智的你问我答式的书吗?”
“难道,这本书还是名家写的?”
虽然当周销售10万册不算特别惊人,但一部看起来很恶搞,一部即不是小说,也不是纯文学,更不是其他类型的作品获得销售榜第一,那就令人奇怪了。特别是有一些人还知道这一部书就是一部你问我答式的作品,他简直简单的不能再简单,根本不需要什么写作能力。甚至在开始的时候,很多人看到这本书还发起了嘲笑,说道:“像十万个为什么这样的作品,若是自己来写的话,自己可以写出百万个为什么,千万个为什么,甚至是亿万个为什么。至于为什么能写这么多,还要问吗。看看这本书里面的问题吧,为什么人会感到饿,为什么我们要吃饭,为什么吃了饭会感到胀,为什么感到胀了之后还要去上厕所……”面对着这一些问题,一众看客感觉这样的作品是在他喵的污辱人的智商。
可是,就是这样的一本看起来是污辱人们智商的作品,他却成为了当周销售榜冠军。
“我的神呐,这样的书也有人买,这是哪些丧心病狂的读者购买的呀?”
是的。
面对着《十万个为什么》,一众不明真相的朋友就是这么认为。
只是,他们殊不知道,在第二周之后,这一些丧心病狂的人有多丧心病狂。
“50万册。”
这是第二周的销售数据。
又是第一。
又是冠军。
看到这个销售数字,一众看客再一次傻眼。
“这到底怎么回事?”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难道十万个为什么真是神书?”
如果说一周销售10万册还说得过去,毕竟10万册并不多。虽然看起来感觉有一些奇怪,但只要用一些手段,做一下宣传,搞一下推销,卖出10万册也不是难事。可是,第二周的50册那就是恐怖的一个数字了。
有人无比的不解。
不过,在不少人不解当中,有人还是做出了解释。
“兄弟们,淡定。真相调查出来了,《十万个为什么》是著名作家黄一凡写的作品,对,就是那个上了百家讲坛的教授。这人即年轻,也有才。关键的是,他还拥有一帮无比宠大的脑残粉白玉堂弟子。据说光网上加入他们粉丝群的就有30万人,号称30万白玉堂弟子。更不用说其他没有统计的。当周销售50万册这个数字虽然恐怖,但比起黄一凡那一帮恐怖的脑残粉来说,并不算是一个大数字。”
有一位看起来对黄一凡很了解的朋友说道。
“原来是这样。”
“我说呢。”
看到有专业人士解释,一些不明真相的看客松了一口气。这个解释虽然令人发指,感觉现在的书都不是靠作品质量,而是靠你知不知名,你有没有一群一直顶你的粉丝。但想想你也没有办法,人家这么出名本身上就是实力的一部分。可是,就在一些朋友认为之前卖出10万册再加上后面卖出的50万册,这已经是黄一凡粉丝所能支持的极致。却不想,当第三周的销售册数出现之后,一众看客终于坐不住了。
“100万册。”
又是问顶冠军。
又是当周第一。
不,现在不只是当周第一了,现在还是当月第一,甚至是当年销售冠军。
“怎么回事?”
“有谁能告诉我,这是怎么回事吗?”
说当周卖出10万册感觉还好,第二周卖出50万册也能接受。
那么,第三周卖出的100万册,那就是彻底打破了人们的三观,打破了人们的认知。
“难道,这又是黄一凡的脑残粉贡献出来的力量?”
不。
不是的。
到了现在,再怎么糊涂的人也不会相信这又是在黄一凡粉丝支持之下才创造出来的数字。而且,他们知道。粉丝转为实体购买的转化率并不是百分之一百的,哪怕你有1亿的粉丝,也不可能有多少人会花真金白银的去购买你的实体书。
在这当中,1亿粉丝里面能转化为几十万册就已经不错了。
难道,你真的以为粉丝们会天真的不看书的内容,管你写的是什么,他就购买吗?
事实上,对于大多数粉丝来说,他们还是理智的。
如果你的作品写得好,写得合他们的味口,他们自然而然就会支持。而如果你的作品写得一般,写得差,写得他们不喜欢,哪怕有人支持,但这一些支持的也仅仅只有少数人,甚至是非常非常少的一部分人。
特别是,《十万个为什么》根本就不是一部有技术含量的作品,黄一凡的粉丝会去支持这一种看起来写得很脑残的书籍吗?
答案是什么?
此时此刻,不只是这一些看客想知道。
哪怕就是一众白玉堂弟子们也想知道。
因为,在这三周以来,一众白玉堂弟子也是感到蒙圈。
难道白玉堂弟子们会告诉你,其实连我们这一些铁杆都没有买《十万个为什么》吗?
可这也恰恰是最为让人搞不懂的。
既然连我们这一些铁杆的白玉堂弟子都没有购买,那这160万册的销量是哪来的?(未完待续。)
第七百三九章:人类探索世界的启蒙书
对于这个问题,没有人给出答案。
人们只知道,在这一刻,《十万个为什么》这一部很奇葩的作品,疯了。
是的。
真的是疯了。
疯到彻底。
疯到所有人都不敢相信。
当十万个为什么第三周100万册的销售数据还没被人消化完结,第四周却是以200万册的数据,打破了华国当周销售记录。
但这并没有结束。
第五周同样是狂卖200万册。
第六周甚至直接突破300万册。
第七周……
已经不需要再去计算了。
因为,到了现在,十万个为什么已经突破1000万册。
当《十万个为什么》突破1000万册销售数据之时,整个华国为之轰动。
1000万册。
1000万册呀。
这不是100万册。
这也不是一套小说一直连载,然后不断销售所达到的1000万册。
这里的1000万册,是实打实的单本销售数字。
可以说,单本1000万册的数据,绝对是华国最为恐怖的一个销售。
而更为恐怖的是,1000万册的数据并没有停下,他仍在不断的爆发。
未来这一部作品能够卖出去多少,谁也无法预料。
但人们却是相信,《十万个为什么》恐怕将成为一部媲美《新华字典》的存在。
你能想像《新华字典》的销售数据吗?
那么,《十万个为什么》便是下一部新华字典。
“上帝。”
“1000万册,这是真的吗?”
“好吧,我服了,我全家都服了。”
“之前还在嘲笑十万个为什么,而现在,我尝到了最为羞辱的讽刺。”
此时此刻,之前的一切质疑变成了无比的震惊。
在这一刻,没有人再去怀疑。
也没有人再去否认。
打破华国销量记录这样的数据,不可能有人敢于这样造假。
而且,事实上,你已经没有质疑的勇气了。
因为,在十万个为什么火爆的同时,你几乎在哪里都能看到这一本书的身影。
如果你进入小学校园,那么,《十万个为什么》已经成为了他们的标配。
人手一本的《十万个为什么》,创造了一个华国最为惊人的记录。
看起来简单不可思议的《十万个为什么》,成为了一部史上销量最大的巨作。
而就在此时,关于《十万个为什么》完全解读,也跟着到来。
【十万个为什么,告诉你为什么这样火。】
一位叫做“杨少群”的少儿专家在媒体报刊上如此表示:“十万个为什么看起来简单,但他却罗列了这个世界上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一些问题有一些看起来简单,但细究之后你会发现,这并没有想像当中那么简单。看了这本书,哪怕就是成人的我,亦有一种受益非浅的感觉。成人如此,更不必说少年儿童。”
马后炮的事儿虽然被不少人诟病,但这个世界什么时候都少不了马后炮的文章。
《十万个为什么》刚刚发布的时候他们看不出亮点,但在《十万个为什么》火爆之后,他们倒是能总结出了一系列爆打其他作品的优势。
另一位来自华南师中附属小学高级教师“郑丹”亦表示:“我们课堂上教学一直遵循的是教学子们怎么做,但却从来没有教为什么这样做。就好比十万个为什么里面,我们明明知道吃饱了肚子会胀,但具体到为什么吃饱了肚子会胀,却无从得知。这也就是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在此之前,我们都认为这种教育方式并没有什么错。但现在,我们才算是明白,教会学生为什么这样做比教会学生怎么做更为重要的多。”
同样,来自教育系统的专家也表示:“其实少年儿童在成长时间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会问太阳为什么是圆的,他们也会问,我们为什么要吃饭,妈妈为什么脸上会长皱纹。可是,很悲剧的是。很多时候我们面对着这一些少年儿童提出来的这一些问题要么是敷衍过去,要么就是随便回答。而哪怕有家长认识到这是培养小孩子的机会,但因为知识受限,所回答少年儿童的答案也不尽准确。《十万个为什么》为什么可以火爆,除了他写了几百个我们少年儿童常会碰到的问题之外,最为珍贵的就是这部书里的答案每一个都是最具有权威的解答。”
另外,还有来自一些知名学者表示:“知识是什么,其实我们一生所要掌握的知识非常非常多,远远不只是教科书上的内容。而如果仅仅只学会了教科书上的知识,而对于教科书之外的知识一点儿也不知道。那么,这样的人才出来,估计放到社会上也表现不出太大的作用。《十万个为什么》厉害之外就在于,他的问题各种各样,所包含的知识也丰富多彩。再加上一系列的内容与少年儿童息息相关,一部超级畅销巨作便这样横空出世了。”
这一些马后炮的评论虽然看起来说得有道理,但事实上并没有完全弄清《十万个为什么》为什么火爆的真实原因。而至于真实的原因,没有人知道。
不过,一篇来自华国科学院院士李楠林的《探索世界》的学术论文,似乎隐隐说到了这一点。
在这一篇论文当中,李楠林表示:“不只是少年儿童,其实人类从出身到成年我们就一直在探索世界。刚出生的小孩子听到歌曲会认真倾听,看到外面的场景会东张西望,感触到某些事物的时候会不时把玩。原因并不是他们真的很喜欢玩,他们只是想认识这个世界而已。他们真的是非常非常想知道自己所处在的这个世界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于是,慢慢的,在我们年龄增加之时,我们便会不断的寻问一些看起来很幼稚,很可笑,甚至是很无知的问题。这一些问题看起来是我们的好奇,但事实上就是因为我们及需于了解这个世界,渴望看到这个世界的全部,这是一个探索世界的过程。而在这种探索世界的本能驱动之下,世界便因此飞速发展。
当然,这一篇论文其实只是学术性的论文,他本身上与《十万个为什么》没有什么关系。不过,或许是《十万个为什么》太过于火爆,哪怕是身为科学家的李楠林也不免在最后多说了一句:“至于为什么《十万个为什么》如此火爆,原因只有一个,他是一部人类探索世界的启蒙书。”(未完待续。)
第七百四十章:这是整个华夏之福
一句“他是一部探索世界的启蒙书”,将《十万个为什么》推至了最高峰。
新一轮的销售狂潮,再一次袭卷而来。
不过,这并没有就此结束。对于他人来说,他们会觉得,《十万个为什么》已经达到了一个永不可超越的所在。但是,对于黄一凡来说,《十万个为什么》的销售只不过才刚刚开始。在《十万为什么之生理篇》之后,黄一凡推出了另一部《十万个为什么》的系列版本——《十万个为什么之天文篇》。
是的。
之前讲的只是生理,讲的只是人体,讲的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问题。但事实上,整个世界有着太多太多我们所不知道的,而我们又有必要知道的。而天文篇,便是又一篇无数少年儿童探索世界的必读书籍之一。
太阳系有几大行星?
太白金星是一颗什么样的星?
火星上有生命吗?
岁星是哪颗行星?
什么是星系?
什么是星云?
宇宙是如何行成的?
什么又是黑洞。
相比于其他,天文才是极尽有想像力与未知的一面。
带着一份人类知识的宝藏,带着又一份探索世界的地图,《十万个为什么》再度爆发。
1300万册。
1600万册。
2000万册。
传奇还在继续。
奇迹每天都在诞生。
人们无法相信,《十万个为什么》到底会在哪一个时间内停止增长。
但估计,很多人是看不到这一天了。因为,正如所有人所说的一样,这哪里是十万个为什么呀,这明明是百万个为什么,千万个为什么,亿万个为什么的。
是的。
地球上可以科谱的知识太多太多了。
我们所不懂的知识也太多太多了。
而将这一些知识完全罗列开来,恐怕亿亿万个问题也说不完。
所以,在十万个为什么之后,又有地理篇,历史篇,动物篇,体育篇,军事篇……
其中每一篇都如此的光芒璀璨。
每中每一部都是如此的吸引人。
好吧。
不要再说了。
再说恐怕所有人心脏又是止不住的受到了刺激。
那么,就让一个简单点的数据来证明《十万个为什么》的销售量吧。
8000。
后面还有一个单位,万。
是的。
《十万个为什么》系列作品的加盟之下,创造了一个华国乃至世界都为之恐怖的一个数字。
8000万的销售数量,足于笑傲华夏,与全球巨头争雄。
而在此时,面对着《十万个为什么》的恐怖销量。
恐怕所有的华国人都不得不对黄一凡感叹一句:倚天不出,谁与争锋。
恐怕,这时候哪怕就是凡尘与秋水先生出来,论及销售量,也是无法与黄一凡比肩的。
“这才是黄一凡真正的锋芒。”
“这才是黄一凡真正的实力。”
“8000万的销售数量,请问一下,还有谁敢不服?”
自然没有人敢不服。
哪怕是并不喜欢黄一凡的人儿,在这个时候也不敢说一句不服。
试问,一个写出一部作品卖出8000万册的牛人,你有什么资格喊不服?
哪怕就是教育部此前对黄一凡不感冒的王国松,这会儿也是一句话也不敢说。
8000万册,这个销售数字简直太恐怖了。
恐怖到这样的数字比起他们的教科书课本也不恍多让。
可是,这却并不是强制性给学生的教科书,这只是一部通过商业销售的一部课外书。
也正因为这不是教科书,他卖出8000万册才是真正的恐怖。
这只是其一。
如果仅仅只是从销售量来说,我们只会说这样的作品达到了商业化作品的巅峰。哪怕无人敢说他的坏话,但有一些对作者不感冒的人也并不会心里佩服。因为,他们只会觉得这只是一部商业化的作品,他对于人们的教育并没有太大的帮助。
相反,比之一系列的名著,他的格局还差了好几个档次。
但是,如果你知道最近教育部做了一期智商调查的话,你就不会这么说了。
最近教育部不知是因为什么,却是对100万小学生进行了一翻智商调查。他们发现,国内小学生的智商大部分是处于正常范围之内,只有比较少的学子达到了120分以上。当然,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他们发现,看过《十万个为什么》的少年儿童在整体的智商上面却是比没有看过《十万个为什么》的少年儿童多了2分。
虽然智商并不能完全的说明一个人未来成就,但智商的高低也很大程度上影响未来孩子成长。
谁愿意自己的孩子智商低呢?
谁不想自己的孩子智商高一些。
但此前很多研究一直都认为智商是先天的,后天很难有效的提高。哪怕是进行几十年的教育,智商也提高不了多少。但是,当发现看了一部《十万个为什么》,智商却比同龄少年多了2分之后,这一个数据不说震惊家长了,连整个教育部都震惊到了。
“各位,看来,蒙学计划应该开始了。”
正常的智商值一般是在85-120之间,一般来说,多出2分与少2分并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如果能通过一种方式让整个国家的民众直接提升2分的智商值,那这样的作品就已经不单单只是一部作品这么简单了,这还是一柄教育界的神器。
而在此时,教育部副部长李升辉再也坐不住,准备正式推出蒙学计划。
“各位有意见吗?”
说完,李升辉看了看现场众人,特别是王国松与袁石权。此前两位对于黄一凡成见很大,但这个时候,哪怕两人有再大的反对,他都会将他们的反对给压下去。不过,李升辉似乎想多了。面对着如此恐怖的一部《十万个为什么》,哪怕是王国松与袁石权这会儿也是一句反对的声音也说不出来了。
两人相似看了一眼,内心只有苦笑。他们之前还一直觉得黄一凡是基础教育的门外汉,但极为讽刺的的是,他的一部《十万个为什么》却做到连他们教育部门几十年都没有做到的事情:“李副部长,我想,我们没有任何意见了。”
异口同声,两人如是回道。
这不是哑口无言。
这也不是无话可说。
因为到了这时,连他们都有一些小小的佩服起了黄一凡。
不管这人年龄怎么样,但事实上,黄一凡确实比自己两人牛逼。
如果教育部能够与黄一凡联手,这是教育部之福,也是整个华夏之福。(未完待续。)
第七百四一章: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各位听说了吗?”
“听说什么了?”
“教育部新聘请了一位高级顾问,专门研究基础教育。”
“这算什么大事,教育部人事聘请不是很正常嘛。”
“呵呵,如果你知道这人是黄一凡,你就不会这么说了。”
“啊,是黄一凡?”
“对,没错,刚收到的消息,教育部据说为请黄一凡,特地由教育部部长出面,亲自去了水木大学。本来黄一凡是不答应的,似乎是发现教育部非常有诚心,这才答应。”
“厉害了,前不久黄一凡的作品十万个为什么大卖8000多万册,这才几天过去,他就直接进入教育部,这上升的速度也太快了吧。不过也是,十万个为什么本来就是一部极为经典的科谱作品。黄一凡能写出这样的一部作品,对于我国教育事业来说,实在是功德一件。”
“是呀。听说十万个为什么一出,不少少年儿童的智商都提高了2分。”
“我靠,这是真的还是假的?”
“当然是真的,如果是假的,你以为教育部会去请黄一凡吗?而且,这一次教育部似乎还铁了心的要改变原来的基础教育模式,准备推出一套全新的蒙学计划。”
“蒙学计划,什么意思?”
“我也不知道,按我的理解,蒙应该是蒙昧,蒙学的意思应该是启蒙之学的意思。”
“启蒙之学,这计划牛逼了。”
“是呀,之前一直对国内的教育很无奈,即对他持批评态度,但又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这一次教育部请了黄一凡,说真的,我很期待。”
“呵呵,不止是你,我也期待。”
蒙学计划可是吸引了很多关心黄一凡,关心国内教育的人士。
他们即想看到黄一凡在《十万个为什么》之后还能写出哪些作品?
他们也想看到所谓的蒙学计划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计划?
当然,他们更想看到的是黄一凡能够给一潭死水的国内教育带来新的希望。
……
看来,是时候推出《声律启蒙》了。
从教育部回来,黄一凡便开始准备《声律启蒙》这一部作品。
这一部作品黄一凡很早的时候就想推出,不过,当时一直没有什么机会。
如今与教育部合作,那么,这一部《声律启蒙》便是黄一凡主持的蒙学计划第一部作品。
【一东: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声律启蒙是一部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其实就是教大家怎么写对联,写诗,写文章。虽然对联与诗现在基本上不用,但是,写文章仍然是现代语文的重中之重。
那么,文章要怎么样才好?
一直以来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
文章要怎么训练,同样一直以来没有一个标准的教学方式。
不过,《声律启蒙》却很好的给了少年儿童在写文章方面的指导。
正如声律启蒙第一个东音开始“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他不仅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同时还进行了押韵。当然,这不是最为关键的。关键的是,他所带来的意境。而最为出彩的,则是声律启蒙将如此一个非常复杂的写文章的方式,却是用歌谣诗词的方式教会了众人。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遍,不会作诗也会吟了。
放到声律启蒙这里,同样是熟读声律启蒙三百遍,天下就没有难写的文章。
当然,这只是声律启蒙表面上的意思。更为深入的研究,你会发现。其实声律启蒙不仅仅是对于声律上的启蒙,他在培养声律的同时他还融入了无数的历史典故。一方面学子在学习了声律启蒙的同时,另一方面他也掌握了灿烂的历史典故,可谓是千年以来极为经典的一部启蒙之作……
不过,虽然声律启蒙无比的经典。但到底还是前世的文章,而且这样的启蒙作品与现代的启蒙作品并不太一样。所以,黄一凡并没有通过教育部直接将这一部书籍印发成册,强制性的推广至全国所有的小学生或初中生。
声律启蒙符不符合这个世界,声律启蒙对于少年儿童有没有帮助,一切还要现实检验。
所以,在印发之前,黄一凡便先将声律启蒙发在了青年报与自己的微.博当中。
他想看一看,这一部启蒙之作出现之余,大众对于这部作品会有什么样的凡响?
当天下午,青年报与黄一凡自己的微.博第一时间便将声律启蒙第一节的内容发布了出去。
只是,很奇怪的,不知道众人是误会了黄一凡的意思,还是没有明白声律启蒙到底是作什么用的。声律启蒙第一节发表出来之余,却是并没有收到多大的凡响。至于原因,还是原来的。
这个“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的东东,到底是什么意思?
还有,这个“一东”是什么意思?
是的。
不管是少年报刊登出来,还是微.博上写着《声律启蒙》第一节,很多人对于这一段话都表示出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虽然不少人觉得这样的诗句写得很美,写得很有味道。但大家都知道黄一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写诗对于他来说只是家长便饭,又如吃饭喝水,信手都可以写得出来。所以,这诗词写得怎么样根本就不需要多说。“云对雨,雪对风”虽然写得很有意思,但比起黄一凡之前写的一些诗词来说,也并不算有多出彩。
那么,问题来了。
黄一凡到底写这一些诗是做什么的?
让大家念念的?
这看起来倒有可能。
这诗念起来朗朗顺口,很有诗意,没事念念看上去也很不错。
可是,这怎么可能呢?
既然不可能,那么,黄一凡写这样的诗是做什么的?
拿来显摆的?
显然更不是。
或许早些年黄一凡的确这样做过,而且还很嚣张的这样做过。但以前是以前,现在黄一凡已经成为了教授,已经登堂入室,已成为大家的人物。不管是心态,还是性格,更或是人品都到了一个极为巅峰之境,显摆之类的早就看淡。
那么,到底这诗写出来是做什么的?
开始的时候,一众人等怎么也猜不到。
直到当黄一凡连续三天更新了“声律启蒙”之后,一众人士终于明白了这诗是什么意思。(未完待续。)
第七百四二章:大雅之堂
“哈哈哈,各位,我终于明白黄教授写的诗是什么意思了?”
有粉丝大笑一声,说道。
“什么意思,难道,这不就是一首诗吗?”
“从表面上看,这的确是一首诗。”
这位粉丝说道:“而且,这还是一首写得很美,意境很悠长的诗。但是,这只是他的表面。大家看一看,这首诗的格式非常有特色。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难道大家没有想过,黄教授不仅仅是在写诗,而且还是在教我们如何写诗。”
“教我们写诗?被你一说,好像还真是。”
这位粉丝一说,其他人士一拍脑袋,一下子醒悟过来:“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我说呢,这么强的对偶手法,怎么会仅仅只是一首诗呢。”
“大家再看,这首诗不仅使用了比较明显的对偶手法,同时,对于声律,也是严格要求。大家看到了没有,这个标题写的是一东,东是什么?东其实没有什么别的意思,他取的是东的韵母发声,也就是说,这一首诗的押韵都是与ong结束。”
“原来这个一东是这样的意思,还有吗?”
“当然还有,再来说一说格式。我们知道我们的诗词对联一般很注重格式,一个字就对一个字,两个字就对两个字,三个字也要对三个字。如果格式不一,那么就会失去诗词的美感。而此前我们学习诗词格式都比较困难,哪怕我们知道格式,但我们也写不出这样的诗句。可是,这一首诗却是用举例的方式,从单字对到双字对,再到三字对,七字对,甚至是十一字对,一一为我们写将出来,简直像抓着我们的手,亲自教我们一样。”
“这这这……这首诗简直是绝了。”
有听众已然惊叹的说道。
“何止是绝。这首诗可不仅仅只是教我们诗词,教我们格律,他在诗里面还在传授我们一系列无比有内涵的典故。”
“典故,我怎么没看出来,这首诗里面有典故吗,好像没有吧,这诗就像唱歌一样,并没有发现什么典故。?”
“呵呵,你再仔细看一看。就拿这一句里面的三尺剑来说吧,这便是一个典故。三尺剑的典故出至于汉高祖刘帮,当年刘邦斩白蛇的时候说了一句,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也,这便是三尺剑的出处。还有,后面的六钧弓同样是出至于一个典故,春秋传记载,颜高之弓六钧,一钧相当于现在的30斤,六钧就相当于是180手,你能想,180的斤的弓是什么样的概念,意思是形容这弓威力很强,并且与三尺剑对应。再来说说广寒宫……”
“好吧,别说了,我服了,我祖宗十八代都服了。”
一首诗,不仅写得让人拍案叫绝,更为难得的是,他还用作示范一样教会所有人去写作。
这样的一首诗,早已超过了普通一首诗的地位。
这样的诗,已经不能说是诗了。
这是学问。
这是传世的大学问呀。
而有眼光看出这诗的不凡之处者,又何止是黄一凡的粉丝。
对于很多学子的家长来说,当他们读到黄一凡写的这一首诗之后,整个人激动的都说不出话。
二冬:
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观山对玩水,绿竹对苍松。冯妇虎,叶公龙,舞蝶对鸣蛩。衔泥双紫燕,课蜜几黄蜂。春日园中莺恰恰,秋天塞外雁雍雍。秦岭云横,迢递八千远路;巫山雨洗,嵯峨十二危峰。
三江:楼对阁,户对窗,巨海对长江。蓉裳对蕙帐,玉斝对银釭。青布幔,碧油幢,宝剑对金缸。忠心安社稷,利口覆家邦。世祖中兴延马武,桀王失道杀龙逄。秋雨潇潇,漫烂黄花都满径;春风袅袅,扶疏绿竹正盈窗。
看着黄一凡微.博上写的词句,一众家长喃喃自语。
一东,二冬,三江,连起来之后,他们赫然发现,这诗已经完全不再是诗,诗里面早已经包罗万象。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典故……读这样的诗,哪怕什么也不学,哪怕什么也不干,就是光读,光背,光诵……若干时间之后,自己的文笔与便可以突飞猛进。
而发现这一点之时,若干家长欣喜若狂,简直像看到了天书一般。当天晚上便直接将黄一凡写的一系列诗词摘抄了下来,并且要求自己的子女背诵。
一天过去,没有什么变化。
两天过去,没有什么变化。
三天过去,仍然没有什么变化。
七天过去,情况发生了一点点小转变,一众家长的子女突然变得会使用对偶,排比,等修辞用法。甚至,在写作文作的时候偶尔用的一些词也显得让人眼前一亮,如一阵清风袭来。
半个月过去,不少家长的子女已经可以引用不少典故,整个文章也变得明朗轻快。有领悟能力较强者,甚至整个文章便如音乐一般,读之令人心情非常愉悦。
一个月过去,有一些家长赫然发现,他们已经有一些不知道怎么评价自己子女的写作了。
不是写得不好。
而是写得实在是超出了他们的想像,令他们感觉有一些在做梦。
不过,这一切只不过是在小范围内产生影响。
而真正令无数人士关注《声律启蒙》的,源自一场30所名校作文考试。
如果是在平时,这样的考试虽然重大,但其实也就这样。
每年各类名校都会举办联考,特别是像这种能体现学子语文综合能力的作文。而一般来说,哪怕是每年举行这样的作文考试,比较优秀的作文都比较少。毕竟是初中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也虽然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典故,但如何将这一些词汇与典故,以及各类写作技艺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那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可是,这一次的30所名校作文考试却是令一众阅卷者大吃一惊。他们不但发现今年各个学校学子的作文水平比往年高上了一筹,甚至,他们还发现了有几篇作文写得令他们都为之惊叹。
如这一篇“天上人家”写得简直是大气磅礴,气势万千。
又如这一篇“桃花江”更是用一系列排比组合写出了家乡母亲河特别的味道。
还有这一篇“我爱你母亲”,整个文章流露出子女对于母亲的无尽想念,读着读着,竟然眼泪都流了下来。
看到这一些文章,有一些阅卷老师不可思议的说道:“这哪里是什么初中生写的作文,哪怕是大学生也没有这样的灵气呀。”
受此影响之下,一众名校讲师亲自调查了此事。
在找到十几位种子选手一翻交谈之后,《声律启蒙》一书登上了大雅之堂。(未完待续。)